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品檢測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食品檢驗 技術 存在問題 建議
一、引言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僅對人體健康的威脅,而且還從多方面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檢驗是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是指。由于影響食品質量安全因素增加,食品檢驗項目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新的污染源的不斷出現以及食品安全檢測和監測,預警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平衡發展,先進的食品安全重點控制技術的使用尚未得到普及,已成為當前發展我國的食品安全保障機制的科學和技術瓶頸。因此,中國的食品檢測技術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食品生物性污染的檢測技術
(一)、紙熒光法。紙片熒光方法是利用細菌產生的某些代謝酶或代謝產物的特性,建立了酶——底物反應的方法,其優點是測試紙的生產工藝簡單,簡化了實驗制備,操作和判斷,準確性高。
(二)、電阻抗法。電阻抗法的原理是細菌在培養基上生長的過程中,可以使培養基中大分子的惰性材料(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代謝有電活性小分子(如乳酸,醋酸,等。)這些離子材料可以增加電導率介質,介質的阻抗變化中,通過檢測阻抗的變化,可以得出不同的細菌特性阻抗曲線,曲線與標準株作曲線比較,可以發現在相應的細菌數量和種類。
(三)、免疫學方法。是通過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再輔以免疫放大技術來鑒別細菌,它的優點是樣品在進行選擇性增菌后,無需分離即可采用免疫技術進行篩選。
(四)、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近幾年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中,迅速發展和應用的一種技術。
(五)、基因芯片技術。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基因芯片技術是一種反向固相雜交技術,具有微型化、高通量、并行處理、易于自動化等優越性。
(六)、細胞計數法。細胞計數法主要包括流式細胞計數法(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細胞計數法(solid phase cytometry,SPC)。
三、食品化學性污染的檢測技術
(一)、色譜、質譜及其聯用技術。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一質譜(GC—MS)和液相色譜一質譜(LC—MS)技術已成為檢測食品中農藥和獸藥殘留的主要手段以歐盟96/23/EC指令(2000年版本)為例。
(二)、化學快速檢測方法??焖倩瘜W檢測技術是有機磷農藥(磷酸,二硫代磷酸酯,磷酞胺)在金屬催化劑的磷酸水溶液的酸和醇,水解和檢測液體反應可以使檢測液體紫褪色,根據檢測液體水平可以改變檢測蔬菜中有機磷農藥的殘留水平。
(三)、抑制酶的活性——分光光度法。酶抑制技術相對成熟,應用最廣泛,痕量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其原理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對乙酰膽堿酯酶(ache)的特異性生化反應。
(四)、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ELISA測定法利用標記物的酶催化底物顯色反應來反映抗原抗體的結合過程,將酶催化底物的靈敏性與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相結合。
四、檢驗技術存在的問題
(一)、檢測方法不全
許多檢測方法存在空白,多殘留檢測方法就很少。在非食品原料,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使用的膨松劑,甲醛,過氧化氫(過氧化氫),甲醛次硫酸氫鈉,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但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檢測方法,該檢測方法的定性方法,抗干擾,定量準確度有不足。在食品添加劑方面,在gb2760——2007《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許多食品添加劑使用范圍和界限,并沒有檢測方法,使行政執法和檢驗機構面臨的一些問題在食品可能不會有據可發現,但也為一些非法食品生產者采取優勢,做一些食品安全留下質量隱患。
(二)、快速檢測技術不成熟
當今,我國也開展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的分析,但是在敏感性,特異性,但應加以改進。在環境污染物檢測,開發了二惡英及其類似物的超痕量檢測和“瘦肉精”,激素,氯丙醇微量檢測技術和大型精密儀器,但中國仍然是一個缺乏這些污染物的有效和快速的檢測方法,技術和設備。此外,一些發達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對食物的瘋牛病朊蛋白和禽流感病毒檢測方法,但目前我國沒有可供檢驗的實用方法和技術。
(三)、檢測設備跟不上檢測技術的需求
在檢測設備,一些食品檢測機構由于缺乏資金,廣泛的測試設備低等級。雖然大多數檢測部門在食品分析用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法和其他設備,但國際公認的氣相色譜-質譜,高效液相色譜-質譜遠未普及,超痕量分析等高科技檢測方法是非常缺乏。在實驗中,由于食品檢測機構大多采用技術含量低,易于檢測,樣品預處理技術是太傳統,提取和純化效果不滿意,所以從檢測的準確性和精度能滿足要求的食品污染限制。
(四)、質量控制有待完善
目前的做法是根據規范,測試機構等現行國家標準,地方標準或行業標準的食品檢測,根據現有的判斷標準,若有不合格不允許出現在市場上,由客觀因素,系統的分析方法,在我國還不能大范圍的使用,尤其是食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事件”,它是一種化工原料,由于其高氮含量,不法分子以降低成本,使用凱氏定氮法”測量蛋白質含量其實就是測量氮含量檢測缺陷,新鮮牛奶和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假裝是高蛋白食品。在國內外測定三聚氰胺的含量的方法,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液相色譜和質譜,氣相色譜質譜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方法是基于美國飼料檢測,不預處理的優化,和奶制品的矩陣差異。
五、對我國食品檢驗技術的建議
(一)、提高檢測技術手段
在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依據國際食品檢測技術發展方向,加強我們的食品檢驗檢測的先進方法和技術。針對安全限量標準的有機污染物,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姚明禁止的化學品,生物毒素,農藥,獸藥,植物病原體和人畜共患的病原體,側重于研究和發展快速檢測技術。同時,針對發展先進的檢測手段和先進的開發設備。和選擇性吸取和引進國際先進的檢測技術。
(二)、加強源頭的質量控制
加大食品廠源控制,追求食品的生產和銷售整體鏈路監測。利用當地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屬地監管原則,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加強遠程本地食品檢驗機構的技術支持。提高檢驗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食品檢驗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強化檢測機構網絡建設
加強檢測機構網絡建設,提高食品質量檢測系統和系統的配置。在政府的號召下,建立競爭有序,透明和公開測試,測試市場,讓民間資本整合,消除貿易壁壘,從而形成規范合理的競爭機制。此外,民間機構也可在食品安全評價為消費者提供技術服務,為企業和政府部門及生產,銷售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
六、結束語
當今,我國在食品檢測技術仍然存在許多重要的問題,食品安全不僅直接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健康,但也涉及到一些社會問題和經濟及社會發展。如何保證食品安全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為了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穩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志賢.食品安全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上海食品藥品監管情報研究,2008(12)
[2]周園園.對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覽,2010(9)
[3]康麗榕,鄭燕燕. 淺談我國食品檢驗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J].科技信息,基礎理論探討
[4]關莉莉. 淺談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章,2011(25)
詳細介紹了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的4個標準:GB/T 22282—2008《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 、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SN/T 1622—2005《進出口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要求》和HJ/T 307—200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生態紡織品》,對我國檢測生態紡織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國家標準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同時對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
Abstract: The four standards in Chinese eco-textile system were studied, including GB/T 22282-2008 “Limitation of toxic and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extile fibers”, GB/T18885-2009“Technical demand for eco-textiles”, SN/T 1622-2005“Inspe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mportand export eco-textiles”, HJ/T 307-2006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environmental labeling products-eco textiles”. The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of the standard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e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eco-textile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eco-textile;standard;system
隨著人們“綠色環?!币庾R的逐步增強,人們對日用消費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紡織服裝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主要消費品,其生產過程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殘留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態紡織品的消費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國際關于生態紡織品的概念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全過程生態理念,即對紡織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衡量和評估,制定相關的技術要求控制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促使紡織產品從纖維種植到紡紗、織造、前處理、染整、成衣制作乃至廢棄處理的整個過程對環境、生態和人類健康不產生危害,全過程生態紡織品以歐盟“Eco-label”生態標準為代表[1-2],該標準體系在歐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二是結果生態理念,即制定相關的技術要求,控制最終紡織產品對人身健康無害,而不涉及紡織產品在生命全周期中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3-4],結果生態理念以國際環保紡織協會推行的Oeko-Tex Standard 100 標準為代表,該標準體系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1 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
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生態紡織品需求,同時根據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現狀,我國也建立了自身的生態紡織品檢測標準體系,具體標準有:GB/T 22282—2008《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SN/T 1622—2005《進出口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要求》以及HJ/T 307—200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生態紡織品》。這4個標準構成了我國生態紡織品檢驗的主體,相關的檢測內容參照了國際上生態紡織品的相關要求。
(1) GB/T 22282—2008《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5]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提出,由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負責起草并于2009年實施。該標準參考了歐盟指令2002/371/EC“紡織品生態標簽規范”中的有關條款,以促進原料加工、紡紗、印染、后整理加工和服裝制成品加工等過程中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和排放。該標準適應的紡織纖維包括聚丙烯腈纖維、聚酯纖維、聚丙烯纖維、聚氨酯彈性纖維、人造纖維素纖維、棉和其他天然纖維素種子纖維、含脂原毛和其他蛋白質纖維共計7種,其中人造纖維素纖維中涵蓋了粘膠纖維、萊賽爾纖維、醋酯纖維、銅氨纖維;蛋白質纖維包括了綿羊毛、山羊毛、駝毛、兔毛、羊駝毛和馬海毛。該標準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全部選用了我國現行的檢測方法,包括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錫化合物、總氯和有效氯以及丙烯腈含量的測定。
(2) 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6]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2 年首次頒布,是我國第一部有關生態紡織品檢驗的國家標準,最新版于2009年修訂并于2010年1月1日實施。該標準規定了紡織品的適用范圍包括各種紡織品及其附件,將產品分類分為嬰幼兒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用品、非直接接觸皮膚用品以及裝飾材料四類。該標準對各種不同種類產品的技術要求和檢測項目參照了國際環保紡織協會推行的Oeko-Tex Standard 100標準2008年第一版,具體的檢驗項目共計15項,包括pH值、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屬、殺蟲劑、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劑、阻燃整理劑、色牢度、揮發性物質、異常氣味以及石棉纖維,該標準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全部選用了我國現行的檢測方法。
(3) SN/T 1622—2005《進出口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要求》[7]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5年,并于2006年實施,屬于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其內容參照Oeko-Tex Standard 100 標準和Oeko-Tex Standard 200標準中規定的相關內容和檢測程序。該標準規定了在紡織品的適用范圍包括各種紡織品及其制品,皮革制品可參考執行,不適用于化學品、助劑和染料。該標準將產品分類分為嬰兒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用品、非直接接觸皮膚用品以及裝飾用品四類,列入該標準中的檢驗項目包括pH值、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屬、殺蟲劑、含氯酚、有害染料、氯化苯和氯甲苯、阻燃產品、色牢度、揮發性物質釋放、氣味共計12 項。該標準所采用的檢測方法部分選用了我國現行的檢測方法,同時也參考了Oeko-tex Standard 200中相關檢測方法。
(4) HJ/T 307—200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生態紡織品》[8]是由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出并于2007 年實施的行業標準。該標準適用于除經防蛀整理的毛及其混紡織品外的所有紡織品。該標準參考了Oeko-Tex Standard 100 標準,測試項目包括pH值、甲醛含量、可萃取的重金屬、殺蟲劑總量、含氯酚及鄰苯基苯酚、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化合物、有害染料、有機氯染色載體、抗菌整理劑、阻燃整理劑、色牢度、揮發性物質、異常氣味共計14項。該標準中的檢測方法并不完整,部分測試方法參考了美國標準(ASTM),同時也參考了Oeko-tex Standard 200中相關檢測方法。
綜合上述4個標準可知,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生態紡織品的標準體系,該體系中對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均有檢驗方法和標準,內容涉及纖維原料和紡織成品,其中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中檢驗項目和技術要求相對比較完善,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全部選用了我國現行的檢測方法,是4個標準中相對較為先進和完善的方法。
2 我國生態紡織品相關檢測方法
根據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中的相關要求,我國生態紡織的檢測內容主要包括15項,分別為pH值、甲醛、可萃取的重金屬、殺蟲劑、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劑、阻燃整理劑、色牢度、揮發性物質、異常氣味以及石棉纖維。這些測試項目基本涵蓋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規定的相關內容,我國基本制定了以上各種項目的相關檢測標準。
(1)pH值測試
紡織產品中pH值檢測方法和標準主要有SN/T 1523—2005《紡織品表面pH 值的測定》和GB/T 7573—2009《紡織品水萃取液pH 值的測定》、QB/T 1277—1991《毛皮成品 pH值的測定》。
(2)甲醛含量測試
紡織產品中甲醛含量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19941—2005 《皮革和毛皮 化學試驗 甲醛含量的測定》,SN/T 2195—2008《紡織品中釋放甲醛的測定無破損法》、 GB/T 2912.1—2009《紡織品 甲醛的測定 第1部分:游離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 2912.2—2009《紡織品 甲醛的測定 第2部分:釋放的甲醛(蒸汽吸收法)》、GB/T 2912.3—2009《紡織品 甲醛的測定第3部分:高效液相色譜法》、GB/T 23973—2009《染料產品中甲醛的測定》、SN/T 1904—2007 《進出口皮革中甲醛含量的測定》。
(3)可萃取的重金屬測試
紡織產品中可萃取的重金屬測試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22930—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學試驗 重金屬含量的測定》、SN/T 1903—2007 《進出口紡織品重金屬檢驗規范》、GB 20814—2006《染料產品中10 種重金屬元素的限量及測定》、GB/T 17593.1—2006《紡織品 重金屬的測定 第1部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593.2—2007《紡織品 重金屬的測定 第2部分: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GB/T 17593.3—2006《紡織品 重金屬的測定 第3部分:六價鉻 分光光度法》、GB/T 17593.4—2006《紡織品 重金屬的測定第4部分:砷、汞 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測試的重金屬共計10種。
(4)殺蟲劑測試
紡織產品中殺蟲劑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SN/T 1837—2006《進出口紡織品硫丹、丙溴磷殘留量的測定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SN/T 2461—2010《紡織品中苯氧羧酸類農藥殘留量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SN/T 1766.1—2006《含脂羊毛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1 部分:有機磷農藥的測定氣相色譜法》、SN/T 1766.2—2006《含脂羊毛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2部分:有機氯和擬合成除蟲菊酯農藥的測定氣相色譜法》、SN/T 1766.3—2006《含脂羊毛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3部分:除蟲脲和殺鈴脲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GB/T 18412.1—2006《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1部分:77 種農藥》、GB/T 18412.2—2006《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2部分:有機氯農藥》、GB/T 18412.3—2006《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第3部分:有機磷農藥》、GB/T 18412.4—2006《紡織品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4部分:擬除蟲菊酯農藥》、GB/T 18412.5—2008《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5部分:有機氮農藥》、GB/T 18412.6—2006《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6部分:苯氧羧酸類農藥》、GB/T 18412.7—2006《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7部分:毒殺芬》,測試的殺蟲劑共計65種。
(5)苯酚化合物測試
紡織產品中苯酚化合物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22808—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學試驗 五氯苯酚含量的測定》、SN/T 1654—2005《進出口皮革及皮革制品中2,3,5,6-四氯苯酚殘留量的測定 乙?;瘹庀嗌V法》、GB/T 20386—2006 《紡織品 鄰苯基苯酚的測定》、GB/T 18414.1—2006《紡織品含氯苯酚的測定第1部分:氣相色譜質譜法》、GB/T 18414.2—2006《紡織品含氯苯酚的測定 第2部分:氣相色譜法》、GB/T 23974—2009《染料產品中鄰苯基苯酚的測定》、GB/T 24166—2009《染料產品中含氯苯酚的測定》,測試的苯酚化合物共計4種 。
(6)氯苯和氯化甲苯測試
紡織產品中氯苯和氯化甲苯的測試方法及標準主要有:GB/T 24164—2009《染料產品中多氯苯的測定》、GB/T 20384—2006《紡織品氯化苯和氯化甲苯殘留量的測定》、GB/T 24167—2009《染料產品中氯化甲苯的測定》,測試的氯苯和氯化甲苯共計23種。
(7)鄰苯二甲酸酯測試
紡織產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24168—2009《紡織染整助劑產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GB/T 20388—2006《紡織品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測試鄰苯二甲酸酯種類共計13種。
(8)有機錫化合物測試
紡織產品中有機錫化合物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22932—2008 《皮革和毛皮 化學試驗 有機錫化合物的測定》、GB/T 20385—2006《紡織品 有機錫化合物的測定》,測試的有機錫化合物共計5種。
(9)有害染料測試
有害染料包括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致癌染料、致敏染料和其他有害染料共計56種。紡織產品中有害染料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SN/T 1045.1—2010《進出口染色紡織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檢驗方法-液相色譜法》、SN/T 1045.2—2010《進出口染色紡織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檢驗方法-氣相色譜質譜法》、SN/T 1045.3—2010《進出口染色紡織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檢驗方法氣相色譜法》、GB/T 23345—2009《紡織品分散黃23 和分散橙149 染料的測定》、GB/T 24101—2009《染料產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限量及測定》、GB 19601—2004《染料產品中23 種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測定》、GB/T 17592—2006《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GB/T 20382—2006《紡織品致癌染料的測定》、GB/T 20383—2006《紡織品致敏性分散染料的測定》、GB/T 23344—2009《紡織品4-氨基偶氮苯的測定》。
(10)抗菌整理劑測試
紡織品中抗菌整理劑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28023—2011《絮用纖維制品抗菌整理劑殘留量的測定》,測試的抗菌整理劑共計4種。
(11)阻燃整理劑測試
紡織品中阻燃整理劑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SN/ T 1851—2006《紡織品中阻燃整理劑的檢測方法氣相色譜-質譜法》、GB/T 24279—2009《紡織品 禁/限用阻燃劑的測定》,測試的阻燃整理劑共計17種。
(12)色牢度測試
色牢度主要包括:耐水色牢度、耐汗漬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紡織品中色牢度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T 5713—1997《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水色牢度》、GB/T 3922—1995《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試驗方法》、GB/T 3920—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摩擦色牢度》、GB/T 18886—2002 《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唾液色牢度》。
(13)揮發性物質測試
紡織品中揮發性物質的測試方法和標準主要有:GB/ T 24281—2009 《紡織品 有機揮發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測試的揮發性物質共計32種。
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中的檢測項目基本涵蓋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規定的相關內容,只是在項目種類、檢測方法、限量值上部分差異[9-11]。我國基本上實現了生態紡織品標準測試國標化,但是在最新物質的檢驗上還沒有成熟的標準。如2012版Oeko-Tex Standard 100中規定了對紡織品中全氟辛烷磺?;衔铮≒FOA)、全氟辛酸(PFOS)、殘余溶劑的限定要求,而迄今為止尚沒有成熟的標準對紡織品中該類物質的進行檢測。
3 對我國生態紡織品的幾點建議
3.1 整合科研院所和標準制定部門資源,建立更加完善的標準研究體系。
對于生態紡織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定,我國的標準體系中物質的種類和限量值多參考歐盟相關要求,缺乏對物質的初始研究資料。因此,聯合科研院所的技術資源,建立起對有毒有害物質的初始研究資料并逐步完善到標準制定體系中是非常必要的??梢詤⒖細W盟等發達地區的標準研究體系,確定從發現物質的危害性到物質的禁用的整個系統,建立更加完善的標準研究和制定體系。
3.2 提高我國標準體系的更新速度,促進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
我國的生態紡織品標準更新速度較慢。Oeko-tex standard 100基本每年會更新一次, 我國的生態紡織品標準從2002年制定后僅更新一次,并不能滿足國際貿易的需求。建議我國標準研究機構跟蹤國際標準研究的最新動態,并適時加快標準的更新速度,制定適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紡織品標準。
3.3 加大宣傳力度,促進我國紡織品標準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生態紡織品的系統標準,但是在國際紡織品貿易中采標率較低。雖然我國的生態紡織品標準基本與國際較為先進的標準體系較為相近,但是國外買家對我國生態紡織品法規缺乏足夠的認可程度,因此加大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的宣傳力度,提高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是標準化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竇明池,姚琦華,殷祥剛.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的內容研究[J].印染助劑,2010,(11):51-55.
[2]王為諾.國際紡織品生態研究和檢測協會(Oeko-Tex)及生態紡織品標準100(Oeko-TexStandard100《生態紡織品通用及特別技術條件》)介紹[J].中國纖檢,2005,(08):43-44.
[3]牛增元,葉曦雯,羅忻,等.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研究[J].棉紡織技術,2009,(12):52-54.
[4]陳勤偉,郎明芳,鮑國芳.生態紡織品認證及其關鍵控制點[J].印染助劑,2005,(12):39-42.
[5]GB/T 22282—2008 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S].
[6]GB/T 18885—2009 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S].
[7]SN/T 1622—2005 進出口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要求[S].
[8]HJ/T 307—2006 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生態紡織品[S].
[9]李學洋,李淑芬,王利兵,等.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與OekoTex Standard 100的差異[J].上海紡織科技,2011,(05):50-52.
[10]張文娜,李亞濱.淺談生態紡織品的標準與檢測[J].上海毛麻科技,2008,(02):39-42.
關鍵詞:紡織品;有害物質;常用檢測技術;紡織工業;檢測設備;化學試劑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S10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5-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57
1 紡織品中有害物質的常用檢測技術
1.1 甲醛檢測
(1)主要的試驗檢測儀器包括有燒瓶、電子天秤、容量瓶、量筒以及移液管、水浴振蕩器等,2號玻璃漏斗式濾器,22PC可見分光光度計;(2)主要試驗原理是放試樣到水浴鍋中,保證其溫度在40℃,一定的時間過后,萃取其液用乙酰丙酮顯色,412nm的波長下,對顯色液的甲醛吸光度實現分光光度計測定,和有關甲醛的標準曲線進行對照,科學算出紡織品樣品中的甲醛具體含量;(3)具體的試驗檢測流程如下:首先稱取到1g的試驗樣品,用250mL的具塞三角瓶將1g的試驗樣品放入其中,加入100mL的水之后保證蓋子蓋好,同時進行震蕩萃取,將萃取好的使用過濾器進行過濾,放入另外一個三角瓶中。然后吸取5mL的納氏試劑以及5mL的過濾液到同一個試管中,進而放試管到水浴鍋中,讓其進行顯色,顯完色之后對其進行取出,保證其在常溫下冷卻,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避開光。再者使用相同體積5mL蒸餾水以及乙酰丙酮進行空白對照,對其吸光度的測定,可以應用10mm吸光池,實現對分光光度計412nm波長的測定。
1.2 重金屬檢測
(1)針對重金屬的檢測,其材料設備主要包括有氯化鈉、硫酸鎳、尿素、冰乙酸、檸檬酸鈉、無水乙醇、磷酸、紡織品樣品;(2)在抽取紡織品的試樣的過程中,要注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紡織品,剪到25mm2左右大小,還有將其混勻,稱取4克作為實驗試樣,將它們放到150mL的三角燒瓶中。并在放有4克試樣的三角燒瓶中滴入40mL的酸性汗液,檢測過程中要保證全面的浸濕纖維,要保證其在超聲波中10min后進行振蕩萃取,靜置、過濾樣液等待試樣;分別取兩份8mL樣液,其中一份放在25mL比色管中,并加入2.5mL曲拉通溶液以及0.4mL環己二酮二肟溶液,將其搖勻放置五分鐘,而另外一份,對其單單加入0.4mL的曲拉通溶液以及水,以此作為空白參比溶液;(3)根據有關數據計算出所檢測紡織品中的鎳含量。
1.3 化合物檢測
(1)氣相色譜法主要是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物質的沸點以及分離極性和吸附性能來分離混合物,它主要是應用氣體作為其主要的流動相,由于氣相樣品的傳輸速度非常快,所以移動和固定相可以瞬間達到平衡之間的樣品和固定相可以使用大量的材料,所以氣相色譜法有速度快、分離效率高等特點;(2)對氣相色譜頻譜檢測的應用分析在現階段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了應用發展,是分析許多有機化合物的常規監測的必要工具。氣相色譜的應用分析靈敏度以及速度都非常高,并且檢測限低、應用范圍廣,與此同時其在設備價格以及試驗成本上都有一定的經濟性;(3)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的應用有著較高的靈敏度,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按照實際情況選擇離子源的不同,根據不同的試驗條件如APPI、ESI、APCI、離子肼等。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的應用發展還可以解決揮發性化合物的測定,對極性化合物的測定,熱不穩定化合物的測定、高分子量化合物的測定。
1.4 不同檢測方法結果比較
本文通過三種不同的檢測方法對內衣和再加工纖維的檢測結果做了對比試驗,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紡織品的儀器檢出值和國標的檢出值是非常接近的,這主要說明了本次紡織品儀器的檢出數據是真實有效的。
2 提高紡織品檢驗技術的途徑
2.1 完善檢測技術標準體系
就目前我國紡織業的檢測技術標準來看,要按照各個國家不同的經濟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背景,以我國的實際出發,和一些發達國家的紡織品檢測找出一個協商平衡點。為了使得我國的紡織品檢測標準在國際上獲得一定的認可,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紡織品建議向著國際化發展,我們就必須要現檢測工作以及檢測標準和世界的接軌,建立完善的紡織品檢測機構、制定一個科學的檢測標準體系等工作,由于其需要一定的技術以及資金的支持,而就目前我國的實力單獨完成仍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和一些發達國家有實力的機構合作進行,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紡織品檢測標準以及紡織品檢測機構,提升自身紡織品檢測能力。
近年由于瘋牛病、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加之日本國內農業保護主義的興起,日本政府出臺了一些新的檢查措施、檢查法規、檢查制度和檢查標準,對農產品進口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致使作為日本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原產地的我國農產品對日出口面臨新的挑戰。
一、農產品衛生安全檢查的核心管理機構新近出臺的舉措
日本對進口農產品、畜產品以及食品類的檢驗檢疫制度非常嚴格,對于入境農產品檢查程序一般是首先由農林水產省下屬的動物檢疫所和植物檢疫所從動植物病蟲害角度進行檢疫。同時,由于農產品很大部分用作食品,在接受動植物檢疫之后,還要由日本厚生勞動省下屬的檢疫所對具有食品性質的農產品從食品角度進行衛生防疫檢查,另外,對出口國的農產品產地也有嚴格規定,如發生傳染病地區的動物質品以及農藥、化肥使用各類和用量超出規定標準產區的農產品都禁止進口。
日本農產品衛生安全檢查主要由厚生勞動省(一般簡稱厚生省)和農林水產省(一般簡稱農林省)管理,負責制定和修改農產品進口的法規、制度、標準和管理措施。兩省在管理領域各有側重和分工,厚生省主要對具有食品性農產品從食品角度進行安全衛生管理為主,農林省主要從動植物病蟲害角度,特別是對動物類農產品進行安全衛生管理為核心。為了進一步加強和協調兩省相關機構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于2002年成立了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在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協助下,兩省從2002年開始大幅度頻繁修改和提高安全檢查標準,出臺了許多新舉措。
(一)厚生勞動省的新舉措
1,不斷修改和增加食品中農藥殘留物檢查的種類、劑量和標準 2003年5月修改后的《食品衛生法》計劃在3年時間內逐步引入《食品中農藥、動物用藥及添加劑暫定標準制度》,除制度規定的殘留標準外,還對雖然沒有設定殘留標準,但殘留物質達到了一定含量的食品,仍可采取禁止進口、流通的措施。
2006年厚生省再次修訂了《食品衛生法》,并于2006年5月29日開始宣布正式施行《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的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涉及對所有農業化學品的管理,可謂廣泛之極。
2007年又先后兩次修訂《食品衛生法》中食品與食品添加劑的標準和規范,即獸藥殘留量的補充規定。增訂食品內獸藥吡喹酮(Praziquantei)和二氧沙星(dif-loxacin)的最大殘留量涉及的產品有陸生哺乳動物(瘦肉、肥肉、肝臟、腎臟及可食部分)及棘鰭目類。
2.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進口檢測物的檢查,幾乎每年都有所變化
2004年厚生省規定各檢疫機構對三大類食品殘留物進行重點檢查:①農藥殘留中除作常規檢查外,重點對滅百可、毒死蜱等常用農藥殘留超標進行檢查。②抗菌素殘留中重點對恩諾沙星、四環素等改進型藥物和傳統性藥物進行檢查。③食品添加劑重點對甜蜜素的使用量進行檢測。
2006年12月25日,厚生省宣布對2007年進口食品監控檢查計劃進行修改,在檢查項目中追加對水產品殘留的檢查。新增檢查的農藥有禾草丹、溴氰菊脂、呋喃硫咸3種。
2007年3月30日,日本厚生省兩次向各檢疫所下述了“2007年度(2007年4月1日――2008年3月31日)進日食品監測計劃”,確定了2007度對進口農產品,重點是水產品檢驗檢疫中的種類、項目及檢測方法。
3.急速擴大命令檢查范圍
日本厚生省代表日本政府對進口農產品的“命令檢查”,帶有濃厚的貿易保護色彩和歧視性。在技術和綠色的外衣下使壁壘變的合法化是日本政府限制進口最為有效的措施。由于“命令檢查”是逐批檢查,所需時間長、費用高,常常會使商務供貨期延誤。2004年厚生省先后對我國產荔枝、粉絲、小油菜、甲魚實施了命令檢查,致使出口的荔枝到日本后霉變潰爛損失巨大。2005年、2006年又對我國出口的水產品鰻魚等進行命令檢查,定向檢測抗生素殘留、農藥殘留、疾病性毒素、重金屬殘留等。
(二)農林水產省的新舉措
1.全面修改肉類進口衛生標準
2004年1月起農林省消費安全局對進口家禽及家畜肉類衛生條件進行了全面修改,首先修改了《加熱處理家禽肉進口衛生條件》,其中大量增加了對加工設施衛生條件和生產工序管理的要求,此后,相繼對《偶蹄類動物產品進口衛生條件》和《家禽(生鮮)進口衛生條件》進行修改,附加了產地環境標識要求。
2.再次增定腸衣肉制品附加工衛生條件
2004年4月農林消費安全局對使用腸衣的肉制品附加了新的衛生條件,要求出口國對使用腸衣的工廠進行各種認證管理,即:質量管理認證(ISO9000)、環境管理認證(ISO14000)、勞動安全認證(ISO18000)、危害關鍵點控制認證(HACCP),并在認證和出口前通知日方,以便核檢。
3.進一步擴大JAS標識范圍
2004年4月農林省消費安全局進一步修定了JAS規定的標識范圍,由初級農產品擴大到加工食品,并要求對加工食品的原料、原產地和畜產品的原產地,加工地進行全面標識,超過標識范圍的產品將進行限制。2006年對標識地又提出了提供基本環境條件及評價的說明要求。
二、農產品安全衛生檢查的新標準
在日本新近修改和出臺的各類檢查標準中,以2006年5月29日正式頒布的《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的肯定列表制度》(以下簡稱“肯定列表制度”)最具代表性、權威性和限制性,“肯定列表制度”中農業化學品殘留量限制,幾乎函蓋了所有涉農的化學用品和藥品,將所有用于農林牧水產業生產的農業化學品引入的危及食品安全因素置于控制之下,由原來的農業化學藥品擴展到了整個農業化學品,可謂涉及面最廣、函蓋內容最多、限量要求最為嚴格的新標準,也成為日本近期農產品進口安全衛生檢查最核心的依據,是限制進口最有效的技術壁壘。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農業化學品殘留限量標準,大致可分為4類,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
1.“暫定標準”
“暫定標準”涉及的農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日本制定了“暫定標準”,而出口國無任何限量標準的農藥;另一類是雙方均制定了限量標準的農藥??隙斜碇贫葘?34種農業化學品制定了51392個暫定限量標準,涉及264種食
品。734種農業化學品中涉及農藥種類達498種,兼作農藥獸藥34種,兼作農藥和飼料添加劑的1種。
2.“一律標準”
是對未函蓋在“暫定標準”中的所有其它農業化學品或其它農產品制的統一限量標準,即日本政府確定的對身體健康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標準。該限值是以1.5ug/人/天的毒理學閾值作為計算基準,確定了0.0ling/Kg的統一限量水平。該標準應用于含有肯定列表制度中未制定最大殘留是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的食品。
3.豁免物質
豁免物質是指那些在一定殘留量水平下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農業化學品,主要有了其農藥豁免物質:1)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1款規定不需要對可攝入量進行風險評估的農藥;2)《農藥取締法》指定的農藥;3)除上述情況外其它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農藥,日本豁免物質最終草案包括:指定的殺蟲劑碳酸氫鈉,其它殺蟲劑銅、硫等。
4.沿用原限量標準而未重新制定指定限量標準
在肯定列表制度中未制定臨時限量標準但日前已有的限量標準,涉及農產品食品175種,殘留量限量標準2470條,這些標準在肯定列表制度生效后仍然有效。
此外,還有15種農業化學品不得在任何食品中檢出,有8種農業化學品在部分食品中不得檢出,涉及84種食品和166個限量標準。
三、日本農產品衛生安全檢查變化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一)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日本是我國主要農產品出口市場,年出口數量和金額均占我國總出口量的1/3,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及食品有:水生動物及其產品類、蔬菜及其制品類、畜禽及基制品類、水果、堅果及其制品類等。自2006年5月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以來,日本加大了對進口農產品及食品的監測檢查力度,嚴重影響了我國對日出口的速度和額度,特別是對我國蔬菜、食用菌、茶葉、鰻魚等大宗出口產品影響巨大,主要表現在:
1.產品檢出數量急劇增加
2006年6月日本進口食品檢出不合格產品類114批次,其中我國45批次、占39%,與肯定列表制度相關的不合格為19批次、占16.7%;7月份檢出149批次,其中我國47批次、占32%,與肯定列表制度相關的不合格為27批次、占52%;2006年共計檢扣我農產品共計達481批次之多。特別是2006年8月8-16日不到10天的時間里,相繼對我國5個品種的出口產品作出加強檢查的決定,數量之多、密度之大較為罕見。
2.出口貿易受到嚴重限制
由于新的檢查標準限量項目多、數量大、范圍廣、標限嚴,且對沒有限量標準的執行“一律標準”,加之我國自身農獸藥管理尚不規范,日本很容易檢出我國出口食品、農產品問題,從而使其通過加強檢測達到限制進口、保護本國貿易的目的。
3.出口生產成本和企業經營成本直線上升
面對大量的限量標準和不斷增加的附加條件,致使生產基地、經營企業承受了巨大壓力,基地生產者對用品、用藥慎之又慎,經營企業則不得不使用各類標識和認證,擴大樣品采集量和檢測項目范圍,增加經營成本,并接受“命令檢查”帶來的巨大延期損失,導致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下降。
(二)應對策略
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輸日現狀,要積極尋求跨越日本前所未有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策略,建立完善的應對體系。
1.確保農產品生產安全、加工運輸安全
從源頭對出口農產品、食品實施有效管理控制,是保障出口農產品、食品安全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應對肯定列表制度最關健的措施之一。在國內實施良好的農業操作規范(GAP),提倡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IPM),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確保農產品生產安全,提升生產安全系數。同時,食品加工企業要實施良好的生產規范(GMP),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確保農產品加工安全和運輸安全,并將生產者、加工者有機的聯接起來,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產業化質量安全保障,整體提升我國出口農產品水準。
2.積極推進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
針對我國輸日農產品屢遭技術壁壘的現狀,快速實行農業標準化、認證化、基地化、品牌化、產業化生產,大力開展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與國際農產品檢測標準接軌的我國農產品標準體系,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安全品位,樹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象。
關鍵詞:床上用品;功能性;檢測;評價標準
1 引言
床上用品是家用紡織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擺放于床上,提供人在睡眠時使用的紡織品,分為套件、散件、枕類、被類和周邊產品。近年來,床上用品已經從傳統的實用、保暖性能逐漸向安全、舒適、衛生和保健功能方面轉化。功能性床上用品逐漸成為市場上銷售的主流,如帶有保健、磁療、衛生、促進血液循環、排毒和消除疲勞等賣點的產品層出不窮,而且一沾上這些“功能”價格就翻番,但是這些功能性的床上用品是否真的具備商家宣傳的功能,消費者心存質疑,市場監管也存在空白。
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問題闡述了目前我國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方法標準和評價標準,分析我國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在檢測和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為進一步規范功能性床上用品市場提供參考。
2 我國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發展現狀
2.1 床上用品常規項目檢測和評價標準
我國床上用品常規項目的檢測方法和評價標準相對比較齊全,常規項目主要包括纖維成分含量、色牢度要求、物理性能、化學安全性能、填充物質量要求和外觀質量等等,評價標準主要涉及相關床上用品產品標準,具體見表1。
2.2 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和評價標準
功能性床上用品就是將阻燃、遠紅外、磁療、防螨、防霉等高新技術運用到傳統床上用品中,起到安全、衛生、舒適和保健功能。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功能性床上用品越來越關注。我國也陸續出臺一些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方法標準和評價標準。主要包括衛生安全功能(阻燃、防螨和防霉等)、保健功能(抗菌、遠紅外和磁功能等)等。
2.2.1 衛生安全功能
衛生安全功能主要涉及生命財產和身體健康安全,也是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重要的一項性能,主要檢測項目包括阻燃、防螨和防霉等等。
(1)阻燃性能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中的高層建筑也越來越多,人們對床上用品阻燃性能也越來越重視。據國外調查,50%的火災是由紡織品引起的,其中床上用品為主要原因之一。所謂阻燃床上用品并不是經過阻燃整理后或阻燃纖維織成床上用品不能燃燒,而是在火災過程中盡可能降低可燃性,減緩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積火焰,或離開火焰后,很快熄滅,不再續燃和陰燃。國外制定一系列法規和標準嚴格控制紡織品的阻燃性能,禁止不符合相應阻燃標準的床上用品進入市場[1]。針對床上用品行業的阻燃性能,我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測試方法和評價標準,具體見表2。
(2)防螨性能
螨蟲是一種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害的生物,能夠傳播病毒、細菌,可引起哮喘和各種炎癥等多種疾病。床上用品中的棉被、床墊和枕墊類是螨蟲最喜歡藏匿地方,主要原因是床上用品提供合適的溫濕度和食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家居生活環境,床上用品的防螨性能得到逐步重視。床上用品的防螨效果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分別為化學加工法和物理加工法,化學加工法主要采用防螨整理劑的后整理法或將防螨整理劑添加到成纖聚合物中,經紡絲后制成防螨纖維;物理加工法采用紡織品高密度法,提高紡織品織物密度防止螨蟲通過。目前我國針對防螨性能檢測和評價標準見表3[2-3]。
(3)防霉性能
空氣中飄浮著大量的霉菌,在遇到合適的溫濕度的條件下,會大量地繁殖,引起床上用品發生霉變,特別是床墊,由于清洗晾曬不便,較容易發霉。一些霉菌會引起各種炎癥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危害人體健康,同時也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異味和酶變引起污染難以去除污物,只能丟棄,造成浪費[4]。由于床上用品屬于與人體密切接觸的產品,防霉性能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我國針對防霉性能檢測和評價標準見表4。
2.2.2 保健功能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們承受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對健康睡眠的意識需求也大幅提高,促使床上用品能夠提供一些輔助保健功能作用,提高睡眠質量和緩解壓力。目前市場對保健睡眠產品比較多,如中藥枕、磁療枕、遠紅外床上用品等。檢測項目主要包括抗菌功能、遠紅外功能和磁功能等。
(1)抗菌性能
在睡眠的過程中,身體會散發汗液、脫落皮脂以及其他人體各種分泌物,這些成為一些細菌、真菌的營養源,在合適溫濕度的條件下,會大量繁殖,不僅會產生難聞的異味,更會通過間接的方式傳播各種疾病,如在醫院、賓館等公共場所容易引起的交叉感染,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安全??咕采嫌闷凡坏梢越財嘀虏【耐緩?,而且可以阻止各種致病菌的繁殖,預防皮炎和其他疾病。抗菌紡織品加工方法通常有紡絲法和后整理法。紡織品抗菌功能測試和評價標準目前已經發展比較成熟,主要包括CAS 115-2005《保健功能紡織品》和GB/T 20944《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包括瓊脂平皿擴散法、吸收法和振蕩法)。CAS 115-2005《保健功能紡織品》適用于加載抗菌材料的一類紡織品,運用其自身的物化特性,通過殺滅、抑制或妨礙微生物生長繁殖能力的過程,使其達到清潔衛生的作用[7]。該標準將紡織品分為高抗菌織物和普通抗菌織物,采用吸收法和振蕩法測試,高抗菌織物分別測試洗前和水洗20次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真菌的抑菌率,普通抗菌織物分別測試洗前和水洗20次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率。溶出性抗菌織物的安全性要求洗滌1次后,抑菌圈寬度D≤5mm。GB/T 20944《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包括瓊脂平皿擴散法、吸收法和震蕩法)適用于采用上述三個方法測定紡織品抗菌性能的定性和評價方法,依據測試樣品的特性合理選擇三個方法檢測,依據標準對測試結果進行抗菌效果的評價,本標準不涉及抗菌產品安全性評價。
(2)遠紅外功能
遠紅外線是一種波長范圍在2.5μm~1000μm的電磁波。遠紅外紡織品一種在成纖高聚物和印染后漿料里添加遠紅外發射體(如金屬氧化物、金屬碳化物等),使其具備遠紅外的功能[8];另一種是采用具有遠紅外功能天然或種植的纖維材料制成的紡織品,如麻類、草類的遠紅外織物。遠紅外功能作用機理為遠紅外紡織品吸收來自人體的紅外波能量,反饋給人體,提高皮膚溫度,達到蓄熱作用,被皮膚吸收的熱量可以通過介質傳遞和血液循環,使熱能達到機體組織,達到保暖和保健功能。目前關于遠紅外紡織品評價和測試標準主要有GB/T 30127―2013《紡織品 遠紅外性能的檢測和評價》和FZ/T 64010―2000《遠紅外紡織品》,其測試項目、原理和評價指標見表5[9-10]。
(3)磁功能
近年來,具有磁功能的床上用品比較流行,如磁療枕頭、磁療被子和磁療床墊等,宣稱可以抗炎、消腫、降壓,改善血液黏滯度及微循環等效果。磁功能紡織品早期是通過將磁條、磁片和磁粒縫制在紡織品上制得的,而隨著科技發展出現了磁性纖維,通過直接紡絲制成磁性纖維或者通過基體纖維的化學、物理改性制備。目前通過大量動物、人體試驗研究表明加載磁功能織物的磁感應強度為40mT~110mT,特殊部位如眼睛部應低于70mT時可以提高睡眠質量、改善功能障礙、緩解睡眠障礙和減少催眠藥物的使用4項指標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磁感性強度不能過低和過高,過低不起作用,過高產生一定的副作用[11]。CAS 115-2005《保健功能紡織品》適用于加載磁體的磁功能床上用品表面磁感應強度,采用霍爾探頭感應床上用品內永磁體在其表面的磁感性強度,要求磁體紡織品的表面感應強度40mT~110mT,特殊部位
3 我國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我國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的相關標準日趨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出現一些高新科技功能性技術運用到床上用品中,往往是功能性的纖維、紗線、織物和后整理技術的研究比較多,對檢測技術的研究比較少,導致功能性項目檢測技術滯后,帶來問題是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無法得到檢測技術證實,阻礙功能性床上用品的開發和推廣。
(2)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方法和評價標準缺乏安全性、環保性和耐久性評價。床上用品功能性是多了一道加工工序,能耗、水耗和化學品用品也隨之增加,沒有綜合評價功能性項目的環保性,同時部分床上用品為了獲得某種功能,添加危害人身健康和環境污染整理劑。
(3)目前床上用品功能性檢測項目檢測方法和評價標準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評價體系。部分功能性項目檢測方法也不完善,僅僅得出測試參數,沒有對相關參數做衛生安全功能、保健性能等功能效應的評價。
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提出了以下對策:
(1)針對功能性項目檢測技術滯后性,加強與相關科研檢測機構合作共同研發功能性項目的檢測技術,獲得功能性檢測報告,消除市場質疑,填補市場監管空白,也為產品的功能性質量保駕護航。
(2)在產品的功能性與安全性、環保性和耐久性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安全性、環保性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也是所有產品發展的一個大方向,耐久性主要涉及消費者使用性能,評價產品質量的重要依據。
(3)需要進一步對功能性檢測項目深入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項目參數的衛生安全功能、保健性能等功能效應方面,形成我國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有效評價體系。
4 結語
隨著紡織品功能性整理技術日臻提高,紡織品的單一功能性向多功能性方向發展,其功能性在床上用品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些功能性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因此其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好。同時功能性床上用品存在標準檢測和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市場上功能性床上用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制約功能性床上用品行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應當及時制定床上用品功能性相關檢測標準,加快標準更新,形成一套床上用品功能性項目檢測的科學標準體系,促進功能性床上用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順彬.家用紡織品阻燃綜述[J].現代絲綢科學技術,2013,28(6):237-239.
[2] FZ/T 62012―2009 防螨床上用品[S].
[3] GB/T 24253―2009 紡織品 防螨性能的評價[S].
[4] 謝小保,方錫江,曾海英,等.紡織品防霉性能測試和評價標準[A].第九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
[5] FZ/T 60030―2009 家用紡織品防霉性能測試方法[S].
[6] GB/T 24346―2009 紡織品 防霉性能的評價[S].
[7] CAS 115―2005 保健功能紡織品[S].
[8] FZ/T 64010―2000 遠紅外紡織品[S].
[9] GB/T 30127―2013 紡織品 遠紅外性能的檢測和評價[S].
[10] FZ/T 64010―2000 遠紅外紡織品[S].
關鍵詞: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8-01-01
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就必須開展產地環境監測、農業投入品質量檢驗檢測、農業生產過程檢驗檢測、農產品認證檢驗檢測、農產品市場準入檢驗檢測、依法行政檢驗檢測和破解國外綠色壁壘檢驗檢測等各類檢驗檢測工作,以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生產過程安全、農產品認證質量和最終農產品質量安全,從而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品進出口貿易。
1、 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重要作用
我國農副產品檢驗檢測體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農業環境質量監測,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集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工業產生的大量“三廢”,以及化肥、農藥、獸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的殘留等,導致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此外,新農業技術的應用也產生一些問題,如地膜的應用,產生了白色污染,地膜是高分子的碳氫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難以降解,隨著地膜覆蓋栽培面積的擴大,使用年份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殘膜量不斷增加,殘留的農膜將阻礙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長,使耕地老化,造成土壤嚴重污染。其次,農業投入品和農機具質量監測,農業投入品主要有農藥、化肥、種子、獸藥、飼料及添加劑、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是現代農業的必然結果,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和安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很大,故農業投入品質量必須安全可靠,而且,現在肥料種類也比較多,包括化學肥料,有機肥料,生物肥料,以及土壤調理劑四大類,化學肥料就有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數十種。再次,就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監測,根據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控制理論,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到農產品生產的每個生產環節,只有每個環節都按相關標準進行操作,才能生產出高質量安全的農產品。最后,農產品認證檢驗檢測,農產品認證包括無公害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HACCP 認證、GAP認證,獸藥企業GMP認證、農機產品質量認證、種子認證、花卉產品認證和轉基因產品標識管理等,其中前4種認證是我國現階段主要的認證形式。
2、中國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
《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中分析了我國農副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體系不健全,質檢機構功能單一,數量不足并分布不平衡,現有質檢機構力量分散且效率低下,高新技術產品檢測缺乏。其二,檢測能力弱、可檢項目少,儀器設備老化陳舊,專業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實驗環境條件差,影響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其三,質檢人員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尚需提高。其四,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研發能力亟待加強,特別是要加強市場急需的如優質抗病品種、無害化生產技術、高效低毒低殘留投入品、多殘留及快速檢測、保鮮加工等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研發能力。最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沒有形成制度化。
3、研究農副產品檢驗檢測體系的目標、思路和方法
3.1研究目標
研究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構成要素和其發展歷程,總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發展歷史及各級檢驗檢測機構的功能。系統調查我國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狀況,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我國規劃、建設和利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提供依據。系統收集和分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議;研究和分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有關的政府部門職能、管理模式,提出完善相關政策的建議;研究和分析現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相關標準和檢測技術現狀,為合理評估我國檢驗檢測能力提供參考。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系統理論和方法為指導,系統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構成要素及功能,系統調查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資源,分析研究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行政管理政策和技術標準、分析研究先進國家實驗室管理經驗,對檢驗檢測需求和供給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提出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和管理建議。
3.3研究方法
首先是資料信息收集與綜合分析相結合,系統收集和整理國內外有關農副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規劃、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歷史、檢驗檢測體系作用和功能、檢測資源狀況、檢驗檢測方法及標準、檢驗檢測需求及檢驗檢測管理體系建設和管理體制方面的理論和研究結果。研究我國現有的政府機構職能、法律法規、相關政策、技術標準和方法,分析現有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其次是資源系統調查與實地調查相結合,通過對獲得計量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基本信息、人員、資質、資產、檢測能力、儀器設備的系統調查,收集和整理我國法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的現狀,通過學術刊物、互聯網等收集已有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和管理資料,與先進國家的檢驗檢測機構的管理和運作進行比較。同時,選擇有代表性的檢測機構進行實地調查,詳細分析實驗室管理,投入產出效益和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后,需求分析與體系規劃建議相結合,運用供給和需求分析方法,依據全國和各地區農業生產總產值及農業生產全過程對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及最終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需求,分析全國和各地區檢測資源需求和供給狀況,結合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提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建設的原則和相關具體建議。
4、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構成要素和功能
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以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手段,以可靠的實驗環境為保障,對水、土、氣等產地環境,種子、農藥、肥料、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獸藥、飼料及其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和種植業、畜禽產品等方面實施科學、公正的監測、鑒定、評價的技術保障體系。承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農業依法行政、規范農產品市場準入、保障農產品食品安全的重要職責。事實上,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同其他的系統一樣,從上到下具有明確的層次結構,在各層級中都包含有政策子系統、技術標準子系統、法規子系統和質檢機構子系統。其中,質檢機構子系統是由眾多具體檢驗檢測機構所組成,檢驗檢測機構是最基本的單元,按其所處地位,可分為國家(部)級、省級、地(市)級和縣級質檢機構。
5、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我國農副產品在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在明確其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分析我國目前的農副產品在檢驗檢測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其研究的目標、思路和方法進行闡述,希望我國的農副產品能夠擁有更加安全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肖良 張社梅. 引力模型在定量研究 SPS 措施對貿易影響中的應用,世界農業,2005(5):43-46
關鍵詞:無損檢測化工行業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石油化工也叫做石油化學工業,它是指化學工業中主要以石油作為原料進行生產化學品的領域。它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迅速成長起來的新興工業“二戰”后,石油化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原先以諸如煤、農林產品為主的化學產品的生產轉變成以天然氣為主。隨著石油化工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石油化工檢測的成長和發展。它們是一路同行的。目前來說,世界工主要能源的提供都差不多來自石油在實際的化工生產領域里,石油化工原料在當今世界也是大顯身手,作為制約各個部門發展的核心因素而存在。隨之而來也是石油化工檢測技術應運而生。
一、石油化工檢測
石油化工檢測是一種符合技術,它將自動化、電子、信息處理、計算機、控制工程等多種學科和技術巧妙結合在一起,加以綜合運用,逐步將其運用到石油化工領域自動化裝備和生產自動化過程中。因為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剛剛持續幾十年,石油化工檢測也是在這幾十年里才慢慢發展壯大起來的。從誕生之日起,石油化工產業就是以一個高危產業的角色來面世的,在實際的石油化工原料的生產過程中可能隨時發生爆炸事故或者有毒氣體的泄露事故這此事故都會直接威脅生產工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同時遭到損壞的還有生產設備
實際上,安全的檢測體系在石油化工產業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安全評價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主要的意思是指通過借助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工程技術方法,對系統中固有的或者將有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進行分析在這里我們需要搞清楚安全評價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危險性query和危險性評價對于危險性的甄別,檢測人員需要全面深入地尋找到可能存在的各種危險源,并且還需要對其進行細致分析,拿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在這個基礎上,對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穩妥預測比較企業內工人和社會工工人的安全指標,安全值以內則可認為安全。安全值以外,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或防止危險的發生。
二、計量檢測體系在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
1、計量檢測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
企業把向社會提品和服務作為自己的責任,企業的生存越來越與市場、用戶、質量、成本、經濟效益和成本緊密相連近此年來,石油企業對購進的原材料、設備和設施等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而計量工作就是要確保企業能夠正確配備、維護和使用這此檢測設備,保證計量量值的準確性。它同時要保障引進的物資檢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企業要保證產品質量,就必須對各個工序加工的半成品、成品進行嚴格的檢驗測量,確保進入下一道工序的物品都能達標,對于不能達標的產品絕對不允許使用。由于產品質量能夠綜合全面地反映產品的質量特性,幫助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也為企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個石油企業的新產品在設計、檢驗和銷焦的過程中,都需要配備相應的計量來確保質量,只有通過嚴格的計量檢測,企業產品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2、計量工作能夠有效降低能耗
石油企業的成本控制一直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重頭戲。企業能夠依靠科技進步,通過技術優勢,采用先進的計量設備,形成自動、快速和連續的測量水平,能夠切實有效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各種儀器儀表的投入使用,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調節,能夠有效按照工藝參數要求開展生產話動,實現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作為石油企業發展進程中,要推行成本“零基管理”模式,采取成本否決,需要依靠準確的計量數據作為參考,數據的準確直接關系到各單位成本和投入產出的結果。石油的生產過程包括勘探、鉆井、開采等等,這此過程消耗的無資料、能源量和生產的產品以及輔助產品都要通過數據加以記錄并準備描述。
3、建立和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的措施
3. 1提高企業全員計量意識
領導重視是加強企業計量工作的前提。作為企業領導,必須帶頭把計量工作擺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從上到下統一有序管理,形成穩定的計量管理網絡體系領導首先需要提高責任意識,增強統管企業計量工作的力度。整個企業要把計量看成企業的大事來抓,努力從計量抓起,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幫助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脫穎而出。同時還需要把計量工作放入日常工作中去,認真落實計量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把這些原則和要求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各個部分,是計量工作切實有效地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石油企業可以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努力建立和完善其具有自身特色的計量運行方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3. 2培訓數量充足的骨干是企業建立和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的必要條件
在企業的最高領導層應該具有不少于一名的具備專業技術、并能掌握標準要求的領導,由他來組織和制定并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的工作計劃,繼而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管理層里也需要具有幾名能夠熟練業務和標準的管理者,通過他們宣傳具體的組織標準,組織學習訓量檢測專業知識企業必須具有一批懂業務、懂標準、有組織能力和熟悉程序的內部質量市核員他們都是經過專業培訓合格的專業人員,他們能夠定期內市,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對體系內的人員進行指導,有效解決體系運行中的實際困難。
3. 3加強計量檢測設備的管理
加強測量設備的管理,要按照IS010012要求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的重要內容。一般情況下,測量設備包括一般的工作用計量器具,各個等級的計量標準器和各類標準物質,也包括輔助設備和進行測量必備的相關資料提高測量設備的保證能力是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的重要目的。從測量設備包括的內容可以看出,計量管理工作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管理計量器具上了,而是逐步發展到從產品設計、開發到焦后服務的個過程控制的管理加強計量設備管理,不僅從采購管理、入庫發放、登記建賬、用前檢定、使用周檢、封存報廢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同時還需要對測量設備實行《工業企業計量ARC管理》的前提下,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把計量標準器工藝關鍵參數檢測儀表和產品檢驗設備等作為管理重點,制定出可行的測量設備操作維護章程,在整個企業進行宣傳學習,并發放到所有操作崗位人員手中。
三、化工壓力管道的破壞形式
1、腐蝕破壞。腐蝕破壞是指壓力管道在腐蝕性介質作用下,引起管壁由厚變薄或材料組織結構改變、機械性能降低,使管道承載能力下降而發生的破壞。腐蝕破壞主要包括:均勻腐蝕、點腐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應力腐蝕、氫腐蝕和磨損腐蝕等七種形式。
1)均勻腐蝕是管道整個暴露表面上或者是大部分面積上產生程度基本相同的化學或電化學腐蝕,表現為管道、三通、彎頭和法蘭等的壁厚均勻減薄,是化工管道最常見的腐蝕形式,一般采用測厚檢測和目測即可識別。
2)點腐蝕是管道內表面集中在個別小點上深度較大的腐蝕,很容易產生在焊縫熱影響區,是最具破壞性和隱藏性的腐蝕形態之一,一般需要通過超聲波檢測或射線檢測進行探測。
3)縫隙腐蝕是由于縫隙溶液的阻礙和滲透形成濃差電池而產生的一種強烈腐蝕,管道縫隙腐蝕主要產生在焊縫的不連續處或焊接缺陷部位。
4)晶間腐蝕主要產生在不銹鋼管道焊縫部位,一般來說產生晶間腐蝕部位仍保持原來金屬光澤不易被發現,壁厚的減薄不明顯,因此這種缺陷不易通過測厚檢測和外觀檢測來發現,必須采用滲透或超聲檢測以及抽樣進行力學性能試驗和金相試驗來發現。
5)應力腐蝕裂紋和斷裂是化工壓力管道在拉應力和腐蝕性介質共同作用下發生的破壞,主要產生于主蒸氣管線、旁路管線及含有氯化物介質的奧氏體不銹鋼管道的縱、環焊縫及熱影響區,并常伴有嚴重的點蝕及其他腐蝕形式。這種缺陷一般比較隱蔽,不容易發現,而且破壞后果非常嚴重,因此應予以高度重視。這類缺陷通常采用射線、超聲及表面檢測來確定。
6)氫腐蝕是由于氫滲進金屬內部而造成金屬I生能惡化的現象。氫腐蝕通常產生于低合金鋼和高強度不銹鋼管道中,引起氫腐蝕的原因除了材料本身的性能特點外,氫環境是最主要的外界影響因素,尤其是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氫腐蝕趨勢更加明顯。對于這類缺陷主要以超聲和表現檢測為主,并應進行含碳量分析、金相分析等,以取得盡可能好的檢測結果。
7)磨損腐蝕是由于腐蝕介質與金屬之間的相對運動,而使腐蝕過程加速的現象。磨損腐蝕通常發生于彎頭、三通等流體方向突然改變的地方,以及各類離心機械、閥門、泵、噴嘴等易于引起管內介質高速流動并急劇變化的管道直管段前后。當管道流體中含有固體懸浮物時,特別易引起磨損腐蝕。其腐蝕范圍和腐蝕程度可通過測厚檢測來確定。
2、韌性破壞
韌性破壞是管道在壓力的作用下管壁上產生的應力達到材料的強度極限,因而發生斷裂的一種破壞形式。發生韌性破壞的管道,其材料本身的韌性一般是非常好的,而破壞往往是由于超壓運行而引起的。壓力管道的韌性破壞是在大量的塑性變形后發生的,塑性變形使金屬破壞后在應力方向上留存下較大的殘余伸長,表現在管道上則是直徑增大(或局部鼓脹)和管壁的減薄,周長伸長率可達10%~20%。所以明顯的形狀改變是韌性破壞的主要特征。
3、脆性破壞
脆性破壞是指管道破壞時沒有發生宏觀變形,破壞時的管壁應力也遠未達到材料的強度極限,有的甚至還低于屈服極限。破壞時斷裂速度極快,往往在一瞬間發生,沒有或只有很小的塑性變形,一般都裂成碎片。該破壞主要是由于管道存在缺陷和材料韌性不足所致。通常在低溫狀態下,鋼的斷裂韌性降低,對缺口敏感性增大,這時若存在應力集中產生的裂紋,或焊接缺陷及熱處理不當,很容易產生管道脆性破壞。因此在制造中,就應該對低溫化工壓力管道提出比較高的制造要求,同時使用中更應盡可能進行較徹底的檢測,尤其是材料性能方面的檢測。
4、沖刷磨損減薄破壞
沖刷磨損減薄破壞是一種塑性破壞,破壞時具有較大的塑性變形,斷口呈撕裂狀且不平齊,一般不產生碎片或僅有少量碎塊。避免這類事故的主要方法,一是及時檢測發現壁厚已過分減薄而不能保證安全的管道;二是在使用中盡量防止超壓運行。
5、疲勞破壞
管道疲勞破壞是材料經長期反復載荷以后而引起的破壞,破壞時沒有明顯的塑性變形,破壞總是經多次反復載荷以后產生,裂紋的形成發展較為緩慢,其根源在于管道系統中疲勞源的產生和存在。通常大型往復式空氣壓縮機、汽輪機、泵等,由于機械本身的構造、損傷、安裝的不平衡,當其開啟停止時,其機械傳動不平衡引起的機械振動往往會傳遞給予聯接的配管系統,使之產生疲勞裂紋及斷裂。
四、化工壓力管道的無損檢測方法
目前化工壓力管道的無損檢測主要采用RT、UT、MT、PT、ET五種常規檢測方法及測厚檢測方法等,無損檢測規范一般應按JB4730―2005《承壓設備無損檢測》的有關規定進行。
1、對于管材,主要采用MT、ET、PT方法來檢測表面缺陷,也可采用UT方法來檢測內部缺陷。
2、對于管道焊縫,主要采用RT、UT、MT和PT等檢測方法,其中RT和UT主要用于檢測管道焊縫的內部缺陷,MT和PT主要檢測管道焊縫的表面缺陷。
3、對于化工壓力管線,測厚檢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檢測方法,由于它比較簡單又可以初步判定整條管道的基本情況,因此使用非常廣泛。
結束語:
2009年我國第一個化工管道無損檢測技術的誕生彌補了我國化工壓力管道無損檢測空白,在推動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進步等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俊峰.化工行業壓力管道的破壞和無損檢測[J].湖北化工,2000(3):45-46.
[2]王志杰,姜德林.壓力容器安全技術[J].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儀器分析法;日化用品;檢測
鄰苯二甲酸酯,鄰苯二甲酸酯(縮寫PAE)又稱酞酸酯,是鄰苯二甲酸形成的酯的統稱,一般為揮發性。談到真假日化用品的危害,有些人會問,日化用品怎么就會對人的皮膚有危害了呢?哪些日化用品會對皮膚有危害,從哪些方面可以看的出來日化用品對皮膚有損害呢?以下就為您介紹關于哪些日化用品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一、日化用品當中的有害成分
1.洗滌用品。經衛生監測有關部門檢查的證實,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洗滌用品中過量的含有對人體和生態環境有害的成分。在檢測過程中,某些洗衣粉中的三聚磷酸鈉、硅酸納、表面活性劑、熒光增白劑等均是有害物質。專家建議:有條件的話,盡可能選擇一些環保無磷型的品牌,洗衣服時盡量佩戴塑膠手套,接觸手后應盡快用清水反復沖洗,以去其殘毒。
2.香水污染。香水中有許多是比較容易揮發的有害成分,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的傷害有很大。許多人用香水后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有人則產生過敏反應,引起皮膚疾患。因此,女性在使用香水時,噴射的濃度盡可能低一些,并且不要將香水過多接觸皮膚,特別是劣質的香水。
3.洗發水對皮膚等其他器官的危害。洗發香波平均含有25種化學成分,其中含有的刺激性化學成分會對眼睛造成傷害;發膠平均含有11種化學成分,刺激眼、鼻、喉等器官,可引起皮膚過敏、荷爾蒙分泌失調甚至基因突變;粉底平均含有24種化學成分,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可引發癌癥;指甲油平均含有31種化學成分,可造成生育障礙。高居榜首的是香水。香水平均含有250種化學成分。其中含有的苯甲醛會刺激眼、口、喉等器官,同時對腎臟造成傷害。
二、假化妝品對皮膚的危害
化妝品的基礎原料有膠質、蛋白質、淀粉、油脂。特殊添加劑有防腐劑、殺菌劑、維生素、酶類、色素等?;瘖y品引起中毒或者不良反應的真正元兇是汞、鉛、砷等重金屬類。如汞、鉛、砷超標會將對導致色素脫失;造成皮膚刺激及損傷;造成體內蓄積,從而引起肌體各種不良反應,最主要的就是中樞神經系統,如失眠乏力,記憶力不好,以及明顯的情緒變化。鉛對人體的危害除了對皮膚有影響外,還會造成神經衰弱等,另外吸收以后,消化系統也會有一些癥狀,如便秘、食欲不振,甚至肝功能也會受到損害。砷的毒性也是很大的,砷會引起神經系統的改變,還有一些周圍神經的改變,比如手麻,腳麻四肢無力,疼痛等癥狀,皮膚上可能還有黑變,色素的沉著。
三、常用的檢測日化用品-防曬劑中有害物質的方法
1.儀器與材料
(1)玻板除另有規定外,用5cm×20cm,10cm×20cm或20cm×20cm的規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凈后不附水珠,晾干。(2)固定相或載體最常用的有硅膠G、硅膠GF〈[254]〉、硅膠H、硅膠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鋁、氧化鋁G、微晶纖維素、微晶纖維素F〈[254]〉等。其顆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徑為10~40μm。薄層涂布,一般可分無粘合劑和含粘合劑兩種;前者系將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劑,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在140℃烘4小時),混勻后加水適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0.5~0.7%)適量調成糊狀,均勻涂布于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緩沖液的薄層。(3)涂布器應能使固定相或載體在玻璃板上涂成一層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勻薄層。(4)點樣器同紙色譜法項下。(5)展開室應使用適合薄層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層色譜展開缸,并有嚴密的蓋子,除另有規定外,底部應平整光滑,應便于觀察。
2.操作方法(1)薄層板制備除另有規定外,將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缽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氣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穩地移動涂布器進行涂布(厚度為0.2~0.3mm),取下涂好薄層的玻板,水平臺上于室溫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鐘,即臵有干燥劑的干燥箱中備用。使用前檢查其均勻度(可通過透射光和反射光檢視)。
(2)點樣除另有規定外,用點樣器點樣于薄層板上,一般為圓點,點樣基線距底邊2.0cm,樣點直徑及點間距離同紙色譜法,點間距離可視斑點擴散情況以不影響檢出為宜。點樣時必須注意勿損傷薄層表面。(3)展開室展開室如需預先用展開劑飽和,可在室中加入足夠量的展開劑,并在壁上貼二條與室一樣高、寬的濾紙條,一端浸入展開劑中,密封室頂的蓋,使系統平衡或按正文規定操作。將點好樣品的薄層板放入展開室的展開劑中,浸入展開劑的深度為距薄層板底邊0.5~1.0cm(切勿將樣點浸入展開劑中),密封室蓋,待展開至規定距離(一般為10---15cm),取出薄層板,晾干,按各品種項下的規定檢測。(4)如需用薄層掃描儀對色譜斑點做掃描檢出,或直接在薄層上對色譜點做掃描定量,則可用薄層掃描法。薄層掃描的方法,除另有規定外可根據各種薄層掃描儀的結果特點及使用說明,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吸收法或熒光法,用雙波長或單波長掃描。由于影響薄層掃描結果的因素很多,故應在保證供試品的斑點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呈線性的情況下,將試品與對照品在同一薄層上展開后掃描,進行比較并計算定量,以減少誤差。各種供試品,只有得到分離度和重視性好的薄層色譜,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結論
長波紫外線可引起人產生急性皮炎、皮膚灼傷、DNA損傷等;中波紫外線使皮膚變黑、慢性光老化等。為了減輕紫外線對皮膚傷害的作用,人們選擇使用含有防曬劑的化妝品作為防護。防曬劑分為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劑,其中化學性防曬劑的優點是具有較高紫外線吸收性能,不足之處是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和刺激反應。因此,國際上對使用化學性防曬劑有嚴格的管理和限制,我國的化妝品衛生標準也規定這22種防曬劑的使用限量。目前,化學防曬劑的測定方法主要有: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采用衛生部頒布的《化妝品衛生規范2007年版》中的提供的防曬劑的高效液相色譜法能測定15種成份,對篩查防曬化妝品使用情況有很大的優勢,但對防曬劑質量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檢測結果準確度欠缺。為了加強化妝品中防曬劑的衛生管理和監督,提供更科學的數據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計寶忠.分光光度法測定日化品中的三氯生[D].光譜實驗室,2003.
關鍵詞:ABS兒童玩具 丙烯腈單體 毒性
一、ABS塑料玩具產品特點及行業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國和出口國,全球70%的玩具是在我國境內制造的。廣州市是全國重要玩具產品貿易集散地之一。但市場上的玩具質量良莠不齊,各類玩具批發市場以質量低劣的產品居多。
ABS材質的塑料玩具屬于塑料玩具中的高檔玩具,價格也比其它材質的塑料玩具高很多,市面上以其它材質冒充ABS材質的塑料玩具隨處可見。
ABS塑料兒童玩具中丙烯腈單體主要來源是ABS樹脂在加工成型后的殘留,原材料的品質和加工工藝對丙烯腈單體的殘留量均有影響。
二、ABS塑料玩具產品的丙烯腈單體危害機理及相關國內外標準
ABS塑料制品中殘留的丙烯腈單體屬于高毒類化學物品,進入人體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還會經常把玩具放入嘴里啃咬,或者玩完后不洗手就直接拿食物吃,受到影響的途徑較多,因此,對于兒童玩具中的丙烯腈單體殘留量的風險分析顯得十分必要。
目前,國內外的玩具標準暫無針對玩具用ABS材料中丙烯腈單體的殘留量要求。雖然如此,但國內外對食品接觸材料ABS中殘留的丙烯腈單體卻比較重視并制定了相關標準和要求。國內外丙烯腈單體檢測標準與法規比較具體見表1。
表1 丙烯腈單體國內外標準比較
ABS塑料兒童玩具中丙烯腈單體主要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樹脂在加工成型后的殘留,原材料的品質和加工工藝對丙烯腈單體的殘留量均有影響。故本次風險分析實驗的丙烯腈單體直接針對成型品玩具,并參照標準GB/T 5009.152-2003對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進行檢測。希望通過檢測此類項目,對ABS塑料玩具中殘留丙烯腈單體的情況進行初步的摸查了解,以便深入分析探討后申報該類產品的檢測標準及判定標準,并為消費者提出規避產品風險建議。
三、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風險分析結果比較及分析。
3.1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風險分析結果
本次風險分析實驗中,對ABS塑料玩具中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進行了檢測,其檢測結果見表2。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除39#樣品未檢出外,其余49批次樣品均檢出丙烯腈單體殘留,殘留量的檢測值在2.2-65.1 mg/kg之間,其中丙烯腈單體殘留量在2.2-11 mg/kg之間的有18批次樣品,其余31批次樣品丙烯腈單體殘留量均大于11 mg/kg。
表2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風險分析結果
本次風險分析實驗丙烯腈單體殘留量檢出結果與GB 17326-1988規定的限量要求比較,除1批次樣品未檢出外,其中有18批次樣品丙烯腈單體殘留量≤11mg/kg,有31批次樣品丙烯腈單體殘留量>11mg/kg,17#樣品檢出量為65.1 mg/kg,是參考檢測標準GB 17326-1988規定的6倍。
3.2ABS塑料玩具中丙烯腈單體風險性分析
1.傷害程度分析。
實驗表明丙烯腈具有多方面的毒性效應,可引起肝臟、血液、神經、消化道和生殖系統等損害,是確定的動物致癌物,是致突變劑和潛在的人致癌劑。丙烯腈急性毒效應是以中樞神經系統毒作用為主,對呼吸中樞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不同動物經口丙烯腈的LD50為25~186mg/kg。按照衛生毒理學分析,如果丙烯腈擬用于食品相關的化學品,其LD50應小于人體可能攝入量的10倍,而本次風險分析參考的標準的殘留量不得高于11mg/kg。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GB/T 22760-2008的傷害程度分級,認為丙烯腈單體的傷害嚴重程度為“嚴重”等級。
2.傷害發生的可能性分析。
ABS塑料玩具中的殘留的丙烯腈單體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包括一下幾類:A 兒童經常會將玩具放入口中或用牙齒啃咬玩具,通過這類途徑帶入;B 兒童玩完玩具之后未洗手,通過手上皮膚滲入到體內;C 一些玩具具有乘裝功能,用來乘放食物,食物直接與玩具上的丙烯腈單體接觸而帶入。兒童玩具在使用后,家長常常反復用蒸氣、酒精或者紫外線消毒,會加速丙烯腈單體等有害物質的釋放或遷移至表面,使其危害機率增大。
此次風險分析實驗采樣的50批次樣品中有49批次檢出丙烯腈單體殘留,占樣本總量的98%,檢出率較高。其中有31批次樣品超過參考標準規定的限量要求,占樣本總量的62%,其中殘留量最高的樣品超過參考國家標準規定的6倍。這些量不會導致人急性中毒,但是嬰幼兒每天長時間接觸玩具。丙烯腈單體含量雖然不會馬上使人中毒,但長期積累后,這些存在使人慢性中毒的可能。根據以上分析,同時考慮到嬰幼兒接觸玩具的頻率和時間,故認為丙烯腈單體殘留量的危害可判定為中等概率事件,建議評估為Ⅴ級。
四、丙烯腈單體殘留量風險及建議
本次風險分析實驗中丙烯腈單體殘留量存在超過參考標準要求,其中丙烯腈單體項目有62%的樣品超過食品包裝材料使用要求。兒童接觸這類有毒有害物質并受到危害的機率非常大,相對于食品包裝材料,ABS塑料玩具產品中丙烯腈單體殘留量在使用過程中帶來的風險更大,所以ABS塑料玩具產品對兒童的危害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本次ABS塑料玩具產品風險分析實驗發現對消費者產生危害的物質主要為丙烯腈單體殘留量,因此為了減小ABS塑料玩具產品對消費者的危害,對于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議相關部門完善ABS塑料玩具產品相關標準法規,制定增加丙烯腈單體殘留量以及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及檢測方法。
(二)建議生產企業盡量選用優質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優質的原材料加工成型后有害物質的殘留量也相對較少。
為了兒童的健康,避免受到該類有毒有害物質的影響,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ABS塑料玩具產品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盡量選擇在正規賣場購買知名企業生產的合格產品。
(二)適當的引導小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不要將玩具習慣性放入口中長時間啃咬,以免把有毒有害物質帶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