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

    第1篇: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關鍵詞:城區綠化;現狀;實施重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4012902

    1 引言

    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資本。根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下發的關于《河北省園林縣城評選辦法和評選標準》的通知,結合定興縣城區綠化發展現狀,到2013年爭創省級園林縣城,以實現打造京南宜居縣城的目標。

    定興縣城北距北京89km,東距天津125km,南距保定55km。有京廣電氣化鐵路和京廣公路縱穿南北。城區人口8.6萬人,城區面積13.2km2,建成區面積11.4km2。城區綠化面積2 740 193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m2,城區綠化覆蓋率為29%,城區綠地率為24%。與《河北省園林縣城標準》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綠化任務艱巨。

    2 定興縣綠化工作重點分析

    根據定興縣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提出的一環、兩帶、三園、四網道、多節點為指導,大力推進城區綠化建設。堅持“林蔭型、景觀型、休閑型”的綠化方向,倡導“喬為主、灌搭配、花點綴、人能進、有座位、少占地、多占天”的綠化模式,實行“見縫插綠、破硬建綠、拆墻透綠、垂直掛綠、屋頂造綠”多種途徑,增加城區綠量。以適應定興縣生長的鄉土樹種如國槐、速生楊、白蠟、法桐等為主要樹種,配置常綠喬木和四季間隔開花的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公園景點、單位庭院綠化、街道綠化、街頭綠地等交相輝映的城區綠地系統。創建目標就不難實現。

    2.1 公園建設

    根據《河北省園林縣城標準》要求,城區內至少有一座公園,符合《公園設計規范》要求,面積在10hm2以上,公園綠地率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規劃建設管理具有較高水平的公園綠地。位于定興縣城區京廣鐵路以東,開發區以北的東城區公園正在建設中。該公園占地10hm2,是集娛樂、休憩、教育、健身功能于一體的植物景觀公園。現已完成公園假山、水體建設,預計2012年對外開放,建成后將直接增加綠化面積70 000m2。

    2.2 街頭綠地和廣場建設

    定興縣現有綠地廣場一個,占地2.2hm2,主題公園一個,占地0.77hm2。街頭綠地和游園的建設是實現居民出門300m見綠,500m見園的重要舉措。城區街頭綠地建設存在嚴重不足,到2013年需要建設的街頭綠地包括國泰街街頭綠地,位于國泰街與華建路西北角,占地2 200m2;環島游園綠地,位于環島西南角,占地2 976m2;建設銀行東側綠地,位于建設銀行東與京廣鐵路以西,占地5 000m2,立交橋街頭綠地,位于國道北街與興華路交匯處,占地2 000m2。以上街頭綠地與游園的建成,將增加城區綠化面積12 000m2。

    2.3 道路綠化建設

    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綠化覆蓋率中占較大比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定興縣路網建設,道路綠化發展很快,華建路、朝陽路綠地率達到40%,是城區綠化的亮點。在道路綠化設設中要“一路一樹,一路一景,一路一花”為原則,營造簡潔明快、整齊大方的道路綠化景觀。今年將完成國泰街南延、昌盛街南延的道路綠化建設。2013年完成機場路、水廠路、天馬路、繁興街北延路的綠化建設。以上道路綠化可直接增加綠地面積3萬m2。

    2.4 單位庭院、居住小區綠化建設

    單位綠化和居住區綠化是縣城綠化的基礎,通過開展創建“園林式單位”和“園林式居住區”活動,引導各單位、小區搞好綠化建設,要嚴格執行綠地率達到30%以上的要求。鼓勵立體綠化和屋頂綠化,在小區綠化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增加園林小品的應用。做到喬、灌、草、花、藤相結合,科學配置,打造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的景觀空間。到2013年,需要綠化建設的單位和小區有縣聯社、農牧局監測站、質量技術監督局、客運站、燕城雋府、御景佳苑、恒源御景、興都佳苑、玉露華庭、名仕嘉苑、星馬郡都等。預計增加綠地面積4萬m2。同時要不斷提高園林綠化的水平和檔次,力爭省級園林小區和單位達到10個以上。

    2.5 生產綠地和防護綠地建設

    按照創建要求,生產綠地面積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以上。因此定興縣要建設22.6hm2的生產綠地。滿足城區綠化苗木的栽種、補給任務,做到自給自足。沿京廣鐵路和107國道要建成寬30m的防護林帶以及環城林帶建設。完善拒馬河濱河景觀帶的整治,與城區綠化協調一致,更好的發揮園林植物的隔音、降噪功能,提高生態效益,改善區域環境。

    2.6 全民參與,保護綠化成果

    (1)加大宣傳,通過報紙、電視臺等形式宣傳創建的意義。

    (2)落實責任,加強公園、街道綠化管理。古樹名木要登記建卡。

    (3)開展綠地的認養、認建、認管工作。增強群眾的愛綠護綠的自覺性,做到保護綠地,人人有責。

    (4)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每年春季要組織群眾在道路兩側、防護林帶、風景林帶義務植樹,并登記在冊,要求盡責率在85%以上,植樹成活率和保有率在90%以上。

    (5)加強綠化執法隊伍的建設,完善園林綠化法律、法規,嚴厲查處各類綠化違法事件。杜絕毀綠、占綠的行為,保護綠化成果。

    2.7 通過多種渠道落實園林綠化建設資金

    定興縣每年由財政撥款用于重點綠地建設的資金平均達300萬元,今年用于公園建設和道路綠化建設的資金達3 700萬元。并且鼓勵單位和企業出資搞綠化,如定興縣的喜之郎有限公司用于綠化建設的資金達260多萬元。并努力探索綠化建設的新模式、新路子。在107國道防護林帶建設中,本著“誰種誰受益”的原則,由縣政府牽頭,無償提供綠化苗木。定興鎮政府、社區辦與相關村簽訂協議,縣政府支付一定的苗木管理養護費,由有地的農戶栽種苗木,但不得隨意砍伐。極大的調動了農戶的種樹積極性。實現了少花錢,見效快的目的。這種綠化模式還將在環城林帶建設中進一步嘗試。

    2.8 加強綠化養護管理工作

    城區綠化管路養護工作主要是建設局綠化隊來承擔,要規范園林綠化管理隊伍,加強隊員的專業培訓,做到精心養護、突出特色。在管理機制上,要打破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施行養護承包制,定崗、定段、定責,嚴格按照園林管護二級標準管護苗木,獎勤罰懶,完善園林綠化考核機制。做到除草、保潔、澆灌、施肥、修剪、噴藥等養護管理制度化、經常化。

    3 結語

    2011年是創建園林縣城的第1年,只要我們扎實推進,突出重點,上檔次,建精品,重點建設一個公園、4個街頭綠地、8條道路綠化、完善3條綠色長廊、建設3個苗圃基地。使城區園林綠地面積達到3 420 000m2,其中公共綠地達到688 992m2,城區綠地率達到30%,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m2,實現創建省級園林縣城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2篇: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亳州市南部新區:藥都大道以南、銀杏路以北、宋湯河以東、307省道以西規劃區內綠地。

    二、策劃依據

    2.1《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

    2.2《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 50420-2007);

    2.3《亳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年)》;

    2.4亳州市南部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2.5 亳州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提供的相關資料;

    2.6《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

    2.7國家及地方頒發的有關工程建設的各類規范、規定與標準。

    三、基本概況

    大氣環境:亳州南部新區處于暖溫帶半溫潤氣候區,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干。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年際降水變化大,歷年平均氣溫14.7℃,平均日照2320小時,平均無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土壤環境: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洼地相間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水文環境:主要河道有龍鳳新河、亳城新河、鳳尾溝、宋湯河等穿城而過。

    主要動植物情況:動物資源有狐貍、獾、黃鼬、啄木鳥、貓頭鷹、鷺鷥、黃鸝、蛇、蝎、蛙、鯉、鯽、鱖、鰻、鱔、蝦等。水生植物有藕 、菱、茭白、芡實、蘆葦 、蒲等 ,中藥材有芍藥、菊、桑皮、花粉、桔梗、金銀花等 400余種。

    四、策劃指導思想與原則

    4.1策劃指導思想

    樹立科學發展觀,以加強南部新區生態環境建設,創立良好的人居環境,以持續發展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進行高起點、高標準的綠地系統,提高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繼承城市悠久的歷史文脈,把亳州市南部新區建設成為具有地方特色,并且現代生活和旅游需要的城市新區。

    4.2策劃原則

    ①生態優先原則;②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③塑造地方特色原則;④生物多樣性原則;⑤遠近結合原則。

    五、策劃目標

    通過“水系”和“綠化”做出文章,充分利用現有水網并加以改造完善,形成完整的河道水網系統,并依托水網安排濱水綠網系統和社區配套設施,建設成“水網、綠網與社區網緊密結合的生態網絡骨架”。

    六、綠地系統策劃

    6.1綠地系統結構

    以南部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一心、三組團、四軸、四帶”城市用地布局為基礎,緊密結合南部新區的自然形態,突出水系網絡與生態廊道的建設。整體綠地結構系統以龍鳳新河為中心,形成“一環、兩縱、多點”的基本綠化骨架,構筑環帶結合,多點呼應的生態網絡體系。

    一環:指由宋湯河景觀帶、鳳尾溝景觀帶、亳城新河景觀帶及新區南部繞城快速路防護林帶形成南部新區的環狀綠化體系,其中宋河公園、宋湯公園、子建公園、亳城公園猶如顆顆綠色寶石串聯于整個綠色環廊中,恰似一條綠色的翡翠項鏈。

    兩縱:指以龍鳳新河景觀帶、京九鐵路綠化防護林帶,平行縱向貫穿南部新區,直達新區中心地段,對南部新區的整體景觀起決定性作用。

    多點:指文化公園、希夷公園以及風景帶中的宋河公園、宋湯公園、子建公園、亳城公園塊狀綠地,與其他綠地形成一個點線面多層次結合的完整體系。

    6.2綠地分類策劃

    綠地分類根據國標《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南部新區綠地按功能主要分為公園綠地G1、防護綠地G3、附屬綠地G4,具體如下:

    6.2.1 公園綠地G1

    (1)綜合公園G11(服務半徑為1000米):

    自然條件良好、風景優美、規模較大、內容設施完備,能滿足人們游覽休息,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需要。

    (2)社區公園G12(服務半徑為500米):

    以服務于南部新區居住用地內的居民為目標布置的4個社區公園,主要結合居住用地設置,位置如圖。

    (3)帶狀公園G14(服務范圍為500米):

    景觀帶規劃以亳州悠久歷史文化為承臺,融匯現代風景園林和生態建設為一體,結合公園、濱水綠地、道路綠化整體景觀設計,使龍鳳新河風景帶具有生動水景、豐富綠化、優美環境的,融合文化性、藝術性、休閑性和生態性于一體的城市休憩觀光帶。

    宋湯河風景帶:位于亳州城南新區西側,即藥都大道以南、工業路河口以北、亳阜路以西,建設用地面積65.9公頃。景觀帶規劃建成一個集娛樂、休閑、健身、生態于一體,兼顧工業展示及河道生態的城市綠地。

    鳳尾溝風景帶:西起湯王大道,沿鳳尾溝東至亳城路與養生大道交叉口,規劃建設面積為67.9公頃。

    亳城新河景觀帶:位于亳城新河兩側,亳城路以東,明王路以西,規劃建設面積為22.1公頃。

    6.2.2防護綠地G3(服務范圍為500米)

    生態防護綠帶,通過成片的生態防護林帶,不僅有效阻隔鐵路、公路帶來的噪音,同時也提高新區的凈化空氣能力。

    京九鐵路防護林帶:京九鐵路兩側,防護林平均寬度200米,規劃建設面積為79.2公頃。

    新區南部繞城快速路防護林:沿銀杏路南側,亳阜路以東,亳城路以西,防護林平均寬度175米,規劃建設面積為59.7公頃。

    6.2.3附屬綠地G4

    道路綠地G46:

    景觀道路:古井大道、南一環路、經六路、希夷大道南段、湯王大道北段、黃河路的魏武大道西段、子建路、世紀大道、創業東路及其他一般道路綠地。

    七、樹種策劃

    7.1樹種策劃的基本原則

    ①尊重現狀,豐富植物種類,完善濕地生態系統;②抗逆性能力強;③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④以喬灌為主,地被、草坪為輔;⑤豐富季相;⑥經濟適用。

    7.2樹種技術經濟指標

    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植被結構應以木本群落為主體,考慮自然植物群落的共生互補和生物種的多樣性,加大常綠樹木、灌木花卉、草本花卉和草坪的比例,優化植物種的結構。

    喬木、灌木的比例為2:1。

    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比例:6:4

    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比例為6:4

    速生與中生和慢生樹種比例為4:4:2

    7.3基調樹種、骨干樹種和一般樹種的選定

    7.3.1基調樹種的選擇

    喬木類:泡桐、欒樹、二球懸鈴木、大葉女貞、中槐、廣玉蘭、椿樹、水杉、重陽木、五角楓、楸樹、柿樹、刺槐、榆樹。

    灌木類:木槿、海棠、臘梅、紫荊、火棘、黃楊、小葉女貞、海桐、紫薇、木芙蓉、櫻花、垂絲海棠、金絲桃、迎春。

    亳州特色觀賞中藥材:杜仲、金銀花、桔梗、亳菊、牡丹、芍藥、薄荷、紅花、決明子。

    7.3.2骨干樹種規劃

    城市綠地的骨干樹種,是具有優異的特點,在各類綠地中出現頻率最高,使用數量大、有發展潛力的數種。

    農業用地(農村四旁綠地):

    楊樹、銀杏、池杉、水杉、河柳、楸樹、櫸樹、樸樹、垂柳、旱柳、白榆、桃李、梅、棗樹、皂莢、女貞、桂花、廣玉蘭、白玉蘭、山楂、石榴、紫薇、柿樹、枇杷、剛竹。

    水源綠地:

    水杉、池杉、河柳、垂柳、欒樹、桑樹、蘆竹、蘆葦、烏桕、重陽木、狗牙根、結縷草、鳳眼蓮、水蔥、荷花、水生美人蕉、鳶尾、黃菖蒲、香蒲、水蔥、慈姑、茭白。

    游憩綠地(含公園、花園、庭院等):

    喬木類:欒樹、梧桐、女貞、銀杏、雪松、日本五針松、黑松、柳杉、池杉、水杉、龍柏、蜀檜、柏木、垂柳、河柳、龍爪柳、薄殼山核桃、胡桃、榔榆、二球懸鈴木、枇杷、石楠、楝樹、香椿、重陽木、烏桕、楓樹、無患子、喜樹、毛泡桐,泡桐。

    灌木類:闊葉十大功勞、細葉十大功勞、南天竹、紫玉蘭、含笑、臘梅、海桐、貼梗海棠、壽縣桃、垂瓣郁李、火棘、木香、月季、日本繡線菊、紫荊、黃楊、雀舌黃楊、枸骨、冬青、衛矛、大葉黃楊、木芙蓉、木槿、金絲桃、金絲梅、胡頹子、金鐘花、迎春、夾竹桃、梔子花、六月雪、珊瑚樹、大鄉球花、木本鄉球、莢迷、海仙花、鋪地柏、鹿角檜、撒金千頭柏。

    防護林綠種:楊樹、水杉、池杉、刺槐、龍柏、臭椿、合歡、重陽木、海桐、枸骨、泡桐、夾竹桃。

    行道樹:欒樹、二球懸鈴木、銀杏、桂花、廣玉蘭、合歡、懸鈴木、重陽木、中槐、無患子、三角楓、楓楊、楸樹、刺槐、饅頭柳、千頭椿、柿樹、白玉蘭。

    7.3.3主要引進樹種名錄

    喬木類:羅漢松、白皮松、麻櫟、赤楊、野漆樹、黃櫨、黃連木、無患子、鵝掌楸、燈臺樹、槲樹、板栗、珙桐、糙葉樹、七葉樹。

    花木類:歐洲莢、瑞香、錦帶花、山梅花、溲疏、金縷梅、黃刺梅、流蘇樹、雞麻、郁李、文冠果、四照花。

    果木類:桃葉珊瑚、花紅、花楸。

    葉木類:弗森虎耳、十大功勞、八角金盤、蚊母樹、月桂、胡頹子、山麻桿、大花六道木。

    第3篇: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按照“協調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構建山——城——河——海的城市園林景觀體系,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建成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四季有花,風光優美的湄洲灣港口城市中心城區,力爭在年創建省級園林城市中取得良好成績,最終把我區建設成為具有山水特色、生態型的國家園林城市中心城區。

    二、工作目標

    (一)園林綠化

    1、城區城市綠化覆蓋率40.3%,建成區綠地率35.3%,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30平方米;

    2、城市道路綠化符合《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城區干道綠化帶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

    3、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動園地,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全區“園林小區”占60%以上;

    4、全區“園林單位”占60%以上;

    5、城市主干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拆墻透綠;

    6、全民義務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盡責率在80%以上。

    (二)市政設施

    1、人均擁有道路面積9平方米以上;

    2、用水普及率90%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100%;

    3、道路機械清掃率20%以上,每萬人擁有公廁4座以上。

    (三)環境保護

    1、城市大氣污染指數小于100的天數達到240天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達到三類以上;

    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以上,污水處理率達55%以上;

    3、城市新建建筑按照國家標準普遍采用節能措施和節能材料,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所占比例達到50%以上。

    三、組織機構

    (一)領導機構

    區政府已成立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創建和迎檢各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區長擔任,成員由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區直有關部門主要領導組成。

    (二)工作機構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創建的宣傳、協調、督促、檢查和迎檢的具體工作。創建辦公室設在:區建設局二樓204。各成員單位應指派一位聯絡員負責創建日常工作。

    四、主要職責分工

    (一)各鎮街(園區)職責

    1、街道辦事處要抓好天馬山省級森林公園的保護管理工作,抓好轄區內沿街單位拆墻透綠、立體綠化及居住小區、機關單位、學校、工廠廠區等的綠化美化工作,配合市園林處搞好市檢察院東側、梅園橋等城市公共綠地建設,配合市建設局搞好延壽公園、綬溪公園的續建、新建工作和涵大道(段)兩側的綠化(負責做好涵大道段兩側綠化用地的征用及填土方工作);抓好轄區市容環境衛生整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60%以上。

    2、街道辦事處要抓好轄區內沿街單位拆墻透綠、立體綠化及居住小區、機關單位、學校、工廠廠區等的綠化美化工作,配合市建設局搞好城港大道及園路二期兩側的綠化(負責做好道路兩側綠化用地的征用及填土方工作);抓好舊福廈路(陽路)兩側綠化的改造整治工作;抓好轄區市容環境衛生整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60%以上。

    3、山街道辦事處要抓好山公園、山公園、枝公園、公園和舊路(路)兩側綠化的改造整治工作,積極配合市園林處搞好山沿渠景觀帶、廣化寺路口和新街口中心綠地等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并配合市建設局搞好山風景區的保護管理工作,抓好轄區市容環境衛生整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60%以上。

    4、鎮和鎮要抓好濱海大道綠化的前期準備工作。

    5、華林工業園區要抓好路、路、林路等道路的綠化工作;督促園區內企業單位的庭院綠化。

    (二)區直各部門職責

    1、區建設局要負責創建園林城市總牽頭工作,協調及配合市建設局做好相關工作,編制《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簡報》,抓好城區建筑工地的封閉,防止滴、撒、漏現象發生,積極發展群眾性園藝事業,抓好花卉、盆景雅石等展覽工作。

    2、區委宣傳部要按照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領導小組的要求,分階段分步驟做好創園工作的宣傳發動工作,協調宣傳媒體(報社、電臺、電視臺)開設創園專欄,年5月前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主題,組織一次攝影展或優秀攝影評選活動。開設“綠化、美化、建設和諧”的宣傳欄目;收集創園中所有新聞、會議及有關活動的音像資料;做好日常創園宣傳工作,營造創園的良好社會氛圍。

    3、區文明辦要會同區建設局做好全區“園林單位”、“園林小區”創建評比活動。

    4、區監察局要抓好創園工作的監察監督工作,促進有關職能單位、鎮街完成創園各項任務。

    5、區財政局要負責創建活動資金的籌措、安排,確保資金及時到位。

    6、區城管辦要協調監督街道和機關職能部門抓好市容市貌管理,防止非法侵占綠地、破壞綠化行為發生。

    7、區國土資源局要負責城市園林建設用地的征用工作;在年3月份前完成城港大道兩側綠化用地的征用工作;配合市建設局搞好新街口中心綠地建設,協助市建設局做好建設工地臨時綠化工作。

    8、區水務局要做好溪兩岸防護綠地建設及維護管理工作,做好城區下等溪、渠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協助抓好山沿渠景觀帶的綠化工作和延壽公園南入口跨渠橋梁的建設工作。

    9、區林業局要組織落實、年城區義務植樹活動。年——年在城港大道、城涵大道各選擇一處進行義務植樹,建設一批紀念林。

    協助天馬山省級森林公園的保護管理;配合市建設局做好城區范圍外的古樹名木建檔立卡和保護工作及開展古樹名木認養、綠地認養等活動;配合區文明辦、區建設局開展評選園林小區和園林單位達標活動。

    抓好山林建設,指導各防護林帶建設,形成自然防護林。落實管轄范圍內的防護林地的管養責任,落實管養經費,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

    10、區農業局要抓好農網道路綠化及防護林建設。

    11、區環保局要組織做好環保綜合治理工作,確保城區大氣污染指數達到二級標準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達到三類以上。

    提供——年度城市大氣污染指數達標報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達標報告、區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匯總表及各結果報表。

    12、區經貿局要組織指導城區賓館、酒店、工廠企業按市規劃局批準的綠地率進行綠化單位綠化率達到30%以上。

    13、區教育局要負責組織指導城區學校廣泛開展愛綠護綠的宣傳教育活動,年5月前圍繞“創園”內容舉辦一次中、小學生繪畫評選活動。提供——年期間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的相關資料、活動安排、科研興趣小組、科研知識講座等資料。制定城區校園的綠化建設計劃,并在年6月份之前全部完成綠化工作。

    14、區文體局要協助做好少體校及周邊的綠化建設和養管工作。

    15、區交通局要配合市交通局有計劃完成規劃區內省道的綠化工作,負責城區出租車輛宣傳標語制貼工作,營造創園氛圍。

    16、區衛生局(區愛衛辦)做好城區自來水水質的監測工作,確保水質綜合合格率達100%。提供2006——年度城區自來水水質情況監測數據和情況報告。

    17、區雙擁辦協調做好轄區內駐部隊營區、干休所及醫院的綠化美化工作,積極開展“園林單位”創建達標活動。

    積極協助組織駐部隊參加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保證盡責率不低于80%。

    以上各鎮街、區直有關單位要做好本單位和下屬單位的庭院綠化工作,使單位綠化面積達到30%以上,同時,要組織人員積極參與義務植樹活動。

    五、主要措施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要實現預期目標,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

    (一)加強領導,強化督查,把創園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1、各鎮街、區直有關部門要清醒地認識到創建任務的緊迫性與艱巨性,進一步統一思想,真抓實干,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相應工作班子,保證創園工作順利開展。各責任單位要根據職責分工方案,制定具體措施,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2、區創園辦應定期、不定期對各部門創建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對未按計劃完成任務的單位及時發出整改通知并在新聞媒體上曝光。實行定期集體辦公制度,責任單位應于每月5日前將上個月創建情況及下一步創建計劃向區創園辦匯報,并提出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以保證創建工作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二)深入發動,廣泛宣傳,掀起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熱潮。

    1、召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動員大會,進行全面部署和深入動員,引導區直有關部門、社會各界、廣大市民支持并參與到創建工作中來。增強市民綠化意識,營造濃厚的“創園”氛圍。

    2、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要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造勢,做到報刊上有文章,電臺有聲音,電視臺有圖像;結合“3.12”植樹節,開展綠化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現場咨詢活動等,使“創園”活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三)周密部署、深入整治,確保創建活動取得實效。

    1、認真抓好龍脊山公園、山公園、南門枝公園、南湖公園的改造整治工作。

    2、全力配合市建設局抓好綬溪公園、延壽公園等續建、新建工作。

    3、抓好園路二期、涵大道(段)、城港大道等道路兩側綠化用地的征用及鎮土方工作,做好片區改造、舊村改造、新區建設區間道路配套綠化建設。

    4、積極參與開展單位庭院、居住小區綠化達標活動和第二批省級、市級園林式單位庭院、居住小區評選活動,保證全區“園林單位”及“園林小區”達到60%以上,大力提倡庭院、陽臺、屋頂、墻面、室內綠化等多層次的綠化形式,有效提高總體綠量。

    5、邀請專家對我區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迎檢工作進行規范性指導,促進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6、根據國家園林城市檢查評比規定,制定迎檢的詳細計劃,分階段按步驟認真組織實施。

    7、選擇能把公共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連成一線的景觀效果良好的線路,作為迎檢現場檢查路線。精心制定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并組織實施,特別要做好中心城區公園、道路綠地、街頭綠地補植、完善工作;改造提高原有綠地綠化檔次,沿線單位綠化整治并破墻透綠,全面整頓市容市貌,形成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觀。

    六、實施步驟

    總體工作分四個階段來實施,即準備動員階段、初顯成效階段、基本達標階段和實現目標階段。

    (一)準備動員階段(年12月——年12月)

    1、建立組織領導體系,進行宣傳發動,具體部署和落實任務,編制論證和確立各項具體實施計劃。

    2、認真做好創建工作的目標梳理,摸清創建活動軟硬環境的實際差距,理清創建活動思路,完善創建園林城市實施方案,召開“創園”動員大會。

    這一階段工作要借用宣傳力度,開辟專欄、專刊,大力宣傳創建園林城市的重要意義和有關園林綠化的法律法規,使全市人民認識到創建園林城市不僅是宣傳、塑造形象,改善優化城市投資環境的需要,更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翻番,港城崛起”宏偉目標提供有力保障,提高廣大市民生活質量的需要,是一項宏偉決策,關鍵戰略。

    (二)初顯成效階段(年1月——年10月)

    著重抓好軟、硬設施建設。

    1、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對明確的建設任務,必須全面啟動,高效建設。①認真抓好和全力配合轄區公園的改造整治和續建、新建工作,擴展城市綠量,提質提檔。②完成城市主干道及其兩側綠化帶用地征用和填土工作,開展濱海大道、福廈鐵路兩側綠化帶建設的準備工作。

    2、加強城區景觀保護,對現有能突出城區文化和特色的歷史文化要采取措施,加強保護力度。城區的街景立面設計,居住小區建筑設計要嚴格按照城市規劃,充分考慮地方特色、品味、檔次,推行垂直綠化,進行墻體綠化、屋頂綠化、圍欄綠化、陽臺綠化、橋體、橋柱綠化、立體花壇,豐富植物景觀。對城區古樹名木進行普查、建檔立卡,做到責任落實,保護措施有力。戶外廣告管理規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顯。

    (三)基本達標階段(年11月——年月)

    重點在于抓建設和長效管理,具體做好:

    1、綠化配套基本完善;

    2、園林綠化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3、城區景觀保護工作已經達標,并做好長效鞏固;

    4、城區生態建設穩步推進,城鄉一體的優良環境基本形成,各項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扎實開展,效果明顯,各項指標達到要求;

    5、全民綠化意識大為提高,愛綠護綠深入人心;

    6、做好各項資料的整理、申報,為迎接驗收奠定扎實基礎;

    7、邀請有關專家指導創園考評驗收工作。

    第4篇: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唐山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管理,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市城市規劃區和縣城(縣級市)規劃區、建制鎮規劃區內綠化的規劃與建設、管理與保護和監督與檢查。

    第三條 市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綠化工作。

    縣(市)區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城市綠化工作。

    建制鎮人民政府在上級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本轄區內的綠化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城鄉規劃、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交通運輸、水務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城市綠化工作。

    第四條 城市綠化應當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建管并重的原則,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建設海綿型城市綠地,促進自然生態與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

    第五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把城市綠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六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綠化法律法規、科學知識的宣傳,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和群眾性綠化工作。

    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履行植樹和其他綠化義務。

    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資、勞務等形式認種認養城市綠地,鼓勵居民參與居住區綠化。

    第七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在城市綠化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規劃與建設

    第八條 市、縣(市)、曹妃甸區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九條 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確定各類城市綠地的綠線,并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

    城市綠線不得任意調整。因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調整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批準。

    第十條 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有關規定,遵循管道、線路、交通安全的原則和樹木正常生長的自然規律,統籌科學規劃,城市綠化建設應當與地上地下各種設施管線保持規定的安全距離。

    第十一條 城市新建街道的兩側一般不得建實體圍墻。原有城市街道兩側的實體圍墻,應當逐步改造為透景圍墻,做到庭院綠化與街道綠化融為一體。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城市綠地設計規范,規劃、建設海綿型城市綠地。建設項目綠地面積占建設項目用地總面積的比例,應當符合下列標準:

    (一)新建居住區、單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舊城改造區域內的居住區、單位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其中,居住區用于應急避險功能的公園綠地面積,不得低于用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

    (二)新建教育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體育場館、污水處理廠、公共文化場所等公共設施綠地面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三)道路紅線寬度五十米以上的,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道路紅線寬度四十米以上五十米以下的,不低于百分之二十;道路紅線寬度四十米以下的,不低于百分之十五;

    (四)新建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倉儲等不低于百分之二十;

    (五)因新建有大氣污染等生產工藝要求特殊的、需要一定比例綠地的工業企業和鐵路兩側防護綠地按有關規定執行;

    (六)其他建設項目最低比例,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第十三條 建設預留地自征用或者受讓之日起六個月內不能建設的,由權屬單位負責臨時綠化。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在城市規劃區內,凡應當綠化而沒有綠化的裸露空地,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明確責任,限期綠化。

    第十四條 工程建設項目配套的綠地面積因特定條件限制達不到規定標準的,建設單位或者產權單位應當按原審批程序及等值原則(含土地價值)報批后在指定區域內異地補建。建設單位或者產權單位不能自行建設的,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園林綠化企業進行建設。

    第十五條 建設項目綠化工程應當符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堅持鄉土植物優先,本地喬木樹種占喬木樹種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適當引種優良新品種。每百平方米綠地應當栽植喬木兩株以上、灌木五株以上,常綠樹種數量占樹木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第十六條 城市綠道綠廊應當與城市水系、山體綠化、道路建設、公園綠地、風景廊道、生態修復、綠化隔離帶等統一規劃建設,形成設施完備的綠道慢行系統。

    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建設項目適宜采取屋頂綠化的,鼓勵實施屋頂綠化。

    圍欄、墻體以及高架道路、軌道交通等市政公用設施適宜采取垂直綠化的,應當實施垂直綠化。

    露天停車場地面應當符合林蔭停車場標準,保證樹木必要的立地條件與生長空間。

    第十七條 城市綠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和施工單位承擔,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公開招投標。

    第十八條 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項目的建設投資,必須包括配套的綠化建設投資。綠化工程應當與主體工程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同步完成。

    確因季節原因不能與主體工程同時完成的,應當在主體工程竣工后一年內完成,經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第三章 管理與保護

    第十九條 城市樹木所有權按照下列規定確認:

    (一)園林、林業、水務、公路、鐵路等單位在規定用地范圍內種植和管理的樹木,分別歸該單位所有;

    (二)國家機關、社會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在規定用地范圍內種植和管理的樹木,分別歸該單位所有;

    (三)居住區內的樹木,使用財政資金投資種植和管理的歸人民政府所有,由居民共同投資種植和管理的歸該小區內居民共有;

    (四)單位自管公房區域內種植和管理的樹木歸房屋產權單位所有;

    (五)城市居民在自有產權庭院內種植的樹木歸個人所有。

    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砍伐或者移植樹木。確需砍伐或者移植的,經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程序批準后方可進行。

    第二十一條 砍伐或者移植樹木的,必須按照砍伐一株補栽三株的規定,提出補栽計劃或者移植后的養護措施,保證成活三年,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實施。沒有能力補栽樹木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委托有資質的單位代為補栽,所需費用由責任人承擔。

    經批準砍伐或者移植樹木的,申請單位應當向樹木權屬單位或者個人支付樹木補償費。

    第二十二條 城市樹木影響管線安全使用時,管線管理單位應當向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批準后,由樹木的養護管理單位按照兼顧樹木的正常生長和管線安全使用的原則,限期修剪、處理,所需費用由申請單位承擔。

    因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致使樹木危及管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的安全使用時,有關部門可先行修剪、扶正或者砍伐,并在五個工作日內向當地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三條 符合下列情形的樹木,經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鑒定,樹木的養護管理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鑒定通知書要求及時砍伐、更新:

    (一)發生嚴重病蟲害,已無法挽救或者自然枯死的;

    (二)嚴重傾斜,阻礙交通或者危及人身、建筑物和其他設施安全的;

    (三)經鑒定需要砍伐、更新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綠地。確需臨時占用的,按照綠地管理權限審批后辦理臨時用地手續。

    經批準臨時占用的城市綠地,應當按期歸還,恢復原貌。不能按期歸還的,按照原批準程序重新辦理臨時用地手續。

    第二十五條 禁止下列破壞城市綠化的行為:

    (一)在公園、廣場等公共綠地設置廣告牌匾或者建造其他建筑物、構筑物;

    (二)毀損園林綠化設施;

    (三)在綠地內擺攤設點、停車、堆放物品;

    (四)在樹木上設置廣告牌、標語牌或者牽拉繩索、架設線纜;

    (五)在樹冠下設置影響樹木正常生長的攤點;

    (六)就樹蓋房,以樹承重或者圍圈樹木;

    (七)擅自修剪樹木;

    (八)攀折樹木,拴、釘、刻、劃樹木,剝刮樹皮;

    (九)穿行綠籬,踐踏草坪,采摘花草、果實;

    (十)在綠地內傾倒污水、廢棄物;

    (十一)在綠地內挖沙、取土、采石、筑墳;

    (十二)機動車擅自駛入城市公園、廣場;

    (十三)其他損壞城市綠化及設施的行為。

    第二十六條 古樹名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建立檔案,設置保護標志,劃定保護范圍,所需經費由財政部門予以保障。

    古樹名木保護范圍內不得新建、改建、擴建建筑物、構筑物,城市道路建設不得影響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

    禁止砍伐或者擅自移植古樹名木,因特殊原因確需移植的,按照規定程序批準后方可移植。

    第二十七條 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使用財政性資金建設的城市綠地,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托的單位負責養護管理;

    (二)單位附屬綠地及其管界內的防護綠地,由該單位負責養護管理;

    (三)生產綠地由其經營單位負責養護管理;

    (四)已實行物業管理的居住區的附屬綠地,由業主委員會或者其委托的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約定實施養護管理。未實行物業管理的居住區的附屬綠地,由其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養護管理;

    (五)養護管理責任不清或者有爭議的綠地、樹木,由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養護管理單位;

    (六)其他類型綠地由權屬單位負責。

    市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城市綠地養護技術規范,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后施行。城市綠地養護管理單位應當按照養護技術規范實施養護管理,并制定減災避險應急預案,遇大風、暴雨、嚴寒等災害性天氣時,應當對樹木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十八條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城市綠地植物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建立有害生物預警、預防控制體系,推廣無公害防治,防止環境污染,保證生態安全。

    第四章 監督與檢查

    第二十九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線劃定以及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城市綠化工作的監督檢查,建立與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對違反城市綠化管理規定的行為,及時制止并查處。

    第三十條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立投訴和舉報途徑并向社會公布,自接到投訴舉報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對投訴舉報事項依法辦理,并將辦理情況反饋投訴舉報人。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權對破壞城市綠化及綠化設施的行為進行投訴和舉報。

    第三十一條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城市綠化資源調查、監測監控,建立城市綠化相關信用考核體系,完善城市綠化管理信息系統,依法公布綠化建設、養護和管理的相關信息。

    第三十二條 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單位應當對責任區內違反本條例的行為及時予以制止,并向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保護城市綠地不受侵害。

    第三十三條 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有權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提供與處理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

    (二)要求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就處理事項涉及的問題做出解釋和說明;

    (三)根據需要進入現場進行勘測;

    (四)責令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停止實施違法行為;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有關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處罰。

    建制鎮規劃區內的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有關規定的,由建制鎮人民政府予以處罰。

    第三十五條 違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的,責令其限期完成綠化任務;逾期未完成的,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綠化,所需綠化工程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并處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仍然達不到規定標準的,處每百平方米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城市綠化工程設計委托不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設計的,對項目建設單位處該綠化工程設計費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罰款;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委托不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施工的,對項目建設單位處該綠化工程承包價款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責令限期完成;逾期未完成的,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綠化,所需綠化工程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并處所需綠化工程費用兩倍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責令其按照砍伐樹木株數的三倍補種,并處被砍伐樹木價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擅自移植的,處每株樹木價值的兩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擅自占用城市綠地或者臨時占用城市綠地不按時退還的,責令限期退還,恢復原貌,并按照省條例的規定處以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的,責令限期拆除,恢復原貌,可處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拆除的,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拆除,所需費用由責任人承擔,并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項至第十三項規定的,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情節輕微的,處以警告;情節較重的,按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違反第二項規定的,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三)違反第五項至第十三項規定的,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擅自砍伐或者移植古樹名木的,責令賠償損失,并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四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情節輕微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20xx年8月4日公布施行的《唐山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城市綠化的意義在城市中植樹造林、種草種花,把一定的地面(空間)覆蓋或者是裝點起來,這就是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是栽種植物以改善城市環境的活動。 城市綠化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還原組織

    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受到外來干擾和破壞而恢復原狀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說的城市生態系統的還原功能。城市生態系統具有還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綠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對城市綠化生態環境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綠化生態環境使城市生態系統具有還原功能,能夠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這一重要性質。

    造林綠化快速發展。全國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379.65萬公頃,新封山育林256.96萬公頃,造林合格率、保存率保持較高水平,封山育林和灌木造林比重進一步加大,林業碳匯、林木生物質能源、森林健康等工作相繼展開,林種結構得到優化,林分質量明顯提高,新造林的非公有制比重超過47.5%。

    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成效顯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公益林建設117.69萬公頃,工程區9533萬公頃森林得到了有效管護。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森林面積凈增800多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4.6億立方米,占全國森林蓄積增長量的43%以上;66.5萬富余職工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了妥善的分流安置;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

    第5篇: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 綠道 網絡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國內綠道發展概況

    綠道這個概念和說法在中國算是舶來品,但這一形式在中國卻可以追溯至秦代。秦代修建的“馳道”可以說是綠道在中國的早期原型,包括后來的京杭大運河、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都可看作是古時候的綠道。縱觀我國綠道規劃建設發展的歷程,按照不同時期的特點,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2000年之前:我國綠道建設的初級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綠道規劃建設實踐主要是國土綠化和各個地區所進行的綠地系統規劃,綠道基本是沿著鐵路、公路、河流以及城市道路系統來建設。1992年,國務院頒布我國城市綠化行業的第一部法規《城市綠化條例》,要求城市綠化規劃應合理設置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以及行道樹及干道綠化帶。隨后相關行業規范如《公園設計規范》(1992)、《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1997)相繼出臺,為綠地設計提供標準。1998年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交通部、鐵道部等聯合發出了《關于關于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開展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的通知》,決定從1998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以公路、鐵路和江河沿線綠化為主要內容,掀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力爭用3-5年時間,構建起我國國土綠化的新格局。隨后,《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國發[2000]31 號)》中指出綠色通道建設是我國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對公路、鐵路、河渠、堤壩沿線進行綠化美化。

    這一時期,我國的綠色通道建設總體上強調線性空間兩側的綠帶建設,其內容僅限于林業及相關行業綠化美化的層次,只是綠色通道實施過程中最基礎的步驟,在實踐中遠沒有達到歐美國家生態、休閑、美學與歷史文化等多種功能相結合的層次。因此,當時在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通道規劃,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也沒有對城市內部綠色通道的建設提出相關的理論指導。

    2、2000-2010年:國外綠道理論引入和研究階段

    2000年以來,受歐美綠道網絡建設思潮的影響,國內專家開始關注綠道網絡的生態保護、休閑娛樂、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功能特點和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綠道網絡規劃方法。從城鎮綠地系統和綠地生態網絡角度,分析綠道在城鎮中的生態作用和游憩功能,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科學與旅游系的劉濱誼教授為代表;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綠道的自然生態功能和從文化遺產保護角度分析綠道的歷史文化保護功能,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的俞孔堅教授為代表;從環城游憩功能提出的環城游憩帶(rebam)的概念,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的吳必虎教授為代表;從風景道的角度,分析區域綠道中的旅游開發功能,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北京交通大學風景道與旅游規劃研究所的余青教授為代表。

    綜觀這一階段十年的綠道研究,從研究內容上主要概括為兩類:一是側重國外綠道理論與實踐的介紹總結;二是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側重國內自身的綠道理論與實踐研究。

    3、2010年至今:國內綠道規劃與實踐相結合階段

    經過十多年的理論研究和規劃探索,2010年以來,國內部分城市地區陸續開始進行綜合性的綠道規劃和建設,而綜合綠道的建設以廣東省一次建成最多,規模最大。廣東借鑒國外經驗在全國率先建成了首個綠道網,標志著我國在綠道的實踐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隨后,全國城市掀起了各具特色的“中國綠道運動”。除廣東省珠三角地區以外,成都、海口、嘉興、溫州、無錫、南京、江陰、武漢、綿羊、泉州、贛州等10多個城市也已開展或擬開展專門的綠道規劃和建設。二、國內綠道規劃建設主要做法

    從空間尺度的演變上來看,從產生發展至今,綠地生態網絡的尺度和層次,呈現出從微觀的具體設計尺度到宏觀的戰略規劃尺度,從地方、區域到國家,甚至超越國土的尺度變化。我國的綠道規劃建設也呈現出區域-城市-社區層面的特點。

    1、區域層面:珠江三角洲綠道網

    目前,區域層面的綠道規劃建設國內大多處于設想階段,除浙江省從生態角度提出編制省域綠道網戰略規劃設想外,以成都市域的規劃建設實踐經驗最為突出。而廣東珠三角綠道網是打破了城市界限在大區域環境中由多市共建的生態型、網絡化、多功能的系統工程,是全國首例。

    2010年2月,廣東省出臺了《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計劃用3年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2372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按照“一年基本建成,兩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建設目標。兩年多來,珠三角綠道網建設進展順利,一年實際建成2372公里省立綠道,比規劃的1690公里超額完成40%;兩年實現“全部到位”目標,在全線貫通2372公里省立綠道的基礎上,珠三角省立綠道累計建成驛站345個、停車場303個、自行車租賃點373個,超額完成30%以上,安全設施、標識牌等已全部配套完善;城市綠道建成慢行道2828公里,較2195公里的建設計劃超額完成近30%。目前,省立綠道兩年“全部到位”的任務全面完成,初步構建起了省立―城市兩級綠道有機銜接的網絡系統。

    2、城市層面:佛山市綜合型綠道

    城市層面的綠道網主要強調自然本體的聯系和特點,通過綠色通廊將城市的公園、街頭綠地、自然保護區、農田、河流、濱水綠帶和山地等納入綠色網絡,使點、線、面、片、環、楔、廊等相互結合,構成一個自然、多樣、高效、有一定自我維持能力的動態綠色結構體系,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協調。

    以佛山綠道網為例,根據《佛山市綠道網建設規劃(2010-2020)》,佛山全市綠道網分為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個層次,結合佛山獨具特色的“組團-軸帶式”城市空間布局特征,規劃以“四橫八環十六縱”來構建綠道網絡骨架。規劃最終實現市域內每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綠道,市民5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45分鐘可達區域綠道的目的。

    三、以佛山市綠道網建設規劃(2010-2020)為例

    珠三角在城市化迅速推進,人口和產業急劇上升和集中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2009年,廣東省提出率先在珠三角構建綠道網的構想。

    廣東省委書記同志指出要將綠道擺在和軌道同樣重要的位置, 并要求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扎實推進綠道網建設的各項工作,力爭“一年基本建成,兩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將珠三角綠道網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標志性工程。

    1、綠道的概念

    ⑴定義

    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并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

    ⑵組成內容

    綠道包括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兩大部分:

    自然系統:主要由地帶性植物群落、水體、土壤等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是綠道的主體。

    人工系統:包括景觀節點、慢行道、標識系統、基礎設施、服務系統。

    2、綠道網構成

    綠道(Greenway)按照目標功能不同,可分為三級:

    區域綠道:連接城市與城市,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支撐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綠道。

    城市綠道:連接城市內部重要功能組團,對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的綠道。

    社區綠道:連接社區公園、小游園和街頭綠地,主要為附近居民服務的綠道。

    3、主要規劃任務

    ⑴根據《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原則確定的區域綠道走向,落實佛山市境內4條區域綠道的選線,并相應確定建設內容。

    ⑵根據《珠三角區域綠道(省立)規劃設計技術指引》的要求,結合區域綠道走線沿途的現狀實際,合理布局區域綠道的各項配套設施。

    ⑶按照省統一要求,制定綠道網建設實施計劃。

    ⑷在佛山市區域綠道框架的基礎上,原則制定佛山市城市綠道的規劃方案,社區綠道規劃方案由各區自行編制。

    4、規劃原則

    ⑴生態化原則 充分結合現有自然資源特征,讓綠道充滿“鄉野的氣息”。

    ⑵本土化原則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內涵,讓綠道展現“地方的風情”

    ⑶多樣化原則 滿足多方面、多層次的人群的需求,打造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綠道,讓綠道呈現“多重的精彩”。

    ⑷人性化原則 突出以人為本,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并完善綠道相關的配套設施,讓綠道洋溢“人文的關懷”。

    ⑸便利化原則 將綠道貫通起來成網布局;服務設施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設置,方便居民使用。

    ⑹可行性原則 綠道盡量結合現有的濱水路徑、鄉村小道和道路兩側人行道進行布置,配套服務設施也盡量利用現狀資源,既要易于施工建設又要方便日常維護管理。

    5、珠三角綠道網規劃要求

    《規劃綱要》在珠三角范圍內共規劃了6條區域綠道,主線總長約1690公里。其中分別有①、③、④、⑥號區域綠道經過佛山市,具體如下:

    ①號綠道,西岸山海綠道。在佛山市境內東起金沙洲,依次串聯沙涌郊野公園、南國桃園(南海影視城和南海觀音寺)、東風水庫、三水荷花世界、三水森林公園、云東海,向西經馬房大橋延伸至肇慶市,總長約59公里。

    ③號綠道,珠三角文化休閑綠道。在佛山市境內起于碧江金樓,依次串聯都寧崗森林公園、橫沙圍濕地公園、長鹿農莊、順峰山風景名勝區,馬崗濕地公園、順德南沙頭濕地公園、馬寧山郊野公園、均安生態樂園,向南經白藤大橋進入江門市,總長約70公里。

    ④號綠道,廣珠生態休閑綠道。在佛山市境內北起與花都交界處的東環北延線,依次串聯草場濕地公園、美景森林公園、沙涌郊野公園、千燈湖、陳村花卉世界、鯉魚沙濕地公園、橫沙圍濕地公園、長鹿農莊、順峰山風景名勝區、大小崗郊野公園,向南延伸至中山市蒂峰山森林公園,總長約106公里。

    ⑥號綠道,西江濱水休閑綠道。在佛山市境內北起三水兩江并流處,依次串聯半江橋、魁崗文塔、馬鞍崗郊野公園、海景森林公園、南海濕地公園、天子墓風景區、南莊生態休閑區、羅南生態農莊、西樵山風景名勝區、龍舟訓練基地、璜璣鷺鳥天堂風景名勝區、九江酒廠雙蒸博物館,向南延伸至江門市大雁山風景區,總長約106公里。

    6、城市綠道選線方案

    佛山市城市綠道總數約60條,總長度約1000公里,涉及佛山五區和東平新城,其中主干城市綠道的長度約300公里。

    7、社區綠道

    打造以東平新城、南莊水鄉生態休閑區、千燈湖、南國桃園、順峰山、均安生態樂園、西江新城、云東海、大南山等九個示范區為代表的社區綠道網。

    8、綠道服務區規劃

    綠道每隔20公里左右需設一處服務區,本次規劃于區域綠道共設置17個服務區,于城市綠道共設置31個服務區。

    9、佛山市綠道網與綠化體系

    通過佛山市綠道網建設,構筑以區域綠地為背景,綠道網及綠網為骨架的佛山市綠化體系,打造嶺南“綠城”。

    10、總體目標

    串聯城鄉自然與人文景觀,建設宜居宜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低碳節能的城鄉環境;構筑城鄉一體化的區域、城市、社區三個層面多類型、多功能的綠道網系統;建設以區域綠地(Greenland)為背景、綠道網(Greenway)及綠網(Greennet)為骨架的佛山市“3G”綠化體系,打造嶺南“綠城”(Greencity)。

    11、實施原則

    統一規劃、分區建設、適當補貼、屬地管理。

    該規劃為總體層面定位,實際線位及服務區等配套設施在具體建設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進行調整,以具體實施線位為準。

    四、技術總結與思考

    “綠”特指了自然中令人愉快的事物―樹林、河流、野生動植物;“道”可以理解為通道或者路徑,因此綠道這種線性的開放空間,在人工化的城市環境中,作為城市中與郊區、自然聯通的通道,同時對于極大地調整著城市中過于人工化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國內綠道發展處于起步狀態,國家層面或大的區域層面上的綠道規劃還比較少,從業人員及民眾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這就要求相關的從業人員在規劃設計中從更為廣闊的思路看待,在城市規劃及城市設計中推廣應用綠道,普及綠道的相關思路及優點。綠道為框架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規劃和發展中重要的環節,將必然為兼具生態、景觀、游憩使用功能和體現城市土地價值整治綜合提升等優越性的城市生長模式。

    參考文獻:

    [1] 洛林k施瓦茨,綠道規劃設計開發[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第6篇:道路防護綠地設計規范范文

    關鍵詞: 再生水利用;水資源;利用前景

    中圖分類號:TL353+2 文獻標識碼:A

    巴彥浩特地區屬于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污廢水資源化開發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根據阿拉善左旗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污廢水的資源化開發利用比例要不斷加大。已建成部分再生水系統,供給城市綠化用水

    1研究區域概況

    巴彥浩特鎮是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首府所在地,全盟全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鎮區面積30平方公里,已建成鎮區面積23平方公里,包括常駐外來人口總人口約10萬人。

    巴彥浩特鎮位于阿拉善左旗中部,賀蘭山西麓山前沖洪積扇上,騰格里沙漠的東邊緣。東靠賀蘭山,西臨騰格里沙漠,地理位置東經105°39′、北緯38°52′。地形東高西低,海拔1500~1750米。

    巴彥浩特鎮地處大陸腹地,東南風界的邊緣,屬典型中溫帶干旱氣候,降雨稀少,蒸發強烈。多年平均降水量213毫米,年蒸發量2349毫米;平均氣溫7.4攝氏度,最低氣溫-31攝氏度,最高氣溫36.6攝氏度;無霜期120~180天,平均結凍期160天左右,最大凍土深1.5米;年平均風速3.0米/秒,年平均大風日50天,最多年份100天,風向多為西北風。

    2水量預測

    2.1用水量預測

    2.1.1再生水利用對象

    巴彥浩特市是一個缺水城市,為節約水資源、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將近期2015年再生水用于市政雜用用水,遠期2020年再生水用于工業用水、市政雜用用水。其中,工業用水主要包括熱電廠循環冷水;市政雜用用水主要為城市綠化用水。

    2.1.2再生水用水量標準

    因再生水利用各用戶的月際用水量變化不同,造成各用戶存在月際變化大、用水高峰各不相同的特點。本次規劃從廠網規模上重點研究再生水高日需水量,從資源分配利用上重點研究再生水年內分配。

    2.1.2.1工業用水

    隨著巴彥浩特市城市各項用水量的迅速增加,城市水資源日益緊張,內蒙古作為西部能源輸出地區,熱電廠對當地經濟有重要意義,但熱電工業作為水資源消耗工業,水資源的限制對熱電廠首先造成影響,因此污水再生水在熱電廠利用具有戰略意義。僅遠期2020年考慮工業用水。

    按照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關于印發內蒙古哈倫能源巴彥浩特熱電聯產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議紀要的通知》(電規發電[2011]292號)審查文件,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全年用水量210萬m/a。其中:生產用水量205萬m/a(夏季用水量279m/h、冬季用水量為307m/h);生活用水量為4.38萬m/a(5m/h)。

    按照水利廳《水利廳關于哈倫能源巴彥浩特2×330MW熱電聯產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批復》(內水資[2011]98號)批復文件,經核定后本項目取水量為223.51萬m/a,其中:核定后項目生產補水量201.6萬m/a(夏季280m/h、冬季306m/h),考慮8%輸水、凈化損失后的再生水生產取水量為219.13萬m/a,(夏季298.91m/h、7173.91m/d,冬季327.17m/h、7852.17m/d);生活取水直接取自廠區外市政供水管網不計損失,取水量為4.38萬m/a(5m/h)。

    2.1.2.2 綠化用水

    《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中綠地澆灑用水量指標為1.0~3.0L/(m·d),因此本次設計公共綠地、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以及防護綠地澆灑用水的最高日需水量2015年采用1.0L/(m·d),2020年采用2.0L/(m·d)。

    2.1.3需水量預測

    2.1.3.1工業用水

    工業用水量相對穩定,因此確定2020年工業用水用戶最高日需水量見表4-1:

    2.1.3.2綠化用水

    根據巴彥浩特綠化建設項目匯總表,2015年城區綠地面積為552.59公頃,2020年城區綠地面積為788.8公頃。巴彥浩特鎮綠地澆灑一般為4月至10月,基本為7個月210天。2015年、2020年綠化再生水年用水量見下表所示:

    2.1.3.3管網漏損水量

    根據《水利廳關于哈倫能源巴彥浩特2×330MW熱電聯產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批復》(內水資[2011]98號)批復文件,工業用水量已考慮8%輸水、凈化的損失。漏損水量僅考慮綠化用水量,按綠化用水量的10%計算,即近期2015年管網漏損水量為552.6m/d,遠期2020年管網漏損水量為1577.6m/d。

    2.2供需平衡

    2.2.1現狀供水能力

    目前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彥浩特鎮再生水供水水源主要有:新建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水庫、紅溝水庫和3眼水源機井。

    新建污水處理廠:出水規模1.8萬m/d,再生水送水泵房的地面高程1434.5m。

    再生水水庫:水庫設計水位高程為1467m,總庫容55.5萬m,污水處理廠出水在保障再生水需求的情況下,富裕水量輸送至再生水水庫。供水期為4~10月210天,供水能力2380m/d。

    紅溝水庫:庫容84.8萬m,水源為洪水及上游。年供水量80萬日m,供水期為4~10月210天。日供水能力3810m/d。

    3眼水源機井:供水量0.5萬m/d。

    2.2.2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水量預測確定本次工程設計服務期限為2020年,再生水供水規模為2.8萬m/d。由上表可以看出各水源均小于再生水需水量,因此巴彥浩特再生水供水系統需要采用一個多水源供水系統。各水源總供水能力為2.92萬m/d,可滿足2.8萬m/d供水規模之需。圖1:規劃區水資源供需圖

    3再生水水源確定

    3.1新建污水處理廠

    按照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總體規劃,在鎮區西北方向約2.5公里處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本工程污水處理廠按規模20,000m/d進行土建設計和配置設備。根據前述,巴彥浩特新區污水廠的污水規模為20,000m/d,鎮區可以提供充足的源水。本工程從新建污水廠出水經再生水送水泵站處理后分別送至現狀水庫和二級泵站。進入新建熱電廠的再生水管線則從就近的再生水系統接入。

    本工程擬于2012年下半年開始建設,于2014年10月建成投產,其建設規模為按遠期2.0萬m/d。再生水出水規模為18000m/d。作為本工程水源的污水量、水質都能滿足本工程的需要。

    3.2再生水水庫

    再生水利用調節水庫為平原型水庫,水庫由開挖土方四面堆筑壩體形成水平面為長方形斷面的水庫,水庫四面壩體的結合面采用圓弧自然轉角。由于壩址位于賀蘭山沖洪積扇上,東西向地形坡度較陡,為減小水庫大壩的填筑高度,水庫南北向長條形布置:水庫大壩南北向壩軸線為265m,東西向壩軸線長度為215m,水庫大壩壩軸線總長度為960m,占地面積126畝。

    水庫大壩按照半填半挖、開挖與回填土石方工程量基本持平原則設計。水庫大壩填筑高度最小的是東壩體,填筑高度約6m,自然地面以下開挖深度約10m;水庫大壩填筑高度最大的是西壩體,最大填筑壩高12m,其自然地面以下開挖深度約4m,即水庫最大深度為16m,水庫庫底開挖襯砌均按照水平面設計。

    污水處理廠出水在保障再生水需求的情況下,富裕水量輸送至再生水水庫,水庫設計水位高程為1467m,總庫容55.5萬m。巴彥浩特鎮綠地澆灑一般為4月至10月,基本為7個月210天。再生水水庫供水能力2380m/d。

    3.3紅溝水庫

    紅溝水庫為城區內水庫,主要的雨水受納體。水庫設計壩高13m,總庫容84.8萬m。巴彥浩特鎮綠地澆灑一般為4月至10月,基本為7個月210天。紅溝水庫供水能力3810m/d。

    3. 4水源機井

    水源機井位于二道溝澇壩和葦子澇壩附近,王府街南,錫林路西。由于機井附近地下水位較高,水源機井就地抽水將水位降至正常水位以下,并作為綠化用水。水源機井為3口,詳細見下表。

    4再生水供水系統分區

    4.1供水分壓分區的劃定

    根據上述供水分壓分區劃定依據,在城區打破行政區劃范圍組成5個分壓供水區覆蓋全鎮,以降低管網供水壓力,達到降低工程造價和能耗的目的。根據巴彥浩特綠化建設項目匯總表,2020年城區綠地面積為788.8公頃,東城區綠化面積309公頃,生態園區綠化面積233.9公頃,西城區245.9公頃。具體供水分區情況見下表。

    262

    4.2再生水供水水源分區規劃

    根據巴彥浩特市再生水分區情況、水資源位置、供水能力將整個再生水供水區域劃分如下:

    5供水方案

    本次方案維持北環線現狀0.6萬m/d,在南環路新建輸水管線DN560—DN400,供水規模1.5萬m/d。根據再生水廠水量、位置以及再生水用戶的需求,規劃建設7個再生水回用系統。再生水供水I區系統:由已建1#高位水池供水,容積2000m,服務面積為443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再生水供水II區系統:由新建3#提升泵站配水,服務面積為581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再生水供水III區系統:由南環線輸水管線直接配水,服務面積為575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東城區包括再生水供水I、II、III,再生水供水量7478m/d。再生水供水IV區系統:由新建2#加壓泵站,規模4000m/d,服務面積為602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道路澆灑等市政用水水量為3654m/d。再生水供水V區系統:由南環線輸水管線直接配水,服務面積為1019公頃。其中用于服務范圍內綠化、道路澆灑等市政用水水量為5860m/d。營盤山綠化系統:由已建2#加壓泵站供水。用于營盤山范圍內綠化用水,高峰用水量水量為2000m/d。再生水工業供水系統:由再生水管網就近供水。用于巴彥浩特電廠循環冷卻水補充水,用水量為8000m/d。

    6 結語

    目前,阿拉善盟左旗巴彥浩特鎮再生水公眾認可度正逐步提高,綜合效益明顯,這不僅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必要,也是符合我國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方針。我們必須要做好必要的宣傳引導工作,調動可利用的資源,爭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程先軍 . 污水資源灌溉利用分析[J]. 中國水利,2003,( 11) : 35-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a人片|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成人性生话视频|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成人免费黄网站|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成人凹凸短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成人小视频|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