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設計的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行為目標; 目標導向; 網絡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武法提(1971―),男,山東鄆城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數字化學習環境設計研究。E-mail:。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環境越來越“熱鬧”,海量的資源、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應用等吸引著學習者的注意力,但這些卻無法為學習者提供“藤蔓”可攀,以致學習者時常在網絡學習時“迷航”,這對網絡學習環境設計在目標性上的凸顯與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以支持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為根本宗旨,為學習者設計適切的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資源,以促使學習者能夠合理自主導向學習。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W. H. Schubert)將典型的目標取向歸結為四種,分別是“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取向。[1]如今,眾多研究者提倡教育目標應該多維化、立體化,各種不同取向的目標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適于學習者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框架。不同取向的目標體現了不同的學習觀、知識觀和教學觀,適用于不同情境的教學。行為目標特別適于教授基礎知識和技能,至今依然是教育教學中采用的主要目標形式,本研究對行為目標導向下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進行探討。
一、行為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概述
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形式陳述的教學目標,它指明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行為目標是以具體行為的形式呈現的,便于準確評價,精確性、具體性、可操作性是行為目標的典型特征。[2]
“行為目標”的確立始于課程開發科學化的早期倡導者博比特,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系統發展了行為目標的理念,他認為,目標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克拉斯沃爾(D.R.Krathwohl)等人借用生物學中分類學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領域確立起“教育目標分類學”,從而將“行為目標”的發展推向新的階段。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者梅杰(R.F.Mager)、波法姆(W.J.Popham)等人領導發動了行為目標運動,從而把“行為目標”取向發展到頂峰。[3]在行為目標的發展歷程中,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是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他和后來的研究者對三個領域的目標進行了細致的分類。本文僅探討認知領域的行為目標,L.W.安德森等人修訂了布盧姆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從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提出了二維分類表,見表1,本研究參考此框架來對行為目標導向下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進行分析。
依據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的原理,“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是為幫助學習者實現學習目標創設支持性條件的過程,以學習共同體參與其中的學習活動為主線,對學習資源、學習支持服務、網絡學習平臺等具體要素進行統籌規劃。” [4]對行為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如圖1所示,作為主線的“學習活動”的“定向點”(活動目標)即為知識習得,由此,行為目標導向下學習活動的設計也與知識的類型緊密相關。不同類型知識的習得對應著不同的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學習活動序列的設計要遵循學習者內部心理活動的規律,本文主要探討事實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識的習得這三個子類目標導向下學習活動的設計策略;學習資源、學習支持服務、網絡學習平臺以及學習共同體的設計源于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的需求。
二、行為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活動是網絡學習環境運行的主線,學習活動設計在網絡學習環境設計中處于核心地位,只有明確不同類型目標導向下可開展的學習活動,才可能進一步依據學習活動對網絡學習環境各要素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設計。
(一)行為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組織策略
學習活動的粒度是不均勻的,師生某一個具體的操作可以看作學習活動;師生為完成某學習任務而進行的一系列操作,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這一系列操作的總和(過程)可以稱之為學習活動。我們無法對學習活動的粒度給一個明確的界定,我們只能在相對的程度上來設定一系列的活動任務和操作。由此,學習活動設計是一個逐步分解且嵌套循環的過程,整個學習過程由n個學習活動組成,每個學習活動又可以分解成n個學習活動。我們認為,學習活動的序列構成教與學的過程,學習活動是指“學習者以及與之相關的學習群體(包括學習伙伴和教師等)為了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操作總和” [5]。由此,學習活動的設計首先在于學習活動序列的組織。在行為目標導向下,可以采用講授策略、先行組織者策略、“支架―漸隱”策略、案例教學策略等來組織學習活動,對應的典型活動序列見表2。
(二)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
從活動的內化、外化角度來看,學習活動可以區分為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內部活動是指學習者的感知、記憶和思維活動,外部活動則表現為某種目的性的外顯操作的總和。外部活動具有多種形式,包括閱讀、朗誦、觀察、寫作、制作、討論等。外部活動受動機支配是由一系列行動組成,行動是通過具體操作來完成的。[6]從可設計的角度講,外部活動是可設計的,內部活動是不可設計的,但是可以通過外部活動的設計來促進內部活動。學習活動設計雖然是外部活動的設計,但是其依據仍然是學習者學習的內部心理過程。我們從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的內部心理過程出發,參考皮連生在《教學設計(第2版)》中提出的不同類型知識的教學策略和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學事件,來設置學習活動的序列,并嘗試將教師的操作和學生的操作相對應,得到如下的針對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1. “事實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事實性知識是指學習者通曉一門學科或解決其中的問題所必須知道的基本要素。[7]事實性知識具有點滴性、基礎性、抽象概括水平較低等特征。事實性知識學習時學習者的心理過程可以劃分六個階段:①注意與預期,學習者在心理上形成要學習某方面事實性知識的期望;②激活原有知識,學習者回想起與所要學習的事實性知識有關的原有知識;③選擇性知覺,學習者從呈現的學習材料中有選擇地注意要學習的事實性知識;④新舊知識相互作用,已激活的原有知識與新的事實性知識在頭腦中建立聯系;⑤認知結構的改組與重建,在新知識的保持階段,新舊知識還會繼續相互作用,從而導致認知結構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⑥根據需要提取信息,新習得的事實性知識在要求提取的情況下由學習者從記憶中提取出來。[8]據此,我們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事實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事實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來設計學習活動:(1)教師創設與所學事實性知識相關的情境,同時使學生進入到知識運用的情境中,最終引起學生注意,并在此基礎上告知學生“教”的目標,為學生確立“學”的目標提供參考;(2)教師在情境中不斷提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知識,學習者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斷頭腦風暴、聯想原有的知識;(3)教師呈現事實性知識,學習者通過聽、說、讀、寫、做等方式來感知新知識;(4)教師引發、引導學生回憶、聯想,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基礎上回憶、聯想舊知識,新舊知識建立聯系;(5)教師以多種形式重現知識,并提供多種重現知識運用的情境,學生在此過程中重復識別、運用事實性知識,從而強化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學習者內部認知結構的改變;(6)教師安排學生間隔復習,學生必須重新提取并運用知識,從而起到強化的作用。
2. “概念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識是在一個更大體系內共同產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較為抽象概括的、有組織的知識類型。[9]概念性知識的學習主要是要求學習者理解,學習者通過主動的建構過程,將新知識與其頭腦中的相關的原有知識建立起聯系。[10]概念性知識的抽象程度不同,其習得方法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對于一些特征或關系比較具體的概念性知識,可以通過觀察例證而獲得。例證包括正例和反例,它為抽象的概念性知識提供了具體指稱的對象,從而將概念性知識形象化。學習者對多個例證有意識比較及對例證進行自我解釋,以主動建構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對于一些特征或關系比較抽象,不能通過觀察而習得的概念性知識,可以通過對概念性知識的言語界定(文本)的理解而習得。奧蘇伯爾和梅耶等教育心理學家描繪了文本學習的主要內部心理活動:①注意過程,學習者有選擇地注意文本材料中重要的相關方面;②新舊知識的聯系;③新知識內部建立聯系。[11]根據以上概念性知識學習的規律,我們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概念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識學習時學習者的心理過程也分為六個階段:注意與預期;激活原有知識;選擇性知覺;新舊知識相互作用;新知識內部聯系,學習者對新的概念性知識進行例證的比較與自我解釋,主動建構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根據需要提取信息。由此,概念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來設計學習活動:(1)教師創設與所學概念性知識相關的情境,引起學生注意,并在此基礎上告知學生“教”的目標,為學生確立“學”的目標提供參考;(2)教師呈現先行組織者,先行組織者在概括性和包容性上一般要高于所學習的材料,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者不斷聯想原有的知識;(3)教師呈現概念性知識,學習者通過聽、說、讀、寫、做等方式來感知新知識;(4)教師引發、引導學生將新概念與其他概念(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進行聯系,學生在新舊概念聯系的基礎上理清概念之間的結構層次關系;(5)教師呈現正、反兩方面的例證,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進行例證的比較與自我解釋,主動建構對新的概念性知識的形象化理解;(6)教師安排學生間隔復習,學生必須重新提取并運用概念性知識,從而起到強化的作用。
3. “程序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安德森(Anderson,L.W.)等將程序性知識界定為“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術和方法的準則”。[12]程序性知識強調的重點是如何做,因此,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要達到運用的水平,運用既包括學習者知道要運用的程序性知識是什么(即已知的程序性知識的習慣性運用),也包括學習者面臨新情境時要選擇具體的程序性知識加以運用的情況。[13]對于程序性知識的學習,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即思維的適應性控制理論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陳述性階段,學習者習得有關步驟或程序的陳述性知識,并通過對其加以解釋來解決問題、指導行為;二是知識的編輯階段,在這一階段,陳述性知識被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學習者逐漸擺脫了對陳述性知識提示的依賴,他們不需要再通過回看步驟的描述來采取操作;三是調整階段,學習者通過泛化或辨別來對程序性知識作出調整,泛化使得程序性知識的應用范圍更廣,而辨別則使程序性知識的應用只限于合適的情境中,同時,通過練習,學習者對程序性知識執行的速度也得到提高。[14]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設計了如圖4所示的“程序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的一般模型。
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心理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注意與預期;激活原有知識;選擇性知覺;新舊知識相互作用,新知識內部聯系;認知結構改造與重組;提取知識。相應地,“程序性知識學習”目標導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來設計學習活動。(1)教師創設與所學程序性知識相關的情境,同時使學生進入到知識運用的情境中,最終引起學生注意,并在此基礎上告知學生“教”的目標,以為學生確立“學”的目標提供參考。(2)教師通過情境或先行組織者不斷提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先決技能,學習者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斷頭腦風暴、不斷聯想原有的知識。(3)教師呈現程序性知識,學習者通過聽、說、讀、寫、做等方式來感知新知識。(4)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原有知識、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并引導學生運用新的程序性知識來指導行為;學生不斷練習,以新的程序性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5)教師呈現各式各樣有指導練習、無指導練習等;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認知結構得到改造,逐步擺脫對“操作步驟”的依賴,達到行為自動化的程度。(6)教師安排學生間隔復習,學生必須重新提取并運用知識,從而起到進一步強化的作用。
三、行為目標導向的學習資源設計
學習資源作為網絡環境中學習內容的載體,是為學習者提供給養的重要的“有機養料”。 學習資源是學習活動開展的必要支持條件之一,學習資源的設計也源于學習活動開展的需求。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由于教師和學生在時空上處于準分離狀態,學習活動的開展尤其是“教”的活動主要借助于學習資源以及學習支持服務來完成,一些學習支持服務的開展也需要借助學習資源。
(一)行為目標導向下學習資源的設計框架
首先,我們對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目標導向下“教”的活動進行了歸納,并由此推出行為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中學習資源應當起到的作用,見表3。
其次,我們對行為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習支持服務開展對學習資源的需求也進行了梳理(見表4)。從學習流程來看,學習支持服務又可以分為學前支持、課程學習支持和課后支持。[15]學前支持主要包括學習計劃咨詢、課程信息咨詢、學習方法咨詢以及學前心理測量等方面,學習計劃、課程信息均可以公告的形式在網絡平臺上;智能化的學習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的特征推薦學習方法建議、學前心理測量量表及其結果;教師還可以在論壇中以答疑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學前建議。課程學習支持主要是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其學習情況,給予其學習指導,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策略,智能學習系統具有智能記錄學習者學習情況、為學習者智能推薦學習策略的功能;教師仍然可以通過在論壇中與學生討論交流給以其學習指導。課后支持主要指學習者在完成學習活動后,教師為學習者提供的答疑輔導、作業指導、實踐指導、學習檢測等方面的支持。
根據以上分析,行為目標導向的學習資源設計框架見表5。學習資源內容主要是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資源的形式包括文本、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資源的作用包括創設情境、呈現材料、解釋說明、引發聯想、練習、評價、智能推薦、智能記錄、反饋、幫助等。
(二)行為目標導向下學習資源的設計原則
從學習資源的來源和組織上來看,學習資源可以分為結構化資源和非結構化資源,結構化學習資源是由學科教師精心設計、按預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學習材料,通常具有確定的來源、良好的結構和穩定的內容,如課件、講稿、教學視頻、練習題、測試題、FAQ等;而非結構化學習資源并非指沒有結構的資源,而是指那些來源不確定、結構模糊、內容動態變化、缺乏穩定性的資源,它是在Web2.0網絡應用模式的驅動下,學習者既作為學習資源的使用者又作為學習資源的貢獻者所生成的未經明確教學設計的資源,如博文、論壇帖子、Wiki資源、書簽資源等。[16]對于結構化學習資源,它是由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我們根據學習資源的功能對資源的形式和資源的設計原則進行了總結,見表6。
對于非結構化學習資源,由于其不確定性,在設計階段我們只能預測資源的呈現形式與使用方式,但是無法對資源的內容進行預先的設計。非結構化學習資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表達觀點、觀點協商、記錄、幫助、反饋,對應資源的形式見表7。
四、行為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平臺設計
不論為實現何種類型的目標而搭建的網絡學習環境,其網絡學習平臺都必須具備以下四方面的功能:(1)支持學習資源的制作、編輯、、管理;(2)支持學習支持服務的開展;(3)支持學習活動的進行;(4)支持學習共同體的創建、管理。網絡學習平臺實現以上功能主要依賴網絡交互機制以及平臺上集成的各種學習工具。網絡學習平臺設計時應當遵循如下基本原則:首先,支持學習者無障礙訪問是其實現以上功能的前提;其次,支持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學資源、學生與學生的友好有效的交互;再次,提供豐富的學習工具。我們對當前網絡學習環境中常用的學習工具進行了歸納并分為六大類:交流工具、評價工具、管理工具、導航工具、表達工具和記錄工具,其中交流工具分為實時和非實時交流工具,評價工具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工具,管理工具分為活動管理、時間管理、資源管理工具,導航工具包括信息搜索和學習向導工具,表達工具是指輔助觀點/思想表達的工具,記錄工具是指輔助做筆記或記錄學習過程的工具,常用的學習工具見表8。
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學習工具種類繁多,即使同一學習工具也可能兼具多種功能,如博客,既作為學習者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工具,也可用于對學習者進行評價。學習工具的類型也體現了其扮演的多種角色和功能:交流、評價、管理、導航、表達、記錄等,這些工具使網絡學習支撐平臺能夠有效地支持各種學習活動的開展。
五、總 結
網絡學習環境是遠程教育的重要支撐環境,目標是為網絡學習者提供“藤蔓”可依,直接影響著學習者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的效果。為此,我們對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進行了探討。本文針對的是行為目標,在課程研究領域,“行為目標”曾經幾乎是課程目標的同義詞。任何事物都有其優勢和不足,當前,行為目標備受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行為目標是教育領域必不可少的。本研究僅針對行為目標中的認知領域,后續會繼續對情感領域與動作技能領域的行為目標導向下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做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Schubert,W. 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 Possibili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2] [3]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160.
[4] 武法提.論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J].電化教育研究,2013,(7):40~46.
[5] Helen Beetham ,Rhona Sharpe.Rethinking Pedagogy for A Digital Age: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e-Learning,Routledge-Taylor &Francis Ltd.
[6] 楊開城.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教學設計理論新探索[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83.
[7] [13] L.W.安德森.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3,69.
[8] [10] [11] 皮連生.教學設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4,187,206~214.
[9] [12] 洛林?W?安德森(Lorin W.Anderson).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5~36.
[14] Anderson,J.R..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J].Psychological Review,1982,89(4):369~406.
關鍵詞:城鎮形象;環境藝術;民族性;地方性;目標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2)26-0153-02
21世紀初期,人們在回顧與展望中發現,人類在追求科技進步,城市擴張,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人口膨脹、空氣污染、能源缺乏、生態失衡、審美變態、藝術衰竭等等,使人們感到惶恐不安,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變體瘡痍、岌岌可危??刂迫丝凇⒈Wo環境、拯救文化,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共同的環境憂患意識,掀起了保護自然環境、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質量與藝術品位的熱潮。人們意識到要從根本上改變現有城鎮環境的潛在危機,僅僅依靠高科技手段從物質形態去改善城鎮條件、從工程技術上解決環境質量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人們已經切身體會到現代化高科技帶來的“冷漠”、“封閉”、“失衡”?;谌说淖匀槐拘?,基于人對美的追求和渴望,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城鎮環境藝術,因為人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藝術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它能破舊立新,去偽存真。塑造美的城鎮形象,營造宜人的城鎮環境,只有環境藝術才能使城鎮的物、境品位升華,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生態共生共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此時,中國的城鎮建設應該怎樣發展,如何保護地球資源,改善環境條件,提高生存質量,豐富城鎮文化藝術內涵,是目前人們談論的人們話題之一,也是理論界關注的前沿研究課題。
1 城鎮環境現狀與危機
人類生存、棲息的環境,由原始人的洞穴、窩棚,發展到房屋、殿宇,由分散的村寨部落,聚集為小鎮、城市乃至現代化的大都市,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人自身能夠健康、愉快、舒適、安全的生活。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將人類的居住環境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城市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發展里程,它標志著人類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自由。人口集中,知識密集,信息與文化交流的時空距離縮短,生活與工作的節奏加快,創造的天地更加廣闊,人類正不遺余力地假借科技手段將手伸向自然:人工湖泊、人工草場、人工林帶、人工花園等,人在人工化的環境中,不斷模仿追求心中那理想舒適的自然。
但是,在人們得到了理想自然的同時,卻沒意識到這卻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自然”。由于人類不斷加快向自然強取豪奪的步伐,卻從無暇顧及給自然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地球資源已近枯竭,綠地減少,沙漠擴大,人類引以為自豪的現代城鎮已陷入無盡的煩惱:城市噪聲、粉塵、電化學煙霧、有害射線、汽車廢氣、大氣酸雨、高分子化合物的揮發,水質和農作物的變質,厄爾尼諾現象的持續,以及充斥整個環境的硬質構筑物,都極大地損傷人類的身體,使人陷入孤獨、緊張、自律性喪失的境地。城鎮的加速擴大,人的加速膨脹,使得城鎮面貌不斷改觀,并在形象上趨向一致,人們已無法對缺乏個性的單個城鎮乃至城鎮之間的形態加以識別、記憶,建筑幾何形體的堆積,現代新興建筑材料的工業化氣息所帶來的冷漠,使人內心充滿矛盾和失衡,人對自身所陷入的居住機器環境已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了。
2 繼承與創新
建筑生成于自然,皈依于自然。城鎮生成于自然,皈依于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必然回歸于自然。身居現代化城鎮環境之中的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人創造了優越的城鎮環境,為自身保留了創造第二生態環境的自由和享受,卻失去了過去那種與自然生態相和諧的清新環境——陽光、空氣、山川河流、泥沙瀑布、叢林鳥獸這樣沁人心脾的自然景觀和世外桃源的精神享受。
近幾十年來,環境問題已經成了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向歷史復歸,向自然回歸,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人與自然和諧一致、共同發展的道路成了人類責無旁貸的選擇,也表明了自我糾錯的決心。作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文化,城鎮環境藝術在這樣的大氣候下脫穎而出,它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立足于藝術,借助于技術,與其它學科聯袂攜手,共同努力,歸還人類一個全新的自然。
說到底,城鎮環境藝術的本質是以城鎮為背景的意識形態活動,它分析人,以正確的思想觀念去感化人、啟迪人,與藝術門類的創作設計一樣,它是一種視覺化的藝術活動,借助于建筑裝飾材料、空間環境資源及仿生造型手段,改觀環境,造就氛圍,激發聯想,喚起情感,感化人,教育人,從而達到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加強人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所以,城鎮環境藝術注重對于傳統歷史文化的挖掘、繼承與創新,關注地方民風、民俗的起源與發展,分析民族文化、藝術的興衰裂變,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觀與審美觀的相互影響和融合,尤其是對于近現代中西方文化及藝術觀念的交融,給現代中國人與西方人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得出現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生活,對于工作,對于娛樂,對于自然的態度。城鎮環境藝術在創造美的環境的同時,也播下了啟蒙的種子,它將潛移默化與人的內在本質溝通,與人的生命本質產生共鳴。
3 創造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城鎮環境藝術
藝術的本質在于發現美、展示美、創造美。藝術的價值在于它獨一無二的創造性,不可模仿,不可重復,否則若大量成批出現同一件作品,則與產品無二,就失卻了藝術品的價值。
城鎮環境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它靠藝術思維來創作成型,靠技術手段來實施完成。從藝術角度看,無論它是環境中純粹的藝術品,還是附著在一定構筑物表面的裝飾品,亦或是在一定范圍內空間——物質之間的構成關系,嚴格說來,它們性質相同,都可作為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它有類似于諸如繪畫、雕塑、壁畫等傳統藝術品的個性,卻又是它們的延伸與擴大。一座建筑,一處園林,如果它的出發點真正是基于對比例節奏、線條、韻律等造型藝術元素的考慮,顧及實用功能與周邊環境的視覺效果,那么,無論它采取什么手法,使用什么材料,借助什么高科技手段去完成,它都應該被當作藝術品來看待。
所不同的是,城鎮環境藝術品由于其藝術含量的多寡與其技術含量的對比,有時使人難以區分,尤其是在講究經濟效果、追求實用價值時對審美功能的偏廢,其藝術含量被嚴重削弱,就很難將其視為藝術品了。
無論城鎮環境藝術創作設計從何角度展開,它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與觀念的驅使下完成的。因此,一件成功的環境藝術品,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應當是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與地域文化特色,在區域性很強的中小城鎮,還應當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氣息。它們溶于自然,成為自然環境的明珠,這樣的環境藝術品,不僅有根深蒂固的根源,還有蓬勃發散的張力。在我國的城鎮環境中,仍保留著大量的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方性特征的城鎮環境,如山西的平遙古城,蘇州的七里白公堤——山塘街等等,它們的建筑與環境藝術流傳百世,至今仍使人嘆為觀止。
與傳統城鎮環境藝術相對應的是現代化的城鎮環境藝術。雖然在物質條件與文化生活方面,這些現代化的城鎮具備了傳統城鎮無法比擬的優越條件,但是,在城鎮的形象與環境方面,由于現代化的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技術講究高速高效,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人格化的工藝裝飾,使得建筑群體、空間環境藝術方面缺少民族傳統,缺少個性,趨向一致,漸漸順應了現代城鎮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人們在城市之間已很難找出特色。
可見,當今的城鎮環境條件不單單是因物質條件的高度人工化所帶來的危機,城鎮形象與環境藝術的生命力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和傷害,如果說拯救地球資源,保護人類居住環境是刻不容緩的話,那么,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還現代城鎮形象以中華民族個性,還城鎮環境藝術以地方特征,探索城鎮環境藝術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是迫在眉睫了。
追求美是人生的動力,達成美是人生的目的。然而,資源有限美無盡,人類在滿足自我的同時,由于急功近利,肆虐無忌地向自然索取,使地球的自然資源已近枯竭,藝術頹廢,文化滑坡,不但人的精神將失去支撐,人的生存也將面臨巨大的威脅。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危機,必須改變人的思想,樹立健康的自然觀、生態觀和正確的審美觀,把城鎮建設的總體目標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而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創造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城鎮環境藝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方法和重要手段。
關鍵詞:基層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對策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established in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ollutant diffusion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natural purification func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on the basis. It is a product of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引言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環境管理制度,在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協調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系中,縣市級處于管理體系的下游,點多面廣,既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自,可宏觀調控,又可微觀直接影響接觸建設項目,能動全面的考察建設項目。因此,對基層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極為必要。
一、環境影響評價目的通過對項目開發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描述、預測,評價其未來影響范圍和程度,為合理選線提供依據;通過損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環保措施建議,并反饋于設計,以減輕和補償項目開發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為項目的生產管理和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為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環保規劃提供依據,并給決策者提供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科學依據。 二、基層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2.1 環境影響評價普遍存在滯后現象。環境影響評價是預測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進行項目的環境可行性研究。而在現實中很大一部分建設項目,特別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建設項目沒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在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是先評后建,而是邊建邊評,有的甚至是先建后評,個別的根本就不評。
2.2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不高。縣市級小型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的重點常常放在工程分析及現狀評價上,關于污染控制設備的選擇的指導意義不強,國家沒有控制技術分類和更新的規定。這些報告往往也將主要精力放在項目建成后產生的廢水、廢氣、噪聲、固體廢物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評價上,而不是以項目實施對生態環境、景觀可能產生的影響為重點。
環評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較差。存在環評提出的環境污染控制設施無法實現達標排放的情況,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環評在基層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的效果。此類情況在第三產業類和小型類建設項目中較為常見,建設單位按照環評報告的建議建設了相應的環保處理設施,但實現正常運轉后仍達不到治理效果。
2.3公眾參與不足。基層環境影響評價對公眾參與的強調不充分,現階段的公眾參與基本上是采用發放調查表的形式來進行的。調查表內容過于簡單;而且在有限的時間、精力等條件下,往往調查范圍窄,調查對象少,代表性差;再則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公眾對擬建項目的內容、污染狀況、污染損害不了解,很難發表有價值的意見。這樣,造成個別項目即使環評階段有公眾參與,實施生產后仍然會造成對項目周圍社會環境、人民生活質量的影響,污染事故和環境糾紛不斷,公眾的環境權益得不到維護。
2.4監管能力建設不足。目前,國家基層環保部門均實行雙重領導,即行政上隸屬當地地方政府管轄,在業務上接受上級環保部門領導。由于人、財、物都屬于地方,基層環評執法就難免受制于地方,出現"權大于法"的現象。許多地方政府局限于地區發展水平,在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選擇上,就會出現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
另外,國家、省、市環保行政機構對基層環保局的任務布置得多,宏觀指導少,對人員培訓、提高管理效能和嚴格執法的監督指導不夠,使基層環保局負責的中小型項目的環評執法壓力大、難度高上級環保機構對下級的執法監督不力使中小型建設項目的環評執法常常得不到有效保證。
三、基層環評問題解決對策與措施
3.1 廣泛開展環評法宣傳教育,充分認識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也就是認識生態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約關系的過程,在認識,掌握自然狀況和社會狀況的基礎,為經濟的合理布局和產業產品結構的科學調整提供可能和機遇,國內外的實踐都充分說明,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經濟發展中沒有充分運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這一重要手段,以保證經濟發展的科學合理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從而達到既發展經濟又不影響破壞環境的目的。
3.2加強環評隊伍建設,提高環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國家環??偩钟嘘P部門應嚴格環評單位的資格審查,對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單位一律不予審批,嚴格控制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資格證書的考試和發放。對已獲得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的單位,要制定考核辦法,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考核檢查,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對限期不整改,確又不能勝任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持證單位,堅決吊銷資格證書,對于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技術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以確保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
3.3把環境影響評價納入總量控制軌道,突出濃度與總量同時評價。實踐證明,把總量控制內容引入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可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內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環境影響評價實用性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科學性,通過總量分析,可以明確區域允許的納污量和評價項目的允許最大排污量,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只采用單位濃度評價,已不能完全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應采取措施盡快推行濃度、總量雙重評價制度,并以此為依據來制定污染防治措施,這不僅克服了環境影響評價與區域環境目標相脫節的狀況,增強環境影響評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效提高了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質量。
3.4公眾參與要落到實處。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2月14日已正式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廣泛聽取利害關系人或利害團體的意見和要求,使建設項目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盡可能多的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特別是能夠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利益,盡量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來減輕或防止對環境的影響和侵害。應遵循“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則,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程序,嚴格落到實處。為此各級環保局要建立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公眾參與制度的執行。
3.5加強環境監察機構建設。要加強環保部門在環境執法力度,完善環保部門自身職能,提高對不法行為的監察力度,首先要加強環境監察機構建設。很多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的現象是由于環保部門監管力量薄弱,執法手段落后造成的。促進環境監察隊伍建設,提高環境執法水平是中國所有環境制度有效實施、促進環境管理的保障。
四、結束語
基層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好壞直接影響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基層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加強基層環境影響評價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們應該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來改進和完善基層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葛明《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污染防治技術, 2001, 14(4):61~64.
調建筑與環境和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討單體建筑項目設計與人和環境的協調性
關鍵詞:單體建筑;傳統建筑;協調性
Abstract: single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is more common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evel, but in single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oncept has many striking resemblance, even in some ways since. Are strong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design and monomer and the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ion
Keywords: single build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ordination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單體建筑項目設計雖多見于工程技術層面,但在單體建筑項目設計的實踐中,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建筑理念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轍。都強調建筑與環境和諧的重要性。
單體建筑項目設計是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具體建設項目所處的地段環境,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以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為基礎,有效地組織場地中各要素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與其他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單體建筑項目設計即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項目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項目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業主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一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
城市規劃也影響著單體建筑項目設計,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體現如下要求:1)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2)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項目場地設計一有更直接的影響,單體建筑項目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切實的反映。單體建筑項目設計在現代建筑理論指導下偏重于工程實踐。但我覺得在指導思想上與中國傳統建筑是一致的,中國傳統建筑是人們在理想環境追求的指導下,通過工程實踐來營建詩意的空間。同樣都強調建筑與環境和諧的重要性。
1 單體建筑項目設計與傳統建筑具有相同的自然觀
單體建筑項目設計所賴以依存的對象是自然。作為人類營造家園的工程活動必須以大的自然環境為基礎,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類作為一個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體,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尋找并發展與自然系統一致的法則。應該說,自然法則指導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規劃思想。當然,這種與自然的互動要通過一定的要素才能體現出來。項目場地設計中對諸要素的綜合考慮必須放在人與自然相互協調作用的前提之下。
這種思想不僅體現于中國傳統建筑的創作過程之中,而且始終貫穿于華夏文化與傳統建筑的觀念之中。作為中國所特有的宇宙觀,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有機整體性上,不僅認為認識自然的組成部分與人是平等的,而且認為天地運動往往直接與人有關,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這種宇宙觀念的指導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總原則。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論,從天、地、人與自然結合的觀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長期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們民族崇尚自然的風尚。同時,“道法自然”又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依據,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為我們日常行為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2 單體建筑項目設計與傳統建筑具有相同的有機整體觀
如果說城市規劃是從更大的范圍考慮城市各元素之間,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單體建筑項目設計則是從建筑具體地段環境來協調各方關系,但整體性的觀念、和諧的觀念始終貫穿其中。在尊重具體地段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協調氣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網等之間的關系,使它們與具體地段相呼應,成為一個具有自身景觀特點的有機整體。
在場地規劃的實踐中,它既包括了整個建筑項目與地段環境的協調,盡可能少破壞自然環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環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適當改造地段的環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環境要求,同時也包括了建筑與自然環境、建筑與人工環境、建筑與室內外空間的相互貫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機理念,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中國的風水學與單體建筑項目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國古代一種有關建筑環境的基址選擇與規劃設計的理論,又稱“地理學”.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矚目,恰恰是風水學術中記載的規劃、設計、建設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建筑的輝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風水師也承擔了建筑師、規劃師、設計師的角色,研究風水淵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關聯了中國古代城市、村鎮、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質、生態、小氣候、綠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間設計、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美學等方面的話題。
3 單體建筑項目設計與傳統建筑具體處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體單體建筑項目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觀察地形、地貌,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植被以及水文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進而形成符合具體地段環境場地的規劃設計。與此同時,在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相地理論里也同樣講究望、景、觀、卜,“望”是從遠處觀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與太陽高度角、風向的關系;“觀”是去實地考察植被、水文情況;“卜”是指用龜背等器具來進行占卜。古人在進行完這些程序之后才具體來規劃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認識論,“道法自然”的方法論及有機整體論的指導下,單體建筑項目設計在具體的處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處理、樹木的處理、水體的處理、道路的處理以及景觀視覺處理都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營建方式極其相似。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原則講究“雖由人做,宛若天開”,因此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中國古典園林對于樹木、建筑、水體及其道路的營建都極力模仿自然有機形式,恢復人對自然共生本性的回歸,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環境。
4 單體建筑的處理-與環境共鳴的人工環境
建筑往往是一個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環境,是精神與物質的載體。物質可以通過具體的建造來完成,而精神需要與環境的共鳴設計來達到。西蒙茲認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場址和景觀環境的最佳組合,并把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居住成敗以及居住者適應性、健康程度的標準。于是在建筑具體處理上往往通過分析場地,結合地形恰當布置田園和建筑,適應地質構造,盡量減少對現存生態系統的干擾,反映氣候條件并且考慮景觀的布局,強調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種要素,營造理想的人居環境。
中國園林中的建筑既要滿足各種園林活動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園林景物之一,園林建筑是與園林環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境的有利條件。任何建筑設計時都應考慮環境,而園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環境中的比重及分量應按環境構圖要求權衡確定,環境是建筑創作的出發點。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構圖的主題,建筑只為觀賞風景和點綴風景而設置。
園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與自然因素之間是有對立的一面,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統一起來,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氣息。園林建筑只是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協調、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責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環境的美。
為解決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問題,中國園林建筑還應考慮自然氣候、季節的因素,因此中國南北園林各有特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項目驅動;JAVA教學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6-0128-02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改革的發展,現代化的教育以多媒體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遠程教學等眾多手段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合理而適時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已成為深化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舉措。其中,“項目驅動”、“主動探索”、“情景創設”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得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等多個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
在此,本文針對計算機編程語言-JAVA在傳統教學中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進行JAVA語言的教學,并予以實施。
二、java語言與“項目驅動”教學法
1 JAVA語言
JAVA是目前應用廣泛,功能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網絡編程語言之一。在JAVA的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更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學以致用,把知識融會貫通地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就要求教師要選擇合理正確的JAVA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因此,對于Java課程的講授,我們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運用“遠程教學”和“網絡教學”進行互助教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邊做邊學”,通過實踐充分理解和運用JAVA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鞏固所學知識。
2 “項目驅動”教學法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形成的一種“教”和“學”的模式,它集中關注于某一學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則,旨在把學生融入到有意義的項目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三、Java信息化教學中“項目驅動法”的實現
JAVA信息化教學中加入“項目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以一個個典型的編程項目為驅動展開教學活動,通過項目的參與,了解并把握項目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隨著項目的不斷拓展和層層推進,帶動學生理解和掌握項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合理的選擇一個項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學生將按照教師的引導和項目的具體要求來完成整個項目的設計、編碼、測試等工作,使學生主動參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充分創設有利于學生發揮潛能的寬松環境和真實的職業情景,使他們置身于真實的或模擬的職業世界中去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嘗試。可以看出,以信息技術為平臺,在Java教學中加入“項目驅動”教學法,將使Java語言的知識建構和再建構以及對Java獲得認知和理解的學習活動變得更加容易。
(一)“項目驅動法”在Java信息化教學中的實施
針對計算機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教學主體,以“灌輸式”講授為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被動,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等種種弊端。改革傳統理論教學,以“信息化教育技術”為平臺,以“項目驅動”教學法為方法,將課堂從教室搬到多媒體室、機房,以現代化教學環境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統一,變學生學習“被動”為“主動”。教師通過電子模擬演示、Netmmtmg等對課程、項目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進行多媒體手段教學和實驗,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讓學生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以“項目”的構建為學習主線對知識進行綜合性掌握和理解,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資源,打破學生的個體界限,采用自愿結組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自主探索,互助協作,圍繞項目主題及相關知識點展開學習、討論和交流,從而對Java語言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索、研究。其過程如圖1所示:
基本思路是:教師指導學生,以一個完整的Java開發項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以該項目的構建過程為線索,以學生為中心,安排教學步驟,教學過程由項目的任務驅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組織和指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一個完整Java項目的立項、分析、設計及實現的全過程Ⅲ,通過該項目的完成使學生充分實現對Java語言的深入掌握。這種基于信息化教學的開放性、創新性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克服以往的教學弊端,有利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從整體上掌握課程的精髓,從而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圖1中可看出,整個驅動法的實施可分為四步:
1 Java項目的提出及選取
Java項目的提出與選取是“項目驅動”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項目的選取要以Java教學的內容為依據,以現實的對象為材料,還要考慮項目本身所能涵蓋的知識面,考慮學生對所選項目的熟悉程度,必要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的選取,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去主動發現身邊的素材。在這里,我們以選取運用Java語言編寫“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為例,經過教師指導學生分析該項目,按其模塊功能劃分,可包括:“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界面”、“學生信息”、“成績管理”等實訓項目單,從而讓學生明確實現該系統需要涉及到的主要Java知識點包括類的設計、Java數組和字符串、File I/O文件操作、Java Swing界面開發,JDBC數據庫操作、異常處理等。這樣,就把Java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了串聯,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該系統的開發,始終圍繞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每一章節時都能夠明確其功能和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項目開發中去??紤]到該系統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完成后即能投入實際使用,因此,該項目的選取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能夠充分驅動學生對Java語言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2 Java項目的分析與任務分配
項目提出后,應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由學生分析完成該項目需具備的知識能力,然后由教師講解必要的知識點,根據具體項目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設備,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方案。若項目較為復雜,可將項目劃分成若干子模塊,由教師確定各子項目模塊的總體要求及設計標準,由學生以分組為形式進行子項目的分析和討論,項目開展的每一階段,都須以組為單位提交標準化、規范化的階段性文檔,并要求組內成員執行嚴格的文檔評審機制。在項目設計與任務分配時要力爭做到低耦合、高內聚、降低項目模塊間的耦合程度,從而獲得較高的模塊獨立性以利于任務的分配。以運用Java創設“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為例,在對系統的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功能設計,可將該項目系統劃分為“管理系統登錄模塊”、“學生信息模塊”、“成績添加模塊”、“成績查詢與修改模塊”、“成績打印模塊”等,對于各子項目模塊的分配可根據項目的功能需求和具體的項目任務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劃分和下達,各分組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各任務模塊的設計、編碼、測試,并付諸實施。
3 Java項目的完成與測試
項目實施的每個階段都可以分為設計、編碼、測試和文檔等四個主要工作,各分組完成各自相應的任務,項目實施期間,學生要學會利用信息化工具進行查資料、讀教材、互相學習交流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項目,使學生既達到了掌握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目的,又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主導思想,教師僅對其中難點問題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幫助,協助學生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實施期間各分組應對各子項目模塊進行嚴格的交叉測試,測試結束后,各分組提交所有相關軟件及文檔,由教師隨機將軟件系統交叉試用,發現錯誤,反饋給相關分組進行修改、完善。測試環節主要是使學生開發出的Java軟件作品盡量與商業化接軌,要求學生掌握Java軟件從制作到發行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軟件質量意識,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4 Java項目的評價與總結
Java項目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分組為單位進行項目作品的展示,點評項目的優缺點,并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對出現的優秀作品應及時給予表揚,并讓學生進行自評和小組互評,相互吸取作品中好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提高學生JAVA應用的各項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增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結束語
信息化技術以嶄新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自由的知識、新穎的方法已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在信息化教學中運用“項目驅動法”對計算機JAVA編程語言進行現代化教學,使得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在Java的教學過程中是積極的參與者,這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新的教學方法,變傳統的Java“教學”為“求學”、“索學”,整個Java教學過程以信息技術環境為平臺,以項目的合理實施為主線,學生按項目所需知識自主組織學習流程,可以說,這種Java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通過針對性的Java開發項目的實踐,提高了學生在真實的項目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培養了學生善于鉆研和勇于創新的實踐精神。
參考文獻
[1]田曉玲,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學模式的變革[J],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究,2005(4)
[2]鄭淑榮,項目驅動與非項目驅動的Java實驗教學對比分析,教育科普,2011(9):61
【關鍵詞】工業大道項目;環境評價;環境保護措施
1.引言
賀州市平桂管理區與八步區毗鄰,西鄰鐘山縣、昭平縣,南接梧州市蒼梧縣,北連富川瑤族自治縣和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行政區總面積2022平方公里,駐地為原西灣鎮區,由三部分組成,即原西灣鎮區及南、北兩個工業區,距賀州市中心約6公里。根據《賀州市平桂管理區總體規劃》(2009-2030)要求,賀州市平桂管理區開始實施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工業大道建設工程,該項目共包括3條道路:分別為:工業大道,西發街、下馬嶺橫三路,與公園西一支路、公園南一路、公園南二路、平桂大道都有設計交叉路口,它的建設將完善道路沿線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周圍環境,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大大降低平桂管理區乃至賀州市的交通壓力,促進城市經濟進一步健康持續發展。
2.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工業大道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
2.1 施工期環境評價
(1)大氣環境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是TSP、作業機械廢氣和瀝青攤鋪過程中的瀝青煙,建議在易揚塵的作業時段、作業環節采用灑水的方法減輕TSP污染,只要增加灑水次數,可大大減輕TSP的污染。施工機械數量少且較分散,產生的機械廢氣污染程度相對較輕。建議本項目購買商品瀝青,不存在熬化和運輸過程中的污染,瀝青攤鋪時選擇密閉加熱攤鋪裝置,以減輕對空氣環境和周邊環境敏感點的影響。
(2)聲環境
項目敏感點路段施工時最大影響局委辦、西灣礦務局。因此項目施工方需嚴格控制施工時段,在中午 12:00~14:30和夜間22:00~次日06:00禁止施工,對高噪施工設備,做好施工人員的保護工作,可將施工噪聲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3)固體廢棄物環境
本項目建設施工棄渣將按照平桂管理區有關渣土排放管理規定,辦理好排放手續,獲得批準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納地點排放。施工期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并入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不會對環境形成二次污染。
(4)排水工程壞境
根據資料,項目施工營地主要選擇沿線的農業和單位用地,周圍多為農田、草地。本文推薦采取分類處理這些廢水的辦法:施工生活廢水采取清污分流處置,廁所等高濃度廢水經化糞池處理后,和當地農民協商將其用作農肥不外排;一般清潔廢水經沉淀池沉淀后就近用作周圍農田、林地澆灌用水不外排,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施工作業廢水經收集除油、沉淀后處理后上清液可用于周圍農田、林地用水不外排,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路基施工期雨季地表徑流水經沉淀后再排入周邊溝渠和河流中,可將徑流雨水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2.2 營運期環境評價
(1)大氣環境
項目運營近、中、遠期,敏感點處NO2日均濃度值及小時最大濃度值均可滿足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疊加相應濃度背景值后,項目沿線敏感點大氣環境質量均能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要求。為了預防項目汽車尾氣對規劃新增敏感點的影響,本報告建議在規劃設計本路段兩側時應在道路與居住區之間預留綠化用地以減低道路營運期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對該片區居住用地的影響。
(2)聲環境
項目運營近、中、遠期,對于規劃的臨路建筑,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側區域晝間噪聲均可達到4a類標準,夜間噪聲超過4a類標準0.92dB(A)~7.57dB(A),工程營運期將對沿線兩側敏感點產生一定影響。
(3)固體廢棄物環境
營運期的固體廢物主要是運輸車輛撒落的運載物、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裝載的貨物、乘客丟棄的物品等。由于擬建道路建成后有平桂管理區環衛部門和城市綠化部門對道路全線進行養護,在對道路進行養護的同時,也對沿線的垃圾進行收集,清掃、集中處理,故營運期固體廢物對環境影響不大。
(4)排水工程環境
項目全線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體制。項目雨水結合地形、地勢以及不同的匯水流域,合理布置雨水管道,雨水重力流就近排入雨水系統。雨水經收集后分段分別匯入西灣大道和電廠路雨水管網。
污水排向分段分別匯入西灣大道和電廠路污水管道,最后進入平桂管理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處理達標后經排水渠道排放至相思江。
3.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工業大道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措施
3.1 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
(1)大氣環境防護措施
道路施工過程中,瀝青攪拌、碎石拌和都采用廠拌方式。施工現場應設專人負責保潔工作,必須保持現場周邊環境整潔,所產生的廢棄物必須日產日清,工程竣工后必須做到工完場凈。拆遷工地要隨拆隨灑水,拆遷后要立即進行簡易綠化。大風天氣禁止進行可能造成揚塵污染的露天作業。施工車輛排放的尾氣應滿足標準要求。路面攤鋪應選擇有毒氣體產生量小的溫拌瀝青技術,減少瀝青煙排放量。
(2)聲環境保護措施
工程施工所用的機械設備應事先對其進行常規工作狀態下的噪聲測量,對超過國家標準的機械應禁止其入場施工。具有高噪聲特點的施工機械應盡量集中,施工時準備工作充分,做到快速施工;在距村莊比較近的區域,施工時間要安排在晝間,夜間施工須經相關部門批準。打樁作業嚴禁夜間進行。物料及棄渣在運輸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運輸路線穿過居民集中居住區及學校、醫院等敏感點,并在運輸時間上加以限制,6:00以前、21:00以后應禁止施工運輸。
(3)固體廢棄物環境保護措施
項目產生的棄渣將按照平桂管理區有關渣土排放管理規定,辦理好排放手續,獲得批準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納地點排放。施工單位應配備管理人員對渣土垃圾的處置實施現場管理,渣土運輸的車輛必須設置密閉式加蓋裝置,并按規定的時間、地點和路線進行。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應以專門容器收集,由環衛部門有償清運,不允許隨地亂拋,或混入建筑垃圾,影響環境衛生。
(4)水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人員臨時居住點設化糞池、垃圾坑,并及時清運;建材堆放時加以覆蓋,防止雨水沖刷。含有泥沙(漿)、水泥等物質的施工廢水,應當經臨時沉淀池處理達標后,方可外排。含有害物質的建筑材料(如施工水泥等)應遠離飲水井和水源地,各類筑路材料應有防雨遮雨設施,水泥材料不得傾倒于地上,工程廢料要及時運走。嚴格管理施工機械和運輸車輛,嚴禁油料泄漏和隨意傾倒廢油料。施工機械、運輸車輛的清洗水和施工機械的機修油污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
3.2 營運期環境保護措施
(1)大氣環境保護措施
項目營運期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汽車尾氣。由于擬建道路預測車流量較低,營運期汽車尾氣的排放對道路沿線的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小,道路沿線空氣質量可以滿足 2類標準要求。但隨著道路的運行,通行車輛逐漸增多,汽車尾氣污染將有所加劇。為控制汽車尾氣污染,通過嚴格執行尾氣排放車檢制度、要求車輛安裝汽車尾氣處理裝置等措施,同時要加強管理,對于運輸易產生揚塵物品的車輛必須要求加蓋苫布,禁止散裝未加蓋苫布車輛上路,以降低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2)聲環境保護措施
擬建道路營運后將對道路沿線聲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營運中、遠期,隨著交通量的增大,噪聲的超標范圍、超標量逐漸增大,尤其是對距道路較近的第一排建筑物影響較大。道路建成后,采取對臨街居民采用隔聲窗等降噪措施,合理規劃道路沿線建筑,對道路過往車輛采取控制行車速度、控制車型等措施,道路兩邊保證一定寬度的綠化帶等措施,降低營運期運輸車輛噪聲對聲環境的影響。
(3)水環境保護措施
建設項目營運期對區域內水環境的污染主要來(下轉第26頁)(上接第24頁)自于汽車尾氣排放物隨路面徑流對水體造成的污染。道路營運期各種類型車輛排放尾氣中所攜帶的污染物在路面沉積,汽車輪胎磨損的微粒,車架上粘帶的泥土及人類活動殘留物,車輛制動時散落的污染物及車輛運行工況不佳時泄漏的油料等都會隨雨水徑流進入水體,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類、有機物和懸浮物,這些污染物隨著天然降雨過程產生的徑流進入水體,將對這些水域產生一定的污染。
本項目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雨水經雨水管網收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體,污水經污水管網收集后排入平桂管理區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減少區域污水隨意排入附近地表水體,有利于保護沿線地表水體的水質,改善投資環境。
(4)生態補償措施
項目建成后原有的農業生態結構全部被破壞,區域生物量有所減少,因此項目建成后要進行道路綠化。另外,道路兩側新開發土地的房地產項目,應按照一定比例面積建設城市綠地和小區綠地,可補償一定生態損失。
同時,為防止水土流失,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強水土保持:①施工單位應隨時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時了解降雨的時間和強度,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②施工時要隨時保持施工現場排水設施的暢通,地質不良地段的路基施工應盡量避開雨季;③雨季填筑路堤時,應隨挖、隨運、隨壓,以保證路基的質量。每層填土表面應平整,并應形成2%-5%的橫坡和碾壓密實;④當暴雨來臨前,路基邊坡鋪防護物,如用草席、土工布、草編袋進行覆蓋,同時按要求設置泥土沉淀池;⑤在堆土場及拌合場等周圍,設土工布圍欄,以減少灰土隨雨水流失,污染環境;⑥無法用作路基填料的廢方應合理棄置,禁止亂堆亂棄,避免水土流失造成二次污染。
4.結論
被調查公眾有82.1%的公眾持支持意見,25.0%的公眾持有條件支持意見,10.7%的公眾持無所謂意見。被調查的公眾主要關注問題為征地合理補償問題;道路施工過程中汽車尾氣、噪音等對居民生活環境的不利影響,營運期夜間噪聲和路口出行安全等問題。本報告認為只要建設單位能夠按照相關規定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加強項目的環境管理,控制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有效落實各項環保措施,能有效解決公眾所擔心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建設項目符合平桂管理區分區規劃,將完善管理區交通路網系統,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建設期間和建成通車后對道路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建設單位只要合理開發,遵守“三同時”的管理規定,切實執行本報告提出的各項污染防治措施,盡可能減少項目建設對區域環境的不良影響,真正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威.可行性研究在項目建設中的作用[J].電大理工,2009(1).
[2]牟文.項目成本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關鍵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技術評估;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96-02
1.引言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是建設單位在實施項目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和環評技術導則、標準等編制的技術性文件,該文件經行政審批后方可實施項目的建設Ⅲ;環境技術評估作為行政審批前重要的一環,主要是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質量進行審核,評估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綜合審批部門進行審批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為更好的指導環評編制人員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提高環評文件編制質量,歸納和總結環境影響報告書技術評估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項目評價標準
項目執行的排放標準有以下幾點:(1)標準適用錯誤,有(項目擬建地)地方排放標準的應優先執行地方排放標準,有行業排放標準的應優先執行行業排放標準,行業和地方排放標準都沒有的執行綜合排放標準;(2)目前行業排放標準中只給出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無排放速率限值,環評報告中建議廢氣排放速率參照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3)遺漏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和排氣量以及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量參照執行《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
3.規劃與產業政策相符性
3.1規劃相符性
(1)項目所在區域或園區總體規劃(包括產業定位、用地規劃、環保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內容的缺失或者闡述不清,導致項目與項目擬建地的土地利用規劃相符性分析闡述不清。
(2)結合行業或產業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如區域固廢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長江岸線規劃、交通規劃等)要求,說明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及與相關規劃的相符性。
(3)項目與園區環評批復相符性分析缺失或不全面,從而無法體現園區規劃環評對具體建設項目環評的指導性和約束性。
3.2產業政策相符性
產業政策相符性分析應結合國家、省、市、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禁止投資項目目錄、行業準入條件進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4.1現有項目回顧性評價
現有項目環評與實際建設及運行情況(包括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線數量及規模、生產時間、公輔設施、環保設施)介紹不清,導致現有項目實際的產品方案(包括產品種類與實際生產規模)、污染物“三本帳”及總量控制情況、環境管理情況模糊不清,未能結合現有項目實際建設分析其存在的環保問題。
4.2擬建項目工程分析
遺漏項目產品標準,主體工程建設內容不明確,公附工程建設內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不夠,缺少產品與設備匹配性分析,設備變化情況介紹不清(包括本次新增設備、擬淘汰設備名稱與數量);生產工藝介紹不清,產污環節分析存在遺漏,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數據前后不一致,污染源強核算缺少依據,廢水征污染物源強核算缺失或不合理、廢水處理方式不合理;廢氣產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闡述不清;固廢種類及屬性判定錯誤,固廢產生量核算有誤;非正常工況設置不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論證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據,僅是處理原理的簡單羅列,無處理方案的比選過程,未能提供成功運行的_[程實例;未給出廢氣的捕集方式、捕集率,廢氣產生設備與捕集裝置的連接方式及結構形式,遺漏排氣筒設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處理廠目前實際接管量及運行數據分析;固廢處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蘇環辦[2013]283號文要求進行編制.缺少危廢處置單位處理工藝可行性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缺乏針對性、未覆蓋所有的重點區域。
6.環境現狀與影響預測分析
6.1環境現狀評價
環境現狀超標原因分析不能使人信服;大氣及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點位設置不符合導則要求,監測因子不全;遺漏項目擬建地周同200 m范圍內敏感點環境噪聲臨測;地下水環境現狀達標性分析采用的評價標準不合理;區域污染源調查缺少與項目排放同類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調查。
6.2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中參數確定不合理,未進行異味氣休的嗅閾值達標分析,遺漏周圍敏感目標的達標分析或者預測結果未疊加背景值,改擴建項目未給出全廠衛生防護距離范同設置;改擴建項目環境噪聲評價因子設置不合理,未完全按照蘇環辦[2013]283號要求分析固廢從產生、暫存、運輸到處理處置全過程的環境影響。
7.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分析
術能從生產工藝與裝備、資源能源利用指標、污染物產生指標、廢物回收利用指標、環境管理等5個方面全面分析項目清沽生產水平,同類先進企業的清潔生產數據沒有來源;改擴建及搬遷項目應通過本項目建設前后各指標的比對,體現清潔生產水平的提升。
8.環境風險評價
未能按照《建沒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要求進行物資風險的識別,風險評價因子的確定依據不足;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強核算未給出計算參數,未進行最大可信事故對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預測;安全事故引發的次生、伴生的環境風險關注不夠;風險防范設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設置未給出計算依據或依據不足;風險防范措施缺乏針對性,應急預案不符合實際。
9.公眾參與與總量控制
9.1公眾參與評價
合同及委托書中未注明時間,無法核實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項目的公示網站無法打開;缺少在項目擬建地或居民點進行現狀公示的照片;公示內容與項目建設內容存在出入,調查對象未覆蓋評價范圍內所有環境敏感目標,遺漏公眾參與“四性”分析內容。
9.2總量控制方面
技改擴建項目的以新帶老削減量與本項目排放量混為一談,未給出技改擴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廢水術同時給出接管量、污水廠最終排放量)、以新帶老量、技改擴建前后變化量、需重新申請的總量。
10.附件及附圖
10.1附件
未能附具所有附件,經常遺漏的附件主要為環評合同、環境現狀監測報告、危廢處置合同、污水接管合同、園區環評批復等,環評文件修改清單未能逐條說明修改情況。
關鍵詞:和諧管理 建設項目 環境影響評價 和諧度
0 引言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資源和環境日益成為人們必須面對的最主要的難題,同時,環境本身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其好壞不僅關系到人類生存空間的質量高低,還直接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水平及前景[1]。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使我們認識到項目建設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對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以減少環境污染與破壞,避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對立。
柴西龍,孔令輝等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模式進行了研究[2];丁玉潔,劉秋妹等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制度化與法制化進行了思考,對于完善立法框架及建立外部支持保障機制兩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議[3];陳國階則從環境影響評價的時間和方法方面說明我國的環評制度需要新的突破[4]。
然而,項目環境的靈活多變和勞動成果的難以度量導致傳統的管理理論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需求,和諧管理理論應運而生。和諧管理理論所主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對于當代日益復雜多變的組織環境和管理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5]。因此,本文在和諧管理理論視角下,運用模糊數學評價與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并將和諧管理理論進一步深化、拓展,并使之為我們的管理實踐服務。
1 和諧的含義及和諧管理理論
1.1 和諧的含義 在和諧管理理論中,對“和諧”的含義做了界定。其中,“和”指的是將人們的觀念或行為與組織的觀念或行為“合意”的聯合,“諧”指的是一切物要素在組織中的“合理”的投入。而“和諧”指的是“和”與“諧”的相互衍生,并不是簡單的“協調或一致”的表示。當組織中實現“和”與“諧”的共同作用時,就會產生不斷明晰并優化組織目標的效應,從而和諧管理理論的作用才真正顯現出來。“合意、合理”體現了“和則及諧則”,“聯合”著意于人的主觀性、主動性,“投入”則是一種客觀、被動的狀態[6]。
1.2 和諧管理理論概述 和諧理論最早是由西安交通大學的席酉民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和諧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考察各子系統之間及子系統與系統整體之間的和諧狀態,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平衡與和諧[7]。將和諧理論應用于管理學領域中,即形成了和諧管理理論,其實質就是在外界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以和諧主題為核心,以“設計優化”與“誘導演化”機制及其耦合為理論指導,落實研究方案,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其中,“和諧主題”是該理論的核心內容,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組織和領導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確定和諧主題之后,就需要以主題實現為最終目標,通過“諧則”明晰要素之間的確定性聯系,實現組合過程的匹配及一致,通過“和則”激發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除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最后通過“和諧耦合”實現諧則與和則的相互協調,相互作用,促進系統整體的涌現特征,實現目標導向下的適應性演化。
和諧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現為[8]:①和諧管理是一種服務型管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是需要一種更靈活、更快速的管理方式,即服務型管理。②和諧管理是一種人性化管理。以往的科學管理理論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將人與物的區別模糊化,而和諧管理則從人與物的對立統一出發,實現管理過程的系統化與人性化。和諧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將人作為物的主人,脫離物的約束,負責支配各種物的因素的分工與協作,管理整個組織的日常運行,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同時,還要將人的目標與組織的目標統一起來,達到部分與整體的無縫耦合狀態。③自組織管理。所謂“自組織管理”,就是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種信任的文化關系,依靠各成員的自主管理和被管理實現組織文化的平衡演進。通過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減少了日?;顒又写罅康墓芾沓杀局С?,而且有助于激發成員的責任意識,刺激其創新意愿,主動為整個組織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關系隨即弱化和消失。
2 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建設項目環評依據
2.1 建設項目的和諧管理概述 在建設項目決策、實施、運營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如果我們將項目看作是一種通過人要素與物要素的互動而獲得項目收益的實踐活動,那么建設項目的和諧主題就可以被定義為:在一定的內外部環境作用下,以建設項目自身及外部環境為媒介,進行信息的加工、整合、篩選和選擇,從而歸納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它是對項目所展開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闡述,是一定階段項目發展的要素所在。
從而,在高度不確定性的條件下,運用和諧管理理論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實施:首先,根據項目目標,詳細的對項目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出具體階段和具體情況下的和諧主題,針對物要素和人要素,分別在“和則”(人的能動作用)與“諧則”(設計優化)的指導下提出環境評價指標,并不斷的修正和完善,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幫助項目獲得最大的績效。
2.2 和諧度的定義與計算 和諧度是對系統和諧性進行度量的數量指標,用來衡量客觀事物的內外作用力與其發展方向是否協調一致。和諧度的作用主要體現用科學的分析和計算去衡量人們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種現象的認識及理解[9],它是依據“和則”主張的規劃和“諧則”主張的運算結構,對客觀事物具體狀態和諧性的度量。
和諧度的計算是在對所研究的項目進行仔細的分析后,根據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目標和功能,及環境的要求,列出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運用合適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對建設項目的環評進行研究,確定和諧度。
3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對于建設項目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其主要的環境影響包括七個方面,包括:社會環境影響、生態環境影響、水土流失影響、聲環境影響、地表水環境影響、環境空氣影響和景觀環境影響。因為建設項目在不同的階段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所以本文在和諧管理理論“和則”與“諧則”的指導下,從建設項目的決策、實施、運營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發,評選建設項目環評指標,并不斷的修正與完善,建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
圖1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4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諧度的計算
4.1 模糊數學評價與層次分析法
4.1.1 模糊數學評價法。模糊評價的方法是先評價其中的單個因素,再綜合各單因素的評語后,對所有因素進行綜合模糊評價[10]。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多項指標信息進行加工,匯合做出一個綜合指標評語,以避免統計信息的遺漏和丟失,進而從整體上反映建設項目環評的整體情況。
4.1.2 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種將主觀判斷的定性結果用定量的形式表達和處理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特別適用于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眾多因素構成的復雜而又缺少定量數據的系統[11]。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它的最主要思想是首先將問題分解細化,通過對研究問題性質及要求等內容的分析,建立一個具有邏輯結構的指標體系,然后,將指標體系中的相關指標提取出來,兩兩進行比較與分析,即進行量化的過程,最后,將所得結果進行綜合計算。通過這種方法,系統分析問題最終就落實到權重確定問題,只要稍加處理,明晰最低層指標(決策對象、方案、措施等)相對于最高層指標(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就可以獲得研究問題的答案。當然,這種方法缺乏一定的客觀性,有待加強。
4.2 建設項目環評和諧度的計算步驟
4.2.1 利用模糊數學評價方法確定各指標的得分。一般情況下將得分情況劃分為5個等級:“很好”是5分,“好”是4分,“中等”是3分,“差”是2分,“很差”是1分,由此原則計算建設項目決策、實施、運營階段的指標得分。
4.2.2 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將建立的指標體系按照要求進行兩兩評價,確定其重要性權重,越重要的指標權重越大,然后,將相關結果進行歸一化處理,使之介于O與1之間,各真值表權重之和等于1。
4.2.3 和諧度的計算。按下式分別計算建設項目三個階段的和諧度:h(Ai)=■
其中,i=1,2,3分別表示建設項目的決策、實施和運營階段;k――各階段的指標個數;ωk――表示第i個指標的權重系數;Ck――表示第i個指標的評價結果;C■■――表示第i個指標的理想和諧值。
4.2.4 最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結果HA=?漬1hA1+
?漬2hA2+?漬3hA3,其中?漬1,?漬2,?漬3分別表示三個階段的權重系數。
5 結論
在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用和諧管理理論去研究項目管理越來越顯示出傳統項目管理所不及的優越性。在和諧管理的視角下進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具有一定的指導與補充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緩解各評價指標之間的沖突,使其達到良好的耦合,對項目的順利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顏建軍,游達明.基于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的大型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J].生態環境,2010(7):150-157.
[2]柴西龍,孔令輝,海熱提?涂爾遜.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6):118-121.
[3]丁玉潔,劉秋妹,呂建華等.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化與法制化的思考[J].生態環境,2010(6):156-159.
[4]陳國階.環境影響評價需要新的突破[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49-152.
[5]席酉民,葛京等.和諧管理理論的意義與價值[J].管理學報,2005,2(4):397-405.
[6]劉志剛.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制度耦合機制研究[M].湖南:湖南工業大學,2010.
[7]席酉民,尚玉釩.和諧管理思想與當代和諧管理理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3):23-27.
[8]黃娟,馬橋,艾晶晶.淺析企業管理中的和諧管理思想及實現途徑[J].管理論評,2011(8):93-95.
[9]劉光,步雷.論和諧[J].山東社會科學,2002(3):83-87.
[10]趙寧,張玲.應用模糊數學評價科技查新質量的科學性討論[J].學術交流,2010(4):130-134.
[11]章毅,李立寒.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瀝青路面施工質量評價模型[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2):253-258.
2014年,是我省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啟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起步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部門精心組織、合力推進,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了總結評價好今年工作,現就開展2014年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項目驗收、績效評價和年度工作綜合考評工作通知如下。
一、驗收檢查內容
(一)對2014年各市(州)和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進行考核檢查。主要考核各地領導重視、組織推動、專項投入、機構建設、幫扶落實、檔案管理情況等。
(二)對2014年省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村項目實施情況進行驗收檢查。主要檢查省級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填報省下達的任務要求和項目工程完成情況,包括項目投資額、建設規模、放大效應倍數等。
(三)對2014年省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資金補助項目進行績效檢查。按照省級專項資金績效管理辦法(試行)總體要求,開展好2014年度省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績效評價工作??h、市對省級重點村補助項目的績效考核,檢查補助項目決策過程、資金到位、資金管理、項目建設組織實施、產出指標和效果指標6個方面、14項;省對縣、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實施情況整體績效評價。
二、檢查方法步驟
驗收檢查主要是采取重點村自查、縣(市、區)自查、省里與市州抽檢復查的形式進行,通過聽取匯報和座談、實地檢查和查閱帳目、資料等進行逐一對接核實。檢查驗收從2014年12月10日開始到12月末結束,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重點村自查。到10月15日,省級重點村要抓緊完備今年相關工作,未完工項目要抓緊完成項目建設,做好工程決算,做好資金撥付,健全賬目和票據。做好項目驗收和績效評價檢查材料準備,主要材料有:績效報告、項目驗收及績效評價表、省財政撥款指標文、重點村生態環境情況說明、農民滿意度調查表、重點村項目申報書、補助項目賬目和票據等。
第二階段:縣(市、區)檢查。從12月6日到12日前,以縣(市、區)為單位,對所轄各重點村工作進行總體檢查、項目實施驗收和績效評價。各縣(市、區)要規范履行好省級重點村項目驗收、績效評價、年度工作評價的相關手續,總結和起草好本級工作報告,完備相關檢查資料。
第三階段:省、市(州)聯合檢查。從12月13日開始,省新農村辦會同各市(州)新農村辦、長白山管委會環資局聯合檢查,深入各縣(市、區)進行檢查驗收,聽取各地工作匯報,與重點村逐村對接核實,深入現場抽查,對各縣(市、區)、各個重點村工作做出驗收評價。
三、有關要求
一要加強領導。各地要切實加強對這次檢查驗收工作的組織領導,做到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強力推動。各級新農村辦公室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組織精干力量,集中時間,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檢查驗收任務。
二要認真準備。這次驗收檢查需要準備大量的材料、資料和表格,各地要科學安排、精心組織,做到不漏內容,不疏忽環節,不流于形式;要建立健全績效數據采集、跟蹤檢查、考核驗收、分析評價、結果運用等方面規定和政策,實現驗收考核評價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