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教育機制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機制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機制的概念

    第1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認知語義學小句概念結構合成運動事件一、引言

    與傳統語義學對于詞義及其變化歷程的集中探討不同,認知語義學更加關注語言意義的本質,主張在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過程中,研究語詞意義是如何在語用主體的思維空間內被激發為概念網絡結構的。在小句層面上,認知語義學通過對其運動事件屬性的分析,提供了一個通過構擬句法成分同概念成分間的對位關系,觀察其在各類句式中的投射規律,進而對小句概念結構進行再描述的全新視角。而對于“領主屬賓句”等特殊構式形成理據的揭示,更凸顯了概念整合等認知語義學研究手段的說明力和解釋力。

    本文擬從認知語義學的視角出發,觀察以運動事件句、“領主屬賓句”為代表的漢語小句的概念結構及其整合機制,同時討論已有相關論著中的小句結構觀問題。

    二、廣義運動事件與衛星動詞框架型語言

    Talmy認為,可將小句視為一個由若干個體事件組合而成的宏觀事件(macro-event)[1](P92),比如“我喝醉了酒”是由個體事件“我喝了酒”和“我醉了”組合而成的。Talmy將宏觀事件分為五類,即“運動”(Motion)、“狀態變化”(Change of State)、“時間建構”(Temporal Contouring)、“行為聯系”(Action Correlating)以及“實現”(Realization),其中運動事件通常由四個概念成分組成:“凸體”(figure)、“襯體”(ground)、“路徑”(path)和“運動”(motion)[1](P92~94)?!巴贵w”是運動(包括抽象意義上的運動)的事物,“襯體”是觀察運動的參照系,為描述運動的路徑與存在位置提供依據,“路徑”是凸體運動的路線、方向或存在的位置,“運動”是運動事件中的運動本身。沈家煊以動結式為主要對象,采用上述認知語義學概念,將小句所代表的運動事件(motion event)用概念化視角加以透視,通過具體構建小句中的句法成分同概念成分間的對位關系,來觀察其在各類句式中的投射規律,從而對小句的概念結構進行說明[2](P195~219)。與傳統的句法結構分析、句法語義分析相比,概念結構分析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它提供了一個高效理解語句的全新視角,直觀而清晰地勾畫出了運動事件中各構成主體間的相對地位和實現關系,所建構的認知場景符合人們對運動事件的理解過程,具有心理現實性(psychological reality)。請看下例[2](P206):

    (1)a.衣服刮下了陽臺。

    [衣服 MOVE 下 陽臺]主事件+原因[刮風]副事件

    b.我把油桶滾進了倉庫。

    [我 AMOVE 油桶 進 倉庫]主事件+原因[我滾油桶]副事件

    c.我打碎了花瓶。

    [我 AMOVE 花瓶 INTO 碎(狀態)]主事件+原因[我打花瓶]副事件

    根據Talmy對事件性質的劃分[1](P92~94),例(1a)屬于“自動事件”(Nonagentive),例(1b)、(1c)屬于“致動事件”(Agentive)?,F將例(1)諸句的概念結構要素構成情況列表如下:

    表1:

    句式類別 事件性質 使事 凸體 襯體 路徑

    a 動趨式 自動事件 ―― 衣服 陽臺 下

    b “把”字句 致動事件 我 油桶 倉庫 進

    c 動結式 致動事件 我 花瓶 碎(狀態) 進

    (注:“――”表示無此項;“進”表示雖有此項,但無句法表現形式)

    可以看到,這三類句式都可視作廣義的運動事件,都能通過概念結構的分解得到很好的解釋。即便是例(1c)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抽象的運動,因為花瓶由事前的“完好”到事后的“碎”,是一個客觀物體存在狀態的轉化過程,變化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從例(1a)、(1b)的具體運動,到例(1c)的抽象運動,實現統一的底層動因是隱喻,正是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上面三類句式才能在廣義運動事件的框架下,用概念結構一以貫之地加以解釋。上述概念結構分析實際上包含兩個互有關聯的公式:

    公式一:復雜事件=主事件+副事件

    公式二:主事件角色>副事件角色

    例(1)的概念結構式已經清楚地表明了公式一的含義,公式二則標示出主事件角色的重要性和凸現程度都要高于副事件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謂語中主要動詞的地位。這些傳統句法結構分析中的“核心動詞”并不是概念結構的核心要素,通常只被列入副事件,作用是說明運動事件的發生方式或原因。謝信一認為如果將“刮下”“滾進”“打碎”等動結式中的結果成分認定為基本成分,就有理由把結果成分分析為謂語中心[3]。實際上,核心動詞之所以無法進入主事件、無法取得與其句法結構地位相當的身份,是因為主事件所體現的是凸體相對于襯體所作的位移運動(具體的或抽象的)以及經過的路徑,運動事件必然蘊含運動,“運動”這一概念當然就是自來的,不必特殊加以凸顯、強調,因而表示運動(或導致運動發生)的動詞的價值只在于從方式、原因等不同角度對主事件進行說明,只能作為副事件角色出現在概念結構中。對于廣義運動事件而言,“運動”這一概念是恒定的常量,傳統意義上的核心動詞只是機動的變量,可以認為兩者間存在著函數的對位關系,但這種對應并不是直接的,因為正如上文所言,許多動詞本身并不凸顯運動義,只在概念結構中輔助表達運動義。

    另外,“主事件”和“副事件”間的關聯度還須通過ICM加以驗證。沈家煊指出了“遞給”和“切給”句法上的對立現象[2](P53~70),如下所示:

    (2)a.我遞給他一片面包。

    [我 AMOVE 面包 給 他]主事件+原因[我遞面包]副事件

    b.∗我切給他一片面包。

    ∗ [我 AMOVE 面包 給 他]主事件+原因[我切面包]副事件

    這兩句話都能進行主、副事件的分解操作,但前一句成立,后一句不合法,這在于由ICM判定的主、副事件間的關聯度不同。“遞”含有“給”的意思,二者密切相關;而“切”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給”,二者沒有必然聯系??梢?,能分解出主、副事件只是語句成立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如果將運動事件的概念結構作為類型學參項,就會涉及漢語的類型歸屬問題。Talmy根據小句動詞詞匯化(Lexicalization)的具體表現,把世界語言分為衛星框架型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和動詞框架型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s)兩類[1](P94~104)。英語是典型的衛星框架型語言,在運動事件中動詞自身包含“運動”和“方式”,而概念成分“路徑”則獲得了單獨表達的機會,如下例:

    (3)The River Thames flows through London.

    The rain ran off the roof.

    核心動詞“flows”“ran”本身就體現了“運動”及所采取的“方式”,而主要由介詞(如“through”“off”)充當的衛星成分則居于核心動詞之后,對運動的“路徑”進行詳細說明。比照例(1),不難發現這與漢語的實際表現十分趨近,如:

    (4)孩子們爬上了天臺。

    大部隊開進了縣城。

    前文已經說明“爬”“開”之類的核心動詞只能進入副事件,用以說明運動的方式;而“路徑”則由趨向補語“上”“進”表達。除去詞性因素以外,“上”“進”等趨向動詞完全可以擔當衛星成分,因而Talmy將漢語也劃歸為衛星框架型語言[1](P103)??蓡栴}是漢語的所謂衛星成分主要是由趨向動詞充當的,而趨向動詞還可以單獨成為謂語中心,例(4)具有如下變換形式:

    (5)孩子們爬上了天臺。 孩子們上了天臺。

    大部隊開進了縣城。 大部隊進了縣城。

    因此,可以認為漢語的核心語和衛星成分的區分并不明顯,不屬于典型的衛星框架型語言[4]。戴浩一也認為“上”“進”等趨向動詞一旦單獨充當謂語中心,就可以認為自身同時包含了“運動”“路徑”這兩個概念成分,后附“了”可以作為旁證[1](P103)。這恰恰符合動詞框架型語言對于動詞詞匯化形式的要求。這意味著漢語同時滿足了兩種語言類型的認知語義特征。實際上,同此前學界對于漢語是不是作格化語言的討論相類似,在兩可的語言事實面前,經常需要對漢語作出相對明確的類型劃分。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認定“爬上”“開進”等動趨式的前一個動詞包含“運動”和“方式”,后面的趨向動詞包含“運動”和“路徑”,二者都參與表達“運動”概念,只是具體分工有所不同。戴浩一也認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群在語言心理上更關注事件的結果[1](P103),這意味著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似乎可以考慮將結果成分的相對地位加以提升。但是在本質上,趨向動詞既可單用,亦可合用的分布特征正是漢語鮮明的類型學特點之一,這決定了漢語的核心語和衛星成分的區分不可能像英語那樣顯豁,因而說漢語屬于典型的衛星框架型語言也就得不到根本上的理據支撐。

    三、“領主屬賓句”與概念整合理論

    多年來,像“王冕死了父親”一類所謂“領主屬賓句”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看法雖多,取得的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傳統的語義語法指明了其主賓語語義上的領屬關系以及相關的句法語義特點,但沒有深入揭示這一特殊結構形成的底層動因。配價語法以動詞為核心,爭論“死”的價位、價量分合問題,意見不一。形式句法(如潘海華、韓景泉)認為“王冕死了父親”是由“王冕的父親死了”生成的,并用“移位”等操作規則加以解釋,實施過程中矛盾之處不少,其中認為話題“王冕”作為語用概念可以從句法的基礎結構生成的觀念尤其不能令人信服[5]。以沈家煊為代表的語言學家運用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重新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解釋,認為類似“王冕死了父親”的句式是“類推糅合”(Analogy Blending)的結果,下列推導矩陣演示了糅合的具體過程[6]:

    a.王冕的某物丟了b.王冕丟了某物

    x.王冕的父親死了y.―― xb 王冕死了父親

    在同目標項y的關系上,源項b提供了y的結構形式,b結構本身也可視作一個構式,整體具有“受損”的構式義;x提供了y的意義內容和詞項(“死”和“父親”)。在類推步驟上,“ab”是“相關”關系,體現了認知上的“相關原則”;“ax”則是“類推”關系,體現了認知上的“相似原則”。這兩步推導過程比較起來,顯然“ax”更為重要、關鍵。因為“ab”只是同概念域內表達式間的變換,而“ax”的聯系是建立在兩個不同概念域之間,將“某物丟失”和“某人死去”這兩個相似的概念關聯起來。正如沈家煊所言,“王冕死了父親”是用原因(“父親死了”)來轉指結果(“失去某物、受損”),顯然,“ax”這一步驟對上述結論的貢獻更大,且從實際操作來看,“ax”的類推跨度也要大于“ab”,因為“ab”所代表的“相關”關系體現的是一種更為直接的過渡。

    類推源項b中的“某物”是謂詞“丟”的賓語和受事,由此可以說,類推得出的y項里的“父親”也就是賓語和受事,至少帶有賓語和受事的性質。將“父親”認定為賓語,無疑是妥當的,因為從現行語法體系的整體穩定性出發,將“父親”認定為賓語,而非主語或其他成分當然更為穩妥,“領主屬賓句”的提法就反映了這一傾向性。而把“父親”定性為受事,也同樣具有心理現實性。再看一組與“王冕死了父親”相類的例子[6]:

    (6)他飛了一只鴿子。

    他爛了五筐蘋果。

    傳達室倒了一面墻。

    就第一句而言,從表面上看,說“鴿子”是受事似乎在語感上有些不好接受,后兩句中的“蘋果”“墻”也一樣,除非說“王冕死了父親”跟它們在部分性質上存在著不同(諸如“父親”和“蘋果”的生命度不同,抑或是“死”跟“倒”的自主性不同等等)。但實際上,既然上面類推矩陣中y項的生成途徑是分別截取了b項的結構框架和x項的詞項,那么就不妨認為這是一個向結構槽(slot)內添加填充項(filler)的過程,或是在函數式的對應位置添加常量的操作,既然這一操作過程發生在表層結構,就不一定非要深究其深層的語義屬性。從不同結構間的關系看,“ab”是一步句式變換的過程,根據變換分析的平行性原則,發生改變的是高層次的語法關系(句式義),句式a表示“某人的某物消失不見”,句式b表示“某人失去某物、受到損失”。而在變換過程中,低層次的語法關系(名詞性成分的語義角色)一般并不認為其發生了改變,如果將“父親”認定為受事,那么“鴿子”“蘋果”“墻”等同一位置上的“某物”也是如此,同樣應為受事。總之,目標項y中的“父親”所具有的受事性,無疑應是因源項b而來的。

    四、結語

    語言能力是人類最為重要的認知能力之一,這早已成為學界公認的事實。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正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概念開始的;這些概念按照特定的組織規則聯結成復雜的網絡結構,最終形成了語言系統。認知語義學恰當地還原了人們在話語理解過程中的思維路徑,與傳統的語義語法分析手段相比,概念結構分析明顯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它引入了一個高效理解語句的嶄新視角,直觀清晰地表述了小句的概念結構及其合成機制,建構的認知場景也符合人們對于小句所代表的事件的理解過程,具有心理現實性,可以對諸多語言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構成,認知語義學近些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過,與蓬勃發展的認知語法學研究相比,認知語義學的研究地位仍需提高。同時也應看到,目前國內對認知語義學的研究多見于外語學界,漢語學界的相關研究則稍顯不足,認知語義學理論與漢語事實相結合的研究工作仍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謝信一.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J].國外語言學,1991,(4).

    [4]沈家煊.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

    學,2003,(3).

    [5]潘海華.韓景泉.顯性非賓格動詞結構的句法研究[J].語言研

    究,2005,(3).

    [6]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

    第2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創業教育;《中小企業管理》;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112-02

    就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而言,課堂仍是創業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課堂課程教學為載體,創業理念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以及未來創業所需的知識、能力等,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創新創業思維,提高創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催化創業意識的形成,對以素質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在高校的推動也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當前《中小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現狀

    (一)管理類課程開設普遍

    管理類課程在高職經管類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各大高職院校在開設這門課程時主要采用理論教學法。在教材選用方面,雖然參差不齊,但在教學內容上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從管理學基本理論入手,對學生進行企業管理知識的培養。

    對比高職與本科管理類課程可以發現,無論是教學知識點的選擇,還是授課方式,均大同小異。對高職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安排和授課內容選擇,容易忽視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的區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

    (二)課程設置不多,與傳統管理學基礎的教學內容區別不大

    《中小企業管理》課程目前主要在工商管理類專業中開設,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主要采用理論教學方法,以傳授管理學理論知識為主,在多媒體教室中進行,強調企業管理的理論知識。而對高職學生就業來說,就浙江省高職學生而言,畢業后的主要就業去向是到中小企業做基層管理人員,也有些到市場一線做銷售員,一些學生會接管家族企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對中小企業的管理知識,可以很好地于適應中小企業工作環境,在實踐工作中有效地實施管理措施。

    因此,結合區域特色及高校自身特點,在高職經管類專業中開設《中小企業管理》課程非常必要。不僅如此,為滿足學生對創業知識的需求,專業教育應與創業教育進一步融合,將創業教育引入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和思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當前課程考核方式較為滯后

    我國各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課程結束后通常用一張試卷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許多院?!吨行∑髽I管理》的課程教學沒有完全擺脫這種重知識輕素能、重理論輕方法、重應試輕應用、重占有輕創新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筆試閉卷形式,使得大多數學生已經形成考試習慣,平時上課“身在曹營心在漢”,考前突擊復習背概念。這往往會出現期末分數不低但缺乏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缺乏對具體項目的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正確地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

    二、以創業為導向的《中小企業管理》課程改革探索與創新

    (一)以創業為導向的課程整體設計

    按照“企業調研、畢業生調研、在校生調研―內容模塊劃分、教學知識點提煉―綜合能力分析―教學情境設計―課程體系設計”的教改思路,從實際工作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從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能力和創業能力三方面綜合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序化課程教學知識點,完善課程標準。可將課程教學分為三個模塊:中小企業的創立、中小企業的組織與管理及中小企業的市場營銷,每個模塊均由若干個具有內部邏輯聯系的項目組成。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的自我學習和探索及小組討論與項目任務的完成,掌握中小企業創立與運行中的關鍵點,培養學生能夠有勇氣、有能力地追求創業機會,從容應對企業成長的挑戰,有效守住創業成果。

    (二)以激發創造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基于實際操作層面障礙的考慮,在課程開始前要求學生參與教學設計有一定的困難,且由于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匱乏,對課程設計的實際指導意義大打折扣。因此,采取通過對畢業生和已完成授課學生的意見征求與實際授課的實踐檢驗,不斷修改教學模式,采用參與式教學設計,遵循學生意愿開展教學設計活動,注重他們創造力的發揮。

    在課內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課程中的新知劃分為幾個任務,一節課或一次課實施一個任務,或依據課程內容穿插多個任務。一般任務難度適中,要求在課內完成,目標設定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中小企業管理實際問題的綜合管理素質、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以創業為導向的課程內容安排

    在課程內容設計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創業技能為導向,增設設計性和綜合性任務。以模擬公司為課程組織方式,組成若干個小組,每個模塊結束后完成相應的小組作業:創業計劃書、企業環境分析報告和營銷策劃報告。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充分實踐,通過學習與實踐整合知識,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與此同時,為避免在小組作業中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可增加個人作業比例,要求學生將自己準備的“新意”展現出來。所謂的“新意”,可以是新的商業模式、商業名詞、經濟現象,甚至是新的產品和管理理念。其目的不在于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而在于培養學生對新的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通過展示、討論,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并且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以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評價模式

    改革傳統的課程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重結果也重過程,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不但能考查學生的工作與職業操守、組織協調和信息獲取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將傳統的“筆試閉卷+課堂考勤”模式逐步轉變為“模塊大作業得分+課堂‘新意’展現+課堂互動表現”模式,并且在此過程中引入學生評委機制。每次作業展現和課堂互動展示等內容均由3名學生評委打分,使學生全方位地參與課程學習,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評的能力,培養反思意識。

    (五)結合第二課堂的課程實踐教學

    課外教學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選取校、市級創業設計技能競賽或校企合作企業的真實任務為“項目”任務,以達到對前一階段課程知識、技能傳授的總結與升華。項目內容中含有學生從來未遇到的問題,具有一定難度,也存在學生獨立進行計劃工作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自行組織,安排學習行為,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對創業導向的《中小企業管理》課程改革的思考

    (一)建設創業教育師資團隊

    掌握創業實踐知識的師資隊伍建設,是開展創業教育和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基礎。雖然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已成為高職教育的趨勢,但即便已在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高職院校中,授課教師也多是理論研究學者,缺乏整體上的創業經歷和實戰經驗。為提升創業教育的成效,高校應加強對教師創業意識的培養,積極搭建教師創業學習和實踐平臺,鼓勵教師去創業一線,開展創業型的教學和研究,積累有實際操作價值的創業經驗,努力培養構建一支具有創業實戰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聘請優秀的創業人才和行業專家兼職兼課,通過講座形式結合自身經歷向學生傳授創業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生動直觀地感受實戰經驗,豐富課程的實際操作感。

    (二)建設創業實踐基地

    即便是接受了創業教育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問題,如果能在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后進行實踐檢驗,由教師對實際問題進行指導,更能提升創業教育的成效。

    (三)構建良好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

    良好創業氛的圍營造,會對學生創業興趣的激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創業文化的營造。創業社團、創業技能大賽、創業計劃書大賽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學生活動及創業精英訪談、創業名人講座等都會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產生長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畢建忠,趙恒德.構建適合創業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J].理論觀察,2008,(4):136-137.

    [3]彭緒娟.創業教育理念下的高職教學改革探析[N].遼寧高職學報,2007,9(10):6-7.

    [4]張景韶,張世鳳,李玉波,趙鴻鷂,黃洵.以職業實用性為導向的小企業管理專業建設初探[J].當代職業教育,2011,(04).

    [5]劉小延.論開展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02).

    第3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大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66-01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對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才不僅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同時良好的道德素質、積極的人生觀對其今后的發展也極為重要[1]。新形勢下,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理念、市場經濟逐步深化等多方面的影響,高職思政課程越來越不受到學生的重視,為了更好的實現思政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目的,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是目前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這種理念的指導,筆者發現,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改革要著重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改革施教主體;二是要改革傳統的施教模式。

    二、創新施教主體

    筆者認為在以上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施教者對學生身心成長起到言行身教的作用,會給學生帶來極為重大的影響,“大思政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應對施教主體進行大膽創新。

    (一)注重施教主體從“教師”向“導師”轉變

    為了有效地踐行“大思政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課程的專職教師應注重自身身份的轉變,這對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成效。思想政治課專職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做好從“教師”向“導師”的身份轉變,就要做到教書和育人兩手抓,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促進學生的全面展作為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要做到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積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向著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使教師真正成為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以及健康人格養成的人生導師。

    (二)勇于下放思政教育權力

    近年來,由于國家逐漸重視高等教育,高職學生人數逐年增多,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人員隊伍卻日漸緊張,這給思政教師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由于教師人員有限、精力有限,要切實做好思政課教學困難重重[3]。筆者認為,現階段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用“課外教學”彌補課內教學的不足,具體說就是要調動與集中思政教育的所有積極力量,應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建立起教師隊伍專兼職結合、人員立交式流動的科學化模式。不應近將思政教育任務局限于專職思政教師,應重視學生班主任、輔導員等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這些人往往更接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實際面臨的問題有更好的指導作用。

    三、創新施教模式

    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能否取得應有的成效與教師隊伍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施教模式有密切聯系[4]?,F如今,思政課上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仍作為最為主要施教模式,這種模式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各種困難、各種挑戰接踵而至,單純的課堂講授模式已遠遠達不到社會對思政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在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中,應合理地對思政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

    筆者認為,思政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創新模式,這也是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方案的必然要求。現階段,高職思政課程的課堂理論教學已基本實現了由單向教學向互動教學、由理論闡述向案例分析的轉化,基本可以做到將知識傳授與情景模擬結合起來,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一變革也無法完全實現思政教學的目的,這種現狀下,高職思政教學應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逐步拓展第二課堂,通過結合校園公益活動、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學習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思政教育,使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小結

    思政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現階段由于多方面的影響,思政教學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急需對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本文詳細闡述了“大思政教育”理念對思政教育改革的影響,望本文對高職思政教學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邵建平.論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1,07:29-31.

    [2]王華兵,蔣強軍.“大思政”視野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6:240-242.

    第4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概念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技術(05定義)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

    從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教育技術,兩者都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值得探討的是,目前國內對這兩項社會實踐活動沒有一個系統的概括,這就更加談不上兩者之間的理論關系了。本文通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概念的研究,對教育技術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這兩大學科的知識理論進行系統建構,希望對教育技術學或思想政治教育學有一個小小的幫助。本文得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概念主要從以下3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 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教育技術學是以它的基本理論為基礎,通過分析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要求及其規律,利用技術與科學、教學系統設計與科學決策方法,通過創造、使用、管理和評價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實現教學最優化、效能(或績效)最大化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

    從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術學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地從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系統科學等有關的研究成果中尋求理論依據,并且依據各學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個有機整體之中,使它們作為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指導理論。同時,教育技術學在自己的實際研究領域中,一定要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出發,總結出、建構出、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并將該理論有效地應用于本專業的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美學、傳播學、行為科學、系統科學、管理學、人才學以及文學、藝術等學科都有聯系。具體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理論下一個的二級學科,它與該一級學科中的其他二級學科有著同根同源的關系,而且它們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有很多相似之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的理論與實踐必須依靠政治學、教育學等學科的支撐,從中吸取、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以發展本學科的內容。

    依據上述,我們大體可以知道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在一定意義上是屬于教育學的范疇,也就是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一種教育活動。自從教育這一活動一產生,人類的思想活動、政治活動、教育活動以及技術活動就會產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技術。

    二 從教育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來看

    教育技術05定義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學習資源是指支持學習的資源,包括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學習環境。

    通過學習教育技術學導論,我們清楚地知道,教育技術的研究是圍繞學習者的學習進行的,學習是教育研究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有多種,在這里筆者認為它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通過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筆者認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以及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并且通過改造人的思想規范人的個體行為。

    上述關于兩者的研究對象,在本質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人。對人而言,從一出生就開始接收教育,而實現教育活動的過程和資源就是教育技術,另外,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接受各種各樣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技術實踐活動。

    三 從教育技術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性質來看

    教育技術學從本質上說是運用了自然科學(如物理學、數學等)、社會科學(如哲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的基本理論來促進教育教學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學屬性,也具有社會科學屬性。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學既不是傳統的理科,也不是傳統的文科,而是融合兩者于一體的具有方法論的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是具有階級性、實踐性、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性質,內容的變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評價都真正體現了該學科的性質。其實該學科的學科性質一直都蘊藏于、表現于而且作用于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術學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這兩個學科的性質都具有很強應用性、綜合性以及方法論。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一項目的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換句話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實際上就具有社會性、綜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它本身就是一項社會活動、技術活動以及教育活動。

    綜上所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學中,在理論指導下,遵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創造、使用、管理和評價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實現教學最優化、效能(或績效)最大化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它是依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運用教學系統設計,通過對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方法、現代教育媒體等進行系統整合而形成的綜合性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第5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模式;創新;探索

    如今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生產和發展,除了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降低產品成本外,還要注意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開發新產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形成了現代的成本會計,其使用率越來越高,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而,我們在這方面的教學也要不斷地改革創新,這樣才能適應社會與國家的需求。

    一、認清現階段五年制高職成本會計教學中的不足

    1.對成本會計重視不足

    成本會計更趨于應用,在企業管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高職院校中的成本會計教學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現階段的會計教學沒有將其作為教授的重點,很多教師也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去學習與教學,師生的重視力度都不夠。

    傳統的高職會計仍以課堂教學作為中心環節,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灌輸模式,費時費力,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

    2.教材的實踐性不夠完善

    成本會計發展于近幾十年,并在發展中不斷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與操作都有著不斷的變化,可是我們的教材依舊是以前的教材,內容陳舊,形式呆板,實用性不強。導致教出來的學生只能考試,而不能從事簡單的成本會計操作。

    傳統的高職會計教學模式套用了傳統的成本專科會計的教學思想,基本上仍是“學術教學”,有的只是簡單地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專門人才”改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3.創新意識不強

    成本會計要求在實踐的基礎上,對企業的成本進行收集、核算、分析,從而實現成本控制與成本預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學中的成本會計,數據是現成的,公式是統一的,核算是一成不變的,因而學生無需創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學與就業脫節

    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成本會計教學內容,更趨于考試與考證,與實踐應用的成本會計相差甚遠,導致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無法勝任會計職務,甚至放棄會計專業。

    二、社會經濟發展對現代成本會計教學模式的要求

    1.從實際出發

    現代高職會計教學模式針對的是會計職業工作崗位,若將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崗位要求的技能模塊。從教學主客體上說,現代高職會計教學模式是面向學生、以學生為本的;從具體內容上說,現代高職會計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就是會計職業工作崗位模塊及其組合。

    2.結構合理

    教學模式是指向教學結構的,是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諸要素在一定時空結構內或某一教學環節中的組合,這就要求縱向教學結構要順序銜接,橫向教學結構要結構合理,教學模塊要組合恰當。

    3.實踐技術信息化

    建立以單元知識與技能為系列的會計教學單元庫、模塊庫,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增加內容全面、樣板性強的多層次、多方位的綜合性實驗項目等,擴展實驗項目內容,使之包括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稅務、金融等,提高實驗室硬件的檔次,配備專職的實驗員,實現會計實驗室的現代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組建模擬公司、計算機中心、多媒體教學系統等。

    三、以社會需求為指引,創新改革成本會計教學模式

    1.引入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指從學生實際應用技能出發,將學生在校期間應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的結構形式均圍繞該技能,與就業崗位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行動化學習任務。項目教學法需要把書中幾個重要知識點分為幾大項目,例如根據成本會計具體核算內容將核算方法分為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將這幾種方法確定為應完成任務,明確各項目學習目標與工作任務,將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等作為項目教學法的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高職高專人才的培訓需求,同時也是滿足企業對職業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

    2.應用圖示教學法

    成本會計教學內容從宏觀角度來說,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與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項目分析學習,而成本控制與管理部分可以應用圖示教學法。圖示教學法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抽象理論具體化,零碎知識系列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如輔助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等一般期末轉出后結平,生產費用最終都歸集到基本生產成本賬戶中。這時可以使用基本生產成本的“T”字賬戶,使得結轉過程形象生動,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產成本是從哪結轉,要結轉到哪去的過程。

    3.運用多媒體教學

    由于成本會計核算公式多,費用分配表、費用明細賬和成本計算單多,用黑板板書不僅非常浪費時間,而且也不可能將所有表格都板書出來。而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教學課件的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直觀地演示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理論教學的理解。多媒體技術在會計教學上的應用是會計教學現代化的需要和發展趨勢,多媒體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系統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集中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以圖、文、聲、像并茂,具有直觀、具體、 生動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點。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將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費用分配表、成本計算單等在教學過程中一一展現。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較迅速地將前面所學知識點調出,加深鞏固學生印象。并且可以和當今制造業的發展形勢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播放企業生產全過程,使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企業工藝流程以及成本計算的全過程,這樣可以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據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培訓目標和課程設置特點,應采用以考核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為主的,理論考試與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模式,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訓力度,開設仿真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現代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模式是高職會計教學的核心問題,構建現代高職會計教學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也是未來會計學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實施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更多、更適用的新型財務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勁松.項目教學法在《基礎會計》教學改革中的運用[J].消費導刊, 2007(13).

    第6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技術轉移 知識創造 動力機制

    技術成果產生和轉化過程本身是一個知識創造的過程,因而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萍汲晒绾窝杆俚剞D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是目前世界各國都廣泛關注的問題??萍汲晒唐坊?、產業化、國際化的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

    作為我國自主創新鏈條中的關鍵環節,技術轉移是實施技術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主體向企業過渡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實現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渠道。

    一、技術轉移的概念

    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技術的積累和流通。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通過各個主體的獨立、重復的技術創造來實現。不同主體間的互通有無不僅是節約技術創造成本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動態的供求均衡的必然選擇,技術轉移問題由此而生。

    自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有關部門對轉移活動進行有目的的考察與研究以來,技術轉移已逐漸演變為今天世界范圍內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研究機構及政府都十分關注、廣泛參與的戰略。

    技術轉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技術轉移的核心內容是技術的創造、擴散、轉移與價值應用的再實現。按照國際上對技術轉移研究的看法,技術轉移可以表述為基于某種技術類型、代表著某種技術水平的一個知識群的擴散過程。技術轉移可以表述為基于某種技術類型并代表某種技術水平的知識群的擴散過程,知識轉移的關鍵是結果的同化和應用。

    哈佛大學的羅斯布魯姆認為,技術轉移就是技術通過與技術起源完全不同的路徑被獲取、開發和利用的技術變動過程。該定義強調,技術轉移并不是單純地把技術從一處移到另一處,而是在這種轉移中重視技術與環境的適應性。另一種觀點來自美國學者斯培薩。他認為技術轉移就是在有組織的工作中,為了實現組織目標使必要的技術、信息得以有計劃的合理移動。他把技術轉移限定為政府和企業的有計劃、合理的技術移動,強調技術轉移的有序性和制度性。

    雖然對技術轉移的內涵存在各種學說和分析,但從技術接受者角度,技術轉移主要包含技術選擇、技術同化和技術再創新的3個階段的連續過程。第一階段主要是技術選擇、技術掃描,涉及企業既有的技術能力資源結構和組織特性,與要素稟賦和要素價格相關;第二階段是技術同化階段,主要涉及企業的獲取能力、吸收能力和內外部信息共享,與技術距離和學習模仿相關聯;第三階段是技術躍遷和自主創新,主要涉及R&D投入、新產品產值比重和創新項目數。

    因此,技術轉移包含3種知識的移動和傳遞:第一是所謂有形知識體系的移動,比如存在于產品、設備、零部件以及生產企業中的知識,可以稱之為硬件的轉移過程;第二是所謂無形知識體系的移動,即專有技術、專利等信息,包括技術數據、標準、技術說明書、技術許可、服務合同等,此過程可以稱之為軟件的移動過程;第三是存在于國家、地區、企業組織以及個體之間的那種宏觀和微觀的信息的流動,屬于該含義的信息比較廣泛,既包括引進方需要去理解的該技術的原理和可能效果,也包括其應用過程的技藝和評價,以及對該技術有效使用并不斷創新的經驗,甚至包括相關的政策問題,等等,因此這類知識的轉移也最為困難。

    總之,由于技術轉移涉及范圍廣泛,至今仍沒有統一的定義。從技術轉移的主體、方向、目的、方式、過程綜合來看,我們可以將之定義為:技術在不同地區與組織之間,從技術擁有者到技術需求者的技術資源的供給與接受的過程。其中可能伴隨著資金、設備、人員、時間等其他資源流動,可以采取合作、指導等不同的實現方式,其目的是獲得經濟效益、政治效益或者社會效益。

    二、技術轉移的特征

    技術轉移具有自己的獨特特征。技術轉移的獨特特征主要來自于技術轉移的對象――技術。作為標的對象的技術,它的特點決定了技術市場的制度環境和參與者的交易行為,制度環境和交易行為又進一步決定和影響了技術轉移的特征。總體來看,技術轉移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一)技術轉移的信息非對稱性

    技術價值的核心是知識,是可以操作、可以創造價值的知識,即信息。在技術交易過程中,技術合約當事人一方會擁有另一方不知道或無法驗證的信息或知識。即技術授方(技術轉移方)相對技術接受者,擁有更多的“私有信息”,前者對技術所有相關信息掌握的程度遠遠大于后者。因此,技術的需求方對擬引進的技術知之甚少,相對處于劣勢。

    但是,如果在簽約前,需求方已經掌握了技術供給方擁有的核心技術信息,雙方擁有相同的信息,那么,需求方就不會產生購買技術產權的欲望。因此,信息的非對稱性是技術轉移產生的基礎和前提,信息的非對稱促進了技術交易的發展。

    (二)技術轉移過程的復雜性

    技術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一項技術會在不同程度上與其他支持性技術和關聯性技術發生關系。所以在技術轉移的過程中,有關配套技術的引進和協商往往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而技術轉移過程中,隱性知識能否有效讓渡會對技術轉移的成功率起到決定性影響。如何避免隱性知識的損失,一直是技術轉移中的一個難題。大量的隱性知識蘊藏在所轉移的技術中而難以書面的形式寫出,這就極大地增大了交易成本,給技術引進方在技術轉移后成功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隱患,甚至直接導致技術轉移交易過程的失敗。

    (三)技術價值的非確定性

    技術雖然有較高的潛在價值,但是這種價值的實現卻具有不確定性。技術轉移活動中,技術需求方的知識基礎與技術供給方的知識基礎會存在差距,技術的需求方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技術的核心、對技術的接受也會有障礙。因此,技術受方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吸收,技術提供方更不可能在第一時間把技術以及相關信息全部進行轉移。

    三、技術轉移的動力機制

    最先提出技術轉移的動力問題,是日本經濟學家齋滕優,他比較客觀地解釋了國際技術轉移產生的原因及動力機制。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對外經濟活動,受該國國民需求N(Needs)與該國的資源R(Resources,包括人才、資本、設備、信息等)關系的制約。他指出N?R 關系不相適應正是國際技術轉移的原因:需求(N)與滿足需求所必需的儲備與資源(R)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而本國的N?R關系與另一國的N?R關系的互補互動,才能實現技術轉移,這種互補互動也規定了一國的產業發展及其對外經濟活動方向。

    齋藤優的國際技術轉移動力機制同樣適用于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兩個主體方N?R關系的互補互動關系。張玉杰(2000)分析了技術流動發生的動力和作用過程。他認為,技術流動的動力來自技術市場需求(企業)和技術市場供給(研發者)兩個方面。而技術轉移(流動)體系由轉移主體,轉移客體和轉移行為三個層面的諸多要素組成。其中,技術轉移主體是具有技術創新行為能力和技術使用行為能力的人或法人實體,技術轉移客體是技術本身,是由人創造的勞動成果。技術生產與技術消費同時存在,技術進步推動和技術需求拉動的交互作用,促成技術轉移的發生和發展。有關技術轉移主體和客體的研究業已取得豐富的成果。

    魏江(1997)從技術勢差和能力勢差的角度分析了技術轉移的動因。由于某一技術在不同國家間技術位勢存在“落差”,為了彌合這一“落差”,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為了提高自身的產品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實現組織技術能力的增長,就希望從高技術位勢的組織引進這一先進技術,從而使技術轉移有出現的可能。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不同技術領域內各有優勢,因此導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具體技術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向發達國家轉移其它有優勢的具體技術。但從整體來看,發達國家的技術積累、知識經驗、技術基礎設施和科技環境較發展中國家有明顯的優勢,使得發達國家的能力位勢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兩者出現能力勢差,因此,處于低能力位勢的發展中國家就希望借助于技術轉移實現勢差彌合。能力勢差的存在,導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的絕對性。

    從技術轉移的主體來看,供求雙方是技術轉移發生的直接行為人,其性質和行為特征常常深刻影響著技術轉移的效率,因而,它們是區分技術轉移模式的重要標準之一。因為技術轉移的過程實質是技術供給方和技術需求方共同把握合作機會的博弈過程,所以供求雙方的合作是轉移成功的重要保障。

    此外,為了發現更多的技術轉移機會和提高轉移效率,范曉屏(1995)認為在實踐中應重視企業技術體系的分析,從而進一步摸清企業技術轉移的潛在需求和吸收能力。許多學者認為,技術轉移的主體不僅指供求雙方,而且應包括轉移的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它們的主要功能在于協助轉移雙方有效地克服市場阻礙。

    參考文獻:

    [1]喬翠霞.國際技術轉移與我國工業產業結構升級[D].濟

    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豐志勇.基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產業密集區技術擴散研

    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6.

    [3]陳孝先.我國技術轉移中介服務體系研究[D].北京:清華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4]董正英.技術交易、中介與中國技術市場發展[D].上海:復

    旦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3.

    [5]和金生, 姜秀蓮, 汪曉華.技術中介機構運行模式探討[J].

    天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1(12).

    [6]張玉杰.技術轉移發生的兩個條件[J].中國軟科學,2000(2).

    第7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軍校 任職教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8 文獻標識碼:A

    軍校任職教育是多因素、多規格、多層次和多種培養對象的復雜系統,其對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也因教學對象的特點,呈現出較大的差異且不斷更新變化。這就要求應用現代教育理念,探索相應的、具體的教學方法與之適應,因此,必須建立具有互補效應的教學方法體系或教學方法系統,以適應新時期任職教育人才的培養需求。

    1軍校任職教育的基本內涵

    軍校任職教育是指在軍隊高等教育基礎上,為適應軍事職業和特定任職崗位需要,而對軍隊院校學員實施專門知識、專門能力和職業素養教育的實踐活動。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1.1從培養目標看,軍校任職教育更加突出應用人才培養

    軍校任職教育是以培養軍官任職能力,打牢軍事素質基礎為目的的教育訓練,是軍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院校服務于部隊的職能決定我軍任職教育必須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1.2從培養對象來看,受教育對象類型和層次比較復雜

    軍校任職教育培訓對象包括學歷教育后的生長干部、需要晉職或換崗培訓的現職干部及專業士官、新裝備接裝培訓或輪訓的人員等。學員的類型和層次不同,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區分層次,科學系統地籌劃各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標準。

    1.3從培訓內容看,軍校任職教育更加注重崗位需要

    軍校任職教育的教學內容要緊貼部隊實際,與崗位需求緊密相聯,著眼任職崗位需要,區分不同訓練層次,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學什么”的原則,使學員盡快獲得急需的、能夠指導實踐的知識技能。

    2軍校任職教育改革的主要方法

    2.1突出“戰例”,構建數字化環境中戰例教學方式

    數字化環境中戰例教學方式通常是指以數字化環境作為支撐,教員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以真實的戰爭或圍繞具體的保障活動為題材,供參訓學員進行體驗、分析、決策,并激勵學員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常按以下步驟實施:

    (1)精選戰例。戰例的質量直接關系著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選出的戰例應當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學作戰及勤務保障理論精髓的案例。

    (2)分析討論戰例。通過最簡單的情景描述,將案例提供給學員自己閱讀或教員表述,學員之間相互補充、分工協作,找出問題癥結,尋求解決對策。教員做好啟發引導,也可適當地發表看法,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問題。

    (3)點評戰例。首先是教員點評。教員對學員的討論與分析做出中肯、客觀地評價,深刻揭示問題背后的基本理論,使學員對戰例問題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擴展、升華,從而得以啟迪和提高;其次是學員的案后評論。學員可就案中反映的重點、難道和熱點問題結合自己的崗位任務,編寫成不同形式的文章,以訓練其文字表達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2.2突出“問題”,構建專題研討式教學方式

    專題研討式教學方式是指以問題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員的創新思維,使整個教學活動向更深層次的科學研究方向進行的一種教學方式。其主要方法是:

    (1)確定研討內容。根據學員的基本情況和學習需求,參照教學大綱,結合部隊發展過程中的最新熱點問題,確定切實可行的研討內容,并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擬定出研討題目。

    (2)做好研討準備。進行適當的課堂精講,為研討做必要的理論和知識準備。給學員指定查閱的資料,讓學員寫出研討提綱,并適時檢查和指導學員的準備情況。同時,教員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多考慮復雜情況的解決方法。

    (3)組織課堂討論。圍繞教學內容和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進行討論,討論中教員要把握好方向,靈活處置討論現場出現的情況。

    (4)進行研討講評。討論結束前,教員根據討論的情況,進行歸納小結和講評。也可作為討論的參與者,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給出帶有指導性的結論。

    2.3突出“實踐”,構建模擬演練式教學方式

    模擬演練式教學方式是指在真實或虛擬的環境中,學員在教員的指導下,直接參與實踐,將已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客觀實際直接聯系,在感知的基礎上,深化和鞏固理論知識,通過培養和鍛煉,提高學員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其主要方法包括:

    (1)技術性模擬教學。借助于技術模擬教學器材,進行技能訓練。借助這些技術模擬教學器材,可將教與學、練習與指導融為一體,把要領講解、實際練習、效果驗證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安全、逼真。

    (2)戰術性模擬教學。學員按一定的戰斗編程,分別充當不同職務,在想定情況的誘導下練指揮、練協同、練動作。戰術性模擬教學的組織,必須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要借助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模擬實戰景況,想定作業按作戰時間逐次下達。情況設置要突然、多變、復雜,使學員在各種近似實戰的條件下經受全面訓練。

    第8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建構教學活動教學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數學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構建對數學知識理解的過程,是一個以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實踐、積極動腦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逐漸實現形式化的過程。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教學更是一種基于數學活動的發現層面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一系列數學活動,推動學生自主構建數學概念,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

    一、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數學概念類知識孤立教學

    通常情況下,數學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時往往會按照課時設置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學生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不具有連貫性,變得十分零散。由于小學生還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弱,不善于將各個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之下去構建學習體系。

    2.數學概念類知識教學脫離實際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要求學生直接通過背誦的方式對概念知識進行記憶,然后再設置一些練習題目對概念進行強化。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記住概念知識,但無法使他們理解概念類知識的深層含義,而在機械式地練習題過程中,遇到較為靈活性的問題就會表現得手足無措,極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3.對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歸納十分倉促

    在形成數學概念類知識的過程中,反復構建和解構是一個必經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時,在形成數學概念這一方面顯得過于倉促,當學生還處于初步建立時,教師已經開始下一階段的歸納和總結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二、關于如何構建基于活動的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教學的策略

    1.感知認識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應用多種媒體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生活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存在的某些現象。當學生對事物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知之后,會對即將要學習的數學概念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分數”的概念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與整數相比較,分數存在很大的差異,是一種運算過程與運算結果相統一的表示方法,是一種解決“取”和“平均分”問題的運算過程,通常用分子來表示“取”多少份,用分母來表示“平均分”為多少分。因此,理解分數概念的核心在于“取”和“平均分”這兩個動態過程以及它的深層含義。以《幾分之一》這一課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構建基于活動的數學概念教學的案例。在設計案例時,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將這兩個動態的過程向學生展示出來,然后再通過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知“取”和“平均分”的過程中主動構建分數的概念。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充分感知到分數的應用情境,深刻認識到分數產生的重要性,對分數形成了初步感知。

    2.體驗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教師在進行概念類知識的教學時,應該要針對所要講解的數學概念,在學生基本形成表象認識的前提之下,將接下來對概念內容的理解嵌入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通過開展教學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構建更為完整的概念內涵。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夠充分體驗和理解到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促進他們逐漸形成經驗意義上的數學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媒體不僅可以作為教師設計問題和操作演示的工具,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良好平臺。例如,教師在進行《分一分》這一課程的教學時,可以采用拼圖的方式,向學生演示將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從中取走2份的動畫,與此同時,對動畫展示的分月餅過程進行講解,這時教師可以合理設置一些問題,如“這個月餅被分成了幾份?每份的大小如何?是如何分的?”等等,然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分月餅的整個過程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分析和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能夠結合分月餅這一過程理解它們所代表的深層含義。

    3.拓展運用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中,當學生能夠充分體驗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拓展運用教學概念。學生在運用數學概念知識來解決學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應該怎么做?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還可以運用其他什么方式?”等問題,將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專項練習來不斷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運用,引導學生進入有針對性的錯誤情境當中去,指導學生結合對概念的理解自主分析引起這種錯誤的原因,并及時將錯誤糾正過來。例如,在《認識分數》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檢驗和鞏固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多樣化的專項練習活動,引導學生自由交流和探索,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實現學以致用。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變化式表示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實踐動手操作,在實際動手過程中,通過移動、旋轉、重合和剪切圖形的方式,得出最后的結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的數學概念拓展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是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課堂教學還存在數學概念類知識孤立教學、脫離實際、對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歸納十分倉促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我們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感知認識數學概念、體驗理解數學概念以及拓展運用數學概念。

    參考文獻:

    [1]鄭以新,汪小艷.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J].湖北教育,2012,66(35):79-80.

    [2]謝志法.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1,86(09):76-77.

    第9篇:教育機制的概念范文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8-0087-02

    Cours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OBE’s Education Idea//SONG Minxia, LU Yi, PANG Mingjun, WEI Anan, PEI Junfeng

    Abstract Outcome-based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OBE’s education idea is applied to course reform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urs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OBE idea; proc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

    亦稱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是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的基本原則,是以質量保證和持續改進為基本指導思想和出發點,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的教育理念,從上至下、自下而上、從始至終貫穿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強調四個問題: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

    過程裝備制造工藝課程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是把所學的機械制圖、機械設計、過程設備設計、國家標準規范與過程裝備制造廠生產工藝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具有工程實踐性強、多專業知識交叉應用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工程教育認證成果導向教育為基本原則,通過課程改革,將該教育理念深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

    2 課程介紹

    過程裝備的制造包括過程機器的制造和過程設備的制造兩大部分。由于很多過程機器是過程裝置中的關鍵設備,結構復雜,制造工藝和要求也非常高,因此,過程機器的制造比一般機械的制造要求更加嚴格。很多過程設備屬于壓力容器,它們的工作條件非常嚴酷,比如高溫、高壓、極低溫等。另外,它們處理的介質很多是易燃、易爆、具有強腐蝕性的介質,這就對過程設備的制造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原則,嘗試將成果導向教育的教學落實在課程知識點和課程能力培養,探索細化可測評的教學目標、學習活動、評分標準及評分過程。

    3 教學目標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我國開展工程教育認證的目標是:構建中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中國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促進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

    常州大學已經分批次進行幾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包括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七個要素,涵蓋國際通行的12條畢業生能力要求。常州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培養具備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化學工程、機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基本知識,掌握過程原理、裝備設計理論和方法,能在過程工業領域從事過程裝備的研究開發、設計制造、監督檢測、過程控制、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工作,具有解決過程裝備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具備健康、安全、環境責任意識及創新精神、協作品質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深入調研,對具體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進行細化,在課程上體現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根據國家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結合專業培養目標,本課程設置兩個教學目標:

    1)能運用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獲得過程裝備制造領域的相關信息,對過程裝備制造過程中遇到的工程問題可以提出解決方案;

    2)能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和過程裝備及控制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Q過程裝備制造中的工程問題。

    4 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傳統教育的課程教學大綱,實際上是對教材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按照章、節順序對講授時間做出的安排。它規定了每一章、每一節的講授學時以及每堂課的講授內容,至于每一章、每一節、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與畢業要求是什么關系、對達到畢業要求有什么貢獻卻無人問津,以至于教師“教不明白”、學生“學不明白”。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要求教學大綱的編寫,必須首先明確本門課程對達到畢業要求的哪幾條有貢獻,然后對這幾條畢業要求逐條確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最后確定完成這些教學內容所需的教學時數。

    常州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遵循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明確過程裝備制造工藝這門課程應對畢業要求問題分析有貢獻。本課程制訂教學大綱時,針對該條畢業要求設置兩個教學目標,并且教學大綱的內容并不是按照教材的章節編寫,而是按照所涉及的畢業要求而制定的教學目標編寫的。這樣,對于每一堂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十分清楚自己所教或所學對達到畢業要求的貢獻,因此使教師教得明白、學生學得明白。

    5 學習活動

    學習任務和活動是過程裝備制造工藝課程教學改革最重要的部分。這個過程是貫徹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最重要的環節。

    1)課堂活動。傳統的過程裝備制造工藝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存在明顯的不足,無論是板書、幻燈片,還是PPT教學,都是以平面圖形和文字的形式把過程裝備制造工藝過程展現出來,難以給學生營造直觀印象。因此,課堂上將當今多樣化教學方式結合起來,采用板書、PPT、視頻等手段,增加?W生對過程裝備的具體細節結構、制造工藝過程的直觀認識。如教學過程設備焊接部分時,不僅要通過板書和PPT的形式告之各種焊接方法的原理和在過程設備中的應用,還要以照片形式展示各種焊接設備,以工程裝配圖表示各種焊接結構形式,以實物的形式展示制造廠的各種材料的焊接工藝卡,以及以視頻錄像形式展示最新的焊接方法,從而從各個角度增強學生對焊接在過程設備制造中的重要性認識,加深學生對過程設備這種特種設備焊接質量控制的理解。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作業。圍繞課程學習目標,針對性給學生布置作業,包括問答分析題、計算題,以及運用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等方式獲得過程裝備制造的相關知識信息,更好地訓練和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情況。

    3)實驗。針對本門課程的無損檢測部分,采取專業實驗課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實物及實際操作來更加深入熟悉無損檢測的方式、步驟和應用等。

    4)考核。圍繞課程學習目標,根據課程性質,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進行針對學習目標所要達成的知識和能力測試,可以通過課題報告、考試等多種考核方式綜合考量,這樣既可以保證考核目的的達到,又較好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

    6 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啪精品|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成人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