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發展

    1 森林培育和生態建設的內容

    (1)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主要是利用生態系統理論結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與建設,其主要內容涉及多個領域,例如林業、農業、畜牧業,并通過生物學、物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是科學的生態治理與重建的手段。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主要是對育林過程的全面控制,包括森林立地、樹種選擇、林木種子生產和經營、苗木培育、森林營造、森林生長發育、結構及其調控、森林撫育和改造、森林主伐與更新等環節在內的全過程。

    2 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人類與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作用,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徹底,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與破壞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面積越來越大,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其主要造成的環境問題有以下幾部分。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問題,由于在發展時期對森林資源的大肆砍伐及開荒造田造成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眾多,因此在許多地區都出現了水土流失的情況,其分布多、面積廣,并且有一定的擴大趨勢,為治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2)土地荒漠化與沙塵暴。土地荒漠化及沙塵暴的主要成因是森林及植被遭到破壞,土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而沙塵暴的形成則是土地荒漠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塵暴會加劇土地退化的速度,并且會致使生態環境惡化的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3)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環境是形成完整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前提。我國森林資源多年來不斷的被開發利用,培育速度無法趕上開發速度,造成森林資源逐漸減少,一些氣候較為干旱的地區存在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情況,森林存儲量較少,形成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象。這種掠奪式的開發使森林生物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致使一些生物數量逐漸減少,嚴重時會造成物種的滅絕。

    (4)水旱災害嚴重、水資源短缺。水作為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資源,一直是困擾我國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淡水資源占有量僅僅排在世界第六位,我國人口眾多,再加上環境的惡化問題,水資源已經出現嚴重短缺的現象。由于我國地理環境廣闊,造成降水分布極度不均,致使不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旱災與澇災。

    (5)淡水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我國淡水資源的含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用水的需求,目前河流斷流與湖泊干枯使我國淡水資源儲存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到沿河以河水為主要灌溉水源的綠洲生態系統,河流的斷流不只影響了我國水資源的供應,還影響了航運交通運輸。另外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水資源正在遭受日益嚴重的污染。湖泊和沼澤不但是地表水的天然貯存庫,還因為其巨大的生態功能而被稱為“地球之腎”。我國的湖泊以其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成因復雜而著稱于世。但近幾十年來,我國的湖泊普遍出現了湖面退縮、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現象。尤其是濕地生態系統受到人類的干擾破壞使得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

    (6)“三廢”及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工業“三廢”不但給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危害而且日益加劇危害著人類的生存環境。空氣質量下降,農田生產力下降,而且受污染的家副產品直接損壞人類健康。生態環境惡化退化給國民經濟造成損失并阻礙其發展。

    3 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森林是生態環境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主體,人類的生存環境離不開森林的作用。在生態建設中,森林培育工作的進行是生態建設程度的體現。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1.66%,預計今年將達到23.04%,這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成果,而森林培育在生態建設起到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幾點。

    (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是森林資源具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我國通過大面積的植樹造林來治理地區水土流失的問題。由于森林對自然界水域流量具有控制的作用,其可以減輕暴雨洪水對水土的沖擊,同時又可以涵養水源,避免干旱季節河流水域的枯竭。

    (2)防風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塵暴是土地荒漠化的推手,荒漠化又是沙塵暴形成的原因,這二者之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而在沙塵暴多發地區,培育一片森林可以有效阻止沙塵暴對土地的侵蝕。在沙塵暴多發地區一條森林帶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森林的枝葉可以阻隔風中的沙礫。大規模的綠化帶不止可以起到降塵的作用,還可以肥土,通過森林的培育可以使土壤在樹木的作用下逐漸恢復養分,從而起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3)防災減災,確保農業穩產高產。調節氣候也是森林的一個重要作用,根據調查顯示,在森林地區,其所產生的日夜溫差較小,并且對比附近區域,森林區域冬日溫度要高于其它地區,而在夏日溫度要低于其它區域,可以起到一定的恒溫、防寒、防凍的作用。并且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蒸騰作用,森林空氣濕度要明顯高于無植物區域。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調節當地的小氣候,并且起到防旱防澇的作用,使防護區域內農作物可以有良好的生長條件,保證其穩定高產。

    (4)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緩解全球“溫室效應”。在人類活動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面積的培育森林資源可以有效的促進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向空氣中釋放氧氣,緩解溫室壓力。森林是天然的氧氣庫,增加森林的覆蓋面積可以有效的減輕我國現今的環境問題,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據調查顯示,我國近些年來森林儲備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森林資源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增強,在調節我國空氣質量,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護物種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中,保證生物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我國,大部分的生物都是以森林作為棲息地,并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森林資源的破壞造成我國一些物種失去家園,面臨著滅絕的危機。目前我國正大力開展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工作,通過對森林的培育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物種可以有一個安全的棲息地,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森林是物種最好的保護屏障,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通過對森林的培育,恢復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從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

    4 結束語

    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系二者之間的平衡,而森林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對其進行培育是生態環境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森林可以有效的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保證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中重要的自然資源,而通過森林培育也可以有效的推進生態環境的建設,促使我國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林杰.淺析森林培育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農技服務,2016,33(6):166.

    [2]尹立新.淺談森林培育在生B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大科技,2016(14).

    第2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全面推廣林業科技以及發展經濟適用林。目前新的林業發展形勢下給基層的林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同時也給基層的林業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3]。因此,現代基層林業的發展必須要以科技為支撐,以現代林業科技推廣體系為發展動力,全面推動基層經濟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可持續林業的發展有助于實現林業發展的價值,有利于帶動林業的跨越式發展[4]。本文將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利益、森林穩定性、生產力、水土質量等作為瀾滄縣可持續林業發展中的核心價值體系,同時對樹種進行分級管理、統籌經營以及集約化經營,這樣不僅可以改善生態面貌,維持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壤、林業穩定,減少污染,同時還能有效地促進瀾滄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1可持續林業的標準

    可持續林業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人們,為了獲取自身的利益,不是對林業進行過度開發,而是合理地對林業的價值進行開發。目前,關于可持續林業發展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以下5個,即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利益、森林穩定性、水土質量、生產力。而且這些指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呈階段性變化[5-6]。

    1.1生物多樣性

    合理地在潛在的森林中對更多的林木進行保留,可保護樹種的多樣性。目前,在森林潛在生產總量中,森林的保留量為65%左右,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建筑用地與農田等用途。應采取合適、有效的管理措施,對試驗林進行統籌經營,以在森林的經營中實現產出與價值的多樣化,促使森林的穩定。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地方,可集中營造具有特殊用途的專用林[7]。

    1.2社會經濟利益

    當人們開始對環境的重要性有所意識的時候,即賦予了農田和森林更加豐富的美學意義,其不再是生產型。某些農場不是對產品的產量過分注重,而是更注意綠色產品的生產以及傳統農村生活方式的維持。要實現生活方式達到富于美學意義的目標,應統籌對森林進行經營,這就對農村基礎設施與相關技術從事人員有較大地需求,而這些人不是為了生產大量的食品和木材。

    1.3森林穩定性

    森林穩定性是指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抵抗力較強,足夠對火災和破壞性的病蟲害進行有效地抵御,進而促進環境穩定的標準。在影響森林穩定性的因素中,病蟲害的作用比較明顯,另外,一些外來植物的入侵也會對森林穩定性造成影響。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由于外來植物的入侵,影響了當地植物的生長,進而導致森林密度發生變化,破壞了森林系統的生態平衡[8]。

    1.4水土質量

    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流失面積在地球總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13%左右。可持續林業的快速發展可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通過采取植樹造林等方式,可減少土壤侵蝕現象,提高土壤的生產力,減少因耕地及放牧等造成的土壤侵蝕、養分損失等。

    1.5生產力

    目前,人類從森林中獲取的主要產品是木材。因此,森林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直接受到木材豐產與否的影響。采取集約栽培等方式進行培育的木材直接與采取統籌經營等方式進行培育的低質量木材進行競爭。采取其他的經營方式,會另外收獲一些優良的產品,如桉樹林,可收獲果實。集約的經營方式可廣泛應用于大部分地區,其他的培育方法只能在適合的地方使用[9]。在一些可以妥善解決統籌管理費的農村地區,若想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通過長期的輪伐和撫育等措施,獲得高質量木材,促使收獲和消費的平衡。采取統籌經營的方法,可實現木材應用的多樣化,逐漸對生物的多樣性進行提高。

    2瀾滄縣可持續林業發展對策

    通過對森林進行健康經營,首先促使整個林業體系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協調持續發展,在對森林保障體系安全性提高的基礎上,顯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社會經濟承載能力[10];在所有林場中全面對森林健康措施進行推廣,建設不同類型的森林健康經營示范區,促使國有林健康水平和功能的提高;通過對森林進行健康經營,增加區域內的森林面積,調整林種、樹種的結構,恢復和有效地保護原有的地帶性物種,發揮健康森林的主導地位;減輕水土流失,豐富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加大監測與科普宣傳的力度,主要包括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林分固定標準地、生態監測點和GIS信息管理系統等的建設。開展一系列的研討探索,如森林健康評價因子及指標、森林經營模式研討探索等。

    2.1配套改革穩步推進

    為鞏固主題改革成果,瀾滄縣配套改革工作圍繞建設“一個中心、兩個市場、四個服務體系”的目標任務積極推進。建立了縣林業服務中心及信息平臺。積極開展林業信息、林權證變更登記、林權證抵押貸款、流轉政策咨詢,受理委托林地、林木資產評估等[11]。

    2.2積極轉變發展觀念

    瀾滄縣造林工作重點轉移到實施中低產林改造、特色經濟林(核桃)建設方向,以提高林地生產力為核心,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林分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山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不斷提高林業產業總產值打好基礎。

    2.3落實退耕還林政策

    積極引導督促退耕還林農戶開展造林地撫育管護,按期開展造林成效檢查驗收,切實加強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認真組織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封山育林項目[12]。

    2.4加強林區病蟲害監測

    全面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蟲情監測網絡,完成了市、縣級松毛蟲測報點建設,并配置了一批監測設備,林業有害生物測報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2.5開展采脂培訓與監督

    積極開展松脂采割監督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嚴格實行《松脂采集上崗證》制度,堅持按規程采脂。加強《松脂采集規程》宣傳,積極引導群眾合理利用松林資源。加大采脂檢查力度,及時制止、處理違規采脂行為。規范國有林采脂行為,簽訂松脂采集轉讓協議,按規定收取采脂權轉讓費。積極開展采脂資源調查,及時調解采脂糾紛。

    2.6發展多種林業產業類型

    在瀾滄縣可持續林業發展規劃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是發展生態化竹產業。結合普洱市《關于發展竹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規劃發展竹產業3 333.33 hm2,項目主要安排糯扎渡、發展河、勐朗、安康、竹塘5個鄉(鎮)實施。經營方式以規模經營與分戶經營相結合,圍繞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竹林資源培育為基礎,科技創新為依托,產品開發為基礎,突出發展筍用林和筍材兩用林基地,推廣優良鄉土竹種。二是實施高效核桃產業。結合實施優質高效核桃基地建設,規劃實施1.33萬hm2核桃產業基地,項目覆蓋全縣20個鄉(鎮)。經營方式以分戶經營與規模經營相結合,“誰種誰有誰受益”,以分戶經營為主,也可實行聯戶經營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經濟聯合體統一經營,村民投工投勞,收益分成。三是完善橡膠項目。選擇立地條件適宜橡膠發展的地段規劃種植橡膠3 333.33 hm2,項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南嶺、謙六、大山、富東、文東6個鄉(鎮)實施。經營方式為分戶經營與聯戶經營相結合。

    3結語

    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可發揮提高生態承載力、維護生態平衡等決定性作用。因此,增加林產品供給和森林資源總量、加快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等,在維護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及經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4參考文獻

    [1] 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項目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總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潘存德.可持續林業的概念界定[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4,7(16):29-33.

    [3] 蘭思仁.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J].林業科學,2003,39(1):36-43.

    [4] 楊得福.淺談青海省實現可持續林業發展的初步設想[J].林業資源管理,1997(3):63-65.

    [5] 張大華,章貝.可持續林業經營的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1997,10(1):76-79.

    [6] 殷建強,于曙明,高艷平,等.美國森林健康與可持續林業的引進實踐[J].貴州林業科技,2008,36(2):56-60.

    [7] 潘堅,王華清.對推進廣東現代林業建設的思考[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2,21(1):9-11.

    [8] 陳克斌,雷麗萍.山區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11(20):232.

    [9] 胡秀榮.山東省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7):242.

    [10] 徐有琪,潘正良,陳德傳,等.淺述開發利用生態能源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3):17.

    第3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拉魯濕地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被譽為“拉薩城市之肺”、“拉薩城市之腎”的拉魯濕地位于拉薩西北城區,過去是貴族拉魯家的領地,是一塊水草豐美、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城市天然濕地,現存面積6.2平方公里。拉魯濕地對拉薩市這樣缺氧、干燥的高原城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對拉薩市區起著調節氣候、增加空氣濕度和增加空氣中含氧量的作用,是20多萬拉薩市民健康的保護神;也是多種高原特有動物和植物的棲息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拉薩市區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不斷循環的關鍵紐帶。

    拉薩市作為自治區首府城市,是整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的常住人口多達20多萬,但是到目前為止,拉薩市除了自治區人民醫院建立了一座規模不大的醫院污水處理廠以外,就沒有別的污水處理廠。20多萬居民制造的全部的生產污水和生活污水完全依靠拉魯濕地這塊天然污水處理廠的處理。

    拉魯濕地是一塊巨型的膜過濾器,它能截留住地表水中的絕大部分的有毒有害的無機大分子化合物和污水中的顆粒物質、懸浮物質,減少地下水中有毒有害的重金屬離子的含量,對硬度大的拉薩地表水起到了天然軟化的作用;拉魯濕地又是一塊巨大的天然活性污泥生物反應器,濕地內豐富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解流入濕地內地表水中含有的大量難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機污染物和病菌污染物,減少了進入地下水中的“三致”污染物,保證了拉薩市民飲用水的安全性。

    拉薩市地圖上所標志的綠色是拉魯濕地的面積和方位。

    拉魯濕地的保護及問題

    拉魯濕地對拉薩市區起著調節氣候、增加空氣濕度、增加空氣中的氧含量、過濾凈化污水、保持地下水位、維持生態平衡以及美化城市環境等重大作用,也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過去人們的環保意識淡薄,對拉魯濕地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忽視了拉魯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人為侵占、亂占濕地,盲目開發、過度放牧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上大家毫無顧及地往濕地里傾倒生活、生產垃圾,排放未經任何處理的生活、生產污水,嚴重破壞了拉魯濕地的生態環境系統。因此,拉魯濕地的有效濕地面積急劇縮減,濕地面積由80年代初期的10.2平方公里到現存的6.2平方公里,在短短20幾年的時間里濕地面積萎縮了近一半。

    拉魯濕地是一塊典型的高原沼澤地類濕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濕地,它是在高寒草甸的特殊氣候條件和特殊地理位置情況下形成的。它的生態環境結構比較簡單,生態環境系統十分脆弱,環境容量十分有限,再也經不起人為的破壞,特別是未經處理的生活、生產污水的排放將給拉魯濕地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作為一個天然的污水處理場,拉魯濕地的污水凈化作用是通過土層快速滲濾原理來實現的。濕地土層快速滲濾系統廢水凈化處理運行是間歇性的、周期性的,如果連續不斷地超負荷進行污水處理,那么濕地土層系統將一直處于缺氧狀態,土層對有機污染物達到吸附過飽和而失去凈化能力。其中,氨、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過度排入將導致濕地水質嚴重的富營養化,水質的富營養化會導致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減少濕地水體的含氧量,從而改變濕地的生態群落,而生物多樣性消失,濕地逐漸淤積退化。

    加強拉魯濕地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自治區和拉薩市兩級黨委、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于1999年5月25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建立拉薩市拉魯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并于2000年4月出臺了《拉薩市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方法》,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從此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軌道,拉魯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趨勢得到了控制。但是,我們為保護拉魯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所做的工作離拉魯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有一些問題急待著我們去了解和解決。

    1.嚴格控制污水的排入量。拉魯濕地的污水凈化過程是拉薩市城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體循環的關鍵環節。但是,拉魯濕地的環境容量是十分有限的,極易遭到破壞,且一旦遭到破壞就幾乎不能恢復。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源頭生產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流程進行清潔生產,嚴格禁止和限制源頭生產企業的不達標生產污水的排放,并且應該在生產污水、生活污水集中排入口建立一座污水處理能力在1萬噸/日左右的生物污水處理場,在污水還沒有進入拉魯濕地以前進行二級污水預處理,以減輕污水對拉魯濕地造成的生態破壞程度。

    參考文獻

    1、陸雍森,環境評價,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2、謝雄國,肖錦,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評述,四川環境,2000(19),-22~25。

    3、張世銀,鄧二林,梁立德,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淺談拉薩市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科技,2001(10),52~55。

    4、瓊次仁,拉瓊,拉薩市拉魯濕地的初步研究,大學學報,2000,15(4),40~41。

    5、徐芳香,陸雍森,我國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防治及水源保護區劃分,污染防治技術,1999(12),-20~23。

    6、林福申,關于濕地保護概況的綜述,現代漁業信息,1998,13(8),-6~12。

    7、魯奇,劉洋,中國濕地消失的原因及保護對策,環境保護,2001(10),-21~23。

    8、陶思明,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與濕地保護,世界環境,1999(4),-44~46。

    9、孫景云,左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的保護,環境保護,1996(5),-20~24。

    10、SelmaC.Ayazand Lutfi Akca.Treatment of wastewater by natural systems.Environmental In ternational.-2001.26(3).-189~195.

    11、Knight,RobertL.Wildlife habitat and public use benefits of treatment wetland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35~43.

    2.加強拉魯濕地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濕地保護意識。拉魯濕地生態保護是全市居民共同的事情,其保護與管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僅僅依靠政府有關部門單方面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只有調動全民的力量才能使其發展。拉魯濕地的保護與全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因此,保護拉魯濕地也是每一個拉薩市民的應盡的義務。我們應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加強濕地的有關知識的普及以及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使每一個公民都懂得濕地保護是造福人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光榮事業,從而增強全市居民保護拉魯濕地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3.加強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監督。國家已經為環境保護和濕地保護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拉薩市人民政府也配套出臺了《拉薩市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方法》等一批法律法規,各級職能部門要認真執行,要著重加大執法力度,將拉魯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環境保護執法大檢查中,依法處理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嚴厲懲處隨意排放未達標污水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嚴格禁止在拉魯濕地內繼續從事開墾農田、挖設魚塘、挖取草皮、打魚、傾倒垃圾等違法濕地保護的行為,維持拉魯濕地的完整性。

    4.應積極開展拉魯濕地的科學研究。拉魯濕地是拉薩河地區濕地的核心,它為拉薩市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效益的協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學的一些學者對拉魯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多種生態功能方面曾經進行過認真的考察研究,也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科研成就。拉薩市政府和自治區科委一些人也曾對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認真的考察研究并對拉魯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些積極有效的對策。但是由于拉魯濕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十分特殊以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獨特,我們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表觀概念上,而對其實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仍處在萌芽階段,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亟待科學研究和發掘。因此,我們要繼續加大對拉魯濕地的濕地資源、濕地地理和地質環境、濕地的生態過程、濕地的生態環境功能、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濕地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科學考察和科學研究,以科技推動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5.加強對拉魯濕地的環境監測工作。我們應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的被動的環保觀念,樹立預防為主的濕地保護理念,重視濕地的環境監測工作。應建立一套以水體污染生物監測為主,水體污染物理監測、化學監測相結合的完善的濕地生態功能監測系統,定期對拉魯濕地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監測,建立有效的預警預報系統,及時掌握和制止突發性污染事故。

    第4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屋頂綠化;植物材料;推廣

    屋頂綠化是城市立體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指在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等的屋頂、露臺、陽臺上種植樹木花草,進行園林造園。它是一種新興的綠化技術,是種植技術與建筑技術的一項新突破,是對地平面綠化的一個補充。實施屋頂綠化,能夠增加城市綠量、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因此,屋頂綠化逐漸被人們認識,并得到足夠的重視。

    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低碳”將成為世界建筑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并向著生態、宜居的目標發展。屋頂綠化恢復了土壤、恢復了水循環,提供了生物嬉戲的空間和人們休閑娛樂的空間,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中型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綠化用地又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屋頂綠化無疑成為城市中心區最經濟的綠化方式,加以推廣后,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作用不可估量。

    1屋頂綠化類型

    1.1簡單式綠化主要根據建筑物荷載比較小的特點,利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緣植物進行的屋頂覆蓋綠化。往往不需要單獨設置灌溉系統,只靠自然降水就可以解決植物養護問題。現在多采用景天科植物,植物品種單一,造價低,易管理。

    1.2庭院式綠化即常說的花園式屋頂綠化,適合建筑靜荷載≥500 kg/m2的建筑物。植物選擇的種類比較豐富,灌木或者喬木均可選擇,還可以采用喬、灌、草結合的復層植物配置方式,這樣可以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造價較貴,需要定期管理,維護人員要有專業的管理知識。庭院式屋頂綠化效果非常好,完全做到了把地面的園林綠化成功運用到“空中”,實現了“空中花園”的設想。

    2.屋頂綠化的特點打造城市綠化創意空間,利于低碳環保,收集雨水資源,降低城市區域熱島效應,空氣流通以及植物的蒸騰冷卻并保護屋頂不受高溫傷害,節省空調能源消耗。未被使用的屋頂設計成屋頂花園作為公共娛樂運動休閑的新領地,提供給使用者新的服務資源,降低了土地使用費用。屋頂綠化后,屋頂建材溫差小了,不受太陽的曝曬和緩解冬日的凍害,延長了建筑的使用壽命。隔絕和吸附噪音效果很顯著,對機場附近或機器廠房等大型設備的建筑來說最為有效。屋頂綠化植物對于調節周圍大氣溫濕度、創造人工小氣候、改善城市的大氣狀況、減少大氣污染、消弱城市的熱島效應發揮了重要作用。屋頂綠化作為綠化行業的新興領域,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成為施工企業關注的技術環節。

    3.屋頂綠化植物材料的選擇目前屋頂綠化材料可選種類很多,在選材時應注重生物多樣性,一個生態系統生物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在綠化配置上要做到植物的多樣性,并使之各得其所,提升景觀的同時,也提升了生態效應[3]。

    3.1抗逆性屋頂夏季溫度高達60℃,對植物的生存是嚴峻的考驗,因此屋頂綠化植物材料的首要選擇是抗逆性強的植物[4],可選用的種類有:①遍地黃金:景天科景天屬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系針葉景天的變異品種。植株低矮,株型緊湊,莖葉均為金黃色,色澤靚麗;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瘠薄,既耐寒也耐熱,冬季能耐-15℃的低溫,夏季則能耐40℃的高溫;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或堿性土壤中都能生長,但在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更好。耐干旱,數月不澆水植株也不會死亡,在水分充足的條件下生長迅速。②尖葉石竹:耐旱,抗寒,在-30℃以上依然成活綠期可達300 d以上,植株低矮,免修剪,耐踐踏; 5~6月盛花,花朵致密,幽香。此外,鳶尾、佛甲草、草地早熟禾和金雞菊等也常用于屋頂花園的植物配置。

    3.2抗污染性目前,一些大城市由于工業發展,污染較嚴重,因此屋頂綠化需要栽種一些抗污染能力強的植物。如喬木可栽植廣玉蘭、合歡、石榴等;灌木有蘇鐵、大葉黃楊、玫瑰、月季、龜背竹等;草本花卉有石竹、萬壽菊、美人蕉、大麗花、一串紅、牽牛花等。選擇這些植物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幫助凈化城市空氣,改善城市氣候,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

    3.3觀賞性精美是屋頂花園的特色,屋頂花園要為人們提供優美的游憩環境,它應該比露地花園建造得更精美。所以,在考慮植物的抗性同時,還應該注意屋頂花園植物的觀賞性,注意喬、灌和草的搭配。如:迎春、海棠、、桂花、女貞、紫葉小檗、冬青、松、竹、月季、一串紅等。同時,還可以配一些藤本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金銀花、牽牛花等。此外,屋頂花園往往比較高,風力也比較大,選擇須根較多的種類,水平根系發達,能適應土層淺薄的要求,盡量少使用高大有主根的喬木,若要使用高大的喬大,種植位置應設計在承重柱和主墻所在的位置上,不要在屋面板上。

    4.屋頂綠化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屋頂綠化可以緩解城市有限綠地面積,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是對城市建筑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一種最簡捷有效的補償辦法,是節能環保型綠色建筑的重要內容,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城市化的問題日益嚴重,發展多種綠化形式,使屋頂綠化與一般綠化相結合,最終形成的城市生態網絡將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空間。但人們對建造屋頂花園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觀念,如對屋頂綠化的效益及安全性心存疑慮。許多居民擔心屋頂綠化形式大于作用,擔心漏水、屋頂支撐等問題,從而反對屋頂綠化。因此,應加大屋頂綠化的宣傳力度,改變市民的思想意識,提高對屋頂綠化重要性的認識。推進屋頂綠化建設需要有持續和穩定的資金保障,作為公益性明顯的屋頂綠化,特別需要財政專項資金保障成為制約目前屋頂綠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居住小區建造,則需得到小區全體業主的同意并平攤資金,企業也會考慮資金承受能力,認為屋頂建綠耗資較大,養護麻煩。總體景觀規劃中缺乏屋頂綠化的總體規劃,因此需要明確屋頂綠化的空間范圍,使城市的屋頂綠化形成體系,結構明確,并與地面綠化體系相互補充。

    5.結語屋頂綠化涉及到綠化行業中更高的標準要求,才能達到理想的節能環保、美化環境的功效。同時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優化施工方案,不斷總結施工中的經驗,逐步提高屋頂綠化的環境質量,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我國從 20世紀中期開始屋頂綠化及綠化技術的研究,但至今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種植層的構造、植物種類的選擇以及施工措施缺乏完善的技術和篩選的標準;對于屋頂綠化改善環境的作用缺乏科學的評價和正確的認識;同時,由于氣候、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屋頂綠化的發展很不平衡。開發應用好屋頂綠化技術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趙曉英,胡希軍,馬永俊,等.屋頂綠化的優點及國外政策借鑒[J].

    [2]賈寧,田明華,趙蔓卓,等.北京市屋頂綠化的發展與對策[J].中國城市業,2008,6(3):27-29.

    [3]吉文麗,李衛忠,王誠吉,等.屋頂花園發展現狀及北方屋頂綠化植物選擇與種植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3):180-183.

    第5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問題;對策;平原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7-0171-02

    近年來,平原地區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總體呈上升趨勢,危害逐年加劇,尤其危險性病蟲害日趨猖獗,呈現出不斷擴散蔓延的趨勢,已嚴重威脅國土生態安全和森林資源,制約著生態建設步伐,成為生態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大敵。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森林病蟲災害仍將呈高發態勢。為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現對平原地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論述。

    1 平原地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

    1.1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

    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單一結構的純林增加,森林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在較短的時間內病蟲害就可造成大面積的暴發流行,導致病蟲危害日趨加劇[1-2]。加上近幾年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連續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面積逐年上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不斷加大。

    1.2 病蟲害種類增加,危害擴大

    目前,華北平原地區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0種增加到20種以上,其中美國白蛾(Hlyphantria cunea)、紅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楊直角葉蜂(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楊扁角葉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蘋果綿蚜等害蟲是由外省陸續傳入的[3]。突發性食葉害蟲種類增多,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楊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等楊樹食葉害蟲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局部地區卻年年發生,形成連續多點暴發。楊白潛葉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楊樹潰瘍病(Botryospheria ribis(Tode)Gross.)、楊黃卷葉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楊扁角葉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na Staudin-ger)、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等病蟲害的發生逐年加重,給當地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1.3 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

    隨著國內、國際間的經濟貿易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害長距離的人為傳播加劇。在國內,許多重大病蟲害疫區的迅速擴大也是由于人為活動的結果。2000年以來,美國白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入侵濮陽、鶴壁等地、市。2009年濮陽市的臺前縣、范縣大面積暴發美國白蛾。華北地區是國際性檢疫害蟲美國白蛾的適生區。這一害蟲如果控制不住,隨時都有可能侵入周邊地市,美國白蛾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大面積的楊樹林在短期內毀滅。

    1.4 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楊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楊白潛葉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潰瘍病(Botryospheria ribis(Tode)Gross.)、腐爛病(Valsa spp)等楊樹病蟲害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2010年7月,許昌、漯河、駐馬店等河南中南部區域,楊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在局部點片暴發成災,樹葉被吃光,綠色通道景觀被毀,楊樹產業損失巨大。

    1.5 長期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病蟲害暴發后,一味依賴化學農藥,不僅殺傷大量天敵,使病蟲產生抗藥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態環境惡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適應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客觀要求,缺少符合林業特點的防治藥劑和藥械,防治效率低。

    2 制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調查手段落后,主要為人工調查,有些地區的蟲情未能準確地預報。二是防治技術落后。未大力宣傳和推廣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防治時未科學按照說明書來操作,造成大面積的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三是預防意識差,防治工作始終處于被動救災的狀態。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數是圍繞救災而展開的,病蟲害一旦發生,“人往災區跑,錢往災區投”。只在救災上重視,未在防災控災上下功夫。四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只關注自己部門的生產環節,未與其他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此外,部分地區的從事森林規劃設計的工作人員在設計時未考慮病蟲害防治問題,造成病蟲害防治工作處于被動地位。五是部分地區檢驗檢疫工作未能完全落實,造成當地的病蟲害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六是病蟲害防治的經費不足。具體表現為防治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盡合理,投資渠道單一,政府投入多,群眾投入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防治的設備和藥品、器械缺乏。七是隨著生態建設和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人工造林面積不斷增加,眾所周知,人工林所處的生態環境與天然林相比是比較脆弱的,特別是中幼齡林,由于人工林相比較單一,生物鏈較簡單,生物多樣性較差,天敵種類較少。抵御有害生物的入侵能力也較差,易導致生物災害的發生和蔓延。另外,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多,這樣的氣候為多種生物災害的大發生創造了條件,高溫、干旱、極度降雨等氣象因子會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發育,致使森林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樹木生長衰弱,抵御有害生物侵襲的能力下降,冬、春季的長期高溫和干旱會導致一些食葉害蟲和蛀干害蟲發生,次期性害蟲種群數量也會增加,危害加重,而夏季高溫和高濕為病菌孢子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合適的溫床,造成病害傳播和流行。

    3 對策

    3.1 提高生態認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一是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二是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三是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樹立森林健康理念,實行科學防控。防治理念從災后救災轉變為培育健康森林。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應圍繞著維護和促進森林健康的目標。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應貫穿于營林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要預防病蟲災害的大面積發生,從營造林設計開始,就要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納入林業建設的全過程,促進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形成。要采用良種壯苗,應盡量避免營造大面積純林,大幅度提高混交林的比例[4-5],優化林分結構,豐富森林生物多樣性。要重視鄉土樹種,加強對現有純林、低產林的改造,提高林分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另外,要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如果違背了適地適樹原則,樹木長勢差,自身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弱,也容易引起病蟲害發生。要應用各種林業技術創造有利于樹木生長,而不利于林業有害生物生存的條件,增加森林生物多樣性,人為增強森林生態系統自身的抗逆能力,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從根本上提高森林的健康水平。

    3.2 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

    監測預報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應將森林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全面調查監測轄區內的所有病蟲害情況,并進行詳細分析,提前制定好專門的防治對策,一旦發生病蟲害危害,就可及時作出防治措施。建立健全當地的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并將其與國家、省級、市級等監測預報網絡體系聯網,共享資源,以期更好的做好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此外,應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的財政投入,保證基礎設施的使用。

    3.3 轉變職能,積極推進防治體制機制創新

    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機構要加快職能轉變,強化行業管理和行政執法。加強隊伍素質培養,提升依法行政、科學防治、服務社會和應急反應能力。突出基層防治網絡建設,發揮縣級防治機構、鄉鎮林業站作用。培養一批農村林業病蟲害防治實用技術人才,形成集監測、預報、除治功能于一體的縣、鄉、村三級防控服務網絡。提高林農的病蟲害防治意識,引導和扶持林農建立形式多樣、自律互助的防治聯合體,實行聯防聯治、群防群治,實現資源共享,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成效。鼓勵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經濟組織以專業公司、專業隊、森林醫院、樹木醫生等多種形式介入防治領域,開展承包防治、技術咨詢等業務,形成多元化防治格局。

    3.4 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一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嚴禁施用劇毒高殘留農藥,提倡使用生物農藥[6],減少污染及病蟲害的抗藥性。二是大力發展生物防治。首先,DNA(基因)重組技術為抗性育種開辟了新的途徑。實施以基因工程為主導的現代育種技術。從林木或其他動植物體內定位到抗病、抗蟲基因,并將其克隆、轉入到林木體內,表達出對特定或大多數病蟲害的持續高抗性。目前,楊樹、歐洲落葉松等9科19屬近30種已獲得了轉基因植株。因此,對于現有的、不具有生態系統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為主的技術措施,培育適應立地生態環境的抗性樹種,逐漸取代現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喪失的樹種。森林及樹木病蟲災害的生態控制技術和遺傳(基因)控制技術是實現我國森林保護策略轉移和扭轉被動局面的關鍵技術。其次,大力開展生物防治,利用管氏腫腿蜂防治多種天牛,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1],蘇云金桿菌、白僵菌防治多種楊樹食葉害蟲,綠僵菌防治蛀干害蟲,以及春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已進入野外防治階段。另外,人工招引啄木鳥、灰喜鵲等益鳥控制天牛和食葉害蟲,已成為利用鳥類控制蟲害的重要措施[4]。三是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和新技術的推廣力度。積極利用先進的病蟲害防治器械與藥物,減少病蟲害的危害。

    3.5 加大檢疫力度

    一是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嚴格檢疫程序,特別是省際間的調運檢疫,對調入的苗木一律實行復檢。另外,加強木材檢查站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嚴防帶疫進出縣界。三是加強源頭管理。重點是加強產地檢疫,特別是在高速公路難以設站檢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檢疫檢查站的情況下,產地檢疫必須加強。要加強對城鎮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集貿市場、倉儲、加工、銷售單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產單位的管理,堵塞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渠道。四是嚴格從國內外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蘋果綿蚜等疫區調運森林植物及其產品。

    4 結語

    總之,對于林業有害生物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管理模式,轉變防治理念,強化體系建設,實施分類管理[2],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防治工作。要在保護環境前提下,重視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慮有害生物種群動態及與之相關的環境,盡可能協調的運用適當的技術措施和多種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并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7-10]。

    5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標準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350.

    [2] 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中國林業生物災害防治戰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90.

    [3] 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中國林業有害生物概況[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239.

    [4] 宋玉雙,黃北英.中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新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08,27(6):31-42.

    [5] 李彥民.楊扇舟蛾、楊小舟蛾發生規律與監測防治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8(7):29-31.

    [6] 河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河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286-309.

    [7] 趙增強,史存峰,彭丹琳,等. 淺談丹鳳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08(10):151-152.

    [8] 張曉明.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J].林區教學,2009(3):116-117.

    第6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優良鄉土樹種;城鄉園林綠化;探討

    中圖分類號 S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316-(2014)06-0069-4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一般來說,園林的規模有大有小,但都包括著土地、水體、植物和建筑四種基本要素,士地和水體是園林的地貌基礎[1],而植物要素已成為現代園林的主體,因而植物材料在園林中的地位作用尤顯突出和重要。

    作為園林中一個有生命的要素,植物有著嚴格的自然規律來遵行,運用時只有遵行它們的自然規律,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研究一個地方的優良鄉土樹種在園林上的應用,對于豐富當地的園林植物材料,增加園林景觀的季相性和豐富城市園林植物的多樣性,對創造優美的城市自然環境和游憩場所,滿足生態園林城市培育中植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的需要:滿足人們對游息、觀賞的新的需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基本情況

    1.1尋甸縣自然氣候概況

    尋甸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東經102°42"-103°33",北緯25°20",--26°01",,地處滇東高原中部,烏蒙山貫穿全縣,受構造、斷層及侵蝕、剝蝕作用的控制,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具有比較典型的高原湖盆地貌特征,高原面貌保持較完整,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傾斜,東南部受斷層、侵蝕、剝蝕及溶蝕影響,低中山匠原及寬窄不等的各類湖盆交錯展布。北部地形破碎,斷塊抬升隆起。多高山峽谷,泥石流活動較頻繁。中部褶皺發育山峰隆起,抬升后的高原面呈較大的塊狀分布,構成縣境高山、中山、低中山、高原湖盆及巖溶地貌景觀[2]。境內大部分地域海拔在1800―2600m之間,縣城所在地海拔1886m。

    尋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由于受地形、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等因素的影響,小區域氣候比較復雜,立體氣候極為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冷雨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尋甸縣氣候的縮影,由于地處低緯度地區,終年太陽輻射強,因此光照充足,熱量熱源豐富。年日照時數2088.612,日照百分率為47%,年均溫14.5℃,極端最高溫度34.6℃,極端最低溫-13.9℃,≥10℃的活動積溫4356.6℃,全年無霜期229天,降水充沛,年降雨量1045mm,干濕季節分明,冬春少雨,夏秋多雨。[2]

    1.2尋甸縣主要優良鄉土樹種概況

    尋甸縣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據初擬《尋甸縣植物名錄》全縣載有種子植物153科416屬800余種[3]。根據其用途,結合其觀賞性、美學性、適應性及習性,初步評價篩選,全縣具有城鄉園林開發應用潛力的優良鄉土樹種大約有36科60余種,其中:

    1.2.1 喬木樹種有

    云南松、華山松、滇油杉、化香、黃連木、滇樸、清香木:滇青岡、麻櫟、栓皮櫟、滇楸、紅果樹、滇合歡、君遷子、構樹、滇山楂、四照花、旱冬瓜、香椿、鹽膚木、馬櫻花、銀葉木荷、云南樟、滇潤楠、多花素馨花、紅素馨、紫薇、棕櫚、石楠、大葉女貞、山櫻花、無患子、 垂絲海棠。

    1.2.2 灌木樹種有

    山茶、云南含笑、厚皮香、金絲桃、碎米花杜鵑、爆仗花杜鵑、小雀花、火棘、小葉茍子、金花小檗、莢謎、馬桑、老鴉泡、矮楊梅、胡禿子(羊)、馬掛木、小鐵子、野八角、小金竹、大白花杜鵑、杭子稍、芒種花、雀舌黃楊、厚葉旬子等。

    2 優良鄉土樹種在園林上的應用意義

    不同的氣候,士壤生長著不同的植物。優良鄉土樹種是經當地長年累月氣候的滋潤和土壤不斷變化逐漸適宜而生長的[4]樹種,它們在長期的生長進化過程中,已經對周圍環境具有較好的適應性。作為城鄉生態園林的建設,綠化設計只有以喬木、灌木作為主材,林下配以小灌木及地被植物、草坪,才能形成多層次蔥蘢馥郁的生態環境。而喬灌木的選擇只有遵循實地適樹的原則,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鄉土樹種以適應性強、抗性好、投資少、綠化效果好等優點必然成為城鄉園林的首選樹種。它在豐富城鎮自然景觀、維護生態、體現城鎮個性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鄉土樹種文化底蘊豐富,是體現地方特色的要素。

    我國園林充分發揮5000多年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許多傳統手法的獨到之處。歷代園林都很注意使用鄉土植物營造景觀,寓意造景,選用植物常寓意深刻。如竹“未曾出土先有節,縱使凌云也虛心,被喻為有節氣的君子”。松柏,孔子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柏耐寒的精神特征,比喻于君子的堅強性格[5]。還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態和季相變化,表達感情或形容意境,如“夜雨芭蕉,刻畫一片寧靜的氣氛[6]。中國園林植物造景還深受歷代山水詩、畫、哲學思想乃至生活習俗的影響。在植物選擇上十分重視“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韻,不僅僅為了綠化,而且還力求要有畫意,意境上求深遠‘內秀’。情景交融,寓意于景,以景抒情,喜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精巧玲瓏的景點布置,偏愛“曲徑通幽”[7]。一方水土養一方物”,因而一個地方的鄉土植物就具有該地方的地域性,鄉土樹種的使用,就可借助植物的地域性來展示景觀的地域性。

    2.2鄉土樹種適應性、抗逆性強,能滿足城鎮脆弱生態環境的需要。

    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不同的氣候帶,不同的土質、水質上生長著不同的植物,它是地方環境特色的有機組成成分之一。適地適樹是園林造景中植物選擇的基本原則,優良鄉土樹種是隨當地長年累月氣候的滋潤和土壤不斷變化逐漸適應而生長的,它們在長期的生長進化過程中,已經對周圍環境有了高度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因此,鄉士樹種對當地來說是最適宜生長的,所以它理所當然成為城鎮綠化的主要來源,鄉土樹種還能維持城市的長久穩定,免遭自然氣候變化及病蟲害的嚴重損害,另外由于城市生態立地環境相對較差,生態脆弱,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強,適應性強,便于管理,而鄉土樹種本身就具有這些特性。

    2.3優良鄉土樹種栽培經驗豐富,能更好地體現園林景觀作用。

    城鎮經多次改建破壞了土壤自然良好的結構,限制了樹木的生長發育,增加了植物管養的難度。“三分栽,七分管”,說明了園林植物養護管理的重要性,園林植物栽植后能否存活,成活后能否枝繁葉茂,形態優美,關系到植物造景的藝術效果,好的植物景觀的形成,既靠園林設計又靠養護管理,因栽植管護原因而造成植物死亡,必將導致設計的失敗,因此園林植物的栽植技術,后期管理也是決定園林創意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鄉土樹種適生性好、抗性強,栽培經驗豐富,栽后的后期管理相對容易。

    2.4鄉土樹種價格便宜,生態效益高。

    大部分優良樹種是經過長期的栽培得以肯定的,抗逆性強,栽培技術簡單,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只要通過科學的配置,適當的養護,就能營造出繁花似錦的美化效果。鄉土樹種育苗技術成熟,苗木價格和管理成本都較低[6],大量運用可以降低綠化成本。所以鄉土樹種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大部分優良鄉土樹種成活后生長快,枝繁葉茂,生態效益高。

    3.優良鄉土樹種在尋甸城鄉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現狀

    3.1調查研究方法

    采用重點調查方法,在重點綠化地段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對尋甸縣城區文苑路、過境公路、中軸大街、市民休閑廣場,街心花園、縣委機關的綠化樹種,進行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調查從我縣綠化最早的街道(文苑路)到現在中軸大街,包括了我縣的主要綠化類型―公共綠地、街道(人行道)、庭院綠化,涵蓋了縣城區70%的綠化面積。

    3.2優良鄉土樹種在城鄉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情況

    3.2.1目前在我縣城鄉園林綠化使用的優良鄉土樹種

    通過實地調查,獲得我縣城市綠化目前使用的樹種有54種,具體樹種使用情況見(尋甸縣城市園林綠化樹種統計表),其中喬木41種,灌木13種。鄉土樹種有23種,其中喬木21種,主要是華山松、櫟、黃連木、清香木、山櫻桃、山楂、柳、柳杉、圓柏、桂花、香樟、滇潤楠、石楠、四照花、馬櫻花(大樹杜鵑)、女貞、棕櫚、滇合歡、石榴、茶花:灌木6種,主要是杜鵑,迎春、小葉女貞、紫葉小蘗、金絲桃、金竹。

    3.2.2優良鄉土樹種在尋甸城鄉園林綠化中使用方式

    根據優良鄉土樹種在我縣園林上的不同應用,目前主要有:

    行道樹類:干形挺拔、枝葉繁茂、樹冠濃密擴展,可形成較大面積的綠蔭[8]的樹種如香樟、大葉女貞,大量應用于我縣縣城街道人行道綠化。

    園景樹類:具有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樹冠,不同姿態的樹形(如挺拔雄偉、端莊、展枝優雅等)或具有美麗的花朵與果實。在園林配置中可創造出美麗的、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意境[9],如尋甸市民休閑廣場種植的滇樸、四照花、清香木、山楂、棕櫚等。

    樹叢:由2一10株喬木或灌術組合種植而成的種植類型[10]。如:中軸大街中間綠化帶,用3―7株石榴與3―7株紫葉李組合種植,構成不同的景觀。

    花灌木類:用花灌木種植在道路兩邊、公園等,用于美化裝飾道路、車帶、分割空間,配置不同色塊、色帶,起點綴裝飾作用。如:文苑路中間段用紫葉小蘗、小葉女貞交替綠化,縣委機關用金絲桃、杜鵑組成不同形狀的綠化形式,給人以新奇的感覺。

    綠籬類:用具有叢生密集的莖,耐修剪,萌生性強的樹種,栽植使之形成墻垣,以分隔空間、范圍場地,遮擋視線,襯托景物,美化環境及防護作用。如過境公路快車道與慢車道之間的迎春柳、小葉女貞栽植成綠籬。

    3.3優良鄉土樹種在我縣城鄉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特點

    3.3.1鄉土樹種使用品種單一,數量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樹種使用就更少。

    目前,在我縣園林綠化中使用的樹種有54種,而鄉土樹種僅有27種,僅占50%,而在調查的3201株樹種中,真正為鄉土樹種的有1857株占59%,且大部分為最近3年以來種植的,有的樹種僅使用1株,如華山松、滇合歡。有地方特色的樹種如四照花、滇樸、云南松、野八角等應用較少或幾乎沒有使用。

    3.3.2鄉土樹種在城鄉園林綠化中使用頻率不高

    針對所調查的8個地點中優良鄉土樹種進行應用頻率的分析。鄉土樹種使用頻率較低,除常用樹種香樟、女貞類外大部分樹種僅使用1次,有的還是改造剩下的,如柳。而使用頻率較高的樹種則較少,僅有四照花、大葉女貞,這反映出我縣目前優良鄉土樹種常用數量較少,部分樹種出現率高,易造成園林綠化樹種景觀單調的現象。

    3.3.3優良鄉土樹種在園林上使用較晚,在新的園林綠化工程中有增加趨勢。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我縣優良鄉土樹種在城鄉園林綠化中應用起步較晚,大部分樹種的應用是最近5年才開始使用,即在修建尋甸縣市民休閑廣場時開始使用,在以后的綠化工程中逐漸應用如滇樸、四照花、山楂、清香木、黃連木等。據調查,在河濱公園綠化中,鄉土樹種的使用,不論從品種和數量上都有較大的增加,在河濱公園綠化中規劃的樹種有66個,鄉土樹種就有29個,占44%,鄉土樹種株數6283株占總樹種株數10869的58%。

    3.4優良鄉土樹種在我縣城鄉園林綠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3.4.1使用品種單一

    目前,在城鄉園林綠化中使用的優良鄉士樹種較少,而且大部分為闊葉樹及高大喬木,而針葉樹、花灌木應用較少,許多優良野生品種還未開發利用,如:云南松、野八角、小雀花、金絲桃等,因而造成鄉土樹種使用缺少豐富的組合和變化,季相性差,景觀單調的現象,難以滿足人們游憩觀光需要。

    3.4.2苗木準備不足,造成亂挖現象嚴重。

    我縣培育園林綠化用苗木的苗圃較少,培育大規格鄉土樹種苗木苗圃更是幾乎沒有,因而近幾年使用的鄉土樹種,苗木不是從外地調入,就是到野外山林或鄉村亂挖,后者破壞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及生態環境,林業部門屢禁不止,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3.4.3鄉土樹種的栽植成活率低

    目前,由于縣內缺苗,園林上使用苗木外調的運距較遠,取苗后不能及時栽植,水分損失多,且外調苗木對我縣土壤氣候不一定適適應,野外亂挖的,由于缺少相關手續及技術指導,挖苗者大都悄悄進行,倉促搶挖,準備不充分,對苗木根系傷害過大,運輸中損傷嚴重。因而,栽植成活率低,如:街心花園使用的四照花,栽4株死3株,中軸大街從蒙白調入的石榴大苗,死亡的株數也較多,成活率還不到70%。

    3.4.4鄉土樹種配置體現四季如春特色不明顯

    我縣是一個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但在城區綠化中,鄉士樹種的配置季相變化卻未充分體現四季如春的景色,一些既有很高觀賞價值義有地方特色的樹種,如:可增添不同季節景色的夏花植物,冬花樹種應用較少。

    總之,目前,我縣優良鄉土樹種在城鄉園林綠化上應用數量較少,品種單一,很多優良的園林應用價值較高的鄉土樹種還未開發利用。

    4.優良鄉土樹種在我縣城鄉園林綠化應用較少的成因

    4.1尋甸縣城園林綠化工程啟動較晚

    我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又是一個農業大縣,縣財力差,難以承擔城區綠化費用,因而我縣的城鄉園林綠化工程啟動較晚,真正的城區街道綠化從94年才開始起步,94年首先綠化了新大街(文苑路)、街心花園后,開始有了過境公路、風梧路等的綠化,市民休閑廣場這種公共綠地的建設則使于2004年。小區、庭院綠化也是最近幾年的事,以前只有效益較好的單位如供銷社等綠化好一點。由于沒有園林綠化的需要,也就沒有了鄉土樹種在園林上的應用。

    4.2 種苗供應不足,制約了使用。

    由于我縣沒有鄉土樹種的(園林用)大苗苗木的培育,僅有常規造林用苗(苗木小)的培育,從而使園林綠化鄉土樹種大苗無貨供應,使工程施工部門難以找到苗木,而制約了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上的使用。

    4.3現階段移植成活率偏低,障礙了優良鄉土樹種的使用。

    目前,由于縣內園林綠化用大苗準備(貯備)不足,所需鄉土樹種苗木大多外調或亂挖、偷運,苗木損傷嚴重,水分損失較多,造成成活率較差,因而,阻礙了鄉土樹種的使用。

    5提高優良鄉土樹種在我縣園林中應用的建議

    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的主體,也是生態園林發揮其生態作用的基礎。園林綠地的結構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園林綠地系統就越穩定。只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才能形成繽紛多彩的群落景觀,減少因城鎮的擁擠及建筑物的高大、單調所帶來的壓抑感,也才能構筑具有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改善城鄉生態環境[11]。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多種生命資源的總體。近年來,城鄉園林綠化的興起,將城鄉園林從傳統的游憩、觀賞功能發展到維持城鎮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再現自然的高層次階段[12]為城鎮生物多樣性的創造迎來了機會。同時城鎮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園林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整個城鎮環境質量的標準。鄉土樹種在園林上的大量應用是豐富城鎮物種多樣性,維護園林綠地系統的穩定和加強景觀地域特色的有效途徑。如提高優良鄉十樹種在園林綠化上的應用,是城鎮園林建設者不可忽視的問題,下面結合我縣實際談點個人淺見。

    5.1以科研為紐帶,以項目為龍頭,做好引種馴化和應用栽培試驗。

    尋甸縣優良的野生園林植物資源豐富,分布面廣,是巨大的自然財富,開發培育新的栽培觀賞植物種類的重要來源。應以科研為紐帶,以項目為龍頭,做好引種馴化和園林應用栽培試驗及推廣使用工作,帶動鄉土樹種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僅可豐富城鄉園林植物資源,而且可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5.2 加大宣傳,調動人們在綠化工程中應用鄉土樹種的積極性

    優良鄉土樹種在城鄉園林上使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加強優良鄉土樹種使用的宣傳,只有讓人們充分了解其重要意義,才能自覺在園林綠化工程中加以運用。

    5.3 規劃設計部門,合理規劃使用。

    城鄉園林綠化作為項目施工管理,講究的是按設計施工和驗收。因此,只有設計部門因地制宜的設計使用優良鄉土樹種,施工部門也才會使用,才能促進優良鄉土樹種在城市園林上的應用。

    5.4 培育充足的大規格鄉土樹種苗木,滿足城鄉園林綠化之需。

    苗木是綠化的物質基礎,沒有質量優良,數量充足的園林綠化用鄉土樹種就不能滿足其在城鄉園林綠化應用上的需要。因此,苗木培育經營單位應多培育鄉土樹種的大規格苗木,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鄉士樹種在園林綠化應用上的需要而且也是改變我縣目前在苗木生產中小規格苗木過剩,大規格苗術不足的現狀,增加苗木經營者的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

    6 優良鄉土樹種在我縣園林應用中應加以注意的問題。

    尋甸優良鄉土樹種能在園林上應用的樹種資源豐富,有的已成為栽培品種,有的仍為野生樹種,且我縣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因此,鄉土樹種在園林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6.1以生態學為基礎,適地適樹。

    園林樹種選擇是園林景觀構建的基本工作。在園林建設中應將樹種的選擇和配置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必須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以當地植物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調查為基礎,從樹種生物學、生態學的特性出發,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根據不同立地類型選擇能夠與功能區相適應的綠化鄉土樹種,除了應達到景觀要求和色彩效果外,尤其應考慮其生態習性是否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13],不能為提高鄉土樹種使用率而盲目亂用。

    6.2 科學地引種栽培。

    雖說優良鄉土樹種適應性強,但由于我縣立體氣候明顯,樹種的區域特征顯著,因此,野生植物引種到園林綠化中,必須尊重科學。首先要調查了解該植物的生態習性及生物學特性,特別是主導生態因子滿足原則及其對土壤、溫度、濕度、光照等的要求;其次是引種栽培到有不同生態因子的試驗地,觀察該樹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再次是選擇適應性強的種類在部分園林中試種,然后是對引種成功的樹種進行推廣使用。

    6.3 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結合。

    鄉土樹種對本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適應性強,易于管護,還可體現地方特色,此外,適當引進外來景觀樹種,可以滿足不同空間,不同立地條件的需要,但數量上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以實現地帶性景觀與異域景觀的和諧統一[14]。

    6.4 營造優美景觀,兼顧生態效益。

    城鄉園林綠化為公眾提供優美的景觀,因此,樹種選擇時還需從森林美學角度出發,著重優美樹形、冠形、花型、花色等指標,強調樹種的可觀賞性。樹種合理配置是形成優美景觀的關鍵,在實際應作中應遵循以下原則:喬、灌、草結合;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結合:群落多樣性樹種和特色基調樹種相結合;短期景觀樹種與長期群落景觀樹種相結合;綠化、美化、香化與季相景觀相結合[15]。通過這些原則,體現園林綠化的景觀美,并可發揮較好的生態效益。

    6.5 防止濫挖亂采現象的發生。

    優良鄉土樹種在今后的應用中,應高度重視,防止濫挖亂采現象發生。我們都知道,近兒年悄然新起的大樹進城現象,一度形成鄉村、山區鄉土樹種濫挖偷運情況,由于采挖移植措施不力,造成移進城里的樹木大部分死亡,而鄉村,山區的自然景觀、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今后應用中應引起重視,盡量使用林場、苗圃培育的鄉土樹種大苗造園。如有特殊需要必須到野外或鄉村移植鄉土樹種,應到林業主管部門辦理相關手續,通過工程技術人員規劃設計后,在不影響當地景觀,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移植,制定移植樹木保護措施,確保移植樹木成活。做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

    后記

    本篇論文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得到了尋甸縣城鄉園林綠化委員會、縣林業局及其他部門和本單位同事大力支持,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和指導。在此深表感激。尋甸縣適宜園林應用的優良鄉土樹種資源豐富,其種類僅根據現有資料統計,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觀賞價值較高的樹種,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樹棟,馬曉燕.園林建筑學氣象出版社2004年8月

    [2]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報告

    [3]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總體設計專業調查報告 1991年

    [4]江桂湘鄉土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的作用(J),工程建設與檔案2001(1):11―11、14

    [5]秦慶秀唐岱.建水文廟植物景觀探討 林業調查規劃2006.3 1(2):24―26

    [6]周旱弘鄉土樹種造景的優勢、困境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05(2):24--26

    [7]程利霞淺談鄉土樹種在昆明城市綠化中的應用.安寧科普網

    [8]侯碧清劉克旺王海峰著.湖南野生觀賞植物及其園林應用林業調查規劃2006.31 (2):140―145

    [9]孫曉佳,唐岱,楊秋,等.昆明市巖溶地貌園林植物資源調查及評價云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3 1(6):47―5 1

    [10]許桂芳吳鐵明張朝陽.抗污染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運用云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31?(2)146―148

    [11]陸杰植物多樣性與生態園林建設[J]安徽林業2001(1):25

    [12]劉揚建設國家園林城市走生態園林之路云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31(2):132―134

    [13]韓鐵,高潤宏,劉子龍,等.北方城市森林綠地植物群落的樹種選擇與配置[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4.25(3):9―13

    第7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zhou national new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elements of city design level, f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Kevin Lynch "city image", the Lanzhou city district overall design functional zo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andmark buildings, node, interface and the corridor to be analyzed, further to the Lanzhou overall city design space elemen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關鍵詞】:蘭州新區;城市設計要素;綠色廊道;城市復合界面

    【Keywords】:Lanzhou new city; design elements; green corridor; composite interface City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 A

    1.蘭州新區的解讀

    1.1蘭州新區的概況

    蘭州新區西沿尹-中高速公路向北沿秦王川盆地延伸至引大東二干渠,東沿西岔川向北延伸至永登縣秦川鎮,北靠引大東二干渠,南臨永登縣樹屏鎮尹家莊-水阜鄉澇池公路。新區南北長約49公里,東西約30公里。位于東經103°29’22”~103°49’56”,北緯36°17’15”~36°43’29”總規劃控制范圍806平方公里(含機場控制區),涉及2縣、8鄉鎮,73個行政村,現狀總人口約10萬人。

    蘭州新區位于蘭州市中心城區北部永登縣境內,南距蘭州市中心城區約60

    公里,東距白銀市區約70 公里,規劃范圍806 平方公里。

    1.2新區主要職能

    新區的主要職能可概括為“六基地、三中心、兩區”。

    六基地:石油化工能源儲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農業科技開發示范基地。

    三中心:西部地區向西開放和承東啟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西北地區重要的生產中心;蘭白核心經濟區的重要副中心。

    兩區:生態建設和未利用土地綜合開發實驗區;“兩型”社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

    2.城市設計的構成要素

    2.1城市設計的內容

    現代化城市設計內容大體上就可以歸納為以上兩大類型。即工程設計型和政策過程型。前者是以具體方案設計為其成果,一般都以規模比較小、內容比較具體的空間地段為對象,后者則以政策導引為其成果,一般是規模范圍較大地區乃至整座城市為對象。通過政策、導引進行引導或控制。但無論哪一類,都要同時考慮物質空間和社會環境的協調。

    2.2城市設計的基本空間要素

    包括:建筑、道路、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山水格局

    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物質體型和空間環境設計為形式,以城市社會生活場所設計為內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環境質量、景觀藝術水平為目標,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為特征的規劃設計工作。從城市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次上分析,在城市設計中,基本要素可分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會要素和綜合要素。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設計程序》一書中對城市設計的要素的分類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設計的要素分為八類: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與體量;③流線與停車;④開放空間;⑤行人步道;⑥標志;⑦保存維護;⑧活動支持。

    而國內有學者則把城市設計的要素分為:①城市空間體系;②城市天際線及制高點;③城市邊緣與入口;④歷史文物的保護和利用;⑤視線走廊;⑥水系和綠化。

    3.蘭州新區總體城市設計

    城市整體設計特色的意義: 城市設計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質體現,是由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城市建造技術所構成的城市環境,明確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特征的物質形態,城市設計具有相對性和可感性。城市設計特色構成包涵諸多的構成元素,總的可以概括為整體風貌印象、規劃格局、建筑形態、生態構架。

    蘭州新區總體城市設計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分區、生態、交通網絡、標志性建筑物、空間主次節點的分布、界面和廊道方面。

    3.1分區

    按照新區的功能結構《總體規劃》將新區劃分為兩帶一軸。東部產業發展帶依托石油儲備庫建設石化產業片區,充分利用新區東部土地資源豐富、限制性因素少等優勢,集中布局新材料產業片區、生物醫藥產業片區和裝備制造產業片區。西部產業發展帶,臨空加工制造與物流產業片區、綜合產業片區。一軸:以水系為軸。打造行政文化中心、旅游休閑中心、商務金融中心和科技研發中心,形成綜合服務片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片區。(見圖1,功能分區,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新區獨特的生態格局劃分為兩區四廊,主要功能區分為北御風沙、中興產業、南建景觀。兩區:北部生態農業示范區與南部生態林業休閑區,共同形成蘭州新區的生態屏障。三廊:東西向的三段綠化廊道主要作用是生態防護功能。一綠廊:依托蘭州新區山體,在城市形成環狀綠廊同時與南北兩區聯通,構筑新區生態屏障。

    3.2交通

    通過對對外交通、城市交通的精心打造,新區將形成綜合交通體系。對外交通方面,新區將建設“三縱一橫”的區域交通廊道。(見圖2,交通網絡,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三縱:蘭州—張掖城際鐵路、機場高速、快速路(201省道提級)形成西部交通廊道;蘭州新區—安寧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蘭州新區—城關快速路,蘭州市區—蘭州新區市域軌道形成東部廊道。

    一橫:白銀—蘭州新區—蘭新鐵路聯絡線、白銀—蘭州新區城際鐵路、白銀—中川機場高速形成蘭州新區至白銀交通廊道。

    新區城市交通方面,將形成“分區路網+聯系通道”的城市道路系統整體格局。干路網絡主要解決跨組團快速交通問題,一般道路網絡將滿足組團內部交通需求。快速路通過高速出入口的設置與高速體系有效對接,提供聯系新區各個組團的快速通道。與快速路相交的主干道全部采用立交形式,保證快速交通與城區交通的良好轉換。

    3.3生態

    蘭州新區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儲備制度,以荒山丘陵生態恢復為主導,大力推進退化土地的生態修復。

    ①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網絡格局:以山林生態功能區、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主要河流水渠和道路及其綠化隔離帶等為依托,形成生態屏障、生態連綿帶、生態防護廊道。②保護濕地資源:強化濕地保護意識和監管機制,實施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重點保護中川機場南側濕地生態資源。③建設生態林網:建立北部片區的生態安全防護林體系,防風治沙,逐步形成三網(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多點(濕地、水源保護地、城市生態公園)的林網格局,并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樣性。(見圖3,綠地系統圖,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3.4 標志物

    標志性建筑物作為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它們在各自的區域范圍內對空間屬性和場所精神起到了詮釋的作用。一方面已越來越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另一方面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從功能、形象、位置、文化、精神內涵等角度進行城市的標志性建筑規劃和設計。(見圖4,標志建筑,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蘭州新區的標志物分布相對比較集中,對整體新區來說,序列感較弱;在城區干道入口處沒有顯現。當今蘭州新區的環境相對蘭州市的城市環境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也不可能照搬昔日的方法來解決當今的標志性建筑問題, 在新區的城市設計中是否應對標志性建筑加以理性的思考和正確的引導,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能體現區域特色的空間標志和人記憶中的象征。

    3.5節點

    節點是構成城市表象的一個重要因素,節點設計對城市有重要意義。節點的構成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質要素,也包括人群的集聚與活動等非實體要素。節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總體結構中的環節,與城市處于一種互動的關系之中,不同的城市形態和生成機制,產生不同的節點狀態。

    蘭州新區節點具體形態可以分為三類:道路交叉口與周邊建筑及環境 (交叉口式節點);城市公共廣場與周邊建筑及環境 (廣場式節點);多個相鄰交叉口與廣場以及周邊建筑群的組合 (組合式節點群)。(見圖5,節點分布,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對于蘭州新區城市節點在規劃和設計中是否應考

    慮以下方面:①節點處的重要公共建筑反映著各個時代城市建筑的較高建造水平,成為一種強化節點的標志。②以節點為控制點,建立城市景觀視線走廊,能有效控制大片區域的景觀。有如法國巴黎,其林蔭道串聯數個節點形成清晰的結構,構成城市區域景觀序列的主干。而蘭州新區恰似如此,所以,城市節點對于整個城市的形象而言有重要性作用。

    3.6界面

    “邊界不是某種東西的停止,而是某種新東西在此出現。”——海德格爾

    日前,快速增長的城市流動容量與保持城市空間連續性的日益沖突;“一層皮”式的界面割裂了城市空間的整體性,造成許多“失落空間”;城市功能日趨繁復龐大,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有機聯系嚴重缺乏。隨著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界面不應僅僅是一層表皮。界面空間通過一定的相互關系整合而成,界面與空間融合,各種界面的有機復合,形成復合界面。(見圖6,界面分析,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城市復合界面是城市設計過程中城市界面有機復合形成的整體,它涉及建筑單體及群體與城市空間作用產生的界面,城市外部空間環境界面及人的行為、感知心理模式與城市建筑界面的互動影響。

    蘭州新區城市界面的設計理應可以借助于城市復合界面的設計原理,那么新區城市界面的本質屬性可以概括為它的空間性、場所性、生態性。

    (1)空間性包含空間的互動性、開放性、過渡性、連續性。它可以作為積極空間與消極空間的轉化空間,并與城市產生空間連續、環境延伸、視覺滲透,人的行為得以連續,由此使建筑內外空間形成有層次的過渡,使建筑界面與城市保持柔性聯系。

    (2)復合界面強調空間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因此它是一種靠近城市開放空間的人性場所。

    (3)各種開放性的界面構成形式使單一的建筑表皮向復合型的“建筑腔體”轉變,建筑與外界被一層“腔體式”的保護空間隔開,使界面像生物的表皮腔體或細胞膜一樣,調節著建筑內部的微氣候。

    3.7廊道

    在城市中, 廊道對城市經濟、文化、環境質量、城市美觀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廊道決定城市景觀結構和人口空間分布模式, 為大都市的景觀結構優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宗躍光將城市景觀廊道分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兩大類, 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線為主, 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帶(包括人造自然景觀)為主。自然廊道的效應表現為限制城市無節制發展, 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緩解城市污染, 減少中心市區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使土地利用集約化、高效化。

    由圖可知蘭州新區景觀、交通和生態廊道布局清晰,結構呈相互交叉的網格狀。(見圖7,廊道分析,圖片來源:調研資料)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們統歸于綠色廊道中來。綠色廊道戰略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它協調了城市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綠色廊道不僅保護了自然,而且是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所以, 蘭州新區應以建設綠色廊道作為城市有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綠色廊道的規劃設置,必須從各個城市的具體情況出發, 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社會文化、經濟水平、發展歷史區別對待。

    5.結語

    綜述,蘭州新區的總體城市設計。

    一方面要遵循以下四個理念:①以蘭州市發展背景及需求出發,研究基地發展內在要素及外部需求,采用創新思維,打造了一個植根民族文化與根本,同時令人印象深刻、綠色現代的商業中心區。②創造有特色的西北門戶空間,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蘭州新城城市中軸線;通過立體城市開發、多樣化功能復合為商業中心注入了人氣與活力;規劃了商業綜合體、休閑商業步行街、商務花園等多樣化的商業及辦公功能;③以絲路文化為魂,結合蘭州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景觀節點的推進,創造了立足文化根本,放眼未來的文化精神;④通過提倡低碳交通、綠色建筑、水綠聯城、多層次的綠化體系等打造蘭州市級綠色低碳的示范區。

    另一方面還要倡導:①功能產業分區的經濟性;②交通網絡的暢通性 ;③生態的持續性;④標志建筑物的內涵性;⑤節點的有序性;⑥界面的有機性和⑦廊道的綠色性。

    最后,來引用:“凱文林奇(美)曾說過:一座城市越是有特色,她的城市生活越是興旺發達,她的人民則越富有生氣和靈性,同時對自己的家園越是充滿激情。”期待蘭州國家新區美好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胥瓦尼H. 都市設計程序. 謝慶達譯.臺北:創興出版社,1979.

    [2]熊明著. 城市設計學——理論框架·應用綱要.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凱文 ·林奇著.項秉仁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4

    [4]楊·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0

    [5]于止倫著.《城市環境藝術》[M].天津科技出版社

    [6]劉藝著.《城市節點設計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宗躍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廊道效應研究— — 以北京市區為例[J】.生態學報,1999,l9(2):145~l50

    [8]車生泉.城市綠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態研究,2001,25(11):44~48

    [9]周鳳霞.城市綠化規劃研究初探— —以長沙市雨花區為例[J】.四川環境,2004,23(6):20~22

    [10]俞孔堅等.“反規劃”途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第8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園林綠化;植物造景;造景應用

    近年來城市環境建設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各地園林綠化的建設也逐步加快步伐,許多好的園林景觀已經能夠較好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恰當地把握植物之間的選擇和配置,深刻體現歷史文化的內涵。園林綠化中的植物造景,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給人們提供一個文明、健康、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使人們的身心在緊張的工作和快速的生活節奏中予以調整、舒緩。還具有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改善局部小氣候、環保抗災的生態作用。

    一、植物造景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植物造景是在園林造景藝術的指導下,在滿足植物生長發育要求的基礎上,利用各種園林植物如喬木、灌木、草坪等植物材料,再配合建筑、山石、水體等其他點綴,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的特點,通過精心設計、仔細選材和合理配置,建造出符合規劃要求的自然景觀,以達到發揮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樣化景觀的作用。

    園林植物造景體現了技術人員獨具匠心的構思和巧妙的技藝,他們采用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搭架造型等藝術技巧創造出了一幅幅美妙的藝術圖景。這其中包融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藝術精華,將園藝學、美學、建筑學等藝術融于一體,使不同審美要求的人產生不同的審美心理,滿足人們對美好環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二)意義

    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綠化設計的重要環節,是園林建設的根本,它不僅關系到城市綠化的景觀效果和綜合效益的發揮,而且與城市植物的多樣性和景觀的多樣性密不可分。吸收中外造園藝術的精華和生態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科學地進行園林植物造景,建設地方特色鮮明、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園林綠化景觀,是促進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重要性

    隨著現代化工業、商業貿易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社會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景觀的創造已成為一個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因為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在城市環境中,要創造生命之綠,植樹造林、栽花種草是唯一的途徑。植物作為園林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應用最廣泛,最不可缺的材料,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植物造景已成為園林建設的主流。植物造景在其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沉淀著人類社會中各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無數創作者的聰明才智。先輩們創造出優美的造型藝術,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極高的審美價值。造型藝術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特征。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給我們創造了無限的視覺感受和精神上的享受,研究它們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它們為人類社會服務。

    二、園林植物造景原則

    (一)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在尊重植物生態習性的基礎上,為緩解環境惡化的現狀,結合生態學原理而產生的。由于溫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氣等環境因素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同的自然環境生長著不同的植物。正所謂“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雖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賴種植位置有方耳!”即只有滿足植物的生態習性才能營造生態良好的人居環境。

    在現代園林的設計中,利用生態學原理,合理化選擇植物種類、精心配置,從而大大提高綠化成活率,形成高質量的綠化景觀,并且節約成本,是對生態學原則的進一步闡述和應用。

    (二)美學原則

    1、多樣統一的原則

    統一是指園林中的組成部分,它們的體形、色彩、線條、風格等,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給人以統一的感覺。根據園林主題來確定一致性的程度。十分相似的園林組成部分會產生整齊、莊嚴、肅穆的感覺。相似程度小的園林組成部分讓人感到輕松活潑。

    2、協調與對比的原則

    協調是指事物和現象的各方面之間的聯系與配合達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樣化的統一。在園林中協調的對象有體形、色彩、線條、比例、虛實、光暗等。景物的相互協調必須相互有關聯,并且具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屬性。

    3、對稱與平衡的原則

    這是指在園林的整體或局部空間里,通過和諧的布置達到感覺上的對稱,使人舒適愉快。植物自然存在著兩種對稱,一是兩側對稱,如植物的對生葉,二是輻射對稱,如頭狀花序上的輪生舌狀花,可以按照這兩種對稱進行植物配置。

    4、均衡的原則

    這是植物配置時的一種布局方法。園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組成的,它們表現出了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輕重關系適當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輕重關系適宜則為穩定。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植,景觀就顯得穩定、順眼。

    5、韻律和節奏的原則

    植物配植中有規律的變化,就會產生韻律感。如一種樹等距離排列稱為“簡單韻律”,一種喬木和一種花灌木相間排列稱為“交替韻律”。隨著植物種類增多或更多交替排列,韻律感會逐漸豐富。人工修剪的綠籬可以剪成水平狀、方形起伏的成垛狀或弧形起伏的波浪狀,從而形成一種“形狀韻律”。

    三、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一)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度

    園林植物造景時要主次分明,講求疏密有度,師法自然,避免人工之態。“先面后點,先主后賓,遠近結合”。從整體考慮,大局入手,然后再考慮局部穿插細節,做到“大處添景,小處添趣”;同時植物配置時,還要考慮一個景區內樹木搭配協調,要與原有樹木有機組合好,與相鄰窄間或遠處的樹木、背景及其它景物彼此相互呼應,取得藝術構圖上的完整性。

    (二)注意四季景色季相變化

    依據植物季相演替的時序景觀,是園林植物配置的一種手法。在植物造景過程中,突出一季景觀的同時,兼顧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樹種開花時,不要有其他樹種開花,而在其他季節要有其他樹種的開花托景。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意盎然,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景觀各異,近似自然景觀,使人們感悟大自然的生命及其變化,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園林樹種的季相變化,在增強景觀效應的審美情趣中具有突出視覺功能的作用。

    (三)圍合空間的合理應用

    植物圍合空問可分為開放性,半開放性空間,冠下空間,封閉性空間,豎向空間等幾種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組團綠地選用不同的空間圍合。如街道、人行道兩邊及城市廣場四周,可用封閉性空間,與外界的嘈雜聲、灰塵等環境隔離,鬧中取靜,形成一個寧靜和諧的活動游憩場所。

    (四)應用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原理進行植物造景

    人們對于景觀的最直接感受是通過視覺來獲得的,設計者引導人們視線成功與否決定了景觀的優劣。視線通透、遠近等視線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對植物材料的選擇來形成,如喬木、灌木、花草等不同的植物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在植物造景時,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現形式如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等,創造出適時、適地、有韻律的植物景觀,是滿足觀賞者的視覺審美要求所需求的。

    參考文獻

    [1]彭衛強.淺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植物造景[J].中國西部科技.2009,1.

    [2]劉洪銘. 淺談植物造景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雜志.2008,29.

    [3]陳名雄.探討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植物造景[J].城市建設.2009,38.

    [4]侯慶云.淺談植物造景在城市綠化中的作用[J] 北方園藝.2002,29.

    第9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林業種苗;林業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S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300-01

    在整個林業建設過程中,林木種苗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國家政府機關已經重視林業的建設問題,林業局對林業建O的實施戰略進行積極的調整工作。培育林木種苗是進行林業建設中最為重要的項目,優質的林木種苗能夠促進造林工程的完成。林業建設自身具有較長的周期,質量差的樹苗不利于樹木的成活率,并為林業造成較大損失。

    一、簡要分析在林業建設中林業種苗的重要性以及建設的基本思路

    (一)淺談在林業建設中林業種苗的重要性

    對于林業建設而言最為重要的生產建設資源是林業種苗,它能夠促進造林綠化的進度,使營林的質量得以提高,資源迅速增長,同時它也是林業建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整個林業建設中屬于一項具有全局性與戰略性的基礎林業建設工作。林業建設可以通過科技興林的方法實現,這要求林業種苗的質量必須符合林業建設的基本標準,重視林業的建設理念,利用優良的林業種苗能夠促進林業建設的發展,實現林業建設的生態與經濟雙效益的和諧發展。

    (二)在林業建設中林業種苗的基本建設思路

    在新時代下林業的種苗工作需要以林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思路為指導,以科學技術手段為實現方法,將林業建設戰略分為兩種,即分類經營戰略與分區突破戰略,以提高林業種苗的質量,同時把林業種苗作為基本的核心,根據科技興種苗的基本原則,強化林業種苗的基礎建設,使林業建設基地形成一種采種基地或是良種基地。利用國有苗圃,對林業建設進行合理布局,實現高產的種苗生產體系,在林業建設初期實現林業種苗生產的區域化,實現林業種苗的生產質量符合標準化要求,在林業建設中應用多樣化的種苗生產品種,在基地中為林業種苗提供生產供應條件,使我國造林實現良種化。

    二、發揮林業種苗在林業建設中的作用,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認識問題

    受樹木最終的生長發育特性影響,從樹木的種苗開始投入至產出,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對于林業種苗的優選,區域試驗以及建園等多個工序,需要經過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進行培育。實際的林業建設需要提前做好林業建設規劃,樹種以及各種樹苗數量的確定工作,做好這些前期工作的準備,這些均是因為林業種苗的培育工作需要從林木種子的采集工作開始一直到種苗培育,最少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最多甚至是三至五年的時間。對于林業種苗的生產建設效益方面而言,種苗的生產成本投入往往大于產出,這需要各地方政府對于林業建設中的林業種苗培育工作加以扶持。

    (二)科學問題

    林業建設中的種苗最明顯的特征是具有較強的區域性,不論哪一個品種的種苗在某地區得到優良的生長,當其置身于另一個地區時它不會保持原來的優良生長狀態,甚至有一部分樹苗會出現不開花不成長的現象。具體原因在于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性質差異,種苗換地區生長時,很容易出現不適應的狀態,對樹苗的生長造成影響,簡而言之,這些是由自然地理差異所導致。

    (三)運行機制與管理體制問題

    就現代的林業建設現狀而言,有一部分的林業建設中存在實際的林木種苗生產與造林技術之間不符的情況,造林計劃沒有根據實際的種苗生產管理問題進行編制。受種苗生產自身的盲目性與造林任務的計劃性影響,種苗生產的波動性較大。同時造林計劃不能夠有效發揮自身的作用,種苗的生產與管理發生脫離現象,對于種苗的科研成果不能夠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對于林業種苗的社會化管理以及服務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三、林業種苗在林業建設中的作用相關措施

    (一)提高對于林業種苗種植過程的認知程度

    對于林業種苗的培育需要較長的過程,而且涉及到林業育種,資金投入與生長管理等內容,對于林業種苗的培育需要經過多道工序,例如試驗,建園等,因此這決定著種苗的培育過程所需時間較長。相關林業建設的工作人員需要對整個林業種苗的培育到生產管理的全過程有詳細的了解,以便進行后續工作。林業種苗的培育過程需要經過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種子的采集,加工處理與培育。在正式投入種植以前需要做好種苗的設計規劃工作,確定林業的發展規模,并根據實際的情況做好計劃的制定工作。種苗作用在林業建設中發揮需要種植者提高認識。

    (二)提高林業種苗的科學化發展

    在進行實際的采種育苗工作時需要考察兩地之間的地理環境差異,堅持以由北向南與就近就地原則引進林業種苗,保證造林的成活率,并使林業有較好的生長發育狀態。在建設林業的過程中第一步是進行林木種苗選育,林木種苗的科技含量較多,它對于技術的要求也較高,這要林業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堅持統籌規劃、科學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則。結合林業生產自身的規劃與設計,發展鄉土樹種,使林業種苗能夠就地栽植與育苗,盡可能的防止長途運苗或是遠距離調苗。如果在建設林業的工作中必須從外省調進種苗,則需要堅持由北向南的原則進行引進種苗的工作,需要在小面積內做好種苗試驗,試驗成功后進行大面積的推廣工作。

    (三)加強林業建設的管理制度建設

    生產力的發展問題可以依靠優質的林木種苗解決,處理好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林木種苗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改善林業建設的生產現狀,使林業種苗能夠健康發展。加強林業建設的管理制度建設可以先執行造林育苗計劃,同時育苗計劃要早于造林計劃,落實好種苗的物質基礎。根據造林規劃設計,對種苗進行培育,然后再進行造林,同林木種苗的生產者之間簽署種苗的使用合同,進行定單育苗,有利于保證用于林業建設的種苗質量。

    (四)為種苗作用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林業建設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是林木種質資源,同時種質資源為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它能夠保障林業中的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也關系著國家的生態安全問題。林木的種質資源也被稱為遺傳資源,因為它是繁育林木良種的原始材料,能夠促進林地的生產力。林木種植資源對于林木良種的保護利用工作,關系著整個林業建設事業的發展全局問題,需要地區政府能夠為其建立長期的扶持制度。林木種苗的相關機構可以利用林業的建設工作,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當地政府在財政方面予以林業建設一定支持,有利于林業建設物質基礎的持續積累。

    四、結束語

    做好林業建設中種苗的管理工作。需要在林業單位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組建一支精英隊伍,同時也需要當地政府在財政方面對其做好扶持工作,使種苗作用在實際的林業建設中完全發揮出來。除此之外林業種苗對于生態平衡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重視種苗的培育工作,可以實現日后林業建設的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国产91青青成人a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四虎www成人影院|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成人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a|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1314成人网|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