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防醫學研究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會寧方言;英語語音;語音遷移現象
[中圖分類號]H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4-0050-02
艾倫?詹姆斯曾指出:“本族語結構對第二語言結構的影響在語音方面尤為明顯,因為學習一個全新的語音系統就意味著學習一種異于本族語的全新的發音和聽覺模式,這些模式屬于語言行為的生理方面,與語言行為的認知方面相比,它們更抗拒改變和調整。”蔡蘭珍指出,對于以各種方言為母語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他們在學英語時不可避免且無意識地在某種程度上受家鄉口音(口音的差異是方言區別的重要表現)的影響,此現象被稱為母語在英語發音中產生的負遷移。李明華認為,語音正遷移指的是一部分母語中的發音模式和發音規則與目標語的某些發音模式和發音規則相同或相似,學習者可以用母語的模式和規則來指導自己目標語的學習,這有助于目標語學習。
會寧縣原屬甘肅省定西市管轄,現屬甘肅省白銀市管轄,所以會寧方言富有定西方言的特點,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方言系統。會寧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的方言差別較大,本文以會寧北部地區的方言為例,分析會寧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產生的正遷移和負遷移現象。
一、會寧方言語音的特點
(一)聲母n的缺失
會寧方言中,沒有聲母n,聲母l管轄范圍較廣,聲母n都用l代替,例如:男人(nán rén)讀成lán rén,奶奶(nái nái)讀成lái lái。
(二)韻母o用e代替
根據王小敏的研究,會寧方言中沒有圓唇音o,韻母o被e代替。例如:老婆(láo pó)發成了láo pé。張軍民指出:“會寧方言中沒有圓唇音o韻母, 被e代替。如廣播(bō)讀成廣播(bē)。會寧方言中b、p、m、f與e相拼,這一點是不符合普通話聲韻配合規律中b、p、m、f不與e相拼這一原則的。”
(三)平舌音較多
聲母zh、ch、sh為翹舌音,普通話中的正確發音為舌尖上翹,接觸或接近硬腭前部進行發音。在會寧方言中,大部分翹舌音讀成了平舌音,例如:沙shā讀成了sā。另外,會寧人發聲母zh、ch、sh時,舌尖上翹的成分較少。
(四)圓唇音發音錯誤
會寧方言中,韻母u是用上牙齒接觸下嘴唇摩擦發音的,普通話中的圓唇音u在會寧方言中讀成了唇齒音。例如:把污(wū)讀成了vū,無(wú)讀成了vú。
(五)不送氣音讀成了送氣音
會寧方言中送氣音占的比例較大,一部分不送氣音讀成了送氣音,如步(bù),在普通話中,“步”的聲母是不送氣音b, 而在會寧方言中“步”讀為(pū),聲母變成了送氣音p。
(六)兒化音較多
會寧方言中,兒化音較多,例如:明兒、今兒、后兒、老伴兒、小孩兒、電影兒、哪兒、老頭兒、手絹兒、臉盆兒等。會寧人的兒化音發得比較標準,很接近于普通話中的兒化音。
二、會寧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遷移現象分析
(一)正遷移現象
在對甘肅方言遷移的研究中,研究者楊德祥、張周瑞、陳小玲等更多地討論了甘肅各地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所產生的負遷移,而很少提及甘肅各地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即正遷移。我們發現,會寧方言中的一些語音對英語語音的學習產生了正遷移。
1. 兒化音的正遷移
會寧方言中的兒化音接近美式英語中的卷舌音r,這對英語語音的學習可以產生正遷移。由于會寧方言中兒化音的正遷移作用,會寧英語學習者把美式英語中的/r/音發得相對標準。
2. 聲母的正遷移
英語中的輔音音素/p/ /b/ /t/ /d/ /k/ /g/ /f/ /l/分別近似于會寧方言中的聲母p、b、t、d、k、 g、f、l的發音,當英語中的以上輔音音素放在元音音素前和元音音素相拼讀時,會寧方言對英語語音的學習產生正遷移。例如:bag中的/b/音,tea中的/t/音。
會寧方言中的聲母l和英語中的清晰/l/音發音幾乎一致,當英語中的/l/音放在元音音素前和元音音素相拼讀時,聲母l對會寧英語學習者的語音產生正遷移。如light、lame等英語單詞中的/l/音。
(二)負遷移現象
1. 聲母的負遷移
會寧方言中,聲母p、b、t、d、k、g、f讀成了pe、be、te、de、ke、ge、 fe,而以上聲母的發音分別接近英語中的輔音音素/p/ /b/ /t/ /d/ /k/ /g/ /f/。當一個英語單詞以輔音音素/p/ /b/ /t/ /d/ /k/ /g/ /f/中的任何一個音素結尾時,受方言的影響,會寧人容易把上述輔音音素拖音,讀成/p■/ /b■/ /t■/ /d■/ /k■/ /g■/ /f■/,例如:把/map/讀成了/m■p■/, 把dog讀成/d■g■/等。
會寧方言中,缺失聲母n音,聲母n全用聲母l代替。在英語發音中,會寧人同樣把/n/音全用/l/音代替。例如:把night讀成了light,把no讀成了low, 這樣方言中的聲母l對英語語音的學習產生負遷移。
會寧方言中,沒有“咬舌頭”音,/θ/在英語中為輔音,發音時,需要把舌頭放在上下牙齒之間進行發音。會寧人學英語時,把英語中的清輔音/θ/用方言中的s代替,從而發音上產生負遷移。例如:把thank讀成了/s■■k/。
會寧方言中的聲母r在讀音上近似于英語中的濁輔音/■/,方言中的聲母r在理論上應對會寧英語學習者濁輔音/■/的發音產生正遷移,但在實際發音中卻產生了負遷移,這一點值得我們研究。會寧英語學習者把/■/音用英語中的/r/音代替,例如:把usually/'ju■u■li/讀成了/'juru■li/,把pleasure/'ple■■/讀成了/'pler■/。
2. 韻母u的負遷移
會寧方言中,韻母u發成了摩擦音/v/,方言中韻母u的發音對英語語音的學習產生負遷移。如會寧英語學習者把will/wil/讀成vill/vil/。
三、克服會寧方言對英語語音負遷移的學習方法
對外語學習者來說,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使語言學習事半功倍。在英語語音的學習上,會寧英語學習者可以從方言對母語的正、負遷移入手,克服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
(一)克服聲母的負遷移
會寧英語學習者應克服方言中聲母p、b、t、d、k、g、f分別對英語輔音音素/p/ /b/ /t/ /d/ /k/ /g/ /f/發音產生的負遷移,要勤奮練習,做到讀以上輔音音素時,不拖音。
(二)發音中增加n音
在發音上,英語中的輔音音素/n/和漢語中的聲母n幾乎沒區別。要解決n的問題,首先要從發音部位入手,發n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下垂,形成阻礙,除阻時,氣流從鼻腔通過,是鼻音。對會寧英語學習者來說,要花大功夫練習/n/音,改變自己語音系統中聲母n缺失的局面。
(三)/θ/和/■/音的糾正
/θ/和/■/是一對清濁輔音,發音時,舌頭要放在上下牙齒之間,讓氣流從舌頭和牙齒之間的縫隙流出,摩擦成音,這需要學習者把舌頭放在上下牙齒之間,反復練習進行發音。
(四)/w/音的糾正
發半元音/w/時,聲帶應振動,同時收圓雙唇并突出進行發音,發音時,不能讓上牙齒接觸下嘴唇摩擦成音。會寧英語學習者要改變把/w/錯誤地發成摩擦音/v/的問題。
(五)/■/音的練習
英語中的/■/為摩擦音,發音時,舌身平伸,略微往后,舌端不能彎曲,整個舌身要向硬腭抬起,舌端位置應在上齒齦后部,舌身兩側接觸兩側上齒,雙唇要成喇叭狀,舌身和硬腭間形成較大的空隙,形成摩擦,聲帶振動。會寧英語學習者一定要熟練掌握以上發音規則并勤奮練習。
四、結語
會寧方言的發音模式和發音規則與目標語英語的發音模式和發音規則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會寧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語音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會寧方言的影響,我們應該對會寧方言和英語語音進行對比分析,弄清會寧方言中哪些音的發音模式和發音規則有助于英語語音的學習而產生正遷移,哪些音的發音模式和發音規則阻礙了英語語音的學習而產生負遷移,然后把練習的重點放在產生負遷移的音上,這可能是一種學習英語語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蔡蘭珍. 天水方言與英語語音的對比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5).
[2]陳小玲. 天水方言對英語輔音和元音習得的影響[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3).
[3]李明曄. 語言遷移理論視閾下的英語語音教學策略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7).
[4]汪文珍. 英語語音[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小敏.甘肅人學說普通話教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6.
一、相關技術手段
1. IOS SDK
i OS SDK 是蘋果公司為 i OS 程序開發和調試提供的開發環境和調試平臺,開發者利用它進行 i OS 開發。i OS SDK 包含了 i OS 開發所有的接口、工具和資源,并提供了全套開發工具,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1)Xcode 工具集
蘋果公司自己開發的 Xcode 是用于 Mac OS 上軟件開發的工具,同時也包括開發基于 i OS 的 i Phone、i Pad、i Pod Touch 設備的應用軟件。Xcode 是完全免費的,支持項目管理、編代碼、構建可執行程序、代碼的版本管理、性能調優等。另外在該套件中還包括了蘋果公司提供的開發軟件和接口生成器,用于構造圖形界面的應用程序等。
(2)IOS模擬器
iOS 模擬器是 Mac OS X 系統上的應用程序,用于在 Mac 操作系統上模擬手機、iPad 等設備,在該模擬器上主要是為了運行并測試開發的 i OS 程序,不同版本的模擬器模擬不同的 i OS 系統。同時 i OS 模擬器的性能與本地 Mac 機的性能相關聯,因此它并不能代表真機的性能,如果要測試性能的話,還是選擇在真機上進行測試。經常在模擬器上可以正常運行的程序在實際終端設備上很可能崩潰。
2. Objective-C 開發語言
IOS平臺編程語言是 Objective-C,它是一種通用、高級、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它是蘋果的 OS X 和 i OS 操作系統的主要編程語言。從歷史上看,Objective-C 早在 1983 年,是一個名叫 Brad Cox 的人結合了 C 和 Smalltalk 這兩種語言的優點,從而創建了 Objective-C 編程語言。它是一種古老的編程語言,但又是一門嶄新的編程語言。它一直在與時俱進,在新的規范中不斷吸取其它面向對象編程語言所具有的優秀特性,可謂寶刀不老,推陳出新。 Objective-C 是 C 語言的嚴格母集合,即所有 C 語言程序不需要修改就可以直接用 Objective-C 編譯器進行編譯,且在 Objective-C 的程序中可以無縫使用C 語言代碼。可以說 Objective-C 就是在 C 語言主體上加入了面向對象的特性,此點的語法又源于 Smalltalk 的信息傳遞方式。
3. 數據存儲
(1)SQLite 數據庫:任何一個應用程序都要用到數據存儲的地方,同樣在智能移動平臺上的軟件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數據存儲。在 i OS SDK 包中提供了可以免費使用的數據庫 SQLite,SQLite 是一個軟件庫,實現自足、無服務器、零配置、事務處理的 SQL 數據庫引擎。 SQLite 是基于 C 語言開發的,在進行 i OS 的開發過程中倘若需要使用 SQLite 數據庫,首先要在 Frameworks 中加入 SQLite 的動態鏈接庫,文件路徑即 lib/libsqlite3.dylib,該鏈接庫包含 SQLite 的 API 函數實現。
(2)Plist 文件:
Plist 文件全稱為 Property List,即屬性列表文件,用在 Mac OS X 的 cocoa 編程框架中,因其文件擴展名為“.plist”,所以通常被稱為 plist文件。它是一種用來存儲串行化后對象的文件,通常用于存儲用戶設置信息,也可以存儲捆綁信息。在本學習軟件的設計中,對一些區域劃分的坐標信息和相對應的學習內容,采用 Plist 文件存儲。
4. MVC 軟件設計模式
MVC 模式是軟件工程中的一種普遍的架構模式,它實現了動態的程序設計,特點是非常直觀明了的呈現整個程序結構,這洋能使程序后續的修改和擴展等工作容易開張。可以說任意一個完整的 APP 都是由很多 MVC 構成的。MVC 框架結果分為三個部分: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器(Controller)。
二、相關設計要素
學習者特征分析是教學設計環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只有充分的了解學習者的身心發展、學習活動、閱讀習慣等特點才能設計出更適合用戶學習的學習軟件。
1.地圖數據:是地理教學中最為重要、常見的,且最有特色的教學內容。地圖簡明、集中的表現了地理知識,因此它是學習地理最好的工具。地圖具有直觀性和抽象性,既能提供地理知識,也能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地圖學習有利于學習者形成空間概念、掌握空間規律,進而分析空間因果關系。所以本學習軟件的設計使用了中國地形圖,運用地圖可以明確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了解各種地勢形態及其分布。學習者更熟練、更快樂的掌握了地圖相關的知識對地理教育意義重大。
2.地理數據:它采用數量的方式比較準確的表示了各種地理事物的關系,具有
地圖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精確掌握各種地理事物的數量,比如人口數量、地域面積、人均所占的各種資源等。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習者記憶一些非常重要的地理數據,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各種數據進行對比研究,揭示地理特征規律。
論文關鍵詞:自我妨礙,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醫學生,人口學變量
1.問題提出
1.1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又稱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個體為了保護自我價值,轉移人們對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種印象整飾策略。西方心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最早對自我妨礙進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礙定義為:“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自我妨礙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行動式自我妨礙,指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行為策略,如故意不復習等;二是自陳式自我妨礙,指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主動聲稱存在一些會影響自己水平發揮的因素,如緊張、身體不適等[1]。目前我國自我妨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只有深圳大學的李曉東教授等少數學者在近幾年內進行了研究。
其實自我妨礙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如在成就情境即將到來之前的拖延行為、喝醉酒、睡眠不足職稱論文,過多地參加各種活動或考試前不復習等。自我妨礙為何如此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成就取向的社會中,能力是自我價值的核心,成功會增強自我價值感并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失敗則會降低自我價值感并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人們已經意識到努力是一把雙刃劍,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贊揚的,高努力卻失敗了則給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個體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含義。因此,當自我妨礙成為一種雙贏結果的可能選擇時,就成為眾多人手中的擋箭牌。然而,自我妨礙卻是一種非適應策略。從學業表現方面講,學業自我妨礙導致低的成就并產生更大的自我妨礙需要,形成惡性循環[2]。而且自我妨礙策略在人際維度上也需付出代價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研究發現,無論成功與否,無自我妨礙行為的個體都最受歡迎,而行動式自我妨礙者和自陳式自我妨礙者均給旁觀者留下了不佳的印象[3] 。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實施和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判斷和能力信念(Bandura,1977),它會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和個體行為的努力程度及堅持性,影響能力與技能的有效發揮。按照Bandura的理論,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覺、思維和行動都不同。就感覺層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慮及無助相聯系。在思維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種場合促進人們的認知過程和成績,這包括決策質量和學業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強或削弱個體的動機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會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為自己確立較高的目標并堅持到底。一旦開始行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付出較多的努力職稱論文,堅持更長的時間,遇到挫折時他們又能很快恢復過來。因此可以說自我效能感已成為臨床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的主要變量。
1.3成就目標定向
成就目標定向是指個體對自己從事成就活動的目的或意義的知覺,反映了個體對成就任務的一種普遍取向,是一個有關目的、勝任、成功、能力、努力、錯誤和標準的有組織的信念系統。德維克等人[4]認為,在學習情景中,學習者追尋的成就目標可分為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這兩種不同的成就目標對學習者的行為有著不同的影響。掌握目標促使個體在學習中力求掌握新的知識、提高個人的能力;而追尋成績目標的個體注重努力贏得他人的積極評價,避免消極評價。研究認為,目標對動機的激發實際是通過動機調節者的自我反應而產生的。不同的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目標的選擇。而成就目標取向的差異影響著個體在成就情境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5] 。
1.4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的關系
最近20年,研究者們對學生的自我效能與其他動機變量、學業表現和成就的關系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學業自我妨礙有顯著的負面影響[6]。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其成就目標取向中的避敗型成績目標、掌握目標有顯著相關。自尊、不可控制感、成就目標取向對學業自我妨礙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5]。掌握目標與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7]。
縱觀已有研究,成就目標、自我效能、自我妨礙三個因素間存在兩兩相關,且成就目標、自我效能對自我妨礙都存在重要的影響。
1.5研究目的
自我妨礙、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這三個因素之間又存在密切的關系,過往的研究較多探討兩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對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三者間關系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具體到醫學生的研究尚未見到。醫學生肩負著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如果習慣性地采用自我妨礙的保護策略,并帶到今后的醫療過程中,對國民的生命健康,將存在極大的隱患。因此研究醫學生自我妨礙特點以及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之間的關系,對有針對性的對醫學生進行引導,促使醫學生采用合理的自我保護歸因策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在福州市選取兩所醫學類院校學生作為被試進行測試。這兩所學校分別為福建省職業衛生技術學院和福建醫科大學。參加測試人數為800人,福建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300人職稱論文,福建醫科大學500人,其中本科生380人,研究生120人。共回收問卷756份,有效問卷701份。被試基本背景資料如下:
表1 被試的基本背景資料
高職高專(N=244)
本科(N=365)
研究生(N=92)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性別
男
10
4.10%
134
36.70%
45
48.90%
女
234
95.90%
231
63.30%
47
51.10%
生源地
農村
106
43.40%
199
54.50%
50
54.30%
鄉鎮
63
25.80%
100
27.40%
18
19.60%
城市
75
30.70%
66
18.10%
24
26.10%
獨生子女
是
56
23.00%
58
15.90%
22
23.90%
否
188
77.00%
307
84.10%
70
76.10%
貧困生
是
83
34.00%
129
35.30%
18
19.60%
否
161
66.00%
236
64.70%
74
80.40%
年級
一年級
31
12.70%
85
23.30%
65
70.70%
二年級
3
1.20%
106
29.00%
24
26.10%
三年級
74
30.30%
84
23.00%
3
3.30%
四年級
125
51.20%
80
21.90%
五年級
11
4.50%
10
2.70%
關鍵詞:預防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農村基層
1五年制預防醫學專業要求
五年制預防醫學專業(農村基層定向)培養具備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公共衛生工作能力,能在農村基層從事預防保健、傳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衛生檢驗和社區衛生服務等工作的實用型公共衛生專門人才。達到這個培養目標各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要適應農村基層疾病譜特點及農村基層公共衛生工作實際,扎實掌握方法學和衛生學等知識并具備相應技能,使培養的學生既有豐富的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又具備傳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預防保健、城鄉生活飲用水監測與干預、食源性疾病監測與干預、城鄉居民營養和健康監測與干預、醫療機構消毒質量與感染因素監測與干預、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青少年學生健康素質與常見病的監測與干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等能力。
2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
《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屬于方法學。《流行病學》是疾病預防控制的主干學科和主要技術支撐,教學中側重將理論知識與農村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實際結合起來,加強現場流行病學內容的講解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驗課程以流行病方法案例討論為主,輔以方法學的綜合性應用;《衛生統計學》主要任務是健康相關因素的信息管理與統計分析及評價,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實踐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基層公共衛生數據的特點,安排SPSS統計學軟件教學和案例討論內容,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應當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牢固掌握相關操作技能,尤其在食品營養與食品檢測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講授與實驗操作、技術訓練并重的原則。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倡導學生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相關知識進行自我學習,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環境衛生學》教學內容要和農村基層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加強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內容的教學,如水體衛生、飲用水衛生、大氣衛生、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土壤衛生、環境污染性疾病、家化產品衛生、環境質量評價、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及應急處理等內容。環境衛生學實驗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性思維。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內容上注意理論知識與農村基層職業衛生相關實踐應用的融合,主要任務是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勞動條件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注意采用啟發式、案例討論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綜合應用能力。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內容安排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輔以少量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是根據國家學科調整,將兒童少年衛生、兒童保健及婦女保健三個學科作為一個完整體系進行闡述的新的學科體系。《兒童少年衛生學》是保護和促進兒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學,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人體生長發育的有關理論以及教育過程衛生、教學環境的基本衛生要求、兒童的健康狀況監測及常見病的預防等內容。《婦幼保健學》是以婦女和兒童為對象,以保健為中心,針對婦女、兒童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社會特點和保健要求,以及影響婦女、兒童健康的衛生服務、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遺傳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保護和促進婦女和兒童健康的新型學科。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婦幼保健的基本知識及規范的保健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鐘貴良,梁維君,劉愛忠,等.新的公共衛生形勢下深化流行病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3):52-53.
[2]葉運莉,楊超,張俊輝,等.預防醫學專業衛生統計學教學思考與建議[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0):2084-85.
[3]王麗娜,付華峰.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模式下談《食品營養與衛生》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13,40(8):170,178.
[摘 要]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參加專業實踐,有利于研究生在實踐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學術與工程結合起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
>> 養殖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實踐分析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同實踐方式效果的比較研究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探索 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構建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實證調查與分析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與對策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探索與研究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全日制漁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的思路與舉措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現狀與發展探析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的研究與思考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優化的探索與實踐 全日制獸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加強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思考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培養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研究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09-03-19.
[4] 雷世富.研究生社會實踐中參與各方的利益沖突與協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3):13-16.
[5] 周葉中.目標轉換與模式重構: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57-60.
[6] 許斌,湯愛君,馬海龍.校企聯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7):60-62.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直接決定了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職業素質培養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單純的思想政治理論輔導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和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正確分析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素質現狀和產生的原因,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現狀
職業素質是人們從事一定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個體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能、心理、道德等諸多要素所組成,它也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并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綜合發揮作用。職業素質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情緒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等。經調查我們發現,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具有下列特點:
(一)職業價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項針對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的調查中,73%的同學對自己目前的工資水平不滿意,認為自己的勞動所得應該遠遠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從基層做起的同學雖然達到了80%以上,但是卻都認為不能忍受長期在一線服務。職業價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強;職業評價存在盲目性,自我認知欠缺;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社會需求;對自主創業存在偏見,害怕創業失敗,創業熱情不足等等都體現了當代高職大學生的職業價值期望不夠合理。
(二)職業道德水平欠缺
在對用人企業的了解中,我們發現,企業非常看重的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但是許多學生的不盡如人意,他們大多數都沒有敬業奉獻的精神,受拜金主義影響,他們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質收入,對于工資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組織紀律渙散,隨便請假,如果遲到沒有處罰就會任意遲到早退,個人對工作任務內容和業務內涵不求甚解,沒有刻苦學習和向前輩請教的意識,眼高手低,愛崗敬業和奉獻意識差。
(三)職業技能水平不高
雖然大部分學生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專業相關的工作,但是專業知識水平遠遠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經過校企合作班的長期培訓的畢業生以外,大部分學生還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職業技能的后期培養才能夠真正達到崗位的要求,因此,畢業生們在崗位上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們能否在崗位上發展得更好,許多畢業生沒有意識到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對工作采取的是應付的態度,對自己的崗位發展沒有規劃,對個人的能力水平過于自信,專業拓展面窄,學習能力弱、外語能力低、計算機能力不足、信息意識弱、同時伴隨的還有相關的崗位適應能力不足,諸如不善交際、缺乏團隊精神、不具備創新能力等。
(四)職業心理素質弱
職業心理素質是指從業者順利完成其所從事的職業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一些畢業生在訪談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沒有發揮好,而進入高職院校,在入校后常會悲觀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進取心,沒有頑強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進取精神。此外,有些學生不能正確把握和調控自己的情緒,對與學習相關的事都沒有興趣,生活中常常因為同學之間的一些小事而大動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現在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輩的正確指導,不聽取他人意見,工作中時常鬧情緒,因為人際關系問題而不得不轉換工作的人數越來越多。
二、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現狀產生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性格特點決定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行為習慣,大多數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外在表現還是源自于他多年來形成的性格,獨生子女,從小備受關注,不合理的賞識教育過多,適時的懲罰教育太少,導致許多學生盲目自信,過于自大,認為自己能力強,不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初入職場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同時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對工作挑三揀四,不樂于奉獻,敬業意識弱。
(二)社會環境影響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各式各樣的不良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義影響,許多人淡化了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勇擔責任的價值觀,更多的是追求不勞而獲和各種物質利益,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碰撞時,私心太重;同時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來越多,讓許多人喪失了立足于基層、靠個人打拼進而獲得成功的信心,轉而去追求所謂的捷徑。
(三)家庭環境影響
家長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孩子從小受父母的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社會和歷史原因,有的學生的父母對社會不滿意,對待工作,態度不端正、責任心差,給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的心理,當來到內部競爭非常激烈的外企時,許多人仍不轉變這種態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工作態度,從而導致了適應不良,工作表現不佳,卻又不知錯在哪兒。
三、以高職生職業素質培養為重點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懂專業、會應用、有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對嚴峻的就業競爭,如何在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內容,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為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模式探索新理論,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從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已成為擺在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將職業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開創職業素質教育新領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強大的教育主體和教育資源,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有利陣地,高職院校應該抓住這一陣地,積極探討與此相關的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新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一)品德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
高校的品德課堂是一個重要的學生道德水平培養陣地,隨著社會多元價值觀的不斷沖擊,越來越多的學生的傳統價值觀發生了改變,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無視他人和集體利益的現象十分嚴重,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禮儀誠信、團隊意識、責任意識等品質的培養,這些同時也是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因此將品德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對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課堂學習與職業技能提升相促進
面對高職畢業生職業技能水平相對不足的情況,專業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禮儀道德教育,也應該將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納入進來,以第二課堂為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吸引同學們專業學習的興趣,例如通過專業技能大賽、各類學習型社團、專業講座等形式,將第一課堂的內容巧妙地引進到第二課堂中來,讓各色學生活動的主題不單是為了單純的娛樂,更多的是寓學于樂。
(三)心理健康與職業心理素質相融合
在調查問卷以及訪談中,我們發現高職心理素質現狀有待提高,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訪用人單位人事負責人反映面對目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一些大學生缺少足夠心理準備,當遇到困難時沒有能力合理解決,出現各種心理矛盾,產生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造成了高職學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困難。我們要提高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認知水平,使他們在教學和班級管理過程中關心和了解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發現問題及時引導或向心理咨詢教師反映。第二,加強心理咨詢,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情緒問題,針對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專業心理咨詢教師可以按計劃、按步驟地進行指導解決,這樣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在心理和情緒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問題。
(四)職業規劃與職業價值觀教育相引導
職業規劃是一個人對自己未來發展的一個描述和把握,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有利于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克服盲目求高,貪戀物質的職業價值取向,可以開展“職業榜樣在身邊活動”,將往屆優秀的畢業生或者和專業相關的優秀職業人士請到學校來,讓同學近距離接觸職業榜樣,尋找差距,彌補不足,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輔導員要更好地引導學生作好職業生涯規劃,這樣高職學生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身上的優勢和劣勢,基于這些特點,進行合理的自我培養,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學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五)社會實踐與崗位實踐相結合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
1.志愿服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利平臺,我們學生工作應該抓住這一有利陣地,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素質,在大學生中大力倡導公益性活動,到農村進行宣傳服務,關愛孤老等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引導他們做一個善良的人,培養他們的善意公民意識。
2.社會實踐中將所學進行檢驗
社會實踐中,學生們有機會接觸社會,接觸和未來崗位可能相關的工作,在實踐中,有機會向社會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團隊協作意識,就積極推進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以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基地為先,讓學生們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能夠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摘要:高等數學中的部分定義與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強的邏輯關系,教師不易教,學生不易學,以至于在教學中出現了教師對其進行大量的刪減,讓學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會“計算”的錯誤現象中。本文針對這種現象,對教學過程中抽象的定義與定理知識講解的處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與建議,讓學生體會真正數學。
關鍵詞 :高等數學 定義與定理 教學 數學素養 數學能力
在現今很多領域中,數學的身影無處不在,高等數學作為非數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地位。而在高職教育中,因為生源大多是來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學生,其數學基礎比較薄弱,但高等數學中部分定義與定理內容較抽象,不好理解,這對于授課的教師來講,是一個不好處理的難點,以至于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針對這一難點,很多數學教師在對這些抽象、不好理解內容的處理時,進行了刪減,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論知識一句話帶過,甚至直接刪除,而把教學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數學的計算方法與計算技巧上,以直接教會學生數學的計算為目的。這樣一種教學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學的“應試”教育,數學的潛在價值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同時也違背了開設高等數學這門課程的初衷。
一、學習定義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學大綱需要抽象的定義定理
高職高專的高等數學教學大綱,明確地說明了學習高等數學的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數學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他們用數學思想、概念、方法并結合自己的專業把所學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為后續各課程的學習奠定較好的數學基礎,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
從大綱可以看出,該課程除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收獲能終生受益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從而提高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由于很多數學思想都在這些抽象的定義與定理中有所體現,所以大量地刪減這些內容,只注重于學生的解題方法的教學,不能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使學數學成了應付期末考試的一種途徑。并且,高等數學的學習一旦結束,學生也將會把這門知識拋到九霄云外,這樣完全沒有形成教學大綱里提到的應有的數學思想,也就更談不上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滿足大綱的要求,學習抽象的定義定理必不可少。
2.培養數學能力需要抽象的定義定理
雖然定義與定理知識較為抽象,但它對于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數學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無外乎是要把現實中的問題抽絲剝繭,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再用數學知識解決,也就是所謂的數學能力。關于抽象定義定理的學習,例如定理的證明,都有其具體的推理過程,對于這些推理過程的理解,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嚴謹性,進而形成思考問題時思維的縝密性,以利于在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時,能準確無誤地將其轉化為恰當的數學問題;而對于這些定義定理知識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在分析問題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思維能力。正如一位大學老師所說:“學數學其真正目的是為了驅逐大腦中愚蠢的想法,讓我們的大腦真正地聰明起來。”
3.實際生活需要抽象的定義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義定理知識,它的出發點就是實際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見的某一個變速物體的速度,學生覺得求這個隨時都在變化的速度成了一個不容易解決的難點,但從高等數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求變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導數定義學習的切入點。所以對抽象定義定理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并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合理的簡化和量化,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高等數學教學中定義定理知識的處理方法
不少數學教師反映,不是不想授課時強調這些定義與定理,只是因為它們太過抽象,講解的過程花費的時間長、精力多,但學生理解的效果還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討好”。筆者多年擔任高級班高等數學的教學工作,對于這些抽象的定義定理的處理有一些個人的看法,總的歸納為以下四個
關鍵詞 :引—化—啟—控。
1.“引”——引數學史,豐富內容
高等數學中很多定義定理知識抽象,讓學習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數學史卻如指引方向的“路標”,給人以啟迪。在課堂上教師適時適當地引用數學史的知識作為補充和指導,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
例如在學習解析幾何時,教師給學生介紹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以及他的經典心形線的相關軼事,讓學生明白數學可以神奇地讓單調的式子變成美麗的圖形,并且體會到數學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創造浪漫。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數學中的代數與幾何的緊密關系,為后續的解析幾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數學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邏輯源頭,體會數學家的創造思想,這為緊接著數學概念及定理的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另一方面,數學史里記錄了很多數學家為了得出正確的定義與定理,如何排除萬難、歷盡艱辛的。學生學習數學史,除了了解定義與定理得出的過程,還會為數學家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動,這將讓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們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義、定理變得豐富生動起來。
2.“化”——化繁為簡,重視直觀
對于抽象、繁瑣的定義定理知識,為了能讓學生易于接受,教師只有把知識直觀化、簡單化。
如在講解微分這一概念時,可以從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舉例地球本是一個球體,其表面應該是曲面的,可為什么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卻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圍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認為是一平面,一條曲線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認為是直線。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具體的想象的空間,使他們懂得用無數個簡單的平面代替復雜的曲面,利用微分這一數學概念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對數列、函數極限概念的處理,教師可改變教材中的定義方式,注重直觀,采用通過畫數列或函數的幾何圖形,利用圖形直觀性的特點來解釋定義,從圖形中得到極限定義的本質,讓學生對極限定義有了更準確的認識。
此外,我們通過多觀察實際生活中與數學有聯系的例子,把數學概念盡量與周圍實事聯系起來,讓學生能感覺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講解定積分定義時,介紹美國著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圓形大禮堂,從外形看它的屋頂是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的半球,但實際上仔細看是由一個個近似矩形(曲邊梯形)的小玻璃窗構成的,這個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積,實際上就是定積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線下面積的辦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同時也巧妙地表明了數學知識的應用無處不在。這樣使學生對抽象的定積分的定義,即求曲線下面積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啟”——啟發引導,自主討論
對于很多知識的掌握,學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師一味灌輸要來得好。在教學時,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來安排討論課,通過合理有針對性的引導,啟發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內容抽象、內容理論性強,對初學的學生是一個不容易處理的難點,如果單憑教師的講授,教學效果一定不好,這時可以選取一些難度適當的典型習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按組自由討論。在思考討論過后,學生對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構造輔助函數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對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時,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和創新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又如,在學習洛必達法則時,很多學生都知道這個法則的作用是求無窮大比無窮大或無窮小比無窮小的極限,卻并不理解它為什么會與導數有關,是利用分別求導來解題的,但如果引導學生從無窮大增長的趨勢來進行分析,同時得到導數的定義其實就是與增長趨勢密切相關,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就是洛必達法則的本質所在。
采用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自主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討論探索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體會到發現的快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加了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嚴謹
數學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其嚴謹性非常強,教師在支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時,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師為了讓課堂更加活躍與生動,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一些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想怎樣解釋就怎樣解釋,這樣的結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識的本意。所以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思考學習,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引導方向,并且要適時糾正一些學生錯誤的偏離事實軌跡的想法。
比如學生在學習極限時,對于其中的一個零比零的極限類型,學生誤認為高等數學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這時應強調此時出現的零是在某一條件下一個趨于接近的結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強調出極限的定義,突出語言表達上的嚴謹性。
三、小結
大量的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教學上的所謂教學效果而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本來意義。數學的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真正理解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把學生從做題、解題的“題海”中解放出來,讓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增強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才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事。
參考文獻:
[1]張宏偉,淺析高等數學教學方法[J].科技經濟市場,2007(6).
[2]尚仲平,高等數學教學中的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1).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表明了幾千年前,古代人已經形成比較科學的營養膳食方式。到今天為止,食品營養學仍然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科學的進行膳食,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吐爾遜江?買買提明教授就是以研究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為專業的衛生專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營養與健康,并著重研究特殊人群營養和健康問題(營養、膳食與母子健康),希望立足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新疆有著遼闊的地域,適宜的氣候,復雜多樣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僅風光旖旎,而且特產資源十分豐裕。在群山峻嶺、綠洲戈壁之間,有著數不盡的“糧倉”、“肉庫”、“油盆”、“煤海”,因而,新疆成為了世界四大長壽區之一。1962年3月,吐爾遜江?買買提明出生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南部的民豐縣,1979年9月考入原新疆醫學院,1985年7月預防醫學專優異成績業本科畢業,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歷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見習助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9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法國留學資格并公派赴法國CNAM/ISTNA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2005年他晉升為營養學與食品衛生學教授。2008年1月在巴黎第六大學健康與生物醫學信息博士學院INSERM/ISTNA/CNRS/CNAM獲得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自工作以來,吐爾遜江?買買提明教授一直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上從事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獨立指導本科生50余名、研究生20余名、青年教師和教輔多名,以主編、副主編、參編的身份參加《食品衛生學》《食源性疾病》《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程》《婦幼營養學》《流行病學基礎》《特殊人群營養學》《營養與癌》《臨床營養基本理論與機能》《臨床營養學》等教材及專業參考書的編寫工作。主持或參加10余項國際、國家級、省級及橫向科研課題的實施,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綜述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45篇)。由于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學術交流與學術水平、社會電視新聞媒體健康講座與科技推廣服務等方面業績非常顯著,前后獲得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優秀工會工作者、教學成果獎、國際國內優秀論文獎等20多項的榮譽和稱號、同時已被列為相關專業的國家級專家庫專家和自治區級學術、學科帶頭人行列。
另外,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教師,吐爾遜江?買買提明平易近人,非常樂意幫助學生,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知識面廣泛,講課充滿激情,同時講課和負責也很輕松而且很幽默,課堂效果極佳,學校的學生對他的好評如潮。鑒于他在營養科學與生命科學以及人類健康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和社會服務及綜合能力方面的優秀表現,在2002~2011年終考核中連續被評為優秀,并經單位推薦由國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文獻研究院等部門編著的中英文優秀專家名人錄《繼往開來》、《中國科技之花》、《西部之光》、《科教興國》、《世界名人錄》、《神州英才》、《世界優秀名典》、《科教興國之路》、《中華驕子》《科教興國奔小康》、《國魂》、《從軍旗下走來》和《中國創新檔案》《軍旅雄風狀中華》《紅旗飄飄》等大型畫冊被錄用并國內外發行。
【關鍵詞】 高血壓;自我健康管理;現況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武漢市6個中心城區抽樣,每個區隨機抽取2個社區。每個社區中募集50名中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完成有效問卷559份。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①年齡:45-69歲;②高血壓標準:明確診斷為1級(輕度)、2級(中度)高血壓或3級(重度)高血壓但無并發癥患者③無運動禁忌癥,無嚴重并發癥;④本社區常住居民;⑤自愿參加本項目。排除精神疾病、繼發性高血壓及生活不能自理者。
1.2 調查方法 通過查閱文獻和專家咨詢,編制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家族史,對高血壓危害的認識和高血壓患者吸煙、飲酒、每日油、鹽攝入量等。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一對一式的調查。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研究選取武漢市社區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共559人,平均年齡61.23±8.38歲。其中男性228人(40.79%),平均年齡61.33±8.69歲;女性331人(59.21%),平均年齡61.15±8.17歲。文化程度以中學為主(281人,56.09%);13.82%的研究對象并發腦中風、2.83%的研究對象并發心肌梗塞;分別有62.08%、16.64%、11.09%、10.55%、6.80%的研究對象其直系親屬有高血壓、中風、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脂血癥家族史;38.87%的研究對象高血壓病史超過10年。
2.2 研究對象對高血壓危害的認知情況
本次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研究對象認識到高血壓可能或者非常可能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腎功能損害及視網膜眼底改變等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分別有49.44%、26.48%的研究對象認為多做身體活動可能或非常可能控制高血壓。不同性別研究對象對高血壓危害的認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對高血壓危害的認知情況
非常不可能
N(%)
不可能
N(%)
不清楚
N(%)
可能
N(%)
非常可能
N(%)
腦卒中
男性
2(0.90)
8(3.62)
20(9.05)
112(50.68)
79(35.75)
女性
6(1.86)
10(3.10)
52(16.10)
149(46.13)
106(32.82)
合計
8(1.47)
18(3.31)
72(13.24)
261(48.98)
185(34.01)
心肌損害
男性
5(2.27)
18(8.18)
46(20.91)
99(45.00)
52(23.64)
女性
6(1.87)
13(4.05)
72(22.43)
149(46.42)
81(25.23)
合計
11(2.03)
31(5.73)
118(21.81)
248(45.84)
133(24.58)
腎功能損害
男性
12(5.58)
14(6.51)
71(33.02)
88(40.93)
30(13.95)
女性
14(4.38)
23(7.19)
97(30.31)
137(42.81)
49(15.31)
合計
26(4.86)
37(6.92)
168(31.40)
225(42.06)
79(14.77)
視網膜病變
男性
6(2.76)
21(9.68)
56(25.81)
95(43.78)
39(17.97)
女性
13(4.10)
12(3.79)
81(25.55)
159(50.16)
52(16.40)
合計
19(3.56)
33(6.18)
137(25.66)
254(47.57)
91(17.04)
身體活動
男性
5(2.28)
9(4.11)
31(14.16)
105(47.95)
69(31.51)
女性
10(3.12)
11(3.43)
64(19.94)
162(50.47)
74(23.05)
合計
15(2.78)
20(3.70)
95(17.59)
267(49.44)
143(26.48)
2.3 研究對象自我健康管理狀況
本次調查表明,超過85.74%的研究對象至少每月測量一次血壓。分別有90.24%、59.44%、46.74%的研究對象采用服用降壓藥、均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方式控制高血壓,另有3.85%和0.97%的研究對象通過民間療法和求神拜佛的方式來控制血壓。研究對象平均每天攝入食鹽7.44±4.21克、油41.51±31.67克。不同性別研究對象測量血壓頻率和堅持規律服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國內外研究顯示,高血壓是一種涉及生物--心理--社會多方面問題的疾病,僅依靠醫藥治療是遠遠不夠的,它更強調病人生活行為方式的調整,需要終身管理[3]。自我管理是指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個人承擔的預防性或治療性的衛生保健活動,即飲食控制、體育鍛煉、遵醫囑服藥和自我檢測等[4]。
本研究發現有62.08%研究對象具有高血壓家族史,說明遺傳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5]。研究對象對高血壓危害的認知情況調查結果表明至少60.0%以上的研究對象能夠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說明城市社區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危害的知曉率高,與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6]。對高血壓危害性的高知曉率有利于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以及臨床依從性。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對象對高血壓導致腎功能損害及視網膜眼底改變認識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在平時的健康教育以及科普教育中,過多的強調了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發病而忽視了腎功能損害及視網膜眼底改變。
高血壓患者可以通過適當運動、飲食調理、藥物治療及保持心情愉悅等方式預防和控制高血壓[7]。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46.74%的研究對象采用適量運動、減輕體重的方式管理自己的高血壓;有59.44%的研究對象采用均衡合理膳食(低鹽、低脂、多蔬菜水果等)的方式控制高血壓。研究證實人群平均血壓和高血壓患病率隨著食鹽、油脂攝入的增加明顯升高[8]。本次調查表明,但本次調查的高血壓患者平均每天攝入食鹽7.44克、油41.51克,高于高血壓患者低鹽標準(5克)及低脂標準(25克)。本調查中僅有28.09%的研究對象平時能夠保持心情平衡、愉快,可能是因為平時在高血壓的健康教育及干預中,一般較少涉及到心理因素對血壓的影響。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顯示,社區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并發癥的危害認知率比較高;在藥物治療及定期測量血壓等方面,高血壓患者能夠較好的做到自我健康管理,但在低鹽低脂飲食、心態平衡等方面需要加強。因此,在高血壓的健康管理工作中,我們應該突出重點,針對高血壓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薄弱的方面開展工作,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蔡世英. 社區高血壓患者社會支持的護理干預研究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1):616-618.
2. 邱小靈,吳小勇,葉學英. 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中國當代醫藥,2013. 20(7):125-127.
3. 孫停瑞,李紅. 高血壓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俱樂部對病人知信行影響的質性評價. 全科護理, 2011.9(8):2057-2059.
4. Barlow J, Wright C, Sheasby J, et al. Self-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a review. Patient Educ Couns, 2002. 48(2): 177-187.
5. 張全成,崔廣志,李明珠. 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研究.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1.8(4):26-29.
6. 郭淑霞,孫鳳,徐上知,等. 842例高血壓患者認知與行為危險因素調查. 現代預防醫學, 2006.33(11):2170-2175.
7. 李潔廉,馮淑芝. 高血壓自我健康管理全書. 2009, 天津: 天津科技出版社.
8. 肖穎,王軍波,趙文華.北方農村居民食物攝入與血壓的關系分析.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1.9(6):24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