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新教育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體育;體育教學;創造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11-0059-01
面對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就成了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以“健康第一”為指向,努力構造課內加強,課外延伸的體育與健康新格局,適時融入身體健康、重在參與、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等領域的教學內容,倡導從情感入手,在發展體力的同時,進行知識、情感、意志并重的人格教育;倡導啟發式的教法和創新式的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終身體育能力和意識的培養。
一、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體育的促進
體育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與生俱來的創造源泉,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創造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勢必更進一步影響著將來新的教學觀念的產生,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創新教育與學生的主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復雜的辯證關系,兩者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不斷深入、不斷發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了學生主體才可能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才可能舉一反三,深刻理解知識,善于運用知識。反過來促進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能極大地促進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不同的思維方式使體育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化。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的思維由原來的被動思維,變為主動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激發他們學習體育的深層動機,從而使得學生更好的學習,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有所創新。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傳統的課堂教學格局變得豐富多彩。創新能力的提高,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發揮學生最大的能力,使教學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1、激發體育學科的學習興趣。一個創造性的形成和發展,有賴于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著重開始人的創造潛力,把發展創造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培養學生的控索性。讓課堂充滿創造力,即使學生產生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
體育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在體育活動實踐中有其不同的意義,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愛好是一種行為的積極表現,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可就越強。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是在提高人們對體育活動意義認識的基礎上促進他們對此發生興趣、愛好,以致形成了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成為生活節奏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的重要部分。
2、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最積極的教學因素,在體育教學中更應發揮其主動能力,在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時,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要相信學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同時給予的自由支配時間是學習任務的,是在教師精心策劃下,用來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要給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機會;教學難度的設計要有梯度,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習內容。要時刻注意對學生提出讓其能積極主動思考的問題,以培養其積極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在各種各樣的體育教學中不斷發現各種知識、技術之間的聯系,并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才能使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得以實現。
3、體育教學中倡導學生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從體驗和反思中獲得進步的學習方式。體育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它屬于技藝類課程,其思維特征是以主體體驗為依據的求同思維。我們日常所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通過體驗習得運動技術的真實寫照。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了體育運動技術、技能學習著一門道,往后就要通過自己不斷地體驗并對照教師及友伴的動作,結合自己以往的經驗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感知,以獲得新的感悟。
4、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1)激發動機。教師明確地向學生提出該課時或該單元的學習要求,對人的身體和心理有何必要,有何益處,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親歷。并在此范圍內發展、創新。
(2)預設鋪墊。教師根據身體練習的內容確定相匹配的準備活動,設定相適宜的運動負荷,鋪設逐步加大練習難度的臺階,作好相適應的安全保護工作,并通過嘗試、展示等激發學生的想像。
(3)創設情景。情景既包括客觀存在的真實情景,也包括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而創設的情景。利用和創設一個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情景,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喚醒學生的積極體驗,能促使學生的身體認知和主觀感受。
《景點講解》課程不只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主修專業課,還是國家導游資格證考試的考試科目之一。本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保證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具備基本的導游素養以及所需的必要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旅游管理專業的完備的知識系統,培養學生的從業能力。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與掌握程度關系到日后在工作中的發展。
一、《景點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問題
(一)書面語表達形式
眾所周知,旅游管理的學生在畢業后的,主要的就業方向就是導游,學生在學校中沒有獲得足夠的實踐性知識與技能,在進入工作狀態之后,需要學習的東西就會突然增多,無形中給剛剛畢業的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景點講解》是課程的名稱,一般使用的教材都是《景點導游詞》,比如《廣東導游詞》?!稄V東導游詞》的缺點就是:部分景點的內容數據錯誤、資料陳舊、都是書面語的表達方式,不符合學生在行業實踐中帶團操作需要。
(二)內容陳舊
《景點講解》這門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有些太過于陳舊,已經嚴重的與時代脫節,所教授的內容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當學生在實際的帶團過程中就會發現所學的內容與當前的具體現實不符,給學生在實踐的帶團操練中帶來了困擾,給原本就是初涉社會的學生增添了麻煩。
(三)機械式授課方式
由于《景點講解》這門課程是導游證考試的科目之一,所以為了考證,許多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而忽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本文會著重的闡述如何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新的教育思想以及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1]。
二、《景點講解》課程的課改措施
(一)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1.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景點講解》中的一些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大多都是書面語形式,學生就會開始感覺教學過程乏味枯燥,沒有興趣。所以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可以充分的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來收集資料、通過制作PPT的形式來實戰演示以及像電視中的旅游頻道一樣,通過短片的拍攝來講解一個景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
2.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景點講解其實就是口語表達的一種方式,在講解中需要借用語言以及肢體語言對景點進行描述。所以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設置一些活動課或者競賽讓學生站在講臺前表達自己的想法[2]。例如,我們可以開展“走遍中國”的活動,讓學生在全國的著名景點中抽取一個景點,作為自己的主題,然后通過網上收集資料,制作精美的PPT進行展示與講解,班級的其他同學可以充當游客,提一些問題,老師對每個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與打分,通過這樣的活動,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應變能力。
3.增進家鄉情懷的培養。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感情,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學校地處中國的南大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而且大多數學生都來自廣東的不同城市,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學生了解廣東的自然景象以及人文資源,學生應當了解廣東的特色旅游項目并且對其進行詳細的描述,而且還要結合《景點講解》教材的理論知識作為框架。
4.增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置,講授的知識才真正的有價值,學生也希望自己在學習上可以獲得成功。但是即使學生的思想態度是積極地,但是因為他們不能夠很好運用各種學習方法,所以效果往往不太理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具體化,在課前,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增加交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獨立的解決問題,教師只是起到指導的作用,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利用情景教學法,提升教學效率
在對《景點講解》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時,情景教學法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此方法是教師依據所教授的知識創設一種生動的情景,讓學生真實的體會到導游工作,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作為導游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
1.創設教學情景,提高學生實戰能力。我們在創設情景時要注意循序漸進,由于學生大多習慣了傳統的課堂,所以在使用情景教學法時,教師要注重由易到難,例如在講解《導游詞》時,可以先讓學生在情景之下講解歡迎語,之后再慢慢的進行模擬導游,進而講出全部的導游詞,在這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講解內容和形式等進行規范。此外為了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可以在情景中設置游客問問題的環節,切實的讓學生體會到真實的場景。
2.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真實情景實地演練。我們目前使用的《景點講解》這門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課堂上演練的再好,都不如走出課堂,真正的進入到景點中,進行實時的訓練,這不只是僅僅訓練學生的實際演練能力,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機。而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時,也要將本地的旅游資源作為案例,讓學生具有真實的體驗,還要積極的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景點的講解中運用課堂上的知識。通過這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口語表達的綜合能力。
一、對體育課程中資源的改革和利用
體育課程以往的教學理念過于古板、沒生氣,對此學生積極性不高。要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就要對體育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資源的創新和大膽的改革,打破并改造傳統的體育項目,對新興運動項目運用到其中。例如:將以往投鉛球和跳高等項目,改為炸“碉堡”、“跳馬”的游戲形式,還可以利用學生平時愛玩的游戲和運動,結合到體育課程當中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體育新課程的價值得以體現,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二、新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多元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理念,重在學生是否喜歡和適應其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理念的體育學習中,主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理念、心理理念,根據其特點教學生學會學習。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我們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上,要將體育新課程從設計到實施有效地運用到其中。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例如:在足球項目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之間互相探討和交流學習,并總結出在其比賽中傳球的技巧、和角度的把握,通過親自實踐、合作和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索,打破在教學中傳統示范、講解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增強學生對體育學習方面的興趣和感性方面的認識,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電視、錄像、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現其魅力和鍛煉方法及技巧,來實現體育新課程理念的目標。
三、創新教育融入體育課堂教學
(一)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上,不僅要對理論學習的主體性進行加強,還要加強培養多種素質的教學方式
老師要發揮自己的導向作用,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體育教學的內容,可以通過故事情節、角色、游戲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進行學習、鍛煉,從而達成目標。在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上,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通過啟發式、發現式的教學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優化教學質量,使教學由枯燥型轉變為快樂型,使體育課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
(二)在新課程理念中的師生關系與傳統的觀念不盡相同,其表現在,傳統的觀念上呈現為‘一朝為師,終身為父’的舊觀念,在課堂上一味的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視而不見
而現在的老師在學習中與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老師不是領導者而是指導者,不應是管與被管的關系,新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引導學生,而學生根據自己喜好進行自主的發揮,使學生對體育教學增加興趣。師生關系的和諧性、友好性,培養了其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發展。
四、課外的體育活動要充分利用
體育教學的新課程要想有效的完成,我們體育老師除了教學過程中要搞好課堂教學外,還應注重課外的一些體育活動。課外活動的充分利用,會對體育教學新課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會更有效地完成。所以,在中學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應有目的地、有計劃的開展多式多樣的有關體育方面的活動,比如舉行有趣味的運動會、運動項目考核等,以此實現體育教學的內、外結合。對課外的體育活動,在滿足學生們的興趣愛好上,我們還可以將傳統項目與新穎、有活力的體育項目互相結合地進行。還可以通過建立俱樂部的形式,把比較流行的運動項目引進學校來,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自我練習。不僅使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了鍛煉,還豐富了課余生活,讓學生們的學習壓力得到了有效地緩解,更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五、學生終身的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分析
自體育教學新課程理念改革以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其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老師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其能力的提高,要加強對學生在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和鍛煉。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的特點,來制定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促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培養積極的自我價值觀,增強其終身體育的意識。初中體育課程以往都要求學生在許多運動項目上都要學,而學生從心理上產生了抵觸,因此嚴重地導致了其厭惡心理,失去了對學習體育的興趣。初中體育新課程改革的亮點,是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體育新課程的改革,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找到了自己的運動愛好和專長,增強了學生自我價值觀。
總之,初中體育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發揮新課程改革的作用。老師應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創新學科中改變教學觀念,大膽嘗試創新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完善初中體育教學內容,有效地提高和鍛煉學生,才能開創體育教學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 教育管理 基本理念 具體方法
中職院校是我國職業人才的主要培養場所之一,院校學生畢業之后直接面臨著就業。如何使學生迅速地實現由學生到員工角色的轉換,幫助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完全滲透進工作環境,是院校領導及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并解決的問題。本文就院校利用工學結合的方法與教育管理進行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了二者之間結合的具體理念,然后又具體談論了二者結合的方法,以求推動工學結合與教育管理的有機結合對于人才的有效培養。
一、工學結合與教育管理二者結合的具體理念
在我國的整個教育系統中,中職院校承擔了大部分為國家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任務,而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的逐漸提升,中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校、社會、企業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以推動學生在在校學習期間對于各項能力的全面掌握是極其必要的。而中職院校為了培養能夠充分應對社會需求的人才,當前正在著力開展工學結合的教育管理方式。本文對中職院校將工學結合的方式引進到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理念進行了分析。
首先,中職院校之所以將工學結合的方式引入到教育管理中,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保證其對于人才的培養能夠滿足社會改革及發展的需求。就目前社會對于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來講,其人才必須在掌握新穎而且夠用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備突出而且實用的實踐能力,還必須有優良的道德素質。所以,當前的中職院校在開展基礎知識教育的過程中,還必須適當的加入崗位工作技能以及特定崗位的素質需求等的教育,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的有機結合,而工學結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則正好滿足了此種需求。
其次,中職院校開展工學結合的教育管理工作,還是為了將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進行結合來構建開放的教育平臺,以在教學中達到拓寬學生的視野以及學習內容的目的。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之后絕大部分都需要直接參與工作,而學校要想切實地提升其學生的就業率,就必須努力地推動學校辦學宗旨、教學內容及教育服務等方面的開放性,使社會上各種力量能夠更加深入地達到對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有效掌握。而且,學校還要主動地了解人才市場與職業需求對于人才的需求,同時吸引社會上的重大企業力量來投資辦學及簽訂人才定向就業合同等,進而達到對學生就業的有效幫助。
再次,中職院校將工學結合的方式引入到教學管理中來,是為了能夠使學校教育在更高的程度上轉向市場職業需求,進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一線職業人才。工學結合將行業、企業、應用及市場等“工”的要素與學校、學生、教學等“學”的因素充分地聯系在一起,其在與中職院校的教育管理相結合時,能夠使“學”的各項因素全面地向“工”的因素發展,進而實現教學對市場及崗位續期的貼近,學生在學習期間便能夠達到對于各種職業以及職業技能、素質等的培養,進而能夠使其在畢業之后以最快的速度達到對于職業的接受。
二、工學結合與教育管理二者結合的具體方法
1.完善二者結合的教育管理機制的創新
中職院校要想使工學結合的方式為教育管理發揮更高的作用,就必須為工學結合的教育管理的開展設置完善創新型的教育管理機制。一方面,學校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其專業課程的具體設置,使學校的專業課程能夠隨著社會職業需求較大的新變化來同步轉變。而且,其針對職業而開展課程還要在基礎的知識理論以及職業技能、素質和具體職業實踐等方面實現全面的教育,使學校的課程設置全面地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模式。另一方面,學校還應該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課程的設置來培養具備工與學雙方面能力的師資隊伍。而要培養此種教師隊伍,可以通過引進企業的高素質技術人員定期來校任教來實現,也可以將骨干教師及教育帶頭人員等送到企業就職等來推動,使參加教育的教師能夠同時獲得教師及企業技能人員的雙重身份。
2.充分建立適當的教學方式以及考核方式
中職院校要使工學結合的方式發揮作用,還必須對教學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進行變革創新,使二者能夠為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發揮輔助作用。首先,就教師建立適當的教學方式來講,教師可以著力構建貼近專業性質及職業需求的項目化以及模塊化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使理論教學能夠充分地利用適當的職業情境或職業案例,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通過對特定職業的介紹來鼓勵學生去解決企業運行中遇到的實際的技術問題,或者是幫助他們利用假期進行實習等,以使教學始終能夠與職業的實踐教育同步開展。其次,就教師建立良好的考核方式來講,教師可以將教學的考評方式轉變為對學生的社會能力、平時學習表現、全面發展狀況等的考評,并將考核主導者的權利一部分放給企業,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得到企業的有效衡量,進而將學生的學習導向應對職業需求的狀態中。
3.全面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實習力度
當前時期,中職院校應通過簽訂定向的就業合同來引進企業力量以建立教學實訓基地,或者是直接引導學生定期到企業進行實習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期間全面掌握到其自身參加工作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及技能等。而針對實習的具體設置來講,院校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側重理論學習的第一、二個學年開展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的學習方式,著力在教學管理中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培養。而另一方面,學校要推動頂崗實習工作的全面開展,使學生在學習期間的最后一個學年全面地投入到實習工作中,進而幫助其提前一年熟悉職業狀況,避免學生畢業之后面對就業的手足無措狀況的出現。而中職院校為學生設置頂崗實習的階段,主要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在職業中發現其自身的優勢與缺陷及實習中出現的問題等,通過要求他們進行定期的總結、匯報達到對問題的及時解決。而且,頂崗實習階段的設置,還致力于由學校與企業一起在學生的實習期間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紀律意識,并通過適當的職業考驗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結語
中職院校開展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能夠在諸多方面對學生的就業起到有效的幫助,從而使學校在當前時代環境中更加健康地發展。因此,中職院校的教育人員必須著力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推動工學結合與教育管理的更深程度地結合。
參考文獻:
[1]陶榕.建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01).
[2]呂艷,王金宏.中職學?!肮W結合”教育模式探討[J].中等職業教育,2009,(10).
[關鍵詞]交易成本;結構洞;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
[中圖分類號]F4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2-0066-05
謝一風(1962―),男,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與創新;(浙江寧波350012)林 明(1972―),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組織理論與技術創新;(上海 200092)萬君寶(1964―),男,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與創新。(上海 200433)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研究”(項目編號:08AZX0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創新網絡的企業研發合作中的關系能力的構成、測評與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1YJC630118)和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寧波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運作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201018861)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產業創新公共平臺是創新源的載體,也是創新活動的參與者。通過產業創新公共平臺,可以集中力量解決重大的技術難題,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產業創新公共平臺能夠為那些想創新但缺乏創新資源的企業,特別是創新力量薄弱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降低其創新的成本,提高創新的效率。
當前,關于產業創新公共平臺的運行的研究較多。[1][2]但是,關于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及其運作的研究很少。[3]雖然,開放式創新平臺有利于創新資源的集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有效地獲取和利用外部知識,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產業鏈上的價值創造。[4]但是,資源集聚能夠帶來交易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其僅僅為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平全地利用外部資源。只有掌握并控制外部信息和資源,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企業通過控制信息與資源,可以促進外部資源的利用,而占據有效的結構洞位置的企業具有這個能力。[5]近年來,結構洞具有的信息優勢與控制優勢被人們廣泛用于探討合作網絡內的技術創新,[6][7]但是,少有人把結構洞理論運用于探討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中,實際上,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就是一個創新合作網絡,但網絡結構洞的相關理論是否適用于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運作尚缺乏研究。本文對此做出探討。
二、開放式創新的內涵
Chesbrough于2003年正式提出開放式創新的概念,認為企業或組織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可以將企業內、外有價值的創新資源集中起來創造價值,同時,建立相應的機制分享所創造價值的一部分。企業內部的創意可以通過外部渠道實現市場化,同樣,外部的技術也可以被企業接受、采用。近年來,企業創新模式正從封閉式的內部創新向開放式的創新發展。開放式創新模式,為那些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走出創新的兩難境地、維持競爭優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管理研發和創新的模式。[8]相對于企業線性的封閉式創新,開放式創新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創新的參與者不僅來自企業自身,而且來自顧客、科研機構、學校、價值鏈上的伙伴甚至競爭對手等。(2)創新成果的商業化路徑可以在公司內部進行,也可以從公司到外部進行。(3)企業可以通過整合企業內外部的互補性創新資源來開展技術創新。開放的本質是外部創新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它強調企業內外創新資源的整合。創新資源在空間和組織上的分離和整合,是為了通過解決研發合作模式來促進技術創新。因此,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將從依靠自身力量研發轉向合作創新的聯發、外包、眾包等。
開放式創新,一方面,鼓勵企業從外部獲取創意、技術,并與企業內部知識實現整合;另一方面,鼓勵企業把技術市場化、商業化。新技術或知識從外部進入企業,經過整合、加工、轉化、利用,再擴散到企業外部的過程,要求企業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關系能力和擴散能力:[9][10](1)吸收能力,是指企業識別、獲取、消化、吸收與利用外部知識。[11]吸收能力可以促進企業利用外部知識,從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12][13](2)關系能力,是指基于信任、交流和承諾的建立以及網絡管理的能力,[14]或者相互調整與適應的能力。[15]目前,人們對關系能力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總體而言,關系能力是一種企業處理外部合作關系的能力。關系能力可以通過降低組織間學習和知識吸收的成本,提高知識吸收的效率,間接地影響技術創新績效。(3)技術擴散能力,其強調技術由內向外的轉移,是一企業擴展到另一企業的過程。[16]這體現了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自身利用新技術,還可以向其他企業轉移技術。吸收能力和關系能力的結合有利于公司將內部技術和外部技術整合起來,實現知識創造,而關系能力與技術擴散能力的結合有利于技術轉移與創新成果的商業化。
三、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機理
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要服務于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要體現公共性、公開性、開放性,它的運作過程主要是通過聯合研發的方式,有效地促進創新資源的整合,降低創新風險,提升創新的成功率。長期以來,困擾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一是技術、知識的缺乏,二是融資問題。技術信息、知識的缺乏,可以通過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從企業外部獲得,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融資難的因素,本質上也是信息不對稱問題,造成個人機會主義的防范困難。因此,產業創新公共平臺在運用開放式創新原理進行運作的過程中,需要在降低合作伙伴間的交易成本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合作,進行知識的轉移與整合(技術創新),實現產業鏈的價值創造。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運行原理見圖1。
(一)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礎上實現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系統是指從上游的供應商延伸至產品或服務買家的垂直產業鏈。[17]開放式創新強調的是如何整合不同公司的技術與能力。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通過與技術提供商、原料供應商或客戶的合作,提高其內部創新能力或擴大創新成果的外部實用市場。[8]價值鏈上的不同合作者可以創造價值,因為他們結合了不同的資源、知識、技能、能力等。公司在開放式創新的環境下,通過企業間聯合形成價值網絡進行聯合創新實現價值創造。[4]但是,企業利用外部的技術、知識、資源等,會產生交易成本,誘發機會主義行為。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是影響機會主義的因素。不確定性是指在交易中很難預見最終的結果。信息不對稱能引起不確定性,并間接引起機會主義。[4]資產專用性是指資產只有在具體的交易中才具有價值。機會主義行為與資產專用性相關。當一方進行交易專用的投資時,交易另一方可以借這個機會實施機會主義行為?;谟邢蘩硇耘c機會主義的假設,交易成本理論強調:為了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降低機會主義的威脅,交易可以選擇采取市場機制、層級制和中間治理模式(聯盟、合作網絡等)等三種形式。[18][19]由于知識具有的隱性特征,主要存在于個人的腦中,其轉移需要依賴個體間的互動與溝通,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隱性知識的交易更適合采取屬于非市場買賣機制的聯盟或合作網絡的方式。因為,在聯盟或合作網絡中,合作伙伴間具有一定的信任,個人間的溝通比較容易,更有利于促進那些存在于私人腦中的隱性知識的轉移。
開放式的創新平臺的開放模式有利于低成本地集聚大量的研發組織、技術服務公司或不同類型的創新中介組織,從而有利于降低創新相關信息或資源的搜索成本。然而,開放式創新不僅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Vanhaver-beke等人[4]和Dyer[20]認為,對于開放式創新的理解,從價值創造的角度比從交易成本的角度更適合。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價值網絡體現聯盟和合作,價值鏈上的不同參與者互相協調事務,積極采取溝通與互動的方式,雙邊交易治理出現了以信任、互惠等非正式契約為主的治理模式,這不僅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和機會主義,降低談判成本、監督與執行成本,還可以增強相互間的承諾和信任,促進知識的獲取、吸收與整合,因此,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有利于增強關系能力、吸收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即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價值鏈上不同參與者的價值創造。[5]
(二)平臺管理者通過占據結構洞促進交易與價值創造
結構洞是指處于兩個彼此不聯系組織間的位置。在結構洞豐富的網絡中,企業的聯系人彼此間無關聯,消除了冗余信息。[5]因此,在網絡內,擁有豐富結構洞的企業將獲得更多非冗余的信息。已有實證研究表明具有網絡豐富的結構洞能帶來更高的創新。[6]在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網絡內,占據結構洞位置的企業可以接近彼此之間無聯系的合作伙伴,由此,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的信息流,獲得更多更新的非冗余的信息,并具有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5]信息優勢體現在信息獲取、時機及舉薦等方面具有優勢,而控制優勢指的是通過選擇或居間調節來獲得利益。
在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中,占據結構洞位置的產業創新平臺的管理者處于經紀人的角色,一方面,他們可以及時地獲取信息,為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提供與創新相關的信息與資源,從而降低成員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實現知識的轉移與整合,促進技術創新;[7]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在創新網絡中的地位與權力,有利于制訂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運行規則和對參與、利用創新平臺的組織進行監督與約束,從而降低參與或利用平臺進行合作的企業間的監督與執行成本。例如,占據有利的結構洞位置的創新平臺中的管理者可以了解到每個項目進展的具體情況,積極主動地為項目提供服務,并控制項目風險和項目的投融資風險,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合作,實現企業開放式創新。而對于廣泛參與或利用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組織來說,在網絡內,如果其能夠與平臺管理者建立聯系,將有利于獲得更多的信息利益與控制利益,不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還可以增強與外部企業合作的能力,促進知識的轉移與整合,實現價值創造。
四、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實踐――以北京某企業為例
(一)企業開放式創新平臺運作概述
北京某獸醫藥A企業(以下簡稱A企業)擁有一個800平方米生藥研發中心,一個生物安全二級負壓實驗室,以及兩個總面積為1700平方米的實驗動物房。目前,該企業具有研發過程所需的疫苗新產品研發、生產、檢驗等完備的功能。同時已經建成一個集研發、孵化及生產為一體的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該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特點如下:第一,不論是本企業的還是外部企業的研發項目都可以推薦到該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3]第二,該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專家委員會組織國內外的專家對推薦的項目進行評審,通過專家鑒定的項目,可以獲得使用研發平臺的技術、設備等服務,并從平臺中獲得資金資助。對于沒有獲得平臺資助的項目,則可以租用平臺的設備、儀器等,以及通過平臺與大學、科研機構、研發外包公司等合作。第三,在創新過程中,主要采取合作研發、外部購買等開放式創新方式加速技術創新,并采用技術入股、成果共享等多種形式激勵產業內的企業進行聯合創新。第四,該企業本身作為主要的研發外包服務方,不僅為項目提供研發外包服務,而且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有關項目的研究與開發進展的信息,為風險投資清楚地判斷項目研發的趨勢并做出風險評估和是否進行下一階段投資的決策提供信息服務,起著結構洞的信息的“橋連接”的作用,[5]這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控制風險,促進風險項目獲得融資。最后,平臺具有的孵化器的功能,可以為新藥成果提供孵化,轉入生產技術平臺和商業服務平臺。
(二)A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平臺的運作經驗
A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服務于整個獸醫藥產業的發展,以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開展平臺的運作管理,充分體現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也說明了該創新平臺是企業主導下的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該平臺在運作過程中體現了開放式創新原理在產業創新公共平臺的運用。
1.依托平臺,集聚創新資源,降低交易成本。A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平臺,采取對企業內外開放的方式,不僅允許外部企業通過該平臺推薦項目,放寬對企業外部的技術創新支持,而且支持平臺與外部研發力量、研發服務單位開展廣泛的合作,因此,該平臺吸引了來自企業內外的與創新相關的資源,集聚著研發創意、技術需求、技術供給、技術人才、風險基金、研發儀器和設備、研發外包服務公司、技術咨詢服務公司、融資服務公司等方面的信息。這些資源和信息在開放式創新平臺的集聚會降低與研發相關的供求方面信息的搜索成本,從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2.整合平臺資源,增強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實現價值創造。創新平臺采取開放式創新模式,不僅可以促進信息的集聚從而降低信息成本,而且促進開放式創新的三種能力(知識吸收能力、關系能力與技術擴散能力)的增強,有利于實現價值鏈上的價值創造。例如,通過科研專利成果購買、合作研發、科技成果入股等多種形式凝聚科技資源,為企業通過平臺低成本地獲取外部知識或技術提供了來源,同時,為成員單位開展合作交流與互動提供機會、場地和便利,便于創新企業在互動與交流中吸收外部知識。從事技術創新企業通過與大學、科研機構、研發外包企業、風險投資者等合作,開展頻繁接觸和互動促進了企業間關系能力的發展與知識吸收能力的增強,[3]評論通過平臺提供的研發、生產、融資、商業化等方面的服務,有效地促進研發及研發成果的商業化和技術在產業中的擴散。因此,這些措施能有效地實現獸醫藥產業價值鏈上的價值創造。
3.占據結構洞位置,發揮信息優勢與控制優勢,促進交易與價值創造。A企業不僅是出資者和平臺的管理者,而且是研發外包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作為平臺管理者,A企業在整個創新網絡中占據結構洞有利位置,起著信息中介的作用,不僅有利于降低知識交易的成本,而且可以幫助企業選擇合作伙伴和促進企業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增強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作為主要的研發外包服務者,能夠幫助控制融資風險和降低項目研發的風險,促進價值創造的順利實施。這是因為A企業在承擔外包研發服務中,能夠獨立地提供研發過程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信息非常清晰地判斷整個獸醫藥物研發過程的趨勢,從而決定是否進行投資。
五、總結
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是開放式創新的原理在公共服務平臺的應用。一方面,企業通過開放式的平臺,收集信息,獲取外部知識與資源,降低技術創新活動中處于價值網絡內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平臺管理者可以在提供服務中對研發項目實施激勵和監督,促進不同參與者的合作與互動,實現知識的轉移、整合與擴散,最終實現產業鏈上的價值創造。因此,產業開放式創新公共平臺的運作將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促進企業吸收能力、關系能力及技術擴散能力的提升。
結合北京某獸醫藥企業的創新平臺的運作,我們可以得出三點啟示:第一,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需要通過提升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服務于獸醫藥產業價值鏈上的價值創造。這意味著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建設重點在于有效地提升以吸收能力、關系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為核心內容的開放式創新能力,目的是通過增強開放式創新能力,促進知識創造,實現價值創造。因此,構建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必須運用開放式創新的原理,集聚企業內外創新資源,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企業間的信任、溝通與互動,實現知識的轉移與整合,促進企業吸收能力與技術擴散能力的發展。第二,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管理者必須在平臺的創新網絡中占據有利的結構洞位置。通過占據結構洞位置,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管理者起著信息中介的作用,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企業間交流與互動,而且可以發揮監督與控制的功能,降低風險。然而,為了充分地發揮信息中介的作用,產業開放式創新平臺的管理者最好能夠同時作為研發外包的服務者,這有利于更便利和準確地獲取項目進展的信息,及時服務項目和幫助控制項目風險。第三,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利用開放式創新平成技術創新后擁有知識產權。對于具有一定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來說,其研發項目不僅可以獲得平臺的資金資助,而且可以將部分核心或非核心的研發部分外包給研發外包服務企業,自己不需要花費巨額資金、時間和精力來建造實驗室、購置實驗設備及聘用大量人才,只需支付一定費用,“租用”研發外包服務企業的“頭腦”和硬件,就可以完成研發過程,并最終進入產業化,這家中小企業在獲得最大利潤的同時仍然可以擁有所有權。這有利于激勵廣大創新資源匱乏的中小企業利用平臺進行開放式創新。
[參考文獻]
[1]陸立軍,鄭小碧.區域創新平臺的企業參與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8,(3).
[2]許強,蘭文燕.研發聯合體(平臺)的形成和演變――以臺灣和中國大陸為例[J].科學學研究,2010,(2).
[3]曹紅陽,韓潔.公共研發平臺與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北京市獸醫生物藥品廠案例[J].改革與戰略,2010,(5).
[4]Vanhaverbeke, W., Van de, V. and Cloodt, M. Connec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Open Innovation [EB/OL]. http://ssrn.com/abstract=1091265, February 7, 2008.
[5]Burt,R..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92.
[6]Ahuja,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3).
[7]Phelps,C.C.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Acad- 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4).
[8]]Chesbrough,H.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New York,2003.
[9]Gassmann,O and E Enkel.Towards a Theory of Open Innovation: Three Core Process Archetypes.Proceed- ings of the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 (RADMA), Lis-bon, Portugal, July 6― 9,2004.
[10]楊靜武.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146(2).
[11]Cohen,W.M.and 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1).
[12]趙增耀,王喜.產業競爭力、企業技術能力與外資的溢出效應――基于我國汽車產業吸收能力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7,(12).
[13]錢錫紅,徐萬里,楊永福.企業網絡位置、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一個交互效應模型[J].管理世界,2010,(5).
[14]Blomqvist,K.,and Levy,J. Collaboration Capabil-ity――A Focal Concept i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hilosophy, 2006,(1).
[15]Sivadas,E.and Dwyer,F.R.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 in Internal and Alliance-based Processes.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1).
[16]Mansfield,E.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In Econometrica,1961,(4).
[17]Porter,M.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Free Press,New York,1985.
[18]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Free Press,New York,1975.
[19]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Free Press,New York,1985.
關鍵詞:心力衰竭 新活素 焦慮 抑郁
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結果,預后不良。盡管當前心力衰竭的治療取得了進展,但患病率和住院率持續上升,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加重負擔。抑郁和焦慮是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最常見的伴發精神癥狀,影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腦利鈉肽是一種內源性激素,主要由左室心肌細胞合成分泌,具有利鈉、利尿、擴張血管張力及抑制交感神經系統等作用[1]。新活素可改善呼吸困難等癥狀,同時減輕水鈉潴留,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急診就診率,可用于提高CHF患者心功能[2]。故本研究在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加用新活素,觀察腦鈉利肽前體(Pro-BNP)水平的變化,評估其對CHF伴發焦慮、抑郁患者的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CHF患者160例,男86例,平均年齡(69.79±13.97)歲;女74例,平均年齡(75.92±10.38)歲;冠心病74例,擴張型心肌病1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4例,心臟瓣膜病45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4例,先天性心臟病1例。所有患者均進行焦慮抑郁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50分,評為焦慮組;抑郁自評量表≥53分,評為抑郁組;焦慮量表評分≥50分和抑郁量表評分≥53分,評為焦慮抑郁組;無焦慮抑郁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70.13±11.27)歲;平均病程(5.73±1.35)年。焦慮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8.24±9.46)歲;平均病程(4.78±1.56)年。抑郁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71.02±9.80)歲;平均病程(5.02±1.48)年。焦慮抑郁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9.42±10.68)歲;平均病程(5.84±1.69)年。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CHF根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中CHF診斷標準進行[3];(2)符合CHF的臨床表現及液體潴留體征;(3)胸部X線檢查提示肺淤血;(4)左室射血分數(LVEF)<45%;(5)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
排除標準:(1)慢性腎功能不全;(2)急性腦血管病、重癥感染、惡性腫瘤;(3)血液系統疾?。?4)重癥精神疾病、昏迷及認知功能障礙;(5)心臟再同步化治療、ICD植入等心臟機械輔助治療。
方法:四組患者在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給予新活素,根據新活素說明書適應證和禁忌證,根據體質量調節負荷劑量,先以負荷劑量1.5μg/(kg·min)靜脈推注,之后以0.007 5~0.01μg/(kg·min)連續靜脈泵入24 h的給藥方式連續泵入72 h。
觀察指標:比較四組患者治療前后Pro-BNP水平變化及抑郁、焦慮評分;分析Pro-BNP與心臟彩超各指標的相關性?;颊呷朐汉蟛捎贸曅膭訄D儀檢查心臟各參數指標變化情況[4],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Pro-BNP水平,使用Zung氏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定焦慮、抑郁情況,并做好相應記錄。
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配對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對重復測量數據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因素間無交互作用時,組內比較行LSD檢驗,組間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四組患者新活素治療前后Pro-BNP水平變化情況:四組治療前Pro-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ro-BNP在對照組和焦慮組治療前后均下降,臨床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240,P<0.01;F=2.119,P<0.05)。Pro-BNP在抑郁組、焦慮抑郁組治療前后下降,但臨床改善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256,P>0.05;F=1.522,P>0.05)。治療后,對照組和焦慮組Pro-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5.696,P=0.658,P>0.05);對照組、焦慮組與抑郁組、焦慮抑郁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405,P=0.019;F=7.188,P=0.001;F=6.515,P=0.043;F=7.028,P=0.046,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新活素治療前后Pro-BNP水平比較
四組患者新活素治療前后抑郁、焦慮評分比較:焦慮、抑郁組及焦慮抑郁組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4.240,P<0.05)。表明CHF患者中廣泛存在焦慮、抑郁現象。在常規抗心力衰竭基礎上,伴發焦慮患者在新活素治療后焦慮情緒較入院時減輕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119,P<0.05)。抑郁組及焦慮抑郁組評分在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256,P>0.05;F=1.345,F>0.05)。見表2。
表2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評分比較
四組患者入院后Pro-BNP與心臟彩超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對照組、焦慮組、抑郁組患者入院時Pro-BNP與心臟彩超各參數指標無相關性。焦慮抑郁組Pro-BNP與心臟彩超各參數情況,與PA呈正相關(r=0.434,P<0.01),與EF、FS呈負相關(r=-4.414,P<0.05;r=-0.625,P<0.01)。
討論CHF患者因病程長,生活質量差,工作能力下降,重復住院,費用高導致家庭負擔重,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增加心衰和死亡率等負面結果的風險。抑郁和焦慮是影響心衰患者心臟病和生活質量的常見因素。抑郁是心臟病相關事件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再次住院的強預測因子。
本研究發現,抑郁組及焦慮抑郁組患者多合并心臟瓣膜解剖結構等機械改變,心功能差,經新活素等抗心力衰竭治療后,Pro-BNP水平雖有降低,但臨床癥狀改善緩慢,提示CHF伴發抑郁有關的病理生理機制十分復雜,是多種病理生理組成的一類高度異質性綜合征。除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外,還應結合抗抑郁藥物治療,其病理生理機制差異大,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研究主要以Pro-BNP水平作為判斷伴發焦慮抑郁CHF患者治療的指標,而不是以左心導管測量左室舒張末壓力作為判斷標準,具有一定的誤測率;(2)入組的心力衰竭患者均為CHF,新活素適應證范圍較廣,影響結果;(3)本研究入組患者樣本量偏少,限制了發現組間差異顯著性方面的能力,未加入其他參數指標,如腎功能等。故本研究下一步擬增加樣本量、結合患者生化指標等,進一步研究新活素治療CHF的療效。
參考文獻
[1]Cynthuia MB,Pasqualina S,Robert M,et al.Physiological,pathological,pharma cological,biochemical and hematologica factors affecting BNP and NT-pro BNP[J].Clinical Biochemistry,2008,41(4-5):231.
[2]Costanzo MR,Gug Lin ME,Saltzberg MT,et al.Ultrafiltmtionversus intravenous diuretics for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decompensated hean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2017,49(6):675.
【關鍵詞】 舒肝解郁; 黛力新; 腦卒中; 抑郁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092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后常見的并發癥, 也是腦卒中患者中最常見的情感障礙性心理疾病[1], 主要臨床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少、思維延遲、睡眠障礙, 對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不利, 增加家庭的心理和社會負擔, 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產生輕生念頭, 導致自殺等嚴重后果。旨在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作者做了一項關于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黛力新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三級乙等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入選本研究共8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各40例。試驗組男26例, 女14例;年齡50~65歲11例, 66~80歲29例;腦卒中類型: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25例, 心源性腦栓塞3例, 腔隙性腦卒中9例, 其他和不明原因腦卒中3例;對照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50~65歲13例, 66~80歲27例;腦卒中類型: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27例, 心源性腦栓塞4例, 腔隙性腦卒中7例, 其他和不明原因腦卒中2例。入選標準:①年齡50~80歲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 并經顱腦CT或MRI證實為缺血性腦卒中;②腦卒中前無嚴重殘疾(改良Rankin評分≤2;③達到《中國精神障礙診斷和分類標準(CCMD-3)》 抑郁的診斷標準。④病程2周以上, 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21分。排除標準:①入院時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 定義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分≥15分;②存在明顯的構音障礙或失語;③癡呆, 診斷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的標準(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DSM-Ⅳ);④腦卒中前有抑郁癥或其他嚴重精神疾病史;⑤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及生命體征不平穩者。所有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經過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同意。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腦卒中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心理治療由一名具有心理醫師資格證的心理醫師實施, 該醫師對患者所屬分組不知情, 對所有入選患者進行同等強度的心理治療。
1. 2 方法 試驗組, 使用舒肝解郁膠囊2粒, 2次/d(早、晚)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 1粒, 1次/d(早);對照組, 單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 1粒 , 1次/d(早)。兩組療程均為4周, 治療期間除常規治療, 即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血糖、調脂穩定斑塊、康復訓練等, 均采用同等強度心理疏導, 且不使用其他抗抑郁藥。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4周時按照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減分率評定治療療效, 具體公式如下:(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減分率75%為痊愈。有效率=(痊愈+顯著改善+改善)/總例數×100%。干預期間進行不良反應監測和評估, 治療前后均進行肝腎功能檢查。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腦卒中后抑郁HAMD評分及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不良反應情況 試驗組及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有口干、惡心、失眠、頭暈、便秘等輕微不良反應, 多數在治療的早期出現, 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可自行緩解。兩組在治療后的肝腎功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腦卒中后抑郁(PSD)是腦卒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感障礙[2]。腦卒中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沉重的家庭經濟和社會負擔、長期緩慢的康復進程, 往往使患者產生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 從而產生腦卒中后抑郁。生物學角度認為, PSD的發病機制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遞質, 尤其是去甲腎上腺素和五羥色胺的代謝不足有關。為此, 針對腦卒中后抑郁的治療, 在心理疏導的基礎上作者在不斷探索安全有效的藥物干預方式。
本研究表明, 黛力新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療效顯著, 與最近的文獻報道相符[3]。針對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 黛力新能明顯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安全性好[3]。黛力新作為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的合劑, 其藥理作用上的優勢主要是在治療上表現為協同作用: ①黛力新能同時提高突觸間隙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五羥色胺的含量, 具有更廣的治療譜;②黛力新比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各自單用時有更強的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作用。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在副作用方面則表現為相互拮抗:氟哌噻噸可削弱美利曲辛的抗膽堿能副作用, 而美利曲辛則可以對抗大劑量時氟哌噻噸可能產生錐體外系癥狀的副作用。
舒肝解郁膠囊是純中藥復方制劑, 成分是貫葉金絲桃和刺五加。貫葉金絲桃, 又叫“圣?約翰草”, 代謝產物為甲基貫葉金絲桃素, 很早就在國外被發現具有抗抑郁的作用[4, 5], 并且, 動物實驗證實了甲基貫葉金絲桃素能抑制多種神經遞質的再攝取[6]。刺五加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心等功效[7], 主要的藥理作用是抑制運動所致的五羥色胺的合成以及色氨酸羥化酶的表達, 降低五羥色胺濃度, 具有去疲勞的療效;刺五加還可以增加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水平, 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國內曾小麗等[8]研究證實, 舒肝解郁膠囊治療腦卒中患者, 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分, 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單用黛力新相比, 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黛力新治療腦卒中后中重度抑郁療效更佳。舒肝解郁膠囊和黛力新聯用, 腦卒中后抑郁癥狀能得到顯著改善甚至治愈, 促進腦卒中功能的恢復, 減輕病痛帶來的精神心理壓力,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黛力新療效顯著, 不良反應小, 安全可靠, 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Gaete JM, Bogousslavsky J. Post-stroke depression. Expert Rev Neurother, 2008, 8(1):75-92.
[2] 王書香, 武劍.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進展.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1, 10(8):555-556.
[3] 游燃.黛力新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8):120-121.
[4] El-Alfy AT, Abourashed EA, Mastsumoto RR.Nature against depression. Curr Med Chem, 2012, 19(14):2229-2241.
[5] Howland RH. Are generic medications safe and effective.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 2010, 48(3):13-16.
[6] Crupi R, Mazzon E, Marino A, et al. Hypericum perforatum treatment: effect on behavior and neurogenesis in a chronic stress model in mice.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1, 27(11):7.
[7] 胡福永, 祝紅.刺五加注射液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30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0, 4(20):629-630.
【關鍵詞】TBL;LBL;醫學心理學;心理干預;教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807-02
【Abstract】Models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combined with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were applied in teaching medical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Psychology Programin for clinical medical five-year system stud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s could not only arouse medic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t also develop their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Keywords】TBL;LBL;Medic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aching
在普通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五年制臨床醫學生面臨著課程多,每門課程的學習時間少的現實問題,因此,部分學院會減少《醫學心理學》總課時數,需要36學時以上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規劃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壓縮到26甚至24學時,心理干預各論這一章節也從8學時以上被壓縮到4學時,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既調動學生對該章節的學習興趣,又能充分講授該章節的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臨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師教學的難點。本學院的心理學教研室教師經過多次的探索,認為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結合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這一模式適合這一特殊情況的教學,且具有教好的教學效果。
1 教學模式的開展
1.1 準備階段:教學一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兩學時的教師講授,第二階段為兩學時的學生討論。由于該章內容較多,故在課前需要一定的準備工作:(1)設計問題:對該章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等十三節內容中的每一節均設計2-3個問題,問題涉及每種治療方法的原理、治療過程以及原理和過程之間的聯系;(2)自主學習:把事先設計的30余個問題作為作業形式布置下去,作業布置的時間是課前兩周,建議學生以書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從書上、圖書館及網絡上去尋找,并說明這些問題及答案是第二次課分組討論的主要內容。告訴學生作業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統、最具創新性之分,沒有最正確之分;(3)分組:將每班學生分為3個組,每組10名左右,每組選1-2位負責人,主要負責收集事先布置的作業的答案、主持和記錄第二次課討論的內容。
1.2 LBL階段:LBL階段由教師完成,主要系統講述各種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建議LBL 階段以案例為基礎,圍繞案例精講每一種治療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聯系,由于時間有限,有關每一種心理療法的歷史、人物和最新進展應布置給學生作為家庭作業去閱讀或尋找答案。
1.3 TBL階段:TBL階段為在教師的督導下由學生完成。盡管TBL階段討論的問題在LBL階段教師已精講過,但為了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獨立思維的習慣,討論前應說明教師的講授及書上權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學生應在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和書上的內容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以促進學生盡快走出絕對性認知階段,促使其認知模式向遷移性認知、獨立性認知和環境性認知階段發展[4]。在具體操作中,每個學習小組圍繞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療問題,從各個學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討學習,對每種心理療法的理論和技能展開廣泛的討論,總結理論與方法之間的聯系,提出對每種心理療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進方法,并探討每種心理療法的聯系與異同,從而達到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中學習對“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的四大要求[2]。討論結束后教師針對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匯報表現、問題解答等方面進行總結與評價,主要點評學生觀點的創造性與系統性,而不是過多點評知識點的正確與否。
2 實施體會
TBL以設計好的問題為導向,避免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問題過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礎與臨床知識的結合。因此,自2002年美國教育學家Michaelsen在PBL基礎上創立TBL以來,該模式在西方醫學教育中逐漸被推廣運用。實施TBL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關討論內容方面的專家,但并不需要在團隊工作程序中有指導一次成功TBL會議的經驗和專門技能。另外,學生在團隊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別訓練,因為在此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如何協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們教研室教師這幾年把TBL與LBL結合起來,并應用于《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總的感受是該結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像我們這種普通院校的臨床專業多為五年制,課程繁多,《醫學心理學》被認為是一些邊緣課程,課時因而被大加壓縮,這導致教師在每一章節教學時都感覺時間緊張,特別是在教授心理干預各論時,因為該章有十三節,描述了十三種心理干預方法,而課時僅為四學時,因此講授該章時時間更為緊張。LBL結合TBL模式則能解決因完全運用PBL或TBL教學時教學時數大量增加的問題,解決目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部分課程時數過少的問題,又能調動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與學習能力。另外心理干預這一章節內容介于醫學心理學理論與臨床技能之間,TBL結合LBL能培養醫學生初步的臨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進入臨床時所需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總之,LBL結合TBL不僅因節省課時而適合于部分五年制臨床醫學課程的教學,還因該模式在教學中一改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將枯燥的學習變成一項充滿趣味和挑戰的科學探索過程而適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推廣應用,該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營造了開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學習氛圍,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認知性學習思維的轉變和發展,讓學生逐步接受書本或教師的某些知識是不確定的觀點,讓學生明白,權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識不再視為是確定的[3],這可能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相對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譚波濤,潘麗萍,梁紅,等.TBL結合LBL模式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126-127.
[2] 莫明樹,陳代娣,李熠,等.英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啟示[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6):1071-1072.
[3] 張婕瓊.西方大學生認知結構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53.
【關鍵詞】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形式和教育觀念,在高校中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勢必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主流。那么究竟什么是創新創業教育呢?有很多人理解為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復合體,鑒于此,筆者對高校創業創新教育的科學內涵及開展創業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相關探討。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新型復合型人才。目前,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國內學界大致有這樣三種理解:
1.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有不同的解釋,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動上獨立,能較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成就動機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勵,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從,喜歡用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問題,對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1]。有的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是指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技能的喚醒和開發培育,形成創新人格,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滿足學生主體充分發展的教育[2]。還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是隨知識經濟興起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創造為本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格[3]。筆者認為,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教育領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2.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以培養學生具有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具備開發創業基本素質,不斷提升創業綜合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使人的素質不斷提高以及深化的終身教育,不止是一種專業技能教育。創業教育核心是創新教育,它以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發掘人的創造潛能、推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從廣義上理解,創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開拓精神的個人。從狹義上理解,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具備創業意識、素質、技能的教育活動,也就是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提高自身能力,以及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是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從而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并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長遠大計。
3.將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
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創業教育不但需要創新教育的方法和思想,同樣還需要創新教育所獲得的成果。然而,創業教育目的并不是單純的獲得新思維、新方法,而是要培養學生如何運用新思維、新方法將掌握的知識付諸于實踐的能力。創新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尊重權威但是不迷信權威、尊重實際但并不拘泥于實際的精神,強調創新思維以及創新方法的訓練。筆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不僅僅以培育在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會,針對那些打算創業、已經創業、成功創業的創業群體,分階段分層次的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它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創新性、創造性、實踐性。
二、高校創業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
1.創業創新教育符合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人才的培養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必然要符合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證。市場機制正是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提高人才素質、改善人力資源管理、積極創新,從而達到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結果。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越來越快的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技能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的努力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才能夠提升競爭力,才能夠有所作為和有所成就。
2.創業創新教育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隨著創紀錄的699萬高校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職者繼續在就業路上一起“擠”行,2013年的就業形勢因此顯得更為嚴峻!2013年也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突出,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經過十多年的人才集聚讓計算機教育行業漸露疲態,進入人才飽和甚至過剩期,由此也造成了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招生困難的局面,IT業的發展也進一步凸顯了培養計算機應用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這種背景下,大力提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迫切的時代意義,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是真正解決高職計算機專業大學生走上自謀職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實踐活動,創業創新本身就是就業,是就業的高級階段。創業創新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創業創新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開拓創新。開展創業創新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更加全面理解創新創業創新的作用與價值,拓寬就業視野,確立多元的創業創新就業觀,逐步具備開創事業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創新。這也是有效緩解當前就業壓力的根本選擇。
3.創業創新教育能夠有效提升我校競爭力
高職院校已初步開展了一些創新創業活動項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許多不足,從高職計算機專業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主要以講座形式教學、以學生賽事和活動為中心、以構建孵化創業基地為平臺的三種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大部分學校尚未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或開設的課程僅是孤立的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呈現零散破碎的特征,缺乏完善的課程教育體系。高職大學生組織成立的創新創業興趣小組、工作室、社團等,缺乏教師的專業指導,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成為與專業教育脫節的“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及創業項目零散,在教學內容上缺乏統一的教學標準,實踐教學缺乏,很少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不統一、不系統,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專職任課老師,未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等問題成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因此,開展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研究,對高職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創業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能夠有效提升我校在高職院校中的競爭力。
三、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倡導時代精神,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是對素質教育具體的、真實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實施的新指認,它要求高職從教育理念層面上,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普遍樹立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從知識技能教育層面,幫助學生掌握進行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實施層面上,必須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建立從理論到實務的創新創業知識教育體系,開展生動活潑的創新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游永恒.創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00(3).
[2]張立昌.創新.教育創新.創新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4).
[3]吳華.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