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邏輯學的基礎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在于促使學生之間自主合作的學習,因而,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活動時間。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和學習實踐中自我篩選和設計目標、自己尋找學習內容、自己確定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以及自我管理,以及與同學之間互相合作。我在備課的時候,對課本中Word、Excel等十余個軟件逐一操作,對使用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和預見學生會出現的問題逐一記錄下來,這樣以便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指導。與此同時,對于所學的每個軟件不只局限于課本的內容,而是讓學生大膽地探索,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活動時間,就等于激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由原來的教學生“學會”使用各個軟件變成教學生“會學”,學生學習知識會更主動,興趣會更濃。培養好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后自己學習、迅速掌握新開發的軟件有很大好處。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好老師,只有讓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會有學習動機,并且情緒高漲,在計算機技術教學中興趣就被更好地體現出來了。例如,我在教給學生學習Flash時,如果一上課就給學生講些專業術語、圖層、背景等時,學生會聽得昏昏欲睡。為了讓他們對Flash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是在講課之前先給同學播放用Flash做的簡單動畫,所有的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個個滿懷著好奇、喜悅、興奮的表情看著動畫。這時我告訴他們這是老師通過Flash軟件做出來的,學生必然產生濃厚的興趣,各個迫不急待地想學,所以都聚精會神地聽我講每一個環節,跟著我學習每一個步驟。這樣課堂學習的效率不僅提高了,還讓學生對計算機有了更大的興趣,一舉兩得。
二增加教學實踐環節,精講與訓練相結合,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甚至可以讓學生整堂課地進行練習,這樣。由于長時間的接觸計算機,有的學生對計算機的每個構造是非常熟悉的,對他們來講,電子計算機如同電視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在上課的時候,也會讓學生自由練習,這樣有利于有時間對上節課沒有搞明白的問題進行鞏固,或者預習新的知識。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既可以舉起手來問老師,也可以求助于其他的學生,這樣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問題的難點與疑點逐步得到解決,也不會留到課下。這也給學生減輕學習負擔創造條件,有效地保證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初中計算機教學的實踐性很強,所以要更加注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傳統“紙上談兵”的辦法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接下來的上機操作也會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在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在一般的情況下,會安排大約十五分鐘的時間對課本要求的操作進行講解和操作。當講到一個關鍵點的時候,我會布置一個類似的作業讓學生進行操作,當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時候,再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剩下的時間則是交給學生自由練習,讓他們通過反復聯系,熟能生巧,最終達到熟練掌握。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達到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并且實踐已經證明了學生自己操作,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掌握更為牢固。
三、施行分層教學和游戲教學法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家庭為學生購買了電腦,擁有私人電腦的學生由于接觸電腦時間較早,對于他們來講,電腦里各項基本操作已經是輕車熟路。而有的學生因為接觸的比較少,因此對電子計算機還有點陌生,所以分層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例行檢查的時候,對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支持他們進行感興趣的一些操作,如電腦繪圖、簡單的程序操作等,并對他們提出了一些較高的要求,例如鼓勵他們自學課本上的選學模塊,并做一定的輔導。對于其他的學生則給予較多的指導,并且要求能力強的學生幫助他們,這樣可以讓這部分學生順利地完成基本教學任務或操作訓練。
采用游戲教學法對于提升初中計算機教學有效性也很重要。眾所周知,在學生初次比較系統地學習電子計算機的時候,漢字輸入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項目,這種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靠練習形成的。但很多學生不喜歡這種枯燥、繁瑣的訓練,相比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他們很不情愿將時間都用在這上面。但是讓學生達到要求的打字速度是必需的,因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的教學辦法是,讓學生在游戲中練習,在練習中游戲。在課堂實踐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掌握好基本的指法,讓他們熟悉每一個按鍵位置,當學生對這一切熟悉之后,向他們推薦幾款打字游戲,這樣,充滿趣味的打字游戲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開始進行練習,并且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局面,誰也不肯服誰,都想在打字游戲中贏了對方。在這種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并且通過反復練習,終于達到要求中的打字速度。
關鍵詞:三螺旋;大學生創業;激勵法
與美國的大學生創業相比,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產業層次較低、成功率不高、社會績效不大。其主要原因便是自上世紀中期以來美國產業――大學――政府三者之間的緊密合作,這種模式于1995年由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享利埃茨科威茲教授正式提出,并命名為“三螺旋模型”。在美國也相繼出現了建立在三螺旋理論基礎上的“創業型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該理論在早先己有我國學者論證提出是我國未來產學研模式發展的不二選擇。由此,研究三螺旋模型對于我國的大學生創業也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借鑒價值。而美國三螺旋模型理論良好運行的重要基礎之一便是完善的法制保障,鑒于目前我國三螺旋理論的實踐應用較少,如何以“法”去激勵,去保障其應用呢,真正實現對大學生創業的促進作用呢?
一、三螺旋型下大學生創業概說
1.美國大學生創業現狀描述
創業是支撐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今天的經濟是昨天創業的結果,今天的創業亦即明天的經濟。自上世紀后期以來,美國大學生創業狀況一直發展良好,為推動美國經濟發展和科研實力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從美國的中小企業開業率和閉業率來看美國整體的創業情況。據美國SBA(中小企業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本世紀初,中小企業的開業率、閉業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其次,自1957年MIT研究生凱恩奧盧善和哈拉恩
安達松,在ARD公司的7萬美金風險投資的支持下,在波士頓郊外的毛紡廠的廢墟廠房中創辦了DEC公司以來,其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及帶來的高額回報也推動了日后一次又一次的大學生創業浪潮。尤其在高科技創業領域更是碩果累累,其中的佼佼者,如世界軟件巨頭――微軟,搜索引擎霸主――谷歌,視頻網站――Youtube,交友網站――facebook臉譜,果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可以想見,美國大學生創業自上世紀后期以來其整體發展狀況是多么令大多數人難以置信的。其對美國經濟發展和科研實力提升的推動力,從美國里根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時期的高速發展,便可以略知一二。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火箭般速度的成長呢?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建立在三螺旋模型基礎上的“創業型大學”的形成和發展。
2.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
(1)三螺旋理論簡介
三螺旋模型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流行的創新結構理論,它來源于大學一產業雙螺旋分析,來源于政府在創新中重要作用的研究。“三螺旋”是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享利
埃茨科威茲教授從生物學,遺傳學中所移植和借鑒的概念,用以分析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產業和政府三者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復雜的互動關系,建立了大學――產業――政府的分析范式。其后,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發展了這一概念并為該模型建構了系統的理論支撐。其基本含義是指大學――產業――政府三方在創新過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時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獨立身份。三螺旋的要旨是:大學、產業、政府這三個機構范圍有一個都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但同時仍保持著自己的原有作用和獨特身份。由于聯系和作用。代表這些機構范圍的每個螺旋線都獲得了更大的能力進一步相互作用與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線里產生的創新,由此形成持續創新流,共同發展。其主要論點是:在以知識的關鍵。產業、政府、大學都是三螺旋的重要成員:產業作為進行的場所,政府作為契約關系的來源,是知識經濟的生產力要素。
(2)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
三螺旋模型理論其本身并不是針對大學生創業的提出的理論模型,但是在大學――產業――政府三根螺線緊密互動的過程中,客觀上卻為大學生創業,尤其是科技型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系統,營造了寬松的創業環境氛圍,為培養大學生真正成為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優質土壤。前面所述的美國一系列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便無一不是在三螺旋模型運行的內部中產生的。相比于其他大學生創業模式,三螺旋模型系統全面地設計了一整套非常適合大學生自身特點的配合支持的制度流程。大學生們正是在三螺旋模型運行提供的一整套制度設計和壞境中充分利用以高校為代表的科研機構群來展現自己的創新才華,通過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一系列風險投資從而掘得第一桶金。在這一連串的活動中,高校、政府、企業、大學生各個環節緊湊相連,正是在這些主體的支撐下,美國的大學生創業才能如此高效。
二、三螺旋模型下大學生創業激勵法制保障之必要性
1.激勵法學的視角
作為人類的創造物,按其本性,法律不是人類從地獄喚出折磨自己的魔鬼,而是從天堂請得的增進自身福址的天使。
多年以來,法學界多從法的組織管理方面和懲罰功能方面來研究法律現象,而事實上,伴隨著法的產生,其激勵功能也與生俱來,只是多年來未受重視而己。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法的激勵、促進功能愈發明顯。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涉足這一領域,如北大張守文教授發表的《論促進型經濟法》,上海政法學院倪正茂教授發表的《激勵法學要言》等等。其目前所使用之概念、框架尚有較大的不同,但其均有著共同的認知:法律是具有激勵、促進之功能的,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該功能正不斷加強。
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創業活動是一個對社會公共利益,尤其是對長遠利益有更大增進功能的經濟行為。對于像大學生創業這樣對社會公共利益有相當大促進作用,而在當前的“中國語境”下又容易遭遇“失范”現象的行為,運用法律手段保障其基本規則、秩序,并使用獎勵、指導等多種手段激勵之,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大環境下是必要而又可行的。
2.法經濟學的視角
法經濟學這一由科斯等人所創,有波斯納發揚光大而由蘇力先生引入中國的這一研究可以說是早已在全球法學界占有重要一席。在運用法經濟學最基本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當前大學生創業現狀時,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發現三螺旋模型下大學生創業在我國的困境:第一,知識產權的保護及技術轉移的平衡問題。在當前我國的知識產權轉移過程中,極容易走向兩種極端,即其價格要么高估,要么低估。無論哪種情況都不利于“三螺旋模型”的運行。第二,資金問題。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主要服務者便是銀行等機構,但此時由于銀行資金所固有的“低風險”要求,其在支持“大學生創業”方面往往難有作為。第三,稅收問題。對于大學生創業,尤其是科技創
業,理應減免稅收然其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大學生創業成本之高,實令人難以接受。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的收益尤其是其外部收益也是非常吸引人的。由此產生的類似“市場失靈”問題,當然要由政府的適當協調來解決。在此即面臨選擇“政策”方式還是“法律”手段的問題。當前我國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方式也主要采取政策手段,其與法律相比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政策的適用范圍窄,層次低。在與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有關鍵聯系的知識產權、金融、稅收等方面,政策明顯難以顧及。其二,政策的效力低,執行力不高。雖然目前我國各地政府頒布了眾多的鼓勵、促進大學生創業政策,但其執行效果卻并不理想。因而,用法律手段降低大學生創業預期成本,提高其預期收益,以此方式激勵大學生創業是必然的選擇。
3.比較法學的視角
比較法學自19世紀在歐洲誕生以來,發展迅速,現如今也成為國際法學界的重要一部分。其研究范圍之廣,從根本性的原則到最具體的細微規則,層次之深,著實令人難以駕馭。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是利大于弊的。以中、美兩國為例,美國在針對“三螺旋”模型的法律制度設計中,已然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相關系統,無論從時間進程,參與主體方面,層次深度方面都已經相當成熟。相比之下,我國在此方面起步晚,步伐慢,研究問題不夠深入,在關于支持三螺旋模型良好運行的法律制度建設方面幾乎沒有什么進展。其社會績效自然而然就通過兩國當前的創業經濟發展和科研實力顯現出來。這也從一個側面的角度證明了三螺旋模型下大學生創業激勵法制保障的必要性。
4.系統法學的視角
系統法學是我國在引進自然科學系統論研究之后,有熊繼寧教授等人將法學與系統論交織研究而形成的一種中國特有的法學研究范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活動中的各方面也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表現出日益加強的專業性和分工性。但其的聯合性和系統性不僅絲毫沒有減弱,反而顯得越來越重要。激勵法制系統也是三螺旋模型下大學生創業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缺乏或割裂這一系統,必然存在支撐構架不完整,環節之間難以銜接等整體性問題,其運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利影響。因而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激勵法制建設。
三、三螺旋模型下大學生創業激勵法制初步構建
正如前面所述,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需要以高校、政府、企業三主體等各個環節高度結合和聯系的運作方能實現。正如杭州模式一樣在目前的中國情況之下,只有通過修改、徹底執行相關法律、政策,建立一種完善的促進激勵機制,才能真正實現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而三螺旋模型中的創業活動,其實質便是知識資本和風險資本的融合,共同發揮作用。因此,下面將主要論述風險投資和知識資本化過程中有關的法律問題。
1.風險投資法律制度
風險投資是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實踐并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高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手段,是融資方式上的巨大創新。
因而,其對于激勵大學生創業,尤其是科技型創業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在我國,風險投資對于激勵大學生創業也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這是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手段便是向銀行等金融機貸款、而在目前中國環境下金融市場主要為國有四大銀行及其他中小銀行所壟斷,由于其銀行資金本身所具有企業偏好,連一般的中小企業都難以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更別說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所創辦的風險極高的企業了。因此,風險投資對促進我國大學生創業意義非凡。而據國內外最新研究資料顯示,私人風險因其本身的所需求的盈利性使得其也偏好已經獲得一定成和工,前景也較為明朗的創業企業。而創業企業的最初階段則由以公益為目的公共風險資本的代替。因而下面將分別進行分析。
(1)公共風險資本法律制度
公共風險資本是指由政府直接財政撥款設立辦事機構,創業扶持基金或投資公司,以非營利為目的支持創業的資金。在我國,其主要表現為創業基金,如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該基金會自2005年成立以來,每年投入5000萬支持大學生創業,從近幾年所支持的創業企業來看,效果很好。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其尚需完善的部分,如公共風險資本來源過窄,投資流程尚不清晰。該基金與大學生創辦企業的法律關系也不明了等等。因此,我們應盡快總結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運作的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運用法律手段將其確定,并制定具體操作規范。
(2)私人風險資本法律制度
私人風險資本主要是由私人的機構資本和產業資本構成。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是風險資本市場的主舵手,絕大多數知名創新企業均是依靠私人風險資本發展起來的。在當前的我國,由于政府過度干預經濟體制的作用,市場發育并不完善,使得風險投資不僅規模小,而且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較小。但與此同時,由于公共風險資本的資金少、效率低等固有弱點,其無法擔當支持創業企業中后期的融資需要的重任,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長遠成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從長遠來看,私人風險資本是十分需要鼓勵和保護的。我國于2005年已經出臺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其規定了創業投資企業可以實行承諾資本制度,這就意味著創司的注冊資本可以分期在五年之內到位。這大大減輕了發起設立創司的出資人的一次性全額出資壓力。但在創司稅收、風險資本退出等相關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我們的法律需要有更大的作為。
2.知識資本法律制度
知識資本化是上世紀末以來,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知識商業化,產品化的過程。知識資本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世界知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創業,尤其是科技型創業、其實質就是知識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發揮合力的過程。甚至我們可以說知識資本才是大學生創業中的核心部分,因此,運用法律手段激勵和保障知識資本化過程變得十分重要。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知識資本化過程有兩個問題尤為突出。一個是創業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另一個是知識資本化所要求的合理報酬。下面即從此兩方面闡述。
(1)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
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應當包括知識產權所有人的確認,知識產權的交易、知識產權侵害人的懲處等等。而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大學生本身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薄弱和相關法律知識的缺失,這些問題并不是制度本身所能從根本上解決的,但法律制度的涉及如能從保護大學生的角度出發,偏向于大學生,則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問題。因而其的確需要從系統的高度去解決。
(2)股權和期權法律制度
知識資本化的實質就是將知識通過商品化轉化為企業資本,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兩種方式便是以知識產權換取股權或股票期權。以美國為例,附屬于高校的技術轉移辦公室便是依據完善的法律制度完成這一關鍵過程的。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薄弱,這一過程便顯得更加重要。而
在我國由于相應法律制度的缺失,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對知識資本化過程造成了限制。因此,盡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便顯得尤為迫切。
3.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
大學生創業是一項極為復雜的活動過程,這也就決定了針對三螺旋模型下大學生創業的激勵法制系統工程是全方面、多層次的。除了其中最為重要的風險資本法律制度和知識資本法律制度以外,還有相關的市場準入、稅收、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等一系列法律問題。在我國實際的大學生創業活動中,稅收及相關的市場準入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下面謹就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進行相關探討。
(1)稅收法律制度
稅收自國家產生之日便一直如影相隨,其最初目的是為了保障國家財政收支的正常運轉。到了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更具有了調控國家宏觀經濟和實現國家產業政策的功能。如前文所述,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尤其是其科技創業活動,因其極大的社會公共利益和極強的外部性理應為國家所扶持。具體到稅收法律制度層面,針對大學生創業,應樹立“減免稅收,甚至可以給予財政補貼”的思想觀念。環顧各個科技創業創新實力強勁的國家,無不對之采取非常優惠的稅收政策。在我國,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我國已出臺了20項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這對于促進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創業當然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在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其最重要的便是風險投資和知識資本兩個方面。但到目前為止,在此兩方面并沒有實質的稅收優惠。其次,依據“稅收法定”原則及法律對政策的比較優勢,用法律手段確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是十分必要的。
(2)相關的市場準入問題
目前我國并無專門正對大學生創業的降低市場準入政策和法律,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必要。但大學生創業中的科技創業類型因其特殊性,在三螺旋模型下,有特別的法律需求。第一,關于某些特殊行業的市場準入問題,尤其明顯的是環保產業的市場準入。第二,金融融資市場準入問題。風險資本一般能投向初創而有極大增值潛力的企業,在企業成長一段時間,步入到成熟階段時,風險資本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其也需要一種退出機制。一般就是金融融資市場。而目前由于我國法定的金融融資市場門檻過高,這既不利于激勵風險資本投入三螺旋模型下的大學生創業之中,又不利于大學生創辦企業的長遠發展。因而,當前的相關市場準入法律制度亟待改善。
關鍵詞:全等三角形;圖形全等變換;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指的就是人們結合現有知識水平推出未知內容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主要包括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在數學教學中,邏輯推理能力指的就是人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維對數學問題與規律進行分析、推力、總結的能力,也就是學生利用數學基礎知識,如概念、原理、公式等,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與解決。
一、從簡單圖形入手,引起學生的思考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其概念、規律基本來源于生活,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利用一些簡單、直觀的圖形,貼近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并且可以進一步明確全等的含義,導入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學生的全面學習。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思考同一底片沖洗出來的照片有什么特點?將一張紙對折之后,得到的兩個四邊形有什么特點?我們平常玩的風車有什么特點……通過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圖形,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與積極性,進而發現,這些圖形均是可以進行重合的,此時,老師就可以導入全等形的概念,并且,讓學生根據這個概念,列舉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全等形。在了解全等形概念之后,老師就可以說:“那么可以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什么呢?”學生就可以進行推理得到,其為全等三角形。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可以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進而實現新知識的導入,讓學生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除此之外,在學習進行思考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此時,老師一定要時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給予一定的幫助,讓學生可以展開全面、多角度的思考,這樣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此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教會學生識圖與作圖,進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些圖形,如圖1所示,讓學生進行思考,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且自己也可以進行一定的繪制,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相應的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通過動手實踐,獲得全等形的體驗
根據邏輯推理的特點與要求,在教學平面幾何知識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加強數學概念、定理、規律的學習,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動手實踐,讓學生對全等形具有全新的體驗。并且動手實踐也是理論學習的一種延伸,圖2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起老師的重視。為了可以讓學生對全等形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掌握,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親身體驗,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比如,讓學生自己剪一個帶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ABC,如圖2所示,之后做∠B的角平分線,交直角邊AC于點D,沿著BD邊進行對折,此時,點C就交斜邊AB于點E,之后沿著DE邊進行對折,點A就和點B進行了重合,由此可以得出,BCD、BDE、ADE這三個三角形是全等的。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并且對三角形的相關知識也有了一種全新的理解,這樣也就加強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在課內外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全面的學習。比如,老師可以組織一些競賽活動,讓學生動手剪一些全等形,并且規定相應的時間,看誰剪的多、剪的好,在得到比賽結果之后,老師對一些表現優異的學生提出表揚,對一些表現不好的學生,予以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可以積極學習。通過此類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著一定的幫助,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通過動手嘗試圖形全等變換,形成直觀感覺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讓學生利用相應的樣板進行拼圖,進而通過動手嘗試圖形的全等變換,得到一定的直觀感受,加深對圖形變換的了解,進而得到相應的結論。在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老師一定要從旁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相應的知識內容。在進行圖形全等變換的時候,主要包括平移、旋轉、翻折等形式,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圖形的變換。比如,如圖3所示,一個矩形ABCD,其中AC、BD相交于點O,RtABC經過怎樣的變化可以得到RtADC。此時,圖3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嘗試,拼出這樣的圖形,并且標注相應的字母,之后進行相應的操作,平移、旋轉、翻折等嘗試,最后得到結論:要想實現以上要求,需要將ABC圍繞點O進行旋轉180°,就可以得到ADC。除此之外,圖形全等變換還包括平移與翻折,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這兩方面的嘗試,進而加深對圖形全等變換的理解,并且掌握相應的全等知識,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水平與素質的提高,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在“全等三角形”內容教學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的提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簡單圖形入手,讓學生進行思考,明確全等概念,之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動手實踐,獲取全等形體驗,并且通過全等形的變換,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進而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實現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元扣.全等三角形的四種形體展示[J].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學研版),2011(04).
【關鍵詞】 逐痰通絡湯;腦出血(ICH);白細胞介素1β;白細胞介素6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Zhutan Tongluo Tang on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β(IL1β) and interleukin6(IL6) and changes of nerve fun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rat. [Methods]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four groups: normal control group(N), shamoperative group(K), model group(C) and Zhutan Tongluo Tang group(Z), Collagenase was used to establish rat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ach group of animal nerve function damage was evaluated and graded after operation,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expression of IL1β and IL6 in blood.[Results] 1.Score of nerve fun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Z and C group in the first 1,2d. There was difference on 3d(P
Key words:Zhutan Tongluo Ta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L1β; IL6
急性期腦出血(ICH)是臨床上多發病、常見病。逐痰通絡湯是劉時覺教授經驗方,針對中風病急性期痰瘀互結、氣血瘀阻的病機,辨證施治,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本實驗觀察逐痰通絡湯對急性期ICH大鼠血IL1β、IL6表達的影響,探討其可能機制。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清潔級雄性SD大鼠,體重(250±20)g,溫州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根據隨機原則,將116只大鼠分為4組:正常對照組(N)、假手術組(K)、模型組(C)、給藥組(Z)。對照組6只,后3組設術后6h、24h、48h、72h、7d共5個時間點,各時間點8只大鼠(K組各時間點6只)。
1.2 藥物及其制備
逐痰通絡湯:大黃10g、膽南星10g、地龍10g、全蝎6g、天麻10g、郁金10g、石菖蒲6g、天竹黃10g,于常壓100℃煎煮30min去渣,8層紗布過濾,濃縮成生藥1.25g/ml,4℃保存備用。
1.3 主要試劑及儀器
大鼠腦立體定向儀,Ⅶ型膠原酶由美國Sigma公司提供,IL1β、IL6檢測試劑盒購于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電子天平,離心沉淀機,550型酶標儀,搖床,烤箱等。
2 實驗方法
2.1 ICH模型的建立
(膠原酶誘導法)將大鼠麻醉后俯臥位固定于立體定位儀上,于前囟前0.2mm,中線旁開3mm鉆一直徑1mm的孔,以微量進樣器沿鉆孔進針深6mm(尾狀核),然后緩慢注入含0.5U Ⅶ型膠原酶的生理鹽水2μl,時間2min,留針5min,退針0.5mm,再留針5min,緩慢拔出針頭,骨蠟封窗,縫合皮膚。
2.2 給藥方法
給藥組于造模后6h、24h、48h、72h、7d,5個時間點給予逐痰通絡湯灌胃,(大鼠灌胃量按10ml/(kg·d),假手術組、模型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正常組按常規飼養。
2.3 神經功能評分
大鼠造模后6h及第1d、2d、3d、7d觀察神經功能障礙并評分,評分標準采用Bederson[1]6級5分法:正常為5級(0分);對側上肢不能完全伸展為4級(1分);向對側推時抵抗力下降(置于光滑塑料板上)為3級(2分);提尾時向對側轉圈為2級(3分);自動轉圈為1級(4分);無自發性活動、意識障礙為0級(5分)。假手術組不予評分。
2.4 標本的收取及處理
各組大鼠在上述時間點神經功能評分后2h(即給藥組灌胃后2h),用3%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后,直視下行右心室穿刺抽血,分別用EDTA抗凝管及促凝管裝取動脈血,制備血清。血清制備:將促凝血靜置0.5h后,以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
2.5 IL1β、IL6的測定
采用雙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具體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最后用全自動酶標儀在450nm處讀取吸光度值(OD值),根據樣品的OD值在標準曲線上查出其濃度。
2.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誤(s)表示,藥物作用以Oneway ANOVA方法分析。
3 實驗結果
3.1 神經功能評分
除假手術組外,模型組和給藥組大鼠在麻醉清醒之后均出現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見表1。表1 大鼠急性腦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略)。與對照組比較,*P
3.2 IL1β測定結果
見表2。表2 IL1β在腦出血后各時間點表達的動態變化(略)。模型組與假手術組比較:#P
3.3 IL6測定結果
見表3。表3 IL6在腦出血后各時間點表達的動態變化(略)
模型組與假手術組比較,#P
4 討論
ICH又稱出血性中風,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其病理以風、火、痰、瘀、虛為特征,急性期則以風、火、痰、瘀為主。中風病的發生發展,是多種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血瘀證是中風病的基本證候之一,可貫穿整個病程,但中風本身也會產生痰、瘀等損傷腦絡,影響氣血正常運行;痰濁是中風病急性期主要病因病機之一,發病3天后其作用更加突出,可以成為主證候[2],痰氣郁結,經隧不利,氣機逆亂,則痰瘀互結。因此,除痰化濁與活血化瘀同等重要。痰通絡湯中重用大黃活血通腑為君;郁金活血行氣,膽南星祛風化痰為臣;佐以天竹黃清熱化痰,石菖蒲化痰開竅;天麻、地龍、全蝎熄風通絡。全方共奏逐痰祛瘀,熄風通絡之功。
IL1β是促炎性細胞因子,它是一類具有廣泛作用的多肽。IL1β是腦組織中的主要形式,在免疫和炎癥反應中起多種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3]。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的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可直接合成IL1β。IL1β能刺激粘附分子的產生,增加內皮細胞的粘附,并通過刺激內皮細胞表達白細胞粘附分子,使白細胞聚集在出血周圍,加重腦組織的損害;能促使內皮細胞激活血液中的凝血酶原進入炎癥前狀態,增強白細胞反應,加重腦損傷,誘發神經細胞凋亡[45]。
IL6主要由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不但參與免疫反應、血細胞生成和應激反應,既有促炎作用又有抗炎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發揮神經營養、神經保護和神經毒性多重作用。高濃度的IL6能增加內皮細胞表達細胞間黏附分子,使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粘附性增強,結果阻塞微血管。另外,還能激活補體系統,產生細胞損害[6]。
本實驗發現C組和K組比較,IL1β、IL6含量在第1d時開始升高,第2、3d到達很高值,第7d接近正常范圍;給藥后,第2d,Z組IL1β、IL6含量較C組明顯下降(P
參考文獻
1]Berderson JB, Pitts LH, TsujM, et al.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 neurologic examination[J].Stroke, 1986, 17 (3): 472476.
[2]王順道,杜孟華,解慶華,等.中風病急性期證候演變規律的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1996,5(3):121124.
[3]Boutin H,LeFeuvre RA, Horai R.Role of IL1alpha and IL1beta in ischemic brain damage [J].J Neurosci,2001, 21 (15): 55285534.
[4]Holmin S,Mathiesen T.Intracerebral administration of interleukin1 beta and induction of inflammation, apoptosis, and vasogenic edema[J].J Neurosurg, 2000, 92 (1): 108120.
國家對于在職教師的培訓越來越重視,每年投入大量的國培等各類培訓項目經費,但培訓效果卻不盡于人意。這是因為在職教師半生不熟的知識結構造成的,不怕不懂,就怕一知半解告訴我們傳統的課堂學培訓模式,是導致在職教師培訓熱情不高,培訓目標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因此,網絡研修、校本研修、鄉村教師工作坊等依托網絡教學的培訓項目成為當前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資助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我校也適時提出通過建立教師在線培訓工作坊和一體兩翼來破解教師培訓瓶頸,一體是以教師自主校本研修為主體,兩翼分別是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這些都迫切需要網絡在線培訓平臺的技術支撐。
根據培訓目標和教學系統的建設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個性化推薦學習的在線課程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技術。基于個性化推薦學習的在線課程教學平臺系統是一個跨平臺、跨數據庫、可擴充和可移植的系統。系統通過智能學習到訪者的特征和使用痕跡,調整使用者的學習內容和訓練題庫,同時,根據使用者的學習情況自動分析使用者的潛在學習需求,推送課程知識,供使用者自主選擇學習。大部分的教學資源和信息資源采用網絡數據庫存儲, 充分利用和整合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相關工作
本系統平臺的核心技術是通過關聯規則挖掘來實現個性化推薦學習課程知識。個性化推薦服務被廣泛應用于數字圖書館、電子商務、新聞網站等各個領域中。個性化推薦服務根據用戶興趣的相似性來推薦資源,通過研究不同用戶的興趣, 主動為用戶推薦最需要的資源。個性化推薦技術主要有三種:基于規則過濾技術、基于內容過濾技術、基于協作過濾技術。該項技術是提高個性化、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數據挖掘領域的拓展,利用關聯規則實現基于規則的過濾推薦成為主流。文獻提出了一個簡單高效的關聯規則和序列模式挖掘算法Predictor,該算法具有較快的響應速度,可以滿足實時頁面推薦的需要, 同時該算法還可以進行增量挖掘。文獻Weiyang Lin 等也是提出一種高效的關聯規則算法來實現個性化推薦。
關聯規則也稱為關聯模式,關聯規則挖掘發現大量數據中項集之間有趣的關聯或相關聯系。是一種較好的信息推薦方法。是形如:A(年齡(X,20...30),職業(X, 學生))B(購買(X,筆記本電腦))的形式。挖掘算法首先由Agrawal 等提出來和研究,Agrawal 等提出基于頻繁項集的剪枝算法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找出所有的頻繁項集,然后由頻繁項集產生強關聯規則,這些規則必須滿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支持度(support):P(AB),即A 和B 這兩個項集在事務集TS 中同時出現的概率。置信度(confidence):P(B|A),即在出現項集A 的事務集TS 中,項集B 也同時出現的概率。同時滿足最小支持度閾值和最小置信度閾值的規則稱為強規則。給定一個事務集TS,挖掘關聯規則問題就是產生支持度和可信度分別大于用戶給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關聯規則,也就是產生強規則的問題。為了降低個性學習推薦系統的研發難度,本系統引擎模塊通過接口調用比較著名的成熟開源數據挖掘平臺Weka 實現相應功能。
二、系統平臺設計
整個系統劃分為課程資源管理、系統管理、個性化學習推薦和互動管理等四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包含若干功能模塊。
三、系統核心技術的實現
(一)學習行為捕獲
學生的在本平臺系統中的學習行為主要體現為其在平臺上的訪問行為上,包括頁面瀏覽行為和超鏈接點擊行為,比如,用戶在各個頁面之間的跳轉關系、在單個頁面上的鼠標、鍵盤操作的訪問行為。用JavaScript 腳本即可跟蹤和記錄學生用戶在系統內的訪問行為,從而捕捉到用戶先后瀏覽過的知識點和資源、瀏覽時間和持續時間等信息,這是獲取用戶個性化信息的關鍵的一環。獲取用戶瀏覽的知識點和資源行為目的是為了分析該用戶是否真正學習過該知識點和資源,共學習了多長時間,以供后期的推薦做參考。
(二)學習行為識別
考慮到可能存在用戶只是誤訪問了知識點和相關資源,或者因各種原因訪問了但只匆匆一看,則這種情況并不能算正在學習過該資源,所以不能將用戶點擊過的知識點和資源記錄都保存,否則就會嚴重影響數據的準確性。所以需要計算并判斷用戶在知識點頁面停留的時間來確定用戶是否學習了知識點和對應資源,如果超過了預定的時間,就獲取用戶的編號、用戶學習的知識點的編號保存為用戶學習日志數據表一條記錄。另外,為了方便后期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可把知識點編號構建成字符串類型的數據存儲到數據庫用戶學習行為表里。在這里,通過加載課程頁面時執行一個Ajax 方法,在Ajax 異步請求方法里面加入定時器setTimeout,在定時器規定的時間內發送一個請求調用后臺的方法并把相關參數傳遞到后臺,后臺就把數據保存進數據庫里面。系統實現時,假定學生瀏覽訪問該資源的時間大于等于五分鐘(300000 毫秒)即可認為該學生學習過對應知識和資源,對于用戶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不會重復記錄,在后臺代碼加了判斷。
(三)個性化學習資源推薦
首先獲取用戶的學生注冊的基本信息、在線練習測試成績、學習行為記錄數據等進行預處理后,通過調用Weka 進行分類和聚類確定學生所屬群體,然后將學生注冊的基本信息、在線練習測試成績、學習行為記錄數據與互動管理子系統中的評論信息、評分信息和教師標導信息結合構建事務集,并調用Weka 的數據規范化處理和關聯規則挖掘算法進行數據正則化處理與數據挖掘,發現給定置信度和支持度的描述用戶學習興趣的規則,以及挖掘學生學習的技術路線圖然后進行用戶匹配和信息推薦,向當前訪問學生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知識點和教學資源,最終實現個性化學習推薦。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typical web2.0 technologie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junction point in between.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ose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關鍵詞: web2.0;泛在學習;學習環境構建
Key words: web2.0;ubiquitous learning;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1-0215-03
0 引言
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是一種強調“無所不在的學習”的學習理念,一切支持“無所不在的學習”的外部環境的總和——自然的、物理的、信息的、社會的——是泛在學習發生與實施的環境基礎。對泛在學習探討、研究、實踐的目的,便是聚合自然、物理、信息以及社會各方面可利用的資源,選擇和利用可使用的各類工具,促進和激發泛在學習的發生,優化泛在學習實施策略來提升泛在學習的效度。
1 泛在學習環境的構建要素
從信息技術維度創設、構建泛在學習環境是目前泛在學習的研究主題之一。對泛在學習內涵理解不同,則其構建理念也不同。但無論何種理解,構建泛在學習環境時應該具備的幾個要素成為共識:
1.1 建立具備社交要素的網絡,提供社會性網絡服務,促進學習主體間多重交互與協作。社會性網絡中學習主體之間的聯結可以是人的因素,也可以是學習主體所關注的主題。人的因素又可細分為地域因素、身份因素、文化因素等。人的因素和主題的因素可以交叉和多重體現,如此可形成超大的、發散性的關系網絡。學習個體動態組成多個學習共同體,而學習個體同時又是多個學習共同體的成員。社交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既是社交關系的主體,同時也是媒介。
1.2 促進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提供學習資源聚合與推送服務。在泛在學習的分布式學習環境下,通過技術應用手段促進學習共同體之間的交往和協作,達到資源的自然分類、共建和共享。支持學習資源的聚合呈現方式,通過對學習主體訪問記錄的分析,將學習主體感興趣的資源推送至前端以供學習主體選擇。
1.3 提供多種個人學習環境定制手段,泛在學習的哲學理念基于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認為教育“要做的不是尋求一條最好的途徑,而是尋求不同的途徑以到達不同的目標。”[1]所以,泛在學習環境強調開放、自主,尊重學習主體的個性化和差異性。通過web2.0環境下的技術應用手段為學習提供可選擇定制學習環境的條件,與泛在學習的哲學理念是契合的,也是必須的。
2 基于web2.0環境的泛在學習環境構建應用技術
2.1 從web1.0到web2.0 WEB1.0的特點在于信息的瀏覽、搜索、下載,網站提供信息,用戶為單一受眾角色,是一點向多點的傳播。WEB2.0則通過P2P(PEER TO PEER,對等網絡)使單向的的傳播模式發生變革。用戶既是信息的受眾,同時也是構建信息的傳播者,實現了WEB2.0去中心性和共建共享的傳播特點。WEB 2.0的程序建立在合作性的數據服務網絡之上,提供網絡服務界面和內容聚合功能,以對等信息交互傳播方式,強調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凸顯其個性化、社會化的特征,是多用戶多點交互的傳播模式。將WEB2.0環境中的各種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將同樣會對顛覆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不僅改變傳播的單項線性方向,并且教育四要素中的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界限也變得模糊。目前,WEB2.0應用技術已經得到教育技術人員的關注和研究,在《中國遠程教育》雜志2011年至2012年就有關于BLOG、M-BLOG、微信、WIKI、即時通訊IM、資源聚合RSS、微件WIDGET、社交網絡軟件及服務SNS都等web2.0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就連SECOND LIFE虛擬人生的理念也被引入學習環境的構建研究中。
2.2 web2.0典型應用技術
關鍵詞 邏輯學 相關問題
21世紀以來,我國現當代邏輯學取得的長遠進步,不只為國內近代邏輯科學的進步起到繼往開來的效果,讓國內邏輯學進步產生巨大變化,另外它在某種方面上觸發了我國陳舊思想方法的改革,而且讓這類改革深入科學、歷史學、教學、哲學等許多領域,因而它在我國社會甚至我國文化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影響。然而,雖然國內邏輯學的探索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經過先輩們地不斷努力和研究,獲得了顯著的成果,可是也面臨了很多問題。適時探討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實現國內邏輯學的現代化和健康進步,同時對提高我們對邏輯學認識有著重要作用。以下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分別論述:
一、邏輯學在科研上缺乏交流性
首先邏輯學沒有更深層次的探索應用科研與交叉研究。邏輯學和相關科學,像是心理學、哲學、語言學、法學、數學、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科目的相互探究過于層面,沒有進一步的學術交流,缺乏邏輯學專家和其他方面的專家的共同合作研究。在應用方向,邏輯學科研成效沒有很好的表現出其應用作用,新科研技能和邏輯綜合的成果不是很明顯。最終導致邏輯學雖然與很多學科相連并有其獨特學術性,但很難推動新學科中邏輯學的運用和發揮重要作用。其次,邏輯學中存在許多學者探索長時間存在反復探索、各自為政、互不干涉的情況,缺少各類學術后臺與思想的科研者共同協作跟整體的協調。專業學術之間的相互協作和研討極少,同時相關研究者對世界邏輯學大趨勢方向也不能進行很好把握,這種科研方法會極大阻礙邏輯學這種文理綜合性科目的進步與昌盛。
二、缺乏有效的邏輯學科宣傳
早在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邏輯學列為數、理、化、天、地、生之外的第七大基礎學科。1977年版大英百科全書也把邏輯學列為知識的五大分科之首。邏輯學的基礎作用是對人思維的培養,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是指導人類使用邏輯思維并進行高效交流和討論的必備手段。而發明和創新也把邏輯科學作為基石。西方的前沿科學一直以來都把演繹和歸納邏輯作為基石,這與當今科學的迅猛發展以及令人震驚的科技的飛速發展緊密相關。
邏輯學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開課時間較晚,這可能直接降低了社會對邏輯學的認知度。七種基礎學科中,只有邏輯學是在大學期間開設課程的。因此,通常邏輯學在所有基礎學科中被大家關注的最少。同時,邏輯思想在我國歷史文化里總是低于邏輯,一直不旺盛,沒有形成完整邏輯學的完整學科。雖然國內邏輯學的研究近些年取得了一定進步,可不管是非學術領域或學術領域的相關人員,對邏輯學如今的進展知之甚少,對邏輯學的認知大都還是處于普通邏輯層次,甚至時常會有誤解。而且,很多人都先入為主的認為哲學包括邏輯學或邏輯學就是哲學。通過上述這些對邏輯學的認知,讓我們認識到對邏輯學有效宣傳工作的缺失。
三、教學工作的薄弱環節
有關教學工作的薄弱環節,需要從邏輯學教科書和課程設置兩方面來闡述:
首先,現存的邏輯學教學體系難以達到各方面培育英才的需求,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沒有適合的、到位的教學資料。邏輯學的基礎作用是對人思維的培養,是它指導人類使用邏輯思維并進行高效交流和討論的必備手段。可是目前學習邏輯學專業的許多學生都沒能進行系統的現代邏輯科目學習甚至培養自身批判性思維。除了必要的邏輯素養基礎之外還有其他原因,諸如很多高校還依然使用著一些上世紀古舊書籍,沿襲著老一代學者樸實甚至“落后”的思想研究,很難把握邏輯學的時代潮流,進行邏輯學深入專業性地研究。
其次,國內許多高等院校依舊承襲著以“普通邏輯”為基礎的邏輯學教學課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邏輯學領域提倡要發展現代化邏輯研究和教育,教育部門大力提倡現代邏輯的學習。然而要改變固定且陳舊的學科體系是異常艱難的。除此之外,在高校教育體系中,邏輯學老師的數目顯著減少,能力也明顯降低。現代邏輯學這門課已經有退出日常教學的趨勢。目前邏輯學已經從多個大學的人文社會類學科的教學安排中消失。即便仍保留有該課程的學校,多也將其改成選修課。仍將其作為必修課的學校和相關專業,也對學時進行了調整,相比之前學時明顯減少。
四、缺乏專業性的邏輯學人才
在我國的學科分類中,邏輯學被歸屬于哲學類的二級學科,而在大學本科階段很少有高校將邏輯學作為一個專業,至于碩士、博士學位的授權點在全國高校中更是寥寥無幾。因為邏輯學沒能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而且該專業在高校中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導致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大多都會忽略掉邏輯學專業,所以很多招生計劃都不能夠圓滿完成,因此該專業通常被認為是偏僻學科,在未來就業選擇上相對而言缺少很多機會。在高校教育體系中,邏輯學老師的數目顯著減少,能力也明顯降低。因為資金不足與教學時間減少導致一些從事現代邏輯教育的人員改變學術方向,更有部分甚至離開教育工作。部分教育機構將一階謂詞邏輯與命題邏輯當做基層科目,可能夠主要研究與整體的教授現代邏輯的專家很少,嚴重缺乏專業性邏輯人才。
五、有關部門對于邏輯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當今的很多高校中已經不再開設邏輯學課程,即使有該課程,也是作為選修課進行教授,而且在最后考核時,一般采用開卷形式,由此可見邏輯學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較落后。當然,這個除了邏輯學自身宣傳工作的不到位,外界對于邏輯學的片面認識也是重要原因。首先,是邏輯學學術分類的問題。在當今學術活動和學術體系的某些范圍中,邏輯學的學術分類問題一直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案。國內邏輯學的學術分類問題長時間位于這種窘迫的環境:教育機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監管部門參照全球規范把邏輯學設為一級學科。可是,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機構跟國務院學位委員的學術分類里,邏輯學長時間被規劃在“哲學”下面的二級學科,這就是“名實不符”。不明確的學術分類不只是讓“外人”產生很多誤區跟偏差的印像,也讓邏輯學在碩士招生、建立學術基地、主要學科的審核跟申請各種基金項目上面有很多困難。
其次,我國教育機構已經把邏輯學設為一級學科而且給予很多支援,部分院校在中文、法學、哲學這類專業中設立了邏輯學科目,可是因為部分主管科學研究和教學的高層對邏輯學不夠了解,不加以關注,導致部分院校出現削減邏輯學科研人員編制,減少邏輯學教學時間這些非常異常的情況,更有部分高校直接在上面這些專業中減去邏輯學科目。這些跟邏輯學是基本學科的位置極為不符。同時,邏輯學科目因為總環境的原因很難被歸入我國規劃項目跟地方規劃項目中,在上述那些項目的規格解析中明顯能得出邏輯學不只研究資金不足而且研究項目也稀缺,它的研究資金相當的稀缺也嚴重導致它的研究項目和學術專業教育不能正常進行。
六、專業學術刊物問題
在國內和邏輯學相關的專業雜志很少,而且之前存在的一些相關刊物發展的不是很好,如邏輯學專業刊物《邏輯與語言學習》和人民大學((H印報刊資料?文摘卡片?邏輯》分別在1995年和2001年停刊。所以,目前邏輯學專業刊物已經不存在了。而且邏輯學分屬于哲學,從較權威的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看哲學占有的數量相對而言比較少,如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口錄(2008年版)中哲學類期刊僅有15種,與中國政治和國際政治相比其數量處于末位。而在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 I)2008一2009年來源期刊”中,哲學類僅有12種更是被經濟類期刊和政治學拋在最后。由此可見,邏輯學愛好者缺少可以交流的平臺,而且讀者也缺少了接觸到邏輯學的機會,因此,可以提倡邏輯學專業的學會或者高校能夠多舉辦一些高質量的邏輯專業期刊,為邏輯學的教研人員和愛好人員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因此,可以提倡邏輯學專業的學會或者高校能夠多舉辦一些高質量的邏輯專業期刊,為邏輯學的教研人員和愛好人員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
綜合上述,作者簡單敘述了國內邏輯學工作開展中里具有的部分問題。而關于如何加強國內邏輯學學科的發展建議,筆者會另寫文章加以闡述,因此這里不再過多述說。實際上,學科的發展不是光喊口號可以達到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國內邏輯學工作和學科探索的實際存在,看清學術進步方向的基礎上,切合實際加以分析,這樣才有助于邏輯學的長遠進步與昌盛,有利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克喜.邏輯東漸與中國文化[J].社會科學輯刊,1998(1).
[2]王習勝,張建軍.邏輯的社會功能[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孫中原.邏輯哲學講演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邏輯史;中國邏輯;希臘邏輯;印度邏輯
邏輯史研究是總結和推進邏輯學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可以說,當今邏輯科學中的核心與重要問題都能夠在邏輯史中找到它們的源頭和根據。
自1962年威廉·涅爾和瑪莎·涅爾(William Kneale&Martha Kneale)合著的單卷本《邏輯學的發展》、安東·杜米特留(A.Dumitriu)四卷本《邏輯史》出版以后,至今沒有見到更新的通史性的邏輯史著作問世。“邏輯學、邏輯史、邏輯哲學以及諸如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認知心理學、論證理論和思想史等與邏輯密切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深刻體會到了更為深入和詳細的邏輯史著作的缺少所帶來的不便”(序言)。
由國際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英國倫敦皇家學院計算機系教授多夫·嘉貝(Dov Gabbay)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約翰·伍茨(John Woods)共同主編的十一卷本的《邏輯史手冊》已于2004年由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荷蘭愛思唯爾開始陸續出版發行。目前,出版了第一卷、第三卷和第七卷,其他各卷將陸續出版。該手冊一經面世,便受到了國際邏輯學界的普遍關注。被譽為是“第一部由大卷本著成的系列邏輯史著作”。從該手冊內容的設計與編排上,我們可以追蹤到邏輯史研究的最新和最前沿的動態,也可以從中體認到邏輯學發展的一些基本趨勢。
一、《邏輯史手冊》的主要內容
經過伍茨教授的允許,根據2007年1月最新修訂的寫作大綱,我們先將《邏輯史手冊》各卷的主要內容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卷為《希臘、印度和阿拉伯邏輯》,共8章,主要介紹了亞里士多德以前的邏輯、亞里士多德邏輯及其模態邏輯、印度邏輯、麥加拉與斯多葛邏輯。
第二卷為《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邏輯》,共13章,該卷以歷史發展的前后時間為序,介紹了中世紀重要的邏輯學家,如波依提烏、阿伯拉爾、奧卡姆、布里丹等,同時也梳理了中世紀特有的一些重要邏輯問題,如指論、意義理論、語意問題、模態問題及自我指稱的情況等;同時也介紹了13、14世紀摩迪斯泰學派(Modistae)的思辨語法。
第三卷為《現代邏輯的興起:從萊布尼茨到弗雷格》,共11章。該卷共介紹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8位邏輯學家,并以3章的篇幅介紹了代數邏輯、邏輯代數和邏輯學的數學轉向問題。
第四卷為《19世紀的英國邏輯》,共15章,該卷主要介紹了13位邏輯學家,如穆勒、哈密爾頓、文恩、邊沁等,并專辟一章討論了1805—1835年的法國與英國邏輯。
第五卷為《從羅素到丘奇》,共16章。該卷主要介紹了羅素、布勞維爾、維特根斯坦、希爾伯特、哥德爾、塔爾斯基、波斯特、丘奇等16位邏輯學家,并討論了λ演算、組合邏輯以及20世紀的悖論等問題。
第六卷為《20世紀的集合論及擴展》,共13章。該卷主要從集合論的角度討論了20世紀邏輯發展的基本情況,總結了集合論到科恩(Cohen)的發展概況以及在當展的情況,涉及無窮組合數學、連續統、力迫和大基數、奇異基數、確定性、大基數內模型、拓撲集合論、部分邏輯、范疇邏輯等。
第七卷為《20世紀的邏輯學與程式》,共9章,主要介紹了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些新的邏輯分支歷史過程,如數理模態邏輯、認識論邏輯、相干與基本邏輯、時態邏輯、情境理論與情境語義學、對話邏輯等。
第八卷為《邏輯的多值與非單調轉向》,共10章,主要介紹了邏輯學向多值與非單調轉向過程中,一些新邏輯分支發展的情況,涉及多值邏輯、一致邏輯、量子邏輯、模糊邏輯、非單調邏輯、非單調推理和信仰變化、自由邏輯等。
第九卷為《邏輯學與計算機科學》,共19章,主要介紹了邏輯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相關的問題,涉及邏輯與計算機的發展、邏輯與計算機科學、高階邏輯的自動化、類型論的機器化、歸納的機器化、復雜性理論、邏輯與計算語言等問題。
第十卷為《歸納邏輯》。
第十一卷為《邏輯學核心概念的歷史》,共7章,主要介紹了否定詞、推論關系、量詞、連接詞、自然演繹、類型、謬誤等邏輯學基本概念的發展過程以及最新研究的進展情況等。
二、《邏輯史手冊》所體現出的新趨勢
《邏輯史手冊》原名為《邏輯哲學與邏輯史手冊》,從以上內容介紹來看,《邏輯史手冊》主要涉及三部分內容:一是,在世界邏輯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邏輯學家與學派,其時間跨度是從古代到20世紀末;二是,邏輯科學體系中重要的邏輯學分支或領域的發展歷史,這些分支在相關領域均為重要的基礎性理論;三是,邏輯學體系中核心概念的發展與研究,這些核心概念對邏輯學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邏輯史手冊》具有極高的學術水平。一是匯聚了國際邏輯學研究的高水平學術隊伍,該手冊的作者基本上是以上三個方面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和知名度的專門研究家,來自全球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有100余名,分布在英、美、加、意、法、澳、瑞士、荷蘭等國家;二是體現了新進展,《邏輯史手冊》每一章所涉及的人物、分支或專題均涵蓋了從20世紀以來一直到最近幾年的研究進展,也體現了國際邏輯學研究的最新的趨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邏輯史研究進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階段。
可以說,這套《邏輯史手冊》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較為齊全的一部邏輯史鴻篇巨著。
在以往的研究中,雖然有一些著作對邏輯發展的基本線索、重要人物、重要理論有著比較清楚的描述,如波亨斯基的《形式邏輯史》、涅爾夫婦的《邏輯學的發展》等。但是,更為全面、深入和詳細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現。盡管安東·杜米特留的《邏輯史》在范圍上較其他成果,涉及了中國邏輯、印度邏輯,在邏輯類型上也討論了辯證邏輯、歸納邏輯等問題,但總體上略顯單薄,而且在內容上也顯繁雜,并沒有充分展開。這三部著作對邏輯學發展過程中核心概念演變的過程更缺少專門的系統考察,而且對邏輯與其他相關領域的關聯研究也少有涉及,缺乏必要的研究。當然,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不能苛求前人對這些問題做出完美的回答。
這部《邏輯史手冊》則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首先,以邏輯史上人物研究為線索,幾乎涉及了從古至今所有對邏輯學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邏輯學家,對這些重要邏輯學家的研究盡可能做到全面、具體和深入,其內容之詳為前所未有,重要邏輯學家研究的篇幅幾乎可以獨立成書,如關于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茨、弗雷格等人邏輯思想的研究。其次,對邏輯學核心概念的把握,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這兩方面的工作,不僅對推進邏輯史研究,而且對推進邏輯學理論,尤其是邏輯哲學的研究,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邏輯史手冊》的出版表明對邏輯史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精深、細致和全面的新階段,這種趨勢在近幾年的國際邏輯學界已有所顯現。以人物研究為例,2005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丹尼爾·麥克白斯(Danielle Macbeth)的專著《弗雷格的邏輯》,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弗雷格邏輯思想的基本內容與特征;以邏輯學發展的斷代史研究為例,2002年維科奧·里斯圖(Vilkko Risto)出版了《邏輯學研究百年:1781—1879年德國邏輯改革的努力》對1781到1879年邏輯學在德國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回顧;牛津大學出版社即將推出芬蘭邏輯學家雷拉·哈帕蘭塔(Leila Haaparanta)主編的《現代邏輯史》。其他諸如對亞里士多德、斯多葛邏輯、中世紀邏輯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由于這些研究者的論著還沒有公開出版·待得到他們的授權后,我們再陸續做出介紹。
第二,把邏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種類型或范圍內,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認識邏輯的觀念和研究方法。
《邏輯史手冊》在范圍與邏輯類型上有了新的拓展,時間跨度上,從亞里士多德以前一直到20世紀末;邏輯類型既包括經典邏輯、非經典邏輯,也包括了康德、黑格爾等人的邏輯思想,并專門談到歸納邏輯的發展歷史。從邏輯起源和發展的角度,涉及古希臘、古代印度、阿拉伯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邏輯思想發展的全景圖。這種研究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是:邏輯科學是一個整體。
從邏輯發展的歷史來看,從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茨對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構設開始,就已經有了將邏輯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思想萌芽。
亞里士多德是被公認的“邏輯之父”,他創建了以三段論為核心的演繹邏輯學體系,亞里士多德邏輯的主體是演繹性的。但是·從亞里士多德對蘇格拉底的一段評價來看,他顯然是把歸納也看作了科學的基礎,并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他說:“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于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點。”盡管他把歸納置于辯證的類型里,對歸納沒有更多的理論上的闡述,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他對歸納問題的肯定和重視。
轉貼于
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各種科學理論尚處于初創階段,理論體系的建立還處于萌芽狀態,假設、假說的成分在這些理論體系中占有相當多的成分,這種狀態對演繹的方法要求得比較多,尤其是當時幾何學的發展達到了由經驗上升到理論的程度,成為亞里士多德建立傳統邏輯體系的直接基礎,而歐幾里德幾何學的演繹性質則又直接體現在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體系中。因此說,建立演繹方法和演繹邏輯的條件是成熟的,而建立歸納邏輯的條件和基礎是不成熟的。
亞里士多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探討演繹問題的同時也給歸納問題以高度的重視,說明亞里士多德在創建邏輯體系的時候也是把歸納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來看待的,而且把歸納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納入到了他的三段論體系當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偉大的貢獻,他給我們在完整的意義上來理解邏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角度。
萊布尼茨是公認的現代邏輯的奠基者。他繼承霍布斯等人“思維就是計算”的思想,把邏輯的論證方式歸結為“計算”一“我將作出一種通用代數,一切推理的正確性都將化歸于計算。”
萊布尼茨設計了“通用語言”和“通用數學”來準備構建他的邏輯體系,而且現代形式邏輯也是按照他的這種設計思路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來講,演繹作為邏輯的根本特征似乎是更加鞏固和更加不可動搖了。肖爾茨對此評價說:“我們必須把這種對演算規則的真正作用的見解看做是萊布尼茨的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并看做是一般人類精神的最精彩的發現之一。”
萊布尼茨和亞里士多德一樣并沒有忽略去建立“一種新的邏輯”,而且他也看到了亞里士多德對這種“邏輯”的認識。他說:“我們需要有一種新的邏輯,來處理概率問題,因為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正位篇》(Topiques)中所做的也不亞于此……在這里,涉及的問題是要擴充論題和給予它的概然性。”
盡管萊布尼茨沒有在完整的意義上構造出與演繹邏輯相媲美的歸納邏輯,究其原因,是科學的發展在萊布尼茨時代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支持現代歸納邏輯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程度,構造現代歸納邏輯的條件尚不具備,但萊布尼茨對所謂的“新邏輯”問題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和肯定,說明歸納邏輯在他理想的邏輯體系中占有與演繹邏輯同等重要的位置。
從亞里士多德和萊布尼茨對傳統邏輯、現代邏輯的構造來看,也就是從這兩種類型的邏輯發展的起點來看,演繹邏輯與歸納邏輯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統一在一個邏輯體系內的,這兩者的互相補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他們是把邏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從《邏輯史手冊》設計的內容來看,把邏輯作為一個整體的來看待的傾向顯示得非常充分。
第三,注重邏輯與相關領域的關聯研究,展現邏輯學的活力。
從研究的組織形式上看,《邏輯史手冊》是一種群體性的團隊研究,共有來自全球的100多位專門研究家介入到這個研究平臺,這些研究家中有一部分來自與邏輯學密切相關的其他領域,如數學、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等。
從研究的內容上看,《邏輯史手冊》更是突破了原來邏輯史研究單純側重純邏輯理論或思想的研究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把邏輯科學置于與之密切關聯的其他領域的網絡之中,如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認知心理學、思想史、計算語言學等,充分顯示了邏輯學的基礎科學與工具科學的作用與特質,展現了邏輯科學本身的活力,也表明了邏輯與這些學科領域之間交叉與結合的密切程度。可以說,這些領域既涉及科學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也涉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是近幾十年來一直比較活躍的領域。在這種立體交叉與互動的過程中,討論邏輯學的發展,推進邏輯學的研究,是邏輯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三、關于中國邏輯研究的問題
這套《邏輯史手冊》的唯一缺憾是沒有涉及“中國邏輯”的問題。就此問題評論人克勞斯·格拉斯霍夫(Klaus Glashoff)說:這套手冊的第一卷“沒有包含任何關于唯一一種基于非印一歐語言的邏輯——中國邏輯的信息”,實際上,“眾所周知,遠在印度佛教邏輯之前,約公元前3世紀就已存在了本土的中國邏輯——后期墨家,中國邏輯在《邏輯史手冊》中的缺失成為該手冊的一大遺憾。”
關于世界邏輯體系中的中國邏輯的研究已經引起了國際邏輯學界的廣泛注意。克勞斯·格拉斯霍夫列舉了1998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七卷第一部分“傳統中國的語言與邏輯”提出的觀點,“邏輯史在中國的反映(因為它基于非印一歐語言)對任何的全球邏輯史進而對任何的全球科學基礎的歷史而言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同時,他還列舉了其他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說明國外邏輯學界對此問題的關注。
關于中國邏輯在世界邏輯體系中的重要性問題。我們可以借助《邏輯史手冊》評論人克勞斯·格拉斯霍夫對“印度邏輯”的評價來加以說明:“人們應當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印度本土邏輯提供給我們一種并非基于希臘傳統的形式邏輯體系,而且這應當視為一個批判性地反思我們自己的邏輯傳統與觀念的機會。然而,這需要深入細致地討論印度邏輯的歷史與哲學的背景。”中國邏輯作為唯一一種非印一歐語言的邏輯,它必然具有與希臘邏輯、印度邏輯不同的基礎、特點和表達方式,同樣對批判性地反思西方邏輯的傳統與觀念具有與印度邏輯一樣的重要性,這也是中國邏輯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手冊主編嘉貝和伍茨欣然接受了評論人的意見,已正式邀請我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專家撰寫“中國邏輯”部分,以期在再版《邏輯史手冊》時補充這一部分內容(愛思唯爾出版社已經同意將在近期出版《邏輯史手冊》第一卷的新版,將把“中國邏輯”的部分增加進去)。
近5年,在國際邏輯學的雜志上陸續有大量的研究中國邏輯的。國際邏輯史界對中國邏輯研究的關注,充分說明了中國邏輯在世界邏輯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得到了公認,而且作為基于非印一歐語言系統的一種邏輯,它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點,也引起了邏輯史研究家的關注。國際邏輯學界對中國邏輯的重視,需要我們對進一步深化中國邏輯研究給予積極的關注。
我們在研究中國邏輯的過程中,如同研究印度邏輯“需要深入細致地討論印度邏輯的歷史與哲學的背景”一樣,也需要深入細致地討論中國邏輯的歷史與哲學背景,而不是去附和西方邏輯的特點。這里,我們還是引用克勞斯·格拉斯霍夫對“印度邏輯”這部分內容的述評來說明歷史與哲學背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他說:“‘印度邏輯’一章試圖提供給西方讀者的印度邏輯最重要部分的內容,并說明這些問題是如何適應某種形式符號邏輯環境的體系的”。而這樣做的后果則是“這是一個從概念上既不太可能,而且到事實上也不成功的項目。印度邏輯不僅不是歐洲邏輯的附庸,而且把印度邏輯視為西方‘邏輯史’的補充也是不恰當的”。
我們認為,應該從世界邏輯體系的一般性特點來分析中國邏輯的特質,將希臘邏輯、印度邏輯和中國邏輯看做是世界邏輯體系中三種并行發展的基本類型,系統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邏輯體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國邏輯思想的內在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按照邏輯思想自身的發展特點,按照世界邏輯體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邏輯思想的起源、形成、轉變和發展的全過程,分析中國邏輯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導推理類型等問題。
—、邏輯學教學改革的焦點和邏輯學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邏輯學教學改革的焦點就是教學內容問題,也就是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關系問題。在這場關于教學內容的改革大討論中,主要出現了明顯的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傳統邏輯巳經過時,內容陳舊,方法單一,應當立即廢止,以現代邏輯取而代之,稱之為“取代論”。其理由是:邏輯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規定的當代七大基礎學科之一(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命科學、邏輯,這里的邏輯指的是現代邏輯),應該得到重視;就科學的發展而言,邏輯已實現了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所以作為教學不可囿于傳統邏輯,而應順乎學科發展,實現邏輯現代化,也就是用現代邏輯取代傳統邏輯,從實際效果來看,堅持傳統邏輯教學將會影響我國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實踐,不利于培養出高水平的邏輯人才。而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中國高校文科教學中不應廢止傳統邏輯,高校文科學生應該主要學習傳統邏輯;作為邏輯學的教學,如果采取“取代論”,則無疑會丟失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成果;邏輯教學可以在保留傳統邏輯的大部分內容之外適當地引入一些現代數理邏輯的內容,以加強對傳統內容的論證,而不是簡單的廢止,稱之為“吸收論”。
其理由是:現代邏輯是傳統邏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分支,傳統邏輯中的很多內容如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假說、論證和邏輯規律是現代邏輯無法代替的;傳統邏輯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功用,適合于人們的日常思維,在人們的工作和學習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不應該廢止,反而應該加強學習、深人探討和廣泛普及;大學生先學習傳統邏輯的知識,可以激發對邏輯的興趣,初步領會邏輯精神,對將來學習現代邏輯等其他課程十分有利。其實雙方在激烈的爭辯背后共同的心態,即對邏輯課現狀的憂慮、不滿以及改變現狀的急切心情。雙方的想法也可以說各有一定的合理性,取代論者多數是專業研究人員多熟知現代邏輯,知傳統邏輯之不足,似立邏輯科頭,大多脫離教學一線。如果取代論者講的是我國主要重點大學哲學或理科專業的話可說有一定的道理。但對普通高師院校文科專業來說,取代論肯定是不對的。“傳統邏輯現代化是在保留傳統邏輯前提下的現代化,而不是以數理邏輯取代傳統邏輯;邏輯教學現代化是整個高校的邏輯教學系統要現代化,而不是以數理邏輯教學去取代傳統邏輯教學”。“數理邏輯在思維形式方面的研究是極有成效的。形式邏輯應當根據它本身的特點,適當地吸取數理邏輯的某些研究成果。但是,如果把數理邏輯中的一套硬搬到形式邏輯中來,甚至用數理邏輯來代替形式邏輯,則是錯誤的”。
在我國對同一個學科教學內容的看法是如此不同乃至對立,這在別的學科是不多見的,這對在大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的邏輯學現狀來說是雪上加霜。目前邏輯學的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盡管在學術界有許多邏輯學者向人們呼吁重視邏輯學的發展,但反映平淡,邏輯學“面臨著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諸如邏輯隊伍的萎縮,不少邏輯專業人員下海,高校的邏輯課程和課時遭到不同程度的砍殺,研究生生源枯竭,等等。”w更嚴重的是有些學校竟然做出取消邏輯課程的決定。以我所在的韓山師范學院來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學文科很多系,如,中文、歷史、外語、思想政治教育等,都開設邏輯課,其中多數是專業基礎課。當時有二位邏輯老師,上世紀90年代,我所在學校就只有中文、思想政治教育兩個系開設邏輯課。2000年以來連中文也取消邏輯課,因為中學語文中邏輯內容很快就被取消了。現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后來新辦的法學專業開設邏輯課,我一個人負責全校12000名大學生的邏輯課,工作量還遠不夠,還要上其它課程,我還兼行政工作呢。這對邏輯學碩博研究生就業也非常不利,這種狀況需要邏輯學界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加以改變。
二、關于普通高師院校文科邏輯教學的內容
任何教學改革都要面對客觀實際,要遵循教育規律。高校邏輯學的教學改革也一樣。一個適應于人文科學領域的邏輯教學體系首先應該是和人們實際使用的自然語言緊密結合的邏輯教學體系。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們來說,他們在邏輯知識上可謂是一片空白。而現代邏輯利用數學演算和人工語言研究有效推理,追求必然思維,是形式化的推演,這種思維方式不屬于普通人的日常思維,是髙級的科學思維方式,更適合尖端性高深科學研究的需要。相反,傳統邏輯主要是用自然語言對思維形式及其規律進行論述,所以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來說,他們比較容易接受傳統邏輯的知識。而且高校文科的學生將來所從事的多數是教育、行政等方面工作,這一工作的性質也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是傳統邏輯而不是數理邏輯。從教學規律而言,順乎學科發展,也并不是說要廢止傳統邏輯而只要現代邏輯。沒有學好傳統邏輯是學不好現代邏輯的,相反,學習好了傳統邏輯可以激發對邏輯這門學科的濃厚興趣,初步領略邏輯的奧妙,從而使已掌握的傳統邏輯知識成為學習現代邏輯的敲門磚。再加上目前高校文科邏輯教師,許多人本身也沒有經過現代數理邏輯的專門訓練,要講好一門完整的數理邏輯課也決非易事。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文科學生學習普通邏輯非常有益,它能使人思維敏捷,反映靈敏。而現代邏輯在通俗性和實用性上大打折扣。各門學科有各門學科的特點和用途,當傳統邏輯的原理原則、方法規律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還有市場,用途極其廣泛的時候,它就沒有被廢止的道理。
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七大基礎學科之一的邏輯指的是現代邏輯,應該重視,但并不是說只有廢止了傳統邏輯才能重視現代邏輯,不廢止傳統邏輯同樣可以重視現代邏輯,高校可以讓學生先學習傳統邏輯知識,而后有選擇性地學習現代邏輯。再說,一般高校文科的邏輯學教學主要的目的也并不是要培養出邏輯學方面的專門人才,而是把它當成一門工具來使用,為將來學習其它學科和工作提供幫助。這也是“取代論”為什么在大學課堂中推崇講授現代數理邏輯的改革舉步維艱的原因所在。邏輯既是表達工具,又是分析工具,在人文科學領域內,人們學習邏輯主要是為了掌握一種表達和分析的工具,從而做到更好地表達思想和分析問題。比如,我們的講話和文章如何才能合乎邏輯,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邏輯方法進行表達才能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乎邏輯,在參加各種各樣的談判、辯論中我們應該注意什么樣的邏輯問題,.等等,這些都屬于表達思想方面的問題;而面對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話語或者文本,我們應該怎樣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它們,這些文本或話語到底說了什么,它們有沒有邏輯問題,從這些文本或話語我們能夠邏輯地推演出什么,應該怎樣分析才算做到了正確理解,這些便屬于分析問題。當然,我們強調傳統邏輯的重要并不是說在高校文科邏輯學教學中只傳授傳統邏輯,對現代邏輯避而遠之。事實上,“吸收論”的觀點是:邏輯教學可以在保留傳統邏輯的大部分精華內容之外適當地引入一些現代數理邏輯的內容,以加強對傳統內容的論證。如在演繹推理部分向學生介紹有關數理邏輯的內容諸如命題演算、謂詞演算;在復合判斷的推理部分可以引入命題自然推理系統來進行判定等,以達到傳統邏輯與數理邏輯的融合,加強邏輯學科的發展和拓寬。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水平和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現代邏輯方法,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教學內容的改革,勢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盡快地更新知識,刻苦學習和掌握現代邏輯的知識和方法,進一步了解國外邏輯研究和邏輯教學的情況,擴大知識視野,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平,以適應邏輯學教學改革的需要。要繼續堅持邏輯學現代化的改革方向。但是,邏輯學的現代化絕不是數理邏輯化,傳統邏輯現代化的前提是保留傳統邏輯,而不是取代傳統邏輯。
根據普通高師院校文科邏輯教學的內容,我們選用了由《普通邏輯》編寫組編的《普遍邏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為教材。《普通邏輯》1992年增訂本為教材,適應邏輯學現代化改革的需要,以現代邏輯的思想為主導來安排各種邏輯知識,突出了推理形式這個主體;把命題和推理直接聯系起來,先介紹命題邏輯(含各種復合命題的推理),再介紹詞項邏輯(含直接推理和三段論),內容上增加了命題的判定與自然推理、謂詞自然推理、統計推理和典型歸納等,在保留了傳統邏輯的精華的前提下推動了傳統邏輯的現代化改革進程,并受到邏輯學界廣大同仁的好評。我們也曾選用何向東教授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邏輯學教程》教材,它的確是一部好教材,它融現代邏輯和傳統邏輯為一體,能夠適應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需要,能夠提高邏輯學課程的教學水平,體現邏輯教學是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和創新能力服務的這一宗旨。但是,這個教材也并不完全適合于普通高師院校文科大學生,尤其不適合于普通高等院校用擴大招生名額的方式招收進校的文科學生,學生總體素質水平有所下降。
我們也選用了本人參與的由胡澤洪、周楨祥、王健平主編《邏輯學》,該書現代邏輯內容偏多,學生反映比《普遍邏輯》難學。
三、高師院校邏輯課要重視邏輯應用的教學
普通邏輯的基礎性、工具性特點決定了它的生命不僅在于它的科學理論價值,更在于它的應用價值,進行理性思維訓練是它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目前很多的普通邏輯學教材存在片面追求演繹系統化、符號化、技術化,側重于介紹理論化的邏輯系統,脫離現實的一般的思維運動過程和規律的傾向,在內容體系與指導思想上不適應思維訓練的實際需要。為了讓邏輯貼近思維現實,發揮提供思維訓練方法的基本功能,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把邏輯提供的思維方法、原則與思維訓練應用相結合,增加邏輯科學研究與邏輯知識應用相結合的內容。
面向21世紀,結合學生實際,應使普通邏輯成為提高學生思維素質,增強理性思維能力的課程。為使普通邏輯學服務于素質教育,我們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努力。
數理邏輯有優越于傳統邏輯的方面,比如它克服了以自然語言為特征的傳統邏輯存在的歧義性和模糊性缺陷,可它也有局限性。雖然數理邏輯具有著現代色彩,但它與人們的日常思維不很一致。觸及到以自然語言為載體的實際思維就會陷人困境,也不易為人們所接受。數理邏輯在電子計算機里大有用武之地,并正在向著各類學科沙透,前景十分光明,但現代人的思維并不都是與電子計算機聯系在一起的。日常思維中的交流思想、論證真理、駁斥謬誤都是要運用白然語言的,公說公有即,婆說婆有理的,計算機無能為力。因此,聯系實際思維去發展傳統邏輯,仍然是傳統邏輯的發展方向。
對于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學習邏輯學目的主要是為了應用。雖然“邏輯學是一門基礎工具性學科”早已舉世公認,且被寫在一般邏輯學讀本的緒論中,但是縱觀目前的各種邏輯學教材,很少有詳細而系統地闡述邏輯學應用的,這無論如何是一個巨大的缺陷。現代邏輯是對日常推理的高度抽象、歸納,從根本上反映了推理的規則、規律。它具有和數學相同的一些特征:推導嚴密并且符號公式化、體系化。對于這一特征,大學文科生較難理解和把握。他們習慣用自然語句來表達和思考,不習慣用符號公式表達和思考。因此,學生學習現代邏輯時,雖然注意到形式化的特點,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現代邏輯演繹系統的要求來做。
邏輯學界的有識之士早就認識到邏輯應用研究的重要性,如前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吳家國先生就曾指出:“邏輯學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有較強應用性的工具學科。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創建傳統形式邏輯起,到近代英國弗蘭西斯培根建立古典歸納邏輯,從19世紀中葉以后數理邏輯的誕生,到非標準邏輯和概率邏輯的發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建立邏輯理論系統的同時,都十分重視邏輯的應用。實際上,邏輯理論與邏輯應用成為邏輯學發展的兩條腿,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離開了邏輯的應用,邏輯理論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或傷害。”我國的邏輯應用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如何將這些成果應用到邏輯教學中去,則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邏輯學本身的理論枯燥乏味,缺乏文學課的生動性,光講理論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無興趣即無動力。活生生的邏輯現象則是十分生動有趣的,講解邏輯理論時,輔之以具體生動的邏輯現象,使理論與實際融于一體,可極大地增強授課的趣味性、生動性,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