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生物力學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學生;排球;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尋求最佳的教學方法一直為眾人所盼。不同的教師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沒有統一的,更沒有萬能的,但是提升教師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雙重教學目的卻是一致的。本文對排球教學方法進行梳理,比較.以供各位同行參閱。
一、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高職學院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教師通過它將教學內容(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它從教師處學到知識。顯然,一旦缺少這座橋梁,或橋梁定位不準,課堂教學活動就無法進行,或者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針對高職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幾種常見排球教學方法
1.微格教學的程序法
微格教學的基本教學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事前的理論學習和研究、提供示范、確定培訓技能和編寫教案、微格教學實踐(包括微型課堂、角色扮演、準確記錄)、反饋和評價(包括提供反饋、自我分析、討論評價)、修改教案后重新進行教學實踐。微格教學將現代化的視聽設備用于教學之中可以說是首當其沖的。在體育課教學中,通過觀看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錄像,使教師或者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大腦中形成必要的運動表象,這對于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概念,掌握運動技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觀看重放技術動作實況錄像,將完整的技術動作分解為技術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找出技術動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制訂出改進技術動作的方案或教學計劃。再進行訓練。這對提高教師、學生的教學、學習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目標分組教學法
把排球課的考核內容分成六個小塊:A自墊球,考核方法:在指定范圍自墊球,墊球高度1.5米左右,要求技術動作標準規范,一個球1分,滿分20分。B雙人對墊球,考核方法:雙人對墊球,一個來回算一組,一組2分,滿分20分。C發球,男生上手發飄球,女生下手發球,連續發10個球,過網落在場內的算有效球,一個2分,滿分20分。D雙人傳球,一個來回算一組,一組2分,滿分20分。E扣球,教師傳球,學生四號位助跑起跳扣球,連續扣10個球,一個球1分,滿分10分。F比賽,學生分組教學比賽,根據學生在場上比賽情況由教師打分,滿分10分。在排球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掌握技術的情況,可隨堂進行考核并登記,教師把完成同種達標測試的同學分在同組進行分組教學。
3.動作示范法
排球運動是一項技術復雜,戰術多樣,需要有良好身體素質的運動項目.目前我校高職學生在體育知識、意識、技能以及自身方面都缺乏,對體育理解能力也較差。
分解動作示范:即將排球技術動作某一復雜的動作分解,并按照順序逐步對學生進行教學,其特點是動作細節和要領突出。
連續動作示范:即對排球運動技術動作的整個流程進行演示,包括各個環節的連續性、節奏性。
現代技術輔助示范:利用高速錄像機和電腦軟件,對排球技術動作進行更精細分析。
對比動作示范:教師將兩個排球擊球動作展示學生,讓學生體會正誤動作的差異。
4.智能滿足法
滿足文字――語言智能的實施,在教學過程隨時向學生就技術問題提問;鼓勵學生勇于提問;在復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講解技戰術要領。
滿足邏輯――數學智能的實施手段。在技戰術教學中,究分發揮學生想象力,鼓勵學生用開放式思維思考問題;運用物理學、生物力學、解剖學等理論知識,分析排球技術要領;采用模擬式戰術訓練方法,增強學生空間想象力。
滿足視覺――空間智能的實施手段。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多看排球教學、比賽錄像,從中吸取經驗,尋找不足。
滿足身體――運動智能教學方法實施。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實踐為主,增加練習的時間及次數。
滿足音樂――節奏智能的實施手段。準備活動多采用伴隨音樂的排球操,培養學生身體協調性和節奏感;鼓勵學生自編自創排球操。
滿往――交流智能教學的實施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團隊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學會正確處理學生之間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組織能力。
滿足自覺――內省智能教學的實施手段。采用階段性目標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我樹立學習目標,并逐步實現;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發現優勢,提高潛能,改進不足。
通過上述的實施手段,可提高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
當然,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也有各自的適用性,針對高職教學,我們應遵循“有教無類”的原則,教師在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的前提下,從教學目的出發,結合課程特點、內容特點,堅持教學多元化原則,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選擇最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通過教考分離、學生和社會評價,完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高職教學水平和質量,培養出適應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職教師;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發展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知識的更新,高職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由過去側重掌握運動技術轉變為加強知識理論的學習,向知識結構合理并具備較高能力的“智能型”過渡。
一、高職體育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
1.高職體育普通基礎知識
高職體育普通基礎知識其特點是“博”,體育教師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專門人才,必須樹立“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的思想,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高尚情操和優良品質,要具備語言文學、美學、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形成良好的教學、訓練、科研等能力的基礎。
2.學科專業知識
這是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包含三方面的知識:(1)人體科學理論知識: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體育保健、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對這方面的知識要求面要“寬”。(2)專項運動理論與技術:包含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大綱,還要在多能基礎上,對某部分做到精細研究,做到“樹業有專攻”,形成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系統觀點,這樣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對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這方面知識要求“深”。(3)應用科學理論包括數理統計、科研方法、計算機應用等,對這方面知識要求要“新”。
3.教育學科理論
分教育理論和體育教育理論兩個方面,教育理論包括高等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體育學科理論包括體育概論、學校體育、體育教學論、體育心理學等等。作為一個體育教師,若缺乏這類知識,要熟練地駕馭教材,科學地組織課堂教學、科研工作,順利地完成學校體育任務是有困難的。
4.“多媒體”知識
多媒體教材可以做到雙向教學,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節教學進度,可以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特別是多媒體教材可以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圖片、動畫等,通過視覺形象展現規范動作,使學生耳聞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將動作要領銘記于心,再有教師指導動作,使學生較易掌握動作技術。所以,在現代體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能力是每位老師必備能力之一。
二、高職體育教師的能力結構
所謂能力結構,則是把各種能力的集合作為一個系統整體考慮時,所呈現出來的系統結構屬性。體育教師的能力結構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組成:
1.教學能力。主要表現在:制定教學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運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力,正確示范、精練生動的語言表達,嚴密的教學組織能力,組織競賽、裁判和指導課外活動的能力。
2.指導學生鍛煉身體的能力。促進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推動校園文化的形成,給學生造成自覺地、科學地進行鍛煉的氣氛,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3.訓練能力。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包括:科學選材能力,制定和實施訓練計劃能力,管理訓練和組織比賽能力,協調運動員學習與訓練關系的能力。
4.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組織培養健全集體的能力,對學生思想發展分析及預測能力,對后進生疏導與轉化的能力,培養學生優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
5.體育科學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文獻,掌握科學研究全過程的能力,掌握運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6.保健能力。包括對學生體質進行全面的測量、統計與技能評價的能力,醫務監督的能力,一般運動創傷和疾病的預防與處理的能力等。
三、完善高職體育教師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措施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不學習任何知識的人不可能有較高的能力,而能力很差的人更不會創造知識,因此僅僅學習知識還不夠,重要的是在頭腦中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加工”,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有目的去指導教學、訓練和科學研究等工作。并在實踐中提高能力,現代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繼續教育和終身體育,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有計劃地組織教學觀摩、訓練經驗交流會和各種論文學術報告會等形式,不斷完善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使我國體育教育與現代科學同步發展。
1.優化高職體育教師隊伍結構,加速教師隊伍的年輕化
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有關要求,體育教師隊伍結構存在年輕教師少,女性教師少,高學歷教師少、專任教師課時量多等問題。在專任體育教師中,任課周學時在12課時以上的有12人(平均16課時),這也和50%的專任體育教師周學時小于等于12的優秀標準差距很大。
年輕教師思維活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能滿足現代體育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能夠將新課改的要求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所以應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批年輕、高學歷的體育教師,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高素質的老、中、青結合的體育教師隊伍。根據現有教師中田徑、籃球等項目教師較多,而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項目教師少的現狀,做好青年教師的選拔工作,同時調整專兼職教師比例,使素質過硬、教學能力強的兼任教師成為專任教師,讓他們專心從事體育教學與研究,以緩解專任教師課時量大、科研能力弱的現狀,提升專任教師的素質。
2.加強機制建設,謹防“跳蚤效應”
我國的高職院校大多數是公辦院校,在人事、工資等方面沒有完全的自,相對固定的人事和薪酬制度、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都有可能成為“跳蚤效應”中的玻璃罩,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機制建設,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