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護理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產婦;新生兒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393-01
初產婦由于無相關經驗,對關于新生兒喂養、護理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的比較少,且其中多數為他人的經驗理論并無科學依據。新生兒期對于嬰兒的生長發育有重要意義[1],而初產婦的理論知識水平是使其健康度過此時期的關鍵,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其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確護理。本文針對70例初產婦展開調查,分析其理論知識掌握現狀,以指導臨床有針對性的實施健康教育,現總結干預效果及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針對70例初產婦展開調查,均齡為28.5歲(22—32歲)。文化水平:13例(18.6%)為大專及以上,18例(25.7%)為中專,20例(28.6%)為高中,11例(15.7%)初中,8例(11.4%)小學。家庭情況:36例(51.4%)月收入大于4000,29例(41.4%)月收入在2500—4000之間,5例(7.2%)月收入在2500以下。
1.2 方法 (1)調查:使用的問卷為我調查組自行設計,內容主要是關于新生兒護理,分析調查現狀后有針對性的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并再次展開調查,兩次均可確保為初產婦本人填寫。(2)健康教育:在規定的時間開展知識講座,答疑解惑,并對操作性較強的護理知識進行演示,如喂養姿勢等。將新生兒易于出現的癥狀進行介紹,重點講解相應的緩解措施。
1.3 數據統計 將問卷數據輸入專業軟件(SPSS18.0),卡方檢驗,P<0.05兩次調查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初產婦二次調查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高于初次調查(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尤其是臍部消毒等專業性較強的操作正確率有大幅度提高,見表1。
3 討 論
據統計,目前的產婦中大多數為初產婦,這可能與國家生育政策有關[2]。也正是因為如此,家庭很重視嬰兒的生長發育,新生兒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初產婦的理論知識水平將直接影響這一時期的護理操作是否規范[3]。本文將調查統計發現,初產婦所掌握的新生兒護理理論較表淺,且存在認知不當的現象,尤其是對皮膚清潔的重要操作知之甚少。經過分析,我院有針對性的為其實施健康教育干預,以知識講座等形式向其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二次調查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高于初次調查(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尤其是臍部消毒等專業性較強的操作,并且有助于其對新生兒不適表征認知,說明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其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確護理,建議在分娩前對初產婦實施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葉綠,陳鐳.137例流動人口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與需求情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9,14(11):59—60.
【關鍵詞】 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對策
人民群眾醫療安全意識的提高促進醫療改革不斷深化, 同時隨著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項目的開展, 多數孕婦選擇在醫院進行分挽, 增加了產科護理工作量, 醫院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婦產科服務對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復雜。本研究結合實際工作總結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應的對策, 旨在不斷改進護理質量和防范風險的能力, 具體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環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問題。在院分娩人數不斷增加, 對床位要求越來越多。大多數醫院采取擴大病區方式來緩解床位壓力, 但這也使得病區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難。院內感染也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內病原體種類多, 構成復雜, 容易引發交叉感染。新生兒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及在出生時體征過低的新生兒, 對常見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內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還包括設備問題等, 婦產科儀器設備密集, 且人員集中, 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較多, 都可能成為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員因素 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員包括醫生、護士、新生兒及其家屬。醫護人員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綜合素質欠缺, 操作不規范, 儀器使用不當, 工作不到位, 不認真, 責任心不強, 等。新生兒無語言表達能力, 沒有意志支配行為能力, 護理對象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屬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對護理知識了解欠缺, 護理不科學等。這幾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兒護理工作變得復雜。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會成為新生兒護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醫護人員之間工作分工不明確, 協作能力差, 對新生兒檢查及護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兒即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住院過程中家屬對于新生兒護理和管理意識淡薄, 單純依靠醫護人員進行護理, 不重視輔助工作也可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后果;醫護人員與產婦及其家屬溝通不足, 進行某些護理操作, 如新生兒疫苗接種時未告知產婦及家屬, 易引起醫療糾紛。
1. 3 管理因素 婦產科護理人員不足, 無法滿足新生兒安全及生活護理和嚴格實施等級護理的需要。長期高強度工作容易引發精神緊張, 如果心理調節不良, 可能導致護理工作出現差錯, 給醫患關系埋下隱患。
對護理工作的管理和監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嚴格執行, 有系統性和針對性, 并定期對護理質量進行檢測。責任是否明確到個人, 分級護理制度執行是否到位, 監控及修正是否及時都影響護理質量[2]。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責權不清、查對制度執行不嚴格、對護理安全標準認識不統一、交接班和護理記錄不規范, 管理人員對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預見性和主動防范性、處理方式不得當、修正不及時都會成為新生兒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術因素 科技不斷進步, 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儀器逐漸應用于臨床, 同時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數醫院也引進了最新的電子管理系統。要求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對新生兒進行護理, 且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都要按規程在電腦上做護理記錄。這就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內容也越來越復雜。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 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跟不上或經驗不足都對影響新生兒護理產生影響。
2 防范對策
首先, 醫院應加強病房巡視采以盡量保證病區安全。做好病區的清潔衛生和新生兒物品管理工作,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時規范醫療行為, 應自覺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禁止探視人員隨意進入, 以防止院內感染[3]。
其次, 醫護人員應做好本職工作, 提高綜合素質, 加強責任心, 嚴格按規章制度進行護理操作, 定期開展對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專科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培訓, 加強業務能力, 了解新生兒相關疾病基本知識和臨床表現,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規急救技術, 熟悉新儀器新設備和搶救治療儀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護理記錄、護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時還要注重醫護人員法律意識和信息學知識的培訓, 完善醫護人員知識結構, 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同時要做好產婦及家屬的教育工作, 多與其進行溝通, 加強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保護意識, 共同做好新生兒的護理工作[4]。
再次, 規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時必須和家屬一起對新生兒進行細致檢查, 當面給新生兒佩戴腕帶, 注明基本信息并簽字;住院期間護理時應嚴格按照等級護理制度進行護理, 檢查并核對腕帶, 告知產婦及家屬關于新生兒的基本注意事項;出院時再次嚴格核對、查看新生兒基本資料情況, 向家屬進行育兒知識指導[5]。完善管理和監察制度。盡可能增加醫護人員數量, 注意對醫護人員心理狀況的監察, 并要求醫護人員嚴格遵照護理分級制度進行巡視, 責任到人, 權責明細[6]。規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頭進行交接, 認真核對新生兒基本資料和特別注意事項, 詳細填寫交接班記錄和護理記錄。定期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快速處理問題[7]。
3 小結
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較復雜, 定期進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發現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并針對不同時期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8]。另外, 醫護人員與新生兒家屬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兒護理安全的關鍵因素。要重視護理流程、醫護人員??浦R和技能的培訓、醫護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還要重視不安全因素及解決對策的分析[9]。注意觀察醫護人員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現, 收集醫護人員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管理工作的意見, 進一步加強對相關護理行為及操作規程的規范, 從而不斷改進新生兒護理工作[10]。
參考文獻
[1] 孫春花,張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嶺.淺談影響婦產科護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對策.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6):268-269
[3] 趙化林.產科護理不安全因素與防范對策.當代醫學,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兒窘迫與宮內復蘇新生兒窒息的診斷與急救.中國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1,16(1):23.
[5] 趙時敏,徐景秦, 籍孝誠, 等.胎糞吸入綜合征的臨床分析.中華兒科雜志, 2010,1( 22):233.
[6] 黃華艷,張艷.基層醫院新生兒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防控對策. 右江民族醫院院學報, 2012, 34(2):185-187.
[7] 鄧翠芳,李葵興.預見性護理預防新生兒感染的臨床效果.當代護士(專科版), 2010, 7(12):57-58.
[8] 王玲.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護理管理.中國現代醫生, 2010,48(22):75-76.
關鍵詞:母嬰同室模式;新生兒護理;探討
近年來,在母嬰同室的建立之下,新生兒的護理方式已經開始由傳統封閉式的母嬰分離管理模式轉化為母嬰同室的護理模式,由于很多產婦多初為人母,沒有相關的護理知識與經驗,加強對嬰兒的關愛,大多數產婦均會表現出焦慮,緊張的心態。因此,緩解產婦的不良心理,幫助他們快速的掌握新生兒的護理方式已經成為母嬰同室模式的護理要點[1]。近年來,我科采用綜合性的護理模式對母嬰同室新生兒開展護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于2013年1月~7月收治的20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年齡為21~38歲,平均年齡為(29.2±1.4)歲,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均在母嬰同室模式下管理,均未發生產后并發癥。將200例產婦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兩組產婦從年齡、分娩方式、新生兒評分等方面來說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式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于對照組100例產婦,按照常規母嬰護理模式開展護理服務,由護理人員完成全程的護理工作,整個過程未邀請產婦與家屬參與;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 對于觀察組100例產婦,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邀請產婦與家屬參與到護理過程中,具體護理方式如下:
在產婦入院后,加強與產婦及其家屬的溝通和交流,發放宣傳手冊,予以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幫助產婦及其家屬了解分娩的知識與注意事項,要注意到,產婦大多伴隨一定的焦慮與情緒,這不僅不利于分娩,也會嚴重分娩后的泌乳與恢復,因此,在產婦入院時,護理人員需要進行主動熱情的接待,在溝通時,護理人員使用溫和的語言與態度疏導產婦的負面情緒,根據其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產婦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生命。
在分娩后30min清洗新生兒,將其放置產婦胸前,同時盡早讓嬰兒吮吸母乳,指導產婦擁抱、腹膜、輕吻新生兒,指導產婦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此外,根據產婦的個人情況予以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其快速的掌握護理方法,同時,定期查房,發現問題要及時的進行補救[2]。
1.3評價標準 產婦出院前,使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類,統計產婦護理技能掌握情況,能夠回答出4個及以上者為掌握,回答出2~3個為基本掌握,1個即1個以下為未掌握。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經t檢驗,期間比較以χ2檢驗并以P
2結果
觀察組100例產婦81例滿意,17例基本滿意,2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8.0%,對照組中54例滿意,28例基本滿意,18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2.0%,在護理知識掌握情況方面,觀察組中97例產婦能夠掌握基本護理知識,對照組中僅有72例可以掌握基本護理知識,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胎兒在脫離母體之后外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新生兒適應能力較差,因此,產后環境對于新生兒的發育與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推進之下,母嬰同室的制度已經在各個醫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母嬰同室管理模式即新生兒與母親全天在一起進行同室休養的一種模式,該種模式的應用能夠幫助產婦早開奶,也能夠提升產婦的哺乳和護理能力。鼓勵產婦與家屬共同參與到新生兒的護理過程中能夠將產婦從的服從者轉化為共同的參與者,可以提升產婦的護理能力,也能夠促進產婦的快速恢復。本組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在實施共同參與的護理模式后,產婦與家屬滿意度與產婦對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普遍優于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總而言之,在母嬰同室模式下實施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產婦的角度適應性與護理能力,也可以提升產婦與家屬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該種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與應用[4]。
參考文獻:
[1]詹園園.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共同參與式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1,05(10):97-98.
[2]張俊茹.母嬰同室探視人員影響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22(11):112-113.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分娩的產婦195人,新生兒194人。
1.2 方法 婦幼保健醫師于產后出院后3天、7天、14天、28天,進行家庭訪視,了解產婦乳腺、宮底、會陰傷口、惡露、乳汁、精神狀態和新生兒體溫、臍部、黃疸的發生與消退時間,胎便排出情況、母乳喂養、新生兒疾病的發生、頭顱血腫的消失情況。
1.2.1訪視人員:由責任心強,有良好職業道德及溝通能力的婦幼保健醫生、兒科醫生擔任。
。
1.2.2訪視內容:(1)評估家庭環境:居室通風情況、家庭育兒觀念、產婦的飲食起居、家庭對產婦的心理支持、有無不良習俗及衛生習慣。(2)體格檢查:產婦子宮復舊情況、惡露、傷口愈合情況、腫脹及皸裂情況等;新生兒體溫、皮膚黏膜、臍部、眼、耳、口腔、大小便以及生長發育等。(3)評估母乳喂養的情況。(4)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健康指導。
1.2.4方法 對居住在我團的產婦上門訪視,居住在團外的電話訪視。
2 結果2.1 3次訪視中存在的產婦產褥期健康問題
2.2 3次訪視中存在的新生兒健康問題
2.3 3次訪視中新生兒喂養情況2.4 新生兒滿月增磅情況 訪視員在第3次訪視時測量新生兒體重,分析滿月增磅值,評估新生兒生長發育情況。195例新生兒的滿月增磅值144.94 g±293.95 g,其中≥ 600 g有189人,占96.9% ,≤ 600 g有5人,占2.56%需納入高危兒童進行專案管理。
3 護理體會
通過訪視體會到,初產婦存在喂養方法知識欠缺,產后角色的不適應造成產后沮喪、產后抑郁;新生兒護理不當造成母乳喂養失敗、膿皰瘡、臀紅、體重不增等。通過科學認真的分析指導給產婦家庭以支持幫助,達到母嬰健康安全。
3.1 加強心理指導,減低產婦心理疾病的發生:
產婦在產褥期對各種社會因素、生理、心理的易感性提高,由于承擔新的社會角色、育兒的疲勞,身體應激及內分泌環境的改變,發生身心障礙增多,因此訪視時應傾聽產婦訴說心理問題,解除不良社會、心理因素,對于有不良個性的產婦,減少或避免精神刺激,減輕生活中的應激壓力,協助產婦適應母親角色,指導產婦與嬰兒的接觸,為嬰兒提供照顧,培養產婦的自信心;對于有焦慮癥狀、手術產及存在抑郁高危因素的產婦,應讓家屬給予足夠的照顧,改善家庭關系和生活環境。
3.2 加強母乳喂養宣教,提高母乳喂養率:
母乳喂養是保障嬰兒健康成長的基礎,產婦在住院期間,母乳喂養率達98%以上,出院后下降,主要是大多數產婦對母乳認識不足,懷疑自己的乳汁暫時不足,放棄母乳喂養。因此訪視醫生應向產婦及家人宣傳母乳喂養可促進母嬰健康,因為①母乳的營養成分較完備,各種成分的配合比較適當,達到嬰兒的需要,尤其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更為適合。② 母乳的成分能隨著發育的需要相應地發生變化。產后1-2天內發泌的乳汁叫初乳,色黃質稀,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固體在成分,還有輕瀉作用,用利于新生兒排出胎糞。③同時吸吮刺激可促進子宮收縮,防止產后出血。④、母乳含有多量抗體。新生兒能從母乳中獲得免疫體,嬰兒在6個月內很少得麻疹、小兒麻痹、腮腺炎等傳染病。曾觀察到母乳喂養的新生兒以胃腸道、呼吸道和耳部的感染抵抗力比喂牛奶的要強些。⑤母乳喂養時的母子聯系可促進嬰兒的心理健康發育。⑥母乳喂養可降低母親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險性。同時訪視醫師還要親手教會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對于有皸裂的母親使用保護具進行喂養,提高母乳喂養率。
3.3 新生兒合理喂養、保暖,加強護理及預防感染: 保證充足的乳汁供給,按需哺乳促進新生兒體重增長,保持室內溫度在24―28℃,定時通風,保持皮膚清潔,臍帶干燥。促進胎便的排出,大小便后臀部及時護理,一般在出生后3―4天新生兒會出現黃疸,7天左右達高峰,14天左右逐漸消失,對于持續不退、手腳心黃染的新生兒在排除母乳性黃疸后應及時就診。改變傳統的包裹嬰兒方法,不挑破所謂的馬牙,有膿皰瘡的患兒及時就診。
產后訪視能促進產婦及其家屬家庭角色的適應 產后階段,年輕的爸爸媽媽要適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變化,承擔父母角色。但他們往往缺乏必要的準備,尤其是產婦要哺育孩子,容易產生焦慮、壓抑心理,需要特別的關愛。本資料顯示,第1次訪視中產婦有焦慮、壓抑心理問題,而第3次訪視中產婦的焦慮、壓抑心理問題減少到0.41 。社區訪視人員在訪視時,能進行護理指導、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幫助產婦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自信心,減輕心理壓力。同時指導其家屬掌握必要的護理技能,鼓勵他們共同承擔哺育孩子的責任,促進家庭角色的適應。
關鍵詞:母嬰同室;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23-01
隨著母嬰同室的建立,新生兒護理工作的模式已從過去長期實行母嬰分離、封閉式的集體護理轉變為有家屬和產婦直接參與的開放式護理。由于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感情特別投入,新生兒任何微小的變化都可能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此外大多數產婦初為人母,因地域、文化限制對新生兒護理知識不同程度缺乏,她們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新生兒護理方法,這給護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2~2013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兒635例,針對其護理難點進行了相應的護理,效果滿意?,F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35 例產婦 其中初產婦577 例 經產婦58 例; 剖宮產441 例 經陰道分娩194 例。足月正常新生兒635例,胎齡37~42周,體重2500~5000g,住院3~7天。
2護理難點
2.1哺乳知識缺乏:(1)本組275例產婦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產后2~3天才開始有乳汁分泌,新生兒吸吮是"空吸",不能主動進行早吸吮,亦不能配合護理人員的指導,造成吸吮次數少(
2.2對薪生兒生理表現知識缺乏:產婦和家屬對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生理性黃疸、女嬰陰道分泌物、假月經、"馬牙"或"板牙"等生理知識缺乏,易緊張焦慮。本組80例因上述原因導致焦慮。
2.3對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缺乏:本組197例受傳統觀念影響出現以下情況:(1)認為室內不宜通風,對新生兒包裹太厚,保暖過度,導致體溫過熱。(2)注重新生兒睡頭型(后腦勺扁平),常取平臥位,造成溢乳或嘔吐。(3)留戀傳統"蠟燭包",用布帶捆扎新生兒四肢。(4)為新生兒"清胎熱",盲目使用大黃水、金銀花露等,導致新生兒嘔吐或腹瀉。(5)對新生兒臍帶的暴露法護理不夠理解。(6)不熟悉新生兒觸摸意義及方法。
3護理對策
針對以上護理難點,我院將健康教育與實際操作指導相結合,以母乳喂養為重點,結合新生兒的特點,采取以下對策。
3.1對產婦進行授乳知識教育:(1)應早開奶,早吸吮。講述初乳的重要性,及母乳哺乳的優點。告知初乳中所含各種的營養物質是初來人世的嬰兒需要的最佳食物。對新生兒的呼吸道及皮膚能起到保護作用,同時母親給嬰兒帶來更多的母愛和關心,有利于刺激母親早下奶,母嬰同室有利于乳汁分泌,保證足夠的乳量。(2)保持正確哺乳姿勢和方法。指導產婦如何進行哺乳,采用母親感到舒適的原坐著或躺著,母親能感覺到嬰兒吸吮動作緩慢而有力,嬰兒顯得輕松、愉快。母親也不感覺痛,如果嘴及下頜部能緊貼??煽吹捷^多的乳暈,吸吮動作小而快,嬰兒出現煩躁甚至拒絕吃奶,則說明嬰兒含接姿勢不正確。母嬰同室進行哺乳有利于產婦了掌握新生兒的飲食規律,產婦按需哺乳,可提高母乳成功喂養的概率,滿足嬰兒營養需要。如出現腫脹,乳汁分泌不暢可以熱敷,進行按摩,讓新生兒吸吮用手輔助乳汁排出,反復進行,直至乳汁通暢。
3.2及時講明新生兒生理性表現:新生兒的生理表現也是產婦及家屬關心的問題,應多為他們講解這方面的知識。(1)生后1-3天,由于新生兒攝入少,排出水分相對多,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但不超過6%-9%。3天后體重開始回升。如體重下降10%,要注意加強喂養。(2)生后2-3天,由于新生兒體內紅細胞破壞過多,肝內葡萄糖醛酸轉換酶活力不足出現生理性黃疸,5-6天達高峰,10-14天消退,不需特殊處理。(3)生后3-5天受母親雌激素水平的影響,出現乳腺腫脹,如蠶豆至鴿蛋大小,多于2-3周消退,男女嬰均可出現。囑產婦勿用手擠壓,以防感染。部分女嬰生后5-7天陰道有分泌物或少量出血,1-3天自止。(4)少數新生兒在上顎中線或齒齦部位有散在黃白色、米粒大小隆起顆粒,生后數周或數月消退。通過及時認真的講解,80例產婦及家屬均能理解,并解除了緊張焦慮心理。
3.3傳授新的育嬰知識搖及時向產婦及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改變傳統的育兒方法,使其接受新知識。傳統的育兒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對護理知識缺乏和受傳統觀念影響,易導致新生兒出現各種病理狀況。最常見的就是新生兒嗆奶,新生兒消化道解剖特點已發生溢乳,教育產婦采取合適的姿勢和方法,減少溢乳造成的誤吸或窒息。告知其哺乳后,將新生兒豎起,并拍后背2~3min,或哺乳后新生兒采取側臥位;其次是空氣污染,受傳統觀念及習俗的影響,產婦在產后門窗緊閉,加之產婦惡露、出汗及大小便的異味常導致空氣十分污濁。新生兒的出生探視陪伴者眾多,各種細菌病毒也隨之帶入,新生兒的防御機制未成熟,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要告知家屬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保證每日通風2次,每次30min,室內保持在22~24℃,55%~60%。對于新生兒的襁褓,應根據室內溫度進行調節,不易包的太厚,以四肢暖和為度。體溫保持在36~37℃。新生兒出生24h后應暴露其臍帶,對產婦及家屬講明,讓他們理解和掌握臍帶的護理方法。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臍輪和臍線端,保持臍部干燥、清潔,也能預防感染。及時向產婦及家屬講明生理性哭鬧和病理性哭鬧的區別,減少產婦及家屬的焦慮情緒。如新生兒哭聲響亮,婉轉,間歇期面色如常,屬生理性,可能是不良刺激導致的新生兒不適,產婦無過度緊張。
4討論
積極提倡教育母嬰同室喂養,認真指導其正確的喂養方法,減少誤區,有利于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減少了新生兒在育兒室的危險,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同時為新生兒的護理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
[2]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
[3]劉玲,劉均娥.臨床護理的交流原則和技巧.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1):873-874.[4]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應.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53-56.
[5]Egli GE,Egli NS,Newton M.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reast feedings on milk production [J].Pediatrics,1961,27:314-317.
[6]黃美凌,馮健懷,梁麗霞。母嬰同室443 例產婦需求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 封三
新生兒指的是從出生后臍帶結扎至滿28日的活產嬰兒。初生嬰兒脫離母體而獨立生存,需要在短時期內適應新的內外環境變化。由于初生兒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較差,加上胎內、分娩及生后護理不當等原因損傷胎兒,容易導致產傷、窒息、硬腫癥、臍炎等疾病,死亡率較高。因此,這段時期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現將臨床常用的新生兒護理方法總結如下:
1 保溫護理
新生兒期由于自身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膚血管舒縮功能差等原因,體溫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臨床中常因氣候炎熱、室溫過高或包裹太多等,造成新生兒體溫過高。此外,冬天氣溫過低,不注意保暖,嚴重者可引起新生兒硬腫癥等并發癥[1]。小兒剛出生,必須注意保暖,室溫保持25℃左右,空氣流通,同時要定時測量體溫,使其皮膚溫度保持在36℃~37℃。新生兒衣著要適宜,衣服應柔軟、寬松,容易穿換。
2 臍帶護理
新生兒出生后1-2min即可結扎好臍帶,處理時必須無菌操作,臍帶殘端要用干法無菌處理,然后用無菌敷料覆蓋[2]。臍帶殘端是病原菌容易滋生的部位,活動時也易摩擦到臍帶根部,導致破皮、發紅,甚至出血、感染。因此,每天要進行臍帶護理,早晚各一次消毒,平時臍部要保持清潔、干燥,可以有效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疾病的發生,讓臍帶殘端在數天后自然脫落。
3 喂養護理
鼓勵盡早母乳喂養,初乳中所含營養物質最適合嬰兒的消化吸收,含有豐富的免疫蛋白和免疫細胞。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可按需哺乳,若嬰兒有明顯的饑餓表現或體重減輕過多,可在哺乳后補授適量糖水或配方乳。由于新生兒的胃呈橫位,胃賁門括約肌不發達,消化道功能不完善,喂完后易發生溢奶,應指導家長正確的喂養方法,即每次喂奶完畢后將小兒豎抱懷中,輕拍背部,排出胃內空氣。此外,母親夜間喂奶時應注意勿使堵住小兒的鼻孔,防止窒息的發生。
4 皮膚護理
新生兒皮膚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要馬上拭去。但皮膚皺折處的血跡要用適當的溫水輕輕擦拭干凈。新生兒生后常會出現臀紅,臀部出現小紅丘疹,并逐漸增多,很快出現小水泡等。如不及時處理,會發生皮膚表面糜爛,引起感染。在治療的同時要做好臀部護理,保持臀部干燥,及時更換尿布,選擇細軟、吸水性強的棉布或棉織品做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洗凈臀部,保持局部清潔[3]。
總之,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是繁瑣的,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做好護理工作中的每個細微之處,為寶寶的健康成長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桂珍,鄭喜會.新生兒的整體護理[J].吉林醫學,2010,31(31):5645
【關鍵詞】新生兒;硬腫癥;護理經驗
硬腫癥是我們兒科臨床對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常見的病癥之一,它多發于寒冷季節,但由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或誘發亦可見于夏季。早產兒尤其更為多見。我區屬高寒地區,故此病在我區的發生率較高,四季均有?,F將我院兒科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收治新生兒硬腫癥27例的臨床護理經驗與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我科收治新生兒硬腫癥27例,其中:漢族21例、哈族6例;男嬰22例、女嬰5例;早產兒18例,正常分娩9例;發病季節:春季5例,夏季4例,秋季6例,冬季12例;均在生后1-4d內發病,發病部位以下肢皮膚硬腫有24例;呈凹陷性水腫1例;硬腫累及全身全并肺炎、敗血癥2例。治愈25例,死亡2例。住院天數:最短7d,最長23d,平均住院天數15d。
2護理要點
新生兒硬腫癥主要表現為皮膚冷涼,皮下脂肪變硬,患兒一般情況差,反應低下,體溫不升,呼吸淺慢,尿量減少或酸中毒等表現,硬腫起先于下肢臀部,后延及軀干部、上肢、面頰,重者累及全身合并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因而護理工作十分重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2.1復溫逐漸復溫是重要的措施,輕癥患兒可用絨毯、棉被包裹,處置熱水袋(熱水瓶)放在室溫26℃-28℃記中自然復溫,保溫時要隨時觀察皮膚顏色,防止燙傷。重癥放置溫箱內復溫,箱溫自26℃開始,以每小時升高箱溫1℃,在4-6h逐漸調至30℃-32℃,在12-24h內使體溫恢復正常,亦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保暖和復溫方法。
2.2供給充足的熱量和液量不能吸吮時,可用滴管或鼻飼喂養,入量不足或嘔吐嚴重時,暫不喂乳而由靜脈補充液體和營養物,靜脈滴注的速度不宜過快,一般為8-10滴,有的藥物需要慢點時遵醫囑,靜脈輸入的液體,可加溫至35℃左右,可輸血或血漿,每次20-30L,一般3-5次,以增強小兒的抗病能力。
2.3吸氧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此病小兒因屬新生兒,呼吸功能發育不夠完善,易引起發紺缺氧,呼吸表淺,病情好轉可間歇給氧,濕化瓶可用溫水,以減少氧的刺激。
2.4預防感染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及清潔制度,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病房,新生兒的皮膚細嫩,表皮取得聯系及時處理。易脫落,防御機能不夠完善,因此內衣、尿布要柔軟、干燥、避免刺激,用后要用溫水清洗,防止臀紅和尿布疹,做好臍部護理,可用生理鹽水擦洗,涂以龍膽紫等,防止臍部感染。
2.5日常觀察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應觀察小兒體溫變化,有無發熱精神狀況,有無煩燥、哭聲強弱、呼吸有無氣促或不整,食乳量、有無嘔吐、皮膚顏色、硬腫程度范圍、面色、入量、大小便、睡眠等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與醫師聯系。
2.6做好產前保健,盡力避免早產,胎兒娩出后立即做好保暖工作,在嬰兒室要加強護理觀察及控制感染,新生兒出院后向家長交待育嬰知識,注意保暖,特別是寒冷季節,對未成熟兒更應注意。
3討論
【關鍵詞】母嬰同室;病房管理;安全;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760-02
母嬰同室不僅有利于母親的身體健康,也有有益于嬰兒的生長發育,是建立母嬰親密關系的紐帶。由于醫院環境特殊,入院孕婦以及閑雜人員較多,加之產后大量探視人員進入病房,影響母嬰休養,更增加了醫院內感染等不安定因素。我院產科于1997年開始實行母嬰同室,經過10多年的實踐觀察,總結母嬰同室的管理尤為重要。
1.安全管理
1.1 為了保障母嬰安全,維持病區秩序,我科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了孕婦入院首次溝通告知單。孕婦入院后,由接診護士詳細介紹病房環境,講解入院相關應知內容及待產所需的物品,指導家屬嚴格遵照病區規定的時間探視。孕婦待產期間應有家屬24小時留陪,除特殊檢查外不得離院。遵照我院的病房管理規定,為禁止閑雜人員進入,我院在各病區設均有監視系統,如有探視人員進入病區,應在護士站做好登記,每次不得超過3人,以保證病區安靜有序的探視環境。由于母嬰同室環境特殊,往來人員較雜。中午、夜間時,也是醫務人員較少但事務較多的時候,此時產婦和家屬都非常疲勞,看護嬰兒警惕性放松,極易給一些非法分子有機可乘。曾經就有媒體報道醫院丟失嬰兒的事件發生。因此,在護理人員交班和夜班的薄弱時間,我病區關閉兩側步梯大門,僅開啟護士站可見的通道,限制人員過多的流入,減少安全隱患。另外,許多孕婦及家屬在入院時都會要求自帶月嫂,也有由月嫂24小時留陪的。針對這一情況我科設立了孕婦留陪人員登記記錄,孕婦入院時詳細記錄留陪人員信息并有簽字。
1.2 新生兒與母親同室后,護理人員要加強巡視觀察,日間至少每小時巡視房間一次,夜間隨時巡視,并教會產婦及家屬觀察嬰兒異常情況,如哭聲、嘔吐或不哭、不吃等。夜里休息時一定要讓嬰兒睡在嬰兒床上,特別是冬季,不要讓嬰兒與母親同睡,以防嬰兒發生意外。指導產婦喂奶后要豎抱嬰兒,輕拍其背,促使吃奶時吞入胃內的氣體排出,以防嬰兒溢奶。剛吃完奶后讓嬰兒取右側臥位,以防溢奶嗆入氣管,造成嬰兒窒息。
1.3 每日為嬰兒進行新生兒護理,包括沐浴、游泳、新生兒撫觸等。為方便管理,避免差錯,應由醫務人員接送嬰兒沐浴、游泳或特殊檢查。我科為此試用多種方法來確保嬰兒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病區采用填寫嬰兒沐浴交接卡的方法,即在母親床頭設一嬰兒沐浴、游泳或檢查交接卡,進行一切需將嬰兒推離母親床旁的護理或檢查時,由兩名護理人員共同核對母親床頭卡、手腕帶及嬰兒床頭卡、手腕帶確認辨識,規范填寫交接卡并簽責任人姓名,送回母親床旁時,再次核對無誤后于交接卡上填寫送回時間并有簽名,絕不得由他人途中交接。
2.健康教育
2.1 母嬰同室的管理中,護理人員承擔著重大責任,產后母嬰健康是每個家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衡量產科質量的標準,護理人員要按照護理程序向產婦及家屬作健康知識宣教。
2.1.1 由于產后機體的需要,應指導產婦進食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的營養飲食,并適當進蔬菜和水果,使產婦的體力迅速恢復,還能促進乳汁的分泌,以保證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對實施剖宮產的產婦應根據具體情況,在術后6~8h后可適當進湯汁類食物,早期進食有利于早期排氣,有利于機體康復。
2.1.2 由于產婦多數初為人母,不同程度地缺乏產后保健知識、母乳喂養知識和新生兒護理知識。為此,護理人員加強與產婦交談,、解釋疑問,指導產婦在產后半小時內與新生兒皮膚早接觸、新生兒早吸吮,母嬰同室后按需哺乳,不定時,每日哺乳8~12次,間隔不超過3h。向產婦及家屬介紹新生兒取側臥位的意義及原因, 并進行母乳喂養知識的宣傳(如指導產婦正確的哺乳姿勢、嬰兒含接姿勢等等),讓產婦及家屬學會相關的護理知識。
2.1.3 提倡盡早哺乳,讓母親盡早接觸到自己的寶寶,多餐不定時喂養,盡量讓嬰兒多吃,促進胎糞的排除。若條件允許,還可以讓新生兒進行游泳,游泳可以增加消耗,促進進食,同時減少膽紅素的吸收,加快新生兒腸道正常細菌的產生,使膽紅素還原為尿膽原,進而排除出體外。
2.2 產婦在喂養嬰兒時也應當關愛自己,做好護理。哺乳前母親要洗手,用溫開水清潔及。若發生乳脹,哺乳前濕熱敷3~5min,并按摩,頻繁哺乳、排空;若出現乳汁不足,應鼓勵產婦樹立信心,指導正確的哺乳方法;若發生皸裂,輕者哺乳前濕熱敷3~5min,擠出少量乳汁,使乳暈變軟,以利于嬰兒含吮和大部分乳暈,先在損傷輕的一側哺乳;皸裂嚴重者應停止哺乳,可擠出或用吸乳器將乳汁吸出后喂給新生兒。
2.3 鼓勵產婦適當活動及做產后盆底康復。經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后6~12h內即可起床輕微活動,行會陰側切或行剖宮產的產婦,可待拆線后傷口不感疼痛時,盡早適當活動及做產后盆底康復,不僅有利于體力恢復、排尿及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率,而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張力恢復,避免腹壁皮膚過度松弛。
3.定期召開座談會
我科門診每周召開一次孕媽咪班,為孕婦及家屬講解家中待產的注意事項和入院前的準備工作,普及孕期健康知識。病區每周二召開一次孕產婦、家屬及護理人員的座談會,由醫務人員講解有關母乳喂養的好處及技巧,同時針對會上提出的意見和問題,做好答疑解難的工作。每周四組織一次新爸爸、新媽媽培訓班,護理人員分課時講解新生兒護理的方法,如母乳喂養、沐浴、更換尿片、游泳及新生兒撫觸等,并與孕產婦、家屬做互動交流,得到孕產婦及家屬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 候鳳云.母嬰同室病房管理[J].河南醫藥信息,1994年04期。
[2] 艾宏偉,任艷芳.護士在母嬰同室管理中的作用探討[J].《護理天地》,2007,4(13)
【關鍵詞】新生兒撫觸;護理;發育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05-02
近年來,隨著護理水平的提高,新生兒撫觸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程度越來越高。所謂新生兒撫觸指的就是護理人員用雙手科學地、技巧性地對新生兒的皮膚及頭面部、胸部以及四肢等部位進行有次序的撫摸,通過皮膚接觸將溫和的刺激傳輸到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1],從而產生有益的生理效應。本文中將以我院婦產科中90例足月新生兒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探討新生兒撫觸在對新生兒發育情況的影響,并分析其臨床意義,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間我院婦產科中90例足月新生兒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分娩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胎齡36-41周,平均(38.14±4.57)周;體質量2.5-4.1kg,平均(3.37±1.53)kg。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胎齡37-43周,平均(37.83±3.51)周;體質量2.7-4.2kg,平均(3.42±1.51)kg;首次接受撫觸時間為出生后6h-22h,平均(13.25±3.41)h。所有新生兒均為足月新生兒,排除窒息史,且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體質量等方面均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組
按照分娩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未給予新生兒撫觸,觀察組新生兒在出生后第1d給予新生兒撫觸,并于出生后28d時測量其體重、身長、頭圍、24h攝奶量以及睡眠時間。
1.2.2新生兒撫觸
觀察組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后第1d天接受撫觸,撫觸全程由專業護理人員按照國際撫觸標準進行,選擇安靜、光線柔和的房間,室溫應控制在28℃左右,撫觸前護理人員雙手涂抹嬰兒潤膚油[2],撫觸時間分別在午睡前與就寢前,2次/d,20min/次。
(1)頭面部撫觸:新生兒取仰臥位,撫觸都用雙手拇指從前額中央向兩側推,中指停留在兩側耳后乳突部分;雙手拇指再由下頜中部向上滑動,使新生兒上、下唇呈微笑狀[3]。(2)胸部:雙手置于胸部兩側,由下向上交叉向上,并在胸前形成交叉,撫觸時注意避開新生兒的。(3)四肢:分別用兩手抓住新生兒的四肢,由上臂到下輕輕揉搓,并捏拉手指、腳趾關節。(4)腹部:用指尖在腹部依次從右下腹向左下腹做順時針按摩,避開新生兒的臍部和膀胱。(5)背部:新生兒取俯臥位,將其雙手與脊柱成直角向相反方向移動。
1.3評價標準
分別對比兩組新生兒在出生后28d時的體重、身長、頭圍、24h攝奶量以及睡眠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針對所得資料進行系統的統計學分析,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當P
2結果
觀察組出生后28d時的體重、身長、頭圍、24h攝奶量以及睡眠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增強消化系統功能
有報道稱[4],新生兒撫觸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刺激腸蠕動,增加迷走神經的緊張性,而且有利于胰島素與胃液分泌,誘發食欲并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的臺成,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3.2增強免疫力
新生兒撫觸可以加速胎糞中的膽紅素的分解,縮短黃疸持續時間,降低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減少新生兒病理性黃疽與感染性疾病的發生[5]。
3.3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撫觸時的溫暖與讓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再次感受到子宮內熟悉的感覺,能夠促進睡眠習慣的形成。
3.4智力發育
新生兒撫觸涉及到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智力與行為力的發育,而且能夠促進親子交流,撫觸開始時間越早,效果越明顯。
通過本組研究我們發現,觀察組經新生兒撫觸后,出生第28d時的平均體重為(5.13±1.42)kg、身長(53.24±3.55)cm、頭圍(37.51±3.14)cm、24h攝奶量(453.24±11.42)ml,睡眠時間(21.34±4.52)h,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陶淑娟,郭霞.新生兒撫觸的護理效果和經驗總結[J].當代醫學,2010,16(13):123-124.
[2]曾凱美.新生兒撫觸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及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5,27(30):186.
[3]廖新陽,藍院琴,譚月堅.新生兒撫觸技術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z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