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教育學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等學校 創業人才 創業教育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5-114-02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高校學生的創業教育,通過創業教育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樹立學生的創業人格。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不斷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化力度。
高等學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必須通過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改革,將創新意識、創業教育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中,通過營造一系列的創業教育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樹立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以滿足經濟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1、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方法。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們每個大學生都去開辦公司,創造企業。當老板,而是培養大學生不斷地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思維、掌握創業技能,通過創業教育提高創業綜合素質,最終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能在就業的道路上發揮主人翁的作用。
2、創業教育是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延伸。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為了使學生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創業教育就是要培育學生的這一素質。創業教育不僅僅是鼓勵創造性、自立和個人的主動性,還應該包括金融、商貿、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業方面的訓練會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創業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規范化、制度化。通過規范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創業教育而言,國家有關部委早有明確的文件,2002年,國家教育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2010年教育部在“國家教育‘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強高校學生的創業教育,就說明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拓寬就業渠道的有效形式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培養大學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緊缺型人才的教育,而是為了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高校不斷的擴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莫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就業也由原來的統一分配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要讓大學生適應新的就業形勢,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師應樹立現代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適應性,積極探索創業教育的新型教學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使他們了解創業教育的深刻意義,認識到自主創業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從而真正理解創業是更高層面上的就業。
(三)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21世紀的發展靠人才,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其實是具有創業能力和開拓精神的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如果高等教育還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將可能由于缺乏競爭力而被社會所淘汰。因此轉變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更具社會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目前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同現代社會發展需要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為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對國家和社會的依賴性過大,開拓性和主動性不足,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化程度,高等學校必須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速度。
二、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的途徑
(一)加大教改力度,把創業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首先,高等學校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師對人才培養觀有新的認識,牢固確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主動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服務。其次,通過對教學大綱的修訂要教育學生樹立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學習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學生樹立創業意識。高等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需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上著手,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真正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整體教學思路貫穿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使教師真正了解創業教育的真實意義,了解創業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就業意識,使他們有眼光、有膽識、有組織能力、有社會責任感,在畢業時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再次,要從觀念上改變為創業而進行的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貫穿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盲人的全過程中去。
(二)培養師資隊伍,設置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高等學校為了做好創業教育,必須培養一支教學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實戰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一支穩定的教學團隊不僅能深入研究創業教育的方法,還能在該領域做深入的調查研究,營造創業氛圍,對創業教育的連續性起到積極的作用。
有了穩定的創業教育團隊,高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確立創業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增設創業教育課程,構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學模式。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2)培養學生創業需具備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質。(3)引導學生掌握創業需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三)推進教育方法的創新,不斷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既需要講授創業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溝通,不斷滲透創業意識。在探索創業教育的方法上,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做創新性改革:一是互動式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通過經典案例“現身說法”,提高學生的創業興趣。實施互動式教學的教師既可以是創業成功人士,也可以是專職教師。二是技能培訓式學習方法。這種培訓方式選擇某一種特殊的創業技能為主要內容,邀請一些成功創辦企業的企業主授課。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創業實習。高校可以建立學生創業實習基地,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為學生創業實習提供一定的創業基金或為學生提供創業貸款。通過以上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
(四)加強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建設,搭建學生創業平臺
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走校企聯合的模式。一是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創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創業實踐能力。二是通過校辦產業、研究所、科技開發公司等創收單位籌集一定的資金,建立創業基金會、創業協作會等組織機構,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根據學校專業設置情況,制定周密的創業培養計劃,通過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周末及業余時間創立一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實體。三是通過勤工助學幫助學生培養自立自強的創業能力,增加創業體驗、熟悉社會環境,學會社會交往。日是通過當地的科技孵化園區,為學生搭建創業的平臺。
(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實踐活動,營造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高校定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各種專業競賽、科研活動、創業設計競賽活動。如一種社團或沙龍的組織與管理,一次公共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一種刊物或報紙的策劃與創意、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路徑的構想、一個科研或學術研究的立項起草與申請等等,這都有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競賽中選的部分應用性的成果。通過改進、提高、推廣并最終走向產業化。也有利于造就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參考文獻:
1.蔣義丹.創業教育――高校面臨的新任務[A].教育發展研究,2003(2)
2.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
3.吳長,范安平.高師學生創新教育能力培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結構方程模型;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主要體現在教學質量方面。但是,目前的國內外對什么是教育質量的研究還沒有定論,只是有一個觀點逐漸被國外學者所重視,那就是以“學”為中心,認為教育質量就是關注學生、關注學生學習、學生發展、學生變化發展。它還體現在增值性的質量觀方面。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質量,它是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規定的教學標準及其實施效果的總和,學生及其相關方(包括學生的父母、雇主、其他的學校和其它社會組織等)作為高校的顧客,是高校提供的教育項目、課程和服務的直接受益人。因此對高校而言,顧客滿意就是學生及其相關方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被滿足的程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學生對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的用戶反饋。[1]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高低的評判,學生滿意度評價可作為一種適切的評價方式。
一、理論背景
(一)服務質量理論
GrLnroons(1982)根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把顧客感知服務質量定義為顧客對服務期望水平和實際服務績效的感知水平比較結果。[2]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把感知服務質量定義為“有關服務優勢的一個總體判斷或態度”[3]。Liljander和Strandvik(1993)從關系層面上度量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設想和理論的基礎,將感知服務質量研究擴展到對感知服務價值的研究。[4]GrLnroons(2001)對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界定,他認為可能應該用感知服務特征模型替代原來的感知服務質量模型。[5]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服務質量是消費者對于服務的滿意程度,是使用者對于期望服務與實際感知服務的差距的主觀判斷的結果。
高等教育服務主要是指以學生為中心,貫穿以滿足學生需求的服務理念,當高等教育成為服務產業之后,高等學校中的學生滿意度,就成了學生對于教育價值和學習經歷的認知和主觀體會的多重性概念,Astin(1993)認為是一直期望與實際感受互動下的結果。[6]大多數學者是在顧客滿意概念的基礎上對學生滿意度的含義進行界定的。如Oliver等(1989)認為學生滿意度是學生對與教育相關的各種結果與經歷主觀評價的喜好程度。[7]Bryant(2001)認為學生滿意度是當高校學生的期望得到滿足或者超出滿足狀態時,學生所報告的對自己大學經歷的滿足感覺。[8]
(二)高等教育學生發展理論
Tinto(1993)認為學生滿意度是高等教育機構和學生個體互動的函數。學生的院校滿意度不僅是體現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也是展示供求雙方相互作用成效的重要指標。[9]
由于學生滿意度指標與學生的學業成就、持續學業、畢業率密切相關,它成為高等院校判斷自身教學功能實現程度的重要評價指標。學生滿意度是指學生對于學校提供的服務質量所持有的期望與實際提供的服務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后的感覺。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學生滿意度測評是學校為了滿足他們作為消費者表達的一種行為方式,同時也是他們對自身使用或購買產品和服務的評價。高等教育服務質量指的是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務產品的質量,高等教育服務產品質量的高低體現了其滿足教育需求主體學生顯性或隱性的需求程度。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評價則反映了學生對服務質量的期望與現實的服務水平之間的對比。
?教育管理?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研究
(三)基于服務質量理論的學生滿意度模型
在對顧客滿意概念理解的基礎上,學者們基于適應水平理論、比較水平理論、公平理論、歸因理論等理論基礎陸續推出了顧客滿意度模型。顧客滿意度模型分為理論模型和指數模型兩個階段。最著名的理論模型有Oliver(1980)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影響范圍最廣的滿意度指數模型是1994年創立的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CSI)。在顧客滿意度模型的基礎上,學者們根據不同的指標體系建立了學生滿意度模型,劉慧、路正南(2012)從學校形象、學生期望、價值感知、質量感知、學生抱怨、學生忠誠、學生滿意度7個指標構建了以學生滿意度為中心的結構模型,結論認為學校形象對學生期望、質量感知和學生滿意度有直接正向影響,影響力最大的質量感知,總體影響最大的是學校形象。[10]楊蘭芳、陳萬明(2012)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構建了感知價值、學生忠誠、質量感知、學生期望、學生滿意、高校形象等6個潛在變量18個標識變量和15N假設關系進行研究,通過因子分析及潛在變量的路徑關系分析發現,在整個滿意度測評體系中,學生的個體發展在學生期望和質量感知中的方差貢獻率較大。[11]劉凱等人運用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從學生期望、高校形象、感知質量、學生滿意、學生信任、學生承諾、學生忠誠和感知公平等8個結構變量建立了高等學校學生滿意度指數模型。結果顯示模型整體擬合度較好,8個結構變量能有效測量高校大學生的滿意度水平。[12]本研究在整理前人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感知公平、學生滿意、人才培養、感知管理、校園文化、感知質量、硬件支持為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同時在美國顧客滿意度模型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模型,并對模型的影響因素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研究設計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樣本是2015年自愿參加CCSS調查的南京X高校提供的數據,學校按照5%的抽樣誤差和60%的預計回收率進行完全隨機抽樣。經過檢驗,樣本分布與原始抽樣分布無顯著差異。有效問卷作答學生統計如表1。
(二)研究假設及模型構建
結構方程模型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概念模型,將不可直接測量的某些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因果模型,然后根據構念,找出可以測量的觀察變量。結構方程模型建構要經過模型設定、模型估計方法設定、模型檢驗和模型修正等幾個步驟。[13]本模型在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SCI)的基礎上,經過分析與整合提出了全新的一個模型,從而構建潛在變量并建立模型結構。通過對國內外大量文獻梳理,提出學生滿意度模型指數的12個研究假設,具體如下。
假設 1:感知公平影響感知質量(正向);
假設 2:感知公平影響學生滿意(正向);
假設 3:硬件支持影響感知質量(正向);
假設 4:硬件支持影響人才培養(正向);
假設 5:感知管理影響感知質量(正向);
假設 6:感知管理影響人才培養(正向);
假設 7:感知質量影響學生滿意(正向);
假設 8:校園文化影響人才培養(正向);
假設9:校園文化影響感知管理(正向);
假設 10:校園文化影響硬件支持(正向);
假設11:校園文化影響感知公平(正向);
假設12:校園文化影響感知質量(正向)。
由以上假設我們形成了本文的假設模型,見圖1。
(三)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指標體系的形成
在模型假設中,各變量名稱、各變量所包含的子緯度及其在此基礎上,遵循重要性大、代表性好、敏感性高、獨立性強等原則,最終將測評指標體系劃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層次的測評指標都是由上一層測評指標展開的,而上一層次的測評指標則是通過下一層測評指標的測評結果反映出來的,如表2所示。
三、數據收集與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檢驗
為了進一步了解主成分因子分析并剔除部分變量后的問卷數據是否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首先,我們采用了Cronbach’s Alpha系數法對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測。根據統計學規律,一般認為Cronbach’s Alpha系數在0.70是可接收的最小值。通過SPSS21.0軟件統計分析,各題項的信度如表3。
數據結果表明,感知公平的5個因子的Alpha系數為0.208,硬件支持4個因子的Alpha系數為0.822,感知管理3個因子的Alpha系數為0.849,感知質量6個變量的Alpha系數為0.841,學生滿意6個變量的Alpha系數為0.951,人才培養6個變量的Alpha系數為0.810,校園文化5個變量的Alpha系數為0.864,因為感知公平的Alpha系數為0.208,信度低于0.70,故舍棄。剩下30個因子的整個量表的Alpha系數達到0.92,這說明主成分因子分析后30個因子的問卷仍然具有非常好的內部一致性。
效度上,我們用潛在變量相關系數進行討論,結果小于0.8表示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為此,我們運用SPSS21.0對題項做相關系數檢驗,結果如表4。
1.設定模型評價和假設檢驗
在對研究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之后,本研究利用SPSS-AMOS軟件來計算假設模型的各路徑系數和相應P值。數據表明,其他路徑系數檢驗均在可接受范圍,但“人才培養感知管理”、“感知質量校園文化”路徑系數檢驗的P值分別為0.215、0.727,均大于0.001,故不顯著,所以模型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2.設定模型的修正
為了進一步優化模型,本研究依據假設模型的檢驗結果、理論關系以及各變量相關系數的強弱對研究模型進行了修正,以期獲得一個最優擬合模型,修正模型比假設模型更為符合數據的內在邏輯關系。修正模型結果詳見表6。
3.模型解釋
結構方程模型主要功能揭示潛在變量之間、可測變量之間以及潛在變量與可測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它們之間的結構關系在模型中可以通過路徑系數來體現。
(1)直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指由原因變量對結果變量的直接影響,用原因變量到結果變量的路徑系數來衡量的效應。如表8中學生滿意效應的結果,由校園文化到學生滿意的標準化路徑系數是0.128,那么校園文化到學生滿意的直接效應就是0.128。這種情況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校園文化”潛在變量每提升1個單位,“學生滿意”的潛在變量就會直接提升0.128個單位。
(2)間接效應
間接效應是指原因變量通過影響其它變量,從而對結果變量產生的間接影響。在只有一個其它變量的時候,間接效應的大小則是兩個路徑系數之間的乘積。如表8中校園文化、感知管理、硬件支持效應結果,從校園文化到感知管理的標準化路徑系數是0.909,感知管理到硬件支持的俗薊路徑系數是0.575,那么從校園文化到硬件支持的間接效應就是0.909×0.575=0.523。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校園文化”對于“硬件支持”的影響每提升1個單位,那么“硬件支持”就會間接提升0.523個單位。
(3)總效應
總效應是指由原因變量對結果變量總的影響,是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之和。如表8中校園文化、人才培養效應的結果,從校園文化到人才培養的直接效應是0.127,校園文化到人才培養的間接效應是0.509,那么從校園文化到人才培養的總效應則為0.127+0.509=0.635。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校園文化”對“人才培養”的影響是每提升1個單位,“人才培養”就會提升0.635個單位。
四、結論與建議
1.從直接效應來分析,人才培養對學生滿意度影響最大。對于專業而言,培養專業的興趣尤為重要,在入學期間學校要給予學生職業規劃指導與幫助。從學生視角而言,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要培養自身良好的組織領導能力、數學與統計信息分析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等。
2.從間接效應來分析,硬件支持對學生滿意度影響最大。對于學校食堂而言,學校要不斷改善其硬件設施及伙食條件;對于圖書館而言,學校要不斷改善圖書館的條件及增加藏書量;對于實驗室、體育館而言,要不斷提高學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生均實驗、教學儀器設備數量。
3.從總效應來分析,校園文化對學生滿意度影響最大。在社交方面,學校要鼓勵來自不同城鄉、民族、家庭背景的學生相互接觸,提供社交機會,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積極互動。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本質上說就是他們自身認知與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社會化過程。在興趣愛好方面,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校園文體活動。在時政方面,學校要鼓勵學生多參與國家社會、經濟、政治等重大問題的學習與討論。在學習方面,學校應該建立與完善學生遠程學習/在線學習等學習制度。
綜上所述,根據高校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提出如下建議:第一,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強對在校大學生學習狀況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為深化高等教育與教學改革提供研究案例。第二,加大硬件支持。硬件支持反映了學生對學校所提供的學習支持條件的滿意程度,學校要改善圖書館環境,增加和改進圖書文獻的量和品質,加強教室室內溫度的適宜調節以及改善實驗室設備等。第三,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對學生對校園環境感知產生影響,還對他們在校的教育經驗滿意度以及對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行為、學習興趣和學業收獲等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應更多從制度、文化等層面采取措施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對校園支持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從而最終提升學生對院校的總體滿意度。[13]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第一,本研究是基于2015年CCSS的調查數據,數據的選取僅是南京X高校的數據,而不是在全國所有同類院校中隨機抽取的樣本,因此其代表性有待檢驗。第二,雖然本研究建立的路徑分析模型能夠展示變量之間的關系,且數據較好地擬合了被調查數據。但是,如果還要對各原因變量,對結果變量關系作用進行深入分析,還有待進一步建立完整的結構方程模型和完善相關理論。第三,感知公平對于學生滿意度的信度低于0.70,為了更好地將感知公平作為學生滿意度的預測指標,還需要對CCSS調查的項目進行補充與調整。
參考文獻:
[1] 鄭雅君,熊慶年.“高校學生滿意度”再認識[J].江蘇高教,2016(4):56-60.
[2] GRONROOS C.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R].Helsinki,Swedis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1982:68-72.
[3]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fall):41-50.
[4]LILJANDER V,STRANDVIK T.Estimating Zones Oftolerance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Perceived Service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3,4(2):6-28.
[5] GRNROOS C.The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oncept-amistak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1,11(3):150-152 .
[6]Astin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62-74.
[7]Oliver,R.L.,Desarbo .W.S.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J].Journal of Consumer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Behavior,1989(2):1-16.
[8]Julie L.Bryant.Assessing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Campus Experience:The Noel-Levitz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J].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Yol,2006:134-135.
[9]Tinto V.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54-60.
[10]⒒郟路正南.基于PLS路徑建模技術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測評研究[J].高教探索,2012(2):30-36.
[11]楊蘭芳,陳萬明.基于結構方程的高校學生滿意度實證研究――以江蘇省八所高校本科生為例[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29-35.
高等醫學職業教育是相對于普通醫學高等教育而言的,是適應社會經濟及醫學技術發展,培養醫學實用型、技術型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具有特殊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是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在于凸顯其“職業性”特色,在于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為目標。怎樣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應用能力、理論知識?除了傳統教學外,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1 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特征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1994年曾對教育技術提出新的定義。“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隨著以多媒體、網絡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邁進了信息化社會的大門。信息技術以其信息的迅捷、交互、海量等顯著特點與教育教學有機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并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以多媒體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也逐步深入到課堂。它不僅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摸式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使學習方式產生具大變革。現代教育技術具備趣味性、交互性及網絡性等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信息技術的物質基礎就是資源環境,有了這個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會有“米”下鍋。為此,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數字化硬件環境。先后建設了多媒體數字教室、網絡計算機房、醫學模擬實驗室等。同時充分運用學校的網絡環境,建立了校園網,搭建各種教學應用軟件平臺,如學科資源庫、學科試題庫、專題學科網站等教學資源平臺,同時制作了大量適合教師教學應用的網絡課件,為整合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
2 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學習的特點
2.1 高職學校學生學習倦怠感、挫敗感較強
由于高考失利或學習能力不足,遭遇升本失敗,在失望情緒下,學習倦怠感、挫敗感較為明顯。高職院校中,一方面教師抱怨學生的低起點或學習上的惰性。另一方面學生則抱怨課程枯燥或無用。甫于知識準備的相對不足,缺失良好學習習慣,許多高職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出現煩躁現象。到醫學專業課學習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甚至出現畏懼情緒,不會也不愿意鉆研和深入學習,很少能享受到解決學習難題后帶來的快樂,相反,過多地體會到的是學習成績不佳,學習效率低下的困頓。面對學習上的“挫折”和未來就業的壓力,不少學生悲觀失望,喪失信心,在思想情緒上多呈消極、浮躁、焦慮、緊張、憂郁、自我否定等狀態,這些不良情緒,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進程。
2.2 高職學校學生學習自控能力較差
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有效學習效率不高,不會按專業性質主動選擇及安排課內及外延的學習內容,鞏固、拓展自己的知識。盡管他們在主觀上也有學習需求,但“學”什么、如何“學”卻主要依賴教師。教師說一步學生做一步,把學習僅局限于課堂,把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作為學習的全部,遇到困難時,不能知難而進努力克服,學習行為缺乏自覺性和持久性。
2.3 高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相對欠缺
高職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分析問題能力、思維和提煉能力也相對不足。多數學生雖有學習意愿.但同時又普遍存在心態浮躁。缺乏學習熱情,學習方法不當等。相當數量的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喜歡從主觀上區分學習內容的“有用”與“無用”。對教師講授的知識認為“無用”或“無趣味”時,就無心聽課。學習中不擅長用腦“理解”。
2.4 高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
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喜歡帶有趣味性的問題,厭倦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學習內容,偏好實踐實訓和“情境性”內容知識的學習。對理論性知識學習缺乏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只求大概有所了解。表現出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水平不足的特點。
結合高等職業學生學習特點,我們有針對性的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提高醫學生實踐操作、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加強他們的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 現代教育技術在醫學職業教育中的意義
3.1 多媒體技術廣泛投入教學使用,取得較好效果
醫學教育的特點是:形態多樣,原理抽象、實踐性強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費時費力,效果差。現在教師普遍認識到應用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教學中應用較廣的是將教學內容編制成多媒體的形式,存儲于光盤,利用投影儀播放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通過播放集體在課堂上觀看,也可以自己利用光盤在電腦里學習,既是教師輔助教學的手段,又是學生自學的工具。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如《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等一些形態學很強的課程,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使教師在授課同時,把一些實物、標本、圖片等配于漂亮的動畫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很容易掌握所學的內容,從傳統教學枯燥的死記硬背,轉變為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趣味學習。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如《婦產科學》中正常分娩這一章節的重點“枕先露的分娩機制”為例,因為這個內容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應用模型來掩飾,學生還是很難理解,為此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具有動畫效果的教學課件,讓學生自己觀察分娩連續過程,解決了口頭講授時老師難于表達、學生難于理解的問題,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2 開放式網上虛擬實驗室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傳統實驗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知識學習和實驗動手操作相互分離,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等問題,我們提出了開放式虛擬實驗教學系統的解決方案。開放式網上虛擬實驗室是一種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實驗的計算機教學軟件。它采用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上建立虛擬實驗室環境,提供可操作的虛擬實驗儀器,使學生在互聯網上通過接近真實的人機交互界面完成實驗,同時提供網絡實驗教學的一體化管理功能。開放式網上虛擬實驗室又分為課程實驗仿真系統和虛擬實驗教學管理系統兩個部分,在此基礎上可建立虛擬實驗室。這類實驗室可以使醫療臨床技能操作更加標準化,使現代醫學理論和臨床實際操作得到最大限度的結合,同時促進教學方案的完善,縮短醫學高職學生和醫學本科生及研究生在臨床操作水平上的差距。醫學模擬中心投入使用,有助于提高高職學生的臨床反應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醫療專業技能的目的。
關鍵詞: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49.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6-0057-06
收稿日期:2013-07-16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調研”(教高司函〔2012〕221 號);湖南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世界一流學科成長機理研究”(XJK08AGD011)。
作者簡介:蔣家瓊(1975-),女,湖北恩施人,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教育、科學教育研究。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盡管英國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卻出現了物理、化學、數學等傳統學科的在校學生數持續減少的趨勢,乃至許多大學的化學系、物理系和數學系不得不被迫合并或關閉;其中,甚至不乏有很高知名度和辦學歷史的院系,如埃克塞特大學化學系、倫敦國王學院化學系、倫敦瑪麗女王學院化學系、斯旺西大學化學系、紐卡斯大學物理系、基爾大學物理系、赫爾大學數學系,等等[1]。由于物理、化學、數學等理學基礎學科的發展水平是科技進步、創新能力和生產力提高的重要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為了使英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具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儲備,從而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英國政府分別于2002年和2005年公布了《英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技能人才培養報告》(簡稱《羅伯茨報告》)和《大學科技教育發展戰略報告》,明確提出對高等理科教育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和變革,尤其是要采取措施對大學中的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進行重點扶持,“如果政府不馬上采取行動,危機觸手可及”[2]。本文擬就21世紀以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變革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結構的優化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概況
英國高等教育具有高度自治的傳統,高校有權自主設立學科專業,各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只需該校的評議會(Senate of University)批準,不受政府的直接管制。2002年,為了統計的方便,英國高等教育統計處與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擬定了首個全英通用的學科專業分類體系,簡稱為JACS(the 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3]。JACS是一個分等級的學科專業分類體系,由一個字母和三個數字進行表征,字母和第一個數字表示學科群和該學科群的第一級學科,第二、三位數字依次表示對上一級學科更細的劃分,若數字為0則表示該編碼已經窮盡了這一學科的細分。2013年,該體系被第三次修訂。目前,JCAS共由20個學科群組成,下設149個一級學科,707個二級學科。其中,理科類學科群為3個,一級學科22個,占英國全部一級學科數的14.77%;二級學科130個,占總數的18.39%(見表1)。
二、21世紀以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的變化
(一)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及其在高等教育總規模中的比重增長顯著
1997年,英國政府出臺《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的白皮書,鼓勵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在接下來的五年里,相對于英國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快速發展,英國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僅出現了非常微弱的增長。具體來講,相比于1997年,2001年英國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增長了740 466人,增長率為42.16%;但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僅增長了2 452人,增長率為1.36%。與此同時,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規模中的比重則從1997年的10.04%迅速下降到了2001年的8.78%。2001年以后,由于英國政府連續出臺了《羅伯茨報告》等一系列鼓勵和扶持高等理科教育的政策,英國高等理科教育進入了快速擴張階段。相比于2001年,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增長了154 195人,增長率達84.17%,遠遠超出了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增長率19.68%;與此同時,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規模中的比重也從8.78%上升到了13.51%。
(二)本科教育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層次結構重心不斷下移
21世紀以來,英國高等理科教育本科層次在校生人數和研究生層次在校生人數都有了明顯的增長。其中,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從2001年的140 015人增長到了2011年的278 615人,增長了近一倍,增長率為98.99%;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則從2001年的43 190人增長到了2011年的58 785人,增長率為36.11%。相比之下,本科層次不僅增長速度更快,而且其在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總人數中所占比重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本科層次在校生人數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76.43%上升到了82.58%;相應地,英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生層次在校生人數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23.57%下降到了17.42%(見圖1)。因此,總的來說,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層次結構呈重心不斷下移的趨勢。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本研比為4.74;而在2001年,本研比為3.24。
造成英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生層次發展相對緩慢的一個直接原因是,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在2007年和2010年出現了兩次比較明顯的回落,而且每次回落都基本上降到了2002年的規模。其中,2007年主要表現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的急劇下降,從2006年的37 940人銳減到了15 350人,減少了近三分之二;2010年主要表現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的急劇下降,從2009年的39 635人減少到了33 007人,下降幅度達6 628人。
(三)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變化顯著,不同學科專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
從絕對數量上而言,英國高等理科教育中的生物學科群、自然科學學科群和數學學科群在校生規模均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相比較而言,在校生規模及其所占比重一直居于首位的生物學科群增長最為迅猛,由2001年的51.62%上升到了2011年的59.06%;而在校生規模及其所占比重位居第二位的自然科學群雖然在絕對規模上有較大的增加,但所占比重卻逐年下降,從2001年的36.49%下降到了2011年的28.14%;與此同時,數學學科群雖然規模增長較快,但其比重增長并不明顯。具體來講,2001~2011年,生物學科群在校生規模從94 565人增長到了199 275人,增長率為110.73%;自然科學群在校生規模從66 845人增長到了94 960人,增長率為42.06%;數學學科群從21 795人增長到了43 165人,增長率為98.05%。
與此同時,在學科群內部,各一級學科的發展同樣存在較大的差別。一方面,從在校生規模增長幅度來看,心理學、運動科學、數學、法醫和考古學、自然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這五大學科增幅最大,分別從2002年的50 780人、17 585人、20 120人、3 065人、2 415人增至2011年的90 410人、42 790人、37 570人、10 190人、4 810人,增長率均超過了50%;生物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水陸環境、化學、自然地理科學、操作研究與統計學等12門學科發展相對平穩,不僅增長率不大,而且在校生規模變化也不明顯;植物學、遺傳學、生物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微生物學、數學的其他學科等5門學科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從各學科在校生規模所占比重來看,2002年排名前十位的學科依次為心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科學、數學、化學、運動科學、物理學、生物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分子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地質學;而2011年排名前十位的學科則變為心理學、運動科學、數學、生物學、自然地理科學、化學、物理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法醫和考古學。
(四)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規模穩步增長,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在快速增長后趨于相對穩定
21世紀以來,英國不僅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得以快速發展,而且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在校生規模的增長速度甚至一度超過了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同時,其在整個高等理科教育中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具體來講,2001~2011年英國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從152 810人穩步上升到了270 155人,增長率為43.44%。與此同時,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則大致經歷了三個相對不同的階段,2001~2006年的快速增長階段、2007~2008年的波動起伏階段以及2009年以來的相對穩定階段。其中,2001~2006年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從30 395人猛增至67 245人,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因而其在整個高等理科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006年最高達到23.99%;2007~2008年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在跌至56 550人后再次回升至63 325人。造成2007年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明顯下降的原因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急劇減少;2009年以來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基本上穩定在67 000人左右(見圖2)。因此,總的來看,英國全日制與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之比呈現出先下降后緩慢上升的變化趨勢。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重新考量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理科教育對推動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國防安全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作用,高等理科教育的水平關系國民科技素養和自主創新能力這一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低。它既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基礎,又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具有突出的戰略地位。”[4]比較我國與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可以看到,與英國類似,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自2002年以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增幅達723 367人。然而,就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在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所占比例來看,我國與英國卻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其中,英國一直處于上升狀態,2011年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所占比重從2002年10.26%上升到了13.51%;與此相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規模所占比重則從2002年的10.36%持續降至2011年的7.92%。由此可見,從英國的經驗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界長期盛行的某些觀點,譬如“現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嚴重存在著重理輕文、重科學教育而輕人文教育的傾向”[5]、“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并重,其當務之急在于應大力加強人文教育,克服和糾正業已嚴重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6]、“高等理科教育發展已經過頭,必須打破科學教育的霸權地位”[7]等等,與當前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已相差甚遠。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全面分析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科技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重新考量高等理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對高等理科教育規模及其比重進行科學規劃。否則,不僅可能帶來高等教育內部結構的失衡,而且還可能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缺乏充足的科技人才支持。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逐步增強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的社會適應性
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英國政府逐漸將市場原理引入高等教育領域,鼓勵、提倡高等學校與社會特別是工商界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發揮高等教育促進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作用。因此,在高等理科教育的專業設置上,英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及各專業的招生人數,以求得生存和發展;相應地,英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則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調整狀態。實踐證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高等理科教育結構,不僅有助于增強高等理科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強高等理科教育的活力。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這些變化要求高等理科教育必須在學科專業結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然而,對比2003年和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理學類本科專業科類的構成比例,不難發現,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并沒有隨社會需求的變化得以有效地調整和變革,而是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比例結構。譬如,2003年我國普通高校數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已達622個,占全國普通高校理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的21.19%,遠遠超出了其它的理學專業類別;但此后數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依然處于快速增長中,2013年更是達到了1 025個,增長率為64.79%。近年來,我國理學本科就業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與我國高等理科教育專業設置未能根據社會需求做出及時調整不無關系。為此,我們有必要借鑒英國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經驗,在高等理科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搭建一個對接的平臺,推動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調整專業結構,增強高等理科教育專業結構的社會適應性。
(三)立足終身教育的理念,適當加大我國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力度
從英國的經驗來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及終身化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不僅必須而且可行。它有助于擴大人們接受高等理科教育的機會,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推進高等教育民主化,促進高等教育公平,進而更好地為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然而,受傳統觀念和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近年來我國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在校生人數及其所占比例卻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2011年,我國理學非全日制在校生人數從2002年的171 692人減少到了91 132人,累計減少了80 560人;同時,非全日制在校生人數所占比重也從2002年的20.53%降到了5.84%。另一方面,我國非全日制形式的研究生理科教育始終未得到發展,幾乎處于空白。2011年,我國非全日制理學研究生僅有1 663人,不足我國理學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的1%。因此,如何促進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發展,將是今后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結構調整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Strategic Science Provision in English Universities,2005:12.
[2] House of Comm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Strategic Science Provision in English Universities,2005:13.
[3]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JACS3 Classification [EB/OL] http://hesa.ac.uk/content/view/1787/281/.
[4]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科教育專業委員會.關于新時期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建議[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4.
[5] 周光迅,等.關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6(3):6-11.
[6] 趙世超.高等教育應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2002(11):17-21.
[關鍵詞] 醫學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72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c)-121-02
Strengthe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medical science forlearners
XIAO Fenggang
(College of Adult and Continue Education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To counter the present state ofhigher medical teaching, the institute ofeducation should change learning conception base on the objective reality in the school, make a specific plan in fostering students ,establish better teaching management, solve the remain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Adult educ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成人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教育發展水平的標志,又是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其功能也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拓展。如何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近幾年,我校成人教育學院抓住機遇進行一系列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的改革與實踐,從轉變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強化教學管理、加強學生管理和教風學風建設等方面入手,帶動成人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1 科學的辦學理念是提高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水平的前提
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辦學規律,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點,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和不斷增長的醫學衛生要求,怎樣辦醫學,怎樣辦好醫學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用什么辦學理念來指導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在充分了解目前醫學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的前提下,我們在總結自己的辦學經驗,與時俱進地提出自己的辦學理念:“抓質量、促效益、瞄準市場、腳踏實際”,我們深挖自己的辦學潛力,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靈活的方法,在追求效益的同時,使成人教育的教學、管理質量穩步提高,為各層次的醫療衛生單位培養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現代教育認為,要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學生,不能僅僅向醫學生傳授醫學理論知識和培養臨床技能,更重要的是促進他們智能的發展和世界觀的形成。在教學理念上,我們把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習慣、實事求是的態度、積極探索的精神、勇于創新的意識和善于獲取新信息的能力。
2 改革成人教學模式是提高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水平的有力保證
成人教育主要培養在職學員,由于受到社會、工作、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在心理和知識素質、知識結構、人生理想、價值觀念與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優勢與不足:① 主動學習意識強但社會工作和家庭壓力大;②實踐能力較強但理論知識相對貧乏;③思維能力較強但記憶力較差;④投機心理動機和提高知識水平動機;⑤自制能力較強但思想自由松散。針對成人教育學生特點,為了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的發展,成人教育要對教學計劃、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進行改革,突出教學計劃的應用性、課程設置的職業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環節的實踐性和教學效果的實用性,努力培養學生現場分析、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改革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成人教學中,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理論講解、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經驗交流、角色變換等方式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超越時空、地域,面向社會所有需要學習而能夠接受相應層次學習的人們,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學習的強烈愿望。
3 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是提高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
目前,成人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十分薄弱,改革學校的管理體制勢在必行,為此,筆者認為只有把完善的制度與嚴格的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成人教育才能實在而高效率地發展。其一,優化成人教育內部組織結構。學院健全了組織機構,根據行政、教務、學生管理分別成立了成人教育學院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并針對相應的管理體制定員定崗,規范了管理,保證了各項工作正常運行。明確每個管理部門的職責和崗位責任,從提高教學質量,為師生做好服務的角度出發,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各項基本業務活動的績效,通過創新不斷提高效率來實現長期的優異績效。其二,加強管理和教學信息化建設。高效的成人教育管理愈來愈依賴于學校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在人員有限、大量管理工作擺在面前的情況下,建立科學的、實用的管理信息系統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至關重要。信息化系統管理和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良好的成人教育內部組織文化的形成,能夠帶動教師和管理人員樹立與學校一致的目標,為他們營造出積極的工作氛圍,從而促進一支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過硬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的形成。其三,加強學生的常規管理。目前,成人學生常常出勤率較低,學習效果較差,考試作弊現象普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的管理方式不當、沒有適應成人學生的特點造成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規律,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嚴格學生紀律,管理保障教學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優秀學生干部,形成成人學生領導核心,克服學生自卑心理,激發他們正確的學習動機。因此,加強成人教育的常規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十分必要。
4 加強教風學風建設是提高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水平的有力措施
在教風方面,成人教育教學不應是普通教學的延續與翻版,也不應是全日制教學的壓縮版或串講。教師對所教授課程應有認真的態度與詳細的安排,根據成人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與知識結構,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在學風方面,針對學員學習動機不純、基礎差、工作生活有壓力采取有力措施:轉變學習生的學習觀念;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與工作情況安排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管理,努力掌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認真考慮廣大學生的工學矛盾,不回避現實情況,并將之作為平時學生管理的依據,引導他們處理、協調好工作學習生活關系。
總之,成人教育采用什么樣的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才能創造出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才能為飛速發展的社會不斷輸送高質量的各類人才,是現代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成人醫學高等院校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強化質量意識,把重點放到內涵建設和提高質量上來,切實保證教學質量,使醫學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戎華剛.關于創建學習型成人教育學院的實踐與思考[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33(4):180-182.
[2]唐云峰,吳水盛. 臨床醫學成人教育的現狀及教學改革思考[J]. 醫學教育,2008,6(20):126-127.
[3]梁斯.高等醫學院校成人教育生源變化及辦學模式調整研究[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5,28(1):95-97.
[4]劉釗,雷代勇.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學管理[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6(1):110-113.
[5]唐云峰,吳水盛.臨床醫學成人教育的現狀及教學改革思考[J].中國現代醫生, 2008,46(20):126-127.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服裝設計;實踐教學;高等教育
0 前言
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是一門藝術和技術相互貫通的專業,目前我國服裝市場發展迅速,高校根據現實市場需求開設和擴招的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確實為服裝市場輸送了大批服裝設計人才,但服裝設計在教學方面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高校服裝設計是一門對技術和實踐要求很高的專業,由于受市場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需求的影響,服裝設計專業一方面要滿足服裝市場的用人需求,一方面還要承擔向社會輸送高級服裝設計師的重任,所以,服裝設計在教學上可能急于求成,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過度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出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現狀。因此,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發揮專業特色,有選擇的借鑒國外優秀的教學經驗,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提高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
1 當前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現狀
我國藝術設計學科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所以,它的發展歷史并不很長,但恰逢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機遇,藝術設計在我國各領域發光發熱,沒有時間冷靜下來審視自己已經出現問題的教育體系。目前,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過于強調專業知識的學習,科學且長期的專業操作并不在教育課程設置中,導致培養的學生大多缺乏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不足,創作的作品沒有太突出的個性特點。
2 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2.1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滿意滿足企業需求
不同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陸續開設,目前至少有幾十年的歷史,它們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而他們傳統的教學模式都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花費太大精力在學生的實踐能力上,所以,當前服裝設計專業的畢業生面臨企業的實際需求,感到自己無力承擔。國家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模式的改革,服裝設計是一門與市場緊密聯系的專業,所以,為了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緩。
2.2 教師沒有超前的觀念
有些教師還是習慣照本宣科,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教授完,并不在意學生是否理解和真正能實踐出來,導致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從在嚴重的溝壑。有些教師并沒有到企業實踐考察過,對于一類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僅僅停留在課本介紹中,這種沒有創新的簡單講授,學生在接受時就容易枯燥,更不用提思維上的創新。所以,任課教師需要走出教室,深入企業,獲得一線的設計理念和大眾的消費觀念,這樣的教師素養才能上好服裝設計課。
2.3 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低,就業困難
由于過多的注重理論知識和縫紉技巧等基礎的訓練,學生只是擅長模仿,而不是創造。所以,我們要從培養觀念上改變,我們培養的是服裝設計人才而不是嫻熟的技工,注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學會、擅長創作才是我們的目標。
3 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
3.1 制定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培養目標
服裝設計專業當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與社會需求相對應,成為真正的具有產品開發能力的技術員。隨著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企業對設計人才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需求從青睞純技術人員向管理型人才轉變,尤其是技術和管理復合型的設計人才成為企業的新寵。既然服裝設計具有市場性強的特點,學校就要結合社會的現實需求,強調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會思考和能動手才能在服裝設計行業出彩,所以,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
3.2 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
服裝設計是一種應用性設計,其教學過程應該是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設計思維到作品物化的轉變,所以,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需要靈活多樣,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首先教師和學生都要明確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明確自己學習目標和能力的時刻。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傳授學生學習經驗、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變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雙方的共同努力是課堂教學出現最好的效果。其次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課題訓練是讓學生實踐能力得以鍛煉的有效形式,窗外的樹葉、窗戶的線條等一些普通事物能很好地發散學生的創新能力。案例分析法也是鍛煉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形成調查小組,查詢案例或實地考察一些企業或采訪設計大師,總結他們的設計方法,完成對服裝設計專業實踐和創新思維的現實認識。
3.3 采用校企結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服裝設計專業最終是向企業輸送設計人才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企業競爭需要什么人才,采取校企合作教學,讓學生鍛煉實戰能力,目前已是學校必須面對的教學方式。下面是實際調查得到的兩點企業對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期許,一是企業需要有實踐經驗的實用型人才。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從事加工、工藝制作環節的生產,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企業認為他們不夠了解自己的品牌特點和發展方向,所以,一般不會任用學生在一線生產。二是企業需要德才兼備、敬業奉獻的技術人才。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在一個地方待下去,頻頻跳槽的現象很常見,而企業則渴望人才能與他們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共同成長。
4 結語
藝術設計是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社會對于藝術設計產業的需求正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擴大,面對市場提出的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的要求,許多高校也在積極地調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學模式,探尋適合時代和本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道路。作為當前藝術設計專業中受市場影響頗為明顯的服裝設計專業,正在就培養創新設計能力和市場意識的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標而實行教育改革,誠然,學校是培養服裝設計行業人才的搖籃,只有學校做出教育教學上的改革,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段衛紅.圍繞職業性、技術性服裝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5(21B):235.
作為高等學校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儀器設備分散在不同的教學部門,它既是高質量教學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多元化人才和推廣高科技的重要媒介,它使用效率的高低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及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好教學儀器設備成了高校的一個重要工作[1]。
近年來,隨著教學儀器設備的大量購進,高等學校的教學裝備有了質的飛躍。在測試中,不僅范圍加大了,而且精確度及手段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這就使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地增強,進一步促進了邊緣科學的發展。但由于受到管理機制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教學儀器設備利用率還不是很高,如何更大程度上地提高教學儀器設備的使用率,讓其發揮自身的價值為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是我國高等學校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2.分析我國高校教學儀器設備利用率低的原因
2.1儀器設備的使用缺乏規劃性
購置前欠缺可行性論證,造成資源的浪費。完善的可行性論證,有助于充分地了解儀器設備的性能及技術指標等重要環節,可以使其在日后的工作環境中充分地發揮其自身所具有的價值。相反,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目前浪費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兩種;第一,忽略自身的需求,沒有從自身的學科及專業出發,盲目地追求“高、精、尖”,在使用過程中功能使用單一,造成其他功能的閑置,儀器設備未得到充分利用,浪費了資源[2]。第二,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為了節省部分資金,購置了一些生產廠家所淘汰的儀器設備,致使設備出現問題時無相匹配的配件進行替換;還有的是為了科研項目而購買專業性極強的設備,一旦項目結束,設備則再無使用的機會。
儀器設備使用過程中缺乏流通性,“獨食”現象嚴重。基于管理機制的不同,學校、院系之間都各自為政,采取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對已購置的儀器設備專管專用,即使閑置下來,也絕不允許本實驗室以外的人員使用;而欲購置儀器設備的單位則從自身角度出發,目前從事什么科研項目就欲購買什么設備,不論后續項目是否能使用上此設備,缺少全局觀念,致使重復購買儀器設備的現象頻頻上演。
設備購置后使用頻率受維護經費的控制。資金配比在儀器設備使用上不科學,高校大多將資金用于新設備的購置上,很少設立與設備相配套的維護資金,致使已有的設備很難得到應有的維護。有些設備一經開啟,其耗材就成百上千元,甚至因為一些原因導致的零部件更新,更是需要幾千至幾萬元,故很多儀器設備因院系的無力維修而處于半報廢的邊緣,這在無形中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放慢了學校發展的步伐。由此可見,高校領導應注重儀器設備的管理,提高設備的使用率。
2.2實驗技術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實驗技術人員是實驗室的管理者,是儀器設備的直接操作者,他們的素質和整體技術水平是儀器設備使用效益的關鍵因素。高校的大部分教學儀器設備不僅購置時價格高,而且后期的維護費用也高,因此需要高素質、高技術的專業人員定期地進行保養和維護[3]。但是由于歷史的一些原因,高素質、高技術的人員更傾向于理論教學,而非實驗教學及管理,這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實驗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年齡結構趨于老化、技術層次低的特點。而低素質、低技能的實驗技術人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
3.促進高等學校教學儀器設備開放與共享的措施
3.1打破束縛,建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
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的建立,應打破院系、學科之間的界限,轉變誰買誰管的觀念,改由學校統一進行規劃和布局。集中管理儀器設備、爭取利用有限的資金投入,獲得做大的效益產出[4]。而開放共享平臺中的儀器設備,應做好全面的設計工作,在購置前需要各學科提出相應的購置計劃,進而組織學科領域的頂級專家開始論證,降低盲目地重復購置。學校要從全局上進行調控,以便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儀器設備的利用率,最終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2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在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中,信息公開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共享的前提、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基礎,又是促進共享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措施。首先應將學校現在有的科研資源進行系統地調查,把儀器設備詳細的編制成手冊,讓實驗室與非涉密設備在網絡上更加直觀地顯示。在共享平臺上,公布儀器設備的性能、名稱及收費標準等因素。用戶可以通過這些因素在共享設備上直接進行查詢[5],進而在線預約申請使用,有償的對外開放不僅可以使信息及網絡硬件的維護和加強得到資金上的支持,而且也使科技人才獲得了深層次的培養,這些進步的出現讓信息交流平臺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3.3提高儀器設備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儀器設備技術含量較高,只有高質量、高水平的操作人員才能將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建立一支思想品質高、業務素質好、專業技能強的實驗師資技術隊伍成了提高設備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證。實驗技術人員隊伍的建設應以本單位的教育資源為基礎,安排一系列有計劃的業務培訓,深化培養他們的學科知識和操作技能,從而進一步促進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的開發與共享。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科學,為臨床防治疾病、合理用藥提供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藥理學對于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它是藥學與醫學、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與醫學其他學科,如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共同進步。同時,藥理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對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研發新藥和探索生命奧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藥理學教學工作,科學規劃、合理組織、認真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臨床,下面談談筆者的經驗。
1 強化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
1.1 精心解析大綱,注重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主要來源于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既不能機械地照搬教科書,內容平淡,主次不分,讓學生積極性下降;但也不能超出教學大綱,隨意更改教科書中的知識點和授課內容。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重視教學內容創新。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合理分配課時數和教學內容,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第二,有機協調各相關學科的知識融會和交流。藥理學是以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生理學等為基礎的學科,若缺乏相應知識,就無法準確把握藥理學教學,所以各相關學科的知識交流顯得非常重要;第三,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完成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適當介紹國際國內前沿知識和相關研究的進展,擴展學生思路與視野。
我們的藥理學教學大綱,以夯實基礎、開闊思路、訓練自學、著眼應用為原則。在教學中,將基礎理論較強的內容和有代表性的藥物作為精講內容,結合病案教學,使學生學通學透,牢固掌握;將發展較快,與學科前沿聯系較多的藥物作為專題講座內容,聯系藥物的研發歷史,補充相應的學科最新動態,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寬思路,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把與已學過的理論知識聯系密切,在精講的基礎上能較易理解的章節作為自學內容,提供自學提綱和一些參考書,引導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采用病案教學,結合臨床實際進行授課,著眼于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應用。通過這四方面的有機協調,我們的藥理學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1.2 改進課堂教學,教學貼近臨床:基礎醫學的教育是為臨床工作服務的,所以教學內容必須切合實際,貼近臨床。病案教學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首先在課堂上對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加以講解,然后選取典型病案給學生講解。病案應該盡量選取典型、真實的病例,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典型體征、疾病癥狀、治療方法等,應盡量覆蓋大部分本次教學內容。教師提問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預先設計好。主要包括:該患者疾病的確診、應使用什么藥物治療(對因、對癥)、分析治療此類疾病的首選藥、是否還可單用或合用其他藥物、用藥時的注意事項、配伍禁忌等。然后讓學生分組對病案進行分析與討論。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給出正確答案,進行課程小結。對于一些臨床使用有特殊要求或治療須知的,特別提醒學生加以注意。這也是對學生職業道德和素質的教育,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我們學校為了加強藥理學教學與臨床的聯系,增強臨床實際病案的教學,逐年逐批選派教學一線的教師進入臨床學習和進修,了解臨床最新的用藥規律和治療趨勢,及時將新藥增添到教學中去,刪減臨床早已不用或少用的藥物,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臨床。通過這樣的培訓,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
1.3 加強專業英語教學,提高學生應用能力: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社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要求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提高,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專業英語教育。我們在教學中,在以中文教材為主的前提下,適當參閱英文原版藥理學教材和書籍,以提高師生的英語水平。我們在平時教學的時候,首先告訴學生一些重要藥物和學術名詞的英語名稱,然后用英語對其解釋、分析,最后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歸納。同時,我們正在逐步嘗試在考試中添加一些英語名詞解釋,希望以此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視和增強他們專業英語學習的能力。
1.4 適當介紹前沿領域的知識,擴展學生知識層次:在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藥理學的發展也十分迅速,臨床上使用的藥物更新率很高,更新速度很快,新藥研發不斷推陳出新。要使學生掌握的藥理學知識跟上臨床治療的要求,在藥理學教學內容上除了介紹經典的、傳統的藥物內容外,還應該補充那些發展迅速、前途看好的藥物。同時藥理學教學應當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對重要的有代表性藥物的研究學習應從宏觀到微觀,遵循器官―組織―細胞―基因的原則進行分析,同時結合本學科前沿研究,把新進展、新成果、新理論、新信息帶入課堂,豐富教材的內容。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我們還給他們推薦一些課外讀物,以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1.5 及時進行歸納,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及時進行重點難點歸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藥理學教材中所涉及的藥物種類繁多,相互關系復雜,如不注意歸納總結,就容易混淆。我們非常注重這項工作,每節課做一小總結,1個單元再進行1次系統復習。在總結歸納的時候,我們經常使用一些利于記憶的方法,如口訣、簡稱、圖表等。如在講解紅霉素的藥理作用時,我們告訴學生:“大環內酯紅霉素,青紅合用不對路;堿性環境增效果,四紅合用增肝毒;克林紅霉呈拮抗,鹽析現象須記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內容多,難記憶,但這類藥物臨床使用又非常廣泛,必須牢固掌握。我們在教學中將其藥理作用歸納為“四抗三多一少”。四抗為: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三多為:紅細胞增多,白細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一少為:淋巴細胞減少。不良反應歸納為“一進一退五誘發”。一進為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一退為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五誘發為誘發高血壓、潰瘍病、糖尿病、感染擴散和誘發精神病。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們還將藥理學各章節縱橫聯系起來,突破各章節的約束,以藥物為分析對象,講解其作用、用途及不良反應和用藥須知。這樣,使學生對于藥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的藥物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
2 理論聯系實際,拓展學生視野
2.1 介紹商品名稱,使藥物貼近生活:我們教學所講授到的藥物,一般都是臨床常用的藥物。但是,學生總覺得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各類藥名比較生疏,這是因為教材只介紹藥物的化學名或通用名,很少列舉臨床中常用的商品名,這就給學生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帶來不便。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可盡量多地給學生介紹一些藥物的常用商品名,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用藥能力。例如,在講授解熱鎮痛消炎藥物時介紹:芬必得是布洛芬的緩釋膠囊,扶他林即雙氯芬酸鈉,百服寧、泰諾等的主要成分為對乙酰氨基酚等。另外還鼓勵學生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知識,組織大家互相交流,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較大的幫助。
2.2 深入實際學習,走進臨床一線:當學生學習了藥物的基本知識以后,對藥物一般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沒有實際經驗,他們對這些藥物的臨床療效和護理須知往往還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到醫院見習,讓學生了解病人用藥后的療效和不良反應以及用藥須知。例如,帶學生到醫院相關科室見習,學生能觀察到病人的發病癥狀和臨床表現,同時邀請醫生給學生講解處方,學生則可以詢問患者相關情況,如系復診患者還可以詢問他們用藥情況和療效,住院患者則可以更多的了解他們的治療情況。所以,見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2.3 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實驗教學是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要環節,藥理學也不例外。我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教學規定的內容外,更注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理論能力、科研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要求每個學生熟悉實驗目的和實驗過程,學會分析實驗結果,學會合理設置對照,通過實驗掌握相應的知識。同時,還有針對性的將生理、病理、生化、藥理實驗課有機結合,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實驗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素質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提供學生3瓶無標簽但已知藥名的局部(普魯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讓他們根據毒性大小設計實驗觀察進行藥品的判斷。我們還鼓勵學生在教師合理引導下自行設計難度較大的實驗,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目前,通過我們的教學和輔導,已經有一部分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分子藥理學實驗的設計了。這項工作正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中。
3 堅持德智并重,提高學生修養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講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時刻堅持德智并重,在教學的同時,不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講解鎮痛藥的時候,給學生進行禁毒教育,告訴學生給我們民族帶來的苦難,要求學生為祖國的振興而努力學習;在講解抗高血壓藥這一類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用藥的時候,告訴學生要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努力做到既有效治療,又不過多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在講解每一種藥物不良反應和使用須知的時候,要求學生時刻考慮患者的健康和利益,對人民的健康高度負責,認真對待患者。通過我們的教育,學生牢記自己是醫護戰線上的工作者,應該為人民衛生事業努力工作。同時,我們還盡量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教育,比如講解“量-效關系”時增加“量變引起質變”這一理論;講解“藥物作用兩重性” 時增加“對立統一”這一理論等。通過我們的教育,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4 優化評價體系,確保成績可信
考試是衡量學生課程學習的手段,也是對教師教學情況的評估,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只有科學合理的考試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科學合理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考試內容的合理性,二是評價體系的合理性。
論文摘要:當今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大童問翅派于我們關于藝術教育取向的偏差.以人文教育統領技巧教育,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審美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應由取向.
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從表層次看是令人樂觀的.從生源基礎來看,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積極開展;從專業教育來看,各大音樂(師范)院系的持續擴招,各大綜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創設藝術院、系或者專業;從高校藝術教育的推廣普及來講,各級各類高校文藝活動的熱熱鬧鬧,但是,對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進行全面深人分析和調查的人士都能夠體味到,我們現實的藝術教育存在著巨大的隱患.許多藝術類的教師都能體會到:自己所教的科目(包括非專業、專業),在社會上充其量只是個令人愉快的裝飾品;我們的教學活動無處不困惑于藝術教育的目標的模糊,不呈現為被技巧技能訓練所左右,受困于教學主體學生對于作品審美感知的淡漠和缺乏.這些問題最終必將導致我們藝術教育作為美育和素質教育的支柱作用的缺失,作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對這一問題加以思考,以期有所裨益.
我們的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個層次,分別針對于藝術專業學生和廣大非專業學生.但是無論專業和非專業教學中,我們都有意無意地把技能訓練,技巧的強化作為重點,無論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還是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社團文學藝術活動中.這必將導致藝術教育陷人對于技能技巧的無限崇尚,對于時尚的跟風模仿(這對于感知敏銳而又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修養的高校學生又具有合理性).藝術設計中的無生機的雷同,演奏演唱中刻板的“神似”,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學校校園各級各類文藝活動中屢見不鮮.這時候的藝術必然缺乏對于思想的表達,對于情感信息的表現,更加無法成為貫穿人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審美趨向的組成部分.在這種技能技巧教育為主導取向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必然導致“習藝愈勤,修養愈淺”.這種所謂的藝術教育在許多教育學者看來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當代科學史奠基者薩拉將科學、宗教和藝術視為人類對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結晶,將之喻為一個三棱錐體的三個面.從錐體底部的各個側面看去,它們之間似乎相距甚遠,但愈往錐體頂端攀登,它們的距離愈靠近,及至頂端,達到了完整的統一川,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能技巧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對于人的生活“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獨特視角的審視,統領和構造自己的技能技巧.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人自己對于特定作品的創造性理解之中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因為只有這樣,藝術才具有人的屬性,才具有內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義,這就是現代意義的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統一因此,有必要加強藝術史、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特別是美學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訓練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狀況,通過廣泛而深人的人文學識修養教育引導,實現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