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護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新生兒;臍部;護理
新生兒臍部護理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點,臍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門戶,若臍部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出血,嚴重者可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生,危及新生兒的生命[1]。目前主張臍帶根部結扎,可縮短脫臍時間,減少臍部感染和促進臍部愈合。如何能安全有效的促進臍帶脫落和臍部愈合,減少患兒的不良刺激,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我科采用了臍帶牽拉法的臍部護理方法,并與常規護理方法對照,對其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1周以上的新生兒580例,入院時臍帶未脫落,日齡≤1天。其中早產兒42例,足月兒368例;新生兒窒息30例,病理性黃疸85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5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臍帶牽拉組。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臍帶根部結扎,即在臍輪上方0.1 cm處用氣門芯或絲線結扎,然后在結扎部位上0.5 cm處剪斷臍帶,擠除殘血,再用2%碘伏消毒臍帶殘端,用無菌紗布包扎,臍繃帶固定[2]。
對照組:每天按常規做臍部護理,75%酒精應用臍部護理效果較好。每天擦洗、清潔皮膚后做臍部護理(不能讓寶寶泡在浴盆里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干后再洗下半身),拆除臍部的紗布、繃帶,用棉簽蘸75%的酒精,一只手輕輕提起臍帶的結扎線,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簽仔細在臍窩和臍帶根部細細擦拭,使臍帶不再與臍窩黏連。隨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簽從臍窩中心向外轉圈擦拭,保持肚臍干燥。清潔后把提過的結扎線、殘端也用酒精消毒,再用無菌敷料包扎固定。
臍帶牽拉組:出生第2天起,每日臍部護理前,提起臍帶殘端,使臍根部突出臍輪,分別向腹部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牽拉后并旋轉2周,然后按常規做臍部護理,護理結束后不再用無菌敷料包扎,囑家屬保持臍部干燥,避免小便和水污染。
2 結果
臍部愈合標準為局部干燥,無紅腫,無異味,殘端為上皮覆蓋。兩組臍部護理方法臍部情況比較,臍帶牽拉組出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臍部愈合天數:臍帶牽拉組為4~7天,比對照組(5~14天)均明顯縮短。臍部潮濕率牽拉組比對照組顯著降低。
3 討論
臍帶自然脫落需1周左右,創口在10~14天才完全愈合,臍帶牽拉法是促使臍部壞死組織與正常組織分離,不易損傷血管及正常組織[3],比對照組讓其自然干燥脫落效果好。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不論是采用何種臍部護理方法,注意臍帶根部結扎及暴露殘端的清潔和干燥,是新生兒臍部護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秋蘭,李堅彥,佘寶鉆.影響新生兒臍帶脫落的相關因素.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6,1(5):34.
[關鍵詞]追蹤方法學;新生兒肺部感染;無創呼吸機通氣;護理質量;護理管理
肺部感染是新生兒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新生兒抵抗力低,呼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而且新生兒呼吸力量較弱,發生感染后容易導致呼吸窘迫,甚至發生窒息,引起嚴重后果[1]。因此對于肺部感染較重或呼吸微弱的新生兒,多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以改善患兒的肺部通氣功能和肺部的換氣功能,改善患兒的肺部功能,避免嚴重低氧血癥的發生[2]。新生兒組織結構及呼吸道防御功能都較為薄弱,在呼吸機支持過程中的護理與成人存在很大的差異,而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改善患兒的治療效果,促進患兒的康復。該院2018年7—12月在肺部感染49例患兒無創呼吸機機械通氣支持護理管理過程中采用追蹤方法學提高護理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新生兒感染無創呼吸機通氣護理管理中應用追蹤方法學,實施前后護理人員無變動,護理單元共有護理人員11名,其中主管護師4名,護師3名,護士4名;護理人員年齡19~45歲,平均年齡(31.2±4.6)歲;其中本科學歷7名,專科學歷4名,選擇實施前(2018年1—6月)患兒為實施前組,選擇實施后(2017年7—12月)患兒為實施后組,患兒入選標準:①足月新生兒;②肺部感染診斷明確且行無創呼吸機通氣支持;③新生兒體重>2500g。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官系統感染;②合并先天性肺部或心血管系統疾病。實施前組患兒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齡2~26d,平均(11.4±3.6)d,實施后組患兒49例,患兒年齡4~25d,平均年齡(11.6±3.4)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成立追蹤檢查小組:科室成立追蹤檢查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兩名主管護師擔任組員,要求組員均接受過追蹤方法學相關培訓,了解相關流程,熟悉相關調查方法。(2)個案追蹤:對護理個案進行追蹤調查,自入院至出院,對整個護理過程進行追蹤分析,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護理文書缺陷情況進行記錄分析。并對患兒家屬及責任護士進行訪談,內容包括護士對患兒家屬的宣教情況,健康指導相關內容的知曉程度。對主管護士訪談相關的護理措施掌握程度、護理措施落實情況、手衛生依從情況等。追蹤結果:①護理措施落實不到位。②手衛生依從性偏低,手衛生指征掌握不準確。③護理文書記錄不及時,部分護理操作缺乏可溯源性。④患兒家屬宣教情況尚滿意,患者對疾病認知、呼吸機支持的必要性以及患兒呼吸機支持階段的風險等有充分了解。(3)系統追蹤:對因肺部感染的病例進行系統追蹤,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是否有新生兒呼吸機支持的標準護理流程;②是否有相關的培訓制度及落實措施;③是否有相關的考核措施。追蹤結果:①科室有相關的標準護理流程。②有相關的培訓制度,但落實情況不滿意,培訓時間間隔和培訓內容缺乏計劃性,隨機性較大。③存在相關的考核措施,但是措施細節欠缺,不能全面評價護理過程。(4)持續改進針對患兒個案追蹤及系統追蹤結果,改進護理措施,修訂流程及制度。①嚴格落實護理措施,修改護理記錄表達,每次護理記錄有簽名,交接班對護理內容有核查。②每月進行定期手衛生培訓及考核,加強手衛生管理,增強手衛生意識。③定期進行新生兒呼吸機支持的標準護理流程及護理措施培訓,提高護理的實際操作和理論水平。④修訂護理考核措施,增加條目,確保能夠覆蓋新生兒肺部感染呼吸機支持護理全過程等護理內容。通過對追蹤結果中問題的改進,不斷提高護理管理的措施及水平。(5)效果追蹤評價:連續進行6個月的追蹤方法學改進,對實施后6個月及實施前6個月的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追蹤護理質量的改進效果。
1.3評價指標
采用護理滿意度評分表對護士基礎護理、整體護理進行評分。并比較患兒住院時間及呼吸機支持時間。
1.4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追蹤方法學實施前后護理質量變化
追蹤方法學實施后基礎護理評分,整體護理評分及護理文書評分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追蹤方法學實施前后治療情況
追蹤方法學實施后患兒呼吸機支持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肺部感染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兒的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而且呼吸肌力量薄弱,發生肺部感染后,不僅肺泡容易塌陷,而且分泌物不容易排出,易堵塞呼吸道,發生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的風險極高。在新生兒肺部感染的治療中,呼吸支持是重要技術手段,呼吸機支持不僅能夠改善肺部的通氣和換氣功能,而且能夠維持肺泡的張力,減少肺泡塌陷的風險。新生兒呼吸機支持過程中,雖然能夠改善患兒的乏氧狀態,但是仍面臨呼吸支持帶來的風險,諸如呼吸機相關肺損傷、呼吸機相關感染等,不僅影響患兒的康復,而且也可能造成附加的損傷,甚至影響患兒的順利康復,也可能成為患兒不良預后的原因。在呼吸支持過程中,對呼吸道進行合理的管理,能夠減少呼吸支持對呼吸及循環系統的不利影響,對于提高患兒呼吸支持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呼吸支持過程中,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改善患兒的預后。因此在患兒的治療過程中,提高護理質量對于改善呼吸支持的效果,促進患兒的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3-4]。
追蹤方法學是針對工作中某一問題進行追蹤,發現根源進而提出解決辦法,是醫院管理評價的重要工具,也是實現質量持續改進的常用方法,在醫院管理、醫療流程管理及護理質量改進中被廣泛應用。在對肺部感染無創呼吸機通氣護理質量的提升過程中采用追蹤方法學進行改進,通過個案追蹤、系統追蹤等方法[5-6],發現新生兒肺部感染呼吸機呼吸支持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如在護理過程中流程的不完善,采用針對性的措施改善護理流程,避免差錯時間的發生[7-9]。再如護理過程中存在護理操作過程中手衛生意識不夠,通過強化手衛生意識訓練提高手衛生依從性,能夠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感染的發生,加快患兒呼吸功能恢復的進程,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再如在護理文書管理上由于流程不規范導致護理文書漏簽字、漏記錄等情況有所發生,通過改進護理文書書寫流程和責任制提高護理文書的質量。并且針對培訓不足等情況,完善培訓制度,提高學習頻率,提高護理人員在整個新生兒呼吸機支持的過程中的護理能力及對病情的觀察能力。實現在制度、流程、技術培訓及個人護理能力各個環節上的提高,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治療效果和患兒的預后[10]。在對實施前后護理質量的比較發現,實施追蹤方法學后基礎護理及整體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文書質量也較實施前明顯改善。而且患兒的呼吸機支持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說明通過追蹤方法學不僅能夠提高護理質量,也能夠改善患兒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新生兒; 醫院感染;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3-0079-02
院內感染指患者、醫護人員在醫院內獲得感染并出現臨床相關癥狀。新生兒的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誘發醫院感染[1]。因此,新生兒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依據新生兒感染出現癥狀的時間,新生兒院內感染可分為遲發性感染(出生3 d后的感染,感染源多與環境因素及護理人員因素有關)及早發性感染(出生后3 d內出現感染,感染源多來自母體)[2]。由于護理人員與新生兒接觸的機會較多,因此醫護人員的行為、醫院的環境都與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密切相關。醫院感染的發生嚴重影響著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只有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為了探討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及護理方法,并有效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筆者所在醫院對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住院新生兒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分析,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新生兒380例,其中,男201例,女179例。其中住院7 d以內的新生兒189例,住院時間超過7 d的新生兒191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3月頒布)進行診斷。
1.3 方法
回顧性分析新生兒感染情況,并對兩組醫院感染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率
共調查380例NICU住院新生兒,發生感染的有269例,其中醫院感染11例,醫院感染率為4.09%(11/269),男7例,女4例。
2.2 醫院感染好發部位及構成比
醫院感染最常發生于呼吸道,其次為皮膚軟組織、胃腸道,見表1。
2.3 醫院感染與住院時間的關系
調查發現住院7 d以內的189例患兒中,發生醫院感染4例,醫院感染率3.28%(4/122);住院時間超過7 d的191例患兒中,發生醫院感染7例,醫院感染率4.76%(7/147),兩者醫院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新生兒醫院感染的護理行為危險因素分析
3.1.1 自身感染 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較薄易被擦傷,因此皮膚黏膜的屏障功能較差[3];新生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全,血清中的抗體成分較少、白細胞吞噬能力較低,因此殺菌及滅活病毒的作用較差,尤其是侵襲性操作例如插管的患兒,其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易損傷。因此感染機會也顯著高于無侵襲性操作的患兒。
3.1.2 環境因素 病房環境:病房通風換氣不足會造成空氣污濁、病原微生物增加;病房內床位、人員密集,也會給清潔、消毒工作帶來困難;每天家屬來回走動以及醫護人員查房治療和各種檢查,都會帶動氣流,導致許多致病微生物附著在飛塵中,造成空氣污染[4];醫療器械物品裝置未能做到每天清潔消毒也會增加患兒感染的幾率;醫療廢物管理不規范例如患兒的嘔吐物、排泄物未及時清理也會增加環境污染。
3.1.3 醫護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是否執行相關操作規程及無菌操作原則,是導致新生兒醫院感染的主要人為因素[5];若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穿工作衣、戴口罩、戴工作帽,忽視了手的清潔和傳播問題,就極易造成交叉感染;醫務人員自身如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腸炎、上呼吸道感染時,其本身也會對患兒構成醫院感染的潛在威脅。
3.2 新生兒醫院感染的護理對策
3.2.1 規范醫療護理行為 醫護人員在進入新生兒病房前,須更換拖鞋、戴口罩、帽子,洗手;若醫護人員患有胃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傳染性疾病時,應暫離崗,康復后再返回原崗位[6];執行探視制度,嚴禁非新生兒病房醫護工作人員入內,同時僅限1位家屬陪同,限制探視的次數及人數;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前、后,進行操作前、后都須用消毒洗手液洗手,用高壓滅菌毛巾擦手。
3.2.2 加強環境管理,減少交叉感染 新生兒病房應確保空氣新鮮,相對濕度控制在50%~70%,室溫控制在25 ℃~28 ℃,每天晨、中、晚各開窗通風1次,每次30 min;新生兒都睡在獨立暖箱內,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新生兒用品、器械須進行消毒管理;每天常規更換新生兒床單、被罩、嬰兒服等,清洗曬干后高壓滅菌待用;加強新生兒病房醫療廢物的管理,醫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開進行處理,每天上、下午各清理1次。
3.2.3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醫院感染 醫護人員須每天為新生兒沐浴1次,沐浴時需要觀察新生兒耳后、腹股溝、頸周、腋下等皮膚皺折處有無破損膿點紅疹等[7]。沐浴時,注意洗凈新生兒眼部,若發現有分泌物時,須及時報告醫師,遵醫囑用藥處理。新生兒每次排便后須進行臀部護理。
3.2.4 做好醫院感染監測,確保消毒效果 清潔消毒是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措施,每月定期對室內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的手等進行微生物監測,若發現使用中的無菌物品、消毒液消毒滅菌不合格,則重新進行消毒處理;室內醫護人員須每年進行1次健康體檢。
綜上所述,新生兒自身因素、環境因素和醫護人員元素都會 導致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只有嚴重控制每一個環境,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率[8]。筆者研究也證實,新生兒住院天數增加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的醫院感染發生率(P<0.05)。因此應加強護理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文琴.新生兒醫院感染與護理行為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168.
[2]李華,王瑞云,楊俊美.強化婦產科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意識降低母嬰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536-1538.
[3]李秀珍,[DyLw. Net專業提供寫作醫學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陶小明,刁秀蓮.婦產科病房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護理,2011,9(19):1755-1756.
[4]羅惠玲,鄭海霞,黃燕芳,等.早產兒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727.
[5]陳勇.控制ICU院內感染的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1,19(5):160-161.
[6] Ha N,Ha N T T.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ldren Hospital No1,South Vietnam[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2,40(5):146-147.
【關鍵詞】 營養支持護理;低血糖;危重癥;新生兒
本次研究中選取92例合并出現低血糖癥狀的危重癥新生兒病例,對應用營養支持護理方式對其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取92例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就診的合并出現低血糖癥狀的危重癥新生兒病例,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新生兒中男26例,女20例;日齡1至16d,平均4.2d;體重1250g至2700g,平均1650g;足月產18例;早產28例;干預組新生兒中男25例,女21例;日齡1至15d,平均4.6d;體重1200g至2750g,平均1550g;足月產20例;早產26例。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新生兒治療期間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新生兒治療期間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營養支持護理,主要措施包括:在新生兒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危重癥新生兒應該盡可能早的開始喂奶。對于出生4h沒有明顯癥狀的低血糖患兒,應該盡早采用經口方式適當喂一些糖水或者喂奶,使間隔時間進一步縮短,通常情況下為1-2h,并對血糖的濃度進行監測,如果沒有發生新生兒出現嘔吐及腹脹等喂養耐受性差情況時,可開始進行母乳喂養或實施混合喂養方案。早期喂養可以對低血糖現象進行有效糾正,但需根據每位新生兒的實際胎齡、具體吸吮能力及原發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喂養。對于一些早產兒或吸吮吞咽能力相對較差的患兒應該考慮通過鼻飼方式對其進行喂養,奶量和濃度應該以不會在新生兒的胃內發生潴留或嘔吐為宜[1]。對于足月新生兒、吸吮吞咽能力相對較好者,可以直接通過經口途徑對其進行喂養。出現喂養耐受的患兒應該通常靜脈途徑對其進行必要的營養支持,靜脈營養支持可以使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補充得到充分保證,使機體內的體液和電解質平衡得以維持,對新生兒機體免疫力的提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含量合理的靜脈營養液通過勻速輸注方式為其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2]。對兩組新生兒癥狀治療效果、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研究。
1.3 癥狀扭轉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患兒的血糖水平改善幅度明顯,達到或者已經接近正常水平,對原發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效:患兒的血糖水平有所改善,但還沒有達到正常水平,可以配合原發病的臨床治療;無效:患兒的血糖水平幾乎沒有任何改善,對原發病的治療無效或產生不利影響[3]。
1.4 數據處理 研究過程中所得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系統進行處理,對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對組間對比結果進行x2檢驗,當p<0.05認為有顯著性差異,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癥狀扭轉效果 對照組新生兒癥狀扭轉效果為:顯效16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治療總有效率76.1%;治療組新生兒癥狀扭轉效果為:顯效20例,有效23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93.5%。兩組新生兒癥狀扭轉效果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并發癥 對照組新生兒在治療期間有10例出現膽汁淤積和高血糖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1.7%;治療組新生兒在治療期間有2例出現膽汁淤積和高血糖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3%。兩組新生兒治療期間并發癥比較差異顯著(p<0.05)。
3 體 會
危重癥新生兒通常情況下會合并出現胃腸道功能障礙現象,對營養物質的正常攝入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此時如果營養供給情況不良甚至嚴重缺乏,就會使新生兒的機體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隨即動用已經儲存的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為機體日常活動提供熱能,使機體的抵抗力明顯下降,對原發病的治療和預后產生不利影響[4]。
br>
對危重新生兒的血糖水平進行常規動態監測,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措施對低血糖等現象進行及時糾正,可使低血糖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使新生兒生活質量提高,對癥營養支持,可以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春華,陳錦秀,胡臘先.危重癥新生兒并發低血糖的營養支持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1,26(15):37-39.
[2] 董渭盈,陳敏.妊娠期不同程度糖代謝異常對新生兒體重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1,22(15):43-45.
【關鍵詞】 NCPAP;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干預;治療
目前在臨床上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為一種在早產兒中十分常見的危重急癥,據相關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胎齡以及出生體重越小,其發病率也就越高,如果沒有采取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措施,很容易導致早期死亡或者是遺留多種后遺癥,為患兒的生活以及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N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觀察及護理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展開了分組護理,且對其治療以及護理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時間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抽取其中的84例,在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后每組42例。對照組包括有男25例,女17例,胎齡29-34周,平均(31.5±12.1)周,出生體重1420-2300g,平均(1980±132)g;觀察組包括有男24例,女18例,胎齡28-33周,平均(30.6±12.3)周,出生體重1519-2340g,平均(1990±120)g。以上所統計的患兒的性別、胎齡以及出生體重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將以上所統計的研究對象以1:1的比例分成兩組,分別定義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治療期間分別對其實施常規護理和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等進行評估,并加以對比分析。所有患兒均采用NCPAP進行治療。
1.2.2 護理措施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包括有:①一般護理。給予患兒早產常規護理,保持室內的溫度以及濕度恒定,患兒應放置在溫度適宜的保溫箱或者是輻射式的紅外保暖床上,同時依照患兒的具體情況對溫度等進行調節。②病情觀察。對患兒的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以及精神反應等進行密切的監測,并且應對口唇、四肢以及面色是否出現紫紺、水腫給予密切觀察,同時應做好相應的記錄工作。定時對患兒展開血氣分析,對其PaO2、PaCO2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及時對NCPAP壓力以及NCPAP做出調整,并在調整前后對PaCO2變化進行觀察。③氣道管理。保證患兒的呼吸道通暢,及時對口咽、鼻的分泌物進行清理,在吸痰的過程中藥嚴格對無菌操作予以執行,并且應了盡量選用一次性的吸痰管。應適當保持氣道濕化,經常對濕化器內的液面水平,若是濕化器的液面水平相對較低,則應及時對滅菌注射用水予以添加,保證正常的水平。④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在對患兒給予治療的期間,應密切監護患兒的生命體征以及變化。對壓力值過高予以避免,過高的壓力會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從而致使心搏出量明顯降低,血壓發生下降,臟器灌注壓下降,很容易引發氣壓傷[2]。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兒在12小時之內呼吸困難、發紺以及全部消失,TcSO2大于85%;有效:在接受12小時的治療后呼吸困難、發紺以及癥狀明顯減輕,TcSO2顯著升高,然小于85%,在治療24小時之后胸片X線檢查顯示肺野透亮度增加,支氣管充氣征顯著消失;無效:在接受治療12小時之內癥狀沒有發生任何的改善或者是繼續加重,且TcSO2不足70%[3]。
1.4 數據處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統計發現,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為80.95,很明顯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并發癥 經統計發現,觀察組無一例患兒出現任何的不良反應,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而對照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則有2例發生了氣胸和腹脹的現象,并有3例出現鼻中隔損傷,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1.90%。顯然兩組差異顯著(P
3 體會
經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采取NCPAP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治療效果,提高治療有效率,且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治療以及護理的安全性,因此值得臨床對其給予高度的關注,在治療以及護理的過程中,改善患兒的康復效果,提高治療水平,減輕患兒以及家屬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陳超.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2(02):186-188.
1.1對象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初產婦共11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產婦年齡最大34歲,最小20歲,平均25.8歲;自然生產52例,剖宮產62例;新生兒男62例、女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7例。兩組產婦在年齡、生產情況、生產方式和新生兒性別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模式
對產婦和新生兒按實際情況進行護理,每日由護理人員將新生兒帶到統一的新生兒處置室對其進行沐浴、撫觸以及臍部護理,家屬可通過玻璃屏風觀看。
1.2.2實驗組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
具體護理過程如下。(1)新生兒護理:對新生兒和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床旁護理,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尿布更換、沐浴、撫觸以及臍部護理,家屬及產婦可在旁直接觀看,并適當地現場宣講相應知識。(2)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針對不同產婦及其家屬進行不同的新生兒知識宣教,以一對一宣講模式讓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向其發放健康知識手冊,主要包括母乳喂養的優點和正確喂養方法、突發狀況處理、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的處理措施以及新生兒日常護理方法等,讓產婦更全面、更科學地護理和照顧自己的孩子。(3)產婦自我護理能力訓練:產婦生產之后其生理狀況和身體狀況都會發生改變,而護理人員不可能對產婦進行全程護理,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母嬰床旁護理過程中需對其進行自我護理能力訓練。如母乳喂養的技巧、的正確護理方法、正確飲食方式、產褥期常見狀況及處理方法,以便產婦出院后能正確、全面地實施自我護理。
1.3評價指標
將所有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母乳分泌時間以及自我護理能力等指標進行詳細記錄,以供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理滿意程度對比分析
對照組57例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為84.2%,實驗組57例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為96.5%,實驗組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2.2兩組各項指標對比分析
調查顯示,實驗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母乳分泌時間以及自我護理能力都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關鍵詞]優質護理管理;新生兒;護理;效果
產科的護理是臨床護理中的重點問題,尤其是新生兒的臨床護理。新生兒因為器官發育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差,因此需要精細全面的臨床護理管理[1]。隨著醫療制度的變化,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常規的臨床護理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優質護理管理作為一項新型的護理,是指在以病人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的護理管理方法,且在臨床中被廣泛的應用[2]。優質護理服務的最終目標就是讓患者滿意、讓社會滿意、讓政府滿意。為探究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該次研究選取72例新生兒進行分組護理并對研究結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產科72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時間在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將參與該次研究的新生兒按照出生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共有34例新生兒,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兒20例,女性新生兒14例,新生兒的日齡在5~15d,平均日齡在(10.3±1.6)d,新生兒的體重在2~4kg,平均體重在(2.6±0.3)kg;研究組共有38例新生兒,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兒23例,女性新生兒15例,新生兒的日齡在4~14d,平均日齡在(11.2±1.1)d,新生兒的體重在2~3kg,平均體重在(2.5±0.2)kg,所有新生兒均經過其家屬同意參加該次研究,用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中新生兒的日齡、體重等指標進行處理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具有比較的價值。
1.2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新生兒行常規的護理管理方法,具體的護理方法包括:①護理人員要定時對新生兒進行的調整,防止對新生兒的皮膚造成損傷。②護理人員為防止新生兒出現排便困難,可以適當地對新生兒的腹部進行按摩,促進新生兒的胃腸蠕動。③密切觀察新生兒糞便的顏色和性質,觀察新生兒臍帶是否有滲血癥狀,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對臍帶部的繃帶進行更換。④定期清洗新生兒的臍部,并用碘酒進行消毒,防止臍部發生炎癥。1.2.2研究組研究組新生兒行優質護理管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包括:①對新生兒進行護理。在該院有一種特殊的模具,因為其形狀是模仿母體子宮形狀,因此又將其稱為“鳥巢”嬰兒支架,該支架可以隨意變化形狀,防止嬰兒長期一個姿勢造成皮膚損傷。②發放愛心貼,在向新生兒家屬進行護理告知的同時,向家屬發放愛心貼,可以在愛心貼上寫上為新生兒的愛心寄語,讓患病新生兒可以在大家愛的包圍下早日康復。③新生兒的飲食管理。護理人員要向產婦講述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告知其母乳喂養的好處,并鼓勵產婦對新生兒行母乳喂養。在行母乳喂養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指導產婦如何保持科學的姿勢,或者通過示范讓產婦更好地掌握哺乳的要領,除此之外,還要叮囑產婦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的排便情況,并針對新生兒的具體排便情況調整對新生兒的哺乳時間。④開展新生兒的撫觸。對病情穩定的新生兒進行撫觸,可以促進新生兒的消化、呼吸功能,促進新生兒情感的健康發育,增加新生兒和新生兒家屬的感情。⑤成立家庭病房。對于患病的新生兒,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建立家庭病房,家庭病房的患病新生兒可以讓家屬在此對病情嚴重的新生兒行袋鼠式護理,護理人員為其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從而促進新生兒疾病的早日康復。⑥疾病的護理。新生兒在出生后容易發生黃疸、濕疹等疾病,對發生黃疸的新生兒護理人員要予以藍光照射,對于濕疹的新生兒,護理人員要保持新生兒的皮膚干燥。加強對新生兒的監護,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進行處理,防止病情的進一步進展。⑦建立PICC微信圈,將進行PICC患兒家屬均集中在該圈內,當新生兒出現問題后,可以起到隨時隨訪的作用。⑧避免交叉感染。在對新生兒行體重測量時,要更換一次性的墊布,防止發生交叉感染。
1.3療效判定
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的內容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的服務態度以及護理人員的護理專業技能,總分為100分,每項為5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效果越好[3]。
1.4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中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評分進行處理,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用%表示,采取χ2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法),護理滿意評分用(x±s)表示,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經過不同護理管理方法對新生兒進行護理后,結果顯示,對照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7.6%(6/34),研究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6%(1/38),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兩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評分對兩組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經過不同的護理后,對照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評分中的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技能評分分別為(40.1±3.6)分、(41.8±4.2)分,研究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評分中的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技能評分分別為(46.7±2.5)分、(47.9±1.8)分,對2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輸入至統計學軟件中行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優質護理管理隨著醫療護理要求的提高應運而生,是臨床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方法。人們的健康意識的提高對臨床的護理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對臨床的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兒數量的增加使其臨床的護理干預措施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提高新生兒的臨床護理質量,降低新生兒的護理風險是臨床工作中面臨的巨大難題。優質護理管理理念的提出,經過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討論后認為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相關學者發現在臨床的新生兒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可以提高臨床的護理質量,對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4]。大量的臨床實踐顯示[5],在新生兒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通過成立家庭病房,建立PICC微信圈以及發放愛心貼等多種護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兒黃疸、濕疹、高膽紅素血癥疾病等相關新生兒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新生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各項護理成果的肯定,同時讓新生兒家屬也學習了更多有關新生兒護理方面的知識,增加了其護理經驗。該次研究結果與該研究的報道結果基本相同,表明,優質護理管理在臨床新生兒護理中具有重要的護理意義。該次研究選取該院婦產科72例新生兒進行分組護理,將34例分為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將38例分為研究組行優質護理管理,對比2組臨床的護理指標,結果顯示,對照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高于研究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評分中的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技能評分均低于研究組,將臨床指標輸入至統計學中行統計學分析(P<0.05),該研究結果說明,與常規護理管理比較,在臨床中對新生兒行優質護理管理的護理效果更好,獲得新生兒家屬的好評,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綜上所述,對新生兒的臨床護理行優質護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質量,得到新生兒家屬的認可和表揚。除此之外,通過實行優質護理管理,還可以增強新生兒家屬對新生兒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使其更好地參與到新生兒的護理中,減少了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由此說明,應用優質護理管理方法在新生兒的臨床護理中,可以取得明顯的護理效果,對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洪梅.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當代醫學,2014,13(34):119-120.
[2]王妮,王瑞麗.優質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1(62):242-243.
[3]王敏霞.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運用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15(23):327.
[4]季東平.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4(4):229-230.
【關鍵詞】優質護理管理、新生兒護理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護理作為臨床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給臨床護理帶來了新的挑戰[1]。所謂優質護理服務,主要指的是將患者作為服務中心,進一步強化基礎護理,深化護理專業內涵,制定有針對性護理方案,將護理責任制全面落實在護理工作中,從而實現整體護理服務水平提高的一種護理模式[2]。由于新生兒身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免疫力較低,臨床護理難度較大,而新生兒護理作為產科日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產科整體護理質量的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隨機將其分為對照和觀察兩個小組,每組各40例。在對照組的40例新生兒中,17例患兒為女性,23例患兒為男性,年齡0.2-4歲,平均年齡為(0.9±3.2)歲,病程0.3-10d,平均病程為(0.5±6.7)d;而觀察組的40例新生兒中,18例患兒為女性,22例患兒為男性,年齡0.5-4.2歲,平均年齡為(1.1±3.7)歲,病程0.4-9.8d,平均病程為(0.4±7.1)d。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不含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的40例新生患兒,臨床上主要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其中包括飲食護理、用藥護理以及日常護理等多個方面內容。而對于觀察組的40例新生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優質護理管理,一般來說,護理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協助母親轉換角色。通常情況下,產婦分娩后,往往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尤其是對新生兒的護理無從下手。所以,醫護人員一定要加強與產婦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耐心給產婦講解新生兒護理知識,緩解產婦緊張心理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對新生兒進行護理;(2)監測膽紅素。醫護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臨床護理時,要定期監測膽紅素,在操作的過程中,應該將新生兒的雙眼遮住,盡量避免紅外線刺激,采樣部位應該選擇在新生兒的前胸部和額頭,完成采樣后,要及時送到生化室檢驗,并認真做好數據記錄工作。一旦發現新生兒膽紅素出現異常,應該立刻上報醫生,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盡量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出現幾率;(3)合理喂養。母乳喂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出現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幾率。由于新生兒處于發育期,需要攝取的營養量較大,所以,醫護人員還應該給新生兒補充相應的維生素、熱能、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質等,尤其是當新生兒具備一定的吮吸能力時,應該調制相應的早產奶粉,調制比例為1:3,每次對新生兒進行喂養時,吮吸量應該保持在5-9mL左右。同時,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新生兒的饑餓程度、間隔時間以及大便性狀等情況,并根據新生兒的實際身體變化合理安排飲食。
1.3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護理,觀察組25例顯效,14例有效,護理總有效率為97.5%,而對照組18例顯效,12例有效,護理總有效率為75.1%,兩組臨床護理效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護理效果對比
組別
例數(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對照組
40
18
12
10
75.1
觀察組
40
25
14
1
97.5 討論
在產科的日常工作中,護理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護理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也是對醫院綜合管理水平、護理水平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3]。在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中,由于新生兒無法表達自身需求、比較脆弱,所以臨床護理難度較大。傳統的新生兒護理模式,沒有認識到產婦的重要性,將新生兒與產婦分開護理,這往往不利于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的適應性。運用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對新生兒進行臨床護理,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等疾病的出現幾率,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實現新生兒生存質量的提高[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7.5%,而對照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75.1%,并且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的幾率也較低,臨床護理效果顯著。由此可見,臨床上運用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醫護人員一定加強與產婦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耐心給他們講解新生兒護理的各方面知識和重點內容,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的認知能力,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確保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水平,值得廣泛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湯新輝.劉翔宇.詹永義.現場管理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1,3(21):12.
[2]茍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在婦產科的實施與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0(11):81-102.
[3]郅雪梅.康錫秀.“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家庭護理干預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2(5):45-50.
[4]楊世梅.護士對優質護理服務的認知程度及護理管理改進措施[J].中國醫藥科學,2012,3(15):67-69.
關鍵詞:撫觸護理;新生兒;應用分析
新生兒撫觸是時下流行的一種科學育嬰方法,由于觸覺是人類發展最早的感覺器官,有資料表明,護理者用手來對新生兒進行觸摸,可以讓新生兒感受到安穩、關懷、溫馨、舒適,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從而穩定新生兒情緒,刺激新生兒感覺器官的發育,使新生兒的生理成長和神經系統反應得到增強,增加對周圍環境的認知[1]。為了進一步研究撫觸護理對新生兒的影響,現選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間正常分娩的新生兒168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兩組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間正常分娩的新生兒168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85例,男43例,女42例;對照組83例,男41例,女42例。體重均在3.31~4.69Kg之間,母乳喂養,且母體身體健康,無并發癥產生,對新生兒的體重、身高、胎齡、頭圍等各方面進行檢測比較,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撫觸護理。
1.2.1 護理前準備 在對觀察組新生兒進行撫觸護理前,首先要進行室溫調節,室溫宜保持在24~29度之間,保證室內安靜舒適整潔,陽光充足,同時準備舒緩的鋼琴曲、色彩鮮明的圖片。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撫觸護理,嬰兒要保證護理前一小時進行喂奶。撫觸需要的潤膚油、毛巾、嬰兒衣物等要事先備好,護理者進行雙手消毒處理[2]。
1.2.2 撫觸過程 護理者雙手溫暖干燥,將新生兒輕柔抱起放入臥具中,將潤膚油涂抹雙手,從新生兒面部開始進行緩緩觸摸,同時運用輕柔的言語、舒緩的音樂對新生兒進行安撫。首先從面部開始,對太陽穴、前額、下巴等部位進行輕柔按壓,逐漸到胸部,由兩側肋骨開始到左右雙肩,再對新生兒胳膊進行輕柔的撫摸,一直按摩到手指,再到腿部、足部、腳趾,對新生兒軀干進行撫觸,可以增加感知能力,提高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同時,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腹部撫觸,避開乳腺、臍部等敏感部位,腹部撫觸可以促進體內胃腸的蠕動,護理者在撫觸時要注意手法力度更為輕柔,新生兒身體較為脆弱,用力過大容易造成不良反應。最后進行背部撫觸,幫助新生兒放松肌肉。護理者在撫觸時手法要按照國際標準操作,每次撫觸護理時長保持在10min以上,每天兩次,在撫觸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新生兒反應,如有不良反應發生應立即停止動作,同時對產婦進行相關的撫觸知識普及,使產婦可以自行對新生兒進行撫觸護理。每天對新生兒的體重、進奶量、睡眠時間等情況進行比較記錄[3]。
1.2.3 評價標準 1、睡眠時間:良好:新生兒睡眠時間>20h;一般:睡眠時間12~20h;較差:睡眠時間
1.3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以P
2 結果
以上的有35例,12~20小時之間的32例,12小時以下的16例。睡眠天數中觀察組新生兒睡眠質量良好的有73例,較差的有12例,對照組睡眠質量良好的52例,較差的有31例。
3 討論
撫觸護理能夠滿足新生兒的心理需求,穩定新生兒情緒。在母親懷孕期間,新生兒一直在母體內過著一種安全舒適的寄生生活,他的營養、呼吸、排泄等新陳代謝活動都由母體代勞,所以生活是安逸的,會讓新生兒感到安全。但是,出生使新生兒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溫潤的羊水燥的空氣替代,溫度不再恒定且溫暖,周圍環境陌生嘈雜,都會使新生兒感到不安,新生兒通常會以哭鬧的形式表現出來。撫觸護理能夠通過對新生兒的身體皮膚進行觸摸,來讓新生兒感覺安穩、舒適和喜悅,可以使新生兒獲得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滿足感,從而得到情緒上的穩定。撫觸護理在新生兒的成長發育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撫觸可以刺激新生兒的感官發育,皮膚感受上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有利于新生兒的身心健康發育[4]。臨床研究表明,撫觸護理可以有效穩定新生兒情緒,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不良狀況的發生,在促進新生兒的成長發育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羅素玲.撫觸在新生兒護理中的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 2012,45(04):56-57.
[2]黃玲.撫觸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 2012,10(0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