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發光法的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As one of the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 for prostate cancer,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 home.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methods of PSA includ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adioimmunoassay (RIA), chemical 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LICA)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ECLI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SA in the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is also reviewed. PSA is the most useful immunocytochemical marker, whos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to confirm whether a certain tissue is from prostate are as high as 100%.
關鍵詞: 前列腺特異抗原;酶聯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
Key words: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enzyme immunoassay;radioimmunoassay;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320-02
0 引言
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由前列腺腺泡和導管的上皮細胞分泌的一種單鏈糖蛋白,在功能上屬于類激肽釋放酶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參與的液化過程,是臨床常規用于前列腺良性與惡性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前列腺癌患者術后隨訪的重要指標。
PSA是主要由前列腺上皮細胞產生的蛋白分解酶,正常情況下被分泌入前列腺液或中,以有活性的游離形式(f-PSA)存在,血清中的PSA主要以結合形式存在,通常以f-PSA與結合PSA的和即總PSA(t-PSA)代表血清總的PSA水平。血清PSA測定精確度高、穩定、重復性好,而且是無創的,有助于前列腺癌早期診斷,監測治療反應及判斷預后。也可用于高危人群(50歲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普查,是目前公認的前列腺癌的腫瘤標志物,與其他腫瘤標志物相比,具有高度敏感性,多數文獻[1,2]報道敏感性達90.0%以上。
1980年Kuriyama等[3]報道了PSA的免疫測定法,并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血清中測到了
PSA。現在PSA抗原的檢測常用的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測定法(RIA)、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LICA)及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ECLIA)。
1 酶聯免疫吸附法
ELISA法是一種酶聯免疫技術。用于檢測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測抗原(或抗體)。即用酶標記抗體,并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表面,使抗原抗體反應在固相載體表面進行,用洗滌法將液相中的游離成分洗除,最后通過酶作用于底物后顯色來判斷結果。結合了放射性同位素的敏感性和免疫反應的特異性,是一個可靠、經濟和特異的測定方法。常用的ELISA法有雙抗體夾心法和間接法,前者用于檢測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測定特異抗體。測定抗原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1.1 雙抗體夾心法
本法首先是用特異性抗體包被于固相載體,經洗滌后加入含有抗原之待測樣品,如待檢樣品中有相應抗原存在,即可與包被于固相載體上的特異性抗體結合,經保溫孵育洗滌后,即可加入酶標記特異性抗體,再經孵育洗滌后,加底物顯色進行測定,底物降解的量即為欲測抗原
的量[4]。
這種方法欲測的抗原必須有兩個可以與抗體結合的部位,因為其一端要包被于固相載體上的抗體作用,而另一端則要與酶標記特異性抗體作用。因此,不能用于分子量小于5000的半抗原之類的抗原測定。此法在霍亂腸毒素、HBsAg及HbS的測定中有應用。陳松等[4]用抗體夾心ELISA法直接檢測轉基因植物體內Bt毒蛋白含量,認為其簡便、靈敏、準確。
1.2 改良雙抗體夾心法
本法是雙抗體夾心法的一種改良形式,也是用于測定抗原的。與改良前的雙抗夾心不同之處在于本法也是首先將特異性抗體a包被于固相載體,抗原與特異性抗體a結合后再與特異性抗體b結合,而這次加入的抗體b于第一次包被于固相載體上的特異性抗體a對被測抗原來說都是特異性的,但不是用同種動物免疫制備的,否則可出現非特異性反應。形成抗體a-待測抗原-抗體b復合物,此復合物再與酶標記抗b抗體結合。這種方法與雙抗體夾心法不同之處是多加了一層抗體。因此,放大的倍數更高,故比雙抗體夾心法更加靈敏。同時避免標記特異性抗體,而另一優點是只要標記一種抗體,即可達到多種應用。
1.3 間接法
用于測定抗體。將已知抗原連接在固相載體上,待測抗體與抗原結合后再與酶標二抗結合,形成抗原-待測抗體-酶標二抗的復合物,復合物的形成量與待測抗體量成正比[5]。
2 放射免疫測定法(RIA)[6]
它包括以標記抗原(Antigen,Ag)為特點的放射免疫分析(RIA)和以標記抗體(Antibody,Ab)為特點的免疫放射分析(IRMA)。前者以液相競爭結合法居多,既測大分子抗原又測小分子抗原;后者以固相法測大分子抗原為主。
放射免疫法(RIA)優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精確、簡便易行。
3 化學發光法(CLA)[7]
吖啶酯類化合物具有較弱的共價鍵,分解時可釋放化學能產生激發態的中間物,根據后者衰變成基態時可發射出光的原理,將包被有單克隆抗體的順磁性微粒和PSA結合,再與吖啶酯標記的PSA抗體結合形成雙抗體夾心免疫復合物,加上lite試劑(堿性雙氧水溶液)以增加發光強度,然后在發光儀(如ACS180)測定發光強度。
此法線性范圍寬達200μg/L,一般15分鐘出結果,LLD為0.2μg/L,批內CV:2.2~4.3%,批間CV:5.0~7.0%,正常參考范圍0~4.0μg/L,但需有專門設備和高純度試劑。
光激發化學發光免疫(LICA)分析技術是一種基于光激發、能量轉移,并結合免疫分析的均相免疫測定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物質的定量測定[7]。劉志永[8]等曾報道用PSA多克隆抗體包被受體微粒,PSA單克隆抗體標記生物素,兩者與鏈霉親和素包被的供體微粒共同組成檢測試劑檢測PSA,優化測定條件并對方法進行驗證。分別采用本方法與Roche公司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對82份臨床標本進行檢測,并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本方法的分析靈敏度為0.31ng/ml;批內變異系數為4.66%~6.75%,批間變異系數為5.68%~8.42%;回收率為95.1%~105.2%。兩種方法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其R2為0.9815。結論建立的均相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方法能夠用于血清PSA的定量測定,且其性能指標符合臨床要求。
LOCI技術最初由Ullman等[9]報道,后由PerkinElmer公司生產相關試劑(AlphaScreen),并應用于藥物濃度測定等領域。LOCI技術是利用納米微球、單線態氧分子的能力轉移、發光分析和抗原-抗體(受體-配體)結合等原理建立的一種全新的免疫分析系統。與現有的發光免疫分析系統相比,均相免疫分析方法使用的免分離(洗滌)過程提高了免疫分析的精密度,并縮短了測定時間[10]。國內學者已通過該技術建立了多種有效的物質測定方法[11-13]。
4 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ECLIA)
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是集電化學發光技術、磁微球技術和生物素-抗生物素技術為一體的新型標記免疫分析技術。與其他幾種標記免疫分析技術相比它有如下優點:
①可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的地方,應用范圍廣,凡能用其他免疫分析法檢測的項目,都可以使用它;
②節約試劑;
③反應可控性、時空可控性好;
④儀器操作簡單,自動化程度高;
⑤安全無放射性危害;
⑥檢測速度快,檢測僅需10min左右;
⑦檢測的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14,15]。
總之,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的檢測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其優缺點,我們可針對性的選擇不同方法對PSA進行檢測。
在前列腺癌診斷明確的情況下,用以判斷患者對治療的敏感性、病情好轉情況、復發等,血清PSA是最敏感的腫瘤標志物,但血清PSA不能作為前列腺癌的單一診斷指標。
參考文獻:
[1]Brawer MK.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Current status CA [J].Cancer J Clin,1999,49(5):264-281.
[2]Resim S,Cek M,Gurbuz ZG,Fazlioglu A,Caskurlu T,Uras AR,Sevin G.Serum PSA and age-specific reference range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ism symptoms [J].Int Urol Nephrol,1999,31(2):221-228.
[3]Kuriyama M, et al. Quantitation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in serum by asensitive im munoassay. Cancer Res, 1980, 40∶4658.
[4]陳松,張震林,張香桂等.ELISA方法鑒定轉Bt基因抗蟲棉[J].江蘇農業科學,2003,1:21.
[5]王金霞,曠瑜,王伯初.酶聯免疫吸附檢測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13.
[6]Daniel Wet al.Clin Chem,1987;33:1916-20.
[7]Hermanson GT. Bioconjugate techniques[M]. 2nd ed. Anaheim: Academic Press,2008: 890-892.
[8]劉志永,任杰,李嬋,李曉蕾,陳新瑛,李會強.前列腺特異抗原光激發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Chin J Biologicals January) 2013,Vol. 26 No. 1.
[9]Ullman EF, Kirakossian H, Switchenko AC, et al. Luminescentoxygen channeling assay(LOCI): sensitive,broadly applicable homogeneous immunoassay method [J]. Clin Chem,1996,42(9):1518-1526.
[10]高云朝.光激化學發光技術研究進展與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9,32(4):474-476.
[11]馬宏偉,趙衛國,潘柏申.血清心肌肌鈣蛋白I光激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的建立[J].檢驗醫學,2007,22(4):398-401.
[12]高云朝,趙衛國.光激化學發光法檢測甲胎蛋白實驗性能評價[J].檢驗醫學,2009,24(8):578-581.
[13]馬強,賀安,董志寧等.C肽光激化學發光免疫分析試劑盒的研制[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24(2):195-197.
1.1課程設計理念
“儀器分析實驗”是應用化學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它是分析化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儀器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操作,能根據不同儀器的性能、不同分析對象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能夠運用分析技術解決生產和科研的實際問題,并初步具備從事儀器分析方面研究工作的方法與能力。為此,我們的設計理念是“夯實基礎,綜合訓練,創新提高,實踐應用”。“夯實基礎”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礎性實驗,加深理解儀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大型儀器的使用方法;“綜合訓練”是指每個學生必須完成部分綜合性實驗,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各種儀器分析測定實際樣品,掌握常用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創新提高”是指學生自主選擇1-2個創新性實驗,課下完成,針對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某個問題,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條件,得到產品,進行表征或測定,并評價其使用效果,無論成功與否,都要給出合理的解釋。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下一步畢業論文和今后的研究生學習奠定基礎。“實踐應用”是指學生通過見習實習,加深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學到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去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增強綜合應用能力。
1.2課時安排
在2011版應用化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儀器分析實驗在第5學期與儀器分析課同時開設,安排在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等基礎課程之后,48學時,開設12個實驗項目,教學大綱提供了26個項目,其他實驗項目作為開放實驗,供有興趣的學生課下完成。
1.3課程體系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儀器分析實驗的要求,課程組以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宗旨為指導,以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切入點,對儀器分析實驗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由基礎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以及實踐實訓構成的課程新體系,體現了從易到難、從簡單到綜合、從基本技能訓練到創新能力養成的認知發展規律。
(1)基礎性實驗
共有8個基礎性實驗,其中6個為必做實驗。該類實驗針對基本的分析方法,選擇常用的儀器,開設較為簡單的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大型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了解儀器的基本結構,學會記錄和分析處理數據,為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打下基礎。通過第一層次的實驗,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并為后續實驗奠定了基礎。
(2)綜合性實驗
2個綜合性實驗為學生必做實驗,其余10個為選做實驗。綜合性實驗包括樣品前處理和分析測定兩部分。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原有儀器的使用,學習新型儀器的操作,如氣質聯用儀、液質聯用儀、X-射線衍射儀等,掌握常用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性實驗
該類實驗難度較大,教師精選生產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只給出實驗要求。學生必須進行社會調查、查閱文獻、設計方案、獨立完成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類實驗以開放性實驗開出,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意識。
(4)實踐實訓
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組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實訓工作,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結合環保主題開展臨沂市水質調研、土壤中重金屬污染情況的調查,對水質的各種指標和土壤中重金屬離子的含量進行測定。學生查閱文獻設計方案,不同小組可以選用不同的儀器進行測定,進一步熟悉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ICP-OES光譜儀、原子吸收光度計和原子熒光光度計的使用,掌握樣品的前處理方法。比較不同小組的測定結果,并與國家標準對照,確定水或土壤是否被污染。2011年,我們組織的臨沂大學沂河水質調研團獲山東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服務隊。充分利用現有的實習學生進行參觀學習或實習,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學習了解先進的分析儀器。學生在學習儀器分析之前,接觸到的分析儀器都是玻璃儀器,復雜一點的就是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所以對于大型儀器非常陌生。開始新課前,我們組織學生分組到儀器分析實驗室和分析測試中心,見識將要用到的大型儀器,對于學校沒有的較先進的儀器,就帶學生去實習單位參觀,了解分析化學的應用領域,大型儀器在現代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確儀器分析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學習,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提高學習效果。教學結束時,部分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再去實習基地見習或實習1~2周,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對實際樣品進行處理和測定,深刻體會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的道理。大四下學期,所有的學生都要去基地實習2-3個月,實習期間,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從設計方案,到優化條件,最終建立一種靈敏度較高、選擇性較好的分析方法,或者對已有的方法進行改進,在校內教師和基地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
2儀器分析實驗課程內容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需要,我們積極吸收行業企業參與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臨沂市環境監測站、臨沂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臨沂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臨沂市藥品檢驗所等監測部門、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山東濰坊潤豐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對儀器分析實驗項目的設置提出了修改建議。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實驗內容進行了修訂。
2.1從生產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實驗內容
儀器分析實驗教學的內容要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強調知識的應用和內容的開放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實驗的興趣。討論問題不能一味地從理論知識開始,應注重從與知識相關的應用和技術以及社會的角度進行思考,從項目(主題)及應用性的問題出發,根據需要合理選擇實驗內容。例如: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就可以選擇頭發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雙波長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復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含量,循環伏安法可以選擇各種飲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測定,既保證了實用性,又增加了前處理的內容。對于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熱點問題將其有選擇性地融入儀器分析實驗教學中,如假藥的檢測、蘇丹紅及三聚氰胺的分析等此類探索研究性實驗,作為開放性實驗,對一些有濃厚興趣且基礎較好的學生單獨開放。學生通過實驗可以體會到儀器分析實驗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并且認識到,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它會給人類帶來危害,甚至是災難,讓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
2.2刪除陳舊的內容,增加新技術新方法
傳統的儀器分析實驗內容多是一些驗證性和低層次的常規實驗,與現代實驗方法技術和現實應用等相差較遠,無法調動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科學發展前沿介紹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以及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基礎理論為主線,以典型的實驗為重點,以實際操作為核心,在集中講授研究成熟、應用性廣泛的儀器方法的同時,要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掌握現代儀器理論的最新動態,了解本學科涌現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使學生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熏陶。基于這一想法,我們增加了有關新儀器、新方法、新技術的實驗,如“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水中苯系物的組成”、“松果菊中組分的LC/MS分析”、“流動注射化學發光法檢測DNA”、“基于納米金比色分析法測定中藥材中的汞離子”等。
2.3提高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的比例
不少學生希望老師把更多的思維空間留給他們,讓他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為此我們嘗試把學生的一些基礎實驗設計成研究型實驗,把科學前沿領域的知識引入學生實驗中來,增加創新性實驗,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HPLC法測定中藥材提取物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中抑菌劑含量”、“葉綠素的提取分離及葉綠素金屬絡合物的合成與鑒定”、“固相萃取-HPLC檢測土壤中的三嗪類除草劑”等。通過實驗,學生很好的掌握了樣本的提取與預處理,以及氣相色譜、液相色譜、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儀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項,初步具備了實驗方案制定的能力,并對現代儀器的原理、結構和操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4及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內容
課程組教師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形成了幾個較為穩定的研究方向:生命化學分析、納米改性與傳感、環境分析、天然產物分離與分析。課程組充分利用科研優勢推動教學改革和實驗內容的更新,部分教師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儀器分析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流動注射化學發光法檢測DNA”來源于生命化學分析研究方向,“毛細管電泳法測定阿司匹林中水楊酸的含量”、“松果菊中組分的LC/MS分析”等實驗項目來源于天然產物分離與分析方向,“基于納米金比色分析法測定水中的汞離子”、“稀土摻雜TiO2光催化劑制備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來源于納米改性與傳感方向,“土壤中砷的形態分析”,“金屬離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及水中鎘離子的測定”等實驗項目來源于環境分析化學方向。這些實驗項目的實施,既完善了實驗教學體系,又充實了實驗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熱情。
3結語
【關鍵詞】 紫癜,過敏性/預防與控制; 過敏原/致病力; 紫癜,過敏性/尿; 過敏原檢測; 兒童
過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系統性血管炎。其臨床特點是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腫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HSP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多發生于2~8歲的兒童,好發于冬春二季。盡管部分患兒病情可以自然恢復,但約有1/3的患兒頻繁復發,加重腎臟的損害。而HSP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誘發因素復雜多樣,近年來研究認為過敏因素在HSP的發病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盡可能尋找并避免過敏原,對防止HSP有重要意義[13]。
1 兒童HSP常見過敏原
能誘發HSP的過敏原有很多種,主要通過吸入、食入等方式使機體致敏。
1.1 吸入性過敏原 主要分為室內過敏原和室外過敏原。(1)室內過敏原:①室內塵土類過敏原,主要包括人類的上皮脫屑、動物皮毛及脫屑、塵螨和分泌物、真菌及其代謝產物、棉花纖維、植物纖維等;②屋塵螨:以人體脫落的皮屑為食物,主要寄生于臥室的床鋪、地毯、沙發等處,尤其在沿海潮濕地區易孳生;③真菌:主要致敏的菌種包括交鏈胞霉屬、青霉、毛霉、曲霉、黑根霉和鐮刀霉等,其中交鏈胞霉及其分支胞屬是空氣中傳播量最大,致敏性最強的真菌,在熱帶、潮濕多雨和海拔較低的地區,周圍環境及居室內容易孳生;④蟑螂:被認為是引起過敏性疾病的主要過敏原;⑤動物皮毛和分泌物:家中篆養的貓、狗、兔、鳥等寵物的分泌物、皮屑和脫毛等均可成為過敏原。(2)室外過敏原:花粉,主要指以風為傳播媒介的氣體花粉。①春季花粉,國內南方的春季花粉飄散季節在2~5月份,花粉種類以楓楊屬、桉屬、松屬及柏科為主;北方的春季花粉飄散季節在4~6月份,花粉種類以楊屬、松屬、榆屬、柳屬為主;②夏季花粉,飄散季節在6~8月份,花粉種類主要有玉米、高粱、小麥、莎草、藜科等植物花粉;③秋季花粉,飄散季節以8~10月份為主,花粉種類主要包括雜草花粉和禾本科植物花粉,如豚草屬、嵩屬、藜科等。國內南方的秋季花粉以禾本科植物花粉為主,而北方以嵩屬花粉為主。豚草花粉在北美國家是重要的致敏花粉。
1.2 食物性過敏原 (1)過敏性食物:常見的過敏性食物有類:雞蛋、牛奶、魚、貝殼類海產品、堅果(胡桃、腰果)、花生、黃豆、小麥,可引發90%以上的過敏反應;還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玉米、芝麻、草莓和菠蘿等不常見的過敏食物。(2)食品添加劑過敏原:食品添加劑中的香料、色素、抗氧化劑、防腐劑等均可導致過敏反應,其中以色素、香料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
2 過敏反應類型
2.1 Ⅰ型過敏反應 臨床上大多數的過敏反應是Ⅰ型過敏反應,又稱速發型過敏反應。介導Ⅰ型過敏反應的過敏原分布較廣,目前臨床上能夠檢測的過敏原有數十種,包括吸入性過敏原和食物過敏原。Ⅰ型過敏反應發作迅速,多為接觸過敏原數分鐘到1 h內發生,由肥大細胞和IgE介導。變應原進入體內,刺激單核吞噬系統,引起漿細胞反應,產生特異性IgE,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IgE受體橋聯,使這些細胞處于致敏狀態。當致敏的肥大細胞再次暴露于致敏物質,則引起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介質,引起一系列過敏癥狀。
2.2 Ⅲ型過敏反應 又稱延遲型過敏反應,多為接觸過敏原數小時到數天后發生,由IgG介導。研究發現,食物可成為過敏原誘發IgG介導的延遲型過敏反應,而且常為喜食的食物[46]。其致病機制是免疫系統把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當作有害物質,針對其產生過度性免疫反應,產生食物特異性IgG抗體,IgG抗體與食物顆粒形成免疫復合物(Ⅲ型變態反應),可能引起所有組織(包括血管)發生炎癥反應,并表現為全身各系統的癥狀。目前也將這種由IgG介導的食物過敏反應稱為食物不耐受。
3 過敏原檢測方法
3.1 體內方法 包括皮膚試驗、激發試驗、過敏原激發試驗等。激發試驗和過敏原激發試驗在HSP患兒中應用較少,主要應用于哮喘患兒。
3.1.1 皮膚試驗的原理 皮膚試驗是最常用的體內方法,也是診斷IgE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的主要檢測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當某種過敏原進入皮膚時,對某些物質有速發型過敏反應的患兒,立即特異性地引起皮膚內的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活性物質,導致局部毛細血管擴張(皮膚紅斑),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皮膚水腫、風團)。依據皮膚反應的出現和程度來可確定過敏原。
3.1.2 皮膚試驗的方法 包括皮膚點刺試驗、皮內試驗及皮膚斑貼實驗,其中皮膚點刺試驗最常用。(1)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SPT是將少量高度純化的過敏原液體和對照液體(組胺)分別滴于患兒前臂,再用點刺針垂直輕輕刺入皮膚表層,維持1秒鐘后拔出。如患兒對該過敏原過敏,則會于15 min內在點刺部位出現類似蚊蟲叮咬的紅腫塊,出現癢的反應,或顏色上有改變。該方法采用組胺作陽性對照,計算相對的反應強度,15~20 min觀察結果。陽性結果判斷標準以過敏原及陽性對照液(組胺)所致風團面積比而定其反應級別。SPT具有安全、靈敏度高、操作簡單、設備簡備、檢測時間短,一次試驗可測定多種過敏原等優點,與臨床過敏性疾病的相關性好,但特異性不夠。(2)皮內試驗:只在皮膚點刺試驗陰性而無更高濃度的過敏原提取物可供使用時才進行。操作方法:用1 mL注射器在皮內注入0.02~0.04 mL過敏原皮試液,使之形成一個直徑3~4 mm大小的皮丘。15~20 min觀察結果,陽性反應表現為注射處皮膚風團和紅暈。(3)皮膚斑貼實驗:主要用于接觸性皮炎患兒的過敏原診斷,成人應用較多,兒童較少使用。使用方法:將包被過敏原的貼片貼于健康、無毛發的皮膚部位,推薦采用部位為背部上方、脊柱左側和(或)右側。
3.1.3 皮膚試驗需注意的問題 皮膚試驗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可避免的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反應,皮膚試驗前應詳細詢問用藥史及過敏史,以確保試驗的安全及檢查結果的可靠。通常在皮膚試驗前需停抗組胺藥3 d以上,少數抗組胺藥(如阿司米唑)需停用3~4周;應用酮替芬者,需停藥2~3 d;長期、高劑量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對結果的判定有影響,應在病情允許情況下減量。如為高度敏感狀態者及已經明確嚴重的食物過敏者禁做皮膚試驗,HSP患兒在疾病的急性發作期不適合應用皮膚試驗檢測過敏原,但是對于頻繁復發的HSP患兒,在疾病的間歇期可以應用皮膚試驗方法檢測過敏原。
3.2 體外方法 主要是檢測患兒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sIgE)、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其在HSP患兒中應用最多,與皮膚實驗比較,體外方法絕對安全、不受皮膚疾病、藥物影響,并且為定量。
3.2.1 IgE的檢測 包括血清總IgE和sIgE檢測。目前測定總IgE、sIgE的方法主要包括雙抗體夾心法、放免吸附試驗、酶聯免疫試驗、熒光酶聯免疫分析、線性分析、生物芯片、免疫捕獲分析、化學發光法等。影響總IgE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患兒年齡、性別、種族、寄生蟲感染等,因此總IgE水平高不一定是過敏性疾病患兒,而過敏者總IgE水平不一定高。sIgE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CAP過敏原檢測系統測定方法[7]在臨床上應用較多,CAP檢測系統為Pharmacia Diagnostics AB產品,包括:儀器(UniCAP 100)、軟件(UniCAP 100 RM5.00)。5 種過敏原:塵螨(d1/d2)、蒿屬花粉(w5/w6)、蓉草花粉(w22)、貓毛(e1)、鏈格孢霉(m6)及其他配套的CAP診斷試劑。其基本原理為熒光酶聯免疫分析,過敏原包被在一種稱為CAP的固相載體中,該系統定量檢測的sIgE濃度水平分為7個級別。
3.2.2 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的測定 檢測食物過敏反應的方法較簡單,目前多采用酶聯免疫法半定量檢測血清中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可以檢測包括魚、蛋清/蛋黃、牛奶、牛肉、蝦、大豆、花生7項食物特異性IgG;14項組合可以檢測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蟹、蛋清/蛋黃、蘑菇、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小麥等14項食物特異性IgG;90項組合可以檢測糧食類、水果類、肉蛋類、蔬菜類、奶制品類、調料類、堅果類、海鮮類、巧克力類、酵母類等90項食物特異性IgG。檢測的食物特異性IgG濃度水平分為陰性、輕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4個級別。
4 過敏原檢測方法的評價
HSP患兒過敏原檢測是有效控制HSP復發的重要方面,雖然臨床上有許多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可供選擇,但在具體應用上有很多環節需要把握。 體內方法檢測過敏原可以提供最為直接的依據,如:SPT簡便易行,但常常需要多點針刺,對患兒造成的痛苦較大;患兒有較嚴格的條件限定,如:沒有皮膚病變,未使用過對皮膚反應有影響的藥物,實驗物質必須保證除過敏原特性外不具毒性。體外實驗方法較體內實驗方法更安全和符合倫理,但是沒有一種單一的試驗能保證其結果的準確。體內和體外實驗應該互為補充,以得到準確的特異性診斷。如:對于IgE介導的食物過敏,要結合sIgE及SPT判斷,如果兩者不一致,需要通過雙盲安慰劑食物激發試驗來確定過敏原。
在過敏原檢測方法中有單一過敏原試驗和過敏原篩查試驗。單一過敏原試驗只能回答具體的單一過敏原測定結果,而大部分患者并非只對某單一的過敏原有反應,往往可能對多種過敏原過敏;此外臨床上常存在病史采集不詳或缺乏特異性過敏病史等情況,在選擇檢測過敏原的種類時很困難,因此目前臨床上通常選用多種過敏原混合體系進行篩查。如篩查試驗為陰性可不考慮單項過敏原檢測,如篩查陽性可進一步進行單項過敏原測定。
在選擇檢測過敏原的方法及種類時,還需結合患兒的年齡、季節、氣候、地域、生活環境等特點,以提高過敏原檢測的特異性及敏感性。
參考文獻
[1] 吳泳,黃一錦,楊萍娥.2 000例過敏性疾病患者變應原檢測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30):47324733.
[2] 陳朔暉,林海珍,汪天林.過敏性紫癜患兒過敏原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8):753755.
[3] 仲玉強.西寧地區兒童過敏性紫癜295例過敏原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7,37(8):3940.
[4] 周明錦.過敏性紫癜患兒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抗體檢測[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44(6):12571260.
[5] 安立新,張莉華,于欣歌,等.食物不耐受抗體IgG導致過敏性紫癜的病因學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09,43(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