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的科學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化學;科學方法;化學教育
初中生在九年級首次接觸化學課程,也是他們思想的轉變時期。這時需要培養他們的思想方法和思維習慣。化學這門課程聯系現實中的物質的組成變化,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一定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這對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有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育的科學方法。對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一、教學方法的依據
學生將來都要走向社會首先要順應社會的需要。隨著科學信息的發展,不能只掌握書本知識,而是要在大量信息中高效的處理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社會信息進行教育,讓學生能夠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判斷和分析。其次掌握學生的心里,初中生在此階段是一個轉型期,思維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但是在組織性、靈活性和邏輯能力等方面還有很大欠缺。初中化學的中的實驗課恰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實驗課時讓學生結合課本進行觀察、分析、對比和總結等,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再次,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變化的一門自然科學。實驗、觀察和資料收集是初中化學的三個重要學習途徑,實驗中充滿了很多的未知,學生能夠進行推理、比較和歸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教學的原則
根據新教學大綱的提出,教師越來越重視科學教學,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以下教學原則:首先,理論聯系實際,現代教育不僅要把教材內容較好還要求緊密結合實際。知識和實際情況結合一起才能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次,由淺入深,科學教學方法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師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教學,要針對不同學生認知能力來制定相應的方法。比如說:學生在剛開始接觸化學時,可以先通過幾個有趣的化學實驗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在以后的過程中讓他們進行推理分析。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礎和知識基礎之后,可以讓他們自己進行簡單的試驗設計。再次,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題,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發揮他們的主管能動性。初中化學本來就是傾向于實驗課,老師通過實驗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討論。
三、教學方法
初中化學的學習為以后的高中、大學的學習奠定基礎,這門課程是以實驗和簡單原理為基礎,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下面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科學方法的教育,每一門課程的編排都蘊含著科學的思想。初中化學的教材中也是如此,在的學習中首先是每一個具體環節的學習,最后是歸納總結。這種思想是以知識為載體的,這個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化學講述的是物質的構成、性質和本質特征,化學的各個知識點都在不斷的完善中,并且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嚴謹的科學性,每一個概念都蘊含著科學方法,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來傳給學生。
第二,聯系實際進行科學教育,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理解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教育意義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實際操作,使他們了解科學方法。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創建合理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比如說讓學生對酸堿鹽的反應的試驗進行自行操作,并歸納總結規律性;還有自然界的“鬼火”是怎么形成的?這都能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運應開放性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問題。
第三,在實驗中進行科學教育方法,化學的進步都離不開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的課本上有很多的實驗示例,課后討論題也大多數涉及到實驗的研究。比如:通過典型的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通過試驗進行對比、歸納和總結;對特殊試驗進行更充分的科學教育;對于化學發展史上的實驗進行驗證和優化;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上自己設計實驗。
第四,形成知識網。化學知識內容分散,需要理解的內容較多,而且有些知識容易混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持久性不夠好。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將知識系統化,形成一個讓學生容易理解的網絡結構。
四、小結
本文從教學的依據、教學的原則和教學方法上總結了這幾年的教學經驗。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心里狀況、聯系實際等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盡快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鄭麗巖.初中化學老師的定量認識思維現狀調查分析[J].
[2]梁青.初中化學高效課堂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煙臺市為例[J].
[3]阮明.初中化學中科學方法教學研究[J].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化學;生活化
新課改中最為根本的內容即為聯系生活。根據《化學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能夠知道,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學生已經具備的生活知識開始著手,進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化學的重要性。新課改中明確規定,學習過程必須注重實踐與探索活動,采用生活化的方式使課堂富有更多生氣。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由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知識是一個所有老師都在關注的話題。
1教學情境生活化
從知識構架的角度來說,學生必須以自身的實際作為根本,進而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得到一個新的學習體系。換句話說,學生在步入課堂的時候,并不是什么知識都不會,應該是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具備一部分知識,同時對各種不同的現象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要學生不斷自己構建學習體系的整個環節,也就是說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到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共同使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尋找大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與資源,同時對找的內容展開詳細的分析,建立與之對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新奇,進而得到學習氛圍更加濃厚的課堂。在學習《水的凈化》一課中,老師可以設計如下情景:大家以前所看到的水普遍澄清透明。其后向學生展示進水、純凈水以及污水,讓學生仔細觀察,并且發現其中不同。
2教學內容生活化
著名學過教育學者曾經就說過,教育就是生活,換句話說所有教育的知識都是生活內容。但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普遍更加強調對于解題方法的掌握,而偏離了學生的生活,讓學生不能真正展開實踐。所以當前許多學生再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都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切入。知識的起源就是生活,但同時也應該比生活的層次更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必須緊跟生活的步伐,以生活經驗作為基礎,進而幫助學生體驗生命、體驗生活以及體驗生存,達到探索生活意義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用途廣泛的二氧化碳》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大致掌握二氧化碳的具體作用。同時使用各種不同的碳酸飲料制備二氧化碳,將燃燒的木條放置到裝滿二氧化碳的容器中,觀察木條現象。
3在生活中尋找實驗材料
3.1生活中的實驗
由于新課改為教育者帶來的新理念,老師也在不斷轉換過去的思想,改變以前死板的教學模式,讓化學課堂真正變得活躍。同時在教學的時候還要將生活與化學緊密聯系,使學習到的內容能夠真正使用。設計大量生活中就可以直接操作的實驗,使整個課堂更富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習指導化學學習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3.2設計生活中的實驗器材
在展開初中化學教育的時候,要不斷向學生灌輸環保意識,進而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且老師能夠鼓勵學生使用一些不同的材料,制作實驗器材。這樣不僅可以為學校節省教學成本,還能夠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較為簡單的制作就有將廢棄塑料瓶加上對應數據,在實驗室當作漏斗使用;也可以將平時使用的不需要的注射器作為實驗中的滴管。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知識,在課堂中感受生活意義,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到將知識裝換為生產力的訣竅。同時這樣也可以增強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價值感以及成就感,進而推動學生對學習學習充滿樂趣,提升化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過程性方法 靈動性 知識 經歷
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已經尤其突顯過程性教育的重要性,沒有過程中對知識細枝末節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學好化學知識的。任何學科的主陣地都是課堂,課堂是教師體現不同知識點理解和運用,知識目標達成的場所,課堂是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和獲取學習過程中方法的場所。本人結合近幾年的教學感受來談談化學課堂中過程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化學課堂中過程性教育方法之一是讓學生親歷科學知識
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我們倡導對科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最好讓自己能在教中學,學中教,讓學生能夠在學中經歷和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知識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和強大的正能量,當然@里所說的“知識”,不是一個名詞,不是knowledge,而是指“對知的識”,即認識、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過程。學生在接觸到某一個新的內容時,總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而到更深層次的理解最終到掌握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我們在經歷這個過程的時候往往只是重視感性的認識過程,總是想方設法用圖片或者動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存在,而忽略的學生是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與新知識有關的信息,并且能夠將這些信息能夠重新組合,以便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當在現實的生活中與到與新知識有關的情況時,他會非常從容的用已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解決這一生活問題,非常的從容。這就是自己認識和感悟知識所帶來的好處。
任何知識的獲取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印象深刻且當我們運用的時候才會自如,其實所謂“親歷‘知識’”,就是盡可能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的過程,盡可能讓學生像科學家學習與探索一樣地進行學習。從表面上來理解,可以膚淺的這么認為就是自己動手做,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讓學習變的主動而富有意義;如果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理解的話,不但要自己動手做,還要不斷的去理解知識更深層次的含義,享受整個探究知識的過程和獲取知識的那種成就感。如果再深層次些,我們就要效仿前人也就是科學家,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與交流。我們所遵循的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1)觀察法,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的很多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源于細致的觀察。觀察法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觀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地感知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2)調查法。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學生可以通過上述的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相應的方法來對未知的內容進行主動的探究,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當然任何正確知識的獲得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反復的進行嘗試,就以理科學習為例,任何一個知識定理的獲得都是在無數次的實驗探究后才獲得的。所以“親歷‘知識’”是多么的重要啊。
二、化學課堂中過程性方法之二是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化學的課堂也是需要學生有濃厚的興趣。有人認為化學的課堂只要多做幾個實驗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經過多次的課堂實踐證明不一定,化學的知識的講解不單純靠實驗來體現,還可以通過相應的生活實例來體現,化學的應用不僅僅在工業生產中,可以說生活中處處都有化學,哪怕是剛接觸化學時所涉及的人體的呼吸作用都可以成為一個興趣點,教師不是單純化學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化學知識的引路人,如何引導學生逐步且較快的適應化學課堂,這才是學習化學的真正的意義所在。在化學的課堂上老師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能夠融入到每一個教學設計的環節中來,而不是越來越遠,所以平時的積累和最后知識掌握的多少是分不開的。例如在學習復分解發生的條件時,很多同學都認為是很難理解,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多用點心思,在做實驗的基礎上以動畫的形式來講解抽象的雙交換,價不變或許學生就不會感覺那么的枯燥,也會從本來就緊張的學習中走出來。
三、化學課堂中過程性方法之三是靈動的教學方式
首先我們來理解什么是內在的靈動性,所謂靈動性就是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采用多元、活潑富有個性的教學方式和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使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態度和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進而有效的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靈動的教學關注以下五個方面:(1)關注對學生靈動活潑思維的培養;(2)關注學生課外靈動性活動的開展;(3)關注對科學內容進行靈動性的反思和改進;(4)關注知識的重構和再現;(5)知識點的延伸以及簡化。當然要達到課堂上的這種“動能”,需要課堂的預設的內容要很豐富,每一個與學生互動的環節都要巧妙,不能隨意,也絕不是做做樣子,進行偽科學的探究,那樣的課堂肯定比較僵化,只會最淺顯的內容,這肯定是不行的。
結語
關鍵詞: 化學課程 考試方法 考核改革
我國教育逐年改革、拓展新思路,教育有著新變化。技工教育越來越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傳統的普通教育相比,技工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突出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想搞好技工教育,必須改變傳統方式,采用符合實際的技工教育模式。化學是技工教育專業的重要組成之一,化學課程的考試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其適應技工教育的發展,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創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下面我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1.傳統考試模式的反思與現狀
目前技工學校的化學教學,仍舊沿用傳統教育模塊,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強調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重復練習,并采用一紙期末試卷成績和平時成績作為評價學生成績的標準,這樣造成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被動學習,毫無動手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創新、個性的發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傳統考試的弊端,我院化學教研室對高技化學考試、考核進行探索和改革,取消一部分科目的閉卷考試,改為開卷。有利有弊,利在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弊則在于學生忽視了基礎知識的記憶。而且初步改革顯得單一,為了更好地展示學生的能力,提高其學習動力,鼓勵其個性發展,進一步改革高技化學考試將作為以后的重點。
2.高技化學體系新考試、考核的初步設計
在整合之前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探討,在探討中改革,能夠設計出符合學生創新能力和全面但又有個性發展的考試、考核體系。目前高技化學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技能訓練這三個版塊,針對這三個版塊,我們可以進行探討。專業基礎課我們可以作為重點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強調廣度但不會深入;專業課則作為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拓展,強調深入但不會面面俱到;專業技能訓練則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強調技能的掌握和運用。針對上述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試、考核方法,通過不同的難度和創新層次,學生依據自身能力,參加考評。通過這種形式,對高技化工專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了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
新考試、新考核體系的具體形式:(1)優化考試形式,不同課程采用不同形式,可以為閉卷、半閉卷、開卷、設計實驗、機考或幾種形式相結合。(2)優化考試內容,可采用層次考試,多元化個性考試。(3)必須把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納入考核。(4)在兼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個性、創新的培養。(5)加強考試與教學的結合。(6)考試后必須有反饋,從而加強學生的繼續學習。
3.高技化學體系新考試、考核的適應實踐
(1)專業基礎理論的考核。有了新思路必須進行實踐,從實踐中求可行。將之前的閉卷、開卷考試改為半開卷形式,允許學生考試時帶張A4紙,上面可以書寫有關考試的內容。這樣就會促進學生自主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復習,提高學生上課的認真度,學生會更關注老師上課的主要內容。既克服學生胡亂地死記硬背,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重點知識的記憶能力。試卷可以分為基礎與拓展,基礎只需通過即可;而拓展則重點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的考試模式,重在使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信心,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接受挑戰,激發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嘗試個性考試,可以給定范圍,自主設計問題并進行闡述、解答。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加強平時作業的考核,適當增加平時分,讓學生了解只是考試好就行,平時的學習、考試也是重點。這樣多方面的考試、考核模式才能夠更充分、準確地體現學生的綜合水平,更好地評價學生。
(2)專業課的考核。專業課是技工類化學教育的主體之一,專業課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化學功底,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把該類課程考試、考核形式放在平時,就是抓住平時考核,利用小論文作答、問題闡述等進行評分。例如無機與分析化學這門專業課,我們就可以提出如何制備碳酸鈉及其用途讓學生自主設計制備實驗,讓學生課后自己查資料完成考題。把單一的期末考試改為多層次的考核,能夠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不斷拓寬知識面。專業課的成績評定可以分為平時占70%,期末占30%。
(3)專業技能訓練的考核。專業技能訓練是技工類化學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儀器認知、工藝掌握、軟件熟練等能力,重在動手,一技之長則出于此。對這類課程的考試、考核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用期末考試等衡量學生的能力,可通過做實驗、用軟件的熟悉程度,考核學生。可以用在企業實習的情況,如協助生產,承擔生產任務等具體操作,代替一部分技能專業課程的考試,讓學生通過具體實踐加強學習,從而培養出能做事、會做事的學生,而不是只會答題的學生。
4.問題與思考
如何發揮新考試、考核改革帶來的好處,這就需要上下一心,從院領導重視、教師主導和學生支持。我們所設計的技工化學教育考試、考核改革體系只是一個初步框架,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不僅感到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相應的考核要求也逐步提升。任課教師必須全面了解課程內容和掌握課程的發展方向及課程對生產的幫助,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從而適應新的考試、考核體系。在試點改革中,學生對新的考試、考核方式持有認可的態度,尤其是在學習中考核,使學生考試及格率大大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新、個性及自主學習的今天,課堂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如何公平公正有效地評價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充分發揮新考試、考核的主導作用,需要每個教師去思考、去探索。新考試、考核的改革也會帶動教學管理的革新,只有教、學、考三者相結合,才能夠更好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只有教育思想轉變才能更好地對考試、考核地改革,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是關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的改革才能進行下去。因此,要真正建立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的考試、考核體系,必須從思想、制度、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整體改革,并不斷去探索、去改革,打造適合現代化教育,符合技工類學校化學教育的考試、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周欣欣.化學教育專業考試及考核體系的改革[N].甘肅高師學報,2004.
人們往往將理論等同于科學,常常用一套幾乎完全相同的標準來解釋“理論”和“科學”。在我們的印象里,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是屬于科學的知識。我們從中也可以體會到判斷一門學科是否屬于科學的主要標尺:拒絕主觀性,不含價值判斷,與客觀相符。如果單從概念、原理出發,還看不出會計理論可能并不算是科學。但如果要用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準則來衡量,會計理論確實和科學存在很大距離。
究竟應以何種標準來界定會計理論的科學性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借助科學哲學的力量。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霍里斯和內爾曾簡要歸納過有關科學的準則,其核心內容有:“只有通過檢驗才能證明知識的正確性;分析性論述沒有事實依據;檢驗一種理論,就是看這種理論的預測是否成功;科學中不存在價值判斷等。”偉大的哲學家波普創立了“證偽主義”。他在否認經驗“證實”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學的劃界標準:“一個命題只要它是可檢驗的,可證偽的,就是科學的;反之,不可檢驗的,不能被證偽的,就屬于非科學的。”拉卡托斯認為,任何理論,凡能預計新事物就是科學的,否則就是不科學的。總結以上幾種觀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任何理論的科學性都要通過檢驗來下結論。一般認為,一種理論的基本檢驗是它的解釋和預測能力。
美國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確指出:“會計理論真要在開拓會計的理解上或對會計實務的影響上有說服力,它們就必須接受檢驗或證實。這種檢驗包括:①關于現實世界的前提,應該以報表和可觀察的現象一致為依據;②各種理論說明的相互關系,應該就其合理的一貫性予以檢驗;③如果任何一個前提是以價值判斷或無說服力的經驗檢驗為依據的,其理論結論或經過檢驗的假設應受獨立的經驗檢驗。”按照亨德里克森的論述,一種會計理論若能經受住這三方面的檢驗,其科學性就相對可靠。
二、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科學性的比較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形成科學理論的前提,科學研究成果的質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學性的極為重要的標準,研究方法和利用這種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論在科學性上是統一的。目前主流會計理論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為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
規范會計理論是一套關于會計“應該是什么”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通過一系列基本會計原則,會計準則的規范性要求,從邏輯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優化會計實務是什么.進而指導會計實務,實現會計實務的規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論”的研究路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歸納法和演繹法,研究的過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結果難以驗證,不能為自身提供科學性的依據,它的科學性需要利用實證的方法來檢驗。
實證會計理論則是一套關于會計“是什么”的系統知識體系,為解釋現行會計實務和預測未來會計實務提供理論依據。它采用“假設——推論”的研究路徑,主要方法是實證方法,主要內容是證偽。它不是以個人的知識和價值觀來判斷,而是建立在實際觀察和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盡可能排除研究對象作為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這就使研究具備了可驗證的特點,從而突出了它的科學性。
就科學性而言,實證會計理論優于規范會計理論。這種優越性來自于實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實證方法引入了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注重經驗檢驗,所獲取的證據是客觀的、可直接或間接觀察的事實,因而有助于消除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的不切實際的假設以及價值判斷;實證研究中運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能以數量化的形式,較精確地描述會計現象的區別與聯系,從而使理論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精確性。這符合當代科學發展的趨勢。方法論上的特點,使實證會計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和預測能力,可以評價現有會計原則的合理性,這是規范會計理論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有人甚至認為,只有實證方法應用于會計領域之后,會計理論的研究才具備了科學的性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①實證研究方法并不排斥規范研究方法,只是強調“假設——推論”范式,因其特有的科學性,已成為主流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這一范式中充分運用了歸納和演繹的方法,例如:形成合理的會計假設時運用歸納法,指導會計理論時運用演繹的方法;另一方面,規范研究如果僅借助于抽象思維,它的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質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強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實際驗證。實證研究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所以說,實證分析亦是得出規范理論的必由之路。②實證會計理論并不排斥規范會計理論。規范會計理論在對會計實務的規范和指導上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規范研究有利于誕生新思想、創造新知識、提出新的假設命題。但規范會計理論只有建立在實證會計理論的基礎上才更具有科學合理性。
三、會計理論研究的科學化潮流
正因為實證會計理論的科學性,從本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在科學哲學思潮的感召下,伴隨把經濟學和管理學變為科學的呼聲,在西方會計理論界掀起了一場范式革命,拉開了會計學科學化的序幕。經過30年的努力,科學主義的會計學術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在為“決策有用”這一會計目標尋求可驗證命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信息觀、計量觀、契約觀三大理論架構,成為當代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和基本范式。會計學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從手藝發展為技術。再從技術發展成藝術,30年前終于踏上了科學化的不歸路。
體現會計理論研究科學化趨勢的實證研究,到80年代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一些有影響的學術刊物.如美國《會計理論》(The Accounting Review)、《會計經濟學》(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除一些評論性文章外.幾乎找不到非實證研究的論文。英國的代表性雜志《會計組織與行為》(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從 80年代起,也大量刊登實證研究的論文。可以說,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會計理論研究,都可以歸入實證研究的范圍。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學化,在美英等發達國家主要表現為實證研究的完善與發展,以及更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創立與應用。據臺灣《會計研究月刊》第107期介紹,臺灣五所大學94屆畢業生的85篇碩士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實證研究的方法。總之,會計理論研究的科學化潮流已席卷全球,除了順應這股潮流之外別無選擇。
目前,將課程教學與企業項目實踐相結合是產品設計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趨勢。在北歐,產品設計課程教師多具備數年設計工作經驗,許多教授與企業合作,以真實的產品設計開發案例和工廠式的教育模式來培養學生;在美國,產品設計課程注重與企業協作,設計課題常源于企業實踐;香港理工大學在產品設計課程中采用了教學工廠模式,讓學生在模擬的企業氛圍與環境中接受多元化的設計教育。因此,通過對產品設計課程中項目化教學方法的研究,進而探索產品設計課程教學的新思路與新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并突出設計專業的辦學特色,為高校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一、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1.目標與需求
當前產品設計教育目標定位往往注重人才類型與規格等宏觀角度,這對課程教學的內容設置及實施沒有多大的指導價值,不利于創新型設計人才的培養。相反,企業更為關心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完成真實定位的設計任務及目標、能否通過優秀的設計開拓市場,這要求設計教育工作者對產品設計的過程和行動有實地研究和切身體驗。學校培養人才的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因此培養目標的確立必須來自社會需求,課程設置必須能充分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1] 。因此,產品設計課程教學目標要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合理的教學監控機制解決目標與需求脫節問題。
2.理論與實踐
國內的產品設計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確定往往是以學科知識為邏輯參照點來進行排列設置,這種線性排列的課程教學內容與真實設計情境間的聯系度較差,進而使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向偏離設計實踐的行動體系而較多地關注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最終不利于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整體素養的提升。另外,在一些工科院校的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缺乏將基礎知識有機融合的過程,機械仍是機械、藝術仍是藝術,學生很難將割裂的基礎知識糅合成綜合能力,最終形成了缺乏啟發與實踐的課程教學現狀。
二、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建構
1.設計實踐為導向的教學理念
項目化教學模式是指在課程中學生在任課教師及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個相對獨立與完善的設計案例流程。因此,在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學生是設計實踐過程與活動的行動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這是一種有目標并強調通過行動來學習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主張以設計實踐為導向,以設計項目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行動過程為途徑,通過師生及同學間的合作開展設計行動,從而彰顯產品設計課程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實踐屬性。
2.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的教學途徑
(1)校企共建產品設計課程教學
產品設計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是企業項目與學校課程的有機結合,其中企業研發項目是課程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與訓練環節,可使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設計實踐。校企共建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是由校方和企業共同為學生提供課程基地,共同進行設計實踐教學與訓練;課程教學基地以學校為主導,結合企業設計實踐方向或單個設計實踐項目,以訓練單元的方式完成;每個訓練單元應在2至4周內完成,時間安排機動靈活,對企業的生產活動影響也比較小,這樣學校就完全可以選擇周邊適合的企業進行課程共建,實施的難度相對較小。
校企共建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產品設計課程的理論教學,主要利用企業設計資料或成果案例;這種形式中不但豐富了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而且學生在課程中可以感受到所學知識的真實應用與實踐意義,從而加深對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內涵的理解。
二是產品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利用企業的項目資源與高端設備,課程教學中將企業需要開展的設計項目結合到課程實踐環節,通過企業中有經驗的工程師和校方任課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設計實踐項目。在這種形式中為企業帶來不同視角的基礎性設計研究資料,也促進了學生設計實踐水平的提升,最終使學生能在設計實踐中學會將理論知識與設計目標轉化為可應用的案例,大大提高了產品設計課程教學的質量。
(2)專業能力互補的課程教學整合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幾乎沖擊著所有經濟領域和制造產業,這要求設計教育工作者應按照時代的發展培養產品設計師,結合經濟形勢、企業發展狀況等因素調整和完善教學計劃,形成以地域和辦學特色為差異化的教學模式,以配合就業需求[2]。產品設計課程中的設計實踐過程既包含實踐意義,更應具有創新性的屬性,因此在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中要建立起交叉型的教學團隊,課程中不僅要討論產品設計的問題,還需要對工程、設計、營銷等多方面展開討論。課程中要注重應用型知識的傳授,要求通過案例解析和項目實踐使學生對所學理論、原則和程序進行融會貫通,加強課程的體驗性。此外,在課程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以地方產業特色為主的設計訓練課程,因為只有在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前提下所確定的教學材料,才能具備良好的發展動力與展開效力。
三、對產品設計課程中項目的形式思考
1.結合實際確定項目素材
產品設計的項目素材是課程理論教學環節的重要依據及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主要媒介,教學中項目材料應帶有顯著的科學性、時代性、行業性、藝術性等特征。因此,項目化教學方法的教學材料需要有效發揮企業在設計實踐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應該是企業在設計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特征性案例。
2.重塑項目情境與主題任務
產品設計的項目化教學要結合各自學校的辦學實際和企業的發展狀況,需要認真做好教學材料的分析工作,有針對性地對原定的設計實踐情境進行重塑,使由企業主導型項目轉變為學校主導、師生主體、校企聯合的項目研究情境。在此原有的設計主題可能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但主題工作任務的再構不可改變原主題任務的內在本質,師生應從設計概念的提升等角度結合學校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重構設計任務。
在此,設置的項目應具有可逆性,可由課程教學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推導項目,由項目本身也可以推出所需要的知識點和能力目標[3]。接下來還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塑造學生的設計實踐素質為出發點,指導學生將任務分解成一系列既具體可操作又具有一定創新性與挑戰性,并具備一定關聯性的工作任務。與此同時,課程教學中需要以學校實驗室等校內設施模擬設計任務的真實環境,教師適時給予指導,讓學生在實踐問題及困難的解決過程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任務。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產品設計教育還遠遠跟不上產業的需求,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設計教育中的創新性設計實踐環節。產品設計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時間與空間有效利用,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設計實踐能力和增強專業素養的最終目的,也為設計教育提供模式體系的參考依據。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要想建立相對成熟和完善的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產品設計人才,需要我們依據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樹立全新思維,進行科學、大膽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學軍:《復合型、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8月。
一、明確師生職責
研究課課堂是師生交互合作的課堂,需要對雙方職責進行科學的定位,包含教師的自我職責定位和學生的自我學習定位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意識到自己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并非是學生唯一的信息源.要引導學生去多元化地吸收知識和信息.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坦誠相見,引導學生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思維的碰撞,促進高中化學研究課教學有效地開展.
其次,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化學知識研究的主體,不能過分依賴老師和課本,而應該主動地思考問題,爭取將自己的觀點與同學、與老師對話和交流.
此外,由于家庭環境、學生學習基礎和性格上的差異,學生在化學研究、學習和交流過程中難免會表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教師在實施研究課教學時,思想上要客觀地看待個體差異,要具有包容心態、尊重差異,產生研究、展示、交流的意愿.也就是要充分地釋放對學生的愛,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和愛護,學生才會更加努力地研究化學知識,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對話與討論之中.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制定研究方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研究呢?在化學研究型課程中應該提倡教師設置合理的情境,由小組成員結合情境合作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案.
學生在合作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案時,學生的思維正緊鑼密鼓地運用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學生思維針對研究對象的特征和現實情況的變化可能對課題的研究方案進行指定和調整的思維活動.化學研究課的研究主題是具有現實性、復雜多變性和開放性的,學生要對其具備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在學生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案時首先會激活與該課題有關的那部分認知結構,并且小組成員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調研.小組成員要不斷進行溝通,引發頭腦風暴,互相啟發.通過這種方式補充整個小組的知識資源庫,重構了小組成員的認知結構.之后,小組成員根據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分析現實情況,選擇研究方式,初步預期研究步驟和可能遇到的困難.通過不斷地溝通、辯論、協商,達成共識.在整個設計研究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對自己有關的認知結構的不斷反省,對實際情況的認真分析,綜合各種情況,培養了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例如,和學生一起研究“硝酸”時,可以通過文本材料介紹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波爾在二戰時期用王水溶解金質獎章的愛國故事,讓學生知道愛國不是盲目的,學習科學知識更能為國多做貢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用初中化學課本上的一句話“硝酸與金屬反應一般得不到氫氣”.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兩段材料,從中可以發現硝酸可能具有的性質,提出一些探究的方向.學生提出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還應該具有強氧化性,理由是:金是一種很穩定的金屬,能夠發生溶解,肯定王水中存在強氧化劑,鹽酸是大家熟悉的物質,不具有強氧化性;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得不到氫氣,肯定不是H+在得到電子.學生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且不活潑的金屬銅來探究硝酸的性質.
科學探究不是漫無目的和胡亂猜測,首先需要進行理論分析,研究實驗的可行性.課堂中的實驗也不是盲目實驗,而要服務于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
探究硝酸性質,教師引導學生首先進行理論探討:銅被硝酸氧化,H+不具有強氧化性,必然是+5價氮元素得電子化合價降低,生成低價氮的化合物,可能是學生前面已經接觸過的NO2、NO等物質,氮氧化物是大氣污染物、有毒氣體,所以設計實驗裝置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尾氣如何處理,學生類比前面SO2的性質,設計的實驗是:在大試管中放入銅片,然后加入濃硝酸,立即箍上氣球,[TP12GH04.TIF,Y#]如圖1所示. 從實驗中觀察到反應十分劇烈,溶液呈藍綠色,放出紅棕色氣體.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以及氧化還原規律寫出反應方程式:Cu+4HNO3[FY=]Cu(NO3)2+2NO2+2H2O,得出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仿照碳跟濃硫酸的反應,寫出碳跟濃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三、問題引導,幫助學生調整研究策略并提升高級思維能力
制定好的課題研究方案是學生對該研究可能發生情況的一個預測,而在實際情況中很多情況會超出學生的預估.自主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可以使學生在研究進程中明確意識和體驗到現實情境中哪些是與自己的認知結構、分析結果、預期的變化等不相符合的,更真實地體驗到自己的認知如何去貼近實際情況,獲得最直接的經驗.并且根據現實情境修改研究方案,調整所用的策略,運用更有效的方式,從“一種方法”到“聯系組合”,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到了研究過程中怎么辦?筆者認為我們還應該借助于問題來幫助學生撥正研究的方向.
還以硝酸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請學生仍使用圖1裝置嘗試探究銅跟稀硝酸的反應,結果發現銅跟稀硝酸反應緩慢,試管中也有紅棕色氣體出現.借此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的研究深入化: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工程素質養成;工程化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94-02
一、前言
2003年底,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提出在我國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建議和計劃,并得到教育部的認可和支持,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具有劃時代的象征意義。研究型大學是以知識的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1,2]。目前,許多學校在發展規劃時,都提出了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定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到了大眾教育,教育事業得到了大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問題,例如,專業內容更新不及時、課時減少、實習和實踐環節缺乏等,導致工科類學生缺乏基本的工程素質,目前工科學生存在的眼高手低的現狀,達不到用人單位對工科學生的工程素質要求,導致一方面學生就業困難,而另一方面企業又難于招到合適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在工程素質養成和工程化訓練方法方面進行改革。作者經過幾年來的改革和實踐,取得了積極效果。本文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對其他學科專業的本科辦學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工程素質的培養
工程素質是指從事工程實踐的工程專業技術人員的一種能力,是面向工程實踐活動時所具有的潛能和適應性。工程素質的特征是:第一,敏捷的思維、正確的判斷和善于發現問題;第二,理論知識和實踐的融會貫通;第三,把構思變為現實的技術能力;第四,具有綜合運用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工程建設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達到預期目的。工程素質實質上是一種以正確的思維為導向的實際操作,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創造性[3]。工程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廣博的工程知識素質;二是良好的思維素質;三是工程實踐操作能力;四是靈活運用人文知識的素質;五是扎實的方法論素質;六是工程創新素質[3-5]。工程素質的形成并非是知識的簡單綜合,而是一個復雜的漸進過程,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素質要素融合在工程實踐活動中,使素質要素在工程實踐活動中綜合化、整體化和目標化。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體現在教育全過程中,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不同工程專業的工程素質,具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工程環境,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環境和條件差異進行綜合培養[6,7]。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的工程素質的養成以及相應的培養計劃的制定。
1.教師的工程素質培養。研究型大學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平臺,只有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教師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目前各高校選擇留校的青年教師基本上都要求有博士學位,他們的基礎理論比較深厚,卻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薄弱的現狀,因此加強青年教師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教師除了參加實驗和實踐環節的教學之外,還應該參加各種實習的指導,通過實習指導熟悉企業生產過程,了解生產技術,密切生產實際與專業教育的聯系;重視應用型和工程型科研課題的研究,深入實際不斷提高自身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
2.課程設置的規范性。課程內容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計劃劃分為通識基礎課程、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等環節。加強文理學科相互滲透與結合,打破學科界限,引導學生跨學科選修課程;更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加大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基礎課教學,培養基礎寬厚、能適應職業變化的人才;增加選修課程,擴大選修課比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三、工程化訓練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和實驗設備不足,原來一個授課班30~60人,現在變成150~180人,甚至更多,教學效果難以保障。由于課時少,許多理論又講不透徹,教材更新又不及時,不僅課堂也出現了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實驗環節也難以落實到位。幾年來我們針對這些制約學生動手的實際問題,結合單位實際,加強了工程化訓練環節的落實,取得了一些積極的進展。
1.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之間的聯系,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教學課件等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使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得到理論知識的學習,補充了課堂的理論知識。
2.建立口袋實驗室,將單片機、DSP和ARM等實驗板逐步小型化,學生放到口袋里,課余時間即可隨時隨地地用筆記本通過USB接口調試程序,加強學生的動手興趣和培養動手能力,將理論和實驗課時拓寬。
3.科技訓練計劃。每年暑期單獨開設5周的小學期實踐環節,設置工程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集中時間完成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動手制作,訓練內容由易到難;通過實際動手制作、調試、總結報告和答辯等環節,增強的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4.鼓勵參加各種競賽。為加強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如電子設計大賽、智能車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文化課的興趣。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這些訓練,加強了對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基本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這些團隊的示范和引導,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與探索的興趣和潛能,對倡導理論聯系實際、求真務實的學風和團隊協作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研究型大學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有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還要具備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型大學的工科學生尤其如此,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僅不可偏廢,還必須大大加強。在現有條件下,如何制定從教師到學生的一整套實踐方案是個難題,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才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幾年來的學生工程素質養成、工程化訓練方法的改革,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各類賽事中屢獲獎項;畢業學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5%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振國,王輝.如何建設研究型大學[EB/OL].http://.cn,2003.12.
[2]周哲瑋.建設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J].上海大學校報,2008,(537).
[3]樸雪濤,王懷宇著.大學制度創新與中國研究型大學建設[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4]張德安.行業特色高校建設研究型大學之概念認定及路徑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3).
[5]劉佳,柳小玲.研究型大學條件建設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6,(04).
[6]王革,周紅蕾,牛宏泰.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幾點思考——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1).
關鍵詞 :DNA生物傳感器;切刻內切酶;量子點;電致化學發光;信號放大
1 引 言
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的不斷發展,低濃度特定DNA序列的超靈敏檢測在臨床診斷、基因突變檢測等生物學研究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意義[1~4]。與熒光法[5]、石英晶體微天平法[6]、比色法[7]等眾多的DNA檢測方法相比,電化學發光法因其方法簡單、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和選擇性好而得到了廣泛應用[8~10]。
目標放大和信號放大是提高DNA檢測靈敏度的兩種常用方法。傳統的目標放大方法如聚合酶鏈式反應(PCR)[11]、依賴核酸序列的擴增技術(NASBA)[12]等因高的放大效率、靈敏的檢測效果而被廣泛應用[13]。然而這些方法一般都需要特殊的設備或昂貴的檢測儀器,存在耗時、易污染、成本高、操作不便等缺點[14]。相比之下,通過目標物提高檢測靈敏度的信號放大技術,快速、簡便,已成為超靈敏檢測DNA的研究熱點之一[15~18]。切刻內切酶信號放大是近年來逐漸采用的低濃度核酸的檢測方法[19]。探針DNA與目標DNA結合成雙鏈時,形成切刻內切酶的識別位點,內切酶對探針DNA進行剪切,使得目標DNA被釋放出來,并進行循環利用,實現檢測信號的放大[20~24]。
電化學發光法不僅具有化學發光分析的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和儀器簡單等優點,而且電化學分析控制性強,選擇性好[25]。量子點作為一種新興的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光學性質,如高穩定性、不易分解、熒光壽命長等[26],已被作為生物傳感器的標記物和信號探針[27]。近年來,利用量子點高效及穩定的電化學發光性能研制的電化學發光生物傳感器備受關注[28~31]。然而,將量子點優異的電化學發光性能與切刻內切酶的特異性相結合,進行目標物測定的研究至今未見報道。
本研究基于切刻內切酶的信號放大和量子點高效的電化學發光性能,建立了超靈敏檢測DNA的方法。通過自組裝方式將捕獲DNA(cDNA)固定在電極表面,靶DAN分子(tDNA)與其特異性雜交形成雙鏈,利用切刻內切酶對形成的雙鏈中的cDNA進行識別和切割,釋放出tDNA序列,參與下一輪的雜交和酶切。本傳感器制作簡單,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MPIE 型電致化學發光分析系統(西安瑞邁分析儀器有限公司),采用三電極系統:工作電極為金電極(直徑2 mm),參比電極為Ag/AgCl(飽和KCl)電極,對電極為鉑絲電極。PGSTAT128N Autolab 電化學工作站(瑞士萬通有限公司);UV2400PC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F7000 熒光儀(日本日立公司)。
氯化鎘(CdCl2?2.5H2O)、碲粉(Te)、硼氫化鈉(NaBH4)、巰基乙酸(TGA)、巰基乙醇(MCH)、N羥基琥珀酰亞胺(NHS)、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亞胺(EDC)購于上海Aladdin公司;切刻內切酶Nt.BstNBI(New England Biolabs有限公司);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餾水。DNA序列均購自于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使用時用TE緩沖液(10 mmol/L TrisHCl, 1 mmol/L EDTA, 100 mmol/L NaCl, pH 8.0)進行配制和稀釋,堿基序列如表1所示。
2.2 水溶性量子點的制備
CdTe水溶性量子點合成方式參考文獻[32]的方法并稍做改進。將250 mL 0.0025 mol/L CdCl2溶液倒入三口燒瓶中,磁力攪拌,通氮氣除氧15 min,接著加入100 μL TGA,并用NaOH調節至pH≈10,繼續通氮氣10 min,封口。
量取3 mL二次蒸餾水倒入另一個50 mL 三口燒瓶中,同樣通氮氣除氧。稱取0.36 g NaBH4和0.144 g Te粉加入水中,在65℃水浴和磁力攪拌下反應,直到黑色Te粉完全消失,得到紫色透明的NaHTe溶液。將得到的溶液倒入上述含有CdCl2溶液的三口燒瓶中,95℃水浴中攪拌回流2 h,得顏色透明的CdTe水溶性量子點。
2.3 電化學發光DNA生物傳感器的制備
將金電極用0.05 μm Al2O3拋光至鏡面,分別置于50% (V/V) HNO3、無水乙醇、水中超聲清洗后,浸入含有1 μmol/L cDNA溶液中過夜,cDNA通過SAu鍵自組裝在電極表面。將修飾電極浸入到巰基乙醇溶液中,避光孵育1 h,封閉其非特異性結合位點,分別用0.1 mol/L PBS緩沖液和0.5 mol/L NaCl溶液清洗,制得電化學發光DNA生物傳感器。
15 Hu Y H, Xu X Q, Liu Q H, Wang L, Lin Z Y, Chen G N. Anal. Chem., 2014, 86(17): 8785-8790
16 Lin C S, Chen Y Y, Cai Z X, Luo F, Wang Y R, Chen X. Electrochim. Acta, 2014, 147: 785-790
17 Chen J H, Zhang J, Guo Y, Li J, Fu F F, Yang H H, Chen G N. Chem. Commun., 2011, 47(28): 8004-8006
18 Zhou F L, Li B X. Anal. Chem., 2015, 87(14): 7156-7162
19 Kiesling T, Cox K, Davidson E A, Dretchen K, Grater G, Hibbard S, Lasken R S, Leshin J, Skowronski E, Danielsen M. Nucleic Acids Res., 2007, 35(18): e117
20 Zou B J, Cao X M, Wu H P, Song Q X, Wang J P, Kajiyama T, Kambara H, Zhou G H. Biosens. Bioelectron., 2015, 66: 50-54
21 Zhang K, Wang K, Zhu X, Zhang J, Xu L, Huang B, Xie M. Chem. Commun., 2014, 50(2): 180-182
22 Xu W, Xue X J, Li T H, Zeng H Q, Liu X G. Angew. Chem. Int. Edit., 2009, 48(37): 6849-6852
23 Luo F K, Xiang G M, Pu X Y, Yu J C, Chen M, Chen G H. Sensors, 2015, 15(2): 2629-2643
24 Li N, Gao Z F, Kang B H, Li N B, Luo H Q. RSC Adv., 2015, 5(26): 20020-20024
25 Blackburn G F, Shah H P, Kenten J H, Leland J, Kamin R A, Link J, Peterman J, Powell M J, Shah A, Talley D B. Clin. Chem., 1991, 37(9): 1534-1539
26 Michalet X, Pinaud F F, Bentolila L A, Tsay J M, Doose S, Li J J, Sundaresan G, Wu A M, Gambhir S S, Weiss S. Science, 2005, 307(5709): 538-544
27 Huang H P, Zhu J J. Biosens. Bioelectron., 2009, 25(4): 927-930
28 Hai H, Yang F, Li J P. RSC Adv., 2013, 3(32): 13144
29 Hai H, Yang F, Li J P. Microchimica Acta, 2014, 181: 893-901
30 WEI XiaoPing, YANG Feng, DING Fan, LI JianPi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7): 942-947
魏小平, 楊 峰, 丁 [, 李建平. 分析化學, 2014, 42(7): 942-947
31 HAI Hong, YANG Feng, LI JianPi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6): 841-846
海 洪, 楊 峰, 李建平. 分析化學, 2012, 40(6): 841-846
32 Yu W W, Qu L H, Guo W Z, Peng X G. Chem. Mater., 2003, 15(14): 2854-2860
33 Jie G F, Liu B, Pan H C, Zhu J J, Chen H Y. Anal. Chem., 2007, 79(15): 5574-5581
34 Herne T M, Tarlov M J. J. Am. Chem. Soc., 1997, 119(38): 8916-8920
35 Hu R, Liu T, Zhang X B, Huan S Y, Wu C C,Fu T, Tan W H. Anal. Chem., 2014, 86(10): 5009-5016
36 Li F, Yu Y Q, Li Q, Zhou M, Cui H. Anal. Chem., 2014, 86(3): 1608-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