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教育熱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大數據;CiteSpace;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8-0069-03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has brought new vitality
and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 Space to analyze thesis with key words data and education from CNKI based on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words, explore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Key words big data; CiteSpace; education
1 引言
近年來,教育領域研究者開始關注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轉變、教育決策研究等內容,大量基于大數據背景的教育領域研究論文逐年增加。以“大數據”“教育”為主題關鍵詞在CNKI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僅選擇SCI、EI、中文核心、CSSCI四類來源期刊截止到2015年12月出版的文獻,共檢索到417條數據,從2010年開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對這些文章進行瀏覽和篩選,選擇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論文,共247篇。對這247篇文章的關鍵詞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大數據的出現對教育領域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的影響。
2 教育領域熱點問題研究知識圖譜
CiteSpace軟件是一款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著眼于分析科學知識中蘊含的潛在信息,通過可視化的手段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1],能對文獻進行作者分析、關鍵詞共現分析、機構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等。關鍵詞共現分析是一種內容分析技術,通過分析在同一個文本主題中的款目對(單詞或名詞短語對)共同出現的形式,確認文本所代表的學科領域中相關主題的關系,進而探索分析學科領域的發展,發現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2]。
使用CiteSpace軟件對下載的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生成圖1所示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分析大數據的出現對教育領域研究熱點和趨勢的影響。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由圓圈代表的節點反映,圓圈越大,表明關鍵詞出現次數越多,最大圓圈代表的關鍵詞是“大數據”。
根據圖1得到表1所示文獻關鍵詞、被引頻次、中心性等指標數據。中心性代表共現程度的高低,中心性越強,表明該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共同出現的幾率就越大,也就表示該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的影響力越大。從知識理論角度分析,頻次和中心性高的關鍵詞一般是某一段時期內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就是研究的熱點和前沿。表1中,“大數據”是頻次最高也是中心性最高的關鍵詞;“學習分析”頻次為23,中心性為0.22;“數據挖掘”頻次為13,中心性為0.15,等等這些都是熱門的研究主題。
3 大數據背景下教育領域的熱點研究
依據圖1和表1所示結果,將大數據背景下教育領域的熱點研究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分析和數據挖掘 教育數據挖掘是數據挖掘在教育領域的新型應用,主要目標為知識發現、決策支持和推薦等。學習分析是測量、搜集、分析和報告學生及其相關的學習環境的數據,用以理解和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環境[3]。
教育數據挖掘專注于技術層面,側重教育數據模型和模式的抽取,強調挖掘結果的自動化反饋;學習分析更注重研究有利于改善學習的干預措施。
2012年,美國教育部了報告《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4],提出“數據驅動學校,分析變革教育”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要綜合運用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構建教育模型,探索教育變量,為教育教學提供有效支持。
在CNKI中以“學習分析”和“教育數據挖掘”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圖2所示的文獻數量趨勢圖。如圖2所示,2010年以前的文獻數量很少,但2010年之后開始呈指數式增長;2016年1―2月份刊登的相關主題期刊論文已有5篇,可以預計本年度,學習分析和數據挖掘仍將是大數據背景下教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熱點之一。
在線教育――興起與變革 以“在線教育”和“大數據”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圖3所示文獻數量趨勢圖。目前在線學習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如下表現。
1)移動學習是大方向:隨著無線網絡的覆蓋,移動終端特別是手機用戶的增多,移動學習逐漸發展起來。
2)免費是大趨勢:目前在線學習存在各式各樣的免費現象,如免費試用、前期付費后期免費等形式。
3)細化管理是要求:任何一種在線學習方式,都離不開資源開發、管理和優化等工作,需要設定管理要求,細化規則。
4)實現互動是必然:交互功能是在線學習軟件必然要設計的功能,大多數在線學習使用者表示學習過程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互動交流。
5)個性化學習是亮點:學習分析和教育數據挖掘的出現,使得在線學習存儲的大量數據能夠被更快速分析和使用,學習者可以隨時掌握學習狀況,開發商也可以掌握學習者的興趣點、學習特征等,為學習者推薦或制訂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教育信息化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把提高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于教育,注重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適應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斷進步,未來的教育信息化將在教育云平臺上進行展現,現有的教育網、校園網將全面升級,實現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等跨平臺使用并支持移動設備。
在CNKI中以“教育信息化”和“大數據”為關鍵詞進行檢索,2013年共有3篇學術論文,2015年共有10篇,研究主題包括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教學、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建設、教育輿情監控等。
教育決策 以“教育決策”為關鍵詞搜索到上千篇學術論文,以“教育決策”和“大數據”為關鍵詞,2013年以來共有8篇論文。大數據將在教育決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共識,但如何利用大數據進行決策是目前面臨的難題,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也是研究者重點關注的領域。教育決策離不開數據,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更加復雜、凌亂,呈現碎片化的特征,并且摻雜一些虛假數據,如何收集、選擇數據,是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大數據對于教育決策的價值在于為教育服務,將數據轉化為支持決策的信息,需要數據分析者具備綜合、全面的數據分析素質和能力。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隨著教育信息化和在線學習的持續發展,數據呈爆炸式增長,需要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發現新知識,為教育優化服務。
4 數據推動決策
傳統決策過程主要依靠決策者的經驗,主觀性較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難以充分發現教育過程中的潛在問題,無法真正有效地優化教學、提高學生表現。信息化推動了人類發展,逐漸成為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信息化技術普及的同時,也產生前所未有的海量數據。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顛覆了傳統數據分析方法;大數據背景
下,利用數據挖掘方法發現問題、支持決策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1)優化教學、提高教育質量。教師若能充分利用學生學習數據,分析學生學習過程,可以更加快速、便捷、有效地了解學生,發現不足之處并及時反饋,提供改進意見等[5]。
2)為學校管理者制訂更加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提供決策支持。基于數據的教育決策能夠為管理者提供更加準確、合理的決策支持。基于數據的教育決策能夠提供從數據到決策,實施決策后產生的數據再到決策的一種良性循環過程[6]。
3)幫助地區甚至是國家級決策者進行科學判斷。數據推動決策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能為決策者提供全方位的視角。大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具有全面性、多視角性、參考性強等特點,能夠更好地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支持。
5 結語
上文所分析出的教育領域熱點研究問題,都緊緊圍繞“數據推動決策”這一主題,學習分析和教育挖掘是分析方法和技術;在線教育是數據來源;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大數據環境;教育決策則是根據數據制定決策并運用于教育教學。可見,利用數據推動決策已成為教育領域在大數據背景下最為重要的研究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悅,陳超美,胡志剛.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 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潘黎,王素.近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基于八種教育學期刊2000-2009年刊載文獻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7-53.
[3]Siemens G.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nalytics-Knewton-the future of education?[EB/OL].[2011-04-17].http:///?p=126.
[4]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DB/OL].[2012-10-12].http://ed.gov/edblogs/technology/files/2012/03/edm-la-brief.pdf.
答:近年來,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2012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對于留守兒童,要針對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為習慣培養等突出問題,按照“納入規劃、政府主導、多種模式、明確分工、發揮優勢、齊抓共管”的思路,建立健全關愛服務體系,盡力滿足農村留守兒童上寄宿制學校的需求,保障不寄宿的農村留守兒童就近上學。對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以前主要實施“兩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但是“兩為主”政策未能實現全覆蓋。針對這一問題,劉利民副部長在會上指出,要深化“兩為主”為“兩個全部納入”,將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問:怎樣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學生安全問題將如何解決?
答: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有以下幾條工作思路:一是多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二是讓中考、高考引領學生多元發展,以多元的考試評價引導不同興趣、志向和潛質的學生分流;三是讓課堂教學提高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四是讓學校遵守規范,落實已經明確的減負要求,并及時進行監督檢查;五是宣傳營造氛圍,引導教師、校長、家長關注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細節和自己的責任。當前要做三件事:一是推動以省為單位規范辦學行為,對學校作息時間、工作日、課程設置、考試、作業量、教輔材料使用等提出基本要求,并嚴格執行。推動建立教學活動安排公示制度、義務教育畢業學業考試試卷質量評估制度、學生體質健康情況通報制度、課業負擔征求意見制度、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責任追究制度、家長聯動制度。二是強制執行每月至少有一天組織學生到校外開展社會實踐和文體活動,每天有1小時體育鍛煉。三是持續開展“學業?負擔?興趣?責任大家談”活動。
重點加強中小學安全教育方面,應突出學校管理的規范化和精細化,加強校園安全防范。關于校車管理總的思路是:國家制定法規和標準,地方以政府為主導,實施專業化集約化公司化運營,過渡期保安全。教育系統要落實《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相關責任,與相關部門一起推進建立校車制度有關工作。
問:如何緩解義務教育擇校問題?
答:緩解義務教育擇校問題,一是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關于就近入學的規定,按照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布情況,合理劃定每所公辦學校的招生范圍。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和實施有效政策,如大力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把分設的小學和初中學校對應起來,讓小學生直接升入對口初中;逐步實現屬于義務教育的初中與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分離,提高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的比例。三是加強監管,堅決查處擇校亂收費等違法違規行為,禁止捐資助學與招生掛鉤。禁止公辦學校舉辦以各種名義和方式通過辦班、競賽、考試招生。四是持續開展“身邊好學校”主題介紹活動,宣傳“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能提供適合教育的學校就是好學校”的理念。
問:如何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關鍵詞:外語教育技術;發展路徑;前沿熱點;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3)02-0013-0006
外語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理論相結合的一門跨學科的教學實踐活動和理論探索,已經初步具有學科雛形(胡加圣等,2010:72-77)。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相關研究的積累與演進,那么,近二十多年來外語教育技術研究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路徑?有哪些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文試圖通過知識圖譜分析來回答這些問題。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為數據來源,于2012年2月下載了《外語電化教學》的全部數據,包括來源篇名、英文篇名、來源作者、文獻類型、來源期刊、作者機構、年代卷期、標引詞、參考文獻等。同時以“外語”或“英語”為檢索詞,檢索下載了2000年以來《電化教育教育》、《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雜志》的相關數據,共得到1089條來源文獻。
我們依托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知識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ee Ⅱ進行分析,思路是:首先通過對被引文獻的分析,析出若干關鍵文獻,由此判斷外語教育技術發展演進路徑;其次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判斷外語教育技術近十年來的研究熱點與前沿。
在分析之前,需要說明幾個概念。中心性是一個用以量化點在網絡中地位重要的圖論概念。中心性值高,說明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高。中心性可以顯示領域的結構和動態本質。突變是指頻次的變化率,關鍵文獻或關鍵詞的突變值可以體現領域內研究興趣的變化,是判斷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據。頻度指文獻或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頻度高,說明與此相關的研究較多,頻度可以作為判斷研究熱點的依據之一。但是,高頻度文獻或關鍵詞并不一定具有高突變值和高中心性(蔡建東、朱敬,2012:10-15)。
2 外語教育技術的演進路徑
運行Citespace Ⅱ,設置如下:時間限定為“2000-2012”,時間分區為“2”年。在語詞來源“Terro Source”中選擇“Title”、“Abstract”、“Descriptors”和“Identifiers”,節點類型“Node Types”選“cited reference”,“Selection Criteria”選擇“top 30 per slice”。得到圖1。去掉重復文獻,按照中心性排序,共析出14條文獻,如表1。
2.1 現代學習理論奠基期(上世紀90年代)
此階段析出三條文獻,關鍵詞可以歸納為學習自主性、建構主義。在上世紀末現代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下,外語教育技術經歷著從“教”到“學”的理論轉型。
第一條文獻是愛爾蘭戴維·利特爾(David Little)的著作《自主學習:定義、主題與問題》。愛爾蘭Authentik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 Ltd在1991至1997年間陸續出版了自主學習叢書,其中第一本就是戴維·利特爾這部著作。戴維·利特爾是都柏林圣三一學院語言和交際研究中心(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奠基人、歐洲委員會歐洲語言組合項目顧問、愛爾蘭國家資助的語言整合訓練培訓中心主任,在語言的自主學習以及媒體技術應用方面有較高造詣。《自主學習:定義、主題與問題》具有較高的中心性和突變值,是自主學習研究領域特別是語言自主學習領域一部重要的理論奠基性著作。
第二條文獻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束定芳教授的《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該著作突破傳統外語教學的困境,提出“外語教學研究中的重點不是設計大綱、編寫教材來教什么內容,而是了解促進外語學習的條件且在課堂上創造出這些條件”(戴曼純、劉正光,1997:75),這與現代學習理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知識建構的主旨是一致的,因而具有較高的突變值。
第三條文獻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1997年發表在《電化教育研究》的《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外語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的交叉性領域,同時受兩方面的理論影響。何克抗教授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元老,在推廣建構主義理論、引領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特別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該文獻中心性值高達0.17,可以看作是外語教育技術領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奠基的標志性文獻。
2.2 改革探索期(2000-2005)
此階段析出八條關鍵文獻,是新世紀外語教育技術改革的探索期,可以用突顯學生中心、注重政策引導、關注語料庫建設和形成性評估等語詞進行概括。
第一階段:改革的探路石
2002年的兩部著作,成為外語教育技術的探路石。
一部是華南農業大學外語學院何高大教授的《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廣西教育出版社)。該著作在探討國內外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介紹了多媒體系統的原理、特征、應用與發展,并著重闡釋了教育技術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軟件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內容。該著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為外語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結合搭建了框架,是新世紀外語教育技術改革探索的探路石。
另一部是上海交通大學楊惠中教授的《語料庫語言學導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該著作對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概念、語料庫種類、語言數據性質等進行概括描述,討論了語料庫建設的一般原則、具體方法和程序等。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語料庫不僅是學習資源,更體現了一種方法意識,即運用信息技術方法豐富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助力于語言教學。
如果說《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是一部全景式論述的話,《語料庫語言學導論》則是全景圖中一個單科亮點。它們從“面”和“點”兩個角度為外語教育技術改革進行了探索。
第二階段:教學要求出臺,全面規劃改革
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外語教學改革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以教學要求的形式掀開新的篇章。其特點是突出了學生中心,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根據分級教學和個性化教學需求,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英語能力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掀起了英語教學改革試點的,從教材出版到課件開發再到網絡教學平臺開通,教學改革主旋律開始奏響。
同年,束定芳著《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既是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有力注解與呼應,又是一部承上啟下之作。該著作在全面調查分析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根據中國人學習特點和條件,就我國外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大綱制定、教材編寫和選用、課堂教學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本土化的改革思路和框架,作者還通過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問題。該著作既是對前期外語教學改革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的探討與規劃,其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值,達到0.21。
第三階段:理論探索與實踐行動齊頭并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網絡化多媒體教學的必然性日益突出。那么,網絡化多媒體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學科定位是什么?該如何行動?作為探討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主要載體,《外語電化教學》雜志對此組織了深入討論。其中有三篇文獻得以析出。
首先是兩篇理論性文獻,即上海外國語大學陳堅林教授2005年發表在《外語電化教學》的兩篇關鍵文獻,《從輔助走向主導——計算機外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和《關于“中心”的辨析——兼談“基于計算機和課堂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的“學生中心論”》。前者指出,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將演變成計算機主導教學模式。在主導模式下,計算機可以扮演多種角色(陳堅林,2005:9-12)。后者強調,學生中心是基于計算機課堂英語多媒體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作者并未摒棄教師中心,而是強調要根據具體實踐靈活、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模式(陳堅林,2005:3—8)。這兩篇文獻的睿智分析,從理論的高度明晰和引領了網絡化多媒體外語教學的實踐活動。
實踐場域的關鍵文獻是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周娉娣、秦秀白的《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周娉娣、秦秀白,2005:9—13),作者在兩個教學實驗的基礎上,引入了形成性評估分成體系,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方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文獻使得“網絡教學”這個時代特征在外語教育技術領域進一步突顯。
2.3 改革深入期(2006至今)
此階段突出特點是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正式版)》,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時代要素得以更加明晰。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經過3年多的試行之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正式頒布新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該要求以18,82的高突變值位居突變榜首位。2008年1月陳堅林教授在《外語電化教學》發表了《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對07版的新解讀》,提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常化、課程管理三級化和教育環境生態化(陳堅林,2008:3—8)。該文獻不僅是對課程要求正式版的深入解讀,也是外語教育技術前期理論探索與實踐改革的階段性小結。
陳堅林教授還有關于網絡與外語課程整合的系列文獻得以析出。2006年12月,陳堅林在《外語電化教學》發表了《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2010年6月,陳堅林出版了《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前者從生態學視角對計算機在新模式中的地位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點進行分析,指出計算機網絡應與外語課程進行全面整合,計算機僅僅作為輔助工具無助于改革目標的達成(陳堅林,2006:3—10)。后者則基于大量實地考察和研究,重點探索了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在課程定位、教學模式、師資培訓、教材研發等方面提出諸多具有建設性價值的觀點(陳堅林,2010)。
從上述三個階段可以看出,外語教育技術在近二十年來經歷了理論奠基、改革探索與逐步深入的發展路徑。在此過程中,外語教育技術領域積累和梳理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吸納了相關學習理論,形成了獨有的領域知識與學科認識,為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厚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3 外語教育技術研究熱點與前沿
在“Node Types”加選“term”與“keywords”,再次運行CitespaeeⅡ,得到圖2。
下面我們結合關鍵詞頻度和突變值進行分析。
關鍵詞的頻度可以顯示近年來外語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我們根據圖譜析出的關鍵詞列表進行分析,按頻度排序,取TOP25如表2。
根據表2,可以看出,“英語教學”、“外語教學”等領域普適性關鍵詞頻度相當高,除此之外,可以探察出以下熱點問題:
第一,大學是我國外語教育技術的主要場域。位列第三的“大學英語”(頻度125)以及后面析出的高頻詞“大學英語教學”(頻度65)驗證了這一點。這與研究者大多處于高校且主要基于高校進行研究實驗的背景有關。
第二,自主學習與建構主義一直是研究熱點。從前文關鍵文獻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理論支持下的自主學習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是近二十多年外語教育技術乃至整個大學教育領域的主旋律,因而具有較高的頻度。
第三,延續多媒體優勢,“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高頻關鍵詞被析出。值得注意的是,“網絡”逐步成為外語教育技術改革的主要依托技術之一。“網絡教學”、“網絡環境”、“遠程教育”、“網絡”、“信息技術”等高頻關鍵詞被析出,這與前文關鍵文獻析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第四,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語料庫、英語聽力與寫作是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語料庫是外語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頻度高達90。英語聽力與寫作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英語寫作”、“聽力教學”、“聽力理解”等高頻關鍵詞被析出。
第五,“教師角色”如何適應教學改革?這也是研究熱點之一。特別是隨著課程教學要求的出臺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教師如何突破困惑,找準自身的定位,更有效地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
總體來看,近二十多年來的研究熱點在場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論上側重于建構主義與自主學習,在技術支持上強調多媒體與網絡,在著力點上多側重于語料庫和英語聽力寫作,在教師發展上則更多探討教師自身角色的轉型。
我們根據突變關鍵詞對研究前沿進行判斷。突變關鍵詞只有22個,如表3。
表3與表2有部分重復,如大學英語、聽力理解、自主學習、英語寫作、網絡、建構主義、多媒體等,這說明有些熱點同時也是前沿問題。此外,有一些新要素被析出,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是多模態隱喻研究。多模態隱喻研究近年來蓬勃發展。它使得語言研究的關注點從單模態轉向多模態、從文本的書面語言轉向自然語言,這種轉型本身就是外語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有力推動器。“研究多模態教學隱喻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進而將研究的結果反饋到新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李毅、石磊,2010:47—49)“多模態引喻”的突變,揭示出外語教育技術近年來在人文化與技術化結合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觸。
第二是通識教育。外語通識教育是國際化大趨勢下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在歷史轉型期,“業已成熟的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和正在推廣的外語通識教育,這兩者之間既有承上啟下、又有相互關聯、更有相得益彰的多重意義。”(王哲、李軍軍,2010:3—8)2010年5月,《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中山大學聯合舉辦了“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總結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有的學者提出外語通識教育會成為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轉承點(陳堅林會議發言)。(王哲、李軍軍,2010:3—8)
第三是中小學場域的突變。前文我們已經提及,大學外語教學是我國外語教育技術的主戰場,但是從突變關鍵詞來,中小學場域的外語教學研究有上升勢頭。“中學英語教學”、“攀登英語學習實驗”等關鍵詞被突變出來。攀登英語學習實驗是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的一項旨在解決影響我國農村小學英語課程改革系列問題的綜合實驗方案,已經在多個省區有比較成功的實驗,在教師發展、評價方式、多媒體學習資源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
如果說多模態隱喻是外語教育技術前沿研究體現,通識教育則是外語教育技術的實踐前沿體現,中小學場域則是外語教育技術陣地日益擴大的體現。
4 外語教育技術的學科性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對成熟卻又割裂的學科知識分布提出變革要求,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外語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的聯姻,也正在時代需求下的學科交叉洪流中悄然壯大。從前文的理論演進與前沿熱點可以看出,外語教育技術是伴隨著外語教學改革與教育技術發展逐步成長起來的。它既可以看作是外語課程教學發展的新階段,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術在外語教學領域的衍生與壯大,更可以看作是二者有機整合后的新生交叉領域。
1953年,詹姆斯·芬恩(DJ Finn)從智力技能、實踐應用、人員培訓、組織交流、倫理規范和理論體系等角度提出學科建設的六大標準(Finn,1953:6-17)。顯然,外語教育技術經過多年的改革,特別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深入探索,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智力技能以及比較廣泛的實踐應用。在人員培訓、組織交流和倫理規范方面,外語教育技術也有初步探索,但有待于進一步擴大規模,加大深度和廣度。在理論體系方面,盡管并未直接冠以理論體系之名,但是陳堅林、束定芳、胡加圣等大批學者的系列研究已經為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外語教育技術已經初步具有學科雛形(胡加圣,2011)。
5 研究結論
第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國外語電化教學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現代學習理論奠基期、改革探索期和改革深入期。
第二,近二十多年來外語教育技術研究熱點在場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論上側重于建構主義與自主學習,在技術支持上強調多媒體與網絡,在著力點上多側重于語料庫和英語聽力寫作,在教師發展上更多探討教師自身角色的轉型。
VFP數據庫程序設計筆試卷重點及難點試題分析
二級VFP選擇題第12題:
有如下賦值語句:a=“計算機”,b=“微型”,結果為“微型機”的表達式是
A)b+LEFT(a,3)B)b+RIGHT(a,1)
C)b+LEFT(a,5,2)D)b+RIGHT(a,2)
【考察知識點】該題考核考生對LEFT及RIGHT函數的理解和掌握。
【解題思路】為了得到字符“機”,需要對字符串“計算機”進行函數運算。RIGHT函數取字符串的右邊部分,由于是漢字,應選擇D。
【統計數據】該題答對率為49.5%,不到一半。有23.1%的考生選擇了錯誤選項C,LEFT只能跟(,),只此一種表達方法。本題如果有選項SUBSTR(a,5,2)也將是正確的。
二級VFP選擇題第18題:
可以運行查詢文件的命令是
A)DOB)BROWSE
C)DO QUERYD)CREATE QUERY
【考察知識點】基礎題,就像題干的提問那么簡單,不需考生發揮。
【解題思路】運行查詢文件的命令就是 DO,后面跟文件名。
【統計數據】只有21.9%的考生答對該題,選擇C的考生有68.2%!估計是受到執行表單文件的影響,表單文件執行命令是:DO FORM。
二級VFP選擇題第27題:
下列程序段執行以后,內存變量y的值是
CLEAR
x=12345
y=0
DO WHILE x>0
y=y+x%10
x=int(x/10)
ENDDO
?y
A) 54321B)12345
C)51D)15
【考察知識點】估計很多考生平時做過不少類似練習,初步看上一眼,這不是將數值反序排列嘛?錯了!
【解題思路】變量y初值為0,y是數值型變量,依次將x的各位數字從右至左順序相加,賦給y。y是什么?x的各位數字之和呀。答案是D。
【統計數據】答對該題的考生占35.7%,低于選擇選項A的考生(36.7%)。這道題區分度較高,表明總分較高的考生的答對率要高于總分較低的考生的答對率。
二級VB語言程序設計筆試卷重點及難點試題分析
二級VB選擇題第12題:
在Visual Basic中,表達式3*2\5 Mod 3的值是
A)1 B)0 C)3D)出現錯誤提示
【考察知識點】考察算術運算符的試題,比較簡單,但得分率不高。
【解題思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執行,3*2\5的結果是1,再執行取模運算,結果仍為1。答案是A。
【統計數據】52.0%的考生答對該題。有22.2%和18%的考生分別選擇了C和B,這兩個候選項都是不對的。
二級VB選擇題第16題:
為了使文本框同時具有垂直和水平滾動條,應先把MultiLine屬性設置為True,再把ScrollBars屬性設置為
A)0 B)1 C)2D)3
【考察知識點】考核考生對常用控件屬性的掌握,相信在編程中實踐過的考生都能有記憶并正確答題。
【解題思路】ScrollBars屬性用來確定文本框中有沒有滾動條,可取0、1、2、3四個值,分別對應沒有滾動條、只有水平滾動條、只有垂直滾動條、同時具有水平和垂直滾動條。答案是D。
【統計數據】有50.1%的考生答對該題。B和C。可認為是沒理解或使用過ScrollBars屬性。
二級VB選擇題第33題:
設窗體上有一個文本框Text1和一個命令按鈕Command1,并有以下事件過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s As String, ch As String
s = “”
For k = 1 To Len(Text1)
ch = Mid(Text1,k,1)
s = ch + s
Next k
Text1.Text = sEnd Sub
程序執行時,在文本框中輸入“Basic”,然后單擊命令按鈕,則Text1中顯示的是
A)Basic B)cisaB
C)BASICD)CISAB
【考察知識點】主要考核了字符串的有關函數運算。VB提供了豐富的字符處理,是考核重點。
【解題思路】for循環語句的作用是根據文本框內字符串的長度建立循環操作,ch從框內字符串的最后一個字符開始依次取單個字符,s即為文本框內字符串的倒序。答案為B。
一、進行語言點教學時聯系熱點話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高尚的情操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我與學生一起重溫一系列有關地震的詞語earthquake, hit, rescue, donate等,以及“現在分詞作狀語”知識點,如:A strong earthquake hit the southwestern Chinese province of Sichuan on Saturday, killing more than 30 people and injuring hundreds of others.再一起在幻燈片上閱讀了當天的最新消息:There was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arthquake's strength, with the USGS putting the magnitude at 6.6 and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gauging it at 7.0.Authorities have responded by sending rescue workers to the area around the epicenter, shutting down the airport in Chengdu and suspending high-speed rail operations, state media reported. The event stirred memories of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that hit Sichuan in 2008, killing more than 87,000 people.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輕而易舉地學會了與earthquake相關的詞語及現在分詞做非謂語的相關語法。在關注地震的過程中,學生會被觸目驚心的災難和八方支援的愛心洪潮深深地感染。
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時,切合熱點話題進行情感的滲透
我在母親節問學生:What day is today? What are you doing for your mother? 學生反應熱烈,有的說會送花給母親,有的說會幫母親做家務等,當然也可能有些學生什么也不做。然后展開討論:Should we show our love to our mothers for Mother's Day? 最后我總結:I know you love your mother so much but maybe you are used to getting love from your mother. You are supposed to show your love to your mother. You can say some nice words to her, give her a hug or do something for her.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不求回報,但應該得到回報! 第二天,我們繼續母親節的話題:What did you do for your mother?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切合熱點話題,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
關鍵詞: 社會熱點 高校 思政教育 應用價值
社會熱點問題是在一定時期內人們十分關注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問題,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可以是政治經濟等問題,也可以是經過傳播后產生社會影響的問題。簡單來說,不管任何領域,只要是大眾關注的,能夠引起大眾討論的,產生社會影響的都可以稱為熱點問題。現如今,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可能會出現很多社會問題,而有些社會問題能夠引起大眾的關注和熱議。群眾在熱議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不利于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大學生還處在成長階段,思想價值體系尚未形成,再加上辨識和判斷能力不夠,很容易受到社會熱點中負面情緒的影響,誤入歧途。所以運用好社會熱點問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重要任務。
一、高校思政教育基本情況
國家十分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定學校必須增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而各大高校越來越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水平和成績,還十分關注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很多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為了不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感到無聊,需要對該課程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但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只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更正,才能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社會熱點問題的特點
社會熱點問題是在一定時期內人們十分關注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問題。基于這一點,說明社會熱點問題具有時代性,可以這么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社會的熱點問題。再者,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往往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影響力巨大,說明社會熱點問題具有廣泛性。其次,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在不斷發展,社會發展中產生的矛盾也在不斷改變,社會熱點問題隨之變化,說明社會熱點問題具有動態性。最后,一個社會熱點的產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說明社會熱點問題有復雜性這一特點。
三、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義
社會熱點問題具有時代性、復雜性的特點,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的出現將會產生很大影響。很多時候,討論社會熱點問題往往會上升到國家意識層面,一個社會熱點問題不僅體現了大眾對其的關注度,還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素質。所以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將社會熱點問題和思想政治教育緊緊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榮辱感和責任感,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高校教師必須清楚認識到社會熱點問題的重要性,通過討論社會熱點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學生辨別意識,建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社會經濟正在快速發展,隨之社會熱點問題越來越多,同時帶來社會矛盾。而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時,首先要有正確判斷,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和平,促進社會和諧。在新型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和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結合,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社會熱點問題。只有這樣,才有助于社會熱點問題解決,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增強自身辨別意識和判斷能力。所以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
四、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價值探討
1.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導,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只需接收教師傳達的信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一味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更談不上和教師交流和溝通。而高校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價值體系,所以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思想活動,從而給予正確引導。
2.政治離不開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其實是實踐生活的概括和升華。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加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知識,學習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
3.大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不僅為了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知識素養,同時為了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應該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中,并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思想政治知識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從根本上了解問題解決方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增加社會熱點問題是十分有必要的。
4.現如今很多高校教學內容過于空洞,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分析。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無聊至極,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熱情減少。教師往往覺得力不從心,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只有將社會熱點問題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進行教學,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
5.由社會熱點問題的特點可知,社會熱點問題具有復雜性。同時社會熱點問題會對社會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一個社會熱點能表現多方面問題,那么將社會熱點問題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更容易讓大學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教學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顏亮,馬金珠.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7:93-94.
[2]陳紅英,俞艷華.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12:168.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熱點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就是在一定時期內被人們廣泛關注并且能夠引起很大社會影響的事件。社會熱點問題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就業、住房、醫改、教改、社會保障等。從涉及成員看,有工人、農民、農民工、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公務員、白領、離退休人員等;從表象看可分成經濟、民生、社會、政治、文化問題等。這些問題具有大眾性、綜合性、復雜性和深刻性,牽動著各領域、各類人群的切身利益,也包括高校的大學生群體。我國現處于改革開放三十年后,從快速發展階段進入轉型階段,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錯綜復雜,在網絡信息化時代,社會熱點的快速廣泛傳播對大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給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
一、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
現時期,大學生普遍生于80、90后,正處于人生認知的活躍期,對于很多新鮮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敏銳力,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較大的影響。
社會熱點問題影響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的方式主要是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是大學生通過學校生活、教學途徑、社區和家庭、各種新媒體、社會實踐、人脈交流等途徑,感受和體驗著許多社會熱點問題,但是這些熱點問題在網絡信息昌達的時代和網絡監管還不完備的情況下,心智發展、社會閱歷及認知等方面還不成熟大學生群體正確引導。間接影響主要是指大學生具體感受社會心理氣氛特別是社會情緒的途徑如人際關系、群體心理氣氛、周圍人群處理公務或外部事物的態度和活動規則、社會公共活動秩序、網民情緒、民間輿論與牢騷等等。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社會心理狀態基本一致。
二、社會熱點問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1.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直以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難點,其前提就是努力做到“三貼近”,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如今大學生早已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社會的現實性和多樣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選擇,社會熱點問題更是緊緊牽動著他們的神經,教育者如能清醒認識到社會熱點問題對學生思想的影響,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引來大家的廣泛關注及討論,教師就可以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水到渠成、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鑒別和分辨能力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是個體“鐘擺式地尋求自我”的特殊時期。其心理還不成熟,易感情用事,思想觀念理想化,在面對一些消極的社會熱點問題時,極易產生矛盾、偏激的思想,甚至喪失正確的是非判斷力。利用一些典型的社會事件是最好的“現身說法”,通過正反面典型的引導和教育,向學生灌輸正確的道德法制觀,促使他們重新審視事件,“進得去,出得來”,進一步提高社會分辨能力。
3.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媒體的重要報道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時代焦點。這些復雜的熱點問題能夠促使公眾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對社會道德、利益、公平等的意愿和思考。大學生也是公眾,社會熱點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社會、思考人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進步。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透過表象看本質、求真務實、弘揚社會正氣、激發愛國熱情、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幫助其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
4.引導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來說,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的思想教育,這個階段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方面的要求。社會熱點問題“知名度”很高的,學生樂于探討,教師可帶領學生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把枯燥的理論知識淺顯化,開展課內外實踐活動,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他們踏入社會、規劃人生、規避風險等做好準備。
三、社會熱點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途徑
在社會熱點問題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有一個正確認識之后,我們考慮如何將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1.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是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理論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教師除了扎實搞好課堂教學之外,也要理論聯系實際,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認真設計教學,通過講座、BBS、演講、辯論、調研、參觀、撰寫小論文、問卷調查等探究式活動進行交流、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
2.在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
結合社會熱點,利用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實習及公益類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社會現實問題,在實踐中敢于批判,堅持真理,鍛煉思維和表達溝通能力,提升膽略和勇氣。學校需完善現有的評價考核體系和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不再是成績優先,而是綜合考慮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社會認知能力,從長遠來看,思想教育對大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著更深的指導意義,有助于他們心智的健康成長,增長閱歷,增強社會防腐拒變的能力。
總之,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入,為大學生提供觀察社會、了解自身、思考未來的“窗口”,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起著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邱柏生.論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思想傾向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2]黃金柱,鹿軍.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8.
[3]張萌.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對當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J].學理論,2012,(15).
[4]曹國華,黃俊化,劉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熱點事件相結合的有效機制[J].教育學術月刊,2010,(3).
[5]劉樹良.社會熱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6]高凡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決方法探究[J].中國市場,2008,(26):10-11.
摘 要 對北京體育大學2003-2012年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詞頻統計與分析,研究高頻詞之間的結構關系,探究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方向、研究內容及其不同的特點,分析熱點的形成原因與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 北京體育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研究熱點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詞頻統計法與共詞聚類分析法。詞頻統計法能夠揭示或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某一研究領域中出現的頻次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動向的文獻計量法。共詞聚類分析法是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通過對一組詞兩兩統計它們在同一片文獻中出現的頻率,以此為基礎對這些詞進行聚類分析,從而反映出詞與詞之間的親疏關系,進而分析這些詞所代表的學科和主題的研究結構。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
(一)關鍵詞詞頻統計與分析
本文利用《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搜索出2003―2012年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共73篇,以73篇學位論文中的關鍵詞為調研對象,通過共詞分析法中的聚類分析探索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內在關系,歸納出北京體育大學體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以及各個不同研究方向的親疏性。本研究利用Excel對前期檢索出的學位論文進行關鍵詞統計,共得到碩士學位論文關鍵詞283個,平均每篇碩士學位論文含關鍵詞3.9個。然后對統計結果進行以下處理:去除對反應主題沒有積極意義的詞,如“展望”、“問題”等,對表達同一個意思的關鍵詞進行標準化處理,如“高職院校”、“職業技術院校”、“職技高校”等標準化為“高職院校”,“高等院校”、“高等學校”、“高校”、“大學”等標準化為“高校”。
經過多次比較,最終選擇詞頻大于的關鍵詞作為高頻關鍵詞,從而確定個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高頻關鍵詞(表1)。這個關鍵詞總的出現頻次為65次,占關鍵詞總頻次的36.3%。從高頻關鍵詞分布可以看出,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研究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體育教育專業”、“分析”、“普通高校”、“競技體操”、“北京市”、“教學理念”、“現狀”、“發展對策”等。
表1 碩士學位論文高頻關鍵詞表
序號 關鍵詞 詞頻
1 體育教育專業 12
2 分析 10
3 普通高校 8
4 競技體操 8
5 北京市 7
6 教學理念 7
7 現狀 7
8 發展對策 6
(二)構造詞篇矩陣、相似矩陣
對于高頻關鍵詞共現頻次的統計,本研究利用SPSS17.0,以每篇學位論文為一條記錄,記錄的內容為高頻關鍵詞是否在學位論文的關鍵詞出現(出現為1,否則為0),構造出詞篇矩陣。以詞篇矩陣為基礎,在SPSS軟件中進行相關分析,數據類型選擇“binary”二元變量,相似系數選擇“Ochiai”系數,構造出高頻關鍵詞的相似矩陣(見表2)。相似矩陣中的數字為相似數據,數字的大小則表明詞與詞之間的距離遠近,數值越大則表明詞與詞之間的距離越近,相似度越好;反之,數值越小,表明詞與詞之間的距離越遠,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陣對角線的數據為1,表明某高頻關鍵詞自身相關度。
表2 碩士學位論文高頻關鍵詞的相似矩陣(部分)
體育教育專業 分析 普通高校 競技體操 北京市 教學理念 現狀 發展對策
體育教育專業 1.000 0.060 0.286 0.004 0.192 0.321 0.334 0.215
分析 0.060 1.000 0.030 0.121 0.018 0.006 0.076 0.023
普通高校 0.028 0.030 1.000 0.150 0.030 0.068 0.119 0.029
競技體操 0.004 0.121 0.150 1.000 0.008 0.192 0.043 0.020
北京市 0.192 0.018 0.030 0.008 1.000 0.192 0.035 0.078
教學理念 0.321 0.006 0.068 0.192 0.192 1.000 0.087 0.186
現狀 0.334 0.076 0.119 0.043 0.035 0.087 1.000 0.100
發展對策 0.215 0.023 0.029 0.020 0.078 0.186 0.100 1.000
(三)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熱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1.競技體操的發展對策。包括關鍵詞:競技體操、發展對策、后備人才。
2.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理念。包括關鍵詞: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理念。
3.體育教育專業與教學能力。包括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能力。
三、研究熱點的特點分析
(一)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熱點比較寬泛,選取對象比較廣泛,包括普通高校、體育院校、競技體操、體操普修課、教學理念等。
(二)碩士學位論文注重對教學理念及競技體操發展狀況的研究,旨在通過現狀研究,探尋發展的脈絡與經驗。
(三)碩士學位論文注重對基本理論研究,研究內容寬泛。在理論分析上顯得薄弱、創新能力欠缺。
參考文獻:
[1] 高寶立,劉小強.高等教育研究熱點分析:兩個維度、四項指標――以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為例[J].教育研究.2008(09).
[2] 遲景明,吳琳.近十年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研究熱點和趨勢――基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9):20-24.
[3] 馬費成,張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J].情報學報,2006.25(02).
事實上,體育基礎科學理論研究是體育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內容,對體育基礎科學理論的研究一定會經久不衰[8]。體育學在90年代中期作為人文社會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體育人文社會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確定為體育學二級學科,我國體育學界掀起了對體育的概念、本質和功能的大討論。人們從體育與自然學科、與教育學科、與社會科學、與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與人體學科、與綜合學科等之間的關系來討論體育的學科屬性,從政治、經濟、教化、文化、產業、倫理、審美等角度對體育的本質和功能進行討論。自1997年我國把體育人文社會學設為體育學二級學科以來,體育人文社會學就向一個學科的建制化轉型與規模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現在很多高校都設置了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涌現和培養了大量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專家、學者,很多學術期刊也都設置了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欄目。特別在當今社會問題日趨凸顯化、復雜化,體育功能擴大化、多元化形勢下,人們都在積極探索和研究,試圖以體育為突破口來緩解和平和當前諸多社會問題和矛盾,從多學科的視角建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理論。由于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始終堅持以為我國體育事業服務為中心任務,著力解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
世界各國體育事業這一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世界各國的體育運動組織、體育運動會、運動競賽、體育制度、群眾性體育活動、方針政策、體育教育與訓練、體育史、地方體育事業等。該類目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國體育事業的研究,針對國外的相關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國外體育政策與管理方面的研究[9]。隨著“體育強國”目標的確立和實施,人們對體育事業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舉國體制”和體育社會化的研究,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的研究,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研究,體育在服務國家、社會、民生方面的價值研究,城鄉體育統籌發展研究,體育產業發展研究,體育職業化改革研究,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等成為時下人們研究的主要內容。當前,基于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水平和競技體育發展水平之間的巨大落差,促進群眾體育、全民健身的發展成為了一種強烈的公民需求和社會共識,體育事業發展的科學轉向成為當下研究的焦點和熱點。球類運動球類運動主要集中在籃球、足球和排球類目上,具體內容包括職業化改革、運動員的培養和選材、技術訓練、身體素質訓練、心理素質訓練、戰術方法和意識訓練、臨場比賽經驗或模擬訓練等研究。同時,一些具有傳統優勢項目和較好運動成績的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由于深受人們喜愛,健身價值高,因此成為體育競技運動研究的熱門課題。由于“三大球”項目的競技水平還不高、基礎差,乒羽等項目的優勢受到極大的威脅和挑戰,網球等項目的世界競爭非常激烈,因此為了提高成績、保持競爭優勢等,這些項目的研究成為熱點也是必須和自然的。其他類目其他類目科學研究的關注度整體上不是很高,相比之下,武術及民族形式體育研究的關注度較高。一是由于武術及民族形式體育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武術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很多研究者從倫理學、文化學、符號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視角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為了把中國武術推向奧運會,很多研究者對中國武術的發展戰略、國際傳播等進行了大量研究;二是由于我國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風格迥異、特色豐富,很多研究者用多元視角和方法來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三是由于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受到了來自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與洗禮,基于對我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我國很多學者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安全發展展開了研究。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