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理療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的世界母乳喂養周主題為“母乳喂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按照國家《關于開展20xx年世界母乳喂養活動周宣傳活動的通知》的要求,槐蔭區積極組織各相關單位結合自身工作開展了母乳喂養宣傳活動,營造保護、支持和促進母乳喂養的社會氛圍。
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向駐區醫療機構、社區等有關單位轉發了上級文件,要求各單位認真學習文件精神,尤其是愛嬰醫院,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積極營造全社會重視和關注兒童營養的社會氛圍。駐區各單位在活動期間,利用多媒體宣傳,主題專欄、健康教育講堂、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為眾多準媽媽、新媽媽及家屬們普及了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對媽媽們在母乳喂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全區開展健康教育知識講座31場,義診服務17次,開展宣傳活動16場,發放各類宣傳資料共計7011份,使年輕的家長們獲得了更多的、全面的科學喂養知識,提高了社會對母乳喂養技巧和知識的知曉率。
【母乳喂養周活動總結2】
8月1~7日為第xx個世界母乳喂養周,今年主題是“母乳喂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濟南市婦幼保健院相繼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
8月1日在濟南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候診大廳及孕婦學校舉行了孕期乳房護理及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宣教,現場氣氛熱烈,孕媽媽和家屬積極參與,在產科門診護士長趙藝敏帶領下,進一步鞏固了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使他們進一步樹立了母乳喂養的信心。
8月3日上午在孕婦學校特邀請了中醫理療科的xxx老師給準媽媽們講解了有關產前乳房保健及護理,產后催乳、擠奶等方面的知識,從中醫的角度告訴大家如何增加乳汁量的方法。
8月4日院母乳喂養咨詢師走進了早教媽媽群,針對新媽媽在哺乳期比較關心的夜間哺乳、奶水不足以及進行了詳細解答。并對新媽媽進行一對一指導,糾正了母乳喂養過程中誤區。
【母乳喂養周活動總結3】
20xx年8月1日-7日為第25個世界母乳喂養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xxx”,旨在促進社會和公眾對母乳喂養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和支持母乳喂養,創造一種愛嬰、愛母的社會氛圍。
8月3日下午,xxx人民醫院結合愛嬰醫院復核標準舉辦了愛嬰醫院與母乳喂養知識復訓專題講座,175人參加本次講座。
如果你看見一輛汽車迎面開來,就會急忙跳到一邊躲避,這一瞬間的動作就包括了一系列的生物電活動:首先汽車反射的光線通過眼球進入視網膜,由視網膜上的細胞把光能轉換成電能,使視網膜產生動作電位,經視神經把這一信息以電碼的方式輸入到中樞神經視覺區,在大腦中經過億萬個神經細胞的電位活動,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做出躲避的決定。然后發出動作的指令由動作電位引起肌細胞的電興奮做出許多肌肉的協調動作,從而實現了躲避汽車的行動。由此可見這一行動是離不開生物電的活動的。
又如:心臟有節奏的收縮動作節律,受位于右心房的特殊心肌細胞的自發興奮的電信號控制,竇房結以大約72次/分左右的頻率進行自發去極化活動,所產生的動作電位傳導到兩個心房,使心房肌細胞去極化引起心房收縮把血液注入心室,動作電位傳播到房室結,由傳導組織將動作電位送到兩個心室,使心室去極化性發生收縮運動,推動血液進入體循環和肺循環,按此順序周而復始。同時,竇房結的起搏頻率還受植物神經系統的調控,根據體內的外在的剌激做出反應,使起搏頻率加快或減慢,也就是心律加快或減慢。
一切生物的誕生、生長、進化、衰退、凋亡的生命活動過程,需要在體內及與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能量轉化和信息傳遞,這一切都離不開生物電活動。在生物體內,電現象和電活動是無所不在的。研究各種生物和人的正常生理、生化、遺傳、發育、病理、藥理、醫學診斷和治療的各科領域,都涉及生物電或電對生物的作用。
二、何為生物電?
“生物電”一詞是意大利科學家加伐尼在1791年對青蛙解剖過程中發現肌肉中的電能現象后命名的。19世紀醫學家們利用電位器初步檢測出神經細胞膜受到刺激后會產生約0.1伏特電流,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科研試驗儀器不斷進步,科學家們可以準確地測得細胞膜電位,例如,細胞內鉀離子是通過電離子通路穿行于細胞膜內外。
人體內充滿了電荷,而這種電荷不同于金屬中的自由電子能夠高速運動,而是以離子、離子基團和電偶極子的形式存在的。
由細胞組成的人體各種組織的器官,其所帶電荷的強度、電學的特性、電活動的表現及規律各不相同,這種差別與各種組織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的特殊分工是密切相關的。目前可以應用儀器測到不同器官的電活動的表現,如:心電圖可以觀察心臟功能的表現;肌電圖可以觀察肌肉收縮的強度、損傷的程度;腦電圖可以根據腦電波的信號,分析腦神經細胞受損、恢復的狀態等等。換言之,當不同的器官發生了異常、疾病和損傷時,不但用儀器可以測出它的異常,也可以應用相應的電流來調整、激活受病的器官,重新啟動、恢復它的功能,或者說是治療這些器官的疾病,使這些器官的功能恢復正常,使人體從整體上恢復內環境的平衡,保障健康。
在現代醫學發展的今天,我們從認識生物的過程階段,已經發展到了利用生物電為人類臨床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水平。
例如:將心臟電流通過放大的方法,繪制心電圖,可以準確地診斷心臟是否有問題。將患有腦疾病患者的大腦電流引導出來,發現異常的腦電波部分。又如:為心律嚴重失常的患者體內埋進一個心臟起搏器,當患者心律每分鐘高于100次搏動(或低于60次/分鐘)時,心臟起搏器自動工作,發射電脈沖流,使患者心動恢復正常。
生物電是生物體內客觀存在的,細胞沒有生物電表達現象,就沒有 “生命體征”的存在。我們身體中的生物電保持通暢和平衡,便有了健康的內在環境條件。但是,由于人體生理功能的特性和外界環境的影響,生物電在體內經常是不平衡的。例如,“右撇子”的右手臂相關的神經系統傳道的電子流量,比左手臂要大幾倍、甚至十幾倍。
三、人體生物電失衡時的不良癥狀
身體內部的生物電平衡,是保持健康身心的基本內在能量環境條件,如果我們體內的生物電失衡或傳導障礙,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非健康的癥狀或疾病:
1、生物電沖擊大腦,會使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煩躁、失眠、多夢、暴怒、耳鳴、頭痛、神經官能癥、精神病等等。、
2、生物電場在內臟器官的不平衡、傳導失常,會產生神經性胃痛、不停地打呃、“無名腫痛”、血壓升高或下降、腸道蠕動功能下降、器官代謝功能下降、尿等待、下降等等。
3、體內細胞組織生物電紊亂或喪失,會產生高血脂癥、血紅細胞粘稠度增高等現象(此類患者最容易造成心梗和腦血栓)、傷口潰爛久不愈合等。
4、抑癌基因信號傳遞障礙錯誤,將發生細胞的基因點突變甚至二次突變,引發細胞組織癌變,這都與細胞生物電的變化密切相關。胃細胞和小腸細胞間的生物電傳導通路障礙,會導致霍亂、甲狀腺機能亢進、無名痛等很多疾病。
造成生物電傳導障礙和生物電失衡的原因很多,體內某些微量元素,尤其是體內的磁性物質元素過多或過少、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物理環境污染、創傷、運動不足或過量、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精神創傷、宿便多(便秘)及其它癥狀。
四、平衡人體生物電
簡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身體健康與保持身體內生物電的平衡有直接關系。怎樣才可以使我們身體內部的生物電通暢和平衡呢?其實方法很簡單:釋放生物電。在日常生活中,釋放生物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1、赤腳行走
平時盡可能不穿絕緣性能很高的膠鞋和其他絕緣性材料制作的鞋,這樣我們的人體可以經常與大地接觸,中醫保健實踐里有“接地氣”的說法就是這個原理。
2、與水頻繁接觸
洗澡、洗手、洗臉、洗腳、游泳、喝水。水是電的導體,當你心理壓力很大、緊張、煩躁不安、疲勞的時候,有條件洗個溫水澡,或洗把臉、沖沖頭,就會充分緩解甚至消失不良癥狀。如果你是個高血壓或著是心律不齊、高血脂癥、糖尿病、痛風等疾病的患者,每天至少洗澡一次,經常參加游泳運動,就可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患者應該充分利用下雨和下雪的機會,在小雨中漫步、踏雪,同時多做深呼吸有氧運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用具有生物電平衡功能的理療儀器
使用現代科技研制的具有生物電平衡功能的醫療器械,是有效平衡生物電的科技“工具”,是治療和保持健康的有效方法。細胞基因能量治療儀具有體外循環平衡人體生物電的功能系統,使用10分鐘即可達到生物電平衡的作用。
有的人會說:“過多的釋放生物電對身體沒有好處,沒有電了,會導致疾病產生的。”
這是個知識的誤區。我們是生活在的地球這個大磁場環境中的,我們的身體是個大電容,可以貯存生物電場能量。在我們的身體內外局部環境范圍,地球磁場均勻,并且是和身體內在的生物磁場相一致的,地球的磁場能量會不間斷的、平衡補充生物磁場能量,磁場在體內不間斷轉化為生物電能量場。千萬不要特意利用某種方法或裝置來“補充”生物電,這是在破壞和干擾細胞的生物電場。
五、警惕防御外來電場
對身體的傷害
在現代生活中,不但要經常地釋放和平衡體內的生物電,還要特別注意防御外在電場過多地進入體內。
防御的主要對象:
1、防御高頻電磁場:要遠離高壓電線、輸變電站、盡量少使用手機、不要過多的在臥室里放置電器設備、不要購買離廣播電視發射塔、鐵路等設施較近的住宅。
現代人為的物質生活環境,造成高頻率電磁波無處不在,強度也是越來越大,過度接觸會造成人們食欲下降、渾身疲倦乏力、記憶力衰退、失眠、容易激動、胸悶、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免疫功能降低、腫瘤、生殖能力降低、糖尿病、高血脂癥等等。
2、防御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劇烈現象,太陽耀斑爆發時會放射出大量強力射線,同時放射出大量高能量帶電粒子,會對于人體生物電造成巨大的影響。
太陽黑子爆發的三四天內,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容易加重病情,患者要特別注意在太陽黑子活動時不要外出,以降低對身體的影響。
3、防御雷電:人體電場是微量的,如果接觸了雷電,哪怕的非常“小”的一點點,給人體產生的傷害也是異常巨大的,會直接破壞生物電場的正常功能。例如對心臟病患者,很容易造成心臟脈沖頻率的紊亂和停止。
雷電是第三大自然災害,雷暴時不要接觸可能傳導雷電波的線路和設備,盡量暫時不用電器,拔掉電源插頭;不打電話、不使用電腦;不靠近室內的金屬設備,如暖氣片、自來水管、下水管;廣播線,以防止這些線路和設備對人體的二次放電。
利用生物電原理治療疾病屬于物理療法的范疇,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生物醫學物理學、醫學臨床等學科研究的范圍。
在我國的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中也包含了對生物電的研究內涵:人自胚胎發育階段過程中,在沒有發育形成神經系統之前和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經絡是光、電、磁、聲等生物物理能量傳導的唯一通路。現代經絡研究證實,經絡在神經系統通導生物電主流的同時,仍然是細胞生理功能過程消耗生物能量的能量“供給”通路。
中國青年報2009年1月5日報道,因身高不合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1名考試成績優異的應聘者,與教師崗位失之交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該報道引來眾多爭議的同時,身高――這個現實而嚴峻的問題,再一次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毋庸置疑,高挑的身材更為人們所青睞――
為此,記者走訪了本市幾家大醫院的生長發育門診,用“門庭若市”來形容絕不為過,大部分孩子都是因為同一個原因而就診――矮。
哪些因素決定人的身高?如何才能讓孩子長得更高?成年人還有希望長高嗎?聽聽專家的說法。
事實一:遺傳主“大局”
討論:哪些因素決定孩子的最終身高?
王偉觀點:遺傳因素占主導地位。
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共有兩次生長高峰――嬰兒期和青春前期。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遺傳因素和后天因素兩大類。其中,遺傳因素占70%~80%,非外力所能改變。也就是說,如果父母都不高大,孩子將來一般也不會很高大。而后天因素則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避免營養不良、營養過剩、精神壓力、睡眠不足、運動過少、體弱多病等不利于長高的因素,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身高。
葉哲偉觀點:父母都高,孩子卻很矮,應引起重視。
如果父母都不矮,孩子卻很矮小,通常是一種疾病“信號”。很多疾病可以引起孩子身材矮小,常見的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全身性疾病(如腎病等)引起的營養不良、代謝性骨病、骨骺損傷,骨發育不良等。這些孩子必須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盲目進補或吃藥是有害無益的。目前,國內很多大醫院都可以檢測生長激素水平,若已經證實孩子的矮小與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有關,則需要盡早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生長激素,以獲得最佳療效。需要提醒的是,生長激素分泌呈脈沖式,通常要連續檢測幾次,才能得到準確結果。
事實二:潛能定“終身”
討論:我的孩子將來能長多高?
王偉觀點:測身高、看趨勢。
預測身高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遺傳靶身高,即根據父母的身高粗略計算由遺傳背景所決定的孩子的最終身高。具體地說,就是取父母身高的平均值,加6.5厘米用于估計男孩的身高,減6.5厘米用于估計女孩的身高。這種預測方法不十分精確,僅作參考。
另一種是預期身高,即根據孩子的身高、年齡和骨齡來預測最終身高。具體地說,就是每年測量身高、拍攝骨齡片,將兩者與年齡結合起來,通過特定的方法,計算出孩子的預期身高。這種方法不僅能看出孩子的生長速率(每年長多少),還能動態觀察孩子骨骼生長潛能的變化,判斷預期身高趨勢。若“趨勢”越來越好(比如,前年預期身高為1.58米,去年預期身高為1.60米,今年預期身高為1.63米),說明孩子有長高潛力,即使現在不是太高,但也不必過分擔心。但若“趨勢”越來越差,逐年下降(如1.58米-1.55米-1.53米),則說明孩子的生長潛能小,應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避免矮小的發生。
葉哲偉觀點:骨骺決定長高潛能。
在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骺的生長發育對身高起著決定性作用。骨骺是骨骼的生長發育中心,通過不斷骨化來增加骨的長度,人的身高也隨著增加。到了青春發育后期骨骺與長骨的干骺端逐漸融合,骨骼生長日趨緩慢。過了青春發育期,骨骺與干骺端完全融合,骨骺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長的空間,身高也就不會再增加。很多成年人不顧自身的具體情況(骨骺是否已經閉合),寄希望于通過服用增高藥品或保健品使自己長高。殊不知,目前醫學界還沒有哪一種藥物能夠使骨骺已經閉合的人繼續長高。著想了解自己是否還有長高的可能,去醫院拍一張骨骺片即可。若骨骺已經閉合,則無論用什么藥、吃什么保健品,都不可能再長高了。
事實三:個矮有標準
討論:我的孩子算不算矮小?
王偉觀點:判斷矮小有嚴格的標準,不能憑感覺。
臨床上,診斷矮小癥有嚴格的標準,即身高必須低于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身高標準的第3百分位(P3)或負2個標準差(一2sD),具體數值請參見正常兒童身高標準曲線表(見下頁)。家長們若發現自己孩子的身高低于標準身高負2個標準差或明顯偏矮,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做相應檢查,尋找導致孩子矮小的病因,并給予針對性治療。切莫抱有僥幸心理,寄希望于孩子到青春期會“躥長”、給孩子多補些“營養”就會長等,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特別是那些從小身高、體重就“不達標”的孩子,家長更應提高警惕,定期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監測生長發育情況。
葉哲偉觀點:更多孩子屬偏矮。
有調查顯示,在北京400萬適齡兒童中,10%屬身材偏矮。究其原因,可能與很多孩子鐘情于津快餐,碳酸飲料,進食過多激素類食品或保健品,以及過度肥胖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促使發育期提前,甚至性早熟,從而導致骨骼生長發育期縮短、骨骺提早閉合。此外,學習壓力大,睡眠、運動嚴重不足,也是重要的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家長們可參照以下3種簡單方法來判斷孩子是否屬于偏矮:①孩子始終比同班小朋友矮半個頭;②長得慢,一條褲子可以穿兩三年;③根據2~10歲兒童平均身高公式――年齡x7+70(厘米)計算,若發現孩子的身高低于平均身高5~10厘米,則屬偏矮。
事實四:長高靠“自己”
討論:藥物能幫助長高嗎?
王偉:藥物可幫助部分孩子長高。
一般地說,矮小癥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目前尚不能明確病因的特發性矮小(約占矮小癥的60%~80%),患兒無全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營養性疾病或染色體異常,出生體重正常,生長激素分泌正常,一類是各種疾病導致的身材矮小(20%~40%),如生長激素缺乏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不良等。后者因病因明確,診治起來比較方便,如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采用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可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如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患兒補充甲狀腺素后,即可長高。過去,醫學界不主張對特發性矮小患者采取藥物干預措施,絕大多數患兒不得不接受“終身矮小”的事實。但新近的觀點認為,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負2.25個標準差的特發性矮小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接受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加快生長速率,以獲得較為滿意的最終身高。需要提醒的是,生長激素的應用有著嚴格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且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必須在醫
生指導下使用,并做好定期隨訪工作。
葉哲偉:營養、運動和睡眠是最好的“長高藥”。
充足、均衡的營養是保證兒童茁壯成長的關鍵。除蛋白質等供能物質外,與“長高”關系最為密切的,莫過于維生素D和鈣了。當然,骨的形成還需要其他元素的參與,如磷、維生素A、維生素c、鐵等。任何一種營養素的缺乏,都會影響身高。家長們應當為孩子提供全面、均衡的飲食,督促孩子改掉偏食、愛吃零食的不良習慣。盡量讓孩子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不宜給孩子服用過多保健品。特別是含有類激素成分的蜂王漿、人參等,應當絕對禁止。
體育鍛煉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加速骨骼中礦物質的代謝,刺激長骨生長。由于陽光能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和鈣鹽的吸收利用,因此戶外運動更有利于長高。兒童的肌肉系統十分嬌嫩,可選擇跳皮筋、跳繩、跑步等低強度運動。青少年可選擇引體向上、投擲、跑步、跳高、跳遠等運動,通過拉伸肌肉和韌帶,促進下肢和脊柱的生長。當然,對骨骼有壓迫。不利于長高的運動,如舉重等,應盡量避免。
研究顯示,促進人體長高的激素――生長激素,主要在夜間睡眠時分泌。因此,家長們想要孩子長得快、長得高,就一定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較高的睡眠質量。
“助長”產品真能助長嗎?
記者用google搜索“長高”二字,共有2920000條符合搜索結果。與網友們異常迫切與踴躍的提問相對應的,是各類“增高藥”“助長機”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特別是那些“誘人”的廣告語――“高科技”“無效退款”“短時間內增高5~8厘米”,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躍躍欲試。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很多家長都曾為自己的孩子購買過“助長”保健品?!爸L”產品究竟有多大助長功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些產品?記者引用部分網友的提問,請專家作答。
問:我今年25歲,身高才1.55米,很想長到1.60米。我在網上看到一種美國原裝進口的增高藥,純植物成分,介紹說該產品能降低骨齡,延緩骨骼閉合時間,使骨骼年輕化,刺激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可促使身高在短期獲得突破性增長。對35歲以下的身材矮小者均有效,堅持服用180天,可增高7~10厘米,是真的嗎?
葉哲偉觀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使骨骺已經閉合的骨骼再次生長。你已經25歲,骨骺早已閉合,再寄希望于藥物增高是不現實的。至于你提到的這款產品,由于成分不明、作用機制不清,根本無法判斷其究竟有多大療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生長激素對你而言,不僅沒有增高作用,若使用不當,反而會造成骨關節增生肥大,有害無益。
問:我兒子今年12歲,身高1.40米。我在網上看到一種快速增高丸,據說是根據我國傳統中醫理論及現代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研制而成的純中藥制劑,能充分調節人體內分泌功能,促進腦垂體前葉分泌生長激素,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總有效率達95%以上,無任何副作用,有人試過嗎?
王偉觀點:目前市場上宣稱有長高療效的藥物或保健品很多。但實際上,迄今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一種被公認的、有確切增高療效的口服藥推出。你兒子的身高已經達到矮小癥標準,應盡快去醫院就診,請專業醫生幫助尋找導致矮小的原因,并接受針對性治療,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問:我兒子10歲,1.30米,聽說多補鈣和維生素能幫助長高,我每天都讓他吃,不知道這樣能不能長高?
王偉觀點:不可否認,鈣和維生素對長高有好處,但并不意味著吃鈣片和維生素就可以讓孩子長高。特別是存在生長發育異常的孩子,家長們的這種認識誤區將會給孩子帶來嚴重后果。
問:我今年20歲,聽說經常用助長機可以激活骨骼的再生能力,幫助長高,成年人使用3個月,一般能增高3~5厘米。我用會有效嗎?
溫馨提示
火眼金睛辨“增高藥”
近年來,我國對保健品宣傳的監管力度正在不斷增強,對廣告措詞有嚴格的規定。家長若發現“增高藥”廣告中出現下列情形和內容,可初步判斷該廣告存在虛假,夸大之嫌,應提高警惕:①含有對產品功效的斷言或者保證的,如“百分之百有效”“無效退款”“短期內獲得顯著療效”等;②用公眾難以理解的專業化術語、神秘化語言來描述產品的作用機制,如“基因技術”“納米科技”“最新科學研究”等;③利用國家機關、醫療機構的名義和形象,或以專家,醫務人員和消費者的名義和形象為產品的功效作證明,如“權威機構認證”“病例展示”等;④明示或者暗示該保健品具有疾病治療作用;⑤與其他保健品或者藥品,醫療器械進行對比,貶低其他產品:⑥宣稱該產品為祖傳秘方;⑦含有“安全”“無副作用”“無依賴”等承諾;⑧含有“最新…‘最高…‘最先進”等絕對化用語和表述的;⑨出現“有效率”“治愈率”等綜合評價內容的。
大家應當明確:骨骺是否閉合是決定一個人能否長高的關鍵。骨骺一旦閉合,除高風險的“截骨增高”手術外,吃藥、打針、按摩,理療等方法對“增高”均沒有任何意義。對矮小人士而言,與其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耗費在無謂的“長高夢想”上,不如正視現實。有一句話說得好:上帝對你關閉了“長高之門”,一定會在某個地方為你開啟“希望之窗”。
葉哲偉觀點:物理牽引儀主要是通過拉伸骨間隙和韌帶來增加身高,并不能拉長人體的骨骼,“增高”效果無法持久,隨著韌帶的回縮,人又會“矮”回去。其實,人的身高在一天中也不是恒定的,早晨比晚上要高1~2厘米,就是因為人體的骨間隙存在早晚差異所致。
問:我今年22歲,身高不到1.60米,聽說截骨手術可以增高,我想試試,這手術風險大嗎?
葉哲偉觀點:“截骨增高”手術(肢體延長術)曾經“紅極一時”,點燃了不少矮小人士的長高熱情。實際上,“肢體延長術”并不是為矮身材人群“增高”而設計的,而是為那些因先天畸形、外傷、腫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損或肢體不等長,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體畸形患者而設計的。大家必須明確,肢體延長術是一項有創手術,有嚴格的臨床適應證,并存在較高的醫療風險,并不是隨隨便便,想做就可以做的。鑒于手術的創傷性以及各種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眾多骨科專家對此治療持慎重態度,一般不主張對正常健康人進行所謂的“截骨增高”手術。
記者手記:長高門診見聞
1 霏霏今年12周歲,身高1.35米,是專程從浙江趕來上??床〉摹v母改父嬖V記者,霏霏從小就長得比同齡孩子矮,但因為他們平時工作比較忙、嫌去醫院檢查很麻煩,就一直買助長保健品給孩子吃,希望孩子能長高。幾年下來,錢花了不少,但孩子就是不長個。兩個月前,他們帶孩子來上??床?,醫生說,霏霏患了生長激素缺乏性矮小癥,需要長期注射生長激素,還說他們治得有點晚了,如果能早點來,效果會更好。
2 佳佳今年9周歲,身高1.25米。佳佳媽媽告訴記者,佳佳的個頭比同
齡孩子要矮一些,由于她和丈夫都不高大,她很擔心女兒將來長不高,會影響到升學和就業,希望醫生能想辦法讓孩子長得高些,吃藥打針都可以。
3 小勇今年18歲,身高才1.65米,眼看別的同學個個都躥到了1.7米以上,他變得非常自卑,父母也非常著急。聽說打生長激素能長個,小勇媽媽強烈要求醫生給小勇用藥,就算把家里的房子賣了,也要讓孩子長高!但醫生卻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
王偉分析:隨著科普宣傳的不斷深入,大眾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家長們對孩子的身高越來越關注,這是一個好現象――身高異常的孩子可以被及早發現,盡早接受治療。同時,這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盲目跟風、道聽途說的就診者越來越多。實際上,瑞金醫院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設生長發育門診以來,大多數來就診的孩子只能算“正常偏矮”,達到或接近矮小癥標準,需要隨訪、觀察的孩子僅占就診總人數的一半左右,而真正需要藥物治療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上述三個病例基本代表了門診最常見的三大類患者――需要治療的、需要觀察的和完全正常的。霏霏是典型的因生長激素缺乏而導致的矮小癥。這類患者接受生長激素替代治療以后,長高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且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但遺憾的是,霏霏已經12歲,隨著骨骼的日益成熟,長高空間已不大、時間已不多,必須抓緊治療。門診最常見的是佳佳這樣的孩子。雖然佳佳媽媽希望孩子長高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由于佳佳沒有器質性疾病,也不屬于矮小癥范疇,暫時不需要藥物治療。面對這種病例,醫生通常會采取勸說、教育的方式,囑咐家長督促孩子多運動,保證營養和睡眠,并做好定期隨訪。至于小勇,身高在正常范圍內,因嫌自己不夠“高大”而不惜代價、不計后果地要求用生長激素“增高”,是完全錯誤的想法。
后記:為孩子建一份生長發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