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

    第1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土壤污染 重金屬 危害 修復方法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資源之一,也是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1-2]。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不斷擴大,所產生的廢水和廢渣也不斷增多,不但破壞地表植被,而且其中有毒有害重金屬還隨廢水的排放及廢渣堆的風化和淋濾進入周邊土壤環境[3-6]。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5,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1,000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330多萬公頃。

    1.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定義

    在自然界,重金屬以各種形態存在,常見的金屬元素有銅、鉛、鋅、鐵、鈷、鎳、錳、鎘、汞、鉬、金、銀等;其中既有對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錳、銅、鋅等;但大多數重金屬元素在環境中對環境都會有一定的污染作用,主要包括汞、鎘、鉛、鉻以及類金屬砷等對生物體具有顯著毒害作用的元素[7]。重金屬的密度一般在4.0以上,約60種元素。但是由于不同的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毒性差別很大,所以在環境科學中人們通常關注鋅、銅、鈷、鎳、錫、釩、汞、鎘、鉛、鉻、鈷等。砷、硒是非金屬,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質與重金屬相似,所以將砷、硒列入重金屬污染物范圍內。由于土壤中鐵和錳含量較高,因而一般不太注意它們的污染問題,但在強還原條件下,鐵和錳所引起的毒害亦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將重金屬帶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累積到一定程度,含量明顯高于背景,并可造成土壤質量的退化、生態與環境的惡化現象[8]。土壤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元素,如植物生長所必需的Mn、Cu、Zn等。因此,只有當疊加進入土壤的重金屬元素累積的濃度超過了作物需要和忍受程度,作物才表現出受毒害癥狀,或作物生長并未受害但產品中某種金屬的含量超過標準,造成對人畜的危害時,才能認為土壤已被重金屬污染[9]。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GB15618-1995)[10]。

    2. 土壤中重金屬的來源、種類

    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是由工業產生的“三廢”以及污水灌溉、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農業措施引起的。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重金屬對土壤和農作物的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部分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現象十分嚴重。總體來講,土壤重金屬污染源較廣泛,即有自然來源,又有包括人類活動帶入土壤的部分,目前主要來源為人為因素。主要包括大氣塵降、污水灌溉、工業廢棄物得不當堆放、采礦及冶煉活動、農藥和化肥的過多施用等[11-12]。

    2.1 污水灌溉

    污水灌溉通常指的是使用經過一定處理的城市污水灌溉農田、森林和草地。中國水資源較為緊缺,部分灌區常把污水作為灌溉水源來利用。污水的種類按其來源可分為城市生活污水、石油化工污水、工業礦山污水和城市混合污水等。城市生活污水中重金屬含量雖然不多,但由于我國工業發展迅速,許多工礦企業污水未經分流處理而排入下水道與生活污水混合排放,從而造成污灌區土壤Hg、As、Cr、Pb、Cd、Zn等重金屬含量逐年累積[15-16]。在分布上,往往是靠近污染源頭和城市工業區土壤污染嚴重,遠離污染源頭和城市工業區,土壤幾乎不受污水中的重金屬污染。

    污灌在北方比較嚴重,因為我國北方比較干旱,水資源短缺嚴重,并且許多大城市都是重工業大城市,所以農業用水更加緊張,污水灌溉在這些地區較為普遍。據統計,我國北方旱作地區污灌面積約占全國90%以上。南方地區相對較小,僅占6%,其余則在西北地區。污灌不僅導致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增加,而且還會在人體內富集。研究顯示我國沈陽、溫州和遂昌等地由于污水灌溉引發了人體鎘中毒;鞍山宋三污灌區土壤中Hg、Cd的累積顯著,污染嚴重;用處理過的污水灌溉是解決干旱地區作物需水問題的一條可行途徑。但由此導致的土壤污染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必須引起重視。

    2.2 農藥和化肥污染

    農藥和化肥是重要的農用物資,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如果不合理施用,則可導致土壤中重金屬污染。部分農藥在其組成中含有Hg、As、Cu、Zn等重金屬元素,過量或不合理使用將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肥料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其中氮、鉀肥料含量相對較低,而磷肥中則含有較多的有害重金屬,另外復合肥的重金屬含量也相對較高。施用含有重金屬元素的農藥和化肥,都可能導致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

    2.3 礦山開采和冶煉加工

    我國重金屬礦產相對豐富,在金屬礦山的開采、冶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渣及廢水,而這些廢渣和廢水隨著礦山排水和降雨進入土壤環境中,便可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這在我國南方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3. 重金屬污染的特點及危害

    3.1 重金屬元素污染土壤的主要特點

    在土壤環境中重金屬污染特點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土壤環境中重金屬自身的特點,二是重金屬元素在不同介質中所表現的特點。具體特點如下:(1)形態變換較為復雜,重金屬多為過渡元素,有著較多的價態變化,且隨環境Eh,pH配位體的不同呈現不同的價態、化合態和結合態。重金屬形態不同則其毒性也不同;(2)有機態比無機態的毒性大;(3)毒性與價態和化合物的種類有關;(4)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形式多樣化;(5)生物毒性效應的濃度較低;(6)在生物體內積累和富集;(7)在土壤環境中不易被察覺;(8)在環境中不會降解和消除;(9)在人體內呈慢性毒性過程。(10)土壤環境分布呈區域性;

    過量的重金屬會引起動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發生病變,重金屬不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累積,也可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積累,危害人體健康。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屬污染,就很難徹底消除,污染物還會向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遷移,從而擴大其污染。因此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是一類后果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

    3.2人類因土壤重金屬污染而遭受的危害[25]

    (1)土壤污染使本來就緊張的耕地資源更加短缺;(2)土壤污染給農業發展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3)土壤污染中的污染物具有遷移性和滯留性,有可能繼續造成新的土地污染;(4)土壤污染嚴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不利于可持續發展;(5)土壤污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6)土壤污染給人民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7)土壤污染也是造成其他污染的重要原因。

    4. 對重金屬污染的防治及修復

    4.1 對土壤污染的預防

    目前,仍未找到可廣泛應用且行之有效的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但控制污染源,是防止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時利用土壤的自凈作用對污染物凈化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控制土壤重金屬污染源,即控制進入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的數量和速度,通過土體自身的凈化作用,降低污染。

    (1)控制和消除工業“三廢”

    盡量利用循環無毒工藝,減少和消除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對工業“三廢”進行回收改善,使其化害為利,并嚴格控制工業生產中污染物排放量和濃度,使之符合排放標準。

    (2)土壤污灌區的監測和管理

    在污灌區對灌溉污水的重金屬元素進行控制,監測水中重金屬污染物質的成分、含量及其變化,避免引起土壤污染。

    (3)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

    對于農藥和化肥的施用,應以環保無毒為準則,禁止或限制使用高殘留農藥,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發展生物防治措施。為保證農業的增產,合理施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是必需的,但需控制好施用量,否則會造成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

    (4)土壤容量和土壤凈化能力的提高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施用有機肥,改良松散型沙土,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土壤對有害重金屬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從而減少重金屬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利用微生物品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屬,提高土壤凈化能力。

    4.2 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方法

    (1)工程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是指在土壤環境中,用物理或物理化學的原理來減少重金屬污染物的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換土,翻土,淋洗液熱處理以及電解等方法。以上方法措施的治理效果相對徹底,但實工過程復雜、所需治理費用較高且比較容易引起土壤肥力效果降低。

    (2)生物措施

    生物治理是指利用能夠在土壤中生存的生物的某些習性來抑制和改良土壤重金屬污染。Nanda Kumar P B A等發現某些特殊植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寇冬梅等研究認為食用菌對重金屬具有吸附作用。所用方法有動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生物措施的優點是實施較為簡便易行、投資較少且對環境破壞小,而缺點是在短期內不易得到治理效果。

    (3)化學措施

    化學治理方法是利用化學物質和天然礦物對重金屬污染進行的原位修復技術,目前,在許多區域得到應用。化學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利用土壤改良劑、抑制劑,增加土壤有機質、陽離子代換量和粘粒的含量,改變pH、Eh和電導等理化性質,使土壤重金屬發生氧化、還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等作用,以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化學治理措施優點是治理效果相對較明顯,而缺點是容易再度活化。

    (4)農業措施

    農業治理措施是通過改變耕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來達到降低土壤重金屬危害的方法。M.Puschenreiter等探討了利用農業耕作措施治理土壤重金屬的方法,得出在不同污染地區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可有效降低重金屬的污染。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土壤水分,選擇合適的農藥、化肥,增施有機肥,選擇農作物品種等。農業治理措施的優點在于操作簡單、費用不高,而缺點是需要較長治理周期卻治理效果不顯著。

    參考文獻

    [1] 崔德杰,張玉龍.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4,35(3):366-370.

    [2] 方一豐,鄭余陽,唐娜等.生物可降解絡合劑聚天冬氨酸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J].生態環境,2008,17(1):237-240.

    [3] Zhang L C,Zhao G J.The specie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Kangjiaxi River in the Shuikoushan Mine Area,China[J].Appl Geochem,1996,11(1/2):217-222.

    [4] 尚愛安,黨志,漆亮等.兩類典型重金屬土壤污染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1,21(4):501-504.

    [5] 王慶仁,劉秀梅,董藝婷等. 典型重工業區與污灌區植物的重金屬污染狀況及特征[J].農業環境保護,2002,21(2):115-118,149.

    [6] Dang Z, Liu C Q, Martin J H.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weathering of coalmine spoils[J]. Environ Pollut, 2002,118(3):4l9-426.

    [7] 韓張雄,王龍山,郭巨權等.土壤修復過程中重金屬形態的研究綜述[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2,31(2):271-278.

    [8] 王紅旗,劉新會,李國學等.土壤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張輝.土壤環境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10] 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S].國家環境保護局,1995.

    [11] 李錄久,許圣君,李光雄等.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1):156-158.

    [12] 任旭喜.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對策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1999,25(5):31-33.

    [13] 郭彬,李許明,陳柳燕等.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植物修復金屬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3):10776-10778.

    第2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 農田土壤 重金屬污染 現狀 方法

    [中圖分類號] S15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037-02

    土壤是由一層層厚度各異的礦物質成分所組成的。土壤和母質層的區別表現在形態、物理特性、化學特性以及礦物學特性等方面。由于地殼、大氣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層由礦物和有機物混合組成。疏松的土壤微粒組合起來,形成充滿間隙的土壤形式。相對密度在4.5g/cm3以上的金屬稱作重金屬。土壤中的重金屬累積后對人體的危害相當大,能引起人的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神經錯亂、關節疼痛、結石、癌癥(如肝癌、胃癌、腸癌和畸形兒)等。

    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定義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土壤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背景值,過量沉積而引發的問題統稱為土壤重金屬污染。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此外汞、砷能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后,潛在危害極大。一些礦山在開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場和尾礦庫,廢石和尾礦隨意堆放,致使尾礦中富含難溶解的重金屬進入土壤,加之礦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屬廢渣隨雨水進入地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1]。

    二、重金屬污染物的來源

    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鎘、鉛、鉻和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Zn)、銅(Cu)、鎳(Ni)等元素。主要來自于固體廢物,如亂扔舊電池、電子線路板;工業選礦垃圾等的堆集;含重金屬的廢水未達標排放,被污染地下或地表水徑流、滲透;重金屬粉塵的沉降等。如汞主要來自含汞廢水,鎘、鉛主要來自冶煉排放和汽車廢氣沉降,砷則來源于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和除草劑。

    三、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1.隱蔽性和滯后性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等一般通過感官就能發現,而農田土重金屬污染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的分析化驗、對農作物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人畜健康狀況后才能確定。因此農田土重金屬污染從產生到問題出現通常會經過較長的時間,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2.不可逆性和難治理性

    如果大氣和水體受到了污染,切斷污染源后通過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也可能會使污染問題逆轉。但是累積在農田土中的難降解重金屬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加以消除。某些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需要 100~200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原狀。因此土壤重金屬污染一旦發生后通常很難治理,而且其治理成本比較高、治理周期也比較長。

    3.表聚性

    農田土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大部分殘留于土壤耕層中,很少向土壤下層移動。這是由于土壤中存在有機膠體、無機膠體和有機-無機復合膠體,它們對重金屬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和螯合能力,這就限制了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因此農田土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很少向土壤下層移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耕層,這就導致農作物污染,進而危害人類的健康。

    四、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我國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物主要來源于污水灌溉、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等。污水中占有較大比例的工業廢水的成分比較復雜,不同程度地含有微生物難以降解的多種重金屬,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目前我國因農藥和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已經達到上千萬公頃,污染的耕地約有一千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l200萬噸,因重金屬污染而導致的糧食減產高達1000多萬噸,經濟損失至少有200億元。華南有的地區接近50%的農田遭受鎘、砷、汞等重金屬污染;廣州近郊因為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農田有2700公頃,因使用污泥造成1000多公頃的土壤被污染;上海的農田耕層土壤汞、鎘含量增加了50%;天津市近郊因污水灌溉而導致超過兩萬公頃農田受重金屬污染。國內蔬菜重金屬污染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形勢嚴峻,珠三角地區接近40%菜地重金屬含量超標,其中10%屬“嚴重”超標;重慶市的蔬菜重金屬污染程度為鎘>鉛>汞,近郊蔬菜基地的土壤重金屬汞和鎘出現超標情況,超標率分別為6.7%和36.7%;廣州市的蔬菜地鉛污染最為普遍,砷污染次之[2]。

    五、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重金屬污染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方式凈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屬具有富集性,很難在環境中降解。即使有益的金屬元素濃度超過某一數值也會有劇烈的毒性,使動植物中毒,甚至死亡。金屬有機化合物(如有機汞、有機鉛、有機砷、有機錫等)比相應的金屬無機化合物毒性要強得多;可溶態的金屬又比顆粒態金屬的毒性要大;六價鉻比三價鉻毒性要大等。

    重金屬在人體內能和蛋白質及各種酶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使它們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體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限度,會造成人體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對人體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有關專家指出,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已受污染土壤沒有治理價值,只能調整種植品種來加以回避。

    六、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

    土壤被污染后,為了避免其對植物的生長和通過食物鏈對人類造成危害,需要將其從土壤中清除掉。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主要有兩種,一是改變重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使其由活化態轉變為穩定態;二是從土壤中去除重金屬元素,使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濃度接近或達到背景含量的水平[3,4]。當前采用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工程治理

    即用物理(機械)原理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主要有熱處理技術、淋濾法、洗土法以及深翻法;

    2.生物修復

    即針對土壤中的重金屬具有生物遷移這一特點而提出的一項凈化措施,即利用某種特殊的植物、動物或者微生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

    3.改良劑

    即投入各種土壤的改良劑,主要用于調節酸堿度和化學組分,使重金屬能夠以生物有效性低,毒害程度弱的形式存在。

    國內對于土壤污染的治理已有過不少探索,從治理的手段上可以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措施。物理和化學措施主要采用直接換土法、電化法、穩定固化法等方式。但物理和化學措施只適用于有限時空的土壤治理,大規模采用該方式成本太高,也不便于實施。而生物措施則主要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生物作用,所用設施相對簡單,成本低廉,更適合大規模應用。傳統的植物修復技術是利用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多為草本植物)的種植吸收土壤內的重金屬元素,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較大限制,且需要每年進行種植和收割,增加了土壤修復的成本。所以,尋找和培育重金屬高富集能力的木本植物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七、結束語

    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污染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污染隱蔽性、難被生物降解等主要特點,并可能通過食物鏈不斷地在生物體內富集,甚至可轉化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對食物鏈中某些生物產生毒害,或最終在人體內積累而危害健康。為了預防土壤重金屬污染,我們應當樹立環保意識,充分認識其危害性,從小事做起,在根本上去除污染來源,杜絕廢水、廢氣的任意排放,及時處理城鄉垃圾,不濫用化肥農藥。如何恢復重金屬污染地區的本來面目也是一個長期性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作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孫鐵珩, 李培軍, 周啟星等. 土壤污染形成機理與修復技術,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2]周建利, 陳同斌. 我國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現狀與展望, 湖北農學院學報, 2002,22(5):476-480.

    [3]董丙鋒. 土壤環境質量及其演變的影響因素污染防治技術, 2007, 2: 53-55.

    第3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論文關鍵詞: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污染治理

     

    引言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從18世紀以來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如今隨著各國工業迅猛增長,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的數目和規模均不斷擴大[1]。而城市環境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復合生態系統。目前,城市人口劇增,人類活動頻繁污染治理,使得組成這個環境的水、空氣和土壤時刻處于被污染的狀況之下,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國。所以,建設一個綠色健康的城市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

    城市土壤是指受多種人為活動的強烈影響,原有繼承特性遭到強烈改變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cm的城區或郊區土壤[2],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系統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環節[3],也是城市賴以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當大量的重金屬隨著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進入城市土壤中,便造成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積累。一般認為,土壤中污染物累積總量達到土壤環境背景值的2或3倍標準差時,說明土壤中該污染元素或化合物含量異常,已屬土壤輕度污染;當土壤污染物含量達到或超過土壤環境基準或環境標準時污染治理,說明該污染物的輸入、富集的速度和強度已超過土壤環境的凈化和緩沖能力,則屬重度土壤污染。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人類活動頻繁,與土壤接觸的機率很高,所以城市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更容易通過大氣、水體或食物鏈而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人體,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是可持續發展城市所必需進行的重要的基礎工作。

    1.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現狀

    2.1 空間分布特征

    由于城市土壤受人類各種活動的強烈影響,因此其重金屬污染分布也呈現出

    顯著的空間差異。一般地,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區域土壤重金屬含量明顯高于郊區和農田。對紐約市“市區-郊區-農區”土壤研究發現,重金屬離子總量、重金屬離子多樣性等隨著距市中心距離的增加而降低,重要污染重金屬Pb、Cu、Ni、Cr的含量下降非常明顯[4]。

    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區污染治理,重金屬分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一般的規律表現為:Pb的濃度為老工業區>老居民區>商業區>開發區>其它;Zn的濃度為老居民區>商業區>老工業區>其它;Cu的濃度為老居民區>商業區>其它;Cd的濃度為老工業區>老居民區>其它[5 - 7]中國。

    城市公園是人們與土壤直接接觸較多的特殊區域。北京城區三十多個公園土壤Pb質量分數調查表明,盡管大多數公園土壤污染程度輕,但客流量大的故宮、頤和園等著名公園污染指數卻遠遠高于其它公園[8]。

    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另一特征是公路兩側一般為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地帶,且呈明顯的帶狀分布[9]。在50 m~80 m內公路兩側土壤中鉛污染相當嚴重,100 m外土壤中的鉛含量沒有明顯增加[10]。

    此外,建筑物的建設、垃圾的堆積填埋等嚴重破壞了自然土壤結構,土壤層次凌亂,重金屬在其垂直剖面方向分布變異較大,不同功能區重金屬元素在土壤中各層的聚集狀況沒有規律可循[11,12] 。

    2.2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

    礦產冶煉加工、電鍍、塑料、電池、化工等行業是排放重金屬的主要工業源,其排放的重金屬可以氣溶膠形式進入到大氣,經過干濕沉降進入土壤;另一方面污染治理,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渣隨意堆放或直接混入土壤,潛在地危害著土壤環境[13]。隨著城市化發展,大量污染企業搬出城區,原有的企業污染用地成為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突出問題[14]。

    燃煤釋放也是土壤重金屬重要來源之一, 195年中國燃煤排放汞302.9噸,其中向大氣排放量為213.8噸,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排汞強度較高[15]。雖然近些年燃料使用及供暖方式的改變已明顯改善這些城市的空氣污染狀況,但過去燃煤釋放并已沉降至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屬對城市生態系統、環境及人體健康仍會產生長期效應。

    隨著城市化發展,交通工具的數量急劇增加,汽車輪胎及排放的廢氣中含有Pb、Zn、Cu等多種重金屬元素[16,17],進入周圍的土壤環境污染治理,成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此外,雨水淋洗也會使市區內堆放的垃圾中的重金屬以有效態形式[18]滲漏釋放到土壤中,使城市土壤局部重金屬含量增加中國。而表生條件下以有效態形式存在的金屬元素幾乎不可能再結合為殘渣態,重金屬在土壤中遷移能力增加,進而污染地下水。

    2.3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影響人體健康的途徑

    城市郊區是市區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因此,土壤-蔬菜系統是城市人群暴露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要途徑之一。目前研究發現中國城郊菜地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19,20],其供應的許多蔬菜中重金屬含量已超過相應的標準。而西班牙的Nadal等通過建立評價模型發現工業地區甜菜中Cr的積累與攝入有可能導致癌癥發生率增加[21]。

    城區內,土壤中主要種植的是觀賞性或凈化空氣的植物,通過土壤-植物食物鏈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性不大。但公園土壤與游人皮膚接觸[22]、兒童攝取[22]、風起揚塵被人體直接吸入等成為城市土壤直接接觸人體危害健康的又一個主要途徑。研究發現[23,24]沙塵暴時,揚塵中來源于土壤的重金屬元素Pb、Zn、Cd、Cu等的濃度比平常高出3~12倍,可吸入顆粒物的質量濃度極高污染治理,人體吸入重金屬的量因此增加。

    2.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對策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球環境中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重要環節。當其中的重金屬含量超過其環境承載力后,將通過地表徑流、淋溶、大風揚塵等途徑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環境產生危害。為了保證人類和諧地生活在高速發展的城市中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尋找控制治理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有效方法勢在必行中國。

    3.1減少或切斷重金屬污染源,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優先的原則下,改進生產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充分回收轉換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有害物質,減少三廢排放,禁止任意堆放工業生產的廢渣,防止其中的重金屬物質下滲到土壤或揮發到大氣中。

    減少煤的使用污染治理,開發清潔能源新技術,調整能源結構及能源供給方式,也是有效降低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有效措施。

    分類收集處理城市垃圾,回收其中有用的重金屬元素,在垃圾重金屬不超標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填埋、堆肥和焚燒。

    3.2修復污染土壤,降低對人體的危害

    由于土壤揚塵已成為城市大氣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可采取化學方法去除土壤中重金屬。實驗研究發現采用EDTA溶液淋溶去除土壤重金屬的同時還可以回收利用這些物質,因此其成為去除城市土壤重金屬的一種極有應用前景的方法。

    當然,生物修復污染土壤有著工程措施無法相比的優勢。種植植物不僅可以覆蓋城市土壤,減少土壤揚塵的機會,而且還美化城市景觀污染治理,凈化空氣,同時根據污染城市土壤的重金屬元素種類有目的地選擇植物種類合理搭配,可切實有效地從根源上修復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

    3.3 建立城市土壤重金屬健康評價標準

    我國尚未制定出城市土壤重金屬健康評價標準,不易界定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這不利于城市土壤不同功能的開發,因此應結合人體健康評估、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中重金屬賦存狀態加大對城市土壤重金屬健康評價體系研究的力度,盡快建立相應完整的評價標準,實現對城市土壤正確的評價,以便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出合理的法規,有效地保護、管理城市土壤和正確指導城市土壤的合理開發。

    參考文獻

    [1]馬光,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導論[M].科學出版社, 2000

    [2]張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質量演變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 ].生態學報, 2003, 23 (3) : 539 – 546.

    [3]張甘霖.城市土壤的生態服務功能演變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J].科技導報(北京) , 2005, 23(3): 16- 19.

    [4]張金屯,POUYAT R. “城-郊-鄉”生態樣帶森林土壤重金屬變化格局[ J ]. 中國環境科學, 1997, 17 (5) : 410 - 413.

    [5]馬建華,張麗,李亞麗.開封市城區土壤性質與污染的初步研究[J]. 土壤通報, 1999, 30 (2) : 93 - 96.

    [6]王美青,章明奎.杭州市城郊土壤重金屬含量和形態的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 2002, 22 (2) : 603 - 608.

    [7]盧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城市土壤Pb的含量及其化學形態[J]. 環境科學學報, 2002, 22 (2) : 156 -160

    [8]鄭袁明,余軻,吳泓濤,等.北京市城市公園土壤鉛含量及其污染評價[J]. 地理研究, 2002, 21(4): 418 - 424.

    [9]管東生,陳玉娟,阮國標.廣州市及近郊土壤重金屬含量特征及人類活動的影響[J ].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40 (4) : 93 - 97.

    [10]師利明,郭軍慶,羅德春.對公路兩側土壤中鉛積累模式的理論探討[J ].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 1998, 18 ( 3 ) : 13-15.

    [11]李敏,林玉鎖.城市環境鉛污染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06, 18 (5) : 6 -10.

    [12]盧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市城市土壤Pb 的含量及其化學形態[J]. 環境科學學報, 2002, 22(2): 156-160

    [13]潘海峰.鉻渣堆存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J ]. 環境與開發,1994, 9 (2) : 268 - 270.

    [14]孫俊,陳曉東,常文越,等.搬遷企業環境遺留問題分析及修復對策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 2003, 29 (118) : 40 - 42.

    [15]王起超,沈文國,麻壯偉.中國燃煤汞排放量估算[J]. 中國環境科學, 1999, 19(4): 318-321.

    [16]FALAHI-ARDAKANI A. Contamination of environment with heavy metals emitted fromautomotives [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984, 8: 152-161.

    [17]劉廷良,高松武次郎,左瀨裕之.日本城市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研究[J]. 環境科學研究, 1996, 9 (2) : 47 - 51.

    [18]張輝,馬東升.城市生活垃圾向土壤釋放重金屬研究[J]. 環境化學, 2001, 20(1): 43-47.

    [19]李其林,黃昀.重慶市近郊蔬菜基地蔬菜中重金屬含量變化及污染情況[J]. 農業環境與發展, 2000, 17(2): 42-44.

    [20]張勇.沈陽郊區土壤及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現狀評價[J]. 土壤通報, 2001, 32(4): 182-186.

    [21]NadalM, SchuhmacherM, Domingo J L. Metal pollution of soils and vegetation inan area with petrochemical industry[ J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4, 321 (1 - 3) : 59 - 69

    [22]ABRAHAMS P W. Soils: their imp lications to human health[ J ]. Sci TotalEnviron, 2002 , 291: 1 - 32.

    [23]王瑋,岳欣,劉紅杰,等.北京市春季沙塵暴天氣大氣氣溶膠污染特征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 2002, 22(4): 494-498.

    [24]莊國順,郭敬華,袁蕙,等.2000年我國沙塵暴的組成、來源、粒徑分布及其對全球環境的影響[J]. 科學通報, 2001, 46(3): 191-197.

    第4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重金屬;土壤污染;修復;植物修復

    一、土壤重金屬的來源

    1、自然環境形成的污染源。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一個來源是自然界本身的變化形成的。由于自然界的風雨變換,巖石受到了風化的反應。因為一些巖石含有不少的重金屬元素,除了抗風能力強的巖石如石英受影響較小,基本很少會出現重金屬物質風化泄露的問題外,一些抗風能力弱的巖石如碳酸鹽類巖石就會較明顯的影響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另外,大氣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重金屬,諸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風力揚塵這些自然狀況發生的都會出現重金屬物質懸浮在空氣中,在降塵之后進入土壤,從而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一旦這些污染物被植物、水體吸收,還會進一步影響到更大的范圍。最后,自然界的土質污染也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一個主要源頭,由于巖漿以及重金屬本身的質變作用,部分含有大量重金屬物質的工業礦床會隨著地下水、土壤層本身的發育變化而發生性質改變,一些被搬運的突然和巖石物質會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物質。

    2、人為因素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城市化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工農業面臨著大跨步式發展。工農業生產中各種有色金屬的應用非常廣泛,這就直接造成了重金屬的環境污染。一些工礦企業,諸如采礦、冶金、紡織染料等等企業的重金屬排放都是比較嚴重的,經常可見在這些企業對外排放的廢水呈現深黑色、惡臭的狀態。當然了,由于這些企業通常只在一些地區造成局部地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然而城市中的突然重金屬污染同樣不可小覷,最為嚴重的就是汞和鉛的污染,如汽油的燃燒就造成了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另外,農業中化肥、農藥也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始作俑者。由于化肥本身的原料中就含有一定的重金屬物質,因此長期使用化肥務必會使土壤造成不可逆轉的重金屬污染。

    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途徑

    1、改土法。此法適用于小面積污染嚴重的土壤治理,一種方法是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蓋一層非污染土壤;另一種方法是將污染土壤部分或全部換掉,覆土和換土的厚度應大于耕層土壤的厚度.此方法最早在英國、荷蘭、美國等國家應用,對于降低作物體內重金屬含量,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該方法需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并且在換土過程中,存在著占用土地、滲漏、污染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因而,并不是一種理想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方法.

    2、電化法。此法是由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出的一種凈化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復的方法,也可稱為電動修復(Electroremediation).此法在歐美一些國家發展很快,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其原理是,在水分飽和的污染土壤中插入一些電極,然后通一低強度的直流電,金屬離子在電場的作用下定向移動,在電極附近富集,從而達到清除重金屬的目的,對Cr的清除效果要優于其它幾種重金屬.采用的電極最好是石墨,因為金屬電極本身容易被腐蝕,容易引起二次土壤污染.電極的多少、間距及深度,電流的強度一般根據實際需要而定.此法經濟合理,特別適合于低滲透性的黏土和淤泥土,每立方米污染土壤需要100美元左右.而且,可以回收多種重金屬元素.但對于滲透性高、傳導性差的砂質土壤清除重金屬的效果較差.

    3、沖洗絡合法。用清水沖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使重金屬遷移至較深的根外層,減少作物根區重金屬的離子濃度.為防止二次污染,再利用含有一定配位體的化合物沖淋土壤,使之與重金屬形成具有穩定絡合常數的絡合物;或用帶有陰離子的溶液,如碳酸鹽、磷酸鹽沖洗土壤,使重金屬形成化合物沉淀,已有研究表明,CaCO3在酸性紅壤和K2HPO4對堿性的碳酸鹽褐土重金屬Cd污染的治理效果較為顯著[9].此種方法適用于對面積小、污染重的土壤治理,但同時也容易引起某些營養元素的淋失和沉淀.

    4、熱處理法。對于具有揮發性的重金屬汞,熱處理法可將其有效地從土壤中清除去.其原理是向汞污染土壤通入熱蒸汽或用低頻加熱的方法,促使其從土壤中揮發并回收再處理.在處理土壤時,首先將土壤破碎,向土壤中加入能夠使汞化合物分解的添加劑.然后,再分兩個階段通入低溫氣體和高溫氣體使土壤干燥,去除其它易揮發物質,最后使土壤汞汽化,并收集揮發的汞蒸汽.有試驗表明,應用熱處理法可使砂性土、粘土、壤土中Hg含量分別從15000mg/kg、900mg/kg、225mg/kg降至0.07mg/kg、0.12mg/kg和0.15mg/kg,回收的汞蒸汽純度達99%.熱處理法對于修復Hg污染土壤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可以回收Hg.它的不足之處是易使土壤有機質和土壤水遭到破壞,而且需消耗大量能量。

    總之,用工程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于污染重、面積小的土壤具有治理效果明顯、迅速的優點,但對于污染面積較大的土壤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與財力,而且容易導致土壤結構的破壞和土壤肥力的下降。

    三、結語

    以上談到的這些處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方法經實踐證明都有較好的效果,相關研究人員又發現了植物對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技術,這是對付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更好方式。一些對重金屬富集能力較強的植物往往是植株矮小,生長速度慢,且容易受到生長環境的限制,但是與常規的填埋法比起來仍然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我們下一步應該加大對植物的篩選和修復技術的研究,從而提高土壤重金屬污染的處理力度。

    參考文獻:

    [1] 李錄久,許圣君,李光雄,張祥明,王允青,劉英,況晶. 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 2004,(01) .

    [2]陳懷滿.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重金屬污染[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71-85

    第5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1.引言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促進了社會進步,但在礦產開采和冶煉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首先,礦產開采會占用大片土地,并可能造成地質災害。在采礦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礦渣,包括選礦渣、尾礦渣及生活垃圾等。據統計,中國鐵礦石開采經選礦后68%以上為尾礦,黃金礦開采選礦后幾乎100%為尾礦[1]。超過90%的礦區廢棄物采取堆放處理,占用了大片的土地。我國礦山多為地下開采,常常導致地表裂縫與塌陷,嚴重危及到地表的人類活動。其次,礦山開采過程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污染。礦區大片植被遭到破壞,表土剝離,加劇了水土流失,引起了土壤退化,導致生態失衡。礦產開采中產生的廢棄物成分復雜,含有大量的酸性、堿性或有毒的物質,這些物質能對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影響。許多礦物有重金屬伴生,礦物開采過程中常產生重金屬污染。重金屬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隱蔽性的特征,同時重金屬元素會在植物體內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到動物和人體中,誘發癌變或其他疾病[2],危害人類健康。如鉛中毒會影響人的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和消化系統等,鎘中毒則會引起骨痛病。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已不容忽視,到了亟待解決的地步。礦區固體廢棄物和礦山酸性廢水是礦區土壤中重金屬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在Pb/Zn礦、Fe/S礦的開采過程中,尾礦廢石中的Pb、Cd、Zn、Cr、Cu、As等在地表水的沖洗和雨水的淋濾下進入土壤并累積起來。而酸性廢水則使礦區中的重金屬元素活化,以離子形態遷移到礦區周邊的農田土壤或河流中,導致土壤和河流中重金屬含量遠遠超過背景值[3],影響農產品品質和飲水健康。另外,在礦石采礦、運輸及排土過程中,塵埃污染也是礦區周邊土壤中重金屬的一個來源。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礦區廢棄地治理已達50%以上[4],而我國還不到10%。近年來,我國開始重視礦區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如中國污染場地修復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金屬污染場地修復專家一起商議湖南重金屬污染礦區的治理措施,并對各方法的實用性做了分析。土壤重金屬的各個修復方法可以降低重金屬的濃度或生物可利用度,降低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危害。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中,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本文在闡述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基本修復原理后,著重分析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物理修復法、化學修復法和生物修復法,為土壤中重金屬的去除、固化及鈍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2.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

    國內外用來修復土壤污染的方法較多,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多為交叉使用,一般分為三大類,即物理修復方法、化學修復方法和生物修復方法[5]。其修復原理如下:(1)加入化學改良劑轉化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化學價態和存在形態,使其固化或鈍化。或者采用物理修復等方法,使重金屬在土壤中穩定化,降低其對植物和人體的毒性;(2)利用重金屬累積植物、動物、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然后處理該生物或者回收重金屬;(3)將重金屬變為可溶態、游離態,然后進行淋洗并收集淋洗液中的重金屬,達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目的[5]。

    3.物理修復法

    物理修復法是基于機械物理的工程方法,它主要包括客土、換土和翻土法、電動修復法和熱處理法三種。

    3.1客土、換土和翻土

    客土法是指向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加入大量干凈土壤,覆蓋在土壤表層或混勻,使重金屬濃度降低至低于臨界危害濃度,從而達到減輕污染的目的[6]。對移動性較差的重金屬污染物(如鉛)采用客土法時,相對較少的客土量也能滿足要求,可減少工程量。換土法是指把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取走,代之以干凈的土壤。該方法適用于小面積嚴重污染的地區,以迅速地解決問題,并防止污染擴大化。此方法要求對換出的受污染土壤進行妥善處理,以防止二次污染[7]。翻土法是指深翻土壤,使表層的重金屬污染物分散到更深的土層,達到減少表層土壤污染物的目的。在礦區重金屬治理的過程中,換土法治理較為徹底,而客土法和翻土法并未根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相反把重金屬繼續留在土壤中,因此這兩種方法只適用于移動性差的重金屬污染物,以免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3.2電動修復

    電動修復法是由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出的一種治理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復方法,該方法近年來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很快。它適合修復低滲透粘土和淤泥土,可以控制污染物流向[8]。在電動修復過程中,利用天然導電性土壤加載電流形成的電場梯度使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如鉛、鎘、鋅、鎳、鉬、銅、鈾等)以電遷移和電透滲的方式向電極移動,然后在電極部位進行集中處理。鄭喜坤等[9]在沙土上的實驗表明,土壤中Pb2+、Cr3+等重金屬離子的除去率可達90%以上。該方法不攪動土層,且修復時間較短[10],是一種可行的修復技術。

    3.3熱處理

    熱處理法是利用高頻電壓釋放電磁波產生的熱能對土壤進行加熱,使一些易揮發性有毒重金屬從土壤顆粒內解吸并分離,從而達到修復的目的[11]。該技術可以修復被Hg和As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雖然物理修復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還存在局限性。客土、換土和翻土法操作起來花費具大,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肥力下降,同時還依然需要對換土進行堆放或處理;電動修復法在實際運用中受其他多種因素影響,可控性差;熱處理法對氣體汞不易回收。

    4.化學修復法

    4.1化學改良劑

    該方法是指向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學改良劑,通過對重金屬的吸附、氧化還原、拮抗或沉淀作用,改變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使其鈍化后減少向土壤深層和地下水遷移,從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石灰、碳酸鈣、沸石、硅酸鹽、磷酸鹽等,不同改良劑對重金屬的作用機理不同。如施用石灰或碳酸鈣主要是提高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鎘、銅、汞、鋅等元素形成氫氧化物或碳酸鹽等結合態鹽類沉淀。如當土壤pH>6.5時,Hg就能形成氫氧化物或碳酸鹽沉淀[12]。沸石是一種堿土金屬礦物,通過吸附、離子交換等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生物有效性。黃占斌等指出對于鉛、鎘復合污染土壤,環境材料腐殖酸對鉛有顯著固定作用,而高分子材料SAP及材料組合(腐殖酸、高分子材料SAP和沸石)對鎘起到明顯固定作用。A.Chlopecka等發現沸石、磷石灰等能降低重金屬Pb、Cd的移動性,且能夠減少玉米和大麥對重金屬Pb、Cd的吸收量。

    4.2化學淋洗

    化學淋洗修復法是指在重力或外壓下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學溶劑,使重金屬溶解在溶劑中,從固相轉移至液相,然后再把溶解有重金屬的溶液從土層中抽提出來,進行溶液中重金屬的處理過程[15]。利用此方法開展修復工作時,既可以在原位進行,也可采用異位修復[16]。原位化學淋洗修復法要在污染地進行全部過程,包括清洗液投加、土壤淋出液收集和淋出液處理等。由于原位化學淋洗過程形成了可遷移態污染物,因此要把處理區域封閉起來避免污染擴大化;異位化學淋洗修復法則要把重金屬污染土壤挖掘出來,用化學試劑清洗,以去除重金屬,再處理含有重金屬的廢液,最后清潔后的土壤可以回填或作其他用途。化學淋洗法的關鍵在于試劑的選擇,可用來淋洗土壤重金屬的試劑主要有鹽酸、硝酸、磷酸、硫酸、草酸、氫氧化鈉、EDTA等。現已證明EDTA是針對重金屬污染最有效的提取劑,但其價格昂貴,且對EDTA的回收還存在技術問題[17]。

    5.生物修復法

    生物修復法是通過植物、微生物或者動物的代謝活動,降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方法。它主要包括植物修復法、微生物修復法、動物修復法和菌根修復法四種。

    5.1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是將對重金屬有超累積能力的植物種植在污染土壤上,待植物成熟后收獲并進行妥善處理(如灰分回收)。通過該種植物可將重金屬移出土壤,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對于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法主要有植物鈍化、植物提取和植物揮發三種。植物鈍化是指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降低重金屬的活性,從而減少重金屬的生物毒性和有效性,并防止其進入地下水和食物鏈,減少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如植物分泌的磷酸鹽與土壤中的鉛結合成難溶的磷酸鉛,使鉛得到固化。除直接與重金屬發生作用外,根系分泌物導致的根際環境pH值和Eh值的變化也可轉變重金屬的化學形態,使重金屬固化在土壤中。但是這種方法并未將重金屬去除,因此環境條件的改變仍有可能活化重金屬。植物提取是指利用重金屬超累積植物從污染土壤中吸收重金屬,并將其轉移、儲存在植物地上部分(莖或葉),隨后收割地上部分并集中處理其中的重金屬,從而達到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的目的。蔣先軍等發現,印度芥菜對銅、鋅、鉛污染的土壤有良好修復效果。夏星輝[22]指出蕨類植物對鎘的富集能力很強,楊柳科能大量富集鎘,十字花科的蕓苔能富集鉛,芥子草能富集鉛、錫、鋅、銅等。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一些對重金屬有高耐受性的植物的培育已經商業化。植物揮發是指植物將其吸收的重金屬轉化為可揮發態,并揮發出植物的過程。如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Hg2+,然后使之轉化成氣態HgO后,通過蒸騰作用從葉片蒸發出來。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具有揮發性的重金屬污染物,應用范圍較小。同時,該方法將污染物轉移到大氣中,對大氣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5.2微生物修復

    微生物修復法是利用微生物對重金屬的親和吸附作用將其轉化為低毒產物,從而降低污染程度。雖然微生物不能直接降解重金屬,但其可改變重金屬的物理或化學特性,進而影響重金屬的遷移與轉化。微生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機理包括生物吸附、生物轉化、胞外沉淀、生物累積等。通過這些過程,微生物便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毒性[23]。由于細胞表面帶有電荷,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吸附重金屬離子或通過攝取將重金屬離子富集在細胞內部。微生物與重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反應也可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毒性,如在好氣或厭氣的條件下,異養微生物可將Cr6+還原為Cr3+,降低其毒性。杜立棟等[24]從鉛污染礦區土壤中篩選出一株青霉菌,對人工培養基中有效鉛的去除率達96.54%,且富集效果比較穩定,可應用于鉛污染礦區土壤的生物修復。

    5.3動物修復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動物修復是指利用土壤動物在自然條件或人工控制下,在污染土壤中生長、繁殖等活動過程中對污染物進行富集和鈍化等作用,從而使污染物降低或消除的一種修復技術。在評價污染物的生態學危害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對土壤動物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與微生物修復相比,國內外的相關報道還不多。而在眾多土壤動物中,普遍認為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并且對土壤污染具有指示作用,具有巨大的修復污染土壤潛力。朱永恒等[25]研究得出蚯蚓對重金屬的富集量隨著污染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蚯蚓體內的Pb、Cd和As的含量和土壤中這三項元素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且蚯蚓體內的金屬硫蛋白和溶酶體機制可以解毒重金屬。除蚯蚓外,腐生波豆蟲及梅氏扁豆蟲等動物對重金屬也有明顯的富集作用[27]。土壤動物不僅直接富集重金屬,還和微生物、植物協同富集重金屬,改變重金屬的形態,使重金屬鈍化而失去毒性。

    5.4菌根修復

    菌根是指土壤中真菌菌絲與植物根系形成的聯合體。成熟的菌根是一個復雜的群體,包括真菌、固氮菌和放線菌,這些菌類有一定的修復重金屬污染的能力。菌根真菌可通過分泌特殊的分泌物改變植物根際環境,從而使重金屬轉變為無毒或低毒的形態,降低其毒性,起到促進重金屬的植物鈍化作用。申鴻等[28]通過對菌根的研究發現,菌根玉米地上部銅濃度降低24.3%,根系銅濃度降低24.1%,表明菌根植物對銅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復作用。黃藝等[29]采用根墊法和連續形態分析技術,分析了生長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有菌根小麥和無菌根小麥根際銅、鋅、鉛、鎘的形態分布和變化趨勢,發現菌根可調節根際中土壤重金屬形態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此外,菌根還能使菌根植物體中重金屬積累量增加,強化植物提取的效果。

    第6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農作物 土壤 重金屬污染 生態適應

    中圖分類號:X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4-0390-01

    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大部分來源于工業廢水和廢氣的隨意排放,還有的是由于某些建筑公司直接用工業廢渣建設工程,直接對土壤造成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是很難被生物或化學過程降解的,因此很容易在土壤中富集,污染后的土壤也難以恢復到以前的生態。一旦重金屬的污染超過一定程度,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會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中,引起重金屬中毒,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一、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對農作物影響

    (一) 重金屬污染對農作物光合作用影響

    光合作用是農作物將光能、水、CO2轉化成有機物儲存起來的過程,和呼吸過程的消耗不同,光合作用是為了“積累”,這也是人們能把農作物當做食物來源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在植物的葉綠體中進行,而葉綠體是由光合片層膜系統構成的類囊體,其中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光合色素和酶。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如溫度、光照強度、CO2濃度等等,重金屬污染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金屬破壞葉綠體結構、降低葉綠素含量

    葉綠體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而葉綠素則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它直接影響了光合作用的速率和品質。隨著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加重,作物會發生細胞壁和細胞質的分離,同時核膜破裂、核仁消失,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也會消失;高濃度的重金屬離子會在不同程度上減少葉綠素的含量,特別是CU2+,Hg2+,Cd2+等重金屬離子。

    2、重金屬污染干擾了光合產物的運輸

    高濃度的重金屬離子能顯著抑制作物光合作用產物的主動輸出。如小麥等禾本科農作物中與光合產物運輸轉化的酶對Cu2+等重金屬離子的敏感度很高,高濃度的重金屬離子使得光合產物在作物體內各組織間的分配完全混亂,小分子糖類大量累積而蛋白質迅速分解,進而影響了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作物的品質。

    (二) 重金屬污染對農作物酶活性的影響

    農作物的各項生理代謝活動都是需要在生物酶的參與下進行的,過量的重金屬污染會使得重金屬離子與生物酶相互作用發生結合,或者取代構成酶蛋白的必需元素從而破壞酶的結構與活性,進一步干擾農作物細胞各項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干擾不是呈直線式的上升而是呈拋物線軌跡運動的,在一定程度上重金屬污染濃度增加,一些酶的活性反而出現增強,這是由于作物的抗氧化系統對金屬與酶的結合有著一定的抵御能力。不管是那種影響,都對農作物的產量、性狀、品質產生不可逆轉的破壞。

    二、農作物對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的適應機制

    (一) 重金屬在農作物體內的分布

    農作物獲得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的方式主要是根系吸收,因此大部分的重金屬離子如Cu、Pb、Cd、Hg等主要集中在農作物根部,與作物本身的蛋白質、糖類、核酸結合形成有機物或其他化合物;而像Zn、Fe等容易發生轉移的重金屬離子被根系吸收后會發生向上遷移,轉移到莖葉和果實上去。雖然大部分重金屬在根系中積累,相當程度上減輕了對其他各組織器官的毒害作用,但是對于一些本來食用其根部、莖部的農作物來說就完全相反了。對于某些具有重金屬抗性基因的農作物,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多少與否對其影響并不是很大,這主要是由作物基因型決定的。

    (二) 農作物在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下的富集

    雖然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對農作物的生理形態、產量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不是說在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嚴重的地方農作物就無法生存,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作物在污染區還會發生富集作用,這是由農作物的生理敏感現象決定的。農作物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除了引起各種生理生態的變化,也會使其自身產生重金屬抗性和依賴性。如茄科作物,過量的吸收Pb、Hg等重金屬離子后反而會阻止根部轉移積累的重金屬,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拮抗作用。隨著農作物本身和細胞酶對重金屬離子的不斷適應,作物自身的細胞壁、莖葉等反而具有了排除機制,會使得一些重金屬離子通過這些部位排出體外;同時作物會漸漸產生一種能和重金屬離子絡合的有機酸,降低重金屬離子的活度系數而減少其毒性。

    (三) 各重金屬離子間的拮抗與協同作用

    農作物在吸收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中的元素時,一些重金屬離子會強烈抑制另外一些重金屬離子的吸收,表現出拮抗作用,如玉米在吸收一定濃度的銅離子后不會再吸收土壤中的鋅、鎘等重金屬離子。而在另一方面,一些重金屬離子的吸收反而會加速其他重金屬離子的吸收,表現出極大的協同效應,隨著銅離子在玉米體內的積累量的增加,玉米根系會加速吸收土壤中的鉛等重金屬離子。某些離子還會引起農作物各部位之間的重金屬元素累積,如委陵菜,土壤中如果富含鋅、鎘等重金屬離子,委陵菜的根、葉柄、葉之間會加速重金屬離子間的轉移和累積,這說明了作物在不同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下各組織又會有不同的特性。

    (四) 農作物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

    上文我們知道了某些農作物對土壤中一些重金屬元素是有很大吸收富集能力的,越是濃度高的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作物的吸收能力反而越強,因此可以在重金屬濃度很高的培養液中培育出抗性很高的農作物進行優育留種,既可以達到治理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的目的又可以達到生態適應修復的目的。如褐藍菜屬、長葉萵苣、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就可以很好的清除土壤中的鋅、鉛等重金屬離子。

    結束語

    大面積的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不僅難以修復,而且對農作物的產量、品質、生理生態指標都造成了很大影響,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還要對重金屬與不同農作物之間作用機制、適應機制加以研究,找到修復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最適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顯煒.金礦區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與農作物關系探討[D].長安大學,2010.

    [2] 劉孝敏,趙運林,庹瑞銳等.重金屬復合污染植物修復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10):214-218.

    第7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 重金屬污染 土壤 水 防治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8-0230-01

    重金屬對水體及土壤的污染形勢是很嚴峻的,據資料顯示,每年我國有1200萬噸糧食收到不同程度的不同重金屬的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每年能多養活4000萬人,并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這些污染大都是由于土壤或灌溉用水受重金屬污染而造成,重金屬污染有著較強的不可預見性,因此對其防治有很大的困難,而預防才是王道。

    一、重金屬的來源及其種類

    1.重金屬的來源

    重金屬的主要來源還是工業污染,當然,或多或少也有來自交通以及我們生活垃圾的污染,在工業污染中,來自化工行業的污染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其次就是發電廠、鋼鐵廠,最常見的就是工業中的三廢:廢水、廢棄、廢渣,三廢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及其化合物,不經處理便直接排放,直接導致水資源和土壤污染,當人們用了這種被污染的水去灌溉莊稼,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種莊稼,就會嚴重影響莊稼的收成,重金屬也就隨植物鏈傳到人類,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近幾年,有環保學者提出:中國的化工企業的工藝、設備、技術研發較落后,是造成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而人為的環保意識以及地方保護環保意識的淡薄,加劇了污染,強化治理迫在眉睫。生產企業應放眼未來,倡導環保,化工生產過程盡量使用少污染和無污染的原材料。

    2.重金屬的分類

    2.1汞污染

    汞是一種唯一的在常溫下為液態的金屬,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一般動物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汞,因此我們的食物中,都有微量的汞存在,可以通過排泄、毛發等代謝,不影響健康。

    但是,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目前國內對汞的需求量還是很高的,問題在于這些重金屬用完之后生成的其氧化物或雜質如何處理,過量的汞如何處理,這些都是問題的關鍵之處,據調查,每年因汞中毒而死亡的人數并不在少數,如何防范含汞廢水進入農業用水系統,已經迫在眉睫,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2.3鉛污染

    鉛是一種柔軟的白色金屬,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元素之一,很容易生銹,但不失光澤,鉛在工業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制造蓄電池,因此,水資源和土壤中鉛污染的主要來源就是人們對廢棄蓄電池的隨意丟棄,而鉛的化合物,常被用于合成五彩繽紛的顏料,在鉛的眾多化合物中,最重要的就是四乙基鉛,常用于汽油防爆劑,鉛的毒性隨量而增大,其主要是通過人的皮膚接觸,或者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進入人體器官,鉛含量多者可引起器官病變,鉛的主要毒性表現在貧血,神經受到損傷或者造成腎功能不全,生活中的鉛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色彩和快樂,但是食物中的鉛卻能給人帶來痛苦。

    二、重金屬對水體及土壤污染現狀

    1.重金屬對水體污染現狀

    水體中重金屬污染物的來源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是工礦企業排放的廢物和污水。由于這些工廠排放的污染物數量大,分布范圍廣,因而受污染的區域很大,較難控制,危害嚴重[2]。重金屬在人體內能和蛋白質及各種酶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使它們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體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限度,會造成人體急性中毒、亞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對人體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在我國,最近的一起重金屬污染事件是2011年3月中旬,浙江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一座建在居民區中央的“臺州市速起蓄電池有限公司” 引起168名居民血鉛超標,是近幾年來浙江發生的最嚴重的一次重金屬污染事件,其原因就是電池公司將含有大量鉛的廢水排入河渠,滲入地下,居民喝了地下水之后鉛嚴重超標,而作為最大的洋垃圾市場,臺州市每年從垃圾中拆解的價值高達200億人民幣,但是拆解之后的剩余物卻隨意丟棄,丟棄的重金屬垃圾對空氣和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目前,我國的重金屬對水體的污染正在逐年加劇,如若不采取措施,不過十幾年的時間,我們將生活在一個被重金屬污染的世界,想治理都治理不完。

    二、重金屬對水體污染的防治措施

    1.加快含重金屬廢水廢氣治理

    廢水和廢氣是化工行業最普遍的污染物,也是和人類息息相關的一些污染,針對這些廢水和廢氣,怎么處理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對于廢水的處理,目前,有三種最為讓人接受的方法,物理處理法,即利用污染物的物化性質來除掉廢水中的污染物,化學處理法,是指利用化學反應原理處理或回收廢水中的溶解物或膠體中的物質,包括中和,氧化,還原絮凝法。最后一種方法是生化處理法,這種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在廢水中對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的新陳代謝過程,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濾池,氧化塘等方法。

    2.強化含重金屬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固體廢棄物是化工三廢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一種污染物,其每年排出的數量有數億噸,破壞了植被,排入水源,對農業用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進一步轉化就會進入大氣,化工廢渣的種類繁多,成分復雜,處理方法并不像廢水廢氣那樣有成套的系統和裝置。而是根據其化學組成選用不同的方法,對于有機化工廢物的處理,目前,采用較多的方法有熱分解法,焚燒法和再生利用法,近幾年發展最受歡迎的是再生利用法,將廢物經過多次的回收利用,將其中有用成分提取出來,加工成其他產品。其次就是對無極廢物的處理,其主要方法有3種,分別是可以作為二次原料資源,或者是提取其中的有用成分用于農業生產,對那些沒有什么利用價值或者已經提取有用成分的部分廢物,可以再加工為建筑材料。

    三、結論

    目前,我國重金屬對水體污染已經相當嚴重了,尤其是化工行業,是最主要的重金屬污染源中,如若不及時治理,將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李然. 水環境中重金屬污染研究概述. 四川環境, 1997(16): 18-22.

    [2] 李振. 淺談重金屬水污染現狀及監測進展. 企業論道.

    第8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蔬菜;重金屬;鉻;鉛;富集系數;富集模式

    前言

    隨著近代工農業的迅猛發展,工農業現代化、城市化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但同時,人類也面臨著人口膨脹、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當前全球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其中環境污染中的重金屬污染已成為當今世界備受關注的一類公害。重金屬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屬,如Cd、Cr、Zn、Mn、Cu、Hg、Fe、Ni、As等,它們當中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如:Fe、Mn、Cu、Zn;有些是植物生長所不需要的元素,如:Hg、Pb、Cd等。過量的重金屬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國土壤—植物系統重金屬的污染狀況

    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20.0×103km2,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5。其中被工業“三廢”污染的耕地為10.0×103km2,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到3.3×103km2。某省曾經對47個縣和郊區的2.59×103km2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5)進行過調查,其結果表明,75%的縣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的潛在威脅,而且污染程度仍在加重。污水灌溉等對農田已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如沈陽張士灌區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污染耕地25.0×103km2,造成了嚴重的鎘污染,稻田含鎘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導致0.23×103km2農田受到污染。廣州近郊因為污水灌溉污染農田27.0km2,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3.3km2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積占郊區耕地面積的46%。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北京某污灌區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大約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問題。

    二、土壤—蔬菜系統中重金屬污染概況

    (一)土壤中重金屬污染形態

    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屬量與土壤中的重金屬總量有一定關系,但土壤中的重金屬總量并不是植物吸收程度的一個可靠指標。研究表明,石灰性污灌土壤0~20cm土層中,Pb、Cd主要以碳酸鹽結合態和硫化物殘渣態存在,其次是有機結合態,交換態和吸附態較少;Pb的吸附態大于交換態;而Cd則相反。

    (二)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由于無機及有機膠體對陽離子的吸附、代換或絡合、生物作用的結果,大部分被固定在耕作層中,一般很少遷移至46cm以下的土層,但砷在土壤中的動態行為與銅、鉛、鎘等有所不同,在含有大量鐵、鋁組分的酸性(pH5.3~6.8)紅壤中,砷酸根可與之生成難溶鹽類富集于30~40cm耕作層中。還有研究表明,金屬污染物主要累積在土壤耕作層,而且其可給態含量較高,分別占全量的60.1%、30%、38%和2.2%。灌溉污水中的汞呈溶解態和絡合態,進入土壤后95%被土壤礦質膠體和有面質迅速吸附或固定。它一般累積在土壤表層,在剖面上分布自上而下遞減。

    (三)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重金屬的污染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形態多變;(2)金屬有機態的毒性大于金屬無機態;(3)價態不同毒性不同;(4)金屬羰基化合物常含劇毒;(5)遷移轉化形式多;(6)重金屬的物理化學行為多具有可逆性,屬于緩沖型污染物;(7)產生毒性效應的濃度范圍低;(8)微生物不僅不能降解重金屬,相反某些重金屬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金屬有機化合物(如甲基汞)產生更大的毒性。同時重金屬對土壤微生物也有一定毒性,而且對土壤酶活性有抑制作用;(9)生物攝取重金屬是積累性的,各種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對重金屬都有較大的富集能力;(10)對人體的毒害是積累性的。重金屬污染的另一特點就是它們不能被降解而消除。無論現代的何種方法,都不能將重金屬從環境中徹底消除。這一點與有機污染物迥然不同。重金屬在自然界凈化循環中,只能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從甲地遷移乙地,從濃度高的變成濃度低的等等,由于重金屬在土壤和生物體內積累富集,即使某種污染源的濃度合符“排放標準”,仍然會通過污染蔬菜造成對人類的危害。

    三、土壤—植物系統中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一)鉻

    1.土壤環境中鉻元素的基本情況和來源

    鉻是耐腐蝕的重金屬。土壤中鉻含量主要來源于成土母巖。正常土壤含鉻5~1000mg/kg,平均含量為20~200mg/kg。土壤全鉻含量極少部分可溶,僅占0.01%~0.4%。我國土壤中鉻的含量為2.2~1209mg/kg,平均為61.0mg/kg。土壤中鉻的污染來源主要是某些工業的“三廢”排放。通過大氣污染的鉻污染主要是鐵鉻工業、耐火材料工業和煤的燃燒向大氣中散發的鉻。通過水體污染的鉻污染源主要是電渡、金屬酸洗、皮革鞣制等工業的廢水。此外,城市消費和生活方面,以及施用化肥等,也是排放鉻的可能來源。

    2.鉻在土壤中的形態與遷移轉化

    鉻的存在形態有金屬鉻和鉻的各種化合物,其化合物主要有三價和六價。金屬鉻無毒性,但三價鉻有毒、六價鉻毒性更大,還具有腐蝕性。土壤中的鉻主要是三價鉻和六價鉻,其中以正三價鉻最為穩定。六價鉻以陰離子的形態存在,一般不易被土壤吸附,具有較高的活性,對植物易產生毒害,已經證明它有致癌作用。含鉻廢水中的鉻進入土壤后,也多轉變為難溶性鉻,大部分殘留積累于土壤表層,因此,土壤中為農作物可吸收的鉻一般很少。受鉻污染的土壤,其中的鉻可借風力而隨表層土壤顆粒遷移入大氣,也可被植物吸收進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3.對植物和人體的影響

    鉻是動物和人體的必需元素之一,現已發現胰島素的許多功能都與鉻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它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是否必需還尚未證實。

    人體缺乏鉻可引起粥狀動脈硬化,還可使糖、脂肪的代謝受到影響,嚴重者可導致糖尿病和高血糖癥。

    (二)鉛

    1.土壤環境中鉛元素的基本情況和來源

    鉛的離子狀態以+2、+4價存在。正四價氧化態鉛有強氧化性,在土壤環境中不能穩定存在。故土壤中鉛以正二價鉛為主。鉛在地殼中的自然濃度并不高,平均濃度只有14mg/kg。土壤含鉛量平均值為35mg/kg,煤中含鉛2~370mg/kg,平均為10mg/kg。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把鉛礦開采出來,經過冶煉、加工和應用于制造各種金屬鉛和鉛化合物的制品。在這些過程中,特別是鉛的冶煉,是土壤鉛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鉛在土壤中的形態與遷移轉化

    土壤中的鉛主要以Pb(OH)2、PbCO3、Pb(PO4)2等難溶態形式存在,而可溶性的鉛含量極低。這是由于鉛進入土壤時,開始可有鹵化物形態的鉛存在,但它們在土壤中可以很快轉化為難溶性化合物,使鉛的移動性和被農作物的吸收都大大降低。因此,鉛主要積累在土壤表層。另外,鉛也能和配位基結合形成穩定的金屬絡合物和螯合物。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鉛主要是吸收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Pb2+。鉛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對植物吸收鉛的影響,還與土壤中存在的其他金屬離子有密切關系。

    3.對植物和人體的影響

    植物的正常含鉛量為0.05~3mg/kg。植物對鉛的吸收主要是通過根、莖、葉吸收土壤和大氣中的可溶態鉛。鉛對植物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強度。一般隨著鉛污染程度的加重,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強度逐漸降低。鉛在血液中可以磷酸氫鹽、蛋白復合物或鉛離子的狀態隨血液循環而遷移,隨后除少量在肝、脾、腎等組織及紅細胞中存留外,大約有90%~95%的鉛以穩定的不溶性磷酸鉛儲存于骨骼系統。正常人血液中鉛含量約0.05~0.4mg/kg左右。當血液中鉛含量達0.6~0.8mg/kg時,就會出現各種中毒癥狀。鉛中毒時對全身各系統和器官均產生危害,尤其是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鉛中毒,出現高級神經機能障礙。嚴重中毒時,引起血管管壁抗力減低,發生動脈內膜炎、血管痙攣和小動脈硬化。鉛中毒還發生絞痛,還可造成死胎、早產、畸胎以及嬰兒精神滯呆等病癥。

    四、結語

    對重金屬污染的控制要嚴格按照國家環保部門的規定,對于不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城市污水,堅決禁止排放。對于未經處理的城市垃圾和污泥,禁止用于農田堆肥。禁用含砷、含汞的農藥,減少化肥的使用,提倡多用有機肥。以最大限度減少污染源中的汞、鎘、鋅、鉻的排放。對于已經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機肥,促進土壤對重金屬吸收螯合,減少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態含量,減少蔬菜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同時栽培一些對重金屬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使土壤環境得到恢復。歸根到底,對于金屬污染,首要的是對污染源采取對策;其次要對排出的重金屬進行總量控制,而不只是控制排放濃度;再次是研究和開發重金屬的回收利用技術,這一點不僅對減少污染是有效的,而且對充分利用重金屬資源也是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張太平,段昌群,胡斌,等.玉米在重金屬污染條件下的生態分化與品種退化 [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6).

    [2]王慎強.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土壤,1999, (5).

    [3]許嘉琳, 楊居榮.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金屬[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5.

    [4]王先進.中國權威人士論中國怎樣養活養好中國人[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

    第9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范文

    關鍵詞 重金屬污染;農作物;影響;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247-01

    重金屬是指比重在4.0以上(大概60種)或比重在5.0以上(45種)的元素,而對于農田土壤中重金屬污染,主要是指具有生物毒性且對農作物易造成污染的鉛、鎘、銅、鋅、鎳、鉻等重金屬[1-5]。一般情況下,重金屬是以環境可適的濃度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活動的加劇,包括對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制品等活動的日益增多,造成鉛、汞、鎘、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重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進入大氣、水、土壤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生物體中存留、積累和遷移,從而引起更嚴重的污染問題,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危害[6-9]。

    1 農作物污染來源

    1.1 農業生產活動中農藥及化肥的使用

    農藥及化肥的使用保證了農作物的產量,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負面效果。其中由于農田長期、廣泛地使用農藥,已異化了害蟲、草的耐藥性,進而促使農藥的藥量不斷加大,造成惡性循環,對環境、農作物以及人類都造成了更深層次的傷害。與此同時,為了追求更高的農作物產量,大量并且更加頻繁地使用化肥,造成了重金屬在農作物體內的富集,使得重金屬含量不斷攀升。如汞主要來自含汞的廢水和不恰當的灌溉,鎘、鉛污染主要來自農用塑料薄膜中的熱穩定劑等,銅、鋅污染主要來源于有機肥、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馬耀華等人通過對上海地區菜園土的研究發現:經過一個種植期的施肥后,農作物體內的鎘含量從0.10 mg/kg攀升至0.32 mg/kg。

    1.2 工業污染

    工業污染對于農作物的危害形式則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工業、礦業廢水以及棄渣的排放。工業污水和工業棄渣是重金屬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對于一些金屬冶煉廠等高污染企業,廢渣、廢水中的重金屬含量極高,若未經處理就隨意堆放或直接混入土壤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二是工礦企業排放的煙塵上吸附著大量的重金屬,導致重金屬以氣溶膠的形式進入大氣,經過大氣的降水等形式的干濕沉降進入到土壤中去,從而對農作物造成污染。因此,在農業土壤中,工礦企業周圍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一般會較其他地區高很多,因而污染也嚴重很多。

    1.3 大氣污染

    李其林等人通過研究表明:鉛、鎘、汞、砷與大氣污染有直接的關系。如鉛可來源于汽車含鉛汽油燃燒后排放的尾氣、輪胎中添加的鋅以及發動機及車體零部件中的銅經過磨損后進入環境中等。Viard et al發現造成公路兩側表層土壤和植物發生重金屬污染的主要途徑是機動車釋放的重金屬微粒在近路側發生沉降。Garcia et al通過對公路兩側土壤和植物中鉛、鎘、鋅、銅等含量的測定,認為道路兩側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并提出在公路長期運營前提下路側土壤會發生顯著的重金屬累積等觀點。Nabul et al通過研究認定高速公路兩側土壤和葉菜類蔬菜中存在重金屬累積和污染。劉廷良等研究發現,路兩旁的土壤中鋅的重要來源即為汽車輪胎添加劑中的鋅。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機動車等交通工具數量激增,因此其排放至大氣中的污染物質也日益增加,從而導致重金屬在道路附近的農業土壤中累積。生物毒性顯著的重金屬元素如鉛、鎘等,隨著公路運營過程而長期存在,對人體健康安全存在著潛在影響。

    2 重金屬對農作物的危害機理

    土壤酶是土壤中一種生物化學反應的生物催化劑。在多數情況下,土壤酶是以復合體的形式吸附在土壤膠體顆粒表面,只有部分會溶解于土壤的溶液中。在土壤中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過程都有土壤酶參加,如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殘體的分解過程,腐殖質的分解及其合成有機化合物的水解與轉化過程,還有某些無機化合物的還原、氧化反應等等。土壤酶的活性能夠反映出某一種土壤在特定狀況下生物化學過程的相對強度。因此,測定相應酶的活性,可以間接了解某種物質在土壤中的轉化情況。

    依據相關研究可知,土壤酶活性的大小與重金屬的污染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土壤中的許多酶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分泌的,并且它們和微生物共同參與土壤中物質與能量的循環。Kandeler et al通過對土壤中13種酶的研究發現,與土壤中碳循環有關的酶受到重金屬的抑制較小,而與土壤氮、磷、硫循環有關的酶受到重金屬抑制作用比較明顯。同時,Kuperman et al的研究成果指出:隨著重金屬濃度的增加,幾乎所有的土壤酶活性明顯降低了10~50倍。生物酶一般為蛋白質,而重金屬可與蛋白質發生絡合反應,使得蛋白質變性沉淀,因而酶也就失去活性。有研究者將在金屬冶煉廠及化工廠等高污染企業附近的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壤與未被污染的土壤相比,土壤中脫氫酶、蛋白酶、堿性磷酸酶及硫酸酯酶的活性均受到了明顯的抑制。

    3 重金屬對農作物危害的表現形式

    對于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的地區則會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的紊亂、營養不均衡,最終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此外,汞、砷能夠有效地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元素的供應。重金屬在農田土壤系統中的污染過程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點,不容易被人所發現,這樣會使危害更加嚴重,農田重金屬污染不僅會使土壤中的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減少,而且會通過食物鏈最終危害人類的健康。重金屬還會對生殖障礙造成影響,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威脅兒童和成人的身體健康等。

    4 應對措施

    4.1 化學方法

    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化學方法可歸納為2種。一是土壤解毒劑的研發與應用。土壤解毒劑是一種以凝灰巖為主要材料的合成硅,它除含有鈣和硅這2種元素之外,還含有少量的鐵、錳、鎂及鉀等,可對土壤中殘留的農藥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農藥在分解后的產物又能促進細菌的繁殖,對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起到一個輕度進化的作用。二是檸檬酸的研制。美國能源部下屬的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檸檬酸。該種酸能夠有效地從土壤和垃圾中分離出生物毒性顯著的重金屬污染物,并隨之將其轉變成為有具有可利用價值的物質。該種新方法幾乎可以清除土壤和垃圾中所有的具有顯著生物毒性的重金屬鎘、鉛、鋅、銅以及放射性物質比如鈾、鉑、鉆、艷、鍶等。經過該種檸檬酸的處理后,土壤中具顯著生物毒性的重金屬可大大減少。

    4.2 生物技術

    利用生物方法凈化土壤這一農作物的生長載體中的復合污染,在現如今對于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生物修復技術得到廣泛的推崇。日本往原公司研制出利用生物技術迅速凈化土壤復合污染的技木,即在污染的土壤中混入肥料和微量的無害酸,從而使受到污染而失去活性的土壤恢復固有的呼吸作用。然后通過迅速消耗土壤中的氧而形成強烈的還原效應,達到治理污染修復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目的。

    5 參考文獻

    [1] 環境保護部.GB15618-200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 SANKAM,STRNADM,VONDRA J,et al.Sources of Soil and Plant Contamination in an Urban Environmentand Possible As sessment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1995(59):327-343.

    [3] 徐慶.上海郊區農業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與溯源[D].上海:東華大學,2008.

    [4] 李軍輝,盧瑛,尹偉,等.佛山市某工業區周邊蔬菜重金屬富集特征的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29(4):17-20.

    [5] NICHOLSON F A,CHAMBERS B J,JRWILLIAMS.Heavy Metals Con-tents if Livestock Feeds and Animal Manures in England and Wales[J].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9(70):23-31.

    [6] 楊國義,張天彬,萬洪富,等.廣東省典型區域農業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空間差異及原因分析[J].土壤,2007,39(3):387-392.

    [7] 劉善江,李國學.高碑店污泥農用肥效及重金屬污染防治[J].華北農學報,1999,14(1):118-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777777被爆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αv在线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狠狠色综合|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青青草视频成人|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