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產養殖污染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農業COD、NH3N減排工程,合理控制我區畜禽養殖規模,嚴格落實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措施,推進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繼續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及嚴格落實水產養殖污染整治措施,努力實現農產品供需基本平衡、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農業效益穩定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可靠、資源開發利用適度、生態環境友好和諧的綜合目標,推動我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減排目標

    (一)全區畜牧業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排放總量分別比年度減少5%以上。

    (二)全區存欄2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6%以上。

    (三)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引導科學種植模式。

    (四)水產養殖污染減排方案另行下達。

    三、減排措施

    (一)編制養殖規劃,合理控制養殖總量。

    要根據轄區土地糞污消納能力、滿足基本供應、穩定市場物價、防控外來疫情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組織編制養殖空間布局規劃,合理控制轄區畜禽養殖及水產養殖總量,促進畜禽養殖業與水產養殖業的整合、提升、優化。

    (二)嚴格落實污染治理措施,繼續鞏固治理成果。

    要會同環保部門編制“十二五”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劃,進一步明確治理目標,制定并監督落實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措施,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對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要依法限期予以關閉,對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要限期改造;所有不屬于拆遷關閉的規?;笄蒺B殖場都要采取種養結合等生態養殖方式減排,所產生的廢物、廢水經處理后完全進入農田利用;對于不能改進養殖方式的,限期完成綜合治理,包括建設雨污分離污水收集系統、采用干清糞的方法收集糞便、尿液進入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液經生化處理或多級氧化塘處理后達標排放或灌溉農田、糞渣和沼渣通過堆肥發酵制取顆粒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

    (三)積極推廣生態養殖模式,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要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因地制宜地推廣各種生態養殖模式,建設循環型畜牧養殖業,促進畜牧養殖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一是推廣畜禽—沼氣—果(草、林、菜、茶等)生態型養殖模式;二是推廣達標排放環保型養殖模式,指導養殖場建造沉淀池、給氧曝氣池和生物氧化塘,促使養殖場廢液達標排放;三是推廣漏糞地面—免沖洗—減排放養殖模式,切實減少養殖污水排量,有效地解決豬糞尿污染的問題。

    (四)深入推動標準化養殖,著力提升生產水平。

    要深入推動畜禽標準化養殖,結合農業部、省、市農業部門組織開展的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指導畜禽養殖場在場址布局、欄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備、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的規定,并按程序組織生產。要通過整合“小而散”的養殖戶,實現規模升級。要建立健全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強關鍵技術培訓與指導,加快相關標準的推廣應用步伐,著力提升畜禽標準化生產水平。

    (五)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技術,引導科學種植模式。

    要組織發動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采取面對面培訓樹立配方信息公示牌、創建示范區、建設配肥站、配方肥連鎖經營配送等有效推廣模式,深入農村、深入田間、深入農戶,廣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特點,開展分類指導,細化目標任務。制定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科學施肥指導意見,因地制宜開展分類指導,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施肥水平,使農民能夠根據土壤類型、肥力水平和目標產量基本掌握合理的施肥數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以減少化肥的流失。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目標。

    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本行政區農業污染治理工作負總責,主要領導是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促進農業污染減排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分管領導對促進農業污染減排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各單位之間要積極配合,加強協調,建立部門聯動工作機制。農業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落實減排措施,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按期實現減排目標。

    (二)成立工作機構

    我局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業務部門為成員的工作機構,具體見附件。各鎮(街)場也要成立農業環保工作機構,并于8月20日前以正式文件報區農林水利局。

    (三)建立工作機制,加強監督檢查。

    各鎮(街)場各業務部門要建立并完善畜禽養殖污染工程項目調度,減排臺帳管理、預警通報、約談告誡、減排考核、責任追究等農業污染治理工作機制。每個季度要組織一次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的督查,對于重點區域,重點養殖場要不定期開展重點督導。

    五、工作安排

    (一)動員部署及調查摸底階段(7月20日至8月20日)

    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轄區具體實施方案,并于8月20日前報送區農林水利局。各鎮(街)場要組織對轄區內的農業污染單位進行調查摸底,切實摸清養殖業、種植業生產過程中的排污情況,尤其是排污問題較大的生豬養殖場,要逐一登記造冊,并將調查摸底情況及時報送區農林水利局。

    (二)全面整治階段(8月21日至11月底)

    各鎮(街、場)、各業務部門要對農業污染排放單位全面開展綜合治理,要明確排污單位的減排主體責任,要求排污單位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要求排污單位抓緊實施減排改造,限期完成治理目標,確保按規定時限完成減排任務。

    第2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1.1科學規劃

    水體環境對社會走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科學的規劃養殖區域是進行水產品養殖的基礎。首先,在進行養殖之前,養殖人員應該對水質、生物進行反復性的調查和觀察,了解水區的富營養化的具體情況。然后,根據水域環境的特點進行水域功能劃分,規劃網圍的面積、密度,確定網圍和精養方式的負載范圍,并且通過數據分析來總結養殖水體對水中營養元素的承載能力。最后,根據其能承載能力來確定水質產品的養殖數量,合理的規劃是實現養殖水體可持續利用的第一步。

    1.2提高耐水性飼料的應用

    研究證明,飼料中的原料越多對水體的穩定性就越好,飼料在水中長時間侵泡時,能保持飼料成分不被溶解,不會導致大量的危害物質出現[4]。因此,廠家應該提高飼料中原料的比例,提高魚料的質量,而常用原料中穩定性比較好的有玉米、米糠、麩皮等,養殖人員在選擇飼料的時,應盡量選擇新鮮的飼料,再配以粘合劑,容易保持更好的粗纖維和粗蛋白,提高飼料的耐水性。

    1.3合理配比飼料合理投喂飼料

    飼料生產廠家在進行飼料生產時,一定要結合不同的魚種、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養殖方式、不同的水體環境等因素進行生產優質的飼料,并且在進行飼料配比上,要根據魚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狀況來進行科學的配比,以達到增強魚類體質的目標。養殖人員在購買飼料時,一定要看飼料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保證飼料是新鮮可口的,切忌投放變質的飼料。養殖人員在喂養飼料時,要講究方法,對飼料的粒度要降低其粉碎的程度。在制粒時,要把握好調制的溫度、時間、水分。在喂養時,要注意喂養的速度,切忌喂養的太頻繁或者長時間不喂養。

    1.4實行綠色藥品

    在清理養殖區域的其他有害水生動物時,人們往往會使用大量的藥物進行清理,藥物的化學成分就嚴重的污染了水體環境,而各醫學家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出一種新藥物,即利用天然、自然和益生藥材研制而成的“綠色藥品”,這是一種以人的安全健康為目標而研制出的安全無害的自然藥物。因此,水產品養殖場應該積極推廣和引用綠色藥品,改善養殖動物居住的惡劣環境。

    1.5利用能凈化水質的魚類及水生植物

    一些魚類和水生植物原本具有凈化水質的能力,因此,養殖廠家應該積極的使用生物學技術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例如,在水產品養殖的過程中,由于大量的飼料喂養導致水中的氨氮過量,引起大量危害水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出現時,在水中可以適當的放些濾食性的上層魚類,可以有效地凈化水質、降低浮游生物的繁生;養殖鰱魚有助于凈化水質,可以建立一個鰱魚鏈;紫萍、蘆葦等水生植物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氨氮。這是一種簡單、生態、實惠的循環資源,養殖戶可以多種植水生植物進行凈化水質。

    1.6利用物化措施降解氨氮

    物化措施是通過換水、增氧以及使用改良水質的物質等物理或化學的方式來保持水產物種和生態環境的健康運行。例如,增氧和換水能將水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分解和清除;使用沸石粉不僅能吸附氨氮,而且還能為水生生物提供所需的營養元素;納米技術的引用可以對水中的病菌進行殺毒,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利用紫外線具有殺菌的優點,進行水體消毒,并且無二次污染。

    1.7污染治理

    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殘餌相關廢棄物可以進行回收和治理,對于底質區域出現污染,則可以根據其污染程度,建立一個污染區域,進行吸泥、撒石灰等方法來改善地質環境,為底棲生物創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

    1.8利用法制手段進行約束

    現階段,在我國還沒有對水產養殖產業實施完整的法律規定,這也增加了水產養殖業戶肆意妄為的心態。因此,一定要加強地區對水產養殖業的管理,制定相關的水產質量標準體系,對水產養殖的環境、飼料、魚藥等產品進行嚴查監督,如果發現不合理的養殖方式一定要嚴禁水產品進入市場,并且對養殖戶進行嚴重的懲罰,取消養殖戶生產的資格。另外,應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提高人們對水產質量標準的意識。

    2結語

    第3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關鍵詞:水產養殖;環境問題;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18503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產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國水產養殖總量已高達4288.36萬t,產值為6972.23億元。但是,經濟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獲得高產量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由于水產養殖者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視養殖過程中對水環境的保護,導致大量殘餌、漁藥、魚蝦排泄物等物質在水中沉積,使得水體富營養化嚴重,一些地區將養殖廢水不加以處理就排放到河道中,嚴重地破壞了水域生態環境。同時,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會制約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解決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

    2 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環保問題

    2.1 水產養殖業的環境問題

    目前,水產養殖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食品生產領域之一,隨著養殖業的高速發展,環境安全和水產養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追求產量的提高,密集放養、過度投放餌料和漁藥,造成養殖水域污染狀況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例如,占有全世界紅樹林面積1/5的菲律賓,養殖者曾把紅樹林變成養蝦的池塘,高密度放養魚蝦,加之對養殖區域的水環境管理不善,導致14萬hm2的紅樹林逐漸消失,嚴重地破壞了珍稀的紅樹林生態系統[1]。

    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養殖產量和養殖面積均居世界首位,但同時水產養殖的自身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養殖過程中由于飼料、漁藥等物質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養殖生態環境,其次是養殖產生的污染物(如養殖廢水)的排放或擴散,影響了周邊的生態環境[2]。例如,天津于橋水庫進行密集的網箱養殖,投入過量的生鮮飼料且忽略對水體的凈化,導致水體中的藻類植物大面積滋生,COD、TN、TP等物質的含量迅速增加,水體富營養化狀況嚴重,水質嚴重惡化,目前,水庫已經明令禁止在該水域進行網箱養魚。近年來,山東沿海的萊州灣地區赤潮時有發生,主要是因為附近大面積對蝦養殖區域的廢水不加以凈化處理就排放到萊州灣海域,而養殖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營養鹽以及抗生素,導致水體嚴重污染,萊州灣海域就曾出現過數10km的大規模赤潮。

    此外,養殖區域水環境的惡化也會引發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藥物殘留仍然是水產品質量中的突出問題,養殖者長期投放抗生素、激素等藥物,造成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現象較為普遍。從近年出現的“氯霉素事件”、“恩諾沙星事件”、“孔雀石綠事件”中可見一斑[3]。我國出口的水產品多次因藥物殘留超標遭拒收,對中國水產品的出口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2.2 環境破壞的原因分析

    2.2.1 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環保意識薄弱

    我國部分水產養殖者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選擇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模式?;谶@種養殖模式,養殖者勢必要在養殖過程中提高餌料的投入量及換水量,而大量的殘餌、糞便會增大水環境的負荷

    量,一旦超過水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引發嚴重的自身污染問題。同時,日換水量的增加,不僅會導致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廢水的排放也會影響周邊的水域環境。養殖者為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往往不采用循環水養殖系統和水體凈化技術對廢水進行循環利用和凈化處理,而直接將廢水排放到河道中,若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其他污染物質,就會使接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和厭氧狀態,不僅會污染水源,甚至會使水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發生改變,引發嚴重的生態問題。

    2.2.2 漁藥使用不當

    水產養殖者為了保證養殖產量,防治各類病害,在養殖過程中投入大量的漁藥,包括殺菌劑、除草劑、抗生素、防腐劑、甚至還會投放促進魚蝦產卵和生長的激素類藥物。這些藥物會有相當一部分直接散失到水中,造成了水環境的污染。由于漁藥使用不規范,在殺滅病菌、蟲害的同時,也會對水體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傷害,甚至會使水環境的微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一些低濃度、性質穩定的藥物殘留于水中,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積累,并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整個水體生態系統乃至人體造成危害[4]。

    2.2.3 飼料污染

    養殖過程中飼料的使用,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數水產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采用的是生鮮飼料,生鮮飼料營養豐富、價格低廉。但是,這類飼料的吸收利用率低,飼料中僅有20%~30%的營養物質被魚蝦吸收,促進魚蝦生長,大部分營養物質則直接散失到水中或者通過魚蝦的排泄物再次進入水體,對水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殘餌、糞便中含N、P的營養物質和其他有機物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質,給養殖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配合飼料具備高效、優質、低污染的特點,但因為配合飼料成本較高、價格昂貴,往往被養殖者拒之門外。

    2.2.4 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我國有關水產養殖業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完善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水產苗種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雖然法律法規眾多,但是,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養殖過程中水環境的管理僅做出了一般的規定,缺乏詳盡的水環境管理細則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專項法律。

    同時,部分法律條款強制力不夠,對違法行為也沒有詳細的處罰條例。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雖然規定養殖者進行養殖活動必須辦理養殖許可證,合理確定養殖種類和規模,但是,對于無證養殖的處罰,卻只規定“責令改正,補辦養殖證或者限期拆除養殖設施”,對雖領取許可證但不按規定區域和種類養殖的行為,卻無明確的處罰條例[5]。這就造成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養殖者必定采取機會主義的態度規避守法成本,追求產量提高,不重視污染減排,不愿采用高成本的環保技術進行生產。

    2.2.5 監管不力

    雖然我國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監管制度已經初步形成,但是,對于水產養殖活動的監管,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國現行的是多部門共同管理,這種多頭管理、多家執法的監管模式還不成熟,職能分工不明確,責權交叉嚴重,遇事互相推諉,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對養殖者的生產活動(養殖規模及布局;飼料、漁藥的使用;養殖廢水排放等)監管不力,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同時,我國缺乏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雖然已經確立了排污收費制度,但總體來看運用十分不足,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等手段也很薄弱。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追求政績,只要求養殖產量的提高,政府財政收的增加,而對于水環境的污染事件,往往采取的是“監而不管,管而不罰,罰而不封”的模糊政策,存在著嚴重的監管問題。

    3 對策與建議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者應該自覺履行環境守法義務,但是,企業天然的逐利性,決定了在缺乏有力的環境監管條件下,企業必定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這不利于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控制污染,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尋求一條可以兼顧產業經濟增長和養殖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1 健全水產養殖法律體系和許可證制度

    當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法律法規較為冗雜,部分法律條款強制力不夠,且缺乏規范養殖活動的專項法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形勢和環境保護狀況,完善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法律法規。美國、挪威、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設立了水產養殖專項法律,內容詳盡、執法嚴格,在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經實現了水產養殖業的生態化轉型。

    此外,應該盡快確立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行業準入許可,在發放養殖許可證時,要嚴格限制許可證的發放數量,對養殖水域進行環境評估,確定養殖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合理確定養殖規模和容量,并簽訂環境保護協議;第二,排污許可,水產養殖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殘餌、漁藥等污染物質,如果未經處理就肆意排放,會對養殖周邊水域造成污染,我國尚未確立排污許可證制度,應該對廢水中的污染物質種類、含量等指標作出詳細的規定,定期監測廢水排放,一旦發現污染物質排放超標,應該立即禁止養殖企業排放污水,并給予相應的處罰。

    3.2 確立嚴格監管機制,提升環境監管能力

    (1)應該明確劃分監管部門的職能責權,要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履行到位,不斷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成立環境保護監察中心,定期對當地水產養殖廠的環境保護狀況進行督促檢查,嚴格執法,加大懲處力度。并對養殖自身污染嚴重、廢水排放量高的養殖廠由當地政府統一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并按與當地的環保部門聯網,做到實時監控、動態管理。同時,要建立問責指標體系,層層落實環保責任,將環保目標考核納入地方各級官員的任期績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標準考察,督促領導干部履行環境監管職責[6]。

    (2)要充分發揮民間漁業協同組織的監管作用,民間漁業協同組織是由從事漁業的企業、漁民所組成的非政府組織,部分組織成員直接參與水產養殖活動,了解水產養殖的生產過程和環境污染狀況。政府可以適當放權,使漁業組織充當政府和養殖者的雙重代言人,形成水產養殖業的自我管理模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7]。

    3.3 完善稅收補助政策,建立高效獎懲機制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運用經濟手段規范生產活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韓國擁有完善的財政補貼政策,在水產養殖的飼料使用方面,為大力推廣高效、低污染的配合飼料,韓國政府根據養殖戶提供的配合飼料購買收據給予飼料差價(與生鮮飼料的差價)的100%補貼。目前,我國在水產養殖方面的財政補貼較少,應該借鑒其經驗,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對于采用配合飼料、“綠色”漁藥、環保技術進行健康養殖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和獎勵。同時,必須確立稅收懲罰制度,針對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水體及周邊水域造成污染的企業,根據其污染程度,在繳納排污費的基礎上加收污染稅,以作懲戒,并將收取的污染稅納入財政補貼資金,獎勵環保工作突出的養殖企業,以此激勵養殖者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環保技術,保護生態環境。

    3.4 加強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將“水污染防治”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應當依靠科技防控水環境污染事件。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狀況較為嚴重,應倡導綠色健康養殖,加強環保養殖技術的創新研究,開發高效生態環保飼料、低污染“綠色”漁藥,研發環保養殖設備和尾水處理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養殖活動對養殖水體及周邊水域生態系統的影響,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5 提高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

    我國水產養殖的從業人員環保意識薄弱,而且,長期以來,我國水產養殖者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目前又有大量原來從事捕撈行業的漁民轉而從事水產養殖,未接受過水產養殖的專業技術培訓,就從事養殖生產,在養殖過程中往往出現濫用飼料、漁藥的現象,對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政府部門可以與水產院校或者科研單位合作,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環保教育,傳播先進養殖技術和國家最新環保政策,以提高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8]。鼓勵從業人員按照HACCP安全生產體系標準進行生產,HACCP體系要求企業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監管,預防、消除或降低環境化學污染物和藥物在水產品中的殘留,不僅可以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而且也可以從源頭減少養殖活動對水環境的污染。

    3.6 加強環境信息披露,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切實保護公眾環境知情權,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環境知情權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一項先決性權利,只有把環境信息公開了,使公眾切實享有環境知情權,公眾參與才有動力,公眾參與才更有針對性[9]。政府應該建立水產養殖信息交流門戶網站,及時環保信息,使公眾了解當地養殖水域的環境質量,也可通過交流平臺宣傳綠色養殖技術和國家環保法規。同時,政府還應積極鼓勵公眾對養殖企業進行環境監督,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公眾信箱、開展社會調查或環境等途徑獲得公眾反饋信息,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養殖環境污染問題。

    2013年7月 綠 色 科 技 第7期4 結語

    水產養殖業的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養殖者為追求經濟利益,降低生產成本,往往會忽視對水環境的保護,造成環境污染。同時,水產養殖業是“以水為田”的農業,水環境的污染會影響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會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抑制了水產養殖業的自身發展。因此,應該盡快建立水產養殖業水環境的綜合管理體系,完善法律制度,提升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大環境監管力度,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從而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J.H.Primavera.Overcoming the impacts of aquaculture on the coastal zon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6(49):531~545.

    [2] 張秋華.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吳志強.綠色水產養殖中的環境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 趙 蕾,楊子江.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的生態系統框架構建[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2):18~20.

    [5] 劉錫胤,于文松,叢日祥,等.水產養殖執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對策[J].現代漁業信息,2008(2):20~22.

    [6] 姬鵬程,孫長學.流域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7] 樂家化.日本水產資源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廣東農業科學,2010(2):312~314.

    第4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關鍵詞:生物修復;池塘自凈能力;池塘生態;自凈能力;藻相;微生物相

    1、前言

    水產養殖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水養殖作為水產養殖的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海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海區污染、蝦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積、大規模災難性病毒病的爆發和流行等問題迅速暴露出來,使人們對傳統掠奪式養殖模式提出質疑[6、7].、生物修復( Bioremediation)是國內外近10年發展起來的最新環境工程技術,已被成功地應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1、2、3、4、5],并成為二十世紀環境科技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領域之一。和傳統掠奪式養殖模式不同,生物修復技術應用于水產養殖,并不通過大量使用高營養的餌料和抗生素提高養殖產量,而主要通過生物-生態措施,修復受損的池塘生態系統,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增加水體溶氧,改善水質和池塘自凈能力,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和品質,實現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2、傳統水產養殖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養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養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飼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環境為代價來維持的生產方式,加之養殖戶為了防治魚(蝦)病,大量使用消毒劑、抗生素等蝦藥,甚至人藥魚(蝦)用,用藥劑量越來越高,藥物的毒性越來越強,這些藥物的使用,又嚴重破壞了已經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6、7、8、9、10、11].老化池塘中,養殖殘餌、糞便、死亡動植物尸體和消毒劑、抗生素等有毒化學物在池底沉積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厭氧微生物占主導地位,氣溫升高加速了有機質的厭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氣,產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質,影響對蝦正常生長發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蟲和敵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傳播途徑,使生產過程中魚(蝦)藥的用量增加,水產品品質下降。如在我國沿海地區對蝦養殖區,老化蝦塘的底泥污染問題,已成為困擾養蝦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1].

    3、池塘生態系統與水產養殖

    池塘是一個人工圈養體系,其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有很大差異,其結構特點是養殖動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絕對優勢,這一優勢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由于大量人工飼料投入養殖系統,除牧食鏈,腐屑鏈外,在食物關系中又增加了飼料鏈,也因此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一定改變,決定了系統的低生態緩沖能力和脆弱性,其龐大的養殖動物生物量造成系統生態金字塔畸形,系統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水質也常常出現較大波動。

    3.1、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在池塘生態體系中,浮游植物是初級生產者,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氣,優良的單胞藻可為池塘中浮游動物,底棲動物甚至養殖動物直接濾食,也可直接吸收池塘中NH3、H2S、等有害物質,改良池塘水質,更為重要的是,藻類光合作用提高池塘的溶氧水平,促進池塘好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加速池塘有機質的分解和礦化。藻類的生長繁殖需要營養鹽,營養鹽主要來源于底泥的釋放和好氧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礦化,優良的藻相能提高池塘溶氧水平,特別是池塘中下層水體溶氧水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池塘生態體系。

    3.2、池塘生態系統中分解者微生物是池塘生態體系中的分解者,分解池塘殘餌、對蝦糞便以及浮游動植物殘體等有機污染物,使之礦化成營養鹽,供藻類吸收利用。池塘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尤其是底泥微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對有機質的分解能力、分解途徑和終產物不同,好氧微生物對有機質進行完全分解,其分解產物主要為CO2等,而厭氧微生物對有機質進行不完全分解,產生NH3、H2S等有害物質,造成池塘水質惡化,影響養殖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在池塘生態體系中,由于有機污染物的大量進入,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氣,很容易造成池塘,尤其是池塘底部溶氧降低,可能形成有機物厭氧分解,使用池塘生態體系失控。

    3.3、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分解者及其與水產養殖相互關系從池塘對有機污染物的自凈能力上看,微生物和藻類是池塘諸多生態因子中最為關鍵的二大因素,在池塘生態體系中,微生物種群和數量(即微生物相)與藻類的種群和數(即藻相)是密切相關的,微生物通過其分泌物的直接作用或通過其代謝產物―――營養鹽化學狀態和濃度的間接作用而影響藻相,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殺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作用,且存在種間選擇性。同樣,藻類通過對池塘溶解氧的影響而影響微生物相,池塘溶氧增高,能促進底泥好氧微生物繁殖,加速有機質的完全分解和礦化,維持池塘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池塘微生物相和藻相的相互關系中,池塘水體,尤其是中下層水體的溶氧水平是最為重要指標。池塘溶氧,除了供養殖動物消耗外,更多的應用于水質凈化,研究表明,蝦池水耗氧量占池塘總耗氧量的69.4%,池塘溶氧主要來源于表面水面與空氣接觸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藻相對池塘溶氧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藻類的生長不僅需要N、P等營養,而且需要Ca、Mg、Fe、Mo、有機酸等微量營養[16、17、18],當池塘中微量營養缺乏時(濃度過低或者以不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一些藻類,尤其是高等產氧單胞藻(即所謂優良藻類)的生長受到限制,此稱之謂限制生長營養。而另外一些藻類如絲狀藍綠藻等因其具有遺傳上適應性,具有較大表面積和氣泡,能爭奪微量營養供其生長繁殖,浮在池塘表面遮住陽光,抑制產氧單胞藻的生長,而較容易形成優勢種群,因此,微量營養缺乏時,往往使原始藍綠藻等不良藻類迅速取得競爭優勢,降低了藻類多樣性指數,形成不良藻相,形成池塘溶氧水平的波動。池塘藻相的形成與穩定性與池塘水體中N、P營養的供應水平和池塘微量營養的濃度密切相關。

    第5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一、明確農村環保工作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把農村環境保護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切實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強源頭控制和過程管理,大力推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著力推進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兩個先行區”建設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標。到2010年,我區農村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有所控制,農村飲用水源地得到保護,農村生活飲用水合格率達到90%以上;摸清全區土壤污染與農業污染源狀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進展,農村畜禽糞便、農作物秸桿的資源化利用率均提高1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80%以上,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工作,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順利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嚴重的農村環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態示范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加強,公眾環境意識提高,農民生活與生產環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和公眾環保意識明顯提高,農村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著力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

    (一)嚴格依法保護農村飲用水源。我區現有建制鎮飲用水源保護區1個。各級、各部門要結合我省農村“六千”水利工程和我區飲用水安全“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嚴格保護農村飲用水源,繼續扎實開展以埭頭東風水庫為重點的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整治,防治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污染物對飲用水源的污染。環保部門會同水務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要求,組織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區警示標志、圍網的設立;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保護區;建立農村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制度,加強對水源水質及水源地環境的監測。衛生部門要加強農村集中式供水的水質衛生監督,建立定期水質監測、評估制度,掌握水質狀況,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

    (二)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業部門要會同環保、發改、國土資源等部門組織編制、實施畜禽養殖發展規劃和污染治理規劃,全面完成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政府要合理劃定并向社會公布禁養、限養、可養區;全面拆除禁建區劃定后禁建區內建設的畜禽養殖場,以及劃定前建設但在限期內治理未達標的畜禽養殖場,對按要求搬遷的畜禽養殖場應優先提供畜禽養殖用地;重點區域、流域和生態敏感區應嚴格控制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支持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生態農業。農業部門要研究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技術,探討畜禽養殖污染集中治理途徑,以綠色生產為重點,以沼氣為紐帶,推廣養殖場與種植業緊密結合、物質多層次循環利用的“豬—污—果(草、漁)”等立體生態種養殖模式,推廣生物發酵舍等“零排放”養殖技術。海洋與漁業部門要組織開展水產養殖污染調查,根據水產污染調查情況和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方式和養殖容量;要組織編制養殖規劃,并向社會公布,作為實施水產養殖定量審批管理的依據,從嚴控制水庫、湖泊網箱養殖規模。加強水產養殖污染的監管,禁止在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欄養殖;禁止向庫區及其支流水體投放化肥和動物性飼料。

    (三)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建設部門要會同農辦、發改、農業、環保等部門在全區繼續開展以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為主要內容的“家園清潔行動”,積極配合市有關部門盡快建成日處理6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面清理公路沿線、河道溝渠兩側、村道里弄的垃圾;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加強農村溝渠、水塘、沿村溪流治理,清理污染積水,逐步實現“管網通、溝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匯集污水、集中無害化處理”的要求,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美化村容村貌?!笆晃濉逼陂g,重點抓好全區鄉鎮、村的垃圾治理,力爭到2010年完成80%村鎮垃圾治理任務。要加快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進度;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對集中或分散處理的辦法,選擇化糞池、污水凈化池、人工濕地、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等模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海洋與漁業、環保、建設等部門組織做好“海漂垃圾”的整治工作,減少近岸海域環境污染。各級政府及其農業、發改、經貿等部門要加快農村能源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并結合“三清六改”,加大農村沼氣建設投入,鼓勵發展集中式、規范化治氣工程,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促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根本好轉。

    (四)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防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設備,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對污染物超標或超總量排放的企業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環保部門要依法強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發改、經貿、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制定政策,鼓勵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和污染集中控制區,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產業集約發展。

    (五)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做好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能力。發改、農業等部門要大力推廣農業“五新”,推廣應用一批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品種,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研究推廣性能穩定、低成本,既能降解又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逐步解決農藥、化肥、農膜污染問題。

    (六)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環保部門要繼續組織開展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查清土壤污染現狀,會同農業、國土資源等部門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試點,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管體系。加強對主要農產品產地、污灌區、工礦廢棄地等區域的土壤污染監測和修復示范。農業部門要深入實施農產品無公害行動計劃,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要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為重點,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加強對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開發活動的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生態破壞。林辦部門要做好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并會同建設、農業、交通、環保等部門組織開展“種植珍貴樹、建設新農村”活動,加強村莊綠化、庭院綠化、通道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水務部門要牽頭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會同發改、林辦、農業、國土資源等部門組織開展水土保護和小水電代燃料保護工程建設,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環保、水務、海洋與漁業等部門要加強內陸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逐步恢復農村地區水體的生態功能。海洋與漁業部門要加強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環保、農業、林辦、海洋與漁業等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外來有害入侵物種、轉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環境安全管理,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在農村的引進與推廣,保護農村地區生物的多樣性。

    三、不斷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機制

    (一)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有關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制度。要研究制度有利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政策措施;制定有利于促進農村環境治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以及考核獎懲等有關政策,年前完成兩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和兩個省級生態村的創建工作。建設部門要會同農辦、農業、環保等部門開展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及設施建設的政策研究制定,推廣適用技術,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投入和運行機制,引導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向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二)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制度。要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研究部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組織編制和實施農村環境保護相關規劃,特訂工作方案,檢查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問題。環保、發改、農業、建設、衛生、水務、國土資源、林辦、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監管力度,逐步實施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國土資源、建設、環保等部門要加強對鄉鎮領導、村級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的培訓,切實提高鄉鎮環保管理水平。

    (三)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要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引導社會和金融資金進入,逐步建立以政府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投入的資金籌措機制。在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級支持的同時,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村鎮環境整治專項資金”,區直有關部門要統籌安排涉農的各項專項資金,支持飲用水源地保護、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各項工作開展。

    (四)增強環??萍贾巫饔谩T诔浞终虾屠矛F有科技資源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萍贾误w系??萍疾块T要把農村環境保護技術研究列入重大科技專項,加大農村環??蒲匈Y金投入,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依托“6·18”平臺,加快環??蒲谐晒D化,通過試點示范、教育培訓等方式,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應用。

    第6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關鍵詞:濕地資源調查;保護措施分析

    如何加強濕地管理,提升濕地保護措施是濕地管理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對大理市濕地面積、分布情況及目前濕地保護政策情況進行了調查,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對濕地保護工作進行了分析,查找濕地管理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地區濕地保護工作的對策。

    1 大理市濕地資源基本情況

    1.1 大理市基本情況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東經99°58′~10°27′,北緯25°25′~26°02′,南北長約75km,東西寬約30 km,東與賓川、祥云毗鄰,南接彌渡、巍山,北與洱源、鶴慶接壤,隸屬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區劃為8個鎮1個鄉,1個省級經旅游度假區、1個創新工業園區,據2008年大理市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報告調查成果顯示,全市國土面積176343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為104099.7hm2,占總面積的59%,森林覆蓋率38.32%,林木綠化率54.99%,活立木蓄積量為258.066萬m3。

    1.2 濕地分布現狀

    經調查,全市濕地面積26720.47hm2(不含4hm2以下濕地),其中國家重要濕地25043.47hm2(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邊5個草本沼澤濕地95.33hm2)、一般濕地1677hm2,分布在全市各鄉鎮。

    1.3 濕地分類

    按照《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的濕地分類標準,大理市濕地可劃分為4類9型,分別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4個濕地類,包含永久性河流、季節性間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庫塘、輸水河、水產養殖場、水田9個濕地型,生態系統完整獨特,生物多樣性豐富。

    1.3.1 河流濕地:分為永久性河流和季節性間歇性河流2個類型,面積810.6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濕地有彌苴河、永安江、波羅江、蒼山十八溪等79條,面積798.93hm2;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有磨刀溝、蝴蝶泉溝2條,面積11.67hm2。

    1.3.2 湖泊濕地:湖泊濕地均為永久性淡水湖濕地型,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黃龍潭等5個湖泊,面積25005.4hm2,其中洱海面積24948.13hm2。

    1.3.3 沼澤濕地:包含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2個濕地型,面積199.4hm2,其中洱海周邊草本沼澤面積160.13hm2、蒼山花甸壩沼澤化草甸面積39.27hm2。

    1.3.4 人工濕地:包括庫塘、輸水河、水產養殖場3個濕地型,面積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庫、三鍋樁水庫、大成水庫等庫塘濕地型面積205.6hm2,大營溝、土官溝等輸水河面積435.33hm2、沙村魚塘群等水產養殖場面積64.13hm2。

    2 大理市濕地管理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理市濕地管理保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濕地保護工作宣傳不夠;(2)生物資源過度利用;(3)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態功能遭到破壞;(4)面源污染防治難度大;(5)在濕地保護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6)濕地資源保護體系不夠健全;(7)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夠。

    3 大理市濕地資源管理保護對策建議

    3.1 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工作和執法力度

    加大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濕地保護管理條例》的宣傳力度,讓市民對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有新的認識,在社會上營造全民共同關心保護濕地資源的良好氛圍,從而積極參與到濕地管理保護工作中來,并由林業、洱海管理、環保、水務等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定期開展濕地資源動態巡查,嚴厲打擊侵占濕地、傾倒堆置廢棄物、破壞林木、挖沙取土、過渡放牧、排放污水、獵捕毒害野生動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壞濕地保護管理設施等違法行為。

    3.2 理順部門管理

    目前,大理市重要濕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其余濕地未明確管理保護主體,建議按照《條例》規定,理順林業、洱海管理、環保、水利等各部門職能職責,由林業部門負責濕地保護的宣傳、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據《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對國家重要濕地洱海進行專門管理;由蒼山保護管理局依據《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對有重要價值的蒼山花甸壩等濕地進行專門管理;由水務部門對庫塘、河流、溝渠等濕地依法進行管理。

    3.3 建立生態資源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為契機,出臺濕地資源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參照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做法,對集體所有的濕地資源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切實提高群眾保護管理濕地資源的積極性。

    3.4 實施濕地綜合治理措施

    3.4.1 對洱海等濕地繼續加強原有保護措施。重要濕地實施新一輪“三退三還”(退田還湖、退塘還湖、退房還湖),加強全湖半年休漁制度,開展流域“三禁”(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工作力度。

    3.4.2 實施濕地保護相關項目工程。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濕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資源管護、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環村林建設等工程,促進生態景觀、水源涵養保護及水土流失治理,構建大理市濕地生態安全屏障。

    (1)按照洱海保護“2333”行動計劃的總體部署,積極開展環洱海濕地建設。投資建設上關鎮片區生態濕地,投資建設環洱海萬畝濕地;繼續實施蒼山靈泉溪環境保護清水產流入湖示范工程,羅時江水污染綜合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等流域濕地恢復與低污染水處理工程。

    (2)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對季節性濕地(水田)推廣測土配方、控氮減磷、優化平衡施肥,強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建設污水處理體系。建設城市、集鎮、村落、農戶以及濕地五級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建成環洱海截污干渠、區雨污分流管網、沿湖污水收集處理系統、農戶污水處理設施。

    (4)進行垃圾處理。開展垃圾收集、清運、處理工作,建成大風壩垃圾填埋廠、海東垃圾焚燒發電廠等環保設施,為濕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開展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疫源疫病監測及野生植物的保護培育工作,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3.4.4 加強綜合治理。加大對蒼山十八溪、彌苴河、波羅江、三哨水庫、干海子水庫等河流、湖泊、庫塘濕地的綜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項目及經費投入力度

    加強與科研單位的聯系,積極爭取上級濕地管理保護科研項目,加大濕地管理保護工作經費的投入,積極開展濕地管理保護工程項目的建設,最終實現濕地事業由保護到修復生態環境的大升級。

    3.6 合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游

    在維護濕地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通過建立濕地保護區、濕地保護公園等多種景觀,合理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發揮濕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7 建立濕地基礎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完成濕地植物多樣性名錄,并建立大理市濕地資源數據庫,進一步查清大理市濕地資源現狀,掌握濕地資源的動態消長規律,為大理市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統一完整、及時準確的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收稿:2015-01-08)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林業規劃設計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2008,5.

    [2]大理市林業局.大理州大理市濕地資源調查報告[R].2013,3.

    第7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一、普查目的

    更全面地掌握我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主要污染物種類及其排放量和排放去向等與環境有關的基本信息,建立污染源檔案和信息數據庫,為科學編制各類規劃、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科學制訂環保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普查工作的宣傳與實施,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提高各級政府、各部門環境預警應急能力,確保我省環境安全。

    二、普查的時點、范圍、內容和污染物種類

    (一)普查時點

    *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年度。

    (二)普查范圍

    *縣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1、工業源

    主要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含4個行業)外39個行業中的工業污染源。工業源普查范圍劃分為重點普查范圍和一般普查范圍,分別做詳細調查與簡要調查。

    重點普查范圍:(1)有重金屬、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排放的產業活動單位;(2)11個主要污染行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皮革毛皮羽毛/羽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重污染類別的產業活動單位;(3)16個重點行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重污染類別的規模以上企業;(4)*縣重點監控的工業污染源。

    一般普查范圍是指工業源中除重點普查范圍以外的工業污染源。

    重污染類別的劃分標準由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公布。

    2、農業源

    主要普查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禽畜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

    種植業污染源普查范圍:糧食作物(包括谷類、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包括水果、花卉、糖料以及麻、茶、煙草、中藥材)和蔬菜作物(包括葉菜類、瓜果類、茄果類、根菜類、豆類、花菜類)主要產區。

    禽畜養殖業污染源普查范圍:舍飼、半舍飼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戶。

    水產養殖業污染源普查范圍:池塘、網箱、圍欄、淺海、灘涂、工廠化養殖廠(區)。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產業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產業普查范圍:(1)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宿業、餐飲業;(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中具有一定規模的洗染、理發及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等經營單位;(3)醫院;(4)具有獨立燃燒設施的機關、事業單位;(5)民用核技術利用單位和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使用單位。

    第三產業規模劃分標準由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公布。

    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縣城、建制鎮為單位(不包括村莊和集鎮),進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和機動車污染情況的調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普查范圍:城鎮的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場)、危險廢物處置廠、工業區集中污水處理廠等。

    (三)普查內容

    1、工業源

    (1)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其他相關情況,包括企業排污口、排水去向等;(2)原材料消耗情況,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電、氣等)結構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輔材料消耗量等;(3)生產產品情況,包括該企業主要產品的種類、產量等;(4)產生污染的設施情況,包括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鍋爐、窯爐等設施,產生廢水、固體廢物的設施,以及這些設施的種類、數量和規模等;(5)各類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綜合利用情況,各類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及投入情況等;(6)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包括監測點位、時間、頻次,污染物種類和排放濃度、排放量等。

    2、農業源

    (1)種植業主要普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蔬菜作物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情況。包括:肥料和農藥的名稱、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期等;農膜的地膜厚度、覆蓋面積、使用量、回收量等;秸稈的產生量、直接還田量、露天焚燒量、隨意丟棄量、飼料使用量、回收量等。

    (2)禽畜養殖業主要普查豬、奶牛、肉牛、蛋雞、肉雞在規模養殖條件下污染物的產生情況。包括:禽畜種類、養殖組織模式、存欄量、出欄量、飼養階段、禽畜體重、采食量、精粗飼料主要成分含量,糞便和污水產生量、清糞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糞便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方式、處理能力、運行時間和運行狀態等。

    (3)水產養殖業主要普查魚、蝦、蟹等在規模養殖條件下污染物的產生情況。包括:養殖種類、養殖方式、養殖模式、養殖產量、養殖面積,餌料、肥料、魚藥使用情況,養殖進排水等。

    3、生活源

    (1)排污單位基本情況,包括第三產業單位注冊的基本信息,各類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污染治理情況等;(2)以城市(地區)為單位的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等;(3)城市(鎮)生活能源結構及其消費量、污染物排放情況,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濃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單位基本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和運行狀況,污染物的處理處置量等情況,滲濾液、污泥、焚燒殘渣的產生、處置及利用情況等。

    (四)普查污染物種類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點的原則,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種類為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義的污染物。

    1、廢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鎘、鉛、砷、六價鉻、氰化物;造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業廢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磷、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廢氣: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電解鋁、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業廢氣中增加氟化物;機動車排氣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

    3、工業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分類調查)、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放射性廢渣等類別。

    4、脫硫設施產生的石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危險廢物焚燒的殘渣。

    5、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和民用核技術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農業源包括:總磷、可溶磷、總氮、硝態氮、銨態氮;種植業增加地膜殘留量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難降解的農藥1-2種;禽畜養殖業與水產養殖業增加COD、銅、鋅等。

    三、普查機構職責及部門分工

    (一)基本原則

    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

    (二)普查機構職責

    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由縣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負責普查的宣傳、組織、實施和驗收工作??h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縣普查辦”)負責擬訂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實施細則、制訂有關技術規范、組織普查培訓、開展監測和驗收、籌備相關會議、匯總和分析污染源普查數據,并按規定普查相關信息。

    (三)部門分工

    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參與編制和審議普查方案及其實施細則,安排專人協調具體工作;按照部門職能分工,指導和檢查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動本系統積極參與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各部門分工如下:

    宣傳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新聞單位做好污染源普查的宣傳及新聞會相關工作。

    經貿部門配合做好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和應用,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公安部門負責提供機動車登記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普查及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財政部門負責普查經費預算審核、安排和及時撥付,并監督經費使用。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提供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單位基本情況。

    建設部門提供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廠)名單,會同環保部門開展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廠)普查,參與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調查。

    農業部門負責農業污染源普查,協調環保部門完成農業源普查工作。

    衛生部門提供本系統射線裝置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況資料,配合做好醫療污染源普查工作。

    環保部門負責工業源、生活源和危險廢物處置廠的普查,配合做好通信基站等電磁輻射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廣電部門配合做好廣播、電視發射設施的污染普查工作。

    統計部門配合環保部門,提供與普查相關的基礎信息,協助培訓普查員,協同環保部門做好數據審核、統計與分析工作。

    工商部門負責提供工商登記基本信息。

    水產部門負責水產養殖業污染源的普查。

    四、組織實施與保障

    (一)組織保障

    為確保圓滿完成我縣普查任務,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加強指導、組織、協調和檢查,層層落實責任,及時發現和解決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充分利用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機構,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污染源普查工作。重點調查產業活動單位可設立污染源普查機構,負責本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工作,其他各類法人單位應當指定相關人員負責本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各有關單位應當積極推薦符

    合條件的人員擔任普查員,確保圓滿完成本地區的普查工作。

    (二)技術保障

    技術路線:現場監測與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數計算相結合,技術手段與統計手段相結合,國家指導、地方調查和企業自報相結合。

    1、科學編制方案

    縣普查辦要根據國家和省、市的污染源普查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提出分年度、分階段的工作要求,科學制訂本地區的污染源普查方案,并及時報送市普查辦備案。

    2、加強監測

    為加強污染源普查監測工作,及時掌握重點污染源監測情況,縣普查辦成立了污染源普查監測小組,建立了普查監測聯席會議制度和監測質量控制制度,對我縣國控和省、市控重點污染源進行抽測,解決監測技術難題。要建立相應的監測管理制度,建立監測臺賬和數據庫,定期向上一級普查辦報告污染源監測情況。

    3、加強宣傳動員

    縣普查辦要加強污染源普查宣傳工作,抓緊制訂宣傳方案,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和報刊等宣傳媒介,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普查宣傳;要根據普查的不同階段,突出宣傳重點,把宣傳動員工作貫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終。通過宣傳使普查對象和社會公眾明確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義以及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積極參與并認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4、加強培訓,建立普查底冊

    采取分級培訓的形式??h普查辦負責對全縣普查技術人員的培訓,確保所有普查工作人員都經過培訓。縣普查辦要根據統計、工商等部門提供企業的基本信息,確定重點普查對象,建立普查底冊。

    5、加強數據審核

    縣普查辦組織開展污染源普查數據的質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環節,按一定比例抽樣檢查,抽查結果作為評估我縣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依據。對于數據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地區,縣普查辦要責令該地區重新調查。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控制責任制度,設立專門的質量控制崗位,并對污染源普查實施中的每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

    6、驗收

    縣普查辦要制訂污染源普查的驗收方案和評分標準。完成普查工作后,要按要求向上一級普查辦申請驗收。

    (三)法律保障。

    認真貫徹《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對普查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按規定嚴肅處理。

    (四)經費保障

    根據省政府要求,我省污染源普查所需經費由省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h普查辦根據普查工作方案編制普查總體經費預算和分年度經費使用計劃,經縣財政部門審核后,作為污染源普查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列入各相關部門的預算中,分年度按時撥付。

    經費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訂與評審,宣傳與培訓,現場監測,入戶調查,專用設備購置,數據錄入與處理,數據庫維護,檢查、驗收等過程的費用(包括差旅費、會議費、印刷費、辦公費等)。

    五、時間安排

    普查工作要按照省、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由縣普查辦負責組織實施,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階段(*年12月底前)

    1、成立機構、落實經費(*年9月底前)。

    在*年9月底前按要求成立普查領導機構,明確普查工作的具體承辦部門,落實普查經費。

    2、制訂普查方案(*年10月底前)

    縣普查辦要根據國家和省、市的普查工作方案,結合我縣實際,制訂我縣的普查工作方案,并在*年10月底前報市普查辦備案。

    3、普查監測(*年12月底前)

    縣普查辦要按要求開展普查監測工作,建立污染源監測原始記錄臺賬及檔案,及時上報污染源監測情況,并在*年12月底前完成我縣普查監測數據的整理匯總工作。

    4、宣傳動員(*年9月開始)

    縣普查辦要分階段突出重點,開展普查宣傳工作。

    5、清查企業、建立底冊(*年12月底前)

    衛生、稅務、統計、工商、建設等相關部門要在*年10月底前向縣普查辦提供普查基礎資料,由縣普查辦在*年12月底前建立本級重點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底冊。

    6、選配普查員,開展普查培訓(*年12月底前)

    縣普查辦根據重點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數,按適當比例選配普查員??h普查辦要在*年12月底前完成對我縣普查技術人員的培訓。

    (二)全面普查階段(*年1月-7月)

    1、組織填報普查表(*年1月-3月)

    采取集中輔導與入戶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普查報表填報工作。

    2、建立縣污染源數據庫(*年3月-4月)

    縣普查辦及時審核、錄入、校驗污染源數據,建立我縣污染源數據庫。

    3、建立縣污染源數據庫(*年4月-5月)

    縣普查辦要依時完成本地區的普查驗收工作,建立本地區污染源數據庫。

    4、建立全縣污染源數據庫(*年5月-7月)

    縣普查辦要在*年5月底前匯總向市普查辦報送污染源普查數據。

    (三)檢查驗收階段(*年8月-*年12月)

    縣普查辦組織對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并迎接市普查辦對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驗收。

    六、普查數據管理

    第8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摘要:研究葡萄糖的不同添加量(1.25~5×10-3 g/L)對對蝦養殖水體水質指標(氨氮、活性磷)和微生物數量(總異養菌、弧菌)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水體中添加葡萄糖能明顯提高異養菌、弧菌密度(P<0.05),顯著降低養殖水體中氨氮、活性磷濃度(P<0.05)。且在一定濃度范圍內,葡萄糖濃度越高,氨氮、活性磷濃度越低,異養菌、弧菌密度越高。

    關鍵詞 :碳源;凡納濱對蝦;水質

    中圖分類號:S942

    近年來,對蝦養殖業已成為我國主要的養殖業之一,其養殖產量占了全球對蝦養殖產量的1/3。但是,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集約化、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方式導致水體污染日趨嚴重,甚至病害發生日益頻繁。水體中污染因素主要是養殖生物的排泄物、殘餌以及有機碎屑等,這些物質不斷被氧化分解,導致氨氮等有害物質的積累,可造成養殖生物中毒[1]。養殖水體的水質調控已經成為對蝦養殖者和科研工作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去除氨氮等有害物質常用的方法有換水、添加化學試劑和生物修復等。頻繁換水容易導致水資源浪費,人為添加化學試劑造成藥物殘留,污染海區,所以生物修復技術成為當今水產養殖水處理的研究熱點。生物修復,即通過生物-生態措施,修復受損的池塘生態系統,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增加水體溶氧,改善水質和池塘自凈能力[2]。主要有向水體中投加有益微生物[3],或定向培育有益微藻[4]等措施,加強對有機污染物的分解和提高池塘的自凈能力。但是水體中微藻的密度受天氣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難以控制數量,如果微藻數量過大,而天氣連續陰雨,容易造成微藻大量死亡,敗壞水質。向水體中投加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質,有其優勢,容易大量培養,可操作性強,受到養殖戶的青睞,在水產養殖中應用廣泛。但是微生物在水體中能否生存與繁殖,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有研究表明,加入碳類物質可以增加養殖系統中細菌生物量[5],且在高碳氮比的情況下,異養菌所具有的優勢更加明顯[6],從而水體中的氮也消耗更多。近年來,少數研究者向養殖水體或富營養化水體中加入碳源,達到降低水體中的氨氮的目的[7-11]。

    葡萄糖是多糖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因此研究葡萄糖在廢水凈化中的作用就顯得更加重要[12]。李洪鵬等[12]等認為葡萄糖添加量在一定范圍內,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隨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當葡萄糖添加量高于某一臨界值時,去除率將隨葡萄糖的增加而下降。關于向對蝦養殖水體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進行水質凈化的研究未見有報道。本文旨在研究葡萄糖的不同添加量對凡納濱對蝦(Litopeneaus vannamei)養殖水體水質和微生物數量的影響,探討葡萄糖的添加量與水體中氨氮、活性磷濃度和微生物數量的關系,以期為對蝦養殖過程中的水質調控提供理論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

    養殖對象為健康的凡納濱對蝦,平均質量6 g。對蝦飼料為粵海牌2#對蝦料。葡萄糖為廣東光華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2細菌培養基

    異養菌培養基(2216E):蛋白胨5.0 g,酵母膏1.0 g,磷酸鐵0.01 g,瓊脂16.0 g,陳海水1 000 mL,調pH 至7.6~7.8。

    弧菌培養基(TCBS):北京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3養殖管理

    養殖容器為玻璃鋼桶,養殖水體100 L。養殖期間,連續充氧,保證水體中氧氣的充足,為防止充氣過大而將對蝦殘餌或糞便打散,造成實驗誤差,氣石的擺放位置為養殖桶的邊緣。每天按8%的量投喂餌料,每天投喂時間8:00,12:00,17:00,22:00。每天每個桶吸污1次,吸污量為10 L。水溫(28±1) ℃,pH 8.0±0.2。

    1.4實驗方案

    實驗分為5個組,每組3個平行,每個實驗桶放凡納濱對蝦40尾。每天早上投料后投放不同濃度的葡萄糖。葡萄糖的投放量根據投餌量確定(葡萄糖投放量見表1)。

    每隔48 h檢測氨氮和活性磷一次。氨氮采用納氏試劑法[13],活性磷采用磷鉬藍法[13]。每96 h檢測總異養菌和弧菌數量一次。

    2結果與分析

    2.1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對對蝦養殖水體總細菌的影響

    在實驗期間,所有實驗組水體中總異養菌的數量隨養殖時間的延長呈上升趨勢,說明添加葡萄糖有利于養殖水體中異養菌的增殖。在12 d時,組3、組4和組5的養殖水體中總異養菌的數量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16 d時,組5的養殖水體中的總異養菌的數量出現明顯下降,且低于對照組,但其余各組的養殖水體中的總異養菌的數量仍高于對照組。組5的細菌密度前期高而后期突然降低的原因,是由于實驗開始時組5的外加碳源最多,細菌量因營養豐富而迅速增加,同時營養物質也因細菌量增加而消耗更多,但實驗期間水體中的碳源不再補充濃度不斷降低,氮的來源還是與其他組一樣來自殘餌和糞便,導致實驗后期細菌密度下降較快,見表2。

    2.2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對對蝦養殖水體弧菌的影響

    在實驗期間,所有實驗組水體中弧菌的數量隨養殖時間的延長也有所上升。從實驗結果來看,添加葡萄糖也會導致養殖水體中弧菌的數量的上升。組5在加入葡萄糖后的各個時間點養殖水體中弧菌的數量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對對蝦養殖水體氨氮的影響

    如圖1所示,由于養殖期間水體中殘餌和對蝦糞便的積累,在實驗前期對照組和處理組的氨氮含量均呈上升趨勢;但添加葡萄糖后的8 d以后,對照組的氨氮含量繼續呈上升趨勢,而各處理組的呈下降趨勢,其中葡萄糖濃度高的組4、組5下降最明顯;第14 d的檢測結果顯示,組4、組5的氨氮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葡萄糖的添加加速了水體中異養菌的繁殖和生長,消耗了大量的氮源,從而氨氮含量下降,且葡萄糖濃度越高的組,氨氮濃度下降越明顯。

    2.4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對對蝦養殖水體活性磷的影響

    海水養殖的生態系統中,磷是物質循環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是細菌的重要生長因子,其存在形式和多寡,能促進或限制生態系統的能量轉化,是影響養殖水環境的重要因素。如圖2所示,由于餌料的添加,實驗早期(6 d以內)各組的養殖水體中活性磷的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各組間差異不顯著;第6 d以后,對照組、組2和組3的活性磷含量繼續上升,而組4、組5的活性磷含量比較平穩;第14 d檢測結果顯示,組2、組3的活性磷含量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組4、組5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水體中添加葡萄糖后,葡萄糖濃度高的組水體中異養菌大量生長和繁殖,明顯消耗大量的活性磷。

    3討論

    3.1對蝦養殖水體的水質調控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養殖生物的生長與存活,從而影響養殖效益。隨著高產、高密度的對蝦養殖業的發展,養殖水體中常因池中殘餌、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體等的腐敗、分解,引起水質惡化,使水中營養元素N、P等發生非正常變化并產生有害物質[14]。這些有害物質被海水溶解或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和礦化作用產生可溶性營養物質進入養殖水體,一部分被浮游植物利用,一部分通過換水進入海區,還有一部分會在養殖水體中積累,在水體中積累到一定濃度后,將對養殖生物產生一定的毒害作用。楊世平等[14]通過對對蝦高密度養殖池中水質的連續監測,認為養殖水體的污染主要是含氮廢物的污染,在高密度養殖池養殖后期,水體中氨氮首先達到峰值2.32 mg/L,隨后亞硝酸鹽的含量也迅速達到峰值0.773 mg/L,在高密度養殖池中活性磷的含量也較高。Li等[15]認為,水體中氨氮含量將隨著餌料中蛋白質含量和蛋白質投喂量的增加而增加。餌料在水中的降解過程中不斷的釋放氨氮和有機碳。潘云峰等[16]認為水體中的氨氮有三個階段動態的變化階段:第一階段微生物對氨氮的利用小于餌料降解的氨氮,造成氨氮不斷升高,第二階段微生物對氨氮的利用和餌料降解的氨氮相等,造成氨氮在水中殘留達到最大值,第三階段微生物對氨氮的利用大于餌料降解的氨氮,造成氨氮降低。本實驗結果也顯示,實驗早期氨氮含量呈上升趨勢,濃度上升到一定高時開始降低。

    針對對蝦養殖水體的水質污染,利用可控的人工措施,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等方法調控水質,改善養殖水體環境。常用物理方法包括物理過濾、沉淀、泡沫分離等,物理方法凈化水體的優點在于無二次污染,但費時費力。常見的化學方法包括絡合、氧化還原、臭氧消毒等,消毒效果不錯,但使用不當可能會對養殖水體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或自養性植物(如綠色藻類、高等水生植物)改良水質,其原理是這些微生物和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殘餌及水產養殖動物的代謝產物),有助于防止殘餌與代謝產物積累所引起的水質敗壞[17]。由于生物方法處理水質具有成本低、無污染等特點,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在處理對蝦養殖水體時,常引入細菌[18]或微藻[4,19]改善水質。但是池塘中微藻的密度受天氣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難以控制數量,藻種供應商品化程度較低,相對而言細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點,生產、儲存和運輸都不存在問題,所以生產上應用最多。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被投入到養殖水體的細菌能否存活和生長,受到水體環境的影響,將直接影響水質處理效果。人們發現在水體修復過程中,水體中可被生物利用有機物含量較低或缺乏氮、磷元素時,修復效果較差,添加某種營養物質可以加強生物修復[20]。

    3.2養殖水體中添加碳源對水質的影響

    細菌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與其細胞的化學構成大致相同,大致有5 類:碳源、氮源、磷源、無機鹽和生長因子[10]。水體中氨氮的去除,主要是通過細菌固定和轉化,但對于細菌來講,養殖池一般是屬于氮源過剩,而碳源缺乏的環境,經常限制細菌生長的是碳源[21]。故添加一定的碳源才有利于細菌對氨氮的轉化。近年來,許多研究者為降低水體中的氮污染,而向水體中添加碳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李彥等[5]研究發現,向羅非魚養殖池塘添加碳源可以降低池塘水體氨態氮含量,趙志剛等也研究發現,定期向松浦鏡鯉養殖池塘添加碳源可顯著降低池塘水體氨態氮含量[8]。Hari[11]等研究碳源對對蝦養殖水體水質的影響,也認為添加碳源可以顯著降低水體中氨氮濃度。常用的外加碳源有甲醇、乙醇、乙酸、乙酸鈉和葡萄糖等[10]。其中葡萄糖是多糖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一種重要的簡單碳水化合物,它在主要的生化途徑中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已證明葡萄糖在水質處理方面效果較好,如李洪鵬等[12]報道證實添加葡萄糖能提高原生態復合菌的凈化能力,張海杰等[22]研究證實葡萄糖作為外加碳源時微生物的硝化率最高。本實驗中對照組的氨氮含量一直呈上升趨勢,而處理組由于添加了葡萄糖作為細菌的碳源,氨氮因被細菌利用而含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且碳源濃度投放量高的處理組(組4、組5)氨氮濃度下降最為明顯。

    向水體中添加葡萄糖等碳源后,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降低,氮源被細菌所利用變成細菌菌體的一部分,但是并沒有直接離開水體。那么,氮源會隨著細菌的代謝和死亡重新回到水體中嗎?有研究認為細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多糖、多肽、蛋白質、脂類及其復合物等胞外產物,與水中的一些懸浮物質通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產物產生正負電荷吸引中和會形成絮凝體[23],絮凝體容易被過濾或沉淀而離開養殖水體。而且形成的絮凝體還可能被魚類、蝦類重新攝食,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和凈化水質[16]。所以向對蝦養殖水體中添加適量的葡萄糖等碳源有利于水質凈化和對蝦健康養殖。

    參考文獻:

    [1] 王志敏,張文香.在循環養殖系統中添加微生態制劑去除氨氮和亞硝酸氮的試驗[J].水產科學,2006,25(4):171-174

    [2] 劉軍,劉斌,謝駿.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水利漁業,2005,25(1):63-65

    [3] 羅國芝,朱澤聞,潘云峰,等.微生物絮凝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中國水產,2010(2): 62-63

    [4] 黃翔鵠,李長玲,劉楚吾,等.兩種微藻改善蝦池環境增強凡納對蝦抗病力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2,26(4):342-347

    [5] Shishehchian F,Yusoff F M,Hariff F.The effects of commercial bacterial products on macrobenthos community in shrimp culture ponds[J].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2001,9:429-436

    [6] 閆海,林毅雄.海水微生物菌群去除銨氮和亞硝酸氮研究[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4 (11):44-47

    [7] 李彥,劉利平,趙廣學,等.養殖水體中添加碳源對水質及羅非魚生長的影響[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3,28(1):55-60

    [8] 趙志剛,徐奇友,羅亮,等.添加碳源對松浦鏡鯉養殖池塘魚體生長及水質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3,44(9):105-112

    [9] 羅佳,韓士群,羅海榮,等.外加碳源對富營養化水體生物脫氮效果及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J].中國農業學報,2012,28(6):1312-1317

    [10] 陳愛玲,李秋芬,張立通,等.添加營養物質提高商品水質凈化菌劑凈化能力的研究[J].水產學報,2010,34(4):581-587

    [11] B.Hari,B.Madhusoodana Kurup,Johny T.Varghese,et al.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addition on water quality and the nitrogen budget in extensive shrimp culture systems[J].Aquaculture,2006,252,248-263

    [12] 李洪鵬,李秋芬,張艷,等.淺海養殖環境復合生態凈化菌群的篩選及其凈化能力研究[J].漁業科學進展,2009,30(2):46-53.

    [13] 雷衍之.養殖水環境化學實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49-76

    [14] 楊世平,邱德全.對蝦高密度養殖過程中水質的周期變化與分析[J].水產科學,2006,25(9):459-462

    [15] Li M,Lovell R T.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concentration on nitrogenous waste in intensively fed catfish ponds[J].J World Aquac Soc,1992,23:122-127

    [16] 潘云峰.兩種碳源條件下水產養殖固體顆粒物生物絮凝效果的研究[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學, 2011

    [17] 潘厚軍.水處理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水產科技情報,2001,28(2):68-72

    [18] 侯樹宇,張清敏,多淼,等.微生態復合菌制劑在對蝦養殖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4,23(5): 904-907

    [19] 黃翔鵠,馮奕成,李長玲,等.蝦池微藻定向培育及其對養殖環境因子的影響[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25(6):25-31

    [20] 沈德中.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M].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49-53

    [21] 李秋芬,張艷,王印庚.復合有益菌制劑對工廠化大菱鲆育苗水凈化效果研究[J].水產學報,2006,30(6):852- 856

    [22] 張海杰,陳建孟,羅陽春,等.有機碳源和溶解氧對亞硝酸鹽生物硝化的影響研究[J].環境污染與治理,2005,27(9):641-643

    [23] Ong-Qiang Liu,Yu Liu,Joo-Hwa Tay.The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on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biogranule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4,65:143-148

    秦皇島市近岸海域環境大幅改善 漁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第9篇: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范文

    論文要:本文闡述了生態工程的定義及原理,重點介紹了污水處理技術的要點和意義。

    1生態工程介紹

    1.1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以復雜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對象,遵循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再生循環及結構與功能協調等原則,以整體調控為手段,以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為基礎,以高效和諧為方向,為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雙受益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具有物質多層分級利用、良性循環的生產工藝體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1.2生態工程原理

    生態工程涉及生態學、生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經濟和社會等領域,原理眾多。我國學者(馬世駿1986、顏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統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對生態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論述和提煉。把生態工程原理總結為整體、協調、自生、再生循環等基本原理。孫鐵珩,周啟星等[2]提出污水生態工程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采用工程學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等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對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的工藝技術,是污水治理與水資源利用相結合的方法。

    2主要生態工程污水處理技術

    2.1污水土地處理系統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是一種污水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其原理是通過農田、林地、葦地等土壤--植物系統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固定與降解,對污水中的污染物實現凈化并對污水及氮、磷等資源加以利用[3]。根據處理目標、處理對象的不同,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分為慢速滲濾(SR)、快速滲濾(RI)、地表漫流(OF)、濕地處理(WL)和地下滲濾(UG)五種主要工藝類型[4]。

    土地處理系統造價低,處理效果佳,其工程造價及運行費用僅為傳統工藝的10%~50%。其中污水濕地生態處理系統又稱人工濕地,目前研究最為深入、應用最廣泛。通過人工濕地生態工程進行水污染控制不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還能使污水中的有機物、N、P、K等營養物得到利用。整個系統呈自然式良性循環,構成了具有自適應、自凈化能力的水陸生態系統。該系統管理簡單,穩定后幾乎不需要人的參與,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群體不需要另行施肥與灌溉,還兼有美化環境的功能,這種生態凈化方法實現了水環境可持續發展[5]。

    以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為例,土地生態處理系統對污水的凈化機理如下:系統中的填料(介質)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經顆粒表面時,其中的污染物質通過沉淀、過濾、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污水生態塘處理系統

    生態塘系統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作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建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天然的生化自凈作用,在自然條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處理[7]。有機物質在生態塘處理系統中得到降解,釋放出的營養物進入了復雜的食物鏈中,產生的水生作物、水產都可以被收獲。生態塘處理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機工業廢水,對有機物和病原體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運行管理簡單的優點。但該系統占地面積大、易出現短流、溫度較高時易散發臭氣和孳生蚊蟲、對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穩定。近年來,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側重在兩個方面[8]:篩選、培育高效水生凈化植物;組合曝氣、水生植物、水產養殖多個生物處理單元的綜合功能,營建生化一體化水生動植物復合生態體系,是污水處理與資源利用的完美結合,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良好的內部良性循環系統。

    2.3蚯蚓微生物濾池系統

    蚯蚓生態濾池是濾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態系統,由濾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統等組成。系統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對污水中含有的各種形態污染物質進行處理和轉化。蚯蚓可對污水和污泥進行吸收和分解,清掃濾床,防止堵塞[9]。蚯蚓糞便可以濾除污染物,提高處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為家禽飼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過食物鏈最終被有效地轉化為蚯蚓的增長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機體及其排泄物又可成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對象,從而進行新一輪的生態循環。3生態污水新型處理技術

    如利用土壤毛細管浸潤擴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細滲濾系統(theundergroundcapillaryseepagesystem,UCSS)[11]。地下毛細滲濾系統(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細滲濾槽,它通過土壤過濾和微生物降解來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常規土地凈化污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和運行費用問題,還可回收污水和營養物質(包括氮、磷和鉀)用于植物生長。

    活機器(livingmachine)系統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托德(JohnTodd)發明的,是利用太陽能以及利用由多種多樣直接或間接從太陽獲得能量的生物組成生態系統,將水產養殖與人工濕地結合起來并封閉在溫室里,以創造一個高效的污水處理過程[12],包含了沉淀、過濾、凈化、吸收、揮發、硝化和反硝化、厭氧和好氧分解過程,在獲得高標準水質的同時避免了自然處理系統占地大、滯留期長、寒冷氣候處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結語

    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基本上不涉及化學能的投入和化學品的消耗。根據國情,我國的污水治理必須走生態處理技術的道路[13]。

    參考文獻

    [1]欽佩,安樹青,顏京松.生態工程學.南京大學出版社[M],1997.

    [2]孫鐵珩,周啟星,張凱松.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體系及應用[J].水資源保護,2002,3:6-9.

    [3]錢文敏,陸軼峰,普紅平,張斌.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處理綜析[J].云南環境科學.2005,24(4):40-43.

    [4]楊文濤,劉春平,文紅艷.淺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J].土壤通報,2007,38(2):394-397.

    [5]程璞,李多松,張雁秋.城市小區分散式生態污水處理[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4-10.

    [6]鄭潔敏,牛天新,宋亮.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概述[J].杭州農業科技,2008(2):26-28.

    [7]黃梅,李小兵.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的研究與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04,23(12):19-21.

    [8]種云霄,胡洪營,錢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4):36-40.

    [9]朱繼紅,宋碧玉,王啟中,鄒鵬,劉琳.新型污水生態工程處理技術[J].污染防治技術.2003,16(4):107-110.

    [10]楊鍵,楊健,婁山杰.一種新型環境友好污水處理工藝--蚯蚓生態濾池[J].國資源綜合利用.2008,26(1):16-19.

    [11]SUNTieheng,HEYaowu,OUZiqing,etal.TreatmentofDomisticWastewaterbyanUndergrouderCapillarySeepageSystem[J].EcologicalEngineering,1998,11:111-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在线免费成人网|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久久伊人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成人免费777777|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www成人影院| 久久久成人影院|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