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約集約用地情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熵值法;評價指標;路徑選擇;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7-4266-05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Intensive Conservation Land Us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A Case of Hebei Province
ZHAO Jiao-jiao1,LIU Yuan-fang1,ZHANG Chang-chun1,LI Xin-wang2
(1.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20,Hebei,China;
2.General S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Hebei provinc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large amount of per capita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low volume rate.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d rural settlements from 136 counties(cities) in Hebei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entropy method and multivaria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was not high, but the situation was improving in Hebei province. Issues to be solved urgently were proposed such as developing rural residential intensive land conservation standards,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under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landscape-level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ing matching system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in rural settlem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 saving and intensive land use; entropy method; evaluation index; path selection; Hebe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2GL039)
作者簡介:趙嬌嬌(1987-),女,河南濟源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管理,(電話)15103327202(電子信箱);
通訊作者,張長春,副教授,主要從事土地法學研究,(電子信箱)。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而其稀缺性是相對于人類無限需求而言的。人類由于自身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并且這種消耗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而呈上升趨勢。土地資源自身的稀缺性與人類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為了緩解這種矛盾,必須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以達到可持續利用的目的[1]。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土地,但由于國情所致,必須對土地進行科學合理地利用。所謂土地利用的科學性,就是在用途合理的前提下,實現土地利用的節約和集約。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是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基礎性工作,其評價不僅需要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和合理的評價標準,更需要有合適的評價方法支撐[2]。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是一個系統的概念,節約集約用地,不但影響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且關系到國家的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的根基。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土地粗放利用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基礎[3]。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主要是指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化、土地布局的緊湊化、土地利用功能的綜合化、土地產出的高效化等方面,制定指標要有預見性和指導性[4],而且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所建指標體系要統籌考慮各個方面的系統功能[5]。
農村居民點是指建制鎮以下農村居民的聚居地,一般可分為農村集鎮、中心村和基層村,即建制鎮以下居民點[6]。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當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條件下,在滿足區域發展適度規模、使區域獲得最大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礎上,以合理布局、優化用地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增加農村居民點用地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等途徑,不斷提高農村居民點用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1,7,8]。
河北省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省,土地總面積1 886.67萬hm2,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土地總面積居全國第14位。人均土地面積2 800.00 m2,在全國排第六位。全省山區土地面積1 140.00萬h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0.4%。建設用地包括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其中農村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地最多,占建設用地的86.9%,居民點占用耕地數量僅次于河北省工礦用地,排第二位,全省居民點人均占地達186.90 m2,遠超過規劃指標。2008年全省建設用地面積179.42萬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5%,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98.73萬hm2。全省人均建設用地253.33 m2。從建設用地結構看,城市用地大幅增長,河北省建設用地仍以農村居民點占地為主,農村居民點占建設用地的55.0%,農村居民點人均占地也大大超標。河北省農村中存在不少“空心村”,導致農村居民點用地利用率不高[1]。據統計,1996-2008年這13年間,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總面積共增加33 225.11 hm2,年均增長2 768.76 hm2。2008年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已達179.65 m2,遠高于國家標準規定的上限(120~150 m2)。為此,河北省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對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進行評價研究非常必要,通過評價研究找出影響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的因素,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措施來提高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大力促進節約用地,走出一條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河北省省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河北省下轄11個地級市,136個縣(市),位于北緯36°05′-42°37′,東經113°11′-119°45′,土地總面積1 886.67萬hm2。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渤海之濱。地貌有高原、山地和平原,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49.5%和41.2%,海拔高度大致從西北向東南逐級下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太行山,北部為燕山山地和張北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相接,成半環形環抱河北平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0.3~14.0 ℃;年平均降水量350~815 mm。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河北省農村居民點規模小,密度大,用地分布不均勻,占地面積大,住宅空置、廢棄現象嚴重。根據統計,2008年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占地987 297.91 hm2,建設用地總面積1 794 201.87 hm2,農村居民點用地在建設用地中所占比重為55.03%。根據測算,河北省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179.65 m2,大大超過了國家標準150 m2的最高限額。2010年底,河北省實現生產總值20 19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 958元,人均居住面積32.2 m2。人均居民點建設面積嚴重超過《村鎮規劃標準》的最高限額150 m2,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大,是河北省建設用地整理的重點區域[6]。
1.2 數據來源
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狀況受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產出程度和基礎設施完備度的影響。本研究選取河北省136個縣(市)為評價單元,考慮到各評價單元的實際情況及本研究的具體內容,數據主要來源于2008年《河北經濟年鑒》、2008年《河北省土地調查統計年鑒》以及《河北省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1.3 指標體系的建立
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廣義上包括以下內容: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化、土地布局的緊湊化、土地利用功能的綜合化、土地產出的高效化等方面,因而制定指標要有預見性和指導性。為了使所選取指標能較好地反映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狀況,根據該省的實際情況及數據獲取情況,依據整體性和層次性、前瞻性和指導性、獨立性等原則選取了10個評價指標對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情況進行分析與評價[2,8]。
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節約和集約用地內涵界定為基礎,以土地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合理、合法、高效為出發點。土地投入程度是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前提條件,通常其投入量越大,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就越高。地均固定資產投資是單位面積農村居民點土地的經濟投入情況,單位面積鄉村從業人員數反映了單位面積土地勞動力投入狀況,這兩項指標值越大,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就越高。
土地利用程度直接反映了農村居民點的土地是否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土地利用程度越大,說明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以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地均鄉村戶數和人均住房面積這3個指標反映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情況。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和人均住房面積是負向指標,數值越大,表示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越粗放。
單位面積人均純收入是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表現形式,單位面積農業社會生產總值和單位面積人均GDP反映了農村居民點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這3個指標值越大,表示土地的產出程度就越高,同時也體現農村居民點土地得到了節約集約利用。
基礎設施完備度是指農村居民點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如道路密度,考慮到本次數據的可收集性,本研究基礎設施完備程度選取了自來水普及率和電信普及率這兩項指標。自來水普及率指自來水受益村和整個縣(市)農村居民點戶數的比值,電信普及率指通電話的村和整個縣(市)農村居民點戶數的比值。基礎設施完備度是促進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一個有效因素,基礎設施建設越好,農村居民點各項功能就能得到越好的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相應也就越高。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和多因素綜合評價法來計算指標權重和綜合評價值。熵是一種不確定的度量,熵值法計算出來的指標權重既符合客觀事實,也可以反映各指標數值變化差異程度,此差異程度用差異系數(gj)表示,gj越大,則該指標在此評價中的作用就越大。本研究的多因素綜合評價法是采用加權平均法進行計算而得到綜合評價值的方法[9]。
2 結果與分析
2.1 評價結果
評價是以縣域農村居民點作為評價的基本單元,通過利用熵值法對河北省136個縣(市)的10個指標分別進行標準化、熵值、差異系數、權重的確定(表1)。再利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得到各個縣(市)的綜合評價值,為了使所得結果便于觀察,將各縣(市)的綜合評價值同時擴大了100倍,具體結果如表2。
從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指標權重的大小順序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產出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基礎設施完備度。研究結果表明,在這4個因子中,土地利用程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農村居民點是否節約集約用地,土地產出程度和土地投入程度在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基礎設施完備度在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中所起的作用最小。
從表1還可看出,在這10個評價指標中,對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影響權重由大到小依次為: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地均鄉村戶數、單位面積農業生產總值、單位面積人均GDP、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單位面積鄉村從業人員數、單位面積人均純收入、自來水普及率、電信普及率。
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地均鄉村戶數這3個指標屬于土地利用程度,是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的首要選取指標。單位面積農業生產總值和單位面積人均GDP在土地產出中所占的權重也很大,說明積極有效地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也是解決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方法[10]。
2.2 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分析
2.2.1 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相對較低 將河北省136個縣(市)的綜合評價值進行算術平均,得到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平均值為7.395 1,其中有94個縣(市)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低于平均值,占總數的69.1%,大于平均值的縣(市)個數僅占總數的30.9%(表2)。說明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相對較低,還有提高的空間和潛力。
2.2.2 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差別大 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評價指標值越大,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越大。由表2可知,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差別大,最小的為張家口市的康保縣,綜合評價值為2.021 3,說明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最低;最大的為遷西縣,位于唐山市,其綜合評價值為38.521 9,說明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最大。
2.2.3 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 將河北省136個縣(市)按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值分為3類(表3),綜合評價值小于平均值的為粗放利用;介于一次平均值和二次平均值的為適度利用(本研究將大于一次平均值的所有綜合評價值再進行一次平均得到的數值為12.385 2,這個過程稱為二次平均);大于二次平均值的為集約利用[11]。
由圖1可知,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土地粗放利用的縣(市)數為94個,占總數的69.1%。適度利用的縣(市)數為28個,占20.6%。集約利用的縣(市)數為14個,占10.3%。表明縣域農村居民點之間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差距較大,而其縣域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1)集約利用屬于Ⅰ級區,主要包括唐山的遵化市、遷西縣、遷安市和唐海縣;秦皇島的寬城滿族自治縣;承德的興隆縣和灤平縣;廊坊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和香河縣;石家莊的井陘縣、鹿泉市和欒城縣;以及邯鄲的涉縣。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環北京、天津地區以及省會石家莊的周邊,地理位置特殊,經濟發展狀況較好,但耕地資源有限,農村居民點不能隨意擴張,所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相對較高。
2)適度利用屬于Ⅱ級區,分布在唐山的樂亭縣,秦皇島的撫寧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張家口的崇禮縣和懷來縣;廊坊的永清縣和霸州市;保定的阜平縣和容城縣;滄州的孟村回族自治縣;石家莊的平山縣等12個縣(市);邢臺的內丘縣、沙河市和清河縣;以及邯鄲的武安市、廣平縣和邯鄲縣等。這些地區經濟狀況相對較好,耕地資源也相對有限,因此對土地的利用都為適度利用。
3) Ⅲ級區的縣(市)屬于粗放利用,分布于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平原、丘陵和山地3種地貌形態都有,農村居民點分布零散,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多,耕地投入產出程度也較低,因此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大,屬于粗放利用。
3 研究展望
本研究借助熵值法研究了河北省136個縣(市)土地利用程度,并對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情況進行了評價,以縣域農村居民點作為評價的基本單元,通過對河北省136個縣(市)的研究發現,土地利用程度對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土地產出程度,所以要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積極發展農業,才能更合理有效地提高農村居民點用地的節約集約程度。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高,以粗放利用為主,占全省的69.1%;適度利用和集約利用主要分布在環北京、天津地區及省會石家莊周邊。為此,制定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措施,目前應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研究。
3.1 制定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用地標準
農村宅基地在農村居民點的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要提高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可以控制宅基地的用地面積。河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頒布的《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人均耕地不足1 000 m2的平原或者山區縣(市),每處宅基地不得超過200 m2;人均耕地1 000 m2以上的平原或山區縣(市),每處宅基地不得超過233 m2;壩上地區,每處宅基地不得超過467 m2。由于制定時間偏早,再加上近些年河北省經濟、城市化發展以及農村人口的變化,現行的《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已經不適用于河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需緊密聯系河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重新制定科學合理的關于農村居民點用地的法律法規,以保證農村居民點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3.2 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措施
河北省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存在較大程度的差異,因此對不同節約集約用地等級(Ⅰ級、Ⅱ級和Ⅲ級)的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科學合理地用地。河北省可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即對現有利用率不高的農村居民點用地,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關要求和規定的宅基地標準,填實“空心村”或按規劃建設“中心村”,并把騰置出來的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復墾為農用地。通過農村居民點土地的整理達到節約集約用地的水平。
3.3 加強多學科融合,在景觀水平上進行整合
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問題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學科,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將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緊密聯系起來,制定符合農村居民點實際的節約集約用地措施,把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與農地整理、村莊規劃、小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景觀文化有效保護結合起來,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3.4 強化理論研究,構建合理的配套體系
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并不是一般的農地整理,涉及到農村聚落地理、區位理論、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鄉村生態學、宅基地轉型等理論,因此,應強化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的理論研究。同時,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多集中在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層面,而相應配套制度的改革也處于試點和探索階段,為此,應特別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目前農村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其產權不明晰,宅基地不能流轉,農民和集體的利益驅動受到限制。因此,需強化理論研究,為農村居民點節約集約用地構建合理的配套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殿茹,李獻士,王永彪.河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J].經濟師,2007(3):279-280.
[2] 常 青,王仰麟,吳健生,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經網絡判定——以深圳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4):26-31.
[3] 馬巨革.山西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潛力評價與對策[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10):39-45.
[4] 李進濤,譚術魁,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差異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3):49-65.
[5] 王業僑.節約和集約用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6,20(3):24-31.
[6] 張清軍,曹秀玲,魯俊娜.河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集約利用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7):312-317.
[7] 劉 勇,吳次芳,楊志榮.中國農村居民點整理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3):68-73.
[8] 李 昕,曲晨曉.長葛市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41(6):684-688.
[9] 姜志翔,馬才學.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以棗陽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5):55-56.
引言:
中央政府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提出應保護和合理利用農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協調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和完善規劃實施保障作用。
從建設用地的角度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條件下,建設用地是導致耕地縮減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保護耕地而阻礙城鎮化進程是不可取的,但城鎮化方式轉變卻可以放緩耕地縮減的趨勢。將粗放型城鎮化道路轉變為集約化城鎮化道路是節約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建設用地效率的必由之路。面對當前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地需求剛性增長的形勢,必須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只有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才是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
一、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基本情況
農村建設用地是指鄉(鎮)村建設用地,鄉(鎮)村建設用地是指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個人投資或集資,進行各項非農業建設所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鄉(鎮)村公益事業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以及農村居民住宅用地。通過對全市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進行逐村清理,共清理出畝153處閑置低效利用建設用地,面積達1325畝。其中主要涉及搬遷學校,廢棄辦公室,破產村鎮企業等。
二、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利用現狀及成因
通過對上述建設用地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均已閑置多年。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改,撤并等政策性因素導致土地閑置。為實施教育改革,村小學撤并,學生集中到鄉鎮就學,從而導致絕大部分以前設立在各行政村的村小學因沒有生源而不得不關閉,從而形成學校用地閑置或低效利用。
二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小、散、遠的特點,制約了其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大部分集體建設用地分布散,每個地塊面積較小,而且交通不便,不利用進行成片開發或復墾,其利用的空間和價值非常小,因而影響了有效利用。
三是農村集體因債務等原因對閑置學校,辦公場所,原村辦企業非法轉讓。原企業的生產、生活、辦公用地沒有得到妥善處置;有些鄉鎮、村辦企業早已關門破產,原先的廠房、場地荒廢在那里;有的村鎮內住戶搬遷后,原先的老宅基地沒有清理出來。由于歷史原因,農村在發展村辦企業的時候,因經營不善造成賬目不清,致使閑置學校,辦公場所,原村辦企業非法轉讓、搶占或抵押。使用者不能充分利用,但因復雜的利益關系例如:抵押、債務等糾紛,無法重新利用。
四是權屬關系混亂,閑置土地的得不到利用。鄉鎮閑置土地的面積零散,權屬較混亂,有的是村集體所有,有的是國有;有的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手續,有的沒有;有的土地使用者與所有者辦理的是租賃手續,有的則是當時領導指手劃界、口頭承諾表態的。
三、對策和建議
我市為挖掘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潛力,盤活存量,促進農村建設用地有效利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設意見,僅供參考。
一是加大對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進行復墾和改造的力度。
通過加大立項力度,大力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小土地整理,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范圍內,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符合增減掛鉤和復墾整理條件的地塊,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用地結構和節約集約用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實現掛鉤周轉指標,在破解城鎮發展用地難題的同時,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有效利用。
二是探索實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明晰土地流轉中的利益分配關系,充分發揮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使用者的積極性,就能充分開發和利用好鄉鎮閑置建設用地,真正讓閑置土地活起來。在不違反國家土地管理政策的前提下,通過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可控的原則下,按照嚴格的程序,在一定范圍內適當進行流轉,以此來提高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從而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得到合理利用。
三是加大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征收。要嚴格執行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土地使用權未確定的或權屬糾紛未解決的,其實際使用人為納稅人;對征管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要認真研究,妥善解決。
1、節約集約用地的必要性
1.1 由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所決定
我國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大,人均數量少;土地類型多種多樣,但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矛盾尤為突出;土地資源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這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切實保護耕地,一方面要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走出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以緩解用地供需矛盾,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
1.2 耕地保護任務
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面積僅為世界人均面積的1/2,耕地面積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67位。要用全球7%的耕地,來解決全球20%的人口的吃飯問題,國家從保障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三個方面考慮,提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更要求我們要積極有效地利用未利用地、改良那些低效的建設用地,以盡可能少地占用耕地。
1.3 土地供需矛盾
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的保障和支持,要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來保障無限的發展的需要,矛盾十分突出。要解決這一矛盾,一方面需要積極爭取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必須走節約集約用地之路。國務院于2008年1月3日下發了《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提出了節約集約用地十八條舉措,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從科學規劃、宏觀調控、存量挖潛等方面嚴格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政策,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節約集約用地的意義
土地是不可再生、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正確處理好土地資源和保障社會發展的關系,加強用地管理,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積極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設和實施,是健全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節約集約用地法制、體制、機制的重要工作任務;是促進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式,全面落實節約優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重大舉措;是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和利用效益,破解“兩難”問題,促進城鄉建設用地合理布局和節約集約利用,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解決節約集約用地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
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不應該是亡羊補牢,而應在源頭上下功夫,走出一條占地少、利用率高的土地利用路子,制定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結合朝陽市近年來土地利用現狀,以及經濟加速增長時期所反映出的用地供需矛盾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抓起:
一、“城中村”改造開發面積控制。近年來我市房地產開發確實對經濟拉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房地產業泡沫經濟潛在危機不容忽視。“城中村”改造不僅是房地產開發,更重要的是將富余土地進行工業項目建設,如果合理安排房地產的開發計劃控制開發面積,使房地產開發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保障產業發展,同時將節余土地安排其他項目。
二、利用未利用土地集中安排項目用地。朝陽地區所處遼寧省西部,交通網絡十分豐富,地貌特征低山丘陵,耕地少,未利用土地多等特征。政府如何利用朝陽特有的土地特征,集中選中一段區位,進行土地治理,達到工業利用水平,將相關的工業項目統一安排擺放,做到土地資源集中使用,政府節約投資費用,實現雙贏,同時便于環境保護監控。比如:朝陽縣木頭城子鎮冶煉金屬鎳項目。
三、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居住環境節約耕地。政府將開發重點向鄉(鎮)、村轉移,重新修改鄉(鎮)、村規劃,采取合資合作方式,對農村居民點進行改造,將富余土地進行工業項目建設或復墾成耕地。
四、推廣空中拓展規劃。針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在用地審批上考慮空中拓展,也就是將單層廠房改變為多層,減少用地面積,提高容積率。對已經批準的土地嚴格檢查土地用途,準備擴建的考慮在原有的土地上通過提高容積率等措施,解決用地問題。這類情況在我市存在較多,比如:我市電源公司就是這種情況,車間空曠,廠區內車間占地與宿舍樓占地相同,造成土地閑置。雖然工廠達到花園化,吃、住、行一體化理想工廠,但是嚴重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為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規范工業項目用地,保護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若干意見》和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園區建設和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現就加強我區工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提出如下意見。
一、嚴格用地標準,把好供地關口
1.嚴把“準入”關。嚴格執行國家《限制用地項目目錄》和《禁止用地項目目錄》。項目供地前,由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按照“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原則,對項目供地進行會審,嚴把項目準入關口;
2.嚴把“投資”關。工業園區(即池州高新區和前江工業園區,下同)土地投資強度(含廠房建設、工程投入、設備購置、土地取得成本)不得低于200萬元/畝,預期畝均稅收不少于10萬元/年;其它地區土地投資強度不得低于100萬元/畝,預期畝均稅收不少于5萬元/年。工業園區單個固定資產投資額低于5000萬元或用地面積小于20畝的工業項目,原則上不安排單獨供地,鼓勵企業通過租賃、購買或先租后買標準化廠房解決生產經營場所;
3.嚴把“規劃”關。工業項目建筑容積率一般不低于1.0,建筑密度一般不低于40%,綠地率一般不高于15%,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用地面積不超過總用地面積的7%;
4.嚴把“供地”關。用地量較大的工業項目實行分期供地制度。工業項目單宗供地面積原則上不超過200畝;工業項目確需200畝以上的用地,實行一次規劃、分期供地,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和投資總額資金實際到位情況,決定是否供應后期預留用地。土地出讓合同應明確項目開工時間、竣工時間、土地出讓金的繳納期限及違約責任;
5.嚴把“驗收”關。項目竣工后,由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區發改委、區經信委、區財政局、區住房城鄉建委、區監察局、區國稅局、區地稅局、區規劃分局、區國土資源分局等部門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由區節約集約領導小組辦公室出具驗收合格意見。對驗收中發現問題的,嚴格要求限期整改。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每年5月份和11月份,分別組織區發改委、區規劃分局、區住房城鄉建委、區財政局、區經信委、區國稅局、區地稅局、區監察局、區國土資源分局等部門對各地土地閑置情況進行檢查核實,著重對工業用地規劃指標執行、工業用地建設使用、土地出讓合同執行、企業建設達產達效和有關稅收繳納情況等5項內容進行檢查,并認定閑置土地。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閑置土地認定結果,及時下達閑置土地認定通知書,并按照閑置土地處置有關規定,擬定閑置土地處置方案并報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審批后實施。對因有關部門行為造成的閑置土地,應與土地使用者共同擬定處置方案。閑置土地上已依法設立抵押權或被司法機關依法查封、凍結的,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邀請司法機關參與處置方案的擬定工作。
鎮街道及工業園區要依據《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對本轄區內的工業項目用地進行動態巡查。對未按期開工、竣工的,督促限期開工、竣工,并將巡查結果報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辦公室。區節約集約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定期或不定期對各地的巡查情況進行檢查,對瞞報、漏報閑置土地的,土地閑置費由鎮街道或工業園區負責繳納。
三、利用經濟杠桿,提升用地水平
1.企業通過購買標準化廠房解決生產經營場所的,按區政府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2.凡達到工業用地規劃設計條件,對超出部分的廠房建筑面積按超率累進進行獎勵。對超出20%、50%、50%以上的分別按50元/平方米、100元/平方米、200元/平方米的標準進行獎勵;
3.為提高土地使用節約率和貢獻率,土地使用稅嚴格按照市政府《關于調整市區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等級范圍和稅額標準的通知》及《池州市市區城鎮土地使用稅獎勵政策》執行;
4.對現有工業用地,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征收土地價款;對新增工業用地,高于工業用地控制指標的,不再征收土地價款;
5.項目竣工后,投資強度達不到要求的,經核定,按照有關規定由區政府核減用地面積,并收回超出部分的土地使用權或依法征收土地閑置費;
6.項目投產后,預期畝均稅收達不到要求的,取消原簽訂的入園合同中約定的優惠政策;
7.對土地出讓合同生效或建設用地批準書頒發后滿1年未動工建設的,或已開工建設面積不足總面積1/3的,或投資額不足總投資額的25%且未經批準終止施工的建設用地,依法征收土地閑置費,并責令限期開工建設。土地閑置連續滿1年以上不滿2年的,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土地閑置費。
四、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區政府成立由常務副區長任組長,區政府辦、區發改委、區經信委、區財政局、區住房城鄉建委、區科技局、區監察局、區金融辦、區國稅局、區地稅局、區統計局、區審計局、區環保分局、區規劃分局、區國土資源分局等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區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國土資源分局。
區發展改革、統計、審計、金融部門負責審查認定項目用地的投資額;區發展改革、經信部門負責審查認定項目投資強度、產業政策、能耗;區環保部門負責審查認定項目的排放量、污染程度;區住房城鄉建設和規劃部門負責審查認定建設項目的建筑面積、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用地;區科技部門負責審查認定項目科技含量;區財稅部門負責審查認定項目預期畝均稅收和征收土地閑置費;區國土部門根據核定的投資強度審核項目供地面積;區監察部門負責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監督檢查。
各鎮街道及工業園區要充分認識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節約集約用地的責任感,轉變用地觀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科學規劃用地,節約集約用地,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現代化進程中,土地問題始終是一個帶有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我區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十分稀缺,當前又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兩輪驅動推進現代化的發展時期,由于長期形成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土地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障礙依然存在,土地作為緊缺戰略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已越來越明顯。當前,我區土地資源矛盾突出,今后壓力更大。一方面,我區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后備耕地資源少;另一方面,我區土地利用上還存在粗放浪費情況,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節約集約用地潛力巨大。這一切決定了我們必須切實保護耕地,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堅持走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區實際情況的土地利用新路子。這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也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長期堅持的一條根本方針。
堅守耕地紅線,節約集約用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就要健全完善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機制,加強土地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密切配合。采用多種經濟手段,加強和改善土地利用的規模、布局、結構和時序管理,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要加快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從嚴從緊、有保有壓”,嚴把土地“閘門”。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用地,從嚴控制工業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供應。
堅守耕地紅線,節約集約用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就要落實保護耕地的共同責任。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嚴格執行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等四項指標。要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各類與土地利用相關的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安排,年度用地要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之內。
堅守耕地紅線,節約集約用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就要開源節流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作。建立完善以規劃和標準控制為前提、以政策約束激勵為導向、以監管考核為保障、以有償使用和市場配置為基礎的資源節約集約制度。挖潛開源,鼓勵優先開發利用工礦廢棄地、空閑和低效用地、地上地下空間,拓展城鄉建設用地新空間。
堅守耕地紅線,節約集約用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切實加強土地執法監管。要認真貫徹落實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嚴格實行問責制。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緊密銜接、覆蓋土地審批、供應、使用、補充和開發全過程、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土地監督管理制度。切實加大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堅決遏制土地違法勢頭。
關鍵詞:土地利用;工業園區;節約集約利用;長沙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82-03
引言
土地利用問題,總的來說是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土地利用增長需求與限制土地利用有效供給的經濟、社會、生態諸要素間存在的矛盾關系[1]。開發園區土地集約利用作為土地利用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2]。2012年,《國土資源部關于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設的意見》(國土資發[2012]47號)指出要完善開發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對節約集約用地園區實行用地政策鼓勵。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需求十分旺盛,且由于中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存量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現象嚴重,土地供需矛盾十分激烈。因此集約利用土地是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途徑[3]。本文結合長沙市開發園區土地集約節約研究實例,對長沙市四個國家級開發園區的土地集約利用情況進行評價和對比分析,為長沙市開發園區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一、長沙市開發園區土地利用現狀
長沙地處湖南東北部,是湖南省的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湖南省的14市(州)中,土地集約程度也最高[4]。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長沙市逐漸形成綜合技術創新型的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為主導,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飲料、輕印包裝等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的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食品、機電、新材料和現代服務業的“3+1”產業的湖南寧鄉經濟開發區;主攻發展醫藥物流的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四個國家級工業開發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為37 349.53公頃,已建成區總面積(包括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用地面積)為13 901.91公頃。工業總產值為434.98億元,入駐園區企業達1 134家,就業人口為244 536人,平均單位工業用地累計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 057.73萬元/公頃,平均單位工業用地工業總產值達5 895.03萬元/公頃,平均單位工業用地就業人口達35人/公頃(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四開發園區從容積率和投資強度指標看,其節約利用程度較高,用地指標符合《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試行)》(國土資發[2008]24號)的要求。因此,今后長沙市開發園區工業用地應在總體上實行總量控制、加快內部挖潛和提升存量土地利用率,進一步評價園區內各工業行業用地的集約程度,確定其開展土地置換和提高土地利用強度的潛力[5]。
二、開發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節約和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節約和集約用地內涵界定為基礎,以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為目標,以合法、合理、高效為出發點[6~8]。長沙市開發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考慮到開發園區土地利用現狀和集約利用內涵,依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TD/T1029-2009年)的要求,評價指標體系由目標、子目標和指標三層次構成。其中,目標層有土地利用狀況、用地效益、管理績效;子目標有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結構狀況、土地利用強度、產業用地投入產出效益、土地利用監管績效及土地利用市場化程度構成。指標層則包括建筑密度、容積率、單位用地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等13個指標。指標的權重則根據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發文《關于2012年度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更新工作中指標權重及理想值設定有關問題的通知》(湘國土資辦發[2012]76號文件要求確定指標權重和理想值,若指標現實值高于全省統一理想值,則直接以現實值作為指標理想值(見表2)。
利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對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按公式1計算。式中:Sijk為目標i 子目標j指標 k的實現度分值,Xijk為目標i子目標 j指標 k的現狀值,Tijk為目標i 子目標j 指標k的理想值。
按公式2計算子目標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Fij為目標i 子目標j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Sijk為目標i子目標 j 指標k的實現度分值,Wijk為目標i子目標 j 指標k相對應子目標j的權重值,n為指標個數。
按公式3計算目標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Fi為目標i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Wij為目標i 子目標j相對目標i的權重值,n子目標個數。
按式4計算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綜合指數。F為土地利用集約度綜合分值,Fi為目標i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Wi為目標i相對總目標的權重值,n為目標個數。
(二)園區工業用地節約和集約程度分析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長沙市四工業園區集約利用水平分值較高,園區綜合平均分值為92.6,屬于節約集約利用范疇。節約集約利用綜合分值分別為: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90.79、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90.75、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94.28、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94.58。從四個園區集約利用綜合分值來看,經濟區位對綜合分值影響比較大,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長沙市分值較高,而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由于土地投入和產出較低整體綜合分值也較低。
通過園區指標現實值與省市要求的理想值進行對分析發現,園區土地利用呈現如下特點:(1)土地利用程度分值較高,且土地供應率均高于理想值,這說明了園區土地實現了“開發即利用”的目標;(2)各園區間工業用地率差異明顯,其中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用地率為61.92%,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為35.04%,差異較大,這說明各園區間用地結構存在明顯差異。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工業用地率充分體現了以工業用地為主體的用地結構,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低工業用地率則是由于受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的工礦倉儲用地比重偏小和園區“退二進三”戰略導致改變土地用途所影響;(3)土地利用強度較低,建筑密度、建筑容積率、工業用地建筑密度、工業用地建筑容積率低于湖南省市標準值,綜合容積率和工業用地建筑密度只為理想值的86%、76%;(4)用地效益、管理績效和土地市場化程度高,單位用地固定資產投入和單位用地產出值較高,用地效益良好。
三、園區工業用地節約和集約用地的措施與建議
(一)嚴格用地指標體系,提高土地利用強度
嚴格工業用地指標體系,制定工業行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標準。抓緊工業企業用地指標的制定、修改及完善,加緊城鎮公共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編制。嚴格按用地指標編制和審批園區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園區建設和用地的規模。當建設用地規模超過國家標準、不符合建設用地節約集約要求的,不得審查通過,并按規定要求縮減用地規模。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要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要對項目用地的容積率、建筑密度、行政辦公比率及投資強度、平面布局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制止超過國家的用地指標、建設“花園式工廠”圈地[9]。
(二)優化用地結構,提高園區工業用地率
園區發展應按照 “兩型社會”的要求,優化空間布局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堅持走工業集中集群集約發展道路。各園區應根據園區功能定位和區域優勢、產業特色,充分調動社會資源促進園區發展,有選擇的引進高科技含量、高經濟產出、大投資規模、低污染程度的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園區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園區土地整體產出效益,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土地利用結構升級。開發園區用地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嚴格用地結構,且園區用地應以工礦倉儲用地為主導,并按照《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配置商服、住宅及交通用地。
(三)加強節約集約機制建設,建立以促進集約利用土地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系
強化園區的節約和集約用地意識,健全和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明確各部門在集約利用土地中的責任。招商部門不引進不符合集約用地要求的項目,對不符合集約用地要求的規劃部門應不予符合許可,國土部門對不符合節約集約用地要求的則不予用地審批,形成各部門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目標一致的管理機制,將土地集約利用落到實處。嚴格土地執法監察,對違規管理人員則給予懲罰,強化計劃、規劃、建設用地項目預審剛性,發揮規劃機制在節約集約用地中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陳百明.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3):324-330.
[2] 邵曉梅,劉慶,張衍毓.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6,(2):85-95.
[3] 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48-57.
[4] 李春華,江莉佳,熊賽男.基于DEA的湖南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2,(3):310-314.
[5] 王靜,邵曉梅.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技術方法研究:現狀、問題與趨勢[J].地理科學進展,2008,(3):67-74.
[6] 林堅,張沛,劉詩毅.論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技術體系與思路[J].中國土地學,2009,(4):4-7.
[7] 趙麗,付梅臣,張建軍,等.鄉鎮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8,(2):89-95.
[關鍵詞]節約集約用地 影響因素 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059-01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成為阻礙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國土資源管理的水平,緩解土地供需之間的矛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長遠發展。
一、節約集約用地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
當前我國經濟實行的依然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產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等特點,而附加價值高、占地規模小的服務行業起步較晚,發展還很不成熟。同時,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大量經濟開發區以及基礎設施等的建設,使得土地需求量急劇增加,再加上資金和資本的限制,使得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面臨重重困難。
(二)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
我國土地所有權主體模糊,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無法有效培養用地主體的節約集約意識。一般,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以及出讓轉讓由政府實施,而土地收益也是歸政府所有,這就導致政府對土地的利用缺乏一定的責任感。而農村土地雖然規定的是集體所有,卻沒有明確歸哪一集體所有,因此容易導致土地不法利用情況的出現。
(三)工業用地的出讓價格機制不合理
在市場經濟環境和條件下,各個地區為了加快招商引資的步伐而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使得工業用地產生惡性競爭,工業用地價格往往低于征地的開發成本,造成企業對節約集約用地無法產生緊迫感,直接對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產生不利影響,擾亂了土地市場秩序。
(四)空間規劃體系不健全
我國現有的空間規劃體系不健全,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個能夠協調和領導各空間規劃的區域規劃,導致節約集約用地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落實。具體來說就是由于各空間規劃的方法、目的、管理主體以及編制時限有所不同,容易造成規劃內容重疊交叉,再加上管理上各自為政,使得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低。
二、政府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嚴格落實基本國策
人多地少決定了我國土地供需之間的矛盾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就需要政府從節約集約用地的角度出發,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地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首先,要做到兩個集中,即農民住宅向中心村的集中以及工業向園區的集中;其次,要堅持開源和節流工作的并舉,在允許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加大對土地的整理和復墾工作,增加耕地資源的面積;此外,要強化對用地審批過程的管理,對土地使用進行嚴格管制,減少違法用地情況的發生。
(二)積極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土地是自然資源的一種,因此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了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必須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這就需要政府積極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控制土地市場并放開房產市場。同時,還要協助建立公正規范的市場運作機制,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市場運作規律,使征地商實現要土地找政府向要土地找市場的轉變。
(三)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問題一直是廣大農民最為關心的基本問題,因此在征地的過程中以及土地使用的各個環節,政府要著力解決好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以及以后的養老保障問題,并且要處理好農業生產發展問題,保證不會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同時,在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要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避免危害群眾利益的情況發生,做好征地補償工作,維護社會的穩定。
(四)優化土地利用的結構和布局
在深化節約集約用地的過程中,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一項有力措施就是要優化土地利用的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土地浪費現象的發生,為此政府要努力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作用,嚴格按照合理布局、集約發展原則編制土地控制標準,實現土地利用、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其次,要根據城市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盡可能地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進行正確的城市定位。此外,要重視對農村建設用地的管理,對土地利用不合理狀況進行優化和調整。
(五)創新國土資源的基礎管理工作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人多地少,歷來是制約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08年以來,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從浙江實際出發,全面開展節約集約用地工作,較好保障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也在保護和科學利用土地資源上邁出了新的步子。例如,紹興縣率先提出“畝產論英雄”用地理念、海寧市實施“零增地”招商、慈溪市實施“零增地”技改、義烏市工業用地分年期出讓等。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用地需求快速上升,這與土地資源的緊缺形成了較大矛盾,尤其是粗放低效用地現象依然普遍。數據顯示,2009年我省開發區(園區)土地平均投資強度與產出強度分別為221萬元/畝、345萬元/畝,比江蘇省分別低7.7%、33.5%。另外,未供、閑置的土地大量存在,截至2011年底,全省批而未供土地總面積76.5萬畝,閑置土地2.2萬畝。
專家指出,面對“人地矛盾”的日益凸顯,更新發展理念,推動制度創新,將是實現節約集約土地的重要路徑。
頑疾背后的困境
變則通,通則久。人多地少的現狀迫使我們必須高效使用土地。而與之不相適應的是,現有的用地方式往往存在著低效和粗放的問題。
■ 粗放低效用地現象確實較為普遍。這個頑疾的背后更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建筑存在重復建設、超標建設等現象,一些地方新建的寬馬路、大廣場、豪華辦公樓占用過多土地資源。二是工業用地的效率較低,大量中小微企業布局分散無序,畝均投入產出效率低。三是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大量存在。四是農村建設用地存在擴張和浪費現象,農民“建新不拆舊”、進城后“購新不棄舊”導致“一戶多宅”和“空心村”。
公眾普遍認為地價低廉導致節約集約用地缺乏經濟杠桿約束,其中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形成機制不夠完善是一個重要問題。
■這種輿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工業用地在供應及價格形成過程中受到過多行政干預,招拍掛出讓方式離市場配置的實質性突破還有距離。近年來,工業用地出讓價格雖已高出最低限價,但仍遠低于二級市場轉讓交易價。經審計部門檢查發現,“十一五”期間全省協議出讓項目和工業用地招拍掛項目中,低于基準地價出讓或以會議紀要、抄告單確定底價的項目占了相當大比例。
你們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 首先是發展理念存在偏差,節約集約用地的共識尚未形成。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地方政府,可持續發展和節約優先的觀念都未真正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自覺性不強。
其次是粗放型發展模式未根本改變,經濟結構與用地方式互為影響。浙江經濟發展以民營經濟起步,傳統型小微企業占了很大比例,“低小散”的發展模式造成土地無序開發和消耗過快,即使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這樣的發展模式也是近幾年才有所改變。
最后是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政策制度創新力度還需加大。第一,政策導向不夠明確。土地供需管理偏重于解決土地供應,而缺乏對土地需求的約束和引導。第二,監管工作還需加強。全省用地情況的掌握不夠細致全面,項目建設全程管理監督還未嚴格到位,對一些違法違規用地現象沒有做到及時發現和處理。第三,共同責任機制還不夠健全。對職能部門工作有任務要求,但缺乏考核評價。
觀念更新與制度創新
當前和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都無法忽視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粗放利用未根本改變這兩個現實。而走節約集約用地之路,正是保障發展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必然選擇和根本出路。依你們看來,各級政府應該如何走好節約集約用地之路?
■ 各級政府要堅持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宏觀控制和引導,爭取在“三個量”上下工夫:努力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的總量,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的質量,積極盤活城市用地的存量。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十分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并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放眼長遠,提高土地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具體應該怎么做?
■ 首先是理念先行。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方能推動實踐的發展。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形成節約集約用地共識。各級政府應當轉變以土地換取GDP、依賴土地變現城市建設資本的發展理念,摒棄比拼土地優惠的招商引資辦法,改變大手大腳、粗放浪費的用地習慣,牢固樹立“畝產論英雄,集約促轉型”的新的發展觀和資源觀,進一步增強節約集約用地的自覺性,努力在全省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正確導向和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是行動更要爭先,其中制度的創新是關鍵和重點。要促進用地效率的提高,亟需更為完善的建設用地管理制度。一是加強調查和監測,真正摸清用地底數。建立用地狀況檔案,并長期建立對土地利用關鍵控制指標的聯網監測監控。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用地準入管理,優化配置新增建設用地資源。三要更加重視建設項目批后監管,防止土地閑置浪費現象的產生。四要制定和完善有關經濟政策,利用經濟杠桿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二次開發”挖掘潛力
無論是觀念還是行動,都無法逃脫既有的土地資源的束縛。我省該如何在盤活城市存量土地上做好文章?
■要想緩解土地資源要素制約,就需要積極盤活城市存量土地。一是要加快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堅決處置閑置土地。尤其要規范存量土地儲備管理,對政府利用土地抵押融資現象必須嚴格加以控制,從源頭上防止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產生。二要積極實施“二次開發”,努力挖潛低效利用土地。加快建立淘汰落后企業的土地退出機制,同時研究制定“騰籠”企業的補償政策。為提高企業集約用地積極性,對企業自行改造廠房,合理提高容積率和建設密度的,政府應加強鼓勵和支持力度。
1. 節約集約用地的概念及內涵
1.1節約集約用地的概念
土地節約集約是相對于粗放而言的,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節約用地,各項建設都要盡量節省用地,千方百計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約用地,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三是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是保障發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徑,是緩解我國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
1.2 節約集約用地的內涵
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使人們改造世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土地的各種承載能力在投入資金技術進行改造后也會增強,這就會使得我們利用土地的效率不斷提高。結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把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理解為:以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的經營和管理,使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和土地利用的效率不斷得到提高。
2、集約利用土地的現實意義
2.1、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耕地保護。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是人們集約利用土地的直接動力。城市建設和保護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發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 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證,是確保城市化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深入研究和挖掘現有存量土地的利用潛力,可以節約用地,有效地減少城市發展過程中對耕地的占用,對于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2.2、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節省城市建設投資。
土地集約利用可以減少土地投入,提高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而集聚所產生的規模效益,是社會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基本前提。人們現在越來越重視對城市用地的增長加以適當的控制,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基礎設施運行費用,提高大城市地區的社會和經濟功能。城市建設應當盡量集中布局,集約利用土地,以減少道路、管線等基礎設施投資和運行費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提高城市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加強土地管理。
首先,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門充分了解當地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從而科學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導方針和對策,正確引導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向。其次,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門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的有關法律法規,推動土地管理法制化的進程。三是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區土地利用的布局和利用強度,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門加強低度利用土地的管理和規劃部門調整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城市用地,發揮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2.4、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經濟建設與土地功能的有機結合。
在土地管理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把握好突破指標限制、布局限制和調整限制,使建設用地保障能夠在經濟建設方面發揮“龍頭”作用,關鍵在于把握好經濟建設與土地功能的有機組合,抓住“土地適宜性的評價”。土地的聚合優化、園區功能化,使土地利用從“松散型”、“粗放型”走向“節約集約化”的管理模式,高度科學地推進土地使用的“變遷”價值。土地的經濟價值的提升,凝聚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綜合競爭力。
2.5、土地節約、集約有利用促進經濟建設與土地再生資源的潛力提升。
在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實施全方位的總體規劃,不重復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因素。通過合理的布局,互為補合的整體優勢,使土地資源的拓展、用地潛力的挖掘、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配置,構成一個土地利用提升的運作體系。“土地潛力的評價”正是土地作為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再生資源主要表現有:規劃科學性的體現和集約化功能的展示。
2.6、土地節約、集約有利用促進經濟建設與土地市場的內在關系發展。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對土地利用的要求越來越高,土地品位拉動了土地價值的提升,突出了“土地經濟評價”的重要問題,由此助動了土地市場的運作。土地資源在分級、類型、結構和用途方面,往往構成了土地品位的綜合指數,優質的環境帶來了土地價值的再生、升級。土地經濟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功能配置與和諧的環保生態環境,以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土地優化配置原則,有效抑制了因盲目性、隨意性而造成作為失當的負面現象,促進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從而有利于整體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3、當前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3.1、房地產用地的結構性矛盾影響土地資源的公平配置
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且其結構性矛盾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因素,普通百姓所需要的住宅很少,而占地面積大、容積率小、綠化率高、單套面積超大的別墅或高檔住宅卻在市場上屢屢出現,使得有限的土地資源為少數人提供服務,不但導致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公,也使市場炒作的氣氛更加濃烈。
3.2、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的程度還不高,工業用地粗放利用狀況仍需改善。很明顯,經營性項目用地市場化程度較高,其利用就比較集約;而目前工業用地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其利用就比較粗放。部分地區工業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一直以來不甚理想,容積率低,一層廠房普遍存在,廠區內綠地比例偏大,單位面積投資金額不高,投資強度達不到規定的標準。
3.3、監管機制不完善。目前,制約粗放用地、鼓勵節約集約用地的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節約集約用地的責任機制和考核機制不夠完善。實施調控用地總量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建設用地年度計劃缺乏嚴肅性,建設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監督尚需進一步加強。
3.4、農村建房沒有統一規劃,布局散亂,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地區農村,居民點布局比較分散,住房建新不拆舊,空心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另外,占用耕地建房、少批多占和“一戶多宅”的現象也沒有得到完全控制。此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交通、林業、水利等部門的專項規劃銜接不緊密,不能很好的控制和引導用地。
4、土地合理使用的措施。
結合以上分析,我認為在耕地保護形勢嚴峻、房地產用地的結構性矛盾和工業用地還存在鋪張浪費的新形勢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應當遵循4個原則,即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人為本原則、技術進步原則和因地、因時制宜原則。
4.1、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調控作用,突出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做到地盡其力。從單獨的規模控制轉向規模控制與土地利用節約集約度控制并重,重點抓好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科學確定各分區和地塊用途,提出控制指標和限制條件。建議各地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原則,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實行產業分工和功能定位。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銜接,力求在規劃的期限、規模、區域范圍、發展方向、功能指標等方面取得一致。
4.2、整合閑置、空閑與低效利用的土地。目前“空心村”的問題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空心村”高達15%左右。各地政府應有計劃地實施遷村騰地,加大對農村廢棄地、工礦廢棄地的整治力度,盤活鄉鎮七站八所、村小學等在機構改革中撤并留下的閑置土地。積極引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通過建設用地置換政策,逐步引導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充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挖掘建設用地潛力。對低效利用的城鎮土地要進行詳細規劃用地,有計劃地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