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阻肺癥狀及其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老年性慢阻肺、診治要點、穩定期、急性加重期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519-01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均屬于慢阻肺范疇(COPD),是臨床老年常見疾病之一,其嚴重危害著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來隨著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慢阻肺的病死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因而,對慢阻肺的治療和診斷逐漸引起廣大臨床醫師的重視,本文就本人多年慢阻肺診治經驗簡單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間收治的102例老年性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介于62~84歲,平均年齡為74.38±4.2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診斷標準,排除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診治要點
仔細觀察患者的癥狀,詳細咨詢患者的發病過程,結合肺功能診斷、X射線以及CT等方式確定患者的病情。COPD可以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穩定期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其它一些藥物并輔以家庭氧療;急性加重期的治療手段包括控制性氧療、抗生素治療、霧化吸入性治療以及機械通氣。
2 結果
上述所有患者在我院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及精心護理下,其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1例患者死亡。
3 討論
COPD初期癥狀不明顯,主要為氣道不順,痰比較多或者感冒時容易咳嗽且咳嗽容易加重且不宜治愈,因而往往因不被重視而耽誤治療時機。COPD診斷的金標準是肺功能診斷。進行肺功能診斷時臨床醫師應細致觀察患者的用力呼氣容積(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值的變化。與血壓、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標一樣,肺功能也是重要的生命指標之一。肺功能診斷只需患者用力呼吸幾次,就可以讓臨床醫師了解患者的氣道及肺組織的纖細情況。只需用力呼吸幾次,就可反映人體的氣道及肺組織的狀態情況。
COPD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不同臨床分析的治療目的不同,因而治療方案也具有明顯的差異。COPD穩定期的治療旨在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減緩病情發展進程,避免患者肺功能進一步下降以及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該階段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其它一些藥物并輔以家庭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是老年性慢阻肺穩定期的主要治療手段。暫時應用可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長期應用可以預防患者病情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癥狀。且長期臨床實踐結果表明,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效果比短效的好,聯用應用不同作用機理的支氣管擴張劑比使用單一種類的擴張劑效果好。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對于COPD的治療作用尚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其能夠減輕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家庭氧療是COPD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氧療能夠使患者進行自由活動,延長活動時間,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急性加重期治療的目的為控制病情進展,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在此時期,臨床醫師應根據癥狀、血氣分析、胸片等綜合評估,制定包括控制性氧療、抗生素治療、霧化吸入性治療以及機械通氣在內的治療方案。控制性氧療是COPD患者加重期治療的基礎,但氧氣吸入濃度不宜過高,吸入速度控制在2L/min左右為宜,此外應仔細觀察患者吸氧過程中的病情變化,避免呼吸性酸中毒及 CO 2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COPD患者的病情的加重多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因而,在此時期輔以抗生素治療是十分必要的。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痰細菌培養結果,選取該細菌最敏感的抗生素,將患者機體細菌量控制在較低水平,避免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霧化吸入療法是將藥物經吸入裝置霧化后直接送到呼吸道患病部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局部給藥方法,作用迅速、直接,如果配合全身治療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正確使用這些藥物可以使患者呼吸困難減輕、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常用藥物包括有 β 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藥物、黏液溶解劑等藥物。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慮使用無創的通氣支持治療,可以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氣管內插管,可以降低氣管插管和有創呼吸機的使用,降低患者病死率,縮短住院天數。
對于老年性慢阻肺患者,結合患者臨床癥狀、患者主訴以及肺功能診斷等檢查手段可以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進程,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進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樣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于GOPD的治療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臨床醫師應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優化用藥方案,應注意監督患者的醫囑遵從性,幫助患者接受長期合理的治療,穩定患者的病情,改善其預后情況及生活質量,避免病情惡化,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Ana S.M. Afonso,Katia M.C. COP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Prevalence,incidence and survival [J].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05(01),1872-1884.
[2] 張穎,張濤.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舒張劑在 COPD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01):78-79.
[3] 鐘南山.COPD 流行病及防治戰略[J].醫學研究通訊,2003,32(11):2-3.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實用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25(-8):453-460.
[5] 繆競智.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9,24(5):329-331.
[6] Apostolakis E,Filos KS ,Koletsis E,et al. Lung dysfunctio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J Card Surg,2010,25:47-55.
[7] 閆潔.霧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5(11):2930-2931.
[8] 尚輝輝,卜慶恩.兩種霧化吸入方式對 COPD 治療效果的對比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0):1646-1647.
[9] 王志頤,王秋萍,辛曉峰.鼻部疾病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關系[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26(04):301-302.
喘可治注射液主要成分為巴戟天、羊藿等,具有溫腎納氣平喘的功效。在辨證有腎虛情況下,筆者采用喘可治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茲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8~82歲;病程3~40年;病情程度輕度7例,中度25例,重度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一般資料見表1。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略)
1.2 診斷標準
依據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系病學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1]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符合copd診斷標準,無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非妊娠、哺乳期的婦女,非對本藥過敏者可納入本觀察。排除支氣管哮喘、其它原因所致咳嗽、肺部囊性纖維化等疾病。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基礎治療+喘可治注射液(珠海經濟特區健心醫藥有限公司生產)肌肉注射,每日1次,4 ml/次,療程14 d。對照組:予常規基礎治療,包括吸氧、抗炎、解痙、化痰。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
采用分級計分法記錄中醫癥狀和體征。①中醫癥狀包括:喘息、咳嗽、咯痰、畏寒、多汗、腰酸肢軟、面色蒼白。癥狀偶有發作,程度較輕為輕度,計1分;癥狀發作較頻繁,程度較重為中度,計2分;癥狀明顯或持續發作,程度嚴重為重度,計3分。②體征(肺部哮鳴音):哮鳴音偶聞,或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出現,計1分;聽診有散在哮鳴音計2分;滿布哮鳴音計3分。
1.5.2 實驗室檢測
采用耶格肺功能儀于治療前后檢測肺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1秒鐘用力呼吸容積占用力肺活量比例(fev1%)、用力肺活量(fvc)。
1.5.3 安全性檢測
檢測項目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尿、便常規檢查;肝功能、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于用藥前后各檢測1次。
1.6 療效標準
1.6.1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控制: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不足輕度者;顯效: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由3分降至1分);有效:治療后癥狀好轉(由3分降至2分,或由2分降至1分);無效:治療后癥狀無好轉或加重。
1.6.2 肺功能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fev1增值30%以上;有效:fev1增值10%~30%;無效:fev1增值小于10%。
1.6.3 中醫證候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治療后總積分值下降2/3以上者;有效:治療后總積分值下降1/3~2/3者;無效:治療后總積分值下降不足1/3者。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有效病例中咳喘癥狀緩解起效時間為1~7 d,平均(3.8±2.3)d。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0%,有效病例中咳喘癥狀緩解起效時間為4~9 d,平均(6.8±1.7)d。見表2。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略)
2.2 肺功能測定結果
(見表3)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改善情況(略)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
觀察期間,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前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尿素氮、肌酐及胸部x線檢查、尿常規、心電圖等均無顯著變化。
3 討論
copd有發病率高、致殘率、致死率高的特點,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這種氣流受限常呈漸進性,并伴有肺部對有害塵粒或氣體呈異常的炎癥反應。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多并發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筆者認為,copd發病當責之于肺、脾、腎功能受損,明代趙獻可在《醫貫》中指出:“真元損耗,喘出于腎,氣之上奔,……乃氣不歸元也。”清代葉桂《臨證指南醫案》有“在肺為實,在腎為虛”之說。臨床copd患者以老年男性居多,乃腎陽漸衰,痰濁瘀阻于肺,咳、痰、喘反復發作,肺腎虛損漸進加重所致。故以溫腎納氣法,采用喘可治注射液肌肉注射對其治療。藥理學研究證明[2],喘可治注射液對慢性支氣管炎模型動物有明顯的增強機體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功能;在抗炎及抑菌試驗中,該藥表現出一定的抗炎與抑菌作用以及增強機體應激能力的作用,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的免疫網絡發揮多環節的調節作用,改善機體的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自穩能力。由于本研究病例數偏少,尚須大樣本的臨床對照試驗研究驗證。慢阻肺病變發展多為肺腎虛損、腎陽漸衰的過程,通過本臨床療效觀察顯示,喘可治注射液作為一種免疫增強劑,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溫腎納氣平喘,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肺功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拓展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其實,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通過及早干預,讓人不得病或是晚得病、少得病這種“治未病”的理念是醫患共同的目標。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炎”)是秋冬時節的常見病、多發病,且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有增加趨勢。近日,著名呼吸內科專家、博士生導師周向東教授通過本刊提醒大家,隨著空氣質量的不斷惡化,加強對慢支炎的認識,提前預防慢支炎很有必要。
周向東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呼吸內科學術帶頭人,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全國常委、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等職。長期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工作,對常見、疑難病的診治有豐富經驗,尤其對慢性氣道炎性疾病的治療有獨特手段。
家住江邊的周老爺子每天早晨7時許都要到湘江邊走一走,做做晨練。最近一天,周老爺子像往常一樣在江邊打起太極,做到一半明顯感到呼吸困難,緊接著便咳嗽起來,呼吸也越來越急促,其兒子見狀趕緊把周老爺子送到醫院搶救。原來,周老爺子是十幾年的“老慢支”患者,平時通過藥物控制都很好,但是近日來霧霾天氣導致他慢支炎復發。
根據社科院和中國氣象局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我國近期多次遭遇嚴重霧霾天氣,今年霧霾天數為52年來同期最多。看到這樣的報道,記者聯系到國內著名呼吸內科專家、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周向東教授,就霧霾天對人們尤其是慢支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影響和應對措施進行了采訪。
接受采訪時,周教授指出,霧霾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空氣中的懸浮顆粒,人在呼吸時很容易將這些懸浮顆粒吸入呼吸道,而這些顆粒表面容易附著化學物質和病菌,對人體的呼吸道(特別是支氣管和肺部)有極大傷害,易引起鼻炎、咽喉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病癥。同時也容易導致諸如慢支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情的急性加重,故此類患者更應注重‘治未病’理念,通過早期干預,阻止病情急性發作或急性加重。”
周教授介紹,慢支炎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表現以慢性反復發作性的咳嗽、咳痰為特征。慢支炎早期癥狀輕微,僅表現為咳嗽、咳痰,甚至有慢性炎癥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而無癥狀,故未引起多數患者重視。而晚期患者因炎癥反復刺激,病情逐漸加重,常常并發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若慢支炎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英文縮寫COPD),則不僅僅再是一個單純的肺部疾病,而是具有廣泛肺外效應的全身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慢阻肺位于心、腦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與人類免疫缺陷綜合征并列,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國流行病學資料表明,40歲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達8.2%,其中輕中度的慢阻肺患者所占比例高達70.7%,我國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數高達128萬。然而,目前的藥物治療僅以改善患者癥狀為主,在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方面作用有限。
因此,我們要早發現、早診斷,積極防治慢支炎,盡量避免其進展為慢阻肺。
記者問道:慢支炎危害不小,但其診斷率往往低于患病率,治療率也遠低于實際患病率。這是為何?
周教授說,慢支炎確實容易被忽視。究其原因,一是在慢支炎初期,患者癥狀不明顯甚至可能無自覺癥狀,疾病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于隱匿期,經過多年的進展才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二是人們的保健意識薄弱,未引起足夠重視,當出現癥狀加重后才意識到需要就診和行肺功能檢查,但此時往往已發展到了中、重度階段,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如何預測慢支炎及慢阻肺發生及早期發現、診斷以便于早期干預,是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慢支炎的診斷要排除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且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3個月以上,并連續2年。如果患者能在未出現肺功能損害或輕度損害時就及時發現,并采取干預措施,無疑可以減緩疾病的進展。對吸煙等高危人群及時進行篩查,也能為盡早延緩疾病進程提供時機。一旦疾病發展到重度和極重度的階段,即患者肺功能已經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等各種并發癥時,逆轉病程就很困難了。
慢支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遺傳性危險因素者,如出生時低體重、早產兒或兒時反復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有獲得性危險因素,如吸煙者及被動吸煙者,職業性暴露者,呼吸系統感染或過敏者;男性和老年人是本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社會經濟因素,如低收入、生活環境差、教育水平低、營養不良等也影響著慢支炎的發生發展。
聽了周教授的介紹,記者不禁咂舌,趕緊請周教授推薦預防慢支炎的方法。
周教授一笑說,也不用這么害怕,慢支炎也是可控可防的。根據中醫學“治未病”的觀念,控制危險因素,可有效阻止病情發作或加重。
戒煙是目前已證實可改變慢阻肺自然病程的唯一措施。
減少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物的暴露可減少有害顆粒對氣道的反復刺激。
接種疫苗。因為反復呼吸道感染也是慢支炎及慢阻肺發生發展的一大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證實,流感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危險人群呼吸道感染。目前國際上一致推薦對慢阻肺患者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通過適量運動鍛煉,如氣功、太極拳、呼吸操、定量行走等鍛煉形式以改善呼吸循環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呼吸鍛煉已證實對于改善肺功能有效,所以鼓勵高危人群學會做一些呼吸操,這樣可以改善肺內氣體分布,使異常的通氣狀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說到這里,周教授還特地推薦一套縮唇呼吸操做法:取坐位、立位或臥位,用鼻吸氣,并將嘴唇縮成魚嘴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緩呼出,吸氣與呼氣之比為1:2,練習5分鐘。縮唇呼吸可以延緩呼氣流速,減慢呼吸頻率,增加肺泡通氣量,改善缺氧情況,吸氣后屏氣2~3秒,可改善吸入氣體分布不均的狀態和低氧現象,并可以使部分萎縮的肺泡有機會重新張開。
縮唇呼吸也可以配合肢體動作,進行全身呼吸訓練。如選擇合適的塑料瓶,容量800~1000毫升,先深吸氣,然后含住瓶口,盡力將肺內氣體吹入瓶內,每次3~5分鐘,每天3~4次,可有效排除肺內殘留氣體,改善通氣功能。呼吸操鍛煉時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重癥患者可根據病情選擇合適自己的量進行鍛煉。
采訪最后,周教授告訴記者,由于一些舊觀念的影響以及健康宣教的不足,有些患者還容易把慢支炎和哮喘混淆。部分喘息型慢支炎患者除表現咳嗽、咳痰外,還伴有嚴重喘息,故以為自己就是哮喘,按照哮喘進行治療。事實上,哮喘主要是一種變態反應(即過敏反應)性疾病,而慢支炎患者則大多(約有90%)與多年吸煙密切相關,其本質不同,治療也不同。
關鍵詞: 納洛酮;無創正壓通氣;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病情反復多變且呈進行性發展。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受阻、氣流不暢,極大程度的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收治的1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對比觀察采用單純納洛酮和采用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研究資料結果情況總結示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1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85例。在觀察組中,男43例,女42例。患者年齡為39~83歲,平均年齡為(54.7±2.8)歲,患者病程8個月~18年,平均病程為(6.46±2.6)年。在對照組中,男44例,女41例。患者年齡為37~85歲,平均年齡為(55.3±2.4)歲,患者病程7個月~19年,平均病程為(6.84±2.9)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情況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悶、呼吸費力以喘息加重等癥狀。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控制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納洛酮(北京華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10900021)2mg加入0.9% NaCl 250mL中靜脈滴注,2次/d,連續使用3~5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采用BiPAP呼吸機(美國偉康公司生產),經鼻面罩正壓通氣治療,吸氣正壓從4~6cm H2O開始,逐步調整為10~18cm H2O,呼吸正壓在4~10cm H2O,吸氧流量在4~8L/min,1~3次/d,2~4h/d,并且根據不同患者的相應恢復情況進行調整吸氣壓、呼氣壓以及氧流量,將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氧濃度維持在40%~45%,連續通氣3~5d。
1.3 療效評定 顯效:患者在治療48h之后,呼吸困難、胸悶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顯著改善,心率、呼吸頻率下降,PaCO2、PaO2均恢復到正常范圍;有效:患者在治療后3~5d內呼吸困難、胸悶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下降,PaO2≥60mmHg,PaCO2為50~59mmHg;無效:患者在治療后所有癥狀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2-3]。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X±s表示,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2.94%,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3.53%,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CO2、PaO2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PaCO2、PaO2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aCO2顯著下降,而PaO2明顯提高,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而PaO2顯著改善(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CO2、PaO2比較(X±S,mmHg)
注:與對照組相比,*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氣道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受阻、氣流不暢。患者病程通常比較長,大部分患者達到數十年之久,且死亡率比較高。患者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受到非常大的痛苦,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負擔[4]。目前,隨著醫療事業的進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藥物也不斷增多,然而大多數的常規抗生素對慢阻肺患者的治療不容樂觀,對于慢阻肺患者改善通氣,糾正呼吸抑制是治療的關鍵。
近年來無創呼吸機在臨床上已經被廣泛運用,已經成為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5]。納洛酮能夠有效抑制β-內啡肽介導的各種效應,并且能夠有效阻斷β-內啡肽所導致的呼吸抑制,從而有效改善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有效改善低氧血癥。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的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92.94%,明顯高于單純使用納洛酮的對照組患者的83.53%,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取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具有比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PaCO2、PaO2的情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胡尕偉,張繼紅.丹參注射液與參附注射液治療慢阻肺的臨床療效觀察[J].2013,12(24):1489-1490.
[2] 王娟.痰熱清注射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1:161-162.
[3] 王曉平. 護理干預對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繼發肺真菌感染效果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02): 333-335.
【關鍵詞】營養干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2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664-02
慢性阻塞肺疾病是一種常見臨床慢性呼吸系統性疾病,由于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所致。患者需要借助機械通氣以維持正常呼吸,病情嚴重者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無法正常進食而營養不良,引起病情惡化并伴有其他器官衰竭現象的發生。近年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發病率明顯增加,我院選取60例臨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實施常規治療方案及常規治療輔以營養干預方案,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確診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8歲,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60例患者中,25例患者為支氣管哮喘,20例患者為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15例為其他肺部疾病。60例患者均有呼吸衰竭癥,以機械通氣方式維持正常呼吸。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案,應用支氣管擴張劑、抗感染藥物,采用常規吸氧、機械通氣,提高呼吸功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方案基礎上輔以營養干預,攝入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配合常規治療。
1.3效果評價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前分別測定肺功能指數及營養指數,一個月后再次測定兩組患者的兩項指標;其中營養指數測定主要包括患者體內血清蛋白數量及體重,參照相關部門營養指數規定實施測定。
1.4統計學方法兩組患者治療統計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處理技術,均數標準差和x2數據檢驗處理方式。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數變化比較見表1。
實驗研究表明,兩組患者呼吸衰竭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動脈血氧分壓明顯上升。觀察組患者呼吸衰竭病況及動脈血氧分壓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意義(P>0.05。在常規治療方案基礎上輔以營養干預治療法能夠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難狀況,提高患者肺功能工作效率,增強疾病抵抗力,促進患者病情好轉。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部病又稱之為慢阻肺(COP,是一種不可逆性呼吸氣流受限的慢性疾病,病情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生命。臨床治療手段主要以控制并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位主;患有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要注意避免患者肺功能及其他器官功能嚴重損傷、衰竭。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困難,進食受到影響,營養攝入量受限,體內營養物質消耗增多,機體需求量增大等原因,出現營養不良癥狀,嚴重影響呼吸肌的正常運作功能,降低患者的身體免疫力及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風險幾率,導致病情惡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改善患者的營養攝入方式,增強營養干預,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促進肺功能恢復,保證治療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輔以營養干預方式,使得治療前后患者體重、血清蛋白、肺功能等指標都有明顯提高。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營養干預要以口服營養為主,應用靜脈補充支鏈氨基酸、脂肪乳劑,促進蛋白質的維持,降低蛋白質分解速率,從而減輕患者的呼吸負荷,幫助其體重恢復正常。
總之,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營養干預治療方案,能夠改善患者身體免疫狀況,改善肺功能工作狀況,有效避免呼吸肌萎縮。要根據患者的不同身體狀況,提供不同的營養干預方案,促進患者身體康復。
參考文獻
[1]馬加,楊建華.營養支持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體質量的效果觀察[J].現代康復,2001,5(8:39-40.
[關鍵詞]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相關性呼吸系病;胃食管反流病相關性咽喉病;脾胃病影響到肺
[中圖分類號] R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2(b)-0005-0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食管下括約肌(LES)封閉不緊,使胃內容物(胃酸及胃蛋白酶、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反酸、反食、燒心等反流癥狀或組織損害。臨床上通常將GERD的癥狀分為典型的與非典型的。典型的胃食管反流(GER)癥狀是燒心、反酸、反食;非典型癥狀為胸痛、腹痛和惡心。西方國家人群GERD患病率為51%,其中34%有食管黏膜上皮結構改變(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e上皮化生),在美國,相當大比例人群有燒心癥狀,孕婦尤為明顯,每天有燒心癥狀的孕婦有25%,非孕婦只有7%~10%。國內根據北京、上海在18~70歲人群中的調查,反流癥狀評分為6分(評分范圍為0~18分)的達8.97%,GERD發病率為5.77%,反流性食管炎為1.92%[1-4]。
1 GERD相關的消化道外癥狀
近年發現與GERD相關的消化道外癥狀日益增多,可見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肺間質纖維化、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睡眠失調、咽痛、喉炎、喉部有異物感、經常清嗓、鼻后滴流(postnasal drip)、聲帶息肉、語音改變、嘶啞、牙侵蝕、口氣重等呼吸系、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癥狀,有人把這些癥狀列為本病的消化道外表現,也有人認為是本病的并發癥,注意到它們與GERD的相關性[2-3,5-6]。
1.1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病變(咽喉反流,laryngopharygeal reflux)
胃酸反流至咽喉部,可以產生很多咽喉部的癥狀和體征,主要癥狀為反復的清嗓動作、慢性咳嗽、咽異物感、咽喉痛、聲嘶及吞咽不暢等。喉鏡檢查表現為水腫、紅斑、肉芽腫和潰瘍,稱為反流性咽喉炎。GER又使慢性咽喉炎難以治愈。78例GERD患者,有咽喉反流表現者,咽喉部見到充血,腫脹肥厚46例,單側或雙側聲帶慢性充血伴增厚20例,單側聲帶肉芽腫形成9例,聲帶后部潰瘍3例。反流性咽喉炎的患者中無燒心、反酸等典型反流癥狀的并不少見,130例咽喉炎患者中,45例(34.6%)患GERD,僅12例(9.2%)有反酸、燒心癥狀。另17例沒有典型GERD癥狀的慢性特發性喉炎患者,用雷貝拉唑治療8周后,癥狀改善明顯,喉部體征消失率為80%。反流性咽喉炎的確切發生機制尚未闡明,目前認為可能為:①通過食管-咽喉反流,胃酸、胃蛋白酶對喉部產生直接的損傷;②遠端食管的酸化,通過迷走神經介導的反射,導致慢性的清嗓和咳嗽,最終發展為喉部黏膜的體征和癥狀[2-3,5,7]。
1.2 胃食管反流相關性呼吸系病
1.2.1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AP) 反流物被吸入呼吸道后,可產生吸入性肺炎。反流物對氣道黏膜直接刺激,產生炎癥反應,并可繼發細菌感染;反流物可刺激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神經感受器,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內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平衡失調,導致微循環障礙。吸入性肺炎可伴發燒、咳嗽、呼吸短促、白細胞增加,與細菌性肺炎相似。
1.2.2 支氣管哮喘 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全球大約有1.6億哮喘患者,我國發病率因地區而不同,南方地區約為5%。GERD與哮喘發作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GERD與哮喘為常見多發病,如美國有2 000萬人患哮喘,6 000萬人患GERD,因此,同一患者有GERD與哮喘,很可能是巧合,但研究資料表明,43%~82%的哮喘患者有GERD,而普通人群只占20%~30%。90例哮喘患者中,有典型的反流癥狀的為52%,其中51%有異常的酸反流。因此對哮喘患者尤其是哮喘初發于成年期(因典型的哮喘多開始于兒童期),其發作與過敏原無關,用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治療GERD,可以減少治療哮喘所需激素的劑量,提高呼吸功能者,稱為GERD相關哮喘,這類患者往往夜間發作哮喘或哮喘發作與平臥有關。但1/3的GERD相關哮喘,沒有典型反流癥狀,為silent GERD,對支氣管擴張劑和激素效果欠佳,用奧美拉唑、潘托拉唑治療均可使哮喘明顯好轉。胃食管反流導致哮喘的可能機制包括:①進入呼吸道的酸性胃內容物刺激并損傷呼吸道黏膜產生炎癥反應,使支氣管的反應性增高。②胃食管反流物并未進入呼吸道,只通過刺激食管黏膜酸敏感受體興奮迷走神經,反射性引起支氣管痙攣,從而誘發或加重喘息。③呼吸道吸入微量的酸性胃內容物,引起化學炎癥或刺激迷走神經感受器,損傷氣管、支氣管黏膜(微吸入)。哮喘也可誘發和加重GERD,其原因如下:①哮喘患者,肺充氣過度,使膈肌下降,食管下括約肌壓力(LESP)減低,抗反流作用減弱;②哮喘患者內源性一氧化氮(NO)水平顯著升高,抑制食管下括約肌收縮;③哮喘患者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如茶堿和β2受體激動劑,可以增加胃酸分泌并降低LESP,茶堿有致反流作用,哮喘患者用茶堿后反流時間增加24%,反流癥狀增加3倍。
咽喉部存在對酸超敏感化學感受器,受胃酸的刺激可引起喉頭和支氣管痙攣。若患者咽喉及呼吸系同時犯病,喉、氣管痙攣者,哮喘嚴重,病情危急。汪忠鎬等[6]將GERD表現為嚴重哮喘、喉部發緊、咳嗽、咳痰和聲音嘶啞、聽力障礙等癥狀體征者,命名為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征(gastroesophago-larygotracheal syndrome,GELTS)。
1.2.3 慢性咳嗽 臨床上將以咳嗽為唯一或主要癥狀、咳嗽時間超過3周、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者,稱為慢性咳嗽,吸煙、鼻后滴流、咳嗽變異性哮喘(CVA)、嗜酸粒細胞性非哮喘性支氣管炎及GERD均可引起慢性咳嗽,這些占呼吸門診咳嗽病因的70%~95%,除咳嗽外,沒有其他任何臨床表現,對抗菌素治療無效。約21%的慢性咳嗽由GERD引起,稱為胃食管反流相關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或酸相關性咳嗽,往往只在晚間咳嗽。用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PPI)進行診斷性治療,可使大多數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癥狀得到緩解。目前認為GERD誘發或加重慢性咳嗽的機制是:①食管遠端的酸刺激引起氣管、支氣管咳嗽反射;②胃酸、膽汁等反流物被誤吸入氣管,直接刺激氣管黏膜導致咳嗽。當肺部影像學檢查正常時,GERD很可能是通過刺激食管-支氣管反射而引起咳嗽。資料顯示,改變生活方式和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40 mg,bid,2周)使70%或更多的酸相關性慢性咳嗽患者的癥狀緩解[2-3,5-6,8-10]。
2 診斷與治療
2.1 診斷
GERD相關呼吸系、耳鼻喉疾病最易誤診,76例GERD,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者33例,占43.4%。文獻報告32例老年患者呼吸道癥狀,因無GERD的典型癥狀,臨床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27例,哮喘3例,間質性肺炎2例,而胃鏡證實為反流性食管炎。1例GERD哮喘被呼吸科專家誤診為哮喘而先后住院5次,直到第5次才診斷出為GERD,進而得到正確的治療。另1例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及吸氣性呼吸困難,當地醫院胸部CT檢查,診斷為“肺氣腫”,給予抗感染、平喘藥物治療,暫時控制癥狀,但呈漸進性加重,曾2次發生右側自發性氣胸。近1年來患者幾乎每餐后均有反酸、胃灼熱、噯氣,伴胸痛、咽干、聲音嘶啞及耳鳴等,GERD致嚴重喉氣管刺激,劇烈咳嗽,影響氣胸的愈合。這2例均未能及時認識到是GERD所致呼吸道器質性損害,處理不當,耽誤病情。因此對臨床GERD表現不明顯,常規治療效果不好者,應考慮到同時存在GERD的可能,作進一步檢查。
2.2 治療
用抑酸劑與促動力藥,清熱解毒中藥合用,可改善反流性咽喉炎的癥狀和病理。治療組23例,有效率為91.3%(21例),對照組22例,有效率為13.6%(3例),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3 中醫認識
3.1 對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認識
《內經》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之說,《素問?咳嗽篇》有脾咳,有胃咳之說,《金匱》有“膈上病痰,喘滿咳吐”,“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謂之支飲”之說。《醫門法律》說“《金匱》以咳嗽敘于痰飲之下,以咳嗽必因于痰飲……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無外邪,而支飲漬入肺中,自足以咳嗽不已,況支飲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氣,逆沖而上,尤易上下合邪”,支飲令“外邪可內,下邪可上,不去支飲,其咳終無寧宇”。說明膈上痰飲,阻礙肺氣,必引起胸滿咳喘,嘔吐痰涎。中醫常將咳、痰(飲)、喘相提并論。《金匱》對咳逆上氣而喘,頗多論述,如寒飲郁肺,肺氣不宣,痰阻氣道,氣觸其痰,上氣咳喘,喉中痰鳴之射干麻黃湯證,肺胃津傷,陰虛虛火上炎,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麥門冬湯證,肺失清肅,痰濁壅塞,氣道不利,喘而不得平臥之皂莢丸證,以及肺脹諸證,均特別重視痰(飲)在發病中的作用。
3.2 咳、痰、喘與肺,脾,腎關系
喘分虛喘實喘。
實喘:風寒、邪火、痰飲,壅阻于肺,氣失宣降,上逆為咳喘。如肺感風寒,肺氣為寒邪所閉而喘,其病在肺,邪在腠理,治宜疏散。肺有寒痰伏飲,因風寒感觸或飲食生冷之物而發,坐臥不安,喘息抬肩,治宜疏散順氣消痰,痰消而喘勢方定。
虛喘:素體虛弱,元氣不足,肺脾氣虛,腎不納氣,呼吸急促,氣息不續者,為虛喘。若久病傷肺,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形神虛萎,自汗不寐,短氣而喘,理當補氣。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氣不能上歸于肺,則母令子虛,且水濕不化,阻于三焦,聚水為飲為痰,痰阻氣道,阻遏清氣,肺氣不降,呼吸困難,氣息喘促。久咳久喘不愈,由肺及腎,肺腎兩虛,或久病腎虧,或勞欲傷腎,精氣不固,腎不納氣,腎氣上奔,氣逆于肺,喘逆乃作。
3.3 GERD相關性呼吸系病是脾胃病影響到肺
對GERD的中醫辨證分型報道很多,232例反流性食管炎(RE)分為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脾胃虛寒、痰氣交阻四型。其他有分為五型和六型的,但均有痰氣交阻或痰氣郁結胸膈的類型,表明GERD常可伴有呼吸系癥狀。脾胃為后天之本,胃氣為生生不息之氣,人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虛,四臟無從秉受水谷之精氣,肺臟亦然,則精氣日衰,生機日微,精神氣血,何以資生。所謂“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脾胃屬土,肺屬金,脾胃與肺為土生金的母子關系,GERD出現咳嗽,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病,是脾胃病影響到肺(母病及子)。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水液仃聚,釀濕生痰或聚水為飲,加上脾胃氣機失調,胃氣不降或不降反升,則肺失宣降,胃中氣、濕、食、痰、濁、浮火互結,同時出現咳、痰、喘、胸悶、脘痞,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呼吸系及胃病的癥狀,為“上喘中滿”之證。若咳、痰、喘,日久傷肺,肺氣不足,又可因子盜母氣使脾氣更虛[11-14]。
4 咽喉與肺、脾、胃、腎的關系
肺氣通于天,開竅于鼻,咽喉為肺胃所屬,咽連食管,為水谷之通道,通于六腑,喉為肺之上竅,連氣管與肺,宗氣出入之道,行呼息,發聲音,脾脈挾咽,胃脈循喉嚨,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故咽喉與肺、脾、胃、腎關系密切。中醫認為“喉嚨是脾胃之候”,脾胃有病,可反映于咽喉。咽部檢查可見充血、腫脹、淋巴濾泡增生,偶爾可見潰瘍形成。喉部檢查可見喉部腫脹、聲帶水腫,偶見聲帶結節形成。這些改變,類似于中醫喉科的喉痹、喉喑、聲帶小結、梅核氣。近年氣候反常,天氣轉熱,風熱毒邪循口鼻入侵,咽喉首當其沖,過食煎炒,脾胃蘊熱,熱毒上沖,均可使咽喉腫痛發炎,若胃氣失于和降,食、濕、痰、濁(包括胃內容物),可隨胃氣上逆,刺激咽喉而發病。近年所謂“喉源性咳嗽”,指因咽喉不適而造成的反復咳嗽,其特點是咽喉干澀奇癢,陣發性干咳,纏綿難愈。檢查咽喉部可見黏膜慢性充血,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濾泡增生。胸片及血分析檢查均無異常。纖維喉鏡檢查,發現炎癥病變部位主要在咽部、聲門上區、聲門下區,而氣管內病變不明顯,表明咽喉部病變引起咳嗽。肺胃津傷,脾虛失運,腎虛金水不能相生,則咽喉失于滋養,咽喉干燥,有異物感,脾虛水濕不化,痰濁阻滯,形成聲帶小結,則聲音嘶啞,甚至喉部發緊,聲門受阻,呼吸困難[15]。
5 小結
近年發現與GERD相關的消化道外癥狀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咽痛、喉炎、喉部異物感、經常清嗓、鼻后滴流、聲帶息肉、語音改變、嘶啞等呼吸系、耳鼻喉等部位的癥狀,有人把它們列為本病的消化道外表現,也有人認為是本病的并發癥,注意到它們與GERD的相關性,提出GERD相關性呼吸系病及咽喉病的概念。由于不少GERD沒有食管黏膜損害,有的甚至沒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癥狀,故常被漏診,影響及時診斷與正確治療,有時可引起嚴重后果。本文介紹對本病研究的現狀以及中醫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希望引起醫藥界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McPhee SJ,Papadakis M. Lange current medical dignosis and teeatment [M].49th edition. New York:Medic McGraw Hill,2010:515.
[2] Lawrence CJ,Brain LE. Healing Heartburn [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36-44.
[3] 魏良州.胃食管反流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45-254.
[4] 潘國宗,許國銘,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癥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4):223-226.
[5] 梁小燕.高青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現及其臨床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35):3387-3390.
[6] 汪忠鎬,劉建軍,陳秀,等.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征(GELTS)的發現與命名――Stretta射頻治療胃食管反流病200例[J].臨床誤診誤治雜志,2007,20(5):1-4.
[7] 曲維東,金峰,王展平.耳鼻喉科醫師需重視胃食管反流病的咽喉部表現[J].臨床誤診誤治雜志,2007,20(5):4-5.
[8] 應雄.以呼吸道癥狀為主的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32例誤診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雜志,2007,20(5):5.
[9] 楊秉輝.現代內科學進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77-184.
[10] 秦明照,左大鵬.常見臨床癥狀的鑒別診斷與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13-23.
[11] 李克光,楊百.金匱要略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6-86.
[12] 喻嘉言.醫門法律[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22-223.
[13] 俞彩珍,馬健,趙曄.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辨證分型[J].中醫藥學報,1995,(2):22.
[14] 張子和.儒門事親[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2.
關鍵詞:防治;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183-01
1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確切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但認為與肺部對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經過多年逐漸發展形成。肺功能的減退亦逐漸加劇,最終演變成為慢性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臟病等各種并發癥,影響日常生活、威脅生命安全。
2早期發現
2.1COPD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往往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診斷,即以反復發作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持續3個月,連續2年以上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而出現活動時氣促提示出現肺氣腫。但是這樣的診斷標準不可能發現早期病例,因為在多數的情況下雖然已經出現肺功能損害,但是上述癥狀仍然不明顯。因此重視肺功能的檢查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有引起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吸煙、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無論有無咳嗽等癥狀,都要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可以通過簡易的肺量計檢查來發現肺功能是否有減退,如在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1秒用力肺活量(FEV1)
2.2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肺功能進行性減退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質量,所以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率于1990年居于第12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估計至2020年將上升至第5位。我國城市人口十大死亡疾病中,呼吸疾病(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13.89%,居第4位,在農村占22.04%居第1位,因此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防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即未病防患病,已病防發展。
2.3從預防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發生的一方面來考慮,主要是預防和避免各種促使發病的因素,防患于未然,如吸煙,室內外空氣污染、反復呼吸道感染和職業性因素等。其中吸煙是引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發生概率達90%,其中15%-20%的吸煙者會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被動吸煙也有發展為慢阻肺的危險,對于兒童和長期暴露人群更是如此,被動吸煙導致成人COPD發病率危險性增加10%-43%。這些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去醫院檢查肺功能,以便及早診斷,及時進行合適的治療。為了提高COPD的診治率,2003年11月19日世界第二個“慢阻肺日”的主題是“你可能的了COPD嗎?”。[2]對于有吸煙嗜好者深入告知吸煙的危害,雖然戒煙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請從個人、家人、友人的健康考慮,痛下戒煙的決心,促使戒煙成功。
3早期治療
3.1COPD是不能根治的,但通過治療可以減輕癥狀、減少發作、延緩疾病的發展、提高生活質量。所以應該積極防治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否則病情會進行性加重。可出現低氧血癥及/或二氧化碳潴留,即發生呼吸衰竭。
3.2發生呼吸衰竭時如果還聽之任之任其發展病情仍然會進一步加重,可以逐步出現肺動脈高壓,右心房、右心室擴大或右心衰竭,即發生了肺源性心臟病。在肺心病緩解期時,此時心功能代償一般良好,肺功能處于部分代償階段,雖然可有咳嗽、咳痰、喘息、心悸、氣短、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并有不同程度的發紺等缺氧表現,但仍能從事輕體力活動及自理生活。由于呼吸道感染等誘因,出現疾病的急性加重,此時可出現肺、心功能失代償,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此時患者表現為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加重、下肢浮腫、尿量減少、嘴唇發紫明顯、疲乏、胃口變得極差、體重減輕、勞動力喪失等。嚴重者可有肺性腦病的發生,出現嗜睡,甚至神智不清。
4治療的目標
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癥狀,阻止病情發展,緩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
COPD的病程漫長而遷延,且病情逐漸發展加重,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又因為反復急性發作需要住院治療,甚至威脅生命,因此,為了更好更快的達到治療目標,醫護人員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患者應該密切配合醫師,根據具體病情采取綜合措施,長期有計劃的治療,減少發病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減輕,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5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重在早期發現及治療,尤其是在鄉村和邊遠地方,我們應該利用每次的下鄉活動積極宣傳提高公眾和社會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危害性和經濟負擔的認識,普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防治知識。病情較重的應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學會觀察病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摘要】 目的 探討芪白平肺膠囊(原名金泰膠囊)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療效。方法 將55例COPD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8例)與對照組(27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加用芪白平肺膠囊與安慰劑,觀察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結果 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
【關鍵詞】 芪白平肺膠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痰瘀阻肺證 中醫證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都很高的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仍然呈上升趨勢。長期以來,人們對COPD的治療及預后持悲觀態度[1]。但在最新的GOLD[2]及我國COPD診治指南[3]中明確指出,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并且指出,COPD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臨床上常用FEV1%等指標判斷COPD的預后,但其存在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反映COPD生活質量。中醫藥在改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與不適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療效評價有著重要作用。芪白平肺膠囊是我院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瘀阻肺證的院內制劑,臨床長期應用以來,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下面就其對COPD患者證候積分的影響作以下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 2007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診斷標準和病情判定標準。
1.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痰瘀阻肺證候辨證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4]新世紀第二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有關虛證部分的辨證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二輯有關血瘀證的辨證標準及中醫基礎理論中有關痰證的診斷制定。
1.3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 符合確診為COPD并處于急性加重期(中、重度);符合中醫痰瘀阻肺證候辨證診斷標準;30歲≤年齡≤70歲;一個月內未參加其他藥物臨床研究;自愿接受該藥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者(心功能Ⅳ級);合并有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合并有結核、真菌、腫瘤等其他肺部原發性疾病者;肺性腦病等危重患者;對本藥過敏者;妊娠或準備妊娠的婦女;哺乳期婦女。
1.4 一般資料 55例均為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2009年5月至 2010年9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45~68歲,平均(55.2±9.6)歲。對照組2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44~70歲,平均(54.8±10.2)歲。兩組患者的病程、病情、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肺功能測定以及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常規治療基礎〔頭孢替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1.0 ivgtt Bid,氨溴索注射液(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15mg ivgtt Bid〕上,加用芪白平肺膠囊 (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制劑室提供,藥物基本組成:生曬參6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等,每粒0.4克)每次口服 3粒,每日 2次,15天為 1個療程。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同上)上,加用安慰劑 (由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制劑室提供,主要成分為淀粉)每次口服3粒,每日 2次,15 天為 1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兩組治療前后分別應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瘀阻肺證中醫證候積分表(見表1、2,此表制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內科學、中醫診斷學相關內容制定),對患者進行證候評分,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及其與預計值比值的變化。
表1:中醫證候積分表1
表2:中醫證候積分表2
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所有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當P
3 結果
3.1 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因子積分的比較
如表3所示,對照組“咳嗽”因子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咯痰”、“喘促氣促”、“心悸”、“水腫”因子積分較治療前有所下降,(p<0.05),“紫紺”、“畏寒肢冷”、“胸悶”因子積分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組“心悸”因子積分較治療前有所下降,(p<0.05),其余各因子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
表3 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因子積分的比較
注: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
3.2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 由表4所示,對照組與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有顯著差異性(p<0.01),但治療組降低較對照組亦有顯著差異性(p<0.01)。
表4 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
注: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
4 討論
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常見病,治療目的除延長患者生存期外,還應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證候在評價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祖國醫學認為慢阻肺與“肺脹”相類似,早在《內徑》就有關于肺脹的記載,《靈樞·脹論》:“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后世醫家對此亦多有描述,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指出本病的主癥是“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篇》提出肺脹是痰瘀阻礙肺氣所致,可用四物湯加桃仁等治療,開活血化瘀治療肺脹之先河。結合既往研究成果[5]-[6],我們認為本病病變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主要為痰濁、水飲與瘀血互為影響。肺為氣之主,主治節。肺氣虛則治節失常,水液不循常道凝聚為痰,血液運行無力停滯為瘀。芪白平肺膠囊方中生曬參補脾益肺,取其“培土生金”之意,補脾氣以生肺氣為君藥。川芎為“血中氣藥”具有行氣活血之效為臣藥。地龍清肺定喘、通行經絡為佐使藥。諸藥合用,補肺氣,溫陽氣,活血化瘀祛痰,使痰消瘀散。(注:藥物為部分組成)
由上可知,芪白平肺膠囊能明顯降低COPD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對COPD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鐘南山,王辰.呼吸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
[2]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t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532-555.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7~16.
[4]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5.
關鍵詞:支氣管舒張試驗;慢性咳嗽;應用價值
慢性咳嗽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征兆,而且由于慢性咳嗽的病因比較復雜,所以正確的鑒別診斷病因是有效治療慢性咳嗽的關鍵[1]。而慢性咳嗽中比較常見的病因有哮喘、過敏性咳嗽以及咳嗽變異型哮喘等,但是由于目前對這些病因之間的聯系認識還不夠充分,在治療的過程中只是依靠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進行診斷,使得極易造成臨床誤診,從而對患者的恢復帶來不利的影響。而支氣管舒張試驗時有效診斷慢性咳嗽的一種方法,為了對支氣管舒張試驗在慢性咳嗽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及分析,在本次的研究中,選取了250例患者進行了臨床診斷,并對診斷結果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在我院2011年~2012年接受治療的慢性咳嗽患者250例,隨機的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25例,治療組125例患者中有男68例,女57例,年齡在20~73歲;對照組125例患者中有男65例,女60例,年齡在18~70歲,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符合慢性咳嗽診斷的納入標準[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采用標準的測定儀,在測試時要求患者面對流量傳感器而坐,保持全身放松,同時保持頭微微向上,此外患者需含口器,嘴緊閉,夾住鼻子,另外要注意患者的舌頭不要將口器堵住,避免漏氣[3];此外患者還要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在患者的呼吸逐漸平穩后開始進行連續記錄,詳細的記錄患者的各項呼吸阻抗測定值。
而對于氣道阻力增高的治療組患者則在肺功能檢測的基礎上加做支氣管舒張試驗,在試驗的過程中給予患者吸入硫酸特布他林氣霧劑,吸入0.5~0.75mg/次,在吸入后10~15min后進行再次的測定,患者的氣道阻力改善率大于20%則為陽性[4]。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對所得到的計量數據進行用x±s表示,對所得到的計數數據進行t檢查[5],發現兩組患者在呼吸阻抗指標方面的數據有明顯的差異,即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呼吸抗阻各項指標數據方面的比較。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了肺功能檢測后發現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R5、R20以及X5等呼吸抗阻各項指標方面的數據有著明顯的差異(P
2.2 治療組患者在進行支氣管舒張試驗用藥前后陽性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比較。通過分析發現在125例患者中有95例陽性患者,而且這95例患者在進行支氣管舒張試驗用藥前后的肺功能各項指標之間的數據也有著明顯的差異(P
3討論
慢性咳嗽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征兆,而且由于慢性咳嗽的病因比較復雜,所以正確的鑒別診斷病因是有效治療慢性咳嗽的關鍵。一直以來,由于在診斷慢性咳嗽是都只是單一的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來進行鑒別,所以極易造成誤診,而隨著人們對慢性咳嗽的相關病因的認識不斷深入,開始逐漸的采用支氣管舒張試驗來進行慢性咳嗽的診斷。在本次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肺功能檢測的基礎上加做支氣管舒張試驗的治療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的情況要明顯優于只進行單一肺功能檢測的對照組患者,且患者的情況有了良好的改善,可以看出支氣管舒張試驗對于鑒別診斷慢性咳嗽有著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慢性咳嗽的鑒別診斷中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袁玉如,羅炎杰,王增禮,等.咳嗽變異型哮喘氣道反應性特點及其判定標準[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22(6):358-361.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28:738.
[3]Marchant JM,Masters B,Taylor SM,et al.Evaluation and outcom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chronic cough[J].Chest,2012,129(5):113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