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景點文化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品牌塑造;旅游文化;功能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從單一的觀光行為發展成了文化品質的提升,旅游文化成為一種備受青睞與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廣大旅游者的喜愛。旅游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一定的“產品”屬性,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贊賞與認可,對消費者的心里產生某種與眾不同的影響力。旅游文化作為產品和普通產品一樣,需要品牌的包裝設計與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義
旅游文化不僅僅是旅游與文化的簡單結合,而是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通過旅游途徑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說旅游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現,豐富了旅游的內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與趣味性,深深地吸引著旅游者的追求與向往。此外,旅游者還可以通過旅游,學習與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同時也可以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與旅游當地的居民,進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實物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它是一種獲得精神愉悅與精神財富的重要載體,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旅游文化可以滿足旅游者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了解與學習,促使旅游者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升華旅游者的人生境界與生活品味,增強旅游者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責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賴于社會文化的發展,滿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豐富旅游內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歷史性與文化性,發揮出現代旅游業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導著旅游資源的開發。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要以旅游文化為指導,不僅要了解市場發展的方向,還要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旅游文化指導的旅游開發,豐富了旅游景點的內涵,提升了旅游景點的品位與格調,滿足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資源開發庸俗化的趨勢,使旅游景點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為驅使的結果。現代的旅游不在是單純的觀光行業,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與審美需求。隨著文化旅游、教育旅游、農業旅游等各種旅游形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旅游者對文化享受的不斷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動著國際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來自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所接觸的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但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并不受到影響。雖然每一個旅游者的欣賞水平與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別,但對于中國古典園林與歐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賞與理解,建筑作為一種語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認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國家、文化背景、欣賞水平與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對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賞可以使旅游者了解異國文化,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規范與制約著旅游活動。旅游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有著規范與制約旅游行為和旅游活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條文以及各種規章制度中,對旅游經營者與旅游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目的是保證旅游活動質量與旅游行業的規范性,強化旅游經營者與旅游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護與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促進旅游行業的發展。
2.5旅游文化強化了地方文化的保護與族群的認同。旅游文化的實質就是旅游者對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對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樂、舞蹈或者戲劇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歡,一些瀕臨滅絕與瀕臨坍塌戲劇、建筑等得到修繕和保護,成為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下來,得到當地居民與政府的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發展重新獲得生命與靈魂,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文化資源,吸引著旅游者的向往,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成為一個可供市場與族流的方式。如少數民族文化表演活動,強調了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他們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發展將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強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識。
2.6旅游文化的經濟功能。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東西越是珍貴,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瀕臨消亡與滅絕的東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將現代商品機制融入其中,打破了傳統封閉的商品意識與市場意識,解決了地區文化封閉、滯后的問題,促進了地區現代化旅游文化的發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與消費者進行心理溝通與認同,提升旅游當地的市場競爭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現代消費者依賴與認可的標記。
3.1旅游景點文化內涵的挖掘。旅游景點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點的特色挖掘,展現出旅游景點的與眾不同。旅游業是一個既有典型的經濟性,又有很強的文化性的一個行業。旅游景點特色的挖掘,表現出旅游景點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價值,也是打響旅游品牌的重要戰略。從旅游的角度來說,旅游品牌向旅游者傳遞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東的旅游特色泰山與孔廟,北京的旅游特色長城與故宮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時,還要把握好產品的質量,不要濫竽充數以次充好,影響整體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點的特色要做到獨一無二,而不是大眾化。
3.2建立宣傳平臺,注重品牌傳播。宣傳平臺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傳的過程,也是旅游整體形象塑造的過程。旅游景點的品牌需要經過宣傳平臺的宣傳,獲得廣泛旅游者的認同。在現實中,宣傳平臺不僅起宣傳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創意、制作與推廣。宣傳平臺主要有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等,通過不同途徑的宣傳發揮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傳平臺還可以采取文學作品、旅游活動、政府宣傳、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傳的作用,又可以發展當地的旅游經濟。
3.3總結凝練旅游景點承載的科學精神。在對旅游景點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時,注重凝聚當地文化傳承的精神特質。猶如佛家點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旅游景點的科學文化價值是當地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精髓,對于培養與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們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時注重總結凝聚旅游景點所承載的科學精神,對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文化品牌塑造過程中注重科學性,運用科學的手段還原歷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獲得高質量的精神食糧,對旅游景點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科學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用。
總 結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點文化內涵的挖掘,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也是旅游文化發展的最高階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來旅游發展的靈魂,不僅體現了旅游景點的文化風采與形象,更多的是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綜合素質與整體形象[5]。
【參考文獻】
[1]郭勝.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會科學家,2009(6):116-119.
[2]馮志,鮮喬鎣.旅游文化功能轉換與旅游城市公共藝術景觀轉型[J].視覺藝術,2009(11):165-168.
[3]顏澄,梁雪松.旅游企業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營銷戰略[J].營銷策略,2013(11):027-028.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present translation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in China. And it made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ourism translation materials.
關鍵詞: 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策略
Key words: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6-0242-01
作者簡介:楊華(1977-),女,陜西咸陽人,碩士,西安工業大學外語系講師,主要從事外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
0 引言
我國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水平良莠不齊,對外宣傳資料的質量不盡人意,信息傳達不夠準確,從而嚴重了影響了中國旅游景點乃至中國文化的形象,阻礙了我國對外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本文擬從旅游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現狀出發,基于其文體特征,對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研究。
1 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現狀
1.1 語法和語義錯誤 在一些旅游景點資料翻譯中語法錯誤和語義錯誤成為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外國游客一旦看到這樣的旅游宣傳資料是無法對該公園產生美好的想象,更別說前來旅游觀光了。出現這樣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語法方面主要表現為主謂不一致,時態,語態使用混亂等;在語義方面由于譯者過分追求漢語和英語的一一對應,逐字死譯,出現了中式英語,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差異性。
1.2 審美情趣的缺失 對一些景點和菜名的旅游宣傳資料,如杭州西湖景區的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景點,它們的名稱中蘊含著東方的意境美,被直譯成Lingering Snow on Broken Bridge, Hua Gang Guan Yu,這些景點名稱中所承載的意境美和韻味就全然不復存在了。
1.3 文化負載不足 許多對外旅游翻譯材料沒能很好的將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典故的信息傳遞出來,使旅游景點失去其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對外旅游宣傳資料就是要將它們所承載的中國特色文化的信息正確的傳達出來,而吸引外國人來華旅游,宣傳中國文化。
2 對外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策略
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因此在進行翻譯行為時要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出發,根據譯文的預期目的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因此在進行旅游資料的翻譯時應盡可能使用多種翻譯策略和方法,既準確表達原文的中心意思,又要表現出旅游景點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2.1 音譯和意譯 對于景點中地名、城市、鄉鎮、以及村莊名稱的名稱可以采用完全音譯的方法。完全意譯有益原文形象及文化、歷史內涵的保留。當牽涉到一些歷史人物和傳說中的人物時,需要使用音意相結合譯法,即專名音譯,通名意譯的方法。許多山、河、湖、海、港島等的名稱也多采用此法。如果景點名稱屬于漢語的“單名”,為照顧音韻,應將通名音譯出來。
2.2 增添和解釋法 旅游資源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欣賞價值外,大多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產生了特殊的欣賞價值。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對字詞句的字面意義進行解釋并適當增添有助于理解原文內容所需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如唐三彩是唐代一種多色釉的陶瓷,以多彩斑斕的釉色,鮮艷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為特點;在翻譯時增添對唐三彩的進一步介紹,那么游客肯定會對唐三彩的印象更加深刻。
2.3 類比 類比手法指在源語文化中找不到目的語文化相對應詞的時候,使用目的語文化中的同類典故、成語等來翻譯源語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如將將梁山伯與祝英臺比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春節比作圣誕節等。
2.4 刪減 譯者在翻譯時還需考慮英漢變大的差異性,適當刪減對譯文理解沒有多大幫助的內容,提煉原文的主要信息。例如中國人的文章在描寫完景點后,喜歡引用名人、名言、名詩來驗證自己的感受。然而,詩詞畢竟是最難翻譯的,無論是以形式還是以口頭形式,能將詩詞的“音美、形美、意美”恰如其分地傳達給外國的讀者和游客,增加游客的游興,應該是每個翻譯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但是這些詩詞翻譯過去,常常會造成譯文臃腫和累贅,甚至扭曲原意,反而妨礙了游客的理解,破壞他們的游興。
3 小結
只有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出發,根據上述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工作,才能真正實現對外旅游宣傳資料的目標,即將對外旅游宣傳資料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介紹、宣傳中國歷史內涵、文化特色;吸引國外游客來華旅游,發展、繁榮我國旅游業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最終帶動我國旅游相關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紀世昌.中國旅游指南[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9.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劉慧梅,楊壽康.從文化角度看旅游資料英譯[J].中國翻譯,1996,(5).
徐州,古稱彭城,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已有6000年的燦爛文化。徐州境內有眾多的歷史文化景點:云龍山風景區、云龍湖風景區、漢文化景區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就徐州市的一些主要景區(云龍湖景區、漢畫像石館、漢文化景區等)進行了走訪,對景區內的景點名稱、景點牌示解說、導游圖、景點文物資料和景點介紹的翻譯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很多翻譯存在問題。
1.翻譯現狀
1.1一地多名,譯名不一。個別景區的主要景點的譯名存在一地多名的現象,會讓外國游客看起來一頭霧水。 例如,關于“本文由收集整理漢畫像石”的翻譯存在"the han pictorial stones"和"the han stone-brick painting "。又如,對于“文物”一詞的翻譯,有的譯為"art piece",有的譯為"object"。
1.2拼寫有誤。有些景區在翻譯上甚至還存在不少拼寫錯誤,這種簡單的錯誤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的景區的分類垃圾桶上寫著"other wast",很明顯是少了字母e,應譯為other waste。漢畫像石館內的"八棱柱"譯為"pillar with eight side",此處的"side"應該為復數形式"sides"。
1.3機械翻譯。有些譯文一味按照原文機械翻譯,使得譯語讀者感到困惑,不知其所云。例如,漢畫像石館內的“車馬迎賓”一詞被譯為 "chariots going on a journey",這是屬于生搬硬套的翻譯,應譯為"chariots welcoming visitors"。 楚王陵漢兵馬俑館的"主入口"一詞譯為"hots enter the mouth",是典型的字字對譯,應譯為"the main entrance"。
1.4中式英語。旅游景點中,中式英語的濫用不僅讓國人嘲笑而且讓外國游客一頭霧水。例如:在漢畫像石館內的"宴飲六博圖"被譯為"feast and liubo"。"六博"原本是中國古代一種擲采行棋(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的博戲類游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以吃子為勝。此處的音譯不能將將其文化內涵表達出來,筆者認為譯為"six people's chess game"更好。又如,在景區講解員的介紹中將"普通話講解"譯為"common language guides",這是典型的中式翻譯,應譯為"mandarin chinese guides"。
1.5文化內涵缺失。旅游翻譯過程中存在大量具有獨特中國文化內涵詞、詞組和習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那些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國外游客往往無法產生認同感以及情感共鳴。 例如,漢畫像石館內的"龍鳳呈祥柱",譯為"pillar with phoenix and dragons"。在中國傳統理念里,龍和鳳代表著吉祥如意,龍鳳一起使用多表示喜慶之事,成語龍鳳呈祥出自《孔叢子·記問》:“天子布德,將至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所以應譯為"auspicious pillar with dragon and phoenix"。又如,漢畫像石館內的"青龍柱"被譯為"pillar with dragons",沒有將"青"的意義表達出來,在古代,以青代黑,青龍即黑龍,應譯為"pillar with black dragons"。
1.6詞不達意。譯者在采用或誤用省譯的方法時,容易丟失一些重要信息,造成詞不達意的錯誤,會使游客不能領會到其深刻內涵。如,漢畫像石館內的"雙龍柱"譯為"pillar with dragons",此處沒有將"雙龍"的含義體現出來,建議譯為"pillar with double dragons "。而楚王陵的展品"玉耳杯",是一個耳狀玉質杯子,譯為"the jade ear cup"不能明確地將耳杯這個意識表達出來,筆者認為譯為"the ear-shape jade cup"更妥。
2.解決措施
旅游翻譯錯誤不僅讓國外游客不知所云,而且對徐州的景區、旅游乃至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正確的英文翻譯代表了徐州乃至中國的形象,對于翻譯中出現如此多的錯誤,調研小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翻譯人員要有專業素養。譯者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準確性。首先,譯者不僅要精通英漢兩種語言,還要深諳兩種文化。旅游翻譯中常常包含許多文化因素,如著名歷史人物、典故、趣聞軼事、景點名稱的由來等。其次,譯者要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旅游翻譯屬于應用文體翻譯,不同于其它科普文獻翻譯和文學翻譯,譯者要學習相關翻譯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最后,建立專業的旅游翻譯隊伍,保證景區翻譯的一致性。
2.2旅游景點翻譯應該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批后方能使用。此外,新設立的景點的翻譯,要經過英語專家審定。
日本心理學家今井省吾指出,現代人的旅游動機分為三種:(1)消除緊張感的動機,包括交換氣氛、從繁雜中解脫出來、接觸自然;(2)自我完善的動機,包括對未來的向往、接觸自然;(3)社會存在的動機,包括朋友的友情、大家一起旅游、了解常識、家庭團圓。
不同的旅游動機決定了游客選擇不同旅游市場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據游客選擇旅游的動機不同,游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觀光型。分為以自然景觀為主型和以人文景觀為主型。
2.學者型。此類游客的目的性較強,多把旅游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
3.健身型。以強身鍵體為目的,這種健身及療養型的旅游增加幅度較大。
4.獵奇型。以年輕人為主,希望憑借自己的體力、智力去征服自然。
5.商業型。主要足跡在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能力比較強。
二、旅游市場的細分
根據以上對旅游者類型的劃分,我們可以將旅游市場劃分為以下幾類:
1.文化旅游:世界旅游組織的《世界旅游報告》指出,在21世紀,旅游市場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度增長,現代旅游已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層次發展。
2.生態旅游: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3.鄉村旅游:自2006年國家旅游局確定全國旅游宣傳的主題為“2006中國鄉村游”起,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中國旅游新的亮點。
4.工業旅游:這個詞或許在今天的中國還相當地陌生,但在發達國家卻已經開展得相當成熟。法國的雪鐵龍、德國的大眾、日本的東芝每天都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工業旅游有著廣闊的發展遠景,并會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探險旅游:隨著人們對旅游的多樣化的需求,很多旅游者不僅希望從旅游中獲得對異地文化和風情的感知,更渴望在旅游中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三、營銷模式的制定和運用
根據以上對不同旅游者類型和旅游市場的細分,制定以下相對應的營銷模式。
1.生態旅游—“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企業以環境保護觀念作為經營哲學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力求滿足綠色消費需求的營銷觀念。生態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歸大自然、愛護旅游生態環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營銷是十分必要的。
(1)目的地形象綠色營銷:指為目的地設計一個悅目且符合環保與生態消費觀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生態旅游景區地名、徽標、廣告標識語、景區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觀設計,這些設計都要符合綠色標準并且能充分體現生態旅游的環境教育和解釋大自然的特點。
(2)行為綠色營銷:是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行為綠色化,即承擔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引導減少破壞環境行為的責任以及具備有關生態學和保育原則,心理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以及經濟承載力。
通過以上兩種方式的綠色營銷來為旅游者設計一個愉悅的生態旅游環境,讓游客感受到真正回歸大自然的喜悅。
2.文化旅游——“文化營銷”
文化營銷,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來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的市場營銷活動。在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通過營造其文化特色來吸引旅游者實為準確地營銷模式。以下將從外部宣傳和內部景點兩方面進行分析:
(1)外部宣傳——借勢文化營銷:即借用電影和電視來宣傳文化旅游景點的悠久歷史和內涵。如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故宮》,以此喚起人們對北京故宮這一文化旅游景點的向往。
(2)內部景點——主題文化營銷:即通過挖掘旅游景點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優勢,對這一旅游景點進行的主題文化營銷。例如在永州,就根據其所在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和特色,每年定期舉辦一到兩次大型主題文化旅游活動,如“中華舜文化旅游節”、“國際瑤文化旅游節”等。通過主題文化營銷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景點的知名度,而且增進了游客對旅游景點的了解,為不同知識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3.鄉村旅游——“體驗營銷”
體驗營銷是一種通過為旅游者提供體驗來創造價值的營銷方式。
(1)娛樂體驗營銷:即通過滿足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娛樂訴求而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策略。讓旅游者在鄉村的藍天碧水、廣闊無垠的田園中享受清新的空氣和身心的釋放。
(2)角色體驗營銷:即通過讓游客角色置換,體驗真實的鄉村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例如可以在鄉村旅游景點推出“農家樂旅游”、“采摘節旅游”等。
(3)文化體驗營銷:即從旅游者的文化體驗訴求出發,借助與文化相關的產品、設施及服務來塑造一種文化氛圍,從而滿足旅游者文化體驗的需要,達到營銷目的。例如我們可以以祭祀建筑文化,鄉村飲食文化和鄉村農耕文化的文化體驗活動為主。
4.探險旅游——“定制營銷”+“體驗營銷”
(1)“定制營銷”,即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將市場細分——把每一位顧客視為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并根據每一位顧客的特定要求,單獨設計的營銷方式。由于探險旅游具備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根據各人的不同專業探險知識和體魄制定不同的探險旅游項目的定制營銷成為首選的探險旅游營銷模式。
(2)“體驗營銷”,就是通過探險體驗,幫助旅游者真正達到挑戰自我的目的。游客可以通過體驗激流探險、巖洞探險、海底探險、登山運動等活動征服自然,樹立自信,珍惜生命。
5.工業旅游——“形象營銷””+“知識營銷”+“體驗營銷”
工業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旅游,它能給予游客更多的是展現工業文化,感受工業文明,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而同時又能夠給企業增加收入、傳播形象。因而工業旅游的營銷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形象營銷”——即借助企業形象、品牌形象、產品形象等形成的形象力來展開的營銷活動。企業通過塑造優美的工業環境吸引消費者,用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感染游客,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說服游客。
(2)“知識營銷”——即通過耳聞目染向旅游者傳播相關的工業知識。工業旅游不是“工業”與“人流”的簡單結合,而是要把工業的魅力滲透到旅游的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鋼鐵企業可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主題設計知識營銷的方式。
(3)“體驗營銷”——工業旅游的魅力,也就在于在為游客們增長知識的同時,能夠制造出多種體驗。游客們在面對五光十色的工業產品時會產生好奇心,迫切希望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當汽車工人、煉鋼工人的滋味。例如在德國奔馳公司,游人可以參觀奔馳車的總裝線,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擰幾顆螺絲釘,最后還可以直接把車買走。
面對迅速變化的旅游市場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營銷模式的綜合運用,還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營銷組合策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國的旅游市場將會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要使中國成為世界旅游強國必須加快旅游營銷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使其適應消費人群和市場細分的需求。
關鍵詞:農業旅游;廣州;對策
1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旅游業不但是一項經濟事業,也是一項社會事業,利用農村資源發展旅游業,既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有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手段。為此,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確定為“鄉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強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農業旅游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種情況下,農業旅游的快速、持續發展為各方人士所關注。而在我國,特大城市邊緣地區的農業旅游最為發達。本文以華南大都市——廣州為例,研究農業發展的特點、動力、原則和對策措施。
2.農業旅游的特點與發展動力
2.1農業旅游的特點
(1)休閑性:農業旅游景點以鄉村風情為背景,集觀賞、娛樂、科普教育、餐飲、住宿、參與性活動于一體,動靜結合、老少皆宜,因而有著很強的休閑性。其消費群體也主要以本地市民為主,市場輻射范圍不大,但總體市場規模卻很大,非常適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節性: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因此,農業旅游也有較明顯的季節性,淡季、旺季的區分較為顯著。
(3)地域性: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農村民俗風情、地域文化常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農業旅游的吸引物也有著很大的差異。農業旅游產品類型也因此有著強烈的地域差異。
(4)依托性:農業旅游景點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區。農業旅游景點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遠郊地區以及大型旅游景區附近。這是因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農業旅游景點的主要市場;另一方面因為在大型旅游景區附近發展農業旅游景點,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帶來的“溢出”影響。
2.2農業旅游的動力
近年來農業旅游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其根本動力在于:一是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旅游市場規模急劇擴大,急需要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產品,而廣大農村地區旅游資源豐富,農業旅游開發成本較低,“門檻”較低,回報率較高,從而促使農民、農業企業以及旅游投資商紛紛投資開發農業旅游。二是近年來農村環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漸便利,從而為農業旅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三是農業旅游特色鮮明。在全球化沖擊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經越來越淡,而相對來說,農村的文化特色保護得越好,農業旅游對城市人來說就越有吸引力。
3廣州農業旅游發展現狀
3.1發展概況
隨著改革開放以后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旅游投資規模的擴大,廣州旅游業快速成長起來,旅游產品類型日益豐富多樣。農業旅游是廣州1990年中后期開始出現的一種旅游產品,但其時規模尚小,進入新世紀后,農業旅游景點數量迅速增多,產業規模迅速擴大,農業旅游已成為廣州份量越來越重的一個旅游產品。最早的廣州農業旅游景點可能是1990年中期興起的化龍農業大觀園。此后,番禺的橫瀝度假農莊、親親農莊等相繼開業。2000年后,廣州的農業旅游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水果世界、寶桑園、金穎園等集農業科研基地與旅游景點于一體的大型農業旅游景點也紛紛出現,一改前一階段農業旅游小打小鬧發展的局面。
3.2市場特點
廣州農業旅游景點的市場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是中小學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場。廣州是一個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中小學生數量上百萬,一般來說,每到春、秋季節,各個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到周邊的鄉村進行觀光游覽、學習農業知識,進行科學教育。因此,這一旅游市場規模巨大,且非常穩定,是農業旅游景點很重要的客源市場;二是節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來廣州市民熱衷于在節假日、周末到城市周邊的農業旅游景點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嘗到新鮮的蔬果,還可以參與農作,體驗農村生活,教育子女,聯絡家庭感情,而且花費不多,出行方便。
廣州農業旅游市場存在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市場規模增長較快。近年來農業旅游市場以較快速度增長,市場規模日益擴大,而且潛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較大。團隊客主要是中小學組織學生進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組織的其他團隊客較少;三是農業旅游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廣州農業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為這一時間段是農作物長勢最好的時期,新鮮蔬菜、瓜果較多;四是家庭游客較多。許多家庭到周邊的農業旅游景點游覽、玩樂時,一般都是全家出動;五是自駕車游客增長較快。近年來由于私人小汽車增多,農業旅游景點接待的自駕車游客越來越多,六是農業旅游景點的游客主要為廣州本地市民,來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發展意義
廣州農業旅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第一,滿足了人們的休閑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隨著廣州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和市民機動化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走出城市、走向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農村知識,因此,農業旅游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休閑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進了一些大型農業科研基地從單一的生產科研功能向生產科研與綜合旅游服務等多功能的轉型,使豐富的人力資源、產品資源得到了更為充分、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了經濟收益。第三,促進了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第四,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許多農業旅游景點的生產服務人員主要是當地的農民,一些農業旅游景點的成功發展,還有著明顯的“示范效應”,帶動周邊地區農業旅游景點的發展。如從化大丘農業莊園的發展帶動周邊地區興起了多個以火龍果為主要水果種植品種的農業莊園。第五,廣州農業旅游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廣州的旅游產品結構。目前,廣州的旅游產品以商務、會議、展覽、美食等城市旅游為主,而鄉村旅游的發展則明顯處于相對弱勢的狀況,因此,農業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豐富、完善廣州的旅游產品結構,使得廣州的旅游吸引物更為多樣化。第六,廣州農業旅游的發展,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因為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是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以及社會對農業的關注和支持,達到繁榮農村、“旅游扶貧”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農村社區環境、道路設施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相對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三是保護農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風俗、傳統工藝文化等,并促進農村文化的提升和新農村文化的建立。
3.4問題與挑戰
(1)農業旅游景點大多缺乏特色。廣州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農業景點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農業旅游景點缺乏特色,多數景點是對農業資源的簡單利用,如采摘、品嘗、餐飲等,而缺乏對農業活動、農產品的深度開發,缺乏品牌塑造意識,缺乏較高的項目組織、設計、創新能力。這樣就使得農業旅游景點的項目大同小異,缺乏特色,從而也就缺乏持續的吸引力。
(2)農業旅游景點的旅游專業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廣州農業旅游景點主要有三種:一是農民或農村集體自發開發的農莊、農業果園等旅游景點,如瀛洲生態公園;二是由科研基地、農業基地發展而來的旅游景點,如廣州水果世界、金穎園、從玉菜業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資商投資開發的農業旅游景點,如百萬葵園、祈福農莊等。前
一、二類,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穎園這樣的大型農業科研基地,雖然有著非常好的農業旅游資源,在農業生產、科研方面經驗豐富、技術力量雄厚,但是旅游專業人才卻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點的項目設置、市場促銷、景點管理都沒有充分發掘潛力,旅游接待不夠規范,服務水平不高,導游解說人員達不到專業要求。從而導致寶貴的旅游資源被浪費,旅游經濟效益也不是很好。
(3)農業旅游景點的空間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農業旅游景點的分布較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組織旅游線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還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國農業旅游最發達的成都市,最為知名的幾個農業旅游景點都具有較大規模,如“郫縣友愛鄉農科村”。
(4)對農業旅游管理較為滯后。農業旅游是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存在著點多、規模小、經營不穩定等情況,而相關的管理沒有跟上。但是,農業旅游的管理卻不容再忽視下去。因為,它一方面關系到農業旅游產品的長遠發展,只有形成規范的管理,這一行業才能夠真正吸引有資金、技術、市場實力的商家進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促進優勝劣汰,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也關系到廣大游客的身心安全。農業旅游涉及到品嘗、采摘、耕作、住宿、娛樂等活動,都有可能影響游客的身心安全。在過去,由于農業旅游接待的游客規模不大,這些問題尚不突出,現在隨著農業旅游接待的規模日漸擴大,一些游客與農業旅游企業、從業者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就會應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會出現,而用一般的法規政策無法對它們進行規范,因此,急需要有關管理部門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也急需要有關部門承擔起管理職責。
4廣州農業旅游發展的主要原則
4.1原則
(1)特色原則。農業旅游的發展應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競爭力。因此,農業旅游的發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旅游項目,打造特色旅游企業。依靠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發展不同特色的農業旅游景點,是發展農業旅游的關鍵。而名勝古跡和名優特產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無形資產,與之結合,可提高農業旅游的吸引力和社會知名度。
(2)文化原則。旅游與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具有較深厚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才會有持續吸引力。農業旅游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才有豐富的內涵,這樣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經久不衰。農村地區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地區。因此,應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資源,民俗藝術,如風俗傳統、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提升農業旅游的品位。
(3)環境原則。發展農業旅游一定要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農業旅游,顧名思義離不開農業。但僅有農業而無美好的自然環境和景觀也就無法成為農業旅游。因此環境是首要的條件。在發展農業旅游時,應以不得妨礙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為前提;同時,旅游景點的項目設計、解說服務、配套設施等都應體現出環境保護意識,從而使游客在休閑旅游的同時,還獲得環境保護的教育。
(4)市場原則。農業旅游的發展應該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一方面,農業旅游景點的發展應滿足市場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另一方面,農業旅游景點的發展應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點,統一品牌,促進農產品外銷。各個農業景點還應注意瞄準特定的細分市場,確定好自己的發展定位,做好產品設計,形成競爭優勢。
(5)鄉村性原則。農業旅游是一種鄉村旅游活動,鄉村旅游活動,就要明顯區別于城市旅游活動,因此,發展農業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鄉村的特點,也就是自然、生態、農業活動應是項目設計的主題,要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鄉村的特色,在建筑的體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務設施、綠化、道路等等方面都應有鄉村風格。
(6)體驗性、參與性原則。農業旅游景點的發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過程中的體驗性、參與性。現代人的消費,特別人是旅游,有著強烈的體驗意識、參與意識。人們不再愿意被動地接受企業提供的旅游服務,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終參與其中。農業旅游企業在設計旅游產品時就可以創造條件讓游客得到各種體驗,得到穩定的、明確的、獨特的并有價值的體驗。而景點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獨特的體驗過程中,將深刻地印在消費者的腦海里。農業旅游景點有著很好的條件為游客提供體驗服務,如菜場讓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園可以讓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園可以讓游客摘茶葉、做茶葉、學習茶藝,在奶牛場可以讓游客擠牛奶,等等。農業旅游景點讓游客參與到農事活動當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還可以創造出更佳的經濟效益。
4.2對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規制度
對農業旅游景點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我國臺灣地區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制定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發展觀光農業規劃書”等政策規章規范,促進農業旅游的發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其評定》、《農家樂開業基本條件》等地方標準,效果都非常不錯。廣州也應該制定農業旅游管理辦法,對農業旅游景點提供旅游服務,提出強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強制性要求,是指景點在某一方面,如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等,一定要達到的標準;指引性方向,是建議農業旅游景點發展的方向。強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點是建筑、道路、綠化、餐飲設施、娛樂設施、住宿設施、環境保護、食品衛生、安全保險、爭議投訴處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農業旅游景點”制度。先期確定幾個“示范性農業旅游景點”,對它們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促銷扶持,以它們的良好發展、示范影響,帶動其它農業旅游景點的規范化和快速發展,也促進農業旅游景點社會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場吸引力的增強。再次是探索建立起農業旅游協會、農業旅游基金會等民間社團組織,促進農業旅游景點的互利合作。
(2)引導農業旅游景點完善旅游項目結構
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設計各種旅游項目,不斷注重項目的創新,注重項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請旅游專家、農業專家策劃設計一些特色項目;二是充分發掘地方文化,將地方民俗、戲曲等作為農業旅游景點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區發展當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可以適量開發一些游樂項目,但不能喧賓奪主;四是項目的發展要注意細節、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點發展一些體驗性、參與性強的項目。
(3)優化農業旅游景點的空間布局
一方面,引導農業旅游景點布局于城市邊緣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導農業旅游景點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點分布,形成幾個農業旅游景點較多、占地規模較大的農業旅游片區。如促進白云山、帽峰山地區的農業旅游景點的發展。這兩個大型景區之間相隔不遠,周邊地區主要是農田、果園、菜園等,目前,這一地區已有不少的農業旅游景點。近期,廣州應進一步推動這一地區農業旅游景點的發展,引導農業旅游景點在這一地區的適度集中。
(4)搞好農業旅游節慶活動,開展農業旅游市場促銷
農業旅游景點大多規模較小、經濟實力有限,因而,自身開展較大規模的農業旅游市場促銷較為困難,在市場促銷方面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采取舉辦農業旅游景點展銷會,在有關媒體上農業旅游景點信息等方法促銷廣州的農業旅游景點、補貼企業或無償幫助企業在道路上設立旅游景點標志牌等。還可通過電視、電臺、報刊、互聯網加強對城市農業旅游景區景點的介紹,在廣州旅游網上設立農業旅游專題,介紹全市各農業旅游景點的詳細情況,并注意及時更新資料、增添新的農業旅游景點資料,以反映農業旅游景點發展變化的最新動態、以及各農業旅游景點的聯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組織制作編寫、繪制廣州農業旅游指南、導游詞、農業旅游景點分布及交通圖等書籍、地圖,并在市內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詢問訊中心和有關的旅游展銷會等場所免費向游客和旅游從業者發放。此外,還要進一步促進農業旅游景點與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各農業旅游景點應利用好這一渠道,通過雙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開發農業線路、開拓農業旅游市場的積極性。
(5)鼓勵鄉(鎮)村積極開發農業旅游
農業旅游不是一個高利潤的產業,因此,很難吸引到大規模的社會資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業會投資開發農業旅游。因此,農業旅游景點的規模一般較小、實力較弱。農業旅游的發展主要還是需要依靠農業企業的投入和農民的投入。而農業企業和農民的組織、協調能力、影響力、可利用的資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這就需要鄉(鎮)村政府(村民自治組織)組織農業企業、農民開發農業旅游。可以在五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引導、幫助農業企業、農民樹立起旅游發展意識、積極開發旅游項目;二是配合有關方面,加強本地區的旅游官傳促銷:三縣編制建設發展規劃,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環衛等基礎設施;四是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經營結構,形成旅游景點或旅游項目的較大規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楊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對游客有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過村規民約規范農業旅游市場,促進有序競爭。
[關鍵詞]旅游景點;理論研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7)01―0089―06
[基金項目]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課題(RE552)
[收稿日期]2006―07―05;[修訂日期]2006-11-02
[作者簡介]劉春濟(1976-),男,河北人,碩士,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學院旅游管理專業講師;高靜(1978-),女,河北人,碩士,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商務外語學院旅游管理系講師。
1 引言
作為旅游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人們對旅游景點并不陌生。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旅游景點的發展就進入了成熟期,僅世界前20個旅游景點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就高達1.5億人次。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旅游景點業的快速發展相比較、與旅游業中的其他行業研究相比較,學術界對旅游景點的研究還是相當有限的。同時,目前的相關研究還缺乏理論深度和實驗基礎,專有的學術著作也不多,正如史蒂文斯(Stevens)評價的那樣:“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旅游景點是‘灰姑娘’(cinderella),沒有受到賞識。
雖然國外的旅游景點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但應該承認旅游景點并不是一個新興的研究課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其研究行列。對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將有利于確定旅游景點的進一步研究方向。同時,與國外旅游景點研究相比較,我國國內的旅游景點研究更加滯后,對國外的旅游景點研究狀況進行梳理,也將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2 發展歷程
從歷史的線條來看,旅游景點的淵源已經無從考證,而旅游景點何時納入研究者的視野,在這里也只能進行探索性的描述。雖然早在20世紀60年代布爾斯廷(Boorstin)就對旅游景點一詞的淵源進行了論證,同一時期的派柏羅格魯(Piperoglou)也給出了評價旅游景點的4個步驟,但從國際權威性文獻《國際產業劃分標準》的觀點――“旅游業主要由3部分構成,即旅行社、交通客運部門和以旅館為代表的住宿業部門”來看,在20世紀60、70年代,旅游景點在旅游產業系統研究中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旅游景點的地位和作用自1955年迪斯尼主題樂園在加利福尼亞建成之日起就已經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旅游景點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描述出現在了一系列文獻中。隨著研究者對旅游景點重要地位的呼吁,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旅游景點被納入旅游產業系統研究。其中,岡恩(Gunn)指出旅游功能系統(the functional tourism system)是由供給和需求兩大板塊構成的,而旅游景點屬于供給系統構成成份之一;梅得爾敦(Middleton)則明確地把游覽場所經營部門納入了旅游產業,自此以后旅游景點在旅游產業系統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確認。
20世紀90年代以后,雖然“旅游研究者和理論家達成了妥協,把旅游景點的本質看成了一種現象”,但是皮爾斯(Pearce)認為旅游景點研究還是值得多種學科的關注。事實上,從近十幾年來國外旅游景點研究的文獻來看,皮爾斯的觀點已經得到了證明。
3 主要研究議題
本肯多夫等人(Benckendorff et al)曾經把旅游景點的研究議題歸納成了4個方面:第一,旅游景點的定義、分類與構成研究;第二,游客管理研究;第三,游客特征、對旅游景點的感知和反應研究;第四,旅游景點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客觀地看,國外的旅游景點研究雖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同一主題也缺乏深度研究,但應該承認其研究已經涉及到了諸多方面,而本肯多夫等人對旅游景點研究主題的歸納則是比較狹窄的。
3.1 旅游景點概念與地位研究
在國外文獻中,多把旅游景點表述為Touristattraction或Tourism attraction,但有部分文獻也將其寫為Travel attraction或者簡稱Attraction。其中,Tourist attraction一詞最早出現在1862年。而斯沃布魯克(Swarbrooke)則明確表示Tourist attraction一詞并不妥當,因為除個別情況外,大多數前往游玩的人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旅游者,為此他建議使用Visitor attraction(景點)一詞以區別于旅游景點。但從絕大多數文獻行文來看,旅游景點這一稱謂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術語,其訪問者既包括旅游者也包括當地居民。事實上,絕大多數學者使用的旅游景點一詞與斯沃布魯克使用的景點一詞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雖然旅游景點這一稱謂已經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術語,但研究者對其內涵的理解仍然有較大的差異。波恩(Bonn)認為旅游景點是可以吸引游客的任何類型、任意形態的事物;盧(Lew)認為旅游景點具有異地性;皮爾斯(Pearce)把旅游景點界定為“一個指定的、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受游客和管理者關注的地方”。后來,勞頓(Lawton)對皮爾斯的概念進行了修訂;雷普(Leiper)認為旅游景點是由旅游者、景觀和傳達景觀信息的標記3者組成的系統;胡和沃爾(Hu&Wall)、米德爾頓(Middleton)等人則詳細界定了旅游景點存在和發展的目的,同時認為旅游景點具有長久性的特征;斯沃布魯克(Swarbrooke)將旅游景點精練地概括為“能夠界定、能夠經營的實體”;此外,還有部分學者采用界定范圍的方式對旅游景點的概念進行了描述。
事實上,研究者對旅游景點內涵的理解之所以出現了如此大的差異,一方面在于旅游景點的內容紛繁復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游客的興趣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新興的旅游景點層出不窮。同時,研究者在對旅游景點的內涵進行界定時,往往會為自身的研究目的提供便利,在這種狀態下要想界定出能被普遍接受的旅游景點的概念實在太困難了。而概念不清的問題,則加劇了研究者對旅游景點理解和學術交流的困難,但這并沒有妨礙人們對旅游景點地位的重視(表1)。
3.2 旅游景點分類與構成研究
“在英國,不少于65%的景點是在1970年到1999年之間開業的,但是“從1980年到現在,不到47%的景點還在向公眾開放”,可見,旅游景點的增長與更新非常迅速。與此同時,旅游景點往往具有復合性的特征,在這種狀態下,很難找到一種可以明確地對每一處旅游景點進行歸類的分類方法。 但旅游景點數量多、差異大,出于研究和管理的需要對旅游景點進行分類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分類問題成了旅游景點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
盧(Lew)在對旅游景點的研究現狀進行評論時,曾總結說旅游景點的分類研究主要是從3個角度進行的,即表意的角度、組織的角度和認識的研究;佩奇(Page)曾試圖總結旅游景點分類的方法(圖1)。此外,岡恩(Gunn)、雷普(Leiper)、沃爾(Wall)、斯沃布魯克(Swarbrooke)等人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岡恩認為旅游景點可以分為短時巡視型和長時集聚型兩類;雷普認為旅游景點可以分為“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3種;沃爾認為旅游景點可以分為點狀、線狀、面狀3類;斯沃布魯克認為“主要景點”和“次要景點”也是旅游景點分類的方法之一。與上述分類方法不同,舒瓦爾等人(shoval et al)則使用了Co-Plot分析法,從旅游者消費特征的角度對耶路撒冷的旅游景點進行了分類分析。
與旅游景點概念和分類研究糾結在一起的還有旅游景點的構成問題,這類研究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在辨析已有旅游景點概念和分類方法的過程中,部分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二,伴隨著新興旅游事象的出現,研究者把這些內容以研究對象的形式納入了旅游景點的范疇。
3.3 旅游景點管理研究
3.3.1戰略計劃
戰略計劃是一個組織制定目標確立未來發展方向的過程,因為這種計劃的制定會充分考慮事物的未來發展,所以管理者在這種框架下作出的決策最終會使旅游景點受益,但旅游景點業內的戰略計劃研究是非常缺乏的。在有限的文獻中,布勞恩、加羅德等人(BranD & Soskin;Garrod&Fyall)研究了主題公園和遺產景點的定價戰略;史蒂文斯(stevens)結合旅游景點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目的地景點(destination attraction)戰略;加羅德(Garrodet al)結合蘇格蘭的現實狀況提出了旅游景點的質量導向戰略;本肯多夫和皮爾斯(Benckendorff&Pearce)在澳大利亞調研后指出,旅游景點的戰略計劃實施狀況和旅游景點的特點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此外,維克托(Victor)等人還探討了發展旅游景點的國家戰略問題(Fyall et acl)。
3.3.2 營銷
在旅游景點研究中,對營銷問題的關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專題研究不多。科恩(cohen)在探討旅游購物時研究了旅游景點營銷渠道的組成;帕芙洛維奇(Pavlovich)在研究旅游目的地演進的過程中探討了新西蘭懷托摩洞(Waitomo Cave)營銷網絡的構建;麥克爾徹(McKercher)研究了香港部分文化旅游景點得以流行的原因,發現營銷是其關鍵因素之一。同時,皮斯、坦(Pearce & Tan)則以新西蘭的羅托魯瓦(Rotoma)為研究區域,專門探討了旅游景點的分銷渠道問題,他發現旅游景點的分銷渠道包括直銷、間接銷售和二者的混合模式3種。直銷主要是針對散客,其形式主要是旅游者在景點現場購買門票,而為了實現直銷,多數旅游景點都使用了“在目的地”(at distribution)和“在途中”(enroute)兩種促銷戰略;間接銷售主要針對團隊旅游者和半獨立旅游者(semi-independent travelers),這種銷售方式要依靠一系列的中間商,為此旅游景點往往要付出20%左右的傭金。至于旅游景點會采取哪種分銷方式,則取決于旅游景點類型、市場占有目標、不同分銷渠道的優劣等因素。此外,有些文獻也部分涉及了營銷方式、營銷戰略、營銷渠道組合等問題。
3.3.3 人力資源
在所有景點管理問題中,人力資源管理大約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他們是保障景點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的關鍵。但是旅游景點業內的大部分工作都比較單調、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同時這些工作報酬低、流動率高,美國主題公園的總經理們預測,在未來五年里,季節性的勞動力將會有所缺乏,而在未來十年內,情況將進一步惡化。同時,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旅游景點對短期雇員有更強的依賴性,為此蜜爾曼(Milman)研究了中小旅游景點領時薪員工(Hourly employee)的流動問題,結果發現在留住短期雇員的過程中,內心的滿足和良好的工作條件比經濟收入更重要。此外,詹尼弗(Jennifer)調查了澳大利亞的14處景點,探討了旅游景點內員工壓力和競爭的問題。文章指出,盡管職業特點也是造成壓力的原因之一,但管理和管理行為則是形成員工壓力的首要因素。
3.3.4 價格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美國佛羅里達州主題公園的定價行為實現了從競爭到合作、從動蕩到穩定的轉變;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英國,雖然旅游經營者明確意識到了旅游景點間的激烈競爭,但是他們認為影響旅游景點定價的最基本的因素首先是市場的承受能力,其次是成本,最后才是競爭對手的價格,而“在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約40%旅游景點的價格結構沒有發生過變化。同時,景點門票價格和游客期望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歸納為4點:第一,游客認為門票價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點的價值;第二,門票價格可以分流游客;第三,門票價格可以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舉止;第四,把門票收入用于改善景點的設施,游客對這些設施會更加珍惜。但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指出,景點門票價格和游客期望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此外,在對遺產類旅游景點進行研究時,加羅德(Garrod&Fyall)發現遺產類、歷史類景點經營者對門票價格的態度比較尷尬,而在未來十年內旅游景點價格的調整將受到財政壓力、競爭狀況、游客特征變化、價格管理技術的影響。
3.3.5游客容量
雖然旅游景點的可容納量是一個“相對的管理觀念或框架”(Richardson&Fluke),沒有普遍適用的標準,但是這個問題仍然受到了國外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目前國外使用的游客容量控制模式主要包括6種,即游憩可容納量模式(Recreational carryingcapacity model)、游憩機會光譜模式(Recreationopportunity spectrum)、可接受的變化極限模式(Limits0f acceptable change)、游客影響管理模式(Visitorimpact management model)、游客經歷和資源保護模式(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model)、游客行為管理規劃模式(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program)。同時,巴迪亞(Bhatia)還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提出了控制景點游客容量的具體方法;瑞 查德森和福祿克(Richardson & Fluke)則提出了“限制性營銷”(Demarketing)和“限時進人”(Timed entrysystem)的策略。此外,庫珀等人(Cooper et a1)認為,景點的不可進入性也可用于控制游客的數量。
3.3.6 質量和競爭力
質量是旅游景點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旅游景點未來成功的關鍵。德拉蒙德和約曼(Drummond&Yeoman)在《遺產景點的質量問題》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遺產景點的質量問題;斯沃布魯克(Swarbrooke)提出了對景點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亞歷山大和賈弗瑞(Alexandros&Jaffry)認為信息管理對旅游景點的質量管理非常重要;鄧等人(Deng et a1)探討了自然旅游景點的質量管理問題。此外,加羅德等人(Garrod et a1)還提出了旅游景點的質量導向戰略。
同時,旅游景點是旅游目的地的有機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和每個旅游景點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胡和沃爾(Hu&Wall)則以海南的南山景區為例論證了環境和景區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3.4 旅游景點感知與選擇研究
勞頓(Lawton)以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為研究區域,使用“個性形成理論”和“凱利方格技術”探討了當地居民對旅游景點的感知,結果發現居民對非商業化的自然旅游景點評價較高,對商業化的主題公園、人造旅游景點評價較低。同時,通過聚類分析勞頓還發現,在潛意識中居民把旅游景點和旅游分離開了,所以居民對二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張和楊(Teo&Yeoh)在調研中發現,在對旅游景點改造的過程中,當地居民和游客的感知和期望是有差異的。同時,加羅德等人(Garrod;Garrod et a1)探討了管理者對所經營景點的感知態度;庫珀(cooper)發現低收入旅游者參觀的往往是最主要的旅游景點,收入較高的旅游者則傾向于參觀較低級別(參觀者較少的)的旅游景點。此外,查里茲(Richards)用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探討了影響游客選擇景點的因素;達內爾等人(Darnell&Johnson)對旅游景點重游者的選擇行為進行了分析。
3.5 旅游景點面臨的挑戰與未來
在過去的20年里,旅游景點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發展主要得益于3種原因:第一,人們有保存美好過去與展示文化的愿望;第二,收入在增加、旅行變得更加便利;第三,社會發展旅游業的雄心壯志。但是現在,人們對傳統旅游景點如博物館、文化遺產、主題公園的需求卻開始下降了,可以說旅游景點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和威脅。事實上,這些挑戰和威脅既有宏觀的又有具體的。宏觀方面主要是經濟狀況、技術發展、國際競爭、國際政治、社會和人口統計特征的變化等等。具體來講,旅游景點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則包括供給過度、競爭加劇、生命周期衰落、人力資源供給不足、游客擁擠和磨損造成破壞、游客重游率大幅度下降、其他休閑方式分流了客源、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變化等等。此外,馬丁和梅森(Martin&Mason)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的閑暇時間并沒有太多的增加,這也限制了人們對旅游景點的進一步消費。
面對上述狀況,部分研究者探討了旅游景點的未來發展。科內爾(Comell)認為,今后的游客會更加成熟,他們訪問旅游景點的目的也會更加明確,旅游景點必須調整發展方向以適合游客的需求。蜜爾曼(Milman)則從管理者的視角探討了主題旅游景點的發展方向。史蒂文斯(Stevens)認為,在今后的10年內,旅游景點的類型和地理分布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為特定目的建造的、大型的、多功能的、多元化的目的地景點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而與此相悖的旅游景點則將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恰恰相反,加羅德等(Garrod et a1)認為史蒂文斯提出的發展戰略在蘇格蘭是不適用的。針對蘇格蘭多傳統旅游景點、旅游景點類型單一、市場發展機會有限的現實,加羅德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旅游景點更應該注重從內部質量著手提高游客體驗的質量。
4 結語
盡管國外研究者認為國外的旅游景點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但從本文第3部分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外的相關研究涉及面比較廣,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新穎,案例研究針對性強,對現實的指導意義顯著。當然,國外的旅游景點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共識少,爭議大,后繼研究困難,當然這也是旅游研究中的通病;其次,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遺產類景點、主題公園和博物館類景點上,其他類旅游景點研究相對薄弱。
【關鍵詞】景點結構;優化途徑;海峽西岸;國家級景區
近幾年,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產業特征,漸漸趨向于區域旅游合作與區域資源整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旅游區已完成區域旅游合作的磨合期,逐漸形成旅游協作區,開啟了區域旅游發展的新階段[1]。
2009年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強調海西經濟區是我國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2]。本文選擇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點為分析樣本,以海西區建設發展為契機,對海西旅游景點進行結構分析,揭示旅游景點的現有特征,為區域旅游資源的管理和優化景點結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一、數據統計
海西經濟區(下文簡稱“海西”)以福建為主體,另涵蓋廣東、江西和浙江部分市區,北接長江三角洲,南連珠江三角洲,與臺灣隔海相望,是我國重要的沿海經濟區之一。海西共包括福建全省9市、廣東(汕頭、梅州、潮州、揭陽)4市、江西(贛州、撫州、鷹潭、上饒)4市、浙江(溫州、衢州、麗水)3市,共計20市。其戰略定位之一是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所以它不但是一個區域經濟共同體,也是一個肩負歷史使命的地域經濟綜合體。
本文相關原始數據主要是通過中國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的官方網站中獲取,各市行政面積則是以各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為主體。截止2012年5月底,通過統計得出海西的國家3A以上景區共108個。
二、 旅游景點結構分析
(一)景點類型結構分析
1.旅游景觀類型多樣。自然資源是海西旅游區的主要景觀類型,客家景點和紅色景點也是該區域獨具特色的景觀類型。江西上饒、贛州和福建龍巖都是紅色革命老區,紅色景點有會址、長汀紅色舊址群、贛州于都中央出發地紀念園等;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贛閩粵三省交界處,這里是客家文化景點的集中區,景點有贛州龍南縣客家酒堡景區、關西圍屋、福建土樓等。
2.旅游資源文化內涵豐富。從旅游資源的數量上來看,自然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包括水域風光類、地文景觀類;人文活動也比較豐富,如獨具特色的民間節事活動(茶文化、客家文化、關帝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博餅文化等),現代節慶活動(體育旅游、溫泉旅游等);文化創意產業也開始在海西經濟區不斷萌芽和發展,溫州、福州、泉州、廈門和汕頭都出現了文化創意產業園。這些文化在區域上形成特色景觀組合,是周邊其他經濟區所無法相比的,從而形成空間上豐富的人文旅游景點。
(二)景點空間結構分析
1.空間聚集度分析。地理空間上呈點狀分布的景區事物,其在空間的配置狀態有隨機型、均勻型和凝聚型三種。黃遠水、陳鋼華等(2010)在對福建省的國家3A以上旅游景區進行空間結構研究過程中提及Stephen L.J. Smith關于旅游空間結構研究的一個觀點:最鄰近點分析法是確定布點格局屬性的一個更為準確、客觀的方法[3]。用最鄰近點(景區)之間的平均距離來構造統計指標,即鄰近指數R,根據R不同取值范圍來判斷點(景區)在地理空間的分布狀態[4]。
聚集度指數反映單體空間分布的聚集狀態,是衡量單體在空間格局中縱向排列產生屏蔽效應的重要指標。本文利用最鄰近點指數R作為聚集度指數,來反映旅游資源群中單體之間的聚集程度。
當R=1時,說明景區分布呈隨機狀;當R>1時,說明景區分布趨于均勻分布;當R
本文將海西108個旅游景區抽象為點狀要素,在不考慮交通因素的條件下,根據各景區所在的經緯度,在Arcmap中建立圖形數據庫,并利用Near工具測算出每個景區與最鄰近景區之間的直線距離,其平均值r1= 23.429478Km.
由公式(3)和平均值r1計算出海西20市3A以上旅游資源群聚集度指數Ri,見表2所列結果。
從旅游資源群聚集度指數分析(表2),廈門、汕頭、泉州、溫州、福州、漳州、莆田七市的Ri>1,區域內的景區空間分布整體上相對均勻,旅游資源單體間關聯度較弱,且彼此間的空間屏蔽效應較小。而其他城市的旅游資源群聚集度指數小于1,說明這些區域內的資源單體分布較集中,彼此之間關聯度高,單體間的空間屏蔽效應大。
2.空間分布特點。 海西旅游景點分布廣泛,但是空間分布不均衡,從表1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國家3A以上景區超過10個的有泉州、溫州、福州和廈門四市,且國家旅游局公布的5A旅游景區僅有7個,這對于海西20市而言,特優級旅游景區較少,4A級景區較集中。
國家3A以上景點呈現出非均勻分布的空間特征。除溫州、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汕頭等沿海城市的旅游景點在空間上基本呈面狀外,其余城市的景點可抽象為點狀空間。總體來看,資源空間組合離散化,分布總量以沿海中心城市為主,特別是優等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汕頭、福州、廈門等城市。
四、海西旅游景點優化途徑
(一)整合旅游資源,促進區域內旅游地聯動開發
目前,區域旅游的聯動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關鍵問題是空間分布特征,如何有效組織各景點的交通路線在空間上的配合、如何處理區域旅游競爭與合作等[6]。對資源特色不突顯的區域突出打造以自然景觀為主、紅色旅游和客家文化游為輔的特色精品旅游格局[7],提升旅游景點功能結構之間的空間聯動性,實現優勢互補,將區域旅游資源間的屏蔽競爭降到最小,促進海西旅游的共同發展[8]。
(二)優化海西基礎交通網絡
構筑海西中心城市與周邊、沿海、內陸城市及山區地市的高速公路網,形成以溫州、福州、泉州、廈門、汕頭五個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其他中小城市的交通網絡,在旅游景點之間形成旅游快速通道,增加海西景點之間的交通路線,深化高速公路網,提高景點之間的路線等級,加強各旅游景點之間的交通聯系。
(三)拓展客源市場,重點開發入境旅游市場
由于海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蘊,入境旅游的發展一直是海西旅游市場的重點,通過比較發現海西港澳臺客源市場發展穩定 [9],特別是福建省對港澳臺和東南亞客源市場的依賴性過強,而歐美客源市場的集中率較低,所以必須擴展海外客源市場,增強海西旅游區客源市場的多元性。完善國際散客的接待體系,大幅度提高海外散客在入境旅游中的比例,加速優化海外散客市場也是關鍵舉措[10]。
曾有研究者指出分形理論更能揭示景點空間結構特征[11],因技術原因,本文沒有運用分形理論,通過測算集聚維數、空間關聯維數等對景點的空間結構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繼平,常學禮,曹艷英,等.基于GIS的煙威地區旅游資源空間分析[J].測繪科學,2007,32(6):182-184.
[2]中國福建政府官方網站.(2012年5月).
[3]黃遠水,陳鋼華,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7):1196-
1197.
[4]馮雪,潘英華.最鄰均距離計算方法的改進[J].統計與決策,2007,4:33-35.
[5]吳必虎,唐子穎.旅游吸引物空間結構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3.
[6]馮維波.環西寧地區旅游開發的空間布局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23(4):408-409.
[7]張永平,吳健生,黃秀蘭,等.海峽西岸經濟區旅游景區(點)空間結構分析[J].資源科學,
2011,33(9):1802-1804.
[8]楊學燕.寧夏6大旅游區旅游產品開發潛力評價[J].寧夏大學學報,2007,28(1):88-89.
[9]潘勤奮.海峽西岸經濟區入境旅游市場開發戰略構想[J].發展研究,2007,4:32-33.
[10]張博,馬耀峰,黃沛.基于SSM方法的黑龍江省入境旅游產業結構分析[J].資源開發與
市場,2010.26(4):367-368.
受益于消費升級的旅游板塊,近年來遭遇增長陷阱,盡管總收入規模增速仍高于兩位數,但人均支出卻呈不斷下滑態勢。為扭轉不利態勢,旅游產業刺激政策未來一段時間有望密集出臺,除即將的旅游“十二五”規劃外,《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已進入審批階段,《旅游法》也已開展討論與起草,預計2012年出臺。據媒體報道,旅游業“十二五”規劃首度將旅游業提升至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度,目標是2015年國內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3萬億元,較當前水平翻一倍。政策烘熱,新一輪高增長值得期待,不過,由于傳統景點旅游受限于天花板效應,包括文化旅游在內的新業態受益將更為明顯。
景點旅游遭遇增長陷阱
投中集團(China Venture)的數據顯示,國內旅游行業市場規模近年增長明顯。2010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達到21.5億人次,實現總收入1.44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和11.7%。從更長時間周期看,旅游產業跑贏GDP,2000-2010年,國內旅游人數年均增長11.2%,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3.7%(圖1)。
表面的光鮮并不能掩飾內在問題。旅游產業規模增長的同時,人均旅游支出的增速卻明顯放緩。2010年,國內人均旅游花費約540元,同比增長不足1%,十年間累計增長也僅26.5%;而2000-2009年,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由3632元增長至9142元,累計實現增長151.7%。由此測算,人均旅游支出在居民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1.7%縮減至2009年的5.9%(圖2)。
增長陷阱的原因眾多,如國內消費者集中在法定節假日安排出游的長期習慣,熱門旅游城市與景區接待能力的日漸飽和,以及旅游產品的單一與缺乏創新、服務質量未出現顯著改善等等。但本質上,歸結于傳統景點旅游遭遇成長的天花板。要消除天花板效應,一方面需要加大配套設施投入、深挖潛能,豐富景點旅游的內涵;另一方面則需突破產業邊界,尋找新的藍海。
文化旅游成業界新銳
與景點旅游不同,文化旅游近年來卻異常火爆,其中,豐富了景點內涵的文化演藝和拓寬了產業邊界的影視旅游更是迎來發展良機。以區域文化為主調的商業演藝與旅游產業結合,有效填補了景點單一的缺陷。《云南映象》、《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印象麗江》等都屬于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的旅游文化演藝節目,并已經成為地方旅游的文化名片。
在眾多文化演藝案例中,宋城股份運營的《宋城千古情》是較為成功的樣本之一,其實踐的“主題公園+文化演藝”模式,為當下競爭激烈、經營模式單一的主題公園樹立了榜樣。
宋城股份旗下兩大核心資產是一個景區和一臺戲。景區從1996年5月開始營業,以宋文化為主題,根據《清明河上圖》畫卷還原宋代街市的宋城景區。一臺戲是1997年3月正式公演的《宋城千古情》,它結合了杭州地區歷史文化、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中的經典故事元素,匯集了雜技、武術、歌曲、馬戲、民俗展示和茶藝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文化演藝節目。
景區與文化演藝的結合,克服了單一主題公園的文化內涵不夠豐富、建成后缺乏創新和變化的缺陷,使景區成為杭州旅游的一張名片。2009年,《宋城千古情》觀看人次達到184萬,演出場次1331場,成為國內單臺演出中年演出場次最多、觀眾人數最多、效益最好的演出,被譽為與拉斯維加斯“O”秀和巴黎“紅磨坊”比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2010年,宋城景區接待游客總數達380萬人,躋身亞洲十大主題公園的行列。
增添了文化演藝的宋城景區,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應。憑借“主題公園+文化演藝”模式,宋城股份實現了各類業務的聯動與深度協同,2007年以來,宋城景區收入結構中,景區和演藝聯票收入貢獻率由72.04%提升至85.02%(圖3)。2007-2009年宋城股份營業收入與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50%和41%。
近年來,文化演藝越來越多地在主題公園內上演,尤其是為夜間游玩豐富了內涵。不過,目前文化演藝節目還普遍存在內容雷同、細節設計粗糙、文化內涵缺失、藝術水準低等弊端,這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演藝旅游的空間。
影視旅游拓寬產業邊界
拓寬產業邊界的影視旅游并非新鮮事物。自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世界影視產業迅猛發展,影視作為城市旅游營銷的重要載體,被世界各國廣泛運用。倫敦、紐約、東京、巴黎等城市,都積極運用影視來推廣城市形象和旅游。如紐約通過《金剛》等電影展示了大都市的形象,尤其是帝國大廈通過這些電影成為紐約最著名的旅游景點;倫敦借助《哈利波特》系列等電影,使其許多街區、建筑成為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新西蘭得益《指環王》,三年獲得了11.5億美元的額外旅游收入,平均每10個去新西蘭的游客中,就有一個由《指環王》拉動。
中國的影視旅游也具有悠久歷史,《西游記》的拍攝讓人們對九寨溝的美景無限向往,《廬山戀》和《少林寺》帶動了廬山和嵩山景區旅游。不過,這更多是來自無心插柳的結果。
而時下,影視旅游正成為一種主觀行為,在影視節目中植入旅游景點,以達到潤物無聲的宣傳效果。里程碑的事件可能是《非誠勿擾Ⅰ》的上映。2008年底上映后,劇中拍攝場地日本北海道旅游大熱,而原本并不知名的杭州西溪濕地也成了熱門旅游目的地,僅2009年上半年就錄得3000萬元的額外旅游收入,入園游客人次和景區總收入同比增幅均超過360%。隨后,影視帶熱旅游的案例層出不窮。《非誠勿擾Ⅱ》上映后,三亞的石梅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已經悄然成為游客們的新寵。《讓子彈飛》的拍攝基地開平碉樓群落,2011年元旦期間的游客量同比激增近4成。
[關鍵詞]旅游業;旅游英語翻譯;本土文化;培養質量
旅游業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務產業,發揮著傳播思想文化、促進中外交流和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在當前階段下,我國旅游事業得到了迅猛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文化旅游事業與國際之間的交互性越來越強,大批外國游客進入我國,為助推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在旅游事業發展的進程中,要全方位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改良服務模式,不斷推進旅游英語翻譯工作的開展,將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進行充分的對接,在真正服務外國游客的同時,也能夠實現文化傳播的作用。
一旅游英語的特點及翻譯問題分析
(一)旅游英語的特點分析
旅游英語不同于普通的交際英語,它具有一定的專屬性,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社會應用性。在介紹相關景點的文化及其他內容時旅游英語能夠做到流暢且準確的表達,旅游英語在綜合性方面也有自身的獨到之處,不同地區的風俗和特有文化能夠實現高度的概括融合,因此在使用旅游英語的過程中,單憑一味地照本宣科是無法為旅游英語翻譯提供高質量的服務[1]。可以說,旅游英語翻譯必須與本土文化進行充分融合,立足于旅游地區的風土民情以及人文特色等,積極應用英語翻譯技巧,實現精準全面的信息傳達,更好地為外國游客提供服務。可以說,旅游英語本身具備顯著的特點。在翻譯過程中,要注重突出它的人文性以及實用性,立足于彰顯它的具體功能應用場景來實施精準翻譯。當然,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變革傳統的翻譯模式,在非必要條件下盡可能地減少直譯方式的使用,要從本土文化的視角出發來進行巧妙性的意譯,繼而保障英語翻譯環節中的文化屬性。
(二)旅游英語翻譯問題分析
不可否認,在現階段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尚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與不足,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翻譯工作的深入開展,也難以提升英語翻譯的整體質量。第一,英語翻譯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在旅游英語翻譯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較為突出的隨意性問題。比如個別地方在翻譯過程中,習慣于采用中式翻譯的方式,即不遵循英語翻譯的方式和步驟來實施隨意性的翻譯,這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英語翻譯的整體質量。第二,英語翻譯未體現文化差異。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英語翻譯未全面彰顯文化差異性,也未尊重不同國家的風土民情,這就使得旅游英語翻譯工作存在著較大的歧義,甚至還會凸顯著一定的歧視性。比如在西方人的認知中,“dragon”是殘暴的象征,但在漢語文化語境中,“龍”則是代表著一種吉祥且尊貴的象征。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若不注重把握這種文化認知差異,盲目按照自身的認知來進行翻譯工作,無疑會影響著英語翻譯的整體成效。第三,旅游翻譯未融入本土文化。我國是一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每個地方都有特色化的旅游資源[2]。同時,在我國文旅融合事業全面加快的進程中,旅游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深度不斷增加,特色化的旅游發展非常迅猛。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彰顯區域性的文化特色,要將翻譯技巧以及文化特色等整合起來。但當前階段下,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過分強調翻譯技巧性,明顯缺乏文化屬性。比如在翻譯萬里長城時,僅僅是從它的外形、結構等方面來進行翻譯,并沒有融入文化背景,這就使得外國游客在理解和認知萬里長城時,無法真正深刻地感受到我國建筑文化的恢宏氣質以及深刻內涵。
二本土文化的發展屬性
在全面推進旅游事業發展的進程中,為切實提升旅游事業的發展成效,同時也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語翻譯能力,應該注重從文化視角出發,科學全面地運用高效化的翻譯技巧。可以說,本土文化是旅游英語翻譯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及精神實質。只有將英語翻譯技巧與本土文化進行充分融合,才能夠真正提升旅游英語的翻譯水平,也才能夠增強外國游客的認知能力。那么何為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內涵是較為豐富的,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生活文化。生活文化又包括食物、習俗、特產等內容;第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包括地方節日、、地方價值觀等內容;第三,地理文化。地理文化又包括地形、地貌文化等內容。可以說,本土文化的內涵是非常深邃的,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個旅游景點在開發特色化的旅游資源時,都比較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以及利用,都比較關注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和發展。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要從旅游景點的“形”出發,逐步過渡到旅游景點的“神”,從本土文化中來尋求精髓,從本土文化中來形成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旅游景點的最大特色傳遞給外國游客,繼而讓他們真正對旅游景點形成科學的認識,這本身也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三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科學路徑
在全方位推進我國旅游事業發展的進程中,為真正提升服務質量,不斷優化服務效能,更好地為不同的外國游客提供精細化的服務,應該注重采用科學精細化的英語翻譯技巧,行之有效地將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進行充分對接,切實有效地提升英語翻譯質量。
(一)增加歷史典故的翻譯
每個旅游景點,尤其是一些名山呀、古建筑等之類的旅游景點,幾乎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在翻譯的過程中,若僅僅將翻譯的側重點停留在這些旅游景點的景色或者現狀等來開展翻譯,則很難增強外國游客的認同感。畢竟在旅游事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旅游資源存在著一定的雷同性。區別這些旅游景點的一大關鍵,就在于其中所蘊含著的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因此,面對外國游客,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植入深刻的歷史典故,通過所謂的“引經據典”讓外國游客加深對旅游景點的文化認識,繼而將單純性的旅游升華至品味的高度。實踐證明,在旅游英語的翻譯實踐中,合理運用歷史典故,能夠讓游客對旅游景點的歷史由來、文化發展、旅游現狀等有深入的了解與認知,能夠讓他們成為旅游景點的義務宣傳員,繼而擴大旅游景點的國際影響力以及號召力[3]。比如翻譯員在引導外國游客參觀古建筑時,除介紹古建筑的建筑風格外,還應該將古建筑的名人逸事等作為翻譯的側重點,以故事的形式來講解給外國游客。通過這樣深入且有效化的英語翻譯模式,能夠更好地將古建筑的特色傳遞給外國游客,也能夠讓外國游客真正熱愛上中國的古建筑。再比如在旅游英語的翻譯過程中,若僅僅增加本土文化中的歷史典故,可能無法讓外國游客有了直觀的認識。此時,翻譯人員可以按照同一時間軸,將本土文化的歷史典故與同一時代的西方歷史典故等進行串聯,這樣能夠讓外國游客對古建筑的歷史淵源有深刻的認識。比如處于同一時代的中西方發展進程以及中西方對應的歷史人物等,都可以作為英語翻譯的重要素材,在拓展英語翻譯范圍的同時,也能夠全方位增強外國游客的認知感觸,更好地發揮英語翻譯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對專有名詞的釋義
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很多的專有名詞,這些專有名詞是我國獨有的,也是旅游英語翻譯中的重難點內容。在專有名詞的翻譯實踐中,若不注重把握它的科學翻譯模式,或者不注重對它進行精準化的釋義,則無疑會影響著翻譯成效,也難以提升外國游客的認知水平。比如在翻譯重陽節、端午節等特色傳統節日時,就應該加強對專有名詞的科學釋義。對于國人而言,可能簡單的一個端午節,再加上一些習俗的描繪,就能夠對端午節的習俗有深刻的認知。雖然各地的端午節習俗不太一樣,但文化淵源是一致的。但面對不同文化體系中的外國游客,在翻譯這些專有名詞的過程中,要立足從整個文化差異的視角出發,通過完整還原的方式,將專有名詞涉及的人物故事、風俗習慣、歷史沿革等全面進行翻譯,科學提升專有名詞翻譯的忠實度和務實性,另外也要加入一些文化故事來輔助進行翻譯。通過這樣的翻譯方式,能夠讓外國游客加深對專有名詞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引領他們來深入全面地把握我國傳統文化,繼而實現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深入交流與合作。現階段,伴隨著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不斷涌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日益擴大。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迷戀熱愛中國文化。部分旅游景點在進行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可能會對這些專有名詞進行直接翻譯。之所以會使用這樣的翻譯方式,主要是因為我國很多的專有詞匯已經進入了英語詞典[4]。
(三)有效提升翻譯的通俗性
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為科學全面地提升翻譯質量,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優化翻譯水平,要注重保障翻譯的通俗性。面對不同文化素養的外國游客,為盡可能地讓他們了解到旅游區域的文化特色,也能夠真正熱愛中國文化,需要在翻譯實踐中,保障整個翻譯工作的通俗易懂性。所謂通俗性,就是指在翻譯實踐中,要采用平白化的語言來進行有效翻譯。事實上,外國游客的文化認知能力也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部分外國游客可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那么在面對這類群體時,可能簡單的一些翻譯就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與認知。但對于一些對中國傳統文化完全陌生的游客而言,若采用相對模糊的語言來進行翻譯,則無疑會加重他們的理解難度,也無法有效地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實施科學化的翻譯,以幫助外國游客理解與認知為主要的翻譯著力點。比如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詳細全面地講解這部分內容的來源以及發生方式,還要將人們的運行方式等全面融入其中。在必要的條件下,還可以引導外國游客親身參與體驗,并輔之以相關的英語翻譯。比如在維吾爾族的篝火節的翻譯過程中,可以引領外國游客親自參與篝火節,在深入的體驗環節中進行有效化的翻譯。通過這樣的英語翻譯模式,能夠真正提升翻譯水平,也能夠將完整意思傳遞給外國游客[5]。
(四)以跨文化意識來翻譯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精髓,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符號,同時也承載著扎實的意境美感。但對于外國游客而言,古詩詞是相對比較晦澀難懂的。特別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若翻譯人員不注重把握跨文化的意識,而是從古詩詞的字面意思來進行直譯,那么無疑會影響著翻譯工作的整體開展,同時也不利于提升翻譯成效,更難以增強外國游客的理解與認知能力。為此,在古詩詞的翻譯實踐中,要立足于跨文化意識來進行精細化的翻譯。翻譯人員在古詩詞的翻譯過程中,要具有高度的提煉能力,要從西方文化的視角出發來進行充分細致地挖掘以及把握,同時還應該樹立科學的跨文化意識,有效把握古詩詞中的各類修辭手法。可以說,在古詩詞的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要注重適當的取舍。比如在很多古詩詞中經常使用重復的語言來表達強化的意味。若翻譯人員在翻譯中,采用逐詞逐句的翻譯方式,反而會增加外國游客的理解難度,也難以將古詩詞的意境傳遞出來。為此,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可以在保留古詩詞意境的基礎上,適當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整合,盡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輔助進行翻譯。再比如在古詩詞的翻譯過程中,還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視角層面來進行適當取代。比如“僧敲月下門”這句古詩詞中,“敲”字是具有深刻的意象性的。中國漢字博大精深,與“敲”含義相同的漢字也比較多。為什么詩人會采用“敲”而沒有使用“推”呢?就在于一個“敲”字將古詩詞中的意境進行了升華。那么對于翻譯人員而言,在翻譯這類古詩詞時,一定要把握好古詩詞中的意境美感以及修辭手法,積極站在西方文化視角上來進行合理代替[6]。
(五)著重提升翻譯人員的整體素養
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科學且精細化的翻譯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為切實有效地提升英語翻譯的質量,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障英語翻譯水平,應該注重提升翻譯人員的整體素養以及專業能力。一方面,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應該具備較強的跨文化認知能力,能夠充分全面地了解外國游客的語言習慣,能夠熟稔不同外國游客的文化差異,繼而在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能夠站在他們的文化視角上來把握好這種差異,靈活而高效地進行語言轉換。另一方面,翻譯人員還應該具備較強的應用場景切換能力。翻譯人員在翻譯工作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翻譯場景,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外國游客,若他們采用統一的套路模板來應對翻譯工作,很有可能會影響著翻譯工作的深入開展。為此,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提升翻譯人員的場景切換能力,要引導翻譯人員來把握好不同的應用場景,積極采用科學的翻譯手法。與此同時,翻譯人員還應該具備夯實的文化素養。翻譯人員只有對本土文化有精細化的認識,才能夠在翻譯過程中靈活切換以及合理取代。
四結語
伴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進入我國,為我國旅游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同時也帶動了我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更好地提升旅游服務水平,要注重開展好科學的旅游英語翻譯工作。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要將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進行充分全面的融合,以此來更好地提升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賈敏.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1):13.
[2]楊秀珍,全意.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的對接——以張家界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6):74-75.
[3]李雪冬.關于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思考[J].海外英語,2016,(10):85,88.
[4]席文,黃陣仙.旅游英文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若干思考[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3):105-107.
[5]屠玉蓉.從跨文化的視角看旅游英語翻譯[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3):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