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養結合的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養老體系;醫養中心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6日
一、醫養結合養老體系的構成
所謂醫養結合養老體系,就是通過制度安排和組織設計,把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結合起來的組織體系。醫養結合的養老體系由五部分構成:第一,醫養服務對象。醫養服務對象不僅僅是老人,而且是需要進行長期醫療照護的老人,主要是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復期、智殘、體殘等老年人;第二,醫養服務供給機構。它包括: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及主導機構;第三,組織制度安排,養老體系是一個制度體系,運用各種制度規范上述三個機構之間的關系。宏觀上,是由政府主導統籌安排,將部分醫療機構進行功能轉變,轉型為老年人醫院、康復醫院或者護理院。微觀上,則是每一個醫養結合機構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制定的制度體系;第四,機構人員。在養老機構中應增加專業醫護人員,在醫療機構轉型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則增加生活護理人員,從而達到基本醫療、康復、基礎護理、公共衛生及急救等方面的醫療水平;第五,服務內容。醫養結合服務的內容是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護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的基礎上,著重提高醫療診治服務、大病康復服務、臨終關懷服務的質量。
二、潁上縣醫養結合養老體系背景條件
(一)潁上縣醫養結合需求現狀。潁上縣位于淮河、潁河交匯處,面積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萬公頃,轄30個鄉鎮、348個村(社區),2016年全縣人口178萬。該縣以農業為主,2015年人均GDP16,611元,位于全省末游,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潁上縣的養老需求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基礎養老指普通大眾的養老。這部分需求最大,主要形式是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部分為機構養老,需求人口分散在城區與各鄉鎮,難點在于如何提供充足的養老服務,如何將在社區居家養老中實現醫養結合等;第二,高端養老指經濟能力較好,有較高服務水平要求的民眾的養老。主要形式為機構養老,需求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區;第三,特殊養老指失能、失智、患有傳染病等特殊情況的老人的養老。主要形式為機構養老,需求人口較為分散,且要求的服務水平也不同。
(二)潁上縣醫養結合的資源條件。一是醫養結合的醫療服務資源。潁上縣城區現有大型公立醫院兩所,縣人民醫院與中醫院,共有醫生近500人,護士等相關工作人員700人,病床1,500張。30個鄉鎮醫院及社區近2,000張左右;二是潁上縣現有養老服務資源。潁上縣共有敬老院59處,分布于各個鄉鎮,可容納1,780位老人,以公辦為主,收納各地五保戶等特殊人群。老年公寓11家,全部為私立,可容納老人700人,相當于托老所;三是實現醫養結合的主體資源。潁上縣建有醫養研究所與醫養科,均隸屬于縣人民醫院,負責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該院醫養科環境和設施齊備,開設有80張床位,運行1個月即已住滿,目前前來預約的老人有300~400人。在此基礎上,醫養科于2016年建立了潁上醫養康復技術研究所,和安徽財經大學建立產學研基地,探索并運行的養老模式已通過省級鑒定,鑒定為省內領先模式,并獲阜陽市科技進步獎。
三、醫養結合體系是現有養老模式的升級
潁上縣社會化養老包括社會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兩種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潁上縣現有社區養老服務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在于基礎設施不足,更在于不能為老人提供醫療照護服務。機構養老是指將老人集中在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綜合的機構中養老的模式。老年人往往患有一種甚至幾種慢性病,慢性病治愈難度大,對其處理方式一般以養為主,這就需要有相應的養老機構。然而,機構養老也面臨著建設不足、衛生人力資源短缺、專業醫養人才數量不足且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潁上縣機構養老也同樣存在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醫養結合服務體系的建立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第一,成立一個有支撐輻射作用的醫養機構,以此作為醫療與養老的結合點,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能提供生活照護、營養配餐、保健醫療、康復調理、修身養性等方面的服務與指導;第二,針對老年人群易多病,需要經常進行醫與養轉換的情況,醫養機構可以指導安排老人去醫院醫療,協助醫院出院的老人回歸養老;第三,針對特殊情況與慢性病的養老,而慢性病的養老又對醫養結合要求高,因此這兩者可交由前文提到的醫養中心負責;第四,潁上縣現有的醫養科,可以承擔部分高端與普通的養老任務,但由于所能提供的服務量較小,可以考慮同樣將之納入醫養中心。醫養中心對外輸出醫養結合的技術、理念、人才等,又能起到支撐輻射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初步實現“三位一體”。
四、潁上縣醫養結合養老體系的構建
(一)建設醫養中心作為醫養結合養老體系的核心。按照前文所述B老問題的解決辦法,潁上縣的養老可以做到覆蓋面廣,并初步實現全面醫養結合。醫養研究所提供技術、理念,醫養人才培訓機構提供各類專業醫養護理員。而醫養中心則發揮支撐輻射作用,幫助并指導以上各機構完成醫養結合的養老任務。然而,這樣安排有兩個問題:一是醫養結合不夠充分,醫與養沒有深度融合;二是不成體系,各部分單獨運作,難以統籌協調,無法最大化利用資源。因此,需要一個核心統籌各部分,養老體系應圍繞這一核心打造,核心的最佳選擇是醫養中心。醫養中心由總部和下屬5個機構組成,其中總部負責統籌協調和管理醫養檔案,特殊養老區和護理院即特殊情況養老機構與慢性病養老機構。醫養中心內部運作模式為:醫養研究所向醫養科提供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理念、方法等,經過醫養科實踐檢驗后,反饋回研究所形成知識與經驗儲備。然后醫養研究所將儲備的醫養結合專業知識、技能等提供給輸出培訓機構,后者培訓出專業護理員提供給護理院與特殊養老區,而這兩個機構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與新情況又反饋給輸出培訓機構,由此產生新的需求,反饋給醫養研究所,而后研究所對此進行研究,其成果提供給醫養科進行檢驗,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二)養老體系的整體布局。在圍繞醫養中心這一核心打造的養老體系中,醫療與養老不直接對接,而是通過醫養中心轉接,在醫院與養老機構直接對接的情況下,老人發病送往醫院就醫,治療完成返回養老。然而,等到病發再去醫院醫治略顯遲緩,而有的老人會直接選擇在醫院休養,擠占醫療資源。醫養中心可以通過與養老機構的聯合運行,實時監控老人健康狀況,早發現早治療,且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送往醫院,醫養中心本身具備醫療能力,可以及時處理能力范圍內的情況。這樣做,既能為老人提供更周到的醫養結合服務,也能節約醫療資源,緩解醫院醫護壓力。
(三)養老體系的關鍵――醫養檔案。醫養檔案是養老體系的關鍵,是醫養結合的重要聯結點,醫養檔案記錄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病歷、習慣、愛好、注意事項等,其建立與使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作為養老“履歷”,記錄老人養老信息。根據老人生命周期發展規律,老年人口劃分為三個階段:自主期、援護期與終末期,每個時期特點不同、需求不同,但又相互關聯;二是可以積累醫養經驗。醫養檔案記錄了不同疾病、不同情況、不同醫養手段、不同效果的老人的醫養信息。這種第一手的資料對提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品質至關重要,經過醫養中心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將轉化為經驗積累,既能指導醫養結合的養老實踐,也有利于醫養結合的研究,促進醫養事業的發展;三是醫養信息化,挖掘利用大數據資源。當醫養檔案形成一定規模以后,就可以引入大數據對比分析方法,既方便公共衛生行政部門的監控和管理,對老年人進行慢性病和疫情的宏觀管理,也便于醫療與養老機構的數據分析,制定個性化的醫養方案,實現醫養服務精細化管理。
(四)養老體系的運作方式。按照前文設想的養老體系,可以滿足潁上縣的養老需求。當老人開始參與養老時,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社區居家或機構養老,不管選擇哪種,醫養中心都將對老人進行全面的檢查、評估,并建立醫養檔案。然后,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醫養方案,各養老機構依據方案照料老人。同時,醫養中心通過定期體檢、生命體征監控等,實時掌握老人身體狀況,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調度人員、設備等進行處理。若需送往醫院治療,則由醫養中心負責安排,并根據治療情況與醫生建議制定康復方案。隨著老人生命周期變化,醫養中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醫養方案,使之向醫或養側重,始終貼合老人的需求。
這種養老體系覆蓋了各種養老需求的群體,服務內容包括了老人各生命周期的需要,可以應對養老人群的各種情況。然而,該體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臨終關懷方面尚不完善。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與不斷發展,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整個體系建設得更為科學、完善,為人民提供科學、全面、舒心、便捷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潁上縣養老體系的建設,將是潁上縣養老工程的一大重舉,同時也是中國養老事業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嘗試。
主要參考文獻:
[1]楊貞貞.醫養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籌資模式構建與實證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4.
[2]黃佳豪,孟P.“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7.6.
[3]王素英,張作森,孫文燦.醫養結合的模式與路徑――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調研報告[J].社會福利,2013.12.
[4]周國明.寧波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政策路徑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11.
[5]郭斌.論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8.1.
[6]區慧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醫養結合”機構模式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379.6.
6月,上海又啟動了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出臺相關深改指導意見及8個配套文件。此輪改革的重點是“以家庭醫生為突破口,加強衛生資源的合理應用、完善合理診療秩序”。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2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開家庭醫生制,覆蓋全市94%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簽約常住居民936萬人,占服務人口的42%。
目前上海市共有3816名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年內使用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占68.1%,接受健康評估的占43.1%。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處一位負責人介紹,上海正在嘗試“1+1+1”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即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可再選擇1家區級醫療機構、1家市級醫療機構。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家庭醫生可聯網查詢居民在二、三級醫療機構就診記錄,對居民健康狀況、醫保費用等了解得更加清晰和完整。
接下來,上海還將嘗試讓家庭醫生進行醫保額度的虛擬管理,隨后逐步過渡為醫保費用管理,力爭讓簽約居民花更少的錢看好病、管好健康。對此有專家評論,過去社區健康管理僅停留在健康教育、社區隨訪等層面,未來家庭醫生將探索有針對性的、連續的健康管理。
在此輪改革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將被重新定義―由曾經的單純服務機構轉型為服務管理平臺。
深改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從原先單純的服務機構定位,轉變為具有政府履行基本衛生職責的公共平臺,政府提供全科醫生執業的工作平臺,市場資源引入的整合平臺,居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項目的服務平臺,醫養結合的支持平臺。
據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處負責人介紹,以醫養結合為例,當前養老形式包括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未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為醫養結合搭建支持平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將成為資源整合的樞紐,促進醫療資源的有效分配與利用。
隨著上海市政府召開“上海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推進會”,上海各區縣也開始全面部署2015年區縣工作計劃,推進區縣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
“區縣作為社區衛生改革主體,更要制定好本地區改革實施方案,確保穩步有序推進。”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處負責人表示。
龍華醫院心內科(含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的高血壓專科)是一個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的心血管科室,為上海中醫藥大學A級重點科室,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為教育部中醫內科學重點學科組成部分,是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科室內含中醫心內科、中西醫結合、高血壓、西醫心內科幾個部分。擁有門診、病房,CCU監護室、心導管室,并附有2個名中醫工作室,現有教授五名,博士生導師三名,碩士生導師二名。承擔有多項國家級、市部級課題、市科委、教委中西醫攻關科研項目,以及新藥的臨床評價工作,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進步三等獎。獲國家專利1項。科室長期承擔中醫大研究生和畢業生、外國留學生、夜大生等的中西醫內科課堂教育及臨床帶教任務。
心內科采用中醫傳統醫學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相結合的手段,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為原則,通過運用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等中醫方法為主,輔以西醫藥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療效良好。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高血壓不同證型,綜合實施以平肝潛陽、活血祛瘀、化痰泄濁為主的中醫藥治療,協同各類降壓藥物的運用,為各期高血壓及有心腦腎并發癥患者提供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科室亦以冠脈造影、冠脈內支架術、起搏器安裝等手術救治急性心梗、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科室擁有治療心血管疾病特色的舒心飲。復律寧。活血潛陽膠囊。白蒺藜總皂苷自制制劑4個。
何燕主任擅長運用中醫四診八綱及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各種心血管疾病。諸寧主任負責西醫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諸寧主任每周一下午,何燕主任每周三上午、周六上午有專家門診)
周 端 教授
周端教授1950年生,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主任醫師。副院長,并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中青年委員會特邀委員。
關鍵詞:醫療;人事薪酬制度;三明醫改
一、 我國目前醫療行業人事薪酬現狀
1、 以藥養醫現象嚴重
由于政府方面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國家的財政投入占醫院收入的比重逐漸減少。且保障責任不清,政府應該如何保障、涉及哪些方面定位不準確,界限不明顯,從而導致醫院逐利,以藥養醫。此外,政府作為監督主體,對醫院的財務、醫務人員的行為監督不力。醫藥費用20%的過快增長已大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基本醫療保障不完善、財政補助不增加,則會增加第三方即患者的負擔。更嚴重的是,藥品市場廠家多,監管沒到位,且一藥多名現象時常發生。藥品回扣使得醫生偏向于開大處方,如漳州醫療腐敗案。此外,最好的藥和器材不能自主研發才是高費用的癥結。現在藥品回扣在福建省三明市已經幾乎沒有了。但是國產的研發能力太差才會導致藥品回扣問題,這是中國極大的短板。
2、 收入與醫生級別掛鉤
目前的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是一種定編模式。首先根據醫院的規模和隸屬關系來確認醫院的行政級別,而后再由此行政級別確定醫院管理干部的職級和薪酬,主要特征是強調身份管理、單一化的人事制度。
3、 醫院的薪酬體系設計不合理
醫務人員的薪酬不能體現出其醫務勞務價值,醫務人員從業面臨高壓力、高風險,但其薪酬水平卻與風險不對稱,不能與一般事業單位拉開一定差距。以職級、學歷等為薪酬發放標準,忽視醫務人員的活勞動量,且薪酬的差距小,公平性缺失。且一定程度上造成醫生開大處方、增加檢查化驗費用、亂檢查等謀求利益的行為。
二、 三明醫改相關內容
1、 改善醫院的收入結構
尋根究底,醫生的薪酬來源于醫院的收入,而醫院的收入除去政府財政補助和其他一些收入,其主要來源是醫藥總收入,這其中包括醫務性收入和藥品耗材收入(醫務性收入包括檢查化驗、床位診查護理、手術治療等,是應該被提高的收入部分)。三明市經過醫療改革,醫院的收入增速明顯放緩,2014年三明市22家公立醫院醫藥總收入222868萬元,藥品耗材收入82314萬元,增速放緩,醫務性收入140555萬元,增速加快。結構趨于合理,醫務性收入比重得到提升。
2、 改革醫保體系,實現基金統籌
改革醫保體系,使得醫院的財務狀況保持穩定,醫保基金得以平穩運行。具體舉措有:首先,將統籌水平提高,全市三類醫保基金統籌管理,統籌城鄉醫保政策。其次,實行差別化的報銷補償標準,將病人引導流向基層的醫療機構。其三,推動建立按次均費用、按病種付費等多種復合付費方式。
3、 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三明建立了一套包括6大類40項的院長考評體系,采取定性與定量、年度與日常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從醫院服務評價、醫院管理、醫院發展等方面對院長進行綜合考核,依據考核結果確定院長年薪。通過嚴格的考評體系,將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加強對醫院的科學管理,從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能力。
4、實行院長年薪制
由財政全額支付院長年薪。由衛計委每月按基礎薪資預發工資,之后再到年終進行總結算,即按照績效發放的工資。且如果院長有違法違紀或者醫院發生重大醫療安全事故等,院長的年終考核會直接評定為不合格,從而取消績效年薪,只發放基本薪酬。院長收入來源于政府,從而代表政府管理醫院,從二級乙等到三級甲等年薪分別為20萬、25萬、30萬、35萬。
5、實行醫生年薪制
在公立醫院實行醫生(技師)年薪制。根據國際上一般醫生收入高于一般平均收入3-5倍的慣例,對三明市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醫務人員,按照級別和崗位,來發放不同等級的薪酬,從而逐步提高醫生的相關薪酬和待遇水平,住院醫生、主治醫生、副主任醫生、主任醫生封頂年薪分別為10萬、15萬、20萬、25萬。每月同樣預發工資,基本工資占總工資的50%,且績效考核必須合格,方能領取全額工資。且為遏制醫生開大處方,醫改中規定處方中基本藥物所占比重要超過一半,且每日所開處方不得超過105元,用硬性規定強制醫生回歸到看病的本職工作中,醫務性(手術、診療、護理等)收入顯著提高,從而遏制其開大處方的沖動,吸引保留住人才。
以三明市第一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例,目前醫院里醫生的年薪較為可觀。第一醫院年輕住院醫生工作前三年年薪就可達到10萬,而中西醫結合醫院全院工作人員平均年薪也能達到5-6萬,當然,這要根據績效考核系統,由于年薪有上限,若醫生工作達不到指標便拿不到上限的工資。
6、實行工資總額考核控制制度
首先,工資只與手術治療等醫護人員的活勞動量相關(與藥品、耗材銷售額、檢查、化驗收入無關),且嚴格按照‘不得突破核定的工資總額、不得虧損兌現工資總額’的兩條紅線和‘必須保證檔案工資發放’的一條底線原則執行工資總額政策。由于醫療配置的不合理不均衡,必須要發揮財政兜底的作用。比如,保留基數工資,當然,東部補助的較少;西部有約80%的工資來源于補助。其次是調節系數為1.25,要求醫院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從而使得醫生回歸看病的角色,形成醫生薪酬體系運行的良性循環,促使醫生提高醫術和相關的科研能力,提高醫生的積極性。其次,工資總額的多少還與院長的考核得分掛鉤,使對院長的考核又成為對醫院的考核。其三,調整工資總額分配結構。醫生、護理和行政后勤管理團隊的分配分別占工資總額的50%、40%、10%。其目的是使得工資分配結構趨向合理,調動了一線醫生、護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7、完善社區服務,醫養結合
公立醫院支持養老方面的服務,建設完善了養老機構內的相關醫療機構。推動實施老年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老年醫療機構的實施建設,并將相關醫養結合的服務機構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減輕老年人負擔,保障老年人退休生活。
8、三明醫改推廣的可行性
就三明醫改能否在全國推廣的問題。目前,就這個問題的看法,學術界還是有一定分歧的。一種聲音認為可以推廣,他們認為醫藥采購機制以及三醫聯動方案具有可行性。另一種聲音認為不可以復制推廣,他們認為三明醫改是政府主導的,長期下去無法持續。個人認為三明醫改長期實施無法持續的觀點有待商榷,比如,有觀點認為三明醫改關鍵在于有強勢的、且長期在藥監部門工作,業務熟悉、精力旺盛的領導,個人認為,這種領導每個地方都會出現。此外,就政府與市場方面,有改革堅持政府主導的政府主導派以及市場派,市場派認為政府不能過度干預,結果典型的例子有“宿遷模式”,將公立醫院賣掉,老百姓的看病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改革保障監督管理的責任、整體改革必須是政府主導。其三,有觀點說院長醫生年薪制會導致攀比,但三明實踐的事實證明醫生院長年薪制沒有發生社會上的攀比現象,醫生接受教育的時間長,且根據投資回報理論需終身的繼續教育,本就應該享有比公務員更高的工資。此外,由于醫患糾紛、醫鬧事件等,使得醫生是一項高風險的職業,再加上較為惡劣的職業環境,更不該產生社會中的不平衡心理。其四,有人認為經此番改革,藥廠會掀起腥風血雨,但放眼國外,英國醫務收入中藥占比僅17% ,擠壓藥品流通領域的水分,防止藥品招標壟斷化、行政化和利益集團的集中腐敗,才是正確的方法。“三明醫改”提供的是一個框架,是一個新的理念。推廣的實踐需要國家財政的配套政策,如果投入不適當增加,則推行很困難。而在醫療服務質量改革的發展建議方面,除了醫療的精準需要不斷加強,服務水平也要大幅度改善。
三、相關啟示
(一)政府
1、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而政府在解決機制中的投入應該是多方面的。相關的政府配套投入,首先,在基本建設方面,審計債務,債務本金不還。其次,在社會采購方面,強化財務管理,加強對結余結轉資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其三,在學科建設,建議每年各地政府提供一定充裕數量的資金給三甲醫院,用于建立研究平臺。其四,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政府與某些醫科大學合作,和當地的部分考生簽訂降分協議,且每個生源補貼一定數額的補助,學成后回當地醫院工作,從而培養大量本土醫學人才。其五則是離退休方面的投入,參加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其六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府向醫院購買服務。”由此可見,多樣化多方面的政府投入能夠以新穎的方式為醫改創造更大的活力。
2、給予醫院一定適度的人事和薪酬管理的權力。放權給醫院,使得醫院擁有較多的自,從而能將績效考核與醫生的薪酬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得績效考核更加有效的進行。
3、加強醫養結合項目的推廣。政府應切實行動,使得醫療服務范圍擴大到社區、居委會等機構,使得醫療服務更加便捷,提高其可及性。將有關的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方便老年人退休生活,減輕看病負擔。
4、提高基金統籌層次。實行三類醫保基金的統籌管理,實行城鄉醫保政策的統籌管理。且推動實施差別化的報銷補償,從而能夠合理分配各級醫院間的資源,并將患者引入基層醫療機構。同時,在支付方式上,實行按次均收費、按病種收費等多種方式。
5、藥品限價采購,政府監督醫療機構的采購藥品的行為和相關流程、監管醫保基金的運營。
(二)醫院
1、建立科學公正的醫療績效考核機制,對相關績效考核結果以及績效行為進行分析和進一步完善,充分研究、量化分析,保證考核指標的科學性和實際的落實水平,考核指標制定和考核環節要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化。主要因素一個是風險,另一個是勞動強度,還有服務質量。政府規定控制指標:教學、病歷質量、科研水平也很重要。因為最好的醫生要做到醫教研三位一體。以醫務性收入作為收入待遇的重要依據,按此績效考核體系計發員工工資。如診療、手術等活勞動,體現收入分配與貢獻掛鉤的分配原則,按勞取得,多勞多得。
2、改善醫院的醫藥收入比例,適度降低藥品收入,壓縮藥品的利潤,嚴格規定醫生所開處方的金額,增加醫務性收入,使收入結構更加合理。
3、重視科研水平的提高,激勵醫務人員的自主研發,建議將科研成果、科研水平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從而促使醫務人員研究相關醫療問題,不僅能提高醫院自身的競爭力,同時能推動當地醫療水平的提升。政府也應當加大對科研的財政支持力度。
4、提升醫院服務質量。除了醫療的精準需要不斷加強,服務水平也要大幅度改善。某些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盡管技術一流,但服務環境以及就診流程還有些欠缺,患者需要連跑好幾棟大樓。醫院要為患者提供方便,比如電子系統中卡一插就能查診療結果,醫院中也有免費輪椅提供,建議特殊病人需要“差別化服務”,盡量為每位病人提供最適宜周到的護理與幫助。
(三)醫生
1、醫生需要提高服務質量,不光是操作技術方面,還有診療、手術、檢查化驗等方面。規范服務行為,完善制度職責,提升業務素質。開展便民服務。
2、醫生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醫務水平、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繼續學習能力,并進行相關領域的科研,實現醫教研三位一體,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解決醫療問題,使患者受益是醫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醫生應針對醫療難點問題,在專業知識范圍創新探索,開展相關研究。理論與實踐結合,實地研究,進行實驗,得出結論,解決相關醫療問題。
3、為提高績效考評成績,達到相關績效考評指標,醫生要嚴格遵守相關指標任務的內在要求,嚴格要求自身,完成相關定性與定量、日常與年度考核指標,提高醫院整體的服務評價,切實履行醫生職責。
[參考文獻]
[1] 馬達飛. 如何建立具有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J]. 中國衛生人才, 2014(12):30-31.
[2] 鐘東波. 高水平、不掛鉤、透明化的薪金制是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J]. 衛生經濟研究, 2014(10):25-29.
[3] 秦永方. 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與績效管理變革[J]. 現代醫院管理, 2015(4):43-46.
[4] 唐超. 人事薪酬改革:讓醫者尊嚴回歸[J]. 中國醫院院長, 2015(23):42-45.
[5] 趙海強. 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問題研究[D]. 山東大學, 2009.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城市;養老服務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十三五”時期將完善和加快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業。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益顯現,傳統的養老服務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養老制度保障不健全、城鄉養老資源差距大等影響著城市養老服務業的穩定發展。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泉州市各級政府重視老齡化現象,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推動全市養老事業的有序發展。養老服務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困難。筆者以泉州市為例,對其養老事業的實踐進行檢視,以期為破解養老服務業之困局提供可借鑒的方法。
一、泉州市養老服務業取得的主要成效
隨著計劃生育國策實施效果的逐步顯現和人口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養老問題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必須面對和亟需解決的難題。養老問題不應只停留在物質贍養層面,還應延伸至生活照料、醫療康復、緊急救助和精神撫慰等層面。發展城市養老服務業,建立一套完備的養老服務體系就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有效舉措。截至2014年末,泉州市60周歲以上的本地戶籍人口有88.6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12.37%[1]。可見泉州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面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而衍生出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市政府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在整體規劃、資金扶持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養老服務更加到位,養老保障更有力度。
(一)養老服務業的政策法規不斷健全
與過去相比,泉州市制定相關政策的方向和目標逐漸明晰。自2011年以來,泉州市先后出臺了《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貫徹意見》《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2014年在《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更加全面地提出了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在泉州市政府的政策驅動下,養老服務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已建、在建的各類養老機構共有500多家[2];重視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業;推進“醫養結合”新養老模式的發展;支持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建設等。可以說養老服務業在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正大步向前發展。
(二)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泉州市推出相關政策,制定養老服務配套設施的配置標準,建立四級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具體表現在:一是養老機構管理更加精細化。各類養老機構根據不同的配置標準滿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公辦養老機構發揮“托底”功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民辦養老機構則為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老年人提供服務。二是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在全覆蓋基礎上實現提標升檔。泉州市的養老90%是居家養老,因此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成為政府力推的養老政策。當前已建成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414個,基本實現全覆蓋[3]。今后政府將更加注重服務質量的提升,推廣城市居家養老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養老安居新體系。
(三)養老服務業的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
泉州市養老服務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投資主體逐漸多元化。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聯合多部門,盤活社會多方資源,提供資金補貼保障。如為高齡老人提供生活補貼、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購買服務等舉措。二是提倡社會資本介入養老服務業領域。如由民間企業投資興辦的“泉州市江南老年頤樂園”現已投入使用,晉江市磁灶鎮大埔村通過海外華僑的捐贈和村委會的共同努力建成了“大埔村養老院”等,這些都說明社會力量已逐漸成為養老服務業重要的供給主體。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構建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加大養老信貸投入和提高機構養老服務及入住老年人的保險保障水平等措施[4]。
二、泉州市養老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些年,泉州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養老服務業仍帶“病”運行。養老服務業關系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理應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迫切需要突破其在當下的現實困境,以推動我國城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
1.養老體制機制不夠完善
政府的頂層設計影響著養老事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近些年來,泉州市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政策法規以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但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夠健全。當前泉州市養老政策的關注點在于解決養老的經濟問題,而忽略人才隊伍建設、醫療保障等問題;二是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一項政策從制定到獲得廣大人民接受是需要時間的,這就需要政府堅持不懈地努力。
2.資金投入和人才幫扶不夠
資金短缺和人才匱乏是泉州市目前面臨的兩大困境。截至2014年末,泉州市政府在幫扶特困失能老人、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方面投入了一定資金,但從效果看,城鄉養老資金投入不均,部分養老機構處在艱難維持的狀態。說明政府在資金投入方面力度還不夠。此外,該市還存在著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專業化建設滯后等問題,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已迫在眉睫。
3.養老配套設施規劃不合理
建設養老服務設施是養老機構運行的重要物質基礎。盡管泉州市在布局規劃養老設施方面做出了很多嘗試,出臺的《泉州市中心城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配套設施之困局,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如缺乏較為詳細的養老設施規劃、城鄉養老設施不均、社區養老設施不健全、設施配置標準不明確和養老設施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影響著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二)養老機構發展動力不足
1.養老機構“供需”錯位
泉州市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普遍比城市低,城鄉養老服務事業發展不平衡。如城鄉養老機構的布局結構不合理,城區存在“一床難求”的現象,而農村多有空置,一些偏遠郊區沒有設立養老院,存在“就近養老”難的問題。各類養老機構也存在著諸多瓶頸。由于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及收費標準不同,導致公立養老機構床位遠遠不夠,而部分老年人因服務費用高而住不起民辦養老機構。城鄉養老機構“供需”矛盾問題已影響著該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2.爭取資金支持的主動性欠缺
要確保養老機構的正常運行,主動爭取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來,盡管泉州市在養老建設方面投入了不少資金,但部分養老機構在用地、設備等硬件方面資金壓力仍然很大。如民辦養老院的場所創辦難度大,多以租房或自建房充當養老院場所,普遍存在虧本經營的狀況。以晉江為例,目前僅有3家民建民營型敬老院,占現有養老機構的10%[5]。
3.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利用率較低
泉州市傳統養老觀念較強。據統計,與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約64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72%,其他居住形式(如養老院等)僅占3%[1]。表明社區居家養老是泉州市目前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因此,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是泉州市政府力推的養老政策。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運作資金、養老場地和人才匱乏等問題。城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利用率比農村低,導致出現室內閑置現象。
4.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未能有效銜接目前泉州市各類養老機構有500多家,但部分機構醫養銜接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養老機構的醫療配套設施相對滯后,無法實現“有病就醫”;二是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較低,無法滿足部分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的養老需求;三是護理型養老機構數量較少,護理床位比例偏低。這些充分說明現有醫養結合發展較為滯后,亟需加以解決。
(三)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不足
1.社會民間資本參與不足
十部委聯合的《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供給主體。泉州市社會資本涉及養老服務業各個領域,但是在參與過程中仍遭遇發展瓶頸。如民間資本參與缺乏統一、公平政策和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再加上養老優惠政策難以落實,使民間資本參與動力不足、投融資能力較差,影響了社會力量介入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
2.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存“短板”
泉州市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少、規模小,大多依靠社會力量創辦,使其在場地、設備等硬件方面資金壓力大,虧本經營的局面難以扭轉。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的政策保障不健全,部分養老政策難以實施和落實;二是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使民辦養老機構難以維系。3.專業人才輸送不足目前泉州市各養老機構普遍面臨著專業人員難招的現象,說明該市養老服務人才嚴重短缺,再加上受過正規培訓的專業人員極少,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養老服務業的服務質量難以保障,影響養老機構工作的正常運作。
三、破解城市養老服務業困局的整合舉措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業正處于“三期疊加”:一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元年;二是“十三五”規劃元年,相關政策還處于蜜月期;三是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大時代[6]。2015年后,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場時代大變革,盡管它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仍面臨著諸多困境。因此,破解養老服務業之困局要從政府統籌、養老機構建設和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助力養老。
(一)以統籌規劃推進“精準扶老”
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統籌規劃,轉變傳統思維。一是完善養老服務制度保障。2014年泉州市把養老服務業發展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并列為服務業重點發展領域,說明養老產業的發展方向往往取決于政府實施的政策法規。二是提高政府投融資能力。泉州市政府將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提供資金補貼,重點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購買服務。三是強化養老服務隊伍建設。針對泉州市人才短缺的困境,政府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校增設相關專業,建設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四是落實城鄉養老服務設施。泉州市規劃局將在片區開發建設時加強配套設施同步規劃建設,并在新建樓盤配套養老服務設施。五是推進養老機構改革。政府要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兜底保障和示范引領作用[7],同時要給予民辦養老機構更多支持,實現各類養老機構“供需”平衡。
(二)以資源整合推動“社會化養老”
“社會化養老”主要是指社會力量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和價值[8]。政府要協同多方社會力量,使其成為養老服務業的生力軍。具體包括:一是鼓勵社會民間資本介入養老服務業。以晉江為例,磁灶社區敬老院就是一家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社區養老的養老機構,由民間社會組織負責投入資金和基礎設施。二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建設。由政府投資并引入社會力量進行服務已成為養老機構發展的常態。政府要建立激勵社會力量辦養老服務的長效機制,扭轉社會力量及資金不愿投資費力不討好的養老服務業的局面[9]。社會力量則要發揮自身社會公益性作用。三是加快社會組織培育和人才培養。鼓勵社會組織開展養老服務,建立促進社會組織承接養老服務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培養建設,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參與到養老服務的隊伍中。
(三)以技術創新實現“智慧養老”
“智慧養老”是隨著養老服務相關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新興理念[10],其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盤活社會養老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的一種全新的養老服務模式。泉州市在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助力養老服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2014年成立的“泉州市禾康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完成了老年人信息錄入、手機發放等工作,并開始向老年人提供優質、快捷的信息化服務,逐步落實實體援助服務項目[1]。而泉州市泉港區通過引進“泉州市禾康智慧養老服務中心”作為承接主體,出臺《“互聯網+”居家養老助殘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啟動“互聯網+”養老助殘服務,為符合條件的對象提供基礎信息服務和實體援助服務[11]。可見,將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相融合是我國養老服務業與時俱進的表現,提高了養老服務的準確性和便捷性。
(四)以實踐創新探索“醫養結合”
全國各地正積極探索如何創新“醫養結合”模式,有望成為破解養老之惑的重要舉措。但在探索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需政府加以解決。具體包括:一是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破除發展醫養產業的體制機制障礙,引導醫養產業往健康方向發展。二是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加強養老機構與周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合作,保障老年人養老和醫療疊加的需求。三是加大對醫療養老的資金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建立護理型養老機構,落實養老機構醫療配套設施。四是提升養老機構醫療服務水平。政府要與社會合作,鼓勵更多專業的護理人員到養老機構工作。
作者:謝丹妮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泉州市老齡辦.泉州市2014年度老年人口與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2]張薇.泉州老年人口88.6萬“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受關注[EB/OL].
[3]張曉明,石偉琴.聚焦養老難問題多管齊下助老養老[EB/OL].
[4]余新仁.發揮優勢加快發展:解讀《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J].社會福利,2014(3):24-25.
[5]陳小妮.泉州多元化發展破解養老困局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EB/OL].
[6]王勝.“十三五”規劃系列之養老服務業:養老服務業三期疊加,全面爆發[EB/OL].(2015-04-30)[2016-02-15].
[7]福建省民政廳.福建: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新步伐[J],社會福利,2013(8):44-46.
[8]王素英.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具有廣闊發展空間[EB/OL].
[9]郭銘華.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何以舉步維艱?[EB/OL].(2014-04-13)[2016-02-15].
課題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設計了以智能移動產品為平臺的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框架和系統功能模塊,并提出了基于系統平臺的老年人健康服務產業鏈資源整合的設想,為居家養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開個性化健康服務,實現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關鍵詞:
居家養老;健康服務系統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人口最多和老齡化最快的國家。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數的16.1%,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1.44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的指導意見。本課題通過分析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從物質與精神需求等方面著手,研究居家養老模式下以移動智能終端為載體的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設計。
一、居家養老概述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為養老場所,以社區照料服務網絡為依托,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為保障,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支持基礎上的養老方式。“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9073”養老模式,根據國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成為我國居民養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務系統設計
服務系統設計是一種創新策略,通過系統思考整個服務中環境、人、物、信息的相互關系,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通過改善整個服務流程與體驗,為用戶構建一種新的服務價值,提供物質產品和非物質服務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最終提升用戶消費滿意度。服務系統設計理論最早應用于傳統制造企業營銷模式轉變、責任延伸方面,即營銷模式從銷售產品延伸到銷售產品的使用或者結果,起到提高產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該理論發展至今已逐步應用于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有形與無形產品及服務相關的多產業領域。運用服務設計理論進行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設計,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老年人的個體信息,從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發進行歸類細分,按需設計系統功能模塊,以互聯網數據交換實現醫療、家政等服務輸送,打造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同時通過系統閉環設計,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饋,進一步維護、更新系統,以創造出更優化的服務。
三、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組成的一個整體,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個人的健康行為(體育鍛煉)、個人的能力和處理(壓力的)技巧、社會經濟環境、物理環境、醫療保健服務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包括物質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醫療保健護理等,受到年齡、學歷、家庭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必然不相。課題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無錫市區167位老年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年輕老年人(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劃分,60到74歲的人群稱為年輕老年人)為129人,占訪談總人數的77.2%。調研發現,由于機體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顧與社會(家庭)服務能力逐步下降,同時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逐步上升。盡管如此,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現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輕老年人身體都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會出現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減退導致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統的衰退導致飲食咀嚼費力、骨骼系統的衰退導致行動能力下降,此外還有視力減弱等等。被訪談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壓、關節炎、頸椎炎等,其對醫療、保健等有較多的需求。被訪者均表現出對健康養生、醫療保健的關注,具體包括定期體檢、收聽/看養生類節目,使用家庭醫療/保健儀器,如血壓計、血糖儀等,按摩儀,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變化也伴隨著心理特征的變化,主要為疾病、認知障礙、社交變少等帶來的抑郁、煩躁、多疑的消極情緒。此外,伴隨著家庭結構的空巢化,老年人對情感與精神需求則比以往更明顯,渴望得到親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訪談者承擔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學、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體力勞動。事實上,根據學者研究,老年人適當參與社會活動,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其生活的精神動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娛樂活動
受年齡特點影響,被訪談者平時的主要活動鍛煉為散步、小區健身器材鍛煉、廣場舞等運動。娛樂消遣上以看電視居多,其中43.1%的年輕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習慣,這部分老人多屬于“嬰兒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總體表現為文化素養較高。其主要使用手機瀏覽網頁/新聞、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聽廣播、音樂播放等。這些老年人會通過微信等與家人、親戚、朋友進行實時溝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數年輕老年人會使用照片美化、小視頻編輯等App。通過調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輕老年群體對智能移動終端使用,為互聯網技術下的健康服務系統平臺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平臺可以借助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借助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平臺中多方的溝通與互動。總體上,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
四、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設計原則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說,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設計要根據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認知特點,遵循以下兩大原則:1)易用原則:設計者要在認知心理學、系統設計等理論指導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邏輯思維和使用習慣,確保系統操作簡單易用。平臺界面應當簡單明了,層級合理、切換方便。界面中圖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識能力和認知能力。2)至美原則:操作界面應關注老年人的審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則,色彩、圖案、圖標的設計要給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框架
圍繞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養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設置五大常用功能平臺,即醫療服務系統平臺、康復護理服務系統平臺、健康養生服務系統平臺、家政服務系統平臺和精神慰藉服務系統平臺。另外設置緊急呼叫系統和投訴管理功能,前者實現緊急狀態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戶及其家屬進行服務反饋與投訴,實現系統閉環設計,優化服務,具體如圖1所示。信息平臺以手機等智能終端為載體,由社區提供服務管理系統,平臺的維護與管理由網絡工程師、醫生、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員組成,通過分析養老信息集成平臺的內容數據和用戶數據,為老年人進行身體狀況和心理發展進行測試和評估,建立健康檔案,判斷老年人需要的服務層次和類型,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通過安排定期體檢、開展健康培訓等,讓老年人實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實現科學養生與及時醫療相結合,提高生活質量。
(一)醫療服務系統平臺
醫療服務系統平臺通過數據中心,與社區醫院進行老年人醫療信息數據交換,為老年人接受基礎醫療診斷提供服務,同時,系統平臺還可以與社區醫院、中心醫院形成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為老年人醫療診斷提供更優質服務。此外,緊急呼叫系統直接連接社區醫院急救中心信息平臺,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復護理服務系統平臺
康復護理服務系統平臺可設置醫療康復服務和醫療康復知識模塊。次系統平臺主要針對失能老人的醫療康復服務,具體除了血壓和血糖的檢測、就醫陪護、代配藥等,還包括褥瘡護理、幫助服藥、排泄、介護、疾病的康復護理。失能老人的家屬可以通過此平臺選擇具體的醫療康復服務。此外,家庭照料人員也可通過醫療康復知識模塊獲得專業學習。
(三)健康養生服務系統平臺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層次與需求(如圖2所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醫療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輕老年人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和信息獲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觀念正在逐步變化,即從以往有病才治病的傳統觀念及習慣,轉變為治未病、保健養生。因此,健康服務系統平臺可以設置健康飲食模塊和養生保健模塊。營養師根據老年人的個人信息,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選擇。養生保健模塊可以提供形式多樣的養生保健信息,如中醫養生講座、保健操視頻等。同時,系統平臺若與餐飲中心、有機農場或者凈菜配送中心實現信息交互,即嵌入農產品電子商務商對客訂購模塊(B2C)等,則不但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礎保障,更能延伸到農業、商業等不同的產業鏈,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務產業群。
(四)家政服務系統平臺
老年人通過家政服務系統平臺選擇衛生清潔、洗衣、烹調、購物等服務,平臺通過與家政服務公司實現數據聯網,提供相應的服務與人員。
(五)精神慰藉服務系統平臺
我國家庭規模目前呈現小型化、多樣化趨勢,單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以上,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過此平臺選擇聊天、讀報、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務,根據自身需求決定服務的頻率和內容。此外,老年時期仍是思維成熟、智慧發展時期,平臺可設置網上“老年大學”,方便老年人學習充電,充實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流程及界面設計
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客戶端可安裝在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上,手機通過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屬可共享賬號信息,檢測、調整服務需求,同時對健康指標實時監控。具體操作流程如圖3所示。用戶打開健康服務系統APP,進入注冊界面,輸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結構與人數、住址等基本信息。確認資料、提交后進入登錄界面,設置用戶名和密碼,并以醒目字體提示保存密碼,以保證之后自動登錄,簡化操作。進入主界面,用戶可直接輸入近階段健康數據,包括體重、身高、睡眠狀況、常見疾病、遺傳病史、心率、血壓等近階段身體指標,建立健康數據檔案。系統平臺根據用戶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將反饋信息推送給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模塊和個性化服務推薦模塊。用戶可自主選擇個性化服務模塊或者選擇系統推薦的個性化服務模塊。為老年人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系統設置健康數據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隨著用戶定期更新個人健康數據,系統平臺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務。頁面風格定制。系統提供默認頁面及其他待選頁面,用戶可根據自身的風格愛好自行設定,體現人本服務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務系統總體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
七、總結
居家養老模式下,為了確保老年人得到物質與精神的全方位關懷,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健康服務系統平臺,為老年人展開個性化健康服務,通過醫養結合實現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參考文獻:
[1]睢黨臣,彭慶超.“互聯網+居家養老”: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9):128-130.
[2]陳寧.國外“醫養一體化”服務模式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藥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溝通的老年人產品設計策略[J].美術與設計,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丹.四種常用人口老化理論的集成研究[J].中國老年學會雜志,2016(5):2270-2271.
勇“闖”,敢闖敢試。養老服務行業完全依靠市場化是不可行的,突出公益性,發揮社會效益,做好示范引領,成為培訓龍頭,評估制度到位,監管指導跟進等是當前事業的中心。勇立潮頭,敢闖會創,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勇于打破常規,提升工作效率,做養老事業的“排頭兵”。
巧“創”,巧妙創新。隨著互聯網產業的不斷升級,傳統養老服務產業聯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形成智慧健康養老生態,“智能硬件+APP+數據”的先進解決方案,助力養老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為老年人提供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質量、 安全管理及預防(尤其防摔)、情感陪護及心理健康、更細顆粒度的監測維度和流程等領域的智能養老是大勢所趨。大膽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勇于打破常規,提升工作效率,做養老事業的“領頭雁”。
實“干”,積極作為。中國養老產業面臨多重挑戰。
養老事業社會環境嚴峻。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失能化”、“空巢化”以及“少子化”等現象也日益突出。而老年群體恰好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高發人群,占比接近50%。對于以上類型的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護理難度相對要大,對專業化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更高。
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過去,國內的養老機構主要由政府主導,幾乎沒有什么營利性的存在。現在,市場格局變了,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市場和社會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但目前在中國,政府與企業膠著一起,市場并不完全具備從政府手中承接養老服務的條件。
醫養結合的壁壘。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院只能提供養老而無法醫療,而醫院只能醫療而不能提供養老服務,使得養老院里的老人經常要奔波于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不僅得不到及時救治,還給家人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甚至有的老年人為滿足自身醫療需求而在醫院“壓床養老”,占用醫療資源。
專業人才缺口大。我國養老機構人員從業者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2萬。從國際標準上來說,照顧失能老人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例應是2:1,即2個護理人員照顧1個老人,但國內目前情況是一個護士負責10個老人。目前國內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在千萬名以上,尤其是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員,更是稀缺。
硬件、資金缺乏。養老機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建設,但除了政府有限的資金支持外,民營資本大多處于觀望狀態,資金投入有限,導致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場所條件有限,發展空間不足。很多養老機構占地面積不足,老人入住后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生活設施存在缺陷。
敘述近年來中醫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及藥效機理的實驗研究進展,認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藥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在辨證分型、療效標準及藥理研究方面等仍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關鍵詞】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因病機;中醫藥治療;綜述
Abstract:It reiterates the development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usa morbi,mechanism,trea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signs and pharmacodynamic of SEL,concluding that the TCM research on SEL has got delightful achievement,but it still needs further study on differentiation types,cure effect standard and pharmacology.
Key words:SEL;causa morbi and mechanism;TCM treatment;review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由多因素參與,以依賴于 T細胞的 B 細胞功能亢進為特征,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并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多系統損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中醫典籍中根據臨床癥狀不同把系統性紅斑狼瘡分別歸屬于“ 陰陽毒”、“ 蝴蝶斑”、“ 周痹”、“ 日曬瘡”、“ 血風瘡”、“ 溫毒發斑”、“ 丹疹”、“ 腎臟風毒”[2]等。在我國一般認為發病與遺傳素質、性激素及環境等因素有關[3]。多發于青年女性[4],但SLE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5]。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在風濕病中是一種較常見的疾病,據我國流行病學的初步統計,患病率為70~100 /10萬人,如果以全國12億人口計算,我國的SLE患者已達84~120萬之多[6]。
1 病因病機
1.1 病因
中醫學對本病病因的認識尚不統一,歸納起來大致有風濕侵襲、熱毒蘊積、瘀血阻滯、正氣虛損。如丁氏[7]等學者認為風寒濕邪入侵為本病的致病因素。鐘氏[8]等認為本病屬伏氣溫病。孫氏[9]認為熱毒蘊積、毒瘀互結是SLE 的致病因素。陳氏[10]則認為本病為先天不足,腎陰虧虛所致。
1.2 病機
中醫學對SLE病機的認識也不統一,如①劉士敬等[2]綜觀唐宋以前醫籍,認為SLE乃風邪客于腎經,久而不去,遂釀成風毒之邪流注腰腳、四肢及腎臟所主筋脈所致,或作寒熱、或為疼痛、或發瘡瘍。唐宋醫籍中關于腎臟風毒的記述:“腎臟風毒攻注生瘡,遍身疼痛、腰胯注痛、腳膝無力”,“腎臟風毒氣攻注,四肢疼痛及瘡腫煩熱”,“腎臟風毒流注腰腳者,其狀腰腳沉重,筋脈拘急,或作寒熱,或為疼痛或發瘡瘍是也”。“腎臟風毒流注,腰膝關節疼痛,行立艱難。”②趙智強等[11]根據《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中:“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認為熱毒郁于血分是致病之本,火邪攻沖是發病之標,正如《成方便讀》所謂:“素稟陰虛有火,恰逢……,于是毒火相煽,變證疊起。”并可夾濕夾瘀。 ③趙會芳等[12]證實SLE亦存在瘀血病機,在SLE病變過程中,熱毒內伏營血,或邪熱灼津煉液,或邪毒損傷脈絡,或氣陰虧虛,血行不暢,陰血枯竭,造成瘀血為患。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又與熱毒相搏結,形成熱、毒、虛、瘀綜合之勢,熱瘀搏結,邪熱難解;瘀血阻絡,血必妄行;瘀毒內阻,損傷臟腑,使得病變更為復雜,病情更為嚴重,纏綿難愈。④金實[13]認為稟賦不足,臟腑失調是本病的發病基礎,加之外邪侵襲,邪熱瘀毒痹阻血絡,侵及臟腑,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是本病的病機特點;腎虛瘀毒是病機的關鍵。⑤眭書魁等[14]認為先天不足加之內傷七情,勞累過度等使機體陰陽失調,日久而五臟俱虛,有形之邪閉阻三焦,使全身各組織器官受損,因此本病病機應為“五臟虧虛,邪阻三焦”。
2 辨證分型論治
SLE的病情復雜,且辨證分型目前尚未統一。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SLE分為熱毒熾盛、陰虛內熱、瘀熱痹阻、風濕熱痹、脾腎陽虛、氣血兩虛6型[15]。但現在有許多學者按患者的病情和發病特點來辨證分型。如①張志禮等[16]將SLE中醫辨證分為五型,即(1)毒熱熾盛,氣血兩燔證。治以清熱涼血,解毒護陰。方藥:玳瑁面、生地炭、雙花炭、板藍根、白茅根、丹皮、赤芍、生石膏、草河車、白花蛇舌草、玄參、石斛、天花粉、知母等。(2)氣陰兩傷,血脈瘀滯證。治以養陰清熱、益氣活血解毒。方藥:南北沙參、石斛、玉竹、青蒿、地骨皮、女貞子、旱蓮草、黃芪、黃精、丹參、雞血藤、草河車、白花蛇舌草等。(3)脾腎兩虛證。治以健脾益腎,調和陰陽,活血解毒。方藥: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女貞子、菟絲子、仙靈脾、山萸肉、丹參、雞血藤、桂枝、草河車、白花蛇舌草。脾虛甚者加黨參,腎陽虛甚者加附子,水腫甚加車前子、桑白皮等。(4)脾虛肝郁證。治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解毒。方藥:當歸、柴胡、白術、茯苓、丹參、白芍、黃芪、太子參、枳殼、雞血藤、益母草、草河車、白花蛇舌草等。(5)風濕痹阻證。治以祛風濕宣痹,溫經活血通絡。方藥:黃芪、桂枝、白芍、秦艽、烏蛇、丹參、雞血藤、天仙藤、首烏藤、女貞子、草河車、白花蛇舌草等。②孟如等[17]將SLE分為五型,(1)熱毒熾盛型。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方藥:犀角地黃湯加味。水牛角、生地 、赤芍、丹皮、紫花地丁、紫草、連翹、生甘草、丹參、小薊、青蒿、蒲公英。(2)氣陰兩傷型。治以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方藥:黃芪生脈飲合二至丸加味。黃芪、太子參、麥冬、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酸棗仁、知母、川芎、夜交藤、生甘草、丹參、益母草、小薊。(3)肝腎陰虛型,。治以滋補肝腎,養陰清熱。方藥:六味地黃湯合二至丸加味。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女貞子、旱蓮草、丹參、益母草、小薊。(4)風濕熱痹型。 治以疏風清熱,化濕通絡。方藥:桂芍知母湯合木防己湯。桂枝、杭芍、知母、白術、防風、生石膏、木防己、苡仁焦黃柏、忍冬藤、生甘草。(5)脾腎兩虛型。治以健脾益氣,補腎利水。方藥:防己黃芪湯合六君子湯加味。防己、黃芪、蘇條參、白術、茯苓、陳皮、法夏、仙靈脾、山藥、車前子、生甘草、益母草。③范氏等[18]將SLE分為陰虛內熱證、氣營熱盛證、瘀熱痹阻證、血熱瘀滯證、熱郁積飲證、瘀熱血虛證、氣陰兩虛證、瘀熱損腎證、脾腎兩虛證、瘀熱入腦證。④邊天羽[19]依據中醫辨證將SLE分為五型。(1)氣血兩燔型。治用清熱涼血,化斑解毒。方藥:氣血兩燔方或涼血消風湯加水牛角。生地、玄參、杭白芍、白茅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升麻。(2)氣陰兩虛血瘀型。治用養陰補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方藥:紅斑狼瘡方。黨參、黃芪、生地、玄參、沙參、赤芍、當歸、丹皮、桃仁、紅花、川芎、郁金、黃連、蓮子心、甘草。(3)氣滯血瘀肝郁型。治用疏肝清熱,活血化瘀。方藥:疏肝活血湯。柴胡、陳皮、當歸、赤芍、紅花、莪術、黃芩、黃連、薄荷、甘草。(4)脾腎陽虛型。治用溫補脾腎,活血利濕。方藥:脾腎陽虛方。附子、肉桂、黨參、紫河車、薺菜花、澤瀉、熟地、茯苓、當歸、赤芍、紅花、黃連、黃芩、白術、山藥、山萸肉。(5)陰陽兩虛型 。治用滋腎陰,補腎陽,安神開竅。方藥:地黃飲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冬、菖蒲、遠志。
3 實驗研究
近年來對中藥治療SLE的實驗研究很多,現舉例如下:①梁鳴等[20]通過動物實驗探討了狼瘡樣小鼠脾細胞體外分泌白介素-6和白介素一10水平及其中藥狼瘡方對其影響。實驗結果說明狼瘡方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地阻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小鼠體內T,B細胞相互作用,減少Th2細胞因子的形成和自身抗體產生,可有效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②金實[13]通過動物實驗,觀察了中藥“狼瘡靜”對小鼠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發現中藥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抑制B細胞介導的抗體形成,抑制遲發型變態反應,尚可拮抗CTX導致的巨噬細胞功能低下和免疫器官萎縮。③顧軍花等[21]采用陳湘君教授經驗,以復方“自身清”治療活動性SLE 30例,經3個月治療后,患者低下的CD+4、CD+45、 RA、CD4、CD4/CD8、NK明顯升高,說明本方主要改善了SLE免疫紊亂。④張國強等[22]認為丹參是臨床治療LN的有效藥物,對人腎或纖維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通過使Cmyc蛋白高水平表達而誘導細胞凋亡,長期大量使用丹參,可能對LN的間質纖維化病變有一定療效。⑤李非等[23]利用基因芯片探討中藥復方對MRL/1 pr狼瘡小鼠腎臟基因表達及Thl /Th2細胞的調節,實驗結果:存活率治療組(中藥復方)為81.3%,對照組為51.2%;蛋白尿陽性率治療組為40%,對照組為80%;治療組腎小球與腎小管病變較輕。芯片結果顯示兩組間差異表達(2倍以上)的基因共279條。RTPCR結果顯示治療組腎組織中Thl/Th2細胞因子(IFNy/IL4)比例增加。提示中藥復方可改善MRL/I pr狼瘡小鼠的腎臟病理損害,調節腎臟中多個系統的基因表達水平,糾正腎組織中Thl/Th2細胞的比例失衡。
轉貼于
總之中藥能夠通過調節免疫、抑制免疫反應來控制SLE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4 評價與展望
SLE累及多系統,臨床可見急危重癥表現,又可見慢性病損傷持續存在,盡管病情復雜,變化多端,但其病理變化是一致的,即血管炎、結締組織病變、免疫復合物沉積。針對病理特點,在清熱、化痰、祛瘀、補虛的基礎上隨證加減治療。目前中西醫結合是SLE的最佳治療方法,且對SLE臨床及實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令人鼓舞,其優勢:①二者聯合應用可取長補短,有互補作用,較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療效顯著;②中藥可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不良反應;③可以減少各種細菌感染的機會。④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但應充分了解二者的優缺點,以掌握恰當的時機。西藥能迅速緩解病情,特別在活動期的危重患者或有合并癥者,以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主,中藥為輔,提高療效,減少西藥的不良反應。在病情趨于穩定時,應以中藥為主,逐漸撤減激素,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然而,中醫藥在臨床研究和應用當中還存在以下問題:①研究設計不嚴謹,缺乏隨機、雙盲、對照方法,影響研究的可重復性;②單純評價生物學指標,沒有生存質量內容,不能全面反映中醫藥的療效優勢;③辨證分型的方法較彌散;④中藥復方所發揮療效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途徑和靶點等機理尚不十分清楚;⑤實驗研究亦不夠深入;⑥傳統的中醫針灸、外治等手段和方法的臨床研究亦少見報道;⑦缺乏經過嚴格臨床驗證、療效確切、服用方便的中成藥。以上問題制約了中醫藥治療SLE的發展。因此,制定統一、客觀的宏觀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分型方案和標準,整理總結名老中醫和著名專家行之有效的經驗,篩選療效確切的中藥復方和單體制劑,進行藥理學、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進一步從細胞和分子免疫學角度,探討中醫藥對SLE的治療機制。將為拓展并尋求中醫藥治療SLE的新途徑和研制新藥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溫成平.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進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3):241243.
[2]劉士敬,郭明.腎臟風毒與 SLE[J].遼寧中醫雜志,1998,25(1):1314.
[3]趙威,黃仰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刊,2006,24(2):290292.
[4]熊瓊春.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臨證體會[J].河南中醫,2006,26(2):3233.
[5]章海濤.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J].J Nephrol Daily Transplant,2006,15(1):6676.
[6]凌景榮.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進展[J].廣西醫學,2006,28(1):1214.
[7]丁濟南,施惠君,羅仁夏,等.中西醫結合治療 SLE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2):40.
[8]鐘喜熙,溫偉泉.溫病理論指導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31例[J].中國中醫急癥,1995,4(3):118.
[9]孫鳳琴.涼血解毒除濕散瘀法治療SLE急性期皮膚損害體會[J].中醫雜志,1995,36(8):448.
[10]陳發喜.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30例[J].天津中醫,2002,19(3):23.
[11]趙智強,周仲瑛.從陽毒辨治紅斑狼瘡[J].中醫藥學報,1998,26(4):18.
[12]趙會芳,鐘嘉熙,彭勝權,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瘀血病機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1998,25(1):7.
[13]金實.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藥研究現狀及評價[J].江蘇中醫,1999,20(12):3.
[14]眭書魁,高建華.狼瘡飲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2000,22(2):8589.
[15].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
[16]王萍,張芃,張志禮.張志禮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經驗[J].北京中醫,1999,(2):56.
[17]曹慧芬,林麗,孟如.孟如教授治療紅斑狼瘡的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9,20(5):13.
[18]謝志軍.范永升教授診治系統性紅斑狼瘡經驗[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4):47.
[19]盧桂玲.邊天羽診治系統性紅斑狼瘡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3,2(1):23.
[20]梁鳴,李幼姬,陽曉,等.中藥狼瘡方對狼瘡樣小鼠脾細胞體外分泌白細胞介素-6和白介素一10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5):372375.
[21]顧軍花,陳湘君,蘇勵.復方“自身清”對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T細胞亞群的作用[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3):26.
[關鍵詞] 糖耐量減低;中醫;治療;研究
[中圖分類號] R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c)-023-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GT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XIE B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As 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is more complicated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but its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based on the summary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medic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GT in order to better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糖耐量減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簡寫:IGT)又稱為隱性糖尿病或化學性糖尿病,在臨床上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患者機體自身的糖代謝量卻處于一個正常與糖尿病病癥的過度狀態,其是糖尿病的前期階段,在臨床中幾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都是經此階段形成的。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飲食的糖攝取不當、生活習慣不科學等原因,我國當前IGT患者中,平均七八年時間就能導致接近2/3患者轉為糖尿病,我國每年由IGT轉為糖尿病的患者高達幾十萬,并且正以3%~5%的速度增長[1-3]。因此,加大對IGT發現與臨床干預是降低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生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此為契機,在總結糖耐量減低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從中醫藥治療的角度出發總結當前的各種研究進展和對應成果,以期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理論指導[4]。
1 IGT的中醫病因病機分析
從中醫角度來看,作為糖尿病的前一階段,糖耐量減低屬于中醫消渴,更詳盡一些的話,IGT屬于脾癉的范疇。參照《素問?奇病論》中對于“脾癉”論述,黃夢雨等[5]將糖耐量減低歸納為稟賦不足,臟腑較弱、飲食失宜、情志失調和過度勞累四個方面,基于此,本研究結合張欣等[6]、楊宏杰等[7]對此領域的研究將糖耐量減低的病機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陰虛
從中醫角度來看,消渴病是燥熱為標、陰虛為本的本虛標實病機,針對這一病機,呂仁和[8]在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研究中認為,作為糖尿病的前一階段,IGT屬于脾癉范疇中的陰虛,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貪食甘美、稟賦有虧、陰液虧損,不能制約陽氣,虛熱灼傷陰液,反復積累導致“脾癉”發生。而錢為明[9]在研究糖尿病時也認為陰虛是造成糖耐量減低的主要病機,但在中醫臨床上由于尚未化熱,因此臨床觀察中并無典型消渴表現。陳家鑫等[10]在探究脾陰虛時認為外部六之邪、飲食失調、勞倦所傷、情志太過、用藥誤治、臟腑累及是造成脾陰虛的六大病因病機,而脾陰虛極大的導致了IGT的病發。
1.2 痰瘀內阻
痰瘀是疾病產生發作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在臨床上其是導致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并貫穿于疾病的整個過程。孟鳳仙[11]、孫曄[12]在分別對降糖消脂飲對34、40例IGT者糖脂代謝的影響研究中認為痰瘀內阻和津液代謝失調是導致糖耐量減低病變發生的主要機制,糖耐量減低患者體內的痰瘀內阻程度影響了糖脂的正常代謝,其內阻程度與代謝紊亂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成對比關系。張欣等[6]在臨床觀察活血祛瘀通腑法治療糖耐量減低的研究中發現,糖耐量減低在臨床上的自身癥狀并不典型,其主要表現為高血壓、高體重和高血脂這“三高”,表現為小便黏稠、泡沫較多等,是中醫氣血瘀滯所致。而祝肇剛[13]則認為痰瘀內阻在糖尿病的形成中起重要的推進作用,其導致的瘀血貫穿于疾病整個過程。
1.3 氣陰兩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認為陰虛無以滋養肌膚,氣虛化生無權,期許陰虛互為因果,正所謂陽氣在外,是所化生。姚政等[14]在研究糖耐量減低時認為氣陰兩虛是最常見的糖尿病病機,在此基礎上,其提出了益氣養陰的基礎治法。王永峰[15]在糖耐量減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預觀察研究中認為糖耐量減低是由情志失調,導致氣機郁結,不斷郁積致使化燥傷津,或者是由于飲食不節,耗傷肺胃陰津,勞欲孤獨,陰虛火旺,損傷,導致氣陰兩虛。廖麗錦等[16]在研究2型氣陰兩虛糖尿病時認為氣虛及陰、陰虛及其,我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80%具有氣陰兩虛的臨床表現,表現為倦怠乏力、五心煩熱、口渴喜飲、舌紅少津或尿多色黃。
1.4 脾虛
中醫認為脾虛是由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所致,而糖耐量減低則是由谷氣雍滯,津液失布等引發的代謝紊亂所致。馮建華等[17]認為要根據不同的證型來達到健脾益氣、脾腎雙補的效果。林慧光[18]在陳修園醫學全書中詳細介紹了溫脾燥脾治療脾虛方案。黃從強等[19]在對脾虛致消的糖尿病治療研究中認為依據脾虛致消的理論在臨床上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通過脾虛致消理論和病證結合的臨床模型能夠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陳霞波[20]在糖耐量減低與脾不散精的研究中認為誘發糖耐量減低的主要機制是脾胃氣虛、氣機不暢或者是水谷精微不得運化利用導致脾氣不散精。陸源源等[21]在糖耐量減低者胰島素水平與中醫辨證分型關系的研究中認為長期的醇酒厚美過食肥甘都可導致脾胃的紊亂,而這些脾胃非正常運作優勢脾氣更虛,長期積累導致疾病發生。
2 IGT的中醫治療方案
在IGT的中醫治療干預中,當前針對糖耐量減低的病因病機有較多的方案措施,本研究在中醫治療方面主要從由脾虛引發的糖耐量減低的治療展開研究歸納。
陳剛[22]通過48例健脾逆癉湯治療糖耐量減低的臨床總結,發現在治療糖耐量減低的臨床中可以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采用合適搭配比例的中藥健脾逆癉湯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針對性情急躁的患者在藥物搭配中需加入一些白芍藥、薄荷、柴胡、當歸等,而針對那些血壓高者則需加一些和枯草,這樣在臨床中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姚政等[23]的研究亦有類似的結果。劉得華[24]在31例健脾散精湯葡萄糖低減的治療中發現健脾散精湯能夠有效地治療脾虛導致的糖耐量減低,并且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藥物成分的不同搭配,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李洪波等[25]在研究益氣健脾中藥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糖耐量減低的干預作用中發現,健脾益氣中藥可以改善IGT患者的糖代謝,并能有效控制血壓和干預糖耐量的降低幅度,從而對患者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姬厚民[26]在采用七味白術散加甘草芍藥湯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研究中,通過31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總結發現經過七味白術散加甘草芍藥湯連續3個月的療程服用,可使患者機體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達到正常水平。丁萍等[27]在24例健脾疏肝法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的臨床中,認為服用鹽酸二甲雙胍和健脾消糖顆粒以及對患者的生活干預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含量,從而達到葡萄糖耐量減低的良好治療效果。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案研究,但主旨思想體現在上述的研究匯總中,在此不再贅述[28-29]。
3 結論與展望
當今糖尿病已是影響國民健康的第三大殺手,而糖耐量減低作為2型糖尿病的前兆,已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IGT的治療工作也要保持“治未病”的中醫理念,盡可能在糖尿病形成前加以干預治療,最終達到降低糖尿病發生率的目的[30]。
在臨床中,糖耐量減低具有強烈的隱蔽性,并且患者發現后對其重視程度也不夠,因此我國應加大對糖尿病的產生機制、病癥影響以及IGT的相關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及時治療糖耐量減低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對保持國民健康,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胡英華,李光偉,潘孝仁,等.大慶糖尿病發病率調查及21世紀我國糖尿病發病情況的預測[J].中華內科雜志,1993,32(5):173-175.
[2]呂雄,陸璐,盧紅梅,等.濁毒瘀滯、糖-脂毒性與葡萄糖耐量減低的相關性[J].中醫雜志,2008,49(11):1052-1054.
[3]黃淑玲,候淑芳,麥敏,等.消癉湯治療糖耐量降低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2):105-107.
[4]高世榮.還原苦瓜素含片治療糖耐量減低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2):126-127.
[5]黃夢雨,鞏琪.糖耐量低減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0,28(4):533-534.
[6]張欣,郭葉楠.活血祛痰通腑法治療糖耐量減低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6):472-478.
[7]楊宏杰,鄭敏.健脾補腎丸干預治療糖耐量減低68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7,29(4):302-303.
[8]呂仁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29-133.
[9]錢為明.糖尿病中西醫學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2.
[10]陳家鑫,戚振紅.對氣陰兩虛型糖耐量低減患者干預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2(11):845-846.
[11]孟風仙.降糖消脂飲對34例IGT者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8(7):31-32.
[12]孫曄.益氣養陰補腎法治療糖耐量減低4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67-568.
[13]祝肇剛.祝湛予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141-142.
[14]姚政,虞芳華,張明,等.糖衡I號治療糖耐量減低42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2001,14(3):30-31.
[15]王永峰.參芪地黃湯對糖耐量減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預觀察[J].河北中醫,2008,30(5):473-474.
[16]廖麗錦,黃霞,李彥屏.參芪地黃湯對糖耐量減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預觀察[J].河北中醫,2009,30(5):473-474.
[17]馮建華,程益春.益氣養陰補腎法治療糖耐量減低4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67-568.
[18]林慧光.電針加灸神闕治療糖耐量低減30例[J].中國針灸,2006,26(1):63-64.
[19]黃從強,朱章志.益氣養陰補腎法治療糖耐量減低4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67-568.
[20]陳霞波.糖耐量減低與脾不散精[J].浙江中醫雜志,2005,40(3):118-119.
[21]陸源源,陳文霞.六昧地黃丸對IGT的干預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29(12):758-759.
[22]陳剛.健脾逆癉湯治療糖耐量減低48例[J].四川中醫,2001,19(11):43.
[23]姚政,虞芳華,張明,等.糖衡I號治療糖耐量減低42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2001,14(3):30-31.
[24]劉得華.健脾散精湯治療葡萄糖低減31例[J].新中醫,2001,33(2):59-60.
[25]李洪波,徐志新,凌勵峰.加味玉液湯治療糖耐量減低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3):402-403.
[26]姬厚民.七味白術散加甘草芍藥湯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患者31例[J].中原醫刊,2007,34(5):24-25.
[27]丁萍,羅玉韻,徐進華.健脾疏肝法治療葡萄糖耐量減低24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藥,2008,3(2):84-85.
[28]李翠萍,謝濱,黃捷,等.芪麥降糖飲對糖耐量低減干預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4,22(10):32-33.
[39]何穎.丹參注射液對中老年糖耐量低減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0,4(5):7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