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病的治療佳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多受體作用機制的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血糖和血脂等代謝方面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相關研究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糖尿病和肥胖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高,但是發生機制尚不清楚[1]。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現象,被診斷為糖尿病時會引起高滲性昏迷或者酮癥酸中毒等 ,需要引起醫護工作人員的廣泛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在2013年8月-2016年11月,選取在我院收治的129例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氯丙嗪組、阿立呱唑組、喹硫平組,每組均為43例。所有入組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精神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氯丙嗪組中有30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該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1.15±5.96)歲,平均病程時間為(7.02±3.26)年。阿立呱唑組有31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該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1.19±5.87)歲,平均病程時間為(7.05±3.21)年。喹硫平組有29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該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2.05±6.11)歲,平均病程時間為(7.12±3.33)年。三組患者在平均病程時間、平均年齡、疾病類型以及性別比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氯丙嗪組應用氯丙嗪治療方法:一次25mg~50mg,一日2~3次;每隔2~3日緩慢逐漸遞增至一次25mg~50mg,一日400mg~600mg。阿立呱唑組應用阿立呱唑治療方法:起始劑量為10mg,用藥2周后,逐漸增加劑量至30mg,每日一次;喹硫平組應用喹硫平治療方法:一天2次,第一日治療總劑量為50mg,第二日治療總劑量為100mg,第三日治療總劑量為200毫mg和第四日治療總劑量為300mg;第四日之后將近劑量逐漸增加為300mg/日-450mg/日。治療過程中氯丙嗪組患者出現過度鎮靜、心動過速以及血糖代謝異常等,阿立呱唑組患者出現失眠和不能靜坐等,喹硫平組患者出現心率過快等,出現錐體外系統癥狀時需要提供適量的安坦藥物進行治療,出現失眠者應該使用苯二氮草類藥物進行相關治療。
1.3 觀察指標。分析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第28天、治療第56天、治療第84天血糖水平以及高血糖發生率等參數指標。采用羅氏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相關配套試劑進行血糖水平的測定,嚴格按照相關說明書進行操作。正常血糖值為:3.87mmol/L~6.10mmol/L;高血糖值為:≥6.11mmol/L。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P
2.結果
2.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第28天、治療第56天、治療第84天血糖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治療時間點血糖水平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相關研究資料結果顯示,抗精神病藥物會顯著增加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高血脂和糖尿病風險[2]。氯丙嗪是第一個抗精神病藥物,因此已經成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最常用方法,也是現階段被證實成為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最理想的首選途徑。抗精神病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不能夠被護士,尤其是會影響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神內分泌,導致血糖代謝異常情況,因此需要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根據相關資料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代抗精神藥物、第二代抗精神藥物和第三代抗精神藥物均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到 患者的血糖[3]。
諸多學者積極探索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糖尿病機制在會后,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血糖代謝異常可能與患者的體質量增加、胰島素抵抗和對胰島組織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密切相關。臨床觀察,在治療早期階段,80%左右的患者由于病情或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影響,導致活動大大減少且食欲大大增加的情況出現。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于食物的攝取,上述情況的出現與患者多巴胺受體的阻斷作用密切相關。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的食欲逐漸恢復正常,體重也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 Hui Zhao,Zhiyong Li,Yali Wang etc.Hippocampal expression of synaptic structural proteins and 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in a rat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J].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2012,07(11):821-826.
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08-12~2011-06住院患者80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65歲,其診斷同時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地3版(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患者除采用一般常規護理方法外,對患者進行詳細,系統的有關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內容
2.1針對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疾病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狀態,制定適合不同個體的教學計劃和教育方法,來提高患者的學習興趣。可采用口頭宣教、圖片展示、視頻、講座以及與患者互動的座談形式,用老年人易于接受理解的語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講解,加深印象,并指導其在實際中應用。
2.2健康教育的內容:對所有的患者進行有關精神分裂癥和糖尿病知識的講解,如糖尿病的飲食原則、藥物治療對疾病的作用、低血糖的預防急救、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心理狀態對疾病的影響等。健康教育的內容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針對性強,并突出自我護理內容,使病人易于接受和掌握[3]。
2.2.1飲食的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飲食的總原則,主張低熱量、低糖、低鹽、低膽固醇,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需要根據患者的體重、身高、體力活動情況來確定每天的總熱量,并考慮老年人基礎代謝逐漸降低,熱量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每日理想的飲食應該是既能提供維持患者的熱量和營養,又不引起餐后血糖過高,合理安排各種營養成分及總熱量,遵循蛋白質占總熱量的15%~20%,脂肪占20%~25%,碳水化合物占50%~60%,進餐時熱量三餐平均分配。在配餐的過程中,主副食合理搭配,不宜進食容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如糖類、甜糕點、飲料等,馬鈴薯、芋頭、蓮藕等含食物淀粉高的蔬菜盡量少吃。可選擇以高膳食纖維食物為主,如蕎麥面、蔬菜、黃豆及其制品等,并適當食用一些含果糖較多而葡萄糖及蔗糖少的水果,如蘋果、橙子、梨等。因果糖不需要胰島素參與代謝。飯菜松軟可口,溫度適宜,食物要去骨去刺,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同時要求營養豐富易于消化。進食時對因藥物反應或動作遲鈍的病人,應專人看管,不時提醒患者盡量細嚼慢咽,以防止食物堵塞造成窒息。對因精神癥狀支配而食欲佳的患者,要防止其搶奪其他病友的食物。對不想進食的患者,要在旁耐心勸說,必要時予喂食,動作輕柔,不流露厭煩的態度。讓患者知道定時定量進餐,對血糖的影響有多重要,使其能主動控制進食量,不多食也不少食。
2.2.2藥物治療的健康教育:由于精神病和糖尿病都需要終身治療,所以患者更容易產生不配合的情況,從而導致病情加重。患者遵醫行為差,護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確保患者能接受正規、系統的治療,,只有按時按量給藥才能控制血糖和精神癥狀。讓患者了解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癥長期堅持藥物治療的意義,藥物應嚴格遵照醫囑,不能自行停藥、減藥,給藥時間要準時,劑量要準確。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不能擅自停服或改劑量,使病情得不到控制。對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一定要掌握注射部位的選擇、給藥時間及劑量,并為防止胰島吸收不良,應有計劃的改變注射部位。
2.2.3低血糖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出現低血糖時的表現,如心動過速、煩躁、心悸、震顫、面色蒼白、出冷汗等,或夜間睡眠時出現做噩夢、汗濕衣服、晨起頭痛乏力等。應告知醫護人員,及時監測血糖和調整藥物劑量。教會患者出現低血糖時的急救措施,可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隨身有攜帶糖塊時立即含食,并向周圍人尋求幫助。囑咐患者平時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的發生,一定要按時進食,生活規律,不可隨便增加降糖藥,并注意血糖水平,隨身攜帶糖果以備用。
2.2.4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伴糖尿病老年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由于年齡及精神癥狀的影響,日常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協助。患者會由于年老或藥物副作用而步態不穩,行走時易跌倒,囑患者活動時動作要緩慢平穩,避免突然的坐下或站起,入廁及活動時盡量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平時應定期洗澡、更衣、理發、修剪指甲,特別注意保持口腔和皮膚的清潔。指導病人穿寬松透氣的衣服、鞋襪,定期檢查患者的足部皮膚,囑咐病人避免皮膚的擦傷,如皮膚出現異常時切勿自行處理,要及時請醫生診治。對有吸煙喝酒嗜好的患者,和其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禁煙禁酒計劃,做到逐步減少甚至杜絕煙酒。對體力允許的患者,可幫助制定合理科學的運動方式,以不感到勞累為宜,在進餐1h后進行15~30min的太極拳、保健操運動,告知其適當的活動對維持血糖的平穩有益。
2.2.5心理狀況的健康教育:心理狀態對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樂觀穩定的情緒有利于維持內環境的穩定。讓患者相信糖尿病和精神病雖然不能根治,但通過治療控制病情后,并不太會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讓患者及時走出誤區,正確對待糖尿病。可介紹欣賞圖片、閱讀散文、聆聽音樂等方式來調節患者的情緒,使其盡量保持平穩的心態,避免情緒的起落而影響血糖。平時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對患者進行適時疏導,多給予安慰鼓勵,使患者情緒穩定。
3討論
目的:觀察加味四七湯治療卒中后輕、中度抑郁癥的療效性。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卒中后抑郁癥患者隨機分加味四七湯治療組和氟西汀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觀察8周。于治療不同時段分別對兩組進抑郁癥狀、不良反應的觀察。結果:1.8周后兩組HAMD評分低于治療前,而且治療組評分低于對照組。2.治療結束時TESS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結論:加味四七湯治療腦卒中后輕中度抑郁癥可改善抑郁癥狀、安全有效。
關鍵詞:卒中后輕中度抑郁癥; HAMD; TESS; 加味四七湯; 氟西汀;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9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147-01
卒中后抑郁(PSD)是腦血管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可高達30%~50%[1]。由于PSD是導致患者致殘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已引起醫學界高度重視,為此我們選用古方四七湯加味治療腦卒中后輕中度抑郁癥,觀察療效及副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就診于河北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診斷明確,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加味四七湯治療組和氟西汀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最大為73歲,最小為47歲,平均(60.9士8.8)歲;對照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最大為75歲,最小為45歲,平均(61.7士9.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上均無統計學差異。
1.2 診斷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于1995年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卒中診斷標準[2],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3],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輕中度抑郁癥診斷標準[4]。
1.3 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腦卒中診斷明確,并經顱腦CT或顱腦MRI檢查證實。②卒中后出現抑郁癥狀,經 HAMD評分為18~35分之間的輕中度抑郁癥患者。③卒中急性期(2周)后,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可以正常交流。⑤血尿便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均正常。⑥無精神科病史及精神病類家族史。
1.4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卒中后常規治療,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及康復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加味四七湯加減,基本組方為:法半夏15g、紅花15g、生姜12g、茯苓12g、厚樸12g、紫蘇葉8g、郁金12g、大棗6枚,煎服;對照組給予氟西汀片 (百憂解),由美國禮來亞洲公司生產。每片劑量20 mg,每日早餐后1片口服。8周為1個療程。
1.5 療效標準:①抑郁癥狀療效標準:采用國際通用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 項)評分,結合臨床,以HAMD總分減分率作為評價標準。設定:減分率≥75%,抑郁核心癥狀消失,生活基本可自理為痊愈;減分率于51%~75%之間,抑郁核心癥狀基本消失,生活部分自理為顯效;減分率于25%~50%之間,抑郁核心癥狀有所改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為有效;減分率
1.6 觀察方法: 經培訓后的醫務人員,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及8周后觀察兩組患者抑郁核心癥狀的變化情況及進行HAMD評分;于治療前及8周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化驗室檢查,治療結束時進行TESS評分。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抑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結果:
兩組治療后HAMD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而治療8周后與治療4周后比較亦均有下降(P均
2.2 用藥后安全性比較結果,見表3: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治療結束時進行TESS評定,治療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風后郁證,屬因病致郁。中風后肝的功能受損,氣機逆亂郁結,進而出現情志不暢,心情抑郁等郁證表現。 肝氣郁結,氣機逆亂,氣血運行受阻,血液郁滯停積加重瘀血,津液輸布失常。脾失健運,無法運化的水濕凝結成痰;痰飲為濁物,隨氣上流,進一步蒙蔽神竅,擾亂神明。 瘀血痰濁是中風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具有新的致病作用,產生后會進一步促進肝氣郁結,引發郁證。 四七湯。出自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5]。原方主治 :痰氣郁結之梅核氣。此方采用了中藥經典的君、臣、使、佐原則,其中半夏為君藥,厚樸為臣藥。半夏助厚樸行氣,厚樸助半夏化痰降逆,兩藥相配痰氣并治;蘇葉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郁結之氣。茯苓滲濕健脾,助半夏以除生痰之源。 生姜辛散郁結,宣散水氣,解半夏之毒,助半夏之功。大棗補脾、養血、安神。我們利用該方進行加減,加入紅花郁金等,進一步活血化瘀解郁。諸藥合用具有豁痰開竅、舒暢氣機、清神醒腦、活血化瘀于一體,從而達到了標本兼治,改善中風及中風后郁癥,收效佳[6]。 本試驗結果表明,加味四七湯可顯著改善腦卒中后輕中度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安全無明顯副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欒軍祥,張向榮,張志.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及其相關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16-22.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380.
[3] 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
【關鍵詞】 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臨床手術
【中國分類號】 R749.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331-01
精神疾病的發病與腦內某些腦結構有關,精神外科手術通過調節特定的神經,阻斷他們之間的聯系,可減輕或消除精神癥狀。精神分裂癥疾病的治療,關鍵要針對疾病的類型和癥狀進行治療,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雖然輕度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不是那么嚴重,不過不及時調治的話必然會發展成為頑固而難治的精神疾。
1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回顧我院自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兩年期間收治的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患者12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0±4.21歲,年齡在19歲到72歲之間,調查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病史,患病史從一年到十五年不等。發病知道手術時間從兩個小時到二十五個小時不等。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總分≥60分,陰性因子分>30分,符合CrowⅡ型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一般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丙戊酸鎂進行緩解治療,患者持續用藥10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一周,分別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跟蹤觀察記錄,進行PANSS和TESS進行評定,同時進行各個生理指標的檢查,如血液情況,尿液情況,以及相關心臟、腎功能、肝臟功能等相關器官的指標。患者中排除腦器質性疾病和抑郁癥的相關的疾病,最終將記錄統計的結果輸入SPSS11.0的統計學軟件包數據處理,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顯著性水平:p=0.05。
2 結果
在觀察的12例患者總,分別比較了幾個時間段的PANSS總分情況,以及陽性因子的相關差異性,在7、8個療程后女性精神分裂癥隱性癥狀患者開始出現一些顯著性的差異。兩組患者出現情感遲鈍、交流障礙等情況同樣有顯著性的差異,一些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依賴睡覺,每天睡覺時間多于正常時間,口干舌燥,視力下降、對照組還出現了失眠情況,但是兩組患者的心臟功能和相關的臟器官功能五差異。
3 結論
根據上述的研究表明丙戊酸鎂對于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臨床效果明顯有很明顯的臨床意義。在今后的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治療中可以借鑒該種方法的使用。另外通過以下途徑可以減少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發病,通過日常行為中的改善和護理減少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發病率。
1、心理治療:是根據患者個人的臨床情況、應對能力及個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技術,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干預,以減少復發,減少社會應激,增進社會及職業功能。可以說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是來自心理的疾病,心理的健康情況是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從心理健康的護理入手也能夠對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集體治療:集體治療的形式很多,如集體心理教育、集體咨詢以及集體心理治療,或各種混合形式。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制定治療計劃。發展社會性的互助作用,以及正確用藥和處理不良反應。畢竟每個人的疾病情況不同,患病深度也不同,在集體治療中,患者直接可以進行相互的交流,從中解放患者心理眼里,更加深刻患病的一些常識,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夠更加注意此類疾病的預防。
3、家庭干預:家庭干預的一條指導性原則是家屬應盡最大可能參與并投入到心理治療中。通過對家屬的教育、指導及支持可使患者獲益。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各個方面的精神壓力造成,合理的進行家庭干預和家庭影響能夠很好的環節壓力,把女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排除在還未發生時。
在進行行為治療時,可讓其參加文娛活動及生活自理活動,采取陽性強化法,當患者做出符合治療要求的良好正常行為,即計分予以獎勵,以強化其正常行 為,調動其積極性。同時應耐心對其進行教育、啟發、誘導,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鼓勵其參加集體勞動和文體活動,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活躍他們的情 緒。這對改善患者大腦功能、防止衰退具有重要作用,還能夠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
以上介紹了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治療,之前許多神經科學的臨床學家,并不認為精神分裂癥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或者家庭治療可以解決的。但在最近 幾十年里,隨著心理動力學、社會心理學會、精神醫學等學學科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漸開始有了新的觀念。比如大多數精神科醫生開始相信心理咨詢和治療對精神 病患者有治療幫助。
參考文獻
[1] 安孝群;陳圣祺;張懷惠;李廣智;張壽寶;;技能訓練程式對易肇事肇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隨訪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09年04期
[2] 施萬平;李生蘋;劉素梅;張志榮;董繼雪;李俊福;;拉莫三嗪對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輔助治療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0年02期
[3] 張玲;謝焱;何芬蘭;張進祥;蔣春雷;;藥物自我處置程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0年14期
[4] 沙蓉;蔡軍;朱衛明;付培鑫;柏忠生;宋月紅;陳潔;;《重返社區技能訓練程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的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10年05期
[5] 張懷惠;陳圣祺;李廣智;王軍;李飛;;易肇事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程式化技能訓練的療效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09年03期
關鍵詞:產前抑郁;婦女健康;精神疾病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3)05—0020—02
產前抑郁的發生除了來自孕婦本身的抑郁癥以外,還與不足的產前保健、產科并發癥和早產的發生有關。與西方國家相比,亞洲地區人們對家庭的歸屬感更強烈,而且受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影響較大,文化傳統與西方不同,相對于產前抑郁來說,人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產后抑郁的研究中。為了解我國女性在懷孕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特點,筆者對我國產前抑郁概況、影響因素及治療綜述如下。
1 概況
目前,從全球范圍來看,精神疾病逐漸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人們用于治療精神疾病的費用也越來越多。據報道,抑郁是歐洲地區列第一位的傷殘原因,預計到2020年,單項抑郁可能成為第二位的疾病負擔,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而在中國,精神障礙和自殺所占總疾病負擔的比例將位列第一。盡管曾有一段時間認為懷孕可以預防抑郁癥的發生,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妊娠期女性發生抑郁的可能性并不比非妊娠期女性低。中國大陸研究人員對產前抑郁發病率做了大量報道,張志華等報道,產前抑郁發生率為35.5%,產前焦慮發生率為31.0%;施慎遜等研究發現,孕16周時焦慮發生率為10.8%,抑郁發生率為6.9%;劉鷺燕等報道存在抑郁情緒的孕婦所占比例高達49%。而Hsu CM等也報道了20%的臺灣孕婦在懷孕第三期感到抑郁。以上述數據差異較大可能與選擇的評定標準不同有關。如施慎遜等和Lee AM等選擇的是綜合性醫院所用焦慮抑郁量表,張志華等選擇的是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su CM等選擇的是愛丁堡圍生期抑郁量表。
2 影響因素
通常,第一次分娩,較嚴重的惡心、嘔吐,畏食;嚴重痛經和經前期綜合征;兒童時期缺少父母關愛;較低的孕婦保健和父母過度保護;較高的公共自我意識;懷孕期間吸煙過多或吃藥不想懷孕;夫妻雙方對懷孕的消極態度,配偶間關系較差;再婚等因素也可能導致產前抑郁的發生。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產前抑郁的發生又受特定的經濟、文化傳統影響。如Lee AM等研究發現,懷孕期間中國傳統的產前禁忌與抑郁癥有關,許多孕婦對由于這些產前禁忌失去自由感到憤怒,因家人贊成這些禁忌而產生的爭吵與產前抑郁發生率增高有關,此外,吸煙史也會增加產前抑郁的危險性。在產前抑郁中不平等的母性職責是主要因素,大概可分為五個方面:多個角色沖突、缺乏社會肯定、對身體狀況不滿意、未來的不確定性、精神狀態不穩定。Chou FH等對113名孕婦的研究發現,惡心、嘔吐及疲勞增加等因素也可增加產前抑郁發生的可能性。在中國大陸研究發現,既往抑郁病史、妊娠期心理困擾、童年期父母關系不良、低自尊、低社會經濟地位、低社會支持水平、生活事件壓力、非期望妊娠等均與產前抑郁的發生有關,但相關報道也存在一些差異。有人研究發現,在600名中國婦女中,婆媳關系和配偶間關系較差是導致產前抑郁的重要因素。高齡也是導致產前抑郁的危險因素,但也有報道顯示,低齡產婦發生抑郁的概率也較高。此外,低學歷、低收入、失業等都會導致產前抑郁的發生。
3 治療
妊娠期抑郁癥的治療對于臨床醫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治療后給母親帶來的益處和給胎兒帶來的風險需要和不治療所帶來的危險相權衡。精神科藥物對胎兒帶來的影響受到較多注意,如有研究發現,在妊娠晚期的胎兒暴露于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百憂解等)有較高產生5-羥色胺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風險。然而,也有研究發現抑郁癥的不治療也可對孕婦和胎兒產生影響。這就需要臨床精神病學家和心理治療學家共同致力于一種安全有效的孕期抑郁癥的治療、干預方案的開發。鄭朝霞報道通過產前心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孕期抑郁、焦慮的發生率。目前常用的產前心理感應方式主要包括宣教、支持性治療、認知治療、人際關系治療和放松訓練等。但上述研究缺乏對干涉組具體內容的描述和臨床試驗驗證。近年來,一些新的防治產前抑郁的方法也在研究中。沈聞佳等對46例產前抑郁患者進行音樂心理治療,結果發現經音樂心理治療后,在抑郁情緒、失敗感、生活滿意度、內疚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優于未進行心理治療的對照組;Su KP等對36例產前抑郁患者使用ω-3多不飽和脂肪酸進行治療8周,結果發現抑郁指數明顯降低;zhang D等通過重復經顱磁刺激成功治愈了3例產前抑郁癥患者,但該研究中未涉及如何對產前抑郁進行評估。
關鍵詞:奧氮平;利培酮;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療效;安全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mentia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clinical effects and safety. Methods 70 cases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were treate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isperidon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carried Olanzapine therapy,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5.71%, the control group was 91.43%, compared to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BEHAVE 2,4,8w -AD score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nd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11.43%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31.43%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splay (P
Key words:Olanzapine; Risperidon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Efficacy; Safety
癡呆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即指在意識清醒狀態下,出現多種功能障礙的智能損害綜合征。癡呆患者的臨床表現因造成癡呆的病因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并且在不同時期也會存在不同的癥狀,主要分為認知功能障礙及非認知功能障礙[1,2]。其中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記憶障礙、運動能力紊亂、語言障礙等諸多方面,且運動能力障礙是患者喪失社會適應能力的常見表現之一。而非認識功能障礙包括空間認識障礙、人格改變、步態改變、判斷障礙等諸多內容。但目前癡呆精神行為癥狀患者主要以認知功能缺陷為核心癥狀,一定程度下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會隨著病程的發展使患者伴有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狀。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來改善患者的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繼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當前,在癡呆精神行為癥狀治療中,奧氮平與利培酮兩種藥物最為常見,并有研究指出該兩種藥物均能改善患者的行為癥狀[3]。為探究這兩種藥物的臨床應用價值,我院對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患有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患者分別采取了奧氮平和利培酮治療,并取得了滿意成績,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癡呆精神行為癥狀治療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 版)(CCMD-3)》[4],并排除心、肝、腎等嚴重系統疾病的患者,同時均符合以下標準:①癡呆病理行為評定量表 (BEHAV-AD) 評分大于或等于8 分;②治療前1w未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③簡易智力狀態檢查評分小于24分。隨后采取隨機的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35例,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57~85歲,平均年齡(65.28±4.36)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36±0.15)年;其中16例血管性癡呆患者、19例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治療組35例,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58~86歲,平均年齡(65.31±4.42)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7.40±0.18)年;其中17例血管性癡呆患者、18例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予以常規檢查,包括肝功能、心電圖、血常規等內容,隨后予以兩組患者不同的藥物治療,具體如下:①對照組行利培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0.5mg,且1次/d,藥物劑量根據患者的病情實況進行遞增或遞減,但最大劑量不可大于3mg/d。②治療組行奧氮平(江蘇豪森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藥物初始劑量為2.5mg,且1次/d,同時藥物劑量也是按照患者病情酌情增減,但最大劑量不可大于15mg/d。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8w。
1.3評價標準 ①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得到改善,具有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且BEHAVE-AD減分率大于或等于60%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大部分生活能夠自理,且BEHAVE-AD減分率大于或等于30%為有效;患者達不到以上任何一個標準,且BEHAVE-AD減分率小于30%,精神行為甚至加重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使用癡呆病理行為評定量表( BEHAVE-AD)來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8w的病理行為改善情況。③觀察并記錄兩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頭暈、惡心嘔吐、心電圖異常、震顫、其他反應等內容。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SPSS13.0軟件對數據統計學處理,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P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經統計得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為91.43%,兩組總有效率相比顯示沒有明顯差異,差異顯示無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BEHAVE-AD評分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2、4、8w后 BEHAVE-AD評分均有明顯下降,且差異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 經觀察得出,治療組共發生4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率為11.43%;對照組共發生11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率為31.43%。由此可知,治療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及生活環境的不斷改變,導致老齡化社會的步伐逐漸加快,繼而促使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發生率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社會職業能力,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較多的不利影響[5-7]。根據患者病情具體情況,癡呆患者分為3個不同的階段,包括遺忘期、紊亂期、癡呆期。①遺忘期:主要核心癥狀為記憶障礙,該類時期的記憶改變通常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忽視,因此在理解記憶能力下降、回憶能力下降等方面較為明顯。②紊亂期:主要核心癥狀為思維、判斷等能力障礙以及情感障礙等方面,并且社會接觸能力逐漸減退。久而久之,出現人格改變,嚴重情況下還會出現失語、肢體活動不靈活等癥狀。③癡呆期:記憶障礙、思維障礙等癥狀加重之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日益下降,比如單獨如廁、穿衣等方面,并且四肢活動能力也逐漸降低,如括約肌功能障礙等方面。而后隨著病程的延長,便會導致患者出現壓瘡、肺部感染等全身系統疾病的并發癥,繼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再加上癡呆患者多半為老年人群,本身伴有軀體疾病,因此選擇何種精神藥物治療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患者,值得臨床醫學工作者高度重視。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發展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思想紊亂、行為紊亂等不良癥狀,主要表現為激越、幻覺、失控、妄想等諸多臨床癥狀。最近幾年,有數據統計指出在癡呆患者中,精神行為癥狀發病率最高,大約占60%~95%,同時說明幾乎所有癡呆患者均伴有一定的精神行為癥狀[8,9]。近年來,隨著癡呆病癥發病率的逐漸上升,伴有精神行為癥狀的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考慮到患者及家庭的因素,通常需要住院治療。所以,加強研究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對保證患者的正常生活水平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據目前而言,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發病機制仍未得到明確,但大多數研究表示可能由人體內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異常與神經內分泌失調以及腦代謝改變等因素引起[10-12]。現代醫學認為,如果患者膽堿能系統出現嚴重紊亂,會使其記憶功能造成缺陷;5-羥色胺濃度降低,會使得患者出現腦功能障礙,因而產生激越、抑郁等臨床癥狀;缺乏多巴胺,會使得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具體而言,引起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最大病理因素與大腦皮質改變存在很大關系。另外,最近研究認為頂葉代謝的改變,易促使患者出現焦慮、失控、情緒低落等癥狀。當前,臨床上治療方式包括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其中非藥物治療通過環境干預、行為干預、情感干預等多種方法來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以及減少精神行為癥狀的發生,因此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該方式主要針對癥狀較輕的患者,因而在癥狀較重的患者中治愈效果并不是很明顯。本研究中,主要分析藥物治療對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改善效果,所使用的藥物為奧氮平與利培酮,但不同的藥物所產生的治療效果也有所不同。
奧氮平是一種抗精神病藥,對多種受體系統具有藥理作用。動物試驗表明,奧氮平對 5-HT、多巴胺D、α-腎上腺素、組胺H等多種受體有親和力。動物行為研究表明,奧氮平具有5-HT、多巴胺能拮抗作用,與其受體結合情況相符。奧氮平的體外和體內5-HT 2受體親和力大于其與多巴胺D2受體的親和力。電生理研究表明,奧氮平選擇性地減少間腦邊緣系統(A10)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放電,而對紋狀體(A9)的運動功能通路影響很小。與其它抗精神病藥不同,奧氮平在抗焦慮測試中能增加反應。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奧氮平能顯著改善陰性及陽性癥狀。而利培酮是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目前被廣泛應用在精神病性癥狀治療工作中,其能選擇性的對多巴胺與5-羥色胺系統產生拮抗作用,在精神分裂癥的陽性及陰性癥狀中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利培酮對患者的認知功能起到一個良好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還能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良好恢復,進而幫助患者重返社會。鑒于此,利培酮在治療過程中具有眾多優勢,包括:①大多數癡呆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極易可能拒絕服藥,而利培酮口服液無味、無色,并且還能摻入飲料中提供給患者服用,很大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的吞咽困難;②劑量準確,更有利于老年癡呆患者的服用。但由于利培酮作用于腎上腺受體,以及具有較強的抗膽堿功能,極易促使患者出現眾多不良反應,如口干、頭暈、失眠等癥狀。結合本次研究發現,兩組患者分別實施奧氮平和利培酮治療后,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相當,分別為85.71%、91.43%,對比之后并無明顯差異。但治療組治療后2、4、8w后BEHAVE-AD評分下降更為明顯,且獲得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國內某些研究結果形成一致[13,14]。經原因分析得出,主要由于奧氮平能夠降低黑質-紋狀體通路的5-HT的能活性,使得其D2受體的拮抗作用出現逆轉,一定程度下便能減少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此外,奧氮平在作用于受體的同時可介于拮抗與激動作用之間,并且對D2受體具有不完全拮抗作用,而利培酮對D2受體具有完全性的拮抗作用。因此,奧氮平的不良反應率較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癡呆精神行為癥狀中應用奧氮平與利培酮治療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奧氮平的安全性較高于利培酮,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病理行為,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因而說明,奧氮平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是一種安全性高、可行性高的藥物,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玉琦,徐文煒,程灶火,等.多奈哌齊合并喹流平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9):3700-3702.
[2]Rehn AE,Rees SM.Investigating the neurodevelopmental hypothesis of schizophrenia[J].Clin Exp Pharmacal Physiol,2005,32(9):687-696.
[3]段芙蓉,魯曉亮.六味地黃丸和奧氮平對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改善作用的比較[J].中國處方藥,2014,12(10):58-59.
[4]Pdotkinsot,Saha AR,Kujazoa MJ,et al. Olanzapine,an antipsychotic with a noel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risperidone is placebo in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c and sehizoaffeet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681-690.
[5]胡小軍,余長江,李俊,等.回陽九針聯合中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老年性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8):3124-3126.
[6]陳平勛,馮金河.奧氮平治療老年性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06):60-61.
[7]滿建成.硫必利與利培酮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對照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5):2221-2222.
[8]Lerond J, Lothe A, Ryvlin P, et al. Effects of Olanzapine, risperidone,and olanzapine on 5-HT1A receptor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13, 33(1): 84-89.
[9]劉艷華,徐小童,吳彥清.利培酮口服液促進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康復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5):1963-1964.
[10]Ling Zhao,Fu-wen Zhang,Ying Li,et al.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acupuncture:Three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1968 cases in China[J].Trials,2011,24(3):12-87.
[11]謝新鳳.多奈哌齊合并奧氮平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大家健康,2015,9(15):152-153.
[12]胡健,呂梅,范思佳.奧氮平與利培酮口服液治療門診老年期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5,26(04):277-278.
2006年博士畢業后,她就來到該基地工作,并全程參與了《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制定。得知團隊的標準被國際采納,劉彩誼直言“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我們這個行業老是不被人信任,被負面事件影響。我們的標準能被使用,這對大家是一個很大的認可。”
3個月前,曹海琴連哄帶騙,總算把她的兒子攆出了屋外。這位45歲的會計師母親,決定帶著他12歲的孩子,從蘭州來到1000多公里外的一個隱蔽軍營。
這處軍營,位于北京南五環外的大興,里面有一棟四層的粉色筒子樓,乍一看,外觀與前后坐落的部隊宿舍樓并沒有什么區別。
兩點半剛過,曹海琴的兒子穿著迷彩T恤,和其他77名青少年齊刷刷地從樓里跑了出來。帶隊的除了兩名教官,還有兩名穿著白大褂的心理醫生。他們正前往軍營北面的體育場進行體能訓練。曹海琴倚在四樓的窗臺上,平靜地看著這一切。
就像許多中國的父母一樣,她深感無奈——兒子沉迷于網絡,得了“網癮”。“有些事已經完全脫離了我的控制。”她眼里閃爍著淚花,“來這里之前,我的兒子經常打我,就因為我不允許他碰電腦。”
在一個同事的介紹下,她把最后一線希望寄托在這里——總醫院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這是對外的正式稱謂,醫院內部把這個地方叫作“網絡成癮治療中心”。基地的主任叫陶然,中國人民上校,在過去8年里,他率領團隊先后幫助5500多名網癮患者“恢復了社會功能”。
5月18日,美國精神病協會(APA)首次將陶然團隊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納入當周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這標志著中國人制定的這套標準正式成為網絡成癮疾病診斷的國際標準。”
陶然表示,“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國際醫學界認可的疾病診斷標準。”曹海琴不怎么關心這些新聞,她只想能早一天帶著兒子走出這個軍營。孩子戒網癮,家長先吃藥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哨兵在軍營大門口把記者攔了下來。記者只好打電話,讓基地的工作人員出來接。那位工作人員在一個儀器上按壓指紋后,門自動開了。
記者在傳達室上交了身份證,那位哨兵嚴肅告誡道:“除了他們那棟樓(指基地)內部,其他地方不準拍照!”
記者被這位工作人員帶到了基地一樓的一間普通辦公室。過了10分鐘,門外突然傳來了一陣嘈雜聲。“陶主任,謝謝你們啊,現在孩子的狀態非常好!沒有你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門開了,“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陶然徑直走了進去。這時是上午11點,他剛剛給基地的“學員”(即來此戒除網癮的青少年)上完兩個小時的抗挫折課。每個星期的一、三、五,陶然在東四十條的總醫院成癮醫學科坐門診;每周二、四就在基地給學員和家長上課:星期二給學員上,星期四給家長上,都是兩個小時。“給患者上自我認知、人際關系、情緒情感還有抗挫能力這四大部分課程;給家長上如何當一個合格的父母,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課程。另外把他們過去錯誤的認知都給整理出來,重新建立與孩子的關系。”陶然說,基地堅持使用“家長陪伴式治療”方式幫助學員矯治網癮。
基地一樓是辦公與治療區,二樓是男學員宿舍,三樓為女學員宿舍,四樓是家長宿舍,現在住著4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父母。這里一個療程(3至4個月)的治療費為8400元,不包伙食。為了鼓勵家長陪同接受治療,家長不繳費,基地僅收取每晚30元的住宿費。
據早前媒體調查,中國矯治網癮的機構在兩年前就已達到300多家,治療方法和理念也不盡相同——如心理輔導與軍事拓展訓練相結合,藥物治療、座談治療等,但業內逐漸取得一個共識:“孩子有網癮,家長要吃藥”。
“造成網癮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家庭因素排第一位。這類患者的父母都有同樣的特點,都要求孩子比較完美,當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完美,他對孩子的指責和不滿就多了,這里不好那里不好。家長沒有肯定,沒有鼓勵,孩子的自我評價就低,然后就自卑了,自卑就抑郁了,抑郁了就得找個地方發泄一下。”陶然解釋。
劉彩誼博士是《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除了臨床方面的工作,她的另外一個主要任務是給家長上課。“你問他原因,什么事情讓你不想去上學,對不對?”7月30日下午,劉彩誼穿著軍隊的制服與套裙,在四樓的一間教室里給家長講授親子關系課。像這樣的課程,她每周要上3次,每次兩個半小時。但實際往往超過了這個時間,每堂課結束,家長總會圍攏至講臺,繼續提出心中的疑問。
在這里,每名學員至少有一名家長陪伴,同時接受心理輔導和教育。在基地學到的知識,讓曹海琴感到相知恨晚:“為什么我們在5年、10年甚至15年前,不知道這些知識?”
基地一樓的走廊墻壁上,貼著這樣一幅標語:“任何成功都抵不上教育子女的失敗。”
曹海琴說,此前自己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很少,發現孩子沉迷網絡之后,母子關系更加緊張;如今她認識到,這種僵持的關系“是造成孩子沉迷網絡的重要原因”。“溝通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他對我有一種不信任感。”曹海琴反思,“以前我比較多地否認、指責孩子,很少相信孩子,這是我們在基地的家長共有的一個缺點。”
在家長接受教育的同時,孩子也在基地接受著每天的心理輔導和軍事訓練。他們每天6點準時出操,7點回來整理房間內務,吃過早餐后,8點半開始進行8到10個學員為一組的分組心理治療;下午會參與室外拓展活動,晚飯后要例行點評,睡覺前還有半個小時的強化體能訓練,9點半熄燈。
“每天晚上,由我們的心理醫生確定一個主題,比如:‘為什么我以前和父母關系不好?’我們確定了主題后讓孩子發言,最后由我們的心理醫生來點評和總結。”基地書記蘇太貴介紹,“可能今晚是點評,明晚是播放勵志的片子,讓孩子們看完發表意見,或者自我反思,寫寫這一個星期你有什么成長和收獲。”
學員在這里自然接觸不到網絡,手機也禁止使用,這讓剛來不久的許梓涵一度很不適應。她是一名來自吉林的高一女孩,網癮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可以幾個月不出門,不和別人接觸,就為了宅在家里上網。上個月,她和另一名女孩策劃了一次“越獄”。她們已經沖出了那棟粉色小樓。軍營大門正對著一個圓形的水池,離小樓不到200米。基地工作人員繞著水池跑了兩圈,把她倆抓住了。
“門口那兩個哨兵都挺二的,在那邊愣住都沒反應,后來聽到‘抓住她們’,才過來抓我們。”說起這個事,許梓涵面露羞澀。她因此被關了3天“小黑屋”,出來后的感悟是“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以前是覺得沒事干,看見網絡就想玩。現在回去以后要找一些事情干,譬如逛街、旅游,然后可以盡量不去碰它(指上網)。”經過70多天的治療,許梓涵恢復得不錯,在記者示意采訪結束時,她又補充了一句,“也不知道為什么以前不想去旅游逛街,現在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也許是突然對生活有希望了吧,人生是一個很微妙的過程。”“少1條不行,多1條也不行”
由于治療效果佳,越來越多的家長打算把沉迷網絡的孩子送到這個基地。
在采訪間隙,不斷有工作人員向陶然示意,大廳里有遠道而來的家長等待向他咨詢詳情。由于床位與心理醫生的數量有限,陶然和同事需要判斷,哪些孩子屬于真正的網絡成癮?
DSM—5中的“網絡游戲成癮”一共有9條診斷標準,全部來自陶然團隊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這9條標準被美國精神病協會認可,相當于確立了精神病的一個新病種。
之前,當這一消息甫見報端時,也引起不小爭議:網癮怎么就成精神病了?如果我每天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我是不是就得了精神病?中國2400多萬城市青少年有網癮,他們都是精神病嗎?
陶宏開被稱為“中國戒網癮第一人”,他在2008年接受采訪時,也曾公開對陶然表示質疑:“癮是一種非理,表現為耐受性及戒斷性。《標準》制定的基準是應該以非理性依賴的程度,而非時間及癥狀這些表象。”
“嚴格地講,這次被列入精神疾病的新病種是玩網絡游戲成癮,這也是首個非物質成癮的精神疾病的病種。”陶然提醒,并不是符合其中的一條,就說明某人有網癮,“必須要同時符合其中5條或5條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9條標準是緊密聯系的。“你沒有達到第四條標準,就不會有第五條的癥狀;你沒有同時達到5條標準,就不可能導致社會功能受損(即第九條)。這9條標準,少1條不行,多1條也不行。”
以基地曾經接待過的一個云南男孩為例,男生來的時候19歲,體重70多斤,面黃肌瘦,頭發1米多長。陶然見到他的第一面就被熏到了,“全身臭味,站都站不穩”。
這孩子3年在家,從未出門。他父親沒轍,想了個辦法:不給他吃,不給他錢。結果他愣是把家里的空調拆下來賣了;不給他做吃的,他就到樓下小賣部買一桶蜂蜜,拌著涼開水喝,就這么一天天過。他玩了整整3年的魔獸世界,頭發長到1米多。最后這個男孩的舅舅實在看不下去,把他架到一輛面包車上,一路開到北京,來找陶然求助。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網癮。第一,男孩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第二,社會功能喪失。男孩見到陶然的時候,還很自負:“我的魔獸是云南省第一名,如果我身體行可以打到世界冠軍!”
陶然一開始也夸他:“你的游戲確實打得好!”還把他的榮譽和游戲裝備打印出來,貼在墻上,讓別人認可他。接下來,陶然和同事逐漸開始“粉碎他的榮譽感”,用他父親錄下的他曾經趴在床上玩游戲的影像給他看,也給其他十幾個學員看,讓同伴對其進行評價,結果沒有一個學員給出正面的評價,都認為他以前是喪志,“徹底否定了他過去的生活”。最后,中心采取“呼喚人性治療法”,給他看他童年時幸福生活的照片,讓他在生理心理方面逐漸恢復成正常人。
4個月后,他治愈離開基地,走的時候只留下一句感嘆:“現在回頭看,那些年的生活都瞎過了。”陶然告訴記者,這個男孩目前在云南省煙草公司工作,已經結婚。
就這樣,在過去8年里,陶然率領團隊先后幫助5500多名網癮患者“恢復了社會功能”。
2004年,總醫院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由該院成癮醫學中心聯合、中央文明辦等九部委共同組建而成,當年便開始招收學員,幫助他們矯治網癮。
但中國人民總后勤部衛生部和總醫院一直不肯批準成立成癮醫學科。當時有領導向陶然交了個底:“你們一定要弄清楚這(網癮)是不是病,你們認為這是病,那不行;你要說它是病,你得拿出診斷標準。”
重壓之下,陶然和同事開始進行標準制定前的先行試驗。他們把2004年以來所有學員的臨床表現、體征、心理癥狀、血型和所玩游戲的類型等信息收集整理并電子化,觀察哪個癥狀和體征出現頻率最高,把超過50%的都予以保留。接下來是訪談,同一個病人由兩個心理醫生來問,以提高一致性和信效度。兩個醫生分別把他訪談過的學員癥狀予以記錄,并歸納出頻率超過50%的癥狀;在兩次訪談吻合的癥狀中,再取出現頻率最高的50%。第三步,將上述兩個步驟進行比對,再次找出重復率超過50%的臨床癥狀。兩年后,第一版的診斷標準出爐。
2006年,基地又招收了幾百個孩子,并按照前兩年的步驟整理出第二版診斷標準;兩版標準比對,留下吻合度超過50%的標準。
在那3年里,基地一共在5個城市對1200個網癮患者進行了訪談。“其實診斷標準的科研難度不大,但是過程很煎熬,很枯燥,我們光是搞統計就用了半年。這項研究可能不需要高級設備,但是需要有心。”陶然說。科研小組會問網癮患者:“你玩了多長時間?每天最想玩的時間點是什么時候,持續多久?”問完后還得問父母,然后進行比對。2008年,9條標準在這樣無數次的提問、比對、統計和歸納中誕生。
“我們決定使用您的標準”
但這充其量只是“中國版”的網癮診斷標準。此后,陶然將論文《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發表于英國的《ADDITION》雜志,美國精神病協會開始注意到這個遠在北京的基地。該協會組織了一個考察工作組,由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4個國家的專家組成,他們來到基地考察時,把所有的科研結果和實驗數據全部要走,并支開陶然和其他基地工作人員,帶著自己的翻譯,對每一個學員和家長又進行了一輪訪談。
“他們每年都會讓我們到會議舉辦國答辯,反復詢問我們科研是怎么做的,對這些孩子是怎么治療的,然后再來考察,反反復復。”陶然說,“他們也不告訴你最后會用誰的標準,其他國家的標準他們都要拿過來審查。”
今年3月,該協會通知陶然:“我們計劃使用您的標準,請您來紐約總部參加最后一次答辯。”由于通知時間離答辯時間不到兩個星期,陶然沒來得及辦赴美簽證,只好采用視頻答辯。“請問支撐你們第一條中‘渴求’的統計數據是多少?是怎樣定義的?怎么得來的?”答辯委員會在視頻里向陶然提問。這類問題已在前幾年的答辯中問過多次,各位委員的案頭都放著他們此前在基地考察時自行收集的數據,以便判斷陶然是否學術造假。
結果陶然團隊的標準獲得答辯委員會全票通過。委員會最后提了一個要求:標準的遣詞造句,要讓全世界每個語種都能翻譯成功。陶然原先提出的最后一條標準中,含有“人際關系受損”這樣的表述,但委員會認為一些國家很少使用“人際關系”這個詞,建議陶然改成“友誼”。
1個月后,該協會的五名常委給陶然發來了一封聯署電子郵件:“我們決定使用您的診斷標準,您是否還有異議?”
得知團隊的標準被國際采納,劉彩誼直言“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我們這個行業老是不被人信任。我們的標準能被使用,這是一個很大的認可。”劉話音未落,她又被一位家長拉去咨詢。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62例,均來自我院院門診,其中男45例,女17例,男女比例大約為3:1;年齡4~14歲;病程5個月~6年。臨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動作過多,沖動任性,情緒不穩,學習困難,但智能基本正常。西醫診斷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1]第4版(DSM-IV)中兒童多動癥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兒童多動癥診斷標準。
1.2方法
1.2.1腹針 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大橫。操作:采用0.22 mm×30mm毫針,常規皮膚消毒,避開血管和毛孔,對準穴位直刺,一般只捻轉不提插,視腹壁厚度,針刺3~8 mm,留針1min。1次/d,一療程10次,療程之間的間隔時間是1w,經過6個月后統計數據。
1.2.2中藥 方劑組成:熟地10 g、益智仁10g、杞子10g、桑椹子10g、五味子5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苓10g、太子參10g、紅棗10g、蓮米15g、竹葉10g、天竺黃10g、鉤藤10g、牡蠣15g(先煎)、龍骨15g(先煎)、甘草5g。加減:腎虛顯著者加首烏,脾虛明顯加黃芪,陽亢風動加桑葉,心火偏亢加蓮子心,食積便溏去熟地加焦三仙。方中藥量根據患兒年齡、體質、辨證側重等可酌情加減。1劑/d,水煎,分2次服,3個月為一療程,連服2個療程統計數據。
1.3療效觀察
1.3.1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后總體療效和治療前后Conners量表評分,目前常用的是28項量表,把28項量表所列的癥狀歸納為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問題、沖動-多動等四個因子,另設焦慮為單項,按0~3級評分,0分為無此表現,1分偶爾有,2分較常見,3分很常見,然后統計分數。減分率=[(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另外還設計了僅有10點的簡明癥狀問卷,計分方法和上面相同,總分除以項目數就是多動指數。
1.3.2療效標準 參照《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3]中制定的臨床療效標準及Conners量表的減分率對療效進行評定。痊愈:主要癥狀消失,評分減少>80%,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停藥6個月療效加強;顯效: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評分減少50%~80%,學習成績有不同程度提升;有效:主要癥狀得到緩解,評分減少30%~50%,學習成績改善,但不是很穩定;無效:所有癥狀或指標沒緩解或者惡化,評分不足30%。
2 結果
所有62例患兒治療后,治愈30例,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8%,愈顯效82.3%。治療前后Conners量表評分對比見表1。
表1顯示,治療前后Conners量表評分變化情況比較,患兒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焦慮以及多動指數5個方面有顯著性改變(P
3 典型病例
患兒,男,8歲。初診日期:2015年12月6日。主訴: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過多反復3年余。現病史:3年前出現經常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活動過多,上課后出現學習比較困難,經常發脾氣,沖動任性,而來我院門診。檢查:經Conners量表檢測,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人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方面評分,符合兒童多動癥的診斷,多動指數為1.7。經腹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大橫,每天1次,每10d為一療程,療程間隔時間為1周;用中藥(方劑組成:熟地10g、益智仁10g、杞子10g、桑椹子10g、五味子5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苓10g、太子參10g、紅棗10g、蓮米15g、竹葉10g、天竺黃10g、鉤藤10g、牡蠣15g(先煎)、龍骨15g(先煎)、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半年后,以上癥狀減輕,學習較治療前明顯進步,多動指數為1.1。隨訪6個月,未復發。
4 體會
兒童多動癥古代醫家未有專病的論述,中醫對本病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認為病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攝不當,情志失調,肝陽心火偏亢等。主要病位在腎、脾、肝、心。筆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兒童多動癥的病因、病機、病位、臨床表現等,確立了從調理腎、脾、心、肝四臟入手,以補腎益脾平肝寧心為法配合腹針治療本病。
腹針療法是薄智云醫師創始的從中醫理、法、方、穴,在腹部進行針刺調節臟腑、經絡以治療全身的疾病,特別是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的一種新的無痛針灸療法。腹針取穴以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穴,中脘、下脘均屬胃脘,兩穴合用有理中調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氣肅降的功能,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腎又主先天元氣,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養先天"之意,故名引氣歸元。滑肉門、外陵左右共四穴為腹四關,該四穴有通調氣血,疏理經氣使之上輸下達肢體末端,是引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的妙穴,配合大橫以加強健脾和胃之功。故諸穴合用,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的作用。
中藥熟地、益智仁、杞子、桑椹子、五味子,補腎生髓益智養心,取心腎相交則寧之意;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茯苓,養心安神;竹葉、天竺黃,清心化痰;茯苓、太子參、紅棗、蓮米、甘草,健脾和胃,調和心脾;鉤藤、牡蠣、龍骨,平肝潛陽息風。諸藥配伍應用,切中兒童多動癥病機。
此外,中藥的口感、服用是否方便、用針是否疼痛等是患兒能否堅持治療,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本方味甘微苦微酸,口感佳,藥性平和;腹針安全、無痛、簡便易行,患兒易于接受。故針藥并用,取得良效。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郁癥的療效。方法:將92例分為西醫組和中西醫結合組,西醫組中輕度患者服尼爾雌醇,第3個月的最后10天加服安宮黃體酮,重度患者在此基礎上,每日加服多慮平150~300mg;中西醫結合組的西醫治療與西醫組相同,同時加服中藥治療。結果:西醫組顯效18例,有效6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53.3%;中西醫結合組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9.4%。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西醫結合療效明顯組優于西醫組。結論: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郁癥,中西醫結合療效優于單用西藥。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女性更年期抑郁癥;療效觀察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壓力的增大,更年期抑郁癥已成為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把抑郁癥列為人類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約30%的更年期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更年期抑郁癥。更年期女性因腦下垂體、下丘腦、卵巢生殖軸的變化,使卵巢衰老退化,其功能隨著退化,內分泌的荷爾蒙也隨之降低,導致一系列生理癥狀。同時,更年期女性因家庭和社會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沖擊,加上身體的一系列變化,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病變。現搜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郁癥的92例患者資料,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郁癥的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搜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92例更年期抑郁癥患者資料。其中住院患者42例,門診患者50例。經詢問病史和體檢,符合沈漁頓主編的《精神病學》更年期抑郁癥診斷標準,并參照Hamilton抑郁癥量表,均可診斷為不同程度的抑郁癥。92例分為西醫組和中西醫結合組,
西醫組45例,年齡42~57歲,平均年齡48.6歲;職業:工人12例,農民10例,知識分子23例;其中2例為卵巢早衰,2例為子宮肌瘤行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26例為自然絕經;病程為6個月~5年,平均3.9年;表現為輕度35例,中度8例,重度2例。
中西醫結合組47例,年齡39~56歲,平均年齡49.2歲;工人15例,農民12例,知識分子20例;其中2例為卵巢早衰,3例為子宮肌瘤行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29例為自然絕經;病程為1~6年,平均為4.2年;表現輕度為32例,中度12例,重度3例。
兩組在年齡、職業、病程、病情等方面基本相似(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西醫組:輕度和中度患者每半月服1次尼爾雌醇,每次2mg,在服尼爾雌醇第3個月的最后10天加服安宮黃體酮,每天6毫克,連服7―10天;重度患者在此基礎上,每日加服多慮平150~300mg,分3次服完。
中西醫結合組:本組的西醫治療與西醫組相同,同時加服中藥治療。中藥方為:麥冬15g、白芍20g、生地黃15g、龍骨20g、酸棗仁10g、丹參15g、合歡花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川楝子5g。加減:偏于腎陰虛者加女貞子12g、龜板膠15g;偏心陰虛者加五味子6g、夜交藤10g、遠志6g;偏于心脾兩虛者選加浮小麥30g、太子參15g、茯苓12g、珍珠母15g(先煎)、白術10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3結果
3.1療效標準 以Hamilton抑郁量表作為評分標準,內容包括抑郁心境、精神性及身體性焦慮、激動、失眠、自殺傾向、行動遲滯、體重減輕及其他,根據癥狀的輕重,采用5級評分制。無:無該項癥狀;輕度:有該項癥狀,但發生不頻繁、不嚴重;中度:有該項癥狀,其程度為輕中度;相當嚴重:該項癥狀相當于中度到重度;嚴重:該項癥狀頻繁發作和程度都十分嚴重。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各評分一次判定療效,根據治療后積分下降的情況分為:顯效:積分<7,且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有效:積分<18,且癥狀大部分改善;無效:積分≥18,且癥狀大部分無緩解。
3.2結果 西醫組顯效18例,有效6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53.3%;中西醫結合組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9.4%。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西醫結合療效明顯組優于西醫組。
4討論
女性更年期在45―55歲左右,女性進入更年期后,卵巢開始萎縮,絕經后雌激素分泌銳減,身體會出現煩躁、易激動、潮熱等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長期下去就易發生更年期抑郁癥。更年期抑郁癥以焦慮緊張、疑病和猜疑為主要癥狀,并伴有植物神經紊亂和內分泌功能障礙。生理異常表現為頭痛、頭暈、心悸、失眠、多汗、面部潮紅、四肢麻木、食欲減退、胃腸功能紊亂、便秘、月經紊亂和減退。心理異常表現為敏感、多疑、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等。隨著病程的延長,病情逐漸加重,情緒低落,對生活喪失信心,自我評價過低,有的甚至出現消極厭世觀念和自傷自殺行為。抑郁癥對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影響巨大,直接影響到晚年的生活質量。
中醫藥對女性更年期抑郁癥有其獨到之處。中醫認為,更年期抑郁癥侵及的臟腑主要是腎、肝、心、脾,不離氣郁。所以,更年期抑郁癥治療一般是以疏肝理氣為先,結合化痰、清火。要使臟腑陰陽適應年齡變化保持陰陽平衡,應以調整機體陰陽為主。中醫藥方中麥冬、生地黃、白芍、酸棗仁、丹參、川楝子、龍骨、合歡花等,養陰血,清心火,疏肝柔肝,安神;山茱萸、枸杞子,補益肝腎。
本病的西醫治療方案采用性激素治療和抗焦慮治療,激素治療采用副作用小、效果佳的雌激素替代療法,不但可治療或緩解更年期癥狀,而且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和老年性癡呆等遠期疾病的作用。
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更年期抑郁癥,不但療效好,而且潮熱出汗、失眠、心悸等癥狀也得到緩解,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整體療效。
參考文獻:
[1]李朝霞;抑郁癥的中醫治療[J];甘肅中醫;2005年11期
[2]施學麗;張麗萍;更年期抑郁癥的中醫藥治療概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