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黃疸護理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428-01
新生兒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病癥之一,其發病原因多是由體內血清未結合的膽紅素升高而產生皮膚鞏膜等黃染現象。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及護理,嚴重者有可能繼發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危及患兒生命安全。光照療法是通過熒光燈照射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臨床療法,該法可使患兒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氧化分解成為水溶性異構體,并隨尿、膽汁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減少患兒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含量[1]。我院對2008年2月-2010年10月間收治的52例新生兒黃疸按照其病情采取光照療法及治療的相應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醫患糾紛,具體報告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8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婦產科病房住院的5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其中男30例,女22例。在出生2-4d后面部、四肢及軀干出現黃疸,重度患兒出現精神萎靡,肌張力亢進或減退,凝視、吸吮反射弱等癥狀,光照前查總膽紅素均超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臨床診斷標準[2]。
1.2 方法:所有入選患兒均予以雙面照射光療暖箱機光照治療,同時針對患兒病情采取相應護理措施。(1) 光療前護理:首先,患兒家長心理準備。因對新生兒黃疸缺乏正確、科學的認識,會使很多家長誤以為新生兒皮膚黃染屬正?,F象,加之對光照療法認識不足,個別家長會存在焦慮心理,甚至會拒絕接受光療。鑒于此,護理人員應做好患兒家長常規新生兒黃疸知識宣教工作,使家長了解該病發病原因、光療作用、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及解決措施,消除家長疑慮,取得配合,保證患兒盡早接受治療。其次,患兒準備。光療前對患兒進行常規體溫監測,并檢查患兒皮膚是否完好,有無硬腫、紅臀,確?;純浩つw清潔,剪短指甲以防患兒抓破皮膚,必要時對患兒手足進行包裹處理,并佩戴眼罩,應松緊適宜。為防止損傷患兒生殖器,以尿墊遮蓋其會,及時更換尿墊。最后,環境準備。檢查光療箱燈管,并用酒精清潔,接通電源,觀察燈管是否正常,若不正常應及時更換。預熱藍光箱,向箱內注水至箱容積的2/3,將箱溫設在30~32℃間,相對濕度設在55%-65%間[3],嚴禁在箱上、箱內放置雜物,以防遮擋光線,影響療效。(2) 光療時護理:待患兒進入光療箱,將其裸放于箱內最佳光照位置,每照射2 h進行1次體溫測量,并做好記錄。將患兒體溫維持在36-37℃間,根據其體溫來調整燈箱溫度,若患兒體溫低于35℃或高于37.8℃則應立即停止光療,并及時給予適當處理。治療過程中應盡量減少患兒哭鬧,使其保持良好精神狀態,以減少消耗。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哺乳需要、箱溫是否正常、尿墊是否干爽、患兒是否存在嘔吐、發熱腹脹及驚厥等癥狀。若存在異常情況應立即報于醫生,查明原因,及時解決。按醫囑進行靜脈輸液,確?;純旱乃峙c營養補給。光療進行過程中患兒全身,失去了,此時護理人員應通過觸覺及聽覺給予患兒一定心理安慰,使其獲得安全感,有所依靠。通過給予輕聲安慰、溫柔撫摸四肢等愛的提示可使患兒情緒穩定,保持安靜,也有利于其生長發育。(3) 光療后護理: 出箱前應先預熱患兒的貼身衣物,穿好衣物,注意保暖,以防受涼。摘除患兒眼罩,觀察患兒皮膚黃染癥狀的改善情況,檢查皮膚有無破損、皮疹及炎癥等,若存在異常應立即聯系醫生,作出處理。
2 結果
本組5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在經光照療法及治療的相應護理1-2d后鞏膜、皮膚黃染現象明顯減退,第3、4 d的復查顯示所有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均低于170μmol/L,未繼發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及其它并發癥,均好轉出院。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病,應盡早接受治療,尤其是早產兒及伴嚴重酸中毒、缺氧、嚴重感染、顱內病變的患兒,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發生核黃疸[4]。對其的治療有藥物、換血、光照等手段,其中光療最為簡單易行,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經濟方便,但在光療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險及問題,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首先,環境的改變。新生兒在接受光療時全身,會失去安全感,加之溫度改變、燈光刺激,往往會出汗、劇烈哭鬧、煩躁不安。
其次,皮膚損傷。新生兒皮膚嬌嫩,若保護不當,皮膚易被損傷。足月兒其指甲會超過指端,易劃破前胸及面部皮膚,若未及時修剪患兒指甲,光療時患兒極有可能抓破皮膚,引發醫患間矛盾。同時患兒雙足會與床平面有機玻璃進行反復摩擦,有可能擦傷外踝皮膚。光療時環境溫度較高,若更換尿墊不及時,易形成紅臀,再加上光療時間相對較長,新生兒皮膚嬌嫩,患兒眼罩處皮膚也易損傷。
再其次,體液不足。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極高,比正常情況高出2~3倍,因此,若不及時補水會引發脫水。
最后,家長知識及護理人員自身知識的缺乏。若護理人員宣教力度不夠,同患兒家長的交流不充分,會導致家長對新生兒黃疸認識不足,對該病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預后處理等存在疑惑,在多次問及患兒病情未得到滿意解釋時引發醫患間矛盾。同時,有少數護理人員對光療療效影響因素認識不足,如機箱濕化器、燈管灰塵等的清潔處理,新生兒皮膚涂油劑、撲粉的使用,燈管使用壽命等,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到光療療效[5]。
因此,在光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精心護理,做好光療時間記錄工作,勤巡視,密切觀察患兒神志、反應等。定時監測體溫、箱溫并做好記錄,一旦存在異常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處理,及時更換患兒尿墊,做好母乳喂養指導工作,重視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增進醫護患間的信任感,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崔焱. 兒科護理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99-100.
[2]金漢珍, 黃德民. 實用新生兒學. 衛生出版社,2002:265-266.
[3]胡嫦. 兒科護理學.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71.
【摘要】目的 探討對新生兒黃疸進行早期干預的效果。方法 我院產科出生的單胎足月適于胎齡兒100例,除外有宮內窘迫、窒息、頭顱血腫、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地中海貧血、新生兒ABO溶血病,G-6PD酶缺乏癥等并發癥患兒。母親孕期無特殊用藥史及家族遺傳病史等因素。分為實驗組(早期干預組)50例和對照組(非早期干預組)50例進行回顧性比較分析。結果 干預組黃疸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轉入新生兒病房例數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極顯著意義(P>0.01)。結論 對新生兒黃疸進行早期干預, 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發病率, 有利于預防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有利于提高圍產兒生命質量。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 早期干預 膽紅素濃度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兒。如何早期干預,減少膽紅素腦病發生?我們通過對100例早期新生兒黃疸進行干預,避免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減少需要進一步轉入新生兒監護病房治療而導致母嬰分離。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中旬在我院產科正常分娩的足月新生兒,隨機抽取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孕37—40周,出生體重2500~4000g,Apgar評分8~10分。入選病例全部除外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頭顱血腫、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溶血病、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母親孕期均無特殊用藥史、家族遺傳病史等因素。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早期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Apgar評分經統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干預組在告知家屬生后30 min開奶,按需喂養,注意保暖、常規護理后,生后12小時內開始給予“媽咪愛”口服,每次1g,每天1次,用溫水沖服。此外,同時給予每個新生兒生后24小時內灌腸,材料:開塞露(含甘油)5ml+生理鹽水5ml,每天1次,連續3天。對照組告知家屬生后30 min開奶,按需喂養,注意保暖、常規護理等,不用其他干預措施。所有新生兒于生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120小時每天早上9點,予經皮測膽紅素測定儀監測1次,部位為前額及胸骨柄1/2處。 兩組新生兒終止觀察條件,一旦血清血總膽紅素測定達220.6umol/L,轉新生兒科進一步藍光治療。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x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
1.4不良反應 口服“媽咪愛”新生兒中有個別新生兒排便次數增多,但無水樣便,無一例嘔吐。灌腸無任何不良反應。
2 結果
兩組患兒生后1~5天血清膽紅素值比較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前2天,微量血膽紅素測定結果和上升幅度相似,差別不顯著。從第3天起,微量血膽紅素測定結果顯示,干預組每天上升的幅度遠低于對照組,差別顯著(P
表1 兩組新生兒經皮膽紅素上升幅度(X±S,mg/dL)
轉貼于
表2 轉入新生兒病房例數(個)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癥狀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兒。新生兒發生黃疸需鑒定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病理性黃疸需要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治療,從而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新生兒毛細血管豐富,血膽紅素>85umol/L,才能覺察皮膚黃染。正常情況下足月兒約有80%肉眼可觀察到黃疸。目前血膽紅素測定仍是重要的診斷依據。應密切關注血清膽紅素濃度,正確區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早期干預治療是防止重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和預防膽紅素腦病的要點。本文采用媽咪愛和排便干預作為新生兒黃疸進行早期干預,收到明顯的防治效果。
出生新生兒腸道內無細菌,不能將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素原類化合物隨糞便或腎臟排出,增加了膽紅素回吸收。媽咪愛散劑系微生態調節劑,主要由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組成,其活菌數量達1.5億個/g,沖服后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促進腸道在短時間內有益菌群維持在最佳狀態。且糞鏈球菌可恢復小腸消化吸收功能,從而促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隨糞便排出。媽咪愛還可抑制腸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減少了腸道中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從而降低了血清總膽紅素值。
新生兒腸腔內的胎糞約含膽紅素80~100mg/dl,如胎糞排除延遲,也可加重膽紅素的重吸收,使肝腸循環的負荷增加。新生兒攝人不足、喂養次數少、腸蠕動減少、腸道正常菌群建立遲等原因均可使經腸道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而新生兒腸黏膜內口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分解結合膽紅素為未結合膽紅素,使血膽紅素增高。新生兒灌腸能使新生兒首次排便時間和大便變黃時間提前,干預組新生兒均在灌腸操作過程中或操作剛結束就排胎糞,使含有膽紅素的胎便或糞便及時從體內排出,干擾膽紅素的肝腸循環,減少膽紅素在腸道的重吸收,從而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
口服媽咪愛及灌腸均為簡便、易操作、無創傷性的干預手段,無副作用。對新生兒黃疸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最后的護理治療方式卻不相同,醫生說這是因為小兒黃疸也分為很多種,而且如果程度不同護理治療方式也不同。
在自然光線下觀察寶寶,如果僅僅是臉龐泛黃,則是輕度黃疸:如果用手指按壓軀干后抬起,皮膚呈黃色,鞏膜發黃,則是中度黃疸;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寶寶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疸,就是重度黃疸了,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黃疸不僅有程度上的不同,還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朱朱就是因為得了病理性的黃疸而需要光療和輸液治療,而丫丫因為只是生理性的黃疸,會自行消退。
那么,爸爸媽媽們如何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呢?
一般來講,生理性黃疸發生時間上比較短,一般是在寶寶出生后2~3天起出現,并逐漸加深,在4~6天為高峰,7~10天消退。
從黃疸現象來看,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也就是不屬于重度黃疸。如果寶寶是足月生產,那么生理性黃疸在第二周末基本上會消退干凈;如果是早產的話,就會晚些消退。這也可以通過抽血測定膽紅素來判定,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加猩硇渣S疸的寶寶沒有其他不適的感覺,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也在逐漸增加。
有的爸爸媽媽看到寶寶黃疸,即便是生理性的,也十分心疼。想要減輕寶寶的生理性黃疸癥狀,也要留意一些小的護理要點:可以讓寶寶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寶寶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多。寶寶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干凈了。另外,要給寶寶補充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于膽紅素的排泄。
病理性黃疸是一些嚴重疾病的臨床表現,如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肝炎、新生兒膽道畸形、克汀病、頭顱血腫等,都會導致黃疸現象。因此,及早發現病理性黃疸,對防治寶寶的疾病有很好的幫助。
病理性黃疸,可以根據以下情況辨別:
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后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
如果爸爸媽媽們發現寶寶的黃疸發展速度很快,在一天內加深很多:或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也不是一個好的征兆。
注意觀察寶寶大便的顏色。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大便會變白,但不是突然變白,而是愈來愈淡,如果寶寶的身體突然又黃起來,就必須帶寶寶看醫生。
如果寶寶的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出現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
如果寶寶的黃疸延遲消退,爸爸媽媽們也不要過度著急,妄下結論,認為是寶寶得了病理性黃疸,而是要先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有以下情況,因為這些情況會導致寶寶黃疸延遲消退。
早產的寶寶。早產的寶寶黃疸期會比普通寶寶稍微長些,會多延遲一周左右。
媽媽在產前服用過大量催產素或維生素K。
關鍵詞:新生兒 生理特點 護理要點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5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48-02
出生至28天的嬰兒稱為新生兒,在此段時間內,對產婦和嬰兒的護理是十分重要的,這段時間的細心護理對新生兒健康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針對這點要求,我們對新生兒護理需要重點注意的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1 新生兒的生理特點
1.1 新生兒定義。從醫學的嚴格意義來講,從出生那天開始算起,到滿28日的嬰兒指新生兒,這28天是在延續胎兒的狀態,也是人們發育和成長的最基本階段。在新生兒時期內,嬰兒的各種調節中樞和臟器功能不健全,致使其機體抵抗能力極差,適應生活能力極低,比較容易發生一系列幼兒病癥,所以為了更加穩妥的護理新生兒,我們必須詳細了解并分析新生兒的生理特點[1]。
1.2 生理特點。①新生兒正常的皮膚顏色呈粉紅色,在出生后3-4天后,新生兒的皮膚會呈現出稍帶黃色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引起的;②因為新生兒的呼吸中樞生長不夠健全,所以呼吸次數每分鐘大概為40次以上80次以下,比成人和稍大嬰兒的呼吸快;心率大概每分鐘120-140次。③要把新生兒的體溫基本保持在36℃-37℃之間,減少因為新生兒較弱的體溫調節功能和皮下脂肪較少帶來的體溫波動性;④新生兒的體重平均在3Kg左右,低于2.5Kg為低體重兒;⑤在出生10小時以內,新生兒排出的糞便顏色是黑色或者深綠色,出生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糞便的顏色會出現黑黃兩種顏色混雜的情況,嬰兒出生第四天以后才會排出較為正常的黃色糞便。新生兒每天排尿的次數保持在4-5次,在出生一周之后排尿次數每天可達到10次;⑥新生兒的胃呈現出水平位、胃容量較小、賁門括約肌松弛等情況,剛開始只能喂流食,胃容量也只能達到30ml,并且在喂食期間嬰兒很容易出現溢奶的情況[2]。
2 新生兒護理的要點
2.1 新生兒室的消毒隔離工作。在兒科病房內,應該專門設立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干凈整齊的新生兒病室,并安排專業護理人員時常對室內進行消毒。進入新生兒室的任何人都要進行全身消毒、并穿戴隔離帽子、隔離口罩和隔離衣,在接觸新生兒前必須洗手消毒。隔離患有傳染疾病的新生患兒直至康復后才可返回新生兒室,尤其是對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者流行性腹瀉時,要迅速的對室內新生兒進行隔離,避免在室內蔓延流行疾??;醫護工作人員在治療護理患一般感冒癥狀的嬰兒時,要注意戴雙層口罩;新生兒室內必須進行基本的日常清潔,比較適宜的清潔方法是濕揩法,并在新生兒室內建立定期消毒以及大掃除制度。
2.2 適宜地環境溫度、濕度。新生兒在出生后就應該注意保暖,正確的做法就是使用溫暖的消毒毛巾擦干凈新生兒身上的羊水,并將其放入暖包。正常出生的新生兒室內的溫度最好保持在20℃-22℃,最適宜的相對濕度是55%-65%;對于早產新生兒,室內最適宜的溫度是24℃-26℃,最適宜的相對濕度是60%-70%。將體溫低于正常值的新生兒置于暖箱中,無條件者可使用熱水袋對其進行保暖工作[3]。
新生兒使用暖箱時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暖箱內的溫度要依據新生兒的出生體重和日齡進行調節,出生體重越輕、日齡越小的新生兒使用的暖箱溫度就應該越高。②作用溫度是暖箱真正的環境溫度,暖箱壁內表面溫度和暖箱內空氣溫度兩者按照60∶40作用后得出的平均值即為作用溫度,其中暖箱壁內的表面溫度是取室內溫度和暖箱內空氣溫度的中間值。例如,室內溫度為20攝氏度、暖箱內溫度為32攝氏度時,箱壁溫度約為26攝氏度,此時計算作用溫度得出:26℃*60%+32℃*40%=28.4℃。③暖箱應該在新生兒放入前預熱到所需溫度,并逐漸調節溫度,在短時間內不能對暖箱溫度進行急劇升降操作,暖箱內的溫度應該根據室內溫度適當調節;暖箱內相對濕度應該保持在50~55%之間。④在新生兒出暖箱前,應該逐漸調低暖箱的溫度,并對嬰兒進行過渡穿衣,在嬰兒旁邊適當加暖瓶,如果能夠把新生兒的體溫保持在36.5攝氏度,則可出暖箱[4]。
2.3 保持新生兒的體溫恒定。新生兒在寒冷、低溫的環境下抵抗能力較弱,易患呼吸道感染、新生兒肺炎等嬰兒疾病。所以在母體分娩后,應該立即對母嬰采取保溫措施,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4℃以上,新生兒皮膚的溫度應該保持在36℃-37℃之間。
2.4 合理的喂養。正常出生的新生兒宜在出生后半個小時內開始喂食母乳。對于嬰兒來說,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僅營養豐富,還含有大量的免疫成份,易于消化吸收。任何乳制產品或食物都不能取代母乳的作用,及早喂養母乳還可以防止低體溫和低血糖,所以堅持母乳喂養是對新生兒健康的保證。在喂養過程中,如果方式不當會引起嬰兒嘔吐現象,從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時將嬰兒抱起呈頭高位片刻或者側臥的方法可減少此現象。但如果母乳不足,可通過新生兒時常吸吮的方式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果分泌出的乳汁還是達不到新生兒的吸食量,可用母乳和牛乳相結合喂養。在給新生兒喂哺后,應保持嬰兒向右側臥的姿勢,并逐一觀察有無嘔吐或者溢奶的現象,防治新生兒吸入窒息。
吸吮能力較弱的新生兒,可以吸出母乳用奶瓶進行喂養,不能夠吸吮的新生兒,應使用滴管或鼻飼的方法。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對維生素A、C、D及鈣、鐵等礦物質的需要量較多,應該注意對其及時補充營養,以幫助新生兒的發育。
2.5 保證呼吸順暢。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該注意觀察其呼吸節奏的變化,為了保證其呼吸順暢,避免出現溢奶和和分泌物阻塞新生兒氣道,應給嬰兒保持右側臥位或仰臥位,頭歪向一邊的姿勢。
2.6 保護新生兒的皮膚、粘膜。新生兒皮膚、頭、頸、腋窩、會陰及其他皮膚皺褶處容易出現糜爛,應該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和干燥。為了防治出現尿布疹,每次換尿布后、尤其是大便后應使用溫水洗臀部,并用軟毛巾蘸干。臍帶未脫落前應保持干燥,勿受污染;臍帶脫落后,新生兒臍部容易潮濕,應使用75%酒精對其進行消毒。使用刺激性小的嬰兒沐浴露給新生兒洗澡,洗完第一次澡后,一般會出現新生兒紅斑,紅斑出現時不能捂的太嚴,這種紅斑一般會在1周左右后消退。奶間喂水可保持新生兒口腔清潔,避免擦洗出現損傷,如果出現鵝口瘡,可每日涂1-2次1%的龍膽紫。一般不清洗新生兒的眼睛,但如果出現分泌物,可以使用溫開水或者消毒棉花蘸生理鹽水輕輕消除,如果有結膜炎,可以每日滴3-4次0.5%新霉素溶液或者0.25%氯霉素眼藥水。
2.7 新生兒的衣服和被褥。新生兒的皮膚比較嬌嫩,因此其使用的衣物、被褥等的制作材料要以純棉料為主,衣服要簡單易穿、柔軟舒適、干凈清潔、衣帶松緊度適宜,如果是舊衣物,還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在給新生兒更換衣服時要注意檢查新生兒足跟、腋下等部位的皮膚。新生兒使用的被褥制作材料要十分柔軟,并要進行清洗和消毒工作[3]。
2.8 新生兒的預防接種、感染。寶寶出生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以預防結核疾?。粚殞毘錾?4小時內、1個月、6個月時需要接種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型肝炎。新生兒的適應能力和免疫力都比較差,因此要對新生兒的用具、食具、空氣等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消毒,貼身照顧新生兒的護理人員更要嚴格對自己進行消毒[4]。
3 結束語
在新生兒期間,家長、護理人員每天要對新生兒的心率、呼吸、體溫、心音、體重等身體情況進行觀察,并比對其吃奶、大小便、睡眠等日常生活的變化,觀察其面容、面色、手足溫度和顏色、有無溢奶和嘔吐、皮膚有無膿灶或出血點、肌張力有無異常等,以方便第一時間了解到新生兒的異常情況,避免新生兒感染疾病等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 二梅.新生兒護理安全的防范于對策[J].中國誤診雜志,2009(14):97-98
[2] 劉小娟.淺議新生兒護理的幾個要點[J].醫療科技,2012(12):254-255
1入院介紹
新入院的孕婦,從原來的環境來到陌生的病房,多數都會產生孤獨無助的心理,因此,責任護士要熱情地接待孕婦及其家屬,安排合適的床位,詳細介紹住院環境、探視制度、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安全制度等;向孕婦介紹醫院的膳食,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以減輕或消除孕婦的各種顧慮:解決住院過程中出現的負性情緒及心理要求,減少護理糾紛,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孕婦感受到醫務人員的關心和尊重。這樣一來,孕婦對醫務人員就有了親切感、信任感,有利于各項護理工作的實施。
2產前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要幫助孕產婦消除焦慮、恐懼心理,適時進行宣教,介紹分娩前的注意事項,如分娩先兆、產程進展、無痛分娩等,指導孕婦保持平靜愉快的心情,做好心理護理。正確指導孕婦自測胎動,告知孕婦如出現下腹墜痛、陰道流血、流水、胎動異常等情況應立即報告醫務人員,使護士和孕產婦都做到心中有數,以保證孕產婦順利度過分娩期。
3產后護理宣教
宣教的形式應多樣化,可以采取座談、宣傳畫、示范和定時集中播放音像資料等,護士應向產婦說明過度疲勞會影響乳汁的分泌,盡早向產婦說明母乳喂養的優越性、喂養技巧、有效吸吮動作、喂奶姿勢、嬰兒按摩手法、擠奶手法、嬰兒沐浴方法等,必要時可帶領產婦和家屬進行實地參觀操作,手把手地指導,以利于盡快掌握早吸吮、早接觸、按需哺乳和有效吸吮,掌握有效吸吮的特點和重要性,以便順利成功地進行母乳喂養。同時,準備一些書面資料,如:新生兒常見癥狀的處理及嬰兒護理要點,新生兒的哭聲觀察、尿布的更換、大小便的觀察、臍部的護理、新生兒預防接種時間、新生兒黃疸的觀察等,以增加產婦的相關知識。護士要告訴產婦產后腹痛是宮縮痛,以消除產婦的疑慮和恐懼心理,并向產婦說明多飲水、早解小便的重要性,以防止產后尿潴留的發生。要讓產婦知道產后1周內會出現多汗是產褥汗,不屬于病態。對于剖宮產者應正確指導,從禁食、流質、半流質至普食,飲食應多樣化,以保證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適度的脂肪和纖維素等營養,對于平產的產婦要安排及早進食,注重營養豐富、易消化、清淡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鐵劑,以滿足乳母自身的營養需要和泌乳消耗的需要。
護士要讓產婦了解產后惡露的情況,產后最初2~3 d為紅色血性惡露,量也較多,以后顏色逐漸變淡,成為漿液性惡露。產后2周左右惡露呈白色黏稠狀。鼓勵幫助產婦早期下床活動,加快惡露的排出。
4出院指導
【關鍵詞】 早期母乳喂養 心理護理
一、在分娩后的前幾天,因有些乳母在分娩時體力過度消耗未得到恢復、乳母不經常哺喂、哺喂的技巧掌握不熟練等原因造成泌乳晚或奶量少,導致新生兒體重下降。母親往往會出現煩悶、焦燥的心情,懷疑自己沒有產生足夠奶水的能力,去承擔哺育嬰兒的任務,從而喪失母乳喂養的信心,醫護人員應該富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多給母親鼓勵和支持。盡早耐心的向母親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以及早期母乳喂養的問題如何解決、正常泌乳需要幾天時間、所謂的“空乳房”并不是一點乳汁也沒有。詳細了解母乳喂養中的不合理現象,幫組母親尋找母乳喂養不足的原因,消除乳母的疑慮,緊張的心理,幫助他們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告訴母親隨著有效吸吮次數的增加及自己體力的恢復,乳量會逐漸增加,且足夠喂哺嬰兒。讓母親知道,促進乳汁分泌最有效的方法不僅增加對的刺激,而且乳量的多少與其情緒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乳母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堅定喂養的信心,同時得到家人的幫助支持也非常重要。醫護人員及乳母家人應該多給母親一些良性刺激,幫助她們建立一個來自社會、家庭、親朋鄰里和醫護人員的支持系統,鼓勵支持乳母樹立信心,堅持按需哺乳及夜間哺乳,正確的掌握哺喂技巧并做好乳房護理,合理的營養及休息,不要給嬰兒過早的添加輔食,對個別確定泌乳晚的母親,可建議采用一次性的哺乳補充裝置,這樣既可滿足嬰兒的需要,又不減少對的吸吮次數,幫助母親度過短暫乳量過少危機,解除乳母的緊張心理,一旦乳量稍增多即可拆除裝置。因此,只要按上述要點堅持哺乳,乳汁一定會隨著嬰兒月份的增加而逐漸增多。
二、在對待某些特殊嬰兒的母乳喂養問題,醫護人員應更加關心體貼母親,因特殊嬰兒的母親心理本來就很緊張,再加上母乳喂養過程中會遇到比正常嬰兒更多的困難,醫護人員及家庭應給母親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消除她們的緊張心理,鼓勵母親充滿信心,讓母親與嬰兒頻繁地接觸,及時解決母乳喂養所遇到的問題,使母親認識到唯有她自己的乳汁最適合孩子的需要,才足以使她的孩子健康成長,并征得家庭和社會對她們的充分支持。醫護人員應該經常與母親交談,不斷的鼓勵,耐心的指導,不斷的鼓勵使母親主動積極地進行母乳喂養。
三、在生后的前幾天,嬰兒吃的少,所以少量的初乳完全能夠滿足嬰兒的需要,醫護人員應該讓母親了解這些情況,乳母不必因初乳少兒擔心嬰兒饑餓。告訴母親在出生后的前幾天,新生兒體重下降是正常現象,不必緊張,但是必須堅持頻繁有效地吸吮,吸吮的次數越多,奶量會逐漸增加,這樣,新生的體重會很快恢復?;謴偷臅r間差異很大,根據臨床觀察,足月兒平均需10天,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10%,早產兒需14-21天,體重下降不超過15%。此外,讓母親了解如何鑒別新生兒黃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緊張。
四、讓母親了解早期頻繁吸吮,既有助于下奶,又能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讓嬰兒吃到營養及免疫價值極高的初乳,嬰兒免疫力增強,并能促進胎糞排出,減輕黃疸。
五、讓母親知道煩躁、焦慮的心情會阻礙泌乳反射,影響乳汁的分泌,泌乳晚。愉快的心情,舒適的環境,全身肌肉松弛有益于乳汁的分泌。讓母親知道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情,擁抱和撫摸嬰兒,通過目光和皮膚的接觸,有利于增進母子感情,促進早下奶,并能使嬰兒的情緒安定,母親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關鍵詞】妊娠肝??;并發癥;護理
健全的肝臟在婦女妊娠期間維護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臟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婦的負擔,有時甚至可影響妊娠的正常發展過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臟負擔,使原來的病毒攜帶者出現肝功能損害或加重病情。孕婦患肝炎的發生率為非孕婦的6倍[1]。妊娠肝病并發癥多,重癥肝炎發生率是否高于正常產婦?產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產婦?為加強圍產期產婦的監護保健工作,針對各種并發癥于產前、產時、產后給予護理,是否降低了母嬰死亡率?筆者對以上問題探討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監護中心共收治孕婦211例,年齡最大40歲,最小22歲,平均27歲,高齡產婦(≥35歲)15例。其中放棄妊娠15例,順產87例,占44.3%;產鉗助產3例;剖宮產106例,占54.08%(106/196)。產褥期5例,妊娠劇吐10例。共分娩新生兒202例,雙胎6例,死胎4例,孕婦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腫大31例,脾腫大37例,肝脾腫大51例。
1.2病因分型見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發癥見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發癥(略)
1.4幾種嚴重并發癥的病因分析見表3。表3幾種嚴重并發癥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婦與正常孕婦的產后出血率比較見表4。表4肝病孕婦與正常孕婦產后出血率比較(略)注:P<0.05,差異有顯著性
2產婦護理
2.1產前監護正常婦女妊娠時,肝臟負擔加重,尤其晚期,這是生理性的。當妊娠出現病理性肝損時,容易發展成重癥肝炎或暴發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院資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為重癥肝炎[2]。本資料顯示重癥肝炎占6.63%(13/196),與護理、治療水平增高有關。乙肝孕婦的流產、早產、死胎、死產、新生兒窒息率及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產婦[2],見表3。本資料顯示乙肝孕婦的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率分別為69.3%、75.0%、57.0%。因此,產前監護尤為重要。
2.1.1肝功能輕度受損的患者應臥床休息,補充足夠的營養,做好心理。據資料報道[3],正常孕婦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癥狀或神經系統癥狀,如焦慮性狀態、抑郁性狀態、強迫性癥狀等。通過對本組患者調查發現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見表3。主要為擔心胎兒發育、疾病的傳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預后。我們在積極治療肝臟疾病的基礎上,根據患者存在具體情況,采用解釋、疏導的方法,告訴患者目前對小兒免疫預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達95%以上。運用心理學知識,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及母體肝病的恢復。
2.1.2病情危重、黃疸較深以及伴有膽汁淤積的患者除重視心理護理外,應重點觀察病情變化,監督低蛋白飲食,給予低脂、高糖類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以補充所需營養。絕對臥床休息,以減少消耗。準確測量、記錄血壓、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況,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性報告醫生。
2.1.3晚期妊娠預產期前1~2周,常規應用VitK1以預防產后出血,對病情嚴重和并貧血者及時補充凝血藥物,糾正貧血。晚期妊娠伴有宮內窘迫征的孕婦,應每2h監測胎心率,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伴有其他合并癥者應對癥監護。
2.2產后護理孕肝患者應嚴格做好消毒隔離護理,分娩時,使用一次性備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墊,使用后打包焚燒,產床用0.5%過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類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處理。產后加強營養,進清淡、易消化、豐富維生素、高蛋白質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補充消耗。
2.2.1產后出血的護理見表4。本組孕婦伴有肝病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34.18%,明顯高于正常產婦12.7%[4]。經χ2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所以對本組患者臨產前應積極糾正并發癥,改善凝血功能,糾正貧血,常規備血。產后嚴密觀察陰道出血的量及惡露情況,及時給予止血及縮宮劑。對大出血者,應嚴密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并配合醫生做好搶救工作。
2.2.2剖宮產術后護理伴發肝病的孕婦提倡實行剖宮產術。本組孕婦剖宮產者106例,占54.08%,所以應做好剖宮護理。孕婦病室每日紫外線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嚴格飲食衛生,手術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規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腦病及肝腎綜合征患者應按肝昏迷及腎衰護理。
3乙肝的免疫阻斷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所生嬰兒的40%~70%將成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5]。而HBsAg及e抗原均為陽性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造成嬰兒感染率更高,幾達90%~100%。嬰兒感染后除成為攜帶者外,部分可發展成肝炎,甚至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后果[5]。HBsAg陽性母親在分娩過程中使嬰兒感染是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6]。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時可經胎盤創面進入胎兒血循環或由于母血及陰道分泌物使嬰兒破損的皮膚與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嬰兒吞咽母血及陰道分泌物而經胃腸道受染。此外胎內傳播為另一途徑,但仍以前者為主。產后母嬰的直接密切接觸也是使嬰兒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資料報告高危兒童的免疫失敗,未經產前阻斷者高達20%左右。所以現在提倡產前孕期28周起給攜帶HBV孕婦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陽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臨產,至少3次,這樣使宮內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兒出生16h內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時再肌內注射1次。滿月接種酵母重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個月齡及7個月齡重復接種共3次(即1、2、7程序)。這樣的產前、產時、產后阻斷措施,可使HBV母嬰傳播阻斷率達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斷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護措施。只要很好貫徹母嬰免疫阻斷措施,則在1~2代之后,我國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4結論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復雜,以乙型肝炎為居多,占55.45%。并發癥多,精神心理障礙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婦的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率分別為69.3%、75.0%、57.0%。產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異有顯著性(P<0.05)。重癥肝炎占6.31%。臨床通過合理的飲食護理,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及細致的護理工作,正確的乙肝免疫母嬰阻斷,可以明顯減少妊娠肝病的并發癥,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繼續感染。
【參考文獻】
1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1.
2鄭懷美.現代婦產科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211-212.
3臨床產科學編委員.臨床產科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66.
4馬麗霞.早產兒圍手術期的保暖及營養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9,34(7):405.
關鍵詞:臨床路徑; 計劃性剖宮產; 健康教育; 陪護家屬
中圖分類號:r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98(2012)02-0070-05
收稿日期:2012-05-27
作者簡介:蘇琳(1963-) 女, 安徽蚌埠人,講師, 學士,研究方向: 護理教育。
application of clinical-pathway-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family members of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women
su lin1, tian ling2
(1. department of nursing,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2.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o. 3 the people's hospital, bengbu anhui 23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path in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165 cases of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women and family member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n=85) and control group (n=80) according to hospital admission date and self-prepared clinical health education path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ley. the items including grasp degree of disease-related knowledge, nursing skills,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hospital nursing servic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used to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group. results:the project compliance rate including puerperium health knowledge, newborn health knowledge, newborn nursing skills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hospital nursing service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91.76%、94.12%、89.41% and 96.4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0.00%、72.50%、61.25% and 75.00%)(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experiment group (9.41±1.21 days and 0 accident rate ) were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9.41±1.21 days and 5% of accident rate) (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pathway-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promotes rehabilitation and nursing of parturients and newborns.
key words:clinical pathway; 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health education; member of patient family 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是指醫院里一組成員共同針對某一病種的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所制定的一個有嚴格工作順序、準確時間要求的照護計劃,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質量[1]。臨床路徑極大促進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中都顯示出明顯的優勢[3],因此,臨床路徑在現代醫療中的推廣有其現實意義。而在此過程如何實施健康教育,可謂是一項有針對性、具體性、目的性的輔助治療方法和手段。隨著現代產科技術的
展和完善,加上我國特定的社會因素,剖宮產逐年增加,特別是孕婦要求剖宮產的增加,不但使分娩費用大幅度增加,也增加母兒近遠期并發癥[4]。由于社會因素剖宮產和“珍貴兒”的出現,孕產婦及陪護家屬對相關需求增長,因此,推行相應健康教育勢在必行。而我國目前實施的健康教育模式固定,對計劃性剖宮產的健康教育多采用常規健康宣教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與醫生的健康指導相重復,甚至有出入,致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不僅耗費人力和時間,也無法起到健康教育的目的[5-6]。為了有效利用人力資源,避免健康教育中存在盲目性、重復性、低效性,2011 年我科采用臨床路徑的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一般資料 來源于2011年6~9月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接受計劃性剖宮產的孕產婦家屬(每例孕產婦選1 名家屬),計165名。將2011年6~7月入院的孕產婦家屬80例設為對照組,2011年8~9月入院的孕產婦家屬85例設為干預組,兩組孕產婦在年齡、剖宮產指征、文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將兩組陪護家屬在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與產婦親緣關系及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1.1.2 孕產婦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 計劃性剖宮產實施臨床路徑者;② 均為腰硬聯合麻醉;③ 無輸血、術后并發癥;④ 均實行24 h 母嬰同室。排除標準:① 經產婦;② 產婦職業系醫務工作者。
1.1.3 陪護家屬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 同意參加本研究;② 本次入院前未進行過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③ 與孕產婦的關系為母女、婆媳、夫妻;④ 具有書面閱讀和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 月嫂;② 年齡>75歲;③ 體力不支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傳統的“計劃性剖宮產診療流程”方式執行,護士按照常規健康宣教進行。
1.2.2 干預組1 ① 健康教育路徑的擬定:科室成立健康教育路徑組,參照衛生部計劃性剖宮產臨床路徑,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及自身經驗,同時,評估陪護家屬的健康教育需求,結合孕產婦自身狀況及陪護家屬的文化程度、年齡、生活背景等制定個性化、程序化健康教育路徑表(見表3)。其中包括教育參照時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實施的醫生和護士、效果評價;② 健康教育的實施:實施前,路徑組長對所參與的醫護人員進行統一的規范化培訓;孕婦入院后,接診醫生根據納入標準選擇入選對象并進行問卷調查,健康路徑組結合調查結果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路徑表,并將其發放與陪護家屬,講述路徑的有關內容和最后要達到的目標,取得家屬的理解與合作。實施中,醫護人員依據健康教育表的內容,對陪護家屬進行連續、動態、有針對性、規范的健康教育,指導家屬參與漸進式模仿操作練習;路徑組不斷根據孕產婦及陪護家屬、醫護人員的意見進行修改和完善。實施后,實施者與家屬在表格上簽名;路徑組長評價健康教育效果,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產婦出院時,路徑組對健康教育表的各項指標進行總體評價,完善健康教育路徑表。 表3 健康教育路徑表
時間健康教育內容及方式
住院日閱讀入院介紹、探視和陪護制度;介紹主管醫師、責任護士及聯系電話;講解剖宮產前必查項目、配合要點;協同孕婦做相關檢查。
手術日告知術前沐浴、更衣、禁食水,解釋備皮、插尿管的目的和配合事項;指導家屬對孕婦進行心理調試;囑家屬備齊母嬰所需物品;解釋術后去枕平臥、腹帶和腹部壓沙袋的作用,強調保持尿管、輸液管的通暢;協助產婦床上翻身;告知術后6小時內禁食水,若產婦口渴,囑家屬喂少量溫水;囑術后6小時后進流食;講解產后出血觀察的重要性,協助產婦更換衛生墊,出血較多時,保留衛生墊,以便評估出血量。
術后第1天講解產婦早期排尿的重要性,拔尿管后協助產婦排尿;講解早期下床的益處,強調安全保護;協助清洗會;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新生兒觀察內容;幫助產婦早接觸、早開奶、早吸吮;示范哺乳正確姿勢,指導第1 次母乳喂養。
術后第2天強調排氣后的飲食要求;講解子宮復舊的意義和表現;家屬觀摩護士協助產婦第一次下床;協助產婦刷牙、更換汗濕衣服;講解經皮測膽紅素的意義、初乳的益處、按需哺乳的重要性;觀摩護士給新
生兒進行眼部和口腔護理;告知喂奶前洗手,溫開水擦;示范手工擠奶的方法。
術后第3天講解均衡營養的重要性,分析產后大量食入高脂、產氣飲食的害處;列出預防便秘的措施;掛圖示產婦康復體操-腹部運動;講解篩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和苯丙酮尿癥的意義,囑家屬協助新生兒吃足6次奶后采足跟血;演示新生兒臍帶護理,家屬觀摩護士給新生兒換尿布,指導家屬包裹新生兒、更換尿布;講解新生兒沐浴、撫觸、游泳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好處等。
術后第4天分析母乳不足的原因,講解排空母乳的重要性;列出凹陷和皸裂的處理方法;掛圖示產婦康復體操-臀肌及腰背部肌肉的運動;演示按摩子宮的方法;指導做好產婦的皮膚護理;講解觀察新生兒生理現象和異常情況的方法;家屬觀摩護士給新生兒沐浴,并講解注意事項,指導家屬給新生兒換尿布。
術后第5天講解乳汁淤積、乳房膿腫的害處和處理、惡露三個階段的性質、量及觀察;調查產婦居住的環境,講解產褥期的環境要求;掛圖示產婦康復體操-提肛肌的運動;解釋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消退時間及處理方法;家屬示范給新生兒沐浴,護士給予評價,觀摩護士給嬰兒撫觸術后第6~9天列出產婦情緒的調節的方法;講解新生兒體溫檢測的意義,演示身高、頭圍的測量方法;家屬在模擬兒上示范嬰兒換尿布、沐浴和撫觸,護士指導和糾正;家屬對新生兒實施換尿布、沐浴和撫觸。
出院日協助辦理出院手續;講解出院后產婦的運動、飲食要求,計劃生育指導;告知產后母嬰復診的時間、目的。
1.3 評價
1.3.1 評價方式 術后第6~7天,路徑組成員測試相關技能(新生兒護理操作技能);出院前,路徑組長發放問卷調查表,測試相關理論(產褥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知識);出院結賬處設立滿意度調查臺,孕產婦及家屬在無人觀察下填寫滿意度調查表;路徑組負責人統計理論和技能成績,統計孕產婦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
1.3.2 評價指標1① 理論評分表,為路徑組制定,產褥期保健知識包括10項內容:產后飲食、活動、便秘的預防、皮膚護理、口腔護理、會護理、乳房護理、母乳喂養、居住環境、情緒的調節;新生兒保健知識內容包括8項內容題:體溫監測、喂養、新生兒黃疸觀察、臍帶護理、大小便觀察和護理、皮膚護理、眼及口腔護理、免疫(避免不必要的接觸)。評分等級有掌握(3分)、部分掌握(2分)、未掌握(1分),<60分為未達標[7]; ②技能評分表, 包括奶粉配制、 清洗臀部換尿布、 洗澡、 生長發育測量4項操作技能, 參照國家育嬰師初、中級操作技能考核評分標準[8],每項分值為25分,合計100分,<60分為未達標;③醫療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本院制定,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滿意;④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0對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χ±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健康知識技能達標率及患者滿意度的比較,對照組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例,脫水熱1例,干預組未發生1例并發癥,p<0.05;兩組在產褥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知識、新生兒護理操作技能測評及滿意度評分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干預組住院時間(9.41±1.21)天, 比對照組(10.03±2.14天)短, t=2.3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保健工作的進步與發展,母嬰保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孕產婦及家屬不再單純滿足于護理服務,還迫切需要懂得產褥期保健、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提高保健水平和育兒能力。健康教育是一項經濟、有效的干預措施,基于臨床路徑制訂的健康教育路徑表,以住院時間為序,把健康教育的內容細化到孕產婦住院的每一天[9],這種模式的對象往往是住院患者,忽略了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需求。本研究以家庭為中心,以良好醫患關系為基礎,把陪護家屬健康教育納入路徑中,評估其健康教育需求,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由于陪護家屬知曉整個醫療過程及其健康教育內容,使健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10]。
醫生和護士專業化協助和配合,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傳統健康教育形式多以護士為主,不規范且隨意性大
。相比之下,臨床醫生掌握專業的醫療保健知識,在患者和家屬面前有很高的權威性,是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基于臨床路徑的健康教育有嚴格的時間框架, 規定了醫生和護士有計劃性和預見性的健康教育,克服了傳統健康教育的盲從性、隨意性和重復性,也克服了護理工作的局限性,從而使患者和陪護家屬得到系統、規范和針對性的健康指導,保證了健康教育的效果。程序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極大地提高整個健康教育過程的透明度,發揮了家屬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了共同參與型的醫患關系[11],進而提高了醫療效果[12]。按程序化健康教育表對陪護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特別是新生兒保健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有序梯度的培訓,改變了傳統新生兒保暖過度及喂養不合理等現象,使新生兒都得到良好而科學的護理。本研究統計顯示:干預組產褥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知識、新生兒護理操作技能三項指標的達標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未發生1例并發癥,對照組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例,脫水熱1例。
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能更好地促進患者配合治療和護理。陰道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而剖宮產術是一個有損傷的分娩手段,孕婦不僅要盡快地實現從孕婦到母親的家庭角色轉變,還要遭受手術的痛苦和損傷,其間家屬的有效照顧和心理支持是孕婦強大的精神支柱,對孕婦的康復和角色轉變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出院后的延續護理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效果;同時也增強孕產婦對醫生、護士的信任度,提升了家屬對醫療護理質量的滿意度[13-14]。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陪護家屬對醫療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根據家屬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表,將健康教育內容分解到住院的每一天,它規范了醫護行為,使醫護配合,在規定時間內做什么、怎樣做,減少了健康教育的隨意性、盲從性, 保證了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動態性和完整性;而傳統健康教育沒有一個標準的流程,很多護理人員缺乏健康教育意識,加之施教者水平參差不齊, 往往存在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缺乏動態、連續、完整的反饋機制,使陪護家屬的教育落不到實處,造成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谂R床路徑實施健康教育的施教醫生和護士依據路徑表的內容及目標要求,對陪護家屬進行施教、評價, 再施教、再評價, 直到達標的過程, 這種過程使得健康教育程序化、具體化、目標化,通過監測和反饋使之更加完善和具體[15-17]。
綜上所述,應用臨床路徑將孕產陪護家屬作為特殊群體實施健康教育,不僅提高了陪護家屬相關理論和技能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孕產婦的自我護理意識,最大限度提高她們的自我護理及對新生兒護理的能力,有效的減輕她們分娩前后的身心壓力[18],防止產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健康教育路徑過程中,應詳細記錄路徑實施過程中變異因素,及時修正和完善路徑的內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參考文獻:
[1] finkbeiner bl.four-handed dentistry:instrument transfer. j contemp dent pract. 2001 feb 5, 2(1):57-76.
[2] harati h,hadaegh f,momenan aa,et al.reduction in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b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a middle eastern community[j].am j prev med,2010,38(6): 628-636.
[3] less la,ragoobirsingh d,morrison ey,et al.a preliminary report on an assessment of a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for diabetes control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fam pract,2010, 27(1):146-152.
[4] 張為遠. 中國剖宮產現狀與思考[j].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1, 27(3): 161-163.
[5] 華晴嵐, 梅柳蓉. 對住院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現狀與進展[j]. 上海護理, 2005, 5(2): 52-54.
[6] 黃昊, 孟開. 健康教育對社區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系統評價[j].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 2012, 5(1b):120-124.
[7] 陳建英, 梁燕玲, 龐宇容. 臨床路徑在乳腺癌手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廣東醫學院學報, 2011, 29(2): 173-175.
[8] 劉康. 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82.
[9] 戴紅芳, 施京華, 蘇強. 健康教育路徑在擇期剖宮產護理質量中的成效[j]. 護士進修雜志, 2009, 24(5): 433-434.
[10]
偉娜, 李丹, 彭麗萍,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的效果[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4):807-808.
[11] simmons d, voyle j, rush e, et al.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in peer support interventions among people with diabetes[j].fam pract,2010,27(1): 153-161.
[12] nettles a,belton a.an overview of training curricula for diabetespeer educators[j].fam pract,2010,27 (1): 133-139.
[13] 陸彩萍, 奚慶紅, 曹麗, 等. 健康教育路徑對膽囊切除術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的影響[j]. 上海護理, 2010, 10(1): 18-20.
[14] dennis cl. preven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 part ii: a critical review of nonbiological interventions. can j psychiatry, 2004 aug, 49(8):526-38.
[15] 鄭淞元,方艷春,段功香. 健康教育路徑在產科的應用[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 8(1):144-146.
[16] 董鳳齊,白燕. 健康教育路徑在結直腸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天津護理, 2010, 18(1): 29-30.
中圖分類號:R473.71: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1034―02
妊娠合并肝炎是指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二者相互影響,尤其是在妊娠晚期,由于肝臟的負擔加重。易發展成為重癥肝炎,妊娠合并肝炎的發生率0.25%~1.60%,屬高危妊娠,孕婦病死率很高。如果治療護理及時得當,可使病情減輕、好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孕婦能順利分娩。我科2003―2005年共收治護理16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F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例,孕婦平均年齡28歲;早期妊娠2例,中期妊娠11例,晚期妊娠2例,其中急性乙型肝炎’例,慢性乙型肝炎9例,乎均住院42d。
1.2 臨床表現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軟困、乏力、納差、食欲下降、腹脹及肝區不適、黃疸及皮膚瘙癢。
1.3 治療
常規應用護肝、降酶、利膽、退黃等藥物,避免使用有礙胎兒生長藥物,加強胎兒監護,預防和控制感染。
1.4 轉歸
痊愈出院11例,好轉出院5例。
2 護理要點
2.1 休息
臥床休息,可減少體力消耗,使全身血流量增加,肝臟分解代謝降低,減輕肝臟負擔,有利于肝細胞功能的恢復,1~2周后自覺癥狀好轉,可在室內適當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宜。因為適當活動可促進食欲,有利于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重癥肝炎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宜采用左側臥位,護理操作盡可能一次完成,以便患者充分休息。
2.2 飲食
合理飲食可起到保護肝細胞、促進肝功能恢復的作用,同時也是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是治療肝炎不可忽視的方法之一,所以應鼓勵患者多進食,在無氮脂血癥和血氨增高的情況下,給予優質蛋白如瘦肉、魚、蝦及新鮮水果和蔬菜,以攝入足夠蛋白質和維生素,維持機體代謝所需,滿足母兒的營養所需,促進肝臟功能的改善和修復,對進食少或不能進食者按醫囑靜脈補充營養。
2.3 心理護理
妊娠合并肝炎患者心理負擔重,不但對自己的病情擔憂,更擔心胎兒的健康狀況,精神過度緊張恐懼,以至影響飲食及睡眠,不能充分休息。護理人員應及時發現患者的情緒變化,針對具體問題,給予心理疏導和健康指導,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使其能充分休息,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能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
2.4 病情觀察
乙肝患者在妊娠期往往病情加重。嚴重者可發展成重癥肝炎,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對妊娠期肝炎應予足夠的重視,在病情觀察中,一方面要注意妊娠的情況如胎心、胎動、有無腹痛、流血和早產先兆,另一方面要加強肝病監護,如意識的改變、黃疸的增長速度、消化道癥狀等,尤其是出現進行性加重的腹脹和高度的乏力均為重癥肝炎的表現,應在早期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早期發現是治療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