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醫養結合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養結合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養結合的含義

    第1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論文摘要:作為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一面大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期高技能人才培養最適宜的模式。本文在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進行解析的基礎上,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其主要特征進行了探討,并對當前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種種提法進行了辨析。

    論文關鍵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模式;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

    什么是模式?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模式”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培養人才包括“培養什么樣的人”(即培養目標,包括培養規格和培養層次等)以及“怎樣培養人才”(即培養措施,包括培養方式、方法和途徑等)。就構成要素上來說,人才培養包括人才培養主體(即人才培養者,如教師)、人才培養客體(即培養對象,如學生)以及主客體間的相互作用(包括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徑等)三個方面。培養主體在實施培養活動前必須預先設立一個目標,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養客體,使培養客體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發生變化。培養主體在實施培養活動時,必須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論作指導,并在培養活動過程中體現和反映這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論。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所實施的教育活動而形成的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人才培養標準樣式。

    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目前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解釋。孫芳仲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論指導下,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資源與辦學特點,在培養人才的實踐中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特征和運行機制。具體地說,它是指教育過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養程序、人才培養方式和人才培養結構,它涉及教育實施機構、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實踐教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結構狀態特征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升級、科學技術發展而不斷充實新的內容。”張振平認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體現了教育思想觀念。”王前新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實現其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組成、培養途徑與特色、實踐教學等構成要素。”彭元認為:“所謂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導下高職院校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這個中心,對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系統設計所形成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總之,學者們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豐富了研究內容。

    根據以上闡述,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含義概括如下:

    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基礎之上的,并體現和反映這種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社會科學領域的“模型”與自然科學領域的“模式”是有區別的。自然科學反映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實然”,回答的是“事實是怎樣”、“實際是怎樣”的命題,可以通過模型對事實或實際進行擬合。而社會科學是對社會規律的認識,研究對象是社會活動,其回答的不僅僅是“事實是怎樣”、“實際是怎樣”的命題,更是“應該是怎樣”的命題,是“應然”。人的活動都有主觀能動性,是有選擇、有目的的活動,不同的教育思想體現不同的“目的理性”,其核心是不同主觀價值的反映。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教育活動,所以,社會科學領域的“模式”還應加上價值取向。教育活動和現象是“實然”與“應然”、“科學主題”和“價值主題”的統一,對人才培養模式而言則更凸顯價值主題。既然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論之上的,那么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認為是某種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的應用化、具體化、操作化。而且,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樣式),是相對于同一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的其他人才培養形式而言的,人才培養思想或理論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就會不一樣。

    人才培養模式是較為穩定的人才培養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首先,人才培養模式的原型是人才培養活動,包含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全過程,是“目的性”要素和“技術性”要素的統一。其次,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相對穩定性。由于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長期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因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不是一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發展而變化。再次,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這種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具有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可以被人們效仿和復制。

    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措施人才培養目標是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特征,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區分就在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它也決定著人才培養措施。人才培養措施是回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包括教育組織體系和結構、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途徑以及相關制度和評價體系等。

    必須強調的是,培養目標主要用來區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人才培養措施,可以區分同一層次的不同培養模式。而研究高職教育內部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研究人才培養措施上的區別,包括教育組織體系和結構、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途徑以及相關制度和評價體系等,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2006年11月,以教育部頒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標志,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關于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者眾說紛紜,提出了種種人才培養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提法:(1)以辦學思想、辦學道路或方向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如“高職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等。(2)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如“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等。(3)以總體性人才培養措施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這里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持這一提法的人比較多;二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三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4)以具體的人才培養措施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涉及具體的專業設置模式、教學模式、課程模式和途徑模式等多個方面,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1’人才培養模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任務驅動式人才培養模式”等。(5)采用以上四種提法混合起來的提法,如“‘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等。

    上述種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都可以在國家綱領性文件中找到依據和來源,也確實能闡釋和指導現實高職教育的許多問題和實踐,有其合理之處。然而,筆者認為:(1)根據前面論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涵義,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說明“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即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說明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措施。以“產學合作”、“需求導向”等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顯得籠統和模糊,不能明確表達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征,因為“產學合作”、“需求導向”是辦學思想、辦學方向和辦學道路的提法。以具體培養措施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又顯得過于狹窄和偏頗,同樣也不能表達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征。因為“‘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頂崗實習”等提法只能表明具體的教學模式等,以教學模式來替代人才培養模式也有失偏頗,不能涵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同樣,以混合提法來表達當前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也不妥當。(2)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我國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表明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說明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特征。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然而,這種提法主要是用來區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再者,關于高職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理論界和實踐者已形成了共識:當前高職教育的“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是“怎樣培養人”。因此,以人才培養模式目標作為我國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也存在不妥之處。(3)既然上面種種提法都不是很科學,那么,當前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提法只能表明在“怎樣培養人”上面,即在人才培養措施上。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在“怎樣培養人”這一個問題上的“二個方面”,二者統一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中,把二者單獨分割開來的提法都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區域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素質是指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職業道德)、較強的法制意識、良好的誠實守信品質以及愛崗敬業精神等;高技能是指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有較強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并且具有在職業(崗位群)水平遷移和向上遷移的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發揮企業和學校兩方面的人才培養優勢,共同作用于學生,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校企合作主要體現在教學資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師資、實訓條件、設備、品牌資源等),培養計劃校企共定,教學過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圍校企共融等方面實行合作。

    第三,工學結合。“工”即工作,指學生在企業實踐,或作為企業員工的一員進行頂崗實習,在工作中培養職業素質和提高技能;“學”即學習,指學生在學校進行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以及人文素質培養。工學結合就是在人才培養方式或途徑上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是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是高職教育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統一于人才培養的實踐之中。校企合作是工學結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校企合作這個平臺,工學結合將失去前提和基礎,“工”與“學”將無法“結合”,人才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工學結合是校企合作的出發點和本質,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實現“工”與“學”的結合,并以此為改革的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而達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的。工學結合的要求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校企合作的發展。工學結合的實質是教育通過企業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廣大職教研究者和實踐者在甄別、借鑒、引進和消化國外職教模式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職教實踐的探索總結得出來的,是新時期高技能職業人才培養最適宜、最科學的模式,甚至被譽為職教的“一面大旗”。我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既有別于國外的模式,如德國“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英國的“BTEC”等,也不同于我國以往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有:

    在職業教育思想上,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體現新的職業教育價值取向和新的人才培養觀。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我國高職教育是培養區域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在專業設置上,突出社會適應性、靈活性和區域性特征,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根據所在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產業結構變化調整的需要),并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靈活自主地設置適應性強的專業,使專業能主動滿足和適應該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課程模式上,是以突出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工作過程系統化(或工作過程導向)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課程建設與改革既是提高質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重點和難點。國際經驗表明,高職教育可以沒有專業和教材,但不能沒有課程。當前,高職課程改革的總體方向是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開發課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是在對典型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分析基礎上,按照工作過程導向,建立一系列“學習領域”,以“學習情境”(可以是系統化的項目,也可以是系統化的模塊,或系統化的產品,或系統化的案例等)作為載體,對課程進行開發,并強調與企業合作開發,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我國的高職課程經歷了由“模塊課程”到“項目課程”、再到“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課程改革實踐,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教學質量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2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包頭市 醫養結合 醫療養老 老年人服務

    中圖分類號:R 197.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人口總數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同樣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最大的國家,中國老年人口約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據2015年統計,中國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5.5%,達到2.12億人。照這樣發展,2025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35.5%,增長至4億人。由此可見,我國老齡化增長快、數量大,形勢極為嚴峻。同時,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一妻一孩”政策,人口增長緩慢,鼓勵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使家庭結構逐漸轉變為“4-2-1”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單純地憑借家庭內部自身的力量來解決養老問題顯得蒼白無力。

    我國的家庭養老問題困難重重,而敬老院等養老機構也不能實現老年人的養老需要,因此,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開展了創新養老模式以促進養老服務發展的一系列探索。《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 號指出,要加強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包頭市積極響應,制定出了一系列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支持政策。

    1 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1.1老年人醫療養老服務結合的相關概念

    1.1.1養老服務

    養老服務是給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服務來滿足他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人們的不同需求,分為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兩種。李學斌認為,社區養老是以社區為養老場所,政府和社區運用各種力量為老年人提供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等各項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中國居家養老深受西方社區養老的影,英國對社區養老這樣闡述:“社區照顧是讓老年人自己盡可能照顧自己的生活,社區只是進行恰當的幫助和協作,并為家庭陪護人員提供短暫白天照顧的一種養老方式。通過讓老年人去老年社區或臨時服務場所,擴展照顧老年人的范圍。”

    1.1.2醫療服務

    一般認為醫療服務的基本含義是:醫療服務就是醫療機構主要為病人和特殊的社會人群服務,通過醫學技術為他們服務,滿足社會對醫療保健的各種需求,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為社會提供即時服務。創設基本醫療服務有三個要求:一是確定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范圍;二是嚴格監管基本醫療保險的基金支出;三是加強醫療服務管理。

    1.1.3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指的是總結梳理養老資源與醫療資源之間的關系,將基礎養老服務作為立足點,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照顧、精神安慰等所需服務,優化老年人群所享受的醫療養老服務。利用醫養結合的方式,將醫療、恢復、養老等方面進行綜合處理,把重點放在老年人群健康醫療服務工作上,實現養老機構與醫院相互融合,創新改革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形式。

    1.2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理論基礎

    1.2.1福利多元主義理論

    福利多元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的新興產物,是古典自由主義、凱恩斯?貝弗里奇范式之后處理國家危難的社會政策研究新模式,它堅持福利元素多方面化,既不可以絕對依靠市場,也不能絕對依靠國家,福利應該是整體社會的產物。

    羅斯認為,社會福利應該由三部分組成:家庭、市場和國家。與發達國家比較,中國國內的養老問題十分嚴重,存在老年人口數量龐大、養老服務提供不足等問題,中國還存在未富先老的現狀,因此要想解決中國的養老難題,必須加強養老服務的社會參與性以及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并且充分利用公立醫院的優勢。

    1.2.2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屬于行為科學的理論,1943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拉罕?馬斯洛提出。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按順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自我實現需求后,但是一般不是馬斯洛理論中必需的部分,通常情況下會將自我超越融合到自我實現中。

    2 包頭市醫療養老服務概況

    2.1包頭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由衛生部門計生辦給出的人口占比趨勢圖分析得出,現如今,的全部人數中7.56%是65歲和大于65歲的老年人,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到2015年居住人數中有35萬是60歲和大于60歲的老人,已達到總數的12.4%。相對于15年前增加了2.6%。

    2.2包頭年市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現狀

    2.2.1醫療服務現狀

    包頭市有醫療機構共619個,公立醫療機構有28個,個體診所有223個,村衛生室有319個,廠礦醫院有6個,民營醫院有7個。按等級劃分,公立醫院中包括4家二甲醫院,6家一甲中心衛生院,12個鄉鎮衛生院,1個中西結合眼科醫院和1個精神衛生中心;民營醫院中有2個二級醫院。

    2.2.2養老服務現狀

    就整個包頭市而言,目前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方式仍然以政府養老為主,這樣就會造成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不相符的結果,因為只有政府這一個來源且其給予的幫助太小,無法解決照顧大量老人這一問題。包頭市具體的養老結構情況如表1所示。

    2.3包頭市醫療與養老服務分離帶來的問題

    2.3.1老年人醫療“壓床”現象嚴重

    目前,包頭市多數醫院嚴重缺乏醫療物資,像在具有醫療保險的醫院里,大部分老人為了治恢復期很長的病就選擇更好的治療,同時考慮到醫療報銷問題,不得不選擇長期住院,因而導致“壓床”現象嚴重,但這些老人的目的是養病而非診病,這種情況下醫院相當于療養院,因而會占用醫療資源。

    2.3.2養老機構不能滿足需求

    目前,就包頭市而言,養老機構雖然較多,但是存在以下問題:生活設施不夠完善;老人們的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民營養老機構價格昂貴,門檻高;公辦養老機構價格低,但不能帶來完整的服務;缺乏醫療措施,患病老人遇緊急情況很難得到及時治療,甚至造成死亡;此外,養老機構無法使用醫保,所有費用需要個人承擔,會造成老年人過重的生活負擔。

    2.3.3老年人經濟負擔重

    醫療與養老機構分離,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帶給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重,老年人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在支撐養老費用的同時還必須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其中最的問題是養老費用需要自己支付,無法像醫療費用可以報銷,報銷問題成為醫療與養老分離最致命的問題。

    3 澳大利亞醫養結合服務的相關實踐和經驗借鑒

    3.1澳大利亞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介紹

    澳大利亞政府非常重視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在推行養老政策方面,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由政府主導,配合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來提供養老服務,其中包含了醫養結合的特點。它的運行程序是,首先在社會中建立良好的競爭機制,通過競爭來提高提供醫養服務的質量,以削弱政府的力量,多方面多層次進行養老服務的開展,由此可以做到既使老年人得到滿意的服務,又不會使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在醫養結合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競爭機制。通過競爭,提高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質量,降低政府支出。服務提供者通過競標得到政府的養老項目,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得到撥款,項目的數量與撥款是成正比。想要得到服務的老年人,必須由老年照護評估組進行評估,這樣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滿意的服務,又不會使資源浪費。同時澳大利亞非常重視家庭養老,國家對承擔照護老年人的家庭成員給予經濟補貼,為了使家庭照護人員有能夠的生活質量,不會因為照護老年人而降低,每年為他們提供休假,休假時由社區負責照護工作。

    3.2經驗借鑒

    3.2.1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長期致力于提供養老服務,是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發展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過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確定整體方向,規范醫養結合服務的過程。同時,政府作為最有力的財政保障,要為其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從制度供給、政策制定、財政投入和公共產品提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從澳大利亞在養老方面較為成功的經典案例哈克項目(HACC)中可以看出,60%是由聯邦政府出資,40%是由州政府出資,剩余的資金缺口則由地方政府解決。

    3.2.2重視完善法律體系的建設

    縱觀國外養老服務政策以及法律體系,可以看出,國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每步發展都有賴于相關法律政策作為支撐。建立健全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使其發揮指引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是發展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和養老服務事業的重要保障。

    4 構建包頭市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對策

    4.1構建醫養結合的PPP模式

    PPP模式也稱為“公共私營合作制”,是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政府和私人組織之間,為供給某種公共服務或者產物,用擬定協議作為基礎,形成合作關系,并且順暢達成目的,通過制定合同來確認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最后讓合作的政府和私人組織都能發揮更完善的效用。

    PPP模式將政府和私人組織之間的各自優勢充分整合,使得醫養結合模式可以做到高效健康的運作。PPP模式的優點包括:第一,PPP模式能夠在醫養整合方面供給,并且可以拓展新的融資途徑,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第二,PPP模式提高了醫養結合模式的質量和效率,可以將政府從不擅長的項目中解脫出來,引入擅長的市場部門,提高項目的質量和效率,達到雙方共贏的效果。

    4.2提高供給主體的積極性,完善服務方式

    發展一、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的技術優勢,將他們轉變為康復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院等醫養結合型養老組織,負責養老照料和醫療護理,在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渠道方面得到拓展。同時借鑒澳大利亞經驗,打破單一的政府供給主體模式,強調政府、市場、家庭以及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參與和協作。養老服務作為準公共產品,市場的參與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政府供給的不足,減少政府的壓力;非營利組織、志愿者的參與會進一步加強參與性和競爭性。

    4.3建設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縱觀國外養老服務政策以及法律體系,尤其是澳大利亞的相關法律建設,可以看出,國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每一步發展都有賴于相關法律政策的支撐。然而,我國與此相關的政策法規都還是空白,更沒有相關的政策作為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導向。所以在持續探求國外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時,我們國家必須要全面顧慮到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要求,清晰劃分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權責、職能界定,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政策。

    參考文獻:

    [1] 李虹.澳大利亞的家庭老年護理服務與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J].醫院管理論壇,2004,21(8):52- 56.

    [2] 李學斌.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研究綜述[J].夏社會科學,2008 (1):42.

    [3] 陳偉.英國社區照顧之于我國“居家養老服務”本土化進程及服務模式的構建[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93.

    [4] 沈蕾,曹建文.醫療服務品牌營銷[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 維基百科:https:/// wiki/

    [6] 黃恒學.公共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第3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專業技術;自然療法;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plan.Methods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iscipline from all military sanatoriums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Since "Eleventh Five-Year",the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our army had realized combination of natural remedies and modern technologie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and Western medicine technologies,and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Technology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mbined past and present,Chinese and Western,and theory and practice.ConclusionThe three "combinations" showing special features is not only one characteristic that different from other medicine disciplines,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development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Key words】Professional Technology;Natural Remedies;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Evidence-Based Medicine

    療養康復醫學是療養醫學與康復醫學交叉、滲透、整合而成的一門新型的邊緣學科。在核心技術上療養醫學與康復醫學有所不同,一個偏重于自然療法和傳統療法,一個偏重于現代醫學和現代科技。“療養康復醫學”將二者,使自然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中醫療法與西醫技術相結合、經驗醫學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在新的基礎上達到融通重整,形成了鮮明的專業技術特色。

    1自然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療養康復技術融通于古今之間

    “自然因子療法”是療養康復醫學最主要、最古老的技術之一。俄羅斯對自然因子療法研究的深度和日本對自然因子應用的廣度有目共睹。近年來,全軍療養院在四醫大陳景藻教授的倡導下,興起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自然因子療法進行研究應用的熱潮。

    1.1地處溫泉的療養院對礦泉療法的研究應用 臨潼療養院徐莉等[1]深入分析了臨潼硫酸鹽、氯化物、重碳酸鈉、氟水弱氡復合型礦泉的溫熱效應、力學原理、理化性質及其對人體多項生化指標、微循環、血流變、腦血流等的影響,研究了臨潼礦泉對亞健康軍人、高原作業后軍人、抗震救災人員的心理、疲勞狀態、睡眠質量、頸腰背痛等方面的作用療效,近3年在《中國療養醫學》上發表的系列論著13篇;武漢療養院范平等[2]對咸寧硫磺石膏低氡溫泉進行綜合分析,并對近4 000例皮膚病患者進行了大樣本人群專病治療的療效觀察和作用機理研究;昆明療養院黎英[3]對重碳酸鈣、鎂高熱型溫泉和氯化物及硅酸礦泉進行了骨關節病的療效和作用機理研究,探討了自然因子治療頑疾的新路;興城療養院劉欣等[4]用全身溫泉水療法加腰背肌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方法獨到;230醫院五龍背療養區張衍波等對溫泉泥療的機理深入探討,利用地表深1.5 m的紫黑色火山泥通過溫泉數年浸泡滋養,加熱至22℃~24℃,制成溫泉泥,對軟組織傷、風濕類疾病、創傷、訓練傷后進行康復治療,療效喜人。

    1.2地處海濱的療養院對海水療法的研究應用青島一療朱紅宇等[5]探討了海濱療養因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率變異以及對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北戴河療養院段利平等[6]觀察了海濱療養因子對老年高血壓降壓療效;鼓浪嶼療養院鄭芳等[7]分析了海濱康復療養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做功指數、左心室功能以及心率變異的影響,李秀增等[8]進行了鼓浪嶼療養區微小氣候觀測;煙臺療養院高鷹等[9]研究了海水浴療法在保健養生防治疾病中的機理作用。多元化的研究加深了對海水療法理性認識。

    1.3地處湖濱的療養院對景觀療法的研究應用西湖之濱的杭州療養院趙瑞祥[10]研究了景觀療養因子對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神經系統調節、生物反饋效應、心理血壓調節等作用及景觀文化內涵;東湖之濱的武漢療養院余紅英等[11]用濾膜采樣等檢驗檢測方法研究了氣候、湖水等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觀,并對慢性下腰痛、頸椎病、飛行疲勞等飛行員航空性疾病進行了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觀治療的療效觀察;太湖之濱的總裝無錫療養院也發表了關于湖濱景觀治療各種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有關報道。

    1.4地處山林的療養院對森林療法的研究應用廬山療養院、峨眉療養院、武漢療養院雞公山療區分別對所在地的自然療養因子進行了分子水平的量化檢測分析研究以及療養康復臨床應用。

    古老的自然因子療法在現代高科技檢驗檢測和離子水平的研究中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中醫療法與西醫技術相結合,療養康復技術融通于中西之間

    中醫療法是療養康復醫學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被美國西醫界稱作“創造奇跡的中醫師”的田小明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創建了第一個中國針灸診所,成功醫治了很多疑難病癥患者,2007年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授予“國際杰出醫師貢獻獎”,成為首位由美國總統親自任命擔任白宮醫政委員的中醫專家。我國著名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立了“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卒中、“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以及針刺治療老年期癡呆等研究,構成其學術成就的主要內容,他帶領的“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以世界先進設備、當代高新技術研究發展中的中醫針灸學,充分發揮中醫針灸、推拿、藥物、洗浴、氣功等療法的獨特優勢,促進了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的發展[12]。他們的成功經驗,為療養康復醫學指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結合的道路。

    與國內外醫學發展趨勢一樣,近年來我軍在療養康復技術的中西結合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大連療養院“全軍軟組織病診療康復中心”杜杰等將針、刀、藥結合的中醫治療方法與磁振熱、低周波、高射頻等西醫物理治療技術相結合,創造了“非手術軟系療法”用于軟組織傷治療康復,中心研制的“功能數顯脊柱治療機”創造性地將中醫、物理治療與現代高科技技術相結合,治療脊柱損傷性疾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青島二療“全軍神經疾病診療康復中心”陳慶華等創造的“六位一體序貫療法”、“三針兩藥一整脊”(神經阻滯注射針、一穴多針平衡針、小針刀,內服外用中西兩類藥,手法整復關節解剖位置)與康復治療的PNF技術、大腦功能重塑技術等相結合,促進腦卒中康復,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興城療養院“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第五臨床診療中心和“全軍軟傷疼痛治療與康復研究中心”潘德金等,將中醫整脊調衡、穴位壓痛驗證小關節錯位等中醫技術與激光射頻等微創介入技術相結合治療軟傷疼痛達到新水平。

    3經驗醫學與循證醫學相結合,療養康復技術融通于理論與實踐之間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來醫學發展中的流行詞匯,其含義為:充分、正確、明智地利用最新、最可靠的各種醫療手段為病人制定最有效的醫療方案。20世紀末,康復醫學界又提出了“循證康復”(evidence based rehabilitation,EBR)的觀點,認為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如何采集到客觀科學的臨床資料、如何利用相關的數據庫、如何收集和正確分析文獻資料以及正確的統計學方法等“循癥”過程,是獲得最佳康復效果的關鍵[13]。

    近年來隨著療養康復醫學科技工作者學歷的不斷提高和對“循證醫學”的共識,采用“循證醫學”方法從事療養康復醫學實踐和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北戴河療養院邢建華等[14]用“循證醫學”方法收集中醫癥候動物模型研究進展,為腎病的中西結合康復治療打下可靠基礎;青島第二療養院侯建明等[15]用“循證醫學”研究銀耳多糖對免疫功能和脂代謝的影響以及酶法逆向提取工藝,為心血管代謝異常、各種疾病導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中藥康復做好充分準備;臨潼療養院王忠波[16]用“循證醫學”探討TCD對模擬失重下腦動脈血流的檢測,為航天員療養康復尋找正確依據;廣州療養院鄭軍等[17]用“循證醫學”分析腰身指數、腰臀指數、體重指數、踝肱指數、脈壓指數等“五指數”對心血管代謝危險的早期評估價值,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康復提供明智方法。

    綜上所述,療養康復醫學的自然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中醫療法與西醫技術相結合、經驗醫學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在新的基礎上達到融通重整的專業技術特色,是療養康復醫學專業技術有別于其他醫學學科的特點之一,也是“十一五”以來我軍療養康復醫學學科新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徐莉,王紹林,仝武軍.臨潼自然療養因子礦泉的臨床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6):530-531.

    [2]范平,劉曉君,劉明橋,等.咸寧療養區自然療養因子調查與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1-3.

    [3]黎英.溫泉浴療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11):645-646.

    [4]劉欣,王梁一代,張寧.全身溫泉水療法加腰背肌鍛煉輔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28-30.

    [5]朱紅宇,王珩.青島海濱療養因子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3):133-134.

    [6]段利平,李娟,宋麗,等.海濱療養因子對老年高血壓病降壓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7):

    387-388.

    [7]鄭芳,戴蓉,林玲.海水浴體療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8,17(5):452-455.

    [8]李秀增,余濤,戴明,等.鼓浪嶼療養區微小氣候觀測[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7):578-579.

    [9]高鷹,王慶濤.海水浴療法在保健養生防治疾病中的作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11-12.

    [10]趙瑞祥.景觀療養因子對機體作用的研究[J].中國療 養醫學,2009,18(3):195-196.

    [11]余紅英,張奕.武漢自然療養因子治療飛行員航空性 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4): 193-194.

    [12]石學敏.中國康復醫學的發展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 [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29.

    [13]范建中.物理醫學與康復的百年進展[J].人民軍醫, 2002,45(1):49-50.

    [14]邢建華,翟紅莉.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究近況[J].中 國療養醫學,2007,16(2):68-69.

    [15]侯建明,藍進,郭樹興,等.酶法逆向提取銀耳多糖的 工藝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4):292-293.

    [16]王忠波.TCD對模擬失重下腦動脈血流的檢測[J].中 國療養醫學,2009,18(5):391-393.

    第4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一指禪推拿 形成發展 手法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04-03

    一指禪推拿歷史悠久,在歷史的演變中經歷了萌芽、發展、繁盛、衰落、繼承等起起落落,期間甚至瀕臨后繼無人之境。從一指禪流派的“起起伏伏”中,感觸到中醫學術流派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與付出。對于我們來說為了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更應時刻警示,認真繼承流派精髓,為流派的傳承付出一份自己的努力。在此為一指禪推拿流派的形成發展、代表人物及手法特色做個介紹。

    1 一指禪推拿的起源

    “一指禪”一詞來源于佛教禪宗派的用語,自然而然的一指禪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指禪”在佛教中的含義,為萬法歸一,其典故出自于宋代《景德傳燈錄》:宋朝俱胝和尚,在向天龍和尚詢問關于佛教教義的時候,天龍和尚豎起一個指頭,俱胝和尚馬上大悟。此后凡是有人來求教他,他也常豎一指。俱胝和尚臨死前說:“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1]。

    一指禪推拿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相傳為1400多年前(相當我國南北朝時期)南天竺國天竺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所創,并由達摩來華傳經時傳入我國,達摩由梁武帝迎至京陵,后渡江居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終悟出《易筋經》與《一指禪功》[2];其二,《黃氏醫話》在談到一指禪推法時,敘述曰:“推拿一科,發明于歧伯,著書十卷,一曰按、二曰摩、三曰推、四曰拿,及梁武帝時,達摩以為舊法過簡,不敷應癥,復取舊法擴大之,增入搓、抄、捻、纏、滾、揉等法[3]”。

    2 一指禪推拿流派的形成

    雖然以上的一指禪推拿的起源各有不同,但足見一指禪推拿與佛教甚有淵源。有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社會的變遷,一指禪推拿也經歷了人間的沉浮。而現今的一指禪推拿確切的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年間,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由河南擅長于一指撣推拿的太醫李鑒臣,在其客居揚州的時期將一指禪推拿傳予丁鳳山。丁氏擅長騎馬射箭,考取武秀才,頗得李氏真傳,當時在江浙二省極負盛名,丁氏長期行醫于蘇、滬、杭之間,廣收門徒。其中首徒王松山、其次錢福卿及丁樹山等13人。丁氏先行醫于江都,后開業于上海,就診者紛至沓來。為使得一指禪推拿發揚光大,不再出現后繼無人之境,丁氏之首徒王松山在1920年聚集丁氏傳人10余名,在上海成立了推拿研究會。到1949年,一指禪推拿醫師已有40余人,是江浙乃至全國的一支比較有影響的推拿隊伍[2]。至此之后,一指禪推拿得到了穩定的傳承。

    一指禪推拿流傳至今,其名家眾多,在此對一指禪推拿的代表性人物進行介紹。

    李鑒臣:清·咸豐同治年間,河南人,一指禪推拿先驅。相傳李氏曾為宮廷御醫,后在江蘇一帶行醫。李氏在揚州,傳一指禪推拿醫術于丁鳳山[4]。

    丁鳳山:名丁永春,揚州西門人。丁氏擅長騎馬射箭,考取武秀才。青年時代,隨李鑒臣學習一指禪推拿。丁氏繼承了先師的一指禪推拿之精髓,除跌打損傷外,還擅治療內婦等雜病,尤其在用纏法治療喉痹等咽喉部疾病方面,開創一指禪推拿的先河。丁氏早年行醫于南京、楊州一帶。1911年遷居上海,丁鳳山一生收門徒弟子13人[5]。

    王松山:字漣,揚州西門人。18歲拜丁鳳山為師,為其首徒。一指禪推拿的第三代傳人。為我國推拿界第一位三級專家。23歲業成,先后行醫于杭州、寧波、漢口、鎮海等地。后遷居上海并開業。王松山為促進推拿醫學事業的紛續發展,于1920年發起組織“推拿研究會”每月組織一次醫學討論活動,持續數年;王氏同時為上海神州醫學會和上海中醫協會的會員。先后在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和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門診部任推拿醫師。王氏較系統地繼承了一指禪推拿學派的真傳,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擅治頭痛、頭暈、胃腸疾病及小兒急驚風等疾病。在治療上,強調手法剛柔相并,柔和深透[6]。

    錢福卿:江蘇揚州人。為丁鳳山之徒,一指禪推拿的第三代傳人,學成后開業。三級推拿專家,錢氏最擅長手法有:“彈法”施于枕部,頸部、腹部、胸部等;“抄法”施于腰腹部治療胃腸疾患;“纏、滾”等手法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尤其對中醫一指禪“易筋經”練功很強調,特別是推拿醫生的精、氣、神三者結合的內涵功。錢氏參與“推拿研究會”,后為上海推拿學校創始人之一,并任教師,為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門診部推拿醫師[6]。

    丁樹山:揚州人。為丁鳳山后裔及弟子,學成后開診,成為一指禪推拿的第三代傳人[4]。

    王百川:揚州西門人。19歲起拜王松山為師。4年后業成,獨立開診,王氏不僅求師學道,而且勤求古訓,重實踐又重理論。為上海神州醫學會和上海中醫協會會員,還是上海推拿學校創始人之一,并任教師。后又任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門診部推拿醫師,首創“推托法”、“插法”、“振顫法”等手法治療胃下垂。王氏的一指禪推法、摩法、振顫法有其獨特之處,

    擅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結腸炎、失眠等[5]。

    朱春霆:上海嘉定人,醫學世家,師從一指禪推拿名家丁樹山學習一指禪推拿醫術,學成后開診行醫。后進入上海華東醫院工作,同時作為上海推拿學校主要創辦人,并為校長。在推拿學理論、實踐、教學方面都作出過貢獻[4]。

    曹仁發:浙江寧波人,1931年出生。獻身中醫推拿的醫療、教育半個多世紀,是我國現代推拿事業發展承上啟下的主要人物之一。1959年畢業于上海推拿學校,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與一指禪推拿名宿錢福卿結對師生,盡得其真傳,為一指禪推拿流派第四代傳人。在進行臨床醫療工作的同時,長期擔任推拿教研室負責人、上海中醫學院推拿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歷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全國中醫推拿醫療中心名譽主任、上海近代中醫流派臨床傳承中心一指禪推拿臨床工作室傳承導師等。曹仁發教授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負責編寫我國推拿學科最早的專業教材《推拿學》、《中醫推拿學講義》,開創了推拿教材從無到有的先河[7]。

    3 一指禪推拿的基本手法

    一指禪推拿流派早期以一指禪推法為主,民國后期逐步發展,至今其基本手法為十二種:推、拿、按、摩、搓、抄、滾、捻、纏、揉、抖、搖。其中以一指禪推法作為最主要的手法。

    3.1 一指禪推法。以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于施術部位,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蓋住拳眼[8],以前臂擺動帶動腕部,拇指關節作屈伸動作的一種推拿手法。動作要領:沉肩、垂肘、懸腕、指實、掌虛,運用腕部的擺動帶動拇指關節的屈伸活動[9-11],也有稱拇指的屈伸活動是被動的[12]。在一指禪推法的練習和臨床應用時,其核心是著眼一個“松”字。所謂沉肩,就是不要抬肩,肩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松的,但也不必有意識地往下垂。所謂垂肘,就是讓肘關節活動自由,使肘部隨著重力自由下垂,自然而非刻意。所謂懸腕,就是把腕關節放松,放松以后腕部才能懸下去。所謂指實、掌虛,是指推法操作時指、掌都要放松,而大拇指吸定一點。因此,整個動作要領,“松”是其中的技術核心[7]。頻率每分鐘120-160次。臨床常用于頭面部、胸腹及四肢等處。廣泛適用于頭痛、胃痛、腹痛及關節筋骨酸痛等疾患。

    3.2 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指兩指,或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對稱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13]。以達施術部位感到酸脹、微痛為度。適用于頸肩部、上肢部位。病種:頸椎病,疲勞性四肢酸痛等病癥。

    3.3 按法。用拇指或掌根等部位按壓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深壓捻動,按而留之[13]。適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病種:胃脘痛、頭痛、肢體酸痛麻木等病癥。

    3.4 摩法。是指以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指面附著于體表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而有節律的摩動;此時肘關節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著力部分要隨著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盤旋活動,用力自然[9]。多作用于胸腹部及脅肋部。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病種: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摒傷等病癥。

    3.5 滾法。是指以手指自然彎曲,手掌背部近小指側要吸在治療部位上,腕關節作最大限度的屈伸及前臂旋轉的協調運動。使手背部在治療部位上持續不斷地來回擺動,節律要均勻,擺動的幅度來回要相同。手背部三分之二的皮膚接觸在治療部位上,每分鐘約140次。適用于人體的頸肩、腰、背、臀及四肢關節部位的疾病及軟組織損傷的治療[14]。

    3.6 捻法。用拇指羅紋面與食指橈側緣或羅紋面相對捏住施術部位,拇指與食指相向主動運動,稍用力做較快速的捏、揉捻動,狀如捻線[15]。主要適用于四肢小關節。主治有四肢小關節關節的腫脹酸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

    3.7 搓法。用雙手掌面夾住施術部位,令受術者肢體放松,以肘關節和肩關節為支點,前臂與上臂部主動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較快速搓動,并同時由上向下移動[15]。多應用于四肢、腰背、脅肋部位。病種:肢體酸痛、關節活動不利及胸脅摒傷等病癥。

    3.8 抄法。患者仰臥位,術者兩手掌面分別放在患者兩側肋下緣,插入腰部,并用力將腰部托抱起,使其稍離床面,接著術者以雙手食、中、無名、小指四指指面用力,分別按揉患者背部兩側,手法自上而下,由輕而重,由慢而快,往返操作數遍。多用于腰部、脅肋部。病種:急性腰扭傷、腰椎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病癥[16]。

    3.9 纏法。一指禪推法加快頻率謂之“纏法”,頻率每分鐘達220-250次。動作要領:其動作要領與一指禪推法一致,只是差別在于推動的頻率上[9]。部位同一指禪推法。主要治療瘡瘍癰結,咽喉腫痛。

    3.10 揉法。用拇指或手掌在皮膚上做輕輕回旋揉動的一種手法,也可用拇指與四指成相對方向揉動,做到“皮動肉不動”即吸定,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作輕快柔和的環行回旋運動[15]。適用于胸腹部、脘腹部及頭面部。主治脘腹痛,脅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疾病,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癥。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3.11 搖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作緩和回旋的轉動。動作要點:動作要和緩,不可用力過猛,搖動范圍的大小須在各關節生理功能許可的范圍內進行。逐步增大搖動范圍范圍,由小到大,由輕到重,自慢而快[13]。多用于上肢部位,主治關節功能障礙,關節錯縫等疾病。

    3.12 抖法。用雙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的遠端,稍微用力做連續、小幅度、快速的上下抖動,使關節有松動感[15]。頻率要快,振幅總體上而言要小。部位:四肢部。病種:肩周炎、頸椎病、髖部傷筋及疲勞性四肢酸痛等病癥。

    4 一指禪推拿的手法特點

    一指禪推拿作為祖國醫學的一部分,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著重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和營衛氣血作為臨床的理論基礎,適用四診八綱為診察手段,以達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17]。臨床中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勢預后、手法的適應癥等來明確治療[18]。而一指禪推拿流派流傳至今,正是由于一指禪推拿的手法特點,而使得一指禪推拿不斷發揚。

    其手法特點:功力內透;以柔為貴;剛柔相濟、以柔制剛;重視經絡;變換靈活。

    功力內透:一指禪推拿要求醫者先鍛煉基本功,以求強壯的體魄與手法,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在人體上進行操作訓練,使手法日趨純熟[19]。這基本功除了苦練指力和手法技巧外,把“易筋經”作為基礎的練功法,以強壯體魄。通過練功,使得醫者動靜結合,意、氣、體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煉精化氣生神,內養臟腑氣血,外壯筋骨皮肉。其中易筋經十二勢有:韋馱獻杵勢(有3勢)、橫膽降魔杵勢、掌托天門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20]。練功不僅是醫者所要遵循的,同時要求患者一同練習,以達到醫患雙方共同將心念凝聚;再加之醫者調勻氣息,意念守一,凝功力內勁于拇指之端,潛心探究患者的疾病所在,才能達循經按穴,扶正祛邪之效[21]。

    以柔為貴:“柔”,即一指禪推拿手法,輕而不浮,軟中有實。其要求為:頻率較慢,幅度較小,移動緩慢,壓力較輕,時間較長,施于患部的刺激量較弱。一指禪推拿手法中,摩法、揉法、一指禪推法等手法在運用中常較緩和,刺激力亦弱,可歸屬于“柔”類手法[18]。手法運用時要做到:“輕”、“柔”、“穩”,三字。“輕”不加重局部損傷、“柔”不增加患者痛苦、“穩”耐心細致而不粗暴[22]。

    剛柔相濟、以柔制剛:所謂“剛”,即一指禪推拿手法,重而不硬,沉實深透。要求:頻率稍快或快,幅度大,移動快,壓力較重,時間較短,施于患部的刺激量較強;而按法、拿法、纏法等手法刺激最相對較強,可歸屬于“剛”類手法[18]。在手法上以柔為貴,切不可過“剛”傷及患者。從而達到“但欲運行氣血,不欲有所傷”的目的[23]。要求醫者的手法:看不到用力之形,且需輕松飄逸,其力確是既柔和又深透,暗透“禪”字之真諦[24]。

    重視經絡:一指禪推拿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前提下,通過經絡的雙向調節作用,發揮其定穴準確,指力柔和,滲透力好等特點;以指代“針”[25],從而充分發揮人體經絡的內外調節作用[26]。

    變換靈活:一指禪推拿手法的變化多樣。在中醫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的理論指導下取穴[27]、分解組合手法,使之成為復合手法,猶如君臣佐使之湯劑。其具有取穴精準,點線面分明,形成一指禪推拿的“理法方藥”[28]。

    一指禪推拿經過幾度沉浮,至今仍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就是通過繼承者們不斷繼承、創新出一指禪推拿的新手法及擴大其適應病癥,從而使一指禪推拿在臨床操作中不斷發展壯大。

    任何推拿流派形成至今,都是通過前人們的不斷總結歸納,后輩們的應用、創新而流傳形成的。通過對一指禪推拿流派形成及基本手法的總結,對一指禪推拿的操作手法進行歸納整理,從而思考一指禪推拿流派的進一步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云.一指禪推法釋義漫談[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1):2338-2339

    [2] 李進龍,王娟,邵玉紅,等.一指禪推拿名釋考[J].浙江中醫雜志,2008,43(5):301-302

    [3] 連寶領.構筑一指禪推拿文化,傳承一指禪推拿精神——紀念一代宗師朱春霆先生誕辰一百周年[J].按摩與導引,2007(23):2-5

    [4] 顧宏平.妙手回春一指禪—一代推拿名醫朱春霆[J].中醫文獻雜志,1995(3):30-32

    [5] 黃紀松,梅犁.一指禪推拿先驅—李鑒臣嗣后歷代弟子脈系[J].按摩與導引,1998(1):12-15

    [6] 錢裕麟.介紹王松山、錢福卿、沈希圣三位一指禪推拿前輩[A].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第九屆推拿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303-306

    [7] 顧非,呂強,劉鯤鵬,等.曹仁發教授一指禪學術思想和手法特色[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6(5):1-3

    [8] 周信文.推拿手法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0-62

    [9] 俞大方主編.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0-41

    [10] 曹仁發主編.推拿手法學[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7:8

    [11] 丁季峰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0

    [12] 嚴雋陶等著.推拿問答[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

    [13] 上海中醫學院.推拿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26

    [14] 張云生.中醫滾法推拿初探[A].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首屆研討會論文匯編[C],1996:182-184

    [15] 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85-100

    [16] 陳新淦.抄法在腰背部推拿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01,(09):41-42

    [17] 姚常立.“一指禪”推拿名醫-朱春霆[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1,(2):49

    [18] 梅犁.一指禪推拿醫家王紀松辨證運用手法的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7,(4):18

    [19] 曹仁發,顧非,呂強.一指禪推拿學術流派的傳承和發展[J].中醫文獻雜志,2012,(4):32-34

    [20] 康軼鑫.薪火傳承一指禪纏法的手法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2):2999-3000

    [21] 嚴曉慧,嚴雋陶,龔利.一指禪推法的源流與現代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09,29(5):515-518

    [22] 茅福年.揚州丁氏一指禪-推拿學派點按手法在軟組織疾病中的運用[J].按摩與導引,1994(6):40-42

    [23] 姚常立.一指禪推拿名家朱春霆[J].杏苑中醫文獻雜志,1994(1):24-25

    [24] 錢鴻鈞.“一指禪”推拿手法心得[J].按摩與導引,2002,18(2):9-10

    [25] 張恩勤.中國推拿[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680-681

    [26] 丁開云.丁鴻山老中醫一指禪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經驗介紹[J].江蘇中醫,1988(9):40-41

    第5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綠色建筑;推廣;農村社區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2021403

    1引言

    在十報告中指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1\]。因此,住有所居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民生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相對不發達,因此如何讓廣大的農民過上高質量生活,是中央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2007年,我國政府倡導構建新型農村社區\[2\],為了避免重復城市建設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道路,建設綠色農村社區是有效之舉。

    綠色建筑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型建筑模式。它指的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3\]。綠色建筑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必將成為未來建筑領域的主流。農村社區,既有別于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區,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或者是由一個行政村建設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區\[4\]。而綠色農村社區是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在普通農村社區的基礎上,利用各地特有的環保節能材料、太陽能、沼氣能源和天然綠化樹木,打造環保、清潔、空氣清新、節能的高質量社區。綠色農村社區比綠色建筑的標準低,但要比普通農村社區的要求高。如果能讓農民也能分享時代科技成果,住上這樣高質量的房屋,必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本文針對推廣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推廣綠色農村社區的一些措施。

    2農民對綠色建筑的認知現狀

    圖1農民對綠色建筑認知情況要想順利地推廣綠色農村社區,就需對綠色建筑有一定的認識,兩者是一脈相承的。于是,我們對新余市羅坊鎮某村100名村民進行了綠色建筑認知情況的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目前農民對綠色建筑的認知總體上處于停滯狀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農村現在大部分都是平房,處于群居狀態。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新鮮事物的恐懼感,讓他們安于現狀,因此不會對平靜的生活輕易做出改變。

    (2)接觸綠色建筑的信息的渠道比較狹窄,思想保守,不像城市居民對新產品、新技術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在農村大部分農民燒的還是秸稈柴禾,節能環保意識比較薄弱。

    (3)農民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與城市居民相比,大局意識不強,總是被動地去接受一些信息,使人們對新的產品與使用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正是這種不信任感,農村消費者更喜歡在有權威性保證后再開始嘗試。比如農民們更青睞在中央臺做過廣告的產品。而綠色節能建筑在地方推動往往都是個人出發,很少出現地方政府以政府信譽的形式給出保證。而且國家的鄉村節能標準也很不完善,對于村民們而言,僅依靠個人的片面的言語就選擇新的建筑方式也是不可能的\[5\]。

    可見,加強對農民綠色建筑知識的宣傳是很有必要的,從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綠色農村社區在農村的推廣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事。

    3推廣綠色農村社區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中,如果把綠色建筑和新型農村社區結合起來,必將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認清一個事實,綠色農村社區與普通社區相比,會有一定的增量成本\[6\],建設綠色農村社區將面臨如下幾方面的阻力。

    (1)大多數建筑開發商對綠色建筑評價缺乏認知,不能準確理解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含義。雖然我國早在2006年就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但建筑開發商對其了解甚少,甚至大部分人認為僅僅是宣傳口號而己,不會堅決的實施,這樣在市場體制條件下,綠色建筑并未真正體現出其優勢和核心競爭價值。

    (2)政府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建立綠色農村社區的優勢。在宏觀調控政策上缺乏有效激勵的手段,政策和規范規定強制性不足,配套政策法規缺乏,直接導致監管不力。當前我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施工現場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質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對綠色建筑的節能環保施工方式還沒有強制的規章條例進行管理和實施,只是鼓勵申報綠色評價標識,無法有效利用現有激勵政策進行引導。另外我國建筑市場中的一些不良現象也不利于綠色評價制度的推廣,如施工企業不是通過提高改進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來提高競爭力,而是為保證項目中標,建設工程盲目壓價,直接導致施工利潤較低,承包商經濟承受能力受限而主觀上在材料上以次充好,回避綠色施工內容。

    (3)綠色施工的概念仍未被各建設方充分理解, 開發商對綠色施工的積極性并不高。除了少數專業人士認識和了解綠色施工的內涵,對于大多數建設責任方而言,存在較明顯的認識誤區,例如:綠色施工就是種點綠化,而采用綠色施工技術意味著一定會增加投資費用,其他的和正常施工沒有什么區別。上述認識上誤區直接導致在推廣綠色施工過程中,各方建設主體積極性不高,推進過程中阻力很大,建設各方純粹為了完成任務、指標,而不能將建筑節能和發展綠色施工上升為堅持科學發展觀、自覺自愿的管理行動和要求。

    (4)有綠色意識和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各類綠色建材、符合環保節能標準的機械、設備魚目混雜,未形成配套產業鏈。眾所周知,市場行為的目標更多時候是追求短期內利潤的最大化。除非在合同中已有要求,投資商、承包商完成后可以獲得相應的利潤,否則設計人員、施工人員一定沿用熟知的老方法。少用或者不用綠色施工的新技術、新方法。沒有了激勵也就沒有了技術的創新,技術上在現階段有綠色專業技能的設計、施工人員較少,而符合環保節能標準的機械、設備缺少有效監管,綠色建材價格普遍偏高,沒有形成真正的綠色產業鏈,綠色建材領域仍有待開發。

    2013年2月綠色科技第2期

    張 毅,等:淺議綠色農村社區的應用及推廣工程技術

    4對策與建議

    在新型農村社區進程不斷加快的情況下,到底是按照城市建筑的老路走,還是建立綠色建筑,已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顯然后者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現在河南信陽建立的新型綠色建筑式的農村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農村社區建設倡導綠色、環保、節能建設理念,發展綠色建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計,使每座住宅實現能源“零消耗”,甚至利用科技手段產生能源,同時建筑風格應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體現當地民居特色,突出實用性,注意文化傳承。因此綠色建筑在農村的推廣既蘊含巨大的潛力和機遇,又面臨繁重的壓力和挑戰。

    4.1加強宣傳,增強認識

    政府應帶頭宣傳綠色農村社區與其他社區的差別及其優勢。由于綠色農村社區在我國是一個新型事物,對城市居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農民存在一些概念誤區是很正常的。 “綠色農村社區”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指房屋對環境無害,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新型節能環保房屋。政府應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農民理解綠色農村社區的真正含義。目前由于綠色建筑的推廣工作在全國各地發展很不平衡,積極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建筑發展構建綠色建筑體系、推動建筑節能不僅為綠色建筑,同時為綠色農村社區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支持。

    4.2建立典型,以點帶面

    應有政府出面,建立若干個綠色農村社區的例子,通過媒體的高調宣傳渲染,綠色農村社區的影像就在農民心中立體起來。綠色農民社區示范案例的實現,會讓農民很直觀的感受到綠色社區到底是什么樣子,他的優勢也就很明顯的擺在人們面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農民明白了綠色農村社區的實質,就能以點帶面,迅速把綠色農村社區的影響擴大。同時,讓一些地方有威望的名人、政府官員主動在自建住宅上采用綠色建筑節能手段,為農民樹立典范,從而提高綠色農村社區對農民的吸引力。

    4.3加強綠色技術和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1)綠色農村社區的設計關系到整個農村社區的整體規劃,同時關系到整個社區建成后房屋的通風、采光、能源消耗等多個方面的使用性能。同時應與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條件相結合,嚴把設計關。

    (2)應大力引進節能環保材料,使用高強混凝土和鋼筋,充分發揮新型材料的性能,從而達到使用過程中節能、環保、減排的目的。

    (3)對新建綠色農村社區的施工進行嚴格監管,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如果不能滿足綠色施工規范要求的,堅決整改,甚至追究法律責任\[7\]。

    (4)把好材料的質量關,取締以次充好的現象,同時完善質量監督檢測手段,確保綠色農村社區的工程質量。

    (5)完善竣工驗收體系,確保每一個社區的工程質量都能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的要求。

    4.4完善綠色農村社區技術標準

    雖然綠色建筑標準已在2006年頒布,但其評價體系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城市綠色建筑技術現在已相當成熟,但綠色農村社區由于規模宏大,受周圍各種環境因素制約比較明顯,和城市綠色建筑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我們應制備一整套的綠色農村社區技術標準體系,對新建社區的立項、規劃、設計環節嚴格把關,制訂和完善各類新型建筑材料產品工程應用及節能建筑技術標準,確保綠色農村社區有標準可循,從而建立多角度、立體化的標準體系,把好竣工后社區工程的質量關。

    4.5加大綠色農村社區補助力度

    農村現在經濟力量還很薄弱,建立綠色農村社區比普通的社區造價要高,如果單憑農民自籌資金來建立綠色農村社區的話,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綠色農村社區的建設。比如對農民實行建房無息貸款制度,政府可以先出錢讓農民住上寬敞的房子,貸款在一定期限內慢慢還,這樣就暫時緩解了農民建房資金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給農民補助一定比例的資金,就像農村醫保一樣,政府和農民各出一部分資金來建立綠色農村社區。同時應控制社區房屋的造價,不能讓房屋價格過高,讓農民的經濟壓力過大。

    4.6綠色農村社區的建設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

    綠色農村社區是一項非常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策、資金、技術、經濟、產業水平等多方面支撐。因此應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多部門合作,為綠色農村社區的設計、材料的選取,綠色施工提供周到的服務。同時要把廢渣利用和加強土地管理緊密結合起來,針對當地建筑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具體目標,進行全面規劃、統一協調、系統實施。

    5結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也日漸增多。然而農村的房屋建設依然處于自拆自建的自然階段,這樣既浪費了土地,也影響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農村的發展方式存在著缺乏規范、思想保守落后等問題。中央在十報告中指出,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因此要認清農民對綠色建筑的認知現狀,抓住推廣綠色建筑中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然后對癥下藥,保證綠色農村社區順利地推廣實施。讓農民的居住生活水平和城市居民接軌,從而真正地實現城鄉一體化。同時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建設綠色農村社區并不是機械地照搬綠色建筑的設計標準和城市的那一套社區建設理論,應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打造高質量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農村社區。

    參考文獻:

    [1].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徐世雨.我國農村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7~40.

    [3]《綠色建筑》教材編寫組.綠色建筑\[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4]楊世松.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探索\[J\].決策探索,2011(24):36~37.

    [5]左建偉.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分析\[J\].綠色綜述, 2011(2):42~43.

    第6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在我們為企業進行營銷咨詢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在產品定價時到市場上考察競爭對手價格的企業占44%,而去研究消費者、進行消費者價格測試和調研的不足10%。大多數企業定價是以企業自己的最大利潤或期望利潤為出發點,以綜合成本+期望利潤+稅收的大公式進行定價,最多再參考一下競爭產品的定價。成本和客戶可接受的最高價是定價時需要考慮的兩個首要因素,企業不能做虧本買賣(售價不能低于成本)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但一廂情愿也絕對是行不通的。那么一個合理科學的價格到底應該由誰作為出發點?是企業的生產部門還是營銷部門,是物價局還是消費者?整合營銷傳播的觀點中4C對價格這樣描述:忘掉價格,而要看消費者能夠為該產品支付的成本是多少!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考方式,并不是讓你隨時準備把廠里的設備賣掉轉做它行。這里面至少有兩層含義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在正式上馬一個產品之前,如果仔細核算后得出該產品的成本是90元,結果通過調研下來,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位最高也只是90元,超過就沒人或很少有人會買,那么這個產品還做不做?我們認為如果沒辦法大幅度降低成本,干脆別做;第二:如果一個產品的成本價是10元錢,結果通過調研得知消費者普遍接受的價位是100元,那么定什么價格呢?我們認為還是定100元(國家對價格進行限制的行業和產品除外)。別忘了,高品質量的產品加上低檔次的價格等于低質量的產品形象,我想誰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好產品讓別人認為是個“孬種”,更何況企業經營的終極目的是獲得利潤,該賺的錢不去賺也決不是一個理性經營者的選擇。也就是說,企業產品價格的出發點事實上在消費者那里,因為只有消費者才夠成了需求,只有消費者接受,產品才真正的實現了價值。以消費者為出發點,是對以往定價的觀念上的改變,也是定價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因為消費者決定需求,而需求是產品定價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

    確立了以消費者為出發點的定價觀念,就要針對消費者進行價格測試和調研。一般來說,在調研中應該出示產品的包裝,樣品的展示或產品試用,同時將產品的核心價值、服務都清晰的傳遞給消費者。在對價格的確定程序中,應該給消費者較大的范圍進行選擇,以便了解消費者真實的心里活動。在選用調研方法時,應該盡量采用問卷調查和消費者座談相結合的方式,以便獲得較為真實的和全面的意見。 價格是一個體系

    盡管定價應該首先考慮到消費者,但并非消費者接受的數字就可以直接定為零售價,因為,價格不單單和消費者有關。在整個營銷活動中,價格涉及的要素和資源還有很多。到底什么是價格?怎樣理解價格?價格是零售價、出廠價的兩個單一數字嗎?事實上,產品價格是一個體系,它和企業的規模、綜合實力、核心技術(技術壁壘)、行業地位、研發能力與速度、品牌積累,企業所采用的渠道模式、終端模式、市場期望、行業特點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確定產品價格是一項系統工作而不是簡單地確定幾個數字。 影響價格的要素

    品牌與價格:有人說:“名牌代表高價”,這句話體現了品牌對產品價格的影響。同樣質量的一雙鞋,普通的廠家賣50元,貼上耐克的商標可能就賣500元,而且還比50元好賣!因為消費者除了得到鞋以外,還得到了附加值,比如氣派、身份、地位等等。因此,假如你是一個知名品牌的新品上市,定價時就可以把無形資產加到價格里。反過來,如果你名不見經傳,就別和人家名牌相比也定個高價。

    核心技術與價格:產品的核心技術是企業最大的競爭資本,假如企業的核新技術始終領先,不能復制,你的產品就可以定為高價。比如景德鎮的特殊工藝瓷器,核心技術在某個人手里,人家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別人沒法復制,價格的制定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核心技術。假如你的核心技術并不是獨有的或沒有突出的優勢,定價時就不必考慮技術的價值。

    行業地位和價格:問:“一只800磅重的大猩猩在什么地方睡覺?”答:“它想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行業里的壟斷者占據著營銷中任何要素的主動權。事實上,一個企業的行業地位和其產品價格有著重要的關系,比如:微軟的產品定價就可以更為主觀的考慮其產品的市場定價,因為它是行業領導者。但如果你是行業的追隨者,就要考慮和領導者進行比較,而不是考慮自己的行業地位體現的零售價是多少!

    行業特點和價格:每個行業有著不同的利潤分配原則,因此在定價時必須按照行業的利潤分配規律定價。例如:飲料的批發商在每瓶飲料上可能只賺幾分錢就可以滿足。但在保健品領域,經銷商沒有20%的利潤空間,根本就不會被激發。一件成本為40元的產品,在小家電領域,采用做直營的方式進行市場拓展,定價100元就可以保證較好的利潤。但如果是醫藥領域,這樣的利潤空間就明顯不足。要考慮到現有的“以藥養醫”的體制現狀就會明白,企業必須留給醫院較大的利潤空間。

    渠道模式與價格: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實力去做直營,而要借用中間商的資源,通過資源的合作完成產品的流通,因此,定價就不得不考慮分銷通路中的各個資源要素。如果企業開發中間商,甚至在渠道開發上采用長渠道模式,就要考慮每一級中間商的利潤。因此,價格不僅僅是供貨價和零售價,還包括:一批價、二批價、三批價、終端價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價格是一個利益體系,要通過整體的協調,兼顧每個要素的利益分配。

    競爭對手與價格: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領域,企業定價不得不參考主要競爭對手的價格。企業制定好價格后,也要關注競爭者的反應。比如同類產品的定價采用跟隨政策(即相同品質的產品比對手定價略低),那么對方會不會迅速降價或者大規模開展讓利促銷,企業應該做出何種對策?

    企業的目標與價格:1996年,中國第一次彩電的價格戰是長虹率先降價引起的,長虹為什么要降價。因為它當時的目標是達到壟斷的地位。當時長虹彩電的市場份額是25%,它想提高到27%。(27%是國際公認的市場壟斷點。)因此,產品的價格和企業的目標有著較大的關系,企業的產品投資是短線行為還是長久經營,是緊緊跟隨領頭者還是做行業壟斷者?這些都影響產品的價格策略。

    成本與價格:擁有成本優勢的企業總是可以向同行說“不”,因為降價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不輕松,除非是那些在成本上有著絕對優勢的企業。

    了解了影響價格的因素,就可以綜合的為產品制定一個合理的價格。 產品的定價和管控原則

    制定價格體系的步驟:

    根據企業的資源狀況確定企業的目標,即-是做行業的挑戰者、領導者還是跟隨者。

    根據產品的特點、核心技術優勢、核心價值、競品狀況確定產品的市場定位,做長線產品還是短線產品?(這決定了產品的盈利目標!)

    針對目標消費群進行價格測試和調研,把握真實的需求和消費力。

    對行業的渠道體系的利潤分配狀況進行調研,根據行業的特色制定分配體系。

    核算成本,綜合消費者、渠道利潤分配體系、企業目標、產品定位制定整個的價格體系,包括:終端零售價,出廠價,一批價、二批價、三批價等。

    價格的管控原則:

    為什么有時候消費者在終端能以出廠價買到產品,而企業的同一個產品在不同的終端的價格不一致,或者會出現有些經銷商以低于成本的價格賣給消費者的現象。其實,這些情況常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因為許多企業不重視價格的管理(或者沒有意識到價格管理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亂價、竄貨、價格“穿底”等現象的發生,這些行為,嚴重的傷害了企業的信譽,也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可見,價格管理對于渠道的管控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企業產品的零售價的定價應該保持市場的一致性,即在所有的終端零售價統一,企業應該要求所有經銷商遵守這個規則,并嚴格管理,否則予以重罰。這樣,就可以避免終端的亂價現象。當然,對于一些特殊的終端,如:超級賣場,可以適當的放低價格,但要嚴格管控,及時掌握信息。

    對于中間商價-即一批、二批、三批的價格,應該規定一個合理值,并予以指導,但一般不做死規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在企業了解自己價格底限的前提下,采用較為靈活的供貨價機制,利用返利、明扣、暗扣等多種形式激勵經銷商。尤其注意以年度為單位的返利政策要有力度,以“利益和風險并存的原則”進行經銷商價格管理,要大力扶植和幫助一級經銷商,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價格管控和激勵指導,并及時了解經銷商和市場信息,才能避免竄貨等情況的發生。

    當然,價格的管控說到底還是廠商協作,互相推進,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建立緊密型戰略聯盟,廠商才能真正合作愉快。 降價不是唯一的辦法!

    近年來,價格戰恐怕是營銷領域最熱門的名詞之一了,從鄭州的亞細亞挑起商場的商戰到VCD價格戰、彩電價格戰,直到掌上電腦的價格戰,我們的耳邊似乎每天聽到的就是“降價!降價!”固然,產品降價說明競爭下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市場化,消費者、老百姓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實惠。但,對于降價的企業來說,降價到底是福是禍?企業降價的目的是什么?降價給企業帶來了什么?

    我們認為,降價同樣是企業的營銷策略,假如降價所能得到的收獲比降價引起損失更大,那么企業就應該降價,反之則不然。

    合理的降價是因為充分的理由:近幾年,價格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莫過于彩電、VCD、IT產品等行業。為什么企業不斷的降價,但發展的勢頭還是看好呢?那是因為,許多企業并不是在打價格戰,而是產品價格的自然回歸。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大多數降價的產品已經到了產品的衰退期,(比如某些型號的手機,20寸的彩電等等),而時下流行的產品依然保持高價位。但從銷售狀況上看,降價的產品的銷售額是遠遠小于新品銷售額的。因此,降價并不一定是在打價格戰。

    其次,降價并不意味著企業沒有利潤,事實上,即使在“硝煙彌漫”的VCD市場,廠家依然保持著可觀的利潤,因為原料、技術、產品規模化等因素致使成本的降低,企業降價仍然可以承受。

    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沒有明確的目的,僅僅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而盲目的降價,對企業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為了應對行業競爭者的降價,倉促應戰,甚至在零利潤的情況下苦苦支撐,將會陷入價格戰的怪圈。

    降價不是應對競爭的唯一方法,在營銷中,應該采用更多靈活的機制應對競爭,堅挺價格。 給你一些漲價的理由

    為什么可口可樂的價格始終如一,因為“喝出真精彩”的感覺你無法在其他的飲料中得到。為什么“中華”香煙、“紅塔山”的價格不降反而漲,因為他們的價值核心就是品牌內涵。長期不斷的積累品牌,就會得到品牌增值的回報。

    盡管今天的彩電價格已經非常低,但一款大屏幕、液晶屏的彩電仍然要十萬元以上的價格才能買的到。并不是因為它的成本特別高,而是因為它是技術上最為領先的產品。技術領先,你可以對降價說不!

    第7篇:醫養結合的含義范文

    事實上,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內到國外,高等教育的內涵一直處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從早期的職業教育到稍后的自由教育,從15世紀末開始的專業教育到20世紀中期興起的通識教育,從近代大學對高深學問的強調到知識經濟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新職業教育主義的興起,回首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一方面是蒼海桑田的變化,另一方面是矢志不渝的追求。現實雖然是復雜的,但歷史是清晰的,在變與不變的輪回中,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一直維系于學術與職業、通識與專業之間微妙的平衡,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絕無一種純粹的、理想性質的高等教育。“除了結構和規模的顯著不同外,高等教育系統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至少履行著三種完全不同的職能。第一,專業訓練的職能,即為法學、醫學和神學等專業提供訓練的傳統職能。這一職能以后擴充發展了,包括工程技術專業。第二,普通教育的職能。普通教育起先只是作為專業訓練的基礎,而后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文化和理智教育的職能。第三,生產新知識的職能。在現代社會,這一職能是與科學聯系在一起的。”㈣由此觀之,圍繞著學術與職業、通識與專業,今天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概括為學術教育、職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四種理想類型。“所謂理想類型,是從一定的角度出發對現實中某類成份的抽象化,這類成份從不以純粹的形態存在于現實之中。‘理想類型’不是描述性概念,它并不對應于某個具體的經驗實體。理想類型是一種‘概念上的純凈體’,但它不是思辨的產物;它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又高于經驗。”學術教育、職業教育、通識教育以及專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理想類型同樣如此。它們以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經驗為基礎,又超越于高等教育當下的實踐。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實踐中,大學普遍提供多科目的教學和研究,從自由學科到實用學科。從學術性學科到專業性學科,從非功利學科到職業性學科應有盡有。由于高等教育職能的多樣化,大學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學術共同體。今天的大學已經成為一個由教育背景和價值追求迥然不同的教授、學生和行政管理階層共同組成的,履行著各種不同的教育職能的松散聯合體。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高等教育實踐,唯有理想類型的分析方法才能有助于厘清高等教育職能中“科學、文化和需要高深學識的職業或專業”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按照理想類型來分析,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政治、經濟體制有多大差異,也無論文化傳統、歷史經驗多么不同,只要選擇了以“大學”作為主體的制度安排,其高等教育均能在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所構成的“圖譜”中找到對應的“譜系”。

    一 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也稱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上均和自由教育密切相關。自由教育最初起源于古希臘雅典的“自由民”所能享受的教育,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三藝”和“四藝”。列奧?施特勞斯認為:“自由教育是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作為對完美的高貴氣質和對人的優異的培育,自由教育在于喚醒一個人自身的優異和卓越。”源于希臘的自由教育傳統對歐洲中世紀大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中世紀大學培養出的法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和神學家對中世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中世紀大學主要還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以“七藝”為代表的自由科目雖然一直是文學院的主要科目,但并未因此而改變中世紀大學職業教育的性質。如哈羅德?珀金所言:“如果有人認為,文學部與專業學部相比,較少具有功利性和職業性,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絕大多數學生可能不再繼續就學,文學部為他們在讀寫、辯論、思維、計算、測量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方面提供的有用訓練,使他們適于承擔教會和世俗政府中的種種職業。以辯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個個變得能言善辯。學生們正是依靠這種本事在布道、法庭聽證和政府討論中嶄露頭角的。”在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以后,以“自由七藝”為核心的自由教育演變為大學的人文主義教育,此時大學才開始從職業教育轉向人文教育;18世紀后期又衍生出新人文主義運動,對近代大學的創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世紀后期,以歐洲自由學科(Liberal Arts)為基礎形成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終在美國演變為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彌補專業教育所存在的偏狹。與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一樣“,普通教育意味著一個人在職業培訓以外的全面發展,包括他的生活目標和文明化,情感反應的純凈化,根據我們時代最優秀的知識,對事物本質理解的成熟化”。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古老也最具生命力的一種理想類型,它之所以成為高等教育的理想類型并經久不衰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歷史上,由于社會分工不發達及科學尚未制度化和專業化,大學一直以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作為認識論的基礎,排斥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赫欽斯就指出:“將大學職業教育化對大學而言顯然是有害的。”“職業性的氣氛對于引導學生理解學科是災難性的。”道理很簡單,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的價值觀通常認為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實踐性的,因此不適合于大學,相反一門專業或職業在實踐中比在大學中學習更好。紐曼從詞源學的角度認為,大學(university)就是一個傳授普遍(universal)知識的地方,是進行自由教育的場所,專業教育和科學研究應該在大學校園之外的科學院或研究中心進行。“在紐曼的大學中,對專業而言,是沒有生存空間、也受不到尊重。允許自然科學存在,但處于大學的邊緣。人文科學――通識的、傳統的、博學的――不僅是大學的核心,而且就是大學本身。正是人文科學構成和塑造了紳士,也正是紳士界定和體現了專業。不是專業塑造了人,而是人塑造了專業。”總之,由于受社會發展水平和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加之大學本身的保守性,歷史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是為了追求普遍的真理而不是培養某一學科的專家。大學就是“以傳播知識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有許多其他機構比大學更適宜作為促進哲學探索和拓展知識界限的手段”,“大學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理智的培育作為其直接范疇,或者是投身

    于理智的培育”。

    以理智培育為目的的自由教育在19世紀后期開始遭遇專業教育的挑戰。伴隨著學科制度化和學術專業化的不斷推進,理智培育在現代大學的地位逐漸式微。“與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代的大學已把專業教育這一顆大學惟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現代大學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這樣的變更顯然是有害的。”“大學造成的過失是無法通過其向科學提供大量出色的無懈可擊的服務所能補償的。”為了彌補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所造成的諸多不足,通識教育作為自由教育的替代物最終被提出。根據美國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實施的經驗,“人們對所謂通識教育的理解是,它是精心設置的一系列課程,文理兼顧,在加強和提高學生心智才能的同時,也讓他們熟知人類探尋的知識中重大課題的主導原則”。“某些共通的知識學科,理應為受過最佳教育的人們所掌握。”“那些一時不為人所重視的知識,在通識教學的課程中也幾乎沒有一點地位,可是隨著情勢變化,人們又認識到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并給予相應的關注。知識在變,教育亦應隨之而變。”在高等教育領域從自由教育到通識教育,有繼承也有發展。與早期自由教育注重對人的理智的培育相比,通識教育更加強調高等教育中“知識”的融會貫通。與自由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排斥不同,通識教育不僅可以作為專業教育的基礎,其本身也是一種“專業”教育的模式。如果說離開了專業教育,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基,那么沒有了通識教育,大學就失去了靈魂。“如果沒有普通教育,我們決不能辦好一個大學。如果學生和教授(特別是教授)缺乏共同的理智訓練,一個大學必定仍舊是一系列不相關聯的學院和系科,除了有一個共同的校長和董事會外,沒有什么東西使他們統一在一起。”

    目前通識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通識教育幾乎是各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共同選擇。隨著專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從本科階段向研究生階段的不斷轉移,通識教育已經成為整個高等教育基礎中的基礎。與此同時,隨著跨學科研究與跨學科教育的興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對于通識教育的強調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與專才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通識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的是更加寬厚的專業基礎。這種寬厚的專業基礎既可以為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的謀生與職業發展提供知識上的保障,也可以為學生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繼續從事專業的學術和職業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對于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一種做法是在本科階段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將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放在研究生階段進行;另一種就是將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時放在本科階段進行。在我國通常選擇后一種做法,而在美國則主要選擇前一種做法。不過,美國雖然在本科階段一般不提供職業培訓,而主要強調通識教育,但由于受到職業專門化的壓力和就業市場的需求,“本科學位越來越要考慮到未來的專業學位。獲得大學學士學位后的職業教育學位,對于原本該是自由無拘地進行智力探究的本科教育階段提出了很多要求。對于專門職業化的關注和事業成功主義,在本科階段一開始就產生影響,這嚴重損害了本科經歷的多樣化和活力”。盡管現實如此,在一個高等教育職能逐漸多樣化的時代,雖然高等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如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么密切,高等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也已不能再簡單地劃等號,但作為對傳統專業教育模式的一種顛覆或補充,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今天的通識教育仍然不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高等教育賴以區別于其他機構所能提供的教育與培訓的關鍵所在。因為除了通識教育,無論是專業教育、學術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社會上都有其他機構可以比大學做得更好,至少是不相上下。唯有通識教育才是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精華所在。今天的大學里通識教育仍然具有永恒的價值。雖然整個高等教育全部通識教育化已不可能,但在部分國家的部分高校里,高等教育就意味著通識教育仍然是一種普遍遵循的辦學理念。

    二 高等教育中的專業教育

    按專業實施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它的基礎是學科的高度分化以及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自19世紀以來,無論從教學還是從研究的角度看,以專業化為核心的專業教育都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知識的內在邏輯之外,現代大學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要。為了滿足社會的專門需求,高等教育必須實施專業教育。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專業”一詞涉及“學業”與“職業”兩個領域。學業方面主要是針對學科(知識分類)而言,指高等學校學生的“專門學業”。職業方面是針對社會分工(職業分類)而言,屬于社會職業譜系中區別于“普通職業”(trades)的“專門職業”(professions)。高等教育領域中傳統的專業教育主要以“專門學業”為基礎,強調學科性或學術性。所謂專業就是有學問的職業,即“學問高深的專業”或“學術性專業”。以“專門職業”為基礎的高等教育一般稱之為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強調應用性或實用性,不需要以高深學問作為基礎。不過,今天伴隨高等教育領域中“職業教育專業化”的不斷推進,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已很難區分。比如,醫學和法學早期都是職業教育,現在已成為專業教育。

    西方高等教育的歷史上,在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文學部開始脫離大學成為中等教育層次的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大學則完全由醫學、法學和神學等專業學部構成,主要實施專業教育,培養醫師、律師、教師、教會人員和國家官員等專業人才”。經歷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從19世紀開始,在近代大學學科分化的過程中,學術性專業不斷增多,專業教育逐漸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大趨勢。當前在高等教育內部,雖然專業教育開始從本科階段向研究生階段轉移,但在總體上專業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無法回避的現實。在教學方面,失去了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就有可能失去與社會的聯系;在科研方面,失去了專業化的學術教育和科學研究,所有研究型大學都會舉步維艱。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專業化訓練雖然還不是個人生活的必要基礎,但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如果高等教育放棄了專業教育必將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畢竟具備相關專業的高等教育經歷,對于任何高水平的專業實踐都是一個絕對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作為專業教育的合法性來源,無論是專門學業(源于知識分類)還是專門職業(源于社會分工)都是一定社會結構的產物。專門學業的形成或學業分類形式作為“最初的分類形式”,“實際上是社會結構混合后的產物,因為正是社會結構在組織教學機構,尤其是通過學科和專業的劃分來組織教學機構,此外,社會結構本身也與社會空間的結構存在著對應的關系”。專業教育作為連接高深學問與社會需要之間的中介體不完全是學科邏輯的產物,因為大學的學科本身也是社會的產物,沒

    有社會的承認學科就沒有存在的合法性。正是社會結構中連續不斷的分工,才使得知識的分類以及社會上的職業分化與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專門學業之間逐漸一致。社會分工和社會需求像一架飛轉的機器不斷地將社會和知識類別轉化為相關學業類別,同時也將專門職業轉化為專門學業。由于學科制度化、學術專業化的需要,現代大學按學科和專業培訓重心被分成許多系科。這些專業化的系科與不同的社會需求和不同的職業分類相對應,彼此間以條塊分割的模式存在,專業之間往往壁壘森嚴。“問題不在于所有的領域中知識的迅速積累引起一定程度的專業化,而在于專業化的另一個根源,它不是源于知識的內在發展規律,而是來自現代大學殊的組織結構。”…今天由于學術領域和教育職能的過度專業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把自己的忠誠投給了自己賴以寄身的系科、同事或者專業協會而不是大學。其結果是,專業教育雖然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不竭的動力,但也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同一性和整體性,削弱了通識教育的可能性。“正如學生選擇學科,學科也選擇學生,而且它們在選擇學生的同時,還向他們強制推行關于學科的,關于職業生涯的,以及關于他們自身能力的感知范疇;因此,學科在選擇學生的同時,還使學生有了一種默契的意識――在不同類別的學科,或者從事這些學科的不同方式(理論的或經驗的),與學生自己在學業方面建構起來的或者奉獻出來的能力之間的彼此默契意識。”這種對于自身所屬學科、專業自我認同的期望不可避免地破壞了大學的統一性和教育的整合性,同時也加重了跨學科研究與教學的困難。因為“無論是個人的專業化、群體的專業化還是機構的專業化,都不僅僅是與非常專門的工作有關的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它也是與其他工作相關的能力的喪失”。

    按勞動分工和知識分類來處理大學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大學根據學術專業分類來組織,每個學系都是一個全體教師的專業知識的集合,原則上講,它有決定在本領域為本校學生提供什么教育的絕對控制權。任何系都不能侵入他人領地,盡管學生的專業和課程選擇決定著學生注冊的分布,學系也不得重復開設其他系已經開設的課程。在提供課程方面,各系要么是獨立的,要么是互補的。理想情況下,各系的排他性避免了教師崗位和課程設置的重復。”在這種體制下,有多少種專業,就有多少種專業的教師,大學就要相應地被分解成多少個系科。今天的大學里,每一個系科都是大學內部特定學科或專業的組織載體。在自治理念的鼓勵下,大學里的專業系科往往結成自治的學術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在專業共同體內部,一方面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謀生技能以滿足社會上相關職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過科研訓練以培養本專業的從業者,延續并不斷強化專業共同體的規模和影響。用伯頓?克拉克的話來講,如今的大學“專業化趨勢占盡優勢”。不過,“對于這樣的現實,我們既不應感到惋惜,也不應感到遺憾。因為各種職業本身的性質要求專業化,大學為其服務對象提供的廣泛服務也要求專業化”。正是由于對學術專門化和專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大學里專業學院和研究生院的聲望越來越高,高度分化的專業教育不僅出現在職業性學科,而且出現在學術性學科。通過學術的專業化和職業的專門化。大學從社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通過獲得更多的資助,大學不但擴大了辦學的規模,而且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

    專業化或專業教育的過度強化對于高等教育同樣有負面影響,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削弱了通識教育的可能性。由于越來越多的職業趨于專門化,大學越來越喜歡傳播專業知識和進行專業教育,越來越多的大學面臨淪為職業培訓機構的危險,越來越多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卻缺乏基本的教養。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專業化(prfessionalism)轉變了學生的興趣。他們不是為了教育本身而受教育,而是為了找到好工作。25年前學生將‘發展系統的生活哲學’視為最高的學習目標。如今為了‘找到好工作’和‘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則是這一代大學生中大部分人的目標。”事實上,專業性雖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最顯著特征,但大學存在的價值絕不限于專業人才的培養或者是職業技能的訓練。“專業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而文化則像哲學和藝術一樣將他們引向深輿高遠之境。”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圍繞時間分配和課程安排,在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的專業教育和以文化熏陶為主的通識教育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緊張關系。“專業化會導致私人化或非政治化,使智能退出寬廣的領域而局限于狹小的學科。”不過,如果因此而在實踐中將二者對立起來肯定是錯誤的。專業教育可以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通識教育可以教給學生生活的意義。沒有通識教育的專業教育不可能完美,純粹的專業人士會放棄對于公共事務的關心;沒有專業教育的通識教育也絕不會令人滿意,僅有對文化的高度熱忱而沒有一技之長并不符合現代大學的理想。理想的大學或高等教育,必須既能教會學生專門知識,幫助學生畢業之后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又要保留學生向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

    總之,雖然有許多批評,也面臨著轉型,但目前專業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在社會分工和知識分類越來越細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可能回到培養培根式人物的時代。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高等教育已不可能只將其合法性建基于認識論哲學。在政治論哲學和經濟論哲學的指導下,專業教育是一個必需的選項。在當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雖然高等教育等同于專業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基本的理想類型,專業教育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依然有其現實價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專業教育或專業性仍然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其他任何教育形式的一個最為顯著的標志性特征。基于此,各國高等教育的所有改革都只能是不斷地完善專業教育而不可能是廢除專業教育。

    三 高等教育中的學術教育

    大學里,職業性學院和學術性學院之間一直存在著緊張關系。早期的大學無論是教師型大學還是學生型大學,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職業教育者的聯盟。正如科班(A.B.cobban)指出的:“中世紀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職業性學校。它們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以為以后從事法律、醫學、教學這些世俗專業或獻身教會工作所用。”中世紀大學建立的目的就是要為社會提供受過訓練的醫生、律師和牧師,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相應系科的教育是以后在社會上獲得相應職業執行資格的一個重要方面。中世紀大學時的學位,最初的含義也就是執業資格。比如,西方最早的大學薩萊諾大學最初就是一個單科的醫學院,主要致力于醫學方面的職業教育,學生只有從該大學畢業才可獲得行醫資格。稍后博洛尼亞大學建立,才開始致力于建立更加廣泛的學科領域。待到巴黎大學出現,才最終奠定了以文法神醫四科為核心的大學組織架構。后來在以巴黎大學為模式的中世紀大學里,以“自由七藝”為核心的文科學院與以培養律師、醫生、牧師為主的職業學院之間一直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文學院的“自由七藝”是進入職業學院接受專門教育的基礎,對于學者而言這些學科擁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永恒價值;另一方面根據政府的關切程度,法醫神三科則屬于大學的高等學科,文科屬于低等學科。低等學科交給學者自己,高等學科被政府控制。如康德所言:“在大學里也必須設立這樣一個部門,即必須要有哲學系。對于三個高等系科來說,它的作用在于可以控制它們,并且因此而對它們有用,因為一切都取決于真理;而高等系科對于政府的職責所承諾的那種有用性,只是一個處于第二位的環節。哲學系僅僅要求自由,但也讓其他系科自由,它僅僅致力于為了各門科學的利益而尋求真理,并把這真理交給高等系科作各種運用,哲學系的這種素樸性無疑必須作為不可缺少的東西推薦給政府。”在文藝復興之后,大學的職業教育傾向逐漸被人文教育所取代。隨著人文教育的不斷加強,大學逐漸由一個職業教育者的聯盟轉變成一個紳士學者的團體。這種情況在英國最為明顯。19世紀以后,隨著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近代大學的興起,大學又逐漸從人文學者的行會轉變為一個科學家的共同體。此時大學的本質也從職業教育和理智教育轉向為發展純學術。19世紀中期以后,德國大學重視科研的傳統在美國被發揚光大,隨著研究生院大學在美國的普遍建立,研究型大學最終成為今日世界大學的黃金典范。通過對大學從職業性向學術性轉變歷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術教育雖然不是大學歷史上所固有的,但卻是現代大學所不可缺少的。失去了學術教育,在今天大學就不能稱之為大學。現代大學的“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深邃博大之學術,并使之用于精神和道德的教育。學術雖非為此而設,但確為適當之材料”。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的心靈自然地投入到學術之中”,大學教育必須避免造成學生“未及學業結束便沉溺于實際營生活動”或只是“追逐一星半點的知識,毫無高遠的學術追求”。

    在高等教育歷史上,學術教育源于19世紀的柏林大學。在洪堡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理念的指引下,學術教育第一次出現在大學里。當時所謂學術教育,也是一種學術專業教育,即將學生的培養與科研訓練緊密結合,科研既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也是整個教育的目的,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者而不再是教師。在19世紀以前,大學的功能主要還是傳播知識,對于學生沒有學術訓練的要求,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成為教師、律師、牧師或醫生而不是學者。近代大學興起以后,大學對于學者的培養逐漸取代了對于教師的培養,學術教育不但成了高等教育的內容、方法,也成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學包括了所有的科學,并通過研究和了解的工作,而抓住一切的事實和結構,讓各種學術研討得以多方面的發展,大學的內在精神是以通過每個研究者及學者所表現出來的哲思活動為標志。”從此以后,大學不再僅僅是一個教學的機構,培養學者或科學家成了整個高等教育目標的重中之重。伯特蘭?羅素就指出:“大學乃是為了兩個目的而存在:一方面,為某些職業訓練人才;另一方面,從事與眼前用途無關的學術研究。”二者相較,他主張大學應該重視純學術的發展,避免變成職業訓練學院。如他所言:“我認為無偏見的學術非常重要,并且我希望看到它在院校生活中的位置不斷加強,而不是減弱。”在19世紀中期以后,德國大學的理念傳到美國。隨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建立,美國大學的德國化或大學的研究生院化成為了高等教育中的新現象。以德國的研究所大學為基礎,美國發展出了研究生院大學,并最終形成了研究型大學的新范式。

    在研究型大學范式的主導下,大學的知識論基礎由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轉向了高深學問,以高深學問作為基礎,對于新知識的探究(學術教育)取代了對普遍知識和自由知識的傳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成為大學的優先功能。作為以高深知識為基礎的組織建制,高等教育即便有社會需要的壓力,也主要是以學術的方式,即高深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來滿足社會的需要。雖然高等教育結構受社會結構的制約,但其組織內部源于高深知識內在邏輯的獨特性仍然十分明顯。由于受經典大學理念的影響,精英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以知識為中心,無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還是學術教育都是知識內在邏輯的不斷擴展。今天由于對科研的高度重視,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學術教育成為整個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一所大學可以沒有本科生而依然屹立,洛克菲勒即為一突出的例子。培養哲學博士卻是一所大學能夠存在的一個基本的必要條件――沒有其他條件可以代替,因為培養未來的學者才是大學賴以存在的一種活動。”由于科研與教學的平衡被打破,高等教育的性質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基礎上,以高深學問為基礎的學術教育開始成為高等教育新的理想類型。基于學術教育的價值觀,高等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傳播高深學問,分析批判現存知識,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是在另一種意義上,所謂‘高深’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

    高深學問雖為大學所固有,學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歷史卻不長。不過,雖然歷史不長,但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卻極為深遠。在很多專業學院里,學術教育成為平衡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比如,法學院同時培養法學家和律師,醫學院同時培養醫學家和醫生,神學院同時培養神學家和牧師,教育學院既培養教育研究者也培養教師等。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平衡學術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就像如何平衡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一樣重要。畢竟“培養一名律師、法官、醫生、藥劑師、中學拉丁文或歷史教師與培養一名法學家、生理學家、文學家等是很不同的,前者是指培養從事具體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后者則是指培養從事純科學的研究工作者。社會需要大量的醫生、藥劑師和教師等,但只需要數量有限的科學家”。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大學里符合人人需要的專業教育與只為少數人服務的科學研究活動已完全融合在一起,學術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行不悖。較之于通識教育的復興、專業教育的改革,學術教育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如今評價一所大學優秀與否的最高標準既不是本科生的綜合素養,也不是各專業學生的就業率,而是這所大學天才學生和大學教師的學術水平。由于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當前對于學術教育的重視已不局限于研究型大學,通過規范化和模仿等機制的作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學術教育的優越性越來越明顯。“研究型大學的博士學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面所有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法。現在高校中大多數教師都是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指導思想都是在研究型大學的環境中培養起來的,而在研究型大學里,本科教育是處于次要地位的。于是,這些教師就把他們在研究型大學里所獲得的認識和價值觀,帶到了他們任教的其他類型的院校。”伴隨著對于本科通識教育的強調,學術教育對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利弊也許還有爭論,但

    學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的理想類型恐怕已經是不容置疑的。“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規組織,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高深的知識材料,處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統的目的和實質的核心。不僅歷史上如此,不同的社會也同樣如此。”今天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可能千差萬別,但是提高大學科研水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逐漸成為所有國家的共同選擇。在科學與高等教育緊密聯系的今天,在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即將到來的明天,大學如果要走進社會的中心,通過學術教育確保知識生產中心的地位就是不容回避的選擇。

    四 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備受爭議。中世紀大學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稍后近代早期大學開始排斥職業教育,職業教育逐漸轉移到專門學院。在近代大學里,職業教育雖然有所起色,但當時強調的是學術教育,職業教育主要由非大學類高等教育機構承擔。這方面,英國高等教育的雙軌制就是典型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非大學類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大學里的職業教育都獲得了蓬勃發展。回顧歷史,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之所以會經歷如此曲折的過程,其原因就在于,職業教育以社會分工為中心,不可避免地與經典大學理念相沖突,很難獲得精英高等教育主流價值觀的認可。直到今天,仍然有學者認為:“一所著名大學可以沒有法學院、醫學院或商學院而依然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沒有這些學院,但卻無人懷疑它的水平。”

    在歷史上,中世紀以后,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組成部分,一直視職業教育為自己的對立面,職業教育只能集中于非大學類的高等教育機構中。作為一種市場化活動,“職業(1)是隨著所需要的技術變化而變化的,因為經濟的不同領域中技術和理性化的應用是不平衡的;(2)是隨著日用品市場和資本市場銷售狀況的擴張和強化而變化的;(3)是隨著勞動分工組織中的變化而變化的,因為擴張的組織需要協調、管理和簿記”。根據職業的上述特性,對于職業教育是否屬于大學教育的范疇,學界一直眾說紛紜。弗萊克斯納對此分析道:“從歷史上看,專業指‘學問高深的專業’。沒有學問的專業是不存在的。不含學問的專業只能是各種職業。專業是學術性的,因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義的土壤。此外,專業的本性來自理智。”基于此,他認為,法律和醫學作為一種專業具有明確的理由列入其中;商業、新聞、家政學或圖書館學作為一種職業則不能列入。以醫學為例,雖然中世紀大學也曾培養醫生,提供過醫學方面的專業教育或者說職業教育。但近代以來,醫學培訓主要是學徒制的,除了傳授一些很少的治療和藥物知識之外,很少有正規的高等教育。大學里沒有醫學院,也不提供醫學教育或培養醫生。“20世紀的醫學成就是1911年弗萊克斯納報告(Flexner Report)的直接結果。弗萊克斯納不僅建議將所有的醫學教育轉入大學,而且建議將它和基礎研究聯系起來,從此為醫學的開拓性進步打下了基礎。將專業訓練與大學結合的模式在其他行業也出現了。在大學內,專業前教育和系統的專業訓練聯系起來;研究和專業實踐也聯系起來;個人事業要與公共服務相聯系的道德觀念也被建立起來。所有這些發展都為公眾帶來了好處。”高等教育中職業教育的辯護者,懷特海則指出:“割裂大學與職業和專業實踐的密切聯系,從而放過了富于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行動的機會,那大概是得了精神病。”杜威也認為:“在對社會必要的和有用的職業中,并無內在的東西把它們分成‘學術的’專業一類,和低級的、卑賤的、不自由的職業一類。”他反對“降低職業訓練的地位,使其在傳授專門技能的特殊學校中實施,從而使其與自由教育完全絕緣”。他主張“用一種自由的精神去鼓舞職業教育并使其充滿自由的內容”。與過去對職業教育的排斥和蔑視不同,現實情況證明,為了生存和發展,只要有市場需求,高等教育就可以并愿意對任何一個職業進行專業化,并能夠迅速開設相關的專業。“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世界中,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定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表現出一般職業化的趨勢。”

    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興起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緊密相關。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將高等教育僅僅作為畢業后謀職的“敲門磚”。由于教育對象的變化,精英高等教育的價值觀面臨挑戰,職業教育的合法性逐漸確立。“在社會對高學歷的大批量需求下,研究生院急速增長,常常發展到了機械地授予博士學位的地步。由于突出強調了既定的系科,系科間在人事和預算方面的障礙擴大了。因為既定目標是培養學院教師,研究生院自然會盡量使學生適應某一專門領域。培養人們滿足技術的要求和技能,以立即適應工作之需要――這是整個教育職業化趨勢的一部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職業性學院在大學里建立起來,越來越多的職業通過專業化的過程成為大學里的專業。大學里的職業性學院最終超越學術性學院成為主流,不僅與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不斷專業化和職業化有關,而且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不斷專業化的產物。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背景下,決定大學里專業設置的已主要不是學術的力量,而是校外的專業團體和源于職業市場的社會需求。由于市場化的作用,大學在學術性與職業性兩個維度上齊頭并進。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從學術性向職業性轉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仍然是堅持科學研究和學術教育,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大學里傳統的專業教育大有被職業教育取而代之的危險。如布魯姆所言:“現代大學已經背棄了培養完善的人這一傳統的辦學宗旨,很多先前被公認為是重要的和需要了解的事情,如今似乎已經無人問津了。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化成為單純的職業培訓中心。”今天在就業危機和實用主義的壓力下,由于受到新職業教育主義的影響,知識日益商品化,高等教育真的面臨日益成為職業培訓和技能訓練中心的危險。曾經令傳統大學為之自豪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學術教育也不得不服膺于職業教育,甚至連學術本身也成為了一種職業。“今天,學校中有各種其他的學科,每種學科都涉及人們普遍感興趣的題目,而這些科目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每個學科也展現出天才們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哲學家的敏銳直覺,在學科發展中所完成的崇高的業績。現代生活中幾乎每一種職業都是有學問的專業,都需要一種或多種這樣的學科作為專門技術的基礎。人生短促,而大腦適合學習的那段可塑期則更短。因而,即便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古典文學藝術,也絕不可能保持這樣一種教育制度,即把古典文化學者所受的完美訓練作為掌握其他知識學科的必要條件。”

    客觀上來說,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合法化的過程既與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變化有關,也是專業教育邏輯的自然延伸。今天,“原本以工業產品為基礎的職業轉變為與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欧美成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 成人污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伊人成人网| 欧美成人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