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旅游資源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AHP法;銅陵;礦山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20-04

    1 引言

    旅游業作為一種“朝陽性產業”,從20世紀初到現在的100a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隨著人們需求的多樣化,旅游亞型趨于多元化發展。礦山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產品,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礦山旅游是以礦山資源為基礎,以各種礦業活動為依托的旅游活動,它對于依靠當地資源開發而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如何解決資源枯竭問題,實現產業轉移,是一種有效的、可持續的發展途徑。所以,近年來,國內外專家開始把研究視野聚焦在這個領域。國外學者對礦業旅游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特定區域的定性研究【1-3】。國內學者雖有對旅游資源進行定量評價,例如南嶺山地評價[4],民族文化――以雷公山地區苗族文化旅游資源定量評價[5],濱海旅游資源評價[6],南京宗教開發潛力評價[7],翼城古綿山名勝旅游區資源評價[8],但對于礦山旅游資源定量評價還鮮有報道。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對銅陵市礦山旅游資源進行定量評價,做初步探討,通過挖掘、開發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對銅陵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區概況

    2.1 區域環境 銅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經117°42′00″~118°10′6″、北緯30°45′12″~31°07′56″。東接繁昌縣,距蕪湖市80km左右,西與池州市毗鄰,與無為縣、樅陽縣隔江相望,南與青陽縣、南陵縣交界,距省會合肥市130km。南北長約42.5km,東西寬約40.6km,總面積1 113km2(其中市區面積280km2),總人口74.21萬人(截止2012年末)。

    2.2 旅游業發展狀況 近幾年銅陵市旅游業發展勁頭出現強勁的增長態勢。作為銅陵市產業轉移的重要方向,旅游業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成為促進該市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全年旅游總收入45.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4%。其中,旅游外匯收入541.8萬美元;接待海外游客2.7萬人次,增長28.1%;接待國內游客790.56萬人次,增長35.8%。共有旅行社3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家;旅游商品定點生產單位20個,旅游線路6條,旅游景區(點)14個。

    3 方法介紹

    AHP(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薩迪正式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將復雜的決策問題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分析各個層次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請專家對其各因素的權重進行客觀的判斷后,建立數學模型,分析各因素對決策目標的重要性,給予總排序。其特點是將復雜的問題,進行階梯分層,使其簡單化,并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結合在一起,從而能夠將客觀的評價分析結果給決策者,對于解決那些難以定量描述的決策問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從而使它的應用幾乎涉及任何科學領域[9-10]。其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階梯層次結構。應用AHP法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明確決策問題,將其條理化、層次化,理清階梯層次。旅游資源綜合評價的因子很多,在其準則層將主要的、重要的方面提煉出來,而后對其再進行分解,按其隸屬關系排列為若干子因素,因此組件類推下去,構建合理的階梯層次結構。

    (2)構造判斷矩陣并賦值。根據階梯層次結構很容易就構造出判斷矩陣。信息基礎是對階梯層次結構中每一層次因子重要性的判斷,對這些判斷用數值表示出來,寫成矩陣形式就構成判斷矩陣。重要性判斷可采用向專家反復詢問,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對同一層次同一結構中的兩兩元素進行比較,哪個重要,重要多少,對重要性程度按1~9賦值,重要性標度值見表2。

    銅陵市古采礦遺址是一個歷史“巷道”,可以重建模擬古代不同時期的礦山內部實景,使旅游者能“再見”當時礦產發展的繁盛期,所以開發古采礦遺址是銅陵市礦山旅游資源開發中重中之重,這項旅游資源還可以面對國外游客,打開國外客源市場。現代采礦活動可以集中展示采礦的流程和工序,使游客能清楚、深入地了解礦產采掘活動,更好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同時還可以建立采礦體驗園,使游客學習使用現代的工具,動手采掘礦石。銅陵市特色植物有很多種,譬如鴨跖草、海州香薷、東南景天、銅草花這些植物,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注重這些植物的作用,將為銅陵市的旅游發展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銅陵市的特色植物還可以與尾礦庫有效結合起來,在尾礦庫上種植特色植物,一方面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一方面帶來旅游效益。銅陵市礦山人文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每年都會舉行青銅文化節,使八方來賓都能詳細地了解青銅文化,銅陵市區亦有城市銅雕、銅文化廣場、銅都景觀大道等,展示青銅雕塑的景點,還有銅陵天井小鎮文化和銅文化藝術村,這樣集展示、銷售、觀光于一體的旅游區,宣傳了銅陵的傳統工藝和文化,也方便游客購買稱心如意的旅游產品。

    5 結果與討論

    通過以上對銅陵礦山旅游資源價值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銅陵礦山旅游資源發展較為緩慢,雖然抓住主要核心資源―礦產,但開發力度較淺,與同類型景點差異性不強。但在皖、浙、贛、蘇等周邊地區,還是有較好的客源市場和景點獨特性,所以要緊緊抓住這個客源市場,主打以鳳凰山風景區和金牛洞采礦遺址為主的旅游線路。當然,本研究和分析只是筆者一家之言,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選取評價指標方面,可能還有一些因素未考慮進去,以及在數據權重方面,只考慮專家組的意見,可能不夠全面。今后的研究將會在這些方面有所完善,繼續探討AHP法在不同旅游資源評價中的應用,從而使其在旅游資源評價研究中更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Owen.R.Elwvn,A case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lsh Heritage[M]. Cardiff: Wales Tourist Board,1984.

    [2]Michael Pretes. Touring mines and Mining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39-456.

    [3]Cezar Morar.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European and National Funding programs:in the Bihor county’s disadvantaged mining areas[ J]. Revista Rom?nde Geografie Politic,2012:99-108.

    [4]黃靜波.基于AHP法的南嶺山地旅游資源定量評價[J].經濟地理,2009(5):865-869.

    [5]姚莉,屠飛鵬.基于AHP法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定量評價研究――以雷公山地區苗族文化旅游資源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2):36-41.

    [6]吳小偉,陳彥,仲崇慶.基于AHP法濱海旅游資源定量評價――以連云港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3(6):53-60.

    [7]方法林,魏文靜.基于AHP法的南京宗教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開發潛力研究――以棲霞寺、靈谷寺、雞鳴寺為例[J].南京小莊學院學報,2013(3):97-101.

    [8]曹陳辰,胡煒霞.基于AHP法的旅游資源評價――以翼城古綿山名勝旅游區為例[J].旅游管理研究,2013:42-43.

    第2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作為典型的新興第三產業,旅游業更是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現階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注重物質享受,同時對精神享受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業為了迎合大眾多種多樣的喜好,構建了多種旅游形式,生態旅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鑒于此,本文首先對加大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展開了分析,并對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不足展開了探討,最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意見,希望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加大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近年來,生態旅游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極大的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為旅游愛好者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同時享受意想不到的美景。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促使生態、社會以及經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這種情況下,生態旅游向多元化的方向前進已經勢不可擋。

    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發展方向,需要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生態資源。而這一過程中,很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產生無法彌補的后果。鑒于此,相應保護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我國多元化的生態旅游資源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1]。

    二、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不足

    1.立法的滯后性

    同生態旅游較快的發展速度相比,我國這一領域的法律建設力度明顯不足。現階段,針對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方面的立法幾乎沒有,這種現象導致我國相關部門在開發、利用、設計和規劃景區的過程中,都嚴重缺乏法律依據以及較強的監督和約束,因此混亂開發以及隨意規劃等現象越來越嚴重,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旅游資源。

    從西方發達國家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經驗來看,法律制度的建設是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機制,例如,日本在旅游基本法則當中融入了旅游區景觀維護和旅游資源開發、培養等相關規定;美國在保護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積極制定并落實了《國家環境政策法》等[2]。這些法律制度等都明確指出要加大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各國還積極制定并落實了一系列輔助法律,如《野外旅游條例》等。與之相比,我國的旅游資源保護法律相對空白。

    2.社區參與度低

    現階段,西方國家在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加大了社區的參與程度,并將其作為生態旅游的一種全新的形式逐漸發展起來。這一生態旅游模式可以加大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同時有助于對經濟漏損現象進行預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可持續性在自然中的實現[3]。由此可見,社區積極參與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當中的重要性。然而我國的多元化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嚴重缺乏社區的參與,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沒有專門的法律制度,鼓勵、引導并監督社區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行為。在開發生態旅游項目的過程中,決策、施工、規劃等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社區居民的參與;其次,生態旅游景區當中的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旅游知識、生態保護以及自身的職責理解不夠深入和明確,因此忽視了自身在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重要性,在缺乏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宣傳力度的基礎上,社區居民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權利和義務無法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機制的構建

    1.加強國家立法力度

    首先,制定專門立法,對生態旅游活動進行規范。這一立法的構建,必須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這一核心,抓住旅游活動規律,對我國這一領域的未來發展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想,并將其融入到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當中。在將專門的立法應用于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當中時,不僅能夠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規范我國的旅游業和旅游活動,同時還能夠推動我國旅游項目的健康發展;其次,對生態旅游資源法進行構建。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建立在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4]。針對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過程中,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的滯后性,積極構建有針對性的生態旅游資源法至關重要,它能夠促使我國這一領域立法層次得以提升,而法律實施過程中的權威性也將被充分的體現出來。

    2.通過法律制度增加社區的參與力度

    構建社區參與制度,通過法律制度增加社區的參與力度,首先應構建相關機制,確保社區居民能夠真正參與到開發、建設以及設計當地生態旅游項目的活動當中。社區居民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認識到自身的項目開發主體地位,并在日常工作中,將自身的監督職能進行充分的發揮,從自身做起,加大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其次,對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建立。生態旅游項目所在地是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主要地區,在開發和構建生態旅游項目的過程中,相關經營管理人員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對當地社區和居民實施一定的經濟補償,包括提供就業機會和為當地建設公共設施等[5]。這樣一來,能夠將生態旅游項目同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提升社區和居民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從而為加大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3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一)概念認知

    旅游資源是指能夠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并促使其實現旅游活動,可為旅游業發展所利用,并由此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會創造。

    (二)特征解析

    1、美學特征

    旅游資源具有觀賞價值。雖然說旅游動機因人而異,旅游內容與形式多種多樣,但觀光游覽是所有旅游行程都不可缺少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觀賞性,也就不構成旅游資源。

    2、地域特征

    因為地域風貌的差異而造就了旅游資源的多種多樣,而且難以模仿或復制。尤其是那些歷史感強的資源,更無法離開特定地理環境的歷史背景,否則將失去其本身的歷史價值與觀賞價值。

    3、不可再生性

    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保護的重要性,一旦旅游資源被破壞將無法恢復。巨大的需求對旅游產品的開發、銷售,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但同時對旅游資源也是一股無法估量的潛在破壞力。

    二、旅游資源的開發

    (一)概念的認知

    本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本文采用廣義的概念。

    狹義的旅游資源開發,是指單純的旅游資源利用的技術。廣義的旅游資源開發,是指在旅游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以發展旅游業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旅游資源加以利用,發揮、改善和提高旅游資源對旅游者吸引力的綜合性技術經濟工程。

    (二)應遵循的原則

    1、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旅游之魂。特色性原則要求我們在開發建設中必須盡量保持自然和歷史形成的原始風貌;盡量開發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資源項目;努力反映當地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此外,特色性并不是單一性,在突出特色的基礎上,還應圍繞重點項目,不斷增添新項目,豐富旅游活動內容,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需求。

    2、保護性原則

    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的脆弱性,不僅會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壞,在被旅游業利用過程中也會遭到耗損,而且相當多的旅游資源又不具有再生性,一旦毀掉了就難以復原。所以,旅游資源保護在旅游開發中極其重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資源本身保護;二是旅游環境的保護。

    3、經濟性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經濟效益原則。因此,應當進行旅游開發投入―產出分析,確保開發活動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在充分了解旅游市場的基礎上,對旅游資源開發項目的可進入性、對旅游者的吸引力、投資規模、投資效益、建設周期、資金回收周期等各方面,都應有細致的數據分析。同時,還要根據開發實力(財力、人力、物力等供給保障因素),分階段有重點地優先開發某些項目,之后再不斷增添新項目和配套設施及服務,最終形成完善的旅游設施和服務體系。堅決禁止不加選擇地盲目開發,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開發。

    三、旅游規劃與開發的作用

    旅游規劃與開發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1.積極作用:在經濟方面可以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區域經濟水平,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外匯。在社會文化方面增進不同民族之間互相了解,增加認同感,同時也為保留我國燦爛的悠久文化歷史創造了條件。

    2.消極影響: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也會產生負面經濟影響,例如引起當地物價上漲、影響居國民經濟穩定,濫用文化等

    因此,操作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時,我們應當考慮到旅游資源的數量、密度和布局,結合當地特點特色,旅游資源的價值,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同發展。

    四、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

    1.為了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也是被實踐所否認的,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不是旅游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很多景觀都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于這樣的旅游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4.為開發而保護。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

    五、旅游資源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所以,在規劃與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旅游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就如生態資源,其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么?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么?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第4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Li Xulong

    (Geographical science,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Abstract】TheregionofJingpohuisrichingeologicaltourismandculturalresources.Butcurrentlytheobjectofstudyislimitedtothegeologicalevaluationtour

    ismresources.Combininggeologicalandculturalresources,theresourcesandtheevaluationmethodresearchofthedevelopmentisnotmuch.What’sworse,basedonGIStechnology,thedevelopmentandresearchoftheflatofdecisioninformationofJingpohuregiongeologicalandculturalresourcesisstillblank.Inviewoftheabove-mentionedfacts,evaluationfactorsandindexsystemofgeologicaltourismandculturalresourcesshouldbeestablished.Besides,comprehensivelyevaluatingtheindividualresourcesandresourcedevelopmentexternalconditionsandfoundingGISdecision-makingplatformforservicingtheresourc

    esevaluationguidedbytheevaluatingmodelisalsoimportant.

    【Key words】resourcesevaluation model;GIS ; geological tourism

    1 引言

    ?R泊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百里長湖景區、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區、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景區三部分以及中國雪鄉組成,鏡泊湖作為“地質公園”有其特殊性所在。它也許不只具有地質意義,還可能具有考古、生態學、歷史或文化價值。”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馳名中外,其資源開發程度好,旅游收入也極其可觀。而地質公園的建立有雙重目的,一是要保護環境,二是要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本研究致力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鏡泊湖地質公園的保護、開發與管理中,將鏡泊湖風景區、火山地質景觀及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三點連成線, 以實現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與保護,帶動周邊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的發展,進一步帶動鏡泊湖所在區域的整體發展。

    通過相關數學模型,GIS分析等方法,根據已掌握的各類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對未開發的資源和已開發資源進行模擬評價,為相關規劃管理部門提供輔助決策,從而更好的促進景區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1]。

    2 地質旅游文化資源評估方法

    根據鏡泊湖文化地質旅游資源的具體情況,從定量方面尋找一種適用于文化地質旅游資源評價系統的方法―單體一區域分析法對地質旅游資源進行定量評價。其中個體資源分析主要針對已運行景區資源,對其進行資源評價;區域分析是以核心景區為中心,對周圍一定范圍內未開發區域進行待開發評價,以評估其價值,為開發提供輔助決策[2]。

    采用方法的大致過程為:一、旅游資源個體評價:對鏡泊湖地區文化地質旅游資源逐一進行評價,分別得出各類資源的評價分值;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按照給定的權重和評價標準,計算出各資源類型的外部開發條件評價總分值;三、將個體價值評價、開發條件評價按照權重關系進行綜合,得到最后的評價分值,其中前兩項為評價重點。

    2.1 評價資源的選取

    評價資源的選取是建立模型的基礎,對于模型因子的確定也必須基于不同的資源來具體劃分。在選取資源時,必須把握以下原則:該旅游資源為鏡泊湖地區的典型特色資源,同時為核心資源,其資源價值能夠代表鏡泊湖的區域價值;另外資源可以被視為是單獨的景區或景點,基于以上兩點,為地質旅游資源評價和文化旅游資源評價分別選取不同的資源。具體詳見表1。

    2.2 旅游資源評價因子的選取及其權重確定

    對諸多旅游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采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游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3]。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不同的旅游資源進行評價時,選擇評價因子會有很大不同。每個評價因子在旅游資源開發中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對評價因子重要性的判斷是確定權重的前提,而且對權重值的大小有重大影響。

    根據以上原則,對鏡泊湖區域的評價資源進行影響因子的選取,見表3。

    權重的確定有很多種方法,這里采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又稱多目標決策法,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賽帝(A. L. Se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它的特點是對非定量事物做出定量分析,對人們的主觀判斷做出客觀描述,是一種簡潔而實用的定量評價方法。它是一種綜合和整理人們主觀判斷的客觀方法,也是一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4] [5]。

    層次分析法的關鍵步驟是構造兩兩分別比較的判斷矩陣,對某目標U來說,各影響因素Pi(i=1,2,…,n)的重要性分別為Wi(設Wi>0),則將Wi兩兩比較可構成判斷矩陣。

    其中滿足aii=1;aji=1/aij;aij=aik/ajk(稱判斷矩陣的完全一致性);i,j,k=1,2…,n;且有

    此時n為A的一個特征值,當n取最大值λmax時,對應的特征向量M的各個分量為Mi,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即是本層次相應因素對上層次某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重值。

    2.3 旅游資源評價因子指標體系

    評價因子及其權重系數確定后,建立各因子的評價標準,也是旅游資源評價過程中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步驟。旅游資源評價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據評價對象的性質、評價目標等,建立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評價問題全貌的綜合評價要素指標。旅游資源評價因子的評價標準制定步驟如下:

    (1)對評價因子進行指標分級:根據評價因子度量的含義及體現資源價值的程度,把每個評價因子指標作模糊等級劃分,如,優、良、中、差、劣;極高、高、較高、一般、低等級別,每一等級都有具體的描述。

    (2)對評價因子指?私?行量化:用E表示評價因子指標,用連續的實數區間[0,10]來表示因子指標分值的變化范圍。最高級別極高E=10;最低級別(或劣)E=0;區間中的實數對應著一定級別的因子指標值,實數越大,因子指標級別值越高[6]。因子指標級別值的劃分見表2。

    綜合各資源影響因子,其量化指標如表3。

    2.4 資源評價值計算

    旅游資源個體價值的評價分值計算公式:

    其中,A為單個資源價值分,ai為該單個資源第i個評價因子權重系數,Ei為該資源個體第i個評價因子的指標分值。

    地質旅游文化資源外部開發條件的評價分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B為資源外部開發條件分值,為第i個資源外部開發條件評價因子權重系數,為第i個資源外部開發條件評價因子的指標分值。

    2.5 分級評估

    為了充分反映資源之間的質量差別,參考國家旅游局最新頒發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特征評分表》將質量等級劃分為五級,分值劃分分別為:1級:≥80;2級:80-65;3級:65-50;4級:50-30;5級:

    3 資源開發評價系統的實現

    根據建立的地質文化旅游資源評價模型,對個體資源和資源外部環境建立評價因子并計算其權重值,每種因子建立指標級別,最后計算資源的評價值,并根據資源的評價值進行分級評估并用表格和空間插值柵格圖等形式表現出來。

    首先選取單體資源,即評價模型,在獲取模型因子后可對應查看其權重值,在單體評價中的核心為打分環節,系統列出了各因子的指標級別,供打分參考,可計算出單體模型的評估值得分。對應不同的分數等級系統給出了評價結果用以輔助決策。

    在資源開發外部條件評價中,依據鏡泊湖管委會的劃分,景區分為火山地質、小北湖、瀑布山莊、熔巖臺地、渤海故國和水上游覽娛樂六大核心區域,其開發評價對景區整體的發展意義重大。對資源外部開發條件進行評估包括的因子有:地域類型組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依托關系、可進入性、基礎設施和環境容量。系統對每個核心資源的外部評價因子賦予權重并進行打分,可得到各資源的外部開發條件評價值,如圖1。

    最后通過MapGIS提供的二次開發接口在系統中生成資源開發條件評價插值圖,接口代碼如下:

    protected function button3_clickHandler(event:MouseEvent):void

    {

    varlayerItem:LayerItem=new LayerItem();

    layerItem.layerName="22.msi";

    layerItem.layerType="柵格數據集";

    vargdbItem:GDBItem=new GDBItem();

    gdbItem.GDBServerName="MapGISLocal";

    gdbItem.GDBName="鏡泊湖01";

    gdbItem.layerInfos=[layerItem];

    varvectorLayer:VectorLayer=new VectorLayer();

    vectorLayer.layerInfoArr=[gdbItem];vectorLayer.serverAddress="http://127.0.0.1:6163/igs/rest/ims/relayhandler";

    mapContainer.addElement(vectorLayer);

    }

    插值結果如圖2。

    第5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草原天路;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72-02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Grass Skyline Eco-tourism Based on AHP-FCE

    LIU Li-bo WANG Chun-yan LIU Y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Eco-tourism is a tourism pattern of the mos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current society,but also the trend of modern tourism.Grass skyline in Zhangjiakou region is a well-known attraction,eco-tourism resources in its surrounding are very rich,the problem of how to plan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use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solved.Grass Skyline ecological resources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Grass Skyline eco-tourism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ourist travel enthusiasm,and focused on its own resources condition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and to maintain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rass Skyline,adequate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its ecological eco-tourism leisure.

    Key words Grass Skyline;eco-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AHP

    生B旅游是利用當地自身的生態資源形成的各種形式的一種旅游活動,也是當前世界中發展最火熱的旅游形式,其正處于高速的發展階段。然而張家口是河北省冀西北地區生態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資源保護完整以及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對國內外游客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草原天路作為張家口地區的一個較為知名的景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合理開發和發展草原天路的生態旅游,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評價體系,能較好地保護當地的生態資源和充分挖掘其自身存在的潛力,以不斷適應國內外旅游客源市場的相應需求,并加快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1 草原天路旅游資源概述

    張家口草原天路是一條位于群山峻嶺之間,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綿延百余公里的公路,在其上面行走時就如同漫步在藍天和白云之間,故而名為“天路”。草原天路沿線分布著古長城遺址、蘇蒙聯軍烈士陵園、樺皮嶺、巖片山、大圪石柱群等大量人文、生態和地質旅游資源[1-2]。雖然草原天路只是張北壩上的一條柏油公路,但海拔也有1 000 m左右,深色柏油路與黃實線本身就是一條美麗的風景。同時在百里之間,呈現出左右徘徊曲折的道路,上坡和下坡多,給人一種跌宕起伏、靜謐深遠的感覺。

    2 層次分析法在草原天路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體系中的應用

    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美國教授薩蒂(T.L.Saaty)首次提出了層次分析法(AHP),該方法主要通過將要進行研究的問題看成是一個系統,經過分析總結出若干個因素,并依據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劃分成幾個層次,之后再由專家對這些因素進行客觀比較和判斷,最后對各個因素所代表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量化[3-4]。然后構建數學模型,對矩陣中每一個層次上的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權重計算和排序,最后按照結果作出相應的決策。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生態旅游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實用性的原則,依據以上原則,參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自然保護區生態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等規范性文件所設立的相關評價指標,在反復征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建立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的指標體系[5]。

    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由16個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然后采用德爾菲法和專家問卷法對指標進行評判,采用模糊評分法按照指標的重要性程度打分,打分標準依據判斷集:V={“很重要”“較重要”“重要”“較不重要”“不重要”}5個等級分別賦值為9、7、5、3、1。并在計算機上進行整理、綜合、計算和檢驗,得到旅游資源評價綜合層、評價項目層和評價因子層的排序權重及位次。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概括為旅游資源、生態環境、旅游開發條件與發展潛力3個方面(圖1)。

    2.2 評價指標權重計算和判斷矩陣一致性的檢驗

    本文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張家口草原天路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并采用專家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草原天路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中16個要素進行打分。同時為了確保各個評價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對張家口高校涉及旅游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一共發出問卷40份,收回有效問卷34份,有效率達到了85%。

    針對張家口草原天路旅游資源所具有的特點和發展優勢,并根據模型中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比較,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運用層次分析方法進行處理,得出草原天路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指標的權重數值和位次,同時對其進行了一致性檢驗的分析,總結出以下評價因素的權重結果(表1)。

    2.3 生態旅游開發潛力綜合評價

    2.3.1 生態環境評價。從表1可以看出,綜合評價層中生態環境評價的權重最大,為0.397;其次是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的權重,為0.318;而生態旅游開發潛力的權重僅為0.285,表明在發展生態旅游時,注重生態環境質量的保護,這與傳統的旅游是截然不同的,更加突出了旅游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其發展模式實際上就是讓游客能在視覺、文化、自然風光和精神層面方面得以享受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由于草原天路具有豐富多樣的生態旅游資源,周邊生態保持完整,植被茂密、植物品種繁多以及其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等特點,是其吸引國內外游客的主要因素,但是生態系統和環境要素的這種原生性、稀缺性、脆弱性和多樣性是容易遭受到破壞的。因此,生態資源在旅游開發中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便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從而產生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3.2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草原天路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的權重為0.285,可見產品開發潛力和交通便利性對游客的影響是較大的,表明隨著旅游資源的不斷發展,并針對市場需求持續創新新產品新項目以滿足游客日益強烈的欲望,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同時在開發草原天路的生態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未來旅游的發展趨勢和挖掘其潛在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發展生態旅游[6-9]。

    2.3.3 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在對草原天路因子評價層3層的16個因子進行權重排序的結果中看,資源的獨特性的權重最大,表明張家口草原天路的生態旅游資源的這種資源獨特性給予游客的印象是最深的,它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綠化覆蓋率和大氣質量,這說明游客在選擇游玩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10-12];而生態工程建設、交通便利性、旅游產業政策、市場潛力、產品開發潛力等支持草原天路生態旅游開發的外部條件的權重排在之后,是其發展生態旅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表明在發展生態旅游時不僅僅需要考慮自身所具備的資源基礎,還要充分地挖掘這些外部條件,只有各個方面都統籌兼顧才能將其潛力充分發揮出來[13-14]。

    3 參考文獻

    [1] 黃震方,袁林旺,黃燕玲.生態旅游資源定量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以江蘇海濱為例[J].生態學報,2008,28(4):1656-1661.

    [2] 李秀娟,趙鍵,仇碩.開展大桂林生態旅游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9):8234-8236.

    [3] 李海防.桂林生態旅游熱的冷思考[J].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3(3):87-90.

    [4] 陳實,任姝慧,李樹民.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旅游景區管理水平測度:以西安大唐芙蓉園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7,22(12):40-44.

    [5] 戚曉芳.閩臺兩地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分析與差異比較[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16-25.

    [6] 原清蘭.基于AHP的桂林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6):83-88.

    [7] 方法林,尹立杰,張郴.城市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模型建構與實證研究:以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1):92.

    [8] 王煜琴,王霖琳,李曉靜,等.廢棄礦區生態旅游開發與空間重構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0(7):811-817.

    [9] 廉同輝,王金葉,程道品.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以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1613-1619.

    [10] 馬有明,馬雁,陳娟.國外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比較研究:美國黃石、新西蘭峽灣及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為例[J].昆明大學學報,2008(2):46-49.

    [11] 于立新,孫根年.寧夏六盤山森林公園的深層生態旅游開發模式[J].生態經濟,2007(3):125-128.

    [12] 李萬蓮.安徽省五河沱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探討[J].特區經濟,2007(4):186-188.

    第6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世界遺產;邊緣地;旅游開發;廬山

    [作者簡介]孟令鳳(1979―),女,九江學院旅游學院教師。(江西九江 332005)

    一、綜述

    世界各地都對本國所屬世界遺產及邊緣旅游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旅游業的發展不僅為遺產地保護及其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也給遺產地的整體環境保護造成了沉重的壓力。如何處理遺產地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已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與決策者們的關注。盡管中國在世界遺產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相當豐碩,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全面,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可概括如下:1.對于世界遺產的價值認識及的重要性闡述較多,關于世界遺產邊緣地的價值與作用研究較少。2.有關世界遺產本身可持續發展及與旅游開發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多,對遺產地與邊緣地關系及遺產邊緣地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3.現有的研究成果多注重對世界遺產的深度開發,對邊緣地資源利用問題涉及較少。而且現有大多數文獻的研究結論都停留在理論層面,針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操作層面的成果不多。

    二、“孤島”危機和“邊緣”危機

    (一)尷尬的大旅游:廬山的“孤島”危機

    過度的依賴使廬山面臨著一些列的問題,例如:旅游區環境遭受污染;牯嶺鎮城市化現象日益突出;甚至出現老別墅被拍賣改建,蓮花洞搶建別墅等事件。這些已經超出了廬山的旅游承載力,影響到了廬山作為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雖然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諸如實行廬山居民下遷計劃以保護景區環境、開通景區觀光車緩解交通壓力,減少尾氣排放,提高游客觀光效率,對廬山用地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和辦法。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這并非只是廬山這個個體的問題。

    (二)認識誤區導致“邊緣”危機

    近年來,處在邊緣遺產地的地方政府依靠遺產資源和地緣優勢,積極尋求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點,諸如旅游經濟開發區、水壩建設、開礦采石、房地產開發以及交通網絡建設等開發項目和發展項目相繼出臺,邊緣地缺乏與遺產地相對應的政策法規,在邊緣地的經濟開發規劃和發展戰略中,缺乏顧及遺產地的硬性指標。很多地方由于觀念上的誤區,往往只從遺產地界權的形式概念出發,習慣性地注重對遺產本體的保護,忽略了邊緣地對遺產資源保護的義務和責任,邊緣地在遺產資源保護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沒有被重視。由于邊緣地問題的涉及面廣,解決難度大,而且缺乏政策支持和行政手段,一直是遺產地管理部門回避和忌諱的難題。由于這個誤區的存在,邊緣地普遍存在被邊緣化的危機。

    三、廬山邊緣地優質的旅游資源

    世界遺產廬山的邊緣地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環廬山地區。廬山山麓周長約80千米,其中環廬山公路(威家至溫泉)長41千米。環廬山地區是指環繞廬山山麓四周、呈圈形帶狀分布,由廬山大道、環廬山公路和105國道隘口至十里段為通道的地域范圍,包括廬山區的威家鎮、海會鎮、蓮花鎮、賽陽鎮、虞家河鄉和十里鄉,星子縣的白鹿鎮和溫泉鎮,九江縣的沙河街鎮、馬回嶺鎮、港口街鎮、城子鎮、岷山鄉以及市屬赤湖水產場。其區域發展格局中的9鎮共有83個行政村,人口9.55萬,面積達670.7平方千米。除環廬山區域之外,九江市區、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彭澤縣均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廬山邊緣地區域自然生態得天獨厚,集山水、宗教、書院、田園、養生、民俗、茶飲等多元文化于一身,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極具開發價值。

    (一)廬山邊緣地旅游資源構成

    1.田園文化芳香雋永。

    2.宗教文化聞名遐邇。

    3.書院文化聲名遠播。

    4.隱逸文化源遠流長。

    5.養生文化澤惠眾生。

    6.民俗文化異彩紛呈。

    7.名人文化彪炳青史。

    8.生態文化各具千秋。

    (二)廬山邊緣地旅游資源區劃

    廬山邊緣地旅游資源分布相對集中,尤以環廬山地區區段性分布明顯。大致可分為5個區段:

    東區(威家至海會區段)

    南區(白鹿至溫泉區段)

    北區(賽陽至虞家河區段)

    西區(沙河至馬回嶺區段)

    西北區(港口街至城子區段)

    此外九江市區煙水亭、琵琶亭、浪井、鎖江樓等景點有很深的潯陽歷史文化底蘊,武寧縣和修水縣的廬山西海,彭澤縣的龍宮洞等,都是山水與人文結合的典范,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品質旅游資源。

    通過以上的闡述得知,廬山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于一爐,是一座由多元文化構成全球聞名的“千古文化名山”,是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作為其邊緣地的廣大區域同樣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更為獨特的民俗風情,這樣的資源構成與國內近年來成長迅速的文化與旅游聯姻的文化旅游業的思路甚是吻合。以大文化促進大旅游,以大旅游繁榮大文化,是當今國內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趨勢,也為廬山邊緣地的旅游業發展指出了一條新的方向。

    四、廬山邊緣地區域的開發現狀與主要問題

    (一)開發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九江市大力發展旅游業,對廬山邊緣地區域的開發也是初具規模,對外開放的景點景區規模擴大,旅游星級飯店不斷增加,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民間賓館、飯店、餐飲、商店等從事旅游接待服務。長期以來,對于邊緣地旅游產品開發主要是以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生態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初級階段的開發、設計與營銷。近年來,旅游產品業漸趨豐富,以田園、養生和民俗等文化資源為依托的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相繼推出。

    這一系列的發展也使得廬山邊緣地區域的旅游收入持續增長,同時促使當地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當地居民的致富。

    (二)主要問題

    雖然在開發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能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在對廬山邊緣地的開發過程中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1.開發層次低,文化彰顯不足

    2.經營機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

    3.總體規劃滯后,資源整合不夠

    廬山邊緣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尚未很好地轉化為旅游產品,更沒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說明了邊緣地旅游資源開發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體現出旅游總體規劃和資源整合的重要性。

    五、對廬山邊緣地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路與對策

    (一)總體思路

    以廬山為依托,以文化為主線,以廬山邊緣地區域為核心,以鄉鎮村莊為腹地,以旅游休閑為主業,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深入發掘文化底蘊,精心打造文化精品,全面打造一個廬山邊緣地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經濟圈。

    發展戰略: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面整合旅游休閑文化資源,統一規劃、加速開發和建設,打造一批品位較高、吸引力大、競爭力強的景觀依托型、宗教朝拜型、文化體驗型、健身休閑型、農事參與型、接待服務型的旅游休閑文化品牌群;

    2.以改革經營機制為突破口,打破行政區劃、部門隸屬、行業性質、所有制形式等各種界限,構建以旅游集團公司為核心企業的旅游休閑文化企業群;

    3.以沿線鄉村為主要載體,以新農村建設為動力,以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大力發展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復合型新村群;

    4.以政策鼓勵為導向,鼓勵機關單位和市民積極參與環山旅游休閑開發,大力發展城市居民休閑基地群;

    5.努力消除各種制約因素,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大力營造大旅游的文化氛圍,使邊緣地同遺產地廬山一樣能夠廣納游人,兩者和諧發展,相互依托。

    (二)保護性開發原則

    世界遺產邊緣地的旅游開發重點在于挖掘和實現資源的價值以及改變資源所處的狀態,開發的目標是實現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價值,提升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效益。做好規劃之后,還要重視開發的原則。在現有的經濟、技術和認識水平條件下,對邊緣地的開發應力圖做到相對可持續性。

    針對于邊緣地的開發不是喊喊口號、打打標語就能輕易完成的。必須從實際出發,要堅持可持續的保護性開發原則,在兼顧經濟利益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珍貴的旅游資源。

    (三)開發對策

    1.強化政府主導功能,全面整合廬山及其邊緣地旅游資源。

    2.改革經營機制,實行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3.統一規劃,高位開發,集約經營。

    4.放寬政策,調動各方。

    5.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6.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培育旅游客源市場。

    六、結論

    文章引入世界遺產邊緣地的概念對世界遺產廬山的邊緣地區域開發和保護提出建議。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要明確世界遺產邊緣地的重要性。

    2.作為世界遺產廬山廣大邊緣地的區域有著比遺產地毫不遜色的旅游資源,具有相當大的利用價值和開發潛力,由于落后的觀念和低水平的管理,其價值沒有真正體現。

    第7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文學旅游;開發;經濟效益;途徑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12(a)-103-03

    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之下,旅游資源要素的轉變,不再強調單一的自然資源,而是在突顯自然資源的同時,更加強調文化旅游資源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文學旅游轉變了單一的旅游形態,轉而以多元化的旅游文化資源形成更加富有審美情感、更加具有價值的人類財富。文學旅游資源具有意境美、抒情美的鮮明特性,這無不展現出文學旅游開發將帶來的價值體系。從實質而言,文學旅游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是成為文學與旅游兩大主體并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且,文化價值的延續與弘揚、經濟價值中經濟拉動力與環境經濟的創造力,都強調新時期下文學旅游開發的必要性。此外,在現代社會轉型發展的當前,社會發展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民族優秀文化等的訴求,為文學旅游開發創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讓文學旅游發展所形成的經濟效益更加突顯。因此,文學旅游開發的內外環境良好,在構建文學價值、環境價值的同時,強化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獲取,推動地區經濟的良性發展。

    1文學旅游開發的價值體系

    文學旅游的興起與發展,是文學與旅游雙重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依托文學旅游資源獲取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在文學旅游的開發中,其所構建的價值體系,主要在于經濟價值、文學價值及環境價值的體現,對于繁榮文學事業,促進旅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文學旅游資源開發下的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是文學旅游開發的重要立足點,也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文學與經濟并重發展的集中體現。在經濟多元化的現實條件之下“,文學地”成為旅游發展的亮點,也是以文化構建旅游新元素的有力之舉。依托文學旅游吸引文化游客,而文化游客的吃、住、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勢必十分可觀。當前,文學旅游成為很多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以文學遺產保護、文學遺產弘揚為切入口,尋求經濟發展與文學發展齊步走的新模式。挖掘文學遺產的美學價值,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氣息的文學經濟鏈,更符合經濟與文化雙重發展的現實訴求。當前,價值的多元化,也強調文學資源的經濟價值不應過于強調短期經濟效益的獲取,過于將“文化”作為商品的賣點,這反而無法實現文學的經濟價值。因此,文學旅游開發下的經濟價值,應強化文學價值的延續性與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打造出經濟與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經濟鏈。在突出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尊重文學的主體地位。

    1.2文學旅游資源開發下的文化價值

    文學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是文學價值的外溢,強調文化價值引導下的旅游新要素的構建。世界文化遺產——廬山,就是文化價值深厚的旅游勝地。從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到蘇軾的《題西林壁》,再到“紅色革命”,這些都是廬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文化元素,讓文化內涵豐富的廬山在旅游開發中,突出文化價值構建下廬山旅游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廬山的文學多樣化,文人騷客的詩文、山水景觀的綺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美融合,讓豐富的文化元素、多樣化的自然景觀,成為廬山文學旅游的亮點。因此,在文學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文化價值與自然環境價值的兼容,讓文學價值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以更加完備的審美情趣吸引游客走進旅游文化,這比單一的文化旅游,或者是單一的自然環境觀賞更符合現代民眾對審美及情感的需求。

    1.3文學旅游資源開發下的環境價值

    倡導“綠色、環保”的新時期,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無疑是對旅游發展中環境價值最大化的有力之舉。一方面,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讓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短期化,在自然旅游資源的消耗中,經濟效益逐漸消退,無法構建長期化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旅游開發中的環境問題成為旅游發展的瓶頸,而在文學旅游資源開發下,對環境價值的構建,讓環境保護成為旅游發展的新舉措。京杭大運河申遺,就是對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環境價值構建的典型例子。讓傳統文化的傳揚與保護,成為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學旅游的經濟效益,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價值、文學價值上,同時也彰顯在環境價值之中,這是經濟效益可持續獲取的有力保障,也符合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2文學旅游開發下經濟效益的獲取途徑

    文學旅游開發是新時期旅游與文學并重發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經濟及文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在筆者看來,文學旅游開發下經濟效益的獲取,關鍵在于構建好如圖1所示的經濟效益體系,文學旅游開發下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及環境價值構建了其現有的經濟效益體系,但三者之間又相互制約與影響,強調經濟效益的獲取,不能拋棄環境價值或文學價值,而單獨促進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這顯然是與文學旅游開發的要旨相違背的,也是無法實現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獲取。為此,文學旅游開發下經濟效益的獲取,一是要踐行文學旅游開發的原則;二是要構建好良好的藝術氛圍,并在體驗式的開發策略之下,激活文學旅游資源,拉動旅游大開發下的經濟效益。那么,具體而言,主要在于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踐行文學旅游開發原則,構建可持續的經濟效益

    文學旅游開發具有特殊性,不僅要強化旅游開發下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兼顧文學旅游下的文化價值創造。為此,踐行文學旅游開發的“市場導向原則”“、高品位建設原則”和“多元化發展原則”,是構建可持續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也是獲取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首先,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實現文學旅游資源向產業經濟的優勢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學旅游開發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就是要依托市場活力,實現文學旅游產品與市場的良性互動進而將文學旅游資源向產業經濟的優勢方向發展。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而言,我國有近八成的游客希望在旅游的同時,可以感受到良好的文學氛圍。并且,25~40歲的游客成為了文學旅游的主流市場,對文學旅游的興趣濃厚。為此,在文學旅游開發中,要強化市場導向下的發展推進,在做大旅游品牌的同時,讓經濟效益不再是淡薄的文學價值,而是逐步形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獲取更多的文學旅游經濟效益。其次,堅持高品位建設原則,提升文學輻射力度的經濟價值。文學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文學的高品位性,以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堅持高品位建設的原則,提升文學的輻射力度,進而拉動文學旅游的經濟價值。一方面,可以依托媒體媒介,擴大文學旅游中文學內涵的宣傳內容,讓良好的文學旅游產品契合現代人的生產生活需求,迎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為游客提供更加富有文學內涵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觀賞人文景觀的同時,感受文學帶來的文化熏陶。最后,堅持多元化發展原則,開發更具經濟發展潛力的文學旅游資源。文學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要堅持文學為主體的開發原則,將文學旅游資源以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城鄉更加豐富的文學旅游價值。通過將文學旅游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相結合,促進文學旅游帶動下更多經濟效益鏈的產生。特別是文學旅游與生態旅游的“聯姻”,不僅將文學旅游的經濟價值進一步擴大,也讓環境價值進一步得到實現,是文學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

    2.2強化文學藝術氛圍的營造,擴大文學旅游產品的社會影響力

    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文學旅游資源開發,更加強調文學旅游產品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性。文學旅游資源不能脫離其“文學”內涵的本質屬性,強化文學藝術氛圍的營造。在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之下,進一步擴大文學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盤活文學旅游的經濟效益。首先,在文學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對文學的藝術價值有充分的認識與理解,在深挖文學審美意境的同時,讓文學審美意境吸引游客,擴大文學旅游資源的社會影響力;其次,強化文學藝術氛圍的營造,將文學旅游資源中的文學藝術進行串聯,藝術品位的提升,讓游客獲得更好的文學熏陶,這樣的文學旅游資源更符合現代人對文學旅游的追求。文學旅游有了市場,有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勢必帶動旅游產業鏈的發展,從而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2.3強化體驗式開發策略的落實,激活文學旅游資源

    在現代人的生活理念中,體驗式的交互開發,是提高資源開發效率,激活文學旅游資源的重要舉措。首先,以游客為主體,注重游客的體驗效果,讓文學旅游產品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特別是在文學資源與自然景觀的融合上,要強化兩者的有機融合,帶動文學資源在旅游經濟效益獲取上的主體地位;其次,文學旅游資源的激活,是其獲取更多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從實際來看,很多地方在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文學資源未能全部激活,文學資源的內容、展現形式都過于單一,難以滿足文學旅游發展的現實要求。為此,要激活文學旅游資源,讓文學內涵充分展現;讓文學要素充分流向游客,讓游客在體驗中獲取良好的文學熏陶,這才是文學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文學旅游資源豐富,文學旅游的興起與發展,是新時期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符合現代旅游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文學旅游開發正處于發展階段,在突顯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對于文學價值、環境價值的構建,仍缺乏相應的開發力度。為此,在構建文學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鏈中,一是要踐行文學旅游開發原則,構建可持續的經濟效益;二是要強化文學藝術氛圍的營造,擴大文學旅游產品的社會影響力;三是要強化體驗式開發策略的落實,激活文學旅游資源。從本質上,提升文學資源的經濟效益,推動文學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文學、旅游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仲婷婷.體驗經濟視角下的高密文學旅游開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2]劉亮亮.體驗經濟時代下文化旅游開發途徑探析[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4(05).

    [3]郭文全.旅游開發項目的盈利模式分析[J].當代旅游(學術版),2012(04).

    [4]王良艷.九寨溝藏族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5]洪芳.傳播學視角下的文學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秦皇島為例[J].旅游縱覽月刊,2013(09).

    第8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組織對文化旅游的定義是“人們想要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時所發生的旅行活動”。具體地說,就是指通過一些具體的載體或者表現形式,提供給游客鑒賞、體驗和感受旅游地方文化深厚內涵的機會,從而增加其旅游經歷并豐富其旅游體驗的活動。

    (二)文化旅游資源的概念

    文化旅游資源是指客觀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區間,并且因為它所特有的文化價值而對游客產生吸引的事物,它可能是實體的,也可能是非實體的,例如自然存在的事物,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或者是某些社會現象等。

    (三)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解

    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指對文化旅游吸引要素做出以盈利為主的、適合文化消費的行為。它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把潛在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為現實存在的、可利用的文化旅游商品;二是以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為目的,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一定的整合及再創造;三是將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并組合成文化旅游產品,包括為了吸引游客前來進行文化旅游消費而建設的各種可進入性項目。

    二、莒國文化旅游資源概述

    (一)莒國歷史和莒國文化概述

    1.莒國的歷史沿革

    《春秋》隱公二年《正義》中記載:“《譜》云:莒,盈姓,少昊之后……初都記,后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根據該書記載可知莒是少昊的后裔建立的一個國家,歷史傳說中少昊是居住在現在山東一帶的古老部落。《山海經》中也有記載說,少昊部曾活動于山東一帶,所以他的后代在山東海岸附近一帶建立莒國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張學海的《莒史新探》也有這樣的論述:莒國是個誕生于五千年前的大約有三千年歷史的東夷古國,它起始于莒縣,并基本上以莒縣為中心,商末西周時期雖一度遷于贛榆,但西周晚期又遷回了莒縣,直到滅亡。在莒國三千年的歷史中,都城基本上在莒縣境內,莒縣因此而成為先秦時期莒國文明的主要中心,并且在以后很長的時期內保持著魯東南地區主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莒國疆域在歷史上經過了不斷地變遷,疆域最遼闊的時候是以莒縣為中心,北到膠萊河以南膠縣一帶,南到江蘇偏北一帶,西到今天臨沂中部一帶,東邊延伸到黃海之濱。莒國的地理范圍根據各種資料的記載,其核心區在以莒縣為中心的今日照市范圍內。

    2.莒國文化概述

    莒文化是先秦時期在山東莒地區域上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是莒地人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出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財富的匯總,其中既有行為文化,也有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其表現出非常特別的文化模式和價值體系。

    莒國文化是指從晚商周初莒國建立起來(約公元前1046年)開始,直到戰國初年莒國被楚國滅掉(公元前431年)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化。它是在吸收東夷文化和商周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經歷了夷夏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經過六百多年的豐富與發展,創造了非常大的成就。

    考古界、史學界專家也認為山東古文化應為齊、魯、莒文化,這為輝煌的莒文化確立了準確歷史定位。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積淀,莒國文化已經成為山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莒國文化旅游資源分類

    本文將莒國文化旅游資源劃分為以下五個類型,其中歷史古跡文化類最多,另外還有茶文化、民俗風情文化、文學藝術文化、海洋文化等類型。

    1.歷史古跡文化旅游資源

    據資料記載,莒地發現了許多古文化遺址和墓葬,而且各個時期和年代的都有。到1996年,莒地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已有129處,其中細石器遺存4處、新石器遺存120處、商代遺存11處、周代遺存163處、漢代遺存186處;莒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6500多件;有“莒國故城遺址”、“劉勰故居―定林寺”等1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處。

    2.茶文化旅游資源

    莒國大地上茶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茶品種眾多,知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日照市嵐山區雪青茶、莒縣浮來青茶等,另外還有人工制出的其他種類,例如烏龍茶、紅茶。日照綠茶不僅在國內很受歡迎,是綠茶中的佼佼者,在國際上也有一席之地,“日照綠茶”已被納入WTO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目前已經開展的茶文化活動有茶園觀光和綠茶節等。

    3.民俗風情文化旅游資源

    一是浮來山福壽文化節。浮來山在民間又有“福來山”之稱,是天官賜福于此山的意思,并且浮來山定林寺中的天下第一銀杏樹有著近4000年的歷史,具有長壽的寓意。浮來山福壽文化節是在充分挖掘古莒文化的基礎上推出的一項特色旅游節慶活動,這項節慶活動每年10月舉辦,歷時三天。

    二是屋樓崮神集四月初八廟會 。“神集”是屋樓崮山西北角處的一個行政村,在歷史上,四月初八前后三天,民間曾自發形成在山腳下開辦夜間廟會的活動,神集即由此而來。后來夜間廟會轉為白天,地點也不僅僅拘泥在屋樓山腳下了,目前往東去的店子集已經成為主要的廟會舉辦地。在廟會上,游客可以購買具有莒地特色的木器、陶器等手工工藝品。

    4.文學藝術文化旅游資源

    莒國的文學藝術資源豐富,工藝美術作品種類眾多。其中,劉勰的《文心雕龍》擁有很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及研究價值,流傳至今。工藝方面,莒縣的剪紙藝術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以剪“過門彩”和“天棚花”為主,圖案多是代表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

    5.海洋文化旅游資源

    莒國的邊緣日照緊靠海邊,有充分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藍天、碧海、金沙灘”是對日照海洋旅游的真實寫照。日照已經成功舉辦了海洋旅游節,劉家灣趕海節也是現在辦的較成功的一個海洋旅游項目,游客們可以看日出、參觀漁港、拾貝殼、舉辦篝火晚會等,都別有一番風味。

    三、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

    (一)開發現狀

    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雖然種類多樣,豐富多彩,但是被開發利用的卻不多,而且即使已經開發出來的也都沒有挖掘它們深層次的內涵,只是表面的開發,沒有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價值。當然也有成功的開發案例。浮來山的福壽文化節應該是近年來對莒國文化旅游資源成功開發利用的比較成功的一個典范。

    (二) 開發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1.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缺少整體思路

    各地政府對旅游產業重視程度不夠,且沒有形成統一的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方針,各級政府多是關注本區域內的資源,很少有對莒國文化資源開發的整體考量,因此也就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專題文化開發線路。而且政府管理與服務水平不夠,旅游項目分割經營,沒有形成較大影響力。

    2.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及層次不夠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層次太淺,開發項目缺乏對莒國文化旅游資源內涵的挖掘;且缺乏全面積極地開發,資源很多,但開發利用的卻很少。

    3.各類博物館利用不足

    博物館利用的不足,使文物傳播的歷史信息、展示的歷史內涵,以及它的啟迪教育意義都沒有體現出來,其文化價值被長期埋沒。例如茶博館,這里應該是了解茶文化的絕佳場所,但遺憾的是少有游客問津。

    4.缺乏特色旅游產品

    莒縣的特色旅游產品稀少,產品類型單一,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目前專門針對莒國文化旅游的線路基本沒有,而且游客到當地旅游大多是短線形式,停留時間很短,也很難對莒國文化有直接的接觸。目前只有一個福壽文化節,但是其影響力太小,難以提升莒國文化的知名度,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四、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對策

    (一)增強對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意識

    開發最重要的是保護,任何時候都要將保護放在前面。莒國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民眾的保護意識,當地政府和文化旅游資源主管部門也要重視這項工作,并加大其宣傳力度,同時也要增強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的保護意識,使政府和民眾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重要性及長遠性形成深刻的認識。

    (二)注重組織保障,加強對文化旅游業的引導

    建議從文化局、旅游局和莒文化研究會等相關部門機構整合人力資源,成立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創意部門,為發展文化旅游業形成一個專門的領導部門,使其有組織保障。將相關的旅游企業整合,成立莒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保護投資控股集團公司,這樣可以有效解決莒國文化旅游項目分割經營的弊端。這個部門還應實施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保護方面的人才資源開發戰略,引進和培養優秀專業人才,全面提升旅游隊伍的素質。

    (三)注重文化旅游載體和品牌建設,實現莒國文化資源的整體提升

    文化旅游資源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到的,這就需要依托載體來發展。因此它的開發要充分考慮到地緣和文化因素的結合,莒國是以莒縣為中心的,所以莒國文化旅游項目也應以莒縣為中心。要對莒縣旅游的形象進行準確定位,堅持以莒國文化為立足點,深入挖掘莒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開發莒國文化獨特的旅游資源,積極打造莒國文化旅游的主體形象,并塑造其品牌。

    (四)挖掘莒國茶文化旅游資源,開展茶文化旅游

    在優越的沿海氣候條件和優良的環境中,日照綠茶栽種面積和產量都非常大,并且形成了獨特的品質,例如味道清香、沖泡時間長等,因此有“江北第一茶”的稱號。

    1.興建茶葉博物館以及茶葉觀光園

    茶葉觀光園的興建為學習茶文化提供場所,并且讓游客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茶文化,這對保護茶文化有積極作用。游客可以到茶園欣賞長在地里的茶,感受茶園風情,也可以參與到采茶制茶的過程中來,體驗茶農生活,真切地體會到茶文化。

    2.開發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紀念品

    旅游商品與旅游紀念品是拉動旅游消費的重要推動力,以茶為核心的旅游商品與紀念的開發能夠很好地調整旅游收入的結構,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具體開發茶葉飲品,制作茶點心等等。

    3.開展茶文化節慶活動

    截至2013年,日照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綠茶節。第四屆綠茶節的活動主題為“生態、優質、健康”,活動包括茶業博覽會、日照名茶推介會、“日照綠茶”品牌研討會、“品位日照綠茶”茶文化主題展等內容。綠茶節作為日照市重點培育的品牌節慶活動,對于提高日照綠茶的品牌影響力和“北方綠茶之鄉”城市知名度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類似活動的舉辦,能夠吸引各地游客的到來,從而帶動旅游的發展,這樣的活動可以成為莒國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平臺,最終推動地方經濟的開展。(五)挖掘莒國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展海洋文化旅游

    第9篇: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低碳旅游;發展策略;翼城縣

    低碳旅游是實現低碳經濟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運用低碳經濟的理論,以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旅游過程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低碳旅游是帶動第一產業、聯動第二產業、拉動第三產業的紐帶,可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旅游被世界各國所關注。翼城縣低碳旅游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因此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縣域低碳旅游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1翼城縣旅游發展現狀

    翼城縣位于臨汾市東南,同晉城市的沁水縣、運城市的垣曲縣、絳縣相鄰。境內平川、丘陵、山地各占l/3,總面積l17km2,轄4鄉6鎮,211個行政村,總人口31.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2萬人。翼城縣交通便利,侯~月線、晉—侯線、晉一韓線橫貫東西。

    “十一五”時期,翼城縣委、縣政府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實施了轉型發展,把發展旅游產業作為促進翼城縣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該縣緊緊抓住晉南根祖文化旅游的機遇,主動把翼城旅游納入其發展版圖,形成臨汾、侯馬和晉城市低碳旅游的“接合部”。按照“以開放促開發,以政府啟動促市場拉動、以歷山開發帶動全縣旅游景點的開發,以旅游業拉動全縣第三產業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大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旅游環境、打造旅游精品,全縣初步形成了“五區三線一中心”的旅游發展格局。

    低碳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對翼城縣旅游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翼城低碳旅游資源及類型

    翼城縣低碳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可分為自然低碳旅游資源和人文低碳旅游資源兩大類。

    2.1自然低碳旅游資源

    翼城縣自然低碳旅游資源主要以山岳、河流、泉瀑和生物旅游資源為主(境內共有河流9l條),其自然低碳旅游資源的類型為:地文、水域、氣候、生物等(見表1)。最具魅力的當屬歷山風景旅游區,該區位于山西省翼城縣西閆鎮境內,總面積220km。它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華北著名的天然生物基因庫,是臨汾市十大特色旅游景點之一。歷山有華北地區保存完整的舜王坪亞高山草甸,有華北地區唯一的一座原始森林。地貌奇特,風光迷人,綠樹遮天,懸崖山石,千姿百態,瀑布似簾,溪澗潺潺,高山草甸,綠蔭如毯。奇峰、怪石、清澗、溶洞、冰簾并稱歷山“五絕”;山林、清風、雪景、云霧、日出、舜跡、生物、藥材、古村落被譽為歷山“十勝”。它是長江以北大氣、土壤、水源、環境質量較好的無污染的自然地理單元,成為人們度假、避暑、科研、科教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服務。

    2.2人文低碳旅游資源

    翼城縣人文低碳旅游資源主要是以古遺址、古建筑、寺廟和民間文化為主。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四圣宮、喬澤廟、南撖東岳廟、天馬一曲村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8處:木牌坊、石牌坊、裕公和尚道行碑、南石遺址、河云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南撖一棗同遺址、故城遺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城內關帝廟、中賀水泰岱廟、樊店關帝廟、感軍遺址、冶南遺址、馬冊永定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0l1處。其中天馬一曲村西周文化遺址、鳳架坡一壽城一葦溝晉文化遺址、介子推綿山、冶南古冶煉遺址等,在晉國史乃至周史研究中都占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尤其是近年發掘的大河口遺址,據專家分析,屬西周早期一封國,SYD2008一號墓葬,被定性為“2008中國考古十大重要發現”。當地的民間文化包括:節慶、社火、秧歌、花鼓、琴書、剪紙、目蓮戲等,其中翼城化鼓、翼城琴書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翼城縣也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花鼓之鄉”(見表1)。

    3翼城低碳旅游資源的評價

    3.1低碳旅游分級評價按照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評價標準,將翼城縣旅游資源分為5個等級(見表2)。3.2翼城低碳旅游路線翼城縣低碳旅游資源相對集中,以縣城為中心呈十字形分布,形成低碳旅游產業的“五區三線一中心”的發展總體框架(見圖1o3.2.1“五大特色旅游區”五大特色旅游區為:歷山風景旅游區、太后故里觀光區、介湖古代文明觀光區、晉國文化展示區和佛爺山風景名勝區。

    (1)歷山風景旅游區。歷山有著豐富的自然低碳旅游資源和人文低碳旅游資源。歷山風景旅游區主要是構建成為以堯、舜、禹、湯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四圣山,以春、夏、秋、冬四季風光為背景的四季山,以度假、旅游、探險、娛樂服務體系為支撐的四時山來滿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和實現低碳理念的需要。

    (2)太后故里觀光區。該區依托唐興鎮與南梁鎮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城內木、石牌坊,元代舞樓,關帝廟,金代鐵鐘等人文資源。構建孝定太后故里古韻風情觀光區。

    (3)介湖古代文明觀光旅游區。介湖又名小河口水庫,建成于1959年,庫區面積為153.41萬m2,是翼城縣的第一大水庫。

    依托小河口水庫、棗園新石器文化遺址、冶南漢代冶煉遺址、南捍古堡民宅、南捍東岳廟、晉國古都堯都村等,推出唐堯古都、水上樂園、民俗風情園、漢代冶煉工業區四大區域產品。

    (4)晉國文化展示區。主要以介子推遺跡、曲村晉侯車馬坑遺址、晉國古都遺跡、灤池、翔山、千年銀杏等資源為主,構建晉文化旅游展示區。

    (5)佛爺山風景名勝區。佛爺山位于翼城縣東部30km處,東部有尖山和遼河寨,西部有娘娘嶺和張馬河,佛爺山上森林茂密,覆蓋面積達80%以上,自然風景十分優美。另外東側60多年前抗擊日軍的東塢嶺抗日伏擊戰舊址,可構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2.2“三條精品旅游線” “三條精品旅游線”是以縣城為中心,以人文景點為支撐形成的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其中,南線:縣城一城內木、石牌坊一翔山一四圣宮—歷山風景旅游區;東線:縣城—介湖—佛爺山名勝風景區;西線:縣城—古綿山名勝旅游區一天馬曲村晉文化展示區。

    3.2.3“一個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在縣城建立旅游集散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如:景區介紹、旅游景區影視播放、低碳旅游宣傳冊發放等,切實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需求。4翼城低碳旅游發展現狀與問題雖然翼城縣低碳旅游資源多,但是發展旅游業起步較晚,可以說現在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甚少。目前翼城縣低碳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缺乏低碳旅游意識和社會責任。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對于低碳旅游對旅游業的重要性以及低碳旅游的社會責任性,人們都還缺乏深刻的認識。翼城縣現有的旅游資源,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在積極開發的同時,往往忽視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尤其是旅游資源的開發者、經營者和當地群眾缺乏資源保護的觀念,不能把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思路融入到旅游的過程當中,阻礙了低碳旅游的發展。

    (2)旅游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目前,翼城縣的生態環境狀況很不樂觀。翼城縣大多為山區,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無計劃的開采和工業污染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違背了低碳旅游所推行的低能耗低消費的理念;綠化環境工作不到位,處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設施不健全,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廢水給低碳旅游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3)專業人才緊缺,行業組織不健全。高素質的旅游專業人才是發展翼城縣低碳旅游業的第一要素。翼城縣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緊缺,初步成立的旅行社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模式,經濟管理缺乏規范性,嚴重制約著各個部門的統一發展。

    (4)景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翼城縣各景區之間的交通網絡還沒有形成,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難以滿足旅游者對游覽景區的需求。要想把低碳旅游業做好做強,交通網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交通不便嚴重制約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翼城縣大部分景區缺乏系統規劃和開發,景區的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景區內的道路交通開發尚未到位,旅游接待設施中的賓館、酒店嚴重不足,環保設施急需完善。

    (5)旅游產品開發滯后、缺乏深度開發。目前已經開發和正在開發的旅游產品基本停留在粗放型開發的初期,創新性差,不能充分展示翼城山水的神韻、歷史人文資源的內涵和民俗風情的魅力;旅游活動項目單一,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六要素尚不健全,僅僅停留在簡單的陳列化、靜態觀賞階段,接待參與程度極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難以滿足當今低碳旅游消費者的需求。

    5翼城低碳旅游發展策略

    低碳理念的增強和旅游觀念的轉變,使得旅游者對旅游過程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傳統的旅游模式正在或已經被新的旅游模式所取代,這就給旅游者、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游交通帶來了新的挑戰。

    5.1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和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對低碳概念和重要性的了解是開展低碳旅游工作的重要前提。翼城縣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切實將低碳理念貫徹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利用電視、報紙等各種媒介,普及與低碳旅游相關的知識,鼓勵人們將低碳生活方式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讓他們形成低碳思維方式。節約能源和資源要從小事做起,引導人們更多地選擇低碳旅游方式,促使旅游者將環保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規范。

    5.2轉變經濟發展重點——發展低碳經濟翼城縣低碳旅游資源豐富,但是資源破壞比較嚴重,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建設生態縣城,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應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抓好糧食、林果、養殖、蔬菜四大基地建設,利用翼城縣的農業優勢為低碳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低碳食品,推出翼城的名吃“碗”;以“五區三線一中心”建設為重點,促進低碳旅游業的投人和開發,使旅游業成為縣域低碳經濟的新興支柱產業,從而推進翼城縣工業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切實發展低碳經濟。

    5.3培育專業人才和加強旅游企業內部管理優秀的專業人才是發展低碳旅游產業的重點,翼城縣應建立一定規模的旅游學校培養自己的人才,聘請優秀專業人才傳授低碳旅游知識,普及低碳旅游理念。旅行社要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員工素質,實施服務轉型,發揮旅行社的主導作用,創新旅游模式。如使用新能源觀光游覽車、住宿低碳酒店、游覽低碳商貿建筑等等,最大限度地幫助游客減少其旅行過程中的個人旅游足跡。

    5-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創建低碳旅游景區翼城縣的旅游交通路線還未統一化,在設計旅游專線的同時,要注重低碳環保的理念;旅游道路盡可能避開景觀生態敏感區,以不破壞景區景觀的完整性為原則;景區內不能使用對環境污染的交通工具;旅游城鎮到景區的道路兩旁要實現綠化;道路路面要整潔,應科學規劃旅游線路;大力提倡混合動力汽車、電動車和自行車等低碳交通方式。旅游景區要形成真正的綠色景區就要著眼于低碳,景區環境應實現綠化、美化和凈化;游覽參觀場所做到合理布局;生態旅游區要保持現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合理規定景區容量,科學設置游覽項目,減少景區辦公用電、辦公用品消費等來完善低碳旅游環境。

    5.5創新低碳旅游產品以推進旅游業低碳化發展積極開發相關低碳產品,主要是開發以歷山為主的旅游線路,以唐晉文化為定位,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創建全國聞名的歷史文化名縣。依托政府所營建的低碳景區開展旅游服務,設計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藝品,以減少產品在包裝、運輸和流通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把翼城的花鼓、琴書、渾身板的表演制作成演出的形式,開發出屬于翼城僅有的特色產品。

    6結語

    低碳旅游已經成為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經濟戰略之一。

    發展翼城縣低碳旅游,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緩解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有利于促進“五區三線一中心”的實施,有利于帶動以歷山為龍頭的旅游產品的開發,降低碳消耗,節能減排,促進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777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免费一级片|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69成人免费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