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眼睛視力的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眼睛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眼球的結構學生通過生物課已有初步的認識,但對眼睛成像原理及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等還存在模糊的認識.探究這方面的知識,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實驗中找出規律,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因而通過本節的學習,不僅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科學的觀點即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材分析
眼睛是凸透鏡成像規律內容的拓展,這些內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沒有出現,課程標準中也沒有具體要求.增加這些內容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知識的理解,開闊開闊眼界,同時讓學生感覺到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物理是很有用的,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到物體的;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了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近視眼遠視眼成因的探究和矯正方法的討論,增強探索知識的能力;在實驗探究中培養團結合作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眼保健意識;珍愛生命關愛盲人的品德.
教學準備 光具座﹑蠟燭﹑自制照相機﹑近視眼鏡﹑遠視眼鏡﹑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重點 眼睛的成像原理及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矯正.
教學難點 遠處和近處的物體為何都能落在視網膜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導語:看見同學的第一感覺使我很興奮: 你們比我那的學生更陽光﹑青春﹑靚麗,尤其是你們那雙明亮﹑傳神的眼睛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寫下了對我的好奇.
2.提出問題:眼睛又是怎樣看清物體的呢?
過渡: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物理課堂——眼睛與眼鏡.
二、研究新課
1.眼球的結構
(1)觀察眼球的結構:多媒體展示眼球的結構
(2)教師說明:(結合多媒體演示)
晶狀體與視網膜的作用 ……
正常人的眼睛不論看遠處的物體還是看近處的物體……
(3)眼睛成像和哪種儀器大成像原理相似?
過渡:.我們要保護好這架天然的﹑精密的攝像機,用它攝下美麗的人生,拍攝精彩的瞬間…….若使用或保護不當可能會引出視力缺陷,如近視眼﹑遠視眼等.接下來我們探究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
2.采訪一位近視眼同學:(1)戴著眼鏡你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嗎?(能看清)
(2)摘下眼鏡呢?(看不清,說明像沒有落在視網膜上,那像落在哪里了呢?)
實驗1:探究近視眼成像的位置(多媒體展示活動步驟)
(1)給凸透鏡戴上近視眼鏡;
(2)用點燃的蠟燭充當物體,并放在凸透鏡的兩倍焦距以外,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并記下光屏的位置即視網膜的位置.
(3)摘下近視眼鏡光屏上還能看到清晰的像嗎?
(4)再調節光屏,使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記下此時像的位置與(2)進行比較,像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交流討論:近視眼成的像在視網膜前面還是后面?
(近視眼成像在視網膜前)
實驗2:探究遠視眼成像位置(多媒體展示活動步驟)
(探究步驟同活動1 )
交流討論:遠視眼成的像在視網膜的什么位置?
(遠視眼成像在視網膜后)
實驗3:探究近視眼鏡與遠視眼鏡分別是哪類透鏡
(1)你有哪些方法?說出你的操作方法及依據;
(2)組內交流;
(3)上臺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4)歸納:近視眼鏡是凹透鏡,遠視眼鏡是凸透鏡.
3.提出問題:
師: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就“近視眼鏡是凹透鏡,遠視眼鏡是凸透鏡.”提出一個問題.
生:近視眼為什么要用凹透鏡矯正?遠視眼為什么要用凸透鏡來矯正呢?
(多媒體演示近視眼和遠視眼成因)分析討論:
(1)近視眼成像落在視網膜前,要使像能落在視網膜上應將光線發散還是會聚呢?
哪種透鏡具有這種性質?
(2 )遠視眼成像落在視網膜后,要使像能落在視網膜上應將光線發散還是會聚?
哪種鏡具有這種性質?
三、從物理走向社會
1.學生閉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師:由此聯想到那些失去視力的盲人,我們與他們相比是多么的幸福,由此我們要倍加愛惜自己的眼睛,預防近視…….)
2.如何保護眼睛
3師:同時要有一片愛心,遇到盲人主動讓道引路,因為“社會因關愛而和諧”,我們要為創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獻一點愛.“只要每個人超前邁進一小步整個社會超前邁進一大步”.
四、歸納總結
1.收獲
2.你還有哪些疑問?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教師啟發引導,正如:如果沒有牛頓對“蘋果為什么落向地 面,而不飛向天空”產生疑惑,那么萬有引力定律可能會誕生得更遲……
如果沒有伽利略那可貴的質疑精神,亞里士多德錯誤了2000多年的理論可能會延續得久……
我的疑問:
(1)眼睛就是一架照相機,而用眼睛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像都落在視網膜上,即像與透鏡之間的距離不變,這不是與凸透鏡成像規律有矛盾嗎?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