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經濟評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F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017-01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我們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改善民生與良好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筆者從多年從事環保工作經歷中體會到,保持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生態平衡是一個整體,各生態部分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一)生態平衡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物質需求的平穩輸出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狀態。一般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需求,能使生態內部各部分之間,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還是非生物環境之間,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生態能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有了這種生態平衡經濟社會發展就能正常運行,否則后果嚴重。
(二)生態平衡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人類的繁衍生息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態平衡。同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生態平衡。
一是生態平衡為人類生存提供可持續生存的自然資源。人類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正是依賴于生態平衡為人類不斷輸出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品與物質需求;如果人類一開始就破壞了生態平衡,我們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因為人類可能已經消亡了。
二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保持了生態平衡,保證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常情況下,生態平衡最明顯表現就是生態系統中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相對穩定狀態使生態平衡過程中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
三是保持好生態平衡,就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過度地向生態系統索取,就會人為地破壞生態平衡,而這種破壞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再讓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生態平衡狀態,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甚至有的會造成不可逆轉。正因為如此,我國把保持生態平衡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施,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
生態平衡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
(一)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環境基礎
大自然是人類的棲息地,生態平衡自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人類在生產勞動中,利用生態平衡的資源生產各種商品與勞務,從而滿足人類社會自身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種種需求。可以說,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發展環境。如果人類為經濟社會發展執意破壞生態平衡所造成的后患不僅僅是經濟社會不能發展,甚至招致毀滅性損失。
(二)生態平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人類幸福指數
生態平衡創造了空氣新鮮、水源清潔、土地肥沃的人類生存環境,使得人類在地球繁衍生息數萬年。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了,人們更加向往日麗風清、山川秀美的生態平衡環境。在這里休閑、娛樂,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怡然自得,身心愉悅,精神生活豐富,提升幸福指數。這是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高層次境界和美好環境,實現了我們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三、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辨證統一關系
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協調、互相促進。
(一)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國務院在2000年12月21日印發了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要求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力度保護生態平衡。這是因為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尤其要防止土地資源被破壞。比如,現在全國各地發展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都是保持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保護生態平衡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幸福指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能力實現“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全國投巨資植樹造林,目的在于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形成造福于人類的綠色力量。我國還頒布多部相關環境保護法,如1984年頒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法》,還有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這些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生態平衡的舉措,從而實現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達到辨證統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大學生 創業平臺 構建
【文獻編碼】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54
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指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的發展形勢和任務為人才隊伍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人才發展政策、機制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變得更為靈活,人才成長環境變得更為寬松,聚才平臺和載體大幅增加,大批高素質人才隨產業項目建設而迅速聚集,人才交流與合作更為頻繁,人才國際化水平將大大提高。人才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但是,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人才隊伍現狀和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無法適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加快開放開發的需要,無法適應推動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需要,無法支撐起區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步伐的加快,以及建設沿海9大產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對各類人才提出巨大需求。據預測,至2015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總量將達到168萬人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人才需求總量是十分巨大的。
據統計,2010年度,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進行個體工商登記的高校創業畢業生621人,占201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畢業生總數的4.5%,占全區個體工商戶總數的7.5%。從學歷層次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創業者的學歷以高中為主體。高校畢業生創業群體中, 本科生占26%,大專生占79%,研究生占3%。由數據看出,在大學生創業中,成功率和參與度都較低。大學畢業生創業,不僅可以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也將成為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各類人員創辦企業的成功率僅12%左右,而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成功率則更低,遠低于一般創業企業的成功率。由此看出,高校畢業生自身在創業觀念、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距離實際創業還有一定的差距,也反映出高校創業教育實踐的失衡,同時也突出對大學生創業政策中存在一些可以探尋的問題。
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大學生創業政策與創業行為的錯位分析
目前,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據報道,2011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約為750萬人,已經達到近年增長峰值,未來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將保持相對穩定,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為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廣西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及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和技校畢業生以及城鄉新增勞動力到城鎮創業,并出臺文件提出,對大中專和技校畢業生以及城鄉新增勞動力從事個體經營符合條件的,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符合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條件的,按規定給予不超過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同時,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免費為大中專和技校畢業生以及城鄉新增勞動力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大學生由于經驗、能力、資本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直接創業存在很大困難。對此,有關專家建議大學生,可以先就業再創業,先到實體企業鍛煉幾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人脈再創業。或是通過課余、假期在外的兼職打工、試辦公司、試申請專利、試辦著作權登記、試辦商標申請等事項來進行創業實踐。
雖然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提出了許多優惠的政策,但是政策與行為還是存在著距離,以下是創業政策與創業行為的錯位分析:
(一)政策操作存在難度
一項政策的制定,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利益。一項政策好不好,不在于其承諾有多少,關鍵在于能不能得到實施。大學生創業涉及的環節多,許多時候還處于摸索狀態,因此政策在制定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政策出臺后只是對一些條款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細化,也沒有制定相應配套的實施辦法。同時,在實際操作的部門的工作如何也直接影響政策的執行和實施。比如,銀行作為企業必須考慮到貸款所承擔的風險。銀行業有自己的操作程序,不可能憑一張大學生畢業證就影響正常的程序操作,他們所考慮的是政府不能把大學生自主創業所需資金的風險留給銀行,以及誰對整個工作的流程進行全程的監控和指導,等等。
(二)政策中實現的優惠較小
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大學生創業政策是十分優惠的,減免收費的項目少則幾項,多則幾十項。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些項目大多是辦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續費、證件費,能夠實現的優惠的費用加起來最多就是幾百元。這些費用與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費用相比,是比較少的。至于所得稅減免方面的優惠,雖然意義很大,但對剛剛起步創業的大學生而言作用不是很大。
(三)享受政策限制不少
創業政策固然可喜,但是認真研究發現,這些優惠政策同時還設置了不少限制性條件。如貸款條件,也需要很多證明及限制性條件,每一條都很苛刻。這些優惠政策由于設置了過多過高的限制條件,因而使優惠大打折扣。
(四)政策指導方向不明確
當今社會,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社會競爭能力越來越強。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是一個知識豐富、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身上潛藏著很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中的大多數將是社會未來的創業者和管理者,這應該成為政府制定創業政策導向。但在目前,創業政策中存在著一定的急功近利思想,其出發點僅僅是為了解決就業難題,這在一定意義上忽視了大學生現有知識能力和未來發展趨勢。如果政策的制定能夠考慮不同類型大學生自身的價值以及他們的價值取向,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制定“自助餐式”的政策,政策的激勵作用會更加明顯。
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畢業生創業平臺構建對策:五大支柱
(一)政策平臺的支柱
首先,建立擇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向畢業生免費提供有針對性的擇業意識、就業準備、適應職業等指導;其次,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學生見習基地”,對安排大學生見習的基地單位,見習生活費按公益性崗位的補貼標準給予補貼;最后,建立創業促就業制度,大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或者相關部門獲得相應的證書并實施創業的,并可申報一次性5000元的創業就業補貼,還可便捷的向銀行和機構申請“小額擔保貸款”。
(二)組織架構的支柱
一是三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立市人力資源就業服務管理處、鎮(區)勞動保障所(分局)、社區(村)勞動保障服務站三級就業服務網絡。實行專人負責、資源共享、業務互補。二是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群。建立以市人力資源市場為中心,以鄉鎮分市場為主干的人力資源市場群,實行全免費服務,為大學生就業搭建便捷、高效、規范的服務平臺。三是社區服務點。利用各地市的社區服務站,即時招聘信息,使大學生們能就地就近獲取創業與培訓信息,接受創業指導。
(三)信息網絡的支柱
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設備信息,在招聘現場使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求職者可通過液晶顯示屏看到企業招聘信息和創業的機會。其次,利用移動網絡平臺,通過移動通信及時招聘信息,同時支持手機短信、wap上網和12580職場秘書聲訊服務實現信息的提供。最后,可以利用現今在年輕一族中十分流行的微博,設立創業指導和交流的微波平臺,直接與大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傳遞有效信息,提供創業支持和幫助。
(四)創業能力的支柱
首先,利用系統進行創業能力測評,在校園內設立創業能力測評中心,為大學畢業生開展免費創業能力測評,使他(她)們能對自身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有針對性地進行能力提升,增強創業能力。其次,發展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切實發揮基地在培育促進大學生創業方面的作用。
(五)多元創業的支柱
引導大學生多元化創業,重視創業孵化基地的硬件建設。政府牽頭,由企業和高校共同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科技孵化中心、大學生創業園等,為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提供創業場所和服務,并引進更多的創業孵化和創業人員,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系列的優惠。
總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大學高校畢業生應審時度勢把握機遇, 主動進行多方面的創業, 逐步改變傳統就業觀念,更多地利用現有的知識、才能和技術為創業活動打好基礎,主動投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創業浪潮中, 努力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參考文獻】
[1]隋博文,董雄報,廖云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畢業生創業問題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9)
[2]楊雄,葉建蒙.大學生創業現狀的SWOT分析及創業教育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張寶強.大學生創業政策與創業行為契合機制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4]黃娟.我國高校研究生創業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2007(2)
[5]林嵩.大學生創業政策:現狀評析與制度設計[J].現代管理科學,2010(2)
《規劃》確定了互聯互通、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九方面的重點任務,三地一盤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據了解,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此規劃為指導,審議通過了各自的“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
關于該《規劃》的媒體報道最早可見于2月6日,截至2月16日24時,傳統媒體中的報道文章數量已達到1666篇。
從輿論態度上來看,與其他政策類消息類似,媒體及網民的評論內容多以解讀為主。針對本次《規劃》,輿論關注多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本次《規劃》推進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打破了京津冀三地“一畝三分地”的限制。有專家表示,《規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的重要指導性文件,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其次,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堅持“三地一盤棋”的指導思想,把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整體統籌規劃。評論指出,《規劃》在城市群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交通設施建設、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一體化布局,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不少專家認為,《規劃》對北京周邊省市意義非凡,以河北為例,《規劃》的實施將推動未來河北在承接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交通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實現重要突破,同時在公共服務上縮小與京津的發展差距。
第三,《規劃》將互聯互通、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等九大方面作為重點任務。
專家認為,京津冀交通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并不是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而是在原有的交通網的基礎上提制增效,填平補齊,方便廣大群眾的出行。這無疑將使京津冀在要素流動、人員互通、生態改善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此外,也有評論表示,要將《規劃》的藍圖變為現實,還要努力破除各種體制機制。
說,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這是文藝的底線。然而,當前很多文藝工作者卻并未能堅守住底線。不少影視作品以低俗、惡搞來博取眼球,不少文學作品以黃色暴力來吸引讀者,不少美術作品淪為權貴商賈尋租腐敗的工具,不少綜藝節目奉行搞笑搞怪、娛樂至死……凡此種種,都表明一些文藝工作者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出現了迷失、喪失了底線。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倘若因為市場需求而放棄藝術理想,沾滿了銅臭氣,不僅文藝作品成了快消品,文藝工作者的身份也將遭受質疑。
堅守文藝底線,需要文藝創作者堅持藝術理想,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必須腳踏堅實的大地。只有深入群眾才能深刻理解廣大民眾的文藝需求,只有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有溫度、接地氣的精品佳作。作家葉辛正是因為多年在貴州基層的知青經歷,獲得了持久的創作源泉,創作了《蹉跎歲月》、《孽債》等一批優秀文學作品,奠定其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同樣,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之所以能夠成功整理出版,也正是因為余未人等一批專家學者深入村寨,不辭勞苦、默默耕耘,最終挽救了民族文化的瑰寶,獲得了國家的財政支持,贏得了人民的尊重。
堅守文藝底線,離不開文藝評論界的積極作為。當前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作品甚囂塵上,而不少真正思想性、藝術水平高的的文藝作品卻被埋沒,這與文藝評論的失職缺位有著直接的關聯。說,文藝批評家要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做到“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 如果文藝評論不能向廣大民眾推介優秀的文藝作品,推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態,而是將“三俗”作品推向舞臺中央,那么不僅整個文藝界將是一片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喧囂,人民群眾的文藝認知也會被誤導,整個社會將形成一種庸俗化、低俗化的文化氛圍。讓真正優秀的作品走出來,放出光芒,將嘩眾取寵、無道德底線的“爛蘋果”堅決剜掉,文藝評論界責無旁貸。
英文名稱:Ecological Science
主管單位: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暨南大學;廣東省生態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8-8873
國內刊號:44-1215/Q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喜福會》 電影 女性 自然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061-02
一、生態女性主義綜述
在20世紀70年代,法國作家弗朗索瓦?德?奧波尼發表了兩部作品:《女性與死亡》和《生態女性主義:革命或變化》。在這兩部作品中,她將已有的生態觀點和女權觀點相結合,認為自然和女性之間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奧波尼這種觀點的闡述是生態女性主義的首次出現,其觀點認為,性別壓迫和生態危機都源于父權制世界觀,在傳統的父權制世界觀文化中,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壓迫的對象,生態危機和性別壓迫是人類社會的相關存在,人們在貶低自然的同時也在貶低女人,這兩者之間有著某種源遠流長的歷史性和政治性的聯系,而這需要得到全人類社會的關注。生態女性主義的提出意在改變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和“邊緣化”地位。自然與女性不應是被掠奪和壓迫的二元思維方式和等級觀念的產物,人類與自然、男性與女性要平等和諧共處,這樣才能創建長久的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
二、譚恩美作品研究
1989年,譚恩美的第一部小說《喜福會》出版,受到讀者和文學評論家的一致好評,還奪得了全美多個小說大獎。1994年小說改編成電影,由王穎導演執導,之后《喜福會》小說又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20多種語言,廣為流傳。此后,譚恩美的《接骨師之女》《灶神之妻》《靈感女孩》等作品陸續受到美國及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西方學者對譚恩美作品的評論角度各不相同,但一直給予極大的興趣。不少美國主流白人評論家和許多華裔女性知識分子對《喜福會》的評價極高,譚恩美也因此受到廣泛好評。但也有一些生活在非自己主流文化中的美籍華裔學者們認為,在這部作品中,西方文化中的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他者”形象和“邊緣化”地位被加深和擴大了。
中國學者對《喜福會》的研究開始于電影上映的1994年,但綜觀各家對《喜福會》的評論,多數傾向于文化政治批評,而其中又以母女身份和沖突為主。本文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探討影片《喜福會》中母女兩代女性與自然之間的種種聯系。
三、電影《喜福會》的生態女性主義詮釋
(一)男權制社會中女性的地位
在舊中國,男性是中心,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婚姻不能自主,女孩兒嫁給誰不是由女孩兒自己說了算,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重要的是門當戶對。養女孩的人家要對女兒嚴加管教,教養女兒只求她能嫁得好,嫁后必須學會討婆家歡心,這是舊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元素之一。琳達四歲就被許給黃家做兒媳,母親自那以后就把她當做別人家未來的兒媳嚴加約束:吃飯不能太快,沒有個女孩子樣;身上不能太臟,否則“誰家會要你這樣的邋遢姑娘做媳婦”(電影對白)。
男權制社會里的女性成為了生育工具。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當琳達嫁到黃家一段時間后,“肚子”還沒有反應時,婆婆便常常質問和辱罵她,還讓下人灌她喝下“生子”的苦藥。
(二)《喜福會》中女性和自然的緊密聯系
電影《喜福會》中,受到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觀念影響的母親一代將自己看做是周圍自然的一部分。例如,母親舉家遷往南方,把15歲的琳達嫁到黃家。在冷風中,母女淚流滿面地告別,冬日的荒涼景象使得離別場面格外凝重悲傷。結婚當晚,窗外電閃雷鳴,讓觀眾為琳達未知的命運而擔憂,后來發現其從未謀面的丈夫是個未長大的孩子,琳達覺得自己“一定是求菩薩求過了頭”(電影對白)。黃家無能的丈夫沒有給琳達一個幸福的婚姻,她靠自己的努力把它結束了。
母親的影響使得一心想要融入主流社會的女兒們意識到,雖然身處看似平等友愛、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社會,但男權制度仍然對自然和女性進行著雙重統治,因此,她們也逐步地身體力行,融入自然。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是自然的組成部分。麗娜的家花了一百萬美元,墻壁還是“傾斜的,像個棺材”(電影對白)。母親鶯鶯覺得這樣的房子女兒住著會倒霉,而女兒麗娜確實過得不幸福。她讓女兒離開那里,去追求她真正想要的尊重和體貼。麗娜聽從母親的勸說,結束不幸福的婚姻,后來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三)“他者”地位的母女們努力需求出路
母親們因飽受父權制壓迫選擇了“遠走他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女兒們,卻始終是西方男權社會中的邊緣人,很難融入主流社會。《喜福會》中生長在美國的女兒們,在母親的影響下,都在積極地探尋其在男權社會中的出路。
1.堅持男女平等
露絲聽完母親安梅的故事后,知道女人應該獨立而不是遷就,她恢復了自己的個性。與丈夫的離婚談判中,她決定不要搬出他們共居的房子,因為自己辛勞多年有權留下來,而是由丈夫搬出去。這種反抗讓想要離婚的丈夫大吃一驚,表明他喜歡有個性、有靈魂的露絲,結果二人又重歸于好。
當母親鶯鶯知曉女兒麗娜的婚姻不幸之后,毅然打碎女婿引以為傲的茶幾,讓女兒明白結束一段不幸的婚姻其實很容易。她鼓勵女兒道,如果在婚姻中得不到所期望的幸福,不要隱忍,干脆結束它。在母親堅決的影響下,麗娜改變自己沒自信、沒主見的個性,離開她什么都要AA制的冷漠丈夫,找到了溫柔體貼的愛人,非常幸福。
2.堅持個性和主見
影片從頭到尾都在闡述一個鮮明主題,也是女性成長和發展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那就是不管面對任何人,女性都要有自己的主見。母親在臨別時告誡琳達一定要有主心骨,有主見,這種絕不妥協的動力和決心讓她主動而巧妙地跳出了婚姻的牢籠。她的女兒韋弗萊繼承了她的優點。在下棋方面很有天分的韋弗萊,獲得各種獎勵,琳達就此炫耀,女兒尷尬萬分。韋弗萊從此不惜以不再下棋為代價阻止母親的炫耀行為,發出了“你不能逼我”的抗議。在婚姻方面,自己的洋女婿未能讓母親琳達稱心,韋弗萊就想辦法“逼”母親認可。正是因為這種性格,她能做自己,丈夫也對她關懷備至,她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在某種程度上,韋弗萊代表了作者傾力打造的“天鵝”。女性要追求本色的、自主的幸福生活,其出路在于承認自己的價值,做到有主見,不為他人左右,成為經濟和人格都獨立的社會個體。
四、結語
生態女性主義賦予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存在物以生命,視生態系統為有生命的整體。如果我們傷害大自然,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電影《喜福會》中的女性角色雖然處于“邊緣化”的地位,但不屈服于父權制和命運的安排,尋求獨立、有主見的生活,這正是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家們所提倡的女性觀點,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男女平等意識,喚起人們對自然和女性的尊重和理解,發展并構建兩性和諧的二元世界。
【參考文獻】
[1]陳厚誠.王寧.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2]崔萬勝.張萌.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述評[J].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華茜.東方神秘降服西方文明―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作品淺議[J].名作欣賞,2008(5).
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動仗
圍繞日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對市委、市政府開展的各項重點工作進行了主題宣傳。重點做好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爭創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生態建設年等重大活動的主題宣傳,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推動日照市聚力改革、穩定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思想保證。
日照日報社先后在日照日報、黃海晨刊、日照新聞網開設了“日照行動”、“穩中求進 改革創新 推動率先創新優質發展”、“德潤港城 善行日照”、“踐行群眾路線 服務港城人民”、“干部在基層”、“建設生態城市 營造美好家園”等專題、專欄,深入一線采訪,刊發了大量主題新聞宣傳稿件,產生了廣泛影響,為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其中,對刊發的《超千億元資金項目闡釋“日照機遇”》、《“小幸福”,演繹民生大樂章》、《大愛綻放 情暖港城》等新聞報道,日照市委書記楊軍專門作了批示。
評論工作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寫出了一批質量較高的言論稿件,全年共刊發社論和評論員文章36篇,切實發揮了評論文章的輿論引導力,其中圍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門開設了系列評論專欄,共刊發社論和評論員文章18篇,為日照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順利開展提供了理論支持。據統計,日照日報社2014年共有24件新聞宣傳稿件得到了日照市委楊軍書記的批示肯定,居歷年來最多。
開展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主題活動
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內容之一。圍繞這一主題,日照日報社積極開展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主題活動,不斷提高新聞宣傳的貼近性。策劃實施了2014“感動日照”十佳人物推薦評選、“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尋找“最美家庭”等新聞采訪活動,開設了“青年專刊”、“道德專刊”,真正把筆觸對準群眾,寫出一批真正體現人民意愿、滿足人民需求的好稿件,使新聞宣傳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報紙的可讀性也進一步增強。
我們將“感動日照”十佳人物推薦評選活動與尋找“日照好人”相結合,通過真正走進他們的工作一線和現實生活,用群眾喜歡聽、聽得進的語言和文風采寫和報道他們最關注的身邊人和身邊事,使新聞宣傳有鮮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真實的場景、生動的細節,讓讀者可觸摸、可感受,樹立了一大批鮮活生動的先進典型,為引領社會文明風尚、弘揚社會正能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日照日報社在踐行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方面,引導編輯記者樹立精品意識,精采精編稿件,切實提高新聞宣傳水平和宣傳質量。在2013年度山東新聞獎復評中,日照日報社選送的7件作品有6件獲獎,其中《一家四口種了四個村的地》《“鄉政公司”的西湖實踐》2件作品獲一等獎。
加強對外傳播優勢
元月初,新華社發表了“謬論改變不了事實”的評論文章,針對美國財長保爾森說“中國等新興市場的高儲蓄率造成全球經濟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之原因”作出了反駁。文章指出,真正的導火線是美國次級房貸,而導致美國信貸消費過度擴張的直接因素,則是美國國內長期的低利率政策。
怎么評論這樣的中關論戰?概括起來有四點:(1)美國得了便宜還賣乖;(2)關國闖了大禍還裝傻;(3)一個巴掌拍不響;(4)一只手也做不好。
首先,談“得了便宜還賣乖”。美方指責中方的是“三段邏輯”:(1)美國金融危機由房產泡沫引起;(2)美國房屋泡沫是利率太低所致;(3)美國的利率太低則是中國儲蓄過多造成的結果。這種“三段邏輯”基本可以成立,但還可以作如下補充:(1)美國的利率,一方面是中國通過低廉勞力成本加上透支自己的環境生態和勞工及農民的權益所產生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大量外銷美國,使美國物價穩定,從而無需采取專用來對付通脹的貨幣政策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中國動用大量外儲,購買美國國債,舒解美國政府因大量赤字不得不舉債的困境的結果。換言之,美國的低利率,既是在享受了中國物美價廉商品,又是獲得中國對其發行大量債券融資的結果,兩者均大大地受惠于中國。如今卻倒打一耙,恩將仇報,派中國不是,此非“得了便宜還賣乖”又為何?
其次,美國房屋泡沫之形成及破滅,除了低利率之外,還有大量泛濫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嚴重失職的金融監管兩個原因,這些都是美國自己該負的責。不僅如此,美國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如“兩房”債券,還被包裝成“安全金融商品”,數額達5萬億美元,標準普爾更將其評為AAA,賣給全世界。這等于是美國制造了一大堆“金融病毒”,不但自己受害,還禍延全球,此非“闖了大禍”而為何?竟還裝傻,若無其事,更甭說認賬、認錯,簡直混賬透頂!
第三,話說回來,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今天的“全球失衡”,具體而微地看,就是“中、美兩大核心”的失衡,這個失衡肯定是一體兩面的。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稿約
論我國區域立法模式的選擇——兼評王春業之《區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陳光;
政府間立法合作的制度阻力和規范化分析應品廣;
中國法治的現象解釋與理性展望田飛龍;
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象”分析蔣志如;
政府法治理論的創新思維——評《中國特色政府法治論研究》陳宏光;梁亮;
動物保護立法的倫理思想源流陳曉聰;
略論代位權行使的效力安徽大學法律評論 范婷婷;
打開刑法之門——評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的學術情懷張訓;
一種“事實關系”型行為——刑法中持有之規范論描述光;
論博客刑事責任之歸致——以刑法解釋為進路吳沈括;
論財產犯罪之間的界限與競合陳洪兵;
論預算行為與我國《預算法》的修改孟慶瑜;徐超;
論中央銀行的核心角色: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分析——兼談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律定位常健;
政府救市行為的法律性質及法治化模式薛克鵬;
金融集團及其經濟力集中的法律形式分析孫晉;馮艷楠;
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孟繁盛;
辯護律師與刑事法官關系論王圣揚;楊國萍;
對我國刑事拘留制度的再解讀孫軍;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正當性基礎與制度建構占善剛;王登輝;
論體育仲裁性質孔云龍;陸攀;
論民事抗訴制度的廢除——以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為視角侯永寬;
關于刑訴中法官調查權若干問題研究劉國慶;
公共秩序保留的二維發展走向王吉文;
國際準則視野下的媒體與司法關系高一飛;
鄉村“善治”問題辨析與破解李小群;
建立與完善我國生態補償的財稅法律機制陳少英;
內地證券市場引入港股組合ETF的法律思考鄭麗瑩;何淑梓;朱曄;
善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規范性文件備案制度的法律思考張娟;
論行政拒絕行為及其司法審查——以鄭廣順申請規劃認定案為例王克穩;
高校學生處分申訴中的證明與證據研究張慶旭;
行政裁量權規范控制的路徑分析陳宏光;
論建筑設備租賃合同中承租主體的認定周進軍;
邁入漸進之路的中國商法學——王保樹教授的《商法總論》評介李飛;
金融危機對經濟法的啟示邱本;
美國反托拉斯法律責任介評向立力;
附贈式有獎銷售行為的法律規制呂清正;高丹;
論政府投資的法價值取向孫放;
論不足額保險中代位求償權行使的劣后性——以被保險人優先為原則的法定連帶債權的構建為核心劉沛佩;
我國人民陪審員產生程序之弊及其校正——從司法民主的角度進行分析蔣鵬飛;劉少軍;
從辯護律師參與量刑活動看我國審判量刑程序的改革與完善王圣揚;
對“媒介審判”的再“審判”吳義周;
論法官懲戒之事由汪貽飛;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 財富基金的法律規制問題研究劉郁;
論WTO的“自給自足性”——從“自給自足體系”概念出發陳彬;
國際習慣法在我國適用探微張衛彬;
我國海上保險中適航制度的立法建議林瓊;
美國法學院法律教育研究郭志遠;
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規制的理由:一個不確定的立場應品廣;
UCP600對跟單信用證項下銀行審單規則的新發展張目強;
試論財政法視野下的我國區域合作華國慶;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我國稅法的完善胡海;
西方金融監管體制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楊席;
懷念我們的父親(三)周一煊;周莉華;周芝華;
包公斷案中的個性因素探析李相森;
明清時期墳塋的紛爭任志強;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稿約
瑞典勞動法中雇員忠誠義務及其啟示李坤剛;
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法律屬性之演進趙新龍;
《物權法》的倫理審視謝青松;
刑事政策與刑罰目的關系論——兼析“兩少一寬”的民族刑事政策韓軼;劉雯;
財產罪的法益——修正的“所有權說”之提倡童偉華;
論內地與香港跨境破產中的法律沖突及協調機制馬騰;胡健;
論企業投資的法律風險與控制董玉明;
公司法人格否認:要件解析與類型定位張洪松;
產融結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論析孫晉;
我國后農業稅時代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財政法保障研究王超;
論我國刑事司法賠償制度的困境與轉型林喜芬;
論人民調解的法制意義及效力重構劉艷芳;HttP://
偵查機關刑事訴訟行為的評價機制研究縱博;郝愛軍;
審判權的主動性旁落——以估價鑒定為例談法官的不作為王慶廷;
跨國公司人權責任研究——人權法新發展及中國的應對機制李良才;
國際航空私法領域中弱者利益保護的體現與發展探析——以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的創新為視角張超漢;
我國批準海牙《選擇法院協議公約》的必要性分析王吉文;
對網絡時代司法與媒體關系的反思與重構趙文艷;
晚近美式自由貿易協定中勞工標準問題汪瑋敏;
文化產業促進立法三題安徽大學法律評論 張翀;
涉稅犯罪客體論——來自稅法學的觀照叢中笑;
論金融監管中的宏觀審慎原則包勇恩;韓龍;
赤道原則——完善我國銀行業社會責任的行動指南武長海;吳京;
中國證券政府監管和自律監管中的問題與完善對策孫昌興;秦潔;溫云愛;
論我國國家審計權的配置胡智強;
懷念我們的父親(二)周一煊;周莉華;周芝華;
論《孫子兵法》的兵家法思想王亞軍;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學術委員會
管制的過程性:法經濟學視角的一種解讀劉大偉;唐要家;
試析我國區域立法的含義及其意義陳光;
新時期法治思想的創新與發展——十七大報告蘊含的法治思想陳宏光;
兩條道路如何抉擇?——對《變法、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文的解讀蔣志如;
法學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其課程設置的思考——基于我國法學教育現狀與長遠發展李勇軍;歐陽仁根;
論中國海域使用權的分類及其與其他物權、法律制度的關系苗延波;
論公務員不服從違法命令的若干問題伏創宇;
駁民法憲法新同位論申惠文;
前科消滅的性質辨析馬長生;彭新林;
經濟法視野中的國家調節經濟之維喻玲;
論我國憲法中稅收條款之構建——從憲法文本角度畢金平;劉軍;
論英國取消董事資格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范世乾;韋偉;
論船舶碰撞的責任主體喬仕彤;
安徽大學經濟法制研究中心近期主要學術信息(第8期)
論行政機關侵犯公民非法利益的訴訟衡量張弘;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 淺論刑事偵查程序的適度公開——以程序正義為視角陳少林;劉廷;
跨國并購及其反壟斷控制析論姜發根;
1980年海牙《國際誘拐兒童民事方面的公約》及其實施機制評析汪金蘭;
論國際義務與國家責任的援引朱丹;
勞動報酬優先權研究胡玉浪;
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出資不實民事責任剖析——關于《公司法》第84條、94條之系統解釋喻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