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校合作的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心理危機 家校合作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25-01
在整個心理危機管理過程中,家校合作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目前高校所踐行的家校合作模式仍存在諸多問題:一些高校雖意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卻沒有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實施家校合作;另外一些高校雖然進行了一些家校合作的實踐,但是并未引起各部門的足夠重視,以致沒有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機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針對目前家校合作的現狀,結合部分學校在該領域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學生工作的實踐經驗,在此提出深化心理危機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幾點建議:
1 加強家校溝通 增強合作效果
溝通是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可以使家校合作去形式化。在深入溝通的基礎上,學校通過家庭會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便于接下來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危機管理方案;家庭通過與學校的深入溝通可以了解大學生普遍的心理特點,得到學校提供的專業化心理知識輔導,增進對學校心理危機管理工作的理解。
高校可以通過開通家長熱線、建立網絡家長聯絡群、網絡家長委員會的方式,方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了解學校針對學生發展開展的相關活動,還可以傳達家長對學校的期望。
2 建立地區聯盟 做到防微杜漸
在中學階段,家長會是家校事前合作的典范。通過家長會,學??梢约皶r將學生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持,將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然而進入大學后,由于時間空間的阻隔,想要像中學階段那樣召開一次家長會,幾乎不可想象。雖然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家校溝通可以一定程度上擺脫時間、空間限制。但是虛擬的線上溝通有其無法避免的缺陷,不可能完全取代面對面線下溝通。
通過以省為單位,以省會為中心建立家長地區聯盟會,可以使學生家長分布廣、難以召開統一家長會的難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學工干部、輔導員老師可以定期在不同的省市召開地區家長會,傳遞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傳授家長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通過建立這樣以地區為單位的家長聯盟會,加強了家校的事前合作,實現了良好的線下面對面對溝通以及家長之間的朋輩輔導,這對于深入家校合作做好防微杜漸將發揮重要作用。
3 加強專業指導 做到深度合作
心理危機管理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是單靠熱情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只有加強對家長群體的專業指導,提升家長群體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素養,才能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機的管理中真正發揮作用。
高??梢越柚恍﹤鹘y的心理健康教育節日,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同時對學生家長也進行宣傳,讓家長從觀念上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情感上感知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在身邊。
同時,高??梢酝ㄟ^已經建立起來的網絡平臺向家長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按照大學生年級特點,建立科學的授課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專業培訓使家長掌握學生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特點以及針對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最后,高校還可以組織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咨詢師以及精神科醫生向家長普及異常心理問題或者嚴重心理問題的常見特征。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家長在了解到學生出現異常心理而非一般心理問題時及時聯系學?;蛘邔I結構介入,避免不幸發生。
4 正視合作困難 達成合作共識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是家長和學校的共同愿望和目標,是雙方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礎。但與此同時,學校和家長作為不同的主體,在對待學生的心理危機時也會出現各自不同的考慮。
作為家長,對孩子充滿了無條件的愛和包容,甚至會忽視原則,當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會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一些家長得知學生患有抑郁癥的情況下,因擔心對學生本人造成不良影響,往往會向學校隱瞞這一信息。
做為學校,不僅要對具體的某個學生負責,還有對所管理的整個學生群體負責。比如,某些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會給周圍其他同學的安全帶來隱患。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會站在學生群體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做出決策。但學生家長往往關注自己孩子的利益,而不能全面客觀的認識問題、做出判斷。
這種差異使得在面對心理危機時雙方會存在溝通理解障礙,甚至會阻斷家校合作。所以,家校雙方更加需要強化共識、換位思考、增強信任,在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框架下,正視差異和困難,推進家校合作。
綜上所述,通過真誠的溝通、地區聯盟的建立、專業的指導以及正視差異尋找切合點的勇氣,家校合作將在心理危機管理中會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俊峰.新時期高校開展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徑探究[J].教育理,2007,(11).
【關鍵詞】 左氧氟沙星;復治涂陽肺結核;抗結核;療效;不良反應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48
Evalu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l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LING Ying-bing, XIE Hong-en, LU Yan-chun.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Medicine, Guangdong Shaoguan Yuebe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l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B).
Methods A total of 67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into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nd research group (3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l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as 81.08% than 6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levofloxacin and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regimens shows perfec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with high security. This method also contains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
【Key words】 Levofloxacin;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ti-tuberculosis; Curative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TB是一N危及人類健康的呼吸道傳染疾病, 復治涂陽TB屬于TB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 其具耐多藥率高、傳染性強及預后差等特點, 故臨床有效防治復治涂陽TB具重要臨床意義[1]。本研究就選定的67例復治涂陽TB患者分別行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予回顧性分析, 現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67例復治涂陽TB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7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齡30~70歲, 平均年齡(43.65±4.26)歲,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21±2.38)年。研究組男25例, 女12例, 年齡30~72歲, 平均年齡(44.71±5.12)歲,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42±2.57)年。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單純行抗結核化療, 口服0.3 g異煙肼(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1020495, 0.1 g×100 s),
1次/d;口服0.45 g利福平(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0771, 0.15 g×100 s), 1次/d;口服0.75 g乙胺丁醇(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0758, 0.25 g×100 s);肌內注射0.4 g丁胺卡那針(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7020562, 1 ml:0.1 mg), 1次/d。研究組于此基礎上先靜脈滴注0.3%的左氧氟沙星, 1次/d, 連續15 d;之后改為口服0.5 g左氧氟沙星片, 2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9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病灶吸收評定標準, 明顯吸收:病灶吸收≥1/2, 或直徑縮小與空洞閉合≥1/2;吸收:病灶吸收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病灶吸收改善情況比較 研究組病灶吸收率81.08%高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6.22%低于對照組23.33%,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復治涂陽肺結核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 其具病程長、難治愈等特點, 盡管近年來通過實施現代結核病的控制策略于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結核病情發展, 但是復治涂陽TB發病率仍處于增長趨勢[3]。常規抗結核化療方案雖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惡化, 但病灶吸收率尚未確定。為此, 本研究就選定的37例復治涂陽TB患者于常規抗結核化療基礎上予左氧氟沙星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灶吸收率81.08%高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畢科研[4]研究結果相似, 提示左氧氟沙星聯合抗結核化療方案治療可有效促進復治涂陽TB患者病灶吸收, 提高臨床療效, 且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可能為:左氧氟沙星藥物性質屬于第3代氟喹諾酮類藥, 該藥物能夠于短時間內將細菌全部殺滅, 而且可將結核分枝桿菌殺滅, 同時左氧氟沙星的組織穿透性佳, 易經胃腸道吸收, 且半衰期較長, 不良反應少[5-8]?;颊咄ㄟ^口服給藥方式, 幾乎不會與血漿蛋白出現結合情況, 且吸收效果佳, 能夠快速滲入至細胞中, 以抑制對結核分枝桿菌DNA轉錄與復制, 從而達到預期殺菌目的[9-11]。于抗結核化療基礎上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療, 可促使盡早殺滅與抑制結核分枝桿菌, 且對結核分枝桿菌殺菌活性較高[12-14]。此外, 左氧氟沙星對耐藥結核桿菌具殺菌活性, 其與其他的抗結核藥無交叉耐藥性, 故聯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 進而增強乙胺丁醇、異煙肼等抗結核活性。加之左氧氟沙星對結核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達0.5 μg/ml, 患者口服吸收佳, 生物利用度較高, 其不僅可有效治療復發、初發患者, 而且能夠有效預防TB, 對腎、肝毒性小, 因此患者皆可耐受, 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15]。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 未對痰菌陰轉率情況作詳盡分析, 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 左氧氟沙星聯合抗結核化療方案治療, 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復治涂陽TB患者病灶吸收, 而且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梁冰, 魏運金, 伍紅, 等.復治涂陽肺結核患者耐藥特關因素分析.廣東醫學, 2013, 34(2):277-279.
[2] 汪敏, 鄺浩斌, 李艷, 等. 2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抗結核化療2個月末痰菌陰轉影響因素分析.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23):3808-3811.
[3] 楊偉榮, 陳偉杰, 凌慧琪.左氧氟沙星聯合化療治療復治涂陽肺結核的療效及其對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水平的影響.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6, 22(4):1493-1495, 1498.
[4] 畢科研.卷曲霉素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復治涂陽肺結核的療效分析.山東醫藥, 2014, 54(41):28-29.
[5] 花海波.抗結核化療對HBsAg陽性肺結核患者肝功能的影響.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3(12):1029-1030.
[6] 王三清, 魏魏, 王健. 99例HBsAg陽性肺結核患者化療致肝功能損害研究. 臨床肺科雜志, 2014, 19(11):2024-2026.
[7] 倪艷, 鄒永勝, 劉澤明. 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害的臨床特點分析. 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 2014, 35(2):85-87.
[8] 蘇偉明, 伍定輝, 裴新亞. 46例抗結核藥物導致肝功能損害的臨床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24(4):2606-2607.
[9] 曾安津, 董霞. 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耐藥性肺結核的療效比較. 臨床肺科雜志, 2012, 17(11):82.
[10] 古巴哈爾. 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耐藥性肺結核的療效對比. 海峽藥學, 2015(5):178-179.
[11] 朱剛.左氧氟沙星與莫西沙星治療耐藥性肺結核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中國藥房, 2016, 27(18):2514-2516.
[12] 梁麗麗. 聯合應用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療效探討. 鄭州大學, 2009.
[13] 李春達, 郭建華. 左氧氟沙星聯合抗結核化療方案治療復治涂陽肺結核的療效評價. 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3, 16(8):678-680.
[14] 郝崢, 高秋蓮.利福噴丁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初治菌陽肺結核近期療效觀察.臨床肺科雜志, 2013, 18(10):1848-1849.
摘 要 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家校合作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發展趨勢。美國在許多領域獲得領先成就的同時,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理論及實踐領域也同樣處于領先水平。“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學校教育”是美國近五十年來不斷改革的主題,經多次改革取領先取得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成果。我國雖已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總體來講正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通過對美國家校合作的案例進行分析,科學的借鑒國外體育教學經驗,有助于我國體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 家校合作 青少年 教育
一、美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案例介紹
活動目的:(1)使家長有機會看到孩子在體育課中所學的內容;(2)爭取讓家長支持學校體育計劃。
建議等級水平:K-2,3-5,6-8,9-12。
所需材料:選擇以前做過的并適合自己的活動。
活動描述: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份,學校通過新聞信通知家長(也鼓勵學生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在活動中,首先,讓一個孩子做熱身運動,使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他們的父母進行一對一的互助。然后進行小組活動,允許父母與他們的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互動。在課程結束時給家長和孩子照幾張合影。
教學建議:邀請校長檢查活動程序,了解學生對此事件的期望。
適應殘疾學生:將特殊學生納入常規體育課,對活動內容進行修改,使之適應殘疾學生。
二、美國“家校合作”的教學特色案例分析
美國基礎教育的家校合作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經過對案例進行分析,筆者認為美國家校合作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培養教師的職前教育
教師是家校合作中的關鍵人物之一,是家校合作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是否得到良好的職前教育,影響著教師入職后與家長合作的態度。從案例可知:美國教師能夠很好的制定、實施家長參與體育教育的計劃,懂得如何在工作中與家長、同事以及校領導交流溝通,說明美國教師獲得了良好的職前教育,有利于家校合作順利進行。
(二)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家長與學校合作的核心,在家校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從案例可知:學校通過讓孩子為家長和學校傳遞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校領導的高度重視
校領導是學校的指揮棒,深刻影響著本校工作理念與發展方向。從案例可知:美國校長能夠親自參與到活動中,說明校領導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調動了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強了教師參與工作的信心。
(四)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
近幾年,美國聯邦和許多州制定并通過了一系列有關家長參與教育的政策和法規,這些規定有的涉及家長教育和教師培訓,有的明確要求家長參加學校管理和決策,有的撥發??钤O立家庭教育資源中心等,為美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美國“家校合作”對我國的啟示
為促進我國家校合作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尋求對策,其中,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不失為一條捷徑。以下是從美國家校合作的歷史經驗中所獲得的一些啟示:
(一)完善教師的職前和職中培訓
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教師現狀不容樂觀,師范院校生源逐年減少,教育精英不斷流失,家校合作技能未納入培訓計劃。因此,加大力度,不斷完善教師的職前和職后培訓,將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技能正式納入培訓計劃顯得尤為重要。
(二)加強宣傳,促使家長和教育者轉變觀念
在我國,多數家長缺乏參與教育的意識,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自己只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美國的經驗表明,要促進家校合作,就必須加強宣傳,使家長認識到其參與教育對學生和學校所起的重要作用。鑒于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宣傳還很薄弱,建議各類教育出版物要加大宣傳力度,力爭使家校合作的觀念深入人心。
(三)制定系統、科學的家校合作計劃
系統、科學的家校合作計劃不僅是家校合作活動開展的指南,也是實現家校合作目標的基本保證。在制定計劃之前,學校必須做出周詳的調查研究,收集學生家庭背景資料,切忌只憑校方主觀愿望而不考慮家長的不同特點、不同心態和不同需求,此外,學校應當組織有主要領導參加的專門小組負責計劃的制定、實施和監督。
(四)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組織保證
在學校層面上,可以適當地組織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增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感,使廣大家長與學校同心協力,為學校教育多做貢獻。政策支持還應當包括為學校和家庭提供適當的經濟資助,使學校在為家庭提供服務時有經濟保障,促使更多的家庭與學校合作。
四、總結
眾所周知,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重視、關心和支持,而家庭作為學校的天然同盟者更需進一步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趨勢。但是,由于我國教育的特殊情況,我國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仍舊存在許多亟待改善的方面。而美國在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實踐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科學的借鑒國外體育教學實踐經驗,有助于我國體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坝捎谘壓陀H情關系,對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最具有權威性,最具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天然的聯系性?!薄巴瑫r,家長與子女一同生活,接觸最多,了解最細,更能從子女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家庭教育的優勢是其他社會教育難以具備的。
盡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它自身也存在著許多不足。由于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因而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他們都是第一次直接面對孩子在成長中各個階段的問題。家長缺乏對孩子生理、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教育素養的欠缺,許多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生活體驗來構造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長當年成長的環境與孩子目前成長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得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偏差。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家長逐漸地發覺自己在面對孩子教育的各種問題時,越來越力不從心。此外,社會生存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家長非常希望孩子通過讀書升學獲得更高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取得未來就業和發展的競爭優勢。在這樣的思想的支配下,許多家長都把抓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忽視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2.學校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學校是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學校教育的組織性、計劃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及教育者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和教育、教學的一切物質設施、教學環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擬的。
然而,在人們對學校教育寄予厚望的同時,學校也面臨著僅靠自身的力量無法應付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和挑戰: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教育公益性弱化、教育質量下降、教育機會不均等、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不佳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迫使學校由過去的封閉狀態走向開放,開始尋求來自社會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必須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密切合作、優勢互補,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
美國學者Henderson&Berla(1994)的一次調查結果表明,當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中時,學生的表現可以產生如下諸結果:學生獲得更高的學校等級和更好的學校成績;學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業的情況有所好轉;需要參加補習班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在學校中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學校擁有學生更高的畢業率;學生的升學率的提高。這些結果都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樂于見到的。雖然家長參與孩子的學校教育能夠產生如此顯著的結果,但是目前家長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卻沒有被有效地利用。究其原因,我們得出了以下主要因素:
1.家長方面
(1)目前我國并沒有任何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既是家長的權利,也是家長的義務,也沒有任何法律條文來說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限度。這使得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容易處于尷尬的境地。(2)時間上的沖突。大多數家長擁有全職工作,而且許多工作時間又與學校作息時間重合,這使得許多家長在教師上班的時間很難或者是不能參與學校的教育。下班后,家長又擔心自己與教師的聯系,會影響教師的休息。因而,許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放棄參與孩子在學校的教育。(3)家長對自己教育角色認識的不足。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家校合作文化氛圍,使得不少家長認為,既然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工作人員,那么教育子女的責任在于學校。只有在學生的成績出現倒退時,才想到與教師聯系。(4)家長和學校并沒有得到真正的交流。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和平臺,因而家長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處于被告知的地位,許多教師只有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與家長進行聯系,甚至把家長請到學校,希望借助家長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然而,在問題產生之前,教師并沒有與家長聯系,借助家長的力量,防患于未然,這使得部分家長對教師的教育能力產生了質疑。此外,部分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教育理念欠缺,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信心不足,甚至不愿與教師交流。
2.學校方面
(1)學校領導者的態度。我國的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的辦學理念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學校領導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價值認識直接影響家校合作的程度。目前,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部分家長因為一些教育的事情常常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學校或教師,這使得學校和教師對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產生了警惕,做任何事都“權衡再三”,甚至畏首畏尾。(2)教師因素的影響。首先,許多學校的班級人數多、班額大,使得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的任務特別繁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天的教學工作外(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還要忙于班級建設、學校的日常評比等。此外,學校給予教師的教學壓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以及同行的競爭,都帶給教師巨大的工作壓力,這就使得許多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與家校合作。其次,家長的素質參次不齊,使得部分教師缺乏與各種類型的家長交流、溝通、合作的經驗和能力。
三、促進家校合作的策略分析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加強兩者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的協調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因而,要保證中小學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關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規,為家校合作順利開展提供法律保證
在美國,克林頓總統于1994年3月31日簽署《目標2000:美國國家教育法案》,該法案把“美國學校將推進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作為到2000年美國教育要實現的8個目標之一。之后,布什總統于2002年1月8日簽署《不讓一個兒童落伍法案》,它規定凡是接受聯邦教育資金資助的學校,都必須有一項書面的家長介入政策,包括學校與家長合作的相關條款,學校必須與家長合作制定開發和培養兒童的計劃,并與家長達成一致意見。該法案的目標之一就確保家長的參與以提高教育質量。
我國必須制定有關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家長的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使家長在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管理工作、決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梢砸婪ㄖ贫ǚ媳镜貐^的有關家校合作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使家校合作逐步的走向科學化、系統化和制度化。此外,還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科學的家校合作評價體系。如可以把對于教師參與家校合作的評價,納入教師績效工資的考核范圍,完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熱情和積極性。
2.分級成立家長委員會,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為家校合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證
我國應該成立國家、地區和學校層面的家長委員會。國家家長委員會在宏觀方面對各個地區的家校合作工作給予指導,并將一些地區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然后進行推廣。地區家長委員會保障本地區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權利,并與各校家長委員會密切合作,共同推進本地區的家校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地區家長委員會還利用本地區各種教育資源開展活動,提升本地區家長的整體教育素養,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學校家長委員會,是聯系家庭和學校的橋梁。學校家長委員會作為家長的代表參與學校的管理,充分享有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評議權、監督權和決策權,了解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向,知曉學校的各種事物(包括管理機制、日?;顒印W科安排、課程設置以及學生班級情況等),并對學校的工作給予大力的支持。學校家長委員會廣泛收集家長的意見和要求,反映給學校,向學校提出各種建設性的意見,協助學校改進工作,促進學校的教育改革,并將學校改進后的信息及時詳細地反饋給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還可利用家長會議和各種活動來促進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如讓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長介紹自己的育兒心得,提高整體的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同時學??梢越柚议L委員會這個平臺對家長進行教育學知識和教育技能的培訓,提升家長的整體教育素養,并將學校各階段的工作任務、目標、教學要求、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告訴家長,使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協調一致,形成教育共識。
3.成立??顚m椀募倚:献髻Y金,為家校合作順利開展提供經濟保證
家校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家校合作活動的開展涉及到教育場所、活動設施、家長培訓的教材和資料,教師的勞務費等等,因而它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資金進行保障。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教育經費非常緊缺,許多學校很難拿得出一筆專門的費用來確保家校合作的長期開展。因而必須多渠道地籌措家校合作資金,包括:政府投入、家長捐助、企業界的資助等,以確保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
4.調動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家校合作的科研活動中,為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
發現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內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發現三 家校合作過程單向發展,學校逐漸變成家校合作的主導者和指揮者,家長逐漸變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從者,家校合作逐漸變異為支配與服務的關系。
發現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設計先天不足,專業服務人員缺少,針對家校合作雙方的專業服務匱乏。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隨著生本觀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擴張,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校必須和家庭聯手、協作,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辦學校辦學理念、制度設計、實施過程、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等因素制約,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喪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擾學校教育,導致學校教育被動迎合,喪失了學校教育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家校合作應如何突破困境,即獨立又融合,真正促進學生發展,成為家校合作新的歷史命題。本文就初中公辦學校家校合作的現狀展開專題調查,探索加強改進公辦學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徑。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2012年4月,調研組在本區內七所公辦中學隨機選取八年級30%的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570份。問卷由調查組發給學生家長獨立完成,統一回收后由調查組進行統計分析。問卷采用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心理與學習評價中心編制的家校合作問卷,共包括六個部分,涉及家長對家校合作目的的認識、家校合作的整體情況、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認為:“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的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能發生分歧。”[1]這是對家校合作最好的詮釋,而本調研結果所呈現的家校合作狀況遠沒有達到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雙方對家校合作的認識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雙方力量,為孩子的健康發展出力,而調查結果發現,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動服從者居多。僅有兩成家長認為家校合作可以促進自己更多地參與子女的教育,也是學校吸納社會資源豐富學校教育的有利舉措,更是自己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合法途徑。而八成家長卻認為家校合作只是“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近48.0%的家長認為自己沒有主動參與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聽從、配合教師和學校的安排而已。
不僅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學校教育者對家校合作的認識也不清晰。他們更多地認為家校合作就是家長配合學校做好教育,認為家長缺乏專業性知識,無法真正參與到學校教育,過多參與還會對學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擾和阻礙。于是,學校逐漸變成家校合作的主導者和指揮者,家長逐漸變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從者,家校合作逐漸變異為支配與服務的關系。
(二)家校雙方對合作價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國學者大衛·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發現,家長在學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圍可從指導孩子或課堂輔助到參加校委會制定學校規章等。[2]另外兩位學者蘭根布倫納(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則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家長角色分為三類:“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作為學?;顒幼栽竻⑴c者,自愿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3]
調查結果表明,家長基本以“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身份參與家校合作,具體形式有一學期1~2次的家長開放日、學生作品展示、家長會,隨機的家校聯系薄、電話溝通、個別約見、家訪以及參與學校培訓、個別咨詢學生成長問題。從調查中不難發現,現在家校合作已從最初的家長會發展到多樣的形式,但盡管學校在吸引家長參與合作上動足了腦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無法得到保障。(見表1)
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些活動基本由學校組織,家長旁觀,雙方缺乏深入互動,更多是單向參與。進入初中,專業化程度加深,家長“作為學?;顒幼栽竻⑴c者”自愿為學校制作教具、參與班級活動、課堂觀摩的機會大大減少,只有約8%的家長有“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的意識。這表明家長在家校合作中還是處于被動局面。學校在家長參與家校合作上往往認為“家長只是簡單地推卸責任”,或對學校進行“不成熟的質疑”。面對家長的參與熱情,學?;静扇 巴啤焙汀巴稀钡姆绞较麡O應對,或者就事論事,提什么改進什么,缺乏有效的跟進措施。
(三)家校合作過程呈單向發展,缺乏深入互動
關鍵詞:農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徑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參與,共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當今教育的價值取向表明,學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教師也不再是教育學生唯一的權威。在追求高質量教育的過程中,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越來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共同關心的問題,家校合作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研究課題。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就業,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大規模的持續流動,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農二代應運而生。農二代有四種情形: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進城子女、流動子女。其教育問題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諸多因素和障礙,農二代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顯弱化,學校教育也深受影響。本文在參閱大量文獻資料、梳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以西部數縣為研究樣本,以農村留守子女為重點,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對中小學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進行了廣泛調查,討論了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關問題,以探討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徑。
2 家校合作研究現狀
在發達國家,家校合作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美國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歷史久遠且規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會”(PTA)。二戰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該聯合會致力于溝通學校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和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國家長擔任“教學助手”,法國配備家校之間的“協調人”,歐洲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課題研究。1998年4月,歐洲七國(蘇格蘭、奧地利、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開展了“關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項目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新加坡在“學校一家庭一社區”三維教育網絡的構建中,教育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國港臺地區也很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在我國,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論、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廣泛重視,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實踐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補充家校合作的內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積極主動地爭取來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將家校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理論研究方面,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和分析國內現狀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概念、內涵、價值等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家校合作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學術界關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論探索少,比較零散,現有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原則、分類、模式等方面的建構,對家校合作的特點、理論基礎研究較少;對國外的理論引進、譯介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視角比較單一,對現存問題的分析比較籠統,沒有將其置于不同的視角或背景下,重復性強;現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為主,對農村家校合作尤其對留守兒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對農村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認識還不夠深刻,對策研究及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對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針對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和實踐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框架,分析家庭-學校-社區關系,為家校合作的實踐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論依據。
3.1.1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紀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的,他指出,社會資本是內在于家庭和社區組織中的整套資源,它們有利于兒童或年輕人的認知以及社會發展。這些社會資源因人而異,極其有利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資本的發展。就教育來說,科爾曼將社會資本分為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前者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投入、教育期待、親子問的互動,而家庭外社會資本是指父母在社區內的社會關系,包括社區鄰里關系、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系等。在通過對美國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的深入調查之后,科爾曼發現,在社會資本相對高的教會學校中,學生的輟學率相對于社會資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學校來說明顯的低,而學業成績相對較高。這一現象說明通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增加社會資本可以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茽柭纳鐣Y本理論對美國的家校合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促使家校合作進一步擴大和發展,使學校開始重視與家庭、社區的合作關系,家長、社區等社會機構開始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
3.1.2 發展生態學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容豐布任納(Bronfenbrenner,U)的發展生態學理論(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交往和影響的結果;而人的生態環境,是由家庭、鄰里、學校和社會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和結構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每一個層次和結構不同的系統,因其與個體之相互關系的獨特性,而對人的發展產生特殊的影響。生態學的理論注重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他機構之間對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沒有考慮到各機構影響力的積累與協作,忽略了三者整體力量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3.1.3 重疊影響閥理論
重疊影響閥理論是由美國學者愛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態學的解釋框架和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愛普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閥理論將學生置于家庭、學校和社區關系模式的中心,認為,孩子們成長所依托的家庭、學校與社區都抱有相同的目標,承擔著共同的任務,它們之間經常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和互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從各種機構中感受到關懷,從各種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關學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學校、家庭和社區這三個背景實際上對孩子以及三者的狀況、關系發生了重疊的影響。重疊影響閥是對生態學理論的補充和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在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力會不斷的積累,將兒童置身于一個關懷性社區之中,改變了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依序的認識趨向,增強了家庭、社區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更好的促進了三者之間的聯系。
3.1.4 權變管理理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的各個子系統內部和子系統之問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系。教育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與社會的其他系統之間具有高度的滲透性。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類型一體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間應該互相影響、互相配合、資源共享、協調一致,共同促進教育和兒童的全面發展。對于家校合作來說,現代社會的復雜多變和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學校教育不可能僅憑自己單方面的力量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家庭、社會系統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努力擺脫過去和家庭、社會在兒童教育方面相脫節的錯誤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溝通和聯系。這就要求學校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鼓勵、吸引家庭和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
3.1.5 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是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創立者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宏觀的或微觀的。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內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受相同原理支配,這個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協同效應,成為協同系統。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過程之中,需要其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協同效應的表現。家校合作使學校、家庭、社會各系統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教育居于系統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不斷向著平衡、和諧、有序狀態發展。
黃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導論》列舉了“社會交換理論”、“符號互變理論”、“利益群體理論”、“包容理論”、“共同責任理論”等理論依據,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實踐模式
國內外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許多闡述。在國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戈登的三種模式說,即家庭影響模式、學校影響模式、社區影響模式。
愛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長參與應包含六種類型:親職教育、家長協助子女學習、家庭與學校溝通、家長義務工作、家長參與校政、學校與社區建立協作關系。這一模式在國外具有廣泛影響。
美國學者斯維普(Swap,1987)受家校分離式影響理論、嵌入式影響理論和重疊式影響理論的影響,探討了學校用來抵制或者鼓勵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種實踐模式:保護性模式、家校單向傳播模式、課程充實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國學者穆勒(Muller,1988)運用美國國家教育長期研究的數據,將家校合作的模式歸結為“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主要模式。
國外學者設計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運用了許多不同的策略。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針對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稱之為直接策略:與教學和學習活動并不直接有關,但是支援教學活動的,稱之為中介策略。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教育活動稱之為邊緣策略。
在國內,有以地區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參與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論是“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模式。我國學者馬忠虎編著的《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書中,對有親模式做了較詳細的介紹。國內學者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驟。主要有:王維榮在其“我國家校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個步驟:譚虎等在“努力構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機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個步驟:楊天平在“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六項標準”中提出了五個步驟:香港大學學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據香港地區家長參與的重心,將家長參與活動分為家庭為本、學校為本和社區為本三大范疇。在《家庭學校與社區合作:從理論到實踐》一書中綜合愛普斯坦及韋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個步驟。對各種模式加以綜合,歸納出家校合作的內容、操作路徑分別圖1、圖2。
4 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分析
4.1 現狀分析
為了解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從家校合作的基本情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個維度,自行設計編制了家校合作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實地考察學校、個別訪談,以及對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等形式,以甘肅三市五縣農村學校為樣本,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為重點,對農村家校合作教育展開調研,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757份,其中教師問卷252份,家長問卷505份。
4.1.1 對教育責任的理解:學校為主家庭為輔
教師和家長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的分擔,應該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頻度分布為:學校為主家庭為輔>家校均擔>家庭為主學校為輔。
4.1.2 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識:有必要,可行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態度,認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長的支持態度,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4.1.3 合作方式:家長會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長會和電話聯系為主,合作渠道比較單一,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家長開放日、親子互動等方式應用少,家訪漸受冷遇,家校結合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制約了家校合作功能的發揮。
4.1.4 合作時機的選擇:非常規事務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學生學習和思想出現異常時,以解決問題為主,沒有形成常態性工作,缺乏持續性。
4.1.4 合作內容的關注:學習成績為主
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合作內容的關注點基本趨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學習成績方面,家校雙方達成了高度共識。說明家校合作雙方具備合作可能和基礎,有利于家校合作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但是,明顯存在合作內容狹窄,忽略了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1.5 交流的頻度:有時有
教師參與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聯系為主,表現出教師開展家校合作的專業性不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也只是偶然發生。
4.1.6 家校合作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產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從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獲,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有所提高,對家校合作產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態度,評價積極。
4.2 特征
綜合分析各種調研材料,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現出以下三種結構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和學校或教師之間存在低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通常著眼于一些常見的一般性、常規性的事務。這種類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農村最具普遍性,雖然時效性好,對于維持基本教學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計劃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僅停留在較低層次。
4.2.2 隨機性合作
在隨機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體沒有明確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與學校雙方彼此缺乏經常性的溝通,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這種偶然的交流范圍狹窄,除非一些重大、突發的非常規性事務,雙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導性合作
在主導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學校、教師是主導,要求家庭、家長積極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都較強。但是,這種做法不是一般農村學校所能企及的。因此,雖然這種類型的合作較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學生家長都有條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較難推廣。況且,學校主導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家長這兩個參與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從而造成家庭、家長對學校、教師的另一種依賴。
4.3 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目前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組織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機制。(2)渠道單一,時間拮據。制約家校合作功能的發揮(3)內容狹窄,深度欠缺。忽略學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4)單向為主,缺乏互動。合作中教師和家長角色定位不當。(5)質量不高,頻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決問題”為主,只有“問題”出現才能激發大多數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需求,合作層次不高。(6)學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上述問題與多數學者同類研究結果相一致。
4.4 障礙分析
4.4.1 社會因素
(1)農村生活環境不佳。中國西部農村生活環境仍然處于貧困和落后階段,生產與交通的長期滯后影響著家校合作教育。雖然近年國家減免了農業稅,并且對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兩免一補”,但是現在農村經濟的主體依然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效益差;對于外出務工人員,由于受自身素質約束,多從事建筑、制造、服務等簡單的體力勞動,時間和精力不足成為影響參與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礙。
(2)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在受教育方面,農二代上學難問題普遍存在,成為弱勢群體,缺少先天的資源優勢。
4.4.2 家庭因素
(1)時空受限。為了生計,多數農民外出務工,流動性大,遠離家鄉,遠離子女,時空隔離,形成了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等農二代類型,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對家校合作無暇顧及,鞭長莫及,影響學校教育。
(2)家長信心不足。農村學生家長與教師之間社會地位的差異、文化水平的差距,導致家長仰視教師,缺少心理溝通,在心理上與學校和教師產生障礙和隔閡,處于被動地位,對討論教育問題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農民工自身知識淺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質低,缺乏教育素質的訓練和指導,雖有望子成龍之心,缺少點石成金之術。對子女學業方面的輔導力不從心,對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學校因素
(1)教師的時間精力不足。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大,班級規模雖小,但工作時間長,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常規的教育和教學工作,還要準備應付一項又一項的“突如其來”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無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同時,如果學校的價值觀和規章制度不支持教師與家長合作,教師就不能得到物質支持或者彈性工作制的時間補償,導致他們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師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師范教育,包括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并沒有向教師提供有關家校合作的專門訓練,教師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對教師職業的歸屬感、對教書育人工作的熱情和投入欠缺,使農村家校合作教育難以開展,不能落到實處。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評價機制單一僵化?,F今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并不完善。教育評價多以教師對學生學業成就進行一種量性的、結果性的評價,學生并沒有參與對自己的評價。而隨著以學生考試分數的量化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家長同樣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單一,便是這種單一僵化評價機制的產物。
(2)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诩倚:献鞯闹匾?,有必要使其成為學校和社會的一項常規性的工作,一種制度。而要成為制度,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關聯到社會系統中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它們的合作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組織協調,尤其是教育主管單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農村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松散、機制不完善,多數學校沒有統一、正規的家校合作組織以及有效的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家校合作活動也沒有明確的、完善的規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從而使家校合作的現狀不容樂觀。
5 改進策略
5.1 升華合作理念
盡管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的態度和認識基本達成共識,但是這種認識并未內化為理念和意識,行動上未能形成自覺行為,需要政府、學校、及研究人員共同推動。如果家庭與學校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性質上、在學校和家長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質上具有新的觀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礙。
5.2 創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經介紹了多種有關家校合作操作層面的實踐模式,均有借鑒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網絡環境賦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義,也給家校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合作方式。網絡的時空跨越性,使得參與合作的教師和家長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網上的交流和互動,解決了農民工遠離家鄉遠離子女遠離學校家校溝通時空受限的難題。基于網絡的互動式交流,既克服了傳統單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長的實際需求,逐漸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和認同?;诰W絡的“三位一體”的互動合作模式如圖10。
5.3 制定政策法規
健全的法規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維系和促進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規的建立有利于實現家校合作的正規化、系統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長素質和能力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興辦家長學校,開展家長教育是一種可行的權宜之計。定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訓家長,介紹家庭教育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不僅提高他們的素質,加強對家校合作的認識,還可以密切家長與學校的關系,加強溝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礎,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互補充、協調配合,促進孩子向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應加強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動就經常性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師實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組織
組織機構是家校合作活動的重要載體。家校合作組織機構的建立與完善可以避免合作過程中的組織松散、管理不善等問題的出現。各農村地區和學??筛鶕髯圆煌那闆r設立如村家校合作領導小組、家長教師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組織,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合力。
【關鍵詞】小學;學校;家長;心理健康
小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還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和學校的互動合作,共同展開心理教育活動,結合實際進行分析,提升彼此的關注程度,雙方共同努力,不斷的進行探索,才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
對于小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其和校園內的其他教育具有差異性,需要同時重視教育互動、實施環境、教育氛圍、教育對象。環境對于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環境具體劃分為小環境和大環境,大環境為整個的社會或是自然環境,小環境為組織、社區、家庭、校園等。針對小學生來說,家庭和學校為產生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對于各種可能出現的小學生心理疾病有效預防,家庭教學是對于校園教育內容的一種有效延伸,甚至影響到教育效果的成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過分依賴校園內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積極的加入,根據具體的理論指導合理設計,為校園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雙方面的監督幫助,提升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二、具體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觀念意識
目前部分的小學生家長認為,心理教育是學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學校決定;部分家長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關注學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時校方覺得學校負責專業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庭關注。學校以及家長片面性的認識,造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視,雙方都沒有及時關注,造成兒童的情感缺少,產生嚴重后果。面對這種現狀,家長和學校都需要重新認識,顛覆自身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明確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須承擔的責任。學校和家長及時的交流和溝通,共同為促進心理教育活動的展開提供力量。學校方面借助家長會、家長手冊、家訪、校訊通等方式積極和學生家長聯系,讓雙方逐步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觀念的改變是后期合作的基礎。
2.聯動活動機制
家校合作關系到三個主體,學校、家長、學生,為了促進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實應用,發揮應有的效果作用,學校和家庭之間需要建立針對心理教育的聯動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活動計劃提高雙方的聯系,穩定雙方的關系,通過合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學校需要定時的舉行家長會談,或是親子互動活動,讓學生的家長聚集到一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式、內容、時間、手段展開全面的討論研究,教師和家長及時交流,讓家長對于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具有了解,雙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長的監督下,學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態度,堅持正確的習慣,逐步提升學習的熱情和信心。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很多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為校內成績不理想,感覺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失去學習的良好體驗和感受,逐步將自身的興趣轉移到打架、游戲、網絡空間中,長期發展產生心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家長需要對于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具有大致的了解,針對性的對于學生進行適當疏導,家庭生活中不給予學生過多的壓力,平時避免應用過于激烈的言語,逐步降低學生心理壓力,調節心理狀態。
3.構建協調結構
學校需要建立專業的機構,為家校合作的良好運行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構建系統化科學的指導體系,實現家長委員會、關鍵負責人、行政領導各方面的良好協調,讓各個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導下,共同努力,為計劃落實奠定基礎。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職責需要明確,主要負責人需要針對管理方針,重視促進家長和學校的互動監督和扶持,保證合作教育落實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種的教育活動或是方案應用到實際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義化。專業結構內部的工作人員需要調查分析合作的具體狀況,通過及時有效的回饋,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導意見,為長期的發展提供可能。家長和學校需要明確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整個教育實施環節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意見,激發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逐步認識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學生的疑惑和困擾,通過引導讓學生自愿的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強心理指導
家長教育觀念初步轉變后,后期的落實中時常出現偏差,最明顯的狀況為學生的考試成績落后或是達不到預期目標條件下,家長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感覺到焦慮、恐懼、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長和學生溝通中關注點是學習成績,在日常中不自覺提升學生的緊張感。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應該徹底,家長自身需要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日常的溝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態度。學校需要定期的對于家長展開專業的培訓或是指導,讓家長深入認識到小學生的心理狀態概況,幫助家長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發展規律,講解正確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綜合教學水平;學校方面把握學生共性的條件下,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通過家庭和學校的有效合作,真正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確的選擇,起到正面積極的效果。
總而言之,小學教育工作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學校和學校通過合作,設計出符合實際應用的心理健康實施計劃,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家長的認識水平和參與程度,對于實施的狀況進行監督和管理,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應用中,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現狀 路徑
課 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校企深度合作創新辦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白桂彩 (課題編號:D/2011/03/028 )。
近年來,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在專業發展規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習教學、能力評價、研究開發、招生就業、學生管理等方面與企業進行了不同深度的合作,實踐了“引企入?!钡男F蠛献髂J?、“辦校進廠”的深度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作者結合所在學校校企合作的實踐,對目前校企合作的現狀作如下的分析和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
校企合作是教育機構與產業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的各種合作活動的總稱。核心內容主要是職業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培訓中進行的合作。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或行業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優勢互補的合作,是將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學校把課堂建到企業,讓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實現學生在“做中學”,師傅在“做中教”。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結合,如何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是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關鍵。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企業根據需要,直接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踐性教學等人才培養工作, 職業學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依托企業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共同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校企合作程中,構建校企合作德育新模式,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二、校企合作的現狀
對校企合作的程度進行分級,可以分成以下三個級別。
1.淺層次合作
企業加入職業學校的專業指導咨詢委員會,定期到合作學校交流,溝通用工信息;安排學生參觀或參加各種形式的見習、實習等;也可派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開講座。校企淺層合作的特點是一次性,沒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專向深度合作
學校與企業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開展比較深層次的合作。學校在專業方向按企業所需進行確定,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實習指導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等作為指導委員會成員,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逐步形成產學合作體;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建立橫向聯合體,成立董事會;邀請國內外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董事會,爭取社會相關行業、企事業支持學校發展,建立由知名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訂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按崗位群的分類,確定專業能力結構和非專業能力素質的群體要求,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等。
3.全面深度合作
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形成積極互利的關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將校企合作的鏈條加長,另一方面將校企合作的面擴大,雙方接觸點增多,相互依賴性增強,逐步形成產業帶動專業、專業促進產業的局面。學校、企業采取雙方共建、利益共享,集體制、管理、利益、基地、就業為一體的新型緊密性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學校和企業逐步形成互補遞進的利益共同體,學校教育和企業人力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相得益彰,實現“雙主體辦學,雙主體育人”的一體化辦學模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政府支持不到位
目前,政府在宏觀政策上對校企合作給予支持和鼓勵,但還缺乏相應法規和有力的財政支持,稅務、人事、教育等部門分屬不同的系統,部門之間的政策和法規缺乏銜接,特別是對企業鼓勵和支持的政策不夠具體,沒有可執行的細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與學校合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
2.學校和企業對校企合作認識不到位
學校與企業存在本位主義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學校認為自己是國家辦的公有制學校,與企業分屬兩種體制,很難融合;企業認為辦學是政府的責任,企業應該把資金投向賺錢快、利潤高的行業,而不是做公益事業。這無形中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和障礙。
3.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是校企合作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合作會陷入被動。在筆者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明確企業負責土地和土建工程的基礎設施,學校負責教學設備、行政辦公、學生生活用設備和設施,雙方通過AA制的形式共同構建廠中校。但雙方都認為自己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具體管理學校的執行者無法協調校企雙方諸多領導的意見,導致了校企合作的實體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誤解和僵局。
四、校企合作的路徑分析與建議
1.提升對校企合作的認知
意識形態決定行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社會需求,才是做好校企合作的原動力。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等各個層面要對校企合作的意義達成共識,校企合作才會有良好的氛圍。尤其是雙方的全體員工、全體教師要擁有社會責任感,理解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擺正各自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態和位置,校企合作才能無阻力、平穩地進行。
2.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政府要制定校企合作方面的管理制度,讓校企合作制度化,讓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情感合作的層面上。學校、企業應該在政府提供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平臺上,在誠信互惠的基礎上,共同致力于培養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這樣校企合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環的
軌道。
3.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政府要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政府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對于校企合作的雙方,要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領導機制、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成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由學校和企業的決策者共同組成,職責是制定校企合作發展規劃,包括:制定合作戰略,對合作的重大項目予以決策,制定出校企合作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領導小組制定的發展規劃交給具體管理學校的運行小組獨立執行,由執行者實現領導小組的目標和規劃,執行小組只向領導小組匯報工作,而不是具體聽從哪一位領導的意見。最后由評價組科學、透明地評價校企合作的運轉效益及社會效益。通過筆者學校辦學進廠的合作歷程,筆者深深感到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體制是校企穩固合作的保障。
4.發揮行業引導作用
行業組織應該提供該行業人才的需求情況,規范專業設置,開發專業教材等。教育部門應該與行業組織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在行業企業的引領下、指導下,校企合作才能更貼近企業、貼近社會。
參考文獻:
[1]張亞軍,徐亞娜,等.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評[J].職教論壇,2008(12).
[2]雷久相.高職校企合作的創新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 2007(4).
[3]張健.校企合作制度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J].職教通訊2011(7).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交替 原則 模式 措施
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筆者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制定校企合作實施方案。開展校企合作,是提高辦學綜合實力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校企合作原則
(一)服務原則
為企業服務是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決定著校企合作的成敗。學校應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人才需求、技術需求狀況,積極為企業開展培訓活動。
(二)互利原則
校企合作雙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礎。企業有權根據學生的能力對學生進行選擇,學生也有權選擇企業。
(三)統一原則
校企合作是雙向活動,校企雙方的利益與責任必須高度統一,必須統一領導,統一管理。
(四)互動原則
學校定期組織專業理論教師到企業現場培訓,聘請企業專家、能工巧匠來學校開辦講座。通過校企互動,學校教師在企業學到了實踐知識和能力,企業技術人員增長了理論知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五)院長負責原則
成立以院長為組長,副院長為副組長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有:1.研究、確立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2.領導、組織校企合作的實施工作;3.建立校企合作的相關機制;4.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持續提高。
二、校企合作任務
每個專業方向至少要建立兩至三家有實質性合作、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應是該行業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企事業單位,在技術、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處于同行業領先的地位。校企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務為:1.接受學生參觀、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2.接受教師參觀、調研、雙師型教師的培養;3.實現資源共享,互派專業人員講學,培訓;4.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5.優先滿足合作基地的人才需求;6.新技術、新工藝科研合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在于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合作模式可以靈活多樣,檢驗的標準是是否促進了雙方共同發展,雙方是否滿意。
(一)訂單模式
學校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學校錄取學生時與學生、家長簽訂委培用工協議,企業錄用學生時與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掛鉤,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實訓標準;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的學習任務在學校完成,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
(二)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是指企業因用工需求,向學校發出用人訂單,并與學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規劃與實施的職業教育。其方式為學生在學校上理論課,在合作企業接受職業、工作技能訓練,每學期實施輪換。
(三)頂崗實習模式(“2+1”“3+1”“4+1”模式)
“+1”模式是指在校專業學習2年、3年、4年,最后一年頂崗實習,采用學校推薦與學生自薦的形式,到用人單位進行為期半年以上的頂崗實習。建立標準化的流程(教學―實習―就業),它的實質是:一是注重實用技術;二是畢業可拿雙證(畢業證和資格證);三是保障就業。
(四)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
聘請行業專家、企業領導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教學計劃的方案;提供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訂和調整;根據企業、行業的用工要求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計劃和實訓計劃,協助學校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四、校企合作質量保障措施
(一)合作企業實行掛牌,簽訂協議,明確職責,規范雙方的行為。學校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保證企業用人的優選權,為企業提供培訓、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企業提供設備、場地及人員的支持,為學生安排實訓任務。對已簽訂合作協議書的單位,建立定期聯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實現資源共享。
(二)全面推行勞動就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調動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三)學校制定相關制度來規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標和獎懲措施,將開展校企合作工作情況納入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不斷檢驗、改進校企合作工作。
五、領導組織機構
為使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得到實效,從而為學校增添發展后勁,經學校研究決定,成立校企合作領導組。
組長:院長 副組長:副院長若干 成員:若干
辦公室主要職責包括:一是組織實施校企合作方案及建章立制工作;二是選擇合作企業,明確合作目標、內容、方式等;三是組織、實施校企合作的具體實施工作;四是總結經驗,加以改進,保證持續提高。
六、校企合作目標
(一)以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為重點。
(二)實現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堅持服務行業為主,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實施聯合培養。
(三)堅持培訓后備高技能人才與加強企業在職職工高技能培訓并重。
(四)力爭建成企業職工高技能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