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衡水湖濕地屬性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分類[1],衡水湖濕地主要為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水體沼澤化濕地、鹽沼濕地、河流濕地和渠道濕地等。其中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是濕地的主體,類型與面積占據主要地位。其他類型濕地居次要地位。此外,還有少量人工濕地如溝渠、養魚池等。各種類型濕地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任一類型濕地的退化都將對衡水湖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2-4]。
1.1 生物多樣性保護層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是北溫帶野生動植物聚集地和候鳥南北遷徙不同路線的交匯處,這里有植物370種,鳥類286種,魚類26種,昆蟲194種,兩棲爬行類17種,哺乳類17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與保護珍稀動植物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許多物種雖然未被列入國內外各種動植物保護名錄,但其或為重點保護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間接)為這些珍稀鳥類提供食物,共同構成適宜的鳥類生境。所以保護這些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珍稀鳥類的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濕地這一天然物種基因庫,以利于我們子孫后代對物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人類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潛在的意義[5]。
1.2 濕地保護類型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從生態系統特征上看屬于以華北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平原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2 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方法
生物多樣性的3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3個基本層次。基因多樣性代表生物種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于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一個生態系統之內。總之,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7-9]。
作為水陸相兼的生態系統,濕地的獨特生境使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物植物資源,對于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濕地生物多樣性是所有濕地生物種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和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12]。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將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二級、三級亞指標,建立可操作性較強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13],見表1。
人類威脅程度分值
對資源保護部構成威脅5保護區與未開發生境毗鄰5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一定的威脅3保護區周邊尚有未開發生境3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較大的威脅1保護區被已開發的區域環繞1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一、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二、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三、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關鍵詞]濕地 生態旅游 生物多樣性 保護
[中圖分類號] X17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234-2
1濕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保護對策研究
1.1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1.1.1污染嚴重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污水隨意排入河流。使得我國各類水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是我們日常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的命脈,但是大多的河流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沿河的工廠所排出的工業廢水大多都沒有達到國家廢水處理要求便直接排入大小河流,尤為嚴重的是許多河水已經成為了黑水臭水。湖泊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使得河水內的魚蝦水產業大量死亡,以前的大規模漁業生產紛紛停產。
1.1.2盲目開發利用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
隨著農業后備資源的不斷開發,圍湖造田的現象也日趨嚴重,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植被結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也讓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了破壞。以汾河上游的寧武縣華北屯段為例,20世紀80年代沙棘叢生,草豐水清,各種野生鳥類成群出沒,是林中各種野生動物生活的優良場所。但是在90年代末我們看到的卻是水體污染,林木砍伐嚴重,周圍都是新開墾的農田,很難再看到動物出沒。農田的開墾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大大加大了汾河水庫的淤泥囤積量。
1.1.3過度獵取導致資源難以恢復
我國的濕地擁有著大量的水生動物,而且也是候鳥棲息過冬的重要歇腳場所,因此擁有豐富的動物資源。然而近年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過度的獵取以及非法捕殺,導致許多野生動物遭到了毀滅性的的破壞,目前漁民捕魚的工具無奇不有,沒有節制的捕捉水生動物使得濕地水生動物種量驟減,使得來此過冬的鳥類食物匱乏。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不法商販每年冬季在候鳥遷徙的時候大量的捕捉來此過冬的鳥類,撿拾鳥蛋,讓許多的候鳥選擇更改遷徙路線,這一資源很難得到恢復。
1.2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1.2.1合理開發濕地資源
人們盲目開發濕地資源是造成濕地生態環境惡化、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開發濕地資源是我們今后在開發利用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員額。首先,對河灘、湖泊、沼澤的發展,要在保持原有屬性的基礎下,因地制宜,根據“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的原則!盡可能避免單一模式的開發。同時要考慮到以濕地為生存環境的動植物的生活和生長習性,給這些野生動植物留一片生存的空間。對于一些稀有野生動物棲息的濕地,應該禁止一切開發和破壞的行動。
其次,在城市化發展與工農業生產進步中也應該合理用地,比如:可以通過改變濕地開發的方式來補償用地面積減少的局面,尤其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是要嚴禁開發工作,從而確保濕地動物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1.2.2大力開展濕地生態環境建設
首先,各級政府部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有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認知,在濕地面積不多,而且分布較散,十分脆弱的情況下認識到一旦濕地遭到破壞,將很難得到恢復,只有有了這樣的覺悟才會有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其次,根據一些重要濕地的分布,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分配專職人員進行定點定時的監測。檢測內容包括:濕地自然環境改變的原因、濕地生物的多樣性的動態、以及周邊經濟發展的情況等。通過這些檢測情況,制定合理有針對的保護措施。再者,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對原本屬于濕地的范圍應該開展退耕還濕工程,尤其在一些尚還保留部分蘆葦沼澤、香蒲沼澤的地方,應該優先實施退耕還濕工程,使原有的濕地得以盡早的恢復。另外,濕地生態環境的建設應切實貫徹《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對非法開采濕地資源、獵取倒賣野生動物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尤其是某些部門和個人的非法收購現象,切實落實好防止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問題。
1.2.3加大資金投入,深入研究生物多樣性
對濕地保護和監測會產生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應,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所以和大程度的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應該盡快將濕地保護的話費納入當地政府的財政預算,每年應該撥部分專款用于開展對濕地的監測和保護管理,使現有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盡快運轉,并快速的建立起一批新的重要濕地保護區。鑒于濕地生物資源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起一惡搞濕地生物多樣性系統,并通過生物多樣性的調查、保護、評價等方面獲取詳細的數據資料,走出一條“保護開發利用”的新路子。
2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
2.1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2.1.1承載力控制原則
在旅游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生態規律,維護大自然原有的生物鏈,具體體現在遵循生態承載力這一基本規律上。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對其開發和利用都有它一定的承載范圍,一旦超出了這一范圍,旅游區的動植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應該嚴格控制旅游活動的強度和游客進入的數量,使其不會超過當地資源環境的“生態承載力”的范圍。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現狀;原因;法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3-0044-0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ystem
Xing Ruo-mu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16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atened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current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ystem, all the reasons and causes of inadequate protection, and finally combine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specific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ystem,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words: Biodiversity; current situation; reasons; legal issues; measures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定,生物多樣性即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物種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通常所說的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
一、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
生物資源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且使人們能夠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全球大約有3000萬種生物,目前人類描述過的生物大約有140多萬種,長期利用的僅150種左右。人類食物的90%是來自被馴化和培育的20種動植物。生物資源是人類財富的巨大寶庫。然而,由于人類普遍缺乏對生態價值的認識,長期以來實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為代價來獲得短期或局部的效益。而在這過程中,原有生物物種的人為消失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改變,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一)遺傳多樣性喪失
當前,全球大約492個遺傳上顯著不同的喬木種群受到威脅。在美國西北部,159個遺傳上顯著不同的海洋回游魚類種群已經處于高度或中等程度的滅絕危險中。自20世紀50年代,玉米、小麥、水稻和其他農作物品種的傳播很快排擠了很多本地品種。印度尼西亞1500個當地水稻品種在過去15年里消失,這種遺傳多樣性喪失造成農業生產系統抵抗力下降。1991年,巴西桔子樹遺傳相似性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柑橘潰爛。1972年前蘇聯小麥大面積損失,1984年佛羅里達柑桔的潰爛的大爆發,皆起因于遺傳多樣性的減少。
(二)物種多樣性喪失
專家估計,自6500萬年前恐龍消失以來,當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而且還有許多其他物種瀕臨絕滅或面臨嚴酷的生存威脅。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三)生態系統多樣性喪失
就生態系統而言,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包含全球物種50%以上的熱帶森林。在今后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里,大量的熱帶森林物種將面臨滅絕。溫帶森林的破壞同樣嚴重,許多物種豐富的原始森林被單一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導致大量野生物種瀕臨滅絕。除非立即減緩毀林,否則大約60000種植物在今后的30年里可能絕滅,脊椎動物和昆蟲的消失比例可能更高。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是處于相對封閉環境的淡水生態系統。另外,一些島嶼物種的生存也面臨嚴重的威脅,現存物種中11%的哺乳動物和40%的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
二、現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及法律問題分析
盡管在我國其他法律中散見了一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規定,但是,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沒有建立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不足
首先,單純依靠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手段是不夠的。我國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立法在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基因多樣性等方面都己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目前我國的立法和實踐對生物多樣性確實有一定的保護功效,但是,由于生物多樣性所受主要威脅的特定性,這些規定在目前只有有限的價值,對于掌握著毀滅性技術,為了直接的經濟利益而事實上正在無限制地開發地球資源的人們影響甚微。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政策。在現階段工業化進程中,我國的生態立法雖已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但僅著眼于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這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國涉及到外來物種控制問題的相關法律主要有:《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同時還有一些用以配套的名錄及審批制度。此外,在《海洋環境保護法》中也有相關的法律條款。然而,這些法律、條例及組織體系主要集中在人類健康、病蟲害檢疫等有關方面,并沒有充分包含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內容,與從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出發控制外來物種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事實上,我國雖然對于外來物種問題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遠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來物種控制體系,對于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監測控制和迅速反應,都沒有相關的規定。同時,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類型眾多,有些入侵生物雖然在短期內還沒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但依然會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構成潛在威脅,而這一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外來物種管理的法律制度只是剛剛起步,而且法規級別較低,已有的措施并不十分得力,缺乏專門性、系統性的法律法規,防治監管體系也有待建立。總的來說,我國現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水平與我國面臨的生物安全的嚴峻形勢很不相稱。
(三)執法力度不夠
在機構設置方面,在環境保護部門中沒有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執行機構,很多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都是由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聯合執法。由于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造成很多保護工作的進行效率低下,權責不明,出現問題時極易出現推諉責任的現象。在執法人員的素質要求方面,沒有規定相關的執法人員從業資格標準,導致現有的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普遍專業素質不高,使國家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定無法被執法人員準確理解貫徹和執行,造成相關法規政策的預期社會效應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的推廣方面,當前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的推廣力度不夠,整個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較為淡薄,人們更多的是看到各類生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沒有看到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在資金投入方面,財政部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濟投入與實際保護工作的資金需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缺口,很多刻不容緩的、生態價值巨大的保護工作因為資金問題而遲遲難以進行。
三、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的對策
(一)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的基本制度
1.生物資源評估制度。國家對生物資源總體和各種生物多樣性資源類型的狀況定期進行評估,以作為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可利用管理工作的本底數據。
2.生物資源產權制度。明確規定生物資源的產權(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產權的取得、利用、轉讓和散失方式,規定對產權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對產權轉讓的基本管理措施。
3.有償使用制度。以稅、費等形式規定對國家所有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償使用。
4.綜合利用制度。確定綜合利用的基本要求。提倡生物資源節約使用、廢舊利用、、循環利用,發展和推廣綜合利用技術。
(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監督管理機制
1.各生物多樣性資源行政部門的職責。各生物多樣性資源管理部門負責與之相適應的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綜合性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自然區域的保護和無具體管理部門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保護。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定職責行使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監督管理權。
2.環境保護部門的統一協調。環境保護部門是國家負責環境保護(包括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專門行政機構,應負責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全面統一協調工作,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規劃和政策方針的制定,在整體上協調各有關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3.人大專門委員會的監督。加強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通過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行實質性的監督,保證生物多樣性法律法規的實施。
4.制定監督管理部門法律。以專門法律的形式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督管理機制,明確各有關部門的職責范圍、統一協調方式和法律規范,實施監督程序。
(三)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查詢制度
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評價環境影響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時,生物多樣性的編目和監測提供了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生物學信息,可應用于一些基礎學科,如系統學、生態學、行為生物學等領域,也可應用于一些應用學科,如生物技術、土壤學、農學、林學、水產學、保護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等方面。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
(四)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制度
自然保護區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和希望。因此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制度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對就地保護原則的具體貫徹落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進行有效的管理。
(五)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中應規定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部門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桂萍.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3):38- 40.
[2] Miller DR and Rossman AY. Systematics,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e[J]. Bioscience,2005(2).
[3] 朱文玉. 我國生態農業政策面臨的挑戰—協調農業和生物多樣性[J].求是學刊, 2007(1): 65- 69.
[4] 尚占環,姚愛興.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幾個熱點問題的研究現狀[J].自然雜志,2003(2): 105- 110.
[5] Tilman D,Fargione J,Wolff B,et al. Forecasting agriculturaldrive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J].Science,2001(3),292.
[6] 張步,李鳳民.生物多樣性與種群數量動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探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 (1):32- 34.
[7] Reid W.How many species will there be?[J].Conservation Biology,1992,(4):101-106.
[8] 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資源報告(1994-1995)[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5:28-27.
[9] 錢迎倩.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C]//.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1995:15-23.
[10] 郭中偉,李典謨.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J].生物多樣性,2008(11).
[12] Medellin R A.Tru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J].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
[13] 世界資源研究所,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8-11.
[14] 楊源.論我國動物保護法律體系地完善[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1):70,72.
[15] 鈄曉東.西部大開發中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及理念構建[J].社會科學研究,2001(5):46.
[16] 宋延齡,楊親二,黃永青.物種多樣性研究與保護[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7.
例如,在講授遺傳的物質基礎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主要的遺傳物質是什么,而是對細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過程進行回顧分析,了解染色體活動有一定的規律。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有絲分裂的結果,每個子細胞中具有一套形態和數目完全相同的染色體,保證了每種生物的細胞中都含有一定形態和數目的染色體;進行有性生殖的動植物,其有性生殖細胞是通過減數分裂形成的,其結果使得性細胞染色體數減為正常體細胞的一半,經過受精作用使染色體數恢復到原來的數目。這說明染色體在生物的傳種接代過程中,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因此人們認為染色體在遺傳上起著主要的作用。從細胞的角度來看,染色體即為遺傳的物質基礎。接著,再從分子水平上對染色體進行研究,知道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其中的DNA在染色體里含量穩定,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樣就完成了新舊概念的改造,原來認為的遺傳物質---染色體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要遺傳物質DNA的載體。如,對生物多樣性原因的認識:在高中生物中有三處提及生物多樣性原因,其一,第一章中指出,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生物的多樣性;其二,第五章中指出,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生物的多樣性;其三,第六章中指出,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學說,能夠科學的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雖然在這三處均對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有不同的描述,但實際上書本是從不同側面和層次上來描述多樣性原因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而DNA分子結構多樣性則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因為DNA控制蛋白質的生物合成,DNA多樣性決定蛋白質多樣性。
而生物進化學說對生物多樣性的解釋實際與生物遺傳物質結構多樣性是一致的。這樣,不僅能把DNA的多樣性引起生物多樣性同化到蛋白質多樣性引起的生物多樣性中,而且使得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在解決問題時,不死套公式,而是融會貫通,善于多渠道,用簡捷的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解自由組合規律時,為了讓學生搞清其實質,我圍繞等位基因互相分離,非等位基因之間自由組合這個實質,出了多種類型題,根據親代基因型推出子代基因型和表現型;根據子代同一對相對性狀的表現比,直接推出親代基因型;根據子代基因型組合數推出親代基因型等一題多解的練習題,用多渠道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在解決以上問題時,我發現有的同學當題目中出現不同于書本上的遺傳比例時,不知所措或解題方法繁瑣,我便告訴學生應學生化繁為簡,有些遺傳練習題看似復雜,但只要把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局部,逐一研究局部的問題,最后再把局部問題的結果綜合在一起,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像兩對以上相對性狀的遺傳看似復雜,但只要兩對以上的等位基因是獨立分配的,就可以把復雜的遺傳現象分解為一對一對的相對性狀來研究,即用分離規律來研究。在把每一對相對性狀的問題研究清楚后,再把它們綜合起來,達到問題的最終解決。
三、在創造活動中,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不安于現狀,有創新意識,有豐富的創造想象力。
首先,在實驗的改造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例如,高中生物實驗,關于《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中,需要培養洋蔥根尖,以前,都是教師培養出來供學生用,現在我要求洋蔥根尖由學生自己培養,希望他們除了按照書本上的要求培養外,也可選用其它的材料或其它的方法培養,并希望他們能找到比教材更好的方法來。一段時間后,我吃驚的發現根尖培養出來了,學生培養的根尖中,有的是用洋蔥水養成的;有的是洋蔥沙培成的;有更換材料用大蒜采用類似方法培養的;也有少數用蠶豆沙培養出來的。后來又進一步發現沙培的根尖用完后,繼續把洋蔥等放在濕沙中培養,繼續長出的根又可用來做《觀察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實驗。如此一來,既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煙草青枯病是煙草的重要病害之一,幾乎分布于世界上所有的烤煙種植區,其中熱帶和亞熱帶煙區發病尤為嚴重[1]。在我國,煙草青枯病是危害南方煙區煙葉生產的主要病害,一旦發病往往會造成整株死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2-3]。目前,在煙葉生產過程中盡管采用化學藥劑防治[4-6]、生物防治[7-9]、合理輪作[8,10-11]、種植抗病品種[12-14]、調整土壤微生物和調整煙苗移栽期等綜合措施來防治煙草青枯病[15],但仍無法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在煙草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青枯菌的拮抗微生物來防治煙草青枯病,雖然篩選拮抗微生物及其在實驗室或溫室中拮抗試驗效果不錯的研究報道較多[16-18],但是在大田生產上卻鮮有應用成功的報道。主要原因之一是植煙土壤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耕作層土壤中微生物眾多,包含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其微生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青枯菌的拮抗微生物定殖和擴繁有一定影響。因此,分析煙草青枯病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將有利于拮抗微生物的定殖、擴繁和拮抗作用的發揮。目前,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尤其是快速分析非常困難[19],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的快速發展以及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術的日趨成熟,一些建立在PCR技術基礎上的分子生物學分析方法如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20]、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態性(terminal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T-RFLP)和16S保守區域片段文庫的構建[21]等技術已經發展起來。這些方法不需要培養、分離和純化微生物,也不受微生物是否可在實驗室培養的限制,解決了傳統微生物多樣性分析中的一些分離培養方面的問題。本研究利用微生物保守區域片段文庫構建,初步分析了煙草青枯病土中細菌、真菌的多樣性,旨在為利用青枯病拮抗菌有效防治該病害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煙草青枯病土壤取自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所福泉煙草青枯病病圃。五點混合法采集土壤樣品,取土壤表層8~20cm的土層,過0.2mm篩,去除雜質。微生物保守區域片段的擴增引物(表1)由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DNAMarker、dNTPs、DNA聚合酶、連接酶、克隆載體等試劑購自大連寶生物(TAKARA)有限公司;序列測定由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完成。
1.2方法
1.2.1土壤總DNA的提取和檢測采用玻璃珠均質和液氮研磨法相結合以及SDS-CTAB法,提取病圃土壤中微生物DNA,用純化試劑盒純化獲得DNA。采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法檢測土壤微生物總DNA和PCR擴增產物。
1.2.2PCR擴增與DNA純化以土壤微生物總DNA為模板,8f,926r;338F,518R為引物對進行PCR擴增。反應體系總體積為25.0μL,其中模板(土壤DNA)1.0μL,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10μmol/μL)各1.0μL,10×PCRBuffer(含有Mg2+)2.5μL,dNTP(2.5mmol/μL)1.0μL,Taq(5U/μL)0.2μL,蒸餾水補體積至25.0μL;反應程序:95℃預變性5min;94℃變性40s,55℃變性50s,72℃延伸1min,32個循環;最后,72℃延伸10min。按照TAKARA公司凝膠回收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對PCR擴增產物進行回收,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回收產物。
1.2.3微生物多樣性初步分析保守區域文庫中檢測為陽性的單克隆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測序。獲得的序列信息通過NCBI數據庫(ncbi.nlm.nih.gov)及EzTaxon網站()進行在線分析和比對。
2結果與分析
2.1煙草青枯病土壤微生物總DNA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提取純化后的土壤微生物總DNA,結果顯示提取的DNA大小約在2.0~10.0kb范圍之間,通過DNA試劑盒的純化,可以降低土壤中腐植酸以及多酚類等化合物對PCR反應的影響。2.2煙草青枯病土壤微生物16S-rRNA和ITS保守序列文庫構建以純化的DNA為模板,用細菌特異性8f和926r引物、真菌特異性338F和518R引物,經過PCR擴增,獲得與預期片段大小一致的條帶,分別在1000bp和300bp左右。分別用8f,926r引物;338F,518R引物擴增的產物構建文庫,從文庫中隨機挑取部分單菌落,用PCR方法檢測其攜帶的片段,部分瓊脂糖電泳檢測結果如圖所示,圖1表明隨機挑取的大多數單菌落攜帶有目的條帶。陽性克隆的序列的測定由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完成。
2.3煙草青枯病土壤細菌類和真菌類微生物的多樣性煙草青枯病土壤中獲得的細菌類信息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土壤中含有假單胞桿菌屬類和鞘氨醇桿菌類等豐富細菌類微生物種類,其中包含部分不可培養假單胞桿菌、芽孢菌等細菌,還有部分序列通過比對沒有獲得相似性比較高的信息。表3結果顯示煙草青枯病土壤中真菌類包括黑霉菌,腐質霉屬真菌,尖孢鐮刀菌及一些不可培養的真菌,其中霉菌類和不可培養的真菌類包括的菌類比較豐富。
【關鍵詞】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惠益分享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在農業、制藥、醫學、能源、環保等行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深刻的社會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成為競爭中最強大的武器,隨著生物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逐漸完善,對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探討也成為焦點。
一、遺傳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提出
在發達國家的推動下,生物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斷被強化,基因序列、轉基因動植物等均逐步被納入為專利保護客體的范圍之內。但是,在國際社會不斷對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很長時間以來卻一直忽略了對生物技術創新的源泉: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使得遺傳資源所衍生的所有利益均為技術開發者獨占,而遺傳資源的提供者卻無法分享到任何由所提供的遺傳資源而衍生的利益。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在生物技術領域具有更先進的技術、更充足的資金和更完善的研發機制,而發展中國家在遺傳資源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例如,熱帶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地球上80%的陸地生物多樣性資源。這種遺傳資源分布和生物技術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國際差異,以及基于遺傳資源所產生知識產權的惠益分享機制的缺失,使得具有技術優勢的發達國家可以無償的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的遺傳資源,并通過申請專利、技術轉讓等商業化途徑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潤,而遺傳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則受到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只能處于遺傳資源無償提供者的位置,不但不能分享任何利益,相反,還要為由這些遺傳資源開發出來的產品支付高額的使用費用。
針對這種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談判中一直尋求將遺傳資源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期待建立公平的遺傳資源惠益分享機制。
二、有關遺傳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形勢
近年來,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一起成為國際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熱點。1992年,各國簽訂《生物多樣性公約》,成為第一個涉及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全球性國際協議。《生物多樣性公約》明確了各國對其遺傳資源擁有,并且將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享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確立為其目標之一。2002年第六次生物多樣性成員國會議上,又通過了《關于獲取遺傳資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波恩準則》,旨在幫助各政府和利益相關者制定各種措施確保遺傳資源的獲取和利益分享。
然而,盡管《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已經將遺傳資源的惠益分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各個不同的國際組織、機構和論壇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遺傳資源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是,其對于遺傳資源的獲取和惠益分享大多還只是一些原則性和道義性的規定,并不具備太大的法律約束力和可操作性,各國之間在惠益分享的具體實現途徑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分歧。這些都使得發展中國家至今仍難以參與分享遺傳資源衍生的成果。如何盡快從遺傳資源的出發,建立公平可行的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制度,確保能夠分享以遺傳資源為基礎的技術成果的商業利益,是各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重大而棘手的問題。
目前,國際社會對于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實現途徑主要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應當通過立法解決對遺傳資源產生的惠益的分享問題,即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的原則性規定,將有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化并納入相關的法律文件中。支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
例如,作為遺傳資源流失最嚴重國家之一的印度,在立法中保護本國遺傳資源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印度政府通過制定《生物多樣性法案》(2002),要求基于印度的生物遺傳資源而得到的研究成果或信息,在其申請任何類型的知識產權之前,必須事先獲得印度國家生物多樣性管理局的批準。另一方面,印度《專利法》(第二次修正案)規定,必須公開在發明中使用的生物材料/相關知識的來源和地理來源地。法案中還規定,如果生物材料和相關知識的來源未公開或披露錯誤信息,將不授予專利或撤銷專利。此外,在PCT改革工作組第五次會議上,瑞士也建議修改PCT細則,明確規定PCT申請在進入國家階段之時或之后說明其遺傳資源來源,并且允許成員國能夠在國內立法要求專利申請中說明遺傳資源的來源。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當由有關主體以合同的形式解決對遺傳資源產生的惠益的分享問題,即在合同中規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通過相關主體的意思自治來實現惠益分享的目的。
這種方式常被提及的典型例子是美國Merck公司和哥斯達黎加生物多樣性研究所(Costa Rica's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INBio)簽訂的生物多樣性開發利用合同,其中約定美國Merck公司向INBio支付100萬美元,取得在哥斯達黎加境內從事動植物品種的分析權利,發掘和提取具有潛在醫用價值的藥物或其他商業產品。如果Merck公司基于所獲得的信息發明某種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該產品的專利權歸Merck公司,但后者須向INBio支付1%~3%的“許可費”。前者將前期所得100萬美元的10%和后期所得“許可費”的50%用于哥斯達黎加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上。
這種觀點主要得到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支持,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實踐中尤其是國際間生物資源利用過程中達成惠益分享合同存在很大困難,主要原因是交易成本太高,且合同雙方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對稱很可能會影響合同的公平合理。
三、對我國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幾點建議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遺傳資源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這些遺傳資源在農作物育種、生物工程制藥、醫學等方面有著無可估量的價值。但是由于一些歷史和現實方面的原因,多數人缺乏足夠的知識產權意識,還沒有完全認識到遺傳資源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立法和制定相應的政策對遺傳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以及建立基于遺傳資源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我國至今對于遺傳資源的保護仍然缺乏完善的法規和政策,目前的《專利法》中對于公開的要求僅僅是“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并沒有明確規定申請人申請專利時必須提供與其生物技術發明有關的材料來源的信息。1998年制定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中也僅僅涉及到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對于動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而且保護作用有限。因此,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法規以有效的保護遺傳資源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國應當要求直接基于遺傳資源的研究成果在申請任何類型知識產權時,同時公開遺傳資源的來源。這既是對遺傳資源所有者精神權利的尊重,也是確保實現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基礎。
其次,應當要求基于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的研究的發明,其遺傳資源的獲取必須事先獲得我國有關機構的批準。這是保護遺傳資源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減少非法獲取遺傳資源的可能性,同時,這也符合《波恩準則》中有關惠益分享過程中應包括“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規定。
此外,還應在立法中明確遺傳資源提供者與技術開發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這樣即能保證弱勢一方的基本權益,也可在雙方仍然采取合同的方式來實現惠益分享時,避免無謂談判增加的交易成本。
最后,值得關注的是,我國不同于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在具有豐富的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同時,還具有相對較為先進的生物技術研發能力,因此我們一方面應當積極促成基于遺傳資源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的形成,以保護遺傳資源,另一方面還應當同時強化生物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以便更好的促進我國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黃玉斌.人類基因提供者利益分享的法律思考[J].法商研究,2002,(6).
[2]卜英浩,朱雪忠.生物多樣性與知識產權[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4).
[3]崔國斌.基因技術的專利保護于利益分享[J].知識產權文叢,2000,3.
摘要:2010年6月-2010年8月,在陳旗草甸草原進行調查,取有代表性的區域作樣帶調查,記錄蝗蟲種類和數量,分析蝗蟲多樣性。主要采用網捕法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呼倫貝爾草地蝗蟲分6科10屬11種。積溫、光照、水分等氣候因子與蝗蟲的個體發育和種群數量密切相關。
關鍵詞:蝗蟲多樣性 草甸草原 陳旗
引 言
生物多樣性簡稱為多樣性,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生活的生物物種組成及其參與的生態過程的差異或變化[1]。呼倫貝爾草甸草原是我國北方草原中景觀生態類型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是我國目前草原野生植被保存最好的草原生態系統類型。據文獻記載,呼倫貝爾草地蝗蟲共有35種,是本地區牧草的主要害蟲[2]。在該地區不同景觀植被帶中,草原帶分布的蝗蟲科、屬、種數量最多,有7科、26屬、46種,占全部種類的79.3%,且許多種類在此環境中有最高的數量級[3]。
呼倫貝爾草地蝗蟲分布廣、種類多,其種群爆發將使牧草產量降低,嚴重阻礙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樣就必須加強草地蝗蟲種群的監控,這對于維護草地生態系統平衡,促進草地畜牧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本研究針對呼倫貝爾陳旗草甸草原蝗蟲進行多樣性調查和種類鑒別,研究結果將有助于呼倫貝爾草地蝗蟲的種群監測與防治。
1 研究地區自然概況
呼倫貝爾陳旗草甸草原自然概況:東經118 °50′―118 °58′,北緯49 °33 ′―49 °43′,平均海拔787m,年均氣溫-2.6℃,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8.4℃和-49℃;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暖短促;年積溫1580--1800℃,降水量304-340mm,多集中在7-9月且變率較大。
2 研究方法
2.1調查方法
野外調查:2010年6月―8月在陳旗的草甸草原設置四個樣帶,每個樣帶是長2km,單側寬100m。在樣帶內主要采用網捕法進行捕捉,并制作標本[5];利用工具文獻對標本進行鑒定。
數據處理:主要采用Shannon-Wiener指數 [6]。該指數假設在無限大的群落中對個體隨機取樣,而且樣本包括了群落中所有的物種,個體出現的機會即為多樣性指數。
計算公式:
H′=-∑(Pi*log2pi);
式中:H′――Shannon-Wiener指數
Pi――第i種物種數與總物種數的比值
3 結果及分析
根據采集到的526只蝗蟲標本,鑒定出6科10屬11種,其中網翅蝗科(Arcypter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蝗蟲數量最多。統計結果如表1。
根據上表計算各科蝗蟲的多樣性指數如圖1。
4 討論與結論
蝗蟲是一種變溫喜溫性昆蟲,其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化,它的活動常常受到環境溫度的支配。根據圖表和計算的結果可以得知:斑翅蝗科和網翅蝗科的多樣性指數最高,分別為5.09和2.83,說明陳旗草甸草原的環境較適合這兩種蝗蟲生存。捕捉蝗蟲在6月-8月期間,此期間的溫度和光照可能適合斑翅蝗科和網翅蝗科的蝗蟲發育,這兩科蝗蟲的數量較多。其它科蝗蟲個體數量少,多樣性指數低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即溫度、光照和水不適合其在6-8月期間內發育。呼倫貝爾草甸草原的氣候特征為冬長夏短,如果春季≥10℃的積溫不夠,就會影響蝗蟲的生長繁殖,光照時間較短,水分不充足,直接影響蝗蟲的的多樣性。
氣候是影響蝗蟲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包括溫度,水和光照)由于氣候條件對草地蝗蟲消長起到主導作用。呼倫貝爾的氣候環境低溫時間較長,會影響昆蟲的生長發育、生殖及存活等,直接影響到蝗蟲多樣性和數量。相反,如果冬季變暖,地面最低溫度升高,蝗卵可安全越冬;春季較多的降水配合日益升高的溫度,會給蝗蟲的胚胎期和蝗蝻期創造了更加適合的溫濕度,使蝗蟲個體發育好,種群數量膨脹,就會導致蝗災。蝗蟲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維持生態平衡、生物防治、農作物傳粉、醫藥保健及輕工原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本次論文只是初步調查了呼倫貝爾蝗蟲的多樣性,更深層次的研究有待于以后進行。
參考文獻:
[1]于廣志.秦嶺南坡蝗蟲群落邊緣效應與生物多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0.
關鍵詞:生物教學;網絡學習;教學設計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一課的教學,在網上有較豐富的教學資源,適于結合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本課件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始終貫穿開放式教學理念,在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及基本觀念三個層面上進行發散性教學,并以“三基”為內核,通過高度交互的教學過程向外拓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遷移、學會評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網絡課教學設計理念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課件首頁設置了清晰的學習導航,學習時,學生可按照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所需的知識;在學習時間、過程和方法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支配權。而且利用本課件能方便地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進行測試(在線練習),進行及時的反饋和改進,使學生體驗全新的任務驅動型學習方式,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提高技能、發展能力、內化情感。
(2)踐行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發揮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在網絡教學模式下,合作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或團隊為組織形式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策略。本課件創設了許多學習環境,如網校論壇各種問題的討論、虛擬社區的角色扮演等,都可在教師的共同參與和指導下,由合作小組分工協作,借助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探討,甚至競爭、辯論等。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以及探索、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面向全體學生,實踐個性化教學。學生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學習經驗、自主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影響其網絡學習的效果和學習成績。據此,筆者在課件設計中,設置了不同層次的在線練習。在資料庫中(自留地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放置與課程相關的基礎知識內容,供學生反復點擊、學習。鼓勵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相關知識,補充自己的不足,鍛煉和提高自己獲得知識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還可利用教學互動功能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4)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網絡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本課件中,學生可通過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參與討論,自我測評,虛擬網絡小品,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自己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在科普園地保存有大量的圖片資料和豐富的視頻片段等,促進學生多種感官的感知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在任務驅動的良性競爭中,就容易引發創新的火花,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和水平。
二、網絡課教學特點
(1)突出主題。網絡環境下的主題探究性學習是學生根據一定的相對獨立的主題,借助網絡資源,在教師指導和同學互助下解決某一問題的探索活動。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將教學資源歸類、整理成一個主題或若干個小主題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有的放矢地查閱相關資料。
(2)針對性強。網絡可謂是一座資源的大倉庫,在給學生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對學生的自控能力、鑒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在制作課件和內置的資源庫時就要根據學習內容進行組織和篩選,緊扣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篩選貯存優質教學資源,并加強對學生網絡道德的教育,發揮管理員的監督保障作用。
(3)開放性大。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題來源于教材內容或現實生活,是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經轉化、提煉而成。如果一個班有50名同學就會產生很多個不同的小主題,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為所有小主題提供切實可行的資源。這就要讓所有參與探究活動的對象都成為資源的建設者和利用者,所以筆者在論壇中專門辟出一塊區域給自由發表觀點、解決問題的同學使用(生物多樣性與保護自由討論區),也可在資源庫中自由發表文章或信息,但一定要經管理員審核。
三、網絡課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件分為前、后臺兩個板塊,前臺供學生瀏覽學習,后臺供管理員管理。前臺使用htm格式(資源庫的前臺是自動生成的),使得瀏覽簡便、快速。后臺使用.net語言編寫,管理即時方便快捷。課件安裝也很簡單,只要把所有文件copy到服務器(支持.net)上即可使用。
本課件的前臺使用方法(教學方法推薦):
1.創設情景
先通過網上瀏覽自創的一個Flash短片,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得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已刻不容緩。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由此導入新課。
2.自主探究和自由討論
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和三個層次則讓學生自己瀏覽指定的網頁,并結合前面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或在網校的BBS中回復。這既能培養學生網上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讓學生自己察看相關的網頁,最后總結出直接、間接和潛在的使用價值。在這期間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及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以跟帖的方式選擇性回答,即上網在BBS的相應欄目中討論下列三個問題:①你知道哪些野生動植物具有藥用價值?②哪些生物可作為工業原料?③舉出仿生學實例。
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主要讓學生了解以下幾點:①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物種豐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種多,生態系統多樣。②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威脅。③面臨威脅的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及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等。除要求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外,還要思考在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方面,我們應怎樣行動。這可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闡明自己的觀點。
3.網絡模擬小品
假設你是下列角色中的一員,在既要預防和控制禽流感又要保護鳥類的多樣性行動中,請就你的角色理應承擔的義務、職責和面臨的實際困難、應采取的措施(行動)進行討論。
要求:每人選擇一種角色,相同角色組成合作小組。個人參與網上討論,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全班交流。每人發言限三分鐘,內容不少于三個要點。
角色選擇:①行政官員:縣市長等領導;②職業人員:家禽養殖戶;③專業人員:科學家、技術員;④經營者:商家、企業主;⑤執法者:司法、護衛人員;⑥保護主義者:保護協會成員;⑦疫區普通百姓;⑧教育工作者:教師及其他教育機構人員;⑨大、中小學生。
4.在線練習反饋
自主完成練習,在線提交。
四、教學反思
該課運用“拋錨式”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優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快、更新、更多地掌握知識的學習平臺,彌補了教材的局限性,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網絡教學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在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下,民主協商、平等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這種教學方式消除了高中生不愿開口的障礙,使學生心理得到解放,特別是最后的網絡模擬小品,學生通過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提高了知識的遷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