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雙減政策的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減政策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雙減政策的現狀

    第1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Key words: carbon tax;cap-and-trade;a hybrid policy of cap-and-trade and carbon tax;game model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4-0001-04

    0 引言

    隨著國際環保法規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等制約日益嚴格以及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中國積極推行基于市場機制的碳減排政策,并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的碳排放量降低40%~45%。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碳減排機制,如碳交易機制[1]、碳稅機制[2]、以及碳交易與碳稅兩者相結合的復合機制[3]等,這些機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了實現2020年的碳減排目標,中國正通過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多個省市建立碳交易所來推進省級碳交易試點。同時,國家財政部門曾多次表示要研究征收碳稅的相關事宜。在環境保護和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下,我國的減排政策究竟是選擇碳交易還是碳稅,抑或是碳交易與碳稅兩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

    文獻[4]和文獻[5]認為在完全競爭、完全信息以及零交易費用的條件下,碳交易和碳稅機制具有等效性,兩者可以相互替代,只要將價格或者排放上限確定在邊際減排成本與邊際減排收相等處即可。但現實市場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很難滿足完全競爭、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的假設,兩種減排機制的政策效果并不相同。近年來關于碳交易和碳稅的選擇問題,學術界各執己見。部分文獻支持應采取碳交易政策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6-9]。他們認為:①碳稅雖然可以保持碳價格穩定,但是它不能確保既定的減排目標的實現,而碳交易機制通過確定碳排放總量提高了環境效益,碳交易優于碳排放稅;②碳交易機制為減排提供了時間上的靈活性可以降低企業碳減排成本,受到了企業的青睞和決策者的支持;③從長遠來看,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相對穩定;④在碳交易機制中,碳排放權按照拍賣方式進行分配,一方面,拍賣方式可減輕廣大消費者面臨的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拍賣帶來的經濟收入可被用于降低其他扭曲性稅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部分文獻認為碳稅機制有優勢[10-13],他們認為:①碳稅比碳交易更簡潔更容易管理,即使在征收碳稅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阻力,隨著對全球變暖問題認識逐步深化,阻力也將會日趨降低;②碳稅可以提供相對穩定的價格信號,反映減排現狀,促使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排放;③在既定碳減排目標下,碳稅所需管理成本與經濟成本最低,碳稅優于碳交易;④碳稅的稅收收入如果用于補貼企業提高減排技術和其他扭曲性稅收,不但會有效減少碳排放,而且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增收。還有部分文獻認為根據減排目標需要和兩種減排機制的適用性,在不同時間和地區使用不同的減排策略或者采取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可以更有有效地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劉小川,汪曾濤[3]認為在近期內應以采用碳交易為主再逐步向以碳稅為主體的減排機制過渡;袁永娜,周晟呂等[17]認為將碳交易和碳稅結合的復合政策可以克服碳交易過于靈活和碳稅過于死板的特點;石敏俊,袁永娜等[15]將碳交易和碳稅結合起來考慮,通過政策模擬手段,比較分析碳交易、碳稅以及兩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在減排效率、減排成本和經濟影響等方面的的優劣,認為復合政策減排策略減排成本適中,不但可以確保既定減排目標的實現,而且可以使較為分散的排放源承擔一定的減排義務,降低減排機制覆蓋行業的減排壓力,是較好的減排政策。

    目前,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大有成為潮流之勢。在我國,在碳減排機制的選擇上學術界和政府相關部門存在著分歧,以往文獻的研究多集中在碳交易和碳稅概念和定性的探討[5,15-16],或從減排成本、減排效果以及經濟影響角度比較其優劣[17]。本文考慮碳交易政策和碳稅政策的屬性,設計了單一碳交易、單一碳稅以及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的不同情景。通過構建政府與兩個具有競爭關系制造業在三種不同政策下的三階段博弈模型,逆向求解,比較分析了在單一碳交易政策、單一碳稅政策和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下社會總福利水平、產品的定價策略、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為政府碳減排政策的制定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劃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1 問題描述與模型假設

    1.1 問題描述

    本文以政府和雙寡頭市場下的兩個具有競爭關系的代表性制造業企業為研究主體,其中制造企業1采用常規生產方式生產普通產品,制造企業2采用低碳生產方式生產低碳產品,兩制造企業的生產能力足夠大,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碳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為解決此外部性問題,政府首先根據國家總體減排規劃和以往碳排放情況以及社會總福利水平對市場上兩家企業選取合理的碳減排規制政策,并制定該行業征收碳稅水平或碳交易排放權和單位產量碳排放配權的市場價格;兩家制造企業針對政府實施的碳減排規制政策,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來確定各自最合理的減排研發技術和生產技術來降低碳排放并獲取利潤;兩家制造企業在充分考慮其之間的競爭關系、各自生產的產品低碳水平的差異性、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偏好程度等因素以及自身利潤最大化確定各自產品的最優定價和最優產量。

    1.2 模型假設

    為簡化模型,本文作如下假設:

    ①在雙寡頭市場下,有兩家具有競爭關系的制造企業,分別為:制造商1和制造商2,兩家制造企業生產并在市場上銷售同質產品,兩種產品可相互替代,具有互補性和共存性,消費者根據自身偏好選擇產品。設制造商1生產普通產品,制造商2生產低碳產品,各自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分別為cj和pj其中j=1,2,本文假設三種減排策略下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同。

    ②市場容量為N,為簡化計算,取N=1。并記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和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分別為q1和q2,并有q1+q2=1

    ③用T表示低碳技術水平服從均勻分布,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的低碳技術水平為T0,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的低碳技術水平為T2,政府規定企業不被征收碳稅或在碳排放權之內的低碳技術水平為Tl,則有T0

    ④設產品每提高一個單位的低碳技術水平,消費者愿意支付的費用為k,當滿足條件p2=p1+k(T-T0)時,消費者選擇購買普通產品或低碳產品是無差異的。

    ⑤制造商2生產低碳產品,由于低碳技術水平的提高節省了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使得生產的邊際成本下降,設為?濁(T2-T0),其中?濁為成本降低率。

    ⑥由于生產低碳產品,制造商2需要投入一定低碳技術研發成本R。根據文獻[18]可設投入的研發成本正比于減排率的二次方,設?著2為低碳產品的單位產品減排率,則低碳產品的低碳技術研發成本R=■?茁?著■■(?茁為研發成本系數)。

    ⑦在單一碳交易(T)規制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單位產品的碳配額為g,折算為單位產品的碳減排率即?著0(0?燮?著0?燮?著20)(僅考慮單周期,可認為碳交易價格不變)。

    ⑧在單一碳稅(S)規制下,普通產品的單位碳排放量為e,政府規定對碳排放征收的碳稅稅率為t(元/噸CO2)。

    ⑨在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TS)的復合政策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單位產品的碳配額與單一碳交易規制下相同,但碳交易價格為■(僅考慮單周期,可認為碳交易價格不變);政府規定對碳排放征收的碳稅稅率為■(元/噸CO2)。

    ⑩消費者在購買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和購買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時獲得的效用分別記作U■■和U■■,兩個制造企業的利潤記作?裝■■和?裝■■。政府的最優目標是使社會總福利最高。故可用社會總福利表示政府的收益函數,即政府的收益?裝■■=社會總福利=消費者效用U■■+制造企業的利潤?裝■■+政府對企業征收的碳稅[19-20],其中i=T,S,TS;j=1,2。

    2 三種碳減排政府規制策略博弈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兩家制造企業產品的產量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三種碳減排規制政策下,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量為q■■,且q■■=1-q■■,則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需求函數為:

    q■■=N×■■dT=1-■,(N=1)(1)

    q■■=1-q■■=■(2)

    消費者購買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獲得的效用為:

    maxU■■=■■dT=■(3)

    消費者購買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獲得的效用為:

    maxU■■=■■dT=■-p■■+■(4)

    2.1 單一碳交易策略(T)

    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q■■-e(1-?著■)q■■?滓(5)

    制造商2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濁(T■-T■)]q■■-■?茁?著■■+e(?著2-?著0)q■■?滓(6)

    此時,政府的具體收益函數可表示為:

    max?裝■■=maxU■■+maxU■■+max?裝■■+max?裝■■(7)

    2.2 單一碳稅策略(S)

    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q■■-eq■■t(8)

    制造商2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濁(T■-T■)q■■-■?茁?著■■-e(1-?著■)q■■t

    (9)

    此時,政府的具體收益函數可表示為:

    max?裝■■=maxU■■+maxU■■+max?裝■■+max?裝■■+eq■■t+e(1-?著■)q■■t(10)

    2.3 碳交易與碳交稅相結合的復合策略(TS)

    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q■■-■eq■■-■e(1-?著■)q■■(11)

    制造商2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濁(T■-T■)]q■■-■?茁?著■■-■e(?著■-?著■)q■■

    (12)

    此時,政府的具體收益函數可表示為:

    max?裝■■=maxU■■+maxU■■+max?裝■■+max?裝■■+■eq■■+■e(1-?著■)q■■(13)

    根據以上公式分別求得各碳減排規制的最優策略和最優利潤列于表1中。

    3 三種碳減排政府規制策略博弈模型的比較

    3.1 命題1三種減排策略下,■>0或■>0。

    命題1表明在三種減排策略下,政府制定的碳稅稅率或碳交易價格越大,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價格均會增加。

    3.2 命題2 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①當0■時,普通產品的價格大小關系為p■■

    ②當0■時,低碳產品的價格大小關系為p■■

    命題2中①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2,?著0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 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規制下普通產品的價格最高,碳交易(碳稅)規制下普通產品的價格最低,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復合的政策,普通產品的價格處于二者之間;命題2中②說明低碳產品在三種策略下的價格規律與普通產品相似。不同的是,當■?燮■(■?叟■),即0

    將三種碳減排機制下的最優價格帶入需求函數得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最優市場需求量如表1所示。

    3.3 命題3 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①當0■時,普通產品需求量的大小關系為q■■>q■■>q■■。

    ②當0■時,在減排機制下低碳產品需求量的大小關系為q■■

    命題3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著■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機制下普通產品的市場份額較低,低碳產品的市場份額較高;碳交易(碳稅)機制下普通產品的市場份額較高,低碳產品的市場份額較低;在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下,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市場份額處于二者之間。

    3.4 命題4 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當0■時,生產普通產品的制造商1和生產低碳產品的制造商2的最優利潤大小關系分別為?裝■■>?裝■■>?裝■■,?裝■■

    命題4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著■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規制下制造商1獲得的利潤最少,制造商2獲得的利潤最大,碳稅稅率遠高于碳交易價格時,普通產品與低碳產品之間的競爭趨近于低碳產品壟斷情形;碳交易(碳稅)規制下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制造商2的利潤最小,碳交易價格遠高于碳稅稅率時,普通產品與低碳產品之間的競爭趨近于普通產品壟斷情形;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利潤處于二者之間,不會形成壟斷。

    3.5 命題5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①當0■時,在減排機制下社會總福利的大小關系為?裝■■

    命題5 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著■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最大,碳交易(碳稅)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最小。這是因為,當政府制定的碳稅稅率高于(低于)碳交易價格,碳交易(碳稅)帶來的經濟收入影響小,碳稅(碳交易)帶來的收入不但可以用于補貼企業提高減排技術和其他扭曲性稅收,有效減少碳排放,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增收。將以上命題結論匯總列于表1。

    4 結論與討論

    本文考慮同一市場中在三種不同減排政策下不同產品的競爭,基于單一碳交易、單一碳稅以及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特點,構建了政府與企業間在不同減排機制中的三階段博弈模型,對比分析了在三種減排政策下的社會總福利水平、產品的定價策略、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分析表明在?著2和?著0一定的情況下,三種減排政策下的社會總福利水平、產品的定價策略、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受碳交易價格?滓和碳稅稅率t取值影響:

    ①在三種減排策略下,普通和低碳產品的價格與政府制定的碳稅稅率和碳交易價格相關,會隨碳稅稅率或碳交易價格增大而增加;

    ②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時,在碳稅減排政策下社會福利較大,低碳商品的價格較高,市場份額較大,生產低碳商品的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大;碳交易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較小,低碳商品的價格較低,市場份額較小,生產低碳商品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小。

    ③政府制定碳交易價格較高時,碳稅減排政策下社會福利較小,低碳商品的價格較低,所占市場份額較小,生產低碳商品的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小;碳交易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較大,低碳商品的價格較高,市場份額較大,生產低碳商品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大。

    第2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供熱行業;雙堿法;煙氣脫硫技術;環境污染;SO2減排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70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02-005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25

    城市集中供熱是城市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關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高寒的地區,城市集中供熱更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程,由此也導致在供熱行業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城市居民只關心供熱的暖不暖,供熱的企業只關心企業的盈利,從而忽略了環境問題。并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SO2的總排放量每年已經超過2500噸,已經居世界首位。而我國SO2的排放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供熱行業的排放,特別是使用煤炭燃燒的供熱行業,因此控制供熱行業中SO2的排放是解決我國SO2排放的重要措施。

    1 供熱行業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中小型鍋爐已經超過50多萬臺,每年都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現在我國提倡以集中供熱為主、分散供熱為輔的供熱方式,預測我國的中小新型鍋爐企業還會不斷發展下去,因此亟需要尋找SO2的減排技術。

    2 工業鍋爐的特點以及雙堿法煙氣脫硫技術

    2.1 供熱行業中小型鍋爐的特點

    在我國供熱行業中,以中小型工業鍋爐排放SO2最為嚴重,而我國工業鍋爐主要有以下這些特點:(1)自控水平以及機械化水平程度比較低,管理運行方面比較差,沒有脫硫設施或者脫硫設施脫硫無法達到排放的標準;(2)排放的煙氣成分非常復雜,凈化難度系數比較大,實施脫硫投資比較大,并且副產物的回收價值小;(3)煙氣排放的煙囪把比較低,低者能達到15m,最高也就60m,排放的煙氣不容易擴散,造成的污染非常嚴重;(4)現有的脫硫設備負荷波動比較大,頻繁的開停,同時煙氣中的化學物質具有極大的腐蝕性嚴重損壞了機械設備;(5)燃燒方式落后于先進的技術,9層以上的工業鍋爐都是低效燃燒,燃燒率在60%~75%之間;(6)工業鍋爐中燃煤的來源不穩定,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統配煤,煤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通常這種每種硫的含量達到1%左右;(7)工業鍋爐中使用的燃料大都是煤,很少有鍋爐使用燃油或者燃氣;(8)布局分散,遍布各個城市以及各個鄉鎮,而且都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

    供熱行業中小型鍋爐的污染非常嚴重,由于它們自身的特點,在污染治理以及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技術難度,在控制污染方面完全不能和大型的鍋爐相比。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控制污染主要以消除煙塵為主,并且為中小型企業配備了各種各樣的旋風除塵器,但是除塵效率卻無法達到排放的標準,為此我們通過借鑒外國治理污染的方法,使用煙氣脫硫技術,其中煙氣脫硫工藝和大型火電廠的脫硫工藝是一樣的。雖然我國經過實踐研究已經具有20多種煙氣脫硫工藝,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適合的,為此結合中小型鍋爐的特點,從三個方面考慮:(1)處理煙氣的容量;(2)煙氣中二氧化硫的濃度;(3)環境的排放標準。我國的中型鍋爐煙氣容量在30萬~80萬m3/h,小型鍋爐的煙氣量在30萬m3/h以下,因此在這種范圍內適合使用雙堿法煙氣脫硫技術,不僅投資成本低,而且脫硫的效率還有保證。

    2.2 SO2治理技術

    控制SO2的排放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燃燒前脫硫;第二種是在燃燒中脫硫;第三種是在燃燒后進行脫硫,也就是煙氣脫硫。在這三種脫硫方法中,煙氣脫硫被認為是控制SO2的排放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世界上先進煙氣脫硫的方法已經有上百種,工業中應用的煙氣脫硫方法也達20多種,在煙氣脫硫技術中,濕法脫硫技術是工業脫硫技術中應用頻率最高的。而在濕法脫硫技術中濕式石灰石又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是這種脫硫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容易結垢,并且投資規模巨大,主要用于火力發電廠行業的脫硫工程。基于濕式石灰法發展起來的雙堿法脫硫技術目前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比較適合中小型鍋爐的脫硫工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并且雙堿法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比如堿性硫酸鋁法、鈉鈣雙堿法等,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納鈣雙堿法,也是本篇文章重點論述的雙堿法。

    2.3 供熱行業治理SO2技術的應用比例

    目前在工業鍋爐中脫硫方法的應用比例如下:(1)雙堿法:脫硫率(%)≥90,綜合消耗較小,成本消耗較低,效果優良;(2)氨法:脫硫率(%)≥90,綜合消耗較小,成本消耗高,效果優良;(3)鈉堿法:脫硫率(%)≥90,綜合消耗較小,成本消耗高,效果優良;(4)石灰法:脫硫率(%)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保證脫硫效率的情況下,對比綜合消耗以及成本消耗,使用雙堿法脫硫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脫硫技術,因此在供熱行業,由于雙堿法脫硫技術具有運行穩定、成本較低、綜合消耗低、脫硫效率高等優點,因此在供熱行業脫硫方面更加合適。

    2.4 雙堿法脫硫的原理

    Na2CO3-Ca(OH)2[鈉鈣雙堿法]是利用純堿啟動,通過納鈣吸收二氧化硫,生成鈣堿的方法。化學反應式如下:

    Na2CO3+SO2=Na2SO3+CO2 (啟動反應式)

    2NaOH+SO2=Na2SO3+H2O (1)

    Na2SO3+SO2+H2O=NaHSO3 (2)

    2NaHSO3+Ca(OH)2=Na2So3+CaSO3+2H2O (3)

    Na2SO2+Ca(OH)2=2NaoH+CaSO3 (4)

    CaSO3+O2+2H2O=CaSO4?2H2O (5)

    在上述化學反應式可以分為3個階段:前兩個反應式表示脫硫階段;中間兩個反應式表示鈣鈉再生階段;最后一個反應式則表示強制氧化,生成石膏階段。

    2.5 脫硫工藝的流程

    供熱行業脫硫裝置主要包括以下工藝系統:工藝水系統、脫硫劑再生系統、渣處理系統、SO2吸收系統、脫硫劑制備系統、煙氣系統。

    2.6 雙堿法脫硫的優點

    工業供熱行業使用雙堿法脫硫具有以下優點:(1)整個過程操作簡單,并且系統可以長期穩定地運行,不會出現使用石灰法那樣產生堵塞;(2)使用石灰作為消耗物,在整個流程中具有安全性,并且石灰價格低廉,節約成本;(3)在脫硫以后脫硫的殘渣無毒性,溶解度小,不會造成二次污染;(4)脫硫的效率高,活性高,吸收速度快,這也是使用這種脫硫方法最大的優點。

    3 供熱行業的減排效果

    在我國鍋爐脫硫應用雙堿法比較多,經過大量的研究資料證明,使用這種脫硫法脫硫的效率可以達到95%~98%。以我國某個城市的兩臺鍋爐配套的雙堿法煙氣脫硫系統為研究對象,其中一個雙堿法脫硫系統為46MW,另一個為70MW,連續工作兩天,每天對其檢測三次,對檢測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脫硫的效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根據實際案例可以看出,在供熱行業的鍋爐中使用雙堿法脫硫技術,脫硫的有效率可以達到90%左右,極大地減少了SO2的排放,減少空氣污染。

    4 脫硫技術的建設管理和運行分析

    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在供熱企業中配置脫硫裝置需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工作的條件、建設的條件、費用成本等。對于火力發電廠來說,配備石灰石濕法脫硫設施或者石膏濕法脫硫設施一般要耗費幾千萬甚至是上億的資產,這對供熱行業來說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預計占到供熱行業前期投資的1/10,但是相比火力發電廠要在脫硫設施上計劃投資1/5來說,相當于節約了一半的成本。在配備設施的過程中,為了能最大化地節約成本,保證環境的效益,就需要全面分析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鍋爐的容量、SO2的控制規劃、脫硫劑的供應、廢水的排放、供熱行業場地的選擇。對于我國的供熱工業,為了保證我國供熱行業實施脫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家可以制定政策,對我國的供熱行業實行脫硫費用返還或者供熱行業的資金補助,幫助供熱行業建設煙氣脫硫設施。

    據資料顯示,我國部分地區使用煙氣脫硫設施進行SO2的治理,使用的發電機的容量已經超過了900萬kW,完全可以保證穩定減排,并且我國的相關管理部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為我國的供熱行業實施煙氣脫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我國供熱行業的煙氣脫硫設施工作運行的資金問題,可以借鑒我國火力發電組電價的方式進行執行,通過調解供暖費用方案,保證供熱行業的煙氣脫硫設施能夠正常地運營。

    5 結語

    總的來說,在供熱行業中應用雙堿法煙氣脫硫不僅前期資金的投入以及運行過程中費用使用比較低,而且脫硫效率還有保證,運行也比較穩定,非常適合應用在我國的供熱行業中控制SO2的排放。

    參考文獻

    [1]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鍋爐爐窯除塵脫硫委員會.我國火電廠脫硫脫硝行業2010年發展綜述[J].中國環保產業,2011,(7).

    [2] 侯海艷.談供熱鍋爐使用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J].山西建筑,2012,(17).

    [3] 吳金輝.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9.

    第3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電網結構 事故風險 應急處理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TK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253-01

    一、500kV蒙西電網現狀

    目前,內蒙古中西部電網500kV變電站16座,變電容量 21000 MVA,線路長度 4234公里;電網統調裝機容量41300MW,最高發電負荷22260MV,區內最高供電負荷13920MW,風力最高出力4350MW,應經建成豐泉—萬全,汗海—沽源—平安城2個向華北電網送電的通道,共計4回500kV線路,最大外送電力3950MW。初步形成了多通道、超高壓、大容量、遠距離、西電東送格局。

    二、500kV蒙西電網存在問題

    由于受政策、資源、環境、設施等多方面的約束,內蒙古中西部電網還存在許多突出問題:電網外送通道嚴重不足;電網發供電矛盾十分突出;500kV主干網架結構較為薄弱,局部通道“輸電堵塞”存在;長距離輸電、單線、單變、過載現象較多,負荷轉移困難,互帶能力不足;電網調峰問題日益突出,冬季供熱方式調整十分窘迫;大量風電并網,運行管理難度不斷顯現;大負荷集中,高耗能用戶、風力發電廠、電氣化鐵路用戶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等。這些問題和因素增加了誘發電網事故的風險,客觀需要我們必須認真研究。

    三、主網結構危險點分析

    1.電網結構問題

    500kV 主干網架結構仍然較為薄弱:烏海、吉蘭太、千里山形成的單線三角環網結構薄弱,雙回線跳閘后易造成大烏海地區大幅減供負荷;汗海、灰騰梁、塔拉之間單線聯絡,線路或塔拉主變跳閘后將造成錫林浩特地區電網與主網解列,錫林浩特市全停,冬季供熱機組全停的問題。部分500kV變電站送出的220kV電網薄弱。如:汗海變電站汗溫線跳閘或所在母線跳閘將造成二連浩特市全停的問題;春坤山變電站春固線跳閘或所在母線跳閘將造成固陽縣全停的問題。

    2.設備問題

    近年來,新、改(擴)建工程采用的部分設備質量較差,存在家族性、批量性缺陷。投運后設備更換改造時間長,工作難度大,改造過程中存在設備檢修方式下的N-1故障風險和設備跳閘風險。隨著設備運行年限的加長,暴露出設備老化問題日益突出。如隔離刀閘發熱、操作卡澀操作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電網設備的安全。因保護裝置元器件超使用壽命發生的缺陷愈來愈多,給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構成隱患。部分地區如烏海、烏斯太工業污染問題嚴重,存在輸變電設備污閃跳閘的風險。電網規劃不科學,導致后期擴建時到間隔,增加電網危險隱患。

    四、防止發生電力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加強高齡設備的缺陷跟蹤、運行巡視,針對設備易發生的缺陷儲備相關的備品備件,保證及時消缺。做好檢修工作安排,防范檢修方式下N-1故障造成的電力安全事故。按周期開展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的維護校驗工作,確保安全自動裝置的正確動作。在設備檢修停電前,與調度人員主動溝通相關線路、主變負荷情況,提醒調度人員控制負荷潮流,控制事故等級。

    積極開展500kV線路的帶電作業工作。完善電網網架結構,加快如重要負荷地區雙回線路的建設進程。逐漸完成500千伏變電站220千伏母線雙母雙分段改造工作,縮小母線故障情況下停電范圍及對電網造成的影響。從整體上提高內蒙古西部地區電網斷面送電能力。適度減緩地區負荷接入速度,緩解由于電網薄弱而承擔大負荷的風險,避免風險點數量的不斷增長。

    開展設備專項治理,提升設備健康水平。嚴密監測氣體超標的變壓器、電抗器:針對斷路器、隔離開關等易損部件進行檢查、維護,對重污染地區的輸變電設備采取噴涂PRTV材料的方式防范設備閃絡故障。加大設備入網檢測力度,努力杜絕質量不良產品入網運行。設備選型要選用具有良好運行業績和成熟制造經驗生產廠家的產品,控制新研發的產品或新組建生產廠家的試生產產品入網,避免先天性、家族性、批量性的設備安全隱患。

    五、結束語

    根據500kV蒙西電網的發展現狀及網架結構特點,需提前梳理電網危險點,做好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預案。進一步做好電網規劃,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及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內蒙古中西部電網事故風險分析報告的通知.

    第4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兩型社會;現狀;設想

    一、引言

    近年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河北在經歷了過去若干年的長期經濟高速增長后,面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任務。近年來,中央強調“以人為本”走科學發展之路,建設和諧社會和兩型社會,其實是在中國強勁增長動力之上增加一個平衡器。對于過分依賴煤炭、工業偏重、環境容量有限、環繞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就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變唯gdp論的驅動模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來抓。發展低碳經濟,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路徑和必然選擇。

    二、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與實踐

    (一)英國。低碳經濟的先驅英國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05年英國建立了3,500萬英鎊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國頒布了《氣候變化法案》,承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60%的長期目標。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于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布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

    (二)歐盟。歐盟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整體水平較高。歐盟碳市場(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交易體系,該市場目前不同類別的碳價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最具參考價值的碳交易市場價格。歐盟通過碳交易實現兩個目標:一是促進私營經濟參與低碳轉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為歐盟發展世界領先的碳技術籌措資金。歐盟還實施經濟與技術援助在內的項目目標式戰略,如積極支持清潔能源項目建設。2010年11月10日歐盟委員會出臺一份新的能源戰略——《能源2020》,擬在重點能源領域實施更加細化的行動計劃。

    (三)美國。美國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發力。美國政府的舉措可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2009年美國綠色能源與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美國在新能源、低碳技術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為亞洲低碳經濟的倡導者,也在不斷堅定著低碳發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內閣會議制定《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確定了綜合推進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建設目標。2008年5月,日本環境省全球環境研究基金項目組了《面向低碳社會的12大行動》,其中對住宅、工業、交通、能源轉換等都提出了預期減排目標,并提出了相應的技術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藍圖”,這是日本低碳戰略形成的正式標志。2009年4月,《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出臺,旨在通過實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強化日本的低碳經濟。

    (五)韓國。韓國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綠色增長的國家戰略》,明確了2009~2050年的低碳綠色增長總目標。以此為主軸,立法機構負責描繪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綠色增長基本法》;行政部門制定了階段計劃,韓國環境部新設“溫室氣體綜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項旨在到2012年前達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計劃;科研部門發展綠色技術及其產業,外匯部門發展“旅游”等貨幣資產項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項目大國。印度在《京都議定書》還未生效的時候,就看好并著手cdm項目,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管理cdm項目開發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發展cdm項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機制方面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此外,印度還通過各種途徑致力于國內的減排行動,包括對煤炭征收碳稅為清潔能源提供資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熱帶雨林為出發點,結合農業和能源產業發展新能源替代產業。如,成立了一個跨部門委員會,該委員會由總統府牽頭、14個政府部門參加,負責研究和制定有關生物柴油生產與推廣的政策與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內27個州,有23個州建立了研發生物柴油的技術網絡。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

    手的另一項拳頭措施。國家銀行推出各種信貸優惠政策,為生物柴油企業提供融資;央行設立專項信貸資金,鼓勵農戶種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滿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還大力號召和推動國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河北發展低碳經濟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地理位置優越。河北省處于我國第三經濟增長極“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構成了聞名遐邇的“金三角”。借勢京津輻射優勢,構建河北低碳經濟區,具有獲得國家戰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資源稟賦良好。河北省蘊藏著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資源,是改善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資源基礎。

    (三)前期基礎堅實。為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河北自2007年開始實施“雙三十”工程以來,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發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經投產的風電裝機規模居內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國第三;在光伏發電領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國前列;保定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構成了建設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礎,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保定市為首批開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試點之一;以“生態科技”、“創新”為理念的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目前已經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作為當今世界四種類型的低碳生態城市之一,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的建設同樣有助于低碳經濟在全省范圍內的崛起;河北在建筑節能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達標,唐山市新建建筑100%達到節能標準;在“節能減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2009年河北省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快建設唐山新能源汽車、張承千萬千瓦級風電、保定中國電谷、寧晉晶龍等新能源產業基地作為2010年重要經濟工作之一,為河北省的經濟低碳化發展確定了方向。

    但是,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動態的、長期的系統工程,當前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仍面臨許多現實挑戰。一是缺乏有效激勵機制,政策支持體系還不完善,尚未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和金融系統支持機制;二是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長態勢,碳增長是剛性的,短期內跨越資源、能源瓶頸約束是主要難題;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將是長期制約因素;四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約;五是河北工業特別是鋼鐵、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比重偏高,“高碳”產業特征明顯,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業眾多,單位能耗偏高,要徹底淘汰這些落后產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時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礎設施、機器設備以及個人大件耐用消費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內改造很難,從而導致高碳排放鎖定,構成潛在風險;八是人們低碳消費意識尚未普遍形成。

    四、發展河北低碳經濟的設想

    借鑒與參照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與實踐,立足河北現狀,積極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對河北今后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第一,明確低碳發展戰略。戰略是行動的指南,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行動的總體安排。將低碳經濟發展作為重點納入全省總體發展規劃,制定低碳經濟的全面方案和行動路線,形成一個可操作性強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同時,將二氧化碳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列入“十二五”規劃中,以制度形式來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努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低碳轉型。

    第二,細化低碳支持政策。細化政策支持是落實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因此,需要省人大專門委員會、省有關經濟、環境保護和稅務等部門密切協作,探索建立適應河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為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制度支撐。

    第三,開發低碳居住空間。加強建筑節能技術和標準的推廣,開發低碳住宅已勢在必行。建議引入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加大標準的檢查、執行力度;鼓勵能源服務公司對既有高耗能建筑進行節能改造;推進建筑節能材料的產業化發展。

    第四,構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城鎮應該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控制私人轎車無節制增長;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高速鐵路,形成立體化交通體系;不斷提高強制性的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促進汽車改善燃油效率;同時,大力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培養居民“碳中和”理念。通過對“碳中和”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分解和對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們深刻了解到生活中習慣和細節的改變可以起到減少碳排放、促進碳中和的作用,擁有越來越

    重要的環保意義。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電小到玩具、書籍和擺設,都有無窮的改進空間,投入智慧就意味著減少每一個環節的碳排放。個人的積極行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匯聚為行為減碳的威力,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意義重大。

    第六,先行試點示范,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在低碳轉型的方向下,為了改革過程不可逆轉,同時使改革不確定性所引起的風險是可承擔的,應當堅持漸進式改革的路徑,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路徑。可以選擇一個或者幾個特定的地區或行業來先期試點,先在局部取得經驗,再逐步擴大,最后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改革經驗。

    五、結語

    沒有人會反對增長,因為這是繁榮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調整的是增長方式。置身在一個有限的世界,告別“竭澤而漁”的野蠻增長,倡導低碳轉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對我們過往所保持的唯經濟發展單一維度評價體系的深刻反思,也是為了邁向更為人道和可持續的增長軌道,必將成為影響未來若干年河北增長后勁的重要因素。

    主要參考文獻:

    [1]如明.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策略[j].中國科技投資,2006.7.

    第5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汽車;輕量化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U46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646(2011)11-0084-02

    一、概述

    1.汽車輕量化的作用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帶動著交通、化工、能源、電子、鋼鐵和機械等多個關聯產業的同步發展,事關國家的經濟安全;同時,汽車產業也面臨著石油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安全、節能和環保已成為未來汽車技術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為此,如何研發生產出消耗資源少、性能穩定、用戶使用成本低的汽車,汽車輕量化工作顯得十分重要。這不僅是建設環境良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治需要,也是滿足國家法規要求,減輕汽車質量、節約能源、降低油耗、減輕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國內外汽車輕量化技術現狀。

    汽車輕量化已經成為國際國內汽車材料發展的主要方向。主要表現在金屬材料在汽車中的使用比重在逐步下降,非金屬材料(輕質材料)的使用比例在逐步上升,在已下降的金屬材料中高強鋼比重在逐步上升,普通鋼比重在逐步下降;而輕量化的主要途徑是在確保性能的基礎上,材料向輕質化方向發展,主要包括以高強度鋼替代普鋼、擴大鎂合金、鋁合金、鈦合金材料、塑料和復合材料等在汽車的使用比重。歐、美、日等汽車發達國家早在三十年前便研發推廣這些輕量化技術,我國由于受政策、法規、觀念技術和消費觀念限制,輕量化工作近幾年才得到突破。

    二、一款東風倉柵式半掛車實施輕量化技術的方案

    隨著高速公路和物流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半掛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本文以一款東風倉柵式半掛車為例簡要介紹一下東風公司以高強度鋼替代普鋼的輕量化工作初步探索。

    1.東風倉柵式半掛車的構成

    東風倉柵式半掛車由行走機構、車架、廂體和附件等四部分構成。其中行走機構主要功能是滿足裝載總質量及軸荷需要;車架部分主要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外廓尺寸、廂體、總質量及軸荷主要滿足GB1589-2004《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要求。

    2.各部件結構特點

    (1)行走機構:行走機構既是承載運輸部件,承載壓力,又要保持平穩運輸,由車輪、車軸、懸掛系統、支承裝置、電氣和制動系統組成。

    (2)車輪:為并裝輪胎結構,可以滿足l3t以上的軸荷,輪胎選用11R22.5無內胎輪胎,自重與內胎輪胎輕l3kg左右,輪輞選用高強度22.5X9.00鋁合金無內胎輪胎用輪輞。

    (3)車軸:采用富華內置式制動鼓13t級車軸,制動鼓的尺寸直徑和寬度分別為420mm和220mm。

    (4)懸掛系統:為串聯式平衡懸掛,彈性元件為拋物線型漸變剛度彈簧鋼板,減震且使車輛平順運行,傳力元件為推力桿,自身帶有限位裝置來限定懸掛平衡架的擺角,鋼板彈簧支架滑板為固定式。

    (5)支承裝置:支承裝置為手搖聯動式,可起支承車體,調節車體前部高度使牽引車和半掛車分離與連結。

    (6)電氣系統:符合GB4785《汽車及掛車外部照明和信號裝置的安裝規定》。由電連接器、前、后位燈、示廓燈、側標志燈、后轉向信號燈、制動燈、倒車燈、后霧燈和后牌照燈等組成。

    (7)制動系統:滿足GB/T13881《牽引車與掛車之間氣制動管連接器》和GB7258《機動車輛運行安全技術條件》規定,由ABS防抱死系統、駐車制動開關、緊急繼動閥、制動接頭、雙膜片制動氣室、單膜片制動氣室、自動放水閥、儲氣筒、前制動氣室及制動管路等,具有行車制動、駐車制動和應急制動等功能。

    2.車架:由縱梁、橫梁、貫通梁、車架邊框、地板和牽引銷等組成。縱梁采用“工”字型變截面梁,上翼板采用8MM厚優質高強鋼板替代12MM普通鋼板,降低自重約116.26KG;下翼板采用10MM厚優質高強鋼板替代14MM普通鋼板,降低自重約117.63KG;貫通梁(穿梁16件)采用3MM高強鋼W型穿梁替代直穿梁加小方管,減重241.65KG,省去地板支承墊梁用鋼;三節梁(前部)用3MM高強鋼替代直梁,減重32.12KG;橫梁為槽型,采用3MM厚優質高強鋼板替代4.5MM普通鋼板,中橫梁沖孔;邊框為采用3MM優質高強鋼板輥壓成槽型,替代14#槽鋼和4.5MM折彎件,減重約294.39KG;腹板用4.8MM高強鋼替代腹板6MM,減重112.45KG;地板用2MM高強鋼花紋防滑板替代3MM花紋地板,牽引銷符合GB/T4606《道路車輛半掛車鞍座50號牽引銷主要尺寸和安裝互換性尺寸》。

    3.廂體:廂體由前板、側板、后板和立柱等組成,前板采用加強結構,側板和后板采用0.8至1.6MM冷軋鋼板輥壓成瓦楞板;立柱用3MM高強鋼折彎件替代4.5MM普通鋼立柱,減重25KG;倉柵用3MM高強鋼折彎件替代4.5MM立柱,減重92.23KG。

    4.附件:由側防護裝置、后下防護裝置、擋泥板、備輪及工具箱等組成。防護裝置符合GB11567.1《汽車和掛車側面防護裝置要求》;后下防護裝置符合GB11567 2《汽車和掛車后下部防護裝置要求》;側防護裝置和后防護裝置為以1.4mm厚高強鋼板羅拉成型替代3mm槽鋼,減重25.34KG;擋泥板采用1.8MM薄鋼板壓筋結構;備輪架為鏈條機械升降結構;工具箱用塑料箱替代鋼鋼制工具箱,僅為10KG,減重105.13KG。

    三、東風倉柵式半掛車實施輕量化工作的效果

    1.大幅度節約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采用FEA系統(有限元)分析和優化設計,在保證車輛性能的的基礎上,減掉了車體多余冗重,僅掛車部分每輛車累計高達1519.74KG,若以現有鋼材市場價格5元/KG計算,僅此一項,每輛車可直接降低成本7598.7元,若每年以5000輛產量計算,一年可節約資金約3799萬元(見表1-1)。

    2.降低運輸單位和用戶使用成本。若車輛總質量不變,整備質量每降低lkg,貨運就多lkg,就能增加運輸效益,而整備質量的增加不創效,反而增加費用。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每千克貨物萬公里的燃油消耗率約0.16L,每輛半掛車日行駛按450km計算,每年按300天計算,全年則為135000km,那么每減少lkg整備質量每年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是15.12元(油價按7元/L計算),每多運輸lkg的貨物每年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是121.5元(貨物運價為每百公里每噸在90至110元人民幣,按90元計算),本款東風倉柵式半掛車通過優化組合后,整備質量要比用普鋼輕1519.74kg,如果運行300天,則可為用戶多帶來約18.46萬元的經濟效益。

    3.減少污染和排放。車輛減輕自重,降低了燃油消耗,同時也減少了向大氣排放CO2和有害氣體及顆粒。

    4.推動技術進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此車型的推廣不僅使企業緊跟國內外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步伐,滿足了燃油法規要求,節約了資源,同時增強了企業和用戶積極性,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第6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對策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臺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里,“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并且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于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于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于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欲望強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并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于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涌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制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并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

    第7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含油廢水;節能減排;深度處理

    1 概述

    在現代工業體系中,鋼鐵工業是五大耗水行業之一,從礦石開采到鋼材成品生產的整個過程,水作為生產原料、溶劑、洗滌劑、冷卻、傳熱介質等始終貫穿其中,而面臨目前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局面的情況下,如何節約用水、高效用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

    目前太鋼的軋鋼廢水(包括不銹冷軋廠、不銹熱軋廠、不銹硅鋼廠、型材廠、熱連軋廠、鋼管公司)主要排至中和站進行中和處理,這部分水包括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濃酸、漂洗酸水、含鉻廢水以及含油廢水所組成的,目前處理工藝全部采用石灰中和處理,中和處理后廢水成分復雜、含鹽量高(約5000μs/cm)、COD高(約500-2000mg/l),無法回收利用,只能外排,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也加重了外排水水質達標的壓力。因此建立含油廢水處理工序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含油廢水的來源及組成

    太鋼含油廢水主要來源于不銹冷軋以及冷軋硅鋼生產工序,其產生的稀含油廢水占總含油廢水的98%以上,而且水體內含鹽量較低,COD高,油含量高等特點,可通過與中和站廢酸水分質處理達到回收利用。

    3 含油廢水深度處理的工藝選用

    通過對先進水處理的工藝技術進行技術比較、并結合太鋼所處北方地區缺水的現狀,確立了如下工藝對太鋼含油廢水進行深度處理:

    該工藝預計包含濃油、乳化液廢水處理系統,稀油弱堿廢水處理系統以及RO深度處理系統,其中:

    3.1 濃油、乳化液廢水處理系統

    乳化液及濃堿油廢水進入調節池進行儲存,經過去除粗渣的處理,進入超濾系統進行油水分離,超濾處理過后的出水與稀油弱堿廢水一道進行后續處理。

    3.2 稀油弱堿廢水處理系統

    稀油弱堿廢水、處理后的乳化液及濃堿油廢水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出水經過兩級氣浮后進入MBR進一步降解和去除其中有機物雜質, MBR的出水進入深度回用水處理系統的原水池。

    3.3 RO深度處理系統

    MBR出水進入脫鹽處理系統的原水池,而后利用雙膜法進行脫鹽處理。最終實現含油廢水的回收利用。

    4 預選用工藝的核心技術

    含油廢水中處理的工藝過程中主要包含超濾除濃油及乳化液、MBR生物接觸氧化去除殘余COD、雙膜法去除水體內鹽分三項關鍵工藝,而在這三項中超濾除油、雙膜法脫鹽都在太鋼水處理中有過相當程度的應用,只有MBR生物接觸氧化為首次接觸的工藝技術。

    MBR(membrane Bio-reactor) 又稱膜生物反應器,是一種由膜分離單元與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的新型水處理技術,它是用微濾或超濾膜代替生化反應工藝中的污泥收集器而形成一種新形式的生化反應器,與傳統的生化處理工藝相比,它具有以下優點:

    (1)污泥濃度高,污泥負荷低,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

    (2)污泥濃度高,水力停留時間短,高容積負荷,占地面積大為縮小。

    (3)高效固液分離,出水懸浮物濃度接近于零,優于中水標準。

    (4)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齡完全分離,運行控制靈活。

    (5)微生物完全截流在反應器內,有利于世代較長微生物的生長。

    (6)泥齡長,大大提高了難降解有機物的降解效率。

    (7)可以濾除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

    (8)低污泥負荷、長泥齡下運行,可以基本實現無剩余污泥排放。

    (9)流程簡單,能耗低,節約運行成本。

    (10)無需增加新設施,易于原有生化工藝的改造和擴容;

    與傳統生物接觸氧化法相比選用MBR,可以利用膜分離設備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質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濃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停留時間(SRT)可以分別控制,而難降解的物質在反應器中不斷反應、降解,大大強化生物反應器的功能。而且作為一體化設備,其具有占地面積小,便于集成等特點也十分有利于目前太鋼含油廢水升級改造工程的實施。

    5 效益分析

    5.1 環境效益分析

    5.1.1 回收太鋼生產廢水,減少外排量,對太原市水體污染及環境保護產生積極的作用。

    5.1.2 為太原市節能減排作出極積的貢獻,全年COD減排量約1620噸。

    5.1.3 減少引黃水使用量,降低新水消耗,減輕了太原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

    5.1.4 為太鋼尋找到一條新的水源,降低太鋼的噸鋼耗新水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5.2 對太鋼水系統的影響

    投入廢水處理設施后:可將處理后出水進行回用,并有效降低中和站出水及太鋼總外排水的CODcr含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5.2.1 本項目處理后關鍵水質指標:回用水量:165m3/h;CODCr ≤30mg/l;油含量< 1mg/l。

    5.2.2 對太鋼水系統的影響:對污水廠軋區退水系統的COD可由150-180mg/L降低至120-150mg/L。

    第8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截至2008年7月,全球其他國家持有美國國債總量已經達到26764億美元,較2007年7月的22010億美元上漲21.6%。

    美國消費者長期以來透支其未來的收入,一直被認為是美國經濟貿易和財政“雙赤字”模式乃至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根源。關于這一課題的討論已有時日,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一失衡的經濟會以次貸為導火索,引發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風暴。

    美國消費的透支,在房地產領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透支,在前幾年的低利率松貨幣環境中,催生了房地產市場的超級繁榮,并由華爾街的精英們利用各種復雜得讓人難以理解的金融衍生工具,將泡沫營造得登峰造極。隨著銀根收緊,民眾貧乏的支付能力有如皇帝的新衣,根本無從掩飾房地產市場的極度透支。支柱既去,泡沫大廈隨即坍塌。

    次貸危機的爆發,意味著東亞過度儲蓄、美國透支性消費的模式已難以維持。然而,在未來國際經濟和貨幣體系如何調整仍未有明確答案的情況下,美聯儲和各國央行如何共同應對這一危機,將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全球共震

    在《財經》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看來,雖然美國政府已針對金融市場出臺一系列援助措施,但美國現在仍亟需大量資金注入,以彌補其處理不良資產過程中的損失。事實上,無論救市成功與否,美國的“雙赤字”形勢還將進一步惡化,而美元獨霸全球貨幣體系的局面已然松動。

    在此之前,美國的財政、貿易雙赤字局面已使全球經濟處于失衡狀態。一方面,美國消費透支,政府財政赤字也因減稅和軍備開支積重難返;另一方面,東亞等新興市場國家通過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所獲得外匯儲備增量卻又不得不流回美國。

    這一局面正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被迫調整。在前香港證監會主席沈聯濤看來,目前全球貨幣體系因此可能面臨一次“大洗牌”,美國經濟形勢的惡化和歐元的崛起暗示了未來貨幣格局的趨勢。

    “金價和油價的上漲實際上已經說明了市場這個信心的變化,當市場參與者對于美國的‘莊家’地位喪失信心,自然會出現這種轉移,歐元的出現給投資者提供了另一個選擇的機會。”沈聯濤說。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雖然美國政府連續釋放堅持強美元政策的信號,但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因素決定了所謂的強美元政策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是高速的經濟增長還是資產市場繁榮,目前看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依靠不斷增加外部資本輸入而支持的增長模式是無法持續的。隨著美國經濟的增長,每年需要輸入的資本的規模不斷擴大。而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美元資本的意愿卻在不斷下降。

    一方面,中國和許多其他東亞國家已經開始追求更加均衡的增長模式,刺激國內需求,減少外部賬戶盈余;另一方面,最近幾年美元貶值,各國持有美元資產的意愿也開始下降,并轉向持有更多的歐元、英鎊等資產。

    不過,即使各國已經認識到投資美元資產,特別是國債資產可能存在的縮水風險,他們的選擇余地也并不大。

    謝國忠稱,解決金融危機之道,需要全球的共同參與。這種全球協力的必要性在于,如果聽任美國一家獨撐困局,鑒于美國經濟令投資者疑慮的現狀,一旦美國國內各種債務之間的輾轉騰挪已再無回旋余地時,印發貨幣便成惟一的出路。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資產將遭受重大損失,并導致全球范圍內不可預測的衰退。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7月,全球其他國家持有美國國債總量已經達到26764億美元,較2007年7月的22010億美元上漲21.6%。這也是各國不得不配合美國步伐的重要原因,在一個密切聯系的世界金融市場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是,受《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約束的歐洲國家,很難以財政刺激的方式來協助美國。在歐盟成立之初,就已經對各國的赤字率做出了嚴格的限制――政府年度財政赤字總額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國債總額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

    各國目前的配合政策,可能仍然僅限于央行通過常規工具向市場中注入流動性。

    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可能比之前任何一個時刻都更加重要,一旦以公允價值計價的金融資產減計壓力降低,將給歐洲和美國脆弱的金融業爭取到消化“壞賬”的寶貴時間。美國7000億美元援救計劃由此顯得非常關鍵。

    衰退之憂

    金融市場的危機尚未見底,實體經濟的衰退卻已近在眼前。

    二季度美國GDP一改頹勢,環比上漲3.3%,本來很令投資者鼓舞;但很多經濟學家卻仍悲觀地認為,這一數字不過是由凈出口和個人消費支出支撐起的“假象”。

    個人消費支出增長,原因是返稅計劃的刺激;凈出口增長,則因為美元在二季度中出現相對弱勢。在消費項目中,近期無論是消費者未償信貸、個人消費支出,還是與消費具有較大關聯的耐用品和零售數據,均不見好轉跡象。隨著退稅計劃影響消失,經濟能否維持堅挺,前景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持續疲軟,失業率節節攀升,美國7月和8月兩個月的失業率分別上升至5.7%和6.1%。

    摩根大通亞洲研究部門負責人大衛費爾南德斯(David Fernandez)認為,和前幾次經濟蕭條期相比,目前美國失業率的惡化程度雖然尚有不及,但失業率的不斷上行,將可能意味著更廣泛意義的負面打擊。

    另一大不確定性在于,如果美國龐大的刺激計劃得以實施,美國必然再度面臨龐大的赤字困擾,美元下跌繼而油價再度飆升的一幕也許會再度重演。9月22日,在美元下跌和合約到期,空頭頭寸補回的影響下,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交易的10月交割原油期貨合約價格巨幅上揚25美元,創下近年以來的單日漲幅之最。

    而在前期,原油價格最低探到接近90美元每桶的低位。正如黃金、原油一貫表現出來的趨勢一樣,相關因素的變動往往會出現聯動影響。財政刺激計劃可能要以通脹的風險作為代價。

    渣打銀行美國經濟分析師大衛賽蒙斯(David Semmens)稱,近期美國經濟數據包括失業率,工業產出和零售數據均表現疲軟,夏季的大規模退稅計劃使得消費者支出沒有過于衰退;不過該退稅計劃的刺激已經逐漸弱化,下一輪的財政刺激計劃有可能推出,但其效果可能要等到2009年才能見分曉。

    現在美國實體經濟各方面的指標都無法讓人樂觀:失業率高漲,工資增速回落,房價和資本市場萎靡不振,信貸進一步收緊。金融市場的動蕩必然令個人消費或企業支出更趨于謹慎。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中一個重要的部門――出口,無論是對歐洲還是世界其他部分,在最近幾個月均有所回落。

    謝國忠對美國經濟前景非常悲觀,認為2009年美國經濟增長將下滑大約2個百分點。

    “財政刺激計劃可能有助于金融市場信心的恢復,但無法阻止實體經濟的衰退。”賽蒙斯認為,美聯儲仍可能在2009年初降息,而至6月可能會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

    不過,目前降息的可能性很小。美聯儲對通脹時刻保持警惕。經歷次貸危機中的緊急降息后,聯儲委員們似乎已開始對放松利率出現抵制情緒――哪怕是很小的讓步。

    高盛全球經濟研究團隊在其近期報告中預測,美國GDP增長速度年內仍將停滯,而這種遲緩的增速可能要一直延續至2009年末。通脹則將逐步緩和,CPI回落速度可能要快于核心CPI的回落速度。雖然現在至年末美聯儲利率政策仍將保持中性,但在明年上半年,政策可能會向減息一端傾斜。

    第9篇:雙減政策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煙標印刷;VOC排放;原因;治理技術;控制措施

    一、煙標印刷中VOC排放的原因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煙消費檔次不斷提升,卷煙企業逐步提高高檔香的生產比例,并選擇防偽技術高、印刷精美的中高印刷包裝。煙標印刷常用的印刷工藝包括凹燙、全息燙印、凹版反面印刷、大顆粒幻彩印刷等。由于印刷過程大量采用溶劑型油墨及膠勃劑,導致煙標印刷從原材料選取、印刷工藝的組合到印刷成品的存儲,都涉及VOC排放和溶劑揮發及成品上溶劑殘留超標等問題。這樣不僅給環境增加負重,同時也使煙包企業遭受因溶劑消耗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極大地限制了煙包印刷企業的發展。國家煙草專賣局將卷煙質量合格標準的判定從煙標印刷質量是否合格,提升到生產過程及卷煙消費過程中VOC排放是否達標,將VOC控制放到了與印刷質量同等的地位,因此加強治理煙包印刷企業中的VOC排放非常重要。

    二、煙標印刷中VOC排放的主要治理技術

    在煙標印刷過程中,由于煙標采用了不可降解的復合鋁箔紙、鏡面卡紙、溶劑型油墨、膠勃劑及清洗設備采用的高溶劑含量清潔劑,使得煙標印刷從原材料選取、印刷工藝過程到印刷成品的存儲過程,VOC排放十分嚴重。鑒于我國工業生產現狀,VOC控制和治理依然以減排為主。目前,企業針對VOC問題的處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通過新油墨研發、印刷設備改造來降低生產過程中的VOC排放。如博斯特打造了一款RS3.0凹印設備,可采用水性油墨,實現低碳環保節能;柯美西集團推出了一款C18衛星式膠印機,采用EB油墨,實現無溶劑印刷;江蘇彩華亦引入了VOC回收裝置,并致力于開發單一溶劑油墨,以利于溶劑回收處理;陜西精華工貿推出“飛揚”水墨,可應用于RS3.0,實現PET材料6色印刷。可見水性油墨、單一溶劑油墨、無溶劑勃合劑及相應工藝、設備改造可從源頭上減少VOC排放。

    2.采用吸附回收法、燃燒法及分解法處理VOC廢氣。陜西北人機械公司采用活性炭顆粒吸附技術、純氮氣脫附技術及深冷凝技術對混合溶劑回收,實現98%的吸附效率;北京雙燕改用醇水性油墨印刷,并采用活性炭吸附技術對廢氣進行有效處理;浙江誠信包裝材料公司引用天龍科技開發的VOC吸附回收系統,有機溶劑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減少了廢氣排放。可見生產過程中適當引入廢氣回收裝備,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會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煙標印刷過程中VOC排放的控制措施

    結合筆者實踐工作經驗,認為對于煙標印刷過程中VOC排放的治理,需要從原材料選取、生產過程、末端處理等個方面同時進行,并且加強對煙標印刷的全過程監控。

    1.煙標印刷應用清潔原材料,實現對VOC排放的控制。煙標印刷中的VOC減排最佳途徑是通過清潔生產減少使用及揮發,例如采用水性油墨、UV油墨、無苯油墨或單一溶劑油墨替代傳統有機溶劑油墨,降低溶劑回收難度;采用真空鍍鋁材料取代復合鋁箔紙,用白卡紙或銅版紙替代復合材料,從生產選材上控制VOC的產生。

    2.煙標印刷應用先進的工藝組合與設備,實現VOC排放的控制。改進相應印刷設備以適應新型印刷材料的使用,同時考慮到包裝印刷企業廢氣排放一般是無組織排放,建議對生產設備或生產廠房進行密閉控制,區分不同承印物使用性能,合理調節溫濕度,加速有機溶劑揮發,通過揮發性有機物的回收裝置降低生產過程中VOC的整體排放量。

    3.合理應用廢氣處理技術,實現VOC排放的控制。根據廢氣含量、成分不同,選擇不同處理方法。建議對單一成分廢氣采用活性炭吸附、低壓水蒸氣或氮氣保護再生回收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復雜成分廢氣采用吸附濃縮和催化燃燒技術結合的方法進行處理。同時合理規劃生產周期,優化印刷品的存儲環境,加速印刷品殘留有機溶劑的揮發。

    此外,為提高包裝印刷企業VOC排放控制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政府需要從政策、技術以及資金上為企業提供支持。第一、政策保障。目前VOC廢氣治理政策及限量排放標準初步實施,大部分包裝印刷企業還處在觀望期間。此時應在政策、標準執行上實現各企業標準統一,勿使部分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從政策、標準的執行力度上為企業提供保障,對先改革企業實行優惠獎勵措施,讓企業在安心的環境下,充分調動積極性。第二、技術支持。要實現廢氣的全過程監控、有效處理,不僅涉及到材料選擇,還需要印刷工藝的改進、設備結構的優化、末端處理設備的引進等。這就要求包裝印刷及相關行業開發環保原材料,實行綠色技術改革,為包裝印刷企業提供技術指南,以支撐VOC治理政策的有效推廣。第三、資金支持。由于大量資金的投入,使得大部分企業只能選擇單一方式控制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無法全面實

    現整個印刷過程的VOC控制,延緩了大氣環境治理速度,這就需要國家和地方在出臺相關技術指南的同時,加大對包裝印刷企業的資金支持,不單從限量排放標準的實施上強制企業進行VOC治理,還要從政策扶持上讓VOC排放企業參與進來。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以及國家煙草總局關于培養大型煙草集團戰略的實施,煙草行業仍保持了穩步增長態勢。同時其煙標印刷中的VOC排放對大氣污染也日益嚴重,因此必須加強對其排放及其治理控制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韓祥龍.煙包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檢測與控制[J].印刷技術,2009

    [2]王軍.加液方式對卷煙商標紙VOC檢測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 成人性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怡红院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