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低碳環保的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做一個低碳人已將成為我們現在校園生活的流行詞語。今天,全球氣候問題已越來越為人們所知,北京及周邊城市連續幾天的霧霾、揚沙天氣不斷波及、黃色預警不斷發出;由于全球變暖靠近北極圈島國-冰島、印度洋上島國-馬爾代夫,也許在某一天就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CO2過量排放不僅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它將加劇環境的污染,人們不能暢快的呼吸、飲水和吃飯,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地球已向我們發出警告,我們不得不將面臨氣候等環境問題的挑戰,低碳社會已向我們走來,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低碳社會就是人們由以前的生活模式向低碳的全面轉型,是對生活中資源合理利用、適度消費的堅定信仰崇尚。實際上,低碳是一種和諧,是自然與人,是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所以低碳文化不是簡單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種先進的文化理念,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并注重資源的自然生長規律,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或盲目的開發利用自然。其實在古時候,人們就非常注重自然的利用和保護。所以低碳生活正是在順應自然規律,享受自然賦予人類美好的資源的同時,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這是新時期的低碳文化和精神文明,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人類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高校是傳播新思想,新理念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理應承擔節能、減排的先導和創造者,是宣傳低碳文化的倡導者。高職生是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高校傳播低碳文化,進行節能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校本身的能源資源節約、合理利用能源而且學生由于熏陶于綠色節能的文化環境中,提高了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形成低碳理念,并由此產生掌握綠色節能技術的愿望;進而培養出大批綠色節能環保人才,對社會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因此提倡低碳文化,建設低碳文化是高職院校順應自然,順應社會發展規律,提高自身辦學效率的必然之舉,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2實行低碳節能文化教育對策
2.1國內外低碳校園建設實例
為推進綠色節能教育,最近幾年各高校紛紛進行了低碳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并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所和實驗室。許多高校還在相應的課程設置上做出了一些調整,如上海交通大學開設“建筑節能與太陽能”、“建筑節能技術”等課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率先開展了綠色校園試點建設,把生態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思想融入基礎教育課程;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開設了與能源相關的選修課;臺北大學建立了《能源教育》通識課程,并建有相關課程的網站;美國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長共同簽署一份協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哈佛大學設立“綠色校園行動計劃”,提出推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針和計劃。高校在研究低碳技術和改善低碳環境方面上有很大的優勢,在開發和利用能源和低碳技術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取得顯著成果。美國哈佛大學成立了可持續發展辦公室后,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并承諾到2016年能源消耗下降為2006年的30%,同時不斷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等。清華大學率先提出了“綠色大學”的建設,成立了環保辦公室、節能辦公室,制定相應的措施,由校長帶隊,注重綠化、注重節能,安裝節能裝置,開發節能課題,節能教育進課堂。
2.2專業教學滲透低碳文化
發揮高職院校的教育職能,利用校園的優勢資源。在教學內容上,將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融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和實踐活動中,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同時還要深化教學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在既傳授各專業知識的同時又保證節能環保教育能夠有計劃的執行。高職院校尤其是建筑類院校,在進行低碳文化教育的同時,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普及、新能源利用的知識,先進的節能技術使用和推廣、建筑節能知識的應用和研究在專業課教學中都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都將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將綠色理念,低碳環保教育,綠色建筑技術、低碳教育、低碳知識融入到教學中,引入到課堂教育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滲入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理念,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博大,領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增進低碳文化的內涵;將“低碳環保”、“能源與節能”、“建筑節能”等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將其作為相關專業的選修課或有機的融入到專業課程和教學中,普及和培養建筑類高職生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等技能和知識;支持以低碳為中心的新型科研項目,開發低碳節能技術的創新,使學生在掌握最新的綠色節能理念的同時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并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2.3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園文化
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讓學生體會低碳理念,開展低碳圖書節活動,讓學生在《地球傳》《寂靜的春天》《淮河的警告》《另一種危機》《后天》等小說,了解河流、山川、海洋、空氣破壞的現狀及給后人帶來的危機,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請專家教授來校進行低碳、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講座,用大數據和實例講解全球變暖對全球、對世界及中國的影響,向學生普及低碳常識,進行關于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生活價值觀,意識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不僅是全社會的需要,更是自身不受健康侵犯的需要,增強學生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增強自身的健康保護意識;開展綠色節能建筑的展示活動,節能技術創新活動,開展建筑節能競賽活動,提高教師及學生的低碳環保素養,推行建筑低碳節能校園的建設,為建設節能校園獻計獻策;推廣各種低碳創意和技巧制作,通過活動開展“低碳教室“”低碳班級“”光盤行動”提升學生自身的低碳素養,使學生能自覺主動的選擇低碳生活,適應這種低碳節奏,而不是被動接受;開發并設置“CO2排放量查詢”計算器,少用紙巾,重拾手帕,在校園形成誰低碳誰時尚的風氣,并親身參與到各類低碳的宣傳活動,成為具有低碳素質并肩負低碳文化傳播的合格的社會公民。
3結語
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世界各國的國家館也將以不同的方式闡釋各自對于城市、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中國的“東方之冠“、日本的“蠶繭”、加拿大的“楓葉”、澳大利亞的“圣石”、芬蘭的“冰壺”……2010年,我刊將陸續介紹世博會上異彩紛呈的國家館,以及健康游世博等相關知識,期待大家參與世博,共享世博,提前感受2030年城市居住生活方式。
迎世博 健康你我他
綠色出行,助力“低碳世博”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師劉登國
影響氣溫變化的關鍵是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當濃度增加時,地球表面的溫度就隨之上升,導致地球變暖。研究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80×10-6上升到現在的380×10-6。如果目前使用礦物燃料的趨勢繼續下去,到本世紀末,二氧化碳濃度可能超過700×10-6,這可能導致全球氣候上升1.4至5.8攝氏度。全球變暖很可能的結果是,導致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如干旱、熱浪以及由于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水災。
全球變暖對人類的經濟和生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中國2010 年上海世博會非常重視貫徹生態、環保、綠色世博的理念,努力打造“低碳世博”,其目的在于減少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創造暢通的出行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努力實現“低碳世博”。為減輕污染,保障健康,倡議世博參觀者采取“綠色出行”方式參觀世博會。
職業司機或私家車駕駛員汽車導致能源(化石燃料)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空氣污染,損害人體健康,增加經濟負擔。
建議:盡量少開車、多拼車;選購環保型車輛;盡量少開空調;盡量在早晚比較涼快時加油;經常檢測尾氣排放,超標時趕緊檢修。
公交/騎行/步行一族一輛公共汽車高峰期的運載能力是小汽車的數十倍,既減少了人均乘車排污率,也提高了城市效率,而地鐵的運客量是公交車的7~10倍,耗能和污染更低。
建議:打車時,多人合乘;地鐵/城鐵比公共汽車更環保;只要天氣氣溫和距離合適,步行/騎車的方式最節能、最環保。
長途旅行者 在所有長途交通工具中,火車比飛機更清潔和節能,能源消耗降低40%~70%,污染降低85%。短途旅行中,火車或者長途汽車要比飛機節省2~3倍的能源,越長的路程,節省越多。
建議:坐火車和長途汽車比坐飛機和小汽車更加環保,在1000公里以內的旅行者盡量不要乘坐飛機。
此外,人們可以計算自己日常活動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需的經濟成本,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如按每棵冷杉樹30年內可以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來計算,自駕車耗油100升所產生的270千克二氧化碳,大概需要種3棵冷杉樹,在接下來的30年里才能將其“消化”掉。
我們呼吁和期待,在參觀世博的過程中,大家要積極參與低碳活動,宣傳低碳理念,為打造“低碳世博”做出貢獻。
出行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小汽車>摩托車>公共汽車>地鐵>自行車>步行
不同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附件 碳足跡計算方法:
開車CO2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數×2.7
飛機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內)CO2排放量(千克)=公里數×0.275
飛機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CO2排放量(千克)=55+0.105×(公里數-200)
飛機長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CO2排放量(千克)=公里數×0.139
用電的CO2排放量(千克)=耗電度數×0.785
新概念
1.一噸(1000 kg)二氧化碳:在25攝氏度和常壓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所占體積相當于550立方米,而一個25米泳道的普通游泳池體積約1250立方米。
2.下列行為,可以排放一噸二氧化碳:乘坐飛機3200公里;開越野車開2160公里;開中型小轎車3040公里;開混合動力車9600公里;開啟電腦10600小時;放牧一頭烏干達奶牛8個月。
3.下列行為,可以抵銷一噸二氧化碳:將5個100瓦的燈泡更換為18瓦的節能燈泡,并運行1年;將20臺電冰箱更換為高效節能冰箱,并運行1年;在中國西南山地種植九棵生長期為30年的冷杉樹。
海寶指路
中國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依托中國國家館恢宏大氣的建筑空間,采用藝術裝置的手法來營造空間與造型,并利用多媒體影像手段和其他多元的藝術手法表現設計理念。展示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即49米層核心展區《東方足跡》,41米層體驗展區《智慧之旅》,33米層功能展區《綻放的城市》。分別從核心展示、動感體驗、未來暢想3個層次,演繹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表現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下面是我就平時的教學實際進行分析、歸納,提煉出品德教學“生活化”,生活“品德化”的教學策略,并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實踐研究和總結,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習慣養成:澆樹澆根
澆樹澆根,教育要從小抓起,從細節抓起。小學是基礎教育,是根基教育。人的行為習慣、道德修養,是在點點滴滴中潛移默化,在影響、滲透、熏陶中悄無聲息地積累、塑造、成就的。所以,小學的品德教育,應從細節入手,以活動為推手,充分挖掘、放大其育人因素,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引導和培養。
1.“光盤”顯文明。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為了響應《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范》,全面推行“八禮四儀”,將“餐飲之禮”教育作為低年級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重要內容。而我們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對于小學的生活是陌生的,班主任老師利用晨會和班隊會明確“餐飲之禮”的目標,在一次次的就餐過程中不斷觀察、實踐和總結,改進了許多具體措施。細化到班級規劃進食堂路線,學生的就餐位置安排,分餐的最優化合作,小桌長的光盤監督,餐后分組整理餐盤,打掃桌面,清洗抹布等等。力求做到餐前整齊,餐中安靜,餐后干凈。餐飲之禮,從我做起,從每餐做起,在低年級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就餐秩序更井然了,就餐過程更安靜了,光盤行動更見效了。
2.“坐、立、行”,重養成。除了餐飲習慣之外,讓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坐、立、走的姿勢也尤其重要。為此,我們低年級的品德組教師圍繞課題《坐立走 有精神》展開了一次集體備課,目的使低年級學生“好習慣的養成從坐、立、走開始”,讓孩子能基本掌握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養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并形成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生命、蓬勃向上的情感和態度,在坐立走時表現出“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的良好精神風貌和氣質。通過直觀示范、情境模擬等手段,讓學生掌握坐、立、走的正確姿勢。在生活中,能與同學合作交流,利用互相提醒、互相監督、相互比賽等方式堅持做到“坐立走,有精神”。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認真訓練、總結,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里,有老師的嚴格要求;回家后,家長也應如此,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于繼續深化養成教育,并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
二、責任意識:滴水穿石
責任感,不在一朝一夕,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聚沙成塔的慢過程。需要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感受、體驗,逐步形成。這過程猶如滴水穿石,一滴水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在時間的堆積中,滴水就有穿石的驚人力量。
1.低碳節能,“小”事做起。結合今年的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我們開展了“攜手節能低碳,共建碧水藍天”的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向全體師生作以“低碳節能,從我做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介紹節能低碳知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少先隊員們走上街頭向家鄉人民宣傳節能環保知識,發《攜手低碳節能共建藍天碧水》倡議書。同時也在全體師生中開展“節能低碳,從我做起”行動。踐行節能從身邊做起: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張紙;節約每一分辦公經費等等。教師首先具有這樣的責任意識,才能培養出有責任的學生。
2.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在節能的同時,我們也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垃圾分類。邀請吳江區環保宣講團的老師們來到我校,給師生們作了題為《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知識講座。老師從以下幾方面介紹了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概念、意義;垃圾處理的優點;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國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情況;垃圾分類的種類。老師們深入淺出地從垃圾的危害、開展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說起,用大量的圖表及圖示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又列舉了身邊許多具體的例子。講座之后,我們還在低年級中開展了垃圾分類宣傳標語評選活動,在中高年級中開展了垃圾分類自制小報評選。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自我做起,帶動他們的父母進行垃圾分類,在社會上參與各類環保活動。通過家庭、校園、社會三方配合的全方位培養,使學生接受的環保教育從表象深入內心,逐漸成為他們的良好行為和自覺習慣,使得“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這一環保主題逐漸深入人心。
三、熱愛生活:播種太陽
“無聊”是這個時代童年的主題,奇妙的電腦游戲無法代替生活的鮮活和真實。引導孩子觀察自然、親近生活,感受四季的色彩和溫度,觸摸萬物的柔韌和堅固,讓孩子喜歡自然,熱愛生活,猶如在他們心里播種催發萬物的太陽。這份播種,功在當代,利在未來,對孩子的成長受益終身。
冬天來了,孩子對冬天有無限的遐想。我們品德組開展《踏雪玩冰》的集體備課活動。“做冰鑼”的活動吸引了這群孩子,通過制作冰鑼,小朋友可以觀察“水――冰”的變化,還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很適合小朋友自己親手制作。如找一個盤子類容器,愛心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都可以,在里面加上水,水中可以放顏料、小玩具、彩色小紙屑、玻璃珠等等,最主要的是不要忘記放一根拎的繩子。然后放在冰箱冷凍室里凍上4小時以上,等水凝結成冰后,就可以從容器中取出來啦!小朋友們拿著自己制作好的冰鑼可開心了。通過一系列的生活實踐活動,希望同學們重新認識《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從而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伴隨著工業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之一。據統計,目前傳統化學產業每年制造的有害廢物已達3—4億噸,一些重金屬及其化合物酚類和氰類污染造成的魚貝類中毒,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氣溫升高等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清潔健康,于是“綠色化學”的概念應運而生并伴隨著環保觀念的流行而漸入人心。“綠色化學”,其核心內容為提高對原料的有效利用,盡量消除和避免使用有毒和危險試劑,并爭取將反應物的原子全部轉化為期望的最終產物。在高校化學教學過程中,有機實驗是基礎課程中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環,但是因開設相關實驗的高校多、項目繁雜,且存在藥品浪費嚴重,甚至隨意處理廢氣廢液等現象,難免聚沙成塔累積效應,無形中給實驗室及外部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手段加以預防和解決,將有機化學實驗的綠色化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加以探討研究。
2.實現有機化學實驗“綠色化“教學目標的若干措施
2.1綠色化學意識的樹立與培養若想樹立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要求教師能夠率先把握環保低碳理念,并積極實施環境無害化學實驗管理模式。為此,應首先將綠色化學的相關概念及原則融入到課堂管理中,并進行科學指導。例如,在課前預習階段積極引導學生以查找資料的方式初步了解相關實驗試劑的毒性及其對環境產生的損害和影響,并鼓勵學生不拘泥于教材,通過改良步驟或運用技術手段減少對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的使用,并有針對性地降低有害副產物的產生和排放。再如,應密切關注實驗整體的進行情況,及時糾正一些因意識疏忽而造成的裝置安裝問題,阻止因其導致的儀器損害或有毒物質泄漏現象的出現。通過教學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之在觀念上重視化學實驗綠色化,在學習中掌握更新實現綠色化學目標的方法途徑。另外,可在教學過程中將能否貫徹綠色化學意識、積極實施對環境友好舉措作為考核項目之一,杜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慎造成的藥品浪費、隨意丟棄廢物等現象的發生。
2.2實驗試劑的選用與教學內容的革新完善在有機化學實驗中,難免使用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蝕性的原料,這些試劑不但用量大,而且存在危險和污染,如果能勇于突破定性思維和教材,在保證實現原有教學目標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選取低碳無害試劑,也能起到推廣“綠色化學”的目的。比如在原料與催化劑的革新方向上,可用無毒高效原料代替有毒原料,用新型催化劑取代腐蝕性嚴重的催化劑。在此試舉兩例:在利用硝酸氧化環己醇和環己酮制備1.6—己二酸的實驗中,傳統教科書一般選用高錳酸鉀作為氧化劑。高錳酸鉀具有放熱強烈、有毒等不良特性,并不符合低碳環保標準,但若改用過氧化氫做氧化劑,則副產物是水,其污染程度不會隨反應的進行而增加,部分實現了綠色化學目標的達成。又如,在乙酸正丁酯制備過程中,將具有腐蝕性、易產生碳化異構化等副反應的催化劑濃硫酸,改為固體催化劑一水合硫酸氫鈉,不但能夠降低實驗過程中“三廢”的生成量,還能將產品率由70%提高到90%,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可選用學生熟悉的天然食品代替有機藥物完成教學任務,如在利用茶葉提取咖啡因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索氏提取器的用法;采用橘皮改良過去使用的苯甲醛完成水蒸氣蒸餾實驗,而蒸餾得到的檸檬烯又具有光學活性,可將其進一步用作測定旋光度的原料。在教學設計環節,應使實驗內容及實施方式趨向低碳環保。內容低碳化主要反映在合成路線的設計上,可用綜合性較強、合成路線較復雜的實驗代替目的過于單一的項目。如僅選取溴乙烷的制備這一個實驗,就能夠學習吸收有害氣體、蒸餾、分液、萃取、干燥等重要方法,可大大降低實驗項目無意義的重復性。另外,可適時設計一些具有連續性的實驗,使回收到的產物作為反應物而被重新利用。如在甲基橙的制備實驗中得到的產物可作為重結晶實驗的主要試劑而被循環使用,將制備好的乙酰水楊酸用于阿司匹林原料藥的檢驗等。這樣設計的優勢還在于,因前一產品質量的優劣將影響后續實驗的進行,可提高學生對結果真實性與可靠性的感悟,通過連續的實驗過程,培養其環保節約意識。實施方式的低碳化主要在劑量的半微量或微量化過程中得以體現。將一些污染較嚴重實驗的規模進行相應的縮小處理,是運用預防化學污染的新方法新技術對常量實驗進行改革的必經之路。例如在茶葉提取咖啡因的實驗中,將乙醇用量從150ml降低至70ml即能提取到產物咖啡因,再如環己酮的制備及苯乙酮的制備實驗中,可將有害原料環己醇和乙酸酐用量減少到原量的1/5,除提高實驗綠色化外又能有效地提高產率。由此可見,微量實驗值得推廣的原因在于節約能源減少污染,降低有機實驗的危險性,同時減少了因處理“三廢”帶來的壓力。除此而外,微量及半微量實驗的規模更接近于科研現狀,它的安全性和低成本大大促進了開放式實驗教學項目的開出率,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膽大心細的實驗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常量和微量實驗交替配合的模式,將更有利于化學實驗綠色化目標的實現。
2.3合理進行三廢處理在有機化學實驗中,若不將“三廢”進行合理有效的處理而直接排放,將會對環境和人體產生一定的污染和傷害。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應結合以下幾點有效提高實驗室中對“三廢”的處理效率:
(1)廢氣的處理:實驗中應合理使用通風櫥,并在尾氣排出裝置處安裝氣體凈化裝置。對于在實驗進行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應用專門的吸收裝置進行吸收。
(2)廢液的處理:可將廢液分類為酸堿及有機試劑進行分別處理。酸堿可混溶中和并調節pH值在6.5—8.5之間,并用水將其稀釋后排放;對于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機試劑,可在積攢到一定體積后進行重蒸提純,并作為反應物應用于后續的實驗中。對于一些在學校條件內無能力進行處理的廢產品,切不可直接將其倒入下水道或排放到大氣中,應定期送到專門地點進行生化處理。
(3)廢渣的處理:有機實驗所產生的廢渣一般為有毒易燃易爆的固體,應統一回收并將其埋于地下固定地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特殊但常用試劑的處理方式,如在破損溫度計灑落的微小汞珠上撒上硫粉,使其合成毒性較小的硫化汞,減少環境損害等。
2.4將節約意識與綠色化學觀念相結合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之一,作為未來化工行業的主流人才,我們有必要在化學實驗的學習過程中重視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的養成。除去精簡實驗項目,控制原料使用量外,也要注意水電的使用,從小處做起,才能將此觀念深植于學生的頭腦之中。比如在蒸餾回流等步驟中,冷凝裝置一組組相連的搭建方法即可大大降低自來水的用量。
2.5科學技術的引入與完善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實驗室實現綠色低碳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用微波技術、多媒體技術已成為實踐教學的大勢所趨。
(1)微波技術。微波作為一種新能源,可用于多種化學實驗之中,已成為一種加速有機反應的經典技術。它具有極大提高有機反應時間,使受熱體系升溫均勻、控制方便、產率高和產品易于純化等特點。如在合成肉桂酸的實驗中,將苯甲醛等反應物的加熱時間由回流1.5小時縮短為微波輻射條件下的20分鐘,在此條件下可降低副產物產量,隨之而來的分離提純步驟減少,基本實現了“零排放”目的。據目前研究表明,利用微波技術的化學反應,可減少甚至不用溶劑,對環境污染極低。酯化反應、重排反應、偶聯反應、酯交換反應及有機金屬反應均可利用微波技術實現反應速度的最大化。
(2)多媒體技術。采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進程是“綠色化學”理念下值得重視和使用的科學技術之一。在有機教學中,存在一些污染嚴重卻又不得不要求學生全面掌握的實驗項目,此時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呈現真實完整的反應過程,可以彌補因實驗條件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生也可學會在接受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展開全方位學習,有利于其自主性及創新意識的提高。
3.結語
關鍵詞:道德內涵;公共道德;環保意識;現實生活
體驗是最真實、最感性的一種內心的感受,生活的體驗、情感的體驗,能內化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引發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促進人的發展。
“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去感悟,獲得道德認知,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會更加牢固,因此在教學中應考慮什么時候學生需要體驗、體驗的切入點在哪里,采用怎樣的體驗方式等等,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體驗,讓學生體驗道德認知的產生、形成、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道德知識。當然,體驗在于實踐,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19世紀時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了才會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而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聯系,加強課程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經驗,也就是說教育要回歸生活,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且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
所以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應該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現實生活,沒有今天就不會有明天,要為兒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
生活中許多情境和事件都蘊涵了豐富的道德內涵,如家庭生活中蘊涵著公共道德和環保意識。怎樣在教學中避免脫離現實生活的空洞說教,把蘊涵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規則挖掘出來呢?
當前學校的品德教育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是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內,回避了復雜的現實生活,人為地創造了“純而又純”的教育,基本靠說教進行德育教育,學生沒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他們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生活、世界溝通起來。思想品德教學也就無法真正觸及到兒童真實的內心,未能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孩子理解不到,體驗不到也用不到,這樣的學習也成為一種無意義的學習。而真正有效的教學,必須能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
所以,品德教學必須回歸兒童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實的世界,關注實踐的過程,注重情感的體驗,才能促進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有利于學生融入生活。
按照《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我確定了“好習慣伴我行”的教育主題。通過討論、表演、自我檢查、同伴之間互相監督、展開評比,每周進行一次“文明之星”的評比活動。
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學生吃零食、亂扔垃圾等現象越來越少,學風有了很大的進步,班風有了明顯的改善。
把學生課堂上接觸的書本世界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使課堂教學真正觸及到兒童的內心深處,能對兒童心靈產生觸動。《祖國我愛你》一課中,讓學生認一認國旗,做一做、畫一畫國旗,進行了感知、操作、體驗,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眼,了解了國旗的顏色、圖案,產生了愛國熱情。在品德課上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讓學生了解到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知道新疆有多少個民族,從中了解我們生活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各民族要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讓品德教育真正走向生活。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我注重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挖掘。了解身邊的資源,開展低碳活動。讓每位學生知道我們應該學會保護我們身邊的資源,節約用紙、電、天然氣等資源,不要隨意的浪費。
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實踐中體驗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是強調活動性,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直接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在“玩中學”“做中學”產生情感體驗。因此,教學中對于兒童難以身臨其境去直接體驗的經驗,可向兒童提供虛擬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形成十分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兒童相應的體驗。我的做法是:回歸生活,走出課堂在“玩中體驗”。這樣,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實際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重視教學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能讓教學對兒童變得有意義。
一、生命互動。展示對話教學模式
在建構思想品德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中,我堅持以生為本,將樂學、和諧、對話、合作等生態元素融于課堂教學,著力構建師生、生生對話的一種課堂教學生態對話體,讓這種對話課堂為學生的生命、生存、生活服務。
在生態思想品德課堂中,教材文本作為學生的對話資源,不是簡單的用文本,而是學會學教材文本,結合學生生命特征,原生態、自然地收獲知識,用對話知識豐潤自己的生命歷程。生命互動,展示對話教學模式:對話――感悟――提升。與課本設計者、老師、同伴和自己對話,內心體悟,并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一種品格。
例如,教學“做負責任的公民”,我運用“責任在我心”的主題視頻資源,走進教材,與陜教版九年級上冊第62頁的課本設計者對話,學生收獲到知識:承擔責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學生、教師和教室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中,作為能動主體的老師學生,我們都是靈動的生命,我們在真實的視頻資源中,去靜靜地感悟思品文本中有關責任的美的知識,逐步實現生命情感的價值提升,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人格,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知識是美的,帶給我們生態人格的塑造。在對話――感悟―提升的新型生態課模中,努力把思想品德生態課堂還原為生命課堂,把師生還原為具有真情實感的人。從而建構成一種全新的“生命態”思想品德對話教學。
二、道德踐行。走進實踐教學模式
思想品德生態課堂是將課堂回歸生活世界,心靈世界的,而實踐是思品道德教育的本體,只有通過領悟、理解、推演、運用等生態實踐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才能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或豐富,或重建。作為課堂學習的能動主體,學生應該充分動起來,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參與實踐活動。
思想品德生態課堂走進生活實踐,學生學會在生活實踐中感知知識的力量。積極建構實踐活動形式: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建構起實踐活動教學模式:活動――體驗一內化。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體驗事物,以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實踐體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進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同時,我圍繞思想品德生態課堂“生命體驗”這一原點,圍繞實踐型學習五大特征,來設計實踐型教學新模式:(1)情境導入――實踐活動――感悟提升;(2)學會欣賞――實踐體驗――拓展延伸一情感升華;(3)激感――實踐生成――交流討論――付諸行動。例如,在思想品德生態課堂中,我對教學《和諧校園人人有責》這一模塊的實踐型活動是這樣設計的,我們成立公益環保、讀書社團,讓學生圍繞創建和諧校園、生活垃圾無公害處理、我環保、我美麗、我讀書、我快樂等實踐主題開展校園周邊環境調研,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低碳踐行、角色體驗、觀看視頻、問題探究、家校共讀等研究性實踐學習活動。
三、靈動思維。建構創新教學模式
電子白板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利弊信息時代的到來,帶動了電子白板的出現,它作為一種高科技的教學設備,將傳統的黑白、投影儀、電腦等設備整合在一起,從而成為教師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并不同程度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然而,任何事物都是雙面性的,電子白板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是雙面性的,一方面,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則增強了教師的依賴性,容易使學生產生視覺的疲勞,等等。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略地談一下電子白板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利弊分析。
一、電子白板的概念及其教學特點
電子白板是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簡稱,指的是融合了計算機、黑板、投影儀等設備的計算機輸出設備,屬于是智能性的平臺范疇。教師可以通過這個設備,將所需的內容動態的展示出來,也可以直接的對其進行書寫、繪畫、注釋、保存等等,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手段。其教學特點具體如下:
1.便捷性
電子白板融合了傳統的教學設備,并創新了其展示手段,具有很強的演示功能性,而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便捷。如教師可以通過電子白板進行教學,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意的走動、演示,有利于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同時,對于一些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現場及時的進行調整、保存,也可以對教學難點或者學生不懂的地方反復的進行演示,強化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認知。
2.資源的豐富性
電子白板的顯著特點在于資源的豐富性。教師可以通過電子白板上網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諸如圖片、視頻、教學案例等并直接地運用到教學中去,以動態的畫面進行展示。
3.靈活性
電子白板在教學使用過程中是較為靈活的,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需求,任意的對其進行操作。如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任何一個細節進行放大展示,也可以慢速播放生成和反應的變化過程,等等。
二、電子白板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利益分析
1.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
電子白板的功能性,即集影視、動畫、文字等為一體,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系統,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習《燃燒與滅火》教學內容時,筆者運用電子白板播放遠古時期人們的鉆木取火、打石取火等視頻,吸引學生的眼球,進而,讓學生通過視頻來自主的、小組合作式的探究燃燒的條件。
2.真實再現化學實驗
電子白板利用科技技術能夠對事物進行逼真的模擬。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有些實驗沒有辦法讓學生實際操作,而書本上的靜態畫面不能夠讓學生充分的感知,而運用電子白板則能夠真實的再現化學實驗,引導學生進入模擬的實驗中去,從而體會、感悟實驗過程,物質間的反應。如在學習“常見的酸堿指示劑”教學內容時,單獨的教師做實驗不利全班學生觀看,對此,筆者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操作、演示,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則逐漸變紅,而無色酚酞溶液則無變化。讓學生通過逼真的模擬實驗來清楚的了解反應過程,觀察并總結實驗現象。
3.低碳環保
初中化學實驗在操作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的物質,有些物質間的反應帶有一定的危害性,其排放物體帶有污染性。如化學中的白磷、紅磷燃燒,會排放出有污染的五氧化二磷顆粒,硫燃燒會生成有毒、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硫氣體等。在現如今,國家倡導低碳環保,就化學教學提倡的是“綠色化學”,對此,需要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不斷的改進。電子白板的出現能夠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即它能夠逼真地模擬實驗,即能夠讓學生清楚化學實驗的原理,又能夠實現環保的目的。
三、電子白板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弊端
電子白板雖然對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自電子白板出現以來,不少教師過于依賴電子白板,并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如何豐富教學畫面上,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出內容豐富但缺乏實質的現象,只是為了演示實驗過程,很容易忽略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顯現。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長時間的看電子白板,已經產生了視覺疲勞,沒有了新鮮感,然而會覺得電子白板沒有樂趣。尤其,化學實驗雖然能夠用電子白板逼真的顯示,但是學生缺乏對實驗的實際操作,不利于學生化學實踐技能的增長。
初中化學實驗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從實踐中感悟化學原理,提升自我的科學素養。而電子白板可以說是抹殺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自由,不能夠真實的體驗自己實驗的勞動成果,很難感受化學的本質。
總地來說,電子白板是信息技術下的產物,也是現代化教育的一種創新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可取性。作為教師應基于學生以及實際的化學實驗內容來有選擇性的運用電子白板,盡可能地避免電子白板使用誤區的出現,縮小電子白板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凸顯電子白板教學的有效性。
從《鄉愁鄉愁》的副題“松陽掛職手記”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在松陽掛職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
而當我翻開書閱讀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驚喜。本書有著清晰的層次,共分為“鄉村”“鄉土”“鄉野”“鄉井”“鄉風”五部分,內容寫得既有趣味又有美感,更有作者自己的感悟和思索。這從文章的標題便可窺見一斑,比如,鄉村部分的“竹溪流香”“鳴鶴”“酉田花開”,鄉土部分的“柿子紅了”“黑陶骷擰薄疤腦浦裰健保鄉野部分的“茗陽天下”“茶籽兩茂”“油橄欖”,鄉井部分的“古市老街”“互聯網+美麗鄉村”“一帶一鎮”,鄉風部分的“福源橋邊”“民情地圖”“一米陽光”等等。
作者寫出了鄉村之美,像“站在露臺上,我極目遠眺,斜陽的余輝映照出滿山的綠意。想想,春風拂面時節,漫山遍野的果樹開花了,棲居在酉田,又是何等的詩意盎然”(《酉田花開》),寫出了鄉村的古樸與純粹;像“因為偏遠、閉塞,這些古村落在一波接一波的工業化、城市化浪潮中,逃過了一劫又一劫,幸運地保存了下來”,“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古與不古》),寫出了鄉村獨特的民俗與風情;像“那書皮土布制成,傳統印染,循環利用,既環保,又能品味,還能留下童年的記憶,猶如彎彎的小橋,串起綿綿的鄉愁”(《尋訪織女》);而作者在書中著墨最多的還是自己的思索以及對鄉村建設的規劃。
書中說,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應該是一種‘活態’保護,松陽就采取中醫調理、針灸激活的方式,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的人工干預,慢慢梳理村落的脈絡肌理,恰到好處地植入一些現代元素,使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與現代時尚相映成趣”(《鳴鶴》)。對傳統村落的開發,要“充分利用本土、低碳環保材質和廢棄建材,以及生態環保技術,來維持原生態的田園風光、鄉村風情、傳統風味,并促進村落、民居、業態、民俗的復活”(《叩問》),以及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工業化和城市化怎樣以時空分離的方式推進,“在古村落里植入新的業態,一樣可以享受現代文明;在遙遠的山村,因為互聯網的連接,與世界‘零距離’接觸”(《古與不古》),“我拋磚引玉‘e田園’的定位之下,能不能想出若干個‘e什么’?……‘e城市’‘e民居’‘e產品’‘e鄉村’‘e文化’‘e旅游’‘e生活’……”(《e田園》)
此外,作者關注的還有鄉村文化建設、鄉村老人的養老、留守兒童的生活與教育等。讀完這本書,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下鄉掛職人員的手記,通常來講,掛職人員也許只是把下鄉鍛煉作為一份工作,只需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
本書的作者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不僅僅把掛職作為一份工作,而是用心地觀察、體驗,付出了自己的情感與心力,并把掛職地松陽作為自己情感意義上的故鄉。作者的這種投入、熱愛、鉆研、思考,使自己的作品非常“接地氣”,充滿鄉土氣息。
An Urbanite’s Perspective of Rural Redevelopment
By Qing Hu
For most Chinese people whose life experiences have been shaped and overwhelmed by tremendous changes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their family roots can be all traced to somewhere in rural China. For these people, rural origin is both a cultural gene and life password. Therefore, home for most Chinese means at least two things: it is where one is born and grows up; it is where one once lived. Songyang, a rural county in Zhejiang, is exactly such a place for Pang Yajun, who worked in the rural county 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on temporary assignment. He has published , a collection of essays he wrote during his stay there.
The author writes about what he sees, experiences and thinks there. These essays are about villages, rural products, lifestyles, scenic attractions, with a focus on rural redevelopment in Songyang.
The author waxes lyrical about the rural beauty. In one essay, he describes what he sees from a balcony in a village. While seeing the mountains bathed in slanting sunshine, he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what the mountains would look like in springtime.
He finds that some villages have escap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y luck and by chance and they remain nearly intact due to their remoteness from anywhere. The local lifestyle and handmade products remind him of the bygone era one now can only access through books and old photos.
The author likes what the county government does for preservation of rural villages. The preservation policies are compared to the philosophy behind some therap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 radical and abrupt measures; original features must stay as much as possible; changes, if absolutely necessary, are introduced in the minimalist manner and as least as possibl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used for development projects, must be low-carbon and green. Recycled materials are always the first choice. The essential idea behind the policies is what’s preserved can attract tourists and generates income to the rural economy.
And how to introduce internet into rural life and economy is something Pang 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thinks a lot about. After all, rural economy needs to connect with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Two essays in the book detail some of his consideration on the issue.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要走的應該是一條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當前,綠色教育將成為高職學院辦學的主流觀念與思維,使高職學院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校園綠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綠色校園文化的構建,綠色校園文化強調校園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和諧發展的關系,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探討綠色校園文化評價體系及建設方法對高職院校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綠色校園、綠色校園文化的內涵
關于綠色校園,從狹義上講是指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及環保部門,對學校校園綠化覆蓋率達到評價標準時授予學校的稱號。綠色校園就是采取先進綠色的技術和科學嚴格的管理,對校園內的空氣、噪聲、廢水排放和垃圾處理等進行綜合監測和治理,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并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的校園環境。從廣義上講,是指以校園環境為核心的一種和諧、民主的校園氛圍,它比搞好校園衛生和校園綠化有更豐富的內容,更加側重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和諧、民主”的人文內涵。
綠色校園文化則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是指以“綠色”理念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體現親近自然、和諧民主的特點。內涵主要表現在:一是要重視環保教育,建設“綠色學校”;二是要重視校園自然、人文環境建設,建成“綠色校園”;三是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將“綠色”的理念貫穿于學校辦學、管理、教學、育人、建設等各項工作之中,大大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高職學院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既重視客觀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又重視主體人的主觀意識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對引領社會和實踐綠色低碳具有導向作用
現階段,節能減排是貫徹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2010年6月12日到18日的第20屆全國節能宣傳周,國家發改委和上百所高校發起“節能攻堅高校先行”的活動。作為高職學院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地方,具有加強科技攻關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為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社會服務的優勢,理應通過建設綠色校園文化,引領社會和實踐綠色低碳,從而起到示范和帶動全社會實踐生態文明;理應以綠色文化內化校園自身的不良文化,綠化校園文化生態,實現綠色發展,這是高職學院擔當文化建設使命、履行社會責任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體現,
(二)對推進綠色教育和創建綠色校園具有保證作用
當前,“綠色”被引進教育領域,實施綠色教育、創建綠色學校已經成為教育改革新風尚,因此,實施可持續發展既是人們行為方式的變革,也是世界觀、生態觀和道德觀的變革。為了實現這種變革,高職學院理應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確立生態文明觀的教育理念,實施以“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綠色教育,構建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使受教育者形成文明交往、和諧合作、相互關愛的生活與學習境界。通過建設綠色校園文化,這是適應時展趨勢的必要要求,是創建綠色學校的基礎和前提,是實施綠色教育,創建綠色校園的重要保證。
(三)對高職學院塑造特色校園文化具有歷練作用
綠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包含綠色理念、綠色精神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亮點。高職學院只有通過打造特色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和求得自身的發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有了特色文化,有了文化底蘊,讓這樣的文化去影響、塑造學生;通過建設綠色校園文化,結合學院自身實際,融入綠色精神,踐行綠色理念,不斷發展創新,形成一種綠色文化認同和綠色文化自覺,用綠色文化歷練辦學特色,鑄造學校品牌,是實現科學發展的綠色重要途徑。實踐證明,以綠色校園為載體,構建綠色文的先行高職學校,其文化特色以及辦學特色已經凸顯,建成了以綠色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
三、高職院校綠色校園文化評價體系
要建設綠色校園文化就必須有相應的評價體系作支撐,按照校園文化體系的要求,校園文化的內容應包括物質、精神和實踐三個部分。由此,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實踐文化構成了綠色校園文化的三個基本評價體系。
(一)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發展程度的外在標志,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綠色環境的營造以及綠色教育基礎設施的建造,不僅能夠為校園綠色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還能夠創造優美的環境,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綠色校園文化文化評價體系,一是要求校園建設中每一處景點有人文的內涵,讓每棵樹,每面墻,每個景點都成為能夠對學生產生熏染的老師,使校園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二是以低碳的指標要素來衡量與指導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在校園建筑、綠化、布局、設施等方面進行重新規劃與建設,要求符合低碳和綠色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