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鉀對農作物的作用及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葉面肥的種類
1.1營養型葉面肥
營養型葉面肥的主要功能是為農作物提供各種需要的營養元素,調節農作物的營養狀況,適合在農作物的生長后期使用,主要含有的養分有:磷、氮、鉀以及微量元素。
1.2調節型葉面肥
調控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是調節型葉面肥的主要功能。適合使用于植物生長的前期和中期。主要含有生長素、激素等調節植物生長的物質。
1.3生物型葉面肥
促進農作物的代謝,防止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刺激農作物的生長是生物型葉面肥的主要功能。主要含有代謝物(比如:核苷酸、核酸、氨基酸等物質)和微生物體。
2.農作物葉面施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意義
2.1能夠及時有效地改善農作物的缺素癥
葉面施肥在土壤施肥效果不好、土壤養分有效性低的狀況下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或者矯正農作物的缺素癥,是高效、便捷預防和治療農作物缺素癥的方法,所以得到了很廣闊的運用。比如:在冬小麥返青的時候,缺少氮素營養的一種表現就是:植株細長,分蘗少,葉子顏色發黃,這個時候如果噴施氮肥在葉子上,小麥的葉片就可以快速的吸收氮養分,缺氮的癥狀就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比土壤追施氮肥的肥效好,肥料的利用率更高;在石灰性質的土壤上,很多的植物都會出現缺鐵的癥狀,土壤施肥沒有葉面噴施硫酸錳鉀效果好。
2.2在農作物關鍵生長期補充其對養分的需求
在農作物營養最大效率期間以及營養臨界期間實行葉面施肥,可以迅速滿足農作物對養分的需要,促進各種生理過程,有效地增加效能和光合作用強度,促進光合產物的積累和運輸,使農作物結實率以及坐果率有所提高,改善品質,效果明顯,增加產量。根據生產的實踐,通過葉面施肥在中、下等肥力的土壤上,能夠使大田作物平均增加百分之五到十的產量,果樹增加百分之五到十五的產量,蔬菜增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產量。
2.3增強農作物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
噴施抗旱型葉面肥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最經濟實用,并且操作簡單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發生干旱的時候,給農作物噴施葉面肥,可以使植物的根系活力提高,促進根系長深、長密、長長,增加跟冠比,增強吸收土壤的養分和水分,使作物的抗旱能力提高。與此同時,通過抗旱型葉面肥的噴施,還可以使體內的脯氨酸含量增加,讓細胞液濃度和細胞原生質粘度提高,調節葉片氣孔的開張度,蒸騰作用減少,使植物體內水分的代謝保持平衡,使作物抵御干旱的能力提高。
2.4增加禾谷類農作物籽粒的蛋白質含量
當禾谷作物(如小麥)在生長后期的時候,氮素供應的增多可以使籽粒中的含氮量提高,從而使籽粒中蛋白質的含量增多,但是如果通過土壤施肥可能會使植株造成貪青晚熟或者是植株生長得太茂盛而導致互相倒伏或遮蔭,如果葉面噴施氮(比如尿素),氮被葉面吸收后可以直接輸送到正在發育的籽粒中,是籽粒中的含氮量和蛋白質的含量明顯增多。
2.5提高果實中的含鈣量
在植物的體內鈣是很難移動的元素,所以,想要使果實里的鈣含量增加就必須要對處在生長中的果實表面實行反復的直接噴施鈣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病害,比如蘋果苦痘病的發生。
3.葉面施肥的技術要點
3.1把握作物最佳噴施期
不同農作物的最好的噴肥時期不同。從季節看來看葉面追肥主要是在春初到秋末;從作物的生長階段來看主要是營養生長旺盛的階段到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并進的階段。如果噴的太早苗小、葉面積小浪費多吸收少效果不如人意,噴得太晚的話葉片老化褪黃吸收肥料的功能補膏有一些作物噴晚了還會導致貪青晚熟使商品的價值降低產量受到影響。依據多年來的經驗以子粒為采收對象的作物比如: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以開始花期到灌漿期間最適合。以莖葉為對象采收的譬如:大蒜、芹菜應該在上市以前25~30d最適合白菜就應該在開盤期間。以膨大期間噴肥效果最好的作物有:瓜、莢、球、果等。
3.2確定合適用量和濃度
不同種類的作物其葉面噴肥的濃度以及數量也不一樣。當濃度在一定的范圍以內,養分進入葉片的數量以及速度都會隨著溶液濃度的增多而增多,但是高濃度容易發生肥害,特別是微量元素的肥料,作物營養從缺失到過剩之間的臨界范圍不是很廣,所以更加應該嚴格的控制,含有生長調節劑的葉面肥也應該嚴格按照濃度的規定實行噴施,來防止不當的調控導致的危害。根據生產實驗對比子粒類型的作物噴液肥的濃度是百分之一到二,莖葉類噴液肥的濃度是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一,大概噴施兩到三次。就以尿素為例子,在小麥、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上適合的濃度是百分之一點五到百分之二,在西瓜、茄子、馬鈴薯上是百分之零點五到零點八,番茄、蔥、溫室黃瓜上的濃度為百分之零點二到零點三之間,蘋果、梨、葡萄、茶上的濃度是百分之零點五,甘藍、白菜、黃瓜、蘿卜上濃度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點五之間。
3.3選擇好噴施的天氣與時間
葉面追肥的好和壞與噴肥的時間、天氣(溫度、風速)有一定的關聯。依據作物葉片的生理習慣噴肥的時間應該選擇在陰天或晴天的上午或者下午四時后避免中午的高溫強光照射一次避免液肥蒸發得太快影響吸收肥料的效果,在噴肥兩個小時以內遇到下雨的話還應該進行補噴。
3.4要求正確的葉面噴肥方法
噴施要仔細、周到、均勻,霧滴細小,噴施均勻是葉面施肥的要求,特別要仔細噴灑葉子的背面以及生長茂盛的上部葉片,原因是新葉子比老葉子葉片的背面比正面吸收養分的速度快、能力強。尤其是對于梨、柿子、桃、蘋果等果樹來說,葉片角質層正面的厚度是背面的三到四倍,所以更加應該注意噴灑葉片的背面,以利于吸收。所以,在進行葉面的施肥的時候,葉子的正反兩面都要盡可能的做到周到細致的噴灑。
3.5最佳混噴
在明白農藥和肥料性質的前提下,各種葉面肥之間混合噴施或者肥料和農藥混噴可以起到意噴多效的作用。
3.6選擇適宜的肥料種類
葉面追肥應該依據作物的需要確定肥料的類型進行對癥下肥產生快速的效果。在基肥不夠的條件下能夠選擇以氮磷肥為主的葉面肥,選擇以微量元素為主的葉面肥當基肥施用足夠的時候,還能夠依據作物的不同需求選擇含有生長調節物質的葉面肥。
4.農作物應用葉面施肥技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作物在幼苗期、高溫強光、花期的時候不易施用葉面肥。
(2)要選擇傍晚無風的天氣進行葉面施肥。
(3)葉面施肥不能在下雨天或者下雨以前、干旱天氣進行,噴灑三個小時內遇到下雨還要進行補噴,適當把補噴的濃度降低。
(4)葉片的正反兩面應該同時進行葉面施肥。■
【參考文獻】
[1]汪艷.論農作物葉面施肥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3).
[2]陳德輝.葉面肥及生物菌肥施用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
[3]王若冰.葉面肥及葉面施肥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02).
關鍵詞:秸稈還田;現狀;優點;方式
中圖分類號:S23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163-1
1 秸稈還田現狀
作為一項重要的生物資源,我國的秸稈資源擁有量居世界第一,年產量約為7.6億噸,并且呈增長趨勢,預計到2012年可達8.27億噸。我國2010年產農作物秸稈中約7.26億噸,其中0.28億噸作為造紙原材料2.13億噸用作飼料,2.5億噸用作能源,還有0.172億噸未被合理利用。只有2.178億噸直接還田。
目前的秸稈還田利用率還很低。這是由于農民群眾思想陳舊、缺少大型秸稈利用企業、機械裝備水平落后等不利因素,從而導致秸稈還田工作難以開展,焚燒現象依然屢禁不止,禁燒是推進農作物秸稈還田的一個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只要解決好秸稈再利用問題,真正做到變秸稈為寶,秸稈焚燒現象不禁則止。
目前很多地方收獲機械保有量過大,老舊的機械因動力不足、結構限制無法加裝秸稈粉碎裝置。要實現秸稈全量或半量還田,秸稈粉碎是首要的程序,如果不能在收割這道工序上將秸稈粉碎,就會多了一道粉碎工序,其增加的成本讓農民群眾難以接受。
2 秸稈還田優點
2.1秸稈還田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肥地力
由于秸稈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鎂、鈣及硫等農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據統計,所有秸稈中的有機質含量平均14.5%。
2.2秸稈還田能夠對大田地面形成有機質覆蓋,增強土壤的抗旱保墑作用
采用秸稈還田作業方式可以在田間形成地面覆蓋,能夠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發,增加土壤的儲水功能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溫等。
2.3減輕蟲害的發生
由于在秸稈還田過程中要將作物的根茬進行粉碎疏松,從而能夠攪動地塊的表土,因此,秸稈還田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壞玉米螟及其他地下害蟲的寄生環境,故能大大減輕蟲害的發生。
2.4省工增產,爭搶農時
據統計,采用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的作業成本僅為人工還田的1/4,但是效率至少是人工秸稈還田作業的50-110倍,同時還可以做到增產增收。
2.5改善土壤環境
由于秸稈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質,因此秸稈還田可以大量增加土壤的微生物含量,生物活性增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從而改造中低產田的質量。
2.6優化種植環境.防治污染
秸稈還田技術使秸稈中的有機質得到充分的利用,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民大量焚燒秸稈而帶來的環境污染。
3 秸稈還田的方式
碎翻壓還田:主要應用于麥一玉米或麥一稻輪作區,在播種出苗后,在行間覆蓋秸稈的覆蓋還田的直接還田方式;過腹還田:是將秸稈作為粗飼料,喂養反芻動物,然后以糞便的形式還田的過腹還田方式;間接還田:通過堆漚發酵有機質,在農作物收獲后,在田間將秸稈切碎或高留茬直接翻入土壤的機械粉肥的間接還田方式。
4 收獲和耕作機械的使用
4.1聯合收割機的選用和配置
目前收獲小麥的主要機器是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而這種機械收割的割茬一般在30cm左右,脫粒清選后的秸稈成紊亂狀條堆在田里,不利于后續的農機作業。因此,使用帶秸稈切碎裝置的全喂入收割機,或在全喂合收割機上加裝粉碎拋散裝置,去除人工在田間鋪均麥秸稈的環節,以方便后續的秸稈還田和播種作業。
4.2大力應用高性能半喂合收割機和大馬力的輪式拖拉機
半喂合收割機具有低割茬、整秸稈、具有秸稈切碎裝置的優良性能,使稻秸稈的綜合利用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使用大馬力的拖拉機將聯合收割機切碎拋撒的秸稈采取反旋作業,既增加了深度,又使掩埋和覆土得到加強,可獲得較好的還田效果。
4.3因地制宜選用耕地機械
耕整地作業的常用機械有秸稈還田機、鏵式犁、旋耕機、驅動耙、反旋滅茬機、秸稈粉碎機等,作業方式又分為水整和旱整兩種,可因地制宜選用。
5 秸稈還田的工藝路線
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一撒施基肥一鏵式犁深耕曬垡一放水泡田一耙田一水稻機插秧。
一、農作物藥害的類型與癥狀
農作物藥害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不同的類型。
1、急性型藥害。這種藥害具有發生快,癥狀明顯的特點。一般在施藥后幾小時到幾天內就可出現癥狀。表現為作物葉片出現斑點,穿孔、焦灼、卷曲,畸形,枯萎、黃化、失綠或白化等。其具體部位受害癥狀表現是:
(1)根部受害。表現為根部短粗肥大,根毛稀少,根皮變黃或變厚發脆、腐爛等。
(2)種子受害。表現為種子不能發芽或發芽遲緩等。這種藥害多是由于過量使用農藥或使用農藥進行種子處理不當所致。
(3)植株受害。表現為落花、落蕾、果實畸形、變小,出現斑點、褐果、銹果、落果等。
2、慢性型藥害。這種藥害,施藥后癥狀不能立即表現出來,具有一定的潛伏性。但生長受阻,果實和風味變差等。這種藥害往往很難診斷,易和其它生理性病害相混淆。診斷時,可采用了解病蟲害發生情況,施藥種類、數量、面積和植株對照的方法。
3、殘留型藥害。這種藥害的特點是施藥后;當季作物不發生藥害,而殘留在土壤中的藥劑,對下茬較敏感的作物產生藥害。如玉米田使用西瑪津除草劑后,往往對下茬的油菜、豆類等作物產生藥害,這種藥害多在種子發芽階段顯現。輕者根尖、芽梢等部位變褐或腐爛,影響正常生長;重者爛種爛芽,降低出苗率或完全不出苗。這種藥害較難診斷,容易和肥害混淆。診斷時可采取了解前茬作物的栽培管理情況、農藥使用史;土壤測定等措施,以防誤診。
二、農作物藥害的補救措施
化學防治病、蟲、草、鼠害仍是一種保證作物獲得高產穩定的應急手段,不要因為化學防治容易使作物產生藥害而因噎廢食,從而放棄化學防治。衣作物發生藥害后,并不是無法進行補救,但補救的關鍵是及時、對癥。
從作物生理的度角來講,應裉裾受害程度區別對待;對幼芽、幼苗受害較輕的田塊,要加強培育管理。可適當補施一些氮肥,以促進幼苗早發和健壯生長;對受害達到30%以上的田塊,要立即補種、補植,以保證其基本基數,力爭后繼作物豐產;對植株受害較重的地塊,應立即進行灌水,增施鉀肥;對受害特別嚴重,無法進行補救的地塊,要立即改種,力爭后繼作物豐產,把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農作物發生藥害后,除特別嚴重無法進行補救的外,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補救:
1、水洗法。內吸性除草劑如殺草丹等用量過大造成藥害時,應立即放水沖洗或噴霧清洗,以洗掉作物上尚未被吸收的藥液,減輕殘留的藥液對作物繼續危害。一般地洗后3次即町見新葉,失綠葉片開始著色,7~10天即町恢復。
2、排灌法。對使用2甲4氯、2,4-D丁酯乳油等化學除草劑造成的藥害,可先用大水串灌,沖淡藥液濃度,后排水露田,連續灌跑馬水1~2次,最后灌新水,并結合追施速效氮肥,畝追施尿素8~ 10公斤,促進受害,植株恢復其生理功能。如果產生藥害的是酸性農藥,還可在灌溉水中加入生石灰,加速農藥分解,減輕藥害。
3、噴藥法。棉花錯用了2甲4氯.除草劑后,葉片受害變成白色,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如不及時補救,整塊棉田便會絕收。對于這種情況,可用50%的腐殖酸鈉顆粒劑補救。方法是先用少許水溶液,再逐漸配成500倍液,畝用農藥250公斤,逐漸淋蔸,采用以上補救措施后,3—5天葉片便會由白色轉為淺綠色,逐漸恢復正常。另外,花生遭受樂果乳油藥害后造成生理失調,可用200倍硼沙稀釋液噴施1~2次,即能超到緩解作用,使植株代謝轉為正常。
4、增肥法。作物發生藥害后,及時補施適量的氮肥和鉀肥,或稀薄的人畜糞尿,町促使作物增添新葉,恢復正常生長發育,如觸殺性除草劑草醚、敵稗對水稻產生藥害,即可恢復其所需的營養水平。除草劑藥害蘿是酸性物質所致。所以每畝結合撒施生石灰、草木灰50-100公斤,即可減輕藥害。輕微的藥害可用1%的漂白粉進行葉面噴施。
第二講生物有機肥生產技術
近些年來,我國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既有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也有家庭平養、散養等模式,市場上以肉、蛋、奶為代表的畜禽產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需求。然而,大多數養殖場對所產生的污水糞便貯運和處理能力不夠,大量糞便未經有效處理便直接排出,造成對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等多方面的污染,嚴重影響養殖場(戶)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加阻礙我國生態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化肥在種植業中的大量使用,雖使農產品在產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由于土壤長期缺乏有機質和化肥過量使用,也帶來農產品品質退化、土壤板結、肥料利用率低和污染水土資源等一系列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和增加土壤有機質。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應對國際競爭的需求,都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都在積極呼吁減少化肥的使用,增加畜禽糞便有機肥和生物有機復合肥等綠色肥料,掀起了肥料的“綠色革命”。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將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接種活性生物劑,加工成環保、優質的生物有機肥,不僅可以有效地解除畜禽糞便對環境的威脅,也可為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及有機食品產業提供優質環保肥料,加速我國生物有機肥產業的發展,提高有機食品在我國市場的占有量,促進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
1生物有機肥的概念及其優點
生物有機肥是以畜禽糞便(或生物發酵床墊料)、有機垃圾、農作物秸稈、農副產品和食品加工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為原料,配以多功能發酵菌種劑,使之快速除臭、腐熟、脫水,再添加功能性微生物菌劑,加工而成的含有一定量功能性微生物的有機肥料。
生物有機肥含有農作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和豐富的有機質,與傳統農家肥和化肥比較,它具有以下優點:①利用畜禽糞便及生活廢棄物,成本低,無污染,無公害。②營養平衡,肥效高,促進作物生長。生物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固氮菌、解鉀菌、解磷菌、酵母菌、放線菌等功能菌,具有固氮、解鉀、解磷、分解粗蛋白等作用。③改善農產品品質,果品色澤鮮艷、個頭整齊、改變因施用化肥而產生的“瓜不香,果不甜,茶無味”的現狀,使農產品各項指標達到綠色食品的標準。④抑制病原菌,減輕病蟲害,特別是對花葉病、黑脛病、炭疽病等的防治都有較好的效果。⑤改良土壤,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激活土壤中微生物活躍率,增加土壤空氣通透性和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⑥減少水分流失與蒸發,減輕干旱的壓力,保肥,增加作物對水分的吸收,增強作物抗旱及抗倒伏能力,提高產量。⑦克服大量使用化肥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土壤地力下降,減少環境污染,對人、畜安全無毒。
2技術原理及制作工藝
生物有機肥的制作方法可因地制宜,如畜禽糞便、谷糠、雜草、作物秸稈、鋸末木屑、食用菌基質殘渣和餅粕等,將制作原料和生物肥菌種與營養劑稀釋混勻后,按照水分含量35%左右堆積壓實,夏季7~10d,冬季15~20d即可。接種發酵菌后,在有氧條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強烈分解糞便中的有機物質,在高溫及微生物作用下,有機質氧化分解產生生物熱形成能量交換,48h內溫度升至50~60℃,經翻堆溫度穩定在55~65℃,最高可達75℃,此溫度下經10~15d處理即可徹底脫臭、腐熟、殺死蟲卵、殺滅病原微生物,并產生礦物化和腐殖質化過程,釋放出N、P、K和微量元素等有效養分,在堆肥發酵過程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芽孢桿菌產生的非特異性免疫因子,能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動和糞中腐敗菌、致病菌的生長以及腐敗物質的分解;菌劑中的絲狀真菌、光合菌能吸收、分解惡臭和有害物質。最終,畜禽糞便經過生物發酵后生成了無害無臭無病菌蟲卵的高效優質生物有機肥。制作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3生產工藝的技術要點
(1)在生物有機肥的生產過程中需有效地控制影響有機物發酵、微生物繁殖的各種因素。主要的影響因素為有機質含量、含水率、碳氮比、堆肥過程的氧濃度、溫度以及pH值等。
(2)控制堆肥產生的惡臭,避免二次污染。在堆料中加入發酵劑或快速分解菌可在較短時間內使臭氣基本消失,可以有效解決自然發酵有機廢物產生較濃烈的異味的問題,且感官較好。
(3)生物有機肥的成品應能夠滿足國家有關生物有機肥產品的質量控制標準,成品經過分析檢測,其有機質、腐殖酸、氮、磷、鉀及其中微量元素含量、活菌數等應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并嚴格控制重金屬含量,防止有機肥中重金屬超標,污染土壤及農作物。
4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生產生物有機肥的效益
4.1環境效益
生物有機肥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畜禽廢棄物的污染問題,減輕了化肥對環境的污染。畜禽糞便經無害化處理后,減少了畜禽糞便的大量堆積,解決了大面積的土地污染與占用問題,減輕了對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降低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改善了固廢堆積所散發的惡臭對空氣的污染以及抑制了蚊蟲等孳生而引起的病原體傳播,改善了養殖企業的生態環境和農村衛生狀況,防止大規模流行疾病的發生。生物有機肥在土壤中的施用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減輕了化肥對環境的污染。
4.2 社會效益
(1)生物有機肥的使用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同時減輕了化肥施用所帶來的土壤環境污染、農作物產量低及品質差以及導致的周圍空氣與水體污染,改善了人類健康。
(2)生物有機肥的施用改善了土壤環境、土壤結構,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為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保障。
(3)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和生態農業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崇尚無公害食品,生物有機肥的施用為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條件,提高了綠色食品在我國市場的占有量。
4.3經濟效益
(1)畜禽養殖場廢棄物每年的排放量大,其中所含的有機成分及氮、磷等有效成分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比如,一個年出欄10 000頭的養豬場,平均每天的糞便排放量達17.5t,其中氮和磷的排放量分別可達到105kg和70kg,年飼養10 000只產蛋雞的雞場,平均每天的糞便排放量達1.5t,其中氮和磷的排放量分別達24.45kg和23.7kg。
(2)化肥生產需消耗大量的能源,生物有機肥的施用意味著化肥使用量的減少,于是就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并使氮的利用率提高,而且在相同作物產量的情況下,可節約氮肥30%以上。生物有機肥作為一種新型肥料,它集化肥、農家肥的優點于一身,且肥效穩定,可使農作物增產約15%~20%,這也必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關鍵詞:核桃; 沼肥; 效果
中圖分類號:S6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3-175-002
核桃以其豐富的營養、獨特的風味和多種保健功能,被列為世界四大干果之首。核桃經濟價值高,核桃樹壽命長,深受群眾歡迎,發展核桃產業是廣大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幾年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我縣核桃種植面積愈來愈大。自2011年以來,我們連續示范推廣了核桃施用沼肥技術,建立300畝核心示范區,并輔射推廣2000畝,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示范概況
核心示范區位于余關鄉梁坪村浩林果業核桃示范園內,處于內鄉縣東北部,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0℃以上活動積溫4863.1℃,無霜期225天,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土壤以粗骨土為主。我們重點推廣了核桃施用沼肥技術,用沼肥替代部分化肥,按施基肥、作追施、葉面噴肥方法施用。示范區采用8515、日本清香、新疆薄殼等3個優質核桃品種,種植密度每畝35-40株。同時做好中耕除草、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配套技術措施的落實。
二、結果與分析
1.產量與經濟效益
通過對實地測產調查,實施核桃施用沼肥技術,核桃平均畝產由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240公斤,畝增產40公斤,增產20%,畝收入由原來的5000元提高到6000元,增收1000元,同時每畝可節約化肥50元,300畝核心示范區增收30萬元,增收節支31.5萬元,輻射帶動的2000畝核桃可增收200萬元,共增收節支210萬元。
2.產品品質
施用沼肥技術的核桃不但長勢強,開花早,結果早,產量高,而且果實大小均勻,核仁味香,品質優,一般品質要提高1-2個等級以上。施用沼肥的核桃優等品(每公斤60元以上)占90.2%;無施用沼肥的核桃優等品占82.3%。
3.土壤養分變化
連續三年施用沼渣后,土壤中有機質及氮、磷、鉀營養元素含量變化不少,既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又能培肥土壤。由于大量施用沼肥,普遍反映土壤疏松,色澤加深,土壤板結情況減輕,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肥力逐步上升。另外,通過對余關鄉梁坪村300畝核心示范區10個固定觀測點分別取樣化驗(在桃園施肥前和核桃收獲結束后),施用沼肥后,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改善。有機質全氮、全磷、有效磷分別增加11%、4%、6%,容重下降2%,孔隙度增加2%。
三、核桃果園使用沼肥增產的原因
1.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氮、磷、鉀以及氫、氧、鎂、鈣、硫、鐵等多種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如錳、鋅、銅等),其中碳、氫、氧可以從空氣、水中獲得,鈣、鎂、硫等可以從土壤中獲得。只有氮、磷、鉀這三種元素對于作物生長、發育及其產量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但土壤中這三種元素含量較少,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需要人為施肥來補充。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組成,即CH4。因此,沼氣燃燒時,損耗的是發酵原料中的碳、氫,而不是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鉀。沼氣池中的氮、磷、鉀這三種元素不僅沒有損失,相反,發酵原料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后,極易被農作物吸收的氨態氮(即速效性氮)的數量增加1倍以上,更有利于農作物對氮素營養的需要,全氮損失僅1.1%。
2.在沼氣發酵過程中,碳素的變化有利于作物生長的需要
有機碳素在沼氣發酵過程中,有部分被沼氣發酵菌消耗掉,而這卻有利于核桃對碳氮比的要求。農作物生長期間,要求施入果園的有機肥料碳氮比為20-30∶1,最有利于核桃的生長。而用作物秸稈堆漚得有機肥料,其碳氮比一般為60-80∶1,施入果園后會使核桃呈缺氧狀態。而在沼氣發酵過程中消耗一部分碳素,會使沼肥形成適宜核桃生長的碳氮比,給核桃創造了最佳的生長條件。
3.3沼肥所含的有機質碳、磷、鉀的數量,都高于其他有機肥料。據有關試驗資料,沼肥的有機質含量比人糞尿高5-6倍,比豬糞高2-3倍。全氮、全磷、全鉀的含量也都高于人糞尿和豬糞。
4.沼肥是速效性和遲效性兼備的有機肥料
沼渣一般作為施底肥,沼液則作為追肥使用,由于沼液中有充足的水分,還利于核桃抗旱。
5.沼肥還能防治核桃病蟲害的發生
經過厭氧發酵的沼液,不但本身有害病菌被殺滅,而且具有抑制病菌生長的作用。據測定,沼液中含有吲哚乙酸、赤霉素和較高容量的氨和銨鹽,通常含量可達0、2%-0、3%,這些物質均可抑制大多數病菌的繁殖。所以,沼液對核桃黑斑病、枝枯病、炭疽病等病菌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四、主要技術要點
1.沼渣施肥
結合核桃樹長勢確定施肥量和操作方法。長勢差的應重施,長勢好的輕施;衰老的樹重施,幼壯樹輕施;著果多的重施,著果少的輕施。在11月上旬將沼渣與秸稈、麩餅、土混合堆漚腐熟后,分層埋入樹冠滴水線施肥溝內。用量為幼樹:每株4-8公斤;掛果樹:每株施入沼渣25公斤或沼液40-50公斤,另加0.3-0.5公斤磷酸二氫鉀。
2.沼液施肥
在核桃園施用沼液時,一般要用清水稀釋后使用,以防濃度過高而灼傷根系。幼樹施肥,可在生長期(3―8月份)施沼液,方法是:在樹冠滴水線挖25厘米淺溝澆施,每株5公斤,取出沼液稀釋后澆施或隨水漫灌;每15-30天澆施一次。催梢施肥,在核桃樹萌芽抽梢前10天,用60%的沼液摻水澆施,每株2公斤,新梢抽出15天后,每株施60%的沼液3公斤。保果施肥,在果徑1厘米左右施用,每株施80%的沼肥2-3公斤。
1.1光合作用原理
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的強度是農業生產增產的主要措施,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從以下幾方面適時改善農作物栽培的環境條件。增加CO2的濃度。農業生產中增施有機肥、合理密植及作物栽培要“正其行,通其風”的要求都是提高CO2的濃度達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在蔬菜大棚或花卉溫室中燃燒植物莖桿或使用CO2發生器,通過提高CO2的濃度來促進植株的光合作用。改善農作物的光照條件。可通過延長光照時間、適當提高光照強度來提高植株光合作用強度;光質不同對光合作用的影響不同,葉綠素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最多,吸收綠光最少,建溫室時,選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或薄膜)做頂棚,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也可依據不同作物的特性,溫室內補充不同成分的光照,如人工光照的溫室中,培育水稻秧苗時,藍色的塑料薄膜有利于培育壯秧;作物栽培的間種套種、合理密植能有效增大光照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調節適宜的溫度。光合作用是酶促反應,而溫度直接影響酶的活性,如溫室栽培作物,冬天可適當提高溫度,夏天適當降低溫度;白天調到光合作用最適溫度,以提高光合速率,夜間適當降低溫度,以降低細胞呼吸,增加植物有機物的積累。合理增施礦質元素。礦質元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圍內,營養元素越多,光合速率就越快。剔除老齡葉。隨著葉齡的增加,葉片面積逐漸減少,葉綠素被破壞,光合速率也隨之下降。所以,在農作物、果樹管理后期適當摘除老葉、殘葉及莖葉蔬菜及時換新葉,可有效降低呼吸消耗,利于有機物的積累。
1.2呼吸作用原理
呼吸過程是代謝的中心,應根據具體情況促進細胞呼吸以增強生長發育,或在必要時設法降低呼吸速率,減少有機物的消耗,實現農業高產增產的目的。作物的中耕松土,水稻的露、曬田,黏土摻沙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通氣條件,增加土壤中的氧氣,促進根的有氧呼吸。水淹植物要及時排水,稻田的定期排水可有效避免植株根的無氧呼吸過久而積累酒精引起中毒。在植物組織的培養液里要不斷通入氧氣,促進根的呼吸作用。貯藏糧食要曬干,并通風密閉,低溫儲存,有效降低種子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避免種子霉變腐爛。同樣,在低溫低氧的環境下貯藏果蔬,能降低果蔬的呼吸速率,利于果蔬的保質保鮮。人工控制的溫室要適度降低夜間溫度,以減少作物的呼吸消耗,利于有機物的積累貯存。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很甜,因為吐魯番盆地晝夜溫差大,白天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夜間低溫,呼吸消耗少,利于植株積累有機物。而人工養殖經濟動物,冬天實行溫室飼養,可減少動物因維持體溫而進行的呼吸消耗,利于動物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儲存。在林業生產中,適度砍伐、適時修剪枝葉利于降低樹木呼吸消耗,從而實現樹木光合產物得到最大限度的積累,利于提高木材產量。
1.3水分代謝原理
水分是代謝作用過程的重要物質,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機物的合成和分解的過程中都有水分參與。合理灌溉能保證農作物充足的水分供應,加強植株生長,促進葉面積加大,增加光合面積。利用水分的蒸騰作用原理,移栽植物時去掉一些枝葉以減少蒸騰面積,降低水分的蒸騰散失。帶土移栽幼苗,以保護幼根,利于吸收水分。
1.4礦質代謝原理
植物體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轉運和利用稱為礦質代謝。在農業生產中,通過合理施肥能改善植物光合性能,增加干物質積累,提高產量。增施氮肥能使葉面積加大,增大光合面積。氮肥還能延長葉片壽命,進而延長植株光合時間。氮又是葉綠素的主要組成成分;磷是光合進程中ATP、NADPH等物質的重要成分,可提高這些物質的含量;磷、鉀能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有利于光合產物的分配利用。根據植物對礦質元素的主動和選擇性吸收,通過合理施肥、農作物輪作、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間作,以及中耕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礦質元素的利用率,達到農業增產的目的。農民收后在地里燃燒農作物的莖桿,也是增加土壤礦質含量促進作物增產的措施之一。利用溶液培養法原理進行的無土栽培,把植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礦質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營養液,有效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實現農作物栽培的工廠化和自動化,極大地提高作物的產量。
1.5植物激素調節原理
根據植物激素作用機理,將植物激素及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于農、林業生產,能起到增產、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比如,生長素能促進果實發育,可將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運用于培育無籽番茄及辣椒、黃瓜等無籽果實;生長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因此可運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鈴;生長素能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運用于生產實踐可提高扦插枝條的成活率;根據高濃度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甚至殺死植物的作用特點,可研制成除草劑運用于農業生產。頂端優勢原理在生產中的應用。通過打頂,可促進棉花、果樹的側枝發育,達到多開花、多結果,提高棉花及水果產量的目的;白楊樹等材木保留頂芽,以促進主干發育。對莖桿為食用部分的蔬菜可用赤霉素促進其植株增高;休眠期長的種子可用赤霉素解除種子休眠,促進發芽;運用細胞分裂素能促進細胞分裂具有保鮮的原理,可研制青鮮素應用于果蔬貯藏;根據乙烯促進果實成熟的原理,將乙烯或乙烯利應用于香蕉、柿子等果實的催熟;依據促進細胞分裂和生長的原理,研制膨大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果實、塊根、塊莖的生長增大。
2遺傳學原理的應用
2.1遺傳基本規律原理
運用基因分離定律可鑒定良種的純度,常用自交法驗證小麥的抗病品種是否為純種,可避免某一優良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因發生花粉雜合而導致產量和質量的降低。運用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原理,將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親本雜交,在其雜交后代中選擇符合生產需要的進行連續自交,直至獲得具有優良性狀的穩定遺傳的新品種,如培育抗病抗倒伏的水稻新品種。利用不同的自交系間雜交育成具有雜種優勢的作物種子,具有生長勢、生活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優于兩個親本,能起到增產、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馭役動物騾是通過馬和驢培育出的具有雜種優勢的牲畜,其體力強大、耐力好。
2.2性別分化和伴性遺傳原理
環境條件可直接影響黃瓜、南瓜、西瓜等葫蘆科植物的性別決定。因此,通過適當改變環境條件,增加雌花的數目,可提高相應作物產量。如栽培黃瓜時,多施氮肥能大大提高雌花形成的數量;在培養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縮短光照時間,也能增加雌花的數目;某些南瓜品種,溫度降低到10℃左右,有利于雌花的形成等。根據伴性遺傳中生物性狀在不同性別個體的表現情況,可有目的地選擇能增加產量、獲得最大化經濟效益的生物個體飼養。如雞的蘆花性狀是伴性遺傳性狀,選用蘆花雌雞與非蘆花雄雞,子代中表現蘆花性狀的是雄雞,非蘆花性狀的是雌雞,根據早期雛雞羽毛的特征區分雌雞和雄雞,有選擇的淘汰雄雞,選養雌雞,實現雞蛋增產的目的。畜牧業生產上利用控制性別來提高畜牧業的產量,許多家畜、家禽具有限性遺傳性狀,如只有雄鹿才有鹿茸,多養雄鹿就可提高鹿茸的產量。
2.3遺傳變異原理
生物可遺傳的變異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運用生物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能有效促進生產增產。運用基因突變原理進行誘變育種,能有效改良作物性狀,在短時間內培育高產、抗病新品種,如太空椒、“黑農五號”大豆品種等。運用基因重組的原理進行雜交育種,將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作物品種雜交,選擇培育具有雙親優良性狀的作物新品種。運用染色體變異的原理,進行多倍體育種,培育出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含量增加的同源多倍體新品種,如三倍體無籽西瓜及四倍體葡萄、番茄等;人工培育具有抗逆性強、穗大、籽粒蛋白質含量高和生長勢強的異源多倍體,如六倍體小麥、八倍體小黑麥;通過單倍體育種,快速培育能穩定遺傳的作物新品種。
3生態學原理的應用
3.1種間關系原理
種間關系的實質是營養關系,只有促進農作物及其他經濟動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直接或間接獲得最大化的營養來源,才能實現相關產業增產的目的。運用捕食關系原理,引進農林害蟲的天敵,能有效控制害蟲種群的數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林作物的能量流向農林害蟲;在糧食作物生長及糧食貯存過程中,飼養鼠的天敵———貓,保護食鼠、食蟲的動物———蛇、貓頭鷹及蛙等;池塘養殖淡水魚,要剔除捕食者肉食魚,如黑魚等。運用競爭關系原理,及時鏟鋤田間雜草;池塘養魚要清除池中競爭者,如蝦、蟹等。運用寄生關系原理,引入害蟲的寄生蟲,實行“以蟲治蟲”,如用赤眼蜂、寄生蠅防治松毛蟲等多種害蟲,用黏液瘤病毒除殺野兔等。運用互利共生關系原理,增加豆科植物田地里根瘤菌的數量,培養自生固氮菌并增施于土壤中,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盡可能多的氮素營養。
3.2種群特征原理
研究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的變化規律及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積極防治有害動物,保護和利用野生生物資源,拯救和恢復瀕危動物種群。根據種群年齡組成的特點,將飼養的經濟動物年齡組成控制成增長型,如漁業生產中,嚴格控制魚網孔眼的大小來保護幼魚,實現漁業生產的持續穩定增產;養豬場通過有效經營,保留幼豬、剔除中老年豬,使豬種群長期處于發展時期的增長型;給家蠶幼蟲噴施保幼激素,可以延長其幼蟲期,蟲體長得更大,結繭時會產更多的絲;對于菜青蟲等農業害蟲,使用蛻皮激素,使其加速變成成蟲,致使害蟲種群的年齡組成處于衰退型,達到防治農業害蟲的目的。根據種群性別比例的組成特點,調整經濟動物的性別比例,如增大家禽、家畜的雌性個體所占的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使其雌性個體不能完成而降低種群密度。根據種群數量的環境容納量(即K值)隨環境條件的變化特點,對草原放牧量、森林砍伐量、池塘養殖量等進行宏觀調控。在漁業捕撈和林業砍伐中,在1/2K偏上進行捕撈或砍伐,至1/2K為止,以保持種群數量的持續增長;經濟動物的飼養要改善環境條件,以增加其環境容納量;而農林害蟲及鼠害的防治要控制其環境條件,降低其環境容納量。
關鍵詞 農業土壤表層;生態環境;改善對策;遼寧沈陽
中圖分類號 S15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79-02
沈陽市地處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占71.0%;有部分丘陵,占15.5%;水域占11.6%;其他占1.9%,現有農業土壤耕地面積67.64萬公頃。處于北溫帶亞洲季風氣候區的北緣,屬于受季風影響的濕潤半濕潤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0~8.1℃,平均降水量574.8~684.8mm,無霜期147~164d。沈陽市的土壤類型以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為主,還有部分鹽堿土、風沙土、沼澤土。
1 沈陽市農業土壤表層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沈陽市農業土壤的生態環境總體趨于惡化,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損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土壤沙化、酸化程度嚴重
大量砍伐、肆意放牧、墾荒等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原因。為了養活日益增多的人口,人們不得不在短期內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產量。結果是過度利用了土壤表層土這種“可更新”的資源。由于長期忽視了保護土壤的必要性,大量表層土被沖走,或者被風吹走,農業系統中土壤的損失更為嚴重,每年每公頃損失達幾十噸。人們必須從現在開始保護寶貴的農業表層土資源。盡管土壤酸化主要由酸雨引起,但是也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對土壤環境產生的酸化污染,其主要表現為氮肥、特別是大量銨肥的長期大量使用,銨離子進入土壤后在其硝化作用的過程中釋放出氫離子,使土壤逐漸酸化。銨離子能夠置換出土壤膠體微粒上起聯結作用的鈣離子,造成土壤顆粒分散,從而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大量施用氮肥,也給土壤引入了大量非主要營養成分或有毒物質,如硫銨中的硫酸根離子和氯銨中氯離子,或尿素中的有毒物質縮二脲,它們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動有抑制或毒害作用。土壤酸化不僅破壞土壤性質,而且會促進土壤中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釋放遷移或使之毒性增強,使微生物和蚯蚓等土壤生物減少,加速土壤營養元素的流失。沈陽市東北部一些地區長期使用氮肥,表土pH值由5.0降到4.3,土壤板結普遍比較嚴重,有的已經喪失了農業耕種價值。
1.2 土壤老化、土壤肥力下降
“凡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由于過多地利用化學肥料來提高農作物的產出,過度的攝取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急劇減少,農產品質量下降,造成米不香、瓜不甜、果無味等。土壤老化、土壤肥力下降表現為高產量的農作物從土壤中攜帶出的養分量與施入土壤中的養分量不協調,主要是由2個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土壤表層土的侵蝕。現代農業興起以后,由于長期以來對農業生態平衡問題認識不足,沒有正確處理好發展生產和保護生態環境、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增殖資源之間的關系,違背了生態規律,片面追求農業產量。土壤中除了氮、磷、鉀大量元素以外,還有一些常量元素(鈣、鎂、鋁)和微量元素(銅、鋅、錳、鐵等)也是植物生長必需的重要部分,這些元素同時也是評價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當土壤侵蝕加劇時,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養分嚴重流失,生物活性降低,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演變。二是施肥不合理。使用化學肥料可以暫時掩蓋損失掉的土肥,但是化學肥料不能代替土壤中的自然肥力。農作物生長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氮、磷、鉀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鋅、鎂等。但沈陽市農民施肥時一般是以氮為主,磷次之,鉀最少,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量以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在生產中很少單獨施用鉀肥,施用的有機肥料中鉀素含量也比較低,鉀素養分在土壤中入不敷出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造成土壤中的氮量元素逐年增加,磷元素不斷積累的現象。尤其在連續施用同一種類或性質相近的肥料時,農作物對肥料的選擇性吸收就造成一些養分迅速減少,另一些養分逐漸積累,加速了土壤養分不平衡。此外,農作物的長期生產,將會使得土壤的養分平衡及比例失調更加明顯。
1.3 重金屬污染嚴重
沈陽市有部分地區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的污染,致使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重金屬污染的危害主要是降低了作物的品質,同時也影響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重金屬一般不易隨水移動,也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因而常在土壤中積累,含量較高時能降低土壤酶活性,使之失活。超過一定量的重金屬能抑制土壤呼吸作用的進行,破壞參與蛋白質和核酸代謝的蛋白酶、肽酶和其他有關酶的功能;同時,還能在植物體內大量富集,也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中,對人體組織和器官有毒害作用。
1.4 農藥污染加劇
近年來,由于片面追求產出量,農藥被大量施用,平均施用量接近15kg/hm2,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并且在土壤中的殘留農藥量高達為50%~60%。農藥的大面積噴灑對土壤的污染可以看作是一種“面源污染”。同時,還隨地表徑流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農藥進入土壤的途徑主要是直接進入(如使用除草劑、拌種劑和防治地下害蟲的殺蟲劑)和間接進入(如防治病、蟲、草害噴灑于農田的各類農藥),目前沈陽市使用的農藥大都是廣譜、殺滅性強、持效期長的品種,尚未重視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管理方面側重對農藥質量及藥效的監督,缺少農藥安全性評價和對農藥毒性進行監測的系統。由于對農藥毒性了解和監督不夠,造成高毒、高殘留農藥的大量使用,嚴重污染土壤農業生態環境。另外,由于有些農民環保意識差,農藥使用不當,在使用技術上單純追求殺蟲、殺菌、殺草效果,擅自提高農藥使用濃度,甚至提高到規定濃度的2~3倍,大量過剩的農藥導致直接接納農藥和間接接納植物殘體的耕種表面土層中農藥大量蓄積,形成一種隱形的危害。同時,在土壤中殘留期長的農藥殘留物質對后茬作物也造成污染,這些農藥將直接污染土壤和作物,還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導致人體生理過程的致命惡變。
2 改善對策
改造農業技術是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唯一途徑。要使無機農業轉向有機農業,防止可更新的土壤耕種表層土轉變為不可更新的資源,沈陽市在保護農業土壤資源方面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嚴格保護現有耕地,保護土地資源和土壤肥力
沈陽市農業必須注重精耕細作,注重實施農家肥的優良傳統,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強保水保肥。
2.2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生態農業
我國就有許多符合生態農業原則的優良傳統和生產經驗。如《沈氏農書》把養豬、釀酒、種莊稼聯系起來,指出“相繼而生成,相資以利用”,這正是人們所強調的物質的循環利用、重復利用,以促使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當前,人們更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盡管有時會與經濟效益相抵觸。
2.3 加強水土保持,提高森林植被的覆蓋率
加強水土保護,植樹種草,提高森林和植被的覆蓋率,促進沈陽市農業向良性發展。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程,改善生態環境,有效遏制狂風暴雨和徑流對地面的沖刷,緩和風雨侵蝕。特別要在坡耕地和梯臺地中大量種植林草,固土護坡護埂,防止水土流失。
2.4 積極發展農業新技術,科學種田,提高生產力水平
提高糧食產量的途徑之一就是發展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生產技術,科學平衡施肥,科學增加中、微量元素。
3 結語
農業土壤是有限而寶貴的自然資源,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因此加強地力建設,培肥土壤是長期戰略任務。增施農家肥、秸稈直接還田、秸稈粉碎堆漚還田、種植綠肥;科學合理施用化肥、調整養分比例、提高化肥肥效;根據植物、土壤和肥料的特點,確定肥料的施用方法,增施鉀肥,有針對性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推行平衡施肥、測土施肥、合理耕作等措施均能有效提高農業土壤質量,使土地進入良性循環,保證沈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魯如坤,時正元,施建元.我國南方6省農田養分平衡現狀評價和動態變化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0,33(2):63-67.
每年6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
和所有節氣一樣,這一節候和農作物是密切相關的,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于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芒種后期,我國的長江流域會出現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天氣,因正值梅子黃熟,故稱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詩句要屬《千家詩》中趙師秀的《約客》最為著名:“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都會體驗到夏天的炎熱。
【習俗由來】
芒種已近五月間,有些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的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正月開花的梅樹在此時已經結出梅子。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入紫蘇。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精神起居養生】
芒種的養生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忌惱怒憂郁,這樣可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清除疲勞,有利于健康。由于此時的天氣越來越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所以農歷五月又稱“百毒之月”。又因此節氣正逢端午節前后,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辟邪驅毒,所以古稱五月為“蒲月”。
【季節好發病及認識誤區】
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在醫學上也稱為夏季倦怠癥,是由于夏季炎熱,溫度過高,使人體大量出汗,而鉀元素隨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時補充,導致倦怠疲勞、精神不振。鉀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因此,人體一旦缺鉀,不僅精力和體力下降,而且耐熱能力也會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四肢酸軟無力,出現程度不同的神經肌肉系統的松弛軟癱,尤其以下肢最為明顯,稱為缺鉀軟癱。嚴重時還會導致人體內酸堿平衡失調、代謝紊亂、心律失常,且伴有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如胸悶、心悸,甚至可出現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
那么,如何預防“夏打盹”呢?首先,大量出汗后,不要馬上喝過量的白開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鹽水,防止血鉀過分降低。適當補充鉀元素則有利于改善體內鉀、鈉平衡,既可以預防“夏打盹”,又可以防止血壓上升和血壓過低。還可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鉀元素,含鉀較多的食物有:糧食有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水果中香蕉含鉀元素最高;蔬菜以菠菜、莧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藥、鮮豌豆、毛豆等含鉀元素較高。上述食材也都是夏季盛產的品種。夏打盹雖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打盹姿勢,要防坐打盹,因為老人睡眠時心率變慢、血管擴張、血流緩慢,流入各臟器的血液相對減少,很容易發生腦供血不足。醒來后會感到全身疲勞、頭暈、腿軟、耳鳴。如果老人白天打盹的次數明顯增多,困意頻繁,并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應警惕腦血管病變的可能,應及早去醫院檢查。
【飲食養生】
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飲食清淡在養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本節令最佳飲食:桑葚。
桑葚,又名桑果,早在兩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補品。成熟的桑葚味甜汁多,酸甜適口,又被稱為“民間圣果”。中醫學認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發明目等功效,主治陰血不足而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膝酸軟、須發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結等癥。桑葚入胃,能補充胃液的缺乏,促進胃液的消化,入腸能促進腸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因而有補益強壯之功。常食桑葚還可以明目,緩解眼睛疲勞干澀的癥狀。桑葚雖好,但食用時要注意:第一,桑葚中含有過敏物質及透明質酸,過量食用后容易發生溶血性腸炎,因此小孩不宜多吃桑葚;第二,桑葚內含有較多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鞣酸,會影響人體對鐵、鈣、鋅等物質的吸收,且性質偏寒,故脾胃虛寒、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第三,桑葚含糖量高,糖尿病病人應忌食;第四,桑葚有黑白兩種,鮮食以紫黑色為補益上品,未成熟的不能吃。
【本節氣養生提要】
1精神要放松,早睡早起,適度運動。
2 食易清補。
3預防“夏打盹”。
【預防本節氣疾病飲食攻略】
桑葚果醬:桑葚500克,麥芽糖180克,細砂糖180克,檸檬1個,水150毫升。檸檬擠汁備用。桑葚洗凈控水,放入不銹鋼容器中,加入細砂糖,用不銹鋼勺邊將桑葚壓碎邊將糖與其充分混合。將混合好的桑葚放入不銹鋼鍋中,加入水與檸檬汁,用中火煮開,轉小火加入麥芽糖,邊煮邊攪拌至醬汁濃稠即可。晾涼后裝入干凈的密封容器,放入冰箱冷藏。
關鍵詞:六安市農業綠色發展;土壤肥料;重要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81-03
1 土壤肥料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土壤資源是對農業綠色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土壤是農業的基礎,肥料是作物的糧食。肥沃、無污染的土壤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土壤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各種農作物生長繁育的自然基地。統計資料表明:我市人口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的纖維都直接來源自土壤。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是我市農業生產持續進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資源質量的重要指標,肥沃的土壤能持續協調地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土壤肥力因素,保持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穩定與提高。因此,許多國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綜合治理納入發展農業與整個國家經濟計劃之中。
1.2 科學合理施肥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進入工業化社會后,肥料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是土壤養分的主要物質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表明,在提高單產方面,化肥對增產的貢獻額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農產品品質,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維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營養物質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絨長等;合理科學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養分含量持續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等;合理施肥能減輕農業災害,合理施肥使作物莖稈粗壯,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我市農業綠色發展中,肥料在提高產量與改善品質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面對我國有限的耕地和眾多的人口的農業發展現狀,施用化肥仍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科學合理使用肥料對實現我市農業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1.3 土壤肥料對提高耕地質量和種植水平有促進作用 檢測農田土壤養分均衡狀況,通過多種農藝措施,以提高耕地投入產出率和肥料利用率為目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土、肥、水等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實施耕地質量監測,加強地力建設,因地制宜對耕地進行修復、整治和改良,合理施肥、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對防止土壤退化、改善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六安市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加強土壤肥料工作可以有效的指導耕地質量保護與調控,實施“沃土工程”,全面提高地力,提升六安市農業種植業生產水平意義重大。
六安市委三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了“以綠色發展為總取向”,2014年在六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快綠色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綠色發展是指經濟增長擺脫對高排放、高資源消耗和破壞環境的依賴,實現生產與生態、增綠與增收相協調、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在農業生產上就要大力推進優質糧、石斛、茶葉畜禽、油茶等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生產,建設具六安綠色食品農業生態經濟體系。
實行農業綠色發展是我市綠色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土壤與肥料是保障糧食安全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的穩定發展的根本。六安市雖然是農業大市,但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土壤肥料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相對落后,資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不高,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市農業綠色發展的實現,需要對土壤肥料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促進我市農業的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
2 土壤肥料農業生產利用現狀
六安市地處皖西,位于東經115°20′~117°14′,N北北緯31°01′~33°40′之間,屬北亞熱帶北緣的濕潤季風型氣候區,是一個以農業種植業為主體的農業大市。據測土配方施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顯示,六安市共有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為土等4大土綱;黃棕壤、山地棕壤、初骨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9大土類;黃棕壤、 粘盤黃棕壤、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棕色石灰土、潴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等18個亞類;59個土屬、139個土種。土壤亞類面積為134.3萬hm2,耕性土壤亞類面積為67.35萬hm2。其主要障礙因素為瘠薄配肥型、灌溉改良型、障礙層次型、鹽堿耕地型、漬澇排水型。復種指數為98%。
2013年,六安市化肥施用量(折純)為36.97萬t,其中:氮肥16.31萬t,磷肥4.06萬t,鉀肥0.81萬t,復混(合)肥15.79萬t;但目前我市化肥氮磷鉀養分比例為1∶0.32∶0.25,鉀素投入的不足限制了氮、磷的有效利用,化肥利用率不到40%。與此同時,每年產農作物秸稈420萬t以上,由于綜合利用水平不高,局部地區隨意焚燒秸稈現象嚴重,不但浪費了生物資源,還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給人民生活和交通帶來了不良影響。由土壤肥料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制約了我市農業綠色發展。
3 土壤肥料在農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5縣3區雖然實現了測土配方施肥區域全覆蓋,但是耕地質量下降和施肥不科學的現象仍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影響了綠色農業發展乃至綠色發展規劃,其主要表現為:
3.1 耕地土壤緩沖性能下降 由于長期實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狀普遍變差、耕層厚度日益變淺、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減少。耕層變淺影響了土壤耐旱、蓄水、降漬等抗逆性能力,農作物連作引起土傳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災害的緩沖性能明顯下降,導致作物根系下扎困難,水資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農本居高不下。
3.2 土壤養分非均衡化 由于對農田的有機肥投入不足、重氮輕磷少鉀的現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導致耕地養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根據全市土壤肥力監測結果,主要類型土壤缺素面積達44.47萬hm2。耕地土壤養分失衡不僅減弱了作物抗倒伏、抗澇旱、抗病蟲能力,而且影響了作物產量的提高和農產品品質的改善。
3.3 土壤環境質量趨于惡化 耕地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問題日趨突出。典型調查顯示:市郊區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普遍存在農藥、重金屬殘留等問題,相當地區的耕地質量和產地環境已不能滿足糧食安全生產和其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要求,“飯不香、瓜不甜、菜無味”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3.4 環境污染日趨明顯 由于肥料使用不科學,導致肥料中的N,P,重金屬等元素向土壤中輸入的速度與數量超過土壤凈化作用的能力,造成在土壤中積累的自然動態方向占優勢,導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調。特別是氮肥和磷肥過量施用后由于大量淋失所造成的地下、地表水污染,以及所導致河流、湖泊、水庫、塘壩的富營養化現象,含鎘量過高磷肥施用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肥料施用方法不當也會引起環境問題,如氮素化肥淺施、撒施或施后不鎮壓,往往造成氨的逸失,進入大氣,造成污染。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造成污染。另外,由于肥料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植物營養失衡,如植物徒長而造成病蟲害大發生,加大了農藥的施用引起污染。
4 解決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土壤肥料問題的建議
土壤肥料綠色發展的實質是保持和延長土壤綜合生產能力,使土壤不僅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為后代人生存和發展提供可用資源,實現從原來的以向自然索取為基礎的靠增加資源和能源消耗為主的農業增長方式,向維護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靠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的農業增長方式轉變。
4.1 建立和健全耕地資源保護措施 目前我市乃至全國土地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尚不完善,現有法規也執行不到位,導致耕地保護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響。進一步加強耕地資源保護的工作措施,嚴格控制非農占地和破壞耕地,加大耕地占補平衡的監管力度,強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農田建設保護區,加強耕地資源的研究等都是解決目前土壤有效利用問題的有效措施。
4.2 加強土壤肥料的監測與研究工作,提高土壤肥力 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行動以及六安市測土配方科學施肥數字化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力度,逐步實現對我市土壤肥料的有效應用的準確監測,實現對土壤肥料應用情況的準確把握。切實掌握土壤內部氮、磷、鉀的分布狀況。要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為資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數據資料。通過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化驗室、土壤肥力長期定位監測點、肥料試驗基地對土壤、肥料、植株等樣品進行采集分析,摸清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土壤供肥量、農作物需肥規律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確定潴育型水稻土土壤養分預警指標體系、植株營養診斷指標體系、肥料質量安全控制體系,進而建立和完善耕地質量保護與控制體系及其技術。通過全國及省、市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及時向農業部、省市農委、市及市內各縣市區政府反饋信息,供其決策、參考。向農戶、肥料生產企業、農業科技人員通報,以指導其科學用肥、肥料生產、土肥實用技術推廣。
4.3 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力度,減輕土壤壓力 要抓住當前秸稈禁燒的有利形勢,建立秸稈還田和高溫堆肥的長效工作機制。農業廢棄物的利用既能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減輕土壤的壓力。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是利用畜禽糞便和作物秸稈轉化有機肥料產業化關鍵技術、作物秸稈作為設施基質原料關鍵技術、作物秸稈生產秸稈板材關鍵技術、作物秸稈作為豬飼料原料關鍵技術,研制復式混合高溫發酵菌劑,使得作物秸稈在短時間內可以快速高效的發酵,變成有機肥,提升土壤的肥力。
4.4 大力推廣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肥力 隨著微生物技術的發展,使用微生物化肥來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內部的氮素與作物氮素營養,分解土壤有機物質,提升土壤的肥力。還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難溶性礦物質。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長,增加作物根吸收營養的能力。
4.5 在關鍵區域建立科學合理施肥保護區 我市有6大水庫,除供六安市外,還要保證合肥市的生活用水供給。因此,要在水庫周邊及供水設施周圍建立保護區,調整集中供水水源地一定范圍內耕地的施肥結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實行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補貼、配方肥補貼、大力推廣高效、長效肥料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