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稻病蟲害及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病蟲害;水稻;分析及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96
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由于水稻很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最終導致水稻無法正常生長,降低了水稻的產量。為了能夠促進水稻的種植和生長,提高水稻的經濟收益,特對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進行分析,并針對相應的病蟲害提出防治措施,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經濟收益。
1 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
1.1 水稻種植中的病害種類
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種類主要有稻瘟病、水稻紋枯病以及水稻爛秧病3種。所謂的稻瘟病,主要是在水稻生長以及發育的過程中發生,能夠在水稻的苗期、分蘗期以及抽穗初期中發生,使水稻的葉片以及葉鞘等部位呈現出淡的紅褐色,莖部呈現灰黑色,雖然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病斑,但是若不能及時進行防治,很容易阻礙水稻的生長;水稻紋枯病主要是由于病原真菌引起的,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出現水稻紋枯病很容易限制水稻的正常生長。紋枯病的發病期是有限制的,一般是在水稻的抽穗期以及孕穗期中發病,溫度高的時候更容易出現水稻紋枯病。若是水稻被紋枯病侵染的話,在初期水稻的葉片會呈現出灰綠色,直至水稻整個葉鞘和葉片枯萎,若是嚴重的話,水稻會出現不抽穗或者是抽穗不實的現象,進而導致水稻早期倒伏,影響水稻的生產和產量;水稻爛秧病主要是在缺氧和低溫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水稻若是患有爛秧病,主要的病變現象是水稻的幼根逐漸變黑,水稻的幼芽出現變色、干黃、卷曲等現象,若是不及時進行防治的,水稻的莖根逐漸腐爛,最終導致水稻的枯死。
1.2 水稻種植中的蟲害種類
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蟲害種類主要是稻螟蟲、稻苞蟲以及稻縱卷葉螟。稻螟蟲會咬斷水稻的葉片、葉鞘、心葉以及其他部位,而導致水稻出現死穗或者是白穗的現象,造成水稻的株干、葉鞘等逐漸枯死,影響水稻的生長;稻苞蟲的出現會導致水稻葉片的殘缺以及斷落,使水稻的稻穗出現卷曲的現象,進而影響到水稻的正常生長,減少水稻的產量;稻縱卷葉螟這種蟲害主要是吃水稻的葉片,尤其是在水稻抽穗過程中,這種蟲害能夠對水稻的葉鞘進行蠶食,導致水稻的葉片出現發白或者是透明的現象,最終導致水稻的葉片枯死,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
2 水稻種植常見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2.1 水稻常見病害的防治措施
針對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3種病害,主要的防治措施有:稻瘟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水稻進行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消毒以及殺菌處理,將相關地殺菌消毒藥品以一定的比例和水稻的種子進行浸泡,一般的浸泡時間是1d,這樣能夠為水稻的生長提供更加有利的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水稻的日常管理中若是出現稻瘟病,可以用稻瘟靈乳油與水進行混合,噴灑到水稻上,繼而防治稻瘟病;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水稻種植之前,對田地進行深翻,這樣能夠從種植土壤中將病菌進行深埋,降低病害的產生,同時,也要注意在進行藥物治理的過程中,用退菌特可濕性粉劑和水進行配制,然后對水稻進行噴灑,在調配的過程中要注意水和藥物的比例,同時也可以使用井岡霉素也水進行混合調配,然后對水稻進行噴霧或者是潑澆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藥物噴霧進行水稻紋枯病的處置過程中,要保證水的深度達到3cm;對水稻爛秧病進行防治,主要是對敵克松可濕性粉劑進行溶液處理,然后用于生長中的水稻,進而防治水稻爛秧病。
2.2 水稻常見蟲害的防治措施
針對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3種蟲害,主要的防治措施有:針對稻螟蟲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用三唑磷20%或者是0.2%的高滲甲維鹽對水稻進行噴灑處理,這樣能夠有效地防治稻螟蟲,保證水稻能夠正常生長;對稻苞蟲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及時處理田野邊上的雜草,然后將晶體敵百蟲與水按照比例進行混合,然后對水稻進行噴灑,一般是選擇下午或者是陰天進行噴霧處理;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將晶體敵百蟲與水按照2:1的比例進行混合,然后對水稻進行噴霧,進而達到有效的蟲害防治效果。
在水稻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按照水稻的生長規律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進而促進水稻的正常生長,提高水稻的產量。
3 總結
一、東北地區常見的水稻病蟲害
東北地區常見的水稻蟲害有稻飛虱、稻螟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等;東北地區常見的水稻病害有水稻紋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惡苗病、稻曲病、立枯病等。
二、東北地區水稻蟲害的發生及防治
1.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發生與防治
二化螟和三化螟是一種常見的水稻病蟲害,它對水稻的主要危害是憑借初期的孵化中的幼蟲對水稻進行侵蝕,它們常以聚集性的方式集中于水稻植株葉鞘內部對其進行危害,它不僅會導致破口時期的水稻植株產生白穗和枯穗,甚至會導致成熟階段的水稻植株出現病株,從而使水稻的產量下降。由此可見,一定要對二化螟和三化螟進行及時的防治,確保水稻的產量。
防治方法:對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的手段是以農業防治技術為主,同時結合化學藥劑防治技術對其進行綜合性的防治。
具體操作方法是:在農業防治技術方面,提高水稻種植技術,做好水肥管理,平衡營養成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從而降低水稻染病的機率。除此之外,如果水稻發生了嚴重的二化螟和三化螟水稻蟲害,需要在水稻收割后及時進行冬耕冬種處理,避免水稻植株出現遺留坂田過冬的問題。而且種植者應該在下一年水稻插秧前進行翻挖曬田,從而從根本上消滅此種蟲害。
化學藥劑防治方面:要知道二化螟和三化螟的蟲卵培養周期不僅長,而且蟲卵期是其抵抗力較弱的時期,因此,水稻種植者可以根據這種特性使用化學藥劑將其一網打盡。目前,我國常使用的治療此種蟲害的藥劑有博打乳油藥劑1500倍液、抗蛾斯微乳劑3000倍液、威遠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等,實踐證明這些藥劑十分有效,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因此,在使用時,可以根據說明書的要求以及蟲害發生的程度恰當的選取藥劑,并按照田地的大小進行一定倍數濃度的配置,最后采取噴霧的方式對其進行噴灑。
2.稻飛虱的發生與防治
稻飛虱是一種遠距離遷飛的害蟲,又稱火蠓蟲,屬于昆蟲綱同翅目飛虱科害蟲。它具有間歇性爆發的特性,通過身體上的刺來吸取水稻植株汁液。它的危害比較大,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生就會危害10%的水稻,如果嚴重就會增多,甚至會絕產。
防治方法:在進行稻飛虱的防治上,要堅持“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原則,并以“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為手段進行防治,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稻飛虱的危害。常使用的化學防治藥劑有撲虱靈可濕性粉劑、葉蟬散乳油、優樂得可濕性粉劑等,在使用時,可以根據所在田地的發病情況因地制宜的使用藥物進行防治。
3.稻螟蟲的發生與防治
稻螟蟲,昆蟲綱鱗翅目,又稱水稻鉆心蟲。雖然它在北方的發生率較低,但是由于其危害十分嚴重而備受關注。此蟲害一般發生在水稻分蘗的時候,首先,害蟲會蛀食葉鞘,隨著病情的加重,害蟲開始咬斷心葉,從而造成枯鞘、枯苗。水稻若是在孕穗、抽穗期受害,其危害會更加嚴重,會產生大量的死孕穗或自穗,毫無疑問水稻會因此大大降低產量。
防治方法:常使用的防治稻螟蟲的藥劑有高滲甲維鹽、銳勁特、三哇磷等,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使用,從而消滅稻螟蟲。
三、東北地區水稻病害的發生及防治
1.水稻惡苗病的發生與防治
水稻惡苗病是由于水稻受到半知菌亞門的串珠鐮孢菌的侵染,促使水稻分泌過多的赤霉素,從而抑制了水稻的生殖生長而產生的病害。因為受此病害影響后,植株會又細又長,形成徒長現象,所以它又稱為公稻子、徒長病。水稻惡苗病的發病癥狀是水稻節間伸長,節部露于葉鞘之外,而且水稻下部會出現很多不定根的莖節,分蘗也非常少。此病的危害是使水稻穗分化,如果病癥嚴重則會使穗內小而不實。
防治方法:防治水稻惡苗病需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精選良種,選擇優質高產、抗病能力強的品種,降低種子感染病蟲害的機率。二是提高栽培方法,進行科學栽培。無論何時何地,都應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齡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2.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
水稻稻瘟病是一種典型的低溫高濕型病害,由此可見,它受氣候的影響十分大。然而我國的東北地區7、8月份。正值水稻生長季節,氣象條件正滿足稻瘟病的發病要求。因此,稻瘟病是東北地區最常發生的水稻病害,而且是危害最為嚴重的病害。
防治方法:一是提高栽培技術,合理安排水稻種植密度,科學合理施肥。二是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全面的清除田間的病殘體。三是根據田地的發病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治愈病害的藥劑。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危害特點;防治措施;廣東龍川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0-0127-01
龍川縣地屬丘陵地區,濕度較大,利于水稻病蟲害發生,當地最為常見的病蟲害有水稻爛秧病、水稻紋枯病,稻瘟病、水稻稻曲病、稻飛虱、稻薊馬、稻桿蠅,以及水稻螟蟲等,因此,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十分必要。筆者結合多年基層工作實踐經驗,針對當地水稻常見的病蟲害與防治措施進行研究與分析。
1 水稻爛秧病
1.1 危害特點
水稻爛秧可分為2種情況。一是生理性爛秧:由低溫缺氧引起的爛秧表現為幼芽卷曲變黃色至褐色,幼根變黑;鹽堿害引起的爛秧表現為芽尖有鹽霜;由風害引起的爛秧表現為芽尖吹干變黃萎。二是侵染性爛秧:綿腐病和腐敗病幼芽被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膠狀物,后呈黃色綿狀物;立枯病為莖基腐爛易拔起,心葉萎垂卷縮,莖基軟腐,全株黃褐枯死[1-2]。
1.2 防治措施
加強預防,選擇背風向陽、土質好、排灌方便、田面平整的田塊作秧田,精耕細作,用腐熟肥料加潔水灌秧。在秧苗一葉一心期,用6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預防,始病期用65%壽辰敵克松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噴霧。
2 水稻紋枯病
2.1 危害特點
病害從分蘗期開始,愈到后期發生愈重,主要危害靠近水面的葉鞘和葉片,嚴重時也危害上部的葉鞘和葉片,病斑初期為橢圓形,葉片中央為灰綠色,以后不斷擴大成為紋狀不規則病斑。病斑擴大后,葉鞘和葉片枯死,分蘗死亡,嚴重時稻株不能抽穗從而不能結實,或引起早期倒伏,發病輕也可導致空秕粒增加和粒重降低。
2.2 防治措施
加強栽培管理,淺水勤灌,適時烤田,促使水稻健壯,提高抗病能力。消滅菌核,結合秋冬深翻、深埋菌核。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或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對水7.5~15.0 t/hm2潑澆;也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2 250~3 000 g/hm2加細土300 kg/hm2撒施。或用井岡霉素7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或潑澆。施藥時,稻田要灌2~3 cm深的水層。
3 稻瘟病
3.1 危害特點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尤以苗期、分蘗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發病。三葉期前發病,秧苗莖基呈灰黑色,葉鞘及葉片呈淡紅褐色,無明顯病斑,立枯而死,稱為苗瘟,主要由種子帶菌引起。三葉期后發病危害葉片、節、穗和谷粒,分別稱葉瘟、節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嚴重發生年份,可使稻株整株整片枯死,顆粒無收[3]。
3.2 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做好合理搭配和輪換;對種子進行消毒殺菌,1 kg種子用3 g 2.5%三環唑浸種20 h;注重栽培管理,加強肥水管理;在苗期如發現中心病株、分蘗盛期葉瘟病株率達3%,或出現急性型病斑時,于水稻破口前1~2 d和齊穗期噴藥。可用30%稻瘟靈乳油1 500~2 250 mL/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或用50%稻瘟凈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
4 稻曲病
4.1 危害特點
稻曲病是一種真菌病害。
4.2 防治措施
根據當地以往發病史,結合天氣、品種、苗情進行分析,做出預測預報,選擇用藥,適時準確防治。防治適期為水稻孕穗期后期(抽穗前3~7 d)至始穗期。用2%~3%石灰水、50%多菌靈、強氯精500倍液浸種;用20%瘟曲靈、35%稻曲清、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 DT可濕性粉劑(琥膠酸酮)、25%富力庫乳油、加倍井崗霉素+50%多菌靈噴施防治。
5 稻飛虱
5.1 危害癥狀
稻飛虱常躲在稻田稻株下部的葉鞘和莖的組織內,刺吸稻莖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現不規則的長形褐斑,嚴重時,稻株基部變為黑褐色,由于莖組織被破壞,養分不能向上傳導,稻株逐漸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莖衰老,稻飛虱轉移上部吸嫩穗莖,使稻粒變成空殼或半飽粒,同時灰飛虱能傳播水稻病毒病。
5.2 防治措施
滴油殺蟲:滴廢柴油或廢機油6.0~7.5 kg/hm2,保持田中有淺水層20 cm,人工趕蟲,蟲落水觸油而死亡。治完后更換清水,孕穗期后忌用此法。撒毒土:用樂果粉22.5 kg/hm2、濕潤細土30 kg/hm2混合拌勻撒施。藥劑噴施:用40%樂果乳劑0.5 kg加水800~1 000 kg噴霧。
6 稻薊馬
6.1 危害癥狀
稻薊馬很小,成蟲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若蟲和成蟲相似,淡黃色,很小,無翅、常蜷在稻葉的尖端,剌吸稻葉的汁液。被害的稻葉失水卷曲,稻苗落黃,稻葉上有星星點點的白斑,心葉萎縮,遠看像火燒一樣。揚花時稻薊馬聚集在稻花中,嚴重時不能結實,造成空秕粒。
6.2 防治措施
由于稻薊馬很小,不易引起注意,若水稻嚴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葉時才被發現,已錯過防治適期,因此要及時檢查,把稻薊馬消滅在幼蟲期。用40%樂果乳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秧田和大田施藥后要保持水層。防治稻薊馬后要補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分蘗恢復生長[4]。
7 稻稈蠅
7.1 危害癥狀
幼蟲乳白色,鉆入心葉內危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后發展成縱長裂條,葉片破碎。
7.2 防治措施
用18%殺蟲雙0.25 kg對水60 kg噴霧。
8 稻縱卷葉螟
8.1 危害癥狀
稻縱卷葉螟幼蟲稍大便開始在水稻心葉吐絲,把葉片兩邊卷成管狀蟲苞,蟲子躲在苞內取食葉肉和上表皮,抽穗后,轉移至較嫩的葉鞘內危害。嚴重時,被卷葉的葉片只剩下透明發白的表皮,全葉枯死。
8.2 防治措施
用18%殺蟲雙水劑3 000~3 750 mL/hm2,或晶體敵百蟲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治療稻縱卷葉螟的農藥品種還有銳勁特、毒死蜱、阿維菌素、殺蟲單、Bt復配劑等。防治指標是:分蘗期蟲量100~120頭/百穴,穗期60~80頭/百穴。控制稻縱卷葉螟最有效天敵是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稻縱卷葉螟絨繭蜂、赤扁小蜂、擬環紋狼蛛、草間小黑蛛。
9 參考文獻
[1] 蔣曉英,張致力,陳旭,等.稻瘟病無害化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3):121-123,135.
[2] 毛羽.水稻稻瘟病的癥狀及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1(8):249.
關鍵詞: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控方法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39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生產和消費對象,我國大部分人口都是以水稻為主食,所以水稻的質量問題一直都被人們廣為關注,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水稻種植的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與推廣,有機水稻的種植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產業,有機水稻是指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肥料等化學合成的藥品,而是通過采用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栽培措施從而培育出不具有任何農藥的綠色水稻,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比較困難,下面就做具體闡述。
1有機水稻的病蟲害
同常規的水稻的病蟲害基本相同,在我國種植生產有機水稻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會發生以下病害: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以及稻曲病。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以及負泥蟲等。它們在防治上都應該遵從預防為主的原則,然后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防治措施,使病蟲害得以控制。
2有機水稻病蟲害的各種有效防控方法
2.1農業防控方法
2.1.1對于水稻品種的選擇
水稻品種的質量關系到水稻的質量以及產量,水稻病蟲害防治最有效且經濟的措施是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以及質量好的品種,杜絕使用轉基因的品種。
2.1.2耕作技術的改良
通過水旱交替輪作的方式、水稻健身栽培以及合理的田問管理都可以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在水稻生育初期要對水稻進行翻耕和灌水,這樣能夠使在土壤中準備越冬的螟蟲大部門都殺滅,來減低第2年的蟲源基數,起到有效的控制病蟲害發生的可能。
2.1.3精選種子
一般可以用機械法將空的種子以及摻雜在里面的破損種粒和病粒進行篩選去除,通過太陽紫外線曬種等可以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或是通過鹽水和泥水授種等去除病粒,這些方法都可以通過提高種植的發芽率來保證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2.1.4栽培技術的改良
通過改進播種方式進行適時播種可以有效的避免稻飛虱、稻瘟病以及三化螟等病蟲害高發期,在水稻病蟲害高發期可以人為錯開種植,減輕和避免受病蟲害;同時為了減少稻瘟病以及紋枯病的發生,可以通過擴大水稻植株與植株之間的距離來增加田問通風透光的情況;而且科學有效的施肥也可以保證土壤肥力和養分,穩定稻田中有益的微生物群落,加強施肥管理,來增強水稻的抗病蟲能力。
2.2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利用和保護病蟲害天敵來防治病蟲害,提高稻田生態系統環境的免疫抵抗能力,既起到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目的又減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
2.2.1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
通過利用天敵來對有機水稻枯燥進行防治時非常有效的一種生態控制措施,通過寄生蜂、蜘蛛以及各種蛙類等水稻額天敵可以有效的預防水稻蟲害的發生并且控制發生后蟲害的數量。蜘蛛可以分布在田間、森林以及果園等地方對水稻害蟲進行捕食,主要捕食的害蟲有稻縱卷葉螟、稻螟、稻苞蟲等。
2.2.2稻鴨共育
通過稻田中水稻與稻鴨共同養殖起到相互影響,共同互補的作用。在稻田中將幼苗和幼鴨共同放在田問進行養殖的方法就是稻鴨共育。它們共同作用的原理就是利用鴨是害蟲的天敵,讓鴨在田間吃蟲來減少害蟲的發生,而害蟲也可以作為鴨的天然飼料,不僅可以節省養鴨成本,還是一種非常生態自然的種養方式。這種天然的生產養殖方式一般是以水田水稻種植為主,然后結合養殖一起進行集中生產,來保證生產質量以及生態環境的安全,從而使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得到提高。其主要作用有:在養殖鴨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鴨子鋤草、覓食的天性,讓它們在田間游走的過程中不斷的將土壤進行翻動,起到天然的疏松土壤的作用。通過長時間的疏松不僅可以改變土壤的性質,還可以為活躍水的氧含量,使水稻擁有更好的生長環境。而稻田里面的很多稗草它們不僅可以成為鴨子們的食物,通過鴨子的覓食還可以清潔稻田中的s物,進一步起到清除雜草的目的,為水稻提供更加好的生長環境,保證水稻的豐產增收;鴨子們可以為田間提供天然的肥料,通過鴨糞尿等排泄物排入田間,無疑就增加了田問土壤的有機含量,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質量,還可以減少人工施肥次數,這樣既可以大大節省人力物力以及肥料等的支出,還可以節省養鴨成本,不僅能夠提高水稻的生產價值,同時還可以提高鴨的整體質量,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兩者互利的生產方式,它對水稻以及鴨肉的品質都有很好促進作用,在節省成本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它們的市場競爭力,為廣大農民獲得豐收的條件,所以這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生產方式。而且通過這些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預防和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目的。
2.2.3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蟲
用殺螟桿菌、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防治水稻螟蟲;用井崗霉素防治紋枯病;用春雷霉素治稻瘟病;用四霉素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立枯病等。
2.3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燈光誘殺等主要是通過利用不同波長的燈光采用不同的光照來殺死不同的害蟲。可以安裝托普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田間趨光性害蟲,將燈懸掛在稻田以外的池塘或是荒地中可以起到更好的誘殺害蟲的作用;或是投放性誘捕器,誘殺田問趨化性害蟲;以及通過人工及機械捕捉,利用人工采摘卵塊或是撥除感染的植株和拔除枯心團,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2.4生物藥劑防治
在有機水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防治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才會采取生物藥劑進行應急防治。選擇合適的農藥以及配合正確的使用方法,以及加強對病蟲的檢測,這樣才能把握正確用藥的關鍵時刻。因為藥劑的防治都是在水稻病蟲生長最薄弱的時候,這個時期水稻是最容易被侵害的,所以一定要在這個時期之前將病蟲害徹底消滅。在配置農藥的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的濃度和用藥量進行施藥,不可因為藥物濃度太低而影響施藥效果,也不可因為濃度太高而對水稻生長質量產生影響。如果是病蟲害同時發生時可以將農藥配合使用或是混合使用,從而提高用藥效果。但是在用藥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酸性和堿性的農藥不可以混合使用,因為混合以后會出現大量顆粒沉積的現象,不僅起不到藥效還會造成農藥大量的浪費現象。
2.4.1對種子進行消毒
N子本身都會帶有一定的病菌,所以在播種前最好是對種子進行消毒,可以將種子放在石灰水或是402中進行浸泡,這樣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水稻病蟲害發生的可能;而且在石灰水中浸泡過的種子可以減低水稻發生惡苗病、立枯病、紋枯病以及惡苗病等病害的幾率。
2.4.2做好田問藥劑防治
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還是有必要采取一定藥劑防治措施的,不過必須得保證嚴格按照有機水稻允許使用的植物保護使用安全標準和方法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主要方法有:根據2種或是2種以上藥劑的最佳用藥時間以及最少使用劑量的搭配組合,同時還要保證控制最低用藥成本和用藥量的情況下對稻田進行農藥噴灑,起到一次用藥可以同時預防多種病蟲的目的,不僅要達到殺死害蟲的目的還要保證經濟效益,使水稻生態環境安全和人們食用安全;通過添加輔助劑來預防病蟲害,在水稻的葉片表面有一層很厚的蠟質層,而且水稻葉片表面疏水性很好,通過在農藥中添加一定含量的有機硅助劑來提高農藥在水稻表面的附著程度以及擴散能力的提高,通過這樣方法來保證農藥的使用到達預期的效果,有效預防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在施藥之后要對施藥效果進行檢查,如果施藥效果不理想就及時進行補救。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安徽長豐
水稻是長豐縣的主要農作物,病蟲危害種類很多,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的主要有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1]。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蟲害,對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等“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即從水稻栽培的全過程和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觀點出發,以預防為主,根據病蟲害與水稻、有益生物和環境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合理應用植物檢疫、物理、生物、農業、化學等防治措施,進行綜合防治,經濟、安全、有效地把病蟲害控制在不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同時把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內有害副作用減小到最低限度。為了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危害程度,長豐縣采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植物檢疫
主要細菌性條斑病是長豐縣主要病害。通過嚴格的植物檢疫能延緩或杜絕其在長豐縣入侵和擴散。
2物理防治
利用各種物理因子和機械設備防治病蟲害即為物理防治。針對害蟲的主要措施有人工捕捉、采摘卵塊、拔除枯心團、誘集或誘殺[2];針對病害防治的措施有篩選種子、去除病粒,或采用20%的鹽水或泥水浸種去除病粒,或采用曬種也可以減少病菌侵入。
3生物防治
就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代謝物、天敵昆蟲、菌體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目的。它具有高度選擇性,對人、畜和有益生物及農作物較為安全,不污染環境,對病蟲發生有較長期抑制作用等優點,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上有很大前景。一是以蟲治蟲。利用寄生蜂(稻螟赤眼蜂、二化螟絨繭蜂、稻縱卷葉絨繭蜂等)防治寄生螟蟲。利用農田蜘蛛(小黑蛛、水狼蛛等)防治飛虱。二是以微生物治蟲。目前應用較多的有殺螟桿菌、殺蟲細菌、青蟲菌、白僵菌等。三是利用兩棲動物治蟲。如蛙類、蟾蜍等。四是以微生物治病。目前生產上應用井岡霉素治紋枯病。
4農業防治
一是種子處理。①選擇抗性良種,主要針對稻瘟病、紋枯病,這是預防病害的最有效途徑。②品種要常更新,防止長期種植某一品種使該品種抗性降低而導致病害流行。③進行種子消毒,可選用浸種靈浸種消毒,能有效預防惡苗病、稻瘟病。如稻瘟病種子消毒殺菌,1 kg種子用3 g 20%三環唑浸種24 h;藥液浸秧,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浸秧,或用40%稻瘟靈乳油1 500 mL/hm2對水900 kg/hm2噴霧。二是改進耕作、栽培技術,加強肥水管理。三是適時播種,改進播種方法。四是建立無病留種田,減少初侵染源。五是燒毀病稻草,減輕稻瘟病的發生;春耕澆水時打撈浪渣,消滅紋枯病菌核,減少初侵染源;合理密植,改善田間小氣候。六是冬季深耕翻土,使在土壤中越冬的螟蟲大部分死亡,降低翌年基數。七是加強肥水管理,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水稻的抗病性,一般要求底肥要足、追肥要早,以減輕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危害;配施適量硅元素,增強稻株的抗性;患有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稻草不能用來還田,要適時適度烤田,干干濕濕,可抑制紋枯病病情垂直擴展;成熟期不宜過早斷水,可減輕穗瘟、稻飛虱等病蟲危害;春季,一般在3月下旬灌水漚田10 d左右,可有效降低稻螟蟲的越冬蟲源[3]。
5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即選用化學藥劑直接消滅病蟲,是防治水稻病蟲害的一個重要手段,具有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優點,在綜合防治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單純地使用化學防治只能起到救急作用,不能阻礙病蟲害的大量發生,而且會導致生產成本較高,病蟲害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引起病蟲害再次猖獗,造成殘毒危害等。因此,應進行科學的藥劑防治,化學防治時應結合其他技術措施同時進行,并注意合理使用農藥,即使用對路農藥,講究施藥方法,才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4]。
(1)對癥下藥,適時施藥。各種農藥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圍和對象,在決定施藥時,首先弄清楚防治對象,然后對癥下藥,才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藥是一個關鍵問題,每次施藥前應當根據當地植保部門提供的時間和配方進行施藥,才能更好地防治各種病蟲害。根據長豐縣病蟲害發生情況,現對水稻的幾種主要病蟲害提出較準確的施藥時間和合適的防治、用藥方法。①二化螟。根據發育進度確定防治時間,即依據田間調查推算羽化高峰期、卵孵高峰期,確定防治適期。用創高(1.8%阿維菌素·辛)乳油1 200~1 500 mL/hm2,或用20%氟鈴辛乳油1 200~1 500 mL/hm2,或90%殺蟲單可溶性粉劑750~1 050 g/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②稻飛虱。根據遷入蟲量和田間褐飛虱所占的比例,確定是否用藥防治。在水稻分蘗末期至水稻抽穗期。
百穴有蟲500頭時,即開始防治,用48%毒死蜱乳油1 500~1 800 mL/hm2,或10%飛虱一噴凈3 750~4 500 mL/hm2+5%銳勁特450~600 mL/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③水稻紋枯病。在水稻孕穗至抽穗初期,平均病叢率達20%的田塊。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600~750 g/hm2,或5%井·唑·酮可濕性粉劑1 200~1 500 g/hm2,或25%戊唑醇乳油300~375 mL/hm2,對水750 kg/hm2對準水稻基部均勻噴霧防治。④稻曲病。防治時間為水稻孕穗至揚花期,水稻破口前10 d左右,普遍施藥預防1次。用5%喜農(高滲腈菌唑)乳油450~600 mL/hm2,或37%紋曲凈(井·蠟芽)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或5%井·唑·酮可濕性粉劑1 200~1 500 g/hm2,以上藥劑任選一種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防治。
(2)堅持使用無公害農藥,盡量避免使用劇毒、高毒農藥。使用低毒、安全的農藥,大力推廣生物農藥。稻田嚴禁使用對天敵和水生動物殺傷力較強的菊酯類農藥,禁止使用有機磷用藥。
(3)科學施藥。一是要選用新型噴霧器,采取低容量噴霧。二是提倡農藥合理的混配、輪用,不能長期單一用藥。三是用水量要足,保證藥液均勻周到。四是要對準位置施藥,如防治稻瘟病、稻飛虱。五是施藥時稻田應保持3 cm深的水層7 d左右,以保證防效。
(4)注意保護天敵。
6參考文獻
[1] 肖志如.趙獻成,姚雄.四川郫縣超高產水稻病蟲害發生與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8):178,180.
[2] 周圣發,風為成.舒城縣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16):142,144.
關鍵詞:優質;水稻;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1培育壯秧的措施分析
對于優質水稻栽培項目來說,首先就是要集中力度進行壯秧的挑選,要保證種苗根部旺盛,整體秧齡和葉齡適中,并且基本品相均勻整齊。在選秧操作之后,相關種植人員要針對種子進行優化處理,選擇天氣晴暖的日子集中曬種1—2天,從而提高整個種子的吸水力,強化基礎種皮的透性。在選種過程中,要進行精細化操作,以避免雜質或者是病蟲粒[1]。另外,相關人員也要進行集中的消毒處理,使用含量在1%左右的生石灰水浸泡種子,或者是選取浸種劑、壯秧劑等藥劑浸泡,保證基本的壯秧效果。
2栽插技術的要點分析
在基礎的栽插過程中,要保證盡量提早栽種,有效的運行中小苗移栽操作,從而延長種苗的基礎生長期,并且強化分蘗效果。另外,要在實際栽插過程中,一方面進行優化的扯秧操作,力道要輕,要緊靠著泥土扯秧,以減少弱苗和病苗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進行優化的栽秧操作,保證位置淺,整體布局均勻,從而實現秧苗的挺直和平穩[2]。
3田間管理的措施分析
針對水稻的田間管理項目,相關管理人員要進行有效的追肥操作。一是在返青分蘗期的基礎管理。相關操作人員要及時的施加分蘗肥,利用尿素8—10千克,KCl溶液6—9.5千克。并且要進行必要的水分管理,保證淺水栽秧、寸水返青的操作工藝,利用薄水分蘗,輔以適當時間的曬種,及時的從水稻種植區域內除去雜草,適當的使用化學除草技術。二是在拔節期的基礎管理。相關管理人員要是發現前期肥料不足,可以根據基礎長勢進行集中的肥料追加,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基礎水分管理要保證寸水孕穗。三是在抽穗結實期的基礎管理。這部分工作主要針對的就是前期生長狀況不佳的田地,可以在抽穗前使用尿素進行集中的葉面噴灑。另外,對于貪青徒長的田間,要使用1%—2%的普鈣或者是0.5%左右的KH2PO4,而基礎的水分管理要保證潤濕灌溉[3]。
4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稻瘟病、稻飛虱、白葉枯病、紋枯病、粘蟲以及水稻螟蟲。(1)稻瘟病的成因和應對策略。由于基礎光照不足、陰雨天氣持續、基礎水肥比例不恰當以及氮肥使用數量和時間不對等,都會引起水稻的稻瘟病,相關管理人員要在水稻播種前進行集中的處理,利用1g強氯精兌水1斤,保證基礎的比例適中,要集中浸泡12小時,待撈出后清水沖洗,然后進行相應的催芽操作,可以有效的預防苗稻瘟病的發生,并且在水稻移栽前一周,用50克20%—25%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勾兌30千克水進行集中的噴灑可以有效的預防苗葉瘟。另外,還有對葉瘟以及穗頸瘟進行集中的防治處理。(2)稻飛虱防治。稻飛虱又稱“浮塵子”“簸箕瘟”主要發生在水稻的抽穗揚花期,相關管理人員要進行20%撲虱靈的集中噴灑,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另外,也可以利用10克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兌水45千克,向水稻植物的底部進行集中的噴射。(3)白葉枯病防治。相關人員要針對水稻的白葉枯病進行集中的處理,利用25嚦/Ⅱ化018可濕性粉劑100g—120g左右,兌水45千克,然后調兌為噴霧集中噴灑。或者是在實際操作中利用農用鏈霉素,200g兌45千克水,然后集中噴灑[4]。(4)紋枯病防治。水稻的紋枯病又稱“水稻花腳桿”,這種病害十分常見,需要相關管理人員給予必要的重視。集中在水稻的抽穗期,用25g井崗霉素精粉配以30千克水,形成基本噴霧,然后進行集中的噴灑。或者是利用40g75%的稻曲紋枯靈可濕性粉劑配以45千克水,制成噴劑,集中的噴灑。(5)粘蟲的防治。在實際水稻種植中,由于粘蟲會以幼頁為食,相關管理人員要對其進行集中的滅殺。利用約40ml左右25%的敵殺死乳油,兌水后進行集中的噴灑。(6)水稻螟蟲的防治。又稱“鉆心蟲”“旋心蟲”,主要發生在水稻的分蘗期以及抽穗期,相關管理人員要利用35g90%的殺蟲單原粉,要配以10千克細土進行集中的施撒,或者是兌水30千克,制成噴霧,集中噴灑。
5結束語
總而言之,相關農業種植者要集中關注相應的種植操作,并且利用相應的防治手段,集中處理相應的病蟲害問題,真正實現整體優質水稻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國軍.水稻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與栽培技術分析[J].新農村(黑龍江),2013,14(04):34-34.
[2]張榮華.我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建議[J].大科技,2015,22(08):240-241.
[3]羅有志,井力.淺議水稻爛秧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新農村(黑龍江),2013,41(24):109.
關鍵詞:水稻;施藥技術;常見病蟲害;發病特點;危害癥狀;防治方法
水稻是沭陽縣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多年來,我們一直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我們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經驗總結介紹如下,以供廣大農民朋友參考。
1施藥技術
1.1對癥下藥,藥、水配比適宜,選用新型施藥工具
首先認真查蟲診病,辨明主要為害的是蟲還是病,再辨別其種類。對未能認準的疑難病蟲,應及時找當地的農技人員現場確診;或在田間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樣株,帶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當地農技部門請農技人員確診,并指導對癥下藥。在使用乳油劑或水劑農藥時,可用塑料瓶做成一個帶把的小量筒,并準備一個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藥時先按每公頃用藥量用小量筒量藥倒入桶內,再按要求的稀釋倍數加水攪均使用。為確保稻田施藥均勻,可選用由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該產品操作靈活、方便,不易滲漏。一般噴施的藥液(指經水稀釋后的藥液)應在525kg/hm2以上。
1.2實行“后退”噴藥
施藥時,將習慣的“前進”噴霧改為“后退”噴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離。經實踐證明,“后退”噴藥較習慣的“前進”噴藥操作有以下好處:①因緩慢后退,有利噴足藥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為碰落過道兩旁稻苗上的藥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藥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體健康。在田間施藥時,應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應無規律地行走。根據水稻的一般密植規格,每次下田左右擺動噴霧的幅度以8~10行稻叢為宜,以防止行走過窄,造成藥液浪費和分布不均;而行走過寬又會降低防治效果。
1.3施藥時保持深水層
施藥田塊不宜串灌、漫灌,凡過水丘田塊應在施藥前加開排灌溝。施藥時,田間應保持3~5cm深水層。
2常見病蟲害的防治
2.1稻瘟病
稻瘟病俗稱“鬼掐頸”,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1發病特點。苗瘟: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褐色而枯死。潮濕時病苗表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瘟:病斑呈紡錘形,最外層黃色,內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有褐色壞死線向外延伸呈長條狀,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的霉層。穗頸瘟:發生于穗頸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穗頸發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遲的則谷粒不充實,病穗往往從頸部折下,形成吊頸。
2.1.2防治方法。①種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種;強氯精消毒。②藥劑浸秧:用2%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按50g對水25kg的比例,將秧洗凈甩干,浸入藥液中30s取出堆悶,悶30min,然后栽插。③噴藥防治:一旦出現葉瘟發病中心,及時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噴霧;亦可用富士一號,一般用750mL/hm2對水900kg噴霧。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塊是否發病,都應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kg/hm2對水900kg噴霧防治1次。在抽穗后發現穗頸瘟,用富士一號1500mL/hm2對水900kg進行噴霧。
2.2水稻紋枯病
紋枯病俗稱花腳桿,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縣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發病特點。病斑中部呈灰白色,邊緣呈暗褐色,經常幾個病斑相互連合成云紋狀大斑塊。在陰雨多濕的情況下,病部長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絲狀菌絲體,以后逐漸形成白絨狀菌塊,最后變成褐色堅硬菌核。
2.2.2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撈“浪渣”,鏟除田邊雜草,不用病稻草還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時噴藥:用1%(1萬單位)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kg/hm2,或2%井岡霉素1.125k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kg/hm2對水1125kg噴霧。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對水1500kg浸泡一晝夜,過濾后噴霧;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2.3稻桿蠅
2.3.1危害癥狀。幼蟲乳白色,鉆入心葉內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后發展成縱長裂條,葉片破碎。
2.3.2防治方法。用18%殺蟲雙3.75kg/hm2對水900kg噴霧。
2.4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又叫裹葉蟲,是我縣主要害蟲之一。每年隨西南氣流由中南半島及我國海南和兩廣南部稻區遷入我縣。主遷入期一般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產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4.1危害癥狀。以幼蟲進行危害,幼蟲吐絲將稻葉縱卷成筒,取食葉肉,形成白條斑,受害嚴重時,稻葉一片枯白。
2.4.2防治方法。防治應掌握在幼蟲盛孵期施藥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殺蟲雙(兼治鉆心蟲)、殺蟲單等防治。
2.5稻飛虱
稻飛虱俗稱“蜢子”,也是我縣主要害蟲之一。我縣稻田發生的主要是白背飛虱及褐飛虱。2種飛虱都是隨著西南氣流從南方稻區遷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后期以褐飛虱為主。即白背飛虱主要在分蘗至拔節期為害。
2.5.1危害癥狀。受害田塊稻葉發黃,分蘗減少,嚴重時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飛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為害,危害嚴重時,稻叢基部變成黑褐色,逐漸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黃塘”,嚴重時全田枯黃,形如火燒。
2.5.2防治方法。兩飛虱的防治適期都應在田間有蟲量50頭/百叢以上時開始用藥,效果好的藥劑為大功臣、撲虱靈、葉蟬散等。
2.6鉆心蟲
鉆心蟲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種。
摘要目前水稻直播面積呈逐年擴大趨勢,病蟲草鼠害防除是決定該技術推廣前景與取得高產穩產的關鍵。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方面總結了直播水稻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以期促進直播水稻取得高產。
關鍵詞直播稻田;病蟲草鼠害;防治技術
直播稻中后期群體較大,田間郁閉度高,易遭病蟲為害,相對移栽稻來說,防治難度大。根據直播稻田病蟲草鼠害發生特點及其消長規律,直播稻田病蟲草鼠害防治應實行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重點的綜合防治策略[1]。現將直播稻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簡介如下,以供參考。
1農業防治
1.1加強栽培管理
選擇抗病、高產、生育期適中的品種或組合,清除雜草種子,提高整地質量,適時浸種催芽播種;力爭1周內一次齊苗,并早施斷奶肥和分蘗肥,后期及時拔除田間雜草,以杜絕田間雜草侵入,減少病蟲草鼠發生基數。
1.2合理施肥,科學管水
施肥采用“前促、中控、后補”的方法,基肥占施肥總量的60%,追肥占施肥總量的40%,要求氮、磷、鉀平衡施肥,忌偏施氮素肥料。基肥以有機肥與化肥相配合,施有機肥15t/hm2,加25%的復混肥750kg/hm2或40%的水稻專用復混肥375kg/hm2,2.5~3.0葉時,追施尿素120kg/hm2;曬田覆水后視苗情補施尿素45~75kg/hm2及鉀肥75.0~112.5kg/hm2。管水策略為“播后曬田促立針,淺水灌溉促分蘗,適時曬田控群體,干濕交替促灌漿”。從播種到1.5葉,做好“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干水”,堅持秧板濕潤;1.5~3.0葉以濕潤灌溉為主,促根系深扎;3~5葉淺水勤灌促分蘗,其間多次露田;5~6葉輕曬田,7~8葉重曬田(雜交稻有效穗控制在330~360萬穗/hm2,常規稻360~390萬穗/hm2),控制無效分蘗。始穗至齊穗期是水稻的需水高峰,齊穗后要干濕交替,養根保葉,收割前1周排干明水。
2物理防治
目前主要是采用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2]。一般1盞頻振式殺蟲燈可控制3.33hm2大田,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蟲的發生基數和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以達到控制病蟲發生危害的目的。
3生物防治
目前主要措施有:一是大力推廣生物農藥使用技術。如在稻田病害防治中科學使用球孢白僵菌、井岡霉素等生物農藥[3];二是保護害蟲天敵,利用以蟲治蟲方法,控制害蟲暴發危害。
4化學防治
4.1抓好病蟲藥劑防治工作
種子消毒處理是預防病蟲為害、減輕大田病蟲防治壓力的有效措施。播前要進行選種、曬種和浸種消毒。苗期主要抓好苗稻瘟、稻薊馬、稻象甲、灰飛虱及福壽螺等病蟲的防治。防治苗稻瘟可選用75%三環唑等,防治稻薊馬、稻象甲、灰飛虱可選用25%噻嗪酮等,防治福壽螺可選用密達殺螺、螺滅殺、滅蝸靈等。中期主要抓好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病蟲的防治。防治紋枯病可選用井岡霉素、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等,防治稻縱卷葉螟可選用毒死蜱、阿維菌素、丙溴磷、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等。后期主要抓好稻曲病、水稻穗瘟、稻飛虱、螟蟲等病蟲的防治。預防稻曲病可選用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等,預防水稻穗瘟可選用75%三環唑、稻瘟靈、富士一號等,防治稻飛虱可選用吡蟲啉、噻嗪酮、吡蚜酮等,防治螟蟲可選用三唑磷、氟蟲腈、三唑磷·阿維菌素乳劑、辛硫磷·三唑磷復配制劑等。
4.2抓好化學除草工作
翻耕前10~15d排干水,選擇晴天,田面無積水、葉面無露水時,用克蕪蹤2 250~3 000ml/hm2、農達2 250ml/hm2或10%草甘膦水劑11.25~15.00l/hm2對水600kg噴霧。播前7d翻壓田草,并耕耙2次,清除田面雜草[4]。播后2~4d內用38%芐·噁·丙草胺(天一直播凈)900g/hm2或40%芐嘧·丙草胺(直播凈)900~1 200g/hm2對水750kg噴霧廂面。播后至2葉1心田間應無明水,只保持泥面濕潤即可,如遇雨6d左右可補施1次;播后2~4d未及時噴施苗前除草劑的可在3葉1心時用38%芐·二氯(直播星)600~750g/hm2對水750kg噴霧廂面,次日灌水1.6~3.3cm深。分蘗期看草施藥,用50%二氯喹啉酸(稗耘手)600~750g/hm2對水750kg噴霧。受氣溫、雨水等影響,直播田化學除草易發生藥害事故,一旦發生藥害,可用奇茵或0.15%皇嘉天然蕓苔素乳油補救。
4.3抓好滅鼠工作
在播種前,可用殺鼠醚、溴敵隆、敵鼠鈉鹽等抗凝血藥劑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毒餌進行投放,連投3~5d,毒餌被吃多少,就及時補多少,以防治老鼠為害。
5參考文獻
[1] 李茹,郭小山.直播稻田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及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09(12):144-145.
[2] 張海英,王小燕,沈紅艷,等.直播稻田病蟲發生及防治對策[j].農民科技培訓,2009(11):32-33.
一、建立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是以確保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主的植保方針和“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以三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三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為主要控制對象,采用以自然控制為主,人工調節為輔的策略,以多抗品種為主體,結合高產栽培模式,加強保健栽培管理、惡化病蟲生活條件,根據經濟學原則,確定主要病蟲害防治指標,選擇和開發對有害生物高效、對天敵安全、對人畜低毒和環境低殘留的新農藥,按照無公害農藥產品的農藥使用標準,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藥,不斷改正施藥方法和施藥器械,推廣組建專業化防治隊伍,提高農藥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協調保護利用天敵等非化學防治技術,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實現控害、保產、經濟、安全、優質同步協調發展,將水稻主要病蟲總體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單個病蟲害損失控制在3%以內。
二、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
2011年,按照縣農委統一部署,我鎮共建立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區三個,面積7000畝,其中核心示范區1000畝,共覆蓋6個村(居委),32個社。
1.水稻主要病蟲綜合防治關鍵技術配套措施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強化監測預報的基礎上,推行農業防治為先導,化學防治為重點,輔以物理和生物防治。
1.1農業防治措施
1.1.1深水滅蛹技術:對二化螟越冬代化蛹高峰期將水稻田灌深水5~7天,在羽化高峰到來之前,及時翻犁板田,在二代二化螟化蛹前要求農戶降低田間水層,化蛹高峰及時灌深水處理,大田蟲口基數可減少80%以上。
1.1.2選擇優良抗性品種:全鎮盡量減少種植感病品種,在高產示范區加強品種田間稻瘟病、稻曲病抗性監測調查,同時要求農戶加強兩系雜交稻特別是“Y兩優1號”感病品種的防治工作。
1.1.3調整品種布局與保健栽培:在品種布局上,做到兩系雜交稻與三系雜交稻合理布局。在示范區統一播種、統一移栽、減少病蟲橋梁田。在移栽階段要求合理密植,大力推廣寬窄行栽培技術;在施肥上,以有機肥為主,穩N、補P、增K。每畝施純N8-10公斤,P2O56公斤,K2O6公斤為宜。在管水上,實行淺水分蘗、有水抽穗、干濕壯籽的科學管水方式,夠苗曬田,可以有效減輕紋枯病為害。
1.1.4及時處理稻樁和稻草,少病蟲侵染源。收割時齊泥收割,人工收割田和機收田及時將板田翻犁,或將稻草集中堆漚或燒毀,以減少稻草和稻樁內二化螟殘蟲,水稻移栽前先將稻草、水面漂浮的渣及時處理、深埋、以減少菌源。
1.2生物防治措施
1.2.1稻田養鴨控蟲技術。稻田灌水結合放養鴨群等控制飛虱、螟蟲。放鴨時間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鴨齡在500克/只左右,放鴨數量在5只/畝左右為宜。經調查,放鴨后水稻田稻飛虱比對照田減少75.8%,螟蟲減少62.3%。
1.2.2稻田蜘蛛等天敵保護利用技術。積極保護利用天敵,通過田埂種豆,雙搶期間田埂放置草把,創造有利于蜘蛛等天敵棲息、繁殖和越冬場所,通過大力推廣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適當放寬防治指標,最大減輕對稻田蜘蛛等天敵的殺傷力。
1.3化學防治措施
1.3.1種子處理技術。主要選用“包衣”種子,如是自己自留種子或串買的沒有包衣的種子,必須進行浸種消毒,一般用“強氯精”2000倍液浸種12~24小時。
1.3.2水稻蟲害防治技術。根據水稻不同種類害蟲,篩選一批高效、廣譜、持效期長對口防治藥劑和放藥技術。二化螟:當畝卵塊達30個以上,在卵孵盛期或1、2齡幼蟲高峰期畝用40%毒死蜱100ml,防效可達95%左右。稻飛虱:當百叢蟲量達1000頭時,畝用10%蚜虱凈20克。稻縱卷葉螟,當百叢有蟲包30個時,選擇1~2齡期用藥,畝用40~60ml,防治效果可達97%以上。此外,推薦藥劑還有甲維鹽、丙溴磷、噻嗪酮、阿維菌素等,可根據不同時期選用不同藥劑交替輪換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1.3.3水稻穗期病害防治技術。強化農業防治措施,種植對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抗性強的品種,強化肥水管理,實行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水稻破口期畝用20%三環唑100克+愛苗12~15ml可有效防治穗頸瘟、稻曲病、紋枯病。
2.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組織措施及機制創新
2.1成立了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項目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任組長,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擔任副組長,成員由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和村干部組成。領導小組下設技術小組,在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指揮下,落實由技術小組制定的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2.2強化監測預報,科學指導防控。馬灌農業服務中心專門安排兩人負責防治區的病蟲發生動態監測工作,布點10處,通過多點調查,反復論證,確保預報準確、及時、科學指導防治工作。
2.3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進病蟲信息和植保技術進村入戶。全鎮共投入10余萬元購買示范藥劑,開展一系列病蟲知識和防治技術宣傳培訓會,大力印發病蟲情報和技術資料萬余份,促進了病蟲信息和防治技術進村入戶;另一方面,組織培訓機手40名,達到三能四會。千方百計提高農技人員、種田大戶和機手水平,確保水稻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實施全面成功。
2.4組建病蟲專業防治隊,積極創新示范模式。2011年,我鎮組織實施了三種專業防治模式。一是依靠植保站和農業服務中心技術支撐,由專業組織全承包防治模式。二是以種植大戶為主體的代治模式。三是由農藥經銷商為主體的代治模式。水稻病蟲綜合防治引進了市場運作機制,機防隊與農戶簽訂同,實行統一供藥、統一防治時間、統一施藥、統一檢查防治效果、統一收取服務費。提高了防效,普及了技術,增加了收入,保障了安全,方便了農民。機防隊也從服務中獲得回報,積累和發展,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效果評價
1.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減輕稻谷損失,節約用藥成本和用工成本,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據調查,示范區畝增產40公斤,折值108元,二是減少用藥用工,節約防治成本,畝減少用藥10元,減少用工0.2個,折值15元,畝增收節支133元。示范7000畝累增經濟效益93.1萬元,病蟲整體損失率3.3%,低于全鎮平均損失率4.23%。
2.豐富了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內涵,提高了農民的防治水平和綜合防治效果。通過示范,探索和開發了一些水稻病蟲防治方法和技術,充實和完善了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通過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維護了當地政府威信,樹立了農技部門形象。
3.杜絕了高毒農藥的使用,改善了農田的生態環境,提高了稻田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據調查,示范區內高毒農藥全面禁用,天敵種類增多,數量增加,生態控害作用加強,示范區內蜘蛛和青蛙數量比非示范區增加50%以上,少見的蛇類也重現于農田。
4.稻谷品質明顯改善,稻米質量進一步提高。
四、討論與建議
1.建立土地流轉機制,讓土地向種田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集中,有利于機械化操作,提高專業化防治效率。
2.對農村專業化防治組織,政府多引導,技術部門多指導,財政項目多支持,大力扶持植保專業化防治組織,全面提升我鎮植保社會化服務水平。
3.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運用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從現行運行情況來看,還存在著監測體系不夠完善,技術服務隊伍力量不強,綜合防治技術組裝配套、優化集成、推廣運用有待不斷完善的問題。另外,農民是防病治蟲主題,他們對綜合防治技術知識和經驗認識不足,缺乏主動性和科學性,也較大影響了防治效果。因此,建議盡快完善病蟲監測體系、植保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新農村建設農業技術實用教材.重慶市農業局主編.
[2]水稻節本高效實用栽培技術.洪秀明等編.2009.
[3]水稻栽培技術問答.夏有龍等編.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