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巴西旅游資源概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精準農業旅游是在精準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旅游項目,是農業旅游與精準農業完美結合的產物,是農業旅游的深度開發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廊坊市發展精準農業旅游的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廊坊市發展精準農業旅游的策略,為廊坊市精準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精準農業;旅游;策略;廊坊
1.精準農業
1.1 精準農業的概念
精準農業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主要由全球定位子系統、農田信息采集子系統、農田遙感監測子系統、農田地理信息子系統、農業專家子系統、智能化農機具子系統、環境監測子系統、子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子系統和培訓子系統等十個子系統組成[1]。精準農業的目標是利用最先進的農業技術,用最少、最節省的投入獲得更多的收入,有效的利用農業資源,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1.2精準農業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美國最早提出了精準農業的概念和設想,并最早運用于農業生產,其試驗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準農業技術和設備最為成熟,但因為不夠系統,總體還處于研究發展階段。此外、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很重視精準農業技術,巴西、馬來西亞、以色列等國廣泛開始了試驗示范應用。精準農業已得到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各國紛紛采用先進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術大力發展精準農業,我國的精準農業發展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初階發展階段[2]。
2.精準農業旅游
2.1精準農業旅游概念的提出
精準農業旅游可定義為:將精準農業發展和農業旅游開發相結合的,以精準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現代化農事管理方法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精準農業中的全球定位子系統、農田信息采集子系統、農田遙感監測子系統、農田地理信息子系統、農業專家子系統、智能化農機具子系統、環境監測子系統、子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子系統和培訓子系統等現代化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項目的一種新型科技型農業旅游模式[2]。
2.2精準農業旅游的發展
精準農業旅游可以說是在精準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旅游項目,是農業旅游與精準農業完美結合的產物,是農業旅游的深度開發的新模式。目前,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精準農業旅游發展都處于初始階段,精準農業旅游的發展更是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如精準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較少;市場還未形成;開展精準農業旅游的基地較少等。
3.廊坊市發展精準農業旅游的可行性
3.1宏觀策略
廊坊市委、市政府對農業發展一直有著精準的定位:2007年,提出“再造一個廊坊農業”,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2009年,廊坊明確了農業發展的兩個坐標系,即“菜籃子+休閑觀光”的城郊都市型農業和節水節地、高產高效的生態集約型農業;2012年,廊坊市農業發展精準定位為:全面對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現代農業之路[3]。《廊坊市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業旅游,重點推進永清鄉村旅游開發項目集群。這為精準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3.2資源條件
為發展城郊都市型現代農業,廊坊將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成果引入園區,使之成為孵化器和產品研發基地。中國農科院在廊坊市廣陽區萬莊鎮建起了被當地農民稱為住滿了“大專家”的科技園區、廊坊市金豐農業科技園、永清縣綠野仙莊、永清縣的恒都美業集團的蔬菜種植基地、固安縣的順齋瓜菜種植基地,這些基地或農業科技園園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精準農業,但都是高科技與農業生產的良性結合。
3.3交通條件
交通區位條件是旅游發展的保障條件,可進入性差制約是旅游項發展的關鍵因素。獨特的地理區位為廊坊工業旅游的開發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廊坊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與京津兩個機場相隔70公里,隨著京廊交通同城對接的深入,無障礙的交通網絡正在全面建設,交通極為便利。
3.4客源市場條件
精準農業旅游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旅游的升級,是農業旅游深層次開發模式,精準農業旅游除具有精準種植、觀賞、采摘等功能外,還具有科普意義,對農民、學生、市民都有較強的吸引力,其細分客源市場比較廣泛。除廊坊本地客源,因為區位優勢,勢必會吸引京津兩地的客源。
4.廊坊市精準農業旅游發展的策略
4.1加大政策及資金的扶持力度
精準農業是涉及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復雜系統[4],建立一個示范點需要大量的資金。目前,廊坊已有金豐農業科技園、綠野仙莊等幾處基本具備精準農業特征的示范點,這幾處示范點還需不斷完善和規范,政府應在資金上加大投資,政策上重點扶持。
4.2 蔬果供應與旅游結合發展
精準農業旅游本質上屬于科技型農業旅游,因而可以考慮以“城內小區”或“郊區生產基地”形式,集“精準農業試點”、“無公害農產品供應”、“從田間道餐桌” [3]和“科技型農業觀光”為一身,多功能結合發展。
4.3加強精準農業旅游配套和基礎設施的建造
加強精準農業旅游點的配套基礎設施的建造。建造相應的基礎設施和保護設施,增強旅游點的可進入性和安全性,才有可能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進而增加旅游收入。
4.4 注重營銷
精準農業旅游對游客而言是一個新的旅游項目,首先在宣傳的角度上,注重突出“精準”的含義。其次提高品牌意識,培育幾個精準農業旅游品牌。再次注重市場調查,選擇合理的定位策略。最后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制定網絡營銷策略。
廊坊要抓住契機,循序漸進的開發精準農業旅游,開辟出一條精準農業與農業旅游相結合的新途徑。(作者單位:廊坊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2013年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3034。課題組成員:胡玲玲、張議元、單福斌、陳立娟、趙根、李兵、王兵
參考文獻
[1]呂烈武,郭彬明. 精準農業的研究應用現狀及其在我國的發展方向[J]. 現代農業科技,2008,(21)
[2]胡玲玲. 我國城鄉精準農業旅游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6)
[3]唐園結,王會,龐博. 京津走廊明珠 綻放“三農”華彩——河北省廊坊市“三農”發展紀實[N].農民日報,2013-9-11(001).
[關鍵詞]牛奶河;泥石流;資源枯竭;生態修復
1 東川區概況
1.1 地理位置及氣候:
東川,云南省昆明市所轄六區之一,我國六大產銅基地,銅的地質儲量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擁有人口30.2萬人,面積1858.7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97.3%,壩區2.7%,東鄰會澤,南接尋甸,西連祿勸,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地處云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度部位。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烏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嶺”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年平均氣溫為19.9℃,全年無霜期345天 ,年平均日照為2259.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705mm,但降水極為分布不均,雨季降雨量占到全年90%以上,洪澇災害突出。由于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貌,造成垂直方向氣候差異大,水平方向氣候差異小,加之境內氣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1.2 銅礦:東川境內銅礦儲量豐富,銅文化歷史悠久,銅的開采冶煉鑄造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在上古時期,東川就出現了“馬踏露銅”,早在西漢時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用“火燒水潑法”開采銅礦,并用木炭冶煉鋼錠和鑄造錢幣。東川銅礦儲量豐富,是古代中國最大的銅礦。其冶煉規模之大、開采歷史之長處于中國同業之先,史料記載,清乾隆至咸豐年間年產粗銅就已達8125噸,有礦工十余萬人,產業大軍遠遠超出今天的規模,被稱為“京銅”、“云銅”。東川銅是清朝時期鑄幣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來源之一,清朝錢幣有百分之七十系東川銅鼓鑄的,北京的龜鶴,貴州黔靈的黃鐘、武當山的銅殿、鳴鳳山的金殿等,都是用東川銅鑄造的。乾隆皇帝曾御賜東川龍神廟礦“靈裕九寰”, “天南銅都”也因此而得名。
1.3 東川之“最”
泥石流:
從東川發現的化石來看,在幾千年前,東川和今天的怒江一樣,原始森林繁茂,峽谷河流、雪山湖泊、森林花海,是各種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但是幾百年的銅礦開采,植被破壞,造就了東川“世界泥石流博物館”的稱號。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記一次大型泥石流”描述的就是東川將家溝。由于東川巖層結構松散,加之河谷兩岸植被稀疏,山高坡陡。只要一到洪水季節,泥石流來勢兇猛,大大小小的石頭被淤泥夾帶著,伴隨著粗粗細細的殘枝斷根而形成了一條巨大的泥和石的混凝土“河流”。僅僅小江90公里的兩岸就有災害性的溝谷型泥石流107處。“座座山頭走蛟龍,條條溝口吹喇叭。”這是當地老百姓的諺語。
1.4 “牛奶河”事件:2013年4月1日,《新京報》報道 “東川一河流受污染變成牛奶河”,一時間,東川在國內家喻戶曉,近20萬網民孰知,國內數百家網絡和報紙爭相報道,其關注度超過“泥石流”“銅都”,此時的聞名遐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是東川當時的真實寫照,被污染的天空“五彩斑斕”,被污染的土地“百年寸草不生”,被污染的河流成為“牛奶河”。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按照銅礦石品位0.5%的品位,每生產5千克的銅就同時生產了1000千克混有多種致命化學藥劑的污水,東川09年年產量是5萬噸,同時產生的污水1000萬噸,按照這樣的速度裝滿一個滇池只需90年。東川銅礦石開采長達幾百年之久。據史料《巧家縣志》記載:茂麓廠,乾隆三十二年產銅二十八萬斤,“四十八排爐,一天要煉三背銅”之說,近代以來又名“茂爐”。現殘存有煉銅、采礦、和運礦道路陳跡,形成了一處較為典型清代礦冶遺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記載著文明,生態則承受污染。
1.5 東川成為零稅區后的經濟發展:天南銅都,一個美麗而深具紅土魅力的城市,曾經是多少人實現財富和夢想的地方。然而2004年4月13日后,這里不再是夢想開始的地方,而是東川30.2萬百姓夢魘開始的地方。這一天后,東川區成為了中國大地上唯一個免稅退稅的地方,礦業企業潮水般的入駐,瘋狂發展,天不再藍,水不再清,大地傷痕累累,環境不堪重負。“零稅區”的優惠政策引來無數只鳳凰,入駐的企業數量破歷史之最。截至2007年底,前來東川洽談的投資者有5000多起,引進企業183個,其中投產的企業127個,協議資金33.2億元,到位資金17.3億元。有色金屬、磷化工、黑色金屬、機械加工“四大產業群”已有相當大的規模。擁有“零稅區”優惠政策的東川再就業特區成為昆明市北部5縣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區之一。我想零稅區的政策制定者們,你們想到了GDP、關心失業率,但是否想到了廢水、廢渣、廢氣,和東川的老百姓,是否想到環境所付出的代價,還是“要錢不要命”。經濟要發展,環境也要保護,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環境保護,我們要有策略、有制度的發展,不要盲目的發展。
2 環境保護策略
要發展經濟,也要保護環境,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2.1 完善環境保護制度,讓企業從保護環境中獲利,而不是從污染環境中獲利。 經濟主體的行為是受制度約束的,一個有效的制度應同時具備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如果制度使得一個企業可以從污染環境中獲利,那么企業想干什么,任何人都知道。如果制度迫使一個企業從保護環境中獲利,那企業就會自覺地保護環境。如果制度使得企業污染環境的成本大于保護環境,企業思量再三就會選擇保護環境,因為那可以盈利。所以制度本身是關鍵。全球禁止象牙貿易制度是最好的證明,這一做法并沒有保護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滅絕。僅以肯尼亞為例,肯尼嚴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貿易,但在最近10年中,由于偷獵行為的泛濫,大象從65000頭減少到19000頭。但其鄰國津巴布韋和博茨瓦納,卻規定象牙貿易是合法的,這一規定不但沒有導致大象數量的減少,反而以5%的速度猛增,與肯尼亞形成了鮮明對比,原因就在于當地人保護象群、防范偷獵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在津巴布韋,象牙和獸皮的收入與狩獵許可證的收入可以歸附近社區所有,因此本地居民為了自身收入的穩定增長,就有動力保護象群,這使得象的數量從30000頭增加至40000頭。 不一樣的制度不一樣的結果。
只有政府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企業經濟主體的利益緊密相關起來。將市場制度運用到環境保護事業中,運用價格與利益機制給經濟主體提供充分的激勵來保護環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衛產權,強調政府執法對保障產權的重要作用,因為只有利用政府的權威清晰的界定并保障產權,如通過環境資源的產權登記制度、嚴格的損害賠償責任制度和對產權糾紛的解決,才能使市場有效的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如瑞典的硫稅、美國對部分地區水污染所實行的排污權制度…。美國早在70年代就開始執行的排污權制度是將市場機制引入到水污染的防治中,政府制定排污總量,并通過拍賣或招標的方式對排污總量進行分配,企業只有獲得了排污的權力才有資格排污,否則擅自排污要受到法律嚴格的制裁,同時排污權還可以進行儲存與轉讓。實現這種排污權制度后,將環境保護與企業利益聯系起來,企業可通過提高環保設施效率,減少排污量,同時將剩余的排污權進行轉讓,從轉讓中企業可以獲利。在東川,要讓企業明白,不是開采礦石要交稅,污染環境更要交稅,要有人為污染環境買單,購買礦石的同時還需購買排污許可,企業只有考慮了礦石利潤和排污成本后才會才會進行生產。〖HJ1.4mm〗
2.2 調整經濟發展思路,加快生態修復的步伐,減少礦業在經濟中的權重,發展多元經濟。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營養的均衡搭配,是好身體的基礎,偶爾的一次抽煙,偶爾的一次酗酒,身體是允許的,是可以承載的,哪怕是一次不大的中毒,全身的免疫系統也是可以應付的。但是長期的抽煙、酗酒,再強大的身體也是會跨的,這超過了身體的承載能力。一個地方的環境也是一樣的,多元的經濟,促進一個地方的良性發展,如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發展經濟,次數多了,時間長了,環境就無法承載,泥石流、牛奶河…便接踵而來。〖HJ1.5mm〗東川的經濟發展過分的單一,僅僅依靠礦業的發展為支柱,2013牛奶河事件的曝光,企業的停產整頓,帶來的是東川GDP的全線下滑,財政收入岌岌可危。可見我們要發展多元經濟,多條腿走路,讓東川經濟走向良性發展。其實東川可開發的資源也不少。比如:“中國東川泥石流地質公園”的申報和建設,“云南東川國家礦山公園”的申報和建設,“泥石流汽車越野公園”的建設和完善。其次,東川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轎子雪山、紅土地…都是待開發的處女地。轎子雪山是云南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4223米,有“滇中第一山”的美譽。杜鵑花海、高山草甸、箭竹叢林是轎子雪山風光三絕;有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急尖長苞冷杉”近4萬畝,是滇中地區唯一一片原始冷杉,被譽為“綠色明珠”;紅土地風景區被專家認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約熱內盧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紅土地更為壯美。東川紅土地富于七彩斑斕的夢幻色彩,以大奇大美的神韻聞名遐邇,出來的鮮紅色土地上,呈現出由淺綠到深綠、由淡黃到金黃到明黃再到橘黃的色彩變奏,儼然像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清晨的陽光照亮這一方土地,城西把這紅土地映得透明,好一幅田園風光的圖畫,這是天下攝影人的樂園。
另外,大力進行生態修復,做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釀酒葡萄生產基地建設、核桃種植基地建設,推動東川農業向特色、綠色生態、產業聚集方向發展。
我相信有努力,就有明天。愿東川的明天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草長鶯飛在那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