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很多日常行為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交往的順利進行,并使交往雙方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這種跨文化環境中相互交際之前,必須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勢不可擋,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沖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發展。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游業蓬勃發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著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總之,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后,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的發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于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于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于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盡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煉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匯文化對比研究》,陜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聶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英語文化意識 培養途徑
“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王佐良)。要學習英語,首先意味著要學習英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要認識和了解英漢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英語學習者,如何才能自我培養英語語言文化意識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就大學生如何自主提高英語語言文化意識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1.通過對比中西方不同的歷史、地理、宗教背景,識別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
維果茨基(1978)認為,孩子所獲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于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比如,“牛”在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漢語中有很多與“牛”相關的詞語,“吹牛”在英語中是“talk horse”,因為英語傳統文化中“馬”具有重要的地位,于是出現了很多相關成語: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drink like a horse,flog a willing horse等。由于自然背景的差異,人們對事物有著不同見解和聯想,在不同的文化中,類似的概念常由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從地理位置上講,英國屬于島國,因此英語中與水相關的詞語較多,如:to be in low water(手頭拮據),to be 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to be 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熱之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等,而漢語中與水有關的這類詞語就少得多。西方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要宗教,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不斷融入英語語言,如:angel(天使),dean(教長),Evangel(福音),以及來自《圣經》和基督教的成語,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棄的盟約),Pandora’s box(災禍之源),Saviour of the world(救世主)等。
可見,只有不斷對承載兩種語言的歷史、地理、宗教等文化背景進行比較,才能發現其異同,從而避免因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所導致的錯誤。大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將中西方文化發展背景差異進行比較,真正了解其文化內涵,將其自覺地融入到英語學習之中。
2.關注英語語言文化的最新發展,不斷學習和汲取新鮮的語言
語言的意義并不是恒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具有現代英語文化特色的詞匯也在急劇增加,現代英語詞匯有相當一部分是取得新義的舊詞。例如,與經濟相關的舊詞已被賦予了新意:fold(破產),float(發行),go listed/go public(上市),而concentration,combination,merger,acquisition均可表示“(企業的)兼并或收購”;再比如與計算機相關的詞匯:snail mail(手寫的信件),store(儲存器),drive(計算機驅動器),spam(垃圾郵件)等。
語言是不斷隨著民族文化發展而變化的,學習者只有自己不斷觀察和體會,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和掌握新鮮的語言,在表達的時候才能做到既準確、又得體。如果我們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堅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現代英語語言文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那么,一旦走向社會,就會發現在學校所學的英語是多么bookish(書呆子氣)和obsolete(陳舊)。
3.在對比中體驗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思維方式和句式表達的差異
從思維習慣角度分析,英語思維重理性和邏輯,而漢語思維則重悟性和辯證。在語言交際的思維方式方面,學者們通常認為東方的交際模式是歸納法(從個別到―般),西方的交際模式是演繹法(從一般到個別)。通過語言對比了解中西方思維差異,有助于對雙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時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兩種語言。因此,要掌握英語就應了解它的思維習慣,隨時將其與母語進行比較,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達到真正掌握和熟練使用英語。
從句法上講,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英語多用名詞、介詞,而少用動詞,漢語則多用動詞,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對英語表達方式的理解并造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子。例如: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because of the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由于距離遠,缺乏交通工具,又由于通訊工具不足,造成農村與外界隔絕),這是一個典型的重形合的例句。如此長的一句話只有一個主謂結構(劃線部分),卻有九個名詞和五個介詞(而非動詞)將全句連接起來,而在漢譯中,則將英語中的名詞用動詞或形容詞把句子連接起來(如譯文劃線部分)。
4.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培養學習興趣和跨文化意識
大學生要大量接觸英語,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如:運用英語電影、電視、網絡等培養直觀的感受,使自己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大量接觸語言,就是大量閱讀,大量聽,大量看,大量思考,用語言文化的魅力取代考試的壓力,成為大量接觸語言的動力。在大量接觸英語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西方社會文化的了解,不斷加強對英語語言符號體系的了解,這樣,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才能不斷加強,實現“輸入―吸收―輸出(input―intake―output)”的語言學習的自然過程。語言學習的意義和興趣在于通過語言認識一種文化,而不是語言符號本身,通過了解文化和文化差異,才能保證學習者持久的學習興趣,學習活動才能持久進行,學習效果才能有保障。對于英語學習而言,認識了解西方文化并非研究中西方文化,也并非要急于求成,一開始就看西方文化里的名著,而是要從看懂、聽懂一個英語故事或笑話開始。和文化結合起來學習語言,語言學習過程才會生動有趣。外語學習應成為對一種新思想文化的探索。
總之,語言學習離不開其生存的思想文化體系,語言學習要將文化、文化意識融于其中,大學生應努力培養英語語言文化意識,這樣的英語學習才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企業文化 中西企業文化 比較研究
企業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價值觀, 是企業長期形成的穩定的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以及特有的經營精神, 包括一個企業獨特的經營哲學、價值觀念、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國際化經營的中西企業由此產生的文化差異引發出的文化沖突屢見不鮮。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管理理念不同
西方企業管理以“法”為重心,強調對事不對人,以法律、合同和訴訟等手段來管理;中國的企業管理則以“情”為特質,建立在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倫理秩序基礎上,深受傳統文化的中庸觀念和君臣父子觀念影響,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歐洲人士看來,中國企業里高層與中、低層經理人員之間的權力距離,通常顯著的大于西歐企業,中國企業的高層經理人員擁有比他們的西方同事更大和更廣泛的權力,而中、低層經理人員得到的授權則遠遠小于西方的同等級人士。中國與西方,特別是中國與西歐企業間權力方面的差異,還體現在各級經理人員的薪酬等級結構上。在中國,高級經理人員的薪酬與初級經理人員薪酬之間的差距遠遠大于西歐企業。
二、 思維方式不同
西方企業文化重事實,重邏輯思維,重發現,追求精確,注重競爭,認為競爭發財; 中國文化重先驗理性,重直覺,重感悟,重整體性,容許模糊性,注重和諧,認為和氣生財。在邏輯特征方面,一般認為西方人士的特點是就事論事和象棋邏輯;中國人則是考慮全局和圍棋邏輯。圍棋邏輯重在構筑包圍圈,盡可能多地擴展地盤;象棋邏輯則重在挑戰主帥,“將軍”制勝。因此,當中方人士在商務往來中沒有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明確提出自己的要求時,絕不意味著他不是正在想方設法迫使對方滿足他的愿望。
此外,一般認為西方人士在思維方式上是團隊取向,側重事或物的方面,忠誠于原則和注重個人的;中國人則注重等級,側重人的方面,因時因地制宜和注重整體的。
三、 溝通方式上的不同
一般認為,中國人的特點是注重人,注重等級,被動,間接委婉和學習式的;而西方人士則注重事,注重合作,主動直接公開和教導式的。
在西方人士看來,中國人在人際溝通方面尤其不習慣反問或追問,因為中國人首先擔心由此讓發言者誤以為好像沒有把事情說清楚,其次怕由于自己非常個人的提問而耽誤或許已經聽得一清二楚的其他在座者的時間。
在西方人士看來,中國人更不習慣所謂的“圓桌會議”。在他們看來,讓一個中國人對別人剛剛發表的見解公開提出批評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心理的種族文化取向
這種民族心理是在一個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在一系列共同的條件特別是共同的經濟生活影響下形成的性格、情感、愛好、習慣等精神素質的總合。中國文化重和諧、同一, 西方文化強調個性、對立;中國文化重系統、綜合, 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分析;中國文化重內傾, 西方文化強調外傾等。大家都認定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優越。
五、基本價值觀不同
西方企業文化鼓勵員工追求卓越的業績, 鼓勵員工創新和冒險,注重企業的發展壯大;中國傳統企業文化謹小慎微,見好就收,不主張冒尖,使企業員工缺乏競爭意識,企業的經營也往往墨守成規,小富即安。
六、治理結構不同
中西方企業的制度安排不同。西方國家的企業的治理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英美等國實行的一元制,即“股東加競爭性資本市場”的治理模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二元制,即“銀行導向型”治理模式。中國企業實行德國、日本模式的二元制管理結構,股權高度集中,國有股比重仍然很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七、判斷效果的標準不同
西方企業文化注重用效果作為衡量的標準,中國企業文化則注重動機的好壞。對西方人而言,動機與出發點都在其次,重要的是效果;中國人更傾向于用一套道德或意識形態標準來看效果。
八、企業組織與員工關系方面的差異
在西方,相當一個時期以來,企業組織為員工實現自我提供舞臺的功能,越來越受到強調。由下屬變成同事和合作者,是當今企業組織和員工關系中的一項最基本與最重要的特征。與之相對應,員工亦被期待對自己的工作擁有高度的認同感。
歐洲的研究者通常認為,中國的企業未能真正為員工構筑成一種能夠贏得認同感以恒久替代家庭結構的組織樣式,也未能在富有深遠歷史傳統的家庭組織之外,生長成一種與之平行的結構。企業更經常地僅僅被看作是一個賺錢謀生的場所。
企業組織與員工之間關系的特征,通常與企業經理人員的領導方式存在深刻的交互作用。中國與西方在企業組織與員工關系方面的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為什么中西企業員工對所謂“好的領導者”懷有相當不同的期待。
一般認為,中國的企業員工通常會期待“好的領導者”對他或她的工作提供明確的指導,對他或她的私人及家庭事務同樣給予關照,同樣期待從上級那里得到福利方面的職權及與“人”相關的標準的評價;與此相對,西方的企業員工通常會期待“好的領導者”能夠令他或她獨立自主、有權有責地處理其工作,并且不干涉他或她的私人事務,同時期待從上級那里得到業務方面的職權及與“業績”相關的標準的評價。
總之,西方企業文化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注重邏輯思維和個人主義的一種企業文化;中國企業文化則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注重整體性和模糊性的一種企業文化。中西方企業文化各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隨著各國經濟聯系與商務往來的不斷加強,企業文化在國別之間的差距將會逐漸縮小。各種文化相互之間的深度融合,縱然難以形成洶涌澎湃之勢,但是那些賦予生命力的文化,或者各個文化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成分,定會漸漸根植于異域,在世界范圍內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司千字.21世紀企業文化融合淺析[J].經濟師,2002(12):19.
[2]海外收購是培育世界品牌的良策[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5-7-13(04).
[3]理查德•D•劉易斯.文化的沖突與共融[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30.
[4]黃海峰.跨國文化管理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J].中華文化論壇,2004(4):147.
[5]蔣志培.網絡與電子商務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6]書緣工作室.電子商務法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1.
[7]殷觀新,張穎,胡靜.電子商務法律熱點[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8]田文英,宋亞明,王曉燕.電子商務法概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1.
[9]李雅芳.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現狀•問題•對策[J].
(遼東學院 外語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0)
摘 要:中西方比較和分析文化中兩種不同文化在稱呼語、問候語、贊譽與謙遜語、致謝與道歉語幾方面禮貌原則的語用差異,可引起跨文化交際雙方對于中西方禮貌原則差異的重視,盡可能避免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從而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
關鍵詞 :禮貌原則;文化差異;語用差異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163-02
基金項目:遼東學院2013年度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語用視域下英語學習者文化意識提升研究”(2013q024)
禮貌是不同社會、文化條件下的一種行為規范。因此,禮貌具有文化特征。同時,禮貌也是一種語用現象,通常意義上被闡釋為說話人為實現某種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以此來建立、維護或者提升交際雙方間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中西方兩種文化中,禮貌原則都普遍存在且具有相似的社交功能。然而,禮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達方式,禮貌原則也因受到所在的特定文化的制約而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為了避免這種語用失誤,本文對中西方的禮貌原則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找出差異。
一、中西方禮貌的基本原則
在西方,關于禮貌原則的概述要從1967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開始。他指出,為了保證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會話交際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原則,尤其是“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括4方面:量準則;質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后來Grice發現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并不總是遵守甚至故意違反合作原則。針對這一現象,Leech認為人們在言語交際中違反合作原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交際中要遵循另一原則——禮貌原則,并將其劃分為6個范疇:得體準則:盡量讓別人少吃虧,盡量讓別人多收益;慷慨準則:盡量讓自己少受益,盡量讓自己多吃虧;贊譽準則: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謙遜準則: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一致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同情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在中國,顧曰國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5條禮貌準則: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和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的事物時要抬和尊;稱呼準則:按照“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原則選取適切的稱呼稱謂對方;文雅準則:擇雅言,棄穢語,多委婉,少直言;求同準則:說者和聽者在各方面力求和諧一致;德言行準則: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對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少自己付出的代價;在行為動機上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
二、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具體語用差異
(一)稱呼語
稱呼語體現了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身份角色、社會地位和相互關系的認定,因而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中國社會習慣于非對等式的稱呼語,而西方國家趨向于對等式的稱呼語。中國人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稱呼準則,在相互稱呼時仍強調體現“上下、尊卑、長幼”之分。例如:在親戚朋友中,輩分低的人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在學校里,學生不能直呼老師的姓名;在單位中,下屬不能直呼上司的姓名。所以我們在社交中經常聽到王阿姨、馬爺爺、李老師、劉主任、楊書記等類似的稱呼,一方面體現了對被稱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稱呼者的禮貌和涵養。與此不同的是,西方人認為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家庭成員間的稱謂并不像中國那樣要復雜地使用表現輩分的親屬稱謂。在英語中,除了Doctor,Professor等個別的傳統的職業稱呼外,是沒有諸如Manager, Accountant, Engineer,Teacher等的職業稱謂的。此外,上下級之間,除非在極為嚴肅的場合或雙方地位極其懸殊,否則通常都可以直呼對方姓名。
另外,中國人出于尊重,常會以“老”稱人,如“李老”“王老先生”是對德高望重的年長者的尊稱,而“老李”“老王大姐”是對同輩人親切的稱呼。但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卻很忌諱說“老”,認為“老”即“老而無用”,在表述此意時會格外委婉,更不會以“老”相稱。如果將中國人的尊老的稱呼習慣套用到西方人身上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問候語
問候語是雙方開始交際的最通常的方式之一,交際雙方在問候時大多使用高度規約化、儀式性、模式化的套語,而這些套語也存在不同語言社區的語用差異。西方常見的問候形式主要有祝愿式問候,如: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Hello等;關心式問候,如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 /How are you getting on ?等;交談式問候,如:以談論天氣來打招呼Lovely day , isn’t it ? It’s a bit cooler today isn’t it ?中國人也會有一些類似的祝愿式問候,“早啊”“你好”,但“中午好”“晚上好”在日常問候語中很少見。在關心式問候方面,中國人常說“你吃了么?”“你去哪啊?”“你干什么去?”這些用語的目的是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問候人對于此類問題的答案。但是如果用這種方式問候西方人,他們會覺得不理解甚至反感,認為這類問題涉及到他們的隱私,而不是友好的問候。中國人也不會以談論天氣來打招呼,如果以此方式對中國人進行問候,會被理解為沒話找話,令人尷尬。
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致問候時,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問候語用習俗,不然會導致語用失誤。例如,在大學校園,李明與一位英國外教相遇,李明想和外教攀談幾句,于是采用了這樣打招呼的方式:“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李明顯然只是略微了解用談論天氣的方法來與英國人打招呼,但是他卻不知道西方人在談論天氣時總是包含自身對天氣的評論,所以他的話應表述為“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 isn’t it?”更為恰當。李明出于禮貌原則談論了當天的天氣,但他只是純粹性地描述了當時的客觀情況,并期待對方對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作出回應。然而他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在打招呼時沒有提供足夠的交際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失去了問候的意義。李明的話語只會使這位英國外教感到莫名其妙甚至生氣,“難道我不知道天在下雨嗎?”
(三)贊譽與謙遜
稱贊是一種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言語交際行為,指說話者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恭維或贊譽聽話者或與聽話者有關的事物。中國人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做事秉持中庸之道,因此在稱贊語使用中也體現了這種影響。中國人稱贊別人時更愿意遵循文雅準則,采取委婉的表達方式,如“這個新發型很適合你”“你這個想法不錯”,這樣既得體,也讓被稱贊者感到舒服。西方人在情感表達上更積極主動,勇敢大膽,對別人的贊揚也比較直接,比如“Nice haircut.” “I like your new hairstyle.” “It’s wonderful!”等等。此外,由于西方人比較注重事物的外表,所以他們喜歡直接贊美人的外貌、身材、服裝、配飾等等,而中國人卻注重事物的內涵,偏好贊揚人的內在品行和能力。
在中西兩種文化中,謙遜都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但兩種文化表示謙遜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對于稱贊語所采取的表示謙遜的回應方略存在差異。西方文化傾向于尊人卻不貶己,遵循一致準則,迎合并肯定對方的贊譽,并在表示感謝后欣然接受。西方人還認為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是禮貌的表現,而并非自滿或自大。中國文化推崇貶己尊人準則,所以往往對于贊揚會先表示否認,然后再貶低自己一番。中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謙遜的表現,而并非自卑和虛偽,但這種做法卻違反了一致準則,會給西方人造成面子威脅。下面是一位美國客人對中國朋友家的女主人廚藝的贊美及女主人的回答:
American guest:“Everything tastes great !”
Chinese hostess:“No, no, not at all, you must be joking.”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美國客人在遵循了贊譽準則的同時也兼顧了合作原則中的質準則,對女主人的廚藝進行了誠懇的贊賞。但這位中國女主人卻本著謙遜準則,有意違反質準則(她不承認自己廚藝好是言不由衷的),對于對方的贊美持否定態度,用客套話貶損自己的廚藝,以此來表示禮貌。這種客套在美國客人看來是令人費解的,不明白為什么女主人要拒絕接受對她的贊揚,甚至會因此感到尷尬和不快。
(四)致謝與道歉
在致謝語的使用頻率和范圍方面,中西方存在明顯差異。西方人表達“thank you”的頻率比中國人使用“謝謝”的頻率高得多。在西方國家中,人們對他人給予自己的巨大幫助要表示感謝,對舉手之勞的小事也要表示感謝,西方人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可以用于任何人之間,對于他們來說,感謝本來的意義越來越少,而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禮貌。在中國,“謝謝”的適用范圍小于西方人“thank you”的適用范圍。在關系親密的人之間,中國人一般不使用“謝謝”,如果過于客氣,反而會讓對方覺得彼此關系不夠密切,感覺尷尬和疏遠。對于理所應當的服務,中國人通常不予致謝。
道歉是社會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為,是道德修養的基本體現。當我們的言語行為給對方造成冒犯與傷害時,道歉能夠用來維護對方的面子,彌補冒犯與傷害的后果,進而恢復雙方和諧關系。但在道歉的動機和道歉語使用頻率上,中西方仍存在差異。西方人道歉的動機更具功利性。西方人道歉主要是為了挽回行為對象的面子,從而保證雙方人際關系的正常運行。西方人將道歉作為行為手段,側重其外在形式,而并非看重自覺地內在感受。中國人道歉的動機更加偏向人文性,重視道德和人情,注重行為人自身的情感,因為覺得內疚而道歉,即歉意生發于內而表現于外。在道歉頻率上,西方人使用頻率遠超中國人。因為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凸顯個體自身利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極為分明,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越界”冒犯他人,連咳嗽、打噴嚏這樣微小的舉動也被認為可能驚擾他人或傳播細菌,也需要說聲“I’m sorry.”因此,西方人幾乎隨時隨地道歉。在中國人看來,道歉是一個相對鄭重的行為,與冒犯的程度相對等,微不足道的小事無需道歉,所以中國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時不時就道歉。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對于禮貌有不同的規約和理解,在禮貌原則的使用上也存在語用差異。因此,中西方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必須意識到兩種語言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選擇相應的言語行為和語用策略,盡量避免語用失誤,以此確保雙方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2〕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跨文化語用學—基于NSM理論的反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刮痧》;中西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05-0102-02
電影是一種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不僅能帶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還能讓人們身臨其境地學習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人文歷史等各種文化背景知識。電影里主角們精彩的對白、對人物行為和生活方式的生動表演更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加深人們對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了解。電影《刮痧》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就在于能夠以微見著,僅以一個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刮痧”就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讓人回味雋永。
一、《刮痧》劇情簡述
電影《刮痧》圍繞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生活展開。許大同在美國奮斗八年,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可謂實現了他自己的美國夢。然而,一場從天而降的官司徹底粉碎了這個美國夢。一日,許大同五歲的兒子丹尼斯腹瀉發燒,剛到美國探親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就用中國民間傳統的刮痧療法為孫子治病,而這卻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親許大同虐待兒童的證據。法庭上,西醫無法理解和解釋中醫的這種療法,法官當庭宣布剝奪許大同的監護權,由兒童福利院代為撫養丹尼斯。爺爺因此事內疚決定回國,為了讓老人臨行前再見一面孫子,許大同從兒童監護所偷出丹尼斯到機場送別,因此他受到了警方的通緝,妻離子散,朋友決裂,工作丟失,一個原來美好幸福的家庭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影片最后,在一家人不懈的努力和朋友昆蘭的幫忙下,終于向法庭證明什么是中國的“刮痧”,一家人才得以團圓。這部電影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場誤會和司法糾紛,但實際上展現的卻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面子”意識的差異
電影開頭在頒獎典禮后,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打了朋友昆蘭的兒子,因此許大同要兒子道歉,結果丹尼斯拒絕道歉,許大同就當著昆蘭夫婦的面不分青紅皂白打了丹尼斯一個耳光,昆蘭夫婦非常驚詫,不明白他為什么無緣無故打兒子。后來,許大同解釋說這一切只是為了給他們夫婦面子!可是昆蘭夫婦所代表的西方人卻認為這簡直不可理喻,不理解許大同打自己的兒子怎么會是給他們夫婦留面子。原因就在于中西文化在“面子”意識上的巨大差異。
“面子”,在中國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特征。所謂“面子功夫”,就是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行為。儒家傳統則是中國人“面子”意識的文化本源。儒家文化講究尊卑有別、三綱五常、各盡本分,注重通過禮治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人們更傾向于通過“面子”來整合社會關系,卻缺少民主、平等和法治等現代精神。中國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俯仰皆是:許大同打兒子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面子。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他不但要在人前留住他嚴父的面子,還要考慮朋友夫婦的面子。可他這樣做不僅沒給自己帶來一點利益,反而在法庭上多了一條被朋友指認的虐待兒子的證據。可見,在西方社會,人們更注重個體主義而不是面子工程,個體主義強調個體的獨立性、主體性,可以延伸為個人的權利,因此西方社會的人權和民利都發展得很好
(二)法律觀念的差異
電影中最為經典的一段是在法庭上,兒童福利院的美國律師通過這樣描述《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來證明許大同有暴力傾向:“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便摘來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時還毀了人家的制作車間――像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孫悟空在唐僧師徒取經道路上殺妖除魔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可見,在法律觀念上,西方人重利重法,而中國人重情重義。
在西方社會,個人利益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人以追求私利為目標,并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義。他們相信法律,認為只有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保護個人的權利,并制裁他人的侵犯。中國人由于受自古以來的農耕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重情輕法,重義輕利,把人情擺在了第一位,主要靠道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而不是靠法律,因此,中國人的法律意識相對比較淡薄。
(三)“不確定性規避”的差異
“不確定性規避”指的是一個社會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脅程度。電影的結尾,許大同的朋友昆蘭經過一番調查,自己親身嘗試了“刮痧”,并幫助許大同證實了這種中國傳統醫療手段的可行性。在這個確鑿的證據面前,兒童福利院最終撤訴了,但為何過去許大同在法庭辯訴時就那么困難呢?因為美國是一個以西醫為主的國家,許大同在法庭上對于“刮痧”這種中醫療法的模糊解釋不確定性過大,并不足以被采信。可昆蘭卻通過親身實踐證實了“刮痧”的醫療可行性,為法庭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滿足了西方法治社會對于證據的要求。可以看出,西方是一個法治社會,對證據的要求相當嚴格,即在法律程序方面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高;而在中國的司法中,重實體輕程序,對于法律事實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相對較低。
三、結語
電影是文化的一面鏡子。通過對《刮痧》這部經典電影所折射出來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經濟全球化,交通便利化,和移民普遍化等進程的加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相互碰撞和沖突形成了當今跨文化交際的特色。因此,我們應該關注,并努力地相互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這些差異中尋求契合點,進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最終尋求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關鍵詞: 文化 時代性 民族性
一
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反過來從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人類的生活、發展與文化休戚相關,離不開其創造的文化環境。人類生存、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創造不同文化、享受與選擇文化的過程。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心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狀況,也越來越關心自己的行為對文化產生的影響,從而更深層地來思考和探索文化。作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后文化探索的又一次思潮,國內再次掀起了文化探討的熱潮,傳統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人們競相挖掘、整理,各抒己見,熙攘紛紜。時代的變遷,東西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往來,打破了自視甚高的民族狹隘情節,交流、吸收、融合成為世界潮流。反映到文化問題上來,就是要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繼承與發展。因此,有必要繼續對文化問題進行一些有益的討論和思考。
二
對于文化的理解,即使在西方社會也不盡相同。英美傳統將文化理解為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德國的傳統文化研究者則將文化理解為以生活、或生命為本的活的東西,一旦文化形態化、制度化、模式化,就是文化的死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方實證的社會學傳統與思變的歷史哲學傳統之間的紛爭對峙。可見,即使傳統意義上的同一區域內,文化意識也不盡相同。對此,我們應全面看待文化問題,它既應包括人類實踐活動的一切成果,又應包括活的東西,甚至先進與落后的東西,只是在繼承方式上要有所批判與揚棄。
三
如前所述,文化是人在人自身及環境基礎上、在社會活動中產生、發展的,作為一種處理個體與外部世界關系時,精神與實踐層面所采取的方式而存在,并處在不斷演化之中,我們既不能違心地無視現成文化成果,又不能將其視為僵死不變的東西,而應學會把握文化傳承中的規律和靈魂。實踐和文化是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兩翼,共生共長。文化產生于人與自然之上,同時又不斷改造著人與自然本身。兩者的統一,才是文化。從過程的意義上看,文化不僅是在人本身及身外自然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的過程,而且是對人本身及身外自然不斷改造、提升的過程。人在創造著文化,文化同時也在塑造著人本身。
正如萬物由低到高進化一般,文化是一個由落后到發達,由蠻荒到燦爛的漸進過程。有時為了文化研究的方便,我們可以采取專題研究的方法,或年代截取的方法來進行,暫時撇開時間因素對文化的影響,但必須警惕“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做法,不能因此而忘記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忘記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要看見文化的沉積,不忘其發展性,研究發展,不忘其穩定性;要用發展與聯系的態度對待文化問題,以防有失偏頗,走向形而上學靜止、片面、孤立思維的泥淖。
四
文化內容復雜,是一個包含思想、意識、觀念層,文物實物層(既包括文學、藝術、思想家的作品,又包括科技的產物),制度、風俗層在內的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統一的體系,其中哲學、宗教處于核心地位,影響并滲透到其他因素之中。無論如何,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都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相互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①
每種文化系統都可視為由若干因素組成,它們與系統之間的關系密切而復雜。有些與系統相依存,如奴隸社會消亡其所有制將隨之消亡。而如科技與宗教可分離,可分別被吸納入別的系統;道德與法律,宗教與科技則可視為文化相融相斥的例子。其間此消彼長,諸因素的交錯消長,引發了文化系統的動態變化。彼此間的依存相容潛藏著導致系統崩潰的危機,相離不融又催生了新的系統。在文化發展與并存的進程中及不同階段,得以延續與吸收的成分無疑體現著文化的普遍因素,從而沉積下來,形成不同文化的獨特特征,打上其特有的文化烙印。
五
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卻獨立于人本身而存在,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具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因此,文化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我們能夠理解文化,對不同文化合理吸收與取舍,并在此基礎上把握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保證我們的文化建設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做到健康有序地發展。
從文化與人的關系上來看,文化是能動的人在一定的意志和目的推動下創造出來的。人類的創造活動及其成果要受到已有成就的制約,因而具有積累性和規則性。這不僅適用于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且適用于觀念文化。文化創造的最終動因歸根結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有什么樣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就有什么樣的文化。如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萬物有靈,母系、父系氏族社會形態無不與其低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有關。
對于傳統文化的研究必須通過一定的文物來進行,而對于創造這些文物的創造者的思想、觀念,只能通過文獻及文獻記載的相關制度、習慣去研究。因而,文物與文獻就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年代的久遠,歷史及環境的變遷,必定造成文物的佚散、記載的不完備、理解的偏差,加上主體的選擇和加工等方面的原因,決定了文化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進而可能造成文化認識與理解上的難解之謎。在這個問題上,實事求是是我們打開此結的金鑰匙:文獻記載的差異,可以通過不同文獻記載的相互對比勘校,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文物的散佚,可以通過后來新出土文物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也可以通過嘗試再現復原、反推的方法的方法進行研究。總之,只要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去做,實就行將不遠了,就會接近文化本來的面目。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從而形成不同的歷史文化形態。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態之上,同時又具有自己的文化類型及亞文化圈,并根據時代而發展,具有時代特性。除此之外,文化還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各有特點。因此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是一個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問題。另外,不同的文化都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都曾有過輝煌時期,也都為人類的文明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各民族的文化除了優劣長短外,并無高低之分,我們既不可以以己之長比人之短,又不可以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否則往往不能正確評估自己民族的文化,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人類歷史上德、日納粹主義施行的種族歧視、文化滅絕政策,應該為我們敲響永遠的警鐘,啟示后人切莫重蹈歷史的覆轍。熱愛自己的國家,首先就要熱愛自己的文化,同時也不反對別的民族熱愛自己的文化。而對一個國家、民族而言,只有文化的滅亡才是真正的滅亡。究其最終,文化的發展應是一元與多元的統一,唯有如此這個世界才會多姿多彩。
六
中國文化豐富多彩,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包括文治與教化的意思。中國文化的思想是一個包含諸多因素的統一的體系。其中主要有四個: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其中天人協調思想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決人與自身的關系,以及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和與中的思想主要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剛健有為思想是處理各種人生總關系的總原則。四者以剛健有為思想為總綱,形成中國文化思想的基本體系。而新時代的英勇頑強、自強不息、革命大無畏精神與和諧發展又為中國文化思想增加了新的內涵。
相比較中西方文化基本差異的表現之一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文化比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家庭問題是中西方文化的第二個差異。中國文化以家族為本位,注重個人的義務與職責;西方文化注重個人的權利與自由,而缺乏個人對家庭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對待民族關系問題中國有一個傳統,把“協和萬邦”作為原則,亦即當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世界;西方古代哲學比較注重分別和對抗,亦是斗爭、征服。這是中西文化的又一個差異。
七
在文化思想領域存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如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科學與非理性的對立。因此,在文化的學習繼承中,辯證唯物主義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學習文化和繼承文化,首先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觀點,對文化進行一些認識和分析研究,對前人已有的文化及研究成果作辯證吸收,開放務實,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才能對不同的文化、對前人的理論認識作出科學的分析,對不同的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發展我們的新文化。
注釋:
①恩格斯在《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506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引自《美術概論》,王宏建,袁寶林編)
參考文獻:
[1]李中華,張文華.論中國傳統文化.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1月第一版.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言;文化;文化輸入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y equal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nvolves language, and involving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each other, hard to divor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put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put the content and method.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input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構造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的使用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約,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呂叔湘先生說過:“學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如今新課程也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目標要求。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而且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個從事英語教學的工作者,在語言教學中系統地進行文化輸入和滲透,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融合,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他們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一、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文化輸入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直接關系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確應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我們將詳細從以下三點分析其重要性。
1.1、語言與文化關系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會文化環境中,人的一切行為受到社會文化模式的約束,語言交際行為也不例外。各國各民族文化都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積淀,它們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可見,在教學中也不能脫離鎖鑰語言國家的文化及歷史。如果只講語言,不了解語言文化,就很難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從而使用得體的語言。在外語教學中,如果只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而忽視了語言的載體功能即是忽視了語言是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就勢必造成學生不熟悉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從而達不到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學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必須要了解使用該語言的那個名族的社會文化。如果忽視了語言教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統一,不僅影響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際過程中常常造成語言的誤用。
1.2、中西方文化差異看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倫理觀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內涵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比喻意義、聯想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例如,“狗”這個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表義都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那個“a lucky dog”(幸運兒)習語表明在英語國家的身價百倍。透過同一個詞的不同聯想意義。另外,以《圣經》中的Garden of Eden來指代漢語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來比喻“狡詐者,守財奴”,以strong as a horse來表示“氣壯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過午時茶”等諸如此類的成語、典故和短語,都是英語民族生產、生活、文藝的反映,在日常的外語學習中,經常會有學生因為不能正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這些差異而出現望文生義甚至混淆文化習俗的現象,所以只有將它們放在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教學,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1.3、外語教學現狀看
首先,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領域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教師在教學中缺少文化意識。雖然近年來引進了不少國外的教材,但教師仍以老的教學方式去授課,注重語法和語言點教學,課文的理解,而忽視了文化的輸入。此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習慣接受“填鴨式”的教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大多數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常把中西文化等同,忽視了文化差異,不熟悉外國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許多誤區,致使他們不能順利將英語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造成了“啞巴”英語的現象,不能理解文章內容,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以上都是教室在外語教學中所具有的這種普遍現象,也要求我們必要將文化適時地導入到外語教學中來。
二、文化輸入的方法
2.1、多渠道,多手段
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可通過英語國家的電影、錄像、電視新聞、紀錄片或展示一些關于承載西方文化的圖片、物品等讓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這對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培養語言能力很有益處。
2.2、文化背景介紹
重視并加強課文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每一種語言都能折射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文化現象,如英語中的Thanksgiving,如果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是無法正確體會其含義的,所以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
2.3、詞匯講解
在詞匯中學習文化。英語單詞是交流、寫作的基礎,故詞義準確把握很重要,它分為指稱意義和隱含意義,指稱意義為基本含義,而隱含意義則往往帶有文化內涵,如fox意思是狐貍,隱含意義是狡猾。由于各民族的特性,有些詞匯的指稱意義相同而隱含意義不同,這是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所以在講授詞匯時,不能讓學生對詞義的掌握停留在表面,要讓學生領會詞義的隱含意義的同時了解這個詞所反映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等。
2.4、中西方差異對比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差異融進教學,把二者在稱呼、問候、感謝、贊美、關心、價值觀、信仰等等各方面加以比較,滲透到教學中。
2.5、課外學習方式
課外閱讀中學習文化。教師課堂上的文化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看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報刊、書籍,推薦一些高質量的課外讀物給學生,這樣既能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閱讀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西方的文化,一舉多得。總之,語言和文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文化導入對學生正確使用英語有重要意義,所以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并加強文化的導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正確、合體的使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
三、結束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減少語用錯誤。文化創造力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一種主動從外國文化源泉中攝取新東西的潛能,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和補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會使年輕一代對外國文化盲目;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機械的死記硬背,符合與時俱進的時展要求,使學生能夠學到真正活的英語。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2、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 [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1999,76.
4、霍爾. 侯勇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5、胡文仲, 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 束定芳. 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飲食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017-02
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使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密切,這種具有不同語言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被稱作為跨文化交際。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來華投資經商、旅游觀光的外國客人將越來越多,跨文化交際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由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等差異,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飲食文化一種非語言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差異,不僅能增加對外語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一些文化沖突和語言交際障礙,以達到增進了解、促進交流的目的。
一、飲食觀念的不同
受地域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中西方飲食觀念也是不盡相同。西方人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重視食物的營養成分,講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如脂肪、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量和構成比例。甚至有的西方人會拿著科學菜譜去超市挑選自己的食材。在制作菜肴時,營養也是他們首先考慮的要素,其次才考慮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要素。西方人的這種飲食觀念與西方整個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西方哲學思想以形而上學為主要特征,以事物之理為研究對象,而事物之理常為互相連貫的形上學理,從而結成了形上哲學。一方面,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心理學、方法論等方面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西方飲食力求口味清淡,注重膳食均衡,早餐往往是雞蛋、牛奶、面包再加香腸,營養均衡,熱量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餐;晚餐通常是面包、香腸、牛排、炸雞、奶酪等,簡單又豐富。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用料、服務,講究菜料的數量和營養搭配,甚至在西方人的廚房里,經常可以看到天平、計量器之類的工具。縱然有這些用心的搭配,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則是一種感性或美性的飲食觀念,注重飲食的感性和藝術性,味道是衡量菜肴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樣,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其思維方式傾向于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性,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看成是既相互對立又互相聯系的矛盾統一體。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鼎鼐,菜系多樣,口味豐富。對于菜肴的制作過程也特別講究分寸,就是菜肴的整體搭配,追求菜料與配料和輔料的味道的完美融合,相互滲透。另外,中國菜肴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中國菜系具有百菜百味的特點,菜肴講究味道的美好、融合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質量和豐富,甚至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廚藝。俗話說,“民以食為先,食以味為先”。中國人的飲食強調的是味道的相互調制,整體融合,追求的是一種在視覺、味覺、觸覺上難以表達的“意境”。但是,中國菜肴不太注重菜的營養充分,以及合理搭配,他們認為只要口味好,便可稱之為佳肴。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很快辨別出菜的“好壞”,分出菜的“優次”;然而如果要說出問為什么“好吃”,為什么“不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難以表達清楚了。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這也恰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的突出特點。
二、飲食對象的不同
在中國的漢字里,“菜”為形聲字,與植物有關。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了六倍。中國的飲食以素材為主,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西漢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北魏的《齊民要術》是中國最早的素食食譜,里面介紹了 11 種素食。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在平常的飲食菜肴中占主導,只有在春節或重大節日時,葷菜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這與佛教文化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把動物看成是“生靈”,視植物為“無靈”,這種思想表現在飲食生活上,則表現為主張素食主義,甚至延續到今天。但是,西方人一直秉承著游牧和航海部落的文化習性,生活方式以漁獵、養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主張葷食主義,食物多是肉類和乳制品,如牛肉、雞肉、豬肉、羊肉、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等。這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使得中西方人身體體形的變化,有人甚至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具體來說,西方人身體普遍健壯:個子高、腿長、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個子矮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于西方人過量地攝取肉類脂肪類食物,而蔬菜等維生素的攝取量相對較低,所以西方人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的概率要高于中國人。
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在文化行為方面另一個表現為:西方人喜歡開拓,探險、沖突;而中國人則安于現狀,固本守己。正如美國民俗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非常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羅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則類同于現代世界的浮士德式。的確,西方人如美國人在開拓西部時,他們可以舍下一切,舉家搬遷,毫無牽掛,把整個家產往車上一拋,就走出去了。而中國人則一直守著“本”“家”和“根”思想,許多在海外漂泊幾十年的華人,末了還是要拄著拐杖回大陸尋根問祖。這種葉落歸根的觀念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和中國民俗豐富的人情味。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中說到: “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中西方飲食文化之中明顯地表現出這種“和合”與“分別”的文化特征。在中國,任何一個大小宴席,不管是家庭便飯、朋友聚餐還是商務會餐,用餐的形式都只會有一種,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菜肴擺滿一桌,齊家共享。在用餐方式上,中國人都用筷子夾菜,用勺子喝湯,用碗盛飯,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彰顯“和合”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種祥和、團結、共趣的氣氛。大家坐在一起品味各種美味佳肴的同時,又可以彼此暢談,交流感情。在中國的餐桌上,人們彼此敬酒、相互禮讓,在美好的食物面前,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然,這種飲食方式有一些的不足之處,比如,食物的過度浪費、飲食的健康衛生,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和合”的文化特征和“大團圓”的價值觀念,也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重要思想,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西式飲宴上,美味菜肴固然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只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結友,通過與周邊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際的目的。當然,中西方宴會交際的目的都很明顯,只是中國的宴會上,除了與鄰近客人交流外,用餐的人還會與全席甚至其他席的客人進行交流,而西式宴會上,交誼只是在與相鄰賓客之間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式宴席好比是大家的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則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另外,自助餐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西方飲食餐具比較簡單,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叉邊切邊吃,喝湯則用專門的湯匙。餐具使用也有講究,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用途,刀叉種類繁多,有主餐刀,主餐叉、甜品叉、餅叉;主餐匙、主湯匙、甜品匙、甜湯匙、茶匙、咖啡匙等等。宴會上所有食物會提前準備好,并整齊地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少取多拿,講究節約,用餐沒有固定的座位,喜歡自由走動,愉快友好地進行交流,即便是在外面請客吃飯,也是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這也表現了西方人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和尊重。
總之,任何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方飲食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也是相對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跨文化交際使得世界各國飲食文化不斷的融合。今天,我們在大街上隨處可找到意式餐廳、法式大餐、麥當勞、肯德基等西方飲食,而中國菜館也是開遍了全世界。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和整合過程中,飲食文化已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紐帶”,悄悄地改變著全世界。實現世界各國飲食文化的大融合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享受不同美食的同時增進彼此了解,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
[摘 要] 本文從三方面對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了比較。一、中西文化在廣告語言方面的異同;二、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的異同;三、中西文化在時間觀念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 西方文化的導入和滲透 廣告語言 體態語言 時間觀念
隨著中國加入WTO, 隨著全世界正在向“地球村”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商務往來更加密切。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們很難體會英語語言以及某種行為的深意和微妙,而很多商務活動的成功與否恰恰取決于你對這種微妙之處的理解和應對。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和精通商務往來目標國的語言,更要掌握和精通它的文化。因為語言和文化向來是不可分的。所以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異同的比較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首先找到多個恰當的角度和切入點,然后對中西方文化異同的表象進行深入分析,這些切入點也應該是商務活動中需要掌握的知識。
一、中西文化在廣告語言方面的異同
廣告不單純是一種經濟活動,還是一種文化交流,甚至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征。隨著世界各國間的商品流通日益頻繁,一個重要的促銷手段―廣告是不容忽視的。那么廣告詞作為廣告的載體,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們很難把我們推向世界的產品的廣告譯得合乎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反,如果沒有英美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們很難體會英文廣告的深意和微妙。比如:漢語的廣告語言中最常見的就是諧音和雙關。我國的黃河冰箱的廣告詞“黃河冰箱,領鮮一步”中的“鮮”就與“先”諧音。另外,我國的茅臺酒的廣告詞“國酒茅臺,世界之醉”中的“醉”也用了“最”的諧音。臺灣一家鐘表店的廣告是“一表人才,一見鐘情”,這里連用兩個雙關成語,突出刻劃了鐘表的端莊俊逸,讓人一見鐘情,產生非買不可的購物欲。英文廣告比較洗練、含蓄,也經常運用比喻、象征、對偶、雙關等修辭手法,其中最難理解的也是最難翻譯的是雙關。 廣告英語還經常采用頭韻(alliteration)、元韻(assonance)、押韻(rhyme)、假韻(consonance)等韻類增加廣告詞的音韻美。為了我們更好地理解英文廣告,下面就一條英文本土廣告做一分析。
這是一則“PORSCHE”“保時捷”汽車的廣告。
Its sound is as unique as its shape./Its brakes are as unique as its engine./It’s not built to be something to everyone./But everything to someone. 這則廣告詞中前兩句運用了Parallelism 結構(“平行”,漢語中叫“排比”)。這一結構使用的規則就是用相似的語法形式來表達相近的意義, 作用就是使句子本身更有韻味。那么借助于這一結構,表達了保時捷汽車的聲音、外形、制動和引擎都是獨特的。另外,這則廣告詞中的前三句,還運用了頭韻(alliteration)“Its”,讀起來瑯瑯上口。這則廣告詞中后兩句運用了復合詞的調換,第三句中的 “something”和“everyone”在第四句中換成了“everything”和“someone”。通過這一微妙的復合詞的調換,傳達了保時捷汽車與眾不同、精益求精的技術。這兩對復合詞是這則廣告詞的亮點。
另外,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前些年有這樣一則報道:某電池廠生產的“白象”電池,在國內產銷兩旺,但相同的產品,包裝上英文名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國外銷路并不看好。究其原因,原來產品英文名處理不當。在英語里“white elephant”喻指“龐大,但無用的東西”。這種比喻有一個典故。原來暹羅國(古泰國)盛產白象,由于其體形龐大,性情溫順,毛色好看,又數量不多,被看成一種稀罕之物,僅供養于宮中,作為國王的寵物。國王為了處罰大臣,就把食量驚人的白象賞賜給大臣,很快大臣的家當被吃了個精光,但因為大象是國王的賜物,大臣又不敢隨意處置,只得硬撐著,直到一貧如洗。所以在英語里“white elephant”喻指“龐大,但無用的東西”,也難怪以此命名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不受歡迎。如果弄清了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就不會造成如此重大的失誤和損失。
二、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的異同
在表達數字方面,中國人常用食指表示一;食指和中指表示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表示三;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表示四;五個手指表示表示五;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六;食指和中指與大拇指捏在一起表示七;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食指彎曲表示九;一個拳頭表示十。英國人在表達一至五時,和中國人的手勢是一樣的。在表達六至十時,他們用兩只手。比如:他們用一只手的五個手指和另一只手的食指表示六,其他依次類推。而美國人卻用大拇指表示一;大拇指和食指表示二;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表示三。在籃球比賽時,我們經常會看到美國人用這樣的手勢表示“三分球”。四和五依次類推;從六到十他們也是借助于兩只手來表達。由此,我們知道中、英、美三國在用手勢表達數字時是完全不同的。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還有其他的不同。中國人常常用“翹直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表示贊賞之意,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旅游者常用“大拇指豎起,余指握拳朝上,大姆指朝向手體右方”表示搭便車。但是在希臘,此種手勢則有污辱和輕視對方之意。中國人通常用“雙手掌心朝外,舉至頭部位置”表示投降,而英國人則用這一手勢表示讓觀眾安靜,希臘人認為這種手勢含有侮辱人之意;要想確認:您是在叫我嗎?中國人常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美國人用手心指向自己的胸口;要表示“到這兒來”英國人和美國人通常是伸出食指,手掌朝著自己的臉,將食指向內屈伸;中國人則是伸出手臂,掌心朝上或朝下,然后屈伸手指;希臘人用手和前臂形成一個弓形,然后前后擺動整個手臂;而大多數歐洲人認為希臘人的這個手勢表示讓人離開。
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的沖突更是屢次發生。幾年前,歐洲的水手下船游泳,他們游到了東地中海的。這時,由于語言不通,站崗的希臘士兵用“手和前臂形成一個弓形,然后前后擺動整個手臂”這個手勢示意他們過來接受檢查與盤問。水手們以為是讓他們趕快離開。于是,士兵們越是擺動手臂,水手們越是使勁往遠處游。最后,士兵們以為這些人一定是偷渡者或不法之徒,只好開槍射擊了。如果多了解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識,這幕慘劇完全可以避免。
三、中西文化在時間觀念方面的異同
不同文化中的成員時間觀念有所不同。總體說來,北美和歐洲的德國人時間觀念很強;而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時間觀念則較弱。美國人視時間為一項重要的資源,他們經常會說“時間就是金錢”;德國人非常守時,他們對于預約不遲到亦不早到,遲到和早到都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現。對于美國人和德國人來說,如果確因有事讓人等了5分鐘,必須做出解釋。歐洲的意大利人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常遲到,認為這是“風度”。遲到者往往以交通擁擠等為理由,無須多做解釋;在英國,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因為女主人要為客人做準備,客人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鐘;非洲的埃及人的時間觀念也不強。如果埃及人說:“稍等,5分鐘”,就意味著要等半小時;在南美洲的巴西遲到1小時,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中東一些國家,預約都是大概時間,按約定時間前往,常常要等上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對阿拉伯人來說,他們對時間的感覺是“看上帝的安排”;俄羅斯人在時間安排上也比較隨心所欲。
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影響具有諸多差異性。除了以上提到的,在其他諸多方面都有可比性。所以教師應通過對中西文化異同的比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為學生在將來的國際商務活動中排除語言及文化障礙,為順利實施商務活動奠定良好的語言及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辜正坤:難以相融的中西文化,《北大訪談錄》,200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