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農村意識形態工作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意識形態工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意識形態工作

    第1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關鍵詞:經濟新聞報道;意識形態;認知語言學

    Abstract: as the mass media audience in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media, news reports of the news of the ideology of consumer guide ha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 skeleton, and SheHua of European economic news reports ideology in the guide, will forc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construction combined on the U.S. economy news analysis, reveals the news the use of language on news consumers and ideology guidance.

    Keywords: economic news reported; Ideology;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中圖分類號:K825.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涉及中國經濟的報道在歐美國家新聞媒體上已是屢見不鮮。然而由于東西方經濟利益、政治立場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沖突,以及媒體機構本身經濟利益的驅使,歐美主流新聞媒體對涉華新聞的報道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1]。由于缺乏非西方意識形態主導的替代新聞來源,這種對中國“負面他者”形象的塑造深刻影響了歐美新聞消費者對中國的認識,對其意識形態產生了引導,甚至是操控的效果。而此種意識形態的引導又是通過新聞報道的語言來影響新聞消費者的認知,使其形成特定的認知模式和構建系統,進而達到意識形態引導和操控的目的。

    在對于語言與意識形態關系的研究當中,批評性語篇分析和認知語言學有著極強的分析與解釋力。批評性語篇分析主要研究語言的特征和這些特征的社會文化背景,以揭示語言構建的意識形態及其對社會活動產生的效果和作用,而語篇生產者在這些不同構建系統中做出的選擇正是其意識形態的反應,而通過不同構建系統的選擇,其便能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的來影響語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4]。

    2 力互動圖式

    力互動圖式是美國心理語言學家Talmy根據力學原理提出的一種語言認知構建系統。其植根于體驗哲學,通過引入無處不在的力的概念,探討不同實體之間力的互動關系。力互動的圖式不僅能夠幫助構建物理力的互動,還能通過隱喻延展幫助理解社會、心理、政治以及語篇中力互動的認知構建[5]。Talmy認為句子的表達有力互動和動力空位兩種狀態。譬如例句the door is closed當中,并沒有兩種力之間的互動,所以是一種力互動的空位。而例句the door cannot open中則包含兩種互相作用的力,門傾向于打開的力和阻止門打開的力。Talmy認為力互動圖式中存在兩種力,作用力(agonist)和反作用力(antagonist)。這兩個力有著相對立的運動傾向,一個傾向于運動,一個傾向于靜止,并且必然有一方的力大于另一方。其運動的結果是力量大的那一方實現自己的運動傾向。例句the door cannot open中door是作用力(ago),而阻礙門打開的力是反作用力(ant);Ago傾向于運動,ant傾向于靜止;ant的力大于ago,所以ant實現了自己靜止的傾向。門雖然傾向于打開,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卻打不開[6]。

    3 涉華經濟語篇中的概念隱喻應用中的意識形態操控

    商務、經濟語篇中的理論和內容大都比較抽象,所以其中概念隱喻的應用較為頻繁。其中比較常見的隱喻包括:戰爭隱喻、水力隱喻、容器隱喻、機械隱喻、生物隱喻等等[7][8]。本文利用從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中搜索得到的語料,對這些隱喻中的幾種進行力互動的分析,探究其對意識形態操控的作用。

    3.1戰爭隱喻

    由于力互動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對正反兩力互動關系的研究,而戰爭隱喻涉及的也是對抗雙方,兩種力的互動關系,其應用有著自然的兼容性。

    (1) USA Today (2006/12/12)

    Tens of thousands of jobs in textile plants in states such as North Carolina have been wiped out by low-wage Chinese competition…

    (…數以萬計的紡織工作崗位卻已經被來自中國的廉價競爭全部消滅,其中包括北卡羅來納等州。)

    新聞(1)中所研究的力的中心是來自中國的競爭,也就是作用力(Ago)。而與之相反的反作用力(Ant)則是沒有直接說明的那成數以萬計工作崗位的持有者。這里的been wiped out原指戰爭中將對手完全消滅,也就是說Ago的力強過Ant,并壓倒性地戰勝和摧毀了Ant。語篇生產者不但通過隱喻將中國的低工資工人和美國工人敵對起來,還將中國工人潛在地描述為殘忍無情的敵人。

    (2) Jerome Corsi's Red Alert reports. (2011/1/30)

    China has decided to invade the United States, not with tanks and airplanes, but with an army of workers…

    (中國已經決定入侵美國,不是用坦克和飛機,而是用工人組成的軍隊…。)

    新聞(2)中的Ago為中國,Ant為美國。雖然此處單從invade這個詞并不能看出兩者之間力的關系。如果入侵成功并達到目的,那Ago則為力的強實體;相反,如果失敗,或是目的沒能達成,Ant則為較強的實體。雖然力的互動關系沒有明確,不過戰爭中invade本身就帶有非正義地發起戰爭的意思,所以意識形態的導向依然完成了。同樣的客觀語言事實可以使用動力中和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對構建系統的選擇,體現出了新聞媒體對意識形態的引導和操控。

    3.2水力隱喻

    (3) New York Times (2004/04/03)

    At a time when toys, televisions and other products made in China are flooding into the United States…

    (雖然如今玩具、電視機等中國制造洪水般涌入美國...)

    新聞(3)中的Ago為一系列的中國制造,Ant則是沒有明確的實體,可能是缺陷的政策、或是阻擋商品大量流入的政策不再存在。不論是那種情況,力量較強的Ago都打入了美國的市場。由于洪水帶有消極意義(災難、混亂),其目標域―商品入市也被涂上了消極的顏色。語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則可能會被引導至:中國產品的到來會給美國帶來混亂和災難。

    (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11/6)

    Each year, tens of millions of poor Chinese pour into large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in pursuit of better-paying work.

    (每年在中國,來自農村數以萬計的貧困人口涌入大城市以追求報酬更好的工作。)

    新聞(4)中的Ago是中國貧困人口,Ant則同(4)一樣沒有明確指示。Ago的內在運動趨勢傾向于靜止,但是為了尋求收入更好的工作,便進入城市。pour into給人的感覺是量大且混亂。使人形成的概念是中國城市由于大量農村人口的涌入而人群混雜,形成一種對中國城市的負面印象。

    3.3 容器隱喻

    (5) USA Today (2005/9/13)

    Earlier this month, bilateral talks aimed at capping surging Chinese textile shipments to the USA failed to reach an accord.

    (本月早些時候,旨在封頂高漲的來美中國紡織品的雙邊談判未能達成一致。)

    新聞(5)的Ago為高漲的中國紡織品,內在力傾向于運動,Ant為雙邊談判,內在力傾向于靜止。由于此次的雙邊談判沒有達成一致意向,,那么就會造成麻煩。而此處語篇生產者要傳達的意識形態是,中國紡織品入美的發展需要控制和管理起來,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6) The Economist (2011/7/13)

    The rub is this: an artificially cheap yuan is one of the ways China suppresses household purchasing power and consumer spending.

    (惱人的是,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價值是中國壓制家庭購買力和公眾消費的手段之一。)

    新聞(6)中的Ago為中國,內在力傾向于靜止,Ant為家庭購買力和公眾消費,內在力傾向與于運動。此條新聞和新聞(6)頗為相似,只是Ago和Ant內在力傾向正好調換了過來。但是由于suppresses帶有抑制本該自然地運動或釋放的情感或物體的含義,所以此處傳達的認知概念則是家庭購買力和公眾消費本該自然發生,而不該將其壓制在容器之內,借此達到指責中國政策的目的。

    4 結語

    語篇生產者在不同構建系統中做出的選擇反應了其意識形態,而通過不同構建系統生成語言表達,便能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的來影響語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報刊作為大眾傳媒中舉足輕重的一種媒介,其報道對大眾意識形態的導向力與操縱力不可小覷。在兩則容器隱喻的新聞中,當中國的發展不利于美國經濟時,中國被塑造為一股應該被封存管制起來的負面力量(新聞5),而當中國實施對自身有利的政策時,卻仍被塑造為一股壓抑活力的負面力量(新聞6)。

    作為社會學科重要論題之一的意識形態研究一直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單一的學科和理論都無法很完善的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鑒于意識形態的構建與交流主要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本文通過結合認知語言學之中的概念隱喻、力互動圖式以及批評性語篇分析三種理論,再將這種互動的理論運用于研究英美報刊涉華經濟新聞報道中的意識形態引導。由于歷史文化,價值取向和世界觀等差異,西方媒體對中國在西方形象的構建不可避免地帶著其烙印,而在這追求文化多元的今天,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可忽視[9]。這就讓了解西方意識形態的構建、提高對其的敏感度變得更為重要。了解語言和認知的互動作用,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和抵御對認知的操控。

    參考文獻

    [1] 張麗君. “中國”:美國對中國偏見“意象”的生成 [J]. 探索與爭鳴, 2011, (3).

    [2] 辛斌. 批評語篇分析的社會認知取向 [J]. 外語研究, 2007 (6) : 19 - 24.

    [3] Van Dijk, T. A.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In Wadak &Meyer (Eds.), 2001, 95 - 223.

    [4] Hart, Christopher. Force-interactive patterns in immigration discourse [J]. Discourse & Society, 2011, 22(3).

    [5] [6]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7] 李明. 商務用途英語中經濟類文本里的隱喻機制及功能 [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5, (16)

    [8] Henderson, W. Metaphor in Economics [J]. Economics, 1982, 18(2).

    第2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一) 消費者是理性的還是情緒化的?

    最早在經濟學理論中,亞當斯密把消費者假設成“理性人”,認為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是非常理性的。后來,經濟學家馬歇爾在消費者研究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再后來,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的第五章中,專門研究了消費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學術研究進一步開闊了視野,認為人的理性,也就是消費者的理性是有限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最初是阿羅提出的,他認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為“即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環境是復雜的,在非個人交換形式中,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 在人的理性有限的情況下和掌握的決策信息有限的情況下,直覺和情緒化感覺等往往會影響決策,就是帶盲點的決策。關于消費行為的研究,圍繞社會勞動生產率、工資、利潤與價格的關系進行了論述。

    我們再舉例進行具體個案深度的分析。幾天前夫人拿了兩張大約30年前(起碼有28年)的兩張彩色照片給筆者說:這是1982年的時候,夫人的親戚從香港帶回的彩色相機給夫人拍的照片,后來彩色照片是拿到香港去沖洗的,當時在1982年的上海彩色照片沖洗極有可能是沒有的,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設備上。同樣這兩張照片,如果作為商品進行研究的話,其沖洗成本今天在上海任何一個照相館里,都是6毛錢人民幣一張,兩張也就是一塊兩毛錢。如果讓其他人支付,以一塊兩毛的價格賣給別人,別人估計不肯買。但若是以人民幣十塊錢兩張的價格賣給我的夫人,假設她之前丟失、照相館要以十塊錢賣給她的話,她極有可能購買。因為照片的內容是她情緒上和情感上高度關注的,能記錄她的回憶,撩撥情緒。那么,這兩張照片的價值,到底是一塊二,還是十塊,還是不值錢呢?

    (二) 消費者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變化

    消費者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根源上決定于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狀況。這種經濟發展情況包括消費者自身在當前具體社會環境中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文化地位、性格偏好等。這與各個方面的情況都有關系。

    首先是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影響和沖擊消費者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1900年到2011年,一百多年以來,中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約一百倍。1900年中國人均社會生產率為344美元,2000年時候為949美元,2004年為2210美元,2005年為2960美元。美國1900年人均社會生產率為48464美元,2005年為87879美元,一百年多來美國人均社會生產率翻了一番,但按同期2005年比,仍是中國的約30倍。再看法國,法國2004年人均社會生產率為82792美元,和同期美國差不多,是中國的大約30倍。社會生產率(或叫做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直接沖擊勞動觀念和消費者價值觀念。1848年前后,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關于《十小時工作法案》的討論,當時社會生產效率下,工人爭取的是每天都工作,但要求把每天的工作時間減少到十小時。再后來,隨著社會生產率的提高,不用每天十個小時了,每天8小時也能完成任務,因為社會生產效率提高了。再后來,每天8小時的基礎上,做到每周休息一天。然后再隨著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做到每天八小時工作的基礎上,每周做五休二。這都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直接結果。這些結果影響了社會環境,在法國甚至達到了每周工作35小時的規定。不僅如此,法國的面包師等動不動還上街游行,要求每周做三休四,這種新聞司空見慣。

    這種社會生產率的突破發展,直接影響了社會立法、社會生產結構、人口結構與消費者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消費者會越來越重視勞動時間,在找工作中會重點要求做五休二、每天八小時、繳納四金或五金等社會保險福利等等。同時,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消費能力,可支配收入是決定消費者消費的經濟基礎,也是把消費者的需求轉化成購買行為的物質力量。

    其次,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影響消費者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消費者收入水平中,最關鍵是其收入的恩格爾系數的指標水準。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以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為例,1978年中國大陸剛改革開放時候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指標是0.57,也就是工資收入100元,其中57元要用來吃飯;到2009年該指標變為0.37,也就是收入2000元中,吃飯要用到700-800元。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的相對比,絕對值提高幅度更大。

    但是這種研究應當更細化。以上海為例,消費者收入水平的研究中,消費者可以分三個層次:上海本地勞動者、外來人口夫妻型、外來人口單身型。比如都以月收入人民幣2000元為例,上海本地勞動者有房子住,吃飯在家里吃,吃飯和交通平均每月毛估大約700-900元,則還有大約1100元左右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存款,也可以消費,比如買衣服等。對外來人口夫妻型來說,兩人總收入4000元,房租平均去掉1000元(上海郊區便宜的有600元的房租,也有貴一些的1800元的房租,取中間平均值),吃飯去掉1000元,如果再養小孩的話,再去掉1000元,可支配收入只有大約1000元,或存款,或消費;以外地單身人員說,收入2000元人民幣中,單身合租房子,月租平均為700元每月(2010-2011的行情,公共合租,一張床,帶上網線,洗澡,洗衣機,冰箱,缺乏私密空間),吃飯平均每月600元,交通平均每月100元,算下來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600元,或存款,或消費。按這種群體細分的話,以月收入2000元為緯度,則上海本地人口的恩格爾系數為0.4,外地夫妻型人口的系數為0.5,外地單身人口型的系數為0.7。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身為勞動者的消費者因為沒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其消費是缺乏能力的(參考:沈宗南、張京宏《營銷傳播學》,世新大學,2010)。

    以2011年的人口結構和收入結構為例,收入2000元左右的人口占上海總人口的65%。總數占2200萬人口的1400萬。這些人口的消費能力很有限,對應的消費者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表現為:追求簡單使用的消費,無論是衣服還是交通或是住宿,穿衣服不研究品牌,購買衣服單價一般在幾十塊到一兩百之間,交通方面往往購買二手 電瓶車,48伏或36伏的二手黑車,200-500元一輛的,住宿條件一般只要求睡覺,有電視,有部分人上網,但極少使用空調,無力養活私家汽車。使用空調是一個標準,劃分消費能力和等級的標準。

    以占上海人口15%左右的、收入水平在7000元左右的人群來分析。對這個階層來說,總體是精英白領階層,區分上海和外地的意義不大,總體該階層恩格爾系數在0.3左右,是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7的,這些人平均每月個人能存儲大約5000元,是目前上海貸款買房、每月還貸款的主力軍,這個群體大約300萬人口。這個群體也消費汽車,其中70%以上選擇的方式是貸款買車或 啃老買車(上海本地啃老比較多),家里裝的空調也不是擺設,無論家里有無小孩,夏天冬天能正常用,每月負擔300-600元電費在其承受范圍內。這個階層有普遍的品牌意識。

    占上海人口15%左右、收入水平平均5000元左右的人群,消費觀念和特征在上述兩個群之間。有初步品牌概念,服飾、皮包等方面往往越位消費。

    以占上海人口5%左右的、收入水平在10000元以上的人群來分析,這個群體在全上海最大100萬人口。這個群體的恩格爾系數平均在0.15,消費能力更高。消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品牌意識極強,但也有特殊性。

    第三,階層背景對消費者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重大影響。所謂階層背景,就是家庭出身背景。同樣一個公司的兩個經理,月工資都是6000元,但一個是上海本地人,父母遷拆給了三套房子,娶媳婦也是上海姑娘,媳婦娘家也都是有退休保障的家庭;而另一個是農村出身,依靠自己努力在大城市辛苦拼搏,老婆也是老家帶來的,自己父母和老婆父母都是農村農民,換句話說,都是每月要寄錢的哪一種,在這種情況下,同樣月收入6000塊的兩個經理,其實在消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不是一個位階。上海本地經理收入6000元,吃飯是父母的,住宿家里有房子,6000塊就是純收入;對農村出身的經理說,若沒買房租房的話,每月房租1500,兩邊父母平均每月郵寄1000,吃飯每月1000,純收入只有2500元。也就是說,表面上看去都是6000元收入的兩個人,有家庭的背后經濟支持和家庭背后不斷需要回報和寄錢的背景力量不同,真正收入和消費力量差距達兩三倍,這種差距跨越了階層,消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往往不在一個層面上,直接表現就是個體之間未必能互相認同,在具體做事方式、朋友觀、消費觀上,意識形態深處都有深刻差別。

    (三) 消費者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研究的實踐應用價值

    第一, 許多企業搞移動行銷,搞數據庫營銷,最大的粗心之處在于:用收入水平作為一個緯度去區分人群,然后電話或短信或郵件群發,但最后發現有效的概率總和預期的相差很遠,甚至在經濟成本方面核算下來廣告費用成本很高,核心原因就是工作沒做細。這里有一個可應用的細節,比如拿到了一批月收入6000元的上海白領名單,應當在SQL 數據庫里再做一個細致作業,通過篩選身份證號碼的前兩位是否為“31”(上海身份證開頭)再篩選一遍數據,這是一批可以啃老的人群,起碼家里有老房子住或拆遷房幾套,其消費或許是企業需要的目標客戶,原則上,按上海職場人口結構的比例分析,通過身份證號篩選后,上海與外地的比例基本在7:2 。各有條件的新媒體廣告與數據庫篩選企業可以去試驗和驗證。

    第二, 構建廣告詞語的溝通語境需要細化。對不同層級的消費者,廣告語怎么說,說他們聽得懂、能認同的話,是廣告除了告知作用外能達到說服 和誘導功能的關鍵。對一些初中生,一些飲料等用周杰倫做廣告代言效果就好,為什么呢,因為認同,通過周杰倫搭建了一個符號認同和媒介說服的介質。這一點工作,往往是策劃人員能力和水平差別的核心。

    第三, 構建營銷傳播溝通的核心刺激點不同。對收入水平低、特別是實際可支配收入水平低的人員來說,核心刺激點應當集中在實用、價格方面。對收入水平很高的階層來說,其對價格未必敏感,看重的是品牌品質和服務檔次,對其傳播溝通的刺激點應當是品質、價值而不是偏重于價格。

    (四) 小結

    第3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我們都承認,免征農業稅必將給中國農村社會帶來沖擊。但是這種沖擊的結果,必然是讓農村社會形成了張教授所稱的那種缺乏國家意識的意識形態嗎?我難以認同。

    有一個簡單的事實判斷,在目前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還在征收農業稅。我們顯然不能說,更多沒有征收農業稅的國家的國民,都普遍缺乏國家意識。而如果依據張教授的說法,征收農業稅必然產生國家意識。這是不是說:更多的征收農業稅必將產生更強烈的國家意識?如果我們并不排斥歷史課本中那些苛稅時期農民社會的記憶,這一說法的荒誕不經之處就不言自明。當然,張教授所說的可能只是基于一種“適度的”前提,但這也必須回到國家意識的產生,并放到一定歷史及社會發展條件下進行考量。

    國家意識是國民對國家的認同、認知意識。毫無疑問,國家對于國民的庇護與國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是公民國家意識形成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誰會說,從最實際的利益與最樸素的情感出發,在取消農業稅后,農民的對國家的認同感較之于取消前反而降低了?

    要知道,我們面臨著這樣的社會現狀:如何煥發農村社會的創造熱情,已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呼聲,也呼喚中央在扶持農業發展方面做出切實的舉措;城鄉二元格局的制度設計,在特定歷史時期農村對于城市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或犧牲,更加要求國家對農村的“反哺”。這個時候做出的取消農業稅這一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的舉措,只會增強而不會降低農民對國家的認同感。

    第4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關鍵詞 《新結婚時代》;多主題;利益

    一、《新結婚時代》的多主題敘述

    《新結婚時代》的劇情緊緊圍繞顧小西和何建國結婚6年之后的種種家庭矛盾沖突展開。顧小西生長于北京的高知家庭,丈夫何建國來自沂蒙山區,從顧小西與何建國這一對來自北京高知家庭與邊遠農村的夫妻組合來看,他們婚姻的主要矛盾是與雙方的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何建國的家庭來說,她,顧小西是一個要照顧丈夫、唯夫命是從的媳婦,自己的小家庭是“何家村的駐北京辦事處”,生不生孩子也不是夫妻倆的事情,而關系到何家的傳宗接代以及自己在這個大家庭中的地位。作為一個在北京生長的女孩,她不能理解為什么老家蓋房子要自己出錢,而且出那么多的錢,連何家村的一輛大卡車被扣這種事情也要加在他們的小家庭之上,甚至老家表姑夫家遷墳的事也與他們家掛鉤。而對于丈夫何建國來說,對自己貧困家庭的責任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推卸的。當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這種責任的時候,他只能硬著頭皮來向妻子的家庭求助,在這個過程中所受的委屈也使他變得越來越敏感、煩躁。兩個人的矛盾在老家瑣事的干擾下越積越多。顧小西與何建國之間矛盾激化使兩人都意識到“愛情”已經不能解決兩人之間的矛盾,為彼此的家庭所做的“交換”嚴重沖擊著兩人的感情。兩人之間的“愛情”對矛盾的化解越來越弱,在拋開種種感情因素之后。他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兩個人婚姻關系的完成代表著兩個家庭的正式結合。

    隨著劇情的發展,顧小西與何建國的婚姻矛盾因生育問題而逐漸激化。因為家庭的沖突造成小西的多次流產而形成了習慣性流產,生育問題成了家庭的主要矛盾。來自建國老家的壓力使小西喘不過氣來。而建國的眼神讓小西更是擔憂。隨后,因為建成(建國的哥哥)妻子的爺爺去世。顧小西和何建國被請回去支撐門面,而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后一面,顧小西再也無法忍受了,與何建國離了婚。到此,顧小西和何建國這對城鄉結合所產生的矛盾達到。從前面的劇情來看,電視劇表達的主題是:婚姻就像世俗所言的那樣,兩人之間的結合應該門當戶對,否則,兩人之間再深厚的感情最終也會被雙方的家庭壓力摧殘,從而使兩人分手。

    然而,編劇者并不在此結束故事的敘述,劇情的發展是,小西在何建國的對以前抓鬮作弊而有機會讀大學的故事敘述中原諒并理解了何建國。二人的婚姻關系得以恢復。再者,該劇的結尾讓何建國的父親如何都要“傳宗接代”的強硬態度忽然轉變,他為兒媳婦帶去了治療不育癥的土方子,并強調了“不要孩子也沒關系”“男女都一樣”的想法。就這樣,種種矛盾自動化解,而何父帶來的土方子也發揮了其功效,讓顧小西與何建國生下了一對龍風胎,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稱心如意,走向了“大團圓”的結局。

    從劇情的轉變可以看出,編劇內心的天平由世俗觀念一邊急速倒向了純粹愛情一邊(愛情能戰勝一切,可以使兩人的婚姻繼續)。這使得戲劇出現了多主題的現象,而且兩個主題是相互矛盾的。再者,編劇者花很大的篇幅來敘述“門不當戶不對”造成婚姻的毀滅。既然“門不當戶不對”這已成為全劇矛盾的爆發點,小西已經認定是這場“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留下的遺憾,是不可饒恕的。從敘述的邏輯上看不可能有二人和好的劇情。加之劇的最后何父“傳宗接代”的強硬態度忽然轉變,所有的矛盾都自動化解。這樣,戲劇的敘述出現了不嚴密之處,當然這些不嚴密之處都是編劇者想表達這個主題又想表達那個主題而造成的。這樣的敘述使得該劇的藝術削弱。這是編劇者考慮不周還是思想的矛盾造成的呢?我想作為冷峻而又犀利的婚戀生活的觀察者的王海_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錯誤。下面,本文試著分析這種矛盾敘述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

    1、提高收視率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視業大規模地走向市場化。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甚至是在一種市場崇拜的語境中,編劇者必須考慮到收視率,有較高的收視率就意味著有豐富的金錢回報。作為情感劇本的寫作高手的王海_,她與導演間的合作是很默契的,她不能不考慮這個市場因素。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覺得編劇的職業讓她能把各種痛苦轉變為財富,“不是矯情的哲學意義上的財富,而是真正轉變為錢和名的物質、精神財富”。編劇就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生活的經濟來源。因此她必須使她的劇本符合市場運作規律。

    “門不當戶不對”造成兩人的感情破裂和愛情的力量戰勝一切的雙主題使觀眾各得所需,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雖然,雙主題意味著主題不明確,從創作上來說是失敗的。但對于一般的觀眾來說,他們不會從創作的角度去觀賞電視連續劇,而更多地從電視連續劇中找到生活和情感的共同點。如果契合他們生活和情感的共同點,勢必引起共鳴,從而熱情的、不知疲勞地觀看電視劇。9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鄉婚姻結合的幾率更高,許多城市市民的婚姻組合是城鄉結合、他們面臨的矛盾正如《新結婚時代》中顧小西和何建國所面臨的、編劇者把城鄉結合引起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很多觀眾從中找到了跟他們生活相同的現象,隨著劇情的深入,他們深陷電視劇中而欲罷不能。還有些觀眾從這些矛盾中印證了他們對生活中的類似現象的判斷,內心不由升起自豪感,從而達到的精神滿足。另外,對于愛情戰勝一切矛盾的主題體現,也是觀眾所需要的。當代社會,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物質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大,物質對人類美好的東西(比如美好的愛情、親情以及人類的傳統美德)的摧殘也越嚴重。人們一面擺脫不了對物質的強烈占有欲,另一面則比以往的任何時代更加需要、更加懷念美好的愛情、親情以及優良的品德。《新結婚時代》中最后的劇情寫有情人最終生活在一起的故事,體現出愛情戰勝生活中種種矛盾的主題,補償了人們心理上的缺失,使觀眾在經歷了痛苦的情感歷程后終于得到了心理的滿足。兩個主題從不同方面吸引觀眾,提高了收視率。

    所以,我們說編劇者在劇的前部分是尊崇傳統世俗戰勝愛情觀念的,而后則體現了愛情戰勝世俗觀念,這種多主題的敘述是由電視行業市場化后市場運作的規律決定的。

    2、投合官方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

    雖說1990年后電視業走向市場,受市場經濟的控制,但在中國,官方意識形態的控制是不能放松的。電視業在順應經濟規律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所以,電視的編劇者要找準敘事的視角,既要提高收視 率、拉來贊助,又要契合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當代中國社會屬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經濟、政治上的變革帶來家庭上的變化。家庭中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離婚率逐年增長,家庭中的不穩定影響到社會的不穩定,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執政者對國家的治理,因此這幾年以來,官方把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重要的治國戰略。如果電視連續劇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經驗和觀念意識與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相吻合。那么觀眾的觀念、意識就會沿著有利于官方意識形態建設的方向發展。

    《新結婚時代》所涉及的門當戶對或說城鄉戀是較普遍的、很現實的社會現象,在中國特殊的社會語境中一直不乏其原型。由于歷史的遺留和改革的深入,大多數城市大眾都與農村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大多數人的家庭生活都多多少少受到這種天生不合理的城鄉二元對立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一些“城鄉混居”的大城市或移民城市,城鄉婚姻結合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存在。這樣的結合產生出來的問題和矛盾也正如劇中所體現的那樣,原本相愛的兩人要么分道揚鑣,擱淺在社會上的是飽受傷害的兩個人和雙方的家庭,或者是無辜的孩子;要么雙方相互諒解,兩人和睦相處。從治理國家的官方來說,當然更愿意看到后者。

    第5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關鍵詞】鄉土小說 文學價值 藝術價值

    在中國的鄉土小說中,關仁山鄉土小說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來表達小說的意境,給原本平淡的內容增加了一縷色彩,使飄蕩著濃重的鄉土氣息的小說氛圍頓時活躍了起來。在關仁山所創作的鄉土小說中,充分地反映了鄉村的現實,并以濃重的筆墨將中國的鄉村的歷史發展,通過鄉民們的心路歷程表現出來。以現代人的審美角度來審視鄉土小說,有失偏頗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鄉土小說進行重構,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其歷史形態。

    一、關仁山鄉土小說的文學價值

    (一)鄉土文學是意識形態的表現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個農業大國。無論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審視,還是從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理解,鄉土文學的出現,雖然有其特殊的歷史涵義,但卻是不可丟棄的一種文化積淀。鄉土文學的存在,是歷史的必然。鄉土小說這個概念的凸出,也昭示著一種文化傾向。現代人對于“鄉土文學”概念的理解也許比較茫然。看起來這種文學體例似乎已經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消失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被現代的文明氣息所淹沒。但是,既然是歷史,就會留下痕跡,并對后代產生影響。關仁山作為著名的鄉土小說家,其在創作中,將意識形態更傾向于改革文學。無論是從故事的陳述上,還是從語言表達風格上,都滲透了時代的氣息。比如,關仁山所創作的《大雪無鄉》中,就將政治意識形態的話語滲透其中,從知識分子的立場來觀察底層的生存狀態。為了避免出現理解上的沖突,甚至于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中,將時代隱去,而僅僅將農村的畫面展示出來,純凈的鄉土,淳樸的農民,帶有傳統色彩的民俗以及各種各樣的男人和女人,構成了一個溫馨的圖景。意識形態容納與農民的各種活動當中,通過主人公的鮮明表現力,對于作品定位。因為鄉土文學本身,就是一種文明象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文明形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文學藝術用自己獨有的表現手法,將這段歷史記錄了下來,并得以保留。用文明的方法,將這段歷史的痕跡隱藏在文學作品中,供后人去欣賞和體會。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當中,意識形態的形成,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它不會因為現代都市化文明而有所改變。而要將鄉土文化剔除,顯然不是很現實的事情,即便是思想觀念有所更新,也僅僅是適應現代都市文明的一種表象,并不會因為受到文明的沖擊,而失去固有的意識形態。

    (二)鄉土小說的特殊文化語境

    語言,是傳達信息的最直接的方式。在鄉土小說中,由于其特殊的創作歷史背景,使其在語言的表達上也呈現出了獨有的文學藝術價值。從小說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發現,那種處于特殊時代的矛盾狀態在字里行間中處處流露。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從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就可以體會得到。以關仁山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麥河》為例,其中以故事陳述的方式,將農村的圖景展示出來,其中所出現的“三農”問題,成為小說中的一個關鍵點。小說的語言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其中不乏圍繞著土地流轉而展開的矛盾斗爭。農民的性格不同,對于當時出臺的政策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就會出現各種故事,其實這些都是建立語言環境的關鍵點。鄉土小說是在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那種田園的抒寫,其內涵就是傳統思想的保留,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類的思想也會發生著轉變,對于鄉土小說的理解,當然也已經背離了其傳統意義,從意識形態上出現了偏移。傳統的藝術特征依然保留在鄉土小說當中,這是它的文學價值體現,而從現代人思維模式來理解鄉土小說,就需要重新審視和洞見。這就使鄉土小說,成為了傳統與現代相“碰撞”的焦點,鄉土小說中所蘊含的與傳統藝術相背離的某種特征也因此凸顯出來。

    二、關仁山鄉土小說的理性價值

    關仁山的鄉土小說在文壇上是令人矚目的,并在文學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關仁山創作的長篇小說《麥河》中,以其宏達的敘事,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動的生活畫面,將中國農村的圖景表達了出來,其中所表達的更多的社會的理性價值。

    關于鄉土小說的理性價值在早期的鄉土小說也有所體現,但是其主流意識是通過對時代的批判而逐漸展開的。鄉土文化充斥其中,并以此為創作背景,展現出批判性主題,同時理性地進行價值判斷。時代會影響一個人的創作心理。關仁山的鄉土小說在進行鄉土小說人物塑造的時候,那種人與自然的若即若離,那種人與當時社會的矛盾沖突,都隱藏在小說的故事情節當中。比如在關仁山的小說《麥河》中,就將“土地流轉”的問題寫入小說當中,作為一次資本介入的經營,對于農民來講,卻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歷史在進步的同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在小說中,將鄉土文化與人性的美丑都融合到一體,通過復雜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鄉土是一種回歸,這需要從道德的層面去理解,而處在不同的年代,理性的批判總是要與當時的生存環境相對應。在自然與社會互動之下,人性從鄉土小說中充分地展示出來。

    三、關仁山鄉土小說的地域文化價值

    在鄉土小說中,地域文化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其中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人文環境。當人們在某一環境中生存的時候,其對于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給自然環境增添了人的氣息。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中,那種濃厚的鄉土文虎,從字里行間中呈現出來,就猶如一幅風情畫卷,將地域之美,通過民間文化而展示了出來。比如在關仁山創作的小說《落魂天》中,就將“撈尸”這一行業的性質以及工作的狀態表達了出來。從民俗的角度來看,在北方的渤海灣地區確實有“撈尸”的風俗,而在小說中,將這一風俗體現出來,是對于極具地方代表性的特色的一種展示。渤海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的獨特的風景吸引了八方游客,而恰恰是這一點,帶動了本地的“撈尸”行業的興起。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中,用自然景物來體現民俗習慣的描寫已經成為其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在《風潮如訴》中,關于大海的描寫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也許正是洶涌的波濤鍛煉了主人公的性格,使福林更為強悍無比,將男人頂天立地的氣概表達得淋漓盡致。人物的性格以及精神境界通過自然界的崇高表達出來,那種剛毅、那種勇猛,譜寫了雪蓮灣的英雄形象。

    鄉土小說本質上屬于民俗社會性。閱讀鄉土小說,從中不難看出其內容中充滿了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及村落群體的文化特色。在中國,民俗學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周作人,作為鄉土文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對于民俗學也很有研究。然而在當時,民俗學的研究者多數都是對文學有興趣的人。他們對于中國民俗的關注,只局限于文學創作的需要,或者僅僅是從興趣出發。可見,民俗學與文學創作存在著不解之緣。當文學創作在民俗文化的指導下完成的時候,那么,在鄉土文學創作就形成了。在許多鄉土小說中,民俗不僅僅是作為敘事的背景而表現出來,而是采用了以民俗為主體的敘事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鄉土小說充分地將民俗價值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似乎風俗與宗教總是形影不離。在關仁山的鄉土小說《雪蓮灣》中,就將雪蓮灣獨特的文化氛圍渲染出來。風俗習慣怪異,其中飽含著原始宗教的痕跡。這里的習俗并沒有因為社會的變遷而發生改變,而是繼續穩定地延續著,并成為地方特色。在“雪蓮灣系列”中,《天高地厚》所展示的是一幅農村在幾十年的經歷中風雨滄桑畫。其中主要描寫的是中國華北平原上的一個名為“蝙蝠村”的故事。居住在村里的人對于蝙蝠理論有一種特有的癡迷,并因此而出現了各種傳說,不乏詭秘的色彩。蝙蝠村具有豐富的歷史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也步入了轉型的行列,而蝙蝠村的風俗也因此而受到了打擊。在關云山的眾多作品中,各種獨特的民間風俗都被描繪出來,也正是因為關仁山對于地域民俗的準確把握,而使其創作更具有文學況味。

    民俗是鄉土小說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其往往是以敘事的方式將風土人情表達出來的。在小說敘事中,情節貫穿整個故事脈絡的始終。對于小說敘事主題的敘述,則是將真實的我與想象中的我相結合。故事中敘事的主題在兩者游離,展現出一種朦朧的美感。在現代的小說作品當中,將散文的寫法應用其中,使小說在敘事的過程中,又呈現出飄逸之感。直觀的描寫,轉變為間接的表達,在景物描寫、情感宣泄中,將主題的瞬間感觸融入其中。作者的情感與寫作目的,也就充分地被發揮了出來。讀者再閱讀小說的時候,不再具有距離感,而是充分體會到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于關仁山的小說,一些專家所給予的評價是,平淡的故事情節,讀起來卻不會感到乏味。相反,內容的趣味性,令人感到興味盎然。加之其中風土人情的描寫,將人性美與自然美相融合,塑造了一種另類的審美境界。

    總結

    綜上所述,鄉土小說來源于生活,其所散發出來的文學魅力,也與生活息息相關。其將中國文學的優秀秉性傳承了下來,但是與傳統文學的風格又大相徑庭。那種開放的心態,那種理性的批判,會令人有一種朦朧之感,而又覺得清爽自然。鄉土小說的文學藝術價值,是將人與自然進行完美結合,使鄉土成為了精神向往。

    【參考文獻】

    [1]范亮亮,南志剛.鄉土小說在新世紀的“物化"表現及價值重構[J]. 孝感學院學報,2011,31(02).

    [2]席建彬.論現代鄉土小說田園抒寫的歷史形態與審美特征[J].齊魯學刊,2009(01).

    [3]李靜.20世紀中國女性作家鄉土小說的文化意義和敘事價值[J].學術研究,2013(01).

    [4]韓蜜蜜.論閻連科鄉土小說的寓言化創作的表現[J].文教資料,2012(12).

    第6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一、世紀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電影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重要休閑娛樂形式,其不僅是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文化產業,也是促進社會文化建設、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對我國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電影產業作為軟實力已經成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重要組成部分。

    1.電影產業對經濟的影響。電影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其不僅能使自身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票房收入上,還可以通過與電影相關的衍生品的營銷帶動其他經濟的發展。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已經在電影中廣泛的應用,這就為與電影相關的技術創造了更多發展空間,也能為社會提供更多崗位。在電影產業的帶動下,相關技術產業發展起來,同時也為社會就業提供了多個崗位。這就是電影產業的關聯性。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其融資方式也日漸豐富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企業的發展。此外,電影產業的發展,對我國扭轉貿易逆差,優化產業結構有重要促進作用。

    2.中國電影產業對文化的影響。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古國,能否將其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光大,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然而隨著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這種文化認同感在逐漸的減弱。美國電影進入中國電影市場之后,其憑借著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展示美國人物像、社會現狀和意識形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思想、甚至傳統文化。美國電影這種強大的影響力、號召力,比真正的經濟掠奪更令人后怕,很可能會動搖我國文化根基,甚至同化一個民族。在這種情況下,防止美國文化滲透、保護中華文明和我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我國的必然選擇。

    3.中國電影產業對政治的影響。新世紀以來,僅用經濟、軍事為主的硬實力來提高國際影響力,已無法滿足新世紀國際往來,而軟實力則不同,其本身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通過親和力和影響力能直接爭取其他國家的政治支持、價值觀的認同和文化的接受,能夠以和平的方式不斷改善我國國際環境。目前軟實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產業作為文化載體,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不僅涉及到民族傳統、意識形態,也涉及到政治主張,其在在宣揚民族傳統、意識形態和政治主張上有重要作用。電影產業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還能將本國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及政治思想傳播到國外,使國外更好的了解中國,以促進彼此的交往。

    二、新世紀中國政府對電影產業的扶持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直接、間接的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想使電影產業更好的發展,就要有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對電影產業進行扶持,才能使電影產業迅速發展,才能更好的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1.新世紀中國政府政策扶持對電影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新世紀也就是2000-20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電影產業全面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相應的體制改革都是以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而提出的,加快開放主動策略,融合不同的資金進入電影產業,已經成為這一時期主要政府扶持政策。在2000年的時候,實行了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在2001年的時候有對放映機進行了改革,并列出來改革的實施細則,同年放松了電影單片許可證的范圍。之后一年的院線制改革并實行,在2003年的時候CEPA的簽署以及《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第20號總局令的出臺及相對開放的準入制度《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第43號總局令的出臺等,這些方案的出臺,對電影制片、發行及放映經營資格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放寬了注入制度,同時對外資、港資的引進以及電影審評都作出全新調整,無一不說明政府為電影產業的發展和開放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2004-2006年間,廣電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工作的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若干政策的通知》,這些政策的提出,不僅為新時期的電影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同時而也拓寬了海外市場。新的優惠政策的提出,為國產影片走出去創造了條件。從2004年開始,我國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及文化產業發展中若干稅收政策問題出臺了相應稅收優惠政策和減免政策。這些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2.新世紀中國政府政策扶持對電影產業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6年,我國電影產業處于高度繁榮時期,繁榮時期的出現與我國政府的經濟優惠政策是分不開的。經濟優惠政策出臺,不僅促進使影片發展、市場的發繁榮,同時對電影工作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電影專項資金這一先征收后返的經濟優惠政策提出并實行,為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這一年國家征繳電影專項資金約9000多萬元,與1996年相比較是其11倍。不僅如此,這些專項資金不僅資助了國家重點影片、農村影片及少兒影片的拍攝,同時也為電影走進社區及在農村數字化放映等提供了資金支持,據統計,這一年的資助總額約2億元。

    第7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關鍵詞: 因勢利導 學生素質 學習素質

    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首先必須具備學生、教師、教材三個基本要素。在這三個要素中,學生是第一要素,有學生需要傳道授業,才有教師的出現,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知識,就要編制教材。沒有學生教師的存在,教育教學就沒有任何社會價值,教材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同樣的道理,推進素質教育同樣決定于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在三個要素中,國家統一編制適應素質教育的教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各種渠道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使之掌握素質教育的理念、知識、技能和技巧。只有這兩個條件還是不夠,還必須把學生這個主要的要素調動起來,才能夠順利推進素質教育。人們提出“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就說明教育教學的要素,學生是第一位的。如果這個主體的學習素質跟不上,那么,推進素質教育將會事半功倍。

    規范、系統的教育體系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但是,形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學生、教師和教材。這個基本要素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導向共同構成規范、系統的教育體系。學生、教師、教材奠定教育的基礎。教育方針、教育目標、考核方案等上層建筑構成教育方向的導向。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顯示了教育教育的過程,決定了教育教學的成果。經濟基礎、社會意識形態決定教育的發展和需求。在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下,決定不同的教育方向及目標,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在我國最早的真正的教育教學是孔子開創的單兵訓練式的教育教學形式。在同一教室的同學,學習的內容各不相同,現在的復式教學就留下了當時教學的痕跡。這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培養具有“六藝”的統治階層和為其服務的管理人才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所決定的。封建社會的翰林院,以及各地的官學或私塾以“四書五經”為教材,以科舉為目的的教學形式是由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統治政治所決定的。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教育,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就是社會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的需求,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因為,發展中的中國國民經濟有能力保證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同時需要教育的發展推進跨越式經濟建設的步伐。所以,經濟建設形勢又促使素質教育的快速推進。這些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社會發展的必需,教育發展的必然。

    黨和國家已經制定了教育方針、教育目標和考核方案,構建了教育上層建筑的導向。在學生、教師、教材三個基本要素中,教材,國家已經科學地編制了適合素質教育的材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補充編制的地方教材;基本建立了科學、適用、高效的素質教育的教材體系。教師,國家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不同形式進行培訓,一支適應和掌握素質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但是,還必須有學生良好的學習素質相配合才能有效、高質量地推進素質教育。因此,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第8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等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勢必以鮮明的形態反映到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領域中來。而作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這種變革更加明顯。同時還由于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外來新鮮的空氣進入到祖國的大地,讓人們在橫向上有了參照,傳統的文化格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些勢必將城市大眾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等,從傳統的文化氛圍中解脫出來,以更好地適應變革了的時代要求。因此,在這種傳統型文化格局正日益被拋棄但又并完全失去意義、同時現代意義的文化格局嶄露頭角但又未真正形成的特殊時期,城市群眾文化特征必然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狀態。要想準確地把握它,就必須重新估量城市大眾在新時期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審美情趣和文化心量因素,以摸清城市群眾文化的發展航向。

    一、城市群眾文化發展呈現規模化、產業化的趨勢

    1、整個社會對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是促進群眾文化不斷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城市經濟的現代化,城市大眾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快節奏化,促使城市大眾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不斷更新,城市群眾文化必須反映它,并尋求與之相適應的方式。一方面,對傳統文化教育載體進行改造,融進現代意識;另一方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造出新的文化載體。

    2、改革中的我國政治、經濟體制向傳統型文化體制提出挑戰,同時也為它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傳統型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擺脫傳統的文化教育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創新、競爭的市場觀念,明確群眾文化的產業屬性,使城市群眾文化事業呈現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由于長期受傳統文化觀念、機制的束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片面夸大文化事業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屬性和在政治上狹隘的功利性作用,忽視了它自身活躍的產業屬性,致使許多優秀的群眾文化喪失了生存環境,群眾文化陣地日益縮小。隨著國內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治、經濟領域的變革,城市大眾觀念的更新,使城市群眾文化向“市場文化”、“產業文化”開始演化。城市群眾文化教育逐步向事業實體機制得以重建。由此,各種文化載體應時而生,形成一支規模龐大、生機勃勃的城市群眾文化產業大軍。

    3、國際群眾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也向我國城市群眾文化提出關照,城市群眾文化產業化、規模化已形成國際性氣候。西方發達國家把文化產業化作為重點發展項目。他們認為群眾文化產業化,就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文化藝術需求與愛好的產業,將建筑學、城市綠化、民間藝術和現代科學等諸內容融為一體,一方面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滿足人們的文化藝術需要;另一方面創造出巨額財富收入,成為國民經濟中活躍的產業部門。但是,由于我國的城市大眾剛從傳統文化氛圍中走出來,對于新時期城市群眾文化的商品性及產業化特征還理解不深,往往出現片面化、單純化,夸大它的商品屬性,把群眾文化教育作為謀利的工具,而忽視了它的基本屬性――意識形態和社會福利性,從而失去了它的社會功能,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二、當代社會的交往活動日趨頻繁,使得區域性群眾文化之間呈現出相互滲透的特征。

    第9篇:農村意識形態工作范文

    創新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降低的是生產成本;二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處理的是人與人的關系,降低的是交易成本。

    社會是由無數的人群組成的,每個人都是自利的,當他們社會化地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必須要有規則來約束個人的非理。這種規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兩個方面。正式規則又可稱為制度,非正式規則又可稱為文化,或者文化習俗。只有當這兩種規則都基本健全的時候,大家都按相互認可的同一個規則行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可能產生信任與互動。

    碰到不守規則的情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可能的選擇有兩種:一是退出。就像足球場上的運動員,如果一方經常犯規而不受懲罰,另一方只能選擇退出。此類實例在過去的中國甲A賽場時有發生,假哨、黑球盛行,選擇退出的不僅有球員、隊長、教練、經理,甚至整個球隊和贊助商都宣稱退出中國足壇。二是你不講規則,我也不講規則,大家都不踢球了,專門踢人,看誰踢得過誰,打球變成打架,場面煞是熱鬧。

    規則的作用,就在于保證秩序,維護合作的良好環境,使得人類的創新活動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由于人類的活動不斷帶來社會環境的變化,制度也不可能永遠保持一個固定模式,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因此,制度的創新也將永不停息。制度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限制人們的非理,同時也可能對人們的創新活力產生制約。

    古羅馬奴隸制度崩潰

    古羅馬的奴隸制度之所以最終崩潰,其根源就在于生產力受到嚴重制約。古羅馬經濟的發展,最初得益于戰爭掠奪,而后靠殘酷榨取奴隸血汗維持。這種經濟模型的非道義性決定了其難以持續。

    古羅馬人將數百萬戰俘變為奴隸之后,強迫他們在莊園、手工工場和礦坑中從事各種勞動。奴隸主們視奴隸為牲畜,區別僅為奴隸比牲畜多一項會話功能。奴隸們白天帶著鐐銬外出干活,晚上就被鎖進黑屋。古羅馬時代的奴隸主對奴隸的非人壓迫,成為人類歷史上人與人關系最黑暗的一幕。由于奴隸數量非常龐大,奴隸主管不過來,有的奴隸就開始偷懶,甚至開始反抗。奴隸主們逐漸意識到:通過強迫和非人道的方式管理奴隸們的勞動,奴隸沒有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只有解放奴隸讓其成為自由民,調動奴隸們的生產積極性,不斷地給予奴隸們生活和生產上更大的自,從而大幅度降低監督成本。因此,古羅馬奴隸制度加速崩潰。

    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米瑟斯(Ludwig v.Mises)認為:“在奴隸制條件下,勞動者沒有興趣發揮他們的最大勞動能力,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勞動量僅限于能夠避免遭到懲罰的程度,而這種懲罰只有在沒有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量時才會發生。”

    制度解體

    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社會進步,都是因為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制度變遷而造成的。

    制度的解體,就在于這個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狀況的發展與變化,維護這個制度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每個農民都有可能選擇偷懶,也有必要選擇偷懶。在這樣一種讓全國數億農民共同進餐的“大鍋飯”的體制下,由于農民沒有能夠自由支配的土地,農村的最小核算單位是生產隊,農民所有的生產活動都得接受生產隊的監管,生產隊接受的監督,從而造成巨大的監督成本。制度的實質,是想通過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來影響和控制農民,做的卻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事情,最后才發現這做法的成本過于昂貴。

    從1978年中國農村開始逐步實行,打破了制度推行以來,農民在勞動分配上的絕對平均主義,“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再次被“解放”出來。1984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逐步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這就是制度的力量,是單純通過技術創新的手段所難以實現的。

    計劃經濟是一條通向奴役之路

    上世紀40年代,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問世。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就是一條通向奴役之路。1929年,推行市場經濟的美國遭遇了一場空前的經濟大蕭條,而同期的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卻獲得了巨大成功。就在這種巨大反差的背景下,哈耶克非常冷靜地提出: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所獲得的成功,不可能走得太遠。一個國家推行計劃經濟,必須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全體國民都必須而且絕對地服從中央權威。這種權威性的產生,除了依靠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以外,還不能使普通國民擁有生產資料,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來源都依靠工資性的收入,手中沒有太多閑錢。當人們的勞動收入能夠滿足并且僅僅達到基本生活需要的時候,其對抗性必然大大減弱。

    這套統治學說,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就產生了。漢武帝之父漢景帝當朝時的宰相晁錯,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叫做“損有余而補不足”。他認為,控制一個國家要記住兩條,一是不能讓老百姓忍饑挨餓,挨餓的人多了就容易引發民變;二是不能讓百姓太富足。因此,從漢景帝到漢武帝,都尊崇了晁錯的策略。漢武帝還重用桑弘羊等人,推行國家壟斷性質的經營活動,將鑄錢、冶鐵、制鹽、賣酒等最賺錢的行業全部收歸國有,實行專賣。后又實行均輸法和平準法,壟斷天下貨物及價格,使商賈無法牟利。還實行算緡與告緡制度,違者沒收財產并充軍戍邊一年,告發者獎所沒收財產一半。史書記載,一時間“告緡遍天下”。由此國庫充盈,民間經濟活力迅速萎縮,中等以上商賈們大多破產。

    這就是2000多年前漢武帝推行過的“計劃經濟”。上個世紀中后期,我們又再次進入計劃經濟時代:生產資料集中控制,人們生活比較拮據,僅有基本工資收入,大量實行票證制度:糧票、肉票、布票到煙票、糖票等等,同時通過戶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動,以確保計劃經濟模式能得到堅決徹底的執行。

    在這樣一種國家機器的強力控制之下,人們不但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被控制,人身自由也被微薄的收入和種種關卡所鉗制,社會早已失去創造的活力,沒有人會想到要去創新,也沒有條件去創新。

    制度才是第一生產力

    當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普遍缺乏主動思考,這個社會就一定會失去創新能力,這個社會的發展遲早都會萎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成人久久久|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欧美色成人t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成人狠狠色综合|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