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桂花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麝炷騰清燎,鮫紗覆綠蒙。
宮妝臨曉日,錦段落東風。
無力春煙里,多愁暮雨中。
不知何事意,深淺兩般紅。
芳樹(唐 - 李叔卿 )
春看玫瑰樹,西鄰即宋家。
門深重暗葉,墻近度飛花。
影拂桃陰淺,香傳李徑斜。
靚妝愁日暮,流涕向窗紗。
相和歌辭·宮怨(唐 - 長孫佐輔 )
窗前好樹名玫瑰,去年花落今年開。
無情春*尚識返,君心忽斷何時來。
憶昔妝成候仙仗,宮瑣玲瓏日新上。
拊心卻笑西子顰,掩鼻誰憂鄭姬謗。
草染文章衣下履,花粘甲乙床前帳。
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釵獨相向。
盛衰傾奪欲何如,嬌愛翻悲逐佞諛。
重遠豈能慚沼鵠,棄前方見泣船魚。
看籠不記熏龍腦,詠扇空曾禿鼠須。
始意類蘿新托柏,終傷如薺卻甘荼。
深院獨開還獨閉,鸚鵡驚飛苔覆地。
滿箱舊賜前日衣,漬枕新垂夜來淚。
痕多開鏡照還悲,綠髻青蛾尚未衰。
莫道新縑長絕比,猶逢故劍會相追。
春詞(唐 - 李建勛 )
日高閑步下堂階,細草春莎沒繡鞋。
折得玫瑰花一朵,憑君簪向鳳凰釵
玫瑰(唐 - 唐彥謙 )
麝炷騰清燎,鮫紗覆綠蒙。
宮妝臨曉日,錦段落東風。
無力春煙里,多愁暮雨中。
不知何事意,深淺兩般紅。
司直巡官無諸移到玫瑰花(唐 - 徐夤 )
芳菲移自越王臺,最似薔薇好并栽。
秾艷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
春藏錦繡風吹拆,天染瓊瑤日照開。
為報朱衣早邀客,莫教零落委蒼苔。
和李員外與舍人詠玫瑰花寄徐侍郎(唐 - 司空曙 )
仙吏紫薇郎,奇花共玩芳。
攢星排綠蒂,照眼發紅光。
暗妒翻階藥,遙連直署香。
游枝蜂繞易,礙刺鳥銜妨。
露濕凝衣粉,風吹散蕊黃。
蒙蘢珠樹合,煥爛錦屏張。
留客勝看竹,思人比愛棠。
如傳采蘋詠,遠思滿瀟湘。
奉和李舍人昆季詠玫瑰花寄贈徐侍郎(唐 - 盧綸 )
獨鶴寄煙霜,雙鸞思晚芳。
舊陰依謝宅,新艷出蕭墻。
蝶散搖輕露,鶯銜入夕陽。
雨朝勝濯錦,風夜劇焚香。
斷日千層艷,孤霞一片光。
密來驚葉少,動處覺枝長。
關鍵詞:城市規劃 空間布局 調整優化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3-289-02
一、我國城市空間增長存在的突出問題
1.我國城市空間蔓延增長的問題開始顯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數量、人口規模以及用地規模有了迅猛的增長。城市活動從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商務區,擴散到城市郊區;城市形態呈現出低密度、區域功能單一和依賴汽車交通的完全不同于傳統城市結構的格局。一般來說。當城市用地規模增加的速度超出人口規模增加的速度時,就稱之城市存在蔓延現象。
通常情況下,用城市用地規模增長彈性系數(即城市用地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增長率之比)來說明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增長與建設用地增長的關系,合理限度一般為1.12。2001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2.40萬平方公里,2007年則擴展到3.55萬平方公里,其中41個特大城市的城市用地規模增長彈性系數達2.28,超過了合理限度1.12的一倍以上,并遠遠高于同期美國1.58、印度1.62與南美1.25的水平。另據我國664個城市統計,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用地面積133平方米,比國家規定最高限額超出33平方米。這表明,在我圜城市化過程中,存在著土地資源浪費、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的問題。
2.土地的承載壓力加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從我國建設占用耕地資源數量來看,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1996-2006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9.38個百分點。同期建設占用耕地增加351.6萬公頃(不包括1996年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占全部耕地減少量的19.1%,年均建設占用耕地17.58萬公頃。如果按建設用地以上述比例與速度增長進行推算,那么,今后城市化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市建設將增占用耕地約19萬公頃,耕地面積將減少40萬公頃。到2020年,全國耕地將進一步減少約900萬公頃。即耕地面積將減少到16.92億畝,與我國到2020年保有耕地18億畝的目標相差1.08億畝,耕地資源保護形勢極為嚴峻。
此外。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直接導致對耕地占用的地區差異。而全國中、高產耕地的分布地區。正是城市化水平較高和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既是全國優質耕地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也是城市化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其城市化建設占用耕地的比例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地區城市規模外延式的擴張,以及小城市數量的大量增加與粗放式發展,占用了大量城市和鄉鎮周邊的優質耕地,從而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甚至永久性失去耕作價值。
3.城市交通結構不合理,交通擁堵問題突出。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城市汽車保有量大幅度增長。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大城市,以家庭轎車為主要特征的汽車增長迅速,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私人汽車1985年全國才28.5萬輛,至2002年為969萬輛。從2003年起,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加速增長,2007年全國私人汽車保有量達2876萬輛,民用汽車保有量達4358萬輛。如溫州市(含縣、市、區)2010年新增私人汽車15.19萬輛,平均10個人擁有1輛汽車。而其中大多數的車都在城市行駛。而我國城市公交分擔率平均不足10%,特大城市也只有20%左右,遠低于日本、西歐、南美國家40%-60%的水平。公交運行速度也很低,平均只有10公里川、時,已低于自行車的12公里,小時和小汽車的20公里/小時。
我國城市交通本來就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投資比例低;道路等級結構混亂,功能不清;公共交通體系落后;道路建設與土地開發利用脫節等問題,城市蔓延不但沒有緩解原有的交通問題.反而使矛盾深化。由于地方政府對新增的土地開發缺乏有力的控制和正確的引導,房地產商乘虛而人,土地利用單一化和公共交通設施的缺乏。使人們對私人小汽車產生依賴性。私人小汽車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排擠公共交通,大量道路資源被占用,城市道路利用率低下,道路擁堵問題十分突出。
4.城市空間結構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的功能。盡管目前我國部分大城市已出現多中心發展的趨勢,但城市中心區的擴張還只能局限于近郊區。通路不便嚴重影響著人口、工商業、和社會活動向遠郊區有秩序地擴散。更多的人不得不居住在日益擁擠的城市中心區及近郊區,建城區的擴張更多地以攤大餅方式,以城市中心區為圓心,向近郊區平面蔓延。以北京為例,攤大餅式的城市空間格局使北京中心城區承載能力接近飽和,而郊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限制了北京綜合承載能力的提升。東京、倫敦等國際大都市通過向“多中心”空間格局的演變,促進了城郊一體化發展,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大為提升。北京城市面積是東京的7.5倍、倫敦的10.4倍(即使剔除山區面積,北京平原面積依然是東京總面積的2.9倍,倫敦總面積的4倍),北京常住人口是東京的1.3倍、倫敦的2.2倍,但經濟總量與這兩個城市差距較大。普華永道的研究顯示,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北京2005年的GDP總量只有東京的8.3%、倫敦的22%。由于北京城市功能過度集中子中心城區,給交通組織帶來極大壓力。特別是北京地鐵發展相對同類城市滯后。因此中心城區的交通擁堵要比東京、倫敦突出得多。
二、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重要問題
1.精明增長:控制城市的無序蔓延。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蔓延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從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城市空間通過開發區、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園林及房地產開發不斷擴張。如果說發達國家城市還能勉強維持運轉的話,那是因為他們能夠為城市的低密度蔓延提供大量的土地,而我國人均耕地擁有水平低,而且空間分布不均,沿用現行城市空間擴展模式不僅城市會走入困境.而且城市大量占用土地損害農業發展。長此以往,將造成我國城市和農村的雙重不可持續發展。
精明增長的核心內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重新開發廢棄、污染工業用地,以節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生活和就業單元盡量拉近距離,減少基礎設施、房屋建設和使用成本。具體到土地而言,就是加強利用土地規劃,確定城市發展邊界,提高城區建筑密度,對城區內部的閑置土地進行整理與置換。實現現有城區土地的優化配置與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集約化。因此,精明增長的城市發展模式能綜合體現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發展目標,是以大自然、生態環境最小干擾的城市化空間模式,是著眼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精明增長作為一種與市場機制相對應的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是要通過法律、財政、金融、稅收等手段對城市開發和城市土地利用的過程與
模式進行管理。特別強調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強調對現有社區的改造和對現有設施的利用,強調生活品質與發展的聯系,提倡一種較為緊湊、集中、高效的發展模式。這將有利于控制我國城市的無序擴張,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市、郊區和城鎮的繁榮。
2.緊湊型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模式。與西方很多國家不同,我國的城市化面臨巨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有限的環境容量不允許我國走與美國一樣分散布局的城市化道路,不能像美國那樣建設眾多低密度的城鎮和居住區,過多地建設別墅和連體別墅,去追求田野別墅的自然舒適。我國必須珍視有限的土地資源,城市規模的擴張要以節約用地、集約發展為前提,盡可能集中連片,內涵擴張,必須限制城市布局過度擴散和城市郊區化,要追求符合自身發展實際、具有地區特色的城市化,要盡可能地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質量,不能在人口高密度、低工資水平地區追求城市生活的舒適。因此,城市居民未來的生活道路應是一條低消耗、高生活質量的道路。不能過多地建設大戶型住宅,要限制每戶住房的面積,城市居住區必須具有較高的容積率,人口和建筑的高密度可確保基礎設施利用的高效率。
緊湊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并非開發強度越高越好。比如,由于城市開發強度過大.導致交通擁擠、空間環境質量下降、城市綠色開放空間不足、空氣污染嚴重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面對緊湊型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爭論,可以用“混合利用”的方式來應對緊湊型城市所表現出來的負面影響,包括城市內部將各種活動的綜合。包括服務活動、工業活動以及娛樂體閑活動等,高密度的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間的交通出行減少,有效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從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情況來看,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的較發達地區,大城市、特大城市,地區城鎮分布較為密集,在區域土地利用結構中,非農業建設用地占據較大的比例,耕地急劇減少。很多地區已經意識到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失衡,開始重新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群規劃以及大都市區規劃,探索科學引導城鎮空間集聚擴散的途徑,并著手制定措施來調控區域城鎮發展結構。試圖達到調控區域土地結構的目的。在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眾多,中小城市、小城鎮數量較多,規模效益不夠突出。但多數小城市、小城鎮土地浪費問題嚴重,用地指標較高,土地開發盲目性較大。對這種類型區域城鎮體系的空間發展,不宜均衡發展,應重點發展基礎條件較好、區域影響力較強的地區及其城鎮,培育以縣城為依托的縣域中心鎮,在合理的城鄉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效的土地利用結構。
3.城市交通: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的平衡。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汽車數最正在一路攀升。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大城市,以家庭轎車為主要特征的汽車增長速度。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私人轎車已經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財富、地位的象征,而是成為相當一批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使更多的人體會到了“汽車文明”帶來的方便、舒適、快捷。但隨著轎車數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燃油緊缺等負面效應也逐步呈現并有加速惡化的趨勢。
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勵、支持公共交通的發展,則在速度、靈活性等方面都劣于轎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就可能成為馬路上的“弱勢群體”,變得更加笨拙和不便,由此也就更加促成人們對私人交通的依賴。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將使整體交通環境惡化,城市空氣污染加劇。燃油價格繼續攀升,城市交通的綜合成本不斷提高,最終可能導致無人可以幸免其害的苦果。
因此,越是在所謂“汽車時代”里。越是應該采取各種政策措施,扶持公共交通的發展。使公共交通逐漸變得更加方便、舒適、快捷,以引導公眾在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間做出理性比較,主動選擇公共交通、節制使用私人轎車,力求在發展汽車工業、滿足部分市民擁有轎車的需求,與降低整體交通的綜合成本、滿足更大多數群眾出行方便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4.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會引起城市功能的演變,從而對城市外部空間形態演化和內部空間結構的重組產生重大影響。從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由第一產業為主導向第二產業為主導。再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方向發展,城市空間結構也出現與之相應的演變特征。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結構優化均為動態過程,兩者應相互協調,共同優化,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許多城市中,地方性的產業發展規劃是引起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機制,而忽略了市場機制。由于受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影響。城市注重工業用地而忽略其生產服務功能方面的用地。各類土地用途結構不合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各種問題日益暴露,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成為必然的選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方式由行政、計劃轉向市場機制的新時期,土地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城市土地產出效率的提高,用地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從而使城市空間結構得到不斷的優化。
為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顯示城市土地資產價值.目前各地都在推進企業退出老城區的工作。即所謂“騰籠換鳥”。這是影響土地區位選擇的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企業搬遷后空出的城市土地,應當在總體規劃指導下,高起點地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同時避免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使城市土地資產價值能夠切實地投入到老城區的改造工作中;企業的搬遷應當與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工作同時運作.以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引導產業區域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改善城市環境,以對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產生長遠的影響應;二是企業的搬遷要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合理布局.做好新工業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關鍵詞:局域網系統集成;快速交換以太網;虛擬局域網(VLAN)技術;波分復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4-5874-03
1 系統規劃
1.1 概述
宏揚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宏達公司所提出的需求,制定并提出了“宏達公司局域網系統集成方案”。
宏揚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所提出的方案是在充分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視訊等技術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建立起宏達公司的網絡,遵循“統一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堅持安全性、先進性、可擴充性和標準化,盡量采用先進的、成熟的技術,實現計算機網絡系統、多媒體視訊系統之間既相互結合,互為支持,同時又相互獨立,并且各系統中每一系統的正常運轉不受其它系統的制約和影響。
宏達公司內部需建立一個以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管理信息平臺,使MIS應用、OA系統、財務軟件以及電子商務、視頻會議系統等能在這個平臺上順利運作,接入Internet、母公司等外部網絡系統,借以提高辦公效率和質量。
根據宏達公司的實際情況,如何保證系統的整體性,需要全盤考慮。我們采取“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并在技術上堅持以下原則:
網絡技術,采用目前先進的高速網絡技術,滿足多信息傳輸及擴展的需要。
系統結構:采用INTERNET/INTRANET方式,符合當今的發展趨勢。
信息處理:采取工作流思想,充分發揮網上協同工作的優越性。
1.2 現狀分析
湖南宏達公司現有新廠、老廠和生活區三塊。
生活區內部已進行了綜合布線,與新廠距離5公里,與老廠距離8公里;無專用電纜通道與另兩處相聯,與新廠有電信的通信電纜聯接,但無多余光芯。
老廠內部也進行了綜合布線,老廠離新廠10公里;與另兩處也無專用電纜通道,與新廠的通信通過微波進行,有多余的2M微波通道。
新廠在基建時樓棟內進行了綜合布線,但樓棟之間未聯接。
整個網絡以新廠為中心,主機房放在新廠生產樓,機房建設在基建時已完成,機房電源從生產控制系統中的UPS系統接入,非常可靠。
宏達還有一個直接接受管轄的母公司,距宏達公司80公里,平常的通信通過微波進行,有多余的2M微波通道。
1.3 工程需求
1.3.1 新廠需求
新廠的主機房放在生產樓5樓,還有其它5棟房子需要聯接,分別是物資樓、行政樓、化學樓、燃料樓、檢修樓,主干需要達到1000M,100M到桌面,公司內部的網絡通信應該是暢通無阻的,為MIS管理和OA辦公提供完善的支持。
新廠作為整個網絡的中心,必須與老廠、生活區、母公司進行互聯。
1.3.2 老廠、生活區需求
老廠、生活區需要跟新廠聯接,并能夠通過新廠訪問母公司。并且老廠與生活區之間能夠互訪。
1.4 設計原則
1.4.1 先進性和標準性原則
網絡系統的設計應遵循國際標準(如ISO、IEEE、ITU-T等制訂的標準)、國家標準、工業標準,走標準化道路。
網絡系統應采用先進的、成熟的網絡設計思想和技術,確保網絡系統的先進性。
1.4.2 可靠性和穩定性原則
局域網系統的可靠性主要是防止單個破損點,如某個設備或某條線路出現故障而對整個網絡產生影響。網絡可靠性主要取決于:
1) 網絡設備,如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的可靠性;
2) 網絡線路的可靠性;
3) 網絡拓撲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4) 網絡通信接口的可靠性,如主機的網卡,通信端口的連接等;
5) 網絡通信軟件的可靠性。
1.4.3 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則
網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保證:
1) 用戶身份鑒別、文件存取權限的控制;
2) 選用具有加密功能的網絡設備,以對流經的數據進行加密;
3) 采用防火墻、防黑客軟件和網管軟件可對某個網絡設備、某些通信線路、某個通信端口的入網權進行管理;
4) 采用網絡防病毒軟件對整個網絡系統的病毒進行防范;
5) 對于中心服務器要盡量做到雙備份、雙電源,布線時要注意地線的配備,以避免中心站點的破壞。
1.4.4 可擴展性原則
選擇具有良好擴展性和升級能力的網絡設備,設計出具有良好擴展性的網絡拓撲,是保證整個網絡系統的可擴展性及升級能力的關鍵。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選用具有良好開放性的網絡協議和平臺,易于擴充,升級;
2) 網絡操作系統選用適合于多種媒體訪問技術和多種高層協議的系統;
3) 網絡拓撲結構合理,以備擴充和升級。
1.4.5 可管理性原則
應采用較好的網絡管理監控系統,確保網絡的透明管理,并且能夠不斷地優化網絡。
1.4.6 投資保護性原則
對原有的計算機設備、通信設備、線路、各種應用軟件和資料都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充分保護原來的投資。
1.5 實施規劃
根據湖南省宏達公司的實際情況、以后的擴展升級及安全的需要,為保證系統的整體性,宏揚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全盤考慮。對該項目考慮采取整體設計、專人負責、精心施工的原則。把整個項目實施進行細化。
1.6 系統實現目標
把整個公司的信息點連接起來,同時要求采用先進的基于標準的網絡技術,提供高速的數據通道。
網絡建成以后可以實現公司內部所有信息點的文件交流和信息共享,為上層應用建立一個安全、穩定、高速的底層硬件平臺。
計算機網絡是其它管理系統運行的基礎,所以建設一個高效、穩定的網絡系統是十分重要的。
網絡建設采用以下幾點重要原則:
1) 采用快速交換式以太網實現公司網主干系統:快速交換以太網和普通以太網同樣遵循CSMA/CD協議,現有的100BaseT網絡設備可以相當簡便地連接到快速交換以太網,保護用戶原有的投資。
2) 采用網絡管理軟件實現對網絡系統的性能和資源進行監控和管理:通過動態的調節網絡的流量,保證系統一直具有一個最佳的性能。
3) 網絡的安全與可管理:企業網絡對安全性的要求比較高,強調可管理性。由于公司網絡上用戶比較多,網絡病毒等不安全因素將成為一大隱患,以及連接Internet和母公司內部網后,預防網絡攻擊或毀滅性破壞,所以在網絡建設時,應對安全與管理方面有全面的解決方案。
4) 最佳的性能/價格比:雖然對該網絡的要求較高,但宏揚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會對網絡設備進行多方選型,全方位比較,精心施工,所選的網絡技術與網絡產品具有很好的性能價格比。
5) 與INTERNET連接:要求全公司都具有上Internet的功能。
1.7 系統的技術特點
1) 技術先進,高速度、高性能
計算機網絡系統建成以后,將是一全新的網絡系統,無舊設備的制約,可采用較先進的網絡技術,使公司的應用系統建立在高效的網絡平臺上。
2) 技術成熟,符合標準
在選擇先進網絡技術的同時,注重該技術的成熟性,要求選擇的技術符合國際標準,與主流廠商產品及網絡技術可互聯。這對于宏達公司日益開放和國際化的今天尤其重要。
3) 易擴展、升級
由于計算機發展速度非常快,企業在技術和設備上的更新也將是很頻繁的,但作為基礎架構的公司網絡系統,必須有一定的超前性及靈活的擴展性。
2 網絡集成
2.1 網絡建設原則
1) 先進性:在性價比最優的情況下滿足未來擴展需要,保證網絡的先進性。
2) 實用性:系統是先進的,更是實用的,即安裝、調試、使用方便、實用。
3) 擴展性:網絡未來的升級方便簡單,同時保證現有投資。
2.2 網絡設計方案
目前,建立高速局域網絡的技術主要有三種:FDDI、ATM、快速以太網。
我們推薦采用技術成熟、維護簡單且具有價格優勢的能滿足多媒體網絡需要的1000M快速交換以太網組建局域網。
該網絡為以超五類UTP為傳輸介質的樹型網絡。服務器采用1000M光纖網卡,直接與主交換機互聯,或服務器采用100M網卡,可與任何交換機相連,網絡采用TCP/IP協議,便于網絡互聯。
快速交換以太網方案具有穩定性高、造價低、保護原有投資等優點。
2.3 網絡管理
2.3.1 網絡管理介紹
網絡管理是網絡高效、經濟、安全、可靠工作的保證,這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
網絡管理分為五部分:失效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記賬管理,配置管理。
失效管理:失效管理是對網絡問題、錯誤的查找和處理的過程。它包括發現問題、隔離問題、解決問題幾個方面。使用失效管理技術可以更快更容易地發現并解決問題。
性能管理:性能管理主要是指對網絡硬件,軟件及介質的性能測量。主要的指標包括整體的吞吐量、使用率和相應時間。利用這些性能數據,管理人員就可以分析網絡瓶頸,調整網絡帶寬,更好地發揮網絡的性能,以滿足用戶的要求。
記賬管理:記賬管理記錄每個用戶及用戶對網絡資源的使用情況,使管理人員能及時調整資源分配,保證每個用戶的服務質量,同時也禁止或允許某些用戶對特定資源的訪問。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對網絡信息訪問權限的控制過程。由于網絡上存在敏感數據,為了禁止非授權用戶對它們的訪問,就要對網絡上的用戶進行一些訪問權限的設置,同時也要盡可能地發現某些“黑客”,以阻止對網絡資源的非法訪問及嘗試。
配置管理:網絡設備的配置決定了網絡的行為,配置管理是查找和設置網絡中的重要設備的過程。對于一個大型網絡,可能包含很多相同的產品,比如同一型號的路由器,配置管理可以集中管理每個路由器的現有系統軟件,方便地進行版本更新。
2.3.2 網管軟件
由于采用的是CISCO的產品,選擇的網管軟件是CISCO Works2000系列中的CON-SAS-CWSNM-1.X FOR WINDWOS。
2.3.3 網絡管理硬件平臺
隨著湖南宏達公司的網絡應用越來越多,計算機網絡管理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建議在生產樓5樓主機房增加1臺臺式機,作為固定網管,以管理全公司的網絡設備。
隨著網絡設備的增加及網絡規模增大,網絡故障發生的頻率相應增多,故障的判斷及分析難度增加,建議增加一臺筆記本,形成移動網管,以便于調試、分析、故障排除。
參考文獻:
[1] [美] Cisco System.網絡互連技術手冊[M].李莉,童小林,譯.4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 蕭文龍,陳怡如.最新Cisco Router使用教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響應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099
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大規模的數據不斷產生,這些數據是無法用手工閱讀與分析的,大數據這個概念應時而生。龐大的數據信息量,豐富的數據種類及快速地對數據進行處理是大數據的特點。大數據如果被充分應用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將有效提升人們工作生活的效率,在城市規劃工作中也需要能夠應用大數據手段,創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只有積極響應,才能保障工作的高效率與高質量。
1 大數據在城市規劃中的意義
1.1 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城市規劃符合時展的潮流
傳統的城市規劃形式單一,落后,城市規劃效果不理想,傳統的城市規劃沒有跟上時發展的潮流,落后于時代的需求。在傳統城市規劃中,技術手段較為單一,相關數據搜集不全面,數據信息分析工作不到位,對信息也不能進行有效的處理和應用,這對城市規劃工作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導致城市空間規劃不是很合理。這就制約了我國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如果能夠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城市規劃,能夠收集整理海量的數據,對相關數據進行有效地分析和處理,就能夠優化城市規劃流程,避免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城市規劃的效果與質量。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城市規劃是適應時展潮流的。
1.2 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城市規劃能提升工作的效率
傳統城市規劃形式單一,手段落后,通常是通過人工操作的方式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搜集、分析研究、處理的,這種工作方式效率不高,工作流程設計不合理,這種人工操作方式無法保障數據信息的準確性,用錯誤的信息指導城市空間規劃工作就會導致其規劃效果的不理想。另外,這種傳統的信息數據收集的方式也加大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了規劃者的工作負擔,導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而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海量數據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處理工作,能夠優化工作流程,同時保障信息數據的豐富性和準確性。以此信息數據為依托進行城市的空間規劃,布局,就能保障規劃的質量。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城市規劃把工作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做一些更有益的,能提升規劃質量的工作,這對于提升城市規劃工作的效率,推動城市空間規劃工作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1.3 推動傳統城市規劃向大數據時代的轉變
傳統城市規劃是借助統計、問卷調查、對文獻進行研究等方式開展工作的,這種工作方式落后,導致城市空間規劃布局不是很合理,造成了一些弊端。但在大數據時代,在城市規劃工作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的方式開展工作,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處理就能對城市規劃工作做出指導,就能夠推動城市全面規劃工作的發展,并能夠將城市規劃的的效果圖全面展示出來。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可以對城市空間進行有效的規劃設計,能夠實現城市規劃工作模式、規劃方式的轉變,推動傳統城市規劃向大數據時代的轉變。
2 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的響應
2.1 城市規劃編制的響應
城市規劃編制工作是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的基礎,大數據背景下,可以以大量的數據為依據,對城市規劃編制進行改革,已實現其最優化發展。在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數據收集方式要發生變化,城市規劃編制的響應速度也需要發生變化,要能夠轉變傳統的城市規劃方式,改革城市規劃技術手段,以促進城市建設工作的有效發展。在大數據背景下,城市規劃人員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搜集到大量可靠的信息,信息采集和數據處理工作更為快捷有效,通過可靠的數據信息,城市規劃者可以有效改變城市規劃編制,使這項工作更為合理科學。
2.2 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的響應
第一,城市規劃關注點的轉變。在傳統的城市規劃問題上,人們把關注點集中到如何使城市空間結構更為合理,規劃者關注的是城市空間的有效規劃工作。而在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的關注點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大數據時代,大量的數據出現在個體居民之中,個體城市居民對城市規劃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要求。因此,作為城市規劃者在進行城市規劃工作中,就不能單單考慮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問題。規劃者更多地需要通過大數據手段了解居民意愿,能夠根據相關數據對城市規劃工作進行分析設計,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城市規劃工作的發展,使城市規劃更接近民意。比如,在進行城市規劃過程中,規劃者可以通過網絡手段,了解當地人口和土地使用現狀,了解居民對城市規劃的意見和建議,以此數據資源指導城市規劃工作,以推動這項工作的發展。
第二,城市規劃實施過程發生轉變。傳統的城市規劃工作是先設計城市規劃方案,然后,方案經過地方政府審批通過后開始實施,接著,各方面能夠根據相關要求開展建設工作。傳統的城市規劃工作過程受到政府部門的主導。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規劃實施過程落實下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這就導致城市規劃和建設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因此,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政府就需要優化城市規劃過程,要能夠以動態城市規劃和建設方式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在現階段,城市規劃實施過程要發生轉變,要能夠向動態化和彈性的過程轉變。
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過程要能夠積極發生轉變, 能夠從傳統的落后的規劃編制中解放出來,轉變成為一種全新的運行模式。城市規劃要能夠實現城市規劃設計,設計實施,采集數據信息、反饋信息、調整設計方案、實施規劃的統一,這個過程是完善的,能夠反映出城市規劃的科學性,能夠促進城市建設中各種子系統的有效結合,相互促進,促進城市規劃工作的發展。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對居住的城市要求不斷提升,國家和政府要能夠通過努力,促進城市的有效發展,滿足人們的生活居住的需求。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已經相當落后,現階段,城市規劃者要能夠更快捷準確地獲得相關資源信息,能夠不斷優化城市規劃和設計,能夠借助大數據,借助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完善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以有效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和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秦蕭,甄峰,熊麗芳,朱壽佳.大數據時代城市時空間行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3(09).
關鍵詞:城市規劃;新技術運用;農村城市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
城市規劃建設是百年大計,關系到城市的未來。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設的管理依據。城市規劃的目的是在全面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的歷史和自然條件,確定城市的性質和規模及各部分的組成,合理選擇這些組成部分的用地,加以全面組織和合理安排,使之各得其所、互相配合,為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環境。
1、概況
某居住區位于某市,屬于農村城市化建設用地。隨著城區的開發建設,該基地將建設成為一個高檔次的住宅區和具有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生活基地。其地塊價值大大提高,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得到體現。
2、規劃特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設一個具有現代氣氛濃厚的、智能化的、配套完善的高品質社區,才能充分滿足現代人們對健康的生活追求。
作為現代化城市住區,本居住區在規劃之初,即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把小區住宅、環境等作系統規劃設計。 采用“鄰里中心+街區商業”的指導思想,“鄰里中心”即強調現代化建設“以人為本”,突出“家庭”和“鄰里”。具有濃厚東方色彩,在每個居住密集區建“鄰里中心”,每個“鄰里中心”集文化、娛樂、商業網點和便民服務于一體,為方圓1公里內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服務。 “鄰里中心”建筑具體功能可以是:一樓有銀行、郵局、書店、超市、中外快餐和各式電器;二樓是各類品牌專賣店;三樓是社區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心,電影院、閱覽室、旱冰場、保齡球、游樂場、音樂茶座和書畫廊;四樓為醫療中心。附樓:菜市場和大酒店。樓后陽光草坪、網球場和操場;周邊有小學和幼兒園,功能一應俱全。
規劃設計目標為滿足生活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活的品質我們提出了“三個建設”,即:
(1)建設成一個具有現代氣氛濃厚的、智能化的、配套完善的高品質社區,充分滿足人們現代的、人性的、健康的生活要求。更好的滿足人們的追求。
(2)建設一個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生態化的、層次分明的空間環境,充分滿足人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心愿望。
(3)建設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藝術化的、豐富多彩的理想空間,充分滿足人們渴求知識、與時俱進的精神追求。
3、總體布局
規劃兼顧區位性與方便性,形成設施齊全,功能多元的新型完善社區。總體布局以綠化空間和步行空間作串聯,功能作線索,道路作構架,人文地域文化作靈魂,鋪敘全區的空間秩序。形成“一心二軸;一環五區”的整體結構框架。
“一心”以社區中心公共服務設施為主形成的鄰里中心。包含業委會、居委會、老年活動中心,醫務室等社區服務設施,主要滿足社區日常的生活需要。
“二軸”是整個城市的形象軸線,濃厚的商業氛圍和高人氣相互促進,不斷提升該地塊的商業價值。社區級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成為整個社區的生活休閑軸,其功能更多的為居住在這個社區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適、安全、健康、文明的生活環境。
“一環”——指步行帶沿環狀車行主路一側布置,盡量實現人車分流,減少相互干擾,同時結合景觀設計,布置景觀節點,體現處處有景,戶戶賞綠的均好性。
“五區”——將小區分為五個組團片區,便于組團式開發和管理。
3、綠化景觀規劃布局
居住社區更同時考慮人的視野,采用短板高層整體布局,設計合理的全景觀的通透性、均好性、多樣性、協調性兼顧的優質社區。讓住戶共享小區的綠地、景觀,做到處處見綠、窗窗有景。
此次規劃設計既體現精致生活情調,又融建筑和居住為一體的整合景觀,無限接近自然、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通過社區建筑、入口、街景、景觀、小品以及近人的尺度感傾心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典雅、富于趣味性的現代風情居住區。豐富多樣的四季植物景觀和流暢的線狀水景、以及休閑的戶外空間是景觀的特色,空間規劃清楚并極有層次感,從景觀線到空間、休憩花園、游樂場地都合理地安排于小區內,意在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明快、豐富而多層次的戶外空間結構,提供一種健康休閑的居住氛圍,使人感覺到生活的情趣。景觀從室外延續到室內,與建筑現代、簡潔的風格相呼應——不僅僅是戶外色彩豐富、形式多樣的園林,也不僅僅是頗具小資情調的豪華家園,大自然的元素被引進起居空間并成為建筑和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已逐漸從“謀生”的階段轉入“樂生”的階段,人們日益重視生活的質量,對于居住的要求遠不僅止于一個遮風蔽雨的“蝸居”,而是愈來愈注重整體的環境質量,因而住宅小區戶外綠化環境的塑造對于改善居民生活整體質量,對于建設現代文明居住小區,提高居民購房吸引力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本次規劃設計在整體規劃結構布局的基礎上,著意強調住宅小區整體綠化環境的塑造。首先,本規劃突破了以往一些規劃中小區綠化環境視為“邊角料”的零散無序觀象,而是指出一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將生態和諧理念作為綠化環境的整體宗旨,規劃充分考慮高層住宅大空間的優勢,積極利用各種設計手段,在組團中心形成大面積核心綠化景觀空間。同時考慮沿環路布置綠化景觀,充分融合到每一個住宅組群環境中,繼而營造出一個整體合諧可親,充滿詩情畫意的人居環境。
4、道路交通組織規劃
倡導“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創造良好的步行空間環境。規劃力求做到“人車分流”,人行步道和綠化軸線結合起來形成多廊道的空間結構。同時,注重交通組織與小區入口對景營造的結合,將道路設計與廣場空間、綠地空間與建筑空間相結合,共同塑造戶外空間景觀。
小區交通便利,四周均為城市規劃道路。
動態交通規劃基本實現人車分流的道路交通系統。同時,又保證將道路設計與住區內城市設計相結合,強調對景與轉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間變化。共同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空間景觀。
本規劃區道路實行分級設置的原則:主路、次路、宅間路。小區主路為環型設置,組團內部道路與主路道路相連;綠化步行主軸與每個組團相通,以使綠化步行主軸內步行道路與組團內部道路相通。一方面可以保證車行系統和步行系統相互獨立,自成體系;另一方面,車行和步行路線又可以直接與住戶相聯系。
靜態交通規劃也是本次規劃設計的重要方面,適應小汽車的日異增長,充分考慮停車場庫的安排。靜態交通規劃包括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庫的設計。根據居住區停車庫(場)設置標準測算,并結合設計要求,布置小區的機動車停車共計約5059個(0.7個/戶)。地面的停車位共約1518個(約占總停車位的30%),地下的停車位3541個(約占總停車位的70%)。主要方式是:
1)路邊停車:結合小區主路的周邊式布局,安排沿路停車位;
2)宅間停車:利用住宅組群之間的消極空間組織停車;
3)建筑底層架空停放:住宅底層全部架空停放或部分架空停放;
4)地下車庫:在中心綠地附近布置地下停車庫。
公共建筑的停車采取地面停放和地下停放兩種方式。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的停車數量按照國家規范中等城市的有關要求。非機動車利用宅前、半地下室和公建集中存放點存取。
5、 新技術的運用
(1) 保溫隔熱墻體及樓地面、斷橋鋁合金中空玻璃門窗、鋁合金外遮陽卷簾、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應用,立體綠化系統的設置等科技措施的運用。
(2) 雨水的回收,中水處理再利用系統,將處理后的水用于小區內道路的灑水及綠化灌溉。
(3) 中央通風換氣及除塵系統和戶內垃圾處理設備的應用,有效的減少了廢料的排放,使小區的生活環境達到可持續的發展。
(4)智能化:寬帶網入戶,智能物業管理主要體現在自動化安全防范、自動化控制與信息管理、交互式信息傳遞等三個方面。其中,交互式信息傳遞功能體現在通過寬帶上網,從而實現了家庭辦公、網上購物、語音與傳真服務、網上教育、股票操作、電視電話以及享受社會信息平臺提供的豐富多彩、貼切詳實的社區信息等。
結束語
關鍵字:城縣規劃;適應性;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鄉規劃法》、《物權法》的實施,我國城鄉工作面臨著新的政策、法律、和人文環境的壓力,因此,各地行政規劃部門都要面臨著上級領導、紀檢監察部門、社會群眾的質疑,例如現行的政策法規是否適合當地城鄉規劃現狀,是否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等等。城鄉規劃布局的適應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法律也好,技術也罷,是否適應地區的發展建設,如何建立一個城鄉規劃依據的框架,始終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城鄉規劃布局的現代適應性問題思考
1.如何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規劃”是“計劃”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的必然產物,這是對城鄉空間資源的規劃引導,而不是計劃性的安排和規定。所以,城鄉規劃應該強調規則的制定,對已經實施的規劃項目納入工程設計反手,在規劃的指導下進行項目。由此可見,城市規劃的適應性主要體現與空間規劃方面。進一步說,“規劃”是規范的市場機制對城鄉空間資源規劃中的規則,是一種屬性或者說是公共政策,是城鄉規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市場起到基礎性的調節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城鄉規劃并并不是一種“規則”,只是單純的工作計劃,忽視市場的調節作用,造成城鄉規劃空間混亂,影響群眾正常生活。
2.城鄉規劃不符合客觀規律
城鄉規劃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必須要符合城鄉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客觀規律,城鄉規劃問題會迎刃而解,如果違背客觀規律,城鄉規劃則會陷入泥潭,無法實現規劃的最終目標,甚至會適得其反。當前,我國有些地方政府在城鄉規劃過程中為了追求政績,不顧城鄉發展的客觀規律,盲目追求政績,造成很多城鄉建筑,基礎設施不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群眾不適應規劃之后的地區生活。城鄉規劃在規劃之初就沒有考慮到適應性的問題,最終造成規劃之后的種種問題至今難以解決,嚴重影響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老舊城區開發力度過大,不適應環境發展
很多城市的舊城區人口密集,在規劃過程中,城市綠地被大量毀壞,居民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城市人流、交通、工業三廢大量增加,但是城市綠色植物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自然環境的凈化能力下降,增加了城市污染問題。
4.鄉鎮建設散亂,不適應城鄉總體規劃布局
鄉鎮建設是城鄉規劃布局的重點規劃部分,但是目前很多鄉鎮地區建設混亂,既不利于生產,也不適合生活。鄉鎮公路建房隨意,占用群眾土地,破壞城市環境,嚴重影響交通運輸。如果鄉鎮建設不適應總體城鄉規劃,就無法實現城鄉規劃的最終目標。
二、對城鄉規劃布局的現代適應性改革建議
城鄉規劃發展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城鄉規劃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規劃是否適應當代城市發展,如果城鄉規劃不適應當代城市發展,對實現現代化只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規劃是否適應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自然環境發展,居民是否適應城鄉規劃之后的生活等等,只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才能提高城鄉規劃布局的整體水平,進而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1、區位分析,適應城鄉特征
城鄉規劃需要考慮兩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一方面是鄉鎮。從城市角度來說,城鄉規劃局要保證城市的發展建設,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城市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不能因為城鄉規劃忽略城市建設。從鄉鎮角度來說,城鄉規劃同樣是在鄉鎮原有基礎上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興建公路交通,美化鄉鎮環境。城鄉規劃布局不是要鄉鎮居民完全放棄原來的生活,而是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房子更美觀牢固,道路更暢通,購物方便,不比耗時耗力“進城”置辦物品。總體來說,地區進行城鄉規劃必須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經濟條件,政治政策,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等綜合因素,忽略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會與其他方面發生沖突,影響城鄉規劃整體發展。
2、完善相關政策,適應當代城鄉規劃管理
《城鄉規劃法》對城鄉規劃控規管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明確了控規的法律地位。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必須控制好城鄉規劃布局的詳細信息,并依照國家有關的法律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規。只有完善相關法律,才能為城鄉規劃布局提供法律保障,保證城鄉規劃順利進行,盡快實現規劃目標,提高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強城鄉規劃布局的靈活性,適應城市發展的可變性
用地性質確定及土地規劃劃分是城鄉規劃布局的重要內容,規劃主要是在開始建設施工之前進行的,具有預見性的活動,對土地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注重靈活性。城鄉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有些土地的使用功能不僅反映著土地使用的性質,同時還表現出一種相對兼容并處的狀態。規劃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允許用地性質兼容,輔以兼容比例,以此來適應城鄉規劃中可能存在的市場調節需求及不確定性。
4、充分利用市場調節作用,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城鄉規劃過程中,政府雖然有權利對土地及空間利用進行規劃,但是在城鄉規劃中政府工作絕對不是“一刀切”。對某一地區的土地和空間進行規劃利用之前,必須考慮到該地區的市場發展前景,開發建設成本和建成之后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充分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掌握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才能對土地和空間進行規劃建設。政府的作用是宏觀調控,掌握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但不能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強行對土地和空間進行規劃。
5、多元化發展方向,適應不同類型城鄉規劃
城鄉規劃是我國提出的一項加快實現現代化的政策,但是我國地域廣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環境復雜,每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自然環境都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城鄉規劃布局是國家提出的一個總體發展方向,具體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還要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此外,城鄉發展還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不能為了實現現代化而忽略了民族風俗、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樣一來,我國城鄉規劃布局必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總結
城鄉規劃是一項長期的建設性工作,其過程應該是開放的,不斷翻山的過程。當前,我國城鄉規劃布局適應性問題比較突出,這是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要追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速度,另一方面要追求建設發展質量導致的。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城鄉規劃布局面臨著新的挑戰,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我國一定可以順利實現城鄉規劃的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
[1] 葉雷,韋柯筠,陳凱. 強制性與適應性:快速發展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方法初探――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 福建建筑. 2010(09)
[2] 張志斌,戴德勝. 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效性的規劃編制方法探索[J]. 現代城市研究. 2007(10)
1引言
在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中,通過調整用地結構的過程塑造城市空間環境,促進局部地區和城市整體性互動發展,以小區的實體安排與社區居民的社會心理健康的相互關系為重點,通過對物質空間及景觀標志的處理,創造一種物質環境,使較低收入居民平等享受城市公共設施帶來的便利,并帶來整個城市的良性發展。
2汕頭市華新城以西片區概況
汕頭市華新城以西片區位于汕頭市金平區,南側為月浦南工業區,東側為汕頭西區主要的居住區之一的華新城。
規劃片區在澄海路北側的用地現已建設了臨時性的工業廠房和倉庫,在郵電學校西側用地現為深展巴士租用的維修和停車用地及汕頭廉租公房。在紅蓮池河東側臨澄海路建成汕頭中心血站的辦公樓。規劃區西側是林厝圍村,屬于月浦居委的一個自然村,村內大多數建筑都是磚房,有少量4層高的民房。其他用地為荒草地、填砂地和部分農用地。
3規劃定位及布局
作為西片區一個公共設施齊全,布局完整,環境優美,為生活配套服務齊全的居住小區,并落實市政府廉租公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土地載體。
隨著城市空間的發展以及汕頭西片區城市功能的提升,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盤活用地,逐步把片區改造成集生活居住、綠化休閑和配套服務功能于一體的配套綜合服務區。
4用地布局規劃
4.1規劃理念
4.1.1作為生活居住區,需解決新增居住人口的居住配套生活問題,通過布置居住小區的系列配套服務設施解決居住配套問題。
4.1.2要充分發揮濱河優勢、生態優勢,規劃中思考如何打造大型的帶狀公園,結合綠化開敞空間布置服務居民文化娛樂和健身康體設施,營造宜人的步行體系空間,使大多數市民有機會享受公共的開敞空間,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提升規劃區的環境檔次。
4.2用地結構
用地功能結構:“一心、一帶、一小區、一組團”
“一心”由規劃區中部集中布置文化活動中心、市場、社區服務中心、衛生站和物業管理等公建服務設施,形成居住區的公建服務中心。
“一帶”在規劃區西部布置南北向的帶狀公園,園中安排居民健身和文化娛樂設施,在紅蓮池河北側河邊布置濱河廣場及親水平臺,形成生態通廊。同時,結合公建服務設施,極力營造具備生態景觀和公建服務功能,視覺通達性和步行通達性兼備的生態景觀軸線,構筑主要的生態景觀軸線。
“一小區、一組團”是分別指由四個居住組團組成的一個居住小區和西南部的醫療衛生組團。
5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區由澄海路和規劃中的潮安路、潮陽路、紅蓮池河圍合而成,近期澄海路是主要的對外交通通道。澄海路規劃道路紅線寬度60米,潮陽路規劃道路紅線寬度52米,潮安路道路紅線寬度52米。根據避開村居、理順村居與路關系的設計思路,沿村居兩側設置兩條15米小區道路。
規劃區其他內部道路分為居住區道路20米和居住小區道路15米兩級,居住小區道路還可劃分為車行道和步行道兩類,即在西部帶狀公園中的道路劃定為步行道,結合廣場、親水平臺形成游憩服務中心區。
規劃在片區公建中心處設置1個地面停車場;項目規劃公交首末站1處,位于C02-4地塊;沿潮安路、澄海路及潮陽路設立港灣式停靠站各1個。
6公共設施規劃
6.1規劃原則
6.1.1合理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根據規劃區現狀建設情況和部分用地已出讓的實際,對應建設規模和人口規模,實事求是落實各項公共設施。規劃配套醫院、中小學、幼兒園、肉菜市場、社區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停車場和露天居民健身等設施。
6.1.2公平分攤公共服務設施
規劃將中學、小學、幼兒園、肉菜市場、綜合服務、社會公共停車場等居民日常生活設施用地,列入各用地單位需要分擔的項目范圍。對于區級以上的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用地如:醫院、公交首未站、燃氣調壓站等用地,則由政府承擔其所需的建設用地。
規劃以擬定的各權屬用地的容積率,確定其應承擔相應比例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保證各用地單位間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同一用地權屬單位所承擔的公共配套設施用地,在配置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可結合實際用地情況靈活布置。
6.2設施規劃
6.2.1醫療衛生設施
位于片區的西南部在現有的中心血站基礎上布置了醫院,總面積約3.8公頃。
6.2.2教育設施
根據《汕頭市城鎮中小學校規劃建設和保護條例》的設置標準,片區規劃配置中學1所,用地面積2.4 ha;小學1所,用地面積1.3 ha;幼兒園2所,用地面積0.9 ha。
6.2.3文化、體育設施
在北部居住小區公共服務中心配置文化活動中心,總用地面積約為0.8ha。規劃區內,結合濱河綠地布置體育設施,形成體育公園。在優化規劃區環境的同時,為居民提供體育健身設施。
6.2.4其他公共服務設施
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版》、《汕頭市中心城區停車專項規劃》,在兩個居住功能片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中心內,配套肉菜市場、門診所、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物業管理處、居民停車場(地面1處)、開閉所等設施。其他社區服務設施和商業服務設施可根據實際需要在建筑物首層或結合其他公建設施予以設置。
7 綠地系統規劃
7.1規劃原則
7.1.1因地制宜,利用本土植物
根據生態適宜性原理,植物生長應適宜于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本土植物不僅生命力強、生長茂盛,賦有地方特色,而且養護、管理費用也相對較低,所以應栽種本土植物,以人為本,營造宜人共享空間。
7.1.2回歸自然,傾注文化內涵
在建設規劃區的綠地系統時,要大力傾注本區特色,提升文化內涵。應保持紅蓮池河特有的水脈和文脈,在建設時順其水系結構,開辟公園、親水空間,排洪納潮。公園綠帶建設融入文化主題元素,提高綠地檔次。
7.2規劃思路
在規劃區西部打造大型綠化開敞空間,以帶狀公園、濱河綠帶、濱河廣場和親水平臺為主要載體。可為社區居民及周邊民眾提供工余休憩運動和文化娛樂活動場所。是提升片區環境和生活質量,改善紅蓮池河沿河景觀的重要舉措。
規劃利用帶狀公園和親水廣場開辟社區西部的開敞游憩空間,構筑片區主要的生態景觀軸線。
7.3公共綠地布局
在本規劃范圍西部設置一條南北向帶狀公園,北側連接濱河廣場和大型親水平臺,帶狀公園中部設置1條貫穿南北的主步行道,帶狀公園分為體育廣場和文化廣場兩個部分。
7.4防護綠地布局
沿潮陽路、澄海路道路一側分別設置10米防護綠化帶,在潮安路道路南側設置30米防護綠化帶。
8環衛設施規劃
8.1規劃原則
【關鍵詞】居住區;生態規劃;可循環
居住區的生態環境符合城市規劃以及區域規劃。地域和城市環境的融洽,是生態小區的一部分,體現了其所在的城市的風貌和特質。生態小區和傳統小區相比較有本質的不同。和諧生態小區中自然與人共生、人們回歸自然、熱愛自然、自然與小區融為一體。同時能營造出滿足人類的自身發展需求和環境,富有自然氣息、充滿文化氣息呈現出的繁榮、活力和生機。讓人們一回到這里就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和放松。
可持續生態小區是以可持續性發展為指導,因而它能實現小區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的發展,能夠在獲得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的同時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經濟快速、高質的增長。可以把小區的自然環境作為整個小區的公共資源得到永續的利用。整體的生態小區不只是環境優美或是自身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環境的整體發展,小區生態化亦不是某一個方面的生態化,而是小區整體的生態化,實現了整體上生態文明的發展。因此,建設小區的生態環境會逐漸改變目前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實現節能環保、節約有限的資源、減少污染以及對物業等的有效管理,為城市、小區自身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強大動力。
1 居住區生態的規劃結構
利用生態規律,以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介入工程的措施以及技術手段,對傳統小區進行規劃和設計,讓小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小區,利用小區的生態文明來加速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因為在規劃層次上體現生態的理念,所以我們要把基本操作的平臺定位于規劃結構,以體現其統領規劃全局的意義。既然是要規劃建設,總會有一定比重的原生態土地轉化為建設用地,使其原有的生態環境不能完全的保留。但是可以保留其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原有的生態系統有可能會遭到破壞,需要做部分的調整完善。按照系統觀點,功能的實現不能取決于局部而是取決于其穩定的系統結構,生態系統有一定的承載力或重量。因而選擇生態結構成為生態規劃的重點。
2 居住區生態的規劃內容
居住區的生態規劃是以居住區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經濟生態為規劃的基本框架。居住區的生態環境以自然景觀為主最能體現出原生的生態平衡,亦是我們所追求得良性生態平衡。
2.1 規劃-自然生態模式
自然景觀、綠地是居住區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綠地率最低要達50%以上,人均公用的綠地應在28平方米左右。地面的保水指標:本指標強調的是建筑基地的滲水和保水能力,盡可能的減少混凝土覆蓋地面的面積,大量運用自然排水系統,以有效的讓雨水快速消散,最理想的指標是小區的地面積不小于80%這樣才會發揮其最大的透水性能。
2.2 規劃-經濟生態模式
采用自然的方式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利用,在整個社區內實行綠色的生產和消費。以綠色消費為主題的消費價值觀,可以更有效的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實現綠色消費替換高耗能消費物品,以減少資源的消耗、節能環保、再生能源為主。使用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加快經濟的發展,并養成科學的消費價值觀。
2.3 規劃-社會生態模式
為大家營造一個溫馨的社區,增強小區的歸屬感。“賓至如歸”設立標志性的建筑、中心休閑廣場和對于各個年齡段、消費水平不同的需求建立的休閑場、住宅。設立文化交流、娛樂活動等場所。生態小區的建設是一種新的建設理念,也是未來城市發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必然的趨勢,一個偉大且壯觀的工程,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3 居住生態的目標
生態是以“整體協調和循環再生”為原則、通過對環境的塑造來促進人們居住的環境質量和提高人與自然的結合,人工設施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使得小區的社會-經濟-自然整體協調為一體從而達到一種穩定、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從而推進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3.1 生態住宅類型的分類及其特點
3.1.1 生態住宅模式
生態住宅模式是以藝術為本源,提倡用以藝術最大限度的開發生態住宅,把住宅作為一件藝術品去創作、營造整體的藝術氛圍主要提倡以藝術為本源, 最大限度地開發生態住宅的藝術功能,使其不論是從內到外看起來都是一件藝術。以節能為主體現生態智能,對居住者提供智能服務,使居住者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完成生活的某個細節,讓一切都感覺是一種享受。
3.1.2 “健康的住宅”模式
生態住宅又稱為“健康住宅”。生態住宅區不僅僅是綠化,從規劃上看,生態住宅區的總體的布局、單體的空間組合、房屋的構造、自然能源利用、節能措 施和綠化系統、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是以改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整體的目標。另外,在設計上不僅要注重綠化的分布、風格和整個建筑的相互輝映,還要注意不同的植物上的運用,體現其的功能,如:防風、防塵、防沙等。還要注重環保、節省資源。使人不再是買房子,而是在買一種感覺,一種賓至如歸、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以營造舒適的環境,發展健康文明的家園。
4 總結
一個居住區的完整不止要基礎設施完善,還要求生態結構合理,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城市化進程中,生態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已經被廣泛的應用,而在這些建設當中,樸素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一直是指導人類建設社會文化的主體思想。生態小區不只是單方面對小區的建設,還要對小區周圍的環境進行保護,從而全面的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小區應是由設計、建設直到使用、廢棄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對環境無害的,而不是種點兒草那么簡單。人們對生態居住區的規劃策略、設計思想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進步著,人們建設生態城市,構建生態家園的夢想將會成為美麗的現實。
參考文獻
[1]閆水玉 張冷偉 王正 重慶都市區生態化的空間規劃策略[J] 2011(87):11-13
關鍵詞: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土地;交通;公眾參與
Abstract: in the tortuous developing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cities have been up and peop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ow the urb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st. So highly civilization inheri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future now, also is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will coordinate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ill be greatly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our country, so the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firs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and then explai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ivable principle, finally from six aspects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lanning in detail.
Key words: ecological livabl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 Traffic;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
(一)生態城市的內涵
首先生態城市的核心應當是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由三個主要的子系統組成,包括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生態城市是三大系統協調而且良性運行的城市。生態城市應該是生態系統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二)宜居城市的內涵
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宜居城市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強調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都能協調發展,人們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滿意,并愿意長期繼續居住下去。狹義 的宜居城市指氣候條件宜人、生態景觀和諧,適宜人們居住的城市。在實踐中,有的城市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宜居城市建設的首要位臵,突出園林綠化的作用。
因此生態城市和宜居城市從內涵上講應該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態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說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態良好的城市。
二、城市生態的現狀及生態宜居規劃的原則
(一)城市生態的現狀
1、城市綠地日趨減少,土地利用與建設擴張帶來自然生境退化,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氣難以凈化,噪音難以降低,不利于居民的健康。
2、城市氣候發生了局部變化,二氧化碳的增大,使城市的溫室效應日趨顯明,建筑物和瀝青馬路發出的熱輻射更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加上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不斷增加,阻礙了城市的通風,城市的中心地區氣溫往往高出周圍2℃~4℃。
3、城市污染不斷加劇。城市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廢氣、廢水、廢渣排量增加,致使城市的空氣質量下降,水系環境惡化,垃圾無序堆放等城市問題的產生。
4、水資源日趨緊張,尤其是城市飲用水的缺乏,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因污染而不能引用,城市的排水系統使降水很快流入河流,難以補充地下水,此乃過程城市漠化效應。
(二)城市生態宜居規劃的具體原則
1、控制城市人口規模
我國是一個城市化水平不高的農業大國,城市化的快速進程決定大量農業人口會進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勢必造成城市超負荷運行。確定城市人口容量時,既要考慮人口規模的合理性,又要滿足未來人口增長的可能性。合理性與可能性的交叉點即是最佳人口規模。
2、控制城市用地規模
土地生態是城市生態的最基本內容,它兼具自然生態與經濟生態兩重屬性。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節約土地對于城市生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必須科學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發展戰略,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塊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規劃工業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和其他用地,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撐。
3、合理布局城鎮體系
要按照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進行以中心城市為基礎的城鎮布局,確定區域內各城鎮的規模、等級、地位、作用和職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榮發展,輻射帶動區域內各城鎮和廣大農村的發展,促進區域發展生態平衡。
4、實施生態產業與循環經濟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發展戰略
生態城市要求城市主導產業應當是代表現代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因此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形成自然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循環經濟也就是生態經濟,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之間的尖銳矛盾。
生態宜居城市規劃的要點
(一)編制科學的生態城市規劃
1、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均應達到國家先進城市的最高標準。
2、高效能的運轉系統
包括通暢的道路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運輸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資供應系統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和污水廢物的排放和處理系統。
3、高水平的管理系統
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災、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都應有高水平管理,以保證水土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
4、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
不僅有較高的綠地指標,如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實行城鄉一體化規劃,優化城鄉空間結構
城鄉空間結構的合理與否,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形態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城鄉生態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城市與其周圍鄉村地區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城鄉各自規劃不利于整個生態經濟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甚至會相互制約。
(二)城市交通規劃的生態化
我國城市的普遍特點是人口眾多、道路網絡稀疏,人均擁有道路面積低,小汽車等私人機動車發展迅速。私人機動車的增加,特別是小汽車擁有量的大幅上漲,使得私人交通對城市環境的污染逐漸嚴重。公共交通優先正是實現城市交通規劃生態化的措施,是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重要方法。
公共交通優先的含義就是:在整個城市交通體系中,要樹立公共交通優先的意識,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體制改革上率先引進競爭機制,做好規劃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優越于其他交通方式,從而達到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目的。在規劃階段提倡公共交通優先,就是要優先考慮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優先落實公共交通發展用地,優先制定公共交通專項規劃,在與其它規劃的關系中明確其地位。
(三)合理規劃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宜居程度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般條件,是既為物質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行業總體。基礎設施一方面是社會分工和高度社會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協調城市各類設施的紐帶,促使城市適度集和日趨社會化,為城市獲取最佳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提供一定條件。
市政基礎設施大體可確定為以下六大系統:環境系統、能源系統、水資源及給排水系統、交通系統、郵電系統、防災系統。在前基礎設施建設中要想有效改善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并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處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還有很多,例如:搞好基礎設施規劃;改變目前對政府政績評價傾向于經濟和創利的方式;制定有利于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政策和技術政策;加快公用事業改革步伐,強化經營服務觀念。
(四)提高生態產業發展水平,是建設生態宜居型城市的核心
提高生態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主要針對城市近郊的農業發展,除了要增加對農業投入,更要有意識地引導農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和種植,增加對城市的供應。二是要對引進的工業項目進行篩選。要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高科技產業,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產業。對已有的工業項目要認真抓好環保工作,切不可做透支式發展。三是全面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金融、物流、會展、貿易、信息、旅游、文化服務等第三產業,逐步確立第三產業的主體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質量。
(五)營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環境
結合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切入點,突出體現“山、水、城”渾然一體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蘊和當代文明風貌,形成獨特的城市人居環境。
在城市建設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并將其融入具體的小區、街道的建設中,張揚城市區域個性,使城市文化底蘊與當代生活氣息融為一體,提升文化內涵和品味,大力營造新的城市亮點,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設水平。
(六)加強公眾的參與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與城市共興衰榮辱。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公眾參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而不僅僅在于規劃決策這一環節。在規劃的制訂、實施、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這種參與同時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人與自然和諧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創造一個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環境。
結語
綜上,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當前城市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模式,要將城市生態宜居的指標落實在總體規劃、密度分區、標準分區以及地塊控制上,實現城市容量控制、景觀環境建設、服務設施配置、公共活動空間建構等多項空間布局目標,把城市的規劃引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達到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的真正和諧。
參考文獻
[1]寇九貴.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10.
[2]李煒,奚旦立,陳季華.生態城市建設中規劃與綠化問題的探討[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