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物理治療臨床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理治療臨床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理治療臨床研究

    第1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無張力補;疝氣;效果

    疝氣多以腹股溝疝氣較為常見,且男性發病率要高于女性。本病以老年和小兒人群為主,青壯年較少。對于疝氣患者來說要及時進行處理,若治療不及時疝塊會逐漸增大,威脅患者的健康。目前在臨床中多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傳統疝修補術在治療后復發比例較高,因此在臨床中多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替代。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38例腹股溝疝氣患者,年齡18~67歲,男性27例,女性11例,其中老年患者21例,其他13例。所有患者均為腹股溝疝氣,其中直疝患者為7例,斜疝患者為31例。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嚴重臟器損傷,無其他合并癥發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同意手術治療。

    1.2方法 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按常規疝切口取平行于腹股溝長度的 5~6cm左右,從疝囊頸部進行切斷并對其進行高位結扎,精索游離,分離疝囊翻入腹腔,在內環口處填入網塞,最后將疝環與外瓣固定 6 針并在精索下置入補片與周圍組織固定 6~8 針,逐層縫合。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防感染、換藥等治療[1]。

    1.3治療效果 對38例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對其治療情況、復況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治療情況分為顯著、有效、無效。并發癥包括:復發、精索動脈損傷、補片排異反應、術后感染。

    1.4數據統計 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2 結果

    2.1臨床治療效果 見表1。

    38例患者中治療效果顯著的為34例,占比例的89.5%,治療有效的為3例,占比例的7.9%,治療無效的為1例,占比例的2.6%。

    2.2.并發癥情況 見表2。

    38例患者中術后復發的僅有1例,占比例的2.6%,出現補片排異反應的有2例,占比例的5.2%,無精索動脈損傷、感染患者。

    3 討論

    臨床中疝氣多以腹股溝疝氣較為常見,本病對患者生命無嚴重影響,但在臨床中若治療不及時也會使患者出現絞窄的可能性,且患者一旦出現絞窄,疝囊內容物會由于缺血情況嚴重而出現壞死、壞疽或者引發腹膜炎等疾病,不僅增加了治療的風險,對患者的生命也會構成威脅。目前在臨床中,對本病的治療均以手術為主,傳統的疝氣修補術為高位結扎或采用張力補片進行修補,但此為方式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腹壁肌肉作為修補材料,因此對腹股溝組織會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而且治療后也容易出現復況[2]。

    目前,在臨床中多采用無張力補片進行疝修補治療,無張力修補術分包括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和平片式無張力修補術兩種[3]。在本院的治療中均采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此種手術方式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已經逐漸成為疝氣手術中主要的治療方式[4]。無張力疝補片具有非常好的組織相容性,能夠與人體內的組織和平相處,在本院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38例患者中僅有2例患者出現輕微的排異反應。而且無張力補片還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術后感染情況發生率。

    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手術入路方面并沒與發生太大的改變,但治療的效果卻大不相同。在我院的調查中發現,雖然此種治療方式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仍然出現1例治療效果差的患者。為此本院進行的詳細的討論和總結,我院認為,醫師在手術的過程中要對疝囊進行準確查找,并要進行高位游離處理,要保證結扎的疝囊能夠充分內翻,而且要保證補片放置平整,并且要與修補組織緊密貼覆,防止補片出現折疊、移位或脫落等情況。且此術的切口不宜過大,術中要對患處進行充分止血,防止術后患處出現血腫情況[5]。此外在術后要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防止臥床過久出現尿潴留、下肢深靜脈血栓等情況,且本病中多以老年患者為主,因此要叮囑患者多進行運動。患者術后要對其進行防感染治療,按時對其傷口進行換藥。對于大便不通暢的患者來說,可對其進行灌腸或口服藥物處理。密切注意患者的小便情況,必要時可予以導尿處理。叮囑患者不可進行體力勞動,防止疾病復發。

    總之,無張力疝修補片在疝氣的治療中效果較為顯著,其采用網片修補代替了傳統的結扎治療,且補片不會產生縫合張力,排異反應小,術中創傷也小,因此患者術后恢復時間也較短,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徐孟喬.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療效[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9(07):88-89.

    [2]吳炳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41例及腹股溝嵌頓疝修補術4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2012,15(06):102-103.

    [3]徐科偉.無張力補片修補治療腹股溝嵌頓疝的臨床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2,19(03):74-75.

    第2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腹股溝斜疝;無張力疝修補術;年齡

    腹股溝斜疝是普通外科常見的多發病,成人腹股溝疝多見于老年人。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擇期成人腹股溝疝的首選方法,已得到臨床上廣泛認可。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結構、創傷小、恢復快、術后復發率低等優點[1]而得到廣泛應用。為了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否對不同年齡段都優于傳統的Bassini術式,筆者進行了探討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280例,年齡18~85歲,平均69.5歲。病程最短時間2個月,最長時間30年。單側斜疝191例,雙側斜疝89例;101例復發疝.

    1.2 分組 將28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根據年齡60歲分為老年組180例;中年組100例;兩組在病程、疾病程度上無明顯差異,臨床具有可比性。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將老年組180例分為無張力疝修補組90例和傳統組90例;中年組100例分為無張力疝修補組50例和傳統組50例.

    1.3 手術方法

    1.3.1 無張力疝修補組采用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1.3.1.1 修補材料 均用美國Bard公司生產的定型產品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的定型產品,包括一個錐形疝環充填物和一塊網狀補片材料為聚丙烯編織的不可吸收。

    1.3.1.2 手術方法 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腹股溝疝斜切口長3~7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腹外斜肌腱膜,鈍性分離提睪肌找到疝囊,游離精索,將其從腹股溝管后壁提起,找到疝囊。將疝囊完全游離至疝囊頸部,高位游離疝囊后在內環口處結扎疝囊頸(但并不強調做到高位結扎),疝囊小,可不切開疝囊,將疝囊直接經內環口內翻入腹腔,疝囊過大則距疝囊頸4~5 cm處橫斷疝囊。近端結扎.使大疝囊變成小疝囊并逆行送回腹腔,將Bard補片花瓣樣疝充填物尖端朝腹腔方向塞入,再用絲線間斷縫合于腹橫筋膜或周圍組織上,將片狀補片置于游離的精索下方,展平,,將平底短型網塞的平底邊與周圍腹橫腱膜問斷縫合固定,使精索從補片尾端的圓形孔中通過,然后逐層縫合外層組織。

    1.3.2 傳統組采用Bassini法術式

    1.4 觀察內容 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慢性疼痛不適、性生活影響、3年復發。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P

    2 結果

    所有病例均進行了隨訪,并根據觀察內容進行統計并比較。見表1。

    3 討論

    腹股溝斜疝是普通外科常見的多發病,傳統方法存在將兩種不同的組織強行縫合在一起,造成局部張力增高,高張力使局部組織容易撕裂導致疝的復發,同時也易致術后局部長期疼痛和不適感[2]。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以人體的腹股溝區生理解剖為基礎的,在修補時做到了正常解剖層次的對合,而且不具有張力,保持了腹股溝管的正常解剖結構,符合現代解剖生理學基礎和人體生理功能[3]。無張力疝修補術所用材料由聚丙烯單絲編織而成,不可吸收,無排斥反應,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能迅速與人體組織黏合固定,網片相對粗糙的表面和相對寬大的空間,也增加了纖維細胞的反應,促成大量成纖維細胞進入補片與組織融合形成較為堅實的組織結構,使腹股溝后壁形成堅固的屏障,達到有效修復腹股溝管后壁的作用,尤其是充填較大缺損,還起到了預防復發的作用。

    通過本組病例觀察,老年組和中年組中無張力組與傳統組手術時間、慢性疼痛不適上無明顯差異,臨床相一致;老年組和中年組中無張力組與傳統組性生活影響有明顯差異,無張力組明顯多于傳統組,可能由于無張力組所使有的生物材料,不能夠與人體組織進行充分的相融合,使用生物材料補片后,對腹股溝區的神經(髂腹下、髂腹股溝、生殖股神經)造成刺激,導致局部牽扯、不適感與疼痛,尤其在性生活的狀態下更明顯,患者越年輕表現越明顯;在復發率上老年組和中年組中無張力組明顯比傳統組少。

    總之,采用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具有無張力、組織創傷小、操作簡單、疼痛輕、術后恢復活動、復發率低等優點。但對年齡較輕患者進行疝修補術時應依據“個體化”治療原則。

    參 考 文 獻

    [1] 周衛東,等.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121例分析.重慶醫學,2007,36(3):255256.

    第3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

    Clinical Research of Sequential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on Treatment of 38 cases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YE Junqiang,JIANG Aizhong,YANG Longfeng,et al. People’s Hosptial of He Yu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He Yuan 51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on treaing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3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2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equential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ventilation,18 case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equential invasive ventilation.Observe the change of condition,blood gas analysis,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death number,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ResultsThe differences in sequential invasive ventilation time,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of patients between observing and control group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equential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P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decreas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and improve therapeutic effects.

    【Key words】

    Sequential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Respiratory failure;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基金項目:廣東省河源市科技項目資助(項目編號:河科20101202)

    作者單位:517000 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院

    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創通氣時,當呼吸衰竭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未達到傳統撤機標準時予以早期撤機,代之以無創通氣從而減少患者行有創通氣時間,稱之為有創無創序貫通氣[1]。自2009年1月我們將有創無創序貫性通氣應用于各種疾患誘發的急性呼衰患者,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起各種原因誘發的急性呼衰且符合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的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53.1±15.*6)歲;均符合1999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提出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抗感染、祛痰、解痙,引流分泌物,維護內環境,營養支持等治療原發病;用經口氣管插管建立有創人工氣道,使用美國PB840型呼吸機,所有患者人工氣道建立后24 h內均采用容量控制/間歇正壓呼吸(IPPV)和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模式,其后隨著病情改善而改用同步間隙指令性通氣(SIMV)聯合壓氣支持通氣(PSV)及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根據患者通氣情況、血氣分析結果,逐步下調參數;繼續調整有創通氣直至脫機撥管。

    隨機分組患者,其中觀察組20例,對照組1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原發病等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 P >0.05;其中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當控制窗出現后不再繼續應用有創通氣,改用無創通氣,工作模式選用持續氣道正壓(CPAP)通氣,并將參數條件逐漸下調,直至撤機。

    切換視窗標準為患者神清,循環穩定,分泌物減少,咳嗽能力恢復,沒有無創通氣的其他禁忌證。根據基礎疾病不同,切換點分為感染控制窗及非感染控制窗。感染控制窗出現的標準[2]:感染癥狀明顯減輕、胸透顯示感染灶吸收、機械通氣支持水平可下調至SIMV頻率10~12次/min,PSV水平10~12 cmH2O;另外伴有體溫較前降低1℃或低于38℃、白細胞總數正常、痰量明顯減少或痰色轉白變淺中一項。非感染控制窗出現的標準為誘發因素去除、氣體交換、呼吸頻率、呼吸功均有所改善。

    1.3 觀察指標 就序貫觀察組和對照組機械通氣前、觀察組拔管改用無創機械通氣24 h后,記錄患者一般情況、接受有創通氣時間、總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數、院內死亡數。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 ±s )表示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窗時基本情況

    兩組患者出窗時在呼吸、心率、血壓、動脈血氧壓力、二氧化碳壓力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1。

    表1

    2.2 兩組患者撤機后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撤呼吸機后,在有創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時間、VAP發生率、住院時間和院內死亡率比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

    表2

    注:*代表與觀察組比較 P

    3 討論

    在急性呼衰患者治療中,有創人工氣道建立的治療作用包括引流氣道分泌物、防止誤吸、幫助控制支氣管肺部感染;但有創機械通氣的氣管內導管可導致如細菌沉積到肺泡、囊上滯留物滴流,加上氣道內給藥、吸痰、呼吸機管道污染等可導致VAP,從而使患者病情反復,最終導致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撤機困難,因此在保證通氣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地縮短氣管插管時間,這樣有助于減少并發癥和呼吸機依賴,提高療效[3]。

    有創無創序貫通氣是指呼吸衰竭行有創通氣后,在未達到拔管撤機標準之前即撤離有創通氣,繼之以無創通氣,逐步撤機,從而減少有創通氣時間及其并發癥。無創通氣技術成功地引入急性呼吸衰竭治療后,使建立有創人工氣道和行正壓通氣不再必然聯系在一起。本臨床觀察表明有創無創序貫通氣觀察組與常規治療組比較,有創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患者死亡率明顯縮短。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顯著降低。在實施有創無創序貫通氣的關鍵是掌握好有創通氣轉為無創通氣的切換點時機,過早必然加劇呼吸肌疲勞,過遲則很可能發生VAP。從本臨床觀察的經驗來看,在肺部感染控制窗不明顯,特別對感染仍較重的病例,無創通氣的指征應繼續行有創通氣并加強綜合治療,尋找合適拔管時機。

    參 考 文 獻

    [1]李振華,鄭欲知.有創與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技術.醫療裝備,2004,17(2):15.

    第4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抗甲狀腺藥物;粒細胞缺乏癥;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078

    目前, 通過對甲亢患者主要采取抗甲狀腺藥物治療(ATD治療), 粒細胞缺乏癥是其治療時出現嚴重的副反應[1]。其發生率據文獻報道為0.2%~0.3%, 但病情兇險, 若不及時治療, 可發生炎癥感染, 危及生命[2]。臨床上對于ATD所致粒細胞缺乏癥主要通過藥物刺激白細胞生成, 對于使用升白細胞藥物治療同時增加激素治療目前尚有爭議。本研究觀察了糖皮質激素治療抗甲狀腺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癥的臨床效果, 從粒細胞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和不良反應兩方面評價其效果。現對研究內容進行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0月本院內分泌科收治的56例甲亢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的診斷標準且經ATD治療后外周血中性粒細胞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ATD治療, 加強隔離以免感染。常規服用升白細胞的藥物利血生(15 mg/mg, t.i.d.), 維生素B4 (15 mg/mg, t.i.d.)和鯊肝醇(20 mg/次, 3次/d)。根據患者病程輕重選擇不同的服藥方式和服藥種類。出現感染的患者給予抗生素支持治療, 可輸入丙種球蛋白。觀察組除了上述常規治療外還增加少量激素治療, 激素選擇潑尼松, 控制服藥劑量在15~30 mg/d, 開始逐漸加量, 直至粒細胞恢復正常后逐漸減量。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粒細胞恢復至正常所需要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粒細胞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粒細胞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感染人數、血壓升高和消化道癥狀等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感染、血壓升高等癥狀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甲亢是臨床內分泌比較常見疾病, 但抗甲狀腺藥物所致粒細胞缺乏癥卻罕見, 僅發生于少數患者, 通常發生于開始治療后2~3個月, 也可發生于治療時或者治療后的任何一時期。其發生目前機制尚不明確, 主要認為是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直接毒副作用干擾了粒細胞核酸的合成。孫潔英等[3]報道指出ALA-DRBI基因是抗甲狀腺藥物所致粒細胞缺乏的易感基因, 即與基因易感性有關。據有關文獻[4]報道顯示, 丙基硫氧嘧啶是抗甲狀腺藥物中粒細胞缺乏癥最多的藥物, 其次是甲巰咪唑。有學者認為粒細胞缺乏癥與ATD的治療劑量有關, 其認為使用ATD劑量越高更容易出現粒細胞缺乏癥, 也有部分學者的觀點與孫潔英等[3]一致, 認為它與過敏有關, 因人而異。

    本研究發現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抗甲狀腺藥物所致粒細胞缺乏癥患者, 粒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升白細胞治療(P

    綜上所述, 糖皮質激素能有效縮短抗甲狀腺藥物所致粒細胞缺乏癥患者粒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 在慎重選擇激素種類和控制藥物劑量下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文誼, 林穎, 李軍, 等.抗甲亢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癥11例臨床分析.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3, 2(3):151-152.

    [2] 楊郁, 巴穎, 杜建玲, 等 .抗甲狀腺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癥8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9, 29(6):546-548.

    [3] 孫潔英, 葉山東, 莫蔚林, 等.抗甲狀腺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癥17例臨床分析.臨床中老年保健, 2002, 5(1):26-27.

    [4] 邱哲峰, 張木勛.抗甲狀腺功能亢進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癥31例臨床特點及診治體會.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4, 20(2):90-92.

    [5] 蔡曉頻, 楊文英, 楊兆軍, 等.抗甲狀腺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癥6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5, 25(8):731-732.

    第5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植骨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37-02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22 cases limb fractures with Bioceramic(β-TCP artificial bone)

    Qian Chengxiong,Ye Yulin,WU Kunnan,PENG Xuewen,XU Jinseng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of Wanjiang Hospital in Dongguan,Dongguan 523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bioceramic(β-TCP artificial b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 and the effect to hematopoiesis,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Methods:Bioceramic were used in 22 cases of 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 from January 2005 to October 2008 in our hospital.X-ray and blood test for hematopoiesis,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s.Results:The operations were all successful.The fracture was ossified,affected limb function instauration with no complication and no effect to hematopoiesis,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at follow-up evaluation which was 3-20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s.Conclusion:The method that bioceramic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 is beneficial for the new bone formed and could accelerate fracture concrescenc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has no effect in serum calcium, hematopoiesis,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Key words] Bioceramic;β-TCP artificial bone;Bone grafting

    人工材料作為骨移植替代物用于骨缺損的修復,是醫學和生物材料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以磷酸三鈣為重要代表的生物陶瓷,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傳導作用而成為人工骨常用材料,本科應用β-TCP人工骨作為植骨替代物,對患者四肢骨折進行手術植入治療,效果滿意。在本院檢測的化驗結果顯示,血清鈣、磷濃度對人體造血功能、肝腎功能、心臟功能無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例,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齡36歲,均為新鮮骨折,脛骨平臺骨折9例,脛骨中下段骨折8例,肱骨中段骨折5例,患肢功能喪失。

    1.2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

    由武漢華威生物材料工程開發公司生產,國食藥監械(準)字2004第3460109號。該產品由純磷酸三鈣高溫黏合劑合成新型高科技骨缺損修復材料,呈白色多孔海綿狀結構,有大量分布均勻的連通孔道,大孔間有微細小孔。

    1.3 方法

    新鮮骨折經切開復位,選擇合適內固定后,脛骨平臺骨折復位后骨缺損用塊狀生物陶瓷填塞;脛骨中下段和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用塊狀生物陶瓷填塞髓腔及皮質周圍植骨。

    1.4 檢測指標

    本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1個月、2個月、4個月、8個月,抽血檢測血清中鈣濃度,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α-羥丁酸脫氫酶、尿素氮、肌酐。

    2 結果

    跟蹤隨訪3~12個月,分別于術后1周、1個月、2個月、4個月、8個月行X線檢查,傷口全部Ⅰ期愈合,無異常分泌物。局部有輕度腫脹,一般1周后腫脹消失,術后10~14 d拆線。X線示2~3個月生物陶瓷與骨組織之間界限模糊,有新骨長入,生物陶瓷與骨組織融為一體,骨折線消失。抽血檢測血清中鈣濃度,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α-羥丁酸脫氫酶、尿素氮、肌酐基本在正常范圍之內。

    3 討論

    新鮮的自體骨移植,是國內、外公認應用時間最長、效果肯定,既經濟又方便的治療方法,是理想的修復材料,但由于來源有限,取骨時間長,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供骨區醫源性損傷。患者及家屬難以接受,故臨床應用受到極大限制,且數量有限。異體骨移植有免疫排斥反應可影響療效,且可傳播傳染病[1]。β-TCP人工骨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被廣泛用于各種原因骨缺損和骨修復,獲得較好療效;經多年應用,被證實其安全可靠、方便有效,是理想骨填充材料,可替代自體骨移植[2]。

    3.1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的特點

    3.1.1 生物陶瓷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鈣,由鈣、磷離子組成,被加工成細顆粒狀、塊狀和圓柱狀等充填骨缺損區,可以保持一定剛度和強度,經研究表明[3-4]具有恒定孔隙率以促骨組織長入,生物陶瓷孔徑50~300 pm,球形孔之間相互溝通,每個球形孔有1~10個內連接與相鄰的孔溝通,形成特有的內連接結構,且內連接與孔徑的比值為0.1~0.7,這種連接有利于組織長入,填充全部孔隙,并可獲得完全血管化,最終形成正常骨組織。

    3.1.2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鈣,有較好生物活性[2],能誘導新骨形成,使新骨延材料的孔隙及顆粒間爬行生長并相互連接。其機制可能是:①骨組織細胞直接分化增值長入多孔陶瓷并發生化學鍵合,完成骨-材料之間生物結合過程;②鈣、磷是正常骨的無機鹽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它們可以吸收、儲存引起局部成骨。

    3.1.3 生物陶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陶瓷植入人體后與骨組織之間無纖維組織界面,且其多孔特點,也有助于材料降解,生物陶瓷的生物降解主要有溶液介導過程和細胞介導過程,當材料植入人體與組織液接觸后,組織中常含有一些酸性代謝產物和酸性水解酶類,造成局部弱酸環境,這將促進生物陶瓷的溶解過程降解產生Ca2+離子,一部分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到各臟器組織中,另一部分儲存在骨庫中,并被利用、參與植入局部或遠處新骨鈣化,有利于骨組織細胞長入,降解化學環境有利于骨組織細胞生長。

    3.2 生物陶瓷的生物安全性

    中山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動物實驗顯示,生物陶瓷經機體降解產生鈣、磷,鈣磷是人體正常無機鹽,生物陶瓷進入機體不會影響血清鈣濃度,不會使機體主要器官發生組織學改變或病理變化[5]。本組患者于手術前、術后1周、1個月、2個月、4個月、8個月抽血檢測,有19例血清鈣濃度正常,造血、肝腎功能、心臟功能指標均正常;有3例血清鈣磷,血中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正常,尿素氮、肌酐正常,谷草轉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α-羥丁酸脫氫酶稍升高。術后1~2周復查均恢復正常。從上述結果顯示: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不會引起血清鈣濃度改變,也不會影響肝腎功能、心臟功能變化。

    3.3 應用生物陶瓷時的注意問題

    ①手術前準備骨刀,根據情況用骨刀切成任意大小,填充入骨缺損腔,并盡可能與正常骨接觸,對大段骨缺損患者,可同時切取自體骨與生物陶瓷混合移植,有滲血,切勿沖洗,效果將更好,骨開口處最好用骨膜覆蓋;②對骨折患者,要有堅強內固定,使用內固定遵循張力帶原則,用最小限度金屬材料,對骨折產生堅強內固定效能[6]。

    本組患者應用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研究顯示:生物陶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有骨傳導作用及生物安全性。移植于有骨缺損及粉碎性四肢骨折患者無排斥反應,有利于新骨長入,促進骨折愈合,其降解過程不會引起血清鈣濃度變化,不會引起人體造血功能、肝腎功能、心臟功能變化。

    [參考文獻]

    [1]駱兆配,陳環球,賴歡樂,等.β-TCP人工骨修復四肢骨缺損[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2):196-197.

    [2]張聰,姚一民,馮懷志,等.多孔生物活性陶瓷治療骨缺損:附40例臨床應用報告[J].西南國防醫藥,2003,13(3):274-276.

    [3]夏清松,王彥紅.新型TCP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43例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01,7(2):146.

    [4]史定偉,朱振安,戴克戎,等.多孔磷酸三鈣修復骨缺損的臨床觀察[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3,24(4):241-242.

    [5]張亮,靳安民,高梁斌,等.新型骨支架材料20%β-TCP/PDLLA親水性、組織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2):3342-3343.

    第6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肩鎖關節脫位;撬壓型鋼板;生物力學

    [中圖分類號] R274.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b)-016-03

    Biomechanical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in treating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GUO Zhirong1, LU Erhai1, ZHANG Guofu1, LI Weimin1, ZHAO Weidong2

    (1.Guangdong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Trauma Car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Xinhui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Jiangmen 529100, China; 2.Laboratory of Bio-Mechanic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elf-developed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in treating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Methods: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models were simulated using fresh specimens of shoulder joint with proximal half part of humerus, clavicula and scapula. The models were fixed by self-developed "pry and press" plate. The fixation effect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and fixed by AO claw plate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nd wire lock. Results: The fixation effect of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was better than other two fixation methods to treat the acrominoclavicular dislocation. However, it was worse than the effect of normal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Thus, the implant of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fitted for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which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trength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nd could fit the requirement of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 Accordingly, 38 cases of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4% in follow-up studies of 8 to 24 months. Conclusion: The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has favorabl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to treat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Furthermore, it has good qualities of anatomy reestablishment, simply operation and fast fixation, which fit for the purpose of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Key words]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Biomechanics

    肩鎖關節屬微動關節,其外側肩峰骨質薄,由于其解剖生理特點,給肩鎖關節脫位后手術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目前主張對于重型(Allman分型Ⅲ型)肩鎖關節脫位采取手術治療,方法多樣,這些方法手術創傷大,操作復雜,固定欠牢固,需常規外固定4~6周,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復。

    2004年9月~2007年12月我科參照Wolter鋼板原理[1-2],自行研制撬壓型鋼板,治療急性重型肩鎖關節脫位38例,所有脫位均獲得解剖復位,治療優良率滿意,適應早期功能鍛煉,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為此,筆者進行了生物力學分析[3],為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材料與制作

    參考Fukuda K和Hogfors C[4-5]的研究設計肩鎖關節脫位實驗模型,取12具新鮮尸體肩關節帶肱骨上半部、鎖骨和肩胛骨,左右不限,年齡20~40歲,X線片證實無上肢及肩關節疾病,肱骨上半部剔除所有除肌腱、韌帶外的軟組織,鎖骨近端用牙托粉包埋固定,肱骨遠端鉆孔穿入鋼絲作牽引用,標本冷藏保存于-20℃冰柜中。實驗前12 h取出自然解凍。

    1.2 實驗方法

    在每個標本肱骨、肩胛骨、鎖骨上各打2個標志物,如圖1所示,鎖骨近端包埋塊用夾具固定在MTS試驗機(美國MTS公司)上,肱骨下方經鋼絲分別施加0載荷和50 N載荷,模擬無上肢自重或存在上肢自重的情況,然后用激光三維掃描儀測量2種載荷時標記物的三維位置和分離度。具體測試程序如下:首先對每個標本進行肩鎖關節正常時分離度測量實驗,接著切斷肩鎖韌帶及喙鎖韌帶,做成肩鎖關節脫位模型,依次用肩鎖關節撬壓型鋼板、肩鎖關節AO鉤鋼板、鋼絲固定后,每次手術操作后標本均裝載至MTS試驗機上進行分離度測量實驗。數據記錄為正常組(A)、肩鎖關節撬壓型鋼板組(B)、肩鎖關節AO鉤鋼板組(C)及肩鎖關節鋼絲組(D)。手術由同一高年資醫生操作,以消除手術技巧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圖1 標本標記

    1.3 療效評價

    參照Karlsson標準[6]。

    1.4 統計學處理

    對各組實驗數據做正態性分析,并對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組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方法,檢驗水準為α=0.05,所有數據均以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

    2 結果

    四組尸體標本分離度測量結果見表1及圖2。

    表1 四組尸體標本分離度測量

    四組比較,F=10 282.338,P

    各組實驗數據均為正態分布,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對四組的分離度測量數值做單因素方差分析,四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在每組之間做LSD檢驗,結果顯示,分離度測量數值肩鎖關節撬壓型鋼板組顯著大于正常組,顯著小于肩鎖關節AO鉤鋼板組和肩鎖關節鋼絲組。

    圖2 四組標本有無上肢自重時的分離度

    3 臨床應用

    3.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4年8月~2007年12月應用撬壓型鋼板(委托國內正規廠家生產,注冊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05第3461369號)內固定治療肩鎖關節脫位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齡21~56歲,平均32歲。根據Allman分類法,其中,肩鎖關節脫位Ⅱ型21例,Ⅲ型12例,合并鎖骨外側端骨折、肩鎖關節挫傷5例(Ⅰ型),均為新鮮骨折移位。

    3.2 手術方法

    手術采用肩鎖關節上方橫向弧形切口,切口自鎖骨外側段經肩鎖關節至肩峰外緣,顯露肩鎖關節后清除積血塊,清除破裂關節軟盤,若無破裂則盡量保留,復位肩鎖關節脫位,在鎖骨外側段向外的延長線上距肩峰關節面0.5 cm處,用4 mm鉆頭鉆孔,注意鉆孔方向與設計的撬壓型鋼板外側段曲桿角度相符,如圖3所示,選用3~5孔撬壓型鋼板,將外側段曲桿插入肩峰鉆孔,向下撬壓肩鎖關節維持復位,于鎖骨外側段鉆孔,擰入螺釘固定,注意固定時維持肩鎖關節的正常間隙,然后修復喙鎖韌帶和肩鎖韌帶,縫合傷口。典型病例如圖4所示。

    圖3 撬壓型鋼板固定時肩峰處定位及鉆孔

    (A:鉆孔定位點在鎖骨外側段向外的延長線上距肩峰關節面約0.5 cm處。

    B:鉆孔方向與設計的撬壓型鋼板外側段曲桿角度相符,α≈30°)

    圖4 典型病例X線片

    (A、B:肩鎖關節脫位Ⅲ型術前及術后X線片。

    C、D:鎖骨外側端粉碎骨折術前及術后X線片)

    3.3 治療結果

    術后用三角巾懸吊保護,第2天開始在三角巾保護下行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鍛煉,各方向活動范圍逐日加大,6周內避免患肢提重物及做支撐活動。本組患者內固定鋼板在8~10個月拆除。隨訪時間8~24個月,優36例,良1例,可1例,治療優良率達94%。未出現肩峰撞擊情況,拆除鋼板后無再脫位病例。

    4 討論

    肩鎖關節脫位最常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內收時肩峰受到直接暴力,暴力推擠肩峰向內下方移位,受損順序依次為:肩鎖韌帶,喙鎖韌帶,三角肌-斜方肌筋膜和周圍肌肉[7],造成肩鎖關節脫位后復位容易,維持復位難。治療肩鎖關節脫位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目前主張對于重型肩鎖關節脫位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以關節內固定術最為常用,這一類手術均可使肩鎖關節解剖復位,但后期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發生,固定效果不理想。單純張力帶鋼絲固定,過松起不到固定作用,過緊造成肩鎖關節狹窄,并存在鋼絲斷裂的可能。肩鎖關節AO鉤鋼板是目前公認的效果顯著的固定方法之一,目前報道也逐漸增多[8-12],重型肩鎖關節脫位后肩鎖韌帶和關節囊均斷裂,由于肩鎖韌帶和關節囊在抵抗肩鎖關節的前后方向的剪力上具有重要作用[13],肩鎖關節AO鉤鋼板外側段呈鉤狀,是經肩鎖關節后下方肩峰的內緣插入肩峰下方,利用杠桿原理可以很好地抵抗肩鎖關節上下方向的剪力,不能抵抗肩鎖關節前后方向的剪力,影響其固定的可靠性。而撬壓型鋼板是經肩峰的鉆孔插入外側段曲桿,能夠很好地抵抗肩鎖關節前后方向的剪力。

    生物力學實驗結果表明,應用撬壓型鋼板固定肩鎖關節脫位雖然仍未能達到正常水平,但已非常接近正常,其效果優于傳統的肩鎖關節AO鉤鋼板和鋼絲。撬壓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學性能,由于撬壓型鋼板曲桿騎跨肩鎖關節,在不破壞肩鎖關節正常解剖結構的情況下,既能符合肩鎖關節的微動特性,又能達到持續、穩定的固定作用,無需外固定,利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方法也適用于鎖骨外側端骨折,鎖骨外側端骨折的受傷機制與肩鎖關節脫位受傷機制相同,傷后產生移位和脫位的機制也相同,由于鎖骨外側端骨折后,骨折外側骨量少,又多為松質骨,手術內固定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鎖骨外側端粉碎骨折,利用撬壓型鋼板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組病例中有5例鎖骨外側端骨折、肩鎖關節挫傷的患者,我們作為肩鎖關節脫位Ⅰ型采用撬壓型鋼板進行手術內固定,取得滿意的療效。Wolter鋼板也能達到相同的治療目的,但是Wolter鋼板外側段呈鉤狀,是經肩鎖關節下方鉤入肩峰鉆孔,手術需暴露范圍大、手術創傷大,且鉆孔需特殊的瞄準器,操作復雜,術中出血相對也較多,同時Wolter鋼板分左右型,造價高,相應配套器械價格也昂貴,不利于推廣使用。而肩鎖關節脫位撬壓型鋼板外側段呈曲桿狀,直接從肩峰上方鉆孔插入撬壓型鋼板外側段曲桿,無需分左右型,手術操作簡單,損傷小,造價低,相應配套器械簡單。

    目前肩鎖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均存在缺陷,因為肩鎖關節是微動關節,在垂直方向存在強大的拉應力,在水平方向存在強大的剪切力,因而容易導致垂直方向的內固定物斷裂,或肩峰骨折,往往等不到喙鎖韌帶修復愈合,即導致肩鎖關節再脫位,同時由于內固定物不夠堅強,患者無法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肩關節功能易受影響[10]。劉小敏等[14]報道4例鎖骨鉤鋼板肩峰下撞擊癥,并分析其原因。本組病例在8~10個月拆除內固定物,未出現內固定物松動斷裂情況,是否出現肩峰下撞擊癥仍需進一步觀察。

    手術要點:①肩峰鉆孔要在鎖骨外側段向外的延長線上距肩峰關節面0.5 cm處,鉆孔方向要與設計的撬壓型鋼板外側段曲桿角度相符。撬壓型鋼板外側段曲桿直徑為3 mm,鉆頭直徑選用4 mm,這樣便于插入撬壓型鋼板曲桿。②需注意鉆孔時鉆頭進入的深度,將撬壓型鋼板曲桿緊貼肩峰下骨皮質插入,避免損傷肩峰下滑囊,影響肩峰下關節[14]。③修復喙鎖韌帶和肩鎖韌帶。拆除內固定后,遠期肩鎖關節是否再脫位或松弛,與喙鎖韌帶和肩鎖韌帶修復及愈合程度相關。④術中盡量保留關節軟盤并維持正常的肩鎖關節間隙。⑤術中應對撬壓型鋼板外側段曲桿進行適當塑形,避免肩鎖關節過度復位,也可使撬壓型鋼板曲桿與肩峰有最大面積的附貼,避免肩峰骨折。

    [參考文獻]

    [1]劉慶軍,翟文亮,郭林新,等.Wolter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治療肩鎖關節脫位[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1):69-70.

    [2]毛偉民,胡勇,徐榮明,等.Wolter鎖骨鋼板治療鎖骨遠側端骨折和肩鎖關節脫位[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5):345-347.

    [3]郭志榮,李鑒軼,盧爾海,等.撬壓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生物力學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06,3(6):5-7.

    [4]Fukuda K.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ligamentous system of the acromio- clavicular joint [J]. Bone Joint Surg Am,1986,68(3):434-440.

    [5]Hogfors C. Structure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a shoulder model [J]. Biomech,1995,28(7):767-777.

    [6]Karlsson J. Acromioclarvicular dislocation treated by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transfer [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6,106:8-11.

    [7]龔曉峰,姜春巖,王滿宜.肩鎖關節脫位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4):240-244.

    [8]高明宏,劉安慶,鄢宏,等.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及鎖骨骨折 62例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147-149.

    [9]張明,李百川,崔惠勤,等.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和鎖骨遠端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6,9(2):158-159.

    [10]付慕勇,卜延民,張鐵良,等.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及鎖骨外側端骨折[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7):474.

    [11]韓綱,梁雨田,唐佩福,等.AO鎖骨鉤鋼板治療TossyⅢ型肩鎖關節脫位的隨訪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123-126.

    [12]曹前來,張磊,韋飛,等.AO/ASIF鎖骨鉤鋼板在治療肩鎖關節全脫位及鎖骨遠端不穩定骨折中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23):1829-1831.

    [13]Klimkiewicz JJ. The acromioclavicular capsule as a restraint to posterior translation of the clavicle: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J]. Shoulder Elbow Surg,1999,8(2):119-124.

    第7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摘 要】 目的 探討血管性癡呆(VaD)的中醫藥治療。 方法 通竅活血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VaD 36例,并設都可喜治療的對照組28例,療程均為2個月。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61.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1.1%,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治療組中符合氣虛血瘀證的總有效率為74.2%,非符合證型的總有效率為32.7%,兩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癡呆 血管性/中藥療法 通竅活血湯 補陽還五湯/治療應用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腦血管病引起的癡呆和老年性癡呆(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s type,SDAT),是老年期癡呆中最主要的類型。在我國腦血管病是高發性疾病,因此VaD的患病率高于SDAT。目前對本病尚無療效確切的藥物及療法。我們用王清任的名方通竅活血湯和補陽還五湯合同,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竅,標本兼治,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9月共治36例,取得了可喜的療效,并設對照組比較。現將資料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根據全國腦血管病會議(1995年)關于VaD的診斷標準[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癡呆診斷標準;急性或亞急性發病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既往和近期有卒中發作史;病程波動,呈階梯樣進展;常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癥等;Hachnski缺血量表記分≥7分;CT及MRI證實腦內多灶性皮質或皮質下缺血性改變。排除有嚴重心、肝、腎疾病,急性意識障礙,失語及不合作者。

    1.2 一般資料 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共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齡62.37±8.19歲,平均病程1.9±1.01年,平均中風次數1.74±0.68次,受教育程度:文盲或小學15例,初中或以上21例,長谷川癡呆量表(HDS)平均積分24.12±2.57分,腦出血或/和腦梗塞4例,腦梗塞32例,合并高血壓18例,高脂血癥21例,高粘血癥26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3例。對照組共2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齡63.64±7.21歲,平均病程1.8±0.99年,平均中風次數1 .93±0.74次,受教育程度:文盲或小學12例,初中或以上16例,HDS平均積分24.31±2.69分,腦出血或/和腦梗塞3例,腦梗塞25例,合并高血壓14例,高脂血癥22例,高粘血癥2l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3例。兩組各項情況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及觀察方法 治療組:服用通竅活血湯合補陽還五湯:赤芍8g,川芎6g,桃仁12g,紅花12g,當歸6g,黃芪60~120g,地龍9g,老蔥(蔥的全草,包括蔥白)3根,約10~15g,生姜10g,大棗7個,九節菖蒲8g,黃酒100ml,加水600ml,煎成250ml為第一煎,再加水500ml煎至250ml為第二煎,分3次服,療程2個月。對照組:服用都可喜(Duxil),法國施維雅藥廠生產,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分裝,批號9C0847。每日2次,每次1片(每片含阿米三嗪Almitrine bismesylate 30mg,蘿巴新Ranbasine lOmg),療程2個月。

    治療期間均停用其它有關治療VaD的藥物及療法。伴發高血壓、糖尿病者可酌加降血壓、降血糖藥物。所有患者均囑低脂飲食、忌煙、酒,勞逸結合,多參加集體活動。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國中醫藥學會老年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1990年5月北京全國老年癡呆專題學術研討會制訂的標準[2]。基本痊愈:積分達到64分以上者;顯效:積分增加超過16分者;有效:積分增加超過9分者;無效:積分增加不足8分者;惡化:病情加重,積分減少或死亡者(滿分80分)。

    2.2 兩組總療效比較 治療組36例,基本痊愈4例,顯效9例,有效9例,無效14例,惡化0例。對照組28例,基本痊愈2例,顯效5例,有效9例,無效12例,惡化0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61.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1%,兩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治療組中符合氣虛血瘀證型的總有效率為74.2%,非符合證型的總有效率為32.7%,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3 兩組治療前后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積分比較 表1示,治療組與對照組的MMSE積分治療后均有顯著上升(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HDS積分比較 表1示,治療組HDS積分值治療后有明顯升高(P0.05)。

    2.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表2示,治療組治療后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還原低切粘度、還原高切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作為常見病之一的血管性癡呆,嚴重地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關于腦血管病后智能衰退,目前暫規定智能衰退須發生在腦血管病后3個月之內,是為了證明其與腦血管病的相關性;至于規定此智能衰退需持續3個月以上,是為了排除某些可以自行恢復的患者,以免影響統計學分析結果;強調尚需具備危險因素之一,則是為了能增加癡呆發生人數,以使在一定的樣本內更可能出現有統計意義的結果。

    血管性癡呆,屬于中醫“癡呆”、“呆證”、“健忘”等范疇。近幾年,有人將血管性癡呆命名為“中風癡呆”[3],古代醫家對中風所導致的癡呆無專門論述。近代學者認為,血管性癡呆的發生以肝腎精血虧損、氣血衰少、髓海不足為本,以肝陽化風、心火亢盛、痰濕蒙竅、肝郁不遂等為標[4]。我們認為,中風后3個月,患者氣虛運血無力,血行不暢,瘀血阻滯于腦,腦為元神之府,腦失所養,腦神逆亂則出現癡呆。因此,血管性癡呆其病位在腦,其病機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氣虛,標實為血瘀,采用益氣活血化瘀通竅,標本兼治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通竅活血湯功屬通絡開竅,行血化瘀。方中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通絡,蔥姜通陽,黃酒活絡,用菖蒲代麝香以開竅化痰,通達經絡。通竅活血湯在《醫林改錯》中可治療頭發脫落、眼疼白珠紅、糟鼻、耳聾年久、白癜風、青紫臉、牙疳、口臭等癥,可見其適應癥之廣泛。補陽還五湯臨床應用眾多,療效顯著,是目前治療中風等血栓性疾病應用頻率較高的方劑之一[5]。本方以黃芪大補元氣,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化瘀活血,地龍通絡,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6]。臨床上不僅用于治療缺血性中風、腦栓塞等中風后遺癥,而且廣泛用于治療冠心病、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我們將上述二方合二為一,治療中風后的血管性癡呆,顯示了良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孫怡,楊任民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64-265.

    [2] 陳可冀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1632.

    [3] 鄧振明,袁應堅.中風癡呆病.中國醫藥學報,1991,(3):13-15.

    [4] 王永炎主編.臨床中醫內科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408.

    第8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慢性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桿菌;猴頭菌提取物顆粒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Hericium Extractive Granula with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and gastric mucous membrane protective agent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Hp) associated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Hp eradication rate, endoscopic survey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atomy. Methods: From June 2006 to June 2008 we took a parall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for the 120 cases of Hp associated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 children who visited the outpatients’ Department of the Digestion.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a radical cure group using amoxicillin+clarithromycin+Omeprazole, a group using Hericium Extractive Granula+Omeprazole+Hydrotalcit, a group using only Hericium Extractive Granula, and a group using Hydrotalcit+Omeprazole, each of 30 cases, in a treatment course of 4 weeks. Results:After two courses of the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4 groups was different, among which, the classic radical group and the group using Hericium Extractive Granula+PPI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other groups. Review of endoscopy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at the end of the 8th week showed that the eradication rate, endoscopic mucosal changes and the subsiding of the histological inflammation in the group using Hericium Extractive Granula+PPI were mo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隨著電子胃鏡在小兒中應用推廣,其在小兒中的診斷率越來越高,目前研究其主要病因與幽門螺桿菌(Helicobecter pylori, Hp)感染有關,故根除Hp和抑制胃酸分泌為其主要治療手段。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研制出的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具有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胃部炎癥、殺滅Hp的作用,現將應用于治療Hp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消化內科門診就診患兒,行胃鏡檢查并經快速尿素酶測試及病理證實為Hp陽性慢性淺表性胃炎,年齡3~14歲。研究期間其家長能夠配合隨訪,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6年在上海達成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上)[1]。納入標準:患兒兼有潰瘍樣和胃腸動力障礙樣的主訴,包括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腹脹等(每例均有 2個或2個以上癥狀)。排除標準: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近期內服用過或正在服用可能影響療效觀察的藥物(如抑酸劑、制酸劑、胃動力藥、抗生素等)患兒;合并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疾患等。根據上述標準入選120例,其中鏡下伴糜爛者18例,占6.67%;點片狀紅斑滲出者102例,占93.33%。

    1.2 治療方案

    采取隨機對照研究,利用隨機數字表將患兒分為4組,每組30例。A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三聯根治組(經典根治組);B組: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奧美拉唑+鋁碳酸鎂;C組:單用猴頭菌提取物顆粒治療組;D組:鋁碳酸鎂+奧美拉唑治療組。用藥劑量:阿莫西林40 mg/(kg·d),3次/d;克拉霉素15 mg/(kg·d),2次/d;奧美拉唑0.7 mg/(kg·d),1次/d;猴頭菌提取物顆粒(謂葆,山西康欣藥業有限公司)1.5~3 g/d,3次/d;鋁碳酸鎂(達喜,拜爾公司)0.5g/次,2次/d。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8周。治療結束后復查胃鏡及Hp轉陰情況(同一醫師操作,同一部位取材)。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癥狀積分

    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積分標準[2],按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噯氣、嘔吐、腹脹4種臨床癥狀,根據嚴重程度分為4級: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略有感覺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如工作、進餐、睡眠);2分為中度,有明顯不適,偶會影響日常生活;3分為重度,嚴重干擾日常生活。根據癥狀發生頻率分為5級:0分為無癥狀;1分為1天/周,2分為2~4天/周;3分為5~6 天/周;4分為每天都有癥狀。每種癥狀程度、頻率的乘積作為該癥狀的積分,最高總積分為48分,最后統計總積分均值。比較4組患兒治療前、第8周末癥狀總積分,并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1.3.2 鏡下炎癥改善情況

    電子胃鏡檢查鏡下炎癥改善情況[1]:痊愈為炎癥全部消失;顯效為炎癥面積縮小>75%;有效為面積縮小>50%;無效為面積縮小

    1.3.3 Hp檢查

    療程結束后4周復查Hp轉陰情況,統計根治率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1.5 不良反應

    所有病例療程結束后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心肌酶學及心電圖。

    2 結果

    2.1 入選病例一般資料比較

    入選病例120例,每組30例,各組患兒一般情況、臨床表現、治療前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4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1 4組一般資料比較(略)

    2.2 臨床癥狀變化

    療程結束時4組臨床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有改善。8周末,4組臨床癥狀積分改善明顯,A、B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鏡下炎癥改善情況

    8周末胃鏡復查,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C組比較,χ2=25.452,P

    2.4 Hp根除率情況

    結果見表4。經典根治組根除率為86.7%,猴頭菌提取物顆粒聯合組根除率為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55,P

    2.5 安全性分析

    療程結束時化驗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心肌酶學及心電圖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3 討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小兒消化系統常見病,以上腹或臍周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腹脹等為主要癥狀,該病與Hp感染密切相關。對于Hp相關性胃炎患兒根除Hp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目前已達共識的經典的根治性治療方案為兩聯抗生素+PPI。然而由于目前我國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其中部分病人出現多種抗生素耐藥,療效欠佳。所以,尋求新的根治方案更有利于提高療效。

    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屬于新一代猴頭菌提取物顆粒生化制劑,比傳統中藥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制劑所含有效成分更明確,含量更高。其在治療兒童慢性胃炎的作用機制為[3,4]:(1)猴頭菌提取物顆粒中的猴頭多糖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對受損胃粘膜有修復和營養作用;(2)可有效地殺滅幽門螺桿菌、抑制病理性炎癥、改善臨床癥狀;(3)對胃腸道運動功能有正向調節作用。本研究利用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殺滅Hp的功效以及對胃腸道運動的正向調節作用,聯合抑酸劑及胃粘膜保護劑治療Hp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其癥狀改善明顯,癥狀總積分由治療前的(40.3±2.11)分下降到(7.6±0.97)分,療效顯著,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HP根除率達70.0%,略高于李翔[5]報道的60.6%的根除率,但與經典根治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上)[J]

    . 中華消化雜志, 2007, 27(1): 4550.

    [2]張利, 方秀才, 柯美云, 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癥狀、體表胃電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00, 22(5): 421424.

    [3]陳焱, 嚴慧芳, 陸宏琪, 等. 猴頭菌提取物顆粒提取物對大鼠胃粘膜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J]. 食用菌學報, 1999, 6(1): 1417.

    第9篇: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范文

    [關鍵詞] 梗阻性無精癥;活動力;預處理;經皮附睪穿刺-卵胞漿單注射

    [中圖分類號] R69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a)-0060-04

    Clinical research of pre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with acquired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in the improvement of 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HUANG Wujian ZHANG Yan HUANG Qunhua CHEN Guoyong LIN Chunli LIU Yun

    Department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Center,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with acquired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in the improvement of 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PESA-ICSI). Methods 109 patients diagnose as acquired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OA) in Department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Center,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1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pretreatment group (n = 55) and control group (n = 54) randomly. Patients in pretreatment group with identified infection/inflammation of the accessory glands were treated with sensitive antibiotics or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en pretreatment group was give antioxidant and sperm maturation promotion treatment (testosterone undecanoate 40 mg, po, qd, Vitamin C 200 mg, po, bid, Vitamin E 100 mg, po, bid, levocarnitine 1.0 g, po, bid) for 2 months. Patients in pretreatment group without identified infection/inflammation were treated with antioxidant and sperm maturation promotion treatment directly.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ith identified infection/inflammation were treated with nothing except antibiotics and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Sperm motility on diagnosis day and ICSI day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ICSI were compared. Results ①The differences of total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and forward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in the two groups on diagnosis day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tal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and forward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in pretreatment group on ICSI day were enhanced (P < 0.01), no change was found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differences of total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and forward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in the two groups on ICSI da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The differences of fertilization rate, cleavag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igh quality embryo rate of pretreatment group was 67.26%, i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60.49%),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and implantation rate of pretreatment group were 47.16%and 29.72%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37.25%, 23.36%),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retreatment of antioxidants and sperm maturation promotion therapy can increase the epididymal sperm mot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bryo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but the advantageous effect of pretreatment on the PESA-ICSI outcomes remains need some large sample study.

    [Key words]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Sperm motility; Pretreatment; 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梗阻性無精癥(obstructive azoospermia,OA)是一類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輸送管道阻塞,導致射出中沒有的疾病,約占男性不育人群的5%~10%[1]。就其發生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雙側輸精管發育不全(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CBAVD)、先天性附睪發育不全、先天性精囊發育不全或缺如等;獲得性因素,多為感染、手術創傷和腫瘤侵蝕、壓迫所致[2]。對于OA患者的治療過去常用手術復通的方法,但是由于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的復雜性,以及部分患者合并生精功能的損傷和手術切口再堵等原因,傳統方法往往效果不佳。隨著人工輔助生育技術的發展,微創取精結合卵胞漿單注射(ICSI)已經成為大多數OA患者的選擇[3]。一般而言OA患者的生精功能基本正常或僅有輕微損傷,但是臨床工作中常常發現從OA患者附睪中獲取的往往活動力不佳,極少數患者活動率甚至低于1%。近年來許多關于OA的基礎研究發現,輸精管道發生梗阻以后,附睪上皮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適應性改變[4],附睪中的由于長時間的駐留往往導致活性氧損傷[5],線粒體、DNA損傷的比例增加[6-7];許多臨床學者統計了OA患者ICSI結局的資料亦發現,OA的發生原因會影響ICSI的成功率,尤其既往慢性附睪感染的患者成功率最低[8-9]。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采用經皮附睪穿刺-卵胞漿單注射(PESA-ICSI)治療的OA患者,分析預處理方案對臨床結局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6月福州總院生殖中心診斷性經皮附睪穿刺抽吸術(PESA)證實為獲得性OA的患者109例,確定可以進行體外受精并征得患者同意,同時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配偶沒有明確的可檢出不孕因素。所有患者均2次以上經常規檢查證實為無癥,大小、質地,以及血清促卵泡素(FSH)均在正常范圍。染色體核型46XY,Y染色體微缺失未檢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預處理組55例,患者平均年齡(29.81±3.56)歲,配偶平均年齡(28.98±4.18)歲,平均不孕年限(3.25±1.62)年;對照組54例,患者平均年齡(30.21±3.90)歲,配偶平均年齡(29.54±3.48)歲,平均不孕年限(3.72±3.0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兩組患者治療方案 ①預處理組根據精漿彈性硬蛋白酶、前列腺常規、前列腺液微生物學(支原體、衣原體、常見附屬腺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檢查,判斷附屬腺炎癥和感染情況,診斷附屬腺炎癥或感染患者先給予抗生素和抗炎治療,復查治愈或好轉患者接著經驗性給予抗氧化和促進附睪成熟治療2個月(十一酸酮40 mg,po,qd,維生素C 200 mg,po,bid,維生素E 100 mg,po,bid,左卡尼汀1.0 g,po,bid),無感染和炎癥征象患者直接進行抗氧化和促進附睪成熟治療;②對照組有附屬腺炎癥指征患者給予抗炎、抗感染治療,余未作任何處理。

    1.2.2 超促排卵 兩組患者的配偶均采用長方案降調節,月經周期的黃體中期給予促性腺激素激動劑,月經周期第3~5天開始應用促卵泡素75~225 U,經陰道B超監測卵泡發育,當主導卵泡有3個直徑≥17 mm時,給予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 000 U,34~36 h后,經陰道B超引導下雙側卵巢穿刺取卵。獲得的卵母細胞置于人輸卵管液(HTF培養液)、5%CO2、37℃培養箱內備用。

    1.2.3 經皮附睪穿刺抽吸術 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陰囊局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經皮膚提起附睪并固定,1 mL注射器吸取緩沖人輸卵管液(mHTF)0.2 mL,從附睪尾部開始穿刺抽吸,抽出液在200倍倒置鏡顯微鏡下觀察,見足量活動即為穿刺成功,記錄情況。獲取的附睪液經離心洗滌備用。

    1.2.4 卵胞漿單注射 在200倍倒置顯微鏡下,使用顯微操作系統進行。用細玻璃管小心去除卵母細胞表面的顆粒細胞,顯微穿刺針吸取形態正常、活力較好的,制動,持卵針固定卵母細胞,將第一極體置于12點或6點處,于3點或9點處穿破卵細胞膜,將已制動的釋放于卵母細胞漿內,小心取出穿刺針。穿刺后的卵母細胞繼續置于5%CO2、37℃培養箱內培養,18 h后觀察,卵細胞內見原核即為受精成功。對照組同法處理。

    1.2.5 胚胎培養和移植 受精卵繼續培養24~48 h,分裂為4~8細胞時,選擇細胞均勻、折光性好、碎片少的優質胚胎,裝入胚胎移植管內,送入子宮腔中底部,等待胚胎著床。移植后應用黃體酮進行黃體支持,2周后妊娠試驗陽性,4周后B超見妊娠囊為臨床妊娠成功。

    1.3 觀察指標

    1.3.1 診斷日與ICSI日活動力比較 將抽吸出來的附睪液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計算10個高倍視野下活動及前向運動所占比例。

    1.3.2 預處理組與對照組ICSI后胚胎發育和臨床結局 ICSI后18 h觀察,卵細胞內見原核即為受精成功;受精卵繼續培養24~48 h,分裂為4~8細胞時,卵裂球較均勻、折光性好、碎片少20%的為優質胚胎;移植2周后妊娠試驗陽性,4周后B超見妊娠囊為臨床妊娠成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活動情況

    預處理患者中26例有較好提高,16例輕度提高,13例改善不明顯。整體分析兩組診斷日經附睪穿刺液的總活動率和前向運動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ICSI日預處理組總活動率和前向運動率均有提高(P < 0.01),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 > 0.05);兩組ICSI日總活動率和前向運動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ICSI臨床結局比較

    兩組受精率、卵裂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預處理組優質胚胎率67.26%,高于對照組的60.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預處理組新鮮周期移植53例,臨床妊娠25例,移植111個胚胎形成33個孕囊,臨床妊娠率和植入率分別為47.16%和29.72%,高于對照組的37.25%和23.3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梗阻性無精癥OA就其發生原因可以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因素,雖然二者從發生機制上皆為輸精管道的梗阻,但是前者涉及基因水平的因素,對于ICSI結局的影響可能與獲得性因素有所不同[9],因此本次實驗入選的109例病例,皆排除了先天性的OA。獲得性因素中最常見的是感染,本次入選的109例病例中有92例有明確的生殖道感染病史,其中有62例是因為淋球菌感染引起;有17例原因不明,沒有明確感染史,經直腸彩超和精漿果糖試驗皆正常,排除先天性OA。所有OA患者皆進行附屬腺炎癥和感染情況評估,包括精漿彈性硬蛋白酶、前列腺常規、前列腺液微生物學(支原體、衣原體、常見附屬腺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檢查,有明確附屬腺炎癥/感染指征患者45例,敏感抗生素和抗炎治療。

    OA患者因輸精管道的梗阻存在郁積現象,大量阻塞在附睪和輸精管中,壓力增加使附睪發生一定程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長期郁積管道周圍吞噬細胞被激活清除,由于白細胞和的運動能夠產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導致胞膜發生脂質過氧化、線粒體DNA和染色體DNA斷裂和缺口增加。許多學者建議在進行ICSI治療之前,給予OA患者一段時間的抗氧化治療,雖然效益還沒經過大范圍統計[5,10]。維生素C和維生素E是傳統的治療男性不育的藥物,能夠保護發生過程中的損傷[11,12];卡尼汀是細胞線粒體膜上轉運長鏈脂肪酸的載體成分,對細胞能量的產生和轉運起重要作用,僅L-異構體存在生物活性,即左卡尼汀。左卡尼汀在附睪內部分被乙酰輔酶A轉換成乙酰左卡尼汀,左卡尼汀和乙酰左卡尼汀在精漿中有很高的濃度,不僅參與的能量代謝,而且和的活力、密度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口服左卡尼汀能夠提高精漿的左卡尼汀水平,并能增加的活動率,近年來國內外廣泛用于治療特發性少弱畸精癥和感染后弱精癥[13-16];十一酸酮是雄性激素,許多研究表明低劑量的補充能夠增加附屬腺的分泌功能,改善的生存環境,對各種原因造成的生殖損害有一定效果。本實驗經驗性的采用維生素C、維生素E、左卡尼汀和低劑量十一酸酮組方,以期實現抗氧化和促進成熟的作用,在日常診治過程中發現對于活動力的改善,多數情況半個月即可出現療效,而且采用ICSI方式受精對數量要求不高,因此本研究將治療時間定為2個月。

    實驗中預處理組55例,其中有26例活動力獲得明顯改善,其中有1例在外院穿刺時活動率不足1%,治療后ICSI穿刺日活動率達到9%;16例輕度改善,另外有13例質量較差的改善不明顯。預處理組55例治療后活動率(13.2±10.5)%,前向運動(4.6±3.4)%與治療前[(8.8±6.3)%、(2.3±1.7)%]比較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沒有顯示出明顯差別。本研究也統計了ICSI臨床資料,預處理組和對照組在受精率、卵裂率沒有表現出差異;但在優質胚胎率上預處理組高于對照組;預處理組53例,移植111個胚胎,33個發生植入,獲得25例臨床妊娠,臨床妊娠率和植入率分別為47.16%和29.72%,高于對照組37.25%和23.3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能與樣本量太小有關。對于預處理對ICSI臨床效益的觀察仍需要更大樣本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Report on management of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J]. Fertil Steril,2006,86(5):259-263.

    [2] 李立,鐘紅興.梗阻性無癥的臨床診斷和外科治療[J].臨床醫學,2012,32(2):112-114.

    [3] Bernie AM,Ramasamy R,Stember DS,et al. Microsurgical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indications,techniques and outcomes [J]. Asian J Androl,2013,15(1):40-43.

    [4] Pelliccione F,Cordeschi G,Bocchio M,et al. Immunophenotyp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ntractile cells in caput epididymidis of men affected by congenital or post-inflammatory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J]. Mol Hum Reprod,2005,11(4):289-294.

    [5] Basar MM,Kisa U,Tuglu D,et al. Testicular nitric oxide and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levels in obstructive azoospermia:a possible role in pathophysiology of infertility [J]. Mediators Inflamm,2006,2006(3):274258.

    [6] O'Connell M,McClure N,Lewis SE. A comparison of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DNA status in testicular sperm from fertile men and those with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J]. Hum Reprod,2002,17(6):1571-1577.

    [7] Ramos L,de Boer P,Meuleman EJ,et al.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DNA damage of human epididymal spermatozoa in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J]. Reprod Biomed Online,2004,8(4):392-397.

    [8] Nicopoullos JD,Gilling-Smith C,Ramsay JW. Does the cause of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affect the outcome o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a meta-analysis [J]. BJU Int,2004,93(9):1282-1286.

    [9] Kamal A,Fahmy I,Mansour R,et al. Does the outcome of ICSI in cases of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depend on the origin of the retrieved spermatozoa or the cause of obstruc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Fertil Steril,2010,94(6):2135-2140.

    [10] 王浩飛,沈健.左卡尼汀對梗阻性無癥病人附睪質量的影響[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9):721-723.

    [11] Greco E,Iacobelli M,Rienzi L,et al. Reduc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by oral antioxidant treatment [J]. J Androl,2005,26(3):349-353.

    [12] Ross C,Morriss A,Khairy M,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oral antioxidants on male infertility [J]. Reprod Biomed Online,2010,20(6):711-723.

    [13] Sigman M,Glass S,Campagnone J,et al. Carnit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asthenospermia: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Fertil Steril,2006,85(5):1409-1414.

    [14] 王磊,盧玉忠,袁少英.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附睪炎不育癥及其彩超圖像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4):120-121.

    [15] 盧少明,李曉,張浩波,等.左旋肉堿在經皮附睪穿刺取精-卵細胞胞質內單注射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0,16(10):919-9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亚洲综合成人网|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观看网站a|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性生话视频|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www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