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地理信息科學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理信息科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理信息科學概念

    第1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9-0-01

    小學數學課教學,學生接觸的大部分是規范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是必要的。但傳統的小學教學課堂往往讓人感到沉悶,機械化的數學課堂就猶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好動天真活潑,面對教師呆板、單調、落入俗套的教學手段,學生的心智與情感的浪花就難以激起,甚至表現出對數學的厭學情緒。

    而新課改理念下的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課堂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動感和活力,有是還有孩子們的真知灼見。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經常采取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趣和客觀事實出發,從圖畫情景的展示出發,使學生體驗數學就在生活中,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事,讓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有了進步。幾年來,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本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現在,就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談談自己幾個觀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師都知道,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非常重要。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得意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用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與人合作等內在學習品質。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地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會交流、會思考、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樣慢慢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生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二、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我們數學教師比用的手法,不過一些固定的呆板形象并不能喚起學生的心理效應。盡管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短暫,但他們對感興趣的電視動畫片,卻能長時間一動不動坐著看到底,對喜歡聽的童話故事,也能堅持坐在那里興致勃勃地聽下去。因而,我們可以選在學生喜歡的神話傳說或小動物編成故事進行教學。我在教(7的認識)這一節課時,考慮到(葫蘆兄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它與7的分解與組成又能聯系起來。于是我準備了7個不同顏色的葫蘆兄弟,并以葫蘆兄弟瓜熟落地動態形式出現,把學生帶到一個“引人入勝”的境地,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掌握了書中知識,學得積極主動,又有興趣,教學效果又明顯。

    三、教學知識生活化,為學生提供生活實踐的機會。

    教學離不開生活。如果我們善于從生活中控據素材運用到教學中,往往會收到可喜的效果。如以同學們踴躍給災區小朋友捐錢,捐文具。每天的大課間活動為例,編出應用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事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祖國是個大家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教育。如教學《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我騰出一定時間復印出不同紙幣和硬幣,讓學生在課堂親臨數錢,認識錢。并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文具、生活用品等,讓學生“買賣東西”。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拿錢找錢,會用錢,并讓學生要愛惜人民幣,初步學會識別人民幣、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賦予教學時代氣息、學生感興趣,容易產生共鳴,又有新鮮感。

    如果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學以致用”。那么,就達到了“教”與“學”的完美統一。為此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生活實踐的機會。

    (一)家庭作業生活化。在新課改理念下,家庭作業的布置必須打破傳統,不能只是那些生字數學算式或課文內容的重復書寫。要讓學生放學回家,擺脫課堂的束縛,讓他們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因此家庭作業的布置一定要以時間活動為主。例如:在教學完《一位數的除法》后,我讓學生去觀察,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這種除法。第二天,學生紛紛向我匯報:“媽媽買菜時用到了這種除法。一斤芹菜2元錢,媽媽買了3元錢,買了幾斤?算式3÷2”,“我們分值日組時用到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要求每組多少人?算式16÷4=4有四個組,每組4人”,“我家花500元買了2噸煤,要求一噸煤多少錢時用到了除法……。”聽著孩子們一句句準確無誤的匯報,我知道他們學會了到生活中去攝取知識,學會了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知識中去,我布置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了興趣化的舞臺。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課。在學完了《米和厘米的認識》后,我組織學生上了一節“動手量一量”的實踐課。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分小組動手親自量一量,動腦算一算的實踐活動。匯報總結時,學生發言活躍,向我匯報了操場的長和寬,旗壇的長和寬,樹干的周長,乒乓球場地的長和寬。在學完《一位數的乘法》后,正趕上學校要搬遷新校,安裝暖氣,建鍋爐房。我因地制宜,又上了一節“我為學校算一算”的實踐課。學生通過采訪調查,了解了各種材料的價格,列出了一份份賬單。

    這些實踐活動,不但鞏固了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而且是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四、在情境中教學,調節情緒

    第2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 地理信息科學; 課程體系; 數據庫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01-48-02

    Educational reform on database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disciplines

    Shao Yanlin, Liu Xuefeng, He Zhenming, Li Gongquan

    (School of Geo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disciplines,database technology-related course is an important one. Educational reform on database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disciplines of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is discussed.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syllabus problems are clarified. The course setup, orientating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improvement on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ar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reform on database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analyzed. Ideas which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reform on database technology curriculum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database technology; educational reform

    0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至今,地理信息系統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已由單純的技術發展為一門學科[1-3]。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一種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以空間位置為主線,以采集、存儲、管理、檢索、分析和描述空間物體的定位分布及與之相關的屬性數據,并回答用戶問題等為主要任務的計算機系統。1992年,Goodchild提出了地理信息科學的概念,地理信息科學更加側重于將地理信息視作為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實現,主要研究在應用計算機技術對地理信息進行處理、存儲、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地理信息科學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等多學科、多手段聯合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在對于地理信息技術研究的同時,還注重支撐地理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理論的研究[2]。

    長江大學(原江漢石油學院)于2000年開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開始本科招生,學科代碼為070503。歷經十數年的發展,2012年長江大學將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更改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招生,學科代碼070504,順應了學科的發展趨勢與需要。地理信息學科專業下屬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系,地球科學學院具有深厚的石油地質勘探專業背景,如何在普通高校中,辦出地理信息科學在石油地質勘探行業應用的特色,如何制定專業培養計劃與課程教學大綱成為了我校專業教師關注的重點。

    數據庫技術是大容量海量數據的有效管理手段,能實現石油企業海量數據的安全共享與存儲管理。無論是早期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還是目前的地理信息科學,空間數據庫作為空間信息的有效管理手段,數據庫技術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一直是教學教改的重點。本文結合石油地質勘探的專業背景,針對數據庫技術課程教改展開探討[4-5]。

    1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我校自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招生以來,專業培養計劃的制定與課程的設置積極參考國內高校相關專業的優點,目前開設有“數據庫原理”與“數據庫運用技術”兩門數據庫技術相關的課程。隨著學科的發展,以及專業隊石油地質勘探領域應用的需要,現有的課程設置、課程的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的設置需要進一步改進,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6-9]。

    ⑴ 總學時占比過高

    現有的課程“數據庫原理”的課時為56,學分3.5,“數據庫運用技術”的課時為64,學分4,兩門課程總學分高達7.5,占專業核心課程總學分的23%,極大地擠壓了程序設計、GIS技術等方向課程的學時數,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⑵ 教學重點不突出

    現有的兩門數據庫技術課程,教學目標不夠明確,且對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教學目標過高。例如,在“數據庫原理”課程中,對關系代數的教學要求過高,是參照計算機技術相關專業的要求來制定的,該內容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的發展作用不大,學生學習起來還比較吃力。教學重點也不夠突出,例如,“數據庫運用技術”中的T-SQL語言基礎、存儲過程與觸發器等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但在課時上沒有體現。甚至有部分內容在兩門課程中重復明顯。

    ⑶ 教學內容特色不明顯

    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在地球科學學院開設,具有較強的石油地質勘探專業背景,但數據庫技術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沒有體現專業特色,沒有緊密結合石油企業對海量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共享、數據安全的需要,導致教學內容特色不夠明顯,影響了畢業生的行業競爭力。

    2 數據庫技術教改

    2.1 課程調整

    結合我校的行業背景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學需要,數據庫技術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相應調整,以數據庫技術的應用為主,針對石油行業海量數據存儲共享、安全管理的需求,對數據庫技術相關課程進行教改。將“數據庫原理”與“數據庫運用技術”兩門課程共計120學時,7.5學分,調整為一門課程“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技術”,64學時,4學分。由于學時的壓縮,更需要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教學內容。

    2.2 教學目標

    在數據庫技術課程與學時的調整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技術”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理解關系數據庫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流數據庫平臺SQL SERVER的應用技術,掌握基于SQL SERVER的數據庫及邏輯對象的創建,重點掌握存儲過程與觸發器的數據庫編程,能利用其解決石油行業的海量數據存儲管理的需求,明確數據庫安全管理的實現機制,能基于SQL SERVER實現石油行業數據的安全控制。

    2.3 教學內容

    重新整合了原有的“數據庫原理”、“數據庫運用技術”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了新課程“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技術”的教學內容。壓縮了數據庫原理的教學內容,剔除了關系代數等難度大、實用性不強的教學內容,突出了T-SQL語言基礎、存儲過程與觸發器等數據庫編程等內容的地位,增加其課時,進行重點教學。并且,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特點,補充了空間數據庫內容,針對石油勘探開發專業背景,增加了數據安全管理教學內容。

    2.4 教學方式與手段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教學+課堂實訓+上機實踐+課程設計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從真正意義上掌握一種商業數據庫SQLSERVER的應用。同時,為了順應社會知識傳播技術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板書的模式,多媒體信息量大,并且方便現場演示教學,板書能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記錄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教學內容。

    3 教改效果分析

    數據庫技術教改在2011級學生中開始實施,基于學生的理論課程成績,分析難度系統與往年相當的考題,平均成績由原來2010級學生的72,提升至79分,教學效果提升明顯;基于學生的課程設計大作業情況,學生能更加順利地完成數據庫課程設計,質量有顯著提高;針對2010級、2011級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學生對數據庫的實踐應用更感興趣,對過于基礎的關系原理等內容,感覺枯燥,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驗證了此次數據庫教改的效果。

    4 結論

    通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數據庫技術教學改革,我們取得了以下的認識與結論。

    ⑴ 教學目標要適應專業背景和發展需求,針對我校石油地質勘探專業背景,修正了數據庫技術的教學目標,以數據庫技術的應用為重點。

    ⑵ 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情況制定,針對我校普通高校的地位,生源質量,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提出關系代數等,對數據功底要求過高,行業應用價值不大的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提升教學效果。

    ⑶ 教學方式要多樣,采用課堂教學+課堂實訓+上機實踐+課程設計的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⑷ 教學手段要與時俱進,采用多媒體+板書的,發揮多媒體教學信息載荷大,能現場演示教學的優勢,同時配以傳統的板書,能加深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的優勢,傳統板書和快捷多媒體相配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柯長青,李滿春,王結臣.與時俱進 培養地理信息科學拔尖創新人才[J].

    中國大學教學,2013.7:28-30

    [2] 程朋根,夏元平,聶運菊,劉波,郭先春.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需求

    與能力期望調查結果分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72-476

    [3] 鄔倫,劉瑜,毛善君.GIS專業本科教學探討――北京大學教學實例[J].

    地理信息世界,2004.2:27-30

    [4] 陳慶奎,那麗春,霍歡,彭頓陸,趙海燕,高麗萍.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的

    數據庫技術教學方法[J].計算機教育,2013.5:9-13

    [5] 劉加伶,馮欣,尹靜.地方高校IT類專業的數據庫技術教學體系建設

    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6:134-138

    [6] 崔琨,運海紅,劉添華.在《SQL Server數據庫技術》教學中運用PBL

    教學法的幾點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1:166-167

    [7] 李娜.STS教育理念下“數據庫技術”課程的教學探索[J].內蒙古師范

    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9:82-85

    [8] 朱秀麗,陳勁松.案例教學法在Access數據庫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煤炭技術,2010.4:228-230

    第3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地理科學 網絡化 信息化 現代化

    20世紀,我國的地理學在科研方向取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為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以及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然而在社會一日千里的發展下,給地理科學帶來了危險與機遇,一方面地理學面臨被解體或被覆蓋的境地的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空間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一些高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對地理科學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就地理科學的信息化與現代化方面展開進一步的探究。

    一、關于地理科學的相關簡介

    (一)地理科學的概念。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由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1986年提出的,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并列,一共分基礎理論層次、技術理論層次和技術層次三個層次,多在一些師范類學校開設。那么什么是地理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呢?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地系統。地理信息科學的戰略領域一共包括三方面:地理空間和認知模型、地理概念的計算機實現以及信息社會的地理學。為了構建21世紀信息時代新世紀的新興地理學科,地理科學要向著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主要是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大力推動地理科學的現代化和結構性調整進程。

    (二)新時期地理科學面臨的挑戰。

    首先,地球表層系統的復雜性極大,無法以精確的定量進行相關的描述。其次,人地關系變化速度十分快,人類認識與預警能力完全不能跟上其變化。另外,地理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競爭相當劇烈,有可能解體或者被其他學科給覆蓋。不僅如此,在地理學科中地球表層系統的模糊性和科學價值精確性兩者相沖突。

    (三)地理科學的研究趨勢走向。

    關于21世紀地理學研究主要趨勢有著以下的變動:第一,地理學研究生態化,并且地理學開始著手研究人文化;第二,自然地理研究熱點又增加了一個,那就是界面研究;第三,地理學重大題材也在更新,全球研究已經被納入其中;第四,地研究愈來愈受重視,并且在不久的將來很快成為地理學重大領域。

    二、關于網絡化對地理科學的重大影響探究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更新,網絡世界正在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進行著全新的改變,我國的教育對此也深表重視。而現代地理科學的時空限域,是人類社會已經面臨后工業期以及信息期。據資料顯示,早在1992年美國已經提出了兩門新的地理學科,那就是通訊地理學和信息地理學。美國地理信息與分析國家中心曾經與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研究會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數字世界”,在這一中心地理科學戰略領域有三方面內容:信息社會的地理學、地理概念的計算機實現以及地理空間認知模型。

    由于受到了信息技術的驚人進步的影響,社會和經濟生活方式也正因此發生著改變,地理學的研究核心――時空觀和人地關系也同樣面臨著更新的挑戰。關于一些傳統的空間觀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信息地理研究出現開始從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轉變。

    三、關于地理科學整體和傳統的優勢的探究

    關于地理科學整體的、傳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上:

    (一)地理科學這門學科,對時間與空間分布規律十分重視,并且強調研究時間與空間相互轉換的問題。通常,我們依據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對地理坐標系進行相關的確定。在古代,人們用天文與時間定位來對地球的經緯度進行測定。然而,當年的那些計量地理學太早熟了,但是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計量地理學很有可能通過融合區位理論、空間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資源再分配與區域重組問題的新方法。

    (二)地球信息資源極大豐富。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借助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對地球進行全天候的觀測。生態網絡臺站、地殼深鉆、冰巖態、海洋浮標、地殼深鉆、地震臺站等等,我們都從其身上看到了自動化的影子,對地球進行多維動態監測以及為相關的虛擬實現提供了足夠的數據。網絡信息時代的帶來,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我們要借此對地球信息科學進行大力發展和壯大,并且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大力推動地理科學本身的現代化和結構性的調整。

    (三)地理科學是一門取法自然并且以人為本的綜合性學科。古地理科學的體系,主要是以自然地理學為主。在19世紀和20世紀,地理科學進行了一些專業專門化的改變。地理科學這門學科,接觸都是冰川、泥石流、沙漠、湖泊、高原、滑坡、山地等等這些自然現象,關于我國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特點,在進行地圖測繪以及衛星遙感等一些科研工作時,都要充分考慮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四、信息化和現代化下的地理科學的探究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移動通訊技術的出現,關于傳統的時空概念早已經陳舊不堪,如今人們對信息化和現代化下的地理科學進行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主要體現在空間結構、商業地理、行為地理、人地關系以及空間形態這五個方面。我們只有通過加大現在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更好地發展地理學科,造就出一批具有符合時代的地理學思想家和戰略家,并且在地理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對定量化方法進行探究使其符合時代要求,總結、集成以及創新相關的地理學方法論。未來的地理學科的相關重大課題,要緊跟時代的要求和現狀,提高地理科學科研水平,使其研究理論和成果要具有一定的震撼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樊杰.人文―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發展研究基本脈絡的透視――對該領域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展歷程的討論[J].地理科學進展,2011,04:387-396.

    第4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信息;網絡服務;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378-01

    隨著經濟的發展,地理信息網絡技術也不斷發展進步,三維地理信息網絡服務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受到各個領域的認可。和二維地理信息系統相比,三維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準確、真實的認識我們的客觀世界,并從根本上解決重復建設以及開發成本問題,縮短開發周期。

    一、 三維地理信息網絡服務的理論研究

    從三維地理信息網絡服務的表面上看,則是融合了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等,將全新的技術運用在地理信息領域中,而究其本質,則是將地理空間認知科學與現有的先進技術工具進行融合的全新演變歷程下的產物。

    1、地理空間認知方式的演進

    所謂的認知指的是借助感知活動的開展,實現對外部信息的獲取與轉化,進行演變成心理特征并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體系,在此基礎上,借助對這些知識的運用來指導實踐活動。在地理空間認知方面的研究,目前可分為兩類,即所謂的where與what,相關學科間所展現出的關系。而在地理空間認知的演進上,相應概念信息的傳遞可借助語言、文字以及圖形等方式進行傳遞,同時也可以借助真實亦或是抽象的環境,通過對比分析來實現對地理空間的理解與相應地理現象的掌握。

    2、認知抽象模型

    針對現有的地理空間抽象模型進行分析.主要有如下三種:①OpenGIS。其為九層抽象模型,在實際開發OpenGIS的過程中,其核心目的在于能夠實現對GIS間的充分共享,因此在搭建這一認知抽象模型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其具備高度的開放性,并能夠得到行業的普遍認可。②ISO/TC211,基于這一認知抽象模型下,其展現出了層次化特點,在搭建的過程中,是在明確地理空間論域的基礎上,實現概念模式的建立,基于人們認知特點與計算機解釋處理之需下,實現這一模型的打造。在此過程中,則是從現實空間進行概念的籌劃,以此來搭建出相應的模型。③GIS抽象層次模型。這一模型共分為三個層次,其目的在于將GIS的抽象過程進行簡單且清晰的描述。概念模式也就是地理空間認知模型,基于計算機系統下,其則隸屬于抽象的最高層次,而邏輯數據模型是地理數據的邏輯表示結構,隸屬于中間層,是借助對概念的轉化而得到的,對于用戶而言,則能夠借助GIS來實現對現實世界中地理空間的觀看。

    3、模型特征分析

    在這一認知模型中,相應認知操作占據著主體地位,該認知抽象模型所呈現出的特征可從兩方面進行闡述:①基于網絡服務下。相應認知行為需要首先需遵循一般的認知特征,同時也具備著自身的獨特性,具體而言為一致性、同步性、綜合性、相互性以及靈活性,而在認知內容的交互共享上,具備了交互性、多元性以及協作性特征。同時,相應的認識活動中心逐漸偏移向用戶。②三維地理信息特征。事實上,二三維地理信息網絡服務的認知抽象模型與認知過程極為相似,但在認征為:認知模擬程度高、數據信息呈現出海量化與多元化的特點,同時可視化計算相對較為復雜。

    二、 關鍵技術

    1、系統架構

    為推動GIS應用的互操作性,由OGC、ISO/TCZll兩個組織制定了有關地理信息的標準規范使GIS開發人員按照這些規范實施的GIS應用都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多年以來,OGC和150雖然都是為實現相同的目標,但卻一直獨立開展研究目前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兩家組織為制定共同的解決方案開始合作,兩個組織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極力倡導將大量的GIS應用服務劃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塊,這些模塊之間通過標準的接口進行交互。這就要求必須具有一個非常靈活的GIS應用體系結構,以便適應不同的功能實現環境。根據OGC和150的建議,GIS應用的體系結構中至少應該包括各類規范。這個規范實現通用GIS應用體系結構的開始,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規范的制定始終將GIS應用的互操作性作為指導原則。這為全面建立通用GIS應用體系結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Webserivce在系統建設中的應用

    Web Sevrice是一種可以接收從Internet或者Intranet上的其他系統中傳遞過來的請求,輕量級的獨立的通訊技術〕是:通過SOAP在web上提供的軟件服務,使用WSDI文件進行說明,并通過UDDI進行注冊。WebSerivce的主要目標是跨平臺的可互操作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完全基于XM(L可擴展標記語言)、XSD(XMLSCheran)等獨立于平臺、獨立于軟件供應商的標準,是創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應用程序的新平臺。因此使用它有許多優點,在系統建設中,為彌補三維平臺空間分析功能薄弱的缺點,該系統在服務器端構建了基于AcrGIS的二維GIS服務,提供周邊查詢,空間數據編輯,數據人庫等功能,這些服務對于用戶是透明的,計算的結果在三維平臺上進行展示。前面提到的WFS服務也一種web seivrce。其在允許重用代碼的同時,可以重用代碼背后的數據。使用Web Sevrice,只需要直接調用遠端的Web Sevrice就可以實現所需的功能要求,為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友好的界面。

    三、 結束語

    三維地理信息網絡服務技術以地理信息數據為支撐,實現三維可視化技術,應用網絡三維組件,構建真三維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為實現對三維地理信息網絡服務的搭建與運用提供了理論參考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海峰,夏斌,趙寶林,趙冠偉.一種通用GIS應用體系結構的分析與應用[J].地球信息科學,2010(6).

    第5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 數字化測繪;應用技術;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研究

    1 數字化測繪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測繪技術也在不斷提高,而且正在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目前數字化測繪技術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統(GP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數字化測繪與地面測量技術。

    1.1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GPRS)是目前的一種新型測繪、測量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測繪實踐,為現代工程定位測量準備了有利條件。全球定位系統(GPRS),即“衛星授時測距導航或全球定位系統”,可提供連續、動態的三維位置和時間速度信息,定位精度非常高、而且測量的時間比較短,操作方便。全球定位系統主要應用于工程測繪、地形測圖、確定及測量臨水準點。工程測繪是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可縮小街坊外與街坊內界址點,確保測繪精度,只需一人即可實現區域地形測定。同時,利用繪圖軟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臨水準點測量主要采用了一般測量技術,因沒有嚴密預算和考察,很可能使出水準點距離較遠,若采用GPRS進行確定,則可有效協調外業觀測進程,以提高效率。

    1.2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現代信息科學的延伸,并在社會各項建設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技術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測繪遙感科學與技術、空間科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以及管理科學與技術。從實踐來看,它的主要在于將數據采集、管理、分析、存儲、三維顯示以及成果的輸出集于一身,同時還具有空間提示、預報預測以及輔助決策等強大功能。從其發展趨勢來看,地理信息系統正在朝著數據信息的多維化、標準化、集成化、網絡平臺化、智能化和社會應用化方向發展。

    1.3 數字化測繪與地面測量

    所謂數字化測繪與地面測量,主要是指地圖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成像技術的使用,其中地圖數字化技術主要是對原來的地圖實施數字化處理,并對已有的地圖假設現勢性、比列尺以及精度等都滿足條件。在數字化轉化儀器中比較常用,有手扶跟蹤數字化、掃描矢量化等。數字化成像技術主要是針對傳統作業條件差、程序復雜以及數據處理和繪圖復雜等現狀研發的,其精度比較高、方便作業、勞動強度降低。該技術在很多工程建設項目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比如原圖數字化,主要適用于某地區所用到的數字地形圖因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未能完成的情況,該技術可充分利用地形圖,計算機、數字化掃描儀,并配以數字化軟件就能正常工作;再如地面數字測圖,若在沒有大比例尺地圖情況下,可直接采用地面數字測圖進行測圖,其地圖精度較高,一般可將誤差控制在5厘米以內。

    2 數字化測圖和信息化測繪要求之間的區別

    2.1 數據獲取有差別

    一般而言,數字化測圖軟件具有數據處理和轉換功能,因數據之間的的格式不同,轉換是會丟失一些信息,轉換數據的編輯作業量也非常的大。在野外測量時,因通視、分幅以及測點連接順序等因素的限制,很容易導致空間目標的存諸不完整。圖形實體經轉換入庫后,實際上是處于一種分段的狀態,并沒有整體的概念。比如河流,信息化要求河流必須要用面來表示,因諸多因素的存在實際測繪成圖時,常常存在著邊界不清等現象,海域范圍線孔河流入海口界線表示不清。

    2.2 存儲形式有差別

    數字化測圖與信息化測繪目的有所不同,存儲形式也不盡相同。測圖目的在于成圖,有圖幅之概念。為保持一致性,測圖生產管理時多采用了圖幅管理這一概念,但即便采用了數據庫方式進行存儲,也仍然會保留圖幅痕跡。信息化測繪的目的在于服務,為數據最終應用的最大化,在實體表示和數據存儲上均對實體進行定位。比如以點狀物雕塑表示,成圖卻采用了多條線組合體來表示;信息化測繪采用的是單一點表示雕塑位置,其它信息的更改,如雕塑圖片、創作年份以及作者等采用的是屬性方式進行存儲。

    2.3 可視化要求有差別

    數字化測圖目的在于成圖,在此過程中可先不考慮數據冗余和存儲空間等等限制性因素,可直接利用點、線和面來分類表示實體,這也是信息化存儲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其中可視化是后續應用過程中的具體要求。為達到圖示的直觀和清晰表示之目的,地形圖的規范對地物表示有具體要求,比如地下室的入口和坡向等都有可視化的符號進行表示。

    2.4 屬性要求有差別

    制圖核心問題在于選擇地面景觀,其內容要重于技術。空間對象及其屬性選擇,仍要按圖式要求內容篩選。對于一般數字測圖軟件而言,屬性數據主要是通過圖形顏色、大小和線型等方式表達,該內容可通過圖形實現可視化,而無需屬性數據庫支持。實踐證明,采集屬性數據同樣是按照圖式的要求進行的。若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則這些屬性數據將難以滿足各種統計和分析模式之需求。例如建筑結構屬性數據,圖式要標注名稱、層數和材質等內容,這些數據可利用圖形、注記形式展現出來。信息化測繪不僅要測繪制圖,而且還要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空間位置信息數據,同時還要利用這些數據實現虛擬系統,并將地表情形通過真三維、真紋理和真尺度重新建立起來。從實踐來看,為數字化測繪而建的基礎地形數據庫,存在著這樣的特點,即數據組織按地形圖的規范組織、數據生產和維護方式按地形圖圖幅管理維護、數據采集的種類按規范選擇采集。

    3 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信息化測繪目標

    從實踐來看,數字地球、基礎地理框架以及基礎地理服務信息等內容,都要求由原來的數化測繪轉變成信息化測繪。信息化測繪體系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信息的獲取、分析、管理和輸出,通過這些活動可初步建立一個信息化測繪服務體系,而且可以基本上實現基礎地理信息的獲取、更新、智能化處理、一體化管理以及網絡化管理和分;同時還可以實現地理信息資源的增值和融合服務,并使其面向市場實現社會化,這樣也可以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多方位、多尺度和多形式的服務。

    3.2 生產管理系統一定要完善

    要構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只有目標是不夠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維護一定要有比較完整和完善的生產和管理系統,這是保證數據質量和及時更新的關鍵。一般而言,信息化生產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實際上就是元數據信息;根據信息化測繪對地理信息庫提出的要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元數據系統的管理。

    1)元數據管理基本單元已由原來的模式逐漸向自然基本單元方向轉變,很多圖幅基本管理單元或管理模式,已經對基礎地理信息采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即地物實體圖幅接邊非自然的斷開,或者人為的造成了地物實體客觀離散。實踐證明,將自然界線范圍作為基本管理單元,能夠最大限度保留信息的完整度。

    2)在元數據信息的管理模式基礎之上,3G技術的使用將其作為數據維護的基礎。在當今通訊3G時代,不僅通訊帶寬有了保障,而且在線數據的維護方式逐漸成為可能。

    3)對元數據信息進行補充和完善。信息化服務要求元數據信息必須要完整,當以圖幅作為基本管理模式向自然實體轉變以后,元數據描述對象同樣也由圖幅轉變為更細化的地物實體,同時元數據信息也變得更加準確和真實。

    4)建立地理信息網絡化分發平臺。信息化測繪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因此它要求測繪手段和測繪產品必須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的發展。對于信息化測繪服務而言,它所強調的服務應當有實時保障和實時服務等內容,除了測繪產品現勢性要求強以外,還要保證服務獲取的速度快。由此可見,做好測繪服務需借助現代化網絡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網絡化分發平臺。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不斷完善和改進數字化測繪技術基礎上,構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以實現信息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實時處理,這對社會各行業的尤其是工業發展具有重大的推進作用,因此應當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第6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GIS;空間數據;系統應用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GIS; The spatial data; System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23.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測繪技術

    0.引言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隨著地理科學、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技術,是采集、儲存、管理、分析、描述和應用整個或部分地球表面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計算機系統。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能夠把地理位置和相關屬性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操作對象是空間數據,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它可以對空間數據按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進行各種處理、對數據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種空間實體及相互關系。通過對多因素的綜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獲取滿足應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圖、圖形或數據的形式表示處理結果。隨著GIS技術在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各部門的應用日益普及和深入,GIS的潛在價值正在不斷地發現和挖掘。GIS系統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在被廣泛認識和接受。GIS正在逐漸成為各種各樣基于IT的信息系統和應用系統的公共平臺。GIS需要發揮的已不僅僅是其傳統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作為空間查詢檢索和專題制圖輔助工具的那些功能和作用,更重要地,GIS正在逐步成為一種與我們的工作、學習、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

    1.地理信息系統在國內的研究應用。

    雖然目前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很多,但對它的研究應用,歸納概括起來與兩種情況。一是利用GIS系統來處理用戶的數據;二是在GIS基礎上,利用它的開發功能進行二次開發,成為用戶的專用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目前已成功地應用到了包括資源管理、自動制圖、設施管理、城市和區域規劃、人口和商業管理、交通運輸、石油和天然氣、教育、軍事等九大類別的一百多個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進程,在城市規劃管理、交通運輸、測繪、環保、農業、制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1 GIS的技術特點

    GIS的數據輸入是將現有資料按照統一的參考坐標系統、統一的編碼輸入到數據庫中的過程。常規做法有地圖上手扶跟蹤數字化、圖形掃描等,目前GIS的輸入越來越多地借助非地圖形式,如利用RS(遙感技術)數據和GPS(全球定位系統)數據作為數據源;GIS的數據處理重要包括數據編輯、數據綜合、數據變換等,最終形成具有拓撲關系的空間數據庫。GIS中的數據分為柵格數據和矢量數據,大多數GIS系統采用了分層技術,即根據地圖的某些特征,把它們分成若干圖層分別儲存,重要可以根據需要選定不同的圖層疊加以形成各種專題地圖。

    在空間分析和統計方面GIS幫助確定地理要素之間新的關系,為用戶提供一個解決各類專門問題的工具。GIS的空間分析分為兩大類:矢量數據空間分析和柵格數據空間分析。矢量數據空間分析包括:空間數據查詢和屬性數據分析、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等。柵格空間數據分析包括:記錄分析、疊加分析、統計分析。

    1.2 GIS系統與其它系統的區別

    GIS有別于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GIS具有以某種選定的方式對空間數據進行解釋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數據管理,即使存貯了圖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圖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詢,沒有拓撲關系。管理地圖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MBS。

    GIS有別于MIS(管理信息系統)。GIS要對圖形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共同管理、分析和應用。MIS則只有屬性數據庫的管理,即使存貯了圖形,也是以文字形式管理,圖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詢,沒有拓撲關系。管理地圖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BMS。

    GIS有別于地圖數據庫。地圖數據庫僅僅是將數字地圖有組織地存放起來,不注重分析和查詢,不可能去綜合圖形數據庫和屬性數據進行深層次的空間分析和提供輔助決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個數據源。

    GIS有別于CAD系統。二者雖然都有參考系統,都能描述圖形,但CAD系統只處理規則的幾何圖形,屬性庫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斷能力。

    2.GIS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1 GIS在城市建設的應用

    空間規劃是GIS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城市規劃和管理是其中主要內容。利用GIS技術可進行城市規劃的輔助設計、工程選址等工作,也可進行城市管理的規劃控制、輔助決策等工作。在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根據區域地理環境特點,綜合考慮資源配置、市場潛力、交通條件、地形特征、環境影響等因素,在區域范圍內選擇最佳位置,充分體現了GIS的空間分析能力。

    2.2 GIS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在GIS中,由于所獲取的地圖數據詳盡、可靠、準確,大大提高了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同時,計算機的高速運算和具有極強的邏輯判斷功能,可在短時間內提供多方案比選,增加了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而且,計算機可以自動地生成各種規劃用圖、表格和報告,利用數據庫又易于刪補、更新,因而還可以實現城市規劃的動態監控和動態設計。通過對GIS的研究和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地圖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作用,使信息的獲取和使用臻于統一,促進城市規劃工作。

    2.3對城市GIS的展望

    隨著城市信息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GIS將會在政府宏觀決策、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城市GIS發展將面臨許多方面的挑戰。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建立后,有條件進行小范圍的局部更新,要堅持通過竣工驗收的方式,進行竣工測量,保證地理信息數據的質量和觀勢性。同時,充分利用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完善城市地信息處理數據系統,加強城市地理信息服務系統功能的開發和城市地理信息網絡交換系統的建設,從而實現地理信息的快速獲取與更新、智能化處理和一體化管理、網絡化生產管理與分發服務,相信城市GIS必將迎來一個迅速發展的嶄新階段。

    3.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非常全面而又非常基礎的應用系統,優秀的地信息系統可為許多專業領域提供基礎的信息情況,并通過多種計算機技術進行分析及輔助覺得,本套系統中實用功能按照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的需求進行設計,以人們的最熟知的操作習慣入手,可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務。GIS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它正在與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系統)、DPS(數字攝影測量系統)、ES(專家系統)和多媒體技術進一步融合,擴展其功能。一旦更全面地解決了數字地圖信息的自動采集問題,加強了空間技術的研究,將空間數據庫與方法庫、知識庫聯接起來,GIS又將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城市規劃管理的嚴格性,決策的科學性和設計的高效率。

    參考文獻:

    [1]郭仁忠.空間信息[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黃杏元.地理信息系統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李志偉.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1995.

    [4]陳述彭.地理信息系統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邊馥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和方法.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6]郭倫等.地理信息系統統一原理、方法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第7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物流客戶關系管理

    一、引言

    隨著Internet的不斷普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發展信息產業、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和培養信息建設人才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戰略。人們不僅需要利用互聯網快速檢索和交互使用各種社會經濟、商務信息,同時越來越迫切需求將這些信息與地理信息有機地匹配和結合起來,以獲得這些經濟信息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

    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一種以采集、貯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個與地理分布有關數據的空間信息系統,與人類生存、地區的發展和進步密切關聯,在我國已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

    二、地理信息系統概述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按照地理特征的關聯,將多方面的數據以不同層次聯系起來,構成現實世界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采用模型分析方法,提供多種動態的地理信息,為輔助決策而建立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系統。

    1.GIS的特點

    GIS具有其他信息管理系統所不可比擬的優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備對空間數據的管理功能。具體來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共同管理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這是GIS最顯著的特點之一。GIS不僅具有管理屬性數據的功能,還能采集、管理、分析和輸出多種地理空間信息,并且將屬性數據集成到空間數據之上,不僅直觀而且可實現兩者互相查詢。

    (2)具備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由于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集成以及地理空間模型方法的應用,使GIS具備空間分析、多要素綜合分析和動態預測等功能,能夠滿足地理研究和輔助決策。

    (3)具有豐富的信息:GIS數據庫中不僅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還包含與地理信息有關的其它信息,如人口分布、環境污染、區域經濟情況、交通情況等。

    2.GIS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GIS朝著實用方向迅速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土地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提高為GIS普及和推廣應用提供了硬件基礎,GIS軟件的研制和開發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涌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GIS軟件,如Arc/Info、MGE、System9等。GIS的普及和推廣應用又使得其理論研究不斷完善,使GIS理論、方法和技術趨于成熟,開始有效地解決全球性的難題,例如全球沙漠化、全球可居住區的評價、厄爾尼諾現象、酸雨等問題。

    我國GIS的起步較晚,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提出開展GIS研究。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迅速發展,在理論探索、規范探討、實驗技術、軟件開發、系統建立、人才培養和區域性試驗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進展。1994年4月,我國專門成立了“中國GIS協會”,此后又成立了“中國GIS技術應用協會”,加強了國內各種GIS學術交流,研制推出了Geostar、Citystar、MapGIS等具有自主版權的GIS軟件。

    網絡技術的出現,使得Internet成為GIS新的系統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在Web上空間數據,供用戶瀏覽和使用,是GIS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傳統的GIS技術相比,WebGIS具有訪問范圍廣、平立、系統維護升級方便等特點。

    多媒體技術和三維技術也正在進入GIS中,以改善GIS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以及成果表達與輸出的效能,發揮聲、像等多媒體的應用。目前,圖形圖像的立體顯示己成功地融入數字攝影測量系統(DPS)中,DPS與GIS的集成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把我們感興趣的東西變成一個虛擬實體,我們可以通過GIS的輸出系統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來感知它。“數字地球”的概念必將成為現實。

    隨著GIS的深入發展,GIS系統與其它學科結合更加緊密,3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或5S(前面3S加上數字攝影測量系統DPS、專家系統ES)的集成,使得測繪、遙感、制圖、地理、管理和決策科學相互融合,成為快速而實時的空間信息分析和決策支持工具,使GIS廣泛用于交通、城市規劃、公安偵破、車船駕駛、農作物規劃和科學耕種等。GIS己經涉及到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GIS必將發展成為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于一體的全球性、綜合性軟科學。

    三、GIS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電子商務是在Internet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企業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互聯網固有的特性既賦予了電子商務有別于傳統商務無法比擬的優點,隨著電子商務的應用和研究的深入,已經證明電子商務是必須以傳統商務為基礎,是不能脫離傳統商務獨立存在。

    GIS雖然是地理學研究的成果,但它集地理學、計算機科學、測繪遙感學、環境科學、城市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為一體,是多學科集成。這種集成使GIS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融合和應用,為各種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和管理決策依據。特別是目前WebGIS的發展能更好地適應電子商務的網絡化需求。

    1.在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中的應用

    電子商務離不開傳統物流,GIS使傳統流通企業在運作方式、技術、管理水平和經營理念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使物流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將GIS引入到電子商務下的物流管理中,符合GIS和電子商務的特點,也符合物流業的發展。

    GIS具有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所存儲的信息不僅包括以往的屬性和特征,還具有了統一的地理定位信息。因此能將各種信息進行復合和分解,形成空間和時間上連續分布的綜合信息,支持各種分析和決策。這是其他信息系統所不具備的優勢之一。

    (1)交通路線的選擇。在電子商務的物流管理中,涉及到物質實體的空間轉移,運輸和倉儲站中成本的70%以上,因此交通運輸方式及路線的選擇問題直接影響物流成本的多少。這都屬于空間信息的管理,這正是GIS數據管理的強項。在基于GIS的物流分析中,對于網絡中最優路徑的選擇首先要確定影響最優路徑選擇的因素,如經驗時間、幾何距離、道路質量、擁擠程度等,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每條道路的權值。物流分析中的路徑可以分為這樣三種情況:

    ①兩個特定的地點之間的最佳路徑;②一個地點到任意點之間,從一個地點到多個地點之間,車輛數量以及行駛路線選擇;③網絡中從多個地點運往多個地點的最優路徑選擇配對。

    對于前兩種情況都可以采用經典的Dijkstra算法實現。對于第三種情況,可以采用管理運籌學的運輸模型結合Dijkstra算法實現,可以選用Floyd算法或是根據著名的旅行商問題(亦稱貨郎擔問題)的解法求解。在求得最優路徑的基礎上,再根據現有車輛運行情況可確定車輛調配計劃。

    (2)機構設施地理位置的選擇。對于供應商、配送中心、分銷商和用戶而言,需求和供給這兩方面都存在著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此外供應商和分銷商其服務范圍和銷售市場范圍也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形式,因此物流設施的布局是電子商務下物流管理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其合理程度直接影響利潤獲取的多少。機構設施地理位置的選擇包括位置的評價和優化。評價是對于現有設施的空間位置分布模式的評價,而優化是對于最佳位置的搜尋。地理位置的合理布局實質上就是在距離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現有的針對市場功能區域進行空間分析和模擬的模型很多,如Batty的裂點方程、Peily的零售重力模型、Tobler的價格場和作用風以及空間線性優化模型。

    (3)車輛運輸動態管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System,GPS)是20世紀產生的一項高科技系統。在物流領域,GPS能廣泛地應用于各個環節,如用于汽車的定位、跟蹤、調度,這樣能極大地避免物流的延遲和錯誤運輸的現象,貨主可以隨時對貨物進行全過程的跟蹤與定位管理。此外還能掌握空中交通以及鐵路運輸中有關貨物的動態信息,增強了供應鏈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整個物流系統的效益和客戶服務的水平。GIS能接收GPS數據,并將它們顯示在電子地圖上,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企業動態地進行物流管理。

    2.數字城市——電子商務和運營平臺

    數字城市的核心是地理空間信息科學,地理空間信息科學的技術體系中最基礎和基本的技術核心是“3S”技術及其集成。

    數字城市是以空間信息為核心、以網絡為支撐的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體系。數字城市建設的任務就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種空間信息資源,建立面向政府、企業、社區和公眾服務的信息平臺、信息應用系統等。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它為城市發展和信息化建設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與基礎信息公共平臺,進而實現城市信息資源按照地理空間位置的整合和共享。

    一個實用、可行的城市規劃信息系統,不但可以滿足規劃管理部門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輔助決策的要求,而且能夠提供出行、購物、旅游、交通、教育、文化、娛樂、房產交易、證券交易等綜合信息服務,是數字城市與大眾的聯系紐帶。

    地圖信息服務是城市綜合信息服務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建立企業機構的各個地理位置數據庫,為企業管理人員和客戶靈活方便掌握企業機構的地理分布情況和相關資料,并在此平臺的基礎上提供企業門戶網站向客戶宣傳介紹企業相關信息和業務,也可作為第三方企業單位的宣傳和廣告啊分布平臺,起到提升企業形象的作用,為企業獲取相關收益。

    3.客戶關系管理中的應用

    GIS作為一種空間信息輸入、處理、存儲、管理、分析和輸出的技術,其應用的核心在于空間現象、過程和規律的可視化分析,表面上GIS與客戶關系管理(CRM)不相關,但實際上,GIS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歷史的、現在的、空間的、屬性的。通過這些可以獲得客戶資料以及與企業相關的綜合數據,如用戶的歷史購買力、購買行為、年齡構成、地理分布;所在區域的交通狀況、經濟發展程度、消費水平等。從而幫助企業做出企業和客戶的空間分布、物流、營銷等方面的決策。與此相聯系的是一系列通用數據庫文件,它具有常用的狀態信息,包括各種事件記錄、資源調查、交通狀況以及生產流通、存儲與銷售狀況等內容。這些圖形由許多彩色圖形標志,如線段、圓圈組成,這些圖形可與背景地圖疊加,顯示客戶關系管理中有關區域的變量之間的分布特征,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地理信息子系統,顯示客戶關系管理產品配送路線,區域商業環境等。GIS系統為整個系統提供了更為直觀、形象的圖形分析和管理工具。在此基礎上,進行如消費趨勢分析、銷售力量分析、目標市場分析以及潛在客戶分析等,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

    組件式GIS軟件,使GIS應用可視直接嵌入到CRM系統中,實現無縫集成;采用關系數據庫,將GIS數據于CRM數據統一存儲和管理。隨著InternetGIS技術的發展,GIS在CRM中的應用更加廣闊。

    四、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歷史上是獨立并分開發展的不同系統,但是在當今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各種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大勢所趨。無論從技術特征上、體系結構上、操作的可行性上來講,它們的結合都是切實可行的,而且是有價值的。將GIS技術引入到電子商務的物流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不僅開拓了GIS的應用領域,同時也促進電子商務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鐸:電子商務與物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1

    [2]陳述彭魯學軍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1

    [3]陳倬李根洪:數字城市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的初步研究[A].成都地圖出版社2002

    第8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3.1數據庫治理系統

    長期以來,交通部門要使用和維護大量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多個交通信息系統共存于同一個部門中,而且每一個交通信息系統只能處理某一類數據信息(如高速公路規劃網、公路治理系統以及事故信息等)。GIS-T的數據治理系統的關鍵技術在于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和數據交換的框架,把上述不同的數據存儲于一個統一的數據治理系統中,任何部門都能訪問到該系統中符合本部門要求的數據,同時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建模,然后進行治理和決策。

    3.2數據協同

    交通數據一般都是由多個機構提供并維護,數據類型、數據標準難以統一。每個數據源可能都有自己的數據模型。數據模型的不同和使用方法的多樣性給數據治理分析造成了很大問題。由于數據位置、拓撲結構、分類、命名和屬性、線性測量的誤差,導致不同來源數據的統一過程比較復雜,結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要使GIS技術在交通領域取得進展,必須借助數據協同技術,從地圖的匹配算法、交通數據的錯誤模型和錯誤傳播(尤其是一維數據模型)、數據質量標準和數據交換標準三個方面解決數據統一的問題。

    隨著地理數據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協同性主題逐漸成為GIS-T領域中的一個最為緊迫的課題。在具體的數字街道數據庫、緊急事件的安排和調度系統、車輛導航系統以及ITS(智能交通系統)的各個部分(包括測量使用者和運輸控制中心或者信息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無線通訊)都必須應用數據協同技術。

    3.3實時GIS-T

    地理數據的收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近年來,已經開始出現實時基礎上的數據操作。例如,帶有全球定位系統GPS的車輛提供速度、位置等要素信息到運輸治理中心,治理中心再根據發送的交通信息將猜測信息返回給車輛,這樣就組成了地區的阻塞治理系統。由此可見,進行實時數據的存儲、恢復、處理和分析需要更快的數據訪問模式、更強大的空間數據融合技術以及動態路由算法。

    3.4龐大的數據集

    現實世界的交通問題涉及到龐大的地理數據和復雜的網絡。地理信息科學對地理可視化和數據采集的規則、技術發現和數據獲得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研究和集成,同時也促進了GIS-T的發展。

    由于交通數據集大小的不同,就需要經常更新系統設計,這個系統設計包括了信息顯示的精確性、速度上的優化、算法運行時間與流程中的分析工具以及網絡分析的優化。

    3.5分布式計算

    互聯網技術提供的可連接性改變了計算機、應用軟件、數據和用戶之間的關系。計算機已經形成了一個可移動的、分布式的、普遍存在的實體。基于互聯網的GIS應用變得越來越普遍(包括在交通領域中)。以通訊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可以有效地使用本地和遠程的計算資源,借助完善的系統資源,實現適時應用的構想。

    4GIS-T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4.1多格式數據源集成問題

    GIS中最基礎的部分是數據,在GIS-T中也不例外。但是多年來,一方面由于缺乏權威的專業數據公司制作并出售基礎的地理數據,所需的數據來源沒有保證,導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費在制作基礎數據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對已有的數據沒有充分加以利用,各部門積累下來的基礎數據由于數據格式和規劃不統一,難于共享利用,這樣不僅加大了成本,而且還延長了建設的周期。因此,實現多源數據集成、解決多格式數據源集成是近年來GIS-T系統研制開發的重要課題。目前,方案有以下3種:

    (1)據格式轉換模式:把其它的數據格式經專門的數據轉換程序進行格式轉換后,復制到當前系統的數據庫或文件中。

    (2)數據互操作模式:這是OpenGISConsortium(OGC)制定的規范,GIS互操作是指在異構數據庫和分布式計算的情況下,GIS用戶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透明地獲取所需的信息。

    (3)直接數據訪問模式:就是在一個GIS軟件中實現對其它軟件數據格式的直接訪問,用戶可以使用單個GIS軟件存儲多種數據格式。

    4.2交通地理現象的表達

    GIS-T中涉及3類模型:①區域模型,即在跨越空間時代表連續變化的現象;②離散實體模型,也就是離散的實體(點、線或多邊形)及其相關屬性的集合的抽象表達;③網絡模型,代表拓撲連接的嵌于地表的線性網絡變化的抽象表達。由于交通系統自身的特性,應用于交通系統的數據模型幾乎都沒有超出上述的三種模型的范圍。

    在對交通模型進行表達的時候,可以用許多具有多種屬性的線段代表道路網,用離散點代表各種道路網中的標志性地物,用線性網絡代數對交通網絡進行分析,這些方法對實現道路交通系統的計算機表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交通領域中,圍繞以弧和點的概念建立的網絡模型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實際上,在許多交通應用中,只需要單個的表示數據的網絡模型就可以了。這種應用的例子包括:

    (1)人行道以及其它設備治理系統;

    (2)實時與下線行程安排;

    (3)基于網絡的交通信息系統和行程計劃任務;

    (4)導航系統;

    (5)實時交通堵塞治理和事故發現等。

    5結語

    在交通領域,GIS-T被公認為21世紀的支柱性產業,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GIS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目前GIS-T中存在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這必定會促進GIS-T的各個方面的應用和發展,大大地改變交通現狀,帶動整個交通行業的突飛猛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鄔倫.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方法和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

    〔2〕李躍軍.GIS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湖南交通科技,2001.12

    第9篇:地理信息科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數字化地圖 設計

    一、引言

    當前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是開發各種系統的工具和基礎,具有以下的功能:數據輸入、編輯、處理、查詢分析、輸出、二次開發、數據交換等。強大的二次開發功能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這個平臺提供的,有的提供專用的編程環境;本文對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化地圖在概念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分析,并對其設計予以研究。

    二、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主要是用來處理空間信息與儲存的高新技術,運用信息科學、管理科學、計算機圖形學等手段。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進步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它具有的特點在于:把相關屬性和地理位置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其獨特的可視化表達和空間分析,進行各種輔助決策[1]。

    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和應用。數據、軟件、硬件、模型和人員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五個主要因素。硬件是GIS所操作運用的計算機,GIS軟件主要功能是為系統提具體的分析、存儲以及地理信息,同樣它可以在很多類型的硬件上運行。數據是地理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件。GIS也應用于相關單位存儲數據、管理資源方面,通過GIS可以把一些數據與其它數據源的數據相集合。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通過搜索GIS數據庫得到需要查詢和分析的地理信息。節省了百萬計美元的經濟成本。GIS還能做到把具體的數據信息相結合,做到資源共享。由于不同部門間可以通過共享的數據庫在工作之中得到好處[2]。

    2.制圖。GIS的制圖方法始于數據庫的創建,運用相關的技術對紙張圖片進行處理,計算機中兼容的信息也可以轉換到地理信息系統之中。以任意的比例尺,任何的地點作為中心位置,使用強調相關信息的特殊字符顯示所選擇的信息。

    二、面向GIS的數字地圖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地圖應用層次也越來越大,在社會各界中對數字化地圖的重視和關注也不斷的提高。

    數字地圖技術:數字地圖不同于其它地圖,它是以數字化的形式來表達相關的內容,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介質作為載體,如:計算機硬盤、光盤等。在地圖上顯示的數字都是有它本身的實際意義的,且在數字地圖上都有數據的數量和矢量的含義。GIS的數字地圖是非常便捷地將一種或者是各種普通的地圖或者是專題的地圖進行操作和利用,滿足人們的需要。這種地圖還具有的功能為:對比例尺的任意的縮小、放大、繪圖輸出和裁切等。面向GIS的數字地圖有其獨特的靈活性:第一,對數字地圖進行縮放編輯之后,可以形成各種比例尺的地圖;第二,數字地圖可以對圖進行分層次編輯,把層作為基礎,使文件的輸出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第三,地圖檢修方便、簡潔、快速。第四,用戶拿到的數字地圖可以是充滿大量數據的磁盤也可以是紙質圖。

    三、地理信息系統的城市數字化地圖的設計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城市數字化地圖的總體設計

    1.開發平臺

    Mapinfo5.0是當前最強大的桌面地圖信息系統,它能通過把復雜的信息以圖文的方式展示給用戶,使用戶對其進行管理操作。在MapBasic的二次開發之下,能夠對MaPInfo的功能予以擴展,使得程序的重復操作能夠自動實現,還可以使得MapInfo與其它應用軟件集成。

    DDE是滿足程序通信的機制,受到DelPhi的支持,完成對一些信息的操作處理,同時可以簡化DDE程序,因此,可以考慮利用DelPhi完成像顯示輸出、查詢這樣的常規數據庫中的數據處理[3]。

    依據系統設計的要求,其編程環境為:

    (1)要求在windows2000或者是Windows95/98系統環境下進行。

    (2)為滿足地理環境的需求,對版本做出要求。

    (3)對存儲的需要,必須要滿足相應程序的使用。

    (4)建立用戶界面,方便客戶使用。

    2.系統功能

    系統開發有其要求,系統實現的功能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1)地圖對象介紹。運用文字和圖片的結合,對院校、政府機構和景點等進行形象地描繪。

    (2)飛機航班的管理。其中有航班的預定、查詢、刪除和退訂。

    (3)地圖操作。對載入法人地圖,進行放大、移動、縮小,從各個方位對城市進行把握。

    (4)長途汽車管理。和飛機航班的管理差不多的功能。

    (5)市公汽管理。包括修改車次、刪除車次,對路線和站點的編輯等等。可以給出任意站點的最佳的乘車的方法。

    (6)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

    (7)機車管理。如:車次的改變與查詢等。

    (8)可視化數據挖掘。

    (9)地圖對象定位查詢功能。定位窗體中的地圖對象。

    (10)修改地圖對象信息。對MaPInfo數據庫表中的相關信息進行修改。

    (11)系統幫助。對具體的操作系統予以了介紹,可以使用戶便捷地使用這個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的城市數字化地圖的設計無論是平臺上的分析研究還是到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功能運用,都巧妙而有效地展示了在地理信息系統之下的城市數字化地圖設計的現實意義,理論運用到實踐的社會生活之中,運用科學技術的平臺來研究,帶動數字化地圖的發展。

    參考文獻:

    [l]張新長、曾廣鴻、張青年,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科學出版社,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成人韩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