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思維和專注力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孤獨癥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和醫學治療手段,需要長期的康復教育和訓練方能有所改善,孤獨癥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對孤獨癥兒童的政府投入上,還做得遠遠不夠,康復教育和訓練機構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獨癥得不到有效專業的訓練,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難提高,身體各項功能得不到開發,無法適應變化的社會生活,家長陷入極度的痛苦和無奈中。因此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和訓練尤為重要。
一、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對孤獨癥兒童重視程度不夠
對孤獨癥兒童的重視程度不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對孤獨癥兒童重視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對這部分孩子進行康復教育和訓練,二是家長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對孤獨癥兒童的重視程度不到位。這兩個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門對孤獨癥的康復教育和訓練投入不足,康復訓練機構更少,地區特殊教育的發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獨癥兒童和智障兒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訓練機構很容易把兩者混淆。
2、對孤獨癥兒童的鑒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診斷明確,才能進行治療。目前由于專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孤獨癥兒童的早期診斷和篩選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同時由于國內鑒定機構數量不足,很多孤獨癥患者往往被誤診為智障患者,給孤獨癥患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
3、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訓練機構太少
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和訓練機構嚴重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是影響孤獨癥兒童康復的又一重要問題。由于機構少,師資不足,很多孤獨癥兒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帶孩子,由于家長專業知識欠缺,訓練方法不正確,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獨癥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學校,把這些孩子當智障孩子來進行康復教育訓練,耽誤了孤獨癥孩子的教育康復時機。
4、孤獨癥兒童融入社會生活的教育難度較大
就是指給孤獨癥兒童創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環境,創設中小學和幼兒園全納教育的交往環節,進行有目的和有計劃的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訓練活動,使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復教育訓練模式,這種康復訓練有助于孤獨癥兒童很快融入社會,但難度較大。
傳統的思維認為,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訓練應在特定的場所中,利用訓練器材讓孩子完成規定的康復教育訓練課程。認為通過這種特定的訓練,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獨。也有一些家長認為,這種做法對孩子是沒用的,在家中,他們不知道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對孩子的康復至關重要。
5、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訓練的支持不夠
孤獨癥兒童相比正常兒童,他們在生活和社會適應中存在更多、更嚴重的實際困難,為他們建立一個支持服務系統顯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國目前沒有建立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訓練支持系統。一些發達國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獨癥兒童支持系統,比如美國,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統,而且還通過立法,明確對孤獨癥兒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統。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方面會逐漸引起政府部門,尤其是殘聯的重視,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經將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訓練費用納入醫療保險范圍。
二、提高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訓練實效的路徑
1、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大對孤獨癥兒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體宣傳孤獨癥兒童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和治療的宣傳力度,讓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了解孤獨癥兒童,為他們的康復奉獻愛心,溫暖他們的心。同時加大對特殊教育學校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讓特殊教育的老師有專業的康復教育知識和豐富的康復訓練技能,造福孤獨癥兒童。
2、依托全國各地市殘聯和精神衛生康復機構,共同建立孤獨癥診斷機構
我國大多數被誤診的孤獨癥兒童,都是父母輾轉幾個醫院后,才明確診斷的,因為孤獨癥兒童出生時和正常兒童沒有太大的差別,到了2歲以后才能確診,專業性很強,因此早日成立診斷機構,對孤獨癥兒童的及早診斷,就為他們多了一份康復的希望。同時孤獨癥兒童要做好與弱智、精神分裂癥、注意力缺陷多動綜合征、語言發育障礙等的鑒別診斷。
3、鼓勵民間社會組織參與早教康復機構
應鼓勵社會力量創辦孤獨癥兒童早期教育康復訓練機構。政府由各地殘聯牽頭,成立由專家、家長和愛心人士組成的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協會,給孤獨癥兒童和其家庭給予更多溫暖。讓孤獨癥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就讀普通中小學、幼兒園。給孤獨癥兒童更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比如有些機構嘗試讓孤獨癥兒童去超市理貨,去餐廳端盤子,讓他們過和正常人一樣的社會生活,幫助他??走出孤獨。
4、為孤獨癥兒童家庭提供康復教育訓練和個別訓練
【關鍵詞】攝影思維能力培養藝術認知
攝影教育在開發人的智能上具有其他媒介所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攝影思維能力在充分挖掘人的心智潛能、健全人的思維機能和思維方式、提高視聽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攝影與智能開發
(一)攝影與直覺思維
在按快門的瞬間,怎樣構圖、怎樣曝光、怎樣變換角度、怎樣調節影調控制色彩等一系列技術及藝術技巧的處理,主要靠直覺來把握,這就是攝影直覺思維的外化動態。將直覺思維的內化及外化動態結合起來的主要拍攝方法就是抓拍。抓拍是直覺的,直覺是抓拍的靈魂。
(二)攝影與創造性思維
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理論旨在證明知覺中存在著直覺和直覺思維,當知覺思維的主體―――視知覺思維以直覺思維的特種形態出現時,就為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基本和必要的條件。因此,“創造性思維在任何一個認識領域都是知覺思維”。換言之,創造性思維一步也離不開直覺和直覺思維。事實也表明,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就是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攝影與創造性思維有什么關系?攝影能對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做些什么?先從科學家學攝影說起。199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道格拉斯?奧斯費是個攝影愛好者。他說:“在聽到獲獎消息后,我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攝影……我會在最佳地點選擇最佳光線和角度,拍攝最佳照片”。前面說過,直覺思維是攝影藝術創作的思維方式,直覺又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創造性的突破往往是通過發現隱蔽關系和創造性想像來實現的?!斑壿嫀椭覀冏C明,發現卻必須依直覺”。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家學攝影與其說是愛好,不如說是訓練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作為一種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進行攝影藝術創作重要的不是結果,而在于其時時處處存在的創造思維伴隨著的過程。如果學習繪畫要經過數年的艱苦的繪畫技法訓練才能進入實際創作階段,創造性的渴望和思維靈感也許就會在艱難的磨練中淹沒。照相機、感光材料的不斷進步,則為攝影家解放了雙手,使他們能更多地專注于藝術、專注于創造。攝影藝術表現的視域廣度(從宏觀到微觀)和感知映象的豐富(借助攝影媒介特性獲得的客觀、主觀世界),是其他視覺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
(三)攝影和動手能力
在教育實踐中,能力的內涵是很廣泛的,所謂能力,既包括動手操作等外在能力,也包含內在的心智能力(如智力因素五要素)。下面著重討論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問題?!渡鐣鹘缱咴L調查》表明,大多數人認為當代人的動手操作能力差,創造力差,學習能力差。社會各界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只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作為一項工具,照相機包括各種應用附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無論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都可根據自身智力和經濟條件,選擇不同類型的合適機型來訓練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機實際上是一個“高級玩具”,它充滿了知識性、趣味性、實驗性和創造性,人們往往喜歡玩一玩。有的攝影者頻繁更換新上市的照相機,追求的是復雜有趣的操作程序和功能,人們戲稱之“玩相機的”,不是搞攝影的。其實,玩玩這種“高級玩具”,不僅僅是過過動手操作的外在動作之癮,更可作為一種精神寄托物來滿足和實現人們的內在需要和欲望。阿恩海姆認為,“所謂實際操作能力,并不等于實用主義意義上的那種能力,而是指一種極有創造性的心理功能”。所以,在攝影思維能力培養中,選擇攝影工具來訓練培養人的實際操作及動手能力,是很合適的。
二、攝影與非智力因素
相對于智力因素而言,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基本因素分別獨立地發揮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水平的高低波動不一定影響其他基本因素的水平。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有人曾經這樣概括:智力因素決定一個人能干不能干,非智力因素決定一個人肯干不肯干,至于干得好不好則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決定。興趣健康高雅、廣泛深厚、穩定專一、積極有效,往往是衡量一個人興趣品質的標志,一個人的興趣品質又往往影響著這個人的心理智能能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學習攝影能引起各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城市小學的課外興趣活動中,許多兒童對攝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西方一些國家,攝影是中學生最喜歡的一門課,它能與物理、化學等學科緊密結合起來。從攝影的特點和活動規律看,攝影活動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人的興趣培養起著積極作用:其一,提高人們探求課外知識、增加識見的興趣;其二,增強人們關注人生、熱愛生活的興趣;其三,增加人們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時事政治的興趣;其四,加深人們對文學和其他藝術的了解及學習民族民俗文化的興趣;其五,促進人們的創造精神,滿足人們的創造興趣。參與攝影活動,能為少年拍攝者找到“通過社會相互作用”交流感情和思想的中介,通過社會的相互作用和微妙的外部行為表現內心情感,這比在封閉的、更多地是主觀表現的“空間”里尋求情感釋放的狀態要理想。拍攝者傾向于以個人喜愛的方式來實踐他們的社會和知識技能,并且關心他們自己的感情和智能。這是一個探索更親密的關系的新的情感依戀的階段,拍攝者感情表露大膽而富有激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依附于世界,情緒表達的藝術媒介豐富而多樣。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攝影思維能力的培養,發現它除了具備傳統的功能和價值以外,還可以作為一種極好的綜合素質培養的手段,發揮出行之有效的獨特作用。攝影思維能力培養,它不僅僅是一種觀念上的拓展,是素質教育的新途徑,而且也為中國的專業攝影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和發展帶來一舉兩得的好處。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藝術心理學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91-94.
[2]勞承萬.審美中介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143.
[3]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一、圖畫激趣,整體敘說
針對小學生喜愛圖畫,善于直觀想像的認知特點,我在新課伊始,總是帶領學生對整課的圖畫進行具體的觀察和敘說。如《aoe》一課共五幅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觀察、商議、敘說,接著鼓勵學生在全班范圍內交流。目的是掃除小學生說話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二、巧妙揉合、識拼音
1、說兒歌,識拼音
在學生已感知圖意的基礎上,我把圖形、字母音、字母形巧妙融合在一起,編成了兒童喜讀、順口的兒歌如:“小姐姐愛唱歌,張大嘴巴aaa”,“清晨公雞要打鳴,圓圓嘴巴
ooo”。當教學漢語拼音第3課,我講到“b”的字形時,說“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bbb”。學到聲母“p”時,我問“你準備怎么記住p的樣子呀?”一名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學著編了句兒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圓ppp。”我聽后大加表揚。后來的漢語拼音學習,基本上是學生自己編兒歌記字母,我只是稍加指點。如“姐姐弟弟來摸瞎,兩個門洞mmm”,“椰子樹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我愛北京天安門,左a右n an an an”等等。
2、做游戲,識拼音
針對小學生分辨力弱的特點,我把易混的字母放在一起,帶領小學生做“歸家家”的游戲,下邊區別識記拼音,一邊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教“y i yi ”“w u wu”時,首先是師生在一起做此游戲。師問:“大Y大Y誰家的Y?”生答:“大Y大Y聲母Y,請你歸到你家去。”師問:“小i小i誰家的i?”生答:“小i小i單韻母i.戴好帽子回家去。”師問:“yi呀yi呀誰家去?”生答:“我是整體音節yi,謝謝你,提醒我,我就回到我家去。”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組與組之間打亂順序競賽著做這個游戲,依此法再學“w u wu”,生生交流,師生共融,學習氣氛活躍,第一次就讓學生分辨清,再不會干擾以后學習,學生記憶的知識也會經久不忘。
3、講故事,識拼音
當拼音學到韻母時,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階段,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把我整課的內容編在一個故事中。如<ie ue ei>一課,首先教師講故事把學生帶到學習環境中;在一個夏天的夜晚,彎彎的月牙掛在藍藍的天空,故事爺爺來到院中的大樹下,給同學們講故事來啦.(放錄音)“椰子樹高又大,椰子圓圓上邊掛,我們從小保護它,要喝椰汁想辦法?!苯又鴨l學生想辦法摘椰子,當學生說出用小棍子鑲一個小鉤子輕輕摘下椰子的同時相機識記“ie”再依此法學“ue”“ei,這樣小學生學專注、投入,又培養了發展思維和想像力。
4創設語境,馳騁想象
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符,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梢酝ㄟ^編故事、表演等途徑讓學生生動有趣地學拼音。
我在教學ba的四聲時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聰聰。我說:“老師知道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還有的喜歡玩,那聰聰喜歡做什么呢?”(多媒體顯示喇叭花面),接著出現音節bā,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說:“有一天,天氣特別好,聰聰出去玩兒,走到院子旁看到了什么呀?”(多媒體顯示小女孩打靶畫面)再以多種方式練讀bǎ。“聰聰繼續走啊走,又看到什么呀?”(多媒體顯示小男孩拔蘿卜) “聰聰看到這么多有趣的事,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保ǘ嗝襟w顯示爸爸畫面)一個故事講完,學生學得興趣昂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
三、動手實踐,擴展運用
關鍵詞:游戲;快樂;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06-02
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在《我的語文人生》中這樣說道:“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帶進課堂,讓玩激活學生觀察、說話、思維和表達的潛能,是被實踐證明的,是讓學生樂于作文的好辦法。歡樂的游戲自然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專注的觀察力、歡樂積極的心情,導致學生大腦思維的興奮,在課堂和他們的習作上就能流淌出親切、流暢、生動的兒童語言?!钡拇_,游戲能給學生帶來無限的快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作文的原動力,引發學生的寫作沖動,調動學生的習作情感,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習作。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作文,有效地促進習作能力的提高呢?
一、根據實際,選擇游戲
“玩”是兒童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是兒童的特權、天性。老舍先生教育孩子就有一條與眾不同的章程:“應該讓孩子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爛漫?!蔽覀儜鹬睾⒆拥奶煨?,將“玩”引入作文課堂,做到寓教于樂。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蔽覀儾荒馨褜懽鳟斪鲀簯?,隨便選擇游戲,草率處理。我們提倡的“游戲作文”教學要義是“教學以提升兒童習作表達為目標,教學過程要指向并服務于說話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不是片面追求學生玩得新奇玩得痛快,也不是“做游戲+習作”那么簡單,更不是以松散、隨意的嬉戲心態應付寫作。因此,我們應從實際出發,精選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要求和教學環境,而又規模合理、難度適宜、操作簡便的游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老鷹捉小雞”這個游戲,它活動范圍大,需要的人很多,我們在課堂上肯定無法進行。而“比比誰吹的氣球大”、“我們都是木頭人”、“夾彈珠”等游戲在課堂上易于操作,又貼近兒童,貼近生活,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這樣才能使游戲在教學中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成為學生習作的催化劑和有力抓手,促使學生在游戲愉悅的情態中提升表達能力。
二、形式多樣,豐富情感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積極參與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習作情感,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還需教師靈活變化游戲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如果游戲形式過于單一,學生的興趣就不夠濃厚,感受就不夠深刻,表達就不可能精彩。如我上游戲作文課《吹氣球》時,先讓學生自己吹,接著同桌比賽吹,然后是四人小組比賽選出“小組精英”,最后把各組“精英”分成兩隊,獲勝小組還可再表演一次。游戲進程一浪高過一浪,學生的興趣在這不同形式的吹氣球比賽中被激發得淋漓盡致,由“要我體驗”變成了“我要體驗”,從而豐富了情感,便會有感而發,一吐為快。
三、適時定格,觀察體驗
在進行游戲作文課時,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學生玩的時候開心,說和寫的時候卻似乎總和期望目標存在距離。有些老師以為讓孩子玩得開心,盡情體驗,就一定能為說寫奠定基礎。實際并非這樣簡單。游戲是為習作積累體驗和素材的,因此,在游戲過程中要根據訓練要求,在需要重點觀察、表達的地方暫停游戲,做定格處理,讓學生邊看邊議邊說。這樣的“定格處理”符合孩子的學習心理規律:孩子思維以形象為主,游戲全玩好了才讓學生說說剛才是怎么玩的,孩子眼前沒有具體感性的活動場面,他要從腦子中提取剛才的記憶,會增加說話的難度。所以,調控好游戲的進程,適時定格,是加強學生觀察體驗的關鍵。如上《我們都是木頭人》游戲作文課時,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玩,而是在第一輪游戲后,我讓學生定住造型,采訪較有特色的三位“木頭人”,引導細致觀察:“這些木頭人動作怎樣?神情怎樣?他仿佛在想什么?”在多輪游戲中,我經常有意無意地點撥:“你表演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心里有什么想法?”“哪位木頭人的樣子最酷?為什么?”“你最喜歡哪位木頭人?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這樣看似不經意的詢問,實則是對游戲的定格處理,讓學生在最自然、最活躍的狀態下開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體驗。最后再當堂播放學生游戲的全過程錄像,讓學生重新體驗。這樣適當地分解游戲,在不露聲色的多次定格中,游戲逐步從局部走向整體,從簡單走向復雜,幫助孩子及時在大腦皮層記錄活動印象,捕捉情緒,這極大地保證了觀察、體驗的有效性,為學生的具體而真情的表達奠定了基礎,也使教學目標在情趣盎然的游戲活動中輕松達成。
四、“玩”、“寫”結合,愉快作文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人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6歲至14歲”[1]的兒童時代時開展藝術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點,通過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增強兒童的感知能力,培養兒童對美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增進兒童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更進一步培養兒童的創造性能力都是極為關鍵和重要的。但是,歷來對兒童的教育著眼點在于如何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人格與情感方面,專注于兒童日常行為的規范指導,而藝術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帶其中。本文就兒童藝術教育的審美特征,藝術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關系,兒童藝術教育與自然的關系,藝術教育與兒童所處的環境幾方面加以分析。
1藝術教育的基本特征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環節。“是指藝術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創作規律、鑒賞規律的教育。……還包括藝術實踐、藝術創作技巧、手法的專門教育和訓練。……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和文化藝術素養教育,包含著美育的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愉悅性等特征?!保?]因此,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為重點,并致力于藝術教育。美國曾頒布一項《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文件明確規定藝術對教育的貢獻遠遠超出了其內部的價值,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并強調指出藝術是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斷言“在教育中,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連接世間難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種事物的橋梁。用最簡單的話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保?]進而系統介紹了藝術教育擁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另外法國和德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和藝術傳統,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藝術教學的價值,都將普及藝術教育納入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為國家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早在十九世紀初,達爾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的另一部分———能夠產生更高的意識狀態的那一部分能力的———喪失?!聦嵣?,失去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因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保?]如今,我國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指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枯燥無味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就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全生命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也極可能成為當代整個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改變之突破口?!保?]
2藝術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兒童藝術教育論文
兒童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藝術教育可以在兒童的發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調節心情,啟發智力,培養美育的獨特作用。我國的藝術界和藝術評論家,平時研究和關注的也是藝術的問題,但多是針對成人的藝術,很少有人去研究兒童的藝術教育。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強調指出:“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加以考慮。”[6]在他看來,尊重兒童興趣和習慣,就是尊重兒童生長的需要和時機,如果急于得到生長的結果而忽視了生長的過程,那是極端錯誤的。兒童于主觀上有欣賞藝術的本能,在自己所認知的藝術中尋找樂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悅。在客觀方面亦能得到藝術的欣賞,由感官感覺著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種聽覺、視覺和觸覺的享受。兒童不論大小,都有愛好藝術的性情;換句話說,就是孩子也能欣賞藝術。兒童的藝術教育應當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和生理、心理成長需求,采取符合兒童要求和特點的藝術教育手段與方法,開展相應的藝術教育形式。
3結語
兒童的藝術教育最大的價值在于傳播一種藝術的趣味于兒童的心坎,陶冶兒童的美感,從而進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長,其中藝術教育較之其他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個受過崇高藝術熏陶的人,人格亦隨之高尚。當代美學家鮑列夫指出:“如果說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質的話(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規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觀點,哲學形成的是世界觀,科學把人造成專家),那么藝術則對智慧和心靈產生綜合性的影響,藝術的影響可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成完整的個性?!保?]換句話說,藝術教育絕不僅僅是激發各人的審美能力,對于人格的塑造,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整體中的一部分,它特別側重于環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的心靈產生長久透徹、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使受教育者的個性,最終趨于完美。在幼年時期就接收藝術教育的兒童,人格上的發展將會是日趨健全的,最終會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規編輯中心編.法律法規.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學小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79.
[3]美國.美國全國藝術教育協會聯盟,藝術教育國家標準[S].1994:3.
[4]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民族出版社,1985:21.
[5]孫玉蘭.幼兒藝術教育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0.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標強調:“在教學中,要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不難看出,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改所強調的學習方式之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怎樣才能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這需要我們實踐和反思。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努力去提高低年級學生合作學習有效性的。
一、創設和諧的心理氛圍,激發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間的合作互動之所以能促進認知成長,是因為年齡相當的兒童較可能由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互動、增進成長。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在低年段實施合作交流學習的特殊性,稍不留神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就會成為優等生的表演場所,而大部分的學生擔當“看客”的角色,甚至出現老師無法控制的情況,看上去熱熱鬧鬧的,實際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教學中首先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合作學習心理的氛圍,激發全體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
我很贊成《靜悄悄的革命》中小林老師要充分地重視“開頭” 的寶貴經驗之談,“開頭”決定了一切,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開學初,在快速熟記學生的姓名基礎之上,通過課內外的觀察交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基本掌握了幾十個孩子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然后本著“互補互動、協調和諧”的原則,采取學生自愿建組與老師適當調整相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同組異質小組,組員各有分工,職責明確?!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每次回答完問題后,都及時給予積極肯定性的評價,逐漸幫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讓孩子感覺在學習中“參與無錯”。充分表揚那些說的好、表現優秀的學生,力求調動其他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內心產生一種合作的需求?!叭诵?,必有我師焉”激發起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為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二、把握好合作的時機,預設好合作的內容,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明確的分工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明白各自的責任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基礎,但現今的學生95%都是獨生子女,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喜歡“我行我素”,缺乏集體觀念。“萬事開頭難”,這就需要教師在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情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預設和有效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制造合作交流的機遇,讓學生主動參與。同時,我們應精心創設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激勵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究。對難度較大的問題,鼓勵學生搜集資料、同伴互助加以討論;對范圍過大的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逐個解決,以便讓學生逐步把握問題的實質。這樣就能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化和低效率,切實有效地推動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
三、加強合作技能的指導,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一)學會傾聽,懂得尊重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看出在小組討論時,看似氣氛十分熱烈,其中隱藏著很多問題:由于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大多數學生的個性都非常強,討論問題時你爭我搶,或是在別人發表意見時不聽、或聽不全;或是堅持自我,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種種現象讓我感到合作學習中學會傾聽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課堂合作時我都深入到小組中去,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無論學生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無論是說明白了還是條理不清,都不能有半點不耐煩,更不能打斷他們的話。有同學想進行補充示意大家先聽完,這既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對人的尊重。就這樣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專注傾聽的榜樣,引導孩子先學會傾聽,及時發現并表揚正在傾聽的孩子,如“你聽得可真認真?!?“她把別人說的話都聽懂了,真了不起!”激勵學生參與到傾聽中來,知道學習時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在小組匯報交流時就可抓住學生因聽而迸發的閃光點進行褒獎:“他把某某的發現都記住了,說明他很會聽?。 薄ⅰ澳隳茉谒税l現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觀點,真棒!”學生是敏感的,老師的言行已經明確告訴他們合作時不但要會聽,還要能對所聽的內容進行欣賞、理解、批判等處理。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這樣在集體匯報時,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多,見解更豐富了。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從培養其傾聽能力做起。
(二)善于思考,樂于表達
閱讀教學中,我們像不像這位友人?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什么地方最有趣?什么情節最感人……
毋庸置疑,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對幫助學生快速地把握文本內容、領會寫作方法起到很大作用,切實提高了閱讀效率,然而效率不等于效益。效率字典中釋義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它更側重于短時間內結果的考察。效益指效果與利益,包括直接的效益和間接的效益。它不僅看重短時間的結果,更看重長遠的發展。一次次的打斷,都有必要嗎?一個個的提問,都有價值嗎?這種速成式閱讀的最大弊端是:忽略閱讀主體的心情,容易打消學生建立起來的閱讀興趣。課堂提問如何從追求效率走向追求效益呢?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看作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兒童精神世界中尤其強烈。”前面的探討中,我們也有共同體驗:讀書時光不想誰來打擾。那么,就讓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的心情著想,讓學生做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讓學生不帶任何負擔地讀書,并安安靜靜地把書讀完,特別是讀書之后,讓學生細細咀嚼剛才從眼前流過的語句,用自己的想法和體驗重新思考書中的人和事,這是日常教學中彌足珍貴的自省時刻,教師切不可頻頻造訪,否則,無異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無異踐踏孕育新生的心靈沃土。
二、先聽后說,平等交流
有了充分的閱讀和思考的前提,學生自然產生與人交流的欲望,這時教師適時出現,讓他們一吐為快。當學生看到教師專注的表情,平和的體態,聽到教師簡短而中肯的應答,心中涌起的是對知音的感激之情,并期待知音的心聲。教師此刻的交流既用不著高屋建瓴,更不要尖銳的揭短和修正,只要能進一步走進學生的心靈,觸摸到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點撥深層閱讀的方向,極大地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在教學《煙臺的海》這篇課文時,學生在讀后發言,有的說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特點鮮明。有的說煙臺海的輕盈,也有的談到了煙臺的漁民。但是煙臺的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對于課文在這里為什么要提到漁民,為什么說他們是在“播下希望的種苗”不甚了然。這時教師適時點出:“同學們能注意到課文中寫到了人,這很好,也有同學說這是照應了結尾的一句話,既然作者要贊美煙臺人民,那他要贊美煙臺人民的什么品質呢?”學生一片默然。這種建立在平等、認同基礎上的交流與點撥融入的是伴隨讀者的友情,點燃的是繼續探究的熱情。
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過程是師生、文本間的橫向和縱向交流,是學生在讀文章時的理解、體味、批判、反思、運用及在讀文章時的語言交流與碰撞,是一種情感受到熏陶、思想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過程。只有學生花時間去讀、去品味、去感悟,才能有“頓悟”和“靈感”。教師此刻的指導才最貼心,最有效。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是告之結果,而是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巧妙點撥,讓學生思考有方向;精心設疑,讓學生思考有深度;加強互動,讓學生思考有廣度。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的閱讀教學中啟發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執教《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有一處問題設計頗為經典。“聽著,聽著,阿炳禁不住……”讀到這兒,同學們想想:“為什么阿炳只能把這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呢?”看似簡單的提問,實際上統領全文,學生要想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不僅要讀下面的文字,更要聯系前文,阿炳那苦難的童年,不幸的遭遇,還要通過這個大問題,抽絲剝繭,從而理解阿炳有什么樣的情懷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在老師給予的時間內細細品讀,深入思考,從課文中讀出阿炳對光明的向往,對悲憤的傾訴,對命運的不屈,對二泉優美景色的贊嘆。隨著課堂討論的深入,學生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情感也越來越豐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然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教學《哲學家的最后一課》這篇課文時,老師這樣啟發:你對學生們除草的方法有何評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表看法,一位同學說:用鏟子除草,雖然費時、費力但環保啊,不污染土壤呀,更有同學提出了可以用機器除草等建設性意見;有的同學說:石灰除草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現在有些農村在開展水稻“免耕法”試驗,就是用的石灰除草,結果糧食還增產了呢……到這兒,學生思考已經很充分了,他們不局限于語文本身的學習,把科學知識融入自己的理解,既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又激發了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思考。所以,經常性地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是實現高質量的師生互動的關鍵,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
四、設情境,等待精彩
關鍵詞:整合化;聽力策略;聽讀結合;聽寫結合;自主聽力
語言是人們獲得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四大基本技能中,“聽”排在首位。正如美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專家克拉申(S.D. Krashen)所說,無論兒童和成年人,語言習得中,頭等重要的是聽力理解如何提高。聽是理解和吸收口頭信息的一種交際能力,提高聽力不僅有利于說、讀、寫三項技能的發展,更是日常交際所需。因此,聽力技能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的聽力滯后于其他的語言技能,如閱讀和寫作。本文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和教學思路探索,結合古德曼(Ken Goodman)的整體語言教學理論,針對聽力問題提煉、整理出整合化聽力語言教學模式,以期與同行們
共饗。
一、整合化聽力教學有效性訓練模式概述
(一)理論前提
古德曼被譽為“全語言之父”,他曾指出,人類學習語言,是由整體開始,再逐漸進入局部。因此,學習英語也應從整體出發,再去注意語言的細節;教導語言時,應該將語言視為一個整體的溝通系統,語言教學是“口語教學與讀寫教學的整合,是學習讀寫和經由讀寫學習的整合”。(Ken Goodman,1987)雖然他在這里沒有提到聽力,但根據其整體語言教學理論,聽力自然包含于整體之中,是整體的重要方面。吉尼斯(Genesee,1994)發展了古德曼的理論,強調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入手,聽、說、讀、寫是語言作為功能結構綜合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技能不應肢解為聽、說、讀、寫,而應該同時教。
基于此,筆者在這里提出這種整合化聽力教學有效性訓練模式的基本原則。
(二)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根據古德曼的全語言學,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培養具有共時性、整體性特點,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利用聽力材料內容,將聽與讀、寫和思等結合起來,將單一目標的訓練演進為綜合能力的訓練?;谡w性原則,是堅持辯證和總體教學觀的要求。比如,在筆者提出的整合化訓練模式中,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將聽前預測、聽中注意和聽后記憶整合起來。
2.場域化原則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思想家布爾迪厄主張語言研究應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將語言放在社會生活中進行研究,復雜的語言實踐總是和復雜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的。筆者認為,聽力訓練并不盡然是聽“語言”,也在于聽“社會生活”。例如,聽力材料中的背景噪音、音樂等,間接暗示或提示了社會生活場景,假若能夠捕捉、領悟這些信息,自然能夠為聽力理解助力。這一原則在本文提出的整合化聽力訓練模式里,體現在聽力預測方法的傳授上。
3.協作性原則
如前所述,與古德曼全語言學的不同之處在于,筆者提出的這種模式是基于聽力訓練這一實際考試目標而提出的,故而,讀、寫等必然圍繞著聽力解題這一目標進行。可是,這種協作性絕不是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教學法,而是一種基于有效性的整體性教學方式。例如,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正是本文提出的訓練模式的一項重點。
4.主體性原則
聽力訓練一定要從學生個體出發,方能獲得成效。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以學生為主體。本文提出的整合化聽力訓練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要加強學生自主性聽力訓練的展開,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積極、更主動、更有信心地迎接聽力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這幾乎是最根本的原則。
二、整合化聽力教學有效性訓練模式的內容
針對以上問題,堅持上述原則,下面筆者將以現代語言學和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介紹整合化聽力教學有效性訓練模式中幾種有效的訓練方式。
(一)預測策略,注意策略和記憶策略相結合
1.預測策略
聽力是語言的接受能力,預測則是語言接受能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英國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紐曼也認為,預測是聽力教學中必須培養的重要策略之一。(Nunan,2001)預測策略是指利用已知信息來限定將要聽到的內容的可能范圍,在聽之前或聽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未知信息。聽力最具啟發性的地方在于它能有效地啟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的參與意識。
預測包括聽前預測和聽中預測。
(1)聽前預測是指從所給的聽力材料和答案選項等線索中發現相關信息,力求縮小談話者的話題范圍。它能幫助學生弄清所聽內容和結構的類型,甚至主題。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聽力選項、文章的標題、文中的插圖進行推測。教師應設計與聽力練習和內容相關的活動,如提問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看練習中的詞組列表、圖表和表格,幫助學生預測聽力材料的話題、主旨大意及說話人態度,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帶著問題去聽,會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Go for it九年級教材Unit 8 2a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planning a City parks Clean-up Day.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Clean-up Day. Listen and check the things 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do.我們可以利用五幅插圖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詞匯和先前知識,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地說出put up signs,call up people,hand out advertisements等詞組,提前感知聽力內容,還能確保學生關注需完成的聽力任務。
又如,Unit 10 Section 2a Dave,Nick and Joe are talking about April Fools’ Day .Listen and write each person’s name under the correct picture.同樣我們可以利用四幅插圖讓學生展開想象,預先討論一番What happened to them?學生能饒有興趣地說出meet a monster/be surprised/be scared/stay up late/study hard for a test/ get to school/the school was empty/nobody else was at school wear a costume /be laughed at等詞,在有了充分鋪墊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會感覺聽得得心應手。
(2)聽中預測指通過說話者的語音、語調,或背景噪音等非詞匯傳遞的信息進行預測,如A:Bob,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B:Sorry?/Sorry. 如果B用升調說Sorry,其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如果用降調說,其意思就變成了I can’t bring you the newspaper.同樣,現在的聽力文本都非常注重真實的語境。如非常喧鬧且夾雜音樂的背景噪音可能提示是發生在聚會的場景,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及時捕捉信息。在新教材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這一單元中還出現了以打乒乓球為背景的聽力內容。此外,還可以根據信號詞進行預測。例如,信號詞指一些關聯詞、過渡詞,它們在篇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關聯詞所表達的結構關系和語意也不同,如表示因果關系的because,for,since,so,表示轉折關系的but或however等。這些標志詞表示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聽者對情節的進一步發展進行預測。
2.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強調的是注意在學習過程中的運用。它幫助學生針對具體的學習任務,對有意注意的分配進行調節和控制,主要是為了保證注意指向于重要信息。我們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區別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選擇重要信息的前提是判斷重要信息,對與材料相關的內容應引起注意,將文中干擾性的因素予以排除。培養集中精力聽音的習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有目的、有選擇地去關注信息重點,獲取聽力材料大意,提高聽力效率。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與材料無關緊要的語言成分上,更不要平均分散注意力,力圖聽懂每個詞。
在聽力練習前有針對性地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材料,有助于將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在常見的聽力選擇題中根據題目和選項內容有側重去聽就是很好的注意力分配。例如在讀題時看到題目與數字與計算有關,How long did the man stay there?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two pens? When is Mary’s birthday?等,在聽的過程中就應重點關注數字。學生在聽力中遇到生詞或難題時,會發生對材料的注意力中止或轉移。為提高他們的自我監控能力,我們可以在聽前給出生詞,提示難點和關鍵詞,然后再提出一些要求學生聽后回答的問題。這樣能督促他們集中注意力。通過這樣的訓練,聽力差的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可以逐漸得到改善。
如,九年級Unit 11 Section B Clerk:What kind of food are you
looking for?Boy:Vegetarian。Clerk: I’d try Green land. They have delicious salads.在這段聽力中,如果能預先教會學生Vegetarian這個詞,就很容易理解。
3.記憶策略
心理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影響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記憶力。
在聽力教學中就有必要教授學生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在聽力理解中,聽力思維具有時限性,輸入聲音發出后會迅速消失,短時記憶存量較小,所存信息停留的間期較短,可以對學生進行快速有效的復述訓練或教學生以記筆記的形式來幫助記憶,教會學生根據語意切分語流,以詞組或意群為單位進行理解,減輕短時記憶的負擔,擴大記憶的信息容量。
在七年級上冊各單元中常有大量的句型對話。如Unit 6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類似練習中,以往常采用的是同桌操練,然后在同學面前展示。后來發現這種操練方式往往導致只是這兩名同學在對話,而其他同學則有可能事不關己。后來筆者采取把全班分成4大組,T1 T2 vsT3 T4的方式,即從T1 T2隨機抽一名同學讓他提問: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然后準備從 T3 T4組抽一名同學回答這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T3 T4的同學都會很認真地聽問題,準備答案,因為誰都有可能被抽中。接著在T3 T4組中抽同學把問題改成第三人稱單數繼續提問What does she/he have for breakfast?再在T1 T2組中抽同學來回答,這樣T1 T2組的同學同樣會很專注聽以上對話內容,用于復述。為了讓聽力的難度適中,通常讓同學準備兩到三個名詞,要求蔬菜類和飲料類或水果類搭配或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搭配。I have A and B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同時要求前面同學提到過的名詞不能重復,這樣也能對同學聽力的專注程度作要求。這種高度專注的情況下學生的記憶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同時采取T1 T2對抗T3 T4計分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高參與度。
(二)聽讀結合
語言的輸入,一是通過眼睛閱讀,二是通過耳朵傾聽,這兩者相輔相成。筆者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以閱讀來促進聽力的提升這一課題進行過大量研究。比如說,語言教育研究專家張麗瓊和李明認為,在語言理解過程中,從語言處理的層級,以及語言理解的策略的角度來看,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讀能帶動聽的提高。綜其原因,如果學生能夠擴大英語閱讀的廣度,增強英語閱讀的頻率,那么,他們便能迅速積累詞匯,熟練掌握語法和句型結構,同時,還能夠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及生活習慣有所了解。這種高強度的閱讀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聯想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其聽力理解能力。英語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在聽完之后,都可以把文本重現作為閱讀材料。
筆者常用的方法是在聽完文本后,用挖空練習讓學生復述原文;或者在文本中故意改動信息,讓學生找錯誤,訓練學生的短時記憶能力,以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8 SectionB的聽力材料原文:
B:Who do you admire?
G:I admire Midori.
B:Midori? Who’s that?
G:She’s a famous violinist.
B:Oh,yeah. She’s Japanese,isn’t she?
G:Yes,she was born in Osaka in 1971. When she was eight,she was already a talented violinist. When she was fourteen,she toured the United States. I saw her play when I was eight.
B:Wow. Do you have any of her CDs?
G:Yes,I do. I play them all the time. But how about you? Who do you admire?
B:I admire my grandmother,Laura.
G:Really?Why?
B:Well,she was born in Russia in 1932. She was an unusual girl because she started ice skating when she was four,and she became a skating champion when she was ten.
G:A skating champion? Did she have to work hard?
B:Yes,very hard. But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Now she’s a kind and loving grandmother.
在聽完聽力材料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記憶嘗試做以下練習:
Midori is a .She is .She was born in
in .When she was ,she was already a _______ _________.When she was fourteen ,she .I her very much. My grandmother Laura was born in in .She ice skating when she was four. When she was ten,she became a .She was an girl when she was young ,but now she is a and grandmother.這種類似的強化訓練可以讓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果提前布置任務,還能提高學生在聽力過程中的專注程度。此外,相同的文本也能同時進行聽讀訓練,內容相同,測試題不同,先聽后讀,效果很好。在九年級Unit 12 Section2a Maria is an exchange student. Last night she had dinner at an American friend’s house. Listen and check the mistakes Maria made.在聽力完成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表格進行復述,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習俗,達到鞏固聽力內容的目的。
Section A 2a Maria’s mistake
arrived late
ate the wrong food
greeted Paul’s mother the wrong way
wore the wrong clothes
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還可以進行report。
因此,聽力文本絕不能一聽了事,要充分挖掘它的價值。同樣,在閱讀訓練時也可以兼顧訓練聽力。比如,在涉及一些生詞時,可以用英文釋義、造句,創設情景降低聽力的難度,讓學生猜出詞義。在訓練聽力的同時,學生大大提高了自信心,獲得了成就感。這種訓練應該堅持從起始年級就開始,長期進行才會真正
有效。
如,七年級上冊Unit 8中出現了have a book sale 這一詞,學生對詞義的理解覺得困難,教師嘗試用英文釋義:You bring your favorite books to school. Then you sell them at good prices to your classmates. Also you can buy the books you like with the money.因為bring to /sell to/at good prices都是學生熟悉的詞組,理解起來并無困難。以此類推,學生很自然學會了自己用英文解釋have a yard sale和have a bake sale.雖然閱讀和聽力相得益彰,但很關鍵的一點是:聽和讀一定不能同時進行,若學生看著文字聽,不利于聽力技能的培養。語篇要聽懂而非看懂。
(三)聽寫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短時記憶存量有限。即使是聽力理解能力很強的學生,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難以聽清材料中的全部細節,如時間、地點、人名等。因此,邊聽邊記筆記至關重要。
指導學生學會速記,對關鍵性的詞及連接手段,可采用數學代號、縮略詞、首字母、簡圖以及簡表來代替。如表示up/down();表示left/right(/)。W代表woman,M代表man,S代表small等。通過筆記激起已有記憶,使音、義、形快速聯系,從而對語篇作出正確的理解。此外,教師每天都要進行的聽寫可以很好地滲透聽力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設計由句子―對話―短文的聽力內容。聽前師生約定好規則,共復述三遍。由于有了時間的限制,學生聽時通常能做到全神貫注,爭分奪秒。第一遍,用速記法記下句子大意。第二遍,補充完整句子。第三遍,運用語法知識和語音知識進行檢查、核對,查漏補缺。在聽寫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把握句子框架,切忌聽一字寫一字.如:It is our duty to try our best to deal with each challenge in our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our teachers.這一長句子可以先寫成It is our duty to try ... to deal with...in our...with the...of...然后在一遍遍重復中把句子補充完整,在這過程中同樣也強化了句型結構.
(四)集體聽與個體聽相結合
毫無疑問,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聽力訓練在課堂上采用的是集體聽的形式,目前的班級形式還無法做到根據學生個人程度因材施教,而班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不免有欠缺之處。根據筆者個人的學習經驗,訓練聽力應該是根據個體情況來決定聽的遍數甚至語速。因此,開發課后這個陣地非常必要。但通過在學生中的調查發現,學生課后英語學習在重視程度上筆頭遠遠超過
聽力。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對聽力重要性的認識。二是自覺性不夠。這就需要發揮家長的監督功能。教師請家長將學生在家的聽力訓練情況,聽力內容、時間、態度、任務完成情況,登記在表格上。教師根據反饋,從以上幾方面進行評價,建立學生聽力評價表,鼓勵每個學生在家聽力訓練的點滴進步,培養其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評估的能力,強化學習的自信心。更重要的一點是,課內練習的時間有限,而課外卻取之不竭。
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無論是從日常交際還是應試的角度都是極其必要的,非常值得我們大力探索。然而所有的聽力策略,聽力技能都必須建立在扎實的語言能力的基礎上,也建立在整體、協作、自主的訓練模式和學習模式上。一旦忽略了整合化的語言教學模式,便會陷入混亂的境地;一旦偏離了聽力這個實際的目標,也便會陷入游離的狀態。可以說,只有采用切實可行、整體協作、自主積極的教學模式,才能促進學生聽力能力的提升。一句話,有了扎實的語言基礎,運用正確的訓練方式,兩者相得益彰,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才能有飛躍。
參考文獻:
[1]Flowerdew,J. and Miller,L .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Goodman,K.S. Language and Thinking in School. New York: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Inc.1987.
[3]陳儉賢.中學英語英語教與學新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
[4]呂良懷.英語案例教學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5]羅毅,蔡慧萍.英語課堂教學策略與研究方法[M].武漢:華中科大出版社,2011.
[6]魯子問.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什么是學校教育,我們說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的共同責任,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如家庭作業、預習、學完弟子規在家中的表現等),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由我們教師來做教育主導者,這樣也就明確了我們教師的責任。
教育需要有路子,在這里我給大家推薦的是“行為干預”,也叫“行為矯治法”,孩子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他在適應生活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習慣來自于生活實踐,我們的教育同樣也要依據于孩子的生活實踐。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應立即給予引導教育,這樣不良習慣被我們消滅于萌芽之中,否則,習慣形成的慢,改正也慢。
1、正確看待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進行個別化的教育輔導。
我們需要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對癥下藥”,找出最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措施,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創造并尋找一切機會與學生相處,認真仔細地觀察每個學生的言行舉止,找出這群學生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此基礎上,因人而異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了解你的學生,尊重你的學生。了解學生的性格、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有何專長,有哪些習慣等等,這樣可以保證你在教育時更好的依靠主體進行有目的的教育。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思維的人,是和我們平等的,不是小猴,給點吃的就翻跟頭,他們是有主見、有自尊的。他們認識是較淺顯的,很多都只是屈從于表面現象,再加上在家里無拘束,出現問題很正常(如說臟話,亂跑、不規范的親近方法等)。這需要我們教師以正帶正,教師應因勢利導。
2、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促進其行為問題的改善
由于智障兒童天生具有的身心缺陷,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記憶力不牢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因此在培養其行為習慣時,是不能單憑反復說教的,只有引導他們參加大量的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他們親身體驗,獲得豐富直觀的表象知識,才能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以達到自覺自行的最終教育目的。比如在進行文明禮貌方面的教育時,通過直觀生動的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他們學會常用的禮貌用語,如在每天上下學的時候,我都會站在教室門口,有禮貌的對接送孩子的家長和孩子說:“您好!”“早上好!”“再見”“請進”等禮貌用語,每天上學、放學時,也會要求每一個孩子說上一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每個孩子。同時可以使用情境模擬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類似真實的場景中,進行文明禮貌行為的學習,比如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并且體現在方方面面,有的不會自己穿衣服,有的不會疊被子系鞋帶,甚至有的學生不能獨立的吃飯,為了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我會在班內利用生活適應課,去教他們學習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開展“疊被子、系鞋帶、穿衣服、串珠子”等各類比賽,對比賽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物質獎勵,以強化他們好的行為表現。這種學習形式很受學生們的喜愛,更是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了體驗鍛煉,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應正確看待自己。我們是教育的實施者,主導者,而孩子是主體,你教育的成果要由孩子體現出來,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執法者”,你是孩子的導師和合作伙伴(如勞動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基本都是教師“導”的結果)。我們的第一作用是榜樣作用,教師必須要有較好的習慣,言行一致。同時樹立自己的威信,讓學生感到你很棒,讓學生崇拜你。這種威信樹立不是武斷打壓,而是來自于生活自然形成(如幫孩子完成一些工作―彩繪―制作等)(再如學生活動時多給孩學生一些知識或方法)。最后需要注意自己的調節作用,教師把自己看作是他們的朋友,是他們的學長,帶領者,讓學生隨著你的節奏走(如對時間的安排-對活動內容的安排等)。 智障學生是智力遲鈍,能力低下,反應緩慢,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別是非水平較差。對他們的教育與訓練,除了要矯正他們在認知、情緒及個別個性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國陳鶴琴先生說的好:“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一生的幸福奠定不可估量的基礎。
3、利用班級文化陶冶學生情操,同時明確班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班規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且能凝聚班集體的力量,提高學生個體的整體榮譽感,進而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廣播操、跑步、疊被子”等各類比賽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明白了:只有同學們互相幫助、團結一心才會取得勝利,通過比賽,學生懂得了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個人行為要服從集體的需要,進而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對集體的影響都很大,因此要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班內我根據孩子的特點布置教室,布置了:“我們的故事、陽光之星、我最棒、我會認、我會畫……”等欄目,每次活動記錄孩子們當時的情況,把表現最好的孩子照片貼到“我們的故事”欄目里,看著自己的照片孩子們覺得很自豪,下次活動時會更加努力,積極參與。繪畫、寫字也是如此,比較優秀的作業會貼在相應的欄目里,發一朵小紅花,次數多了還可以得陽光之星。和別的班級比賽,班級內得獎了,我會給每個孩子發獎,天長日久,孩子們的上進心集體榮譽感更強了。正確看待孩子的習慣。對于好的習慣,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要有鼓勵和獎勵,(一定要獎懲分明)對于不良習慣教師不要遇到問題一棒子打死,認為這是“多么嚴重的問題”,有的上升到品質問題,沒有必要,孩子的習慣養成有自身的道理,是根據自身的生活需要慢慢自然形成的,有些習慣到一定年齡或由外部因素自然消失(如畫墻問題、丟玩具問題),有些習慣需要教師培養孩子理性思維,結合孩子生活實踐,讓他體驗到好習慣的快樂(如閱讀習慣-給學習帶來便利-更深一層可以培養孩子的品行)。所以教師應與孩子一起合作,幫助他克服不良習慣,不要忘記,我們的孩子是有可塑性的,所謂“動氣不如動心”。
4、家校合力,對智障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少不了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例如:我班一個女孩露露,在學校里,各方面表現都可以,幾乎每周都評上陽光之星,但在家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家庭是兒童學習和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對孩子有很強的潛移默化的感染性,尤其是對于生活范圍狹窄的智障學生來說,家庭教育在他們的成長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常通過打電話,或者在家長接送孩子的時候,詢問家長孩子在家的表現情況,同時向家長能夠孩子在校表現,并且會就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和家長做深入的溝通交流,以尋求家長的信任和配合,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同時我會不定期地進行電話訪問,以便家長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在校的點滴進步,從而改善家長的態度和行為,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教師需要的幾個學會。
(1)、學會關注。關注學生你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任何一項活動中,當執教師決不可漠視不管,小孩子都是貪玩的,極易產生其他行為,在關注中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這些優點很可能成為日后的鼓勵資本。
(2)、學會傾聽。智障孩子總喜歡在你身邊嘮嘮叨叨,你要耐心傾聽,在傾聽中了解情況,觀察孩子的情緒、心理變化,發現問題即時引導。對于沒有主動向你傾述的,你要主動去問,調動孩子的思維和情緒(特別是在群體活動中,如游戲、表演等)。
(3)、學會學習?,F在社會發展很快,整個社會變成了學習型社會,教師同樣不能例外,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過去講“教師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教師恨不得給自己接一個自來水管子,我們教師需要給自己充電學習各方面知識,包括心理學及教育方法,特別是為孩子培養規范行為、良好習慣和良好品質的。
6、教師要給孩子幾顆心
(1)、愛心、同情心和感恩的心:首先就事培養孩子有這幾顆心,在引導孩子獻出這些心,當孩子現出愛心后應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之后,讓孩子知道,關愛別人和被人關愛一樣幸福,所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習慣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上進心和信心:我們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盡管他們的進步很小、很慢,教學中我發現,對他們的幫助和鼓勵,可以使他們做事會特別專注,而且特別努力,這對對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7、小結
總之,教育的核心不再傳教而在馭人。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輩子受益不盡的財富,而由于在認知和行為方面存在著發展缺陷,相對于正常孩子,智障孩子的養成教育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意味著對培智學校教師的常規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來,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摸索研究出適合智障學生養成教育發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才能立足于學生未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