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

    第1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中國古代藝術設計專門針對形態研究的有:七巧組合、燕幾圖、蝶幾圖排列、以及后來發明的益智圖這樣的形體組合。七巧組合又被稱為七巧板最開始源于清朝傳統玩具《七巧圖》,七巧組合是有七塊不同形狀的幾何體拼接而成的,這七這塊板可拼成1600種以上的圖形。中國藝術設計富余形式變化還可以體現在其建筑設計上,由于其裝飾紋路不同,對于欄桿圖式也有所不同,分別有:筆管式、錦葵式、波紋式、梅花式、聯瓣葵花式、尺欄式、短欄式,短尺式;據《園冶》記載其中筆管式可以分為:雙筆管式、筆管變式、橫環式、套方式、三方式等38種變化形式。

    外國對于形的研究有德國著名的桑齊原型和瑪臺爾原型。九種基本圖形相互組合成了桑齊圖形,在這種組合中至少可以得到6000多種形體。而瑪臺爾原型采用的是方圓兩種形狀的組合形式,也可以通過拼接的方式得到不同樣式的圖形。從古典主義中代表封建貴族特權的恢弘磅礴的建筑形式到以資產階級為主的實用性綜合建筑體。

    二、中西方藝術設計的色彩美

    中國古代的五行八卦、四神都能夠體現其藝術設計的色彩美。在八卦中一陰一陽顏色分別為一白一黑,其中為了體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一哲學概念,黑色和白色的半圓中分別有一白色和黑色的圓點。用這四種神獸表示天空中東西南北四大區星象,這四種神獸分別為:東龍、南鳥、西虎、北龜蛇(武)這四種動物。正如《易?系辭上》所說:“兩儀主四象。”兩儀指陰陽兩儀或天地。四種神獸的色彩分別是:青、白、紅、黑。“彩色之施用于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筑傳統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達,其有逾矩者,諸侯大夫引以為戒,唐宋以來,樣式等級已有規定。至于明清之梁棟彩繪,鮮煥者尚夥。”

    國外關于色彩的研究有德國奧斯特瓦爾德的奧色譜,美國孟塞爾的色立體。在奧斯特瓦爾德的奧色譜中他認為所有顏色都可以通過“黑”(B),“白”(W)和“純色”(F)三種成分按照一定的面積比例旋轉混色得到。孟塞爾色立體是色彩界公認的標準色系之一,孟氏色立體的中心軸無彩色系從白到黑分為11個等級,其色相環主要有10個色相組成:紅(R)、黃(Y)、綠(G)、藍(B)、紫(P)以及它們相互的間色黃紅(YR)、綠黃(GY)、藍綠(BG)、紫藍(PB)、紅紫(RP)。

    三、形式的“異域”美與中國藝術設計碰撞交流

    聯結器物與文化的是設計,聯結生活與自然的是設計思想。西方人文主義教育雛型源于公元前第五和第四雅典時期,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類的發展,相信人類的優秀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達成,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的根本是“以人為本”這值得中國藝術設計借鑒。。

    現代主義設計對中國藝術設計的影響有:

    第2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廣告創意;中方文化;差異

    廣告創意是一句廣告表現的主題,經過論證和策劃,運用藝術表現手段,塑造一種新形象的過程。廣告創意是對社會文化的整合,有事對社會文化的創造,更是對社會文化的傳播。廣告創意不但要重于經濟效益,也要眼于社會效益,所以廣告創意一定受社會文化影響。因此,在國際化和全球化概念已經深入大眾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地域性差異是明顯的,并不可回避的。

    一、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中國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個人本位

    國內一些成功的廣告往往懂得滿足消費者對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因為這些成功的廣告把握住了中國人對家國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這一極其敏銳的心理感受。中國人重家園,以家國為本位,長期生活在以家族為社會活動中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業社會,對家國有著很強烈的眷戀情結,以致于中國人的社會人際關系都家庭化了,比如人和人的關系有家族宗法維系,長幼有別、尊卑有序等。所以中國很多政治制度和思維意識都與家庭意識有關。因此,家國同構是中國文化的基本點之一。

    在西方,個人主義是近代文化的主流,它是集團生活下激起的反抗,整個社會彌漫著尊重個人自由及個人英雄主義的氣氛。這是與以個人為本,強調個人的突出和冒尖的西方文化的現實反映,西方文化是帶有明顯的個人本位傾向,它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力。

    (二)公眾文化不同接受習慣亦不同

    廣告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手段,要傳達給社會公眾的是其產品的基本信息,比如產品的性能,產品的價格,以及企業的情況等。當然,這就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的差異,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地域,都是有長期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民族形成的重要特點就是要有共同的經濟文化生活和相對穩定的共同心理定勢,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經濟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定勢便產生較大的差別,這樣實際上就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區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一個公眾對廣告信息的接受習慣和接受心理問題。

    (三)公眾文化層次不同

    廣告創意作品是為消費者而設計的。廣告受眾理解廣告的程度被廣告受眾的文化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因為廣告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消費者來接受廣告的產品,接受廣告的企業,所以我們要讓消費者把廣告看懂,清楚廣告中說了些什么,明白其中的意思。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問題,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公眾文化層次無疑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一差異造成中國公眾理解廣告的能力還是比較低的,也促使本土廣告工作者結合中國公眾接受廣告能力的實際情況,來創作出廣告受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廣告。由此可見,公眾對廣告理解能力的高低是由對商品知識的了解程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對藝術的領悟能力等這些因素形成的,但所有這些最后都要歸結為一點:公眾的文化層次。西方諸多的獲獎廣告都非常注重藝術性,需要人們的多重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二、中西方文化影響下的廣告創意

    (一)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仁愛之心”和“禮讓之意”,倫理道德意識早已成為大家認識和批判事物的道德標準,成為中國名族文化心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廣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吸取表現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情感以及地域風情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精華并為其所用,是形成廣告文化精神的意蘊,打動消費者的保證。中國傳統文化是廣告創意的源泉,它不僅僅是形成廣告的文化精神意蘊的重要因素,更是形成廣告特征的主要依據。

    (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權利、自由和獨立性。西方的思維方式有別于中國的思維方式,他們傾向于理性主義,善用邏輯思考,推理分析,有秩序的掌握事物的本質。西方人有著外向、熱情、幽默、夸張、感情奔放、富于冒險精神,追求獨立的精神的人格,這些在西方的廣告中都可以看出其文化的特征。

    三、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差異

    成功的廣告首先需要了解、包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進行廣告創意時,要去把握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差,要對廣告受眾人群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都具有了結和認識。

    (一)融合借鑒中西方文化差異

    導致廣告主體和客體溝通難度的往往是文化的差異,所以除了要對本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同時,盡可能的多了接國外的文化結構,并在廣告創意時以廣告主體和廣告客體的需要為基礎,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為前提,要尊重和研究消費者的背景,相互融合,相互借鑒,達到最終效果。

    (二)避免克服文化的沖突

    廣告人需要克服廣告創意中的文化沖突,在構思廣告創意的時候,對于比較敏感的文化層次面需要謹慎選用。在準確把握商品市場定位的同時,創意又需要反映商品信息,投其所好,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這些都應在準確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尊重對方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去創作。

    (三)擴展自身的文化

    為了保證廣告創意的新穎,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作為一個廣告人,需要在自身的知識層面上進行多元化的擴展,吸取更對層次的文化內涵,重新創造新的文化條件,新的文化結構,新的創意框架,并在文化結構上做到國際化、全球化。

    結 語

    總之,廣告與文化是相互聯系的,雖然在對廣告創意時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引起爭議的導火索,但并不是廣告構思的過程中的消極因素。我們需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將中西文化的精華吸取運用在廣告創意中。這些對于構思的開拓創新給消費者新鮮感來說是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廣告創作人需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異,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順應或改變消費者,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常春梅.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廣告創意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09(11).

    [2]杜艷如.淺議中西文化差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4]劉曉丹,張敏.中美廣告中的文化價值觀念探析[J].東南傳播,2007(12).

    第3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

    (一)宗教方面

    作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國由于歷史原因修繕了很多廟宇道觀,在寺院與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為了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名山大川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有寺廟的存在,這種自然美感與藝術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為整個的旅游業帶來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這種狀態下,外國友人急需從種種的宗教文化中對中國的信仰有所了解,從而對中國宗教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例如為什么在廟宇的左右兩側都會有兩個金剛把守、為什么每個寺廟上的觀世音菩薩都在盤坐蓮花?為什么十八羅漢各有法器?這些對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滿了神奇的歷史文化,在整個的涉外旅游資料中進行英語翻譯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二)民族文化差異下的旅游翻譯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不僅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著不同的圖騰禁忌,例如貓頭鷹在中國被理解為一種極其不祥的動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國家中貓頭鷹則是被認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個的旅游英語翻譯環節中,我們每一名翻譯者都要下大功夫來做好這種歷史的銜接工作,以此來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解和不愉快。

    (三)飲食文化差異下的旅游翻譯

    作為一個重視飲食的國度,中國人民的飲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化更是讓國外友人心曠神怡。然而中國的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總會為生活增加很多樂趣,例如喜歡對菜譜進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對于外國友人而言卻是大煞風景。例如“龍虎斗”這道菜,對于西方國家dragon是惡魔的化身,而tiger則是需要人們格外保護的動物,如果我們沒有注意這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而進行直接翻譯,那么便會很容易在上菜、介紹的過程中讓外國友人覺得沒有了胃口。

    (四)思維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可以說對于中西方文化產生分歧與差異的不僅僅是語言,很多情況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導致的思維模式的差異。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兒女喜歡以一種含蓄的方式進行說明,而西方人則是喜歡開門見山的通過條理性與邏輯性來實現內心思想的表達,這種文化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過程中產生難以理解的感覺。

    二、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處理手段

    通過對上面幾種常見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異的分析與總結,我們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可以采取如下幾種翻譯手段來進行處理,以此來提升西方國家游客對于中國旅游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

    (一)增譯法下的旅游英語翻譯

    為了讓外國游客對一些與宗教有關的名詞、人名、地名、朝代以及歷史事件等進行對應的文化背景增加說明,對于一些宗教歷史典故必須要通過導入相關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文化背景,來讓外國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進行秦國兵馬俑展開旅游介紹的時候,相關介紹者必須要從秦始皇的身份進行了解,通過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關的介紹來對秦始皇的一生與業績進行描述,以此來讓更多的外國游客對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類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語翻譯手段

    如果我們單純的向外國友人講解孫悟空、黑貓警長、王府井進行介紹,他們難免會一頭霧水。可是如果我們每一名旅游講解員都能夠通過對比法來與西方游客喜聞樂見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較,就會很容易的讓游客們對中國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鳴。例如祝英臺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國的豬八戒和孫悟空知名度可與“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節則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釋義法下的中西方英語翻譯

    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例如菜名、俗語的翻譯,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這些知識對于中國人而言屬于一種常識性知識,而對于外國友人而言則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們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不妨利用外國人的知性思維直接對其進行釋義法翻譯,例如名菜“龍虎斗”可以翻譯為“The civet cat and snake”、古跡阜三孔則可以翻譯為“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等,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來為西方游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4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也出現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影響深遠,占據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達的食品工業,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飲食的內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飲食的營養,制作飲食較為規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現,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現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第5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雕塑;差異

    在美術教學中,常常有學生發出疑問,西方藝術的造型能力是否比東方藝術的造型能力更強,比如雕塑繪畫西方更寫實、逼真,所以,西方藝術更高一籌。針對這個問題本人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現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雕塑方面的差異

    本人在選擇古羅馬雕塑和漢雕塑這兩個作為切入點,是因為他們當時屬于那個歷史階段最強盛的兩個國家,分別位于亞歐大陸的兩端,如果將二者作為比較,并力圖發現內在的文化含義,可以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漢代時期中西方雕塑內容不同

    古羅馬是人物,但被雕塑者是統治者和貴族。如《奧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在這些雕刻中酷似的寫實手法成為雕塑的追求目標。中國往往是平凡的人和世俗的人,以及塑造人物之間活動的場景,如,山東出土的《雜技陶俑盤》,生動地展示出眾多雜技演出的場面,記錄了那個時代貴族生活的奢華片段。

    2.中西方雕塑的材料不同

    材料的不同影響技法的運用,古羅馬是青銅和大理石材料,如《馬克奧利略騎馬像》是青銅雕塑,青銅具有延伸性,可以更加細致地表現神情。漢代則用花崗石、陶土材料,如《擊鼓說唱俑》《馬踏匈奴》,花崗石比較易碎,難以雕琢細膩的變化。《馬踏匈奴》則用寫意手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雕塑的外輪廓簡約有力,形象生動樸實。

    3.在造型上,所表現的風格也有所不同

    寫實,追求細節,在人物塑造上又超越了古希臘,更接近自然主義,注重性格特征的刻畫,不像希臘雕塑采用理想主義臉型,在風格上追求高貴雄偉和寫實個性化的精神面貌。前者如《奧古斯都像》表現出帝王一種崇高的氣質和雄健剛毅的性格。后者以《卡拉卡拉像》為代表,在這尊雕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張性格鮮明的臉:方的臉龐,嘴角內收,頭部低斜,緊鎖的雙眉,多疑而兇殘的眼睛流露出凝滯的眼神。雕像五官輪廓清晰,眼睛的刻畫令人嘆為觀止,那是一雙充滿著復雜感情的眼睛:兇惡、暴躁、多疑。殘暴和屠殺為他消滅了許多敵人,同時也造就了他那對一切都充滿了懷疑和恐懼的內心世界,一頭卷曲的頭發和滿臉的胡須則進一步強化了他那兇殘的性格。這一雕像在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藝術技巧上,達到了羅馬雕塑的最高成就。而漢代則是帶有浪漫主義的寫意,追求形象生動,輪廓簡約生動,技法樸實,風格上古樸、不講究細節刻畫、形體比較夸張。如《雜技陶俑盤》《馬踏匈奴》。

    4.在創作角度上比較

    古羅馬喜歡炫耀他們的豐功偉績,喜歡崇拜權威,所以,雕塑是具體的人物。漢代則更多反映社會現實內容,生活百態。但它們之間也有共同點:古羅馬沒有了中世紀宗教的因素和古希臘神的因素,漢代沒有了商周時期的神秘感,也沒有被宗教因素所浸潤,所以,都很務實、世俗性。

    二、繪畫方面的差異

    1.中西方美學理念不同

    中國古代繪畫中藝術家們主張“意”在作品中起主導作用,齊白石先生說過好的作品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也是他把握形的觀念。中國也有句古話:“得意忘像。”就是藝術家主觀地強調客觀物象的特征,提取內在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外在的種種細節,這種寫意的精神一直伴隨在中國漫長的藝術發展過程中。西方認為,主觀與客觀的認識是絕對的,主觀就是主觀,客觀就是客觀,因此,中國古代畫家對事物的認識沒有絕對的概念,由此產生寫意繪畫。

    西方畫家是以“絕對”意識產生的藝術效果,具象就是絕對的寫實,抽象就是絕對的變形和非寫實,而中國的“意象”是在抽象和具象之間產生“似與不似”的藝術形式,產生中國整體的思維形式,這也是中西文化和美學的實質性差異。

    2.在空間概念上意識不同

    西方傳統藝術一直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依靠透視學來追求寫實的效果。西方對空間的認識,就是實實在在的空間認識,即科學的空間,盡管在表面上接近自然,但在情感上終究徘徊在自然和內心之間,被自然所限制。在中國美術傳統理論上,對空間只是在畫面上區分出遠景、中景、近景,而不注重畫面的近大遠小的空間透視。這不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觀,而是中國畫家追求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空間,也就是中國畫尋求“神游”的意境,中國畫所要求的畫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為了表達這種感覺,中國畫以散點透視代替焦點透視,這種審美觀造成中西方繪畫方法和風格不同的差異。

    古今中外的藝術產生都有各自的文化土壤,影響中西方繪畫雕塑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差異、哲學理念和美學思想,通過中外美術的比較來了解中西方藝術的差異,從而理解中西方文化藝術不存在高低優劣,只是差別而已。

    參考文獻:

    [1]馬建平.試析中西繪畫的差異[J].美術大觀,2006(08).

    [2]孫海燕.淺談中西方繪畫的差異[J].大眾文藝,2010(24).

    [3]趙靜,李海俠.漢代與古羅馬紀念性雕塑之比較[J].科教導刊,2011(32).

    第6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飲食文化;飲食觀念;飲食習慣;實用主義;文化

    飲食文化是一個本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化背景以及價值觀念的差異,形成了各自飲食文化的諸多差異。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本文主要從飲食觀念,飲食方式與習慣方面來對比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觀念的不同的原因及表現

    在歷史上,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燦爛的文明,使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博大精深。由于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廣闊的土地,地域的飲食文化也有些差異,在全部范圍內逐步形成了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湘菜,閩菜,徽菜。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這里的天不僅僅是天地意義上的“天”,還泛指人以外的客體世界。這種價值理念形成了中餐中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注重飯菜的意、色、香、味。中國人很早就把追求食物的美味性提升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中國人吃飯主要吃味道,只要味道好,其營養價值不高也無所謂。更注重的是賞心悅目以及味道突出。在中國飲食的理性大于飲食的美性,這種飲食觀也與中國的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人認為烹調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與其他的藝術一樣,體現著嚴密性與即興性的統一。中國人注重飲食的感性和藝術性,追求口感這一方面是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注重“吃”,不僅僅覺得是要用好吃的東西來填飽肚子的,更是對美味的渴望及希望帶來的身心方面的愉悅,所以中國人評價一道菜經常會從“色、香、味”三個方面來衡量。這種觀念差別直接導致中國人過分強調飯菜的口感和美感。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飲食文化也可謂源遠流長。西方的一些國家曾淪落為一些國家的殖民地,長期入住著大量的移民,于是吸收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習慣,并結合自己的飲食習慣打造出擁有自己特色的飲食體系和飲食文明。歐洲文化到中世紀時已十分完善,舊的西方飲食文化已經形成。西方沒有像中國一樣特征特別明顯的菜系,在各個國家之間都有著融會貫通的飲食文化。由于中西方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學地飲食觀,即講究營養,視營養為最高準則,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類有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這些營養成分能否為進食者充分吸收。西方人對于食物會盡量保持食物原有的營養。他們僅僅將飲食視為一種生存手段,強調人的飲食選擇只需要滿足人類身為個體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或者幾乎從不把飲食與精神享受聯系在一起,在他們的食物概念中,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他們采取了一種更規范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式。這也體現了西方人較之中國人飲食概念不同的實用主義,換句話說,他們在“吃”的問題上更傾向于實用性。“吃”對于一個西方人來說只是對一個生物機器注入燃料,只要能幫助他們抵御病菌和保持健康就夠了。可見西方人對烹飪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在英語中烹飪詞匯較為匱乏,并且很多來源于法語,如cuisine、chef、menu等,因此很多中國的烹飪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

    二、中西方飲食方式的不同的表現及原因

    中西飲食上最為明顯的差異表現在飲食餐具的使用上,無論是平常的家庭用餐,還是正式的宴會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國人用筷子夾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飲食方式顯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導下形成的。

    (一)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雖然那時的人們還是習慣于以手來代替筷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真實寫照,在這種文化環境中,通常以谷類為主食,傾向于安居樂業,和平與安定,強調以“和”為貴,反對侵略和攻擊。就功能而言,筷子的準確性和自如性都很高,筷子是人與食物之間的溫和媒介,這也反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國人使用筷子時溫文爾雅,很少出現戳、扎等不雅動作,在餐桌上對待食物的態度是親和的、溫柔的。

    (二)在西方人使用的眾多餐具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餐具是刀叉。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歷史并不久遠。一頓正餐中往往使用多副刀叉,吃主餐用主菜刀和主餐叉,吃沙拉和甜點再使用不同的刀叉而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飲食以肉類為主,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這兩種近乎相反的文化傾向反映到飲食中就很自然地體現在餐具的選擇以及使用方式上,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讓人感到一種殘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飾地蹂躪食物。盡管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性喜吃肉,但卻表現得非常含蓄、婉轉,絲毫感覺不到那樣血淋淋的“廝殺”和“搏斗”。

    (三)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四)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中西方飲食文化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從飲食觀念、飲食內容以及飲食習慣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中西方內在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西方的實用主義也體現在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內在思維方式的不同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也都密不可分。如今世界各方文化有趨同局勢,所以保證世界文化的繁榮與多樣性依然需要努力。

    參考文獻: 

    [1] Kram 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卞浩宇、高永晨.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 黨冰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芻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56. 

    [4] 高鳳霞,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5):11. 

    [5] 羅露莎.淺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J].雙語學習,2007(5):18. 

    [6] 蘇琛琛,雷雨,陳海洪,何純點.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探討[J].農家之友(理論版),2008(9):50. 

    [7]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與飲食習俗的跨文化對比分析[J].濰坊學院報,2005(5):79. 

    第7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中式菜譜 翻譯原則 翻譯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式菜譜更是其重要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今,許多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對其菜名的涵義、使用原料、烹調方法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不準確的英文譯名不僅無法體現中華名族的優秀飲食文化,而且會影響外國游客的胃口。可見,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加深國際交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食則精致巧妙。兩者在飲食觀念、對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飲食進一步體現著食以味為先的觀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營養搭配。而西方飲食則較為理性,烹調重營養而輕味覺。

    2.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主要是補充能量的,所以愛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

    3.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體現在烹調方式和進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調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講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狀多種多樣,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處理則較為簡單,一般有整體、塊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調味,中餐較西餐而言,烹飪方法更繁復多變。在進餐方式上,筷子對刀叉、圓桌對長桌的對比都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極大差異。

    4.菜品命名的差異。

    西菜命名多實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則注重表情達意,多富于藝術性,除少數一般大眾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當一部分菜是以創始人、景物、典故和傳聞來命名的。

    三、中文菜單英譯原則

    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在宣傳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準確的菜單就是一支好的廣告。菜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層次上的意譯,而且是文化層次的傳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文菜譜為追求其“意”美,命名時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動物名,翻譯時應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則可省略。如“脆皮乳鴿”,西方人認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慮到此種情況,此類菜在英譯菜單上就應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虛求實原則。

    大多數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話典故、自然聯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類菜名應從其原料出發,采用轉譯或意譯。如“百鳥歸巢”,應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譯原則。

    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可使用漢語拼音注譯。如:餃子(jiaozi)。還有些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則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傳廣泛的傳統菜點在音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

    四、英譯中文菜單的技巧

    漢英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菜單時,譯者應盡量體現出其原料、烹飪方法、味道形態,以讓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語對應語。

    中國菜肴制作較為復雜,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對原料進行初步加工,如去鱗(scaled)、剝皮(skinned)等。中國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調方法的英譯。

    中餐的烹調方法極其多樣,大致分類如下:燒、燴、燜(braise);燉、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燒、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鹵、醬、熏(smoke)、釀、扒、燙、糟等有其對等詞,可一對一翻譯,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歸入“煎炸”類,西餐沒有“拔絲”方法,類似方法為candy,toffee。應注意的是,英譯時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直譯及轉譯法。

    直譯法能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種可取并且實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譯可借鑒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開頭的: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如: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開頭的: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形狀/口感+主料。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譯出器具,也可直接譯出原料。如:八珍火鍋(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譯法。

    有些中文菜名極具象征意義或由神話典故得來,需采用意譯法。如“螞蟻上樹”,若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會引起外賓的詫異。螞蟻在中餐中雖可以入菜,但此螞蟻非彼螞蟻,而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應意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結語

    通過菜名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準確英譯是極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譯時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因此要準確且生動地翻譯出中文菜名較為困難。譯者需熟知中西飲食文化知識、飲食漢英語的對等轉換等。英譯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單一不變的,譯者可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以達到通過菜名能很好地體現菜肴本身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

    [1]陳克成.旅游交際英語通[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報,1997,2.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第8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刮痧》故事發生在一個在美國圣路易斯生活的華人家庭,當丹尼斯肚子受涼引發肚子疼時,剛剛到美國的爺爺利用中國傳統的刮痧技藝治療好了孫子丹尼斯的病。但是在刮痧這種技術并不被美國人認可,并被誤認為是老人虐待丹尼斯,然后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結局是誤會解決,老人和孩子的得到了合理的對待。

    1、《刮痧》中西方文化差異

    認識一個事物,必須要由表及里,從現象看本質。從跨文化差異來看《刮痧》中西方文化沖突也必須要遵循這條路線。表層文化一般包括:當地的建筑的建筑風格,生活的語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觸到的生活藝術,以及當地采用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深層文化一般包括,當地群體的價值觀,認識觀,行為方式。本文將從幾個方面來解釋跨文化差異在電影中的沖突。

    1.1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異―表層文化差異

    表層文化包括當地的建筑的建筑風格,生活的語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觸到的生活藝術,以及當地采用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在電影《刮痧》中,主人翁徐大同在表面上來看,已經是一個融入美國社會的華人了。但是,因為老父親的刮痧而帶來了美國社會對徐大同的一系列不信任而導致工作和人脈都失去。這種電影的故事情節深刻反映出,徐大同雖然在表面文化中已經被公眾認可,但是在意識形態方面特別是文化方面仍然沒有融入當地的社會,同時也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2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異―深層文化差異

    深層文化一般包括當地群體的價值觀,認識觀,行為方式。其中價值觀是最明顯和最核心的事物。價值觀是一種由當地文化,當地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公共形成的一種觀念。它是引發不同文化沖突的根本所在。

    1.2.1從人性觀角度闡述影片中的中美文化沖突

    美國的建國之父是信奉“人之初、性本惡”的。于是有了三權分立,有了多如牛毛的繁規細則,讓人有章可循。在中國由于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相信人性基本是善的,如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三字經》的第一段就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重視以德育人,強調榜樣或模范的引導力量。影片中,雖然我們在表面上沒有看出這方面的文化沖突,但是細細品味,我們不難得出正是由于中美對人性的不同解讀才產生了整個“刮痧”訴訟事件。

    1.2.2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思想的對立

    在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學說的基礎上。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結構和功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發生是由于人體陰陽失去相對平衡所造成的。西方醫學接受“天人相分”思想,以解剖學為基礎。力求“精確”與科學驗證。電影《刮痧》中。從表面上看,東西方醫學的不同似乎是產生這一系列誤會的根源。

    1.2.3從價值優先選擇角度闡述影片中的中美文化沖突

    在一個人的認知結構中存在著多種價值觀念。當某種價值取向與另外一種價值取向發生沖突時,人們往往首先需要做出價值優先選擇。

    1.2.3.1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選擇

    美國人強調個人利益,對集體采取有限奉獻的態度;而中國人認為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不能因小家誤了大家,強調對集體的完全奉獻。影片中,在簡寧分娩時,許大同由于公司開會而未能到場,這種選擇在美國社會是無法接受和原諒的。

    1.2.3.2妻子與未出生的兒子之間的選擇

    美國人強調人權。影片中,廣慈醫院的婦產科護士在法庭上提到,由于簡寧難產,許大同明確地做出了“保大人”的選擇,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人之常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護士則認為他不給孩子生存的權利。

    1.2.3.3親情與法律之間的抉擇

    送父回國時,許大同體會到父親心情。他不顧美國法律將兒子從福利院中偷了出來,為的是讓父親在回國前見上孫子一面。在他心中,當時親情已凌駕于法律之上。這種行為與美國尊重法律的價值觀產生了沖突。

    2、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情理之中但卻非常意外的情景,這也在真實層面上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一方文化總是要求令一方文化服從自己的規則和條件,并根據自己的規則和條件來理解令一方文化的行為從而做出合乎自己文化習慣的判斷。但是,這種預判在很多情況下,都會造成誤解。我們將從不同角度探討中西文化產生差異的原因。

    2.1中西文化的產生背景差異

    中國文化是在黃土高原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保持著長期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國的思想文化是儒學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釋道的文化。它以其特有的悠久、單純的傳統,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消化力,進入了近代世界一體化和文化大交流的時期。擁有上下五千年淵源歷史寶貴遺產的炎黃子孫,在當今的21世紀現代社會,仍然遺傳了祖先們的優良傳統。

    西方近現代文化主要是從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發展過來的。古希臘倫理學和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則表現為尚知和崇理。“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的人的完善”,尤其是理智、哲學的沉思被強調為最高的德性。孕育和起源于海邊的文化注定了他們性格上的開放。這是與中國文化的大不同!

    2.2中西方文化產生的歷史文化淵源

    哲學方面。哲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逐漸形成的關于世界的想法。從14世紀開始,西方開始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三大運動。這三大運動都主張人文主義,講究人的天性,所以,西方理性思維特別的濃厚。西方醫學也建立在理性思維上,認為哪里有病就應該醫治哪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化,主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講究因果循環。中醫也建立在這個哲學的基礎上,認為人體是一個系統,一個地方出現問題,可能是不同地方出現問題引起的,所以中醫才能一個藥方對應一個病癥,不認可萬能藥物。在片中,刮痧這種技巧在許大同和很多觀眾眼里,是在普通不過的治療辦法,生病爺爺給孫輩治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背部有痕跡是因為老父親虐待而至,打兒子是不合乎情理的。

    意識方面。這里是大眾普遍認可和形成的統一的意識,這種意識有著民族性。(下轉第277頁)

    (上接第275頁)中國人講究:“茍利國家生死以”的集體主義精神,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整體價值實現才是真正的實現,所以在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的理想,通常都與家庭和國家有關,對于國家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通常認為是必須要承擔的。美國人講究個人,個人主義十分濃厚,講究天性、個性和自然,個性獨立不講究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所以美國自由化趨勢非常明顯,無政府主義也比較多,人們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偏見來挑選。雖然,片中導演安排了一個非常圓滿的結局,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中美文化交流中,意識方面造成的誤解非常的多,很多問題都不是可以得到圓滿結局的。

    3、從電影《刮痧》中看文化沖突解決辦法

    不同文化之間通常都存在著差異,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解決不同文化沖突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沖突時,我們一方面要做好理解工作,一方面要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本文將過片中情節來說明一下可能的解決辦法。

    3.1解決文化沖突有效辦法一:協商

    不同文化交流時,一方文化想要徹底泯滅一方文化從而擴大自己影響范圍是不可取的。應該采取協商的手段。以中美文化為例,中美文化交流時應該多協商。在片中,許大同一個非常美好的家庭因為一個簡單的刮痧而瀕臨破散,許大同面對這種沖突沒有選擇回避,退讓,妥協,而是經過多方協商,解釋來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我們應該從結局中看出,文化差異造成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響,不同文化都在走向和解和融合,不同文化共同點還是非常多的,在關乎人本質本性上,文化差異不是問題。

    3.2解決文化沖突有效辦法二:實踐。

    在片中,昆拉最后去一家中醫診所,體現了中醫特有的魅力,并被中醫博大精深而吸引。昆拉是典型的美國文化的代表,對中國文化開始表現不理解甚至排斥,但是后來親身體驗到中醫魅力以后,理解了許大同和其父親的行為并為他們做辯護,說服美國相關的部門對徐大同及其父親撤銷指控。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了,實踐是解決文化沖突最有效的解決辦法。身處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必不可免,只要有沖突才有解決辦法,才有進步。

    3.3日常解決文化沖突有效辦法三:學習不同文化的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不同文化的交流最終靠的是語言的交流。學習當地文化的語言,才能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才能體會到當地的生活習俗和生活習慣,只有建議在語言共通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因為不同文化造成的誤解。片中的許大同一家只是沖突的一個小小的方面,通過觀看本片,可以對如果解決文化沖突做出更深刻的探討。

    第9篇:中西方藝術文化差異范文

    在問候方式上,中國人與西方人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在見面時,會詢問對方一些關于近況的問題,如工作如何、結婚與否、工資怎樣等。中國人把這種問候方式當成是關心的一種表現。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因而問一些現狀問題是對對方的關心,并沒有侵犯隱私之說。但是,西方人卻與我們不同。他們有著強烈的隱私觀念,在見面問候打招呼時,人們通常會問一些有關于天氣的問題,而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年齡等問題通常不會提起。在具體交流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家庭、工作等私人問題不會過多涉入,他們很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比如,在時間觀念上,西方人的時間觀念要比中國人強很多。他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因而在約會與會談時,西方人都會嚴格地遵守時間,進行精心的計劃,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浪費對方的時間。但是,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在邀請別人吃飯、約會時,人們通常會早到,以示尊重。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還表現在餐桌文化、禮儀文化等方面。由于篇幅問題,這里不再贅言。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解決對策

    1.改變思考方式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思維方式不同,說話、意識也會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適應對方的思想與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國人重視整體與集團意識,因而在說話辦事時,會把集體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們有著典型的個人主義傾向。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們一定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強加給對方,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會順利進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談判中,中國人喜歡在開始就將整體的思想總結出來,在這之后再慢慢地進行細節的討論,中國人習慣于在整體之下一點一點地進行細節的論述。而西方人的思維卻與之不同,他們在談判開始時就會對細節進行討論,在談判的最后他們才會將結論表現出來,并認為只有一步一步地將細節規劃好,結論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之后,我們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就應學會改變思考方式,去適應對方的思考方式,這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的解決十分有效。

    2.對西方文化與禮儀的學習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具體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受到了各種各樣沖突的威脅。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間的禮儀、觀念與為人處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學習西方文化與禮儀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多注意中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禮儀的不同,而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影、電視、書籍等。現在的世界是一個交流開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對西方文化與思維的掌握就不是難事。比如,在一些歐美的電視與電影中,我們就會看到很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說話方式、問候方式與思維邏輯模式等;又如,在一些書籍里,我們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時常關注一些國際的時局動態,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處。西方國家的重大改革、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國家的戰爭關注等,都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對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成人免费小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字幕成人网|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成人在线网|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成人av电影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