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老年護理的課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健康老齡化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對老年患者護理專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實施有效的護理已成為工作中的重點及難點。
1 老年患者護理面臨的問題
1.1 當今許多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1990年以來我國老齡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長。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我國總人口的 10.09%,全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推測2050年將達到 25.50%。老齡人口的增加將給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尤其給健康護理帶來巨大壓力。
1.2心理健康的缺失。WHO關于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包括善于協調控制情緒,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現實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以及個體的應激耐受力和心理創傷的自我康復能力等方面內容,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老年患者由于各個器官功能衰老,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也逐漸衰退,均會影響維持良好心理健康的能力。
1.3 生理功能的衰退。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機能的退化,對信息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質量均明顯降低,如記憶力下降,同一內容反復數遍仍有可能順序顛倒,語言活動及思維范圍窄,難以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聽覺理解和判斷力障礙,導致不能正確理解并掌握護理教育內容等。
2 老年患者護理不足的解決對策
2.1 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管理者的素質。不好的工作環境可以對護理工作產生很多消極的影響。因此護理管理者必須具備出色的管理能力,能夠通過提高工作滿意度而使環境對護理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護士長應具備管理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護理隊伍的能力。
2.2 利用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成果開發老年患者護理設備。在發達國家,由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社會醫療資源的短缺及護理人員的缺乏,政府和民眾更加注重開發先進的護理器材和設施,這樣不僅給老年患者帶來方便,能維護其生理康復功能,還大大減輕了護理工作者的勞動強度,標志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有了新的進展。
3 小結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老年患者護理盡管已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面臨人口老齡化護理需求復雜,護理人員不足,導致老年知識教育欠缺等諸多不足。我國老年護理水平離發達國家還相距甚遠,有關老年患者護理的許多問題還沒做深入細致的探討,特別是對一些老年多發病的護理理論和技術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外,對于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輔助用具的開發,護理者的身心疲勞等都將成為老年患者護理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老年護理;碩士教育;專業學位;實踐模式
我國于2000年成為老年型國家,社會對高層次、高質量的老年專科護理服務需求日益增長。老年護理碩士專業學位可培養從事臨床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有影響力的老年護理專科人才。其培養模式以臨床實踐為主,輔以一定的課程學習和科研訓練。但目前的臨床實踐多實行統一輪轉,缺乏專業特點,難以滿足老年護理碩士研究生專業能力培養的要求[2]。依據國家要求,課題組根據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點,結合國內外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采用Delphi法對我國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模式指標進行了2輪函詢,構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模式,包括6項一級指標、45項二級指標、64項三級指標[3]。經過2年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老年護理專業性人才培養奠定了一定基礎,為我國完善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模式提供了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況及學業安排
研究生均為統招全日制,學制3年。學業安排采取“前期趨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則。前期趨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學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如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文獻檢索、醫學科研方法、老年護理理論與實踐等,并取得規定學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學期,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專業進行相應護理專科實踐和護理科研訓練。目前共有4名老年護理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進行實踐。
2實踐模式管理
最終通過完成64個三級指標進行臨床實踐模式管理。
2.1實踐目標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理論指導實踐、研究臨床實際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在這一培養目標定位下,結合老年護理方向特點,制定了如下具體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老年護理相關的理論知識,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復、老年心理護理、家庭護理、臨終關懷等;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如治療護理、生活照顧、康復技能、鎮痛技能等;具備臨床思維的能力,能發現并分析解決老年問題;具有有效溝通交流的能力,如口頭表達,護理文書書寫等;在老年領域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設計及實施、成果推廣、循證護理等;具備進行教育的能力,具備如臨床帶教、護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備醫院及老年機構管理的能力;與其他老年護理相關人員合作的能力;能為自身制定專業發展的能力,如職業規劃、自主學習等。
2.2實踐基地與時間
為體現老年護理專業特點,重點在老年病多發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關機構進行實踐。總時間為22~28個月,具體安排見表1。
2.3實踐內容及形式
實踐內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護理工作,如老年護理基本操作與技能、老年急救護理、心理護理、健康評估、健康教育、保健與康復、營養與膳食管理、家庭訪視與居家護理、臨終關懷等;行政工作,如病區管理、運行管理、健康檔案管理等;此外還有護理門診、護理查房、護理會診、護理講座、病例討論、循證讀書報告會、臨床帶教等內容。
2.4導師
學生培養過程中,成立指導小組,其成員包括,雙導師及實踐指導老師。雙導師為學院導師和臨床導師,均為在老年護理方面有影響力,副高及以上職稱。2.4.1實踐指導老師選取依據各實踐基地不同情況,實踐指導老師選取方式亦不同。醫院實踐導師要求:本科以上學歷、3年以上帶教經歷、主管護師以上職稱;社區實踐導師要求:專科以上學歷、3年以上帶教經歷的社區護士以及本科以上學歷、3年以上帶教經歷的社區醫生;老年機構及臨終關懷機構實踐導師要求:專科以上學歷、3年以上帶教經歷的護士。2.4.2指導小組職責校內導師和臨床導師共同對研究生全面負責,包括政治思想、臨床工作能力、臨床帶教及管理、科研各環節的質量。實踐指導老師主要負責研究生實踐期間的指導。
2.5實踐過程
2.5.1制定個性化的實踐方案學生進入臨床實踐前,導師小組及研究生通過座談會,根據實踐要求、研究生特點等,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實踐方案,集中完成在機動時間6個月。2.5.2指導方法整個實踐過程中,采取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方法。臨床指導形式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個輪轉科室管理床位數不少于5張,整個過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導方法主要為討論法、講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組織護理查房、病例討論,參加科室學術活動、醫療查房等。在社區醫療機構實踐時,主要是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采用家庭訪視、居家護理、社區健康教育等形式進行實踐。
2.6考核
2.6.1臨床實踐考核實行“出科考核與結業考核并重”,即每結束一個科室,均要根據培養標準和實踐考核標準對其綜合素質和輪轉科室的實踐技能水平進行考核。結業考核于第六學期進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質、臨床實踐能力。其中,臨床實踐能力考核內容包括病歷答辯、病歷資料評價及護理技術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實踐期間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科研思路與方法,獨立完成學位論文。學位論文要求針對臨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調研或循證方式設計解決方案,提出對策;類型為含文獻綜述的病例分析報告或結合臨床實踐的調研報告。
3對該模式的評價
研究生臨床實踐結束后,將評價表發放給實踐機構、臨床實踐研究生、研究生導師三類人群,主要采取開放式問題收集對該模式的評價,包括該模式特點,能否滿足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需要、學生實踐能力水平、臨床實踐結束后學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評價
研究生認為該模式最大特點,增加了老年護理實踐場所,特別針對社區、老年養老公寓、老年臨終關懷安康醫院,服務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護理、慢性病老人護理、臨終關懷護理,體現老年護理特色,實踐時間安排合理,對提高其臨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區醫療機構和臨終關懷機構實踐時,由于我國社區醫療發展緩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護理的專業性還沒有體現出來,真正開展老年社區護理工作難度較大,因此建議這兩個地方的實踐時間可相應縮減。
3.2實踐機構評價
實踐機構認為該模式總體能體現老年專業特點,滿足老年專業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但感覺研究生對各種老年人護理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護理手段不夠,特別是社區護理場所應增加老年養生、老年慢性病中醫護理手段,如按摩、食療、艾灸等。這些手段對老年病人的居家護理更容易開展。希望在臨床實踐強化之前把老年專業理論課程體系適當調整。增加老年人心理護理理論知識,強化老年人護理的專業理論知識。
3.3導師評價
指導老師認為在增加老年護理實踐場所的同時,又保證了學生科研臨床實踐的需要,同時還結合學生興趣安排實踐場所,總體對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實踐的保證。但學生普遍缺乏總體職業規劃,所以對機動實踐安排還沒有合理的選擇,主要考慮了科研的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后,學生病歷答辯、病歷資料評價考核明顯得到提高,老年專業研究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有明顯的提高。這種病歷答辯的方式對導師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學相長。
4討論
4.1轉變觀念,把老年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顯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認為帶教老師不能滿足其實習需求,實踐收獲與護士長的重視程度相關[4]。為避免學生過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實踐前與學生講明情況:臨床實踐過程中的老師,學歷不是很高,不一定達到其理想的指導狀態。因此在實踐時,要培養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維,在臨床實踐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不斷主動的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在臨床實踐安排中可以針對中醫養生、中醫護理實踐增加一對一跟師學習。4.2加強監管實踐過程中,實行兩周向校內導師匯報,一個月向實踐科室指導老師匯報,一學期向導師小組匯報的形式,內容包括護理工作中的問題、解決方法、國內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該方法對科研題目的選擇及提高實踐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4.3加強師資培養
雖然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實踐質量,但臨床實踐指導老師普遍存在:臨床經驗豐富,但理論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匱乏等問題。因此在師資方面,應組織專門機構定期對臨床實踐指導老師進行培訓、考核,要求其為雙師型教師。此外還需加強國內外交流,共同探討研究生培養策略,促進導師隊伍的成熟,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
4.4進一步完善實踐模式
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專業必修課課程較少,如缺乏老年護理理論與實踐、老年心理護理理論與實踐、傳統體育保健與中醫等,尚不能凸顯研究方向特色,因此還需進一步借鑒國內外課程設置。對于研究生反映的實踐時間方面的問題進行調整,一是把醫院臨終關懷1個月調整為艾灸科室臨終關懷和艾灸科室各0.5個月,二是把社區門診和家庭護理各縮短1個月,增加營養食療搭配、制作2個月。目前尚無專門的研究生質量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借鑒國內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目前,我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處于初始階段,課題組針對老年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模式進行了嘗試,由于實踐模式應用范圍較小,還需要增加實踐范圍,調整和完善實踐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金融碩士等19種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學位[2010]15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2]馬玉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護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張璐,孫建萍,宋丹,等.運用Delphi法構建老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臨床實踐模式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4(11):269-272.
護理組長是實施整體護理不可缺少的人員和角色,是以病人為中心,以落實病人的各項治療和護理為核心的負責和實施者。由于老年病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視覺、嗅覺、味覺、關節位置覺、疼痛覺及冷熱覺等不同程度的功能減退,并隨著高齡的出現,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計算力等都有所下降,定向力發生障礙,有些還伴有人格喪失和異常行為等,老年性癡呆也可以是進行發生的。這些將構成老年人的社會和家庭問題,并增加了老年護理工作的難度[1]。為此,護理組長的工作能力、耐心、責任心都直接關系到老年病人的護理質量。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醫院,成立老年科已有多年,現將我們的工作介紹如下。
1 擔任護理組長的條件
為了保證老年病人各項治療、護理的落實,促進身心健康及提升老年病人的護理質量,護理組長必須是德才兼備,具有工作能力強,操作技術精湛,工作經驗豐富,政治素質好,不計較個人得失,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和同情心,熱愛學習、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的高年資主管護師或副主任護師。
2 護理組長的工作
2.1 協助、管理、填充
護理組長是護士長的助手,護士長分配的工作由護理組長具體落實,護士長不在期間,科內的工作由護理組長全面負責,做到管理層次化,工作程序化。凡工作繁忙時,護理組長就根據需要,協助完成相應的工作,即哪里忙,就沖向哪里。遇上科內有休假、外出學習者等差人時,護理組長義不容辭的頂上相應的班,使各個班的護理人員得到保證,以保證護理工作忙而不亂。
2.2 疑難問題的解決
由于老年病人的疾病復雜,多數是身患多種疾病,住院時間長,輸液治療的時間較久,再加血管脆性大,增加了靜脈穿刺的難度,故凡是靜脈穿刺困難的病人,均由護理組長親自進行;由于老年病人的特殊性和疾病特點(女病人的尿道口多有變異和男病人多有前列腺增生)致插尿管困難,故凡是插尿管困難者均由護理組長去完成;凡是老年病人不配合和吞咽障礙至插胃管困難者,就交由護理組長去做;遇上老年病人脾氣怪異,對治療不配合,甚至拒絕治療和護理者,護理組長就必須想法說服病人及家屬,使病人配合,及時完成每天的治療和護理。自從2005年我院實行上級護士二線查房以來,護理組長每月利用休息時間查房2次~4次,以解決疑難問題和對下級護士的指導。
2.3 健康教育的實施和督查
病人入院的當天,護理組長第一時間到病房與病人進行宣教和溝通,介紹病區環境及相關的工作、作息制度,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和護理及注意事項,以后根據情況進行個別的宣教,并定期對管床護士的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檢查及效果評價。每月對病人發放1次問卷調查,以了解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評價和建議,以便進行改進。
2.4 基礎護理的落實
住院病人做到“三短六潔”,病人入院時護理組長主要負責為病人刮胡須和修剪指、趾甲,住院期間每周一次;對臥床病人酌情洗頭,使每一個病人均保持整潔、精神及美好的形象;對重危病人制定翻身計劃,并具體實施;凡被褥、床單被大小便污染及浸濕,給予及時更換,使病人清潔、舒適和皮膚完整。
2.5 醫療文書質量控制
自2002年9月1日起實施《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來,來院就醫的病人及家屬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大大小小的醫療糾紛較以往有明顯的增多;而糾紛的處理是根據我國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舉證責任倒置”[2]。護理文書是有力的法律依據,按照護理文書的書寫要求:記錄必須及時、準確、完整,內容簡明扼要實用,醫學術語應用確切[3]。護理組長負責對年輕護士的醫療文書書寫培訓,并對每班書寫的護理文書質量進行檢查,對不合格者要求立即重寫;檢查各種護理、治療單執行及簽字情況及每個班的當班工作完成情況;并把好出科病歷的質量關。
2.6 矛盾的化解
護理組長與病人及家屬接觸的機會多,相處的時間長,充分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任,病人有問題總愛找護理組長解決,有意見也自然要找護理組長訴說,護理組長除給予解釋外,還進行雙方的協調、溝通,把病人及家屬對醫生的要求和建議及時反饋給醫生;把病人及家屬對醫生或護士的不滿及誤會全部消除,化解醫患、護患矛盾,和睦醫、護、患關系。
2.7 預見性護理
雖然疾病的治療、護理很重要,但防患于未然更為重要。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病理特點,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和意外。為此,護理組長應做好老年病人的預見性護理,做到:各班嚴格交接,對不能自行翻身的,進行定時翻身和受壓部位按摩,防止壓瘡的發生;對臥床病人及有便秘者教會病人及家屬每日行腹部環形按摩2次,每次不少于10 min,以保持大便的通暢,并強調病人盡量在床上排便,千萬不要用力大便,避免排便而發生心臟猝死;飲食少量多餐,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增加心臟負荷和使血壓增高;病人行走或上廁所,除有防滑設施外,還必須給予攙扶,防跌傷;使用熱水袋的水溫不能超過50 ℃,避免燙傷;宣教于靜脈輸液的病人及家屬,嚴格按醫囑調節滴速,千萬不能在護士走后自行調快,否則將導致急性左心衰的發生,并經常巡視,及時制止;為老年病人制訂出院后的服藥表格,并囑其每次服藥后在相應的時間欄內打勾,防漏服、多服或錯服藥,以確保病人用藥的準確、安全。
2.8 帶教、培訓和創新
護理組長負責來科實習的大中專護生的講課和帶教;負責制定科內新護士的培訓計劃和實施;負責組織科內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新型實用專利的設計和應用、申報及護理科研課題的擬定和實施。
3 老年病人護理質量的提升
護理組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心,關系到老年病人疾病的恢復和生命質量,更體現了老年科病人的護理質量。
3.1 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及時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保證了病人的治療效果,及時控制了病情的發展,促進了疾病的早日康復,縮短了住院時間。
3.2 防止各種并發癥發生
預見性護理,避免了病人壓瘡、跌傷、燙傷、急性左心衰竭、心臟猝死的發生,保證了病人的用藥和安全,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減少了病人的醫療費用,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質量。
3.3 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 有效的溝通,滿足了病人的心理需求;基礎護理的落實,促進了老年病人的舒適和保持了美好的形象;健康知識的宣教和指導,提高了病人及家屬的自護能力和水平,預防了疾病的發作,控制了疾病的發展,促進了疾病的恢復。
3.4 醫療安全的保證
及時的治療和護理,使病人的疾病得到了早日康復;各種記錄的準確、及時、完整,做到了有證可查、有據可依,減少或避免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3.5 病人滿意度的提高
給予老年病人生活的照顧,完全替代了子女的孝順;精心的治療和護理,有效的溝通和防范,保證了病人的安全和舒適,與病人及家屬建立了不是親人甚是親人的親情和友誼,受到了病人及家屬的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
[1]曾熙媛.老年護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11.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遼寧朝陽122000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對在該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接受治療的135例老年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這些患者手術前后進行臨床護理,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心理護理,手術后營養支持、皮膚護理、以及適當的體育鍛煉,幫助患者較好的康復。結果 患者在醫護人員的護理下,骨折傷口愈合較好,患者對該院的滿意程度較高,且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 臨床上,對老年骨折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增強他們對醫院的信心,積極的配合以及人員進行治療,值得我們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老年人;骨折;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3(a)-0166-02
隨著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給醫療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國人口總人數的10%以上,老年患者骨折主要由骨質疏松、骨關節病、肌肉萎縮等原因造成各種類型的骨折,再加上老年患者自身一些機能開始的減退,導致患者骨折愈合緩慢,給患者及其家屬精神上級經濟上帶來很大的壓力。該科醫護人員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對患者手術前進行宣教,皮膚護理,患者手術后醫護人員幫助患者進行康復功能訓練。通過這些臨床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渡過手術危險期,還能夠有效的避免患者手術后一些護理并發癥發生。為探討老年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對在該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接受治療的135例老年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對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35例老年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77例。患者的年齡在60~84歲,平均年齡66.5歲。這些患者中有58例患者股骨頸骨折;37例患者股骨轉子間骨折;6例患者股骭骨折;12例患者肱骨骨折;15例患者脛腓骨骨折;5例患者脊柱骨骨折;2例患者骨盆骨折;這些患者住院時間在13~62d,平均住院時間為24d。
2 臨床護理體會
2.1 手術前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骨折大多數為突發事件,老年患者會對骨折后的疼痛及肢體活動受限感到不適應,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緊張、焦慮、害怕等消極心理。再加上患者骨折后在醫院治療的時間比較長,患者生活上不能自理需要家屬和醫護人員的幫助,嚴重患者會擔心肢體致殘、截肢等狀況而出現疑慮、恐慌或不安。當患者肢體出現短暫性功能喪失時,患者會出現悲觀、失望,厭世等心理反應,對于心理素質較差患者甚至會出現輕生現象。
心理因素對患者手術后的預后及護理有很大的影響。在臨床護理中,醫護人員應該“以患者為中心”,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醫護人員要耐心地聆聽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時向患者宣傳一些關于骨折的知識,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醫護人員要不厭其煩的進行解答,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關懷及重視。此外,醫護人員還應該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與患者溝通增加患者的信任何依賴。當患者出現悲觀等心理時,醫護人員要鼓勵病人通過其他方法轉移自己內心的惶恐(移情)。醫護人員還有向患者解釋說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手術后能夠達到的效果。最后,醫護人員還有給病人營造一個舒適、安逸的居住環境,保持患者病房安靜、整潔,對于晚上不能入睡的患者,醫護人員可以適給患者進行鎮靜治療。
2.2 營養及支持治療
患者手術前,家屬要給患者加強營養,保證患者自身所需的熱量,從而增強患者自身抵抗能力,醫護人員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患者可能產生的各種感染。若患者存在其他慢性疾病,醫護人員要加強患者飲食護理,如糖尿病患者,將會影響患者的消化功能,降低患者手術后的耐受力,一定程度上影響骨折組織的修復和愈合。針對這類患者,醫護人員要做好患者飲食指導,提高老年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力。
2.3 患者手術前適應性鍛煉
醫護人員及家屬要幫助患者練習在病床上大小便,對于吸煙的患者,術前兩周要讓患者戒煙,教會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
2.4 皮膚準備
患者在術前1d,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采用肥皂水清洗手術處皮膚,清洗時不要剃傷皮膚,清洗后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并用無菌巾將其包裹起來。備皮時,醫護人員要特別注意老年人皮膚松弛,折多。
2.5 患者手術后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①患者手術后,醫護人員要格外小心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循環系統會出現明顯的衰退,如心腦血管會出現硬化、心肌功能出現減弱,心血管不適應正長時的應急狀態,這些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要引起足夠重視,在除了進行一些身體指標檢查外,醫護人員還有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等體征。
②預防患者手術后壓瘡,老年患者由于體弱、消瘦、皮下脂肪少,疼痛活動受限,長期臥床易發生壓瘡,尤其是后枕部、踝關節、足跟等部位,因此病人入院后給予氣墊床,協助并指導每2h翻身1次,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的動作,大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會陰,勤換內衣,加強皮膚護理,對病人皮膚情況嚴格交接班,同時鼓勵患者增加營養,增加機體抵抗力。
③防止呼吸道并發癥,保持室內溫度適宜,及時通風換氣,使室內空氣清晰,鼓勵指導患者深呼吸,咳嗽練習、多飲水、定時翻身扣背,必要時霧氣吸入。
④預防患者泌尿系感染,對長期臥床的患者,醫護人員及其家屬要讓其多飲水,保持患者會清潔,有尿時及時排空膀胱。視患者便秘情況給予粗纖維食物或用開塞露及灌腸。
⑤預防深靜脈栓塞,該組有4例出現深靜脈栓塞及時處理后很快康復,過度旋轉下肢和牽拉以及骨水泥聚合產熱損傷血管[1]等,易導致術后DVT。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并幫助其進行一些被動運動,抬高手術肢體,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
⑥預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2],一旦發生可導致手術失敗。術后應保持切口致料清潔干燥,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
⑦防止患者愈合延遲。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導致患者骨細胞活動性降低,造成鈣的利用率不高下降,使得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較長。此時,醫護人員可以讓患者服用鈣劑或一些高鈣食物,并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
2.6 手術后患者肢體功能鍛煉
臥床72h以上可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3],因此術后要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骨折患者會出現肢體或其他部位功能暫時喪失,隨著患者治療后慢慢痊愈,患者肢體功能開始慢慢恢復,此時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患者進行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患者早期運動時,可借助CPM機被動鍛煉,防止關節僵硬,然后逐漸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收縮及踝關節鍛煉,通過功能鍛煉,減輕肌肉萎縮。有效的指標是髕骨有向上運動的動作[4]。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愈合情況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康復晚期可不負重扶拐下地鍛煉,并逐漸增加負重,在不易摔傷的地面鍛煉,開始時要有專人保護。
3 結語
骨科老年病人比較多,基于他的特殊性,在平時工作中,該院護士對待患者的態度溫和,親熱,注重培養護士過硬的專業機能,建立各種護理安全防范及應對制度,對老年骨折患者提供有目的有秩序的護理服務。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保證了護理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昌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5.
[2]王愛民,孫紅振,杜全印,等.23例特殊人工髖關節早期置換術經驗[J].創傷外科雜志,2001,3(S1):5.
[3]李家增,賀石林,王鴻利,等.血栓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57-361.
關鍵詞:健康老齡化;健康管理; 慢性病
1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自1985年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以來,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1],并且速度越來越快,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50年左右,全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2%。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必然給社會、家庭、醫療保健帶來巨大的壓力[2]。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13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占全國總人口的14.8%,且將以100萬人/年的速度遞增[3]。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①高齡老年人口繼續增長,②失能老年人口繼續增加,③慢性病老年人持續增多。由此可見,我國老齡化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
2健康老齡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1990年提出的"健康老年化"的定義是:延長人類生物學年齡和心理、社會年齡,使老年人健康和獨立生活的壽命更長、生命質量更高。聯合國大會于2001年正式的定義:健康老齡化指從整體上促進老年人健康,使老年人在體力、才能、社會、感情、腦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發展[4]。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健康老齡化越顯現出其重要性。針對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1990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老齡化戰略;2012年首屆世界健康老齡化大會的主題是"演變:變革時代的整體老齡化";國際助老會2012年4月7日提出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老齡化與健康。可見,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健康老齡化的衛生保健正成為本世紀具有重要地位的課題。2007年北京國際全科醫學學術峰會上 Professor Colette Browning(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澳大利亞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理事會(NHMRC)資助的健康老齡化網絡中老齡化研究召集人)就全科醫生在促進健康老齡化中的作用做了重要發言;2012年"第二屆中澳全科醫學學術交流論壇"上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為:"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健康老齡化:挑戰和機遇以及全科醫學和初級保健的作用"[5]。可見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健康老齡化戰略越發顯現出其重要性,并給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我國從事老年臨床護理人員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健康管理
我國目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醫療費用快速上漲,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疾病譜發生重大變化等與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且我國經濟不算發達,資源配置不夠合理,人們健康意識薄弱等狀況使上述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我國發展健康管理更具有迫切性。在積極治療疾病的同時,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齡化研究中已成為醫療護理工作的重點課題。
3.1健康管理定義 是以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的健康需求為導向,對個人或群體進行健康狀況以及各種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和預測,向人們提供專業健康咨詢和指導服務,并提出相應的健康計劃,協調個人、組織和社會的行動,繼而針對各種健康危險因素進行系統干預和管理的過程[6]。健康管理不僅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即是一種對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它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運動過程,健康管理循環每進行一次,都能解決一些健康問題,健康管理循環的不斷運行促使人們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健康管理服務于所有個體,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務對象。其中,慢性病患者是健康管理主要的服務人群,而這部分絕大多數是老年人。
3.2健康管理的意義 對于老年人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進行一般的體力活動,在認知能力測驗中水平較高,健康狀況良好。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慢性疾病也不斷增加,通過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進行管理,對不良行為進行干預,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對疾病進行預測,適時的發現潛在的疾病,了解疾病演變的過程,可以延緩許多慢性疾病的發展,甚至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發生,對于已經患病的老年人來說,則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降低了大部分的醫療費用。美國密西根大學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艾鼎敦博士對健康管理在美國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指出: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而10%的個人和企業未做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原來上升90%[7],證明了通過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了醫療費用,減輕了個人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劉祚燕[8]等認為:將健康管理引入老年科護理,能充分調動老年患者自覺改善健康狀態的主動性,提高生活質量并延長健康壽命,體現護士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和以身心社會的整體觀照護老年人的服務模式。由此可見,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齡化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是老年護理的發展趨勢,需要醫護人員在這方面付出努力。
3.3健康管理的步驟 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老年人口的健康資料;第二步是進行健康及疾病風險性評估;第三步是對老年人口的健康問題進行干預;第四步是執行健康干預計劃制定的管理措施;第五步是對健康改善的狀態進行跟蹤隨訪。其中執行健康干預計劃制定的管理措施是核心,健康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只有長期堅持,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預期效果。健康管理通過系統檢測和評估可能發生疾病的危險因素,幫助人們在疾病形成之前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性干預,可以成功地阻斷、延緩、甚至逆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進程,實現維護健康的目的。為了實現健康老齡化這一目標,醫務工作者、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多種關于老年綜合健康功能評估量表:OARS量表、綜合評價量表CARE、多水平評價問卷PGCMAI等[9]。有了多學科,多維度的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為從事老年科工作的醫務人員實施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學的指導路徑。
3.4健康管理獲得成功的關鍵 需重視對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強人們的意識,收集個人和群體的相關資料,對健康危險因素作出評估,及時消除健康危險因素,真正做好疾病的零級預防,發揮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用最少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回報,而不是有了疾病再重視,有了疾病才講健康管理,對于廣大老年人更應如此。
4結論
我國健康管理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需制定一個符合國情的健康管理模式,發揮醫療保險、醫院、社區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老年人群健康數據庫,科學采集與分析健康管理需求,完善健康和疾病的風險性評估系統,培養健康管理專業人員,建立有效的多學科團隊,多維度對老年人群進行綜合評估,運用科技信息手段、醫療領域軟件及硬件的創新來進行健康管理,全社會共同努力,把健康管理引入老年人護理中來,充分調動老年人自覺改善健康狀態的主動性,提高生活質量并延長健康壽命,也體現了醫護人員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護理人員的角色功能將從傳統的照顧者逐漸轉變為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詢者、健康管理者、康復訓練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促進健康老齡化目標的實現是老年科護理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胡秀英,劉祚燕,龍納.老年護理學的新理念及發展趨勢[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5):2977-2979.
[2]袁榮.老年護理與發展現狀[J].當代護士,2013,9:13-15.
[3]丁玉琴,張建華.高齡失能群體社區照護現狀及服務體系探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8,21,29(24):60-62.
[4]何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與健康老齡化策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10,20(5):507-509.
[5]Shane Thomas.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健康老齡化:挑戰和機遇以及全科醫學和初級保健的作用[J].全科醫學,2012,10,15(10A):3209-3210.
[6]李魯.社會醫學[M].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7-108.
[7]巢健茜,徐輝,劉恒,等.以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實現健康老齡化[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0,4,4(2):114-115.
[關鍵詞] 過渡期護理;護士;勝任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4(c)-0183-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he nurses in transition period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from hospital to home,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nurses' training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ing, survey researc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mpetency of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21 specialists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s of 3 rounds of Delphi method to demonstrate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he nurses in transition period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from hospital to home. Results The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competency model consisted of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14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and 42 factors, demonstration of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for retired military veteran cadres. Conclusion The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competency model in the stu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managers to train the nurse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Key words] Transitional care; Nurse; Competency model
偃瘟ψ鈐纈擅攔哈佛大學McClelland博士提出[1],在管理學、心理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2],為人員選拔、培訓、績效考核等起到了積極作用[3]。當前為進一步推進優質護理護理服務,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完善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勝任力為核心的護士規范培訓機制”的要求[4],推動了勝任力研究在護理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在疾病康復階段患者需要在醫院和家庭之間進行轉運與過渡,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得以產生并發展[5-6]。隨著社會的發展,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逐步呈現高齡、慢性病高發和高醫療需求的“三高”趨勢[7],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出院后有極高的再入院風險,綜合的過渡期護理計劃能夠避免可預防的再入院及健康狀況下降[8]。因此,需要關注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使其能夠較好地從醫院過渡到家庭,促進康復。護士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中起主導作用[9],護士的勝任力直接影響護理服務的質量,本研究旨在構建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為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的培訓、評價等提供依據,促進過渡期護理服務的專業化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 專家函詢問卷的形成
本課題通過前期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半結構化訪談等方法確定了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要素。經課題組討論對勝任力要素進行了歸納,形成了一級維度、二級維度及要素的結構,對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進行了定義和行為描述,對要素進行了解釋,形成了專家函詢問卷。專家函詢問卷包括指導語、問卷正文和專家的一般資料三部分。指導語介紹本研究的背景及內容、專家函詢目的、填寫要求等。問卷正文包括勝任力模型結構、一級維度定義、二級維度定義及行為指標、要素的解釋等。專家意見的重要性依照Likert分級評分法,即5=很重要,4=比較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請各專家對各條目及其重要性做出判斷和選擇,對條目提出增加、修改或刪除的意見。專家的一般資料包括專家的個人信息、對評價指標的判斷依據以及對研究內容的熟悉程度等。
1.2 函詢專家的選擇
德爾菲法要求所選的專家在本領域內具有權威性,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或實踐經驗,以15~50名為宜[10]。本研究函詢專家納入條件為:①老年保健、護理管理、護理科研等方面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家,對醫院-家庭過渡期有較深刻的認識;②本科及以上學歷,高級專業職稱;③從事相關領域工作>10年;④對本研究有較高的積極性,愿意參與本研究;⑤能夠保證在課題研究的時間內持續參加專家咨詢。經研究小組討論后確定函詢專家人數為21名。
1.3 問卷發放
研究者以面對面或電子郵件的形式向專家發放和回收咨詢問卷,采用電話溝通的方式對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進一步交流。在收取第一輪函詢問卷后,刪除不能同時滿足同意率≥80%、重要程度均數≥4、變異系數
1.4 數據整理與處理
對專家函詢問卷回收后進行整理,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專家積極系數用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權威程度采用判斷系數和熟悉程度共同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變異系數(Vj)、協調系數(W)、χ2值、重要性賦值均數、滿分百分比、標準差表示。\用專家評分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和組合權重。
2 結果
2.1 函詢專家一般資料
參與本研究的函詢專家都完成了3輪函詢,共21名,平均年齡為(51.76±5.37)歲,均為高級職稱,大多數專家(66.67%)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所有專家均從事過兩個以上領域的工作。專家一般資料見表1。
2.2 專家積極系數和權威程度
積極系數和權威程度是保證函詢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的基礎。本研究進行了3輪函詢,各發放問卷21份,分別回收21份,回收率為100%,其中,13名專家提出具體修改意見,說明專家對本研究有較高積極性。專家權威程度用權威系數(Cr)來衡量,由專家對各條目的判斷系數(Ca)和專家對內容的熟悉程度(Cs)兩個因素影響,即Cr=(Ca+Cs)/2。一般認為Cr≥0.70為可接受信度,本研究Cr=0.91,因此21名專家對本咨詢的咨詢結果較為可信。
2.3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變異系數(Vj)、協調系數(W)、χ2值、重要性賦值均數、滿分百分比、標準差來表示。Vj=標準差/均值,Vj越小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高,一般要求Vj
2.4 咨詢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結構和內容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勝任力模型為一級維度5個,二級維度18個,要素29個結構,據此編制了第1輪專家函詢問卷。一級維度函詢結果總結如下:增加“過渡期護理保健能力”并補充其二級維度和要素,刪除“專業發展能力”及其二級維度和要素,合并“組織領導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為“過渡期護理管理能力”。專家對二級維度和要素的意見主要為修改部分維度和要素的名稱,補充所有二級維度的要素,調整部分要素的位置。有專家提出“個人特質”名稱修改為“角色適應能力”,建議將“法律與倫理”改為“保健政策應用能力”;關于“心理咨詢能力”,建議要素“循證護理能力”轉入二級維度“評判性思維”下等。專家還對條目的順序、詞句的表達、內容交叉等提出了建議,如將“護理計劃能力”移至二級維度實踐技能下;“使老干部逐漸適應健康自我管理者角色,引導其積極參與健康管理”后面增加“并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將職業精神和態度的內容合并。經查閱文獻和課題組討論,研究者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由此形成第2輪專家咨詢問卷,包括4個一級維度、14個二級維度、42個要素。
第2輪專家函詢結果反饋中,經第2輪專家函詢后,專家已認同勝任力模型的結構,但對某些定義、行為描述和要素解釋提出了修改意見。對4個一級維度全部同意的專家有21名,為100%,一級維度在第2輪函詢中得到確認。課題組對專家提出的具體意見進行分析、討論后,對部分維度的定義、行為描述和要素解釋一一進行了修改。如“尊重和理解老干部”改為“尊重和理解老干部,了解其保健需求”; “評估老干部居家環境,提出問題”改為“評估老干部居家環境,明確問題”等。第3輪專家函詢以再次確定各條目為目的,并判定勝任力模型各條目的重要程度。3輪專家函詢后,專家對各條目意見趨于集中,最終確定勝任力模型,包括一級維度定義、二級維度定義及行為指標、要素的解釋。勝任力模型及權重(定義、行為描述等略),見表4。
3 討論
3.1 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結果可靠性分析
專家的選擇是德爾菲法成敗的關鍵[11],主要從專業領域、工作經驗、學歷、職稱、對本研究興趣等幾個方面來考慮。本課題咨詢的21名專家來自北京、甘肅、遼寧、湖北、江蘇等地的軍隊衛生主管部門及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均在軍隊老年保健、護理管理等領域工作多年,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本研究專家均有10年以上相關領域工作經驗,均為高級職稱,66.67%的專家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專家權威系數高,保證了函詢結果的可靠性。專家對本研究的3輪專家函詢都表現積極,問卷100%回收。本研究3輪專家函詢后變異系數(Vj)在0.04~0.17之間,協調系數(W)為0.226~0.464,經χ2檢驗后P=0.000,表明結果有統計學意義,專家意見協調程度較好。
3.2 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結構
經過文獻回顧、調查研究、半結構式訪談、德爾菲法,綜合分析專家意見后,增加、修改、刪除和調整,本研究構建了包括4個一級維度(過渡期護理保健能力、過渡期護理實踐能力、過渡期護理管理能力、過渡期護理角色適應能力)、14個二級維度和42個要素的勝任力模型。其中,過渡期護理實踐能力是勝任力模型的最重要的部分,實施過渡期護理服務首先必須具備基本的護理服務能力,全面的知識和過硬的實踐技能是提供護理服務的基礎。軍隊離退休老干部存在心理變化明顯、精神問題突出的情況[12],在醫院-家庭過渡期其心理變化表現尤為突出,護士要引導其適應自我管理者角色并能夠積極參與健康管理[13],要具備心理支持的能力;護士要在居家環境的變化和老年人合并多種慢性疾病的情況下對老干部可能新出現的危險狀況迅速反應,能夠在運用評判性思維和循證護理方法進行護理決策,要具備應急處置和臨床決策能力;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也要滿足老干部的了解健康信息、康復鍛煉等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咨詢,能夠指導其盡快康復訓練等,也需要具備教育咨詢的能力。
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由護理人員主導的多學科團隊合作完成,護士起主導和協調作用[14],需要管理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團隊,因此管理能力重要性僅次于實踐能力。過渡期護士主導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首先要具有個人影響力,要能夠管理和帶動護理團隊,能夠動員家庭、干休所的力量來支持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要能夠尋求各種信息、資源解決醫院-家庭過渡期老干部的護理問題;能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能夠對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質量進行控制,預測護理風險并進行安全管理等這都是過渡期護理管理的內容。過渡期護理保健能力是開展軍隊離退休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的前提,只有知曉保健政策才能開展保健服務工作,且護理工作順利開展需要與老干部及照顧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護士與老干部家屬、干休所一起營造健康、安全的居家環境也促進老干部休養和康復。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離開醫療機構進入家庭環境工作,需要面對服務對象的多樣性、居家環境的復雜性和工作的獨立性等特點,使其要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壓能力,能夠具備一些深層次的個人特征,如親和、熱情等。因此,過渡期護理角色適應能力的二級維度包括職業精神和態度、自我控制。本研究與國外實施過渡期護理的高級實踐護士所要具有的直接護理、教育和指導、提供咨詢、研究(獲取新知識)、管理(領導和應用管理程序)、合作(與他人協調合作)的角色作用[15]相一致,還體現了軍隊老干部的保健特色。
3.3 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建立的意義
我國對過渡期護理的關注起步較晚,目前國內較少統一的培訓和評價體系,對從事老年人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的護士勝任力有關研究較少,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及老年人家庭護理服務,將有更多的護理人才參與過渡期護理[16]。在前期調查中研究者發現目前北京市尚無專職崗位的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多由老干部住院期間的責任護士在基本護理工作之外兼任或干休所護士承擔部分工作。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從對從事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的護士更加合理地進行培訓。從對衛生主管部門和護理管理者角度來說,可以依據勝任力模型了解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中護士應具備的特征,可用于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的培訓[17],幫助其規劃職業生涯,激發其工作潛能;可以用來發現現有護士需要提升改進的方面以及未來過渡期護士的培養等。從護士自身來說,可以更加明確自己的工作角色,幫助自己獲得角色定位和繼續學習方向,使其能最大限度發揮潛能,提高護理服務質量[18]。軍隊離退休老干部呈現高齡、慢性病高發和高醫療需求的“三高”趨勢,關注其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工作,改進護理服務水平,能夠使其得到連續的護理服務,解決其出院后護理信息缺乏、服務中斷、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相對于一般社區老年人,軍隊離退休老干部在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生活服務等方面享有更為豐富的資源[19-20];北京市軍隊干休所的衛生保障水平高于全國一般社區,對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社會借鑒意義,但在全的適用性還需要進行驗證。本研究也為后續開展有效的勝任力評價體系和培訓課程提供參考,可以設計出過渡期護士的培訓規范,設定職業發展階段所需要的培訓課程,使其更具針對性和體系化。
4 小結
護士的勝任力水平是滿足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高護理需求、保障護理質量的關鍵,因此,本研究構建并論證了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課題組基于前期對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現存護理問題的思考,通過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半結構化訪談、課題組多次討論形成了軍隊離退休老干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士勝任力模型。采用德爾菲法對護士勝任力模型進行論證,參與專家權威程度、積極性較高,專家意見集中且趨于一致,協調程度高。由于從事這一時期護理工作的護士人數有限,尚未進行實證研究,未來應在醫院-家庭過渡期護理服務不斷開展的基礎上發展勝任力模型的實測研究,進一步修正和完善該模型,使其更加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后續研究將開展有效的勝任力評價體系和培訓課程,設定不同職業發展階段所需要的相關培訓和考核計劃。
[參考文獻]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 Am Psychol,1973,28(1):1-14.
[2] 羅立新.出版社編輯人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與出版,2010(3):3-7.
[3] 尹愛田,孟慶躍,方素珍,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勝任力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10):678-680.
[4] 關于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報,2015.
[5] 單偉穎,李青,郭金玉.過渡期護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84-246.
[6] Naylor MD,Aiken LH,Kurtzman ET,et al. The care spa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itional care in achieving health reform [J]. Health Aff(Millwood),2011,30(4):746-754.
[7] 黃智平,劉章,吳辰,等.軍隊干休所做好“三高期”老干部醫療保健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醫藥前沿,2014(4):66-68.
[8] Park HK,Branch LG,Bulat T,et al. Influence of a transitional care clinic on subsequent 30-day hospitalization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in individuals discharged from a skilled nursing facility [J]. J Am Geriatr Soc,2013, 61(1):137-142.
[9] Boult C,Green AF,Boult LB,et al. Successful models of comprehensive care for older adult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evidence for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s "retooling for an aging America" report [J]. J Am Geriatr Soc,2009, 57(12):2328-2337.
[10] 曾光.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250-270.
[11] 王小平,李危石.Delphi法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1):7-10.
[12] 秦根生,姜杰.“兩高期”老干部醫療保健特點c對策[J].人民軍醫,2012,55(7):648.
[13] Enderlin CA,McLeskey N,Rooker JL,et al.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ual models and frameworks to guide transitions of care in older adults [J]. Geriatr Nurs,2013,34(1):47-52.
[14] Hirschman KB,Bixby MB. Transitions in Care from the Hospital to Hom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J]. Diabetes Spectr,2014,27(3):192-195.
[15] 陳偉菊.美國高級實踐護士發展現狀及對我國護理的啟迪[J].現代醫院,2007,7(10):155-156.
[16] 王少玲,黃金月,周家儀,等.效果為本能力培訓模式建立及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2):49-52.
[17] 張巧玲,李小妹,王淑珍,等.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新護士培訓需求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0):1834-1836.
[18] 劉捷,趙濱,李艷玲,等.護士長崗位勝任力模型的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5):609-613.
[19] 田京利,仲偉紅.干休所實行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調查與探討[J].醫藥,2000,12(2):108-109.
1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分層抽樣方法,在廣東省湛江巿已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8個社區中隨機抽取空巢老人840例,入組方法:(1)2008年1月~2012年8月期間在該社區內居住;(2)符合空巢老人的定義;(3)排除聽力殘疾等影響調查實施的因素;(4)排除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5)取得知情同意;(6)取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調查方法及內容
1.2.1 調查方法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和衛生系統反應性》量表[2]的內容自行設計《空巢老人意外發生相關因素調查表》,通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后,選擇具備社區衛生服務1年及以上經驗的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目的、對象、方法等相關內容的培訓,最后組織發空巢老人進行問卷調查、填寫相關內容。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間的調查對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進行調查,并給予空巢老人社區干預,方法見下;2008~2010年7月期間的調查對象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進行調查。
1.2.2 調查內容 調查表中的內容包括入組對象的意外發生情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空巢時間、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按下列標準進行分類量化:意外發生情況:未發生=0、發生=1;年齡:70歲以下=0、70歲以上=1;文化程度:初中以下=0、高中=1、大學及以上=2;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不利用=0、利用=1;家庭月收入:<1000元=0、1000~2000元=1、≥2000元=2;自我護理能力:ESCA評分[3]<90分=0、ESCA評分≥90分=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4]<60分=0、Barthel指數≥60分=1。
1.3 空巢老人的社區干預方法
在社區內組織空巢老人進行健康知識學習,使其能夠正確認識各類慢性疾病、掌握疾病的自我護理技能并充分利用社區衛生資源;同時,定期對空巢老人進行家庭訪視,減少其孤獨感,并緩解其負面情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單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以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為應變量,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空巢時間、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自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 社區干預前后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
干預后,跌倒/滑倒(1.56%)、心血管意外(0.67%)、腦血管意外(0.44%)、呼吸系統急癥(0.89%)以及意外發生率(3.56%)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表1 社區干預前后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n(%)]
2.2 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性別空巢老人意外發生例數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不同年齡、文化程度、空巢時間、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空巢老人意外發生例數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為應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意外發生情況與年齡、空巢時間呈正相關,與文化程度、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討論
現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資料顯示[5]: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3億,占總人口10.3%,1987年全國空巢家庭與老年人家庭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空巢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25.0%,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將成為我國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6]。如何迎接及處理空巢家庭帶來的各種問題,提高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質量,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7]。
空巢老人意外包括指燙傷、走失、跌倒、墜床、自殺、突然昏迷、摔死等,是目前對空巢老人危害最大的情況[8]。但是,目前仍缺乏關于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因而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予干預措施[9]。所以調查本市[論文寫作 dylw.net]社區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探討預防意外發生的措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為空巢老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提高本社區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質量[10]。通過初步的社區干預措施可知,干預后跌倒/滑到、心血管意外、腦血管意外、呼吸系統急癥的發生例數以及意外總例數均低于干預前。這就說明社區干預措施能夠減少空巢老人意外的發生例數,但是進一步干預措施的制定還需要參照意外發生情況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
在本研究中,我們對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首先,通過單因素分析可知,不同年齡、文化程度、空巢時間、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空巢老人意外發生例數不同,差異有顯著性,這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影響空巢老人意外的發生情況,尤其是空巢時間、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收入、自我護理能力等因素,這些單因素對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影響更大。但是意外發生過程中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同時作用,不能用單一因素解釋[11]。為此,進一步通過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意外發生情況與年齡、空巢時間呈正相關,與文化程度、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負相關。
綜合以上討論和分析,我們認為:年齡、文化程度、空巢時間、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家庭月收入、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空巢老人意外發生情況的影響因素,采取社區干預措施能夠減少意外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何斌軍. 胸外科住院空巢老年患者生活質量調查[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5):17-19.
[2] Valentine N, de Silva A, Kawabata K, et al. Health system responsiveness: Concepts,domai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 In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 e, Debates, Methods and Empiricism[M]. Edited by CJLM and DB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574-596.
[3] Yamashita M. 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 West J Nurs Res,1998,20(3):370-381.
[4] 王玉友. 康復評定[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92-293.
[5] 王海彥,李瑩霞,陶慧. 昆明市空巢老人居家護理需求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2):1087-1089.
[6] 王彥茹,代亞麗,江月英,等.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現況[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1911-1913.
[7] 陳潔瓊,徐水凌,張力衡. 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村空巢老人心理現狀與對策[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2(9):2121-2123.
[8] 董帝英,周光燕. 空巢老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對照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6):58-60.
[9] 李志菊.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719-722.
【關鍵詞】 臨床護士; 跌倒預防; 德爾菲; 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To develop an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whether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are in place.Method:On the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5E” framework,and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domestic and overseas fall related literature,the causes of hospital falls were analyzed,and with nurses and hospital logistic staffs were interviewed.Then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s of the items by the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Result: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evaluation scale was Initially formed,which contains 5 areas,11 dimensions and a total of 65 items.Two rounds of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showed that experts had highly enthusiasm,individual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experts>0.70 and the group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experts was 0.92,expert opinion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respectively were 0.179 and 0.407.Conclusion:The “5E” injury prevention principle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evaluation scale, by which the clinical nurses can find the shortcomings of fall prevention,so as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personal qualities.
【Key words】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Delphi; Scale
First-author’s address: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21
跌倒是突發、不自主的改變,患者摔倒在地面、或更低平面的非故意事件[1]。跌倒是住院患者經常發生的不良事件之一,美國衛生健康與質量研究機構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2],在美國每年大約有70~100萬住院患者會發生跌倒。跌倒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會延長其住院天數,導致醫療費用的增長,而因此導致的醫療糾紛也呈上升趨勢[3]。因而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成為醫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4];同時,護士作為主要參與者,預防跌倒也成為護理人員不斷研究的課題[5]。2011年衛生部頒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按照國際公認的傷害預防策略“5E”原則,即Education教育;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環境改善;Engineering工程學;Enforcement強化執法和Evaluation評估[6],來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預的措施,可見跌倒預防是一項多部門合作工程。而國內外跌倒預防策略的研究多為臨床實踐指南,涉及跌倒預防措施的宏觀內容,未將條目細化,在實際應用中還需進一步研究;而且只給出證據等級,不能以量化打分的形式評價臨床跌倒預防落實情況。本研究以“5E”原則作為理論框架,借鑒國內外跌倒臨床實踐指南,將其內容細化、量化,通過德爾菲專家咨詢,初步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為系統全面的評價護理人員跌倒預防“做的怎么樣”提供測評工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組成員由山西省某三甲醫院的主任護師1名,護理碩士研究生4名組成。主任護師為課題負責人,主要探討量表的理論依據、選擇專家咨詢對象;護理研究生則負責收集資料、設計專家咨詢表、整理分析專家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1.2 收集和篩選條目,建立條目池 查閱國內外跌倒預防相關文獻,參照現有研究成果如:復旦大學胡雁教授構建的《住院患者跌倒預防臨床實踐指南》和《患者十大安全目標》等[7],從中收集與所擬定量表理論框架相符合的條目。另外,分析某醫院3年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成因,從21例跌倒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和對應的整改措施中,提取指南及研究成果中未明確提到的跌倒預防相關條目,進一步補充條目內容。具體有“加強護士的宣教及溝通能力”、“宣教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因人而異”、“加強陪侍人管理,陪侍人變更及時通知護士”、“對于高危患者,床頭懸掛防跌標識”、“地面有臺階,制作小心臺階的標識”、“護士要加強關鍵時段的巡視”等。訪談醫院護士、后勤人員(保潔員、設備維修員等),根據訪談結果擬定相關條目。訪談山西某三甲醫院老年科護士10名,內容針對住院患者的防跌倒宣教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護士評估和執行能力;選擇老年科保潔員2名,設備維修處人員1名進行訪談,內容是從工作職責考慮,與護士合作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綜合上述方法,經過課題小組成員反復討論,形成最初的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專家咨詢問卷,包含5個領域,12個維度,共82個條目。
1.3 咨詢工具 專家咨詢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專家咨詢表及填寫說明,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即5“很重要”、4“重要”、3“一般重要”、2“不太重要”、1“不重要”的形式記分;并設有增加、修改、刪除欄。第二部分為專家基本信息和專家自我評價內容。
1.4 咨詢對象 遵循專家遴選標準和原則:選擇全國10個省市北京、上海、山東、廣西、廣東、四川及山西等16所三甲醫院的20名從事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和臨床護理的護理專家,具備中級以上職稱,本科以上學歷,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曾從事一線臨床護理工作及擔任護理管理職務[8]。事先通過短信、郵件的形式與山西省外護理專家取得聯系,借助2015年在上海舉辦的“中華護理學第七屆全國自然災害研討會”平臺,當場發放和回收問卷;未參會的專家以電子郵箱的形式發放,20 d左右回收。山西省內的專家親自發放問卷,2周之內收回。兩輪專家咨詢在2015年8-12月內完成,兩次專家咨詢間隔28 d。
1.5 條目內容篩選標準 條目篩選方法,沒有統一的硬性規定,根據研究本身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9]。本研究對重要性賦值均數>4.5,變異系數
1.6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整理后錄入Excel表格中,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各條目的均數、標準差及變異系數,以及專家積極性、專家權威程度和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系數)。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咨詢專家的一般資料 20名專家來自全國10個省市16所三甲醫院,均從事護理管理和護理研究等領域,專家詳細信息見表1。
2.2 專家的積極性 專家積極性用有效問卷回收率表示[10],本研究第一輪專家咨詢中,發放問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第二輪專家選擇同第一輪,發放問卷20份,回收16份,回收率為80.0%,有效率為100%。兩輪專家咨詢問卷回收率均在80%以上,其中第一輪中有16名護理專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占到總人數的80%,第二輪中有7名護理專家提出了寶貴意見,占到總人數的44%,說明邀請的專家非常重視此項研究。
2.3 專家的權威程度 專家權威系數(q)由專家學術水平權值(q1),專家熟悉程度權值(q2)和專家判斷依據權值(q3)3個方面計算。權值參考[11],專家學術水平賦值:正高、副高、中級,分值分別為1.0、0.9、0.7。專家熟悉程度賦值:非常熟悉、比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值分別為1.0、0.8、0.6、0.4、0.2。專家判斷依據賦值,見表2。一般認為,專家權威系數大于0.70為可接受信度[12]。個體專家系數均>0.70,群體專家系數為0.92。見表3。
2.4 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 指全部專家對全部條目給出的評價意見是否存在較大分歧,一般用變異系數(CV)和專家意見協調系數(W)來表示[13]。變異系數越小,協調系數越大,說明專家的意見越一致[14]。協調系數反映全部專家對全部條目的協調程度,同W表示協調系數。兩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W顯著性檢驗均為P
2.5 專家咨詢結果 第一輪專家咨詢中,3位專家建議將5個領域表述換為:教育、患者環境安全、生活用具、醫院內部管理、評估評價。將“Ⅰ教育”中的“后勤人員”歸到“Ⅳ醫院內部管理”中的“團隊協作”部分,同時增加維度“溝通”。根據條目篩選標準,保留與刪除條目。調整部分條目的先后順序或另外增加條目,將內容和性質相似的條目放到一起。此次專家咨詢刪除25項,增加46項。第二輪專家咨詢中,修改11個條目內容,將部分條目予以合并,刪除20項。1位專家針對“Ⅲ生活用具”中條目較少,包含2項維度,建議減為1項。2位專家提出:各條目增加實施主體。最終形成包含5個領域,11個維度,共65個條目的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所有條目重要性賦值均值>4.50、變異系數均
2.5.1 “Ⅰ教育” 維度一“患者”:(1)護士能為新入院患者介紹病區環境設施、安全須知,并囑咐仔細閱讀《患者和家屬告知書》后簽名;(2)護士提醒患者注意防跌倒宣傳海報,各種防滑跌標識;(3)護士告知患者如廁或需要協助時請及時按呼叫鈴;(4)護士指導患者穿尺寸合適的衣褲、鞋襪,鞋底防滑;(5)護士告知患者在衛生間及水房行走時應注意安全;(6)護士告知使用床欄的患者,上床后及時拉起床欄,如需下床請先將床欄放下,切勿翻越,以防不慎跌床;(7)護士告知肌力減退的患者不要走過陡的樓梯或臺階,上下樓梯時使用扶手欄桿;(8)護士指導尿頻、尿失禁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9)護士告知患者按醫囑正確用藥,服用鎮靜安眠藥前先如廁,服藥后及時上床休息,不要輕易下床,防止跌倒;(10)護士告知患者按醫囑正確用藥,服降壓藥后改變要緩慢,生活起居做到3個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30 s再站起,站30 s再行走);(11)護士告知餐前胰島素注射患者,注射后30 min內按時進食到口,避免低血糖而跌倒;維度二“陪侍人”;(12)護士告知陪侍人,當他們離開或更換時應通知護理人員;(13)護士告知陪侍人,在患者如廁或單獨活動時需要他們陪同;(14)護士告知陪侍人,在運送患者進行院內檢查時要做好患者安全防護。
2.5.2 “Ⅱ患者環境安全” 維度三“患者環境安全”:(15)護士在使用床旁儀器設備后,能將其放回指定位置;(16)護士將床旁儀器設備的電線卷起,以免發生絆倒;(17)護士將使用后的床尾搖把立即收回;(18)護士上班時段,扶手處無衣物搭晾;(19)護士督促患者將常用生活物品和呼叫器置于合理位置;(20)護士督促患者將尿壺、便盆放于易拿位置;(21)護士督促患者將暫時不用的物品放入柜里,保持病房空間寬敞(22)護士督促患者將桌椅盡量放置在角落里,加大活動空間;(23)護士督促患者將衛生間(水房)所有物品擺放有序,無雜物堆放,使空間寬敞;(24)衛生間門上貼“行動不便者避免單獨入廁”的標識;(25)跌倒高危患者床頭放置“防跌倒”標識;(26)途徑衛生間(水房)的通道有“小心滑跌”清晰標識;(27)有臺階處,貼有“小心臺階”的標識28病區內有路徑指示標識。
2.5.3 “Ⅲ生活用具” 維度四“生活用具”:(29)護士幫助患者調節床高,以患者坐床上雙腳平放在地面為宜(;30)護士及時將床腳剎調為制動狀態;(31)護士要求腿腳不便者合理配備助步器,且助步器尖端有防滑墊;(32)在轉運患者時,護士將床欄固定穩妥;(33)護士對煩躁患者合理配備和使用約束帶。
2.5.4 “Ⅳ醫院內部管理” 維度五“護理管理”:(34)護士積極參與科室跌倒預防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35)護士積極參與科室定期召開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會議;(36)護士認真履行科室的排班制度,與其他護理人員合理調班;(37)晨會及交接班時,護士及時、準確的交接高風險跌倒患者情況;(38)護士按照跌倒(低、中、高危)等級實施相應的措施,并同患者在跌倒評估和防范措施記錄單上雙簽字;(39)在(節假日、夜間、中午)等特殊時段,護士加強宣教與防范;(40)護士認真學習護理部提出的有關跌倒預防整改措施;(41)患者一旦發生跌倒,護士立即通知值班醫生和護士長;(42)護士運用根因分析法等質量管理工具科學分析跌倒原因。維度六“溝通”:(43)護士與醫院其他部門、醫療廠商等溝通,為患者提供跌倒預防的信息和技術;(44)護士及時向醫生和患者及家屬提供最新跌倒相關信息;(45)當患者治療方案中存在跌倒隱患,護士及時與醫生交流、討論;維度七“團隊協作”;(46)護士主動巡視病區環境,及時告知保潔員隨時清理地面水漬、雜物,濕拖地面時,提醒避免拖布過濕,豎起醒目防滑警告牌;(47)配膳員在發餐過程中,護士及時提醒其清潔湯漬潑灑的地面;(48)當醫療設施出現故障(床擋、床腿、輪子、平車、輪椅等)或科室燈泡損壞或光線昏暗時,護士及時通知相關人員檢修;(49)維修人員施工時,護士提醒其豎起醒目警示牌;完工后能夠及時清理地面的殘渣,維修設備勿遺留在病區。
2.5.5 “Ⅴ評估評價” 維度八“評估時機”:(50)對新入院和科室轉入患者進行首次評估(有些科室將轉入患者視為新患者);(51)護士在患者病情變化后重新評估,保持動態評估;(52)護士在患者跌倒后,及時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和傷情等;(53)服用易致跌倒的高危藥物后,護士及時評估;維度九“評估內容”;(54)使用跌倒風險評估量表時,護士結合肌力步態檢測方法和自理能力量表等;(55)護士使用醫院環境查檢表,定期監測醫院環境設施中存在的跌倒危險因素;(56)使用跌倒風險評估表時,護士全面評估,并做好記錄。見跌倒風險評估表;(57)護士全面評估患者跌倒外在風險因素,并做好記錄;維度十“評估執行”;(58)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和護理級別確定巡視頻次,及時解決患者需要,加強巡視;(59)護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書面、口頭、視頻、講座等通俗易懂和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60)護士將跌倒風險分級,確定跌倒高危患者;(61)護士將評估結果為低危、中危、高危的跌倒患者分層管理。維度十一“護士自身宣教評價和護士自身素質”:(62)在宣教后護士及時評價患者及家屬對宣教內容的掌握情況,強化宣教;(63)護士熟悉評估時機,準確、清晰、完整填寫跌倒風險評估表;(64)護士具備跌倒預防相關知識及采取相應措施的決策能力,能夠有效落實跌倒預防措施;(65)護士具備“跌倒風險評估表重點不止在分值,焦點應轉向跌倒危險因素”的意識。
3 討論
3.1 德爾菲專家咨詢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德爾菲是通過通信或其他匿名方式,請專家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對某項研究作出評價,并將專家意見收集匯總[15]。本研究通過兩輪德爾菲專家咨詢,地域范圍較近的專家,親自發放與回收問卷;地域范圍較遠的專家,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與回收,發放問卷之前先征得專家同意。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專家積極性高,部分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可見專家對本研究內容非常重視和支持。本研究嚴格遵循專家入選原則,選擇全國10個省市三甲醫院的20名護理專家,從事工作為護理相關領域。專家人數在“15~50人”[8]的范圍內,專家地域輻射廣,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專家均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9名,博士2名;具備正高職稱者13名,副高職稱者5名;擔任碩導者12名,博導者2名。統計結果顯示:專家權威系數大于0.70,可見專家權威性很高。
3.2 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的理論框架的確定 本研究以“5E”原則為理論框架初步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具有科學性。由于“5E”傷害預防策略,涵蓋領域多、內容較全面及其有效性在很多國家的應用實踐中都得到證實[6]。而且,跌倒經常給住院患者帶來傷害,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有證據表明: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跌倒后損傷程度更嚴重,其中腦和下肢損傷是最致命的傷害,死亡率達78%[16]。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住院患者越來越多[17],跌倒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發生率較高,且傷害較為嚴重。近年來,在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原因的作用下,心內科、神內科和老年科成為跌倒高風險科室[18-19],因此構建關于老年患者的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非常必要。由于經過兩輪專家咨詢,修改和完善部分條目內容;刪除均值0.20的條目,以及刪除不符合臨床實際的條目;每個領域增加由專家經驗得出的條目;針對各領域對應條目的內容,個別專家給出了恰當的名稱,對5個領域的表述進行了轉換。其中“教育”指教育對象,針對患者及陪侍人開展的宣教;“環境改善”指管理患者環境安全;“工程學”指給住院患者提供生活中的幫助;“強化執法”指醫院內部規章制度的管理和團隊協作;“評估”指評估的內容和時機以及護士自身素質的評價。因此,基于“5E”傷害預防原則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內容全面,條目具體,可操作性強,在評價臨床護士跌倒預防工作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反饋機制進一步督導和完善臨床護理工作。
3.3 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的意義 在預防住院患者跌倒方面,雖然醫院采取的措施有:評估表的使用、張貼防跌倒海報和標識、跌倒不良事件上報等;也有研究表明,全方位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20]。但這些工作護士是否真正落實,以及實施效果如何,需要開發一種測評工具提供客觀的評價,通過評價及時發現臨床跌倒預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疏漏,從而提出整改措施,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和自身素質,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安全。
本研究初步構建了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的基本框架和內容,由5個領域、11個維度、共65個條目組成,內容較具體完整。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對其進行權重分析,以及通過實際調查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量表條目內容,并檢驗其信效度,在臨床應用中探討量表的適用性,以期形成量化評價工具。從而使臨床護士能夠通過打分的形式評價自身跌倒預防實施效果,防漏補缺,減少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Deandrea S,Lucenteforte E,Bravil F,et al.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ylsis[J].Epidemiology,2010,21(5):658-668.
[2]梅荷珍.住院病人跌到的原因分析及護理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68-69
[3]牛艷萍,崔忠,等.住院患者跌倒風險防范體系構建[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4,21(2):31-34.
[4]邢桃紅,王朝娟,朱曉敏,等.提高高危住院患者預防跌倒依從性的實踐及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9):1080-1083.
[5]王克敏,羅橋端,毛麗莉,等.三級醫院住院患者跌倒與墜床相關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3):258-259.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9.
[7]成磊,胡雁.住院患者跌倒預防的循證實踐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8]陳潔瑜,黃麗華.基于循證構建住院患者DVT的預防策略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9]高云,李亞潔.一級護理質量評價標準的構建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09
[10]陳曉君,黃麗華. 基于循證構建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模型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11]劉于~,姜安麗.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測評工具的構建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12]曾光,李輝.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250-270.
[13]張真,楊輝.護士長勝任力測評問卷的編制及其信效度檢驗[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2.
[14]林清然,陳偉菊.應用德爾菲法構建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的護士培訓課程[D].廣州:暨南大學,2014.
[15]郭秀花.醫學現場調查技術與統計分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16] Rau C S,Lin T S,Wu S C,et al.Geriatric hospitalizations in fall-related injuri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 & Emergency Medicine,2014,22(22):1-8.
[17]王玉萍,梁磊.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及護理敢于措施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188-190.
[18]曾秋容.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50-51.
[19]康風娟,楊麗娟,齊亞平,等.神經內科老年患者步態與平衡訓練預防跌倒的效果研究[J].護理學報,2015,22(8):46-48.
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服務是當前老年長期照料服務的發展方向。對醫養結合服務性質的界定和服務范圍的劃分,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前提。本文從公共物品理論出發,將醫養結合服務界定為準公共物品,認為各類服務提供主體在不同條件下提供的服務內容會具有不同的公共物品性質;從公共物品的生產與提供的視角對醫養結合的緊密型模式和松散型模式進行了解讀;最后提出應從促進多主體供給、加強制度配套和服務管理、重視人才培養以及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來完善我國的醫養結合服務。
關鍵詞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準公共物品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是指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家庭,與養老資源相互融合、促進,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進而提升養老整體水平[1]。它以基本養老服務為基礎,在做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的基礎上,著重提高疾病診治護理、健康檢查、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質量[2]。對醫養結合服務性質的界定與服務范圍的劃分,是服務提供的前提依據和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影響著決策者、實施者和消費者對醫養結合服務的認識,從而影響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效果。因此,筆者從公共物品與服務的理論出發,對醫養結合服務的性質進行界定,同時分析不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生產與提供方式,探索能夠促進我國醫養結合服務良性發展的對策。
1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背景
截至2013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逾2.02億,老齡化水平達14.3%。其中,高齡、失能人口數量超過3750萬人。這些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照顧和醫療護理服務。一方面,伴隨著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以及經濟社會的轉型,家庭規模的縮小和結構變化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老年人對專業化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醫養分離的照料模式,導致許多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層次偏低,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就醫需求,而醫療衛生機構有限的醫療資源無法為老年人提供長期住院服務。老年長期照料專業性、長期性、連續性的特點,使得養老服務在護理和醫療方面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我國于2013年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發展,加強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增強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醫療服務的能力。目前,各地相繼開展了醫養結合服務試點工作,做法不一,運行過程中面臨著資金投入不足、轉介與評估機制缺乏、照護人員素質不高與數量不足、政府多頭管理等突出問題[3-5]。如何推動醫、養資源的全面融合,搭建起長期、連續、專業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從而為老年人切實提供綜合、便捷、有效的服務,成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2基于公共物品理論的醫養結合屬性分析
2.1醫養結合服務性質界定經濟學中將至少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的社會產品稱為純公共物品,將部分具有上述特征的社會產品稱為準公共物品,將不具有上述特征的社會產品稱為私人物品[6]。醫養結合,是整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于一體的老年照料服務模式與服務產品。就其內容和特征來看,可以將醫養結合服務界定為準公共物品。首先,醫養結合服務具有非排他性。醫養結合服務是針對全社會的產品,無論是家庭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形式下的老年人,還是機構養老形式下的老年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法,獲得醫養結合這種資源整合服務帶來的好處。其次,醫養結合服務在某些形式下具有競爭性。醫養結合服務在供給充足的情況下不具有競爭性,但當某些醫養結合服務出現擁擠時,如社區居家養老形式下提供上門生活照料服務和醫療服務的人員不足,或機構養老形式下提供的床位數不足時,醫養結合服務就具有競爭性。再者,醫養結合服務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無論是政府、市場還是非營利組織提供的醫養結合服務,都可以改善老年人群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減少家庭成員的照料負擔。
2.2醫養結合服務形式與服務內容界定一般來說,影響公共物品邊界形成的相關變量有:與人民生命、財產的相關程度及危險危害程度,市場供給的難度和成本,資源稀缺程度等[7]。醫養結合服務是養老服務資源與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整合。養老服務可劃分為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醫療衛生服務則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和非基本醫療服務。各類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主體,在不同養老場所提供不同的生活照料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內容,進而具有不同的公共物品性質。家庭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的各種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該形式下的養老服務,針對所有居家老年人,具有非排他性,但在消費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可界定為準公共物品。機構養老場所包括政府民政部門主辦的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與救濟性質的養老機構,也包括民辦老年公寓和民辦敬老院等營利與非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等。前者提供的養老服務,由于對入住老年人設政府有準入標準,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考慮到此類機構及服務由市場提供的難度和對于維護老年弱勢群體生存權的重要意義,可界定為準公共物品。后者提供的養老服務,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收費性質等特征,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可界定為私人物品。醫養結合所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中,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教育、衛生監督等,由政府直接提供或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是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服務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服務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屬于純公共物品。基本醫療服務包括醫療診斷、臨床服務、藥物使用、醫療保障等,由公立醫療機構、股份制醫療機構、民營醫療機構等聯合提供,在服務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但不具備消費上的競爭性,是準公共物品。非基本醫療服務則是以特定人群為服務對象,包括服務類項目、非疾病治療類項目、診療設備及醫用材料類項目和一些特殊治療類項目等,如醫療美容、減肥、高級護理等,一般由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價格放開。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根據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費上的競爭性,屬于私人物品[8]。
3基于公共物品生產與提供理論的醫養結合模式分析
公共物品的生產與提供,在公共管理理論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環節。為了清晰界定政府職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需要對公共物品生產和提供進行區分。公共物品的生產,是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下,將投入變成產出的技術化過程,通常制造出一個產品或給予一項服務。而公共物品的提供則是一個制度或資金的安排過程,根據誰出資誰是提供者的原則,政府的責任應更多地體現在對公共物品的供給上,特別是公共性程度越高的物品,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應該更大[8]。目前,各地開展的醫養結合做法,根據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是否涉及產權調整、機構法人是否獨立,主要可劃分為緊密型和松散型兩類。現以此劃分方法,利用公共物品的生產與提供理論,進行醫養結合模式分析。
3.1緊密型模式分析該模式主要是指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合作涉及產權的調整,調整后的醫、養機構法人不再獨立,屬于同一法人。該模式具體可分為3種做法。①由養老機構自辦醫療機構,以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為代表。該院1987年與長沙市老年科協、老年協會合作成立了長沙市老年康復醫院,2009年建立了芙蓉壽星公寓,功能上分為病理區和養老區,病理區又分為內科、外科、老年癡呆科、康復科等,養老區則分為自理區、介護介助區和專護區[2]。②由商業化的養老社區自辦醫療機構,以北京太陽城養老社區為代表。太陽城集團于2004年在太陽城社區內開設北京太陽城醫院,方便該社區老年人就醫。醫院組織專屬醫療護理團隊全職負責北京太陽城國際老年公寓安養老人的醫療護理工作,急診科緊急呼叫監控系統連通社區每一戶家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診療、慢病安養理療康復和特色中醫理療康復是醫院發展的重點學科;太陽城還與安貞醫院合作,開辟綠色通道,方便老年人轉診[2,9]。③醫療機構依托自身醫療資源建設護理院或養老院,以安徽省合肥市濱湖醫院、北京胸科醫院改建的老年病醫院等為代表。合肥市濱湖醫院老年科成立于2010年3月,主要面向需要長期間斷、不間斷治療的老人、長期需要提供專業護理服務的老年群體、各種疾病后需要康復理療的患者、各種因長期臥床等引起的壓瘡患者、病情穩定的恢復期患者、臨終患者[10-11]。從緊密型模式的做法來看,無論是養老機構自辦醫療機構,還是醫療機構舉辦養老機構,其典型代表的舉辦主體都存在政府的身影。由公共物品性質分析可知,醫養結合服務是介于純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之間的準公共物品。機構養老服務領域對低收入、無家可歸、孤寡等處于弱勢群體的老年人進行養老收容救助和醫療救助,正外部性高,非政府力量往往不愿或無力提供,由政府直接主辦此類型的醫養結合機構較為合適。但對于有收入保障和社會保障、有支付能力和自主需求入住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政府在醫養結合服務的生產或醫養結合機構的舉辦上,顯然承擔了更多的責任。目前各地不少公立養老機構和公立醫院進行大規模改造升級,將改造后的機構定位于醫養結合服務示范性機構。但實際運行中普遍存在真正有機構養老需求的老年人支付能力與服務定價脫鉤的情況,表明地方政府重視對醫養結合生產環節的投入,而忽視了對于醫養結合提供環節的政府責任。換言之,如果政府旨在解決更多老年人群的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服務需求,關鍵要在公立醫養結合機構中體現出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的非營利性,使得公立醫養結合機構服務定價低于市場價格。政府財政投入的方向應立足于此,而非片面追求醫養結合機構的建設規模。緊密型模式中的第二種做法,由商業化養老社區自辦醫療機構,屬于市場機制對于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符合當前鼓勵各種形式的社會資本參與醫養結合服務市場供給的政策傾向。政府則主要發揮鼓勵、支持、引導和監管的作用。
3.2松散型模式分析該模式主要是指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通過簽約合作的形式開展服務,不涉及產權調整,醫、養機構仍分屬不同的法人。該模式具體可分為3種做法。①醫療機構與專業化的養老社區合作,以北京市雙井恭和苑養老社區為代表。雙井恭和苑老年持續照料生活社區與北京市急救中心合作,在社區內設立120急救站,并與定點醫院建立雙向轉診機制[2,9]。②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以河南省老年醫養協作聯盟和海南省海口市普親老年養護中心為代表。河南省老年醫養協作聯盟成立于2012年12月,由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發起,與鄭州市31家養老機構開展醫養協作。養老機構老年人患病時,醫院免費接診、老年病科及時診治、出院后定期回訪。在海口,普親集團下屬的海口普親老年養護中心與海南省老年病醫院合作,在養護中心內設立家庭病床。由醫院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醫務人員定期來養護中心開展上門巡視、健康檢查、保健咨詢等服務;建立相互轉診制度,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當老人出現緊急病情時,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救治,術后康復階段,則重新回到養護中心[12-13]。③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合作,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具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由政府主導,以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和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為代表。青島市李滄區衛計委、民政局和殘聯聯合建立了8處老年人康復指導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社區康復服務。區屬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立老年病門診,實行了惠民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社區健康教育講座,并為居家養老的60歲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開展老年慢性病患者指導用藥、定期隨訪等健康管理工作。二是由社會主辦,以普親養老服務中心和瑞普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代表。在長沙,普親馮家沖社區養護站與附近的醫療機構開展合作,一方面建立家庭病床和雙向轉診機制,另一方面,依托社區養護站的輻射能力,針對周邊居家養老的老人,也以家庭病床的形式,建立家庭醫療契約,由醫療機構安排專門的家庭醫生與普親的護理人員定期上門,為老人提供醫養服務[14-15]。松散型模式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在政府的組織與協調下,分別以合作、輸出等方式,為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或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屬于政府在醫養結合提供環節上的制度安排,強調醫養結合服務的政策性、公益性、服務性和普遍覆蓋性。此外,不少非營利組織舉辦養老服務機構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醫養結合服務,對醫養結合供給中政府和市場的缺失部分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其供給的外部性主要體現在公益性方面,政府可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手段保障其非營利性。
4公共物品視角下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政策思考
基于以上對醫養結合服務的公共物品性質界定和各種類型醫養結合服務生產與提供方式的分析,筆者從政府所應承擔的角色與責任的角度,提出完善醫養結合服務的政策建議。
4.1促進醫養結合服務多元化供給完善醫養結合的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離不開多元化供給主體的互補與合作。在醫養結合領域,政府要生產和提供這樣幾類公共服務:對弱勢老年人群進行社會福利救助和醫療救助補償,為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助潔等基本生活服務,為各種養老形式下的老年人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部分基本醫療服務等。此外,以公建民營形式適當開展緊密型模式的醫養結合機構硬件建設工作是現階段彌補機構養老缺口的有效途徑。針對市場投資,可以給予醫養結合服務生產與提供企業稅收上的減免、準入與扶持政策以及資金上的支持等。同時探索多元市場化的形式,如合同出租、公私合作、公私合營等,充分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而對醫養結合中的非營利組織,政府則可以通過降低準入標準、財政補貼、協助籌資、法律法規規范、稅費減免等措施來幫助其發展,以滿足更多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服務需求[4,16-17]。
4.2加強醫養結合的制度建設政府對醫養結合服務這一準公共物品的提供,除資金投入的形式外,也可以表現為政府主導下的制度安排。建立、完善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的制度與管理規范,是發展各種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服務的基礎,也是行業科學管理的需要。要結合各種類型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功能和任務,規劃好各類醫養結合服務的機構數量、建設布局和人力資源配置,防止無序發展。要建立、完善醫養結合服務的標準與規范,包括制定各種醫養結合模式下統一的老年人服務標準、服務操作規范、收費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等。要通過制定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制度和各類醫養結合照護機構轉介制度,促進各類醫養結合服務平臺的有效銜接及資源的高效利用。要在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介入醫養結合服務的基礎上,參照國外經驗和國內試點做法,推行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以滿足老年人口享受醫養結合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17-19]。
4.3重視醫養結合服務人才的培養人力資源是醫養結合服務的重要支撐,建設與完善醫養結合服務人才隊伍,是政府保障醫養結合服務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根據我國各地推行的“9055”或“9073”養老規劃,社區居家養老是醫養結合服務的重要載體,應加強社區老年服務人才建設。政策層面應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吸引高層次的護理人才到社區服務,并促進其對社區居家非正式照料者的培訓指導以及對社區助老服務隊伍的管理和培訓。要盡快建立養老護理人才培訓體系,建立老年醫養結合服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機制,實行持證上崗。此外,對于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中的從業人員,要加強對管理隊伍的培訓和提高,提升管理隊伍的素質;在《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的基礎上,實行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和分級管理;效仿醫療衛生行業的做法,逐步建立養老護理隊伍的職稱評審機制,加強對專業養老護理人才、老年醫學人才和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升醫養結合服務隊伍的工資待遇[19-20]。
4.4加強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信息化建設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與傳輸系統是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運行的重要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應建立與完善面向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平臺,并與上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建立專用通道;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應建立面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平臺,并與上級行政機構建立綠色專用通道。在家庭醫生服務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網絡平臺之間建立專用通道,實現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共享,一方面有利于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及時全面了解管轄范圍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從而提出相應的應對和提高措施,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級行政機構對養老服務狀況進行統籌管理[21]。此外,老年人能夠通過信息透明的網絡平臺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及利用養老、醫療服務資源的狀況,從而達到“三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劉華.關于上海推進“醫養融合”的思考與建議[J].科學發展,2014,66(5):97-106.
[2]王素英,張作森,孫文燦.醫養結合的模式與路徑———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調研報告[J].社會福利,2013(12):11-14.
[3]米紅,袁曉航.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面臨的內憂外患[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3-1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