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流行狀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慢性病;危險因素;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66-01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人口老化,在我國城市地區,以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逐漸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國內外研究表明,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1]。這些行為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不合理膳食、缺少體育運動、肥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我們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對黃石城區居民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為制定慢性病的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黃石市4個城區的常住居民共55萬人口作為調查人群。采用三階段系統抽樣方法,通過三次單純隨機抽樣,產生一個完整的樣本。先在4個城區采用單純隨機抽樣分別抽取10個居委會(一階單位);再在抽取到的居委會中隨機抽取100個住戶(二階單位);每個抽到戶中隨機抽取1名成年人(16-69歲)為調查對象。由調查員入戶進行一對一的問卷調查,每個城區各完成1000份。
1.2調查內容 調查采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一編制的《行為危險因素與健康關系調查問卷》,主要內容有基本的人口學資料、健康狀況及對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不健康飲食習慣、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有關概念定義吸煙:每天至少吸1支煙且連續6個月以上;酗酒:一次喝150ml以上的白酒或相同酒精含量的其他酒;缺少體育運動:每周鍛煉不足3次且每次時間不足30分鐘;體重超重:身高體重指數(BMI)>25;高脂攝入:每周至少有3天吃含油及脂肪多的食品(動物內臟、肥肉、油炸食品等)。
1.3統計方法 統一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數據整理和清洗以及統計分析。對部分行為危險因素的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2 結果
共完成有效問卷3984份,完成率99.60%。其中男2120人,女1880人。年齡16-34歲占34.14%,35-54歲占49-15%,55歲以上占16.74.已婚占83.14%未婚占10.01%,離婚、分居或喪偶占6.18%,文化程度大專或以上的占23.45%,高中或中專占64.18%,初中及以下占12.37%,國家機關及國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占22.15%,企業職工占38.16%,家務或離退休人員占28.45%。
8.15%的調查對象過去30天因患病使得日常生活受到限制,這些疾病依次為:心腦血管病(28.22%),消化系統疾病(19.02%),呼吸系統疾病(15.03%),糖尿病(10.74%)和精神狀況不好(5.52%),由于這些疾病有10.12%的患者不能獨自完成日常的一些活動。
2.1吸煙 調查對象的總吸煙率為37.35%,其中男性67.92%,女性2.58%。47.99%的調查對象知曉吸煙的危害,掌握吸煙危害知識者中現吸煙率為28.29%,與不掌握吸煙危害知識者中吸煙率31.08%,差異無顯著性(x2=3.691,p>0.05)。
在吸煙者中,開始吸煙年齡14-18歲的占34.15%,19-24歲的占41.70%,≥25歲的占19.10%。96.03%的吸煙者以吸卷煙(機制)為主。在吸煙者中,目前打算戒煙的有17.02%,在戒煙者中,戒煙一年以上的占35.23%。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男性(OR值18.161)、家庭成員中有吸煙者(OR值2.156)、婚姻狀況不良(OR值1.42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OR值1.403)的調查對象較容易成為一個吸煙者。
2.2酗酒 10.17%調查對象回答有酗酒行為。4.74%的調查對象既是酗酒者,又是一個現在吸煙者,酗酒者的吸煙率(46.63%)明顯高于非酗酒者(27.83)(x2=28.36,p﹤0.01)。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男性(OR值7.147)、婚姻狀況不良(OR值1.62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OR值1.472)及每天吸煙2包以上(OR值1.228)的調查對象更容易是一個酗酒者。
2.3高血壓 16.89%的調查對象回答曾被醫務人員確診為高血壓。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超體重(OR值2.841)和高脂攝入(OR值1.832)的調查對象更易患高血壓。
2.4體重超重 28.99%的調查對象體重超重BMI>30者比重占46.23%。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患高血壓(OR值2.130)年齡在35-54歲(OR值1.669)、已婚(OR值1.574)的調查對象更易是一個體重超重者。
2.5缺少體育運動 21.19%的調查對象缺少體育運動,未進行體育鍛煉者中42.12%是因為沒有時間,32.14%是不喜歡運動,12.27%是因為工作太累。能堅持每天鍛煉且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者占36.13%。
3 討論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深入和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平均期望壽命的不斷延長,我國已完成了由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人口轉變過程,人口老化明顯加快,我國居民疾病模式發生重大變化。黃石市城市居民總死因順位中,腦血管病、心臟病和惡性腫瘤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病已占居前幾位,成為居民的主要死因。而我市城區居民普遍存在吸煙、不合理膳食、酗酒、缺少體育鍛煉等行為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的存在將會引起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發,在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疾病中,心腦血管病占首位,這與我省城市地區心腦血管病占居民死因第一位的結論[5]一致。
統計分析表明,不同的特征人群行為危險因素流行狀況及影響因素不同,如家庭成員中有吸煙者調查對象比家庭中無吸煙者的調查對象更容易成為一個吸煙者,同時,因有不良婚姻經歷及工作壓力易使受調查者產生吸煙、酗酒等行為危險因素。行為危險因素有其存在的廣泛性和相互強化,調查結果顯示,酗酒者的吸煙率明顯高于非酗酒者,不堅持體育運動、體重超重、高血壓及高脂攝入因素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黃石城區居民中的行為危險因素流行情況較嚴重,我們必須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深入開展健康促進活動,采取多種策略使廣大居民能夠樹立健康意識,積極參與健康促進活動,促使不健康的行為發生改變,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的行為習慣,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Lu M, Yao WZ, Zhong NS, Zhou YM, Wang C, Chen P, et al.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Chin Med J 2010; 123: 1494-1499.
[2] Chen YH, Yao WZ, Cai BQ, Wang H, Deng XM, Gao HL, et al. Economic analysis in admitted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hin Med J 2008; 121: 587-591.
[3] Zhou YM, Wang C, Yao WZ, Chen P, Kang J, Huang SG,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rural area in China. Chin J Tuberc Respir Dis (Chin) 2009; 48: 358-361.
[4]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09). (Accessed February 25, 2010 at http://)
[5] Sun YC. Advances in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n Med J 2010; 123: 6-17.
中圖分類號: R544.1;R58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7)06-1300-02
心腦血管疾病是當前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現在上升到城鄉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第二和第三位,而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的患病率也明顯提高,且大多數集中在中老年人群,成為中老年人群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解該人群的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流行狀況,筆者于2005年對柳州市機關離退休人員共3809人的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狀況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為柳州市機關離退休人員共3809人,年齡55~90歲,平均63.9歲,其中男2303人,女1506人,兩性間年齡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血壓測量:依據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的規定,測量血壓時被測對象至少靜息10min,采用汞柱式血壓計量坐位右上臂血壓3次,取平均值;采血方法:受檢者清晨空腹抽取前臂靜脈血3ml,放置試管中,1.5~2h內送醫院檢驗中心,生化項目的檢測由檢驗專業人員使用日本生產Au-1000型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檢測。
1.3 判斷標準
高血壓的診斷按1999年中國高血壓聯盟提出的高血壓新標準[1]:收縮壓(SBP)≥ 18.6kPa或舒張壓(DBP)≥12.0kPa。空腹血糖(FBG)≥7.0mmol/L,血脂異常診斷標準根據血脂異常防治建議[2],總膽固醇(TC)增高≥5.7mmol/L或甘油三酯(TG)≥1.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0.9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3.3mmol/L。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人員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檢出率見表1。其中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男女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性別人員血脂異常檢出率,見表2。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本組人群中血脂異常檢出率最高,達82.1%;其次為高血壓,占38.6%;高血糖亦達11.2%。由此可見,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是本組人群常見病,定期健康體檢將有助于這類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有文獻報道,高血壓和血脂異常患病率男女性別間無顯著性差異[3-5],本組人群中男性高血壓和血脂異常患病率高于女性,有顯著性差異(P0.05),雖然不能憑一次血糖診斷糖尿患者,但應高度重視患者血糖高的現象,進一步進行必要的各種有關糖尿病的確診檢查。有關調查表明:糖尿病常在發病5~10年后才被發現,大約20%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已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并發癥,所以,不能忽視已有糖尿病并發癥狀或體征、尚未做出糖尿病診斷的患者的篩查工作[7]。本組人群中血脂異常檢出率達82.1%,明顯高于歐新華、陳曉報道結果[8,9],可能與年齡差異有關。男性和女性TC、TG,HDL和LDL檢出率,分別是27.7%和38.8%,30.6%和32.7%,32.7%和11.8%,19.0%和20.7%,見表2。TC男性高于女性(P
參考文獻:
[1] 武陽豐.我國人群高血壓及其危害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通訊,2003,32(12):27.
[2] 方圻,王鐘林,寧田海,等.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1.
[3] 史虹莉,徐一甄,沈稚舟,等.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6,12(3):157-159.
[4] 羅宏斌,黃麗青,冉燕雪,等.廣州市荔灣區10800例糖尿病患病調查[J].廣東醫學,2004,25(10):1207-1208.
[5] 楊澤,鄭宏,唐雷,等.衰老和肥胖與糖尿病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2):78.
[6] 陳琴,陳麗,孫彩云,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患病情況分析[J].醫學論壇雜志,2006,27(21):47-48.
[7] 張麗華.糖尿病發病趨勢及預防措施[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7,5(4):187-188.
[8] 歐新榮,王艷,張兵.長沙市疾控系統離退人員血糖、血脂異常調查及相關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6,13(2):356-357.
[9] 陳曉榮,逢增昌,肖穎,等.青島地區35~64歲城鄉居民血脂異常特點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雜志,2004,12(6):203-205.
【關鍵詞】院前急救;指揮調度;
【中圖分類號】R197.3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2)10-0026-02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是否完善與及院前急救水平、指揮調度質量是衡量一個地區急診急救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標。隨著我州的不斷發展,院前急救需求也逐年增長,本文通過涼山彝族自治州2005年—2011年“120”指揮調度信息進行分析,為不斷完善我州院前急救體系的建設,提高指揮調度質量和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整體水平,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地區廣大病員服務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涼山彝族自治州緊急救援中心2005年—2011年有效呼叫“120”的指揮調度信息
1.2方法:對我州7年間院前急救發展情況、呼救病種構成、呼叫出車月、日高峰時段進行分析
1.3統計學方法:使用Excel和安克“120”指揮調度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涼山彝族自治州總面積6.04萬平方公里,轄17個縣市,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人口487萬,其中彝族人口244萬、占50.1%[1],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自2005年—2011年全州有效出診117338次,急救傷病員123608人。
2.2院前急救發展情況:七年來有效出診117338次,急救傷病員123608人次。年有效出診趟次平均增長率為8.73%,平均發展率為108.73%。年急救病員人數平均增長率為6.73%,平均發展率為106.73%,見表1 (P
表1涼山州2005—2011年院前急救發展情況統計表
Table 1Statistical tabl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ituation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年度出診趟次較上年增長率急救病員數較上年增長率200512510 14200 2006136509.11%146333.05%20071566314.75%1663113.65%20081786914.08%1867112.27%2009181101.35%190171.85%2010189804.80%195873.00%2011205568.30%208696.54%合計117338 123608平均增長率 8.73% 6.73%平均發展率 108.73% 106.73%2.3呼救病種構成: 呼救病種構成前三類依次為:交通傷(33.27%)、除交通傷外的創傷(25.44%)、內科疾病(22.60%),見表2 (P
2.4呼叫出車月、日高峰分布:呼叫出車月高峰依次為:12、11、8月,低谷依次為:4、2、6月,見表3 (P
表2涼山州2005年—2011年院前急救病種統計表
Table 2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tatistical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病種 病員人數構成比(%)內 科2793522.60%除交通傷外的創傷3144625.44%婦產科90237.30%交通傷4112533.27%中 毒89377.23%兒 科23981.94%其 它27442.22%合 計123608100.00%表3涼山州2005—2011年按月份統計出車情況表
Table 3 Monthly statistics dispatch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月 份出診趟次構成比(%)一月100898.60%二月90937.75%三月92257.86%四月89957.67%五月94218.03%六月91447.79%七月99518.48%八月101428.64%九月98298.38%十月100028.52%十一月103838.85%十二月110649.43%合計117338100.00%表4涼山州2005年—2011年按時刻統計出車情況表
統計資料顯示,7年來我州院前急救有效出車趟次和急救病員人次逐年增加,年出診趟次平均增長率為8.73%,平均發展率為108.73%。年急救病員人數平均增長率為6.73%,平均發展率為106.73%。這說明:①隨著我州經濟的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②涼山州緊急救援中心及相關“120”網絡醫療機構對“120”的重要性和院前急救知識的大力宣傳、普及,我州人民對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意識逐步增強。③得益于我州建立了比較完善的“120”院前急救機制[2]。
就院前急救呼救病種構成來看前三類依次為:交通傷(33.27%)、除交通傷外的創傷(25.44%)、內科疾病(22.60%)。可見我州以車禍為主的創傷高居第一位(58.71%),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2, 4,5,6]是危害我州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為:①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山區地區,山高、路陡,道路狀況相對較差。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交通工具廣泛應用的同時部分民眾在使用交通工具時安全意識缺乏存在疲勞駕駛、超載、無證駕駛、酒駕等情況。③部分民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安全意識缺乏、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④酒后突發安全事件和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毆等[3]有所增加。因此,應加強我州的城鄉道路建設,改進通行狀況;加強我州民眾交通安全認識以及安全生產和生活的相關知識教育,從而提高我州民眾遵守交通規則以及自我防范、自我保護能力;“120”網絡醫療機構應加強針對創傷的急救物資、人員準備,加強創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學習,規范急救技術和流程,從而建立一支裝備精良、技術過硬的院前急救隊伍。
就呼叫出車月、日高峰分布來看呼叫出車月高峰依次為:12、11、8月,低谷依次為:4、2、6月。這是由于①11、8月是我彝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彝族年和火把節大假期間外來旅游人員和出行民眾較多,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以及假日綜合征導致各類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②12、8月是一年中相對較冷和較熱的季節。氣候因素導致各類疾病發病率增加同時駕駛員易疲勞、道路通行情況差(結冰、下雨導致道路濕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5]。③我州農業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86%以上[1],12、11、8月份系農閑季節廣大農民朋友慢性病就診、外出活動、打工的意愿增強,而4、2、6系農忙季節廣大農民朋友慢性病就診、外出活動、打工的意愿下降。呼叫出車日高峰時段為16時—02時、低谷時段為02時—06時。這與我州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時間規律一致。因此應按照呼叫出車月、日高峰分布特點適當調整 “120”指揮調度平臺、各醫療機構的院前和院內急救資源配置,如:彈性增減“120”指揮平臺調度人員、院前急救人員、急救車輛及急救物資,以適應院前急救之需要[6]。
院前急救工作隨機性強、情況緊急、工作環境差、病種多樣、急救藥品及設備有限、急救人員勞動強度大、治療主要以對癥為主。應根據這些情況結合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自身特點不斷完善院前急救體系的建設,合理布局急救網點、急救資源,急救人員,加強急救從業人員培訓。從而縮短院前急救反映時間、快速啟動應急救援工作,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應急急救能力、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廣大民眾的身體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涼山州政府信息網 http:∥
[2]彭重力.重慶市主城區120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8(7):689-691.
[3]吳群召.基層醫院院前急救疾病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6,9(4):319.
[4]曾量波,梁子敬,黃力,等.廣州市中心城區院前急救狀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1359.
關鍵詞 腫瘤 流行病學特征 發病率 生存分析
Investigation of the cancer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Weifang Community from 2004-2008
WANG Yong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ncer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munity from 2004 to 2008. Method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cidence and death of the cancers in the five year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hanghai cancer case reporting system and the all-cause mortality database of Pudong New District. Results: In the five years, 2079 cases were reported. The female breast cancer was always in the first place, so was the lung cancer for the man. Colorectal cancer (colon and rectal cancers) and stomach cancer followed as the second and third.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concentrated in the cancer incidence of the population was not great. The incidence was prominent in the population over 40 years old, and especially in the group of 80 years and above. The rank of the cancer deaths in the top five of the male in the five years was the lung cancer, gastric cancer, liver cancer, pancreatic cancer, and colon cancer, and that of the female was the lung cancer, gastric cancer, colon cancer, liver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The mortality of the liver cancer of the femal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in one and five years (P=0.004).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the cancer appears increasing, and their spectrum has changed. The initial onset of the cancer becomes younger, and the primary cancer cases appear more.
KEY WORDS tumor; epidemical feature; disease incidence; survival analysis
為了解區域內居民惡性腫瘤患病情況,為監測、防治提供資料,我們對社區2004-2008年惡性腫瘤發病一般流行病學特征及患者生存期進行了調查分析。
資料來源及觀察時間
以社區內戶籍人口為研究對象。從上海市腫瘤病例登記報告系統的病例資料和地區派出所,獲得人口新發腫瘤及死亡信息。生存信息觀察終點時間為2013年12月31日,生存資料觀察時間為5年。
結果
腫瘤發病基本狀況
5年內腫瘤共發病2 079例,其中男性1 115例,女性964例,發病率分別為466.93/10萬人年、405.28/10萬人年,男性高于女性(χ2=10.428,P=0.001)。5年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5.6±14.80)歲,其中男性為(67.1±13.82)歲,女性為(63.9±15.69)歲。5年內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波動不大,女性患者初次發病年齡較男性為早。
腫瘤發病人群集中趨勢5年內變化不大,40歲以上發病率明顯增高,尤以80歲以上年齡段,超過2000.00/10萬人年。20歲之前腫瘤發病狀況男女無明顯差異;女性在20~39歲年齡段腫瘤發病率明顯較男性為高;而60歲以后,男性的發病率開始高于女性(表1)。
新發腫瘤的病種分析
5年內,女性乳腺癌發病始終居于首位,男性為肺癌,大腸癌(結、直腸癌)及胃癌緊接在后,肝癌則在男性發病位次較高。胃癌的發病排序居前5,每年發病人數相對維持穩定水平;大腸癌的年發病數則有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在女性腫瘤發病中上升,在各惡性腫瘤發病排序中有超越常規消化道類腫瘤的趨勢,而多原發癌排序也明顯開始靠前。
按年齡段分析,年輕人群(20~39歲)中甲狀腺癌發病不可忽視,已占居發病排序前二位;乳腺癌在中青年婦女惡性腫瘤發病始終排在首位;中老年人群高發腫瘤依舊是肺癌及胃癌(表2)。
腫瘤患者生存期分析
以2013年12年31日為觀察截點,2004-2008年2 079例新發病例中死亡1 342人,其中男性803人,女性539人。生存5年及以上者812人,其中男性363人,女性449人;5年生存率為39.06%,其中男性32.56%,女性46.58%,男性5年生存率明顯較女性為低(χ2=42.699,P=0.000)。
預后狀況以膽囊癌、胰腺癌及肝癌較差,膽囊癌及胰腺癌一年病死率均超過70%,其中肝癌在女性患者中一年病死率達到84.2%,明顯高于男性(χ2=8.806,P=0.004)。預后較好的女性為甲狀腺癌、宮頸癌及乳腺癌,5年生存率均超過75%,男性僅喉癌5年生存率超過70%。多數腫瘤呈現第一年內病死率最高、以后逐年遞減的現象(表3)。
按年齡段分析,女性肝癌在60歲以上年齡段中位數生存時間明顯較男性為低;80歲以上年齡段各腫瘤類別中肝癌中位數生存時間最低;多數腫瘤呈現年齡段越高中位數生存期越低的現象,但女性胃癌在60~79歲年齡段較40~59歲年齡段中位數生存期為高(表4)。
討論
本項研究發現,在腫瘤發病排序中,女性甲狀腺發病數明顯升高,且顯現年輕化,這與國內多項研究相一致。錢碧云等[1-2]對天津市1981年至2001年甲狀腺發病率研究發現,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女性甲狀腺癌平均發病率高于男性,且甲狀腺癌中位診斷年齡女性早于男性。陳和新等[3]對江蘇海門市甲狀腺發病狀況的分析也支持上述結論。關海霞等[4-5]研究發現碘攝入量高的地區甲狀腺癌發病率高于低碘及適碘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多原發腫瘤發病排序已開始靠前。對于多原發腫瘤發病的探討已經開始重視,目前學者[6-7]普遍認為,多原發癌發病率升高的原因與患者遠期生存率普遍上升、生存期延長有關,同時,隨著診斷手段的更新,發現更多的多原發癌的幾率也增大。由此,隨著多原發腫瘤患者的增多,對多原發腫瘤患者的后續治療勢必將成為腫瘤治療的新方向。
本項研究發現,肝癌患者預后女性較男性差。國內外研究有不同看法,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原發性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研究中[8],女性為差。國內學者[9]對浦東新區原發性肝癌及生存情況分析獲得同樣結果,并指出1~2年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陳建國等[10]的研究則發現肝癌短期生存率男性稍優于女性,但長期生存率女性優于男性。
參考文獻
陳竺. 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8: 18-47.
錢碧云, 何敏, 董淑芬, 等. 1981年至2001年天津市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05, 21(5): 432-434.
陳和新, 王娜, 黃培新, 等. 2002-2008年江蘇省海門市甲狀腺癌流行狀況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 2011, 15(4): 279-281.
關海霞, 滕衛平, 單忠艷, 等. 不同碘攝入量地區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醫學, 2001, 81(8): 457-458.
敖小鳳, 高志紅. 甲狀腺癌流行現狀研究進展[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8, 16(2): 217-219.
陳洪興, 周桂娥. 多原發癌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與康復, 2009, 16(5): 452-454.
Koubková L, Hrstka R, Dobes P, et al, Second primary cancers-causes incidence and the future[J]. Klin Onkol, 2014, 27(1): 11-17.
Ladep NG, Khan SA, Crossey MM, et 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England and Wales: changing patterns and ethnic variation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6): 1 544-1 553.
楊黎明, 李小攀, 楊琛, 等. 2002-2011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居民原發性肝癌發病及生存情況分析[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2, 33(10): 1 027-1 031.
【關鍵詞】 代謝綜合征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代謝綜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發病率急劇升高,已成為了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1,2〕。本文對貴陽市城區老年人MS的流行情況進行調查,為開展老年人MS防制提供基礎資料。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貴陽市城區5個辦事處,從中抽取26個社區作為調查地區,然后以這些社區中部分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為調查對象,共調查1508人。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與體檢 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卷,由調查員對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及相關健康問題進行調查。同時對調查對象進行一般體格檢查,重點是身高、體重等指標。
122 血液生化檢測 所有調查對象均采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指標。檢測設備采用奧林巴斯AU400型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試劑盒(北京中生公司)。
123 診斷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2004年的建議診斷標準〔3〕進行診斷。具備以下4項中的3項或全部者診斷為MS:(1)超重或肥胖:體質指數(BMI)>250(kg/m2);(2)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或糖尿病;(3)高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140/90mmHg或已確診高血壓并治療者;(4)血脂紊亂:空腹血(TG)≥17mmol/L或HDL-C
13 統計分析 使用Epidata31數據庫輸入調查結果,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共調查1508人,其中男性565人,占375%;女性943人,占625%;年齡最低60歲,最大為97歲,平均年齡為(6902±661)歲;男女性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代謝綜合征(MS)分布特點 結果顯示,患代謝綜合征的人數為355人,患病率為235%。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以貴陽市城區人口年齡構成作為標準,標準化患病率為2104%。男性患病率185%,女性患病率為235%,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34,P005)。
23 老年人MS病種構成(表1) 表1可見,4項診斷指標中,陽性人數最高為高血壓,男性為540%,女性為565%;男性與女性在體重超重、高血糖、高血壓的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脂紊亂項目上男性的陽性率為414%,女性為547%,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01,P
24 老年人MS病種構成交叉特征(表2) 表2可見,男性與女性均顯示“超重+高血壓+血脂紊亂”與“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紊亂”交叉組成的陽性率較高,且這2組交叉的性別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轉貼于
表1 貴陽市老年人MS病種構成情況(略)
表2 貴陽市老年人MS病種構成的組合情況(略)
注:1 代表超重或肥胖;2 代表高血糖;3 代表高血壓;4 代表血脂紊亂
3 討論
由于MS的診斷標準目前國際上仍未統一,其診斷標準不同,調查患病率結果差異就很大〔3,4〕。本次采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建議定義,其結果更符合我國實際,利于國內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貴陽市老年人MS患病率達235%,其標準化患病率為2104%,高于我國成人的患病率〔3〕。文獻報道,成年人隨之年齡增加,MS的患病率隨之增加〔5,6〕。本文結果顯示,按性別分層分析后,老年人中MS的患病率并沒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提示老年人MS的患病年齡分布與一般成年人存在差異。結果還顯示,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其單項構成的性別差異主要是血脂紊亂,4種代謝病不同組合之間的性別差異分別為“超重+高血壓+血脂紊亂”與“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紊亂”。這可能與男女性老年人之間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生理等差異有關,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本次調查結果中,MS單項排序為高血壓、血脂紊亂、超重與肥胖與高血糖。其中血脂紊亂高于上海市社區的報道,而高血壓、超重或肥胖與高血糖低于上海市社區的報道〔7〕。這種差異可能反映了西部城市與東部城市之間疾病譜變遷的程度有所不同,提示各地MS的防治重點也有所差別。同時,老年人群中MS項目中單項或2項陽性率仍處于較高的水平,提示盡管這些老年人沒有被診斷為MS,但他們發生MS的危險性仍然較高。因此,應加強心腦血管等相關疾病的監測和控制,促進該地區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貴陽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2000級、2001級流行病學實習組同學參與此次調查;此次調查得到貴陽市大南辦事處、中南辦事處、北京路辦事處、遵義路辦事處、普陀路辦事處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1〕 陳家偉.代謝綜合征正在威脅人類健康[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7):529.
〔2〕 Isomaa B,Almgren P,Tuomi T,et al.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J].Diabetes Care,2001,24:683-689.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作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3):156-161.
〔4〕 Aguilar-Salinas CA,Rojas R,Gomez-Perez FJ,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A concept hard to define[J].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2006,37(3):223-231.
〔5〕 金其林,宋曉敏,伍佩英,等.社區人群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的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5,19(5):342-344.
〔6〕 向紅丁,陳偉,張曉林,等.北京市東城區居民代謝綜合征狀況的調查[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6):169.
作為智慧醫療最核心的部分,醫療物聯網將各種傳感器、RFID裝置、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與互聯網結合起來,用簡約的數字醫療來完善醫療的標準化,進而推進整個醫療信息化的改進,實現醫療信息資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與互聯。
醫療物聯網也被認為是醫療領域信息技術浪潮的新經濟引擎,將對醫院和醫療界產生巨大的影響。此外,由于醫療物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應用比普通的物聯網更有突破性,應用前景也會更加開闊和寬廣。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老問題
目前,我國患者的就醫環境依然很難令人滿意。“耗時、費力、費用高”成為患者對醫院的普遍印象。筆者的真實體驗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醫院就診,掛號、交費、化驗、取藥哪項都需要排隊。其中掛號、交費、取藥以及化驗、影像等檢查環節人員滯留情況最嚴重。也正是在這樣的就醫環境下,醫患關系緊張、醫療體系效率低下、醫療服務質量欠佳讓醫院成為社會矛盾最容易積聚的地方,也使得公眾對當前公共醫療服務現狀的怨聲載道。
公共醫療服務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問題最多的地方。經過了多年的改革,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曾經以失敗告終。早在2003年年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確定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課題研究。課題組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課題報告指出,當時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問題,其消極后果主要表現為,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在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也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
2005年,中國官方機構公開承認中國的醫療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醫改失敗的原因可以發現,信息壟斷、流通壟斷造成的藥價虛高給百姓造成“看病難,吃不起藥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藥品流通為例,藥品的真實成本和藥品的質量,除了少數藥廠的人,以及醫務人員等群體知道,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不知情的,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臨花"冤枉"錢吃藥和使用假冒偽劣藥品的雙重脅迫。
在目前,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在推進中,新醫改的成功與否,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就是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那么,物聯網技術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嗎?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機理主要是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患者在醫院中掛號、劃價、收費與報銷將經由網絡直接進行,大大簡化了就醫流程,緩解了排隊問題。而在解決“看病貴”方面,物聯網使醫藥生產、流通、銷售的各環節透明化,不僅對藥品加成產生有效監督,也對用藥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醫療物聯網在合理配置目前的醫療資源方面也可以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醫療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嚴重制約著分級醫療的開展。目前,我國每1萬人中只有14名醫生,這個比例還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醫療資源十分匱乏。同時,由于歷史上二元體制的割裂,大量優秀醫生集中在大醫院,患者對社區醫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區醫院,改革推進舉步維艱。
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遠程醫療和自助醫療,全新的診療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數醫院以治療為主的診療方式轉為預防和康復。降低醫療資源使用,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提高醫院運作效率,有利于緩解醫療資源緊缺的壓力。
不僅如此,物聯網技術還可以幫助患者減少治療和診斷費用。物聯網技術通過現有通信網絡,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血氧、心電圖、行動模式等各種數據,把不同地區的病人數據傳輸到各種醫療機構,對病人病情進行檢測,隨時調整用藥或提醒病人入院進一步檢查。例如,為慢性病患者配備了傳感器,從而可以持續不斷地監測他們在日常活動中身體狀況,這樣患者不必往返醫院,醫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體狀態信息,及時發現處理相關異常情況。在美國,僅僅通過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減少10億美元的住院治療和急診費用。
此外,醫療物聯網也會對醫院的運行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對醫院的資產和藥品等植入RFID芯片,醫院可以對醫務人員、設備、后勤供給、來往車輛和安全保障實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這不僅有效節約了社會資源,而且也大大推進了醫療衛生系統的運轉速度。
移動醫療:
醫療物聯網發展的原動力
醫療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最初設計思路來自移動醫療。最初,是醫療信息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電子醫療。隨后,當代先進的智能移動設備大大促進了電子醫療業的發展。將這些先進的移動設備與電子醫療相結合,便形成了移動醫療服務。近幾年來,移動醫療服務已成為電子醫療領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動醫療能夠讓醫療保健系統更加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所以隨著移動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建立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解決方案的基礎上的移動醫療正在推動醫療機構不斷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傳統醫療模式的實踐。
在醫療行業最重要的對象就是病人,圍繞病人的是醫生、護士、藥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關的系統,如果我們把這些系統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管理規范進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對象都是有序地進行,在控制下進行運作,這樣醫院的基本醫療安全、質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對象的理念指導下,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應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種移動醫療設備對其提供的實時醫療服務,無論患者是在家中還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醫生的醫療監護。如果患者可以通過移動醫療終端設備接受對健康有益的醫療資訊醫生的囑咐等;也可以通過隨身佩戴的傳感器,獲得自身的體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傳遞給醫生;甚至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與醫生進行交互,實現遠程就診的過程;醫療信息平臺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向患者提供預約掛號掌上資訊等服務。
當然,移動醫療服務的發展也離不開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
表1是國際聯盟對中國老齡化人口的統計。雖然中國的百分比比其他國家低,但是老齡人口的數量到2050年將達3億多。另外世界日趨嚴重的流行病的不斷變異和增加,也使得相關的公共部門在如何有效地監控病毒傳播和醫療保健管理方面面臨很大的挑戰。
另外,正在急劇轉型的中國社會,雖然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快速的改變,中國國民的慢性病風險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結果,目前中國成年人中高血壓患病率高達33.5%,據此估計,患病總人數已突破3.3億。而根據國際最新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約1.139億人。中國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國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屬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惡性腫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國;心臟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顯高于日本和法國。此外,中國慢性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調查顯示,有65%以上的勞動人口患慢性病,這個群體年齡段為男性16歲~60歲,女性16歲~55歲。69%的高血壓和65%的糖尿病都發生在上述年齡段。
可以說,巨大的醫療和診斷需要和相對不足的市場供給,給醫療物聯網技術介入到移動醫療領域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窗口。而伴隨著醫療物聯網的發展,更促進移動醫療管理觀念的轉變。一種以醫院為中心的業務管理模式,正在轉向對象管理。這種轉變,是醫療模式向更加人性化發展的推手。醫療物聯網促進移動醫療服務給患者帶來自由,同時也為醫生帶來了快捷的醫療診斷途徑。比如醫生就可以使用掌上電腦或者移動醫療車,通過患者佩戴的無線裝備,實時查詢患者的醫療信息。在這個過程中,醫生無需與患者當面交涉,即可完成醫療過程,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環節,提高工作效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國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數量128萬,平均每分鐘死亡2.5人。目前,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基于對呼吸道聲音、呼吸氣流、心電圖等物聯網監測設備的研發成功,通過醫院和醫生為基礎的物聯網醫學中心的監測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遠程監測與管理得以實現。與傳統治療模式相比,物聯網醫學對慢阻肺確診后的治療和監測效果獲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僅在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浪潮帶動了物聯網與移動醫療健康服務正在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114個國家的調研發現,許多國家已經推出了移動醫療健康服務計劃。其中最常見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約占38%),其次是短信預約提醒(約占25%)、遠程醫療(約占18%)、訪問患者病歷(約占18%)、跟蹤治療效果(約占17%)、提高醫療健康意識(約占10%)、監測患者狀況(約占8%)和為醫生提供決策支撐(約占6%)。
也正是因為移動醫療具備如此大的發展潛力,進入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業者層出不窮。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寶對外公布了名為“未來醫院”的計劃。據此,支付寶將對醫療機構開放平臺能力,具體包括賬戶體系、移動平臺、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云計算能力、大數據平臺等。在2014年5月28日,國務院法制辦《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解禁處方藥網絡銷售。艾媒咨詢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達到125.3億元。根據GSMA移動醫療健康發展預測模型預測,在亞洲地區,中國和日本將占據移動醫療健康市場前兩位,分別占37%和21%。
瞄準醫院管理的三個痛點
數據顯示,到2012年末,我國有醫療機構約30萬家,包括醫院19萬多家;其中私營醫療機構15萬家,占醫療機構總數的51%,私營醫院約9000家,占醫院總數的3%。對于醫院來說,由于涉及儀器、設備、材料、藥品和大量人員和病人的管理,為了保證醫療的質量,醫院管理早已成為政府、衛生部門、公眾等各方面關注的焦點。
特別是近幾年來,上一次中國醫療改革的失敗,讓人們充分認識到,醫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到醫院未來的發展,沒有科學的醫療質量管理,醫院的整體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當前正在推進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醫療體制改革也對醫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突破醫院物流管理、醫療安全管理、醫療設備管理這三個難點,就成為保證讓醫院擺脫繁瑣管理工作束縛的戰略選擇。
痛點1:醫院物流管理
醫院物流涵蓋醫院所有業務部門的日常作業和管理活動。其中包括:(1)醫院文書檔案傳輸,包括病歷、醫生處方、檢驗報告單、醫療收費單據和賬目等;(2)醫用物資傳送,包括藥品、藥械器材、無菌醫用材料、手術器械等;(3)醫用標本送達,化驗標本、病理標本等;(4)醫院后勤傳送,包括各種輔助物資的采購、裝卸搬運、儲存保管、供應等。
醫院的物流系統因為涉及規模龐大的藥品、器械、設備、試劑的進出,所以醫院的物流管理如果發生錯誤,將極大地影響醫療質量的穩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年流水達到30億元,而衛計委管理的44家醫院流水總和超過1000億元。從總體上看,國內醫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階段,如單純的物資采購、倉儲、運輸和供應等。這些物流職能彼此間缺乏有機聯系。醫院物流網絡設計不良,如國內大多數醫院采用龐大的專職傳送隊伍,手推車和專用電梯使得人流與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傳送效率低下。
那么,醫療物聯網是如何解決醫院物流管理難題的呢?
醫療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藥品、器械、設備、試劑等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藥店藥庫或醫院藥房中的藥品可使用RFID技術來管理,通過部署無線傳感器網絡并在貴重藥品或危險藥品上貼有RFID標簽,就可以實時獲取藥品批次、入庫時間、存貨架位置數量出庫時間、去向、使用藥品的患者和醫生等信息,以便對藥品進行分類存儲、分發、審計和跟蹤。這樣,通過醫療物聯網,就可以實現藥品在流轉環節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動跟蹤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說,醫療物聯網應用在醫院物流運輸系統,不但能有效銜接后勤庫房與各前線部門科室的物品傳送通道,降低人工傳輸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還極大促進物流環節中各項工作向規范標準化轉變。
比如醫療物聯網可以監控冷鏈產品的溫度,通過在溫度感應電子標簽上做好設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鏈運輸的過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時間,溫度傳感器都會將溫度的變化情況轉化為電子信號,RFID芯片感應并記錄該信號。當到達目的地后,工作人員再將讀卡器對準電子標簽一掃,就能得出該冷藏箱內疫苗在整個運輸途中的溫度變化情況。
此外,醫療物聯網未來更深層地介入到醫院物流管理中是與醫院機器人物流系統對接。目前在發達國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動化工具的醫院機器人物流系統,既可以傳遞藥品、小型醫療器械、單據、標本、血液、血樣、X光片、敷料、處方、辦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傳遞輸液、餐車、醫療廢棄物等中等或體積較大的物品。據國外權威應用分析結論表明:醫流機器人物流系統執行醫院內部物資傳輸任務能夠減少75%的運輸成本,減少34%運輸時間,減少38%的運輸可變性。
痛點2:醫療安全管理
醫療安全管理的復雜性表現在:專業分工細化和人際關系極為復雜;醫護、醫患、醫技等關系復雜;人員組成為技術和知識最密集群體;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復雜多樣,協調成本高;同時質量保證靠醫生自律和制度強制性雙重管理。在傳統的醫療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過人工定崗、定編來管理控制,由于崗位人員流動、藥品種類繁多、醫療服務環節過多等因素導致醫療安全無法保障,從而加重了職能、管理、人員分工的混亂。
那么,醫療物聯網是如何解決醫療安全管理難題的呢?
醫療物聯網可以在醫生的臨床操作、病人等候時間、重點部門、重點醫療環節管理、呼吸機和器械設備相關性感染、圍手術期管理等環節發揮作用,在增強醫院的醫療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術過程中,可以進行手術流程規范管理,增加圍術期醫療安全,防止手術差錯。對于危重癥患者應用血液制品時可以全程追蹤,提高用血安全。藥品智能化管理的應用可以保證用藥安全,杜絕給藥錯誤。
另外,在傳統工作模式下,醫生或護士需要隨身攜帶一大堆病歷本,并以手寫方式記錄醫囑信息。這樣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錄入和識別而產生誤差。通過醫療物聯網,醫生可以通過隨身攜帶的具有無線上網功能的掌上電腦,更加準確、及時、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詳細信息,使病人也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診治。
醫生和護士更可以通過醫療物聯網監控系統,對病房和病人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控,使醫生或病人家屬時刻掌握病人治療情況。比如醫生和護士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隨時跟蹤和掌握帶有RFID腕帶的病人的生理狀況。醫院還可以對病人位置、藥品以及醫用垃圾進行跟蹤,確定病人位置,可保證病人在出現病情突發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及時搶救治療。醫療物聯網甚至可以定位醫用垃圾,明確醫院和運輸公司的責任,防止違法傾倒醫療垃圾,造成醫院環境污染。
痛點3:醫療設備管理
醫院有多至上千種醫療儀器及設備,且目前醫療設備的固定資產額占到了醫院固定資產總額的很大比例。隨著醫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醫院設備種類的不斷推陳出新、設備數量的日益增加,設備科對于設備的管理流程越來越復雜。比如一些流動設備位置不能實時跟蹤,尋找設備費時費力;不能準確統計設備使用率、使用時間、使用狀態等情況,不利于管理;對使用者的管理不夠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職位、姓名、聯系方式等;還有一些閑置設備不能及時被發現并收回或轉借,設備利用率低。
那么,醫療物聯網是如何解決醫療設備管理難題的呢?
和醫療相關物品的管理一樣,醫療設備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使醫療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保證醫院的社會、技術、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通過射頻識別技術,醫院一方面可以記錄醫療設備使用者的情況,包括借用者科室、職位、姓名、聯系方式等;還可以對設備庫存狀態進行登記,對設備狀態,包括數量、是否待維修、是否待保養、使用年限、設備價格、廠商信息、售后服務、使用說明等進行追蹤;同時,醫療物聯網與設備科的信息保障系統連接,可以讓管理者知道其歷史、使用時間、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記錄等,并且根據這些數據實現設備定期保養維護,實現設備檔案電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實現設備使用監管,以確保設備利用率。
可以說,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醫院設備管理系統,具有良好的實用性、穩定性高、擴展性強、方便易用等特點;使用該系統可有效地做好醫院基礎醫療設備管理,大大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降低醫院經營成本和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另外,以醫療物聯網為媒介,通過物與物的相聯、物與人的相聯,可以最大程度實現醫院對實物資產的掌控管理。通過RFID標簽、條碼、二維碼識讀傳感技術,以及3G通信,智能終端,可以實現醫療物品智能入庫和出庫,資產盤點、報修和報損、科室管理防盜和報警等功能。
醫療物聯網產業帶動上億市場
在2013年,我國醫療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從智慧醫療到移動醫療,從遠程醫療介入到醫療物聯網落地,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興產業,醫療物聯網正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作為影響社會大眾最廣泛的應用體系,醫療物聯網所帶動的臨床信息系統、智能移動臨床、手術示教、藥械追蹤、智能安防系統、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統、無線定位系統、無線溫度監測、智能病房等產業類型,成呈現出聚集發展的態勢。
而伴隨著我國新醫改的整體推進,醫療物聯網也獲得了國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斷支持。目前,我國醫療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扶持重點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區遠程醫療、住院人員健康實時監測、醫療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領域的物聯網系統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據201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深化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和《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我國在未來力圖建立統一的醫療信息共享平臺,并發展規模化、集群化的智能醫療產業鏈,加強了醫療傳感設備等智能醫療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各地也在近期出臺文件支持醫療物聯網產業發展。比如《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物聯網發展的意見》中,遠程醫療已成為該市打造物聯網重點應用示范領域之一。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采用感知技術加強對醫用器械、藥品和醫療過程的管理,同時開展基于社區、家庭的新型智能醫療衛生服務和應用,實現低成本的智能醫療體系。
【關鍵詞】 缺勤;流行病學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207-03
學生缺課直接影響其對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有序形成,也影響學校教學計劃的實施。研究學生缺課原因和對策,探討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對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利用廣州市2002年9月-2003年6月中小學缺課監測資料和2003年4-6月大、中專學生缺課抽樣調查資料,對大中小學學生缺課狀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系統抽樣方法,在廣州市選取含有大學、中專、中小學學校的1個行政區,調查大學、中專各1所,中學14所,小學38所。54所調查點學校的全體學生共73257名,男、女性別比為1:0.9。其中小學生39393人,初中學生23774人,高中/職中學生14794人,大學生6021人,中專生836人。
1.2 方法
1.2.1 中小學生缺課調查 收集2002年9月-2003年6月各學校學生缺課情況登記表。該表由廣州市教育局統一印發,由各班班主任在學生請假和銷假時按統一方法和要求進行實名登記。疾病以病例為單位,對因病缺課者憑醫生的病情證明單或由校醫確診,以新病例為觀察對象,急性病治愈后又患同一疾病者計算為2例,慢性病均按1例計算,每月月底校醫收回各班登記表。缺課以人數為計算單位,同1個人多次缺課均按1例計算。
1.2.2 大中專學生缺課調查 統一使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缺課情況回顧性調查,并與考勤記錄核對。調查人員均參加上崗培訓。調查表每人1份在班上統一發放, 由調查員自填和匿名方式完成調查,以求獲得真實準確數據。
1.2.3 缺課率的計算方法
中小學生缺課率=缺課人數學生總人數×100%
大中專學生缺課率=過去1 a內缺課1節及以上的人數調查總人數×100%
1.3 數據錄入和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調查資料均進行分析,單題缺失則該單題不予分析。
2 結果
2.1 中小學生缺課情況
2.1.1 缺課率 中小學生缺課率為1.3%,小學生(1.7%)明顯高于中學生(初中、高中均為1.0%)(χ2=59.383,P=0.000),男生(1.4%)略高于女生(1.2%)(χ2=5.483,P=0.019)。因病缺課率為0.9%,小學生(1.3%)明顯高于中學生(初中、高中均為0.6%)(χ2=101.455,P=0.000);男、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985,P=0.084)。
2.1.2 缺課的原因 見表1。
中小學生缺課主要原因依次分別為發熱、病假、感冒、水痘、出國或赴港、事假、外傷、胃腸道疾病、腮腺炎、紅眼病等,其中因病缺課占所有缺課原因的71.1%,中小學生因病缺課均是排第1位的原因(小學生為發熱,初中和高中學生為請病假)。
2.1.3 缺課的時間 按缺課月份統計,發生在第一學期的缺課比例隨著月份的延后呈下降趨勢(最高8.6%,最低3.7%),發生在第二學期的則呈上升趨勢,至5月份(春季)達到最高峰(最低2.8%,最高21.6%) (χ2=194.094,P=0.000)。見圖1。小學生發生在中旬的缺課比例所占比重最大(40.3%),中學生發生在上旬的缺課比例所占比重最大(初中40.3%,高中38.1%)(χ2=11.001,P=0.027)。見表2。不同性別、年齡人群發生缺課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性別=1.591,P=0.451;χ2年齡=39.467,P=0.051)。
2.2 廣州市大中專學生缺課情況
2.2.1 缺課率 大中專學生缺課總率為77.2%,男生(81.9%)明顯高于女生(65.5%)(χ2=213.719,P=0.000);大學生(80.5%)明顯高于中專生(53.2%)(χ2=307.227,P=0.000)。因病缺課率為22.0%,女生(28.4%)明顯高于男生(19.4%;χ2=66.013,P=0.000);中專生(24.3%)略高于大學生(21.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69,P=0.08)。
2.2.2 缺課的原因 缺課主要原因依次分別為對某課程或某教師的授課不感興趣、因病、請事假、睡過頭、參加社會活動等,其中因病缺課只占了所有缺課原因的28.7%。不同性別比較,男生對某課程或對某教師授課不感興趣缺課排第1位,女生因病缺課排第1位;不同學校類型比較,大學生對某課程或對某教師授課不感興趣缺課排第1位,中專生因病缺課排第1位。見表3。
2.2.3 缺課的時間 發生在上午、下午和晚上的缺課比例分別為34.9%,58.1%和7.0%。不同性別比較,男生上午缺課所占比例最高(55.3%),女生則下午缺課所占比例最高(48.0%;χ2=64.275,P=0.000);不同學校類型比較,大學生上午缺課的比例最高(53.6%),中專生下午缺課比例最高(58.1%;χ2=62.972,P=0.000);晚上發生的缺課比例均為最低。
3 討論
對學生所有缺課原因的調查資料進行研究,是了解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的一種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改進學校衛生工作的依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廣州市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率(小學1.3%,初中0.6%,高中0.6%)與北京市調查結果相似(小學1.1%,初中0.4%,高中0.6%),低于深圳福田區(小學11.03%,中學7.32%)、山西大同市(小學11.16%,中學4.18%)調查結果,但高于上海市(小學0.26%,中學0.04%)調查結果[1-6]。分析因病缺課率小學生高于中學生,可能與小學生自身抵抗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差、衛生習慣差等綜合影響有關[7];大中專學生(22.0%)明顯高于中小學生(1.3%),原因可能與抽樣誤差的影響有關:首先,本次對中小學生缺課研究是利用各學校填報的缺課情況登記表,手寫報表與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許仍有部分學生缺課漏報、缺報,這對結果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偏性影響,即低估了廣州市中小學生實際的因病缺課;大中專學生缺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而且大中專學校與中小學校考勤管理也不一樣,相對而言,大中專學生因病缺課的主觀能動性要比中小學生更為寬松一些,缺課可能多一些。盡管如此,筆者認為本次調查結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能為學生缺課原因和對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學校衛生工作隨著管理日趨完善和規范化,需要管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許多檔案資料需要長期保存,所以今后學校衛生工作實施網絡現代化信息管理是必然的趨勢[8]。建議在校內網絡系統中,以班級為單位做好學生缺勤記錄并定期統計公示,這樣不僅缺課漏報、缺報現象會減少,隨意缺課的現象也會減少。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研究的另一結果值得注意,廣州市大中專學生缺課率(大學80.5%,中專53.2%)明顯高于中小學生(小學生1.7%,中學生均1.0%);53.6%的大學生上午經常缺課,58.1%的大學生下午經常缺課;不同學段學生缺課原因不同,中專、中小學生缺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生病,大學生缺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對某課程或某教師的授課不感興趣。以上結果說明除了與上述原因的影響有關外,還與目前大中專學生曠課、逃學現象比較普遍有關。有文獻報道,逃學或被學校開除是英國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缺勤學生的犯罪率比正常出勤學生的犯罪率高3倍[9]。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資料,從1997年10月至2004 年7月,我國網絡用戶從62萬猛增至8 700萬,大學生的比例每年都在50%以上,是網絡成癮最大的潛在人群,網絡成癮者易行為失控[10-14],易造成不良后果。筆者對2005年廣東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也顯示,15.86%中專/職校學生、15.82%大學生網絡成癮[15]。由此可見,除了應思考如何控制或減少導致廣州市大中小學生缺課的原因以外,從另一個角度(即健康教育)說明,目前應針對性地加強學校的健康教育工作,突出優先與重點教育問題,應按年級的不同調整強化或深化教育內容。對于小學生,特別是廣東地區溫暖潮濕的春季,應加強防病技能知識的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防病能力,減少因病缺課;對于大中專學生,特別是在未能有效阻止學生缺課、逃學情況下,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健康問題,重點加強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的健康教育,以達到使他們用健康的行為抵制那些使其處于壓力和危險的不健康行為的目的,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與此同時,及早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干預預防控制工作,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致謝:感謝廣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感謝所有參與調查的校醫及師生!)
4 參考文獻
[1] 湯海英,易可華.上海某區中小學生因病缺課分析.疾病控制雜志,2003,7(2):150-150.
[2] 韋麗峰,陳麗明,梁華輝,等.2004-2005年欽州市監測點校學生因病缺課調查.廣西預防醫學,2006,12(2):99-100.
[3] 高仙,馬宏彬.北京市西城區中小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 (11):1037-1038.
[4] 朱艷紅.大同市中小學生因病缺課調查.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5,5(6):494-494.
[5] 張玉蘭,胡喜梅,董冠生,等.洛陽市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病因的監測.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3):4 506-4 507.
[6] 王秀萍,張凱,梁紅英.1997-2000年福田區中小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2,23(5):396-397.
[7] 劉璇.鎮江市京口區2006-2007學年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7):619-622.
[8] 李華.學生因病缺課監測數據的計算機管理.中國學校衛生,2002,23(6):574-575.
[9] 宋欣,周欣,洪云,等.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學及其他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4):428-430.
[10]MITCHELL P. Internet addiction: A 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2000,355(9204):632-632.
[11]SHAPIRA NA, GOLDSMITH TD, KECK PE,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Affect Disord,2000,57(1-3):267-272.
[12]楊立新,潘集.高校學生網絡成癮程度的改變及可變因素的追蹤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65-67.
[13]高飛,李宇飛.西安市醫學專科學生網絡成癮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0):886-887.
[14]畢玉,蘇文亮,孫雅峰,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心理行為特點的在線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70-172.
[15]聶少萍,馬文軍,李海康,等.廣東省城市青少年成癮行為流行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7):5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