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檢驗常用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學統計;方法;運用;原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C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01
一、統計學方法簡介
統計學方法包括統計軟件包、統計分析方法以及檢驗水準三方面的內容。其中醫學論文中常提到檢驗水準即α,它是用來表示組間實際無差別而統計結果判斷有差別,犯這類錯誤的概率。實際工作中常取α=0.05,當研究數據計算的P值小于0.05時,組間差異比較被認為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學方法包括統計描述和假設檢驗兩個方面的內容。統計描述是指根據資料及原始數據分布的類型,選擇正確的指標來描敘資料及數據的特征。而假設檢驗即組間差異性檢驗,是醫學論文中最常用的統計學方法。資料類型則包括能用具體數據表示的定量資料與不能用具體數值表示但能反映被觀察對象某一特征的定性資料。定性資料的統計描述包括率、相對比和構成比。而參數法及非參數法是常用的定量資料統計分析方法。參數法一般包括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法常用的有秩和檢驗。
二、試驗設計中的統計學原理
合理的試驗設計與統計處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聯系,研究者在編寫醫學論文時應對醫學研究設計方法進行說明。在進行試驗設計時應遵循隨機、對照、均衡和重復四大原則。在進行試驗設計的時候通常會涉及到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對象的分組及選擇合理的檢測指標三個方面的內容。
醫學論文就是通過對樣本的研究來進行推斷總體,找出其共性,得出結論。因此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應注意選擇樣本應具有一定數量,能反映出該事物的規律性特征,但又應注意例數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選擇的原則就是在保證試驗結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最少的樣本例數。研究者在選擇樣本對象后應對其基本特征進行詳細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分期、疾病診斷的標準等。此外在試驗中所用到的試劑、儀器的型號、規格等都應作出說明,以供讀者借鑒和做出判斷。選定好研究對象后就要對其進行分組。在進行分組時研究者一般遵循統計學中的“隨機分配”、“設立對照”以及“均衡”、“重復”的原則。隨機化原則是提高組間均衡性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資料分析時進行統計推斷的前提。有對照才有比較,在進行組間比較時,應確定好處理因素與實驗效應的關系。均衡性則是要使得對結果產生影響的非處理因素盡可能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對照的結果讓人信服。觀察實驗效應的指標主要有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正所謂主觀指標就是通過問答的方式調查受試者自己判斷的主觀感受;而客觀指標則是通過儀器來檢驗和測量所得出的結果。在進行試驗設計時應選擇客觀性較強、高靈敏性和精確性的指標。
三、統計學方法的選擇
統計學方法的正確選擇是直接影響到論文結論可信度的重要依據,因此研究者在編寫論文時應注意選擇合適的統計學方法。不同的統計學方法應用的范圍不同。研究者在編寫醫學論文時常根據論文研究的目的、資料類型、試驗設計的方案、樣品大小、水平數、特定條件、數據分布特征以及綜合分析等來選擇對應的統計方法,同時還要根據專業知識與資料的實際情況,結合統計學原則,靈活地選擇。當定性資料正態分布時,研究者一般用均數和標準差來表示統計描述指標;當定性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時,則可選用中位數及級差來表示;當定量資料正態分布且組間方差齊時一般選用參數法,反之則選用非參數法。t檢驗一般適用于小樣本(n
四、常見統計學方法的誤用分析及對策
1.統計方法誤用。最常見統計方法誤用是對等級資料進行比較時應用秩和檢驗而誤用卡方檢驗。例如:在評價采取不同治療方法的兩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療效中,治療組顯著有效、有效、無效三種分型分別為15例、10例、8例,對照組分別為14例、11例、9例。本資料例數較少,應選用等級比較的秩和檢驗,而有些作者卻認為只要是率的比較就可以采用字檢驗。研究者在選擇統計學方法時應根據相應的原則,對文章研究目的、資料類型、樣品大小、水平數、數據分布特征等進行綜合分析后,再來選擇對應的統計方法。
2.選用檢驗方法錯誤。在有些論文中,作者常將本應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的誤用t檢驗。t檢驗一般適用于小樣本(n
五、結論表述中的統計學應用
資料的統計處理不是醫學研究工作的最終目的,而是通過統計學分析為研究結論提供依據或者線索。因此,在對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后應把握統計學術語,對結論做出科學的分析跟解釋。在根據統計結果得出專業結論時研究者應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統計結論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絕對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習慣上將“P
參考文獻:
1.1實踐教學模式陳舊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一直沿襲“基礎實驗→專業技能訓練→臨床見習→畢業實習”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教學以校內實驗、實訓為主,缺少與行(企)業的聯系與互動。
1.2實驗教學內容滯后
當代醫學檢驗已遠不是一桿槍(刻度吸管)、一門炮(顯微鏡)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操作自動化、技術現代化和方法標準化的時代。然而,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臨床檢驗新設備和新的檢驗技術在臨床應用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被納入教學內容。
1.3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滯后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一直按照課程為基礎設計教學實訓室,通常為生化檢驗實訓室、免疫學檢驗實訓室、微生物學檢驗實訓室、臨床基礎檢驗實訓室和血液學檢驗實訓室等。實訓室功能單一,缺乏醫學檢驗職場氛圍,教學儀器設備更新速度慢,明顯落后于醫院檢驗科。這些都導致學生在進入實習崗位時對自動化儀器的使用及維護不能熟練掌握、融入角色慢等問題。
2檢驗儀器實訓的改革與實踐
2.1開展崗位調研
2010年我們就浙江省各級各類醫院檢驗科大型儀器配置情況以及對檢驗儀器使用與維護重要性的評價開展了調研。調研單位共165家,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63份。其中三級醫院55家,二級醫院16家,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5家,鄉鎮衛生院42家,獨立實驗室5家。
2.1.1大型檢驗儀器配置情況
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尿干式化學分析儀、尿沉渣自動分析儀、全自動血凝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氣分析儀、酶標儀、免疫發光分析儀以及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在二級及以上醫院配置情況達80%以上。
2.1.2對檢驗儀器使用與維護重要性的評價
調研結果表明:90%及以上被調查者認為檢驗儀器使用和維護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很重要或重要,應作為醫學檢驗技術人員必備的專業技能。
2.2實施過程
根據上述調研結果,結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中心現狀,在充分聽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將專業核心課程中有關大型檢驗儀器實訓內容進行整合,確定檢驗儀器實訓內容。將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尿干式化學分析儀、尿沉渣自動分析儀、全自動血凝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氣分析儀、酶標儀、免疫發光分析儀以及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作為實訓重點。2011年與杭州5家醫院按照“院中校”的理念建設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共同制訂校外檢驗儀器實訓教學大綱,學方法,通過聯合命卷統一實訓考核評價標準。
2.2.1實訓安排
在第四學期的第15周安排為期一周的校外檢驗儀器實訓。通過一周的校外檢驗儀器實訓,要求學生初步熟悉和了解檢驗常用儀器如血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尿液沉渣儀、全自動血凝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酶標儀、全自動細菌鑒定儀等儀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試劑參數、質量控制、維護保養及注意事項等內容。上述教學過程,全部由臨床一線骨干教師通過集中講授、分組示教以及實戰演練等形式完成。校外檢驗儀器實訓總學時為30學時,其中集中講授11學時,分組(6人/組)示教1時。
2.2.2總結及考核
每次實訓結束后,臨床一線教師對檢驗常用儀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試劑參數、質量控制、維護保養及注意事項等進行總結。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檢驗儀器實訓內容的掌握情況,以試卷形式完成考核。試卷由5家校外實訓基地聯合命題,其中客觀性試題占75%,主觀性試題占25%。考核內容主要為常用檢驗儀器有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自動生化分析儀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尿沉渣分析儀標記參數和定量參數分別有哪些?目前醫院使用的主流血培養儀型號是什么?其檢測原理主要是什么?等等。
3效果
為了解在校學生校外檢驗儀器實訓效果,我們對2012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74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67份。絕大部分學生肯定了我們的改革,認為校外檢驗儀器實訓內容安排合理,與專業理論非常銜接,對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很有幫助;而且通過這次實訓,知道了醫院檢驗科整個檢驗流程,熟悉了一些大型檢驗儀器的操作流程,了解了大型檢驗儀器的維護對檢驗結果的重要性。實訓過程中帶教老師隨時向學生滲透質量控制對檢驗醫學工作的重要意義,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質量意識、誠信意識等專業必備的職業素質都有很大幫助。從2011年開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已經連續4屆(2009級-2012級)22個班級637人參加了校外檢驗實訓,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一進入實習崗位就能很快進入角色,深受實習單位好評。通過近2年畢業生訪談得知,校內所學的專業技能和崗位實際應用比較銜接,能迅速適應崗位要求,因此,這項改革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4小結
僅關注某一個檢測項目,而忽略了疾病變化過程中所有檢測項目的變化。目前的教學中均以檢驗項目的參考值、結果分析及臨床意義為重點,但許多疾病的某一檢測項目會有相同或相似的變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某一檢測項目也可能呈現不同的變化。所以,應加強檢驗項目與疾病關系的綜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檢測一章,課本上往往對肝功能檢測3大方面(蛋白質功能檢測、膽紅素代謝功能檢測、血清酶類檢測)進行重點講解。在蛋白質功能檢測一節,又分為白蛋白及總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總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嘗試一種新的方法,按照內科學中肝臟常見疾病依次講解,如急性重癥肝炎、慢性重癥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過程中,應選擇哪些監測指標;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監測哪些指標。根據疾病的需要詳細地進行講解,使臨床醫學生更能明白針對這些患者應該開什么樣的化驗單,如何使用這些檢測項排除某些疾病等,從而加強臨床醫學生疾病綜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學內容脫離臨床
在臨床醫學生實驗診斷學教學中應以“臨床應用為導向,兼顧檢驗醫學”。
2.1應向學生介紹實驗方法學,了解每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根據不同需要合理選擇檢測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學檢測,在臨床應用中主要有3種方法: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非特異性快速梅毒過篩實驗、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那么,哪種試驗適合作為初篩,哪種試驗適合作為確診,哪種試驗適合判斷療程等,應結合實際病例進行講解。目前臨床實驗室已采用化學發光法進行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以前的檢測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務臨床,尤其是急診患者,但臨床醫生對此還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黃疸時,理論上尿膽紅素檢測為強陽性,尿膽原檢測為陰性。但因為尿膽原檢測過程中,當尿膽紅素水平較高時,會干擾尿膽原的檢測,所以會導致梗阻性黃疸患者尿膽原假性輕度增高的現象。
2.2應重視新技術、新項目的介紹。實驗診斷學教學嚴重滯后于檢驗醫學的發展。雖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學內容,涵蓋了許多臨床的新技術和新項目,但是目前實踐性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規”和血液骨髓學檢驗等手工操作項目,遠不能概括如流式細胞技術、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診斷、藥物濃度監測等許多已在臨床應用的新技術和新項目。教學中甚至還包括已經淘汰的檢測項目,如出血時間的測定、血塊收縮試驗、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等;而一些臨床上常用的新檢測方法卻未提及。另外,實驗診斷學的設施還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臨床上檢驗項目基本上由自動化的儀器完成,兩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應加強新項目、新技術的介紹,這不僅為新項目的開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礎,也有助于臨床醫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培養創新的意識和動力。比如卵巢癌診斷過程中新的檢測項目人附睪蛋白4檢測,是最新發現的卵巢癌診斷標志物,特異性和靈敏度均高,與現有腫瘤標記物糖類抗原125結合更具有臨床價值。
相關熱搜:醫學檢驗 醫學檢驗論文范文 醫學檢驗論文題目
1.根據專業特點精選教學內容
目前醫學檢驗儀器課程的教材大部分是針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編寫的,有的雖然適合工科專業的學生使用,但是介紹的儀器比較落后,已跟不上現在醫學檢驗儀器精密化、自動化和綜合化的發展。我院《醫學檢驗儀器》課程以朱根娣主編的,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現代檢驗醫學儀器分析技術及應用》為教材。該教材比較適合醫工專業的學生使用,內容安排共十一章,基本涵蓋了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較先進的檢驗儀器。考慮到課時的限制和醫工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特點,我們對課程的內容安排主要有光電比色技術及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流式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血氣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等臨床常用儀器的基本原理、結構、性能指標、使用方法及其維護和臨床應用。
教材關于檢驗標本及臨床實驗室的整體情況涉及的比較少,但對于工科學生來說,醫學知識較為薄弱,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開始就介紹檢驗儀器,學生總是會問,知道了儀器的結構和原理,但是這個儀器的標本怎么來的,整個實驗室的管理是什么樣的。因此課程在介紹各論之前,需要增加臨床標本的采集、存儲及實驗室管理的相關知識,以便學生對臨床檢驗實驗室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另外,臨床使用的檢驗儀器大部分是由國外廠家生產的,操作界面,使用說明及技術資料等都是以英文形式給出的,學生掌握一定專業英語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學內容中也增加了專業詞匯的英語表達,為學生以后工作中更好的了解本課程的發展動態做好準備。
工科學生的就業的方向之一是從事儀器的銷售、維修等。因此學習檢驗儀器就需要學習其電路知識。因現在各廠家儀器關于電路的介紹都比較少,所以教材中涉及的也較少。但是現在有一些關于檢驗儀器維修的網站以及其他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對電路部分有一定的介紹[31。我們從中精選了血細胞分析儀電路部分,并把這部分內容增加進教學講義中。通過介紹這種典型儀器的電路知識,對學生學習其它醫學檢驗儀器的電路知識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為畢業后從事檢驗儀器保養和維修工作打下基礎。
2.增加實驗教學
我院目前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影像工程和醫學儀器檢測兩個專業方向開設了醫學檢驗儀器這門課程。課程開設之初的設想是為完善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就業方向需求的一門選修課程,因此課程設置學時為32學時,全部為理論課程。但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深的感受到沒有實驗課的教學,就好比“畫餅充饑”,學生普遍感覺內容抽象難懂,因此增加實驗課程勢在必行。
目前我院還還沒有專門的醫學檢驗儀器實驗室,對于實驗課程的教學初步計劃是和學校其它單位合作,同時配置一批分光光度計。對于實驗課程的設置,可分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參觀醫院檢驗科室。組織學生分批參觀檢驗科室,對于工科學生來說一方面可以學習檢驗標本的采集、處理以及存儲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對檢驗儀器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對檢驗科室的工作流程有一個了解。這一內容安排在上完緒論之后,各論之前,通過參觀檢驗實驗室,激發學生學習醫學檢驗儀器的熱情。第二個層次為驗證性實驗,因檢驗儀器屬精密儀器且價格比較昂貴,實驗室的建設和配置實驗儀器需分批進行。在開設實驗之初,先選用分光光度計作為驗證性實驗儀器,后續再擴展到其他檢驗儀器。因分光光度計價格較便宜操作簡單,且它和生化分析儀都是依據朗伯比爾定律而設計的。學生在實驗中配置不同濃度的溶液,讓其分別通過分光光度計,測得各自的吸光度值,從而驗證了郎伯比爾定律,同時也熟悉了生化分析儀的原理。第三個層次為儀器內部結構分析和故障檢修階段。我們積極跟教學醫院聯系,把它們淘汰的檢驗儀器回收到實驗室。實驗過程中把這些儀器完全拆開,學生通過觀察內部結構,熟悉整個儀器的運作流程141。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儀器,比如尿液分析儀,可以設置小故障,讓同學們試著檢修,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儀器的結構,將理論的東西具體化。也有利于將來學生在工作中能更準確地保養和維修儀器。
3.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以往醫學檢驗儀器的教學基本上釆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151,雖然對于每種儀器的講授時都用多媒體給出儀器的實物圖片,原理也給出了動畫演示圖,但這些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總處于一種被動接收的狀態。如果留出一部分內容讓學生來講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對材料的組織能力及溝通表達能力。比如說,介紹完流式細胞儀的原理后,我們會留下課后作業讓同學們自學原理相似的流式細胞術尿沉渣分析儀原理,5人一組,制作幻燈片,每組指定一位同學進行課上講解,時間限定為10min。同學講完后,教師再對同學的講解進行補充和點評。我們在2012級醫學儀器檢測專業試行了一次,同學們普遍反映,通過這次課程的講解,對流式細胞術的理解更深了,對后續老師介紹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時,也是更容易理解了,學習熱情也增加了。以后我們將繼續拿一些原理相似或原理相近的內容讓同學們自己講解,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醫學檢驗儀器的熱情,從而學好醫學檢驗儀器這門課。
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單一的筆試形式。但醫學檢驗儀器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筆試考核一方面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范圍,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學生死記硬背,導致高分低能的規象,極大的影響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我們把課程的考試形式改為筆試占70%,實驗占15%,課堂講課占15%。這巧考核方式能調動學生做實驗和參與課堂講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考核成績能真正體現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
5.總結
關鍵詞:溶血;生化;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抽取60例健康體檢者早晨空腹血4ml,注入一次性塑料管中,對象年齡,20~67歲,男30例,女30例。儀器:DRICHEM7000干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為上海科華公司生產的產品。
(2)方法采集的血液標本放置室溫30min后,將同一標本分成2管,第1管離心后直接測定,結果作為參考值第2管用玻璃棒輕輕將試管中的血塊攪拌搗碎,離心后呈肉眼可見的紅色(Hb>5g/L)以模擬臨床上常規的溶血現象。分別測定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總蛋白、白蛋白、谷氨酰轉肽酶、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等項目。
(3)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比較溶血,非溶血血清生化指標的差異采用配對資料秩和檢驗。
2結果(見表1)
3討論
生化檢驗結果是否能真實反應患者血清、血漿中的實際狀況十分重要。我們觀察了溶血對于臨床上常用的測定肝功能的指標影響發現,在進行生化檢驗時,許多因素都能使紅細胞破裂,產生溶血與非溶血標本相比在溶血標本中的測定值升高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其原因是紅細胞中的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比血漿高180倍;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的活性是血漿的7倍和37倍,輕微溶血就可以導致結果偏高;谷氨酰轉肽酶在紅細胞內含量很低,輕微溶血對其測定結果影響不大,但重度溶血則有影響;釋放到血清中的有色物質血紅蛋白中的珠蛋白還可引起可見光譜的短波長段的吸光度明顯增高,紅細胞外血紅蛋白達到一定程度對比色檢測的影響,從而導致樣品中分析物測定濃度假性升高。為減少誤差,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一定要注意溶血的原因分析和對策,在采血、檢驗過程中必須注意:壓脈帶不可扎得過緊過久;注射器針頭不能用酒精消毒,在皮下反復穿刺3次以上,過度損傷組織,抽出的血液帶針頭將血液注入試管,或注入試管時用力過猛、速度過快以免血泡過多引起血細胞破裂;溶血會引起臨床常用生化指標的誤差,為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減少失誤和誤差,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一旦發現溶血標本,應主動與臨床聯系,建議重新采集標本。因此,在標本的采集、運送、分離和檢測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人為原因造成的溶血,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提高醫療質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溶血可以影響生化檢驗的結果,在檢驗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溶血,妥善處理和保存標本,嚴格把握質量關。減少誤差反應,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隨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普及,檢查血清標本是否溶血,已成為試驗過程中質控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李桂云. 標本溶血對15項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及分
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6, (04)
[2]侯春瑛, 王志新, 趙利斌. 標本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的
影響[J]. 臨床醫學, 2002,(10)
[3]袁水斌, 黃作美. 標本溶血對19項生化檢驗結果的影
響[J]. 江西醫學檢驗, 1999, (01)
[4]靳敏. 溶血對臨床生化檢驗影響的探討[J]. 廣西醫學,
2002,(09)
[5]周小明. 溶血對臨床生化檢驗的干擾和影響[J]. 齊齊哈
爾醫學院學報, 2001, (09)
[6]孔艷玲. 溶血對肝功能檢驗結果影響的分析[J]. 中國實
用醫藥, 2010, (08)
[7]陳芙蓉. 溶血對抗-HCV檢測結果的影響[J]. 湖南醫學 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 (03)
[8]李燕, 劉義明. 溶血和輸液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J].
廣東醫學院學報, 2005, (03)
[9]呂光熾, 胡家林. 標本溶血對8項特定蛋白檢驗結果的
影響[J]. 實用醫技雜志, 2002, (11)
醫學檢驗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嫻熟的實驗操作技術。而臨床檢驗學著重要求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術,并著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對培養優秀的檢驗醫師起著重要作用。多年來,我們一直探索醫學檢驗專業的實習教學工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檢驗實踐教學的課程特點
臨床檢驗學科是一門專業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1]。它運用各種檢驗方法對病人進行簡捷而又準確的測驗,及時地獲得有關疾病的病源、病理變化和機能狀態的資料,為臨床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后作重要參考依據,有的檢測指標甚至還可以獨立成為某種疾病的確診依據[2]。近年,由于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生化學、免疫學等與臨床檢驗學科關系密切的學科迅猛發展,以及檢測儀器、色譜分析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了臨床檢驗的檢測手段。因此,專業檢驗人員必須能掌握新方法、新操作技能和正確分析檢驗結果。
2 臨床檢驗教學實習存在的問題
臨床檢驗學教學實習缺乏創新意識,實驗內容陳舊、方法落后,與理論課教學的實際需要脫節;且絕大多數是驗證型實驗,創新型、綜合型實驗少,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實驗條件落后,每實驗組學生人數較多,存在實驗課上只聽不看、只看不做的現象。再加上醫院檢驗科擁有大量的現化檢驗設備,檢驗工作已經實現了操作自動化、技術現代化和方法標準化,學生動手的機會更減少,造成了學生懂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技能[3]。由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標準等問題,導致臨床檢驗技能訓練不嚴格、不規范,導致教師和學生對臨床實習認識不足。
3 臨床檢驗學教學實習的改革
3.1 重視教學與臨床工作的緊密結合
讓學生接觸臨床,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鄰近醫院實驗室、檢驗科參與各種臨床標本的采集和處理。例如,抗凝劑的使用、常規染色、顯微鏡細胞計數、血細胞分析儀、尿液自動化分析儀、血凝儀的使用等。經過參與臨床檢驗工作及分析實驗結果,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這不但可鞏固檢驗專業學生對傳統方法的學習,而且可掌握大型臨床檢驗儀器的使用。學生通過臨床實踐、檢驗報告單和典型病例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檢驗結果異常與臨床病例的聯系,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促進相關知識的掌握,有助于課后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及同學間的交流與討論。
3.2 全面推行素質和創新教育思想
按照系統合理、規范實用和針對性強的要求,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完善實驗教學體系[3]。刪除已被臨床淘汰的實驗內容,減少臨床少用的實驗,重點介紹臨床上常用的實驗內容和新儀器、新實驗方法。如:流式細胞儀、尿液沉渣分析儀、自動血凝分析儀、彩色質量檢測系統、血細胞血型抗體篩選及譜細胞檢驗等。重點突出培養專業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為以后就業和參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主要檢測項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項、質量控制、主要臨床意義和實際應用的評價基礎上,著重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和操作的訓練,培養動手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應將國內外的新實驗、新方法及時地介紹給學生,為獨立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3.3 實施教學方式多樣化
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講述式、講解式、講演式、演示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幫助比較所學內容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當前,多媒體以其優越的性能成為國內外教育界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式的重要手段,可展示各種不同型號的儀器,如流式細胞儀、血分析儀等,開拓學生的視野;可演示各種檢查,解決學生實驗中標本難的問題;可提高學生對形態學標本識別的準確率,使學生感受圖、文、聲、象的有機結合,增大信息量,提高學習興
【參考文獻】
[1] 賀 加. 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平臺[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7, (9): 24-25.
【摘要】: 目的: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檢驗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在檢驗醫學中必須堅持全面質量控制和全過程質量控制。結果:全過程質量控制包括實驗前(分析前)、實驗中(分析中)和實驗后(分析后)三個階段的質量控制。在實驗誤差中實驗前誤差占70%,因而實驗前質量保證對減少實驗誤差顯得尤其重要。結論:為了取得準確的、可靠的檢驗結果,必須取得高質量的標本。標本的質量管理包括標本收集、處理、貯存和運輸等,因而能否正確地、規范化地采集和處理標本,是能否做到實驗前質量保證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血液標本 質量控制采集方法
1. 血液標本的采集
1.1應采取正確的,嚴格操作與消毒。比如血細胞參數的影響,以臥位為基線與坐位相比,有10項參數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1.2靜脈采血是應用最多的采血方式。常用的靜脈為肘前靜脈、腕背靜脈,小兒和新生兒有時用頸靜脈和前囟靜脈。
1.3動脈采血主要用于血氣分析時。常用的動脈為股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和臍動脈。
1.4毛細血管采血適用于僅需微量血液的試驗或嬰幼兒。常用部位為耳垂、指端,小兒有時為大趾和足跟。采血針刺入皮膚深度應為2mm(
2 . 血液標本類型
臨床化學檢驗血液標本分為血清、血漿和全血3種。血清和血漿為臨床常用,除前者不含纖維蛋白原外,其余多數化學成分無差異;全血只有在紅細胞內成分與血漿成分相似時才用;做血氣分析、血紅蛋白電泳等檢查時用全血,一般臨床化學分析多不用全血。
3 . 血液標本的處理
血液標本采取后應盡可能早地自然地使血清(漿)從與血細胞接觸的全血中分離出來。一般應于采血后2h內分離出血清或血漿。
3.1血清標本離心前一般應令其自行凝集,不可用木棍等剝離凝血塊。通常于室溫(22℃~ 25℃)放置30 - 60min,血標本可自發完全凝集;冷藏標本凝集緩慢,加促凝劑時凝集加快(標本采集后應輕輕顛倒混合5 -10次,以確保促凝劑作用)。
3.2需用血漿標本時,必須使用含抗凝劑的血液標本收集管,而且采血后必須立即輕輕顛倒采血管混合5 -10次(以確保抗凝劑發揮作用),5 - lOmin后即可分離出血漿。
3.3標本采集現場在確保采血量準確的情況下,不同的標本需用不同的試管。由于試管使用不當或試管不潔,而造成檢驗結果不可信,甚至無法檢驗的事例并不鮮見。嚴格地講,并非所有的生化檢驗項目都適合使用塑料管,血液標本采集后試管必須加塞,管口向上,垂直放置,以減少試管中血液的振動,促進血凝完全,防止標本蒸發、污染和外濺等。已收集的血液標本,應溫和地處理,要防止因操作幅度過大所造成的溶血,溶血可使很多檢查項目受到影響,其中影響最為嚴重的是:乳酸脫氫酶、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鉀和血紅蛋白。
3.4標本運送,全血標本應盡快從采血現場運送至實驗室,最好不要超過2h,尤其是采血室溫度>22℃時更應注意。如果運送距離較遠,特別是因分析物穩定性有影響,必要時可于采血現場分離出血清或血漿后,再送往實驗室;標本運送過程中要注意標本的包裝、溫度要求、處理方法等,要確保分析成分的穩定性;標本管在運送過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閉、向上垂直放置。
3.5離心血清或血漿與接觸的血細胞和凝塊的分離應在采血后盡快(2h內)完成:
(l)離心時間和相對離心力(RCF):臨床化學分析血液標本離心時,RCF(1000 - 1200)×g,離心時間為5 - lOmin。
(2)溫度控制離心:離心時產熱不利于分析物穩定,臨床化學分析血液標本離心時必須采用溫度控制離心機。一些溫度依賴性分析物(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環腺苷酸、兒茶酚胺等)應在4℃分離;無特殊溫度要求的分析物,離心溫度應設定在20℃ - 22℃;溫度低于15℃可以人為地使血鉀測定值增高;冷藏運送的標本必須在要求的溫度下離心。
(3)分離的血清或血漿的貯存:實驗室的溫度和血清或血漿的貯存溫度、時間,是分析物穩定性和測定結果準確性的重要參數:
①在22℃~ 25℃,血清或血漿的保存不超過8h;
②實驗于8h內不能完成時,血清或血漿應置2℃ - 8℃保存;
③48h內不能完成的實驗項目,或分離的血清或血漿需貯存48h以上時,應于-20℃保存;
④標本不可反復凍融(只能凍融1次),且不可貯存于無霜冰箱。
⑤離心后分離凝膠(凝膠屏障)上面的血清可保存2-5天(亦有報道4℃可貯存24h),但必須保證凝膠的完整性;但應用非凝膠分離物質時,離心后必須立即將血清或血漿移出。
⑥血清或血漿必須保存于密閉的試管中。
關鍵詞:統計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Study on Statistical Methods of in Vitro Diagnostic Reagents
LI Xiao-jiang
(Review and Certification Center,Guangdong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51008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just focuses on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e clinical test of in vitro diagnostic reagents. It discusses of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use of conditions, limit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The qualitative methods include Four grid, Kappa and Chi-square test.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include the linear correl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bias estimate, Bland -Altman method.
Key words:Statistical methods;Qualit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methods
臨床試驗是二三類體外診斷試劑除校準質控品外申請注冊上市必不可少的環節,通常評估考核試劑和對比試劑或金標準方法的可比性。臨床試驗結果統計方法種類繁多,每種方法有一定的使用條件和局限性,在設計臨床試驗方案的時候,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到試驗的各種因素,容易造成統計方法的選擇不合適而得出錯誤的試驗結果或者是分析不全面不充分,直接影響考核試劑的評估。因此,統計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筆者作為體外診斷試劑產品注冊技術審評員,根據多年的技術審評經驗,將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試驗中常用的統計方法的使用條件、限制和接受準則進行探討。
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包括與金標準比對和與對比試劑比對。通常用四格表進行統計。
與金標準比較通常用敏感度(真陽性率)和特異度(真陰性率)來表示兩種方法的符合性:敏感度=a/(a+c);特異度=d/(b+d);總符合率=(a+d)/(a+b+c+d)。而與對比試劑比較通常用陰陽性符合率來表示:陰性符合率=a/(a+c);陽性符合率=d/(b+d); 總符合率=(a+d)/(a+b+c+d)。雖然兩種比對方法的四格表形式是一樣的,但表示的意義不同。陰性符合率不等于敏感度,陽性符合率不等于特異度,兩者不能混用,因為對比試劑準確度不一定100%。
定性分析除了進行四格表統計符合性之外還需進行統計學檢驗(可使用SPSS統計軟件),通常使用Kappa檢驗或配對χ2檢驗。
Kappa是作為評價判斷的一致性程度的重要指標,取值在0~1之間。Kappa≥0.75,表示兩者結果的一致性較好,0.4≤Kappa
2 定量分析
2.1相關性分析 在進行相關性分析之前需進行離群值檢驗,離群值的個數一般不得超過2.5%,即在100個樣本的臨床試驗中,不得出現3個離群值。如出現3個或3個以上離群值,應尋找原因,如僅僅是樣本問題,則更換這些樣本;如找不到原因,又影響"等效"的分析時,停止試驗并通知試驗申請者。
相關性分析通常用散點圖來輔助分析。首先以考核試劑每次測定值(作Y軸)與相對應的對比試劑每次測定值(作X軸)作散點圖;目測線性,找出線性范圍,刪去非線性段,如線性范圍寬還可以增加分段統計。如線性范圍太短,則停止評價。對線性段作相關分析,根據EP9-A2要求相關系數r>0.975[1](或r2≥0.95),如r
2.2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比較常用的方法是直線回歸分析,Deming回歸和Passing-Bablok回歸。三種方程的基本形式都一致,為Y=bX+a,但回歸系數b的估計方法不同。傳統的直線回歸分析前提條件是正態分布;對照試劑應是金標準或近似(較好的),無明顯的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若兩種試劑都存在誤差,則不能滿足最小二乘法估計的條件,可考慮Deming回歸。該法考慮了兩試劑的隨機誤差,且假定兩種試劑的標準差比值恒定。Deming法適用于兩個試劑的測量誤差有著獨立的、均數為0的正態分布,誤差的方差為成比例的(在數據范圍內,方差并不必須恒定的)。如異常值較多,可選用Passing-Bablok法。即任取兩點確定直線,屢次反復,得到多條直線并計算斜率,而后對多個斜率值取中位數并調整。該法假定兩器械隨機誤差遵循同一種分布,標準差比值恒定。線性回歸斜率b一般推薦在0.9~1.1之間可接受。
2.3偏倚估計 按下列方程式計算平均偏倚B及試驗系統與對照系統測定值差值的標準差SD。
將醫學決定水平預期偏倚的可信區間與允許誤差的限值相比較(允許誤差推薦為小于或等于1/2CLIA88或者室間質評可接受范圍)。預期偏倚可信區間小于規定的允許誤差的限值,試驗系統可被接受;預期偏倚可信區間大于規定的允許誤差的限值, 試驗系統不被接受。
2.4 Bland-Altman法 Bland-Altman法是1986年Bland和Altman提出的,并發表在Lancet雜志上[2]。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兩組數據的均值和差值,分別以均值為橫軸,差值為縱軸做散點圖,計算差值的均值(d)以及差值的95%分布范圍(即為一致性界限,LoA,d±1.96Sd,其中Sd為差值的標準差),認為95%的差值應位于該一致性界限范圍內。分析散點的分布與一致性界限的位置關系,并且與臨床上可接受的界限值相比,如果一致性界限在臨床上可接受,則認為兩種方法之間的一致性較好,可以互換。檢測項目不同,方法學不同,臨床上可接受的界限值不同,界限值還與臨床預期用途有關,可參考室間質評的相關要求。當樣本量較小時,由于抽樣誤差的影響,有時不一定滿足95%的差值落在LoA范圍內,這時,可以考慮LoA的可信區間(LoA CI)。計算LoA CI所對應的標準誤一般為1SE(d)=Sd/,一致性界限的上、下限的標準誤近似等于1.71SE(d)[3]。在臨床試驗統計分析中,除了用兩種試劑的結果的差值反映一致性外,還可以用兩種測量結果之間的比值(或差值與均值的百分比)進行Bland-Altman分析。由于檢測結果的差值或比值都與兩種試劑的測量值都有關,因此橫坐標應為兩者的均值,而不是對比試劑的測量值。
在應用Bland-Altman分析時,需要注意一定的應用條件[4],均值和差值應相互獨立,即兩種試劑的測量結果應具有方差齊性,差值應服從正態分布,在測量范圍內的差值不隨著測量結果變化的擴大而變化。假如不滿足條件,如Bland-Altman圖呈喇叭狀,建議通過對數轉換達到要求,也可以通過對用比值來進行分析。
一致性分析時,一般不建議用配對t檢驗來評估兩個試劑的檢測結果的一致性。配對t檢驗的本質是對"差異"的檢驗,而非對"一致"的檢驗[4]。因為配對t檢驗主要是比較均數的差異,只能反映總體均數可能相同,卻不能反映數據的一致性,即對系統誤差敏感,卻無法檢出隨機誤差。
3 結語
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應根據預期用途來選擇是用定量還是定量的分析方法。但在實際的臨床試驗過程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一些不符的結果,需要查找原因,在定量分析的時候可以輔助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時候也可以輔助定量分析。不管是定性還是定量,統計分析方法有多種,一定要清楚每種方法使用的前提條件,否則不滿足使用條件得出的結果可能沒有實際意義。由于每種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多種分析方法聯合分析,往往更全面更可靠。如在定量分析的時候,可以線性相關分析、回歸分析與Bland-Altman法結合起來分析。
參考文獻:
[1]NCCLS.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S].EP9-A2.Wayne,Pennsylvania:2002.
[2]薩建,定量測量結果的一致性評價及Bland_Altman法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1,28(4):409-411.
[關鍵詞]血液細胞檢驗 注意事項 質量控制
血細胞檢驗也稱血常規檢驗,是臨床醫學檢驗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是指對血液中血紅蛋白(HGB)、血小板(PLT)、紅細胞(RBC)、白細胞(WBC)及相關數據進行的計數檢測分析。血細胞檢驗不僅能夠有效診斷出各種血液病,而且還能夠為其它多種系統疾病的鑒別和診斷提供出許多有用的信息。血細胞檢驗的最早的方法是通過顯微鏡來進行人工鏡檢,隨著高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基礎醫學的快速發展,鏡檢這種方法已經被血液分析儀,尤其是帶分類的血液分析儀所取代,已經成為了血細胞檢驗的重要手段。血常規檢驗不僅是診斷各種血液病的重要依據,而且對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也可提供許多重要信息,是臨床醫學檢驗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
1檢驗人員的良好素質是保證檢驗質量的首要因素?
1.1檢驗人員需要具備系統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水平。在操作儀器前,要對儀器設備的原理、性能、操作規程、使用注意事項、報警的含義、引起實驗誤差的因素、儀器的維護、保養、使用方法等了如指掌。?
1.2嚴把質控關,注意患者生理或病理因素造成的實驗誤差,注意工作環境對儀器的干擾,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以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無誤。?
2標本的采集?
高質量的標本是取得準確、可靠的檢驗結果的第一步。為了保證血液標本中各項細胞的形態完整,一定要注意血液細胞檢驗標本制備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采集、抗凝,標本的稀釋和貯存。?
2.1采血部位的選擇:最常用的是靜脈采血和末梢毛細血管采血兩個部位,文獻表明,靜脈血血樣是最為可靠的標本。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較差:表現為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8%)而血小板計數明顯減低(-9%),因此,除少數不易取得靜脈血的(如新生兒、血液病及大面積燒傷)患者外,原則上均應采取靜脈血行血常規檢驗。?
采集靜脈血時,要避免造成人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釋或血液濃縮,因此不易在輸液靜脈同側血管采集標本及止血帶壓迫時間不易過長(
2.2標本的抗凝:用于血常規檢驗的血樣必須經抗凝劑抗凝處理,在目前種類繁多的抗凝劑中,EDTA鹽(EDTA-Na、EDTA-K2、EDTA-K3)是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相對較小的抗凝劑,因此最適合于血常規檢驗。除了采血因素(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的影響外,血樣的質量絕大多數取決于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EDTA的最佳濃度(與血液比)為1.5mg/ml。?
2.3標本的稀釋:血液是一種紅色粘稠混懸液,由血細胞和血漿兩部分組成的。無論是血細胞分析儀還是鏡檢直接進行血細胞檢驗計數那是相當困難的,血液是很粘稠的,必須要經過準確合適的稀釋之后才可以進行血細胞的檢驗計數。血液分析儀涉及光學、精密機械、自動控制、電子電路、熱工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且要求高精度、高可靠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是醫院臨床檢驗應用非常廣泛的儀器之一,承擔著臨床檢驗的大部分常規工作,它通過對血液分析來測定各種指標,可以對人體各個器官作出評估,幫助診斷疾病,在臨床檢驗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計數容量和稀釋倍數是血細胞分析儀最重要的設計指標之一。
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我們都是將血液稀釋于稀釋液中,待其充分稀釋之后就會形成稀釋比為1:N的稀釋標本,那么我們就可以以流動檢測的方式來檢測出一定量(V)的稀釋標本內的血細胞數(T),然后通過(L):L-T×N/V這個公式來進行換算之后,就得出了相應的血液細胞濃度。
血細胞檢測的又一重要基礎就是穩定的、準確的測量容量和合理準確的稀釋倍數(HGB、WBC的稀釋倍數一般為1:250左右,PLT、RBC的稀釋倍數一般為1:10000~1:3000)。稀釋倍數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嚴重影響血液細胞檢驗的測量精度。如果稀釋倍數過大,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一定測量容量內血細胞的數量過少,而如果稀釋倍數過低,那么又會重合缺損通過傳感器的細胞排隊.
2.4標本的儲存:前文提到,抗凝劑因時間和濃度的不同,會造成對血細胞形態的影響。在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靜脈血標本,在標本收集后的5min內或30min后,8h內(室溫)檢測,可以得到最佳的檢測結果,如果不能及時用儀器進行檢測,須盡快推制血涂片,以便必要時用顯微鏡對血涂片進行復查。?
3血液分析儀的質量控制?
3.1血液分析儀計數的最適溫度為18℃~22℃,溫度過高、過低均對結果有影響。?
3.2應嚴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應定期對儀器進行保養,清洗和濃縮沖洗,避免半堵孔現象發生。?
3.3每日開機后,應先做室內質控,參加室間質評。室內質量控制是質控的主要環節,它能夠保證儀器測定值的穩定性;室間質評可以解決準確性和參加室間結果協調一致的問題,這是保證成批測定標本不會產生明顯誤差的重要部分。?
3.4根據直方圖及參數變化確定計數結果是否準確,是否需要顯微鏡復查。?
3.5準確分析實驗結果及各參數之間的關系,分析實驗結果是否與臨床相符,出現異常結果主動與臨床聯系。?
總之,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準確的數據,對實驗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應進行監督和管理,尤其應大力提高對質量控制方面的分析、判斷、表達及計算能力,要有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才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準確性,才能為臨床診斷、治療和療效評價提供準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