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第1篇: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武術 課堂教學 肢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3-0066-03

    前言

    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基本手段,也是教師傳授給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也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交際來實現。言語是指人們掌握和使用語言的活動。有實驗證明:一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單純的語言只占百分之七,聲調占百分之三十八,百分之五十五的信息都需要非語言的肢體語言來傳達。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通過人體各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信息,形象地借以表達情意的一種溝通方式。武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肢體語言傳遞信息的作用要優于言語表達。它是因為武術課的授課內容主要是肢體動作的組合。考查教學效果如何,要看學生肢體動作的表現是否協調到位,也可以說是看肢體語言的信息反饋效果。

    由此可見,武術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肢體語言,更好地提高武術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1 武術課堂教學中常用的肢體語言表現形式

    1.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師生之間的面部表情是無聲傳達師生情感、反映教學信息接受的主要表現形式。武術教師的面部表去的變化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若教師面部表情微笑,學生會感到親切,學生學習興趣也會提高,整個課堂氣氛也自然活躍,加快了學生對動作技能的掌握。學生面部表情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教師教學熱情。若教師看到學生的表情呆滯,看上去無精打采,教師的教學熱情也自然會下降。武術教師可以運用表情對個別學生進行鼓勵、提醒。

    1.2目光語

    目光語是運用眼睛的動作和眼神來傳遞信息和感情的一種體態語言。在武術課堂教學中,武術教師與學生之間,利用眼神和視線變化互相傳遞,使之產生相應的心理效應,有著傳達贊許、不滿、理解等信息的作用。學生主要通過眼睛觀察教師的行為來獲取教學的基本信息。若武術教師做動作示范,學生先看到基本動作的感官信息,在經過大腦的形象思維模擬調動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活動進行模仿練習,最終達到動作示范的目的。武術教師通過目光來觀察學生的表情、動作姿勢,判斷學生對武術動作技術掌握的如何,學生技術動作是否正確到位,整個課堂教學的教法安排是否合理,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武術課堂教學效果。

    1.3動作姿勢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動作姿勢是用以傳遞教學信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學手段。主要是因為武術套路和散打本身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武術課的主要內容也是把武術技術動作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并運用這些技術動作。武術示范動作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既規范又合乎動作要領標準要求的、具有示意性作用的動作姿勢。學生可以觀察示范動作姿勢的動作軌跡、動作方向,加以模仿練習,最終掌握這一動作姿勢,這是武術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主要是因為武術教師在講解技術動作的同時,還要借助身體動作的示范來向學生展示技術動作結構、動作路線、動作要領等,更有利于學生對武術動作技術的掌握和理解。

    2 武術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特點

    2.1輔與獨立性

    在武術課堂教學中,武術教師的肢體語言通常伴隨言語講解來增強言語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武術教師講解武術基本知識時,言語講解與肢體動作的結合使用,會使言語更形象、生動、具體,增強言語表達信息的完整性,從而使學生更易于聽懂教師所講的基本知識。同時,肢體語言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獨立傳遞信息效果很明顯。比如,在武術課堂上,學生統一做武術技術動作的集體練習時,教師用目光在旁邊觀察學生做動作,尤其看到個別學生動作比較標準,當這個學生與老師眼神交流時,給予點頭微笑或拇指上翹的肢體語言,學生會感覺老師在表揚自己。若把此時的肢體語言放在整個武術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它就具有明顯的輔。

    2.2真實性與選擇性

    在武術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往往更具真實性。武術教師在課上做示范動作時,示范動作的標準性、正確性、藝術性會直接反映出武術教師的武術功底;學生在練習技術動作姿勢時,更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理解的程度。教師上課時對學生的點頭微笑或拇指上翹能真實的反映出老師對學生的表揚或贊許,但類似這種肢體語言的表達信息的傳遞也是具有選擇性的,一般情況下,是對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的表揚。課堂之上,教師有選擇的使用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武術教師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個人情緒、動作姿態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有效控制,把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肢體語言有選擇地進行有效運用。

    2.3確定性與差異性

    武術課堂教學中的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既具有確定性又具有差異性。武術教師所傳授給學生的技術動作都十分明確,都是非常固定的動作姿勢,也就是說武術教師肢體語言所要表達的信息具有確定性;學生面對的雖然是同樣動作姿勢的信息傳遞,不同的學生對所接受的動作信息的反映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互相的了解、認知,他們之間肢體語言的習慣性表達相對具有確定性。比如,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一看便知道教師所表達的意思,學生就會自我修正。但是學生在肢體語言的接收和表達上存在差別,有的學生表現對動作姿勢的掌握理解的快慢不一樣;還有同樣的眼神交流,學生的情緒體驗也會不一樣。因此,肢體語言在武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因材施教和因人而異。

    2.4直觀性與持續性

    武術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器官,因而具有直觀性,同時肢體語言所傳遞的表達信息對學生的生理刺激反應強烈,這些信息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對學生有持續性的影響,所以也具有持續性。武術教師示范動作能給學生直觀清晰的動作表象,學生通過模仿練習持續性的刺激學生自身的本體感受器官,加深對示范動作的影響從而準確地掌握技術動作。武術教師把具有攻防含義的技術動作進行拆招喂招的直觀演示后,讓學生去領會模仿體驗,帶給學生本身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應都會更加持續深刻,可增強學生對攻防動作技術的領會運用。

    3 武術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作用

    3.1有利于組織和調控武術課堂教學活動

    從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來分析,師生之間的肢體語言的交流自然會影響到整個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目的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確定后,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環境的利用,進而影響到整個教學效果。所以說武術教師可以運用目光、表情、手勢等肢體言語,及時發出鼓勵或制止學生某種行為的體態信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調控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優化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肢體語言的合理利用對教師和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學習情緒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學生的一舉一動對教師的教學反饋易于把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相的點頭贊許,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肢體語言能夠很好地調節學生課堂違紀行為。比如武術課堂上對于亂講話、嬉鬧、做小動作等違紀行為,教師若以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語言暗示學生使之覺察到在警告他,他隨之會安靜下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

    3.2有利于促進武術課堂教學信息的相互傳遞

    第2篇: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 太極拳教學;小學體育;開展價值;實施流程;實施策略

    太極拳運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瑰寶,其動作剛柔并濟,不但可以用于技擊防身,同時還良好的健身價值、健心價值和去病防病價值。如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不但能夠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鑒于此,本文就針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簡要的探索與分析,希望能夠借此為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與借鑒,以更好的促進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在我國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發展與普及。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價值

    首先,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承。對于我國多數小學來說,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都是以田徑運動和球類運動等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為主的。雖然說,這些體育運動能夠在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這些既有的體育運動項目很難有效的激發小學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并因此影響了小學體育教育的成效。針對這種情況,小學體育教學的內容急需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而太極拳運動具有良好的健身價值和健心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能夠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不但能夠使得小學體育教學的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和多樣,而且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承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太極拳運動具有良好的健康促進作用,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與訓練活動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具體來說,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的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在太極拳運動中,要求要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來進行氣體交換,而太極拳運動中的腹式呼吸這種節律均勻的深呼吸,不但能夠有效的延長脈搏間隔,縮短呼吸間隔,提高學生的肺活量水平,而且在經過長期的練習之后,還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呼吸的強度和深度,促進機體的血液循環,從而對學生呼吸系統功能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太極拳教學訓練的開展對于學生內臟器官功能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參與太極拳運動的過程中,舒緩的動作和節律均勻的腹式呼吸會對學生的心、肝、脾、胃、腸等內臟器官起到自然柔和的按摩作用,如果能夠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會有效的促進學生內臟器官功能的發育和發展。

    最后,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大腦功能的發展。在太極拳教學訓練中強調“意隨心動”,簡單來說,強調的就是大腦神經系統的意念活動,而大腦神經系統的意念活動,實際上就是對意念的控制與訓練。與此相對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也可以說是針對小學學生所開展的一種意念控制與訓練活動,通過意念控制與訓練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調節功能得到良好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另外,學生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大腦正確接收和傳達各器官系統的信息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大腦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靈活性,促進學生大腦功能的發展。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實施流程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認為太極拳的學習應該分為著熟、懂勁和階及神明三個主要的階段,即,“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與此相對應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實施,同樣也可以分為這三個階段。

    (一)著熟階段

    著熟階段,簡單來說,實際上指的就是太極拳基本動作的學習階段。例如:拳法的學習與掌握、拳勢的學習與掌握等等均屬于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在著熟階段學生不但要做到太極拳動作的正確掌握,而且還要能夠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具體來說,在這一階段的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解示范法、分解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口訣法等幾種。

    講解示范法和分解教學法是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著熟階段最基本,也最為常用的兩種教學方法。講解示范法,指的是通過講解和示范來說明太極拳動作的動作要領和技術要點的方法。在開展新動作的教學時,運用講解示范法能夠通過讓學生直觀的觀摩教師示范動作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動形象、結構以及要領和方法的了解。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其自身的模仿意愿和模仿能力比較強,所以,小學太極拳教學中教授新的動作時,任課教師如果能夠配合講解進行相應的動作示范,往往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正確的動作表象的建立,極大的提高著熟階段的教學訓練成效。分解教學法同樣也是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著熟階段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相較于講解示范法而言,分解教學法多用于難度比較大或者是比較復雜的動作教學。在利用分解教學法組織開展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將難度較大或者是比較復雜的動作分解為幾個難度較低、比較簡單的動作的方式,不僅便于學生領會、模仿和記憶,而且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動作的方向、路線以及上下肢之間的配合等問題,從而盡可能的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正確掌握動作的要領。

    除此之外,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太極拳著熟階段的教學訓練要求,決定了情境教學法和口訣法也是比較適宜的兩種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法實際上指的就是在組織開展教學訓練活動的過程中,結合太極拳的攻防含義,模仿太極拳實戰情境進行教學訓練的方法。利用情境教學法來組織開展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不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動作意義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這種新穎的實戰演練式的教學方法,還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而口訣法之所以適用于小學太極拳著熟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因為,將太極拳教學訓練中的提示語創編為形象生動、朗朗上口、易懂易記的口訣,并按照口訣來開展動作練習時,不但能夠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口訣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有效的加快學生對動作的記憶速度,促進教學訓練質量的提升。

    (二)懂勁階段

    在著熟階段之后,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就進入了懂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要在熟練掌握基本動作的基礎上,逐漸體會動作的內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悟太極拳運動中動作的剛柔、虛宜、輕重以及曲中求直、蓄而后發等關鍵。只有通過教學訓練活動讓學生真正做到懂勁,學生著法的使用才能夠更加合理和巧妙。在這一階段,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法、分層合作教學法、呼吸教學法以及游戲競賽法等教學方法來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

    之所以采用合作教學法和分層合作教學法是因為,通過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幫互助,從而取長補短,更好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教學訓練效率的提升;而之所以要采用呼吸教學法,是因為太極拳是一種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內家拳,強調的是“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在組織開展小學太極拳懂勁階段的教學訓練活動時,采用呼吸教學法,讓學生的動作與呼吸之間配合起來,往往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和領悟太極拳運動中動作的剛柔、虛宜、輕重以及曲中求直、蓄而后發等道理;在采用游戲競賽法組織開展小學太極拳教學活動時,由于游戲競賽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加深學生對太極拳動作套路的理解和認知,還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頑強拼搏意識。所以,游戲競賽法,同樣也是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中常用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階及神明階段

    在完成了著熟階段和懂勁階段的教學之后,再開展太極拳活動時,學生動作的對與不對,不用任課教師提示,往往自己就能夠感覺出來,這實際上就進入了階及神明的階段。從懂勁階段到階及神明的階段,必須要由大量的練習做基礎。實際上,對于多數小學生來說,要達到階及神明的階段還是比較難的,為了促進學生不斷的向階及神明的階段發展,任課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階段的特點和具體的要求,并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的積極的進行自學自練。

    三、小學體育教學中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實施策略

    首先,要重視學生太極拳運動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由于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初次接觸太極拳運動,所以,在一開始很多學生都是抱著好奇心來進行學習的,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往往比較順利。而時間一長,這種好奇心消失之后,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隨之消失了,學習的熱情也逐漸減退,有的時候甚至會產生反感抵觸的情緒。因此,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在教學訓練伊始,任課教師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來讓學生了解太極拳運動的價值、展示太極拳運動的內固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也可以通過在教學訓練活動中適時的穿插各種歷史傳奇故事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太極拳運動興趣。

    其次,要注意練形與練意的有機結合。太極拳運動的教學與訓練,大致可以分為練形、練意、練氣以及意氣結合等四個主要的環節。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由于小學生沒有任何的太極拳運動基礎,所以,很多任課教師就將練形放在首位,將練形與練意截然分開,希望通過練形來打下學習的基礎之后,再開展后續的練意、練氣以及意氣結合等階段的教學。然而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在太極拳運動中,“形”與“意”是相互依存的,練形與練意并不能夠完全的割裂開來,“意”是寓于“形”之中的,沒有正確的“形”,“意”就無從談起,而反過來,沒有“意”的“形”也只是枯燥無味的空架子而已,只要將練形與練意有機的結合起來,寓“意”于“形”,以“形”達“意”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與訓練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將練形與練意有機的結合起來。

    再次,要注意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小學生是教學訓練的對象和主體,只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并在此基礎之上,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夠確保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順利高效開展。例如:小學學生性格活潑,往往喜歡快節奏的動作,所以開展小學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慢不下來”的問題,從而為教學訓練活動的開展帶來了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就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訓練的初期采用“慢拳快教”的教學方法,如在單勢動作的教學中,可以將完成動作的速度提高1倍左右進行教學,讓學生較快的掌握動作的路線,在學生基本掌握之后,再采用正常的速度來進行練習,逐漸熟悉動作的風格特點。但是,要注意在采用“慢拳快教”這一教學方法來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一定要重視學生動作規范性和準確性,切忌為了盲目的追求“快教”而忽略了太極拳運動的風格特點,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最后,要注意堅持“套路”與“功法”并重的教學訓練原則。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部分任課教師只重視太極拳“套路”的教學與訓練,而卻忽視了太極拳“功法”的教學與訓練,以至于基礎不扎實,在教學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出現步子不穩、身子不正或者的動作松軟無力、死板僵硬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出現,太極拳運動的健身功效和健心功效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組織開展太極拳教學訓練活動時,一定要始終堅持“套路”與“功法”并重的基本原則,通過有針對性的“功法”練習,如,站樁等,來端正姿勢、沉穩重心,為學生太極拳運動的學習和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第3篇: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1表象和表象訓練

    對表象的理解往往由于各心理學家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研究觀點等不同也不盡相同,在心理學中常將以形象為表征的心理現象分為表象、想象和心象。對于表象和想象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表象是大腦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反映[1],想象則是大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新形象。

    隨著表象研究的不斷進展,表象也逐漸地進入體育運動領域并開始了在體育運動領域的具體運用。由于表象訓練法在其他一些心理訓練方法中也常常被作為重要內容使用,因此在國外,心理學界普遍將表象訓練作為心理訓練的代名詞,而在國內,心理學家們卻是將表象訓練作為眾多心理訓練方法之中的一種。馬啟偉、張力為對表象訓練的概念進行了概括,認為“表象訓練是指在暗示語的指導下,在頭腦中反復想象某種運動動作或運動情境,從而提高運動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方法[2]”,這種概念已為國內心理學領域廣泛接受。

    2有關表象訓練的理論依據

    表象訓練的理論是指圍繞表象訓練的作用機理而進行的理論解釋。長期以來,它一直是表象訓練研究的核心內容,以下幾種理論分別從不同角度入手,試圖為我們提供表象訓練作用機理的合理解釋。

    2.1.心理神經肌肉理論

    當人們對一種動作進行表象時,總會伴隨有實現這種動作的神經沖動,從而引起大腦皮層有關的運動中樞興奮,相應的神經就會支配肌肉進行難以覺察的運動動作。心理學家們將這種表象時引起的這種運動反應稱作念動動作,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心理神經肌肉理論。該理論認為,表象訓練對運動技能學習的促進作用是由于表象過程所激發的神經肌肉活動模式的性質,表象過程所激發的肌肉活動雖然很微弱,但它與實際的身體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3]。

    2.2 符號學習理論

    符號學習理論最初是由塞克特[4]率先提出的。符號學習理論認為表象訓練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或獲得運動動作圖示,并強調表象訓練之所以對技能掌握有利,是在于表象練習可以為運動員在認知上做好計劃和準備,因而表象訓練對于認知因素為主導的運動技能學習能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對于以運動成分或力量成分為主導的運動技能學習來說,通過表象訓練來提高訓練效果則需要較長時間。1983年菲爾茨和蘭德斯通過對60多項有關表象的文獻進行元分析發現,表象訓練對認知因素為主導的任務的效果(效果量3.31)好于那些運動性為主的任務(效果量2.26)[5]。

    2.3注意——喚醒定向理論

    注意——喚醒定向理論認為:運動員進行表象訓練可以將自己的生理喚醒水平調節至適宜水平;在實際的運動技能訓練前進行短暫的表象訓練,將有助于將運動員的注意指向于與實際運動技能訓練有關的事物上,排除有可能干擾運動員進行實際運動技能訓練的不利因素[6]。注意——喚醒定向理論認為表象訓練不只是要在頭腦中重現運動動作,更重要的是要重現達到運動技能最佳操作水平時的情緒狀態和情緒體驗,從而使運動員將自己的生理喚醒水平調節至最佳水平,提高運動員的自信,以此達到在實際運動技能操作時達到最佳水平。

    2.4生物信息理論

    生物信息理論又稱心理生理信息加工理論,該理論以信息加工為基礎,認為表象訓練可以理解為大腦信息加工或信息處理的產品,表象作為特定的信息結構可縮減為某種命題單位,大腦通過表象的組織功能對命題進行儲存[7]。藍最初假設表象具有組織功能,即通過大腦儲存命題的功能,爾后他又提出,人們對一種表象的描述包括刺激命題和反應命題兩類。刺激命題描述的是表象情景內容,反應命題描述的則是對這種情景所做出的反應情況。藍和其它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在做表象訓練時,生理反應的量越大,相應的行為變化就越大;同時包括反應命題因素和刺激命題因素的表象訓練要比僅有刺激命題因素的表象訓練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的量更大[8]。

    3實驗實施過程

    從周口職業技術學院信科系09級選擇兩個武術選修班(每班30人),隨機選取一個為實驗班,另外一個為對照班。

    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也就是體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每次課的組織教法都是按既定模式進行,即按照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教師糾正錯誤動作、學生反復練習、放松整理、小結這樣的次序進行。

    實驗班在使用傳統教學法的基礎上,增添表象訓練的內容。開始階段也是采用順進式分解法,最后兩周進行完整練習,然后測試。

    4結果與分析

    4.1試驗前測結果及分析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五步拳考核成績對照表

    注:*表示差異具顯著性,**表示差異具高度顯著性

    從表1可以看出,兩個班在經過兩周的五步拳學習后,在動作規范性、協調性、熟練性等幾個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實驗是在兩個班學生在武術套路學習的能力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的。

    表2 教學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狀態焦慮比較

    注:*表示差異具顯著性,**表示差異具高度顯著性

    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在焦慮狀態上沒有顯著差異。

    4.2實驗后兩班學生二十四式太極拳考核成績的比較及分析

    表3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二十四式太極拳考核成績比較

    注:*表示差異具顯著性,**表示差異具高度顯著性

    由表3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班在身法、動作協調性、動作熟練性以及最后得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性檢驗顯示兩組差異具高度顯著性,說明表象訓練法比傳統教學法更能加快學生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學習,更能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動作。

    4.3實驗前后兩班學生狀態焦慮的比較分析

    表4 教學實驗前后對照班學生狀態焦慮比較

    注:*表示差異具顯著性,**表示差異具高度顯著性

    表5 教學實驗前后實驗班學生狀態焦慮比較

    注:*表示差異具顯著性,**表示差異具高度顯著性

    表6 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狀態焦慮比較

    注:*表示差異具顯著性,**表示差異具高度顯著性

    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了狀態焦慮問卷對學生進行了測查,第一次是在教學實驗前,第二次是在二十四式太極拳測試之前。結果如上表:由表4可知,對照班學生實驗前、后的狀態焦慮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傳統教學方法下學生的狀態焦慮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的狀態焦慮水平在教學前后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狀態焦慮顯著性降低。通過表6可以看出,對照班和實驗班在教學實驗后的狀態焦慮水平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表象訓練教學后,實驗班學生的狀態焦慮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降低。

    5結論

    表象訓練法教學是先進的教學輔助方法,可以有效促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也彌補了傳統教法在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的不足,有效地緩解了學生狀態焦慮,提高了教學效果。表象訓練法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教學模式,必將給體育教學帶來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出版社,2001

    [2]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馬啟偉.體育運動心理學.臺灣東華書局,1996

    [4]Sackett R S.The influences of symbolic rehearsal upon the retention of a maze habit.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34,13:113-128

    [5]Feltz D L,Landers D M.The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MotorSkil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Ameta-analysi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3,5:25-57

    第4篇: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 信息化 體育教學 教學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體育教學應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不斷探索,勇于創新與時俱進。信息化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的各個領域。體育作為學校的一門必修課程,信息化教學同樣是體育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在體育課信息化的基礎上得到知識和技能的提高,信息化教學應廣泛運用到體育教學中去。

    傳統觀念普遍認為,信息化技術教學和體育課怎么也聯系不到一起。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并能在此基礎上靈活的應用與創造新的運動技能,以達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一個新的運動技能的形成,必須通過教師用精練的言語講解技術要領,示范動作過程,學生通過聽、看,來感知技術過程,而且“看”是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這樣就要求教師要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則很難把示范動作做得很規范。在體育教學中有很多騰空、高速、翻轉的技術動作,學生很難把這些瞬間完成的動作看清楚,也就很難快速建立一個完整的動作表象,而教師放慢速度又影響動作的完整性及效果。這時教師只能反復示范,重復講解,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教學進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體育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在教學手段和內容上進行的體育性質的雙邊教育活動。信息化教學就解決了教師示范動作規范性問題,可以實現某一動作示范的信息共享,對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概念,形成合理有效的動作表象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信息化的重要標志是教學手段的信息化,計算機多媒體的信息化技術作為當今電化教育的領先技術,已在許多方面得到了應用,它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從四個環節闡述信息化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備課

    每一節課都需要老師精心的去準備,我們在準備的時候首選的資料是教材,而教材的內容大家都看得到,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并且反復的被應用過,學生們早就不厭其煩了。再憑自己的教學經驗,時間長了就固定成一種風格,失去教學多樣性,減少了課堂吸引力。而實際上,新型課堂需要大量的信息量支持,一個技術的學習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一個連貫動作的掌握有很多技巧,一個完整技術動作周圍伴隨著多個連帶的技術成分,都需要老師了解,學生的身高,年齡,運動水平,接受能力都必須考慮。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輸入你需要找的疑問,馬上就可以找出很多相關內容,然后你找出需要的內容整合資源,借鑒分享,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提高,作為課有效的補充。或者我們建立論壇,博客、個人空間方式在上面交流經驗,心得體會等,學習他人優秀的經驗成果,取長補短,較為全面的了解相關知識結構,內容。這樣我們就不會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摸索,大大的提高了課的準確性,多樣性及多種教學組織方式方法。滿足學生們的不同種需求,課堂也豐富多彩,逐步實現健康體育三維觀。

    二、課堂多媒體教學

    體育課信息化過程中常用的軟件有Microsoft powerpoint,Micromedia Flash等。在體育教學中,講解示范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技能在大腦里形成一個表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等使學生得到相關的信息。但有一些運動項目在體育教學示范中常因動作速度過快而會讓學生目不暇接;而速度減慢,又容易影響體育教學示范動作的節奏性和準確性。例如,教師在講解示范前滾翻、跳遠動作要領時,可先讓學生通過觀看一些視頻和圖片,使他們了解到高水平運動員的正確技術,了解肌肉構造和動作的生理原理;體育運動是最講究感覺的運動項目,當學生明白了整個動作的來龍去脈后再進行技能課教學,他們就能夠自覺的去理解和體會老師的動作講解而不是單純的模仿,感覺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整個技能課的授課質量也會得到質的突破。

    多媒體課件是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或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設計制作的課件,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易如反掌。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師自己很難示范清楚的技術環節用DV、動畫或影像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空中動作停下來示范給學生看,這樣就能幫助學生看清每個技術細節,使學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動作表象,加深了學生對動作的理解,縮短了泛化過程,對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益是非常明顯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感受自己的動作與標準動作之間的差距,明白自己動作的缺點,然后來到場地上進行練習,學生就能自動地改正自身動作的缺陷,從而很快學會正確的技術動作。盡量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對體育課充滿新奇,始終處于興奮之中。課的開始,我放一些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音樂或者歌曲,讓學生們在音樂中舒展身心,為課的開始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基本部分,學習或復習技術動作時,將早準備好的該技術動作的教學錄相、DV或者課件等放在課堂上,讓學生們隨時可以觀看,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正確的技術;準備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或者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VCD、課件等,讓學生們觀看,以便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放松時,選擇性的放一些輕音樂或者VCD,讓學生們在“輕歌慢舞”中調節身心,放松肌肉和心理,為下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課下鞏固加深,分析討論

    在體育運動中,有許多運動技術不僅結構復雜,需瞬間完成,而且還是一些非常態動作,如跳箱的推手騰空、背越式跳高、武術的整套演練等動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運動動作,這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有時課上盡管教師對此反復講解,多次示范,仍有不少學生對動作的變化和完成動作的時機、過程看不清,不得要領,難以掌握。所以在課下老師把教學錄像或者課件放在校園網上,如果沒有可以建立QQ空間,建立QQ群,用電腦flas,將復雜的動作設計成完整動作、慢動作、單個動作進行播放和講解,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學生就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和flas,對學習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進而去練習、實踐,使運動技術動作得到更快、更好的掌握,在較短的課堂教學就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留言,特別是課上沒有看清楚又沒來的及向老師請教的同學。大家暢所欲言,你提出的問題可能就是我也遇到的問題,解決了我的問題也許也解決了你的問題。比較全面的讓學生得到掌握和提高;同時學生把學習效果。掌握情況及時的反饋給老師,老師也能夠即時的了解學生身體水平,接受能夠,體能狀態,為今后教學安排提供有力依據;及時給老師提出要求和建議,發現自己在課堂教學組織方法,教學方法的不當之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的主體思想,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進和提高。

    四、交流總結

    第5篇: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A study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y spa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erb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SHI Wei-jin,SHEN Jian-hua,CAI 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tanding and walking activity space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different student formations, the standing posi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distributed in a diversified way, and showed a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terms of space structure; their walking paths often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verbally explaining the key point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movements, were basically at the center or a position 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center of student formations, and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reference in terms of the selection of interacting objects and standing positions; the efficiency of verb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as high, but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of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standing positions was low. Accordingl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and moderately enhance their “core” standing positions, and realize the unlimited valu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by utilizing limited “core-periphery” standing posi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standing position;walking path;activity spac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junior high schools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邏輯單位,是有時間限制、有組織的教學過程,它必須符合教學活動的時空界限[1]。體育教師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基本固定在教室講臺的活動位置,他們是在操場、體育館進行教學,其站位與行走路徑具有明顯的“時空限制性”特征。因此,體育課的有效性亦體現在教師課堂教學站位與行走路徑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師自身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使學生能聽清教師講解和看清教師示范,完成體育知識、技能與方法的傳習。鑒于此,本研究運用觀察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通過對20節初中體育課中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觀察、記錄、編碼和分析,探討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與時間,以期從體育課堂教學有限空間中提取更有效的空間,為優化體育教師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觀察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內容與要求,借助課堂教學錄像對20節初中體育課中教師的站位與行走路徑進行了觀察與記錄,操作步驟為:精讀相配套的每節體育課教案,解析每節體育課的教學設計;觀看教學錄像,熟悉各課堂教學環節中教與學的活動及情景;對照課堂教學錄像進行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記錄;結合課堂教學錄像,校核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記錄;用G1、G2……G20分別標記記錄的20節初中體育課,以此形成課堂觀察的原始記錄[2]。

    1.2 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對社會網絡中各種關系結構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模式[3]。在社會學范疇中,社會網絡指社會行動者及其相互關系的集合。一個社會網絡是由多個點(社會行動者)和各點之間的連線(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組成的集合[4]。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種以關系數據為對象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數值來考察社會網絡的密度、中心性、核心-邊緣結構等屬性和特征,并通過具體觀察記錄對處于網絡中的個體屬性和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其關系結構、密切程度和互動特征等。從社會網絡分析入手,基于師生互動言語行為的視角去分析體育課堂教學,能夠更加準確和深刻地理解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與時間屬性和特征,為提高體育教師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參考。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社會網絡分析法的規定,并基于上述觀察法所形成的課堂觀察原始記錄進行了編碼統計處理,最終構建了相應的體育教師站位的活動矩陣,具體操作步驟為:

    第一,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順序,依據課堂教學實際及學生的位置,對初中體育教師的站位進行了編號標記,并使用暴風影音5視頻播放器和秒表對不同學生隊形中的初中體育教師在各個站位與行走路徑的時長和頻次進行統計,進而得出了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站位的“點出度”和“點入度”。(點出度,即體育教師為了與學生言語行為互動,走入某一站位的頻次;點入度,即體育教師與學生言語行為互動后,走出某一站位的頻次。)

    第二,選用Excel 2010軟件為上述“點出度”和“點入度”的結果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并采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6.0軟件構建了相應的體育教師站位的活動矩陣(見圖1)。由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站位的編號是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順序進行標記,即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順序,將每一個站位分別與前一站位和后一站位組合成一個坐標(除首尾兩個站位只用一次外,其余站位均要用到2次),故所得矩陣中每一行表示“前一站位”,矩陣中每一列表示“后一站位”。例如:第x行與第y列上的數字表明體育教師為了與學生發生師生言語行為互動,從站位x走出后,直接走入站位y的頻次。如果體育教師站立于某一點不動,師生互動言語行為便沒有發生位移,對于其站位進行相同編號地重復標記,則顯得意義不大,故體育教師站位活動矩陣對角線上的頻次空缺。

    1.3 數理統計

    運用SPSS17.0建立數據庫,并對相關數據進行了頻數、百分數及均數的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中常用隊形

    綜合運用多種隊形的能力,是體育教師組織教學的基本功。從體育課的開始部分到基本部分再到結束部分,體育教師均在運用各種隊形的變化來組織教學,并完成課的教學任務。為此,本研究對20節初中體育課中常用隊形所呈現的特點做了統計分析(見表1、表2)。

    從表1可見體育課中常用隊形以橫隊、縱隊、圓形、雙排對面站立形、弧形、扇形、散點形等8種隊形為主。其中,在20節體育課中,橫隊隊形運用最為頻繁,為56次、占37.33%,其次是圓形隊形,為33次、占22.00%,而扇形隊形和弧形隊形則運用最少,分別為2次和5次、占1.33%和3.33%。在開始部分與結束部分中,橫隊隊形與圓形隊形運用最為頻繁。在基本部分階段的技能練習內容中,運用隊形以方形、雙排對面站立形和圓形為主;體能練習內容中,運用隊形以圓形和方形為主;教學游戲或比賽內容中,運用隊形以縱隊為主。

    從表2可見,健美操類體育課中以圓形為主,球類體育課中以橫隊、雙排對面站立形為主,體操類體育課中以橫隊和圓形為主,田徑類體育課中以橫隊、方形和圓形為主,武術類體育課中以橫隊和散點形為主。

    結合錄像觀察發現,常用隊形都是學生面朝體育教師,這樣利于體育教師在講授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及時觀察并控制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但與此同時,如體育教師長時間站立于某一位置或行走于某一區域,則不利于調動其他位置或區域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為了消解體育教師的中心性,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性,在運用不同隊形時,體育教師要依據體育課程的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要求,并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在不同課堂教學階段按照需求在站位位置與行走路徑的空間利用上通過隊形的動態轉換,實現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化組合。

    2.2 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站位

    近體學和距離學研究證明,人們之間的關系與人在空間位置上的距離和角度有著十分重要的聯體關系[5]。結合錄像觀察分析發現,無論是不同教材,還是不同任務的不同課堂教學階段,體育教師的站位與行走路徑在不同學生隊形中所發生的活動區域均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橫隊隊形、縱隊隊形與雙排對面站立隊形相似;圓形隊形與方形隊形相似;弧形隊形、扇形隊形與八字隊形相似。基于此,本研究以圓形隊形、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作為剖析初中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案例,其中,依據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實際站位情況,將圓形隊形、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分別劃分為24個點、44個點、46個和44個點,用以剖析體育教師的站位與行走路徑分布情況(見圖2)。

    核心-邊緣結構作為社會網絡分析的重要方法[6],其主要是依據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的活動空間中站位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甄別出活動空間中的哪些活動位置處于核心地位,哪些活動位置處于邊緣地位,從而劃分出核心位置和邊緣位置。從圖2體育教師站位的核心-邊緣分布情況來看,陰影部分的體育教師站位均處于核心位置,其余站位均處于邊緣位置,這表明不同學生隊形中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空間各不相同。從體育課堂教學場地布置的實際情況看,圓形隊形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活動空間基本覆蓋到每個學生,而其他隊形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活動空間未全部覆蓋到每個學生,具體表現為圓形隊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與邊緣位置基本交叉排列,而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與邊緣位置并未交叉排列。結合錄像觀察以及轉錄文本分析發現,不同學生隊形的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言語講授和言語指令主要發生于核心位置,言語提問、接受學生情感、表揚或鼓勵、采納學生觀點及批評或維護權威主要發生于邊緣位置。

    基于圖2體育教師站位的核心-邊緣分布情況,結合體育教師站位及行走路徑的累計時間看,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區域主要集中于學生隊伍的中央位置或學生練習場地外的位置。這表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區域不僅取決于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頻次,還取決于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的累計時長。

    體育課堂教學作為在規定時空中進行的活動,必然受到時空因素的影響。而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站位分配作為優化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指標,其所蘊含的課堂教學影響已觸動到教學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實施、教學環節的組織以及教學流程的展開等諸多細節。結合圖2與表3可知,體育教師站位的合理區域中,圓形隊形主要位于圓心中央及圓心偏后的弧線上、橫隊隊形主要位于教師站位與第1排學生左右翼成等腰三角形的頂點及頂點中線的位置、扇形隊形主要位于學生隊伍中間或頂點的位置、散點隊形主要分散于學生隊伍之中或位于學生隊伍外正對第1排學生隊伍中間的位置。因此,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課堂教學內容的主題與特點,選擇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極為有效的教學時間段,結合相應的“核心-邊緣”站位進行師生間的互動。

    2.3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行走路徑

    課堂教學中的時間與空間布局是影響教學反思與師生互動的重大結構性限制,如何從有限的體育課堂教學時空中提取更有用的時空,并獲取更高效的管理力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7-9]。受限于體育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與復雜性特征,要求體育教師在課的設計中要考慮到行走路徑的“時空限制性”[10]。由圖2可見,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及教師站位的選擇上呈現出局部偏向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中各個站位均無孤立的節點,表明體育教師在任意兩個站位間發生過往或返的走動,但各站位之間的連線密集度和粗細度差距較大,其中,點3、點11、點13和點16站位連線最密集、也較粗,表明上述站位是體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首選位置,與其他站位間的往返較為頻繁,即與其站位之間存在較多的往返行走路徑;而其他學生隊形,諸如隊形2(橫隊隊形)、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以及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中的部分站位均存在孤立的節點,表明體育教師未行走至某些位置。

    基于圖2體育教師站位連線的粗細程度和密集程度,結合錄像觀察分析發現,體育教師站位間的連接最密集、較粗的行走路徑往往發生于體育教師的言語講解過程,基本居于學生隊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具體為動作要領、要求與方法的言語講解過程,例如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中的點13走到點16、學生隊形2(橫隊隊形)中的點6走到點38、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中的點5走到點2、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中的點33走到點42。值得注意的是,體育教師站位間連接最稀疏、較細的行走路徑上往往發生的言語互動類型多為教師與學生個體互動,此時多為表揚、鼓勵或提問等言語行為,并穿插動作技術要領的糾正、保護與幫助等言語行為。

    2.4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行走密度

    體育課中教師行走密度與節奏的合理性是影響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亦是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中的一個重要指標。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的Ucinet6.0軟件對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構成的活動網絡中,任意兩個站位間距離的平均值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言語信息傳播效率較高,任意兩個站位之間,圓形隊形平均只要通過3個站位便可建立相應的聯系;橫隊隊形、扇形隊形和散點隊形平均需要通過4個站位方能建立相應的聯系。其中,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2.674個、學生隊形2(橫隊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3.938個、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3.388個、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的平均路徑長度為3.964個。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的Ucinet6.0軟件對體育教師站位與行走路徑構成的活動網絡中,實際擁有的連線數與網絡中可能存在的最多連線數的比(活動網絡密度)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各個站位之間聯絡的緊密程度較小,網絡的整體連接度不高。其中,學生隊形1(圓形隊形)的活動網絡基本處于最為緊密,活動網絡密度為0.183 0;其次是學生隊形2(橫隊隊形),活動網絡密度為0.134 8;再次為學生隊形3(扇形隊形),活動網絡密度為0.104 8,而學生隊形4(散點隊形)的活動網絡基本處于較為松散的狀態,活動網絡密度僅為0.028 0。結合錄像觀察發現,體育教師在某一站位所發生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小組間的互動言語行為時,由于互動言語內容多針對學生個體的表揚或鼓勵、采納學生觀點、動作技術要領的糾正等,故對其它站位的學生個體或學生小組影響作用較小。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不同課堂教學階段、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教材的體育課中所運用的學生隊形不同。

    2)不同學生隊形的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站位分布呈現多元化,并在空間結構上表現核心-邊緣結構。

    3)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走路徑多發生于教師言語講解動作要領、要求與方法的過程,基本居于學生隊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且在互動對象與站位的選擇上呈現出局部偏向性的特點。

    4)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的言語信息傳播效率較高,任意兩個活動位置之間平均需要通過3~4個活動位置便可建立相應的聯系,但各個站位之間聯絡的緊密程度較小。

    3.2 建議

    1)體育教師需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隊形動態轉換的調動與排列能力,為綜合運用多種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體育教師應保持并適度加強自身的“核心”站位,利用有限的“核心-邊緣”站位,實現無限的師生互動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成人永久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cao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成人18视频日本|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