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

    第1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農村居民 兩周患病 慢性病 就醫方式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提高居民健康狀況能夠有效提高社會生產力[1]。黨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由于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長期存在城鄉和地域差異,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資源的缺乏相對更嚴重,農村居民獲取衛生服務可及性方面難度更大[2-3],本文通過調查農村居民健康狀況和治療選擇情況,獲取了農村居民患病就醫的第一手材料,筆者希望,這些材料能夠為衛生政策的制定與領導層的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一、資料來源與方法

    2013年5月~6月,課題組調查人員對四川省郫縣農村地區居民開展調查,共抽樣2159戶家庭(6700人),對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況的親屬代答。調查對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齡最大者103歲,最小則不滿1歲,平均年齡36.9歲;已婚者4872人(72.72%);學歷以初中和小學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學歷2564人(38.22%),小學及以下3129人(46.70%);在業者3726人(55.61%),無業或失業1679人(25.06%);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見表1。

    二、調查結果

    (一)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情況

    兩周患病是評價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要測量的核心指標之一,它的根據是調查對象自我報告身體健康狀況及自我感受。調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兩周患病,兩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從表1可知,年齡越大兩周患病率越高,65歲及以上老人兩周患病率最高;在學歷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學文化及以下群體的患病率最高;在就業狀況方面,離退和無業(失業)人員的患病率較高;在婚姻狀況方面,喪偶群體患病率高于離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體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異可能與年齡、身體素質以及健康意識有關,這需要進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農村居民兩周患病不適癥狀及疾病構成情況

    兩周內出現不適癥狀的1172人中,前三位癥狀依次為咳嗽(489人,41.72%)、頭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為發燒(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瀉(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壓(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為支氣管炎(4.61%)、急慢性胃腸炎(4.44%)、類風濕性關節炎(1.02%)、膽結石(0.94%)、腰椎病(0.60%)。

    (三)農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個反映居民健康狀況和衛生服務需要的重要指標,通常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調查的患病人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另一種是調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因為部分居民患有多種慢性病)。本次調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為20.36%(按人數計算);總病例數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數計算)。

    絕大多數(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歲及以上)群體,為準確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調查組對成年人(5451人)進行了專門分析。

    從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壓(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臟病(1.17%)、風濕病(0.94%)、膽結石(0.94%)、腦卒中(0.72%)、鼻炎(0.57%)。調查顯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學歷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學及以下群體患病率最高(36.64%);喪偶群體(59.39%)高于其他婚姻狀況群體;離退休人員患病率(54.71%)和無業人員患病率(37.66%)高于在業者和學生群體。

    調查發現,65歲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數計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病例數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種,按病例數計算則患病率則高達78.07%。

    (四)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治療方式調查

    1.農村居民患病治療方式選擇

    兩周患病治療情況包括去醫療機構看病、自我治療處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本次調查有1172人患病,治療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醫療機構就診;(2)321人(27.39%)自我治療處理(但未去醫療機構),他們采取了自服藥物(包括藥店購藥)或其他理療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

    2.居民選擇醫療機構類型及其選擇原因

    去醫療機構看病的739人中,選擇村衛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選擇其他機構情況如下:私人診所204人(27.60%),縣級醫院107人(14.48%),鎮衛生院83人(11.23%),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36人(4.87%),職工醫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機構8人(1.08%)。

    選擇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為距離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賴醫生;96人(13.00%)是因為技術好;38人(5.14%)由于價格低;30人(4.06%)是態度好;19人(2.57%)因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為定點醫療機構。

    3.居民未就診分析

    未就診人群指兩周內有不適癥狀但未去醫療機構找醫生看病者,此次調查共有433人,未就診率36.95%。它包括了兩類人群,一類是采取自我治療處理,但未去醫療機構就診,有321人屬于此類;另一類是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診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認為“自感病輕”(84.76%,367人);其他依次為:有7.39%(32人)的是因為“沒有時間”;5.31%(23人)的是因為“經濟困難”;2.54%(11人)的認為“無有效治療措施”。

    (五)農村居民住院治療情況分析

    在接受調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過去一年內住過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為“損傷或中毒”,71人(11.08%)因為“分娩”,8人(1.25%)因為“計劃生育”,4人(0.62%)因為“疾病康復”。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腸炎49人(7.64%)、婦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癥45人(7.02%)、骨折34人(5.30%)、膽結石30人(4.68%)、高血壓22人(3.43%)、肛腸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選擇住院機構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選擇“縣醫院或二級醫院”,其他依次為:選擇“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有145人(22.62%)、鄉鎮衛生院103人(16.07%)、職工醫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內住院次數最少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數最少為1天,最多三個月,平均9.25天。住院費用最少200元,最多20萬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為41.7%。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以上調查,得到以下結論:(1)農村地區居民患病率和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量維持較高水平。居民兩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過半(51.71%)老年人慢病纏身,平均患病1.51種,按病例數計算患病率高達78.07%。居民兩周患病不適癥狀前三位為咳嗽、頭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壓、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壓、慢性胃炎、糖尿病。(2)農村居民兩周患病就醫機構選擇最注重就醫的便利性。63.46%的農村居民首選村衛生室和私人診所,超過一半(55.21%)的居民選擇機構首要考慮“距離近”;兩周患病未就診率36.95%,未就診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認為“自感病輕”、“沒有時間”和“經濟困難”,經濟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3)選擇縣級醫療機構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農村居民住院選擇“縣醫院或二級醫院”,其次是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22.62%)、鄉鎮衛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為疾病、損傷或中毒、分娩。

    根據調查結果,調查組提出以下建議:(1)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地區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提高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為農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價、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升居民就醫可及性。(2)強化政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引導居民采取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讓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強農村地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管理體系建設,將慢性病防治納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標,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參與的慢性病防治機制,切實降低居民慢性病發病率和患病率。

    參考文獻:

    [1] 王曲 劉民權. 健康的價值及若干決定因素: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5,5(1):1-3.

    第2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高血壓心理診療護理

    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高,并殘癥多,病死率高。特別是高血壓晚期的靶器官損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腦卒中、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高血壓屬慢性疾病,多數病人需長期終生治療。采用藥物控制血壓,盡管能產生持續、可靠的降壓作用,減輕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但常因藥物的副作用及長期服藥的經濟負擔而影響對高血壓的有效治療。研究表明,非藥物治療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壓方法。

    一、一般資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間,共收治高血壓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齡62歲。經過治療和有效的治療護理均好轉出院。

    二、護理體會

    1.心理護理

    正確的心理護理對高血壓患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人在長期精神緊張、壓力、焦慮或長期環境噪聲、視覺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壓。焦慮、緊張、膀胱內充滿尿液、室溫過熱或過冷、疼痛、晝夜變化都影響血壓的變化。據研究,暴怒、激動時,人的血壓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行為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療效果。將支持性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應用到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護理中,通過影響患者的人格、應對方式、認知模式和情緒,增加患者對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2.診療護理

    2.1急癥高血壓的護理急癥高血壓包括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及惡性高血壓,病情兇險、變化極快,如不及時有效的控制血壓,常導致腦出血、腦梗塞、心衰、肺水腫甚至心肌梗塞等并發癥。此類患者常需快速降壓,如用硝普鈉降壓治療,但此藥若降壓過快也會引起心血管并發癥,因此,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是血壓、意識狀態的變化。例如患者出現頭痛加劇、惡心、嘔吐、燥動不安、抽搐、意識障礙等,應立即報告醫生,即予吸氧、鎮靜等。加強治療時護理:①用藥期間注意藥物濃度、滴注速度、持續血壓監測,根據降壓療效調整硝普鈉或其它降壓藥物的用藥劑量。②觀察尿量、尿液顏色、血壓、意識狀態、心率及心律的改變,做好記錄,盡早發現可能的并發癥,早期對癥治療。③注意硝普鈉代謝物的蓄積中毒,靜滴6h應更換,并避光,必要時監測硫氰酸鹽濃度。本組患者挽救過程中,未發現藥物中毒及其它并發癥發生。

    2.2高血壓合并胰島素抵抗的護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高血壓病是一代謝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島素抵抗。對于高血壓的診治、護理有指導意義巧。因此治療上應該檢測血尿酸、血胰島素、血糖、血脂,評價胰島素抵抗程度,選用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制劑,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雙胍,以上藥物都有較好的降低胰島素抵抗的作用。護理上密切觀察血糖變化,及時發現無癥狀的低血糖,指導患者血糖控制不宜過低過快。強調飲食指導,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為宜,減輕體重,適量運動。

    2.3降壓藥物合理給藥的護理,正常人血壓24h呈動態變化,清晨即刻升高,6~10點為第一高峰,之后漸下降,至下午17~20點出現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壓患者晝夜節律變化呈非杓形改變,因此降壓藥的選用應以長效、能24h穩定降壓為宜。對于減輕靶器官損害至關重要。短效藥物,藥物半衰期短,降壓幅度變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損害,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應盡量避免。護理上根據血壓變化特點及藥物降壓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壓測定結果指導用藥,說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時定量長期服藥,更必須按醫生定期檢查并調整藥物的藥量。動態血壓的應用,家庭電子血壓計的廣泛應用對于指導服藥及給藥時問十分重要,應指導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測量血壓方法,每日定時測量血壓及調整藥物的藥量。一般以清晨給藥為宜,若清晨血壓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則提倡晚上服長效藥或者在原服長效制劑的基礎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劑。部分患者服用小劑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級心腦血管病預防作用。

    總之,高血壓是危害健康的常見疾病,應及早發現和治療,護理上加強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護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殘率及死亡率。

    參考文獻:

    [1]伏虎,劉國樹.高血壓病的診斷及治療新觀念[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9):1178—1179.

    第3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 急性腦卒中;臨床治療;體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5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4924-02

    腦卒中(Stroke)是腦中風的學名,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又叫腦血管意外,是指在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1].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2010年5月以來,我院共收治急性腦卒中患者120例,現就其臨床救治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論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5月以來,我院共收治急性腦卒中患者120例,其中男100例,女20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5歲。其中腦出血23例,腦梗死7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2例。有高血壓病史者30例,糖尿病患者80例,慢支肺氣腫患者10例。

    1.2 臨床表現 以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言蹇、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征。腦內出血所致的頭痛通常突然發生,常伴有進展性局限性神經功能缺損、嘔吐和意識障礙。發病前有頭昏、眼花、疲乏等前驅癥狀者87例,運動中發病25例,靜止中發病8例,頭痛28例,其他7例。

    1.3 輔助檢查 臨床上CT為主要急診檢查手段。主要CT表現為:腦出血:右側基底節出血患者10例,左側基底節出血患者10例,雙側基底節出血患者3例,主要為不規則形或圓形高密度,周圍可見水腫帶;腦梗塞:為腦實質內的多發圓形或不規則形點狀低密度灶,邊緣清晰;蛛網膜下腔出血:為腦溝內或腦池內密度增高,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

    1.4 治療

    1.4.1 降壓的治療 顱內壓增高造成的持續性高血壓需要將顱內壓而不是降血壓 但間隔5分鐘或以上兩次測量舒張壓均在140mmHg以上的急性腦卒中患者通常需要降壓治療,可持續靜脈注射硝普鈉,然后逐漸減量達到需要的水平。通常劑量是每分鐘1-3ug/kg,降壓的目標需要根據病史確定。對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壓增高通常由腦積水所致,可采用腦室外引流治療,逐漸降低壓力。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早期治療主要是為了預防和處理神經系統并發癥,包括再出血、血管痙攣和腦缺血、腦積水以及癲癇發作,還包括處理多種并發癥,如低鈉血癥等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害以及神經源性肺水腫[2]。

    1.4.2 腦梗塞的治療 血塞通注射液,靜脈注射200-400mg/d加入5%葡萄糖250ml或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14d為一療程。

    2 結果

    120例患者,經過積極的急診急救,患者均轉危為安,110例轉入內科病房治療,10例患者在急診科救治完后,安全出院。

    3 討論

    3.1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3] ①高血壓病,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是最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降壓藥、低鹽飲食等將血壓逐漸降至140/90mmHg以下;②糖尿病,通過控制飲食、降糖藥,將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圍;③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顫動引起栓子脫落造成腦栓塞;④血脂代謝紊亂,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動脈硬化脂蛋白;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風分類的一個類型,也可以是腦梗塞的先兆或前區癥狀,應及時治療;⑥吸煙與酗酒;⑦血液流變學紊亂,特別是全血黏度增加時腦血流量下降,其中紅細胞比積增高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⑧肥胖,肥胖與超重均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與出血性中風無關;⑨年齡和性別,年齡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粥樣硬化程度隨年齡增高而增加。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中風發病率亦有增加,但筆者發現青中年中風發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視。一般來說女性中風發病率低于男性。

    3.2 腦卒中的預兆頭暈,特別是突然感到眩暈;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面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暫時性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與平時不同的頭痛;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暈倒;短暫意識喪失或個性和智力的突然變化;全身明顯乏力,肢體軟弱無力;惡心嘔吐或血壓波動;雙眼突感一時看不清眼前出現的事物。

    3.3 腦卒中的預防 ①一級預防:如果某個體只存在上述危險因素一種或幾種而沒有腦血管的先兆或表現,我們把其中列為一級預防對象,即積極治療存在的危險因素,同時定期監測其他危險因素的發生并采取針對性措施;②二級預防:個體已存在危險因素且已出現中風先兆如若暫短性腦缺血性發作,給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嚴重腦血管病發生,其為二級預防;③三級預防:對已患中風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療,降低致殘程度,清除或治療危險因素預防其多發為三級預防。所謂早期治療則指病人發病數小時后的急性期的治療,所謂超早期治療是指發病后數小時以內既實施的治療,如對缺血性中風而言,發病后6小時以內即開始溶栓治療,針對性治療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療效果就愈好,病殘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總之,通過院前急診科的院前急診與急救,120例患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為并發癥的預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急性腦卒中的院前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提高預后的關鍵。

    參考文獻[1] 王維治,主編.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0.

    第4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 高血壓;心理;診療;護理

    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高,并殘癥多,病死率高。特別是高血壓晚期的靶器官損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腦卒中、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壓屬慢性疾病,多數病人需長期終生治療。采用藥物控制血壓,盡管能產生持續、可靠的降壓作用,減輕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但常因藥物的副作用及長期服藥的經濟負擔而影響對高血壓的有效治療。

    研究表明,非藥物治療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壓方法。

    1 一般資料

    我科2009年06月~2010年08月間,共收治高血壓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齡65 歲。經過治療和有效的治療護理均好轉出院。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正確的心理護理對高血壓患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人在長期精神緊張、壓力、焦慮或長期環境噪聲、視覺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壓。焦慮、緊張、膀胱內充滿尿液、室溫過熱或過冷、疼痛、晝夜變化都影響血壓的變化。據研究,暴怒、激動時,人的血壓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行為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療效果。將支持性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應用到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護理中,通過影響患者的人格、應對方式、認知模式和情緒,增加患者對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本組有一男病例25歲,無高血壓家族史,個人既往史無特殊,煩躁焦慮時血壓可高200/120MMHG,用硝苯地平可緩解,平時血壓正常,后來經過醫學心理科會診,確診為焦慮證,經過一個月的心理治療和抗焦慮藥物治療,病人的血壓保持平穩。

    2.2 診療護理

    2.2.1 急癥高血壓的護理 急癥高血壓包括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及惡性高血壓,病情兇險、變化極快,如不及時有效的控制血壓,常導致腦出血、腦梗塞、心衰、肺水腫甚至心肌梗塞等并發癥。此類患者常需快速降壓,如用硝普鈉降壓治療,但此藥若降壓過快也會引起心血管并發癥,因此,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是血壓、意識狀態的變化。例如患者出現頭痛加劇、惡心、嘔吐、躁動不安、抽搐、意識障礙等,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吸氧、鎮靜等。加強治療時護理:①用藥期間注意藥物濃度、滴注速度、持續血壓監測,根據降壓療效調整硝普鈉或其它降壓藥物的用藥劑量。②觀察尿量、尿液顏色、血壓、意識狀態、心率及心律的改變,做好記錄,盡早發現可能的并發癥,早期對癥治療。③注意硝普鈉代謝物的蓄積中毒,靜滴6h應更換,并避光,必要時監測硫氰酸鹽濃度。本組患者挽救過程中,未發現藥物中毒及其它并發癥發生[2]。 轉貼于

    2.2.2 高血壓合并胰島素抵抗的護理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高血壓病是一種代謝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 糖、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島素抵抗。對于高血壓的診治、護理有指導意義。因此治療上應該檢測血尿酸、血胰島素、血糖、血脂,評價胰島素抵抗程度,選用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制劑,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雙胍,以上藥物都有較好的降低胰島素抵抗的作用。護理上密切觀察血糖變化,及時發現無癥狀的低血糖,指導患者血糖控制不宜過低過快。強調飲食指導,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為宜,減輕體重,適量運動。

    2.2.3 降壓藥物合理給藥的護理 正常人血壓24h呈動態變化,清晨即刻升高,6~10點為第一高峰,之后漸下降,至下午17~20點出現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壓患者晝夜節律變化呈非杓形改變,因此降壓藥的選用應以長效、能24h穩定降壓為宜,此對于減輕靶器官損害至關重要。短效藥物,藥物半衰期短,降壓幅度變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損害,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應盡量避免。護理上根據血壓變化特點及藥物降壓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壓測定結果指導用藥,說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時定量長期服藥,更必須按醫囑定期檢查并調整藥物的藥量。動態血壓的應用,家庭電子血壓計的廣泛應用對于指導服藥及給藥時間十分重要,應指導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測量血壓方法,每日定時測量血壓及調整藥物的藥量。一般以清晨給藥為宜,若清晨血壓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則提倡晚上服長效藥或者在原服長效制劑的基礎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劑。部分患者服用小劑量阿斯匹林,有益于二、三級心腦血管病的預防[3]。

    總之,高血壓是危害健康的常見疾病,應及早發現和治療,護理上應加強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護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病殘率及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伏虎,劉國樹.高血壓病的診斷及治療新觀念 [J]. 現代 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 16(9): 1178—1179.

    第5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膽囊炎;腫瘤;跟蹤醫療與護理

    隨著新的醫改政策施行以后,基層醫院工作的重點已由原來的病人單一主動來醫院就診轉為醫務人員主動走進家庭服務。2年來,我院專門派出一支由醫、護、技組成的醫療隊伍,走進家庭上門服務,為病人解決了許多難題,也使我深有體會。通過對128例心腦血管等慢性病人上門醫療與護理,與對照組比較,發現上門服務組病人生活質量、癥狀控制明顯高于非上門服務組,而再住院率、病死率卻明顯低于非上門服務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對釀溪鎮城區的256例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膽囊炎、腫瘤等慢性疾病經各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回家后隨機分成A、B兩組,A組繼續上門為其醫療與護理,作為觀察組, B組由其自行常規醫療作為對照組。A、B兩組病人的年齡、病種、病情輕重程度基本相同。

    1.2 方法:抽調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護士1―2名,心電圖醫生1名,檢驗醫生1名,B超醫生1名,攜帶一定的藥品、器械,并保持與醫院聯動,每天循環式的到城區A組病者家庭服務,建立病人信息檔案,為病人常規體格檢查及心電圖、血糖、血脂、血尿常規檢查,了解病人的病情,如血壓、心率、心功能及服藥治療情況,思想動態,充分評估病情,對病人做出行之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同時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和督促病人用藥,合理飲食、規律生活,根據病情及時督導病人到醫院復診或住院治療。B組由其自行常規醫療與護理。

    1.3 觀察標準:病人癥狀與體征,生活質量,規律用藥,褥瘡的發生率,再次住院率,病死率。

    1.4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值由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

    2 結果

    2.1 A、B兩組年齡、性別、病種、病情輕重程度比較無明顯差別,P>0.05(見表1)

    2.2 A組病人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高25例,病情穩定31例,堅持規律服藥治療110例,褥瘡發生1例,再住院治療38人次,死亡9例。B組病人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高14例,病情穩定22例,堅持規律服藥治療68例,均低于A組,而褥瘡發生3例,再住院49人次,死亡13例,高于A組,二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3 討論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各種慢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增加,我們選擇增加明顯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膽囊炎、腫瘤等作為觀察對象,發現這類病人更值得醫務人員干預,預后明顯不同。因為這些慢性疾病幾乎全部需要長期、規律服藥維持治療,同時要規律生活,注意飲食,適當鍛煉,病情變化及時到醫院就診。然而有許多病人從醫院治療出院后,按醫囑服藥治療一段時間后就自行停藥。表現有多種形式,有些病人癥狀緩解了,如血壓已控制正常(或達標)就停藥,高了又再服幾天;有些病人從醫院出院帶藥服完了就停藥;有些病人認為長期服藥麻煩而停藥;有些病人由于經濟原因而停藥。另有一些病人聽信廣告或聽別人說哪種藥物治療有效,自己就到藥店購買該藥,按藥品說明服藥。生活規律、飲食方面也表現多樣化,一些病人認為自己有病,生活悲觀失望,心情抑郁,長期臥床,不愿接受正規醫療。糖尿病病人不控制飲食,心血管病人不控制煙酒。一部分病人雖然在醫院住院治療了一、二次,但對自己的病情并不知曉,怎么規律生活,規范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從沒有定期去醫院檢查的概念,詢問他們回答是有明顯不舒服了就去醫院看病。有些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病人,長期癱瘓在床,親人的護理也難以達到要求,調查中發現B組3例褥瘡病人全是腦血管意外病人,由于時間長,親人僅給其飲食,而翻身、抹洗、服藥、護理等達不到要求。

    從我國的高血壓病的調查發現“三低三高”〔1-2〕可以推測人們對冠心病、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了解也很少。由于人們的知識水平不同,對自己的疾病關注不一樣,因而表現出不同的結果。住院期間雖然我們醫務人員反復詳細交代了病情,但還是有一些病人不理解,或者當時理解,過一段時間就淡忘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規范治療與否預后明顯不同〔3〕,如何提高人們對自己疾病的認識,需要各級醫務人員廣泛宣傳,耐心教育。因此,社區醫療顯得尤為重要〔1,4〕,需要我們有一支有細心、有耐心、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務人員隊伍,去走門串戶,幫助這些慢性疾病病人,指導他們規律生活,規范治療,合理用藥,正確面對疾病,幫助他們康復和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從兩組比較發現,A組病死率、再住院人次,褥瘡發生人數都明顯低于B組,P

    社區醫療模式的轉變,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項有利于慢性疾病的管理與規范治療措施,有利于慢性病人的康復與生活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09.

    [2] 吳海英.高血壓的規范治療.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0A):1754-1755

    第6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病例簡介

    患者,女,29歲,會計,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渴、多飲、多尿,每日尿量約5~6 L,伴疲乏無力,以雙下肢明顯。8天前,患者就診于北京某中醫院,測空腹血糖(FGP)17.5 mmol/L,診斷為糖尿病,予消渴丸10粒/次,3次/d,用藥后上述癥狀無明顯緩解。今為求進一步診療,來我院門診就診。經詳細詢問病史知,既往體健,母親和外婆均患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約300 g,飲食偏淡,喜油炸、甜食,不愛運動。發病以來,無心慌、煩熱、手顫、多汗,無視物模糊及下肢麻木。精神、睡眠可,食欲、食量增大,體重無明顯變化。大便1次/d,偏干。小便頻數,夜尿0次/晚。

    體格檢查:體型肥胖,身高165 cm,體重76 kg,腰圍86 cm,脈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12/70 mm Hg。眼球無突出,甲狀腺無腫大,甲狀腺表面未及血管雜音。雙頸動脈未聞及血管雜音,雙肺呼吸音清,心界無擴大,心率72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壁厚,平軟。雙下肢無水腫。雙足背動脈搏動正常。

    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17.9 mmol/L,早餐后2 h血糖 29.8 mmol/L,午餐后2 h血糖為29.1 mmol/L,晚餐后2 h血糖為26.8 mmol/L。尿常規提示:尿糖(3+),尿酮體(-)。尿微量白蛋白 24.3 mg/L,糖化血紅蛋白 10.73%。生化全項:CHO 5.39 mmol/L,TG 3.3 mmol/L,肝、腎功能未見異常。腹部超聲提示脂肪肝。

    診斷:2型糖尿病

    血脂異常

    診斷依據:依據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見表1),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結合本文患者的癥狀和血糖情況,可以診斷為糖尿病。患者存在2型糖尿病發病的高危因素:體型肥胖,BMI為27.92,腰圍86 cm,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異常以及靜坐生活方式,因此,初步考慮為2型糖尿病。

    鑒別診斷: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甲亢患者常有心慌、煩熱、手顫、多汗及大便次數增多等癥狀。而本例患者無上述癥狀,眼球無突出,甲狀腺無腫大,甲狀腺表面未及血管雜音。可以初步排除甲亢的診斷。

    診療管理計劃:(1)優泌林R:早/午/晚分別為12/8/10 IU,皮下注射;優泌林N:臨睡前皮下注射12 IU,1次/晚;(2)控制飲食:清淡低脂、低糖飲食,主食

    分析與指導

    袁申元教授:該患者的病情問診、體格檢查很詳實,實驗室檢查比較完善,診斷依據很充分,管理計劃也很到位。就診療方面,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強調以下四點:

    補充:進一步排除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本文患者29歲,比較年輕,起病急,起病即伴明顯的高血糖癥,不能排除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可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診斷LADA的金標準,但是如果患者具有如下臨床特點,應該懷疑是LADA:(1)起病年齡在15歲以上;(2)起病半年內口服降糖藥物有效,可以不依賴胰島素治療,無酮癥發生,隨著病程進展,口服藥物逐漸失效,必須依賴胰島素治療;(3)起病時體重偏瘦或非肥胖;(4)無明顯的糖尿病家族史;(5)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6)胰島功能檢測顯示空腹和刺激后胰島素和C肽分泌均明顯偏低。

    上述特點可以提供診斷線索,并不特異,確診LADA主要是依賴于胰島自身抗體的檢測。對于該患者最好要進一步完善甲狀腺功能、胰島功能和胰島自身抗體的檢測,以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

    肯定:及時啟動了胰島素治療

    本文患者診為血糖較高的初診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很難在短期內使血糖得到滿意的控制和改善高血糖癥狀。采用胰島素治療可顯著改善高血糖所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下降。故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顯高血糖時優選短期使用胰島素治療,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癥狀緩解后可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如此患者偏胖,改用口服二甲雙胍治療、醫學營養治療和運動治療。另外,注射胰島素期間注意加強血糖的監測,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同時,一定要告知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癥狀和出現低血糖后的救治措施。

    警惕:患者有急性并發癥的危險

    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并發癥是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和低血糖反應。酮癥酸中毒和低血糖反應嚴重時可出現昏迷,現在學術界很關注,在此就不贅述。高滲性昏迷是血糖在大于33.3 mmol/L時由于血液的高滲透壓,中樞神經系統腦細胞發生脫水,出現昏迷,其危險性較酮癥昏迷的危險性大,死亡率很高。高滲性昏迷進展迅速、死亡過程非常快,而酮癥昏迷是相對逐漸加重的,一定要警惕本病。

    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具備搶救條件,所以遇到昏迷的患者應該馬上轉診至上級醫院,但是轉診前的院前急救非常必要。如遇到血糖大于33.3 mmol/L的昏迷患者,不管以前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需要糾正高滲昏迷狀態。首先開放靜脈通路,靜脈輸注0.9%的生理鹽水或者低滲鹽水,加入一定劑量的胰島素,吸氧。同時,將危險情況告知家屬,派護士轉送至三級醫院。

    第7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 剖宮產;術中出血;預防;治療措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01-02

    近年來,由于剖宮產技術的改進、胎兒監護儀的使用、婦幼保健相關的三級網絡健全以及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剖宮產手術的指征不斷放寬,從而使剖宮產率不斷升高[1]。由于剖宮產引起的并發癥也逐年上升。剖宮產術中出血是剖宮產術最嚴重也是較常見的并發癥,可能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預防和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成為臨床上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次研究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在我院施行剖宮產術且在術中發生出血現象的患者,對其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原因以及預防、治療措施,現將大致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在我院施行剖宮產術且在術中發生出血現象的患者,這一年中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共有2329例,施行剖宮產術的產婦共925例,剖宮產率為39.71%。行剖宮產的產婦年齡在22-42歲之間,平均年齡(25.74±2.83)歲。剖宮產的手術指征為:高齡產婦、多胎妊娠、子癇前期或者子癇、瘢痕子宮、胎兒宮內窘迫、頭盆不稱、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羊水過少、巨大兒、妊娠且合并子宮肌瘤以及某些社會因素。其中發生出血現象的產婦共52例,出血率為5.62%。

    1.2 治療方法 ①對于由于子宮收縮乏力引發出血的產婦:對子宮進行按摩,并使用宮縮劑,用紗條將宮腔填滿,縫扎大血管,嚴重者進行子宮切除;②對于由植入、胎盤粘連或前置胎盤引發出血的產婦:壓迫腹部主動脈或結扎子宮處動脈,用“8”字將出血部位縫合好,在宮腔中填塞紗條,嚴重時切除子宮;③闊韌帶血腫、血管破裂、子宮切口延裂出血的產婦:根據組織的解剖層次將切口縫合,然后清除血腫,進行徹底的止血;④由于凝血功能異常而引起出血的產婦:進行止血、輸血以及抗休克的治療,同時應用血小板、纖維蛋白原以及肝素等。

    2 結果

    2.1 引發出血的原因 52例剖宮產術中出血的產婦中,有27例由子宮收縮乏力引起,其原發性的疾病為高齡初產、胎位異常、雙胎、巨大兒,子宮破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10例由胎盤因素引起,主要是胎盤早剝、胎盤粘連以及前置胎盤引起;8例產婦由子宮切口滲血引起;2例產婦由自身凝血功能異常引起;4例由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1例由肝內膽汁淤積合并妊娠引起。

    2.2 治療結果 所有出血的產婦在經過及時的搶救之后,止血成功,沒有產婦死亡。其中有1例產婦由于合并子宮肌瘤,子宮出血不止,各種止血措施不湊效情況下施行了全子宮切除。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剖宮產術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逐漸減少,其安全性不斷提升。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剖宮產術中的出血率仍然較高,據有關報道,大致在5.87%-51.2%之間,主要的危險因素為產婦自身凝血功能障、切口因素、胎盤因素以及子宮收縮乏力等四種,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最常見。

    3.1 治療措施

    3.1.1 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出血 在胎兒娩出后,將羊水吸盡,然后宮體注射20個單位的縮宮素。同時靜脈滴注150個單位的縮宮素使宮縮加強,將胎盤順利娩出,減少和預防出血。若在胎盤娩出之后,產婦出血較多,則應該進行子宮按摩,同時舌下含化200g米索前列醇或靜脈使用垂體后葉素[3]。如果出血控制的不理想,可以將宮腔用紗條填塞,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并且效果較好,適宜在基層使用,可以為產婦進行進一步的搶救爭取時間。施行此項操作的醫生應該注意從宮底開始填塞,由上至下緊密進行,不能留有間隙,并且嚴格進行無菌操作[4]。如果產婦經上述方法之后,止血無效且休克嚴重,則抗休克,輸血同時進行子宮次全切或者全切。

    3.1.2 胎盤因素導致的術中出血 此種因素導致的出血較常見而且往往出血量較多,如果是胎盤早剝而導致子宮胎盤卒中,且前置胎盤發生粘連時,子宮的下段收縮力較差,而且血竇不能夠閉合,這兩者可引發術中大出血并且一般難以控制,采用常規的縮宮劑止血無效時,則需施行子宮切除[5]。正常位置的胎盤植入和粘連也可能導致剖宮產術中大量出血,對于粘連部位由于剝離導致的出血,可以先使用縮宮劑然后再局部使用吸收線進行“8”字縫合止血,紗條填塞止血或者凝血酶紗布壓迫止血,也可使用欣母沛藥物止血。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考慮實行子宮動脈結扎術,效果不佳時最后再考慮切除子宮。如果是胎盤少部分植入引發出血,可以先將部分子宮及組織進行梭形切除,然后再用腸線縫合進行止血;如果是胎盤大部分植入引發活動性出血而且無法控制時,應切除子宮[6]。有報道稱,應用改良的B-lynch縫合術對于治療子宮收縮乏力所引發的剖宮產術中出血有非常好的效果,這種方法所采用的縫線就像兩條背帶一般縛捆住子宮,從而使子宮縮小變硬,減少出血,此法對于分娩之后仍然有生育要求的婦女值得進行探討使用。

    3.2 預防措施

    3.2.1 加強孕婦在孕前以及孕期的保健 對于那些有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全身性慢性疾病不宜妊娠的婦女,應該盡早采取避孕措施,在病愈后適宜懷孕時再孕。做好高危孕婦的監護和篩查工作,對于一些潛在性的危險因素應該及早發現及早處理[7]。對于妊娠的合并癥以及并發癥應該進行治療。如前置胎盤、雙胎或者多胎、重度貧血以及有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孕婦應該盡早去醫院進行住院分娩。

    3.2.2 對產程進行嚴密的觀察以及正確的處理 指導孕婦規律的飲食和休息,而且除了檢測孕婦的生命體征外,還應該使用產程圖,嚴密觀察孕婦的胎心率變化、羊水的性狀顏色、抬頭的下降情況、宮口的擴張情況、孕婦的宮縮情況(間隔和持續時間、強度、頻率等),及時檢測到的情況及時記錄[8]。如果發現有異常情況發生,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孕婦應該防止疲勞、緊張以及產程過長,鎮靜劑等藥物應該合理使用,不能濫用。

    3.2.3 醫生應該嚴格掌握施行剖宮產術的指征 在孕婦進行分娩前首先應該詳細的詢問產婦的病史,并進行相關的輔助檢查,對孕婦的手術史、孕育史、既往史、有無妊娠的合并癥、并發癥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進行產科檢查以及準確詳細的全身檢查,掌握好孕婦的骨產道和軟產道有沒有異常、胎兒的大小、胎盤的功能、宮頸的成熟度以及孕婦的身體狀況等,充分估計好頭盆的關系,對掌握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在選擇合適的分娩途徑。對于不適宜進行試產的孕婦應該盡早施行手術分娩;對于有潛在性難產因素存在的孕婦應該對產程的進展以及胎兒的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只要有剖宮產指征出現,就應該及時進行剖宮產術分娩,以免由于產程過長而造成繼發性的子宮收縮乏力,使術中取頭困難,最后導致子宮切口發生撕裂增加術中出血幾率。

    3.3 加強產科醫務人員的業務學習以及技術培訓 提高產科醫務人員的和保健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產科的質量,對于產科的技術操作常規以及產科診療常規必須嚴格執行,要求各個臨床產科醫生熟練掌握剖宮產手術操作及發生產后出血時各種止血技術,以保證產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盡量降低剖宮產率及產后出血率。

    參考文獻

    [1] 丁桂巧.剖宮產率升高的原因探討(附706例剖宮產指征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3):59-60.

    [2] 王秀平.剖宮產術中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5):527-528.

    [3] 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44.

    [4] 劉新民,王謝桐.剖宮產術遠期并發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389-392.

    [5] 王德芬,應豪.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預防和處理[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5):261-262.

    [6] 吳佩昱,傅才英,翁霞云.手術學全集,婦產科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212.

    第8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關鍵詞:產后出血;護理;預防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者 。其中以胎兒娩出后至胎盤娩出出血量較多,占產后24h總出血量的70%。產后出血根據其病因常分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滯留或殘留、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產后出血必須高度重視,積極預防 。下面就如何做好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護理談幾點認識。

    1產后出血的病因

    1.1子宮收縮乏力 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約占產后出血的70%,多因產程延長、滯產,使產婦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產程中過量使用鎮靜劑等。出血多發生在胎盤娩出后,血色暗紅或有血塊,陣發性增多。應立即按摩子宮,同時注射宮縮劑,并記錄出入量 。

    1.2胎盤滯留或胎盤殘留 根據不同情況處理,如胎盤剝離不全,應在無菌操作下人工剝離胎盤,胎盤滯留的,導尿后按摩宮底,促使嵌頓的胎盤排出,部分胎盤殘留的需行清宮術 。

    1.3軟產道損傷 多因胎兒過大,產力強,產程進展快,軟產道未充分擴張,加之實施產科手術欠妥,保護會陰不當等導致。出血為持續性,色鮮紅,應及時準確的止血,并縫合裂傷,觀察縫合處滲血情況。

    1.4凝血功能障礙 為產后出血少見原因,常見于妊娠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凝血因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及肝功能嚴重損害等。 常伴有皮下出血、 注射針孔出血及手術創面出血等全身出血表現。應立即轉院。

    1.5晚期產后出血也較常見,多發生在產后24h~6w。多由于胎盤胎膜殘留、宮腔感染、子宮復舊不全,或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壞死等原因所致,亦可見于絨癌。晚期產后出血常為反復出血,或血量少而淋漓不止,或突然導致大量出血。 應使用宮縮劑和抗生素或刮宮術,刮宮術應在補液、輸血條件下進行,刮出物應常規送病檢。 晚期出血治療時首先應排除絨癌,要常規做尿或血hCG檢查。

    2產后出血的預防

    2.1妊娠期對孕婦的宣教與管理 護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動的手段,而對孕婦的宣教和管理是一種主動的攻略。平時說的"防范于未然"正是這樣。

    2.1.1妊娠期宣教 隨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開展,孕產婦可以到鄉級接受孕期5次以上的免費產前檢查與保健服務。孕婦是鄉村兩級醫療衛生單位管理的主體,而管理的目的讓孕婦及其家庭有幸福的歸宿 。因此這一時期的護理工作需要孕婦認識到位,積極配合醫療單位做相關檢查和進行必要的保健:定期接受產前檢查,及早識別及篩查高危因素。向孕婦宣講妊娠生理、孕期保健、優生優育等知識,教會孕婦自我監測技能,提高孕婦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從而減少高危妊娠的發生。對有凝血功能障礙及相關疾病的及時治療或勸其早孕時終止妊娠。

    2.1.2對高危妊娠者(如:雙胎妊娠、巨大胎兒、羊水過多、子癇前期、多次人流、多產史及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肝膽系統疾病等孕婦)縣鄉村三級都建立專案管理,定期檢查,加強妊娠憂患意識教育。對高危孕產婦,鄉村兩級要建立高危孕婦一覽表,及時發現即將到預產期的孕婦,村醫動員到上級醫院進行住院分娩。

    2.2分娩期 正確觀察與處理產程,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產后出血好發于異常產及有并發癥的孕產婦,因此,對產前篩查出的高危孕產婦,做好產程監護,于分娩前做好常規導尿,開通靜脈等搶救準備。第一產程應密切觀察產婦的情況,消除緊張情緒,并密切觀察產程進展,防止產程延長;若使用降壓,鎮靜藥時,用藥要適量,避免過量,以免影響子宮收縮。第二產程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指導產婦正確使用腹壓,操作規范,預防軟產道損傷;第三產程正確處理胎盤娩出和測量出血量。認真識別胎盤剝離征象, 避免過早牽拉臍帶或粗暴揉擠子宮,正確處理胎盤娩出,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

    3產后出血搶救護理

    3.1產后出血的處理 一旦發生產后出血,及時補充血容量,迅速協助醫生查找原因進行急救,及時有效的止血,是搶救產后出血的關鍵。 應針對不同病因,進行治療。

    3.2失血性休克的搶救與護理 立即建立靜脈通道,及早補充血容量,失血多時以補充同等血量為原則,同時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環境,保持平臥位,保暖,快速給氧,嚴密觀察產后陰道流血量,保留導尿管,詳細記錄患者出入量及生命體征。

    4護理思考

    4.1通過對產后出血患者的護理,我深刻體會到,防治產后出血重在預防。兒童優生,母親安全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我們護理人員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只有產前認真篩查出高危孕產婦,對高危孕產婦實行專案管理,加強健康教育,促進住院分娩;作好產前,產時的監測,及時發現導致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給予恰當的預防治療措施,才能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從而促進婦女身心健康。

    4.2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婦保健水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孕產婦接受保健水平越低,產后出血的危險系數越高,母親的相關知識對母兒的健康,高危因素的篩查,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以及采取適當預防措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護理人員必須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衛生保健意識。大力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讓孕婦主動到醫療機構接受檢查。產后大出血的孕婦多為高危妊娠者,其中高危因素如:產后大出血史、人工剝離胎盤史、剖宮產史、5次以上分娩史、2次人流史、子宮肌瘤史、高血壓、貧血等病史。妊娠期有:雙胎、羊水過多、巨大兒、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分娩期有:宮縮乏力、產程延長、急產、難產、陰道手術產、剖宮產術、胎盤滯留等。

    4.3產科人員要嚴格掌握縮宮素的應用指征,使用縮宮素時要嚴格執行使用常規,嚴密專人觀察,記錄宮縮情況,確保產程安全有效,把產后大出血的發病率降至最低。

    4.4產后出血的搶救,極為重要的一環在于早期發現與及時處理,因此,醫護人員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與熟練技術操作,要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助產技術水平,并且要有高度責任心,嚴謹的科學態度,認真細致的做好病情觀察,及時發現產后出血。一旦發生產后出血病例, 必須保持冷靜,有條不紊地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做到爭分奪秒,沉著應戰。同時以良好的溝通技巧與產婦交談,消除其恐懼心理,使產婦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9篇:高血壓三級治療措施范文

    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每天約有1200人發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臟性猝死(SCD)在美國每年發生30萬~40萬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近日,就我國心臟性猝死的現狀和防治情況,記者專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內科、心律失常診治中心副主任華偉教授。

    華偉教授于1985年從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后,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工作。1987年至1990年,他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攻讀醫學碩士學位;1994年至1996年,他赴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醫院心內科深造,進行臨床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專科訓練;2001年至2003年,他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攻讀醫學在職博士學位。此后,又曾在美國Mayo Clinic心臟中心學習。多年來,華偉教授孜孜不倦,在心血管領域辛勤耕耘,與這個突如其來并能置人于死地的“閃電刺客”――心臟性猝死,展開了長期的“斗爭”,誓將這場“生命保衛戰”進行到底。

    中國SCD現狀:

    發病世界之首,上升超乎想象

    2009年9月,由華偉教授和他的同事張澍教授牽頭開展的我國“十五”攻關項目――關于我國心臟性猝死流行病學調查結果(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上發表。華偉教授結合這次大范圍的關于SCD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我國SCD現狀。

    華偉教授說:“以前,我們僅通過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變化來估計我國的SCD現狀,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因此,我們選定了我國的幾個地區為代表,做了這次大規模的科學統計學調查,得出了我國關于SCD的客觀依據。”

    “我們的調查共涉及四個代表區,分別是山西盂縣16.2萬名農村居民和北京西城區20.6萬名、廣州越秀區14.9萬名、新疆克拉瑪依市16.0萬名城市居民。這四個地區是中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省市地區。我們通過基層衛生院或社區醫院、當地醫療中心、項目協作中心三級匯總的形式,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研究對象的收集工作。這次調查最終選取了678718例受試者,2983例死亡,其中SCD事件284例,男性患者為154例,女性患者為130例。在發生SCD的人群中,61.3%在出現癥狀后1小時內死亡,10.9%在1~2小時內死亡,20.9%為睡眠中死亡;在4個地區中,SCD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顯著上升,65歲以上的最明顯,25歲以下的僅有2例。”

    華偉教授語氣沉重地說:“我們經過初步調查得出結論,我國的心臟性猝死高峰年齡在45~75歲之間,心臟性猝死發生率約為41.84/10萬。按此比例推算,我國13億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臟性猝死的約有54萬人,我國平均每天有1479人死于心臟性猝死,位居世界各國之首,并且中國的SCD上升勢頭超乎我們之前的想象。由此可見,中國SCD防治任務將面對一個多么嚴峻的形勢!”

    中國SCD防治:任務艱巨而繁重

    據華偉教授介紹,SCD通常定義為發生在院外、急診室或者在運往醫院途中,任何心臟疾病引起的、癥狀發作1小時內的死亡。冠心病是SCD在各種原因中最為常見的,占SCD比例高達80%以上,其中,75%有心肌梗死史。心肌病、心肌炎、心室肥厚、心瓣膜病、高血壓和先天性心臟病占10%~15%,其余15%左右歸因于QT間期延長、Brugada綜合征、特發性室速、電解質紊亂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所致的心律失常。

    “以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SCD發生的危險性男性大于女性,與高血壓、左心肥厚、吸煙、肥胖等內在因素有關。以往在通過對年齡、心率、血壓、體重、吸煙、血脂、心電圖等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發現SCD病因極其復雜,可以是室顫、室速、心臟停搏或者非心律失常等原因。”華偉教授說,“在這次調查研究中,值得引起重視的是,近半數的猝死病例生前無明確的心血管疾患,例如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病史。此外,經年齡校正后,盂縣SCD發生率遠遠高于其他3個地區,此地區男性猝死率是廣州男性猝死率的近2倍,而其女性猝死率是北京女性的3倍。這次的調查結果和以往的數據結果會帶來對病因的進一步探索。”

    “以往,人們對心臟性猝死不是很重視,預防工作開展得不夠;再者,我國的尸檢率也不高,以致欠缺回顧性研究。患者發生SCD后,時間往往很短促,而且通常大部分SCD發生在院外,如果來不及在短時間內進行搶救,患者往往很難存活。”華偉教授說,“近年來,隨著新聞媒體對一些名人猝死事件的報道,以及我們這次調查研究得出的科學、準確的數據,再加上對SCD知識和危害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臟性猝死,開始扭轉對SCD的認識誤區。”

    “猝死雖可救治,但成功率卻很低。2005年年初,國際復蘇聯合會和美國心臟協會公布了‘心肺復蘇最新指南’,重要步驟為ABC三步,即開放氣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環。如在SCD后4~6分鐘內未予復蘇,預后很差;8分鐘后開始復蘇,患者幾乎不可能成活。”華偉教授說,“早期呼救、早期復蘇、早期除顫、早期生命支持是關鍵。隨著心肺復蘇急救技術的提高,目前院內心臟驟停的急救成功率相對較高。然而,院外復蘇成功率極低,即便在醫療發達國家也僅有1%~5%。因此,識別心臟驟停易發人群成為研究重點,如何對高危患者進行SCD危險分層和評估十分重要。進行危險分層的SCD,一般指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不包括致命性緩慢性心律失常與非心律失常性原因導致的猝死。因為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SCD,可經治療干預得到逆轉。這些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非持續性和持續性室速,雙向性和尖端扭轉型室速,以及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等。”

    “做好預防是SCD成功防治的關鍵。一旦得了冠心病或心臟病,要及時到醫院治療,特別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有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或者曾經發生過突然暈倒被搶救成功的,這類患者再次發生心臟性猝死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是已經發生過SCD的患者,更要積極進行治療,比如在體內埋入心臟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心臟性猝死。”華偉教授說,“目前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是高危患者防治SCD的最有效方法,但國內應用的數量非常有限,每年僅有500多例患者接受ICD治療。ICD目前在國內推廣受限的幾個原因是,第一,國內心血管醫生對ICD預防SCD的作用仍然認識不夠,特別是對于ICD對SCD的一級預防作用還不是很了解,需要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再教育;第二,目前,ICD的價格雖然通過幾次國家統一招標后已有很大幅度下降,但是仍然偏貴,許多應該接受ICD治療的患者無力承擔ICD費用;第三,醫保政策幾乎沒有覆蓋ICD,能報銷的比例非常有限,希望將來有關部門出臺政策,提高ICD的醫保報銷比例,使ICD用于更多的患者。”

    華偉教授最后說:“我國的SCD防治工作艱巨而繁重,希望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工作,以及積極的宣傳工作,能夠引起全社會對SCD的高度關注。經過我們多方的積極配合和努力,采取科學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我相信一定會扼住SCD這個‘冷血殺手’的咽喉!”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是我國心律失常領域唯一的專門研究機構和臨床診療中心。華偉教授在20多年的心內科臨床工作中,掌握了精湛的心內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技能,尤其在心律失常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熟練掌握了心臟起搏器安裝技術、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技術、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技術等,特別是國際上先進的經靜脈植入埋藏式除顫器技術及三腔雙心室起搏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起搏尖端技術,成為國內少數掌握此項技術的專家之一。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華偉教授已為3000余例患者植入了心臟起搏器,為300余例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為200余例患者植入了三腔雙心室起搏器,是目前國內植入ICD和三腔起搏器最多的專家。除在本院開展的手術外,華偉教授還不遺余力地幫助國內其他許多大醫院開展ICD和三腔起搏器技術,為提高我國心臟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国产成人小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成人自拍视频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青青草成人在线|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 51影院成人影院|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免费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亚洲伊人成人网|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91精品欧美成人|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