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單細胞生物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單細胞的生物體》教材中首先安排觀察酵母菌,再觀察水中的小生物,然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在短短的一堂課45分鐘內要將這些探究活動全部做完是很困難的,而且問題情境的設定也不太容易,學生對酵母菌與我們生活的關系雖有聽說,但非了解,新課的導入情境設計,學生并不十分感興趣。在實際教學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①如何搜集實驗材料“群體化”,使學生主動積極參加實驗活動?②如何課堂教學“實際化”,使學生能解決現實問題?③如何課堂教學“情感化”,使學生經歷之,感受之,情感得以升華?④到何處采集“草履蟲”?
因為單細胞生物體很微小,肉眼難以看到,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所以必須先從這方面動腦筋讓學生有所了解。剛開始我按照教材編排,實驗前化了大量時間準備實驗材料:制備好酵母菌營養液,采集了河溝水,并且為了能保證課堂學生探究實驗的成功,我在課前,先做了實驗,并用攝像機將部分過程錄制下來,準備在課堂上適時播放。我的準備應該是非常充分的,滿以為應該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內容,學生應該感興趣。可是在上課時,學生除了按照我的要求做探究實驗,積極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學生坐著不原意動手,而是等著別人做好看一下結果,還認為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個細胞嗎?”真是吃力不討好!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反思,課堂上不管老師準備多充分,引導多么到位,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感興趣;在于學生原意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積極配合;在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實際的動手操作。怎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呢?而我又可以少費點時間準備實驗材料呢?恰好我通過觀察發現我們校園里的一條小河里的水會因為氣溫、水質的變化,河水顏色有所改變,于是采集了河水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有衣藻和眼蟲兩種單細胞生物體。這就解決了部分實驗材料,并同時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準備。于是課前我將班級學生分成4人一個小組到河邊采集河水,并要求學生平時注意觀察河水顏色的變化,思考河水變化的原因。這樣學生既能親身體驗生物的生活環境,又能為提出探究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并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時,我打破了教材的教學順序。首先取出課前準備好的兩瓶水(自來水和河水),讓學生肉眼比較它們顏色的差異,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此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這樣的情景導入,由于學生參與了河水的采集,學生興趣很濃,活動積極性很高,也很期待。然后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取一滴河水制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了不少的單細胞生物體,學生很興奮,甚至有的學生還發出了驚叫聲“哇,它們還在動呢!”接著我叫他們對著課本說出它們是何種生物體,到此時探究活動進行得都比較順利,學生對探究活動積極性很高。但進一步要求學生觀察這些生物體的細胞結構時,由于它們運動速度很快,很難看清,我提示了一下,但沒有學生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只好播放了我事前錄制的視頻,盡管如此,學生仍然很激動,原來水中還有這么多我們平時看不到的生物,水不是肉眼能看出來是否干凈的,喝水一定要注意,不是什么水都能喝,一定要保護好水環境,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然后再觀察課前準備好兩份酵母菌培養液(一份用敞口廣口瓶裝的,一份廣口瓶上加瓶蓋蓋緊),讓學生認識到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活,體會到微小的單細胞生物也具有細胞結構,進一步認識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課后實踐酵母菌的發酵作用,了解其在食品生產中的應用,并在下一節課上展覽自己的成果。有了這些生物學基礎知識,學生才能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實際化”,以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以往布置的課后拓展延伸活動往往做的學生不多,不少學生以其它主要學科作業多為借口,而不了了之,即使做也敷衍了事,沒想到這一次,絕大多數學生不光做了,而且讓我更加高興地是,學生帶來的成果很是豐富――有酒釀,有饅頭,有酸奶,甚至有酒釀湯圓。我對他們的成果表示懷疑時,他們還拍拍胸脯,神氣地說:“當然是我們自己做的!”我想這應該是經過多次實踐修改的課堂,學生全員參與課前實驗材料準備的課堂,使學生由旁觀者變為了承擔者,由配角變為了主角,由被動接受變為了主動探究。當學生親身體驗而獲取切身的感知的時候,“怦然心動,百感交集,浮想聯翩,流連忘返……”,探究活動使他們興奮,成功引發了他們學習的欲望。這樣既使學生感受到身邊的生活環境中處處有生物科學,又能培養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樹立知識為生活、社會服務的意識。這也使我們教師看到新的課程教育理念引導我們只有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理論課,每一節實驗課,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從而樂在其中。
可是為了“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這個活動,按照教學參考書的說法,我多次到不同的地方采集草履蟲,都沒能采集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由于農田里使用的農藥多,還是因為溫度的原因,到現在我也沒搞清楚。不得已這部分內容,我采取的是多媒體課件教學。雖然學生有一定的收獲,總感覺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沒有同時啟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不夠高,空泛的課件演示,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的熱情,學習積極性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很是遺憾。
細菌缺乏細胞壁結構仍可存活,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
細胞壁(cellwall)是位于細胞膜外的一層較厚、較堅韌并略具彈性的結構,其成分為黏質復合物,有的種類在壁外還具有由多糖類物質組成的莢膜,起保護作用。莢膜本身還可作為細胞的營養物質,在營養缺乏時能被細胞所利用。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中學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337-01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了課堂。多媒體集文字、圖像、動畫、視聽等技術于一體,教師正是借助其獨特的功能,解決了一些傳統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淺見!
一、運用多媒體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生大多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思想容易開小差,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利用多媒體來渲染氣氛,激發興趣,為學生創造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單細胞生物”這一內容時,學生對單細胞生物比較陌生,更不知道還存在著有如此微小的生物。我以《湖天春色圖》曲為背景音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包括單細胞植物、單細胞動物和菌類等)。學生一下子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所吸引,仿佛身臨其境。可見,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學生產生對生物的“親近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可以有效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往往是教師們備課時主要考慮的一方面,因為學生只有擁有了興趣,進入了了境界,才能去研究、去探索。通過課件展示能將圖片,聲像設備綜合起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對教師導入新課的幫助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節,首先出示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和他的母親的照片,并提出問題“田世國為什么會感動中國?”圖片的展示和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繼續探究的心,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堅實的鋪墊。同時還可以在網上下載關于學生比較關注的動畫片角色,如把Tom和Jerry用到“從種到界”的課堂中,一場Tom尋親記拉開了課堂的序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真正的知識點。
三、運用多媒體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生物教學的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取代傳統的常規教學。因此要從學生和實際情況出發,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來解決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教學的效率。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要根據上課的內容來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教材上有些內容,學生能能夠看懂或通過教師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也能掌握的,就沒有必要應用教學。但是,生物學上的有些內容,如結構、生理變化及現象等較為抽象、枯燥,上課時單靠課本上的示意圖或掛圖等模型是很難表達,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這此內容變得更具體,直觀、生動有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同時,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上實驗課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學生通過實驗能親自動手操作,體驗實驗成功的樂趣,又能培養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因此我們不能用多媒體教學來代替做實驗,像放“電影”一樣給學生觀看,這樣是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當然,在實際教學中,也有一些實驗會受到學校原有的設備,實驗材料及時間等條件的限制而不能開設的,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虛擬再現生物實驗情景,使學生體驗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生物學發現史例中的經典實驗,如“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等,可以用動畫課件模擬其實驗過程,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教學化難為易,突破難點。除此之外,課本上要求做的實驗,如”酒精對水瘙的影響”,因實際情況不能開設的,也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展示,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可以豐富教學容量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的科學。在生物圈中,任何有生命的個體,都屬于它研究的范疇,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能通過書本、掛圖、模型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授信息,這樣的信息來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多媒體課件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信息,這些資料信息的獲取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從書本、圖片獲得,有的是從視頻、網上、聲音或自制動畫得到的。這些多方位的信息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增大了信息量,使得教學方法更加地靈活多樣。例如,一張“動物百科全書”光盤有幾千種動物的資料,包括動物的生活環境、地理分布、動物的形態、食性以及叫聲行為等,根據教學的需要選取相關的信息進行編輯,創設學生需要的情景,在課堂上就能生動形象地演示生物教學內容。
五、運用多媒體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可以培養主動學習能力
我國湖南醫學院腫瘤研究室主任姚開春教授,證實人體確有促癌基因存在,并且還確定了它們在染色體上的具置。
好端端的人體,居然生來就有“促癌基因”,似乎令人不可思議。然而進一步思考之后就會知道,這原是“順理成章”的事。
這是因為,原始的單細胞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它們能夠自我生存、自我繁殖。當生命進化到一定階段,單細胞生物就演變為多細胞的生物,于是出現了由億萬單細胞生命體組成的植物、動物,人類。拿人類來說,是一個個細胞聯合起來組成了我們的眼,耳、口、鼻、肝、心、腸、胃……由它們聯合起來組成了我們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然而,此時的體細胞已經不是原始的單細胞生命體了。它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質的改變。就是說,此時的體細胞有了各自特定的形態、特定的結構、特定的功能,因而成為特定的體細胞了。
這種特定的體細胞,都要嚴格遵守人體聯合體的紀律和規范,都要嚴格執行聯合體的一切“指令”,都必須從事自己特定的工作。
不過,在每一個體細胞中,仍然保留著能“自我繁殖”的因子,這就是所謂“促癌基因”。因為癌變的表現就是體細胞不受約束地自我繁殖。而在正常情況下,這些促癌基因是被約束、被抑制的,它們將永遠處于休眠狀態而不會亂來。如果這些休眠著的癌基因被“催醒”,被“激活”,約束被解除,那些體細胞就會恢復“本性”而自我繁殖起來,就會變成癌細胞了。
催醒、激活促癌基因的因素多種多樣,例如,人體聯合體內部的分工系統失平、失控;或出現了某種不可修復的障礙、缺陷;或不能為體細胞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體細胞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謀求營養物質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自己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為自己創造生存條件了。一句話,只有反演到參加大聯合以前的單獨生存的原始狀態去才能生活了――它增殖、再增殖,癌病由此而生成,由此而發展。
關鍵詞:問題設計;生物教學;對策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論哪種模式的教學,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都要提出問題,生物教學也不例外。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但在實際的生物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并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教學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對生物教學問題設計進行探討。
一、生物教學問題設計的現狀
筆者經過長期的生物教學實踐發現當前的課堂提問教學現狀主要包括兩種:第一,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回答“是”或“不是”、“對”或“錯”等,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第二,教師提出問題后,課堂上鴉雀無聲,一兩分鐘過后,盡管學生進行了討論,但只有個別學生回答了問題,無法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當前很多生物教師的教學問題設計普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躍,但究其本質是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價值,并不能真正激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第二,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啟而不發”,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學問題設計的對策
(一)課堂的問題設計要面向不同層次學生
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生物課作為一門實驗性、科學性、探究性極強的課程,其問題設計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才能使得課堂教學效果更高。所設置的問題既要讓優生深入思考,又要讓中等生甚至后進生回答問題,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有不同進步。比如,在單細胞生物這節課中,出示單細胞生物的圖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堂問題:“觀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和思考,就會對單細胞生物的共同特點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學生會理解的相對深層,學困生理解的層次相對簡單。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發展[1]。
(二)設計問題串,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的綜合學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課堂的追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究性學習”,探究源于問題,問題是探究的源頭,是讓學生通過思考、推理和對比等思維活動來分析、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例如,在“細菌”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在病人進行手術時,為什么要對病人進行消毒?”“請你們談談對細菌的認識。”“細菌分布在哪呢?細菌分布無處不在,我們看見過細菌嗎?”“為什么我們看不見呢?因為細菌非常小,我們肉眼看不到。那么細菌究竟有多小呢?”“細菌的形態有桿狀、球狀、螺旋狀,那么它的結構怎么樣呢?”“細菌細胞包括哪些結構呢?每一種結構有什么作用?”[2]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對生物知識的深入。教師適當地給予引導和補充。學生通過一個問題的解答,完成了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又將知識點之間相互的聯系和內涵挖掘出來了,不僅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還重點理解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是一個提升。
(三)注重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生物學科是應用性和實踐性特別強的一門學科,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其學習途徑廣泛,不局限于課本。因此,生物課的問題設計,要注重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聯系,這樣不但提高了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培養了學生應用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長壽是我們每個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擁有健康呢?”學生進行相互討論。這些都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話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分不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課堂教學設計即為問題的設計,課堂問題的有效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還能促使學生內化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是生物課堂教學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滿足,真正實現生物課堂的高效教學[3]。
參考文獻:
[1]周.注重問題設計,提效英語教學[J].新課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淺談《細菌》一節的有效理答[J].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關鍵詞: 生物教學 多媒體教學 學習興趣 主動學習能力
2013年3月,我聽了一堂生物公開課。任課老師講的是八年級下冊的“鳥的生殖和發育”,利用多媒體PPT課件,通過導入新課、預習問題、活動探究、課堂檢測、歸納總結五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課件設計得很完整,內容也很豐富,涵蓋了所有知識點。該老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信息量大,針對生物的教學優勢尤其明顯,但他忽視了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輔原則,也忽視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所以這堂公開課上得不是很好。在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對多媒體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重點問題。下面我結合生物教學實踐,談談對多媒體應用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益處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大多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思想容易開小差,學習效果往往不理想。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單細胞生物”這一課時,學生對單細胞生物比較陌生,不知道還存在著如此微小的生物。我以《湖天春色圖》為背景音樂,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包括單細胞植物、單細胞動物和菌類等),學生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吸引,仿佛身臨其境。可見,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學生產生對生物的親近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引導探究,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初中生知識有限,往往只能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進行概括和作出判斷,因此問題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探究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要素,利用多媒體手段,巧妙設置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例如,在教學“植物的開花和結果”這一課時,時值深秋,花兒大多已經凋謝,無法用實物展示。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常見的花朵的圖片,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接著用多媒體設置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1.簡單說說花朵的結構?2.怎樣看待花蕊的重要作用?3.雌蕊的哪些結構與果實的形成直接有關?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對花朵相關知識進行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可以一起討論解決問題,也可以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學生各抒己見,闡述自己的想法,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多媒體引導探究,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將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能力與意識。課堂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結構,增強教學效果。
生物教學中,要想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進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學,多媒體的應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省去了板書的時間,能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盡量多的信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而集聲、像于一體的動畫演示,又可以緩解學生長時間練習造成的疲勞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誠然,多媒體以其形象性、再現性、先進性、高效性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就好比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弊端
(一)人機對話增多,忽視了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
有經驗的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做出相應的反應;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面部表情和手勢得到鼓勵,受到啟發。而濫用多媒體手段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雖無聲卻必不可少,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不僅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而且不利于課堂熱烈融洽的交流氣氛的形成。機械而呆板的人機交流,不僅導致課堂氣氛沉悶,而且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學生永遠都是教學的主體。多媒體教學中切忌滿堂灌的教法,不能教師唱獨角戲,只顧操作計算機或監視大屏幕,不顧學生,這樣師生交流減少,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事實上,采用多媒體教學,節省了板書時間,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應該更多。教師可通過設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一問一答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目光交流、情緒的相互感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走下講臺,適當走動,盡量用身體語言(包括儀表氣質、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神采情感等)交流教學信息,活躍課堂氣氛。要知道,多媒體只是教師手中的一種教學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師才是教學活動的主導,促進學生發展才是課堂的根本目的。
(二)多媒體利用不當,限制了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
多媒體課件不是把原來的板書搬到屏幕,這樣的課件對教學方法的發展沒有實質性作用,不僅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學生也沒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反而增加了負擔,產生疲勞感,影響了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時過分依賴課件,受課件的約束,不敢讓學生充分展現個性,使教學局限于固定框架中,缺乏應有的活力和靈活性,制約與束縛了教師聰明才智的發揮和教學藝術魅力的展現。
(三)削弱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學生只是形成了實驗的理論知識。要想形成實驗操作能力,必須進行實際操作。例如,在上“練習使用顯微鏡”一課時,重點是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要讓學生親自動手使用顯微鏡,反復操作,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如果用觀看視頻錄像的教法取代學生親自動手的實踐過程,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重復觀察,但不能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視頻錄像等材料是經過加工制作出來的,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時間的縮短或延長,實物的放大或縮小。如果單獨看視頻錄像,不看實物,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就會降低,甚至會產生誤解。只有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實完整的知識。例如,在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一課時,觀察葉的形態,讓學生觀察實物比看錄像好得多;又如認識蚯蚓體表的剛毛和黏液及它是如何運動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體會蚯蚓的運動方式、表皮粗糙的剛毛及濕潤的體表;又如講果實的結構時,讓學生嘗一嘗蘋果等果實,體會果實成熟來之不易……
(四)輔助手段變成主要手段,造成學生學習注意力分散。
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如果為了增強所教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一味增強視覺效果,這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削弱教學效果,把多媒體的優點變成缺點。
(五)多媒體課件要與其他教學方式相結合。
教師必須認識到,PPT課件作為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表現形式,其輔助地位不能改變,它只是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為了更好地發揮多媒體課件的輔教學作用,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充分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研究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并將它們融入課件中,這樣便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營造活躍思維的氣氛,準確把握哪些內容該用課件演示,揚長避短,合理運用,并將它與教學藝術、教師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結合,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多媒體真正服務于生物教學,使教師更靈活地授課,學生更主動地學習。
總之,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得傳統的生物課堂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再是單一的粉筆加黑板的課堂,也不再是單一的學生聽、老師講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參與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可以更深層次地發揮主導作用。然而怎樣將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這是我們應該在實踐中認真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細胞;物質;結構;功能;生命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5-0177-01
經過長期的進化過程,造就了現在各生物體相互依存,協調統一,這種和諧,既體現在各生物體的組分之間,又體現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環境的關系上。從微觀的分子水平到宏觀的群體水平,都屬于生命系統的不同范疇,有著不同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通過筆者多年教學,深深感悟到生物體基本的生命系統各組分間的和諧之美。
一、物質特殊
(一)生命系統的物質性、特殊性。世界是物質的。以細胞為基本生命系統的奇妙而五彩繽紛的生物世界,其組成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無生命元素的存在,說明它與非生物世界的統一性,但卻又有重大的區別,尤其是組成細胞的兩大有機大分子,如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蛋白質,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它們以碳鏈為基本支架,作為細胞的結構基礎,演繹著不同的生命之歌。
(二)生物催化劑――酶。細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化學反應,要在常溫、常壓下快速地完成,就必須要一種高效的催化劑―酶,生命無時無刻都不能離開酶,從小到大,繁衍生息,生老病死,新陳代謝,都和酶有關。它既有同于無機催化劑之處,又有別于它,如具專一性,易變性,反應條件溫和性,催化活性受到調節控制等生命特征。
二、結構巧妙
(一)和諧一體。任何系統都有它的邊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分組成,就細胞而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結構具一定流動性。細胞核是系統的控制中心。
(二)造型獨特。細胞質基質是呈膠質狀態,不是簡單的膠狀物質,其中含有如ATP、葡萄糖、水等各種成分,猶如孕育生命的海洋,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在細胞的大海里,承載著一艘艘功能不同的個體―細胞器,它們為了完成自己的不同使命,增加反應的場所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增加膜面積,呈現獨特之美。
三、功能完善
(一)各組分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細胞核中DNA經轉錄形成的mRNA經核孔出來后,在核糖體上指導合成,經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加工運輸至細胞膜,以外排形式到細胞外。
(二)完善的防控體系。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病菌體的包圍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得病,那是因為,在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了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它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實施防衛,監控和清除功能。
(三)應對多變的環境。低等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太陽蟲、細菌、等,都可感知外界環境的改變產生系列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趨于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多細胞生物有多個層次的生命系統,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精密有序結構。各種生物在生命系統的生命舞臺上各有角色,相互配合,共同對內外環境的刺激產生反應。
(四)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膜對物質的進出具控制功能,細胞需要的營養物可從外界進入細胞,細胞不需要的或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易進入細胞,即使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氣體進入是自由擴散方式,細胞選擇吸收的小分子或離子是以主動運輸的方式,而大分子物質則是以胞吞方式進入細胞。
(五)能量的轉化。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系統,不僅時刻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且時刻從周圍環境中獲取能量,并利用這些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通過葉綠體的光合作用,轉化成穩定的化學能,儲存在糖類、脂肪等有機物中,而這些能量只有轉移至ATP中,才能被細胞利用。動植物體內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主要以細胞有氧呼吸的方式逐步將能量釋放出來,部分轉移到ATP中供生命活動所利用。
(六)細胞具全能性。由于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全部遺傳信息。因此,分化的細胞仍具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在適宜的條件下,可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如利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
四、曲折歷程
細胞如同生物體一樣,也要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
(一)細胞分裂。單細胞生物體通過細胞分裂增殖而繁衍。多細胞生物從受精卵這個細胞開始,由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多細胞生物體積的增加主要依賴于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種:有絲分裂(主要方式,形成體細胞)、無絲分裂(不常見)和減數分裂(特殊的有絲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細胞)。
(二)細胞分化。在胚胎發育早期,各個細胞彼此相似,與此同時,有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穩定性,是基因在不同時間、空間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即細胞分化。沒有細胞分化,就無組織、器官可言,生特體也就不可能正常發育。
(三)衰老、凋亡。再好的劇情總會落下帷幕,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的衰老和壽命有關,目前對細胞衰老機制,科學家提出了眾多假說中,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
參考文獻
當然,光憑肉眼我們很難看清它們的真面目,但在顯微鏡下,它們一個個就都顯形了。瞧!這些水中病毒、海藻、細菌、小蟲子、甲殼綱動物、魚卵、動物寶寶和植物(如海草),就像一個浮游生物園,好不熱鬧。以下可是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見識過的浮游生物,其光鮮面目會讓你耳目一新。
螃蟹幼體
它只有半厘米長,還是一個小寶寶,脆弱透明,各個肢節在顯微鏡下依稀可見。不過,尖利的小爪子以及一對生動的大眼睛卻很顯眼,甚至其多面復合晶體還能看到。
硅藻類
無論何時你都不可能計算出世界上活著多少硅藻,那個數字一定是很大很大。這些小小的、四四方方的單細胞生物體是一種藻類,四周是美麗的硅質細胞壁。硅藻死后,小細胞壁沉到海底,可能漸漸形成海底暗礁。
藍藻
這些線圈狀生物體是地球上最原始生命體的代表,是最早進化的有機體之一,藍藻進化要借助陽光的力量,可生成糖,這個過程也叫做光合作用,會向大氣釋放氧氣。至今,海洋中的大量藍藻仍是氧氣的主要來源。
魚卵
幾乎所有魚都會產卵,但是一些魚(包括鯊魚)可產出小魚。少數魚會保護和孕育它們的卵,最明顯的是海馬,雄海馬擔任照顧卵的角色。但是,大部分魚類在大海里排出大量受精卵,而絕大部分魚卵會被吃掉。
橈足動物
這些蟲子狀的生物是最常見的浮游動物,也可能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動物,因為它們構成了最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它們是蝦狀甲殼類生物,身體呈淚珠狀,長著大觸角。橈足動物還是精力充沛的“游泳健將”,神經系統發達,擅長避開敵人追捕。
它們構成了各種魚類的基礎食物。一些科學家相信,如果集合在一起的話,橈足動物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種群。
毛顎類海蟲
這些長而半透明的生物是食肉的海洋動物,它們是構成浮游生物的重要部分。在浮游生物中,它們體形較大,長達10厘米,兩側對稱、透明。它們有神經系統,兩只眼睛,一張嘴,還有牙齒。頭部兩邊各有一束攫握棘毛,這是它們用來和敵人(小浮游生物)格斗的武器。有的可給對方注入令其癱瘓的毒液。它們身上有一對或兩對側鰭及一尾鰭。有體腔,但無循環系統及排泄系統。
海洋蠕蟲
這是一種多節多毛目環節動物,長著大量細小的發絲狀附肢,這是它們在水中行進的工具。它們是十分低等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身體長而柔軟,全身上下沒有骨骼。在海洋生物的演化過程中,蠕蟲是比較原始的種類。蠕蟲的身體已經具有了完整的神經網,神經網將身體各處受到的刺激反饋給前端的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蠕蟲的種群十分龐大。從海洋到陸地、從咸水到淡水,到處都有蠕蟲分布。
放線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所以你看到的“一棵樹”也好,“一根草”也罷,其實都是一個細胞。那些奇形怪狀的絲,是放線菌的菌絲。放線菌通過大量菌絲覆蓋了很大的空間,以便尋找食物。放線菌能釋放出一種叫“土味素”的化學物質,正是這種物質,讓我們湊近時能聞到“泥土清香”。不過,我們在雨后聞到的泥土清香與此又稍有不同。
放線菌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細菌,它們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當土壤干旱的時候,它的菌絲就會在頭部長出一個“果實”來,這個“果實”在生物學上叫“孢子”。孢子有厚厚的一層孢子壁,可以保護它在缺水時也不至于受到損害。原來的放線菌漸漸枯死了,但留下了一個個孢子。這些孢子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發芽,長成一個個放線菌。
當下雨時,雨水沖開了土壤,這些晴天時埋在土中的放線菌孢子也因此吸附在潮濕空氣的小液滴中而四下彌漫。將它們吸入鼻孔,我們就能感覺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又由于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線菌以孢子的形式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顯。
放線菌大多數是無毒的,不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于我們的口腔、呼吸道等處。這種小小的微生物不僅能讓人聞到泥土的味道,在關鍵時刻還可以救命。放線菌是一座產生抗生素的寶庫,目前醫學上常用的抗生素絕大多數都是用放線菌生產的,比如鏈霉素、四環素、氯霉素、慶大霉素等。
提起抗生素,我們很容易想到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國生物學家弗萊明最先發現的,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但青霉素并不是萬能的,它只能殺死有限的幾種細菌,比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1945年,就在弗萊明獲得諾貝爾獎之后的幾個月,又傳來一條好消息:美國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宣布其實驗室發現了第二種抗生素――鏈霉素。這種抗生素對治療肺結核病有特效。自此,肺結核病才不再是人類的致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