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藝美術運動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者莫里斯倡導用中世紀哥特式風格和自然主義風格來解決維多利亞風格的繁復和大工業生產下產品丑陋的問題,而作為設計實踐,不管是他的“紅屋”住宅的設計還是家具、地毯、書籍、紡織品的紋樣設計都體現了他的設計風格和對自然主義的推崇。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思想恰與東方藝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自然主義使得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元素得到借鑒和運用(圖1、圖2)。“大量的裝飾都有東方式的、特別是日本式的平面裝飾特征,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鳥類等等為裝飾動機”[1],設計作品所呈現出的清新、自然和樸實無華受到了大眾的歡迎。除此之外,他還受到了日本木版印刷的影響,采用線條和色彩使裝飾圖案平面化和風格化,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無獨有偶,在工藝美術運動影響下形成的各設計行會和很多設計師都從東方藝術中吸取養料,如設計師愛德華•威廉•戈德溫,他在各種印刷品上看到了日本風格的家具,并對日本式的風格產生了興趣,于是將其與英國的文化結合,仿制了許多具有日本家具的直線風格的英國家具。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不僅僅在英國本國展開,并且對其他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在美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中,設計師也在設計中采用了東方藝術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僅是平面的具有自然主義風格的紋飾圖案,而且具有更細致、更深刻的內容(圖3)。美國設計師格林兄弟從結構上采用了日本民間傳統建筑的結構特點和模數體系,設計了根堡住宅,從中國明代家具風格中尋找設計靈感,設計出大量具有東方特質的家具。與格林兄弟相同的還有美國著名設計師賴特和古斯塔夫•斯提格利,他們將東方藝術的典雅、樸實、自然和簡潔大方運用到建筑、家具和平面設計中,得到世人的認可。在東方藝術中,陶瓷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地位,“東方各國,特別是陶瓷的故鄉中國和陶瓷發展非常突出的日本,對于英國的陶瓷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從當時英國的陶瓷設計上看,可以看出東方陶瓷設計的明顯影響,特別是圖案、釉色的運用、器型上,東方的影響特別明顯” 。[2]
二、 新藝術運動時期的東方藝術元素
在工藝美術運動之后蓬勃興起的新藝術運動,不受中世紀哥特式風格的局限,熱衷于傳統裝飾風格,更加崇尚自然,熱衷于自然曲線的運用。在這樣的宗旨下,新藝術運動并未形成統一的設計風格,而其影響力卻波及到十幾個國家。東方藝術形式特別是日本和中國的工藝美術在新藝術運動中更加明顯,“對日本等東方藝術的借鑒、對矯揉造作風格的反對,對于手工業的愛好,對于大工業化的強烈反感,都成為新藝術的基本特征” [3]。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定居法國巴黎的德國人薩穆爾•賓成立了“新藝術之家”,他個人對日本美術和日本傳統手工藝非常入迷,不但專程去日本考察,收購日本工藝美術品,還出版了雜志《日本藝術》專門用于宣傳日本藝術和工藝美術。薩穆爾•賓作為一名出版商、貿易商,為東方藝術走入歐洲,影響歐洲的現代設計做好了基墊。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法國,在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中,設計師博維不但設計家具還經營日本進口的陶瓷和工藝品商店“日本之家”,而英國人阿瑟•里柏提在倫敦開設了日本工藝品店,這都為藝術在歐洲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版畫可以說對新藝術運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設計師們從日本版畫中學會了平涂的手法,學會了運用留白的設計形式和提煉抽象的紋樣。在新藝術運動中,陶瓷作為東方藝術的瑰寶仍影響著新藝術運動,不管是裝飾風格還是加工工藝都成為他們學習的內容。日本陶瓷的粗獷和中國陶瓷手工繪制的精細、色彩明快都豐富了設計師的設計實踐(圖4)。再次,東方藝術在建筑方面也得到體現,比利時的設計師霍塔將東方藝術中植物紋卷曲回旋的形式自由并流暢地運用到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中,既浪漫又具生命力,裝飾性強。
更值得一提的是,曾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成員的設計師麥金托什,新藝術運動時期成立了“格拉斯哥四人派”。他對日本浮世繪的繪畫方式非常感興趣,特別是那些簡單的直線,經過對這些簡單直線的理解和運用,他排列和設計出不同的裝飾效果,這使得他對直線有了了解,接受了新藝術運動中所沒有的直線表達方式,不但追求橫豎直線的構圖,還以黑白為主,設計風格不同尋常(圖5)。在產品設計上也體現了他的設計風格,采用直線和簡單的幾何造型,在細節處稍加自然紋飾,這影響了很多后來的設計師,形式上與在德國開展的名為青年派的新藝術運動有著聯系,為現代主義的規整幾何形式的出現打下了鋪墊。
三、 裝飾運動時期的東方藝術元素
裝飾藝術運動是在新藝術運動之后在法國等國家開展的設計運動,它與歐洲的現代主義運動并行發展。在這場運動中,東方藝術仍然散發著濃郁的香氣,各國的運動中當然少不了對陶瓷設計、家具設計以及裝飾圖案等東方藝術的借鑒和學習(圖6、圖7)。比如,法國的陶瓷在釉彩方面就深受中國陶瓷的影響。裝飾藝術運動時期,中國的漆器工藝也被運用到室內設計和家具設計中,借此傳達出華麗、尊貴的效果,“裝飾藝術運動對于東方裝飾的迷戀,自然導致了對于東方裝飾重要手段之一的漆器的模仿和發展”[4]。除此之外,東方藝術元素還被運用在首飾設計、燈具設計等其他方面,“東方人實際上在教西方人如何設計,直接把他們的知識傳播給西方世界。”[5]在傳統美術和工藝上有著優勢地位的東方藝術,在現代設計初期被西方各國家很好地借鑒、運用和融合到設計運動和思潮中,促進了各國現代設計面貌的形成和騰飛。
結語
在現代設計思潮跌宕起伏中,各國總是在當時具備的社會背景下學習和借鑒先進文化及其藝術形式。古代的東方藝術以其美的形式、優良的功能性、良好的質地影響了很多國家的器物設計和平面設計。其實,現代設計中還有很多深受東方藝術影響,運用和融匯東方藝術元素的實例,如后起之秀北歐的現代家具設計等。這說明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能為現代設計提供養料。而在目前的環境下,西方的工業化及設計理論和實踐有著明顯的優勢,我們一方面要像他們當時運用和吸收東方藝術一樣吸取現代設計的成功經驗,融合到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中,實現“洋為中用”,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文化中的精華和特質融入現代設計中,實現“古為今用”,融會貫通下的中國現代設計才能迎頭趕上、獨樹一幟。
注釋: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56 頁。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頁。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頁。
[4]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頁。
關鍵詞:拉斐爾前派;美學思想;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一、拉斐爾前派及其美學思想
1849年3月24日,“P.R.B”三個大寫字母第一次來到大眾面前。但丁·羅塞蒂將它簽在自己的作品《圣母瑪利亞的少女時代》這幅畫的左下角。在隨后的一個半世紀,這個簽名將持續響徹英國。拉斐爾前派的創始人包括但丁·羅塞蒂、約翰·米萊斯和威廉·亨特,他們都就學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但是他們不滿于學院派繪畫的死板和空虛,而是對拉斐爾以前的中世紀藝術充滿興趣,認為中世紀的繪畫藝術情感真摯、形象樸實生動,因此三人推崇拉斐爾以前的藝術精神,并希望用這種風格拯救當時英國的繪畫。在拉斐爾前派成立之前,著名的思想家約翰·拉斯金在《現代畫家》中對藝術家提出了師法自然的要求。拉斯金對透納作品價值的重新解讀改變了大家對透納的認識。拉斐爾前派受書中思想的影響,將其奉為綱領。拉斯金曾經寫道:“繪畫的至關重要的原則,就是人必須用他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具備兩個為大眾所公認的特征:第一是繪畫方法上的精細,第二是具備詩意和浪漫的氣息。我們可以從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的藝術原則中直接感受到其對拉斯金美學思想的繼承:“1,檢驗和藐視一切陳規;2真實地反映現實,特別是最簡單、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3,主張藝術門類之間的交融,提倡學科互補;4,尋找新的繪畫題材,特別是從經典的作家作品中尋找靈感。”
二、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及其美學思想
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中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將工業與藝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展覽上的家具、生活用品等等由于工業化批量生產,只重數量和效率,設計水準卻下降了。水晶宮世界博覽會引發了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憂慮,拉斯金認為,藝術家已經脫離了日常生活,只沉醉在過去的迷夢之中,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求手工藝與藝術相結合,要求工匠與藝術家的結合。新時期的設計必須基于對自然的觀察,以及將觀察的結果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威廉·莫里斯為代表的一批設計師將拉斯金的思想付諸實踐,成立了自然主義設計風格的設計事務所和行會,莫里斯商會主要成員均來自于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或與兄弟會交往密切的群體,包括但丁·羅塞蒂、福特·布朗和菲利普·韋伯等7人。以莫里斯為代表的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注重曲線和裝飾性,追求自然元素美感,追求精美,在流暢的線條下深藏著世紀末的懷舊情感。“它所倡導的民主主義思想和運用的精英主義態度,它的知識分子良心思想和執著精神,它的迷離精致的設計產品和展現出的鄉愁一般的文化內蘊,都令這一運動具有唯美與感傷的美學和文化意義。”
三、拉斐爾前派美學思想對莫里斯商會的影響
(一)自然主義美學思想的繼承
拉斐爾前派對自然的忠實學習和反映的原則,受到約翰·拉斯金的理論指導,并且被莫里斯發揚光大。在莫里斯商會的作品中,尤其是其壁紙和掛毯的圖案取材于自然中的石榴、玫瑰、雛菊、向日葵等花卉,進行變形夸張和平鋪處理。其設計的圖樣充滿了有機的自然主義色彩,曲線繁雜動人,生機勃勃。比較米萊斯的畫作和莫里斯商會的壁紙,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兩者在自然主義美學方面的繼承和發展。莫里斯商會的作品無論是作為主體的大朵花卉和卷草,還是作為背景的小雛菊和細小的莖葉,都被細致地描繪,畫面中沒有直線,線條富有層次感。米萊斯的《奧菲利亞》,植物描繪逼真有層次。無論是前景中的水仙,奧菲利亞手中的花朵,還是背景中的百花,都毫無省略地精心繪制,并且層層深入,呈現出縱深感。
(二)古典題材和宗教色彩的偏愛
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成員對古典主義泛濫的局勢感到失望,放棄了學院派的繪畫傳統,而將目光投向拉斐爾以前的時代,亦即中世紀。雖然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因其風格驚世駭俗而備受指責,但是其題材卻很傳統,大多圍繞宗教和神話故事。莫里斯商會制作的掛飾中,除了部分以植物紋樣為主外,帶有人像的掛毯主題均來源于宗教或古代神話故事。《圣杯》系列是莫里斯商會掛飾制品中最為著名的一個系列,創作與1890年到1894年。這一系列作品取材于亞瑟王的傳說,表現了“尋找圣杯”的故事。亞瑟王的傳說是英國文學和藝術的重要源泉之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莫里斯的復古傾向。《圣杯》系列掛毯和羅塞蒂的《圣母領報》,掛毯上中間白衣女子的形象與《圣母領報》中的圣母有幾分相似。左數第三個手中執頭盔的白衣女子,其相貌與發型可以讓人聯想到羅塞蒂一系列作品中的模特的神情。綜上所述,誕生于19世紀末期的拉斐爾前派在充滿革命和變革氣息的維多利亞時代形成一股復古又創新的新風潮,受約翰·拉斯金影響,其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美學觀念勇敢地與當時的藝術風尚相悖,預示著新時期的審美傾向。他們的觀念隨著成員各自的事業發展而融入到其后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中,將自然主義和中世紀復古傾向發揚光大,并成為現代設計的先聲。
【參開文獻】
[1]巴林杰.拉斐爾前派藝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拉斯金.前拉斐爾主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蒲海豐.羅斯金與維多利亞時代文化思潮[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1.
[4]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一、新藝術運動在各個國家的表現形態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各國的性質和表現不盡相同,但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色。比如他們通過藝術家集體的力量去探索現代工藝美術的語言,他們對反對傳統的風格,要以新的工藝美術形式表現出時代的特征。尤其是新藝術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和所形成的藝術特征更有相互一直的地方。
下面我列舉一下幾個國家,說明一下“新藝術運動”在各自國家的表現形態。在介紹的內容方面有所側重,由于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所以介紹的內容比其他國家相對詳細一些。
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新藝術”(Art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稱,由出版商薩穆爾賓(SamuelBing)1895年12月創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基礎上開設的,取名“新藝術畫廊”,(TheGalleryDeI’artNouveu)。雖然名稱是“新藝術畫廊”,其實主要經營和展覽風格新穎的家具及室內陳設用品。“新藝術運動”在十九世紀末就初見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為“新藝術運動”提供了強大的展示舞臺,從那時候起“新藝術運動”在法國持續二十余年,并影響到其他國家,因而,我們稱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主要有兩個中心:巴黎和南錫(Nancy)。南錫主要集中在家具設計上,而巴黎則包羅萬象,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家具、建筑、室內、平面設計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筑師格里馬爾。他為巴黎許多建筑以其出色的很多相當精美的裝飾,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鐵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種不同圖案。他還為卡斯第爾.布拉齊旅店設計了一扇非常出色門,上面的圖形變化莫測,線條優美,更是體現了新藝術的風格。在南錫,玻璃工藝家加萊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為核心有南錫派的工藝美術聯盟。他的玻璃器皿,運用砂輪磨花、酸腐蝕、金屬鑲疊、金屬鏤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來的圖案和花草昆蟲都流暢美觀,因而被成為“玻璃玻璃鑲嵌細工”也不足為奇。
具有影響的“新藝術運動”組織有“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等。
英國的新藝術運動是莫里斯美術與工藝運動的繼續。在莫里斯和拉斯金相繼謝世之后,他們的學生馬克默多建立了"新世紀藝術家協會",生產新穎的家具和裝飾品,成為向"新藝術"的過渡。稍后,在格拉斯哥,出現了以麥金托什為首的設計家集團。1896-1909年間,他們為格拉斯哥的四家茶室進行了別出心裁的設計,風格簡練、明快。1909年建成的格技斯哥藝術學院新主樓,被喻為英國第一所新藝術風格的建筑。
比利時地處英國和法國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英國工業革命對比利時影響很大,工業發展十分迅速。1859年,在藝術上比利時出現了一些基金的組織,如“二十人社”(LesVingts)。“二十人社”由奧克塔毛斯(OctaveMaus)領導,在比利時經常展出雷東、修拉、勞特累克、高更。凡高。塞尚等人的美術作品。
亨利•凡•威爾德是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核心人物,新藝術在意大利的“自由風格”,主要表現在建筑設計方面,參加這一運動的建筑師、設計師,分布在意大利一些大城市里面,他們的創作大都與地區特色相練習,但新藝術在意大利新藝術發展中,一些期刊雜志的出版發行,起到了推進作用。都靈新藝術運動在佛羅倫薩也得到了發展。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這個歷史上藝術家云集、群星璀璨的城市,建筑物古香古色,已經形成獨特的建筑格局。建筑師喬萬尼米凱拉澤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他不受傳統的束縛,而是從中汲取為新藝術有益的成分、參照文藝復興建筑的典雅形式,充分運用優美、流動的曲線,裝飾建筑物的內部和外觀。
奧地利新藝術的代表是"維也納分離派"中的工藝家和畫家們。他們有建筑與設計家奧托瓦格納、霍夫曼、奧布里奇,畫家克里姆特、莫賽等人。奧托瓦格納為首的維也納學派在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形成了。奧托瓦格納早期從事建筑設計,并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學說,但在設計界的影響則是從1894年擔任維也納藝術學院建筑系教授開始的。他早期建筑風格傾向于古典主意,后來在工業時代技術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建筑觀點。1895年,他出版的《現代建筑》一書中,指出新結構和新材料必然導致新的設計形式出現,建筑領域的復古主意樣式是極其荒謬的,設計是為現代人服務的,而不是為古典復興而產生的。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就職演說中,他說:“現代生活是藝術創造唯一可能處罰點:。”所有現代化的形式必須與我們時代的新要求相適應“。在《電代建筑一書中,他對未來建筑的預測是非常激進的,認為未來建筑”像在古代流行的橫線條他們設計的分離派陳列館、印刷廣告、裝飾畫等,主題上頗受象征主義影響。
德國新藝術運動是以"青年風格"出現的。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創刊的《青春》雜志。年輕的設計家埃克曼、雕刻家奧布里斯特是其骨干。他們設計的綴錦、封面和各種美麗的花卉圖案,被廣泛地應用。此外,凡.德.維爾德和建筑家貝倫斯在柏林方面以抽象的青年風格設計建筑和建筑裝飾。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只限于巴塞羅那。建筑師高迪和蒙塔列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風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紀哥特藝術趣味的、簡化的曲線形,設計了離奇古怪的卡薩.米拉公寓和圣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驕傲。蒙塔列所設計的卡蘭塔音樂廳,代表了大陸風的歷史主義的新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大陸“曇花一現”,但在中國的哈爾濱卻持續了30年。哈爾濱的藝術運動建筑數量居世界第三。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將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樹大街、東京的銀座大街、上海的外灘、天津的維多利亞(解放北路)大街相提并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此次“修舊如舊”的改造原則基本保持了中央大街建筑的歐式風格。中央大街整體改造完成,市民發現原來松雷商廈門前側面大廣告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造型新穎、別致的“假墻”。這是一堵“新藝術運動”墻,它與所依附的中央大街58號保護建筑的前臉一模一樣。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樓后樓就極有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風格,現在世界上已不多見。這是1920年的作品,希臘陶立克柱式,厚重的石礎,挺拔的柱身,柱身上勻稱的凹槽,中段柔美的墻飾,與底層陽剛形成對比。目前是一類保護建筑。建于1927年的哈爾濱攝影社(現中央大街58號)就是世界“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的句號。
二、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的地位
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有是有重要意義的。“新藝術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和理論上并且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它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在具體的設計中,避免使用直線,注重從自然中獲得自然形式的運用,但還沒有從功能、結構、形式的統一上進行產品設計。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藝術運動”試圖擺脫任何古代亡靈,真正從自然中獲得啟迪,完全走向自然主意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和平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有機造型,裝飾的構思主要來源于自然形態。藝術家在“師法自然”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抽象,把自然形式賦予一種有機的象征情調,以運動感的線條作為形式美的基礎。新晨
新工藝運動時期的建筑裝飾的大膽實踐,至今對探索新建筑發生潛在的影響。新藝術風格表現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藝術家感到需要影響現代人生活的整個環境。這種風格當時不僅影響到工藝美術,而且還影響到建筑、雕塑和繪畫。它是有意識地抵抗“循環論”,因而在工藝方面,如在陶瓷設計方面,為獲自由的形式開拓了道路。良好地解決了藝術趣味同工業生產利益之間的沖突。與此同時,強調實用的主張,從建筑擴大到陶瓷、玻璃、金屬器皿在內阿弟其他工藝美術,“形式服從于功能”的思想在各個領域表現日趨明顯,工藝美術發展階段也進入了造型簡潔、裝飾單純的形式,對后來的藝術形式影響甚遠。
參考書目及資料:
《工業設計史》楊鋼主編張懷強編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張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西方現代設計藝術史》董占軍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第48、57頁
《工業設計史》楊鋼主編張懷強編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20世紀意大利美術》晨朋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第2頁
關鍵詞:美術;創作;要點;語言;審美;精神
美術創作是美學欣賞與美術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沒有美術創作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美術欣賞與美學教學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對于美術創作的藝術要點,所有的美術創作人員都必須全面把握,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落到實處。
概括起來說,美術創作的要點,主要有以下三點,我們分別進行論述。
一、 掌握藝術語言
美術創作的第一要點,是掌握美術的藝術語言。
任何藝術都是它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例如音樂藝術的藝術語言有旋律、節奏、和聲、織體、調式、調性等;舞蹈藝術的語言有結構語言、動作語言、時實語言等。
美術作為“造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書法、攝影、篆刻、工藝美術、工業美術、商業美術、現代設計等等。這些造型藝術,有著共同的藝術語言,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線條
線條是所有造型藝術的最基本的語匯。世界級繪畫大師達?芬奇說過:“繪畫科學首先是從點開始,其次是線,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規定著的形體。”①而在點、線、面、體中,線具有最重要的貫穿作用。因此,法國畫家安爾爾說:“線是繪畫的主角。”②豈止繪畫如此,造型藝術中的書法、篆刻,乃至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等,無不如此。
線條是造型藝術的主要藝術語言,多種多樣的線條,可以塑造出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例如直線中的水平線,可以塑造舒展、開闊的形象;垂直線可以塑造挺拔、宏大的形象;斜線可以塑造激蕩、運動的形象。而曲線中的圓線、螺旋線、拋物線、波紋線等,則共同具有柔和、流動、優美等特點。
(二) 色彩
色彩也是美術的重要藝術語言之一。
色彩是辨別物體的重要依據,它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它由物體借助光的照射而形成。又分為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情感色、象征色等等。各種色彩又具體分為色相(色的相貌)、色度(色彩明暗深淺的程度)、色性(色彩的性質)三要素。
色彩的運用,是美術創作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例如建筑藝術中的北京天安門城樓,以紅、黃色為主,被稱為“民族色”,我國國旗也是這種色彩組合,均具有莊嚴、熱烈、宏大、溫暖、輝煌之感。
(三) 構圖
構圖同樣是美術的重要藝術語言之一。
構圖是在美術創作中,根據一定的美學原則與藝術法則,并根據作品題材、主題、體裁、風格的要求,在平面或立體空間中對物象的各個部分與各種因素所進行的藝術安排與布置。我國傳統繪畫中,把構圖稱作“經營位置”,又稱為“章法”、“布局”。
構圖也是造型藝術“造型”的重要藝術語言。構圖的要點有二:
1. 構圖的原則
構圖以均衡與對比為原則。均衡是比例相稱,力度與分量均等;對比則是大小、高低、明暗、疏密等的明顯不同。均衡具有穩定、平衡的效果;對比則具有活躍、生動的效果。這兩條原則常常共同運用。
2. 構圖的形式
構圖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正方形。具有寧靜、肅穆之感。
(2)長方形。具有整齊、穩定之感
(3)正三角形。具有堅實之感。
(4)斜三角形。具有運動之感。
(5)倒三角形。具有傾危之感。
(6)圓形。具有柔和、圓滿之感。
(7)波浪形。具有自由、活躍之感。
二、 把握審美特征
美術作為造型藝術,具有以下幾個審美特征,把握這些審美特征,是美術創作的第二大要點。
(一) 直觀性
直觀性也稱“可視性”,是指美術所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都是可以看見的,可稱作“視覺藝術”。由此使得美術創作更加注重形式美。
(二) 永固性
美術作品具有永固性審美特征。許多繪畫作品、書法作品、攝影作品、工藝美術作品、雕塑作品,成為珍貴的文物或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就因為它們的永固性使然。當然,這種永固性又是通過美術作品選擇瞬間性形象完成的,即通過永固表現瞬間,通過靜止表現動態。
(三) 表現性
美術作品的表現性審美特征,表現于它們的抒情性、寓意性、獨特性、創造性等方面。例如國畫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都成為人的品格的象征:梅的高雅、蘭的清新、竹的亮節、菊的清幽,無不與人的情操、志向、品格密切相關。又如在書法藝術中,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金冬心、黃慎三人作品的形式與風格都個性鮮明,大有驚世駭俗之風、領異標新之氣。把畫家特有的造型能力與詩人特有的天真情趣,融入書法藝術之中,開拓了近代書法的表現空間。
三、 守握藝術精神
美術創作的第三要點,是守握藝術精神。藝術精神創作藝術神髓,是美術創作的指導方針。
首先要分清中外美術截然不同的藝術精神:“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③
其次要把握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主要有:“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寫意傳神”、“氣韻生動”、“心悟”、“意境”、“線型思維”等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藝術;風格;米拉公寓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086-01
一、“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和特點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是19世紀后20年―20世紀前10年出現并流行于歐洲的一種裝飾運動。其影響面極廣,從建筑、家具、產品、首飾、服裝、平面設計到書籍插圖、繪畫、雕塑等,涉及法國、英國、美國、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新藝術”運動與工藝美術運動在某些方面有著實質的不同,它在反對單調、冷漠的大工業的同時,也反對一切傳統的裝飾動機,而崇尚自然風格與個性表達。
“新藝術”主要特點就是運用曲線和非對稱的線條,這些線條大多取自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蟲翅膀等自然界中優美有波狀曲線的線形。簡單的說,可分為直線風格和曲線風格,裝飾上平面藝術的風格,并以其對流暢、婀娜的線條的運用、最有代表性的是有機的外形和充滿美感的女性形象。還有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使傳統的裝飾充滿了活力,表現形式也像是從植物生長出來。
二、“米拉公寓”與新藝術運動
(一)代表人物
安東尼?高迪(1852-1926)是西班牙偉大的建筑設計師,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屬于新藝術建筑風格。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新藝術運動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安東尼?高迪的設計風格
安東尼?高迪的設計風格體現出極強的折衷主義特點。這種折衷主義設計風格源于他的民主思想及其生活的時代。他推崇工藝美術運動提倡的哥特式風格和自然主義風格,反對傳統藝術的機械模仿,而是主張吸取傳統藝術、傳統設計的精華,在設計實踐中進行折衷處理,同時融入新藝術運動的時代風格。他的設計既有新哥特式風格,又有新藝術的特征,呈現出獨特的個性特點。
(三)分析米拉公寓的風格特點
在高迪的設計生涯中,最具代表他的設計特點與風格的作品,應該是他設計的“米拉公寓”,這也是他的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米拉公寓是用一組組石質隔墻和柱子為結構,大的陽臺和窗戶,中間有兩個天井。不同高度的頂樓形成,有波狀的樓頂,獨特的陽臺和窗戶設計,再加上巨大神秘造型的通風口。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騷動,許多人不理解它,認為此建筑若非出自惡魔之手就是瘋子所為。
米拉公寓位于街道轉角,地面以上共六層(含屋頂層),這座建筑的墻面凸凹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線。建筑物造型像是一座被海水長期浸蝕又經風化布滿孔洞的巖體,墻體本身也像波濤洶涌的海面,富有動感。米拉公寓的陽臺欄桿由扭曲回繞的鐵條和鐵板構成,如同掛在巖體上的一簇簇雜亂的海草。米拉公寓的平面布置也不同一般,墻線曲折彎扭,房間的平面形狀也幾乎全是“離方遁圓”,沒有一處是方正的矩形。公寓屋頂上有六個大尖頂和若干小的突出物體,其造型有的似神話中的怪曾,有的如螺旋體,有的如無名的花蕾、如骷髏,形態各異.米拉公寓受到新藝術運動的影響,設計中借鑒了自然界中的凹凸、螺旋、拋物線等各種曲線的形態,這也是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建筑的樓層上下之間運用自然的曲線造成呼應效果,墻面凹凸不平,到處可見蜿蜒起伏的曲線,整座大樓宛如波濤洶涌的海面,富于動感。高迪的幻想力使雕塑性藝術滲透到三維空間的建筑里,將伊斯蘭建筑風格與哥特式建筑結構相結合,采取自然的形式探索獨特的建筑形態,不得讓人驚嘆。
米拉公寓的陽臺扶欄取材于海浪的波浪造型,采用鑄鐵的材質,典型的體現出Art Nouveau中的特點,使線條的造型上表現出波浪形和流動感,使傳統的裝飾充滿了活力。
米拉公寓不僅在造型上具有獨特的創造性與獨特的美感,它有效的自然通風系統使所有形式的空調成為多余,公寓內的墻壁可以移動也可以重組,所有的走廊都有自然光。到現代,米拉公寓都被人認為是所有現代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獨特的建筑,是二十一世紀中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關鍵詞】美術欣賞 文化情景 藝術氛圍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然而,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確實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美術教育中的欣賞課,可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潭教授在闡述“美術課程標準”時,指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需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與故事。如欣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時,就有必要介紹有關“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以及“人文主義精神”。欣賞達維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時,可適當講述羅馬的歷史傳說——荷加斯家族和庫里茨亞人的姻親關系。再如,在欣賞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時,學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臘人有裸身參加體育競技運動的風俗習慣,他們肯定對大量的人體雕塑疑惑不解,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白:正是由于這一點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體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了解這些知識,如放錄像、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搜尋等。
其次,盡可能創造一些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
比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樣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面的意境;如在欣賞外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羅可可”藝術風格的蘇比茲公館客廳家具時,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時代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有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學情節的作品供學生欣賞,如在欣賞任伯年的作品《蘇武牧羊》時,教師可吟唱起“牧羊北海邊,雪地有冰天”的詞曲,使學生盡快進入到作品欣賞的情境中來。
再次,開拓學生視野,拓展思維,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實地考察,這對上好鑒賞課也是必要的。如講“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這一章時,帶同學們參觀博物館,使其親臨實物,感受文化氛圍。館內有許多學生從未見過的工藝品如彩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漆器……琳瑯滿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學們留意這些工藝品的名稱、出土時間和出產年代,分析工藝品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如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造型樸實厚重,彩繪紋樣除幾何圖案外,以人面、魚、目等形象最為人注目;廟底溝類型彩陽彩繪紋樣以幾何圖案為主,變化更為多樣,除少數兼用紅彩外,多為黑彩,有時彩陶上有紅白色陶衣,加強了色彩的對比效果;馬家類型彩陶則滿身裝飾;半山型造型更加優美,最有特色的是長頸和短頸或無頸而有折沿的小口寬肩大腹雙耳罐、壺,形象豐滿渾厚,穩重大方。在對比中分析彩陶的異同,另外還邀請博物館管理人員給學生做了一次有關古代工藝美術知識的講座。管理人員把水倒進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構成了一個池畔歡舞的場面。動一下盆內的水就發生晃動,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產生一種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藝術效果。同學們被祖國如此悠久的歷史及人類如此燦爛的文化所吸引,增強了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逐步樹立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的審美理念,培養積極向上的創造精神,為發揚中華文明努力學習,扎實奮進。
摘要:所謂的新藝術運動,就是指發生在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設計藝術正處于新舊轉換的時期,歐洲地區出現的設計藝術運動,其富含著探索創新精神,對于我國當代首飾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的首飾設計應當借鑒該藝術運動的特征、表現手法,以及題材選擇,表現出更大膽富有勇氣的設計,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首飾設計藝術發展的合適道路。
關鍵詞:首飾設計;新藝術運動;發展
一、新藝術運動概述
(一)產生發展
新藝術的發源地在歷史上可以追溯到法國,在浪漫之都巴黎有家畫廊的名字叫做“新藝術”,所以新藝術在法國誕生。這一名詞在內容詮釋上非常的到位,所以沿用至今。新藝術運動,是一場歷史持久和影響深遠的“裝飾運用”,在時間上橫跨30年。此運動從歐洲開始蔓延,涉及到很多國家,甚至是遠在北美洲的美國,成為影響國際的藝術設計風格。以文化傳播的形式蔓延到每個地區,每個地區的本土特色設計風格又與之相融洽,從而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設計風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藝術促進了藝術的創新變革,從而打破傳統的藝術發展形式。比如法國的埃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建設,是世界性的偉大建筑之一,在建筑設計上有1711級階梯,并且用去鋼鐵7000噸,建設極其華麗,使其成為永久性建筑。這也是建設史上不菲的成就,現在埃菲爾鐵塔成為巴黎的標志之一。我們可以根據建筑時間和建筑風格很明確的肯定埃菲爾鐵塔就是法國新藝術的典型設計,基于此,可以說明,新藝術運動是工業發展的新興產物。隨著歐洲社會的工業革命發展,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有了不同程度要求,在物質需求上更加的追求人文精神的理念。新藝術運動的促成因素是比較復雜全面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社會因素,在當時,更多的國家在尋求工業變革和工業發展。這不但使得國家的經濟形勢有所轉變,還促進了文化、政治多個方面深刻的變革。當時世界化的經濟形勢在發展雛形中,自然科學在這個時期達到飛躍式的發展,促使社會新藝術形式的變革。還有隨著顯微鏡和照相機的出現,人們在審美領域開闊了更廣泛的視野。所以視覺主義解放和深化了人的浪漫天性,偉大的藝術家們在這段歷史篇章上刻畫了不朽的痕跡[1]。
(二)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是對傳統設計風格的反思,在當時社會的革命浪潮中,人們更多的沉浸在復雜多變的審美氛圍里。傳統的設計已經不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想要扭轉設計的陳舊趨勢,就要在新的文化環境氛圍里攝取創作靈感。任何時期的設計變革,都是人們需求美麗與精神需求的糧草,這是推動社會發展中的新的力量。新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傳承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是為了更好的提升設計品質和保持傳統設計,在理念上追求自然形態元素,并且深受東方設計的影響,最后在將這些設計元素融合到本土的設計理念中。同時,在設計風格上也擯棄了一些傳統的設計風格,比如:巴洛克風格、維多利亞風格。在這次設計運動中我們可以發現,設計上華而不實的應用并不廣泛,反而是自然主義得到推廣。新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也更加的理性化和自然化,人的審美和設計的使用功能結合的更完美。然而,這個時期的審美更加的具有理論思想,社會對生態的平衡重視加深,不在推崇矯揉造作的復興風格,追求簡單樸實的自然生態回歸。其表現手法在這一時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曲線和直線派。曲線派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自然因素,讓線條的設計更加的有生命力,比較符合歐洲人的浪漫天性。直線派在設計手法上展現的更加簡單、以白色、直線為設計的主要基調。總的來說,新藝術運動是一次審美變化的裝飾潮流,把裝飾設計構建的更加完善[2]。
二、新藝術運動對首飾設計的影響
新藝術運動追求的藝術與技術統一模式,對現在的首飾設計理念影響深遠。現在的首飾設計在方案上比較注重自然和女性裝飾題材,這屬于新藝術運動影響領域。在女性涉及題材上,傾向于女性內在角度詮釋珠寶概念,將女性的美發揮的淋漓盡致。在線條和設計靈感上常常引用曲線和自然元素,比如花草、孔雀、婀娜的少女、高貴的天鵝,這樣的設計元素,讓首飾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機勃勃的活力。比如勒內?拉里克的蜻蜓女人,讓昆蟲回歸到人們的設計話題中,捕捉精美的設計細節,讓作品迸發出無法描述的魅力。這件蜻蜓女人珠寶設計采用了黃金、綠玉髓、鉆石等多種材料,不但將寶石原料詮釋,還展現了自然元素在珠寶設計中的創作魅力。蜻蜓女人如下圖所示:
勒內?拉里克的創作更像是女人的幻想,魔術般的在天使和魔鬼之間穿梭,讓其作品富有內在靈魂,是真正的藝術巨作,讓女人的形象更加的夢幻更加的美好。新藝術運動給現當代首飾設計留下了豐富的創作經驗,那么現當代設計創造力的表現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設計思想上,自然事物的運用將會更加的靈活化,花朵葉子素材讓珠寶設計更加的受人們青睞。引發人們在現代浮躁多變的生活環境中去感受美和發現美[3]。
新藝術運動對首飾的發展路線影響巨大,讓首飾的表現手法更加的多變,也讓裝飾創造形成自己的發展特點。引導現在的設計師更加大膽的去探索新的設計思路,在選擇題材上也更符合人們的審美傾向。新藝術運動的自然抽象選材,讓首飾擁有了一種有機的情調和象征,引導現當代首飾在形式美上不斷的深入探索,那些流動、蜿蜒、鮮活的珠寶設計構造,賦予了首飾奇異的生命力。可以讓首飾的細節更加的別出心裁和優美。促使現在當代首飾設計更加的融入大千世界,在自然的靈感驅動下,首飾設計能更加的符合人們審美需求。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地域文化在不斷的融合和創新,首飾設計需要尋找更廣泛的設計出路,只有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才能更好的發揚本土首飾珠寶。設計的創新是在傳統設計思路上不斷的改進新的設計方式,讓設計者擁有更加廣泛的設計理念,從而真正的融入到人們渴望的生活理念中,實現人們首飾的烏托邦之夢。
結語
目前當代的首飾設計,需要一種生活情緒,這種設計理念能讓首飾更加的富有內在靈魂。可以在內在上展現人們的美好生活向往和熱情。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變的,新藝術運動引導了現代首飾的回歸自然性,讓更多的自然因素和人性美融入到設計理念中來。(作者單位: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邵敏.新藝術運動鏡象下的現當代首飾設計[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9(1):158-160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圖形、符號、文字等等在拓展交流范圍以及把有用信息保存下來傳遞給下一代的感召下逐步形成。因此,標志作為一種圖形,原本和文字同源,在最初之時,都為信息的承載和傳達交流而存在。
1.標志源起
在12世紀的戰場上,騎士們因為披戴盔甲難以辨別,漸漸形成了在自己的盾牌上涂上不同的色彩的習慣,標志的最初形式紋章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紋章逐漸發展與普及,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標志作為企業的形象,在企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字體標志的優勢
字體標志作為一種圖形有著視覺的意義,作為文字,它又能表音和表意,用文字做標志,最大的優勢就是讀到的既是你看到的,同時刺激人的各種官能,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基于此,字體標志被部分商家競相用采用,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像美國的微軟(Microsoft),芬蘭的諾基亞(Nokia),韓國的三星(Samsung)等。
3.字體標志設計的發展
字體標志設計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十九世紀初,歐洲進入平穩發展的維多利亞時期,安靜與富裕,使人們不安于現狀,試圖在設計中創造出更多的裝飾性手法,在字體標志設計中,將文字夸張,變形,采用陰影、透視等方法增加立體感,把文字與圖形結合,更多的是與植物紋樣結合,創造出各種各樣繁縟的文字造型,文字標志的裝飾性與審美性在此時遠遠蓋過了它最基本的意義識別性與信息承載。多數企業的標志無論是否符合企業的理念,都采用了這種繁縟的裝飾,降低了識別性與獨特性。文字的這種繁縟的裝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發展到了極致。以致招來某種程度上的排斥。
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威廉•莫里斯為實踐代表,以約翰•拉斯金為理論代表的工藝美術運動,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思想就是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在圖形與文字中并不完全放棄裝飾,而是適度的裝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美國家產生并發展了一場“新藝術”運動,它是對工藝美術運動的繼承與發展,“新藝術”運動棄絕一切以前的裝飾風格,向自然學習,強調彎曲的仿生的造型,植物紋樣,女性形象等。在字體標志的設計中,也是如此,彎彎曲曲的線條,女性的柔弱感,在各行各業的字體標志設計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一時代風格發展到登峰造極,設計作品中沒有一根直線,一個平面。被人們戲謔的成為“面條風格”、“蠕蟲風格”。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工業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機器設備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的標志形態也層出不窮,面對如此多的視覺形象,如何使標志更具識別力成為設計師與商家關注的問題。1907年德國設計師彼得•貝倫斯為德國電器公司(AEG)企業設計標志,他在設計中做了全新的嘗試,與以前的新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用簡潔的字體“AEG”與幾何形來設計其標志,其簡潔易識別給人全新的感受,并充分展現了公司的行業特征,同時在當時各行業都在采用彎曲線條,柔弱女性風格的標志時,德國電電器公司(AEG)標志的簡潔幾何形式,符合工業時代精神的特征,又具有新穎性,很好的與其他企業的標志區分開來。
二戰后,現代主義發展到國際主義時期,成為一種風格,這種簡潔明了的標志形式成為一種流行,在這種流行的驅使下,無論是電器行業、汽車行業,還是食品業、化妝品業,在需要表現工業化特征和不需要表現這種特征的行業,都表現出這種工業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特征。簡潔的、幾何的造型在這個時代的字體標志中隨處可見,它成了一個時代的特色,每個企業都試圖在這種簡潔形式中尋找一點特色的東西,IBM標志采用“城市字體”---一種帶有幾何感與機械感和粗大夸張的裝飾線的字體,而中間的字母“B”做了特殊的處理,中間空白處呈現出兩個正方形,更加強了其幾何感,體現其行業特征。
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這種在米斯的“少則多”思想影響下的簡潔形式的普及,人們逐漸厭倦了這種單調的形式,個性化的需求浮了上來,伴隨著計算機技術輔助設計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納入生產系統,小批量、多樣化成為可能,產品逐漸將受眾群體做了定位,標志設計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形象,也逐明確市場定位。美國百事可樂的新標志將“PEPSI”改為斜體,紅色與藍色組成的圖案至于右下方,改變以往的呆板,采用放射狀造型,體現了青年一代的活力,熱情與奔放,很好的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
跨進二十一世紀的大門,字體標志又有了全新的嘗試,不再局限于一種固定的形式,而是體現出一種動態感,在其基本格式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排列,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同時又不影響其整體的識別力。給人一種新鮮感與變化感,充分滿足了人們求新求奇的視覺欲望。
4.結語
字體標志的讀到既是你看到的優勢使其為許多企業所采用,字體標志的設計要整體考慮企業的特色與理念,同時也要使其具有時代特色。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商家,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其標志也要符合其品味,而時代賦予人們很多近似的審美,像在“新藝術”運動時期,對彎彎曲曲的線條,對自然風格的偏愛,現代主義運動時期對直線,黑白,簡潔形式的偏愛等等。在與時代相接軌的同時,標志設計不能被時代所束縛,要在體現企業特征的同時,開拓創新,要兼具信息功能與審美功能。
參考文獻
[1] 朱健強. 企業CI戰略[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2] 王受之. 世界現代設計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關鍵詞:設計;藝術;融和
進入21世紀后,物質產品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和情感層面的滿足。在這樣的語境下,藝術形式迅速出現并滲透于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設計以及首飾設計等物質生產領域:各地的知名建筑紛紛展現出豐富的藝術特征和精神內涵;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平面作品和首飾制品流露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有的設計甚至走進了藝術博物館,作為藝術品被永久收藏。伴隨著設計作品的藝術特征不斷加大,設計與藝術二者的關系需要人們進行重新審視。
1 藝術與設計的淵源
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長河中,藝術與設計一起孕育和發展,它們之間的關系時而分離,時而聚合。在造物伊始的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最初設計與藝術形態便產生了。盡管這些早期的石器工具還非常粗糙、稚嫩,但是物質文化和精神內容已包含在其中。換句話說,萌芽時期的設計與藝術是融為一體的。所以,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藝術與設計是沒有分別的,被人們統稱為“技藝”。也就是說,藝術不僅涉及精神層面的美與道德,還包含著與物質技術相關的實用性。此外,古希臘時,藝術又被稱作“techne”,包含與設計相關的技術與技巧的意思,中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同樣是和實用性分不開的。在西方藝術史與設計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的設計者――工藝匠人與藝術家是沒有區別的,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在博物館中,很難將裝飾藝術品與日用品區別開來。[1]甚至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也既可以是畫家、雕塑家,也可以是建筑師、機器設計師、廣場規劃師,他們的作品可以是繪畫、雕塑,也可以是建筑、機器和廣場。這些都體現了人類早期的藝術與設計活動是融為一體的。
到了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人類開始認識到對稱、節奏、比例、光滑等最初的美學形式,并逐漸提高了認識能力,豐富了情感體驗。在經歷了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社會分工的細化后,各個行業的差距才逐漸拉開。藝術才開始從物質技術領域中分離出來,轉向純粹精神領域的探索,并最終產生了注重精神的藝術與注重物質的設計。
2 設計中的藝術含量
設計是滿足人們需要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基本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便生發出更高層次的以真善美為追求目標的精神需要。我國古代哲人墨子所說的“食必求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求安,然后求樂”,就是最好的例證。正是由于設計對美的不斷追求,才決定了設計中必然的藝術含量,從而在歷史的進程中,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調整著藝術與設計之間的“交集”。
德國古典主義美學的開山祖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對設計中的藝術含量有所提及,他把美分為純粹美和依存美,其中依存美是附屬于對象概念的美,可被視為含有對人有用的美學屬性。康德認為依存美是具有更優越的美學范疇,他提出:“只有當對象吻合它的目的時,它才可能是最美的。”這里的吻合目的以及有用性都是設計當中非常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到了19世紀,奧地利美術史家里格爾在其《風格問題:裝飾歷史的基礎》一書中,從價值的意義上打破了大藝術和小藝術的界限,指出了裝飾和設計中存在著內在的“藝術意志”。工藝美術運動的先驅威廉?莫里斯也強調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結合,他曾經說道:“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上一件雖然實用的,但是難看的東西”。[2]由此看來,設計并不單單是實用化的求美過程,亦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創造,必然包含著豐富的藝術特性。
設計中蘊含著藝術屬性,這一事實將會逐漸為人們接受。在設計領域,已經有許多人承認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前的水晶金字塔是藝術的一種形式;中國漢代的長信宮燈和朱雀燈是一種藝術形式;雷蒙德?羅維設計的可口可樂瓶是一種藝術形式;菲利浦?斯塔克設計的水果榨汁器同樣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是基于時代特征的精神及文化內涵的建構,從歷史發展來看,當設計解決了物質技術產品的技術課題與使用功能后,對藝術的探索與追求將永遠不會停息。
3 藝術推動設計發展
藝術是人們對社會現實生活作出的審美反映和精神建構,它以特定的物質媒介將人的感受、審美經驗和人生理想物態化和客觀化。縱觀東西方設計藝術發展歷史,藝術總是以不同的方式滲透到設計過程中,從不同層面影響并推動著O計的發展。
首先,造型藝術當中采用的工具和材料,為設計的進行提供輔助和借鑒,極大地促進了設計的創造與表達。同時,造型藝術當中的構成要素,如線條、構圖、空間關系、光影和色彩等,被繼承和應用于設計當中,極大地提高了設計創作的科學性、高效性和藝術性。另外,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方法在設計創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可以根據設計的需要對藝術符號以及藝術中的符號加以運用,使設計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其次,藝術史豐富和完善了設計史,藝術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革為設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東方的中國,藝術的傳統思想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及“氣韻生動”,主要是指依據自然之道進行藝術創作,并且在創作的同時對自然形象進行概括和提煉,上升到一種精神上的把握,以至于達到氣韻生動。這些優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造物和設計影響深遠,形成和塑造出獨具特色的東方設計文化。在西方,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構成主義等一系列藝術活動,都力圖追求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實質的理想形式。其中荷蘭“風格派”運動及俄國構成主義運動所倡導的藝術抽象形式直接影響和生成了現代設計的語言形式,以至于產生出新時代的機器美學。
最后,藝術家參與實用性的設計實踐和探索,可以直接推動設計的發展和進步。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先驅威廉?莫里斯進行的設計實踐和探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業已成功,機械化和批量化的生產方式已經淘汰了手工作坊,生產企業還未來的及為工業產品準備設計師和適合的形式,粗糙、丑陋和矯揉造作的產品充斥著市場。受拉斯金的影響,藝術家莫里斯開辦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設計出一批風格簡約、樸實無華、功能良好的金屬工藝品、家具、墻紙、掛毯等,他的許多的設計原則都在后來的現代主義設計中發揚光大。19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時期,許多藝術家都抱有這樣的信念,“即使是繪畫和雕塑也應該是有用的”,藝術家轉而從事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和首飾設計是非常普遍的事。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時期的藝術家和設計家亨利?凡?維爾德通過設計研究和探索,提出:“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可能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而由繪畫轉向設計的彼得?貝倫斯設計了一大批功能主義的產品,為功能主義設計風格奠定了基礎。其他參與設計實踐和研究的重要人物,還有蘇格蘭的馬金托什和奧地利的約瑟夫?霍夫曼等。正是新藝術運動的一大批設計師和藝術家們,以改天換地的革新思想,探索和實驗了設計在新時代下的新形式,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鋪設了康莊大道。[3]除此之外,20世紀初葉,包豪斯的伊頓、康定斯基、克利、納吉等藝術家參與設計研究與教學,轉變了原來個人的、行會式的浪漫主義,使設計開始走向理性主義,并推動著科學方式的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產生。
4 術與設計的融和
藝術是一種精神生產,它需要通過人的精神活動作用于生活。當今藝術家尤其強調藝術活動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強調藝術行為對生活的干預,這同設計師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縱觀整個設計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經典的設計產品和器物,必然不會是純粹的“架上之物”,也不會是技術的極端體現,而是藝術與設計和諧交融的產物。
在中國古代設計史中,藝術與設計相互融和的例子不勝枚舉。河北省滿城劉勝和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和朱雀燈在設計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統一上具有典型意。[4]東漢張衡的地動儀,不僅有精巧的科學性的結構,其造型設計更堪稱是藝術的精品。北宋年間的《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品招貼,采用了繪畫與文字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既實現了信息的有效傳達,又體現出獨特的傳統文化意味。
在西方現代設計階段以及后現代社會中,設計師對藝術的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利用技術與藝術的融和,創造了一批彪炳史冊的優秀設計作品。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家安東尼?高蒂所設計的圣家族大教堂,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建筑設計作品,同時也是一個高度個人表現的藝術作品,具有強烈的雕塑式的藝術表現特征。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1982年設計的彎木椅,功能的合理性與材料工藝和美學形式完美的融為一體,成為現代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作。丹麥家具設計師雅各布森,從“蛋”和“天鵝”的形態中受到啟發,設計了兩件具有雕塑藝術美感的作品――“蛋椅”和“天鵝椅”,堪稱藝術與設計的完美結合。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1990年設計的水果榨汁器――的沙里夫,被視為工業設計中的經典之作,同時作為抽象藝術雕塑被收藏于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5 結語
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性活動,其核心在于滿足人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通過人造物使人們享受到生活的品質和樂趣。而藝術是一種精神生產,它通過人的精神活動作用于社會生活。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設計與藝術的關系如同一古諺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二者也必然會不斷地進行交流與碰撞。我們可以說,正是由于設計與藝術的不斷融和,才更好地促進著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持續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立勛.藝術與設計的共謀[J].美術觀察,2007(2):108.
[2]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