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城市設計的歷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設計的歷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設計的歷史

    第1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城市建設 發展理念與設計 思考

    規劃是城市空間關系的統籌,核心其實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調整,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因此在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起步之年以及未來的實踐認識過程中,我們在總體規劃框架下對一些具體理念展開深入研究和積極探討,既是對田園城市理論體系的充實和豐富,也對進一步厘清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規劃建設思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1、城市規劃的內涵

    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先行指引,其理念決定了城市戰略目標的前瞻性和世界性。前段時間,規劃部門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構建了一個總體規劃框架,提出了“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新型城鄉空間格局、“青山綠水抱林盤,大城小鎮嵌田園”的田園城市圖景以及規劃建設“九化”原則。當前,全市上下正按規劃奮力推進戰略功能區、示范線建設以及土地綜合整治等重點工作,掀起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熱潮??梢栽O想,未來十幾年的跨越式發展建設將奠定成都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總體格局,決定以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形態、風貌特色和生活品質。有如千年傳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項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理念可能長久地造福于一座城市。而城市一旦建成再要修改,絕非朝夕之功,且要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

    要想做好一個規劃設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規劃設計,換句話說就是要提高對于規劃設計方案的敏感性和評價能力。很多年輕的設計師甚至有些長期從事規劃設計工作的規劃師,經常感到困惑的事情就是看不出一個方案的好壞——不知道怎么評價,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切入進去分析和評論。

    城市設計究竟設計什么?對于這個問題一直都有不同的爭論,一種很常規的誤解就是城市設計是介于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的中間領域,就是把二維的規劃方案立起來,也就是總平面規劃加3維形體,說得白一點就是設計建筑。這種理解過于狹隘了,也有人認為城市設計是設計外部空間,這雖然比形態設計論進步一些,層次更高一些,但是還是未能真正闡明城市設計的實質。

    場地解讀是設計師的基本功,一個好的規劃設計方案一定是根植于基地的,而不是憑空捏造的。但是場地解讀的工作卻經常被人忽略,很多規劃師在做設計的時候,根本不去看現場,或者也不仔細地去踏勘現場,上來就畫圖,而且經常上來就在電腦上畫圖。一方面抱怨項目平淡,沒有什么特色;一方面卻很干凈利落地把有可能做出特色來的場地元素干掉,無視場地風貌和特質,特別是CAD畫圖更容易把地形簡單化處理。

    建筑布局、形式、風格,界面,交通組織,綠化系統,文脈保護,分期實施是規劃設計評標時需要討論的幾個技術層面的問題,這也是設計師要注意表達的幾個方面,特別是規劃的整體布局。

    關于規劃布局問題,重點在于秩序的把握。如在講到哈爾濱的投標項目時,任何方案要看在什么地方,這是我們在設計中需要分辨的。當這個地區有秩序的時候,不要去搞亂,只需要融入,把原來的結構修理一下就可以了;當這個地方沒有秩序的時候,需要去建構秩序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去建構。原來就存在秩序,只需要發現它、認可它;原來的秩序松散了,就要去把它整合好。

    我們也經??梢钥吹綐媹D很花哨的規劃方案,比如一些很強硬的圓形構圖,這樣的構圖本身就是特別向心的,其實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這樣的規劃設計往往顯得很自我,很難跟周圍的環境融合在一起。為此,有關城市建設專家認為,做規劃時首先要忘記建筑師的自我表現欲,放棄對于形式、構圖等特別強烈的追求,而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研究地區已經有的結構和秩序上,讓自己的方案更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去,努力創造和諧統一的城市形象和環境,這樣才能夠設計出一座符合當地歷史、文化的頗具特色的城市來。

    2、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龍頭

    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未來與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因此,可以說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龍頭。

    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并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超前、先進、科學、合理,“骨、肉”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知識組成的基礎是古代哲學,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鮮明的一點是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城市的發展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居住環境進行規劃安排的過程。

    城市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國家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和建設條件,布置城市體系;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布局;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綜合部署城市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保證城市有序、協調發展,使城市的發展建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城市規劃應遵循:整合原則,經濟原則,安全原則,美學原則和社會原則;要超前規劃,高標準規劃和科學規劃。

    第2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擴展領域;城市形態:社會過程

    城市設計就是為了用現有的城市空間來創造出高品味的城市環境,通過這個良好的城市環境不僅可以留住更多的人才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商業投資,這樣一來,就可以給城市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本文就城市設計的角色變遷,城市設計的改革機制,設計理念,提出了筆者的一點想法和觀念。

    1.城市設計的變革機制

    1.1城市設計理論的現實困境

    自從城市設計理念進入中國開始,它就沒有用一種單視角的切入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而是以一種多視角切入方式存在的,這樣一來,就使得整個城市設計理念有些模糊和凌亂。在實際應用當中,這種模糊而凌亂的觀念容易讓人們迷失。造成他們迷失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這種城市設計理念是否是一種沒有根據我國制度來制定的個性化主觀創作,第二,這種陳式設計雖然形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完美和嚴格的系統,但是實際上確實一盤散沙。這些年的實踐和探索過程中,雖然我們有不少的期刊論文都針對這種城市設計的概念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見解和建議,但是這個概念和領域仍然不是十分明朗,也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和系統對其進行詳細的界定。不同的人,不同的領域,對待這個觀念的看法和適用范圍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國城市設計理論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1.2社會實踐中城市設計角色的轉變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界,是網絡的世紀。傳統的城市空間也隨著不斷改變的經濟制度不斷發展變化著,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城市設計方法來進行空間整合的話,將會舉步維艱。針對目前的時展狀況,我們深刻意識到傳統城市設計理念的大部分觀點的解釋已經顯得蒼白無力。這樣一來,就會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舊的城市設計模式已經逐步淘汰,但是新的城市設計模式還沒有建立成功。這個問題的出現,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重視的中心在于城市本身變得越來越流動化,是否能夠重新建立一種理想化的城市形態,隨著傳統城市設計理念和觀點的淘汰,能否繼續堅持城市設計的公共性,面對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能夠順應時代的城市設計是否能夠應運而生。

    如果說傳統的城市設計中,僅僅是為了通過良好的人文環境來提高經濟效益,那么現在的城市設計就顯得更加的豐滿。傳統城市設計中,就是營造一個整體環境。而現在的城市設計就是把這個整體一一分開,意在促進旅游項目的開發,創立更多的娛樂休閑及公用設施,大力發展招商引資,這樣看來的話。城市設計的角色已經由一種整體的理念慢慢轉化成為完善的空間,城市設計就像是一件商品,通過改變本身的特性來獲得顧客的青睞,形成了現當代一種更加豐滿,更有針對性的空間營銷。

    1.3城市形態的轉變

    城市所呈現出來的城市形態直接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各種形態,在這個城市形態中人們不斷的看到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現代的城市形態也在隨著社會和歷史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和革新。目前,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全球化,網格化的廣泛推廣,促使城市形態由原來的僅僅作為視覺景象慢慢的轉變成為政治經濟等社會結構的一種表達形式,在實際應用中也把政治經濟等因素作為城市研究的重點關注要素。

    2城市設計理論詳解及其作用

    2.1感知與認知的設計理論

    感知與設計的理論指的就是在實際的應用當中,應當把城市設計當做是對空間的一種感知和認知,這種感知和認知必須來自于現實中可觸摸的城市要素,把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自己接觸到感受到的城市要素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發現在城市建設中,怎么做會讓城市越來越美好,怎么做會使不可能的城市空間變成可能。

    2.2社會過程的設計理論

    有人說“城市意義的界定是一種社會過程”,這句話就表明了城市意義是一種社會性意義。城市形態并不是僅僅指城市空間呈現出來色彩,材料等外在內容,而且還應當有時間歷史,文化不斷延續留下來的整體形態。不僅如此,它還包括著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技術的運作。

    這種城市形態的形成在城市開始興起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并且隨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斷延伸,這樣的社會過程,不僅僅只是讓城市社會用一種可視化的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且可以實現歷史文化的強強聯合。這種理論可以讓城市設計輕易地從從其他的藝術和科學中分離出來。社會過程設計理念的存在,時刻提醒著人們,城市的功能和形態并不能在一種模糊不穩定的價值前提下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2.3連接與整合的設計理論

    城市設計這一概念被確立之后,就幾乎是以一種連接和整合的基本方式存在的。城市設計在需要注重個性化城市空間的營建之外,也需要促進城市社會環境的有機性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城市設計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來達到不同的整合目標,比如說將城市中的落后因素和先進因素融合在一起,進行創新性的整合,再比如說把城市中的內部區域和外部區域組合在一起,把不同種類不同作用的公共城市空間和城市存在的大環境進行完美的融合等。城市設計必須滿足不同的經濟層面上不同人物不同社區的需求,必須給人們創造出更加優雅怡人的環境,同時它還必須對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大眾空間與精英空間等不同的元素進行整合,使它們能夠彼此包容和連接。連接與整合設計理念在城市設計中將會使城市設計概念變得更加明朗和清晰。

    2.4孕育與變革的設計理論

    所謂的孕育其實就是說城市設計的存在是一種刻意展示城市內涵的行為。它能夠從可以出沒感覺到的社會潮流中,發現未來的發展趨勢,并且將這一發展前景和空間所出的場地,空間要素之間進行緊密的結合,利用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把未來的這種發展趨勢變成現實。這樣一來,就可以產生一個形態化城市空間,這種空間往往會有一種與之對應的社會主流意識,這種意識制約著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發展,同時還可以預防未知因素對城市造成的損害。所謂的變革,其實說的是,城市設計在發展過程中由只有制度規范變成實質可行的空間概念這一重大改變,不管是說這個過程是從平等變成了不平等,還是說從亂七八糟變成了協調一致,這無疑都是一種進步的新姿態。

    總之,城市空間就像是我們人類生存空間的一面鏡子,他并不是在歷史長河中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我們的歷史發展不斷的完善,它的存在能夠很好的闡述我們整個社會形態的意識形態,概念體系以及多種多樣的觀察方式,使我們的居住空間更加的豐滿。所以,我們在實際應用當中,對于城市設計的理論,必須基于現實基礎之上,我們需要明白,城市設計只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描述,并不是用來進行城市設計的常用方法。這樣,才可以用理論去指導我們的實踐過程。在整個實踐過程當中,我們也不可過分迷信理論,必須立足于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可以建造出更好的城市設計空間。

    參考文獻

    [1] 曼組爾?卡斯特.流動空間U]王志弘,譯.國外城市規劃,2013(5):

    第3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 設計理念; 設計思路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因此城市規劃變得尤為重要。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的關系的協調。城市規劃也是一項綜合性、應用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實現城市發展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高品質的城市設計是人們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的狀態下,追求更高層次精神文化的物質反映。

    1.城市規劃新理念分析

    (1)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現如今,城市規劃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實到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中來。城市規劃必須考慮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為城市留下未來發展的余地。順應自然資源的約束,堅持“緊湊型”、“節約型”的城市規劃建設方針,不能盲目追求將城市規模做大。應科學合理地引導開發利用土地,強調保護耕地,以新型工業化來推動城鎮化。城市規劃除要考慮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五個統籌”原則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全局與局部、新區與舊城、近期與遠期、需要與可能、共性與個性、歷史與現代、地上與地下等各種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能主觀臆斷、生搬硬套,必須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綜合考慮、科學決策,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要拓展規劃的視野, 面向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用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來研究規劃問題,為城市長遠發展提供決策依據;要重視規劃方法的創新,綜合運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綜合集成方法,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2)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規劃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要把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動、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城市規劃要尊重“前人”;關愛“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體現對人、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尊重。要保護好“前人”為每座城市創造并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城市固有的特色; 要重視居住區規劃,充分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環境質量、創造適宜創業發展和適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為規劃目標。社區和諧、鄰里和諧、人與人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強調步行尺度、有界鄰里、健康衛生社區、游憩休閑空間、舒適安全環境和快樂無憂生活;要提倡“為人民服務”,貼近百姓生活,體現人文關懷。既要想著“小”的,給學校和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活動空間;也要惦記“老”的,切實關心老年人的文化體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城鄉一體化,體現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

    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注重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城市是區域的核心,是區域的增長極,而區域是城市的載體、支撐和擴散的腹地。順應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趨勢,在規劃的視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論城市、就局部論局部、就現狀論現狀的局面,向以城市—區域系統觀和動態時空統一觀統籌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的有序調控方向轉變;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以“發展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為重點,加強村鎮規劃和小城鎮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指導工作,建立工農結合、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統一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調控產業和城鎮發展,協調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各種關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類經濟要素, 增強區域整體功能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城鎮化發展進程。

    (4)堅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體現綠的規劃

    追求城市的生態價值、健康價值、人類與環境間的協調和交流價值和環境公正價值。要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經濟,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環境,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和諧文明發展之路。

    2、城市規劃中的多層面立體化設計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橫向發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層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及多層面道路交通系統等。即 “豎向”或 “立體化”發展模式。為解決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產生的交通問題及對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多層面立體化城市環境設計是結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態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近年來,多層面立體化環境設計的構思和理論還逐步影響到城市廣場、公園、綠地、臨水空間及住宅區公共空間等的規劃設計。多層面空間立體化設計理念。反映在城市開發建設具體形態上。主要有多層面公交系統、高架步道系統等。

    2.1道路系統。道路是構成城市格局的骨架。從城市總體布局模式上看有網狀路網、環形放射狀路網等形式。這里談論的是營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間的設計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兩類。不同性質的道路其空間特征各不相同。在設計中應利用各種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導。強化空間品質。生活性的道路應有以人為尺度的空間,在維持必要車行交通量的前提下,盡量拓寬行人面積,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動量,并可將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設施綜合設計,維持活動的參與性與多樣性,強化活動的特征。

    交通性道路是以車行尺寸和速度為原則的空間,它也町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觀,市內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區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設計中道路兩側在市中心高密度區宜以連續的立面塑造整體的街道空間,低密度或開放空間宜以綠化種植強調個性,形成對比。當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統越來越成為展示城市生氣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創造出豐富的充滿人性化的城市空間,而且也能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商業氛圍。對這一空間處理的關鍵是城市環境的整體連續性、類型的選擇和細部的處理。

    2.2高度控制系統。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高度控制系統包括建筑物體量與城市尺度的關系及高層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統是從城市整體的空間架構與歷史自然資源、方向指認、結構管理等因素出發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狀況,以天空為背景的一副或一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體的輪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際線,是城市生活事實的物質反映。一個城市中獨特的天際線及建筑物的高度,不僅合乎審美上的需要,同時對于一個城市與市民之間所形成的方向感與認同感等心里上的褒義頗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對城市產生的強烈印象。

    城市的功能及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可以從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體量的紋理中表露出來,如體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齊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區的意象;而有機的街道系統及有時間痕跡的細碎體量是舊市區的特征。在規劃設計中一般應強化舊城區的現有紋理、街道組織及建筑物體量關系,保持現有高度發展模式,避免大體量或不適宜的高層建筑及無限度的拓寬道路。

    3、城市規劃單體系統設計

    3.1城市綠地系統。城市景觀物質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賞建筑美為主的城市硬質景觀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為主的=跋市軟質景觀兩大類。軟質景觀不僅能美化城市,還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因此,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可將硬質的景觀進行“軟化”、“綠化”,如對城市建筑物表皮進行改造,通過建筑立面綠化、屋頂綠化、橋梁設施綠化等措施來提高綠化率。

    3.2城市平面綠地設計。不同地域的城市綠化應有自己的特色,通過綠化來彰顯城市個性,重視建群種的篩選、引種,以使城市綠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穩定性,提高生態效益,體現城市特色。具體可從廣植喬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3.3城市水系統設計。水體系統不僅能美化市容,還具有生態調節作用。在濱水區開發中應保護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還應保護水體不受污染。濱水綠化應多采用自然化設計,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還可設粥可岸綠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統,創造宜人的開放空間。

    3.4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城市廣場設計。廣場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應針對城市的氣候條件,提高廣場的舒適性,降低廣場的能源消耗,改善廣場周圍的微氣候。在炎熱地區的廣場,可增強周圍建筑界面圍合度,以減少廣場的夏季太陽輻射。廣場設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據具體城市的氣候來選定。廣場的地面鋪裝應從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角度來提高其低反射率、滲水性等相關的物理性能。

    四、城市規劃的發展展望

    (1)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主要表現為:可持續發展行動的實施;環境理念在設計過程中的全方位滲透;非建設用地保護的強化;城市建設生態循環評價的重視。

    (2)人性化與多元化服務的方向。主要表現為:社會設施的人性化與多元化建設;一體化服務與個性化交通并存;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弱勢群體的保護。

    (3)個性與共性的協調。主要表現為:特殊性與共通性的重視以及交流與借鑒的強調。

    (4)城鄉統籌規劃與區域協同的強化。主要表現為:集中與分散布局的兩極化;對城鄉融合的重視;區域交流與協同的發展。

    (5)社會資本建設的重視。社會資本的建設是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表現為:公平性;長期性與效率性;公共投資管理的完善;多渠道融資的促進。社會資本的使用、建設和維護管理,以及社會資本的運行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將會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

    (6)規劃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為:地理信息系統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實踐研究手法和對話說明型手法的重視。

    五、結語

    城市規劃是繼承過去、創造今天、預測未來的一門科學。搞好城市規劃,必須從城市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統籌考慮到局部與全局。同時我們應更新觀念,提高認識,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戰略的思維來思考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用更加科學的理念和先進的手段謀劃城市的藍圖,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最終實現建設國際性城市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第4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城市景觀

    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較大的建筑設計和規劃上的問題,最為嚴重的就是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觀,而忽視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設置,使得城市規劃過于單調。

    一、城市景觀與規劃之間的關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觀設計,就必須要了解城市景觀和城市規劃之前的區別和聯系,城市規劃指的是一個城市的整體設計和建設方案,而城市的景觀是指單純的景物設計和資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觀是城市規劃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也是城市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展現城市的自然環境景觀,還能夠充分的展現城市的人文景觀。此外,城市景觀的設計還要將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域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的體現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觀設計要遵循的幾點原則

    1、城市景觀的設計要同自然相協調

    城市中的自然環境對于整個城市的風格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充分的考慮城市的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特點,并且將城市景觀的設計同這些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強調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將是未來的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

    2、城市景觀設計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理念

    城市發展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所以在對城市的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有關設計單位也應該認識到保護環境和城市的長久發展之間的關系,并能夠自覺地保護自然資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長遠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觀設計。

    3、城市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產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觀的設計一定要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交通和日?;顒樱挥袑臻g布局進行充分的考慮,才能實現城市景觀同城市功能之間的有機結合。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僅體現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體現不同人群的需要,還要能夠滿足人類的各種活動的需要。

    4、城市景觀設計要遵循保護和發展文化的原則

    一個城市的內涵和精神風貌集中的體現在城市的文化景觀之中,所以在對城市景觀進行設計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城市文化景觀的保護措施,并且要根據其風格配合適當的景觀設計,以達到充分展現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觀設計理論對于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1、景觀設計理論充分的體現了天人合一

    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自然景物同人類的生存環境完美的結合,而景觀設計的理論正是對這種哲學思想和觀念的印證。一個城市的景觀設計就是要將人類的生存環境同自然結合起來,實現更加自由和和諧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景觀設計理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城市規劃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導,依據這種理論,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設和規劃更加的貼近自然和親近自然。

    2、景觀設計理論傳承中國造園文化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園林文化和園林藝術,所以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也必然要對傳統的中國園林文化進行吸收和借鑒,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城市規劃方案才能真正的體現中國城市以及中國景觀的特點。

    3、景觀設計理論保證城市設計的整體性

    景觀設計是一個較為系統和科學的方案形成過程,所以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會將城市的各個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種情況下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就能夠實現城市設計的全局性和整體性。避免一些設計項目只從局部出發,忽視了同其他環節的聯系,割裂了城市規劃各個具體項目之間的關系。

    四、景觀設計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具體手法

    1、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理論的相互融合

    (1)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理論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勢下的一個進步和發展,它不僅是簡單的將城市景觀規模擴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綠化面積,而是應該從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滲透著景觀設計的思想,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對景觀設計理論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關的規劃經驗,能夠促使景觀設計理論與城市規劃順利的銜接起來。

    (2)公眾的關注與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國風景園林基礎上的景觀設計的發展,是未來我國園林專業的發展方向。政府對景觀的重視也體現在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反過來專業性的法律與嚴格的執法確保了景觀設計的健康發展。

    中國的城市景觀呼喚城市管理者的重視與法制建設的完善。城市環境建設更需要專業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環境建設就是我們很好的榜樣。只有將對環境設計的審查同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的審查結合起來,綜合指導城市環境建設,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結合的城市,進而實現生態化景觀城市。

    2、繼承與發展傳統

    中國的景觀設計歷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種多樣,尤其是景觀的設置和安排,技藝純熟。為此,在新的城市規劃工作中,設計人員需要適當的借鑒傳統景觀設計,例如盡量營造自然氛圍,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積極創新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嶄新的觀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國現代景觀設計可以從這里獲得更豐富的資源,藉此創造出一條全新之路,即通過發掘現代豐富的生活資源而創造出更有活力和個性的新時代景觀,使景觀更多地涵蓋自然、生命、健康,體現美感、倫理、想象。

    結束語

    總之,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所以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

    參考文獻

    [1]鄧毅.黃金玲.龔兆先.以生態可持續性為導向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建筑科學,2010(5).

    [2]高蕾.城市生態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4.

    第5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用地理思維的角度去觀察城市,我們可以了解城市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是這樣?;诘乩硇畔⒌闹庇^表達,可以揭示城市經濟和社會現象的空間關系以及空間結構,城市中的人與環境的內在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等。用地理信息去研究城市可以跨過早期的簡單因果關系直接進入現代廣泛流行的相互作用關系論中。城市中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社會主體和經濟主體,單個因素活動可能是沒有規則的,如果用地理的角度去研究就會顯現出明顯的空間規律。地理信息作為一種空間表達、空間呈現和空間關系的描述信息,為人類進行空間思維提供了交互語言。借助于地理信息清楚了解城市各種運作的規律,有助于我們對城市進行統籌,在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維管理、應急救災等方面可以做到更好。地理設計是一種將地理科學和GIS方法融入到設計過程中的系統方法學。相對于傳統的城市設計,地理設計更強調了依托地理環境背景,對城市建設進行方案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有一系列的功能、方法、工具和模型根據原有的空間及屬性信息結合當前輸入的設計方案進行動態分析評估,并把評估結果用地理的方式直觀表達出來,快速地為設計者提供反饋互動,讓設計者及時了解設計方案在各個方面引起的影響,進而進行設計方案的迭代修改,直到生成總體效果良好的設計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包含信息共享及協同工作機制,讓更多的人和部門同時參與到設計階段中,確保方案的優良特性。地理設計的系統方法及實現工具在日益完善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越來越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智慧城市有多個特征,其中一個主要特征是可持續性。城市運行維護管理的優劣也很大程度地決定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城市運行維護管理的主要內容包含城市公共設施管理、城市資源與生態環境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及城市社會管理等方面。在城市運行維護管理中,與空間位置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來進行分析處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收集城市運行維護管理信息,分析評估城市管理效果,根據分析評估的結果調適原有的管理體制、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的效率、優化管理效果,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讓城市的運行進入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的狀態中,真正實現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

    2時空地理信息的獲取與利用

    智慧城市是依托信息科技和智能技術來實現城市運行管理的及時感知、互聯傳遞、利用和分析,從而創新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機制,提升城市科學管理和決策的“智慧”。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全面感知、互聯互通和融合計算等。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任何人、事、物、組織都必須依附于空間環境內,而對不同時態下的人、事、物、組織的空間存在位置的描述亦是地理信息的一種,這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地理信息,是描述任何事物的位置元數據。從空間維度來看,可以將所有完整的事物主體描述信息看成是地理信息和屬性信息的結合,考慮與測繪地理信息進行區分,不妨把地理信息分類為基礎地理信息和泛在地理信息,而政務專題信息、衛生專題信息等社會要素則是泛在地理信息的一個個子集。可以看到,跳出傳統狹隘的基礎地理信息思維,整合利用基礎地理信息和泛在地理信息,才可以把社會人文的所有對象結合空間思維來思考和決策,這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提供城市“智慧”的前提。時間和空間,是自然宇宙的兩個維度,也是城市運行管理服務的兩大通用規則。時空信息的結合,為融合利用城市海量信息指出一條清晰的路徑。城市可以空間為橫軸、時間為縱軸,鉆取城市信息,建設一個智慧城市運行監測平臺,只要盡可能多地接入城市感知信息(比如溫濕度與空氣監測信息、水文水質監測信息、各種定位信息、城市攝像頭、公交刷卡信息、POS刷卡信息、通信基站連網數據、交通卡口信息、ETC不停車收費記錄等等,將感知的概念再延伸一些,還有遙感遙測信息、企業和個人去公共服務窗口辦業務記錄、個人住賓館酒店的記錄、乘車和乘飛機時的身份記錄等等),實現城市信息的大集成,就可以展示城市現在、再現城市的過去、模擬城市未來。想象一下,坐在智慧城市的運行中心,在以大幅地圖為背景的屏幕上,可以看到實時的城市各局部的氣象環境、溫濕度、PM2.5等,可以回顧城市的歷史氣象,還可以模擬將來氣象;可以看到實時的城市人流、車流動態,可以回顧歷史人流、車流,還可以模擬未來4小時、8小時、12小時內的人流車流;可以查看任何一個人或車的運動行進軌跡,還可以揭示其在空間上的時間規律;可以看到水文水質情況,可以回顧和預測水位信息,還可以及時提醒污染變化情況;可以看到實時的城市警情,可以回顧歷史警情,還可以預測未來的警情波動的時間區間和空間區間;可以看到最新的遙測信息,可以獲得地面滑坡、違建的智能提醒,還可以生成應急警告或清違指令;等等。從城市信息化的角度來看,以往主要著力于時間維的信息分析和利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在時間維的基礎上結合空間維,時空信息的融合利用,給了城市運籌帷幄的底氣和智慧。城市要獲得和提升智慧,需要持續提升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充分獲得信息的能力,沒有高度信息化的城市沒資格談智慧,所以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延伸信息感知觸角、集成城市信息;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城市匯聚一個龐大的綜合數據庫,而不加以呈現、分析和利用,那么信息的價值度必然很低,城市也談不上智慧。時空思維是實現城市智能與智慧的主要手段,由于時間一直是城市信息的主要元數據,因此要提升城市智慧,主要面臨的重大挑戰是如何提高城市的空間思維能力:1)如何把從各種途徑采集、感知、分布和匯聚的海量信息進行空間化,將其轉化為泛在地理信息,從而能實現對海量信息的空間呈現和抽取,為城市管理者和服務對象提供空間思維輔助。2)如何賦予計算機系統一些空間業務規則,從而實現城市的空間智能。從地理信息共享服務的角度來看,需要實現城市地理信息(包括基礎和泛在地理信息)的隨需共享,以支撐各行業部門及各種協同應用需求。

    3智慧城市的時空信息框架設計

    智慧城市的空間基礎框架需要滿足各種情況下的時空信息展示呈現要求,因此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城市的各種尺度、各種樣式、各種來源、各種時相的基礎地理信息,具體來說除了基礎的矢量數據、影像數據、實景影像、2.5維等數據外,城市的基本地物,如地下空間、管網、地上城市部件、建筑、橋梁、城市宗地、城市規劃定案等都應納入為基礎地理空間信息的服務范疇?;A空間數據的共享整合,優先采用數據交換方式實現數據集中,并整理好各地物實體的空間關系,比如社區和宗地的關系、宗地和建筑的關系、建筑和地下空間及管網的關系等,從而形成較完整的城市空間實體數據庫,為城市提供全方位的、高性能的基礎地理信息服務。一些正在規劃、正在設計、正在建設的空間實體,可以通過地理服務方式,到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為滿足智慧城市的時空分析需求,需要將大量的人、事、物、組織等社會人文信息進行精確空間化,生產城市的泛在地理信息。傳統的基于標準門樓牌數據的匹配服務,能滿足標準地址的精確匹配問題,不能滿足非標數據的空間化需求,也不能解決地址描述信息的非標問題。為此,需要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智慧城市的時空框架設計:

    1)建立位置資源庫,構建豐富的地理標識庫。

    在標準地址門樓牌庫的基礎上,混合各種地址編碼技術,采集和抽取大量的城市地理部件或人文地理標識,建立位置資源庫,并不斷地補充完善;大量的城市感知設備都是重要的電子標識資源,要納入位置資源庫統一規范管理。

    2)提供強大和精確的位置尋址服務,支撐快速空間化的重要基礎地理服務。

    3)與產生城市管理信息的關鍵業務系統結合。

    泛在位置信息在業務中進行確認是最為準確的,與各關鍵系統的地址登記模塊進行結合,給結合系統提供選擇性輸入位置描述或空間坐標,能減少非標地址的產生,減少批量空間化的壓力,甚至能獲得一些位置資源標識。

    4)建立動態感知信息接入平臺。

    大量的前端感知信息要進行空間呈現,需要解決動態信息接入、空間化及基于空間規則的預處理、分發和基于空間地圖的動態展示等所有問題,需要一個統一的信息接入平臺負責處理。

    5)提供泛在化的地理信息服務。

    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務要滿足隨時、隨地和隨需的要求,由于數據分布、保密等客觀原因,大量的泛在地理信息還是分布于不同單位,但整體上要按SOA架構,實現分布式的地理信息服務和融合共享服務,滿足智慧城市對地理信息的流程化協同共享的需求。

    4應用案例研究———以智慧紐約為例

    紐約市作為美國最大的城市與商港,也是世界經濟中心之一,其集中、高效、密集、多樣性及無盡的創造可能性為建設智慧城市提供了先天優勢,智慧紐約設計內容關注于城市環境的5個層面:土地、空氣、水、能源以及交通運輸,期望2030年為全紐約人建設一個更加便利、美麗、健康和平等的城市。目前美國智慧城市設計所遵循的是“紐約市(2007-2030)城市總體規劃”(PlaNYC),主要涵蓋十大模塊目標。通過紐約智慧城市設計案例可以認識到,智慧設計區別于傳統設計,主要體現在所關注方向不僅僅局限于城市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更需結合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將關注面擴展到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內容中去。而地理信息技術以其直觀的空間呈現、對空間關系的計算處理能力,為人的空間思維提供了重要輔助手段,從而提升個人或組織的智慧。在以地理信息為載體的智慧紐約的設計建設中,人們通過城市部件的位置,可以找到維護保養單位;通過危急事故區域,可以找到最近的應急資源和隊伍;通過環境污染的演進路線,可以找到污染源;通過傳染病分布分析,可以找到可疑傳染病源;通過個人的位置,可以找到最近的酒店、商店和朋友等,這些都是基于地理信息獲得和提升智慧的具體表現。通過地理信息為載體的資源統籌、分析數據、構建模型,能夠提供良好的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政策和方法。

    5結束語

    第6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城市規劃設計;影響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on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imple exposi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city planning; effect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規劃設計與規劃管理

    1.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是我國目前正在逐步改善和發展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也是創造能夠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社會和物質空間的實踐活動。在城市開始規劃建設的前期階段,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根據所處城市發展的基本狀況,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實施策略,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實現的規劃設計。大體上從規劃設計實踐的區域和完成的時間來看,我們把城市的規劃設計分成了全局規劃設計和區域規劃設計,長期規劃設計和短期規劃設計。

    在城市規劃設計的出現并完善的進程中,設計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內容開始朝著綜合性的方向前進。更加注重了城市不同職能的區別,針對交通、自然的差異設計不同的方案。城市設計是一個綜合概念,因此不僅包含事物本身,同時也需要聯系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一個城市最終建設的好壞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聯系。在我們實施城市規劃設計的同時,會受一定的歷史社會因素、人為因素、地理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城市建設。所以,對于城市的規劃設計,我們一定要從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貼近城市實際發展需要的設計。

    2.城市規劃管理

    城市規劃管理也可以說是城市建設規劃管理,是對該城市建設過程進行調節、控制和引導,是城市實現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個城市規劃設計頒發后能否實現的重要保障。城市規劃管理可以定義為:為了實現城市發展的需要,使我們手中可利用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對城市建設中的各項活動所做出的規劃和管理方法。城市規劃管理就是要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城市空間得到了充分調整,人們生活的環境和質量得到保證,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城市規劃管理在當今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的城市管理規劃有這幾個內容:

    首先是城市建設的選址的管理規劃。在城市建設當中,尤其是選擇和確定公共設施建筑和大型行政行建筑的選址過程中,這項管理規劃是進行建設、使用土地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城市的建設要有好的導向和操作,這就需要有良好的項目選址發揮作用,因為這也是城市規劃和設計得以保證的關鍵之處,影響著整個城市的總體布局,更對該城市未來經濟的發展,城市職能和性質的確定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次是城市建設的用地的管理規劃。用地的規劃是城市規劃管理的核心和關鍵。不同于土地管理,而是負責城市的總體規劃,按照城市規劃設計來確定每塊土地的使用和開發范圍,提出所占用土地的使用要求,讓所用的城市建設都能在此前提下展開。通常的情況下,城市建設的用地管理都要一定的規章制度做依托才能得以實施,所建設的土地或待使用地都必須經過國家的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和地方相關的部門進行怕批準審核,這樣才能在此基礎上投入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之中。

    二、管理對設計的具體影響

    1.實現城鄉協調規劃與統籌發展相結合

    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有著直接的影響,可以實現城鄉的協調規劃與統籌發展相結合。無論是城市的用地規劃還是城鄉的建設,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才能有其實現的可能和物質保證。而城市的建設又不是孤立的,不同空間都緊密聯系依賴,城鄉的協調與統籌發展是在這種規劃設計體系下出發產生的更具體的方法,也是城市規劃的主要的理論之一,能夠有效的促進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讓更多的市民和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管理與城市規劃設計,為城市規劃和城鄉建設的體系做出貢獻,更促使城市的規劃朝著革命性的方向發展。

    2.科學有效的開發建筑項目和建設規則

    科學有效的建筑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管理和城市規劃設計的基礎上,憑借建設的現實要求和任務條件,根據所要開發的建筑項目和建設規則設計,確定建筑物的占地空間、具體性能和建筑材料。如果沒有合理的城市規劃設計,就無法實現對城市科學的管理,就不能進行城市規劃和城市建筑項目的投入。城市的規劃設計規定城市具體的建筑投建,那么規劃管理就是對針對建筑做具體的安排,通過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解決城市建設的點和面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建的建筑設施更加完善,設計師也能夠遵循建設的規則,注重人文關懷和環保意識。

    一個城市的象征就是城市內重要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對城市的形象有著很深刻的影響。所以建筑開發的項目和建設規則是否合理,就要遵循城市規劃設計的要求。同時,建筑設計的思想也要尊重城市規劃管理,符合設計書的要求,這樣才能讓城市的總體建設更完美、更科學。

    3.提高規劃設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城市規劃會影響一個城市發展的多個方面,不單是實現城鄉協調規劃與統籌發展相結合,科學有效的開發建筑項目和建設規則,還能提高規劃設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城市的規劃管理能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縮小地區間的差距,而且這樣也是適合時展的潮流,這樣使得城市管理設計的實現的得到了科學的實現。

    根據不同的社會背景和不同的地區環境,對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要求和建筑的設計要求也就越高了,城市的規劃設計受著時代的影響和牽動。根據地理研究學、社會環境學、經濟管理學、建筑設計學等對城市的規劃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實了城市建筑的設計理論,漸漸的成為城市建設領域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的城市規劃管理和城市規劃設計的實踐,城市的設計者和建筑者也開始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研究出更多適合城市發展建設的方案,豐富城市建設理論,順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還需要不斷的改建,伴隨著也會出現更多問題,城市規劃管理要盡可能的運用知識和想象力,進行科學的管理,促使城市規劃設計得以順利實現,提高規劃設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城市規劃設計是實現城市規劃管理的前提和依據,而城市規劃管理的實現也是城市規劃設計的方法,城市規劃設計越完善,就更方便城市規劃管理的實施,才有可能實現整體的城市的建設,適合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下,城市規劃設計也開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動城市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更對整個城市的行政和公共事業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在兩者協調、科學、有序的前提下,才能讓我們的城市建設的更美好,國家變得更富強。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7 (06).

    [2]何世源.城市規劃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謝鶴良.對城市規劃管理的幾點認識[J].規劃師,2006(03).

    第7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高層建筑;城市空間;景觀;設計

    Abstract: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to be able to blend in to the city's space, design work need to be able to consider the use of user needs, and on the external perception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user's experience.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must bal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build excellent urban landscape and is suitable for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We from the reality of XuanWeiShi folk music hot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c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were studied.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The urba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城市空間定義及高層建筑的發展

    1.1、城市空間。城市空間指的是城市人類進行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它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活動的必需場所。它包括城市內部的建筑物、綠地、廣場、道路以及公共服務的設施等等立體空間,能夠為人們提供工作活動的具體場所。

    1.2、高層建筑的發展。城市的不斷擴展以及人口的飛速增加,使得城市中高層建筑業在快速的發展。由于城市用地的緊張、人口激增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等因素使得高層建筑在近些年內也在飛速發展。高層建筑的出現對城市的布局以及形態都有很大影響,高層建筑可以說是城市發展的產物,與城市發展也在相互依賴。

    2、宏觀角度進行分析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融合

    高層建筑在進行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城市公眾的感受,也就是說,建筑物不論是內部使用還是外部的效果都要考慮使用者感受。

    2.1、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在進行高層建筑設計時,當地的規劃部門所出臺的各種條文政策及規范都對建筑物的設計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它強制性的要求必須考慮到城市環境,營造舒適的城市空間??梢钥闯?,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的協調以及城市空間的營造是通過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來完成的。城市環境是人們所直接接觸與感受的城市要素,高層建筑也是城市環境的要素,進行空間設計也要考慮城市居民的心理。一個好的城市設計不單單要提供給人們工作生活的場所,還要能跟周邊環境相互融合,與城市和諧在一起,考慮城市的公眾利益。建筑物的外觀也能間接的反應出建筑功能,同時,有特點的高層建筑也是一個城市的代表以及象征,能夠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發展程度與經濟水平。在進行高層建筑設計時,與城市相結合,考慮城市的整體布局,這樣才能發揮出高層建筑的作用,使城市不斷充實完整,豐富城市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

    2.2、人性化設計。首先,城市環境是人們生存的一個場所,城市的發展其實還是人類活動影響的。因此,城市設計以及建筑的設計必須要具體考慮人們的生活以及人們心理活動為出發點,從人們對空間的實際需求和人對空間環境的感性認知規律出發,創造出符合人性的城市空間。人性化的設計就是要考慮到人們的需求,堅持這樣的一種設計思想,實際的考慮到人們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滿足人們對建筑以及城市的使用功能,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給城市的居民提供一個好的工作、生活條件。人們的心理需要也非常重要,比如說人們的安全需要等等。好的高層建筑設計必須要能考慮滿足人們的多方面要求。

    建筑物的外部尺寸設計對人們的影響也非常大。一般說來,高層建筑物的外部尺度設計要遵循這幾個原則:(1)建筑與城市環境尺度統一原則。以民樂大酒店為例,其總高為98.9m,位于東安街與建設東街交叉路口西側,設置在道路的轉彎處,豐富了日常過往路人的視覺觀賞;設計時要考慮與周邊建筑物的和諧布局,否則就會受到相反的效果;設計時要考慮到建筑物頂部的造型,考慮建筑物輪廓線的美觀。(2)高層建筑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城市、整體、街道、近人以及細部等等的尺度,在某一尺度設計中要遵守尺度的統一性,不能把幾種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證高層建筑物與城市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局部與局部之間及與入之間保持良好的有機統一。(3)保證高層建筑尺度的可識別性。高層建筑物在設計時要考慮到一些局部的形象尺度,這樣的設計能使人把握其整體大小,同時,也可用一些屋檐、臺階、柱子、樓梯等來表示建筑物的體量。任意放大或縮小這些習慣的認知尺度部件就會造成錯覺,效果就不好。但有時往往要利用這種錯覺來求得特殊的效果。

    2.3、自然環境?,F代化社會的發展,我國已經從工業化發展慢慢向第三產業過渡,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同樣高層建筑的應用,也要追求環境的需要。高層建筑的設計要考慮到與自然的結合,使得人們在使用居住時對高層建筑的壓抑感會小一些。高層建筑在城市中的建設以高容積率,低密度使得人們能夠享有有更多的綠地空間。高層建筑的出現是解決城市用地緊張,綠地率低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3、微觀角度分析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融合

    宣威市民樂大酒店工程概況:建設地點:位于東安街與建設東街交叉路口西側,總建筑面積:46010.20㎡(其中地上38638.90㎡,地下7371.30㎡),建筑高度:主樓98.9米,裙樓24米,設計使用年限50年,建筑結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如圖)

    民樂大酒店立面效果圖

    3.1、充分發揮廣場的作用。高層建筑的體量非常巨大,往往會給街道空間一種突然的壓迫感,使人感覺好像從一個大空間突然進入一個小空間,這是由于高層建筑的體量所造成的對比。因此,在進行街道兩旁體量巨大的高層建筑設計時設計人員應該考慮對高層建筑進行后退處理,在退出的用地上可以設計一廣場空間,廣場空間的設計能夠起到對空間緩沖的作用;而且由于高層建筑的建筑面積遠遠超出其用地面積,容納的人員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對較大,后退出的廣場空間也起到緩解交通壓力的作用。從另外一方面講,廣場空間往往在街道空間以及城市空間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夠給公眾留下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為城市的節點,這就是共享空間的好處。獨特的廣場空間造型,以人和環境為設計重點,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安靜的休閑場所,而且使建筑塔樓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設計時廣場和建筑應該作為一體來考慮?;蛘呤强紤]給這部分空地作為酒店的停車場來使用。

    3.2、高層建筑的主體設計。成功的高層建筑設計對于城市來說,代表并且象征著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以及經濟水平,因此,高層建筑的造型選取對設計來說就非常重要。而且高層建筑的造型要根據建筑物的結構形式來確定,而且,造型的選取必須是滿足建筑的結構以及功能之后才能進行設計工作,造型設計不能對結構的設計造成一定影響,往往許多高層建筑在設計時都是結構形式外露而不進行修飾。塔樓是高層建筑的主體部分,塔樓的設計直接影響到了高層建筑物的造型,并且,現今社會中的高層建筑一般都是具有非常獨特的外形,有很強的識別性,它們也往往都是該城市的代表性建筑,這也是城市的高層建筑存在的一個原因。近幾年國家對建筑的環保節能要求在漸漸加大管理力度,要求對建筑物進行環保節能設計,而且近些年,建筑行業也漸漸出現“生態型”建筑概念。生態建筑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總部大廈在強調象征意義和功能的同時,就引入生態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態型”超高層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葉花瓣夾著一支花莖:花瓣部分是辦公空間,花莖部分為中空大廳。中空大廳起自然通風作用,同時還為建筑內部創造了豐富的景觀,而氣候設計大師楊經文設計的馬來西亞吉隆坡梅納拉大廈則體現了利用空中開放空間連通建筑內外,貫徹“生物氣候大樓”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綠化和底部斜坡的綠化都有助于調節氣候,盡可能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較好地完成了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銜接。同時對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間環境也是一種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層建筑設計的一個新要求就是要實現“生態節能型”。

    高層建筑的裙樓部分設計。一般裙樓對城市的影響比較小,但是,裙樓的設計對于街道寬度以及人性化的空間創造等等方面都關系密切。裙樓部分在進行設計時,裙樓的立面設計都不同于主體的立面設計,它需要進行精細的設計使得下部空間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同時考慮到,公眾視覺能夠直接的與下部空間接觸,還要體現人的尺度,裙樓對街道空間感影響也非常大。而高層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頂對整個建筑形象起到強化個性的作用,雖然它較少影響到生態環境,但對塑造建筑的標志性、豐富城市天際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根據建筑的基座、樓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3、巧妙的運用處理手法。高層建筑設計時,塔樓部分的設計變化余地相對來說要小很多,進行底層設計時設計人員可以通過一些處理手法巧妙的豐富空間。一般設計人員選取的處理手法有底層架空以及入口縮進等手法。底層架空可以使得高密度環境下獲得部分的空地,并且與城市廣場、道路和建筑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公共并且通透的空間,也能有效的改善城市人流大比較擁擠的狀況,將幾個公共場所連通起來能夠增加城市層次感,是現代建筑的一大特征。在臨近街道的高層建筑設計時,入口空間可以考慮凹入建筑物下部避免了主體的后退,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有效使用面積,緩解入口的矛盾,同時,建筑的形體設計也可能形成比較新穎的構思,入口縮進的處理手法應用也非常的廣泛。

    4、結語

    高層建筑的設計已經有很多年的實用歷史,人們也在不斷的總結經驗,從最開始僅僅注重使用功能到現在建筑與城市的有機結合。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高層建筑的設計與城市空間的互相結合,只有在進行設計時考慮到城市空間的使用,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結合出發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來,作品才能有代表性,符合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利雄,王世福.城市空間視角下的高層建筑形態設計思考[J].城市建筑,2010.10

    第8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街道景觀;建筑改造;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們對景觀環境認識的不斷提高和城市現代化發展以及城市經濟實力的提高,目前許多城市已經轉入城市環境整治的階段,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紛紛開展了“城市街道景觀整治”的活動。街道作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個城市風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現。它是城市形象的載體,是人們介紹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觀的概念

    與其他景觀相比,街道景觀相對更具有廣泛的使用性,它是人們生活需求與美學需求綜合的產物。究其組成元素來看,可分為動態景觀和靜態景觀兩個方面。動態景觀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動起來的人和車輛,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靜態景觀主要是指街道兩旁的建筑、小品、綠化、環境設施等,由于它們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觀能更好地為人們服務、提供更好的美學享受等。

    街道景觀不僅具有物質屬性,同時還蘊涵著深厚的文化,這些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由城市中的人們帶給街道,街道所承載的文化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城市中的人們,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經受了歷史的洗禮,呈現出自然、自由、看似隨意卻又與城市緊密相關的文脈。

    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滿足大眾的生活必須性以及對美學的享受,落實到街道的景觀設計中,就應該從它的特性出發。綜合來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視覺傳播性、連續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觀設計

    城市的發展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如體制制度、自身局限、歷史環境等,這就導致了街道線性的變化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生活空間,而這種空間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實再現,設計者可以通過對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預測街道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指導新的街道景觀項目。

    城市街道景觀的視覺傳播性

    街道上的住戶和行人作為街道景觀的主要受用者,他們的視覺和使用感受才應該是街道景觀設計的標準。但現在一些城市設計者在設計的時候僅僅依賴自身的設計經驗或者哲學美學理論,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設計,出現了一些模式化的設計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這在強調城市個性化發展的浪潮中是極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觀設計中,設計者應該站在居民角度去處理街道上人與人之間、環境與人的關系,要著眼于解決街道景觀是否能夠與使用者達成溝通,并達到傳遞正確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觀的整體性、連續性

    街道風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經歷漫長的歷史演化,是不同歷史階段街道形態的疊加,街道景觀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是城市線性空間的基本構成,但連續性的特點也帶來了一個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棟建筑設計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條街道景觀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棟建筑設計得不好,與周圍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會破壞整條街道景觀,這種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影響著整個街道的發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觀應該是以整個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環境、建設情況為基底的統籌性設計。從景觀的設計層面上看,街道景觀可以分為節點、界面和細部設施3類。節點是街道景觀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觀的關鍵因素;連續而明確的界面則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觀的重要前提;細部設施是提高街道景觀質量的媒介,同時也使街道空間充滿活力。通過這種點、面、細部的處理,可以讓街道更具有整體性、連續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應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細部、墻面本身等進行有效合理地裝飾設計、色彩規劃和文化元素運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體風貌特色的把握考慮下進行。

    城市街道景觀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和文化特色,實質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質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對建筑和道路系統的整體規劃,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則為非物質文化,強調的是價值觀念、行為模式、行為傳統等方面的內容,在街道景觀中的體現就是物質實體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人們可以通過對城市街道景觀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形成對城市的印象,從而對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觀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設計方法

    根據城市街道所處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將街道分為傳統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現代商業步行街以及濱水區街道5類。

    傳統地域文化街道景觀設計

    傳統文化符號在內容形式上是根據當時的文化特色和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產生的,反映了一定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性、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所以傳統地域文化街道景觀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如對于一些老字號要予以保護等。街道設施應考慮景觀造型手法與城市環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傳統文化要素、組合地域文化與現代景觀設計,注重街道色彩表現等。起到強化空間文化內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觀設計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為城市的車輛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車流的高度集中區域,承擔著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觀的設計主要有沿街的線形設計、建筑形式、街道設施、街道綠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結合綠化樹木的高度與街道的寬度形成一定的比例關系,使得街道的空間、比例感協調。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寬,可采用局部空間放大的手法,將城市廣場、綠地引入街道空間中來,使街道空間豐富多彩,增強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設施包括道路照明設施、信息顯示牌、護欄、標志廣告牌(如圖所示)等,

    圖1

    這些設施的設計不僅僅是道路功能的補充與完善,還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載體,在設計時除應避免自身對景觀的不利影響外,還應強化它在視覺效果上對快速路的美化與修飾功能,可以通過提煉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設施中,讓人們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溫情。

    圖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橋、立交橋等,它們與地面會存在一

    定的高差,這樣的高差給交通性街道景觀帶來了立體的景觀空間。設計中可以通過增添攀爬植物,纏繞包裹高架橋的橋體外側達到綠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橋側固定盆栽,形成立體的綠色景觀。

    生活性街道景觀設計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種街道類型。生活性街道景觀設計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為主的特點,強調它的場所感和鄰里感,如在街道景觀的空間形式設計中融入滿足人們日常購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場等居民需求的服務性區域,并根據街道功能特點,考慮街道空間的變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來組織豐富空間,給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場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數量比行車多,在綠化設計中應注重行道樹的選擇,便于人們在夏季遮陰,冬季可以得到足夠的日照,同時可以采用花壇、花池的種植方式為街區增添景色。

    現代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

    現代商業步行街主要是從安全性方面考慮,將其從商業集聚區域中劃定部分為步行區域,給人們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購物環境。商業步行街道景觀設計必須滿足商業空間的要求,如在商業街中舉辦活動、表演需要的空間等。便利的到達方式是集聚人氣的主要來源,諸如停車場、自行車停車位、道路指示牌、電話亭、自動提款機、垃圾桶、導游圖、座凳等便民設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證街道品質的基礎,同時從街道應急考慮,在通道寬度、地面鋪裝強度上都要考慮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的進出方便等。

    濱水區街道景觀設計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泛指毗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體區域的土地。在設計時應強調它的空間秩序性和自然系統、人工系統的包容性,可以在臨水區域間隔設置親水平臺,讓人們近距離與自然接觸,還可以在濱水區域沿水種植行道樹,修建自行車道,形成供人休閑的慢行通道。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街道的社會功能也越來越豐富,城市街道逐漸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勢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的工作必然是我們應當考慮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周佳葉.淺談城市街道的景觀設計文化[J].華章,2013.03

    第9篇:城市設計的歷史范文

    關鍵詞:指導成績;評閱成績;答辯成績;總成績

    中圖分類號:TP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7)18-31750-02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er System of Graduation Design Grades

    DING Guang-hui, YANG Wei, LI Xiao-xia

    (Dept.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Shiyan 442002, China)

    Abstract:At the end of graduation design, we mak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er system of graduation design. We connect the guiding teachers to the judging teachers through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s can pass and read the students' works and give grades directly in the system. At last the system will present the final grades of a student's graduation design in proportion according to locale answering grades.

    Key words:guiding grades; judging grades; answering grades; the final grades

    1 引言

    畢業設計通過選題管理階段[3]、過程管理階段[4],進入到最后階段成績管理階段。成績是畢業設計整個過程的最終體現,除了要實現成績的錄入和查詢,系統還需考慮不同身份的對象及行使的權限,如:學生、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答辯組長、答辯秘書、管理員等,因此系統要建立這幾個不同用戶和管理員之間的各種信息傳遞。在建立模型時要充分考慮應用需求,既要滿足數據要求,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并要具備修改、統計、打印等功能,還要操作方便。

    2 功能實現

    2.1 成績管理系統需要實現的功能

    教師和學生的分組:在管理員系統中,首先要進行答辯分組。

    (1)考慮到指導教師要對學生現場答辯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論文修訂,因此指導教師和學生盡可能分在同一個答辯組內。針對不同的課題類型將答辯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且小組組數可任意添加。如圖1所示。

    圖1 答辯分組管理界面

    (2)指定答辯小組組長、組員:由管理員分配各個小組的組長、組員和答辯秘書。

    2.2答辯小組組長進入教師管理系統進行評閱教師分配

    (1)組長通過本人帳戶可進行評閱教師分配,且只能在本組內指定評閱教師。系統有隨機分配評閱教師的功能,組長有調整的權限,如有不適合本組的課題題目,可通過管理員進行微調,圖2是分配評閱教師界面。

    (2)評閱指定后就建立起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之間的關聯。學生提交的論文,系統會自動傳遞至評閱教師處,但未定稿的論文評閱教師不能評定成績,指導教師已審核通過的定稿評閱教師方可評定成績。圖3、圖4是指導教師評定成績界面和評閱教師評定成績界面。

    圖2 分配評閱教師界面

    圖3 指導教師評定成績界面

    圖4 評閱教師評定成績界面

    2.3 答辯秘書錄入成績

    每一個答辯小組由秘書負責答辯現場成績的錄入。答辯組秘書通過其教師身份進入系統,可以進行答辯成績的錄入,可以查閱本組內學生的指導教師、評閱教師所給出的成績情況。對異常情況可及時向管理員或組長進行反饋,指導教師成績和評閱教師成績均可更正調整。圖5是答辯秘書輸入成績界面。

    圖5 答辯秘書輸入成績界面

    2.4 推優答辯組

    各組將推薦的優秀者進行集中答辯。由管理員進入各組將符合條件的學生挑出組成新的一組,其評閱教師不變。

    2.5 緩答辯組

    各組將不符合答辯條件的學生集中匯總至管理員,由管理員進入系統將不符合答辯要求的學生挑出組成新的一組,其評閱教師不變。(圖6)

    圖6 課題調整界面

    2.6 成績匯總

    管理員進入系統,進入查看學生選題項,以班級形式所有成績匯總在一張表上,以不同的顏色區分成績的來源,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得出最終的畢業設計成績。如圖7所示(提交打印后將自動轉為等級分制)。

    圖7 成績匯總界面

    2.7 成績查詢

    學生通過帳戶進入系統對畢業設計進行總體評價[5]后可在第一時間查詢成績。

    3 編程技巧

    3.1 答辯分組

    教學秘書對答辯進行分組,并在分組后指定每組的答辯組長和秘書。因為每次分組的組別并不確定,為了更人性化的操作,系統采用動態檢測所有組別的功能,在完成一組分配后將自動新增一組供使用。其中難度最大的是挑出現有的分組信息并進行合理的排序,相應的主要代碼解釋如下:

    do while not rs.eof

    tempzu=tempzu&rs("bysj_zu")&"|" '使用循環將現有分組情況構成字符串

    rs.movenext

    loop

    dim ID,ArrayID,Myarray,M

    ArrayID=split(tempzu,"|")Myarray=Sort(ArrayID)

    '分解字符串并調用Sort函數利用冒泡法進行由小到大的排序

    for i=0 to Ubound(Myarray)-1

    if Myarray(i)

    lastarray1 = lastarray1 & Myarray(i+1) & "|" end if

    '利用循環挑出不重復的組別,構成新字符串供生成下拉框使用

    Next

    3.2 分配評閱教師

    在分組后由指定的各組組長進行評閱教師的分配,因為每個組的課題數量較多,為了一定程度地減少組長的工作量,在還沒有分配評閱老師時先由系統進行隨機的分配,如果隨機分配的結果合適直接提交保存,否則進行手動的調整后再保存。涉及到的頁面主要有課題列表頁(bysj_pyteachers1.asp)和執行頁面(bysj_pyteachers2.asp),從數據庫中隨機挑出記錄的主要代碼如下:

    function gettempstr(jsbh,zubie) '將指導老師和所在組信息傳入函數內

    tempteachers=""'清空變量準備賦值

    Randomize '初始化隨機數

    Set RS = Conn.Execute("SELECT TOP 4 jsbh,name FROM teachers where jsbh'"&jsbh &"' and bysj_zu="& zubie &" ORDER BY rnd(-(jsid+" & rnd() & "))") '隨機獲得除指導老師以外的其他教師

    Do While Not RS.EOF

    tempteachers=tempteachers&RS.Fields("jsbh").Value &"-"& RS.Fields("name").Value & "|"

    RS.MoveNext

    Loop

    gettempstr=tempteachers '函數只能有一個返回值,所以用數組來傳遞多個值

    end function [7-11]

    4 結束語

    (1)該系統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畢業設計的管理效率。系統可自動記錄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數量、評閱論文的數量,方便了工作量的統計。并且具有許多統計功能:如課題類型、課題來源、生師比,可自動進行成績的分析,統計學生對整個畢業設計過程和教師的評價等級,同時使成績管理統計更準確。

    (2)該系統的實施,可使評閱教師提前了解所評閱學生的課題內容,在學生答辯時已經很清楚學生所做的工作,避免倉促評閱給分。以往學生的論文從指導教師至評閱教師,時間往往非常緊迫,不僅使評閱的工作量集中,而且有時直到答辯現場評閱教師才看到論文。

    (3)系統的實施,方便了各類用戶,學生可通過系統查閱自己的論文成績。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直接給出各項分值,總成績自動生成,減少了工作強度,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4)系統的實施,更加便于管理部門的管理和監控[5],實現了規范化、有序化和模式化管理,獲得了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效能,對保證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起到了必要和有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光惠,唐正連,楊偉,等. 基于B/S的畢業設計管理系統開發[J].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06.4:71-73.

    [2]丁光惠,唐正連,楊偉,等. 畢業設計管理系統研究與實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4:68-69.

    [3]丁光惠,唐正連,楊偉,等. 畢業設計選題系統研究與實踐[J]. 電腦開發與應用,2007.7:22-24.

    [4]丁光惠,唐正連,楊偉,等. 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系統研究與實現[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07.2:327-330.

    [5]丁光惠,唐正連,楊偉,等. 基于網絡的畢業設計過程與質量監控效能[J]. 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2:26-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口工漫画网站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3p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观看网站a|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